我国国际物流的特点信息化发展主要呈现哪些特点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_论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文章对我国目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目前物流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物流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国物流系统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我国物流系统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09-02-28 &匿名提问
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其他趋势不能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 一、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物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跨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2007年国际贸易总额高达28.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增长了7.5%,比同期世界GDP增速3.5%高一倍以上。世界总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重,1980年仅为21.79%,2001年上升到24.67%,2007年达到34.6%,6年内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是过去21年增幅的3.4倍多。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海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吨,平均每天有2000多万吨货物在海上流动着,比2005年增长了4.3%。2007年,全球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过10亿载重吨,比上年增加了8.6%。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行情,突破了11000点大关,比2006年底的4400点上涨了250%。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年,世界贸易依存度从48.4%提高到69.5%,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4.1%提高到34.6%。同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由46%提高到56.5%,发展中经济体由57.6 %提高到73.4%。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表明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表明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波澜壮阔地加快推进。    二是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布局,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对象。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从国际分工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分工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原来的传统垂直分工体系,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的两极配对,现在已演变成一般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资源、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零部件、高端产品和服务、最后进行总集成或总装的格局。在出口结构上,世界制成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70.1%,北美制成品出口占比超过73.5%,欧洲78.4%,亚洲制成品出口占比也高达81.9%。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2/3出口则依赖燃油和矿产品,中南美洲农产品出口占到2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42.4%。最不发达国家3/4出口收入来源于初级产品,只有1/4来源于服装制成品出口。在进口结构上,发达国家是最终的消费和进口市场,美国进口占据了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15.8%,欧盟25国为39.2%,日本为4.8%,三者合计高达60%,世界货物进出口的一半以上都为10个发达国家拥有。近几年, &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2007年的10.7%,尤其是中国进口份额几乎每10年翻一番,已经超过日本。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和布局,不仅决定了国际物流的走向和布局,而且决定了国际物流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是国际贸易的内涵变化,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这种变化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加工贸易发展。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零部件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年均增长14%,高于同期贸易增速9%,占全球制成品贸易比重从17%增长到23%。全球生产体系的含义,就是一个产品多国生产,零部件制造和加工过程分散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表现在国际贸易中,就是加工贸易的不断增加。目前,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多万个零部件,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物流系统来支撑这种生产,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其二是信息化趋势。当今世界深陷信息化的包围,至强至高至快是当今竞争的主要特点。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国际物流企业管理必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数据表明,国际空运平均成本已由过去的每英里68美分降至11美分,纽约至伦敦3分钟的电话费也从上世纪最高的244美元降到目前的几美分。现在全球互联网站点有5亿多个。国际电信联盟预测,2008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扩散,需要国际物流既要快捷满足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也要全面满足客户和企业的要求,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其三是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的生产和贸易,不仅在全球生产和贸易的链条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对国际物流的主导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沃尔玛等大型国际零售商都建立了自己强大的物流系统。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近7万家,子公司达90多万家,占全球生产的40%、直接投资的90%、贸易的60%、技术交易的80%和高新技术研发的9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内贸易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其制定的物流标准正影响着国际物流标准。国际贸易的这种结构和内涵的变化,对国际物流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新兴服务业,国际物流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四是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GATT八轮关税谈判大大推进了贸易自由化进程, WTO成立后,通过制定规则、组织谈判、贸易政策审议、解决争端,致力于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成员间互相开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02年以来,发达成员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下降到4%,发展中成员已降为10%,目前,世贸组织148个成员间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的95%以上。各国也更加倚重区域合作,相互开放了区域市场。据统计,目前世界区域内的贸易约占全球贸易的一半,其中北美自贸区、欧盟的区内贸易比重分别达55.7%和67.6%,而正是这种区内贸易,使欧盟许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成长。亚洲区内贸易比重达51.2%,东亚也在50%以上。北美自贸区实施14年来(年),区内贸易增加超过2倍。国际市场的全球性开放和区域性开放,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消除了大量的制度性障碍。当前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作用,出台一些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措施,这也为国际物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二、当前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由于现代物流业对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提高和竞争实力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使国际物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是国际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运输、装卸到仓储这样一个流程,而现代物流,从纵向看:它将传统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新的内涵,即从最早的货物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领域,其间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过程到最终送达用户手中,甚至最后还有回收物流,整个过程包括了产品出&生&入&死&的全过程。从横向看:它将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等各种物流系统,通过利益输送、股权控制等形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掌控整个商品的流动过程,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争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国际物流的这种集成化,是将整个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达到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讲,过去物流企业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群物流企业与另一群物流企业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一个物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体系的竞争。物流企业所参与的国际物流系统的规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这种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国际物流的这种集成化趋势,是一个国家为适应国际竞争正在形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国家流通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国际物流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加快物流企业整合。物流园区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物流企业整合,特别是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横联纵合&式的并购,或形成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有利于拓展国际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加速本国物流业深度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二是国际物流管理更加网络化。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物流过程是当今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本质特征。信息化与标准化这两大关键技术对当前国际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更多的提高。这种信息化技术涵盖了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的合理化建设、物流中心的管理、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的实际应用等。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获得了广泛的支撑,使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加强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连接。现代国际物流就是这样在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共同支撑下,借助于储运和运输等系统的参与、借助于各种物流设施的帮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使国际物流覆盖面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法国有一家kn的公司,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居然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服务,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物流网络,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做到了世界最大,一年的毛利40亿欧元。    第三是国际物流标准更加统一化。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是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最后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问题,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标准的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相互衔接问题,努力使本国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其标准就力求与国际物流的标准体系相一致。因为现在如果不这样做,以后不仅会加大与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关税和运费本来就比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将使整个外贸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国际物流的标准化问题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视。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的建立。一些国际物流行业和协会,在国际集装箱和E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对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物流的国际标准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国内标准,使国内物流日益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第四是国际物流配送更加精细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是联系这些复杂关系的交换纽带,它使经济社会的各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和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物流在企业和整个系统必须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配合的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全面跟踪和监控需求的过程,及时、准确、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协同配合的能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实时的沟通与协同,使供应商对自己的供应能力有预见性,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使客户对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计划性,以满足自己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国际物流为了达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同,需要做到与合作伙伴间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加强预测、规划和供应,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管理执行以及完成绩效评估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物流作业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由于现代经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当一些企业除了自己生产一部分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购。国际间的加工贸易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企业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分工布局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各制造厂商的生产需求,以及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国际物流的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随之产生。早在20 世纪90年代,台湾电脑业就创建了一种&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是采取按客户订单、分散生产形式,将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国际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集中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该配送中心发送给电脑生产厂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一场&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随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加速发展,使物流服务功能更强大,服务质量更精细。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是国际物流园区更加便利化。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仓库的建设,一些国际物流园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园区一般选择靠近大型港口和机场兴建,依托重要港口和机场,形成处理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如日本,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机场的国际物流功能,重点在京滨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户港进行超级中枢港口项目建设,对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羽田机场进行扩建,并在这些国际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和处理能力。这些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税区的功能。此外,港口还实现24小时作业,国际空运货物实现24小时运营。在通关和其他方面,也提供许多便利。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实际上是货物在两个关税区的转接和跨国界的流动,要实现国内流通体系和国际流通体系的无障碍连接,必须减轻国际物流企业的负担、简化行政手续、提高通关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这方面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因此,国际物流园区的便利化发展,不仅有赖于物流企业本身的努力,而且特别倚重于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围绕机场、港口建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提供&点到点&服务、&一站式&服务,则是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必须深入考虑的问题。    第六是国际物流运输更加现代化。国际物流的支点离不开运输与仓储。而要适应当今国际竞争快节奏的特点,仓储和运输都要求现代化,要求通过实现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国际物流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是海运,有一部分是空运,但它还会渗透在其国内的其他一部分运输,因此,国际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来实现快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装卸机械,大力改进运输方式,比如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等。美国的物流效率之所以那么高,就在于美国的物流模式是善于将各种新技术有机融入具体物流运作中,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这也使从事物流的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持续增加,进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形成良性循环。美国有一位叫利坦(litan)的专家, 2001年曾计算了物流领域的革命给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节约,其中,仅制造业成本就降低了约1%~2%。总之,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现代化手段的国际物流,对世界经济运行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整个物流服务业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比较小。如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根据有关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则更高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我国仅在2%左右,当然水平低也意味着我们的发展空间广大。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物流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也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物流的基本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做大做强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我国目前的外贸规模,已从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增加了105倍。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第3位。入世6年来,外贸增速更是高达27.5%,平均每年是差不多净增2700亿美元。我国出口和进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2007年已经上升到10.3%和8.8%左右。。我国港口的吞吐量2007年也达到了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1亿标准集装箱,已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海运有着5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国际物流作为服务于国际货物贸易的产业,我国国际贸易的这种规模,既是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靠山&和&本钱&,也是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可依赖的基础和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充分借鉴国际上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加大对现有的国际物流产业和物流系统的调整和改革,做大做强我国国际物流业。要紧紧依靠我国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强大国际物流资源,服务国内,布局全球,使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采购中心之后,也成为世界的物流中心。    二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大力度培育我国的大型国际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中度也不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我国1700万个流通企业中,93%为单体经营户,规模以上的只占1%。也就是物流企业还处在较小较散的&人民战争&阶段,缺乏&集团军&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培育我国的大型物流企业。而要培育我国的大型物流企业,就必须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个政策和市场环境,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改造重组、股权置换、合资合作的方式,或者通过组成联盟的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物流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低成本扩张企业规模,加速物流资源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从而达到物流效益的最大化。    三要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改造我国的物流业,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我国物流领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早前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间存在着标准的互相冲突,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标准的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此外,对物流还存在立法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等不足。因此,必须加快用信息化武装我国的物流企业、武装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推进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活动的横向与纵向集成,提升我国国际物流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内物流的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也要尽可能实现国际化标准。物流的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因此,要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要搞好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物流竞争的能力。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在规划、建设、运营的规模化物流园区有300多个,聚集着一大批物流企业,其中,北京空港物流园、上海洋山临港物流园、天津滨海新区物流园还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的物流企业进驻。现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一般都规划了3-5个物流园区,其中,天津规划了9个,广西规划了8个,深圳规划了6个。此外,一些专业性的物流园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汽车物流园、塑料物流园、工业品物流园、农产品农资物流园、货运中转中心等。如何把这些物流园区集成起来,功能全都发挥出来,是我们大家都应该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物流园区的未来发展,以国际化的标准、合理化的规划、信息化的集成、便利化的服务来统筹物流园区的对外对内发展,使我国的物流园区在参与国际物流竞争方面,水平大大提高一步。特别是要以我国的重要港口、国际机场为核心,打造几个国际物流中心,并连接国内的物流园区,形成规模巨大、纵横交错、辐射力强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评议讨论稿)社保局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以来,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先导,抓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抓调查研究、探求发展对策,学习先进经验,抓对照检查,查摆存在问题,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发展观活动指示要求,局领导班子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检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并结合社会保险工作实际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积极参加局机关集中培训、交流研讨,带头发言,主动查摆、剖析问题,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二)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社会保险工作的思想理论武器。(三)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根本要求。前段时间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集中学习研讨。县委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后,局党委迅速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进行动员安排部署,局党委书记、局长国湘金作动员讲话,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召开局党委会议,紧密联系我局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局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工作安排,局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社会保险的有关文件和领导的一系列讲话精神,统一组织相关活动。二是认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局党委对机关党员干部及各离退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召开了学习活动座谈会,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认识更加一致,政治热情更加高涨。围绕社会保险工作在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过程中梳理出的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意见建议。三是开展调研实践。局领导带队就“如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破解社会保险征缴难题”问题,深入到基层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12月3日,局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局领导班子和个人在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开展了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了改进措施。二、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一)            领导班子方面  1、从合力方面来讲,没有形成拳头,不能一心一意抓扩面征缴,大部分时间应付日常业务处理。2、深入基层少,全年下乡、到社区的次数非常有限。3、基层劳动保障所工作不力,扩面、社会化管理工作几乎没动,作用发挥不大。4、工作秩序、工作摆布上不规范、不科学、打乱仗、乱打仗,缺乏层次性和顺序性。5、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来,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存在。6、工作效率不高,办事节奏慢。(二)领导干部方面1、思想解放不够,缺乏创新理念。扩面工作、社会化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裹足不前。2、沟通、协调不够,工作衔接不畅,某些问题达不到默契、共识。3、个别工作方法欠妥,需要改进和加强。4、自身建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自律、自觉意识有待提高。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没能完全摆脱畏首畏尾的思想束缚。认为工作中沿用传统的思路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比较稳妥,担心用新的方法,会有风险,带来麻烦。对没有政策规定的,以前没有做过的,领导没有指出的,不敢突破,怕没有依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稳定。因而习惯于沿用既有的工作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式。(二)工作中有时缺乏激情和主动性,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靠、要、推等思想。还有追求一团和气,认为从事社保工作不容易,平时也没有多少大是大非的问题,矛盾难免,只要不影响工作就行,客观上挫伤了一部分同志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三)学风不够扎实。对新理论、新要求、新政策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对制约和影响社会保险工作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原本有限的调研工作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更显苍白。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会保险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全面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进作风,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社会保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工作队伍的创新力、服务力,努力做到让组织放心、让参保群众满意。(一)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有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具体工作实践,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争取取得尽可能多有新突破的调研成果,并积极做好调研成果转化与运用。对于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上升到政策层面上寻求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二)继续完善协调机制,筑牢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面对新时期社会保险工作的严峻形势,处理好社保与相关部门关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形成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工作格局(三)继续做好机关党建工作,注重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结合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社会保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新形势,使广大党员干部对部、局的工作更加理解、更加支持。(四)继续转变作风,主动为广大参保群众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险工作中坚持这个原则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把让党放心和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继续加强局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工作人员搞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为参保群众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党员干部队伍的政策运用能力,服务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我局将借这次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扩面征缴”这一发展主线,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夺取社会保险工作新胜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其次,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再次,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 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最后,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第一个方面,是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第二个方面,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有重点的发展观,重点就是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决定性的东西,就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东西;二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辩证法的发展观。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讲发展重点的时候,还要讲其他因素的作用,讲人的作用和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要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之路。 首先,统筹兼顾方法论是有客观根据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如果把它孤立出来,把它看作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没有联系,那它就成为不可了解的毫无意义的东西。不仅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自以它的对立方面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不可分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客观基础。 其次,统筹兼顾方法论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有机体论生物学,后来他把有机体论加以推广,发展成为完整的一般系统论。现代系统理论关于系统与层次、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结构、系统与功能的论述,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目前在科学管理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性是系统论的重要原则,而统筹兼顾正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全面考虑问题,做出适当安排。再次,统筹兼顾方法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实践表明,坚持统筹兼顾,对于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利益矛盾更为突出,邓小平讲,“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我们的全部工作,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计划、措施,都必须立足于统筹安排,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科学地组织起来,使之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最后,统筹兼顾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特性。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坚持用全面的和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僵化。”而统筹兼顾的哲学方法论,正是唯物辩证法全面性要求的具体贯彻和生动体现。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坚持统筹兼顾,以下几点是需要充分注意的:一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局部是指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全局是由它的各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各个局部,也就无所谓全局。另一方面局部又依赖于全局,它是全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全局,也就无所谓局部。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就是领导者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带全局性的问题上,顾全大局,局部工作要服从全局的战略要求。同时也要照顾局部利益,把各个局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同时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间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是联系的具体性、多样性。如果说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表明了事物间的统一性的话,那么联系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就表明了各个事物的独立性。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又统一又独立之中,都是统一和独立的结合体。统一以独立为前提,独立以统一为基础。统一性和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统一性与独立性的辩证关系表明,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统一性,又要注意独立性。如果只片面强调统一性,不允许有独立性,什么都限制,卡得很死,就会失去生机。如果一味强调独立性,根本排斥统一性,随心所欲,就会导致混乱。因此,坚持统一性和独立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反对以上两种倾向。三是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我们面临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抓住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面部署,重点突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短期行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公文标准化处理办法       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约束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办理是办公室的重要工作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安全地做好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一、发文办理的程序和要求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   (一)草拟   由文秘人员负责。草拟公文应遵循六条基本原则:一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等,要切实可行并加以说明;二是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三是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四是拟制紧急公文,应当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五是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六是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二)签发    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下行文或平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涉及需两位以上领导签发的,需要在会签栏签署意见。   (三)行文关系   确定行文关系: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应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行文关系,除重大紧急情况外,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联合行文:一是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可以联合行文;二是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三是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四是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五是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二、公文写作要求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各要素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个部分。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眉首;置于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主体;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版记。现在我们按照顺序从公文第一部分开始学习。   (一)眉首   1.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带有密级的公文要编制份数序号。如考虑有的公文的特殊情况,不带密级的公文也可编份数序号,以使准确掌握公文的印制份数和分发范围和对象。公文份数序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如需标识公文份数序号,用阿拉伯数码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序号编几位,由发文机关根据公文的份数来决定,但至少不能少于两位,即“1”编为“01”,不能只编1位。   2.秘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需标识秘密等级的公文,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需同时标识保密期限的,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秘密等级的两字间则不空1字距离,以使该字段不致过长。具体标识方法是:“绝密★三个月”、“机密★一年”等。除特殊情况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保密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以年计,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计,只有秘级而不标期限的按保密30年看待。   3.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时限的要求,分为“特急”、“急件”两种。需标识紧急程度的公文,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两字之间空1字;如需同时标识秘密等级与紧急程度,秘密等级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1行,紧急程度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2行。也就是说,按照秘密等级在上、紧急程度在下的次序分两行顶格标注在版心右上角。   凡电报都应按规定在指定的位置,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四种紧急程度。各种紧急程度的时间按以下原则把握:“特提”是要求一天之内办完的电报,“特急”是要求三天之内办完的电报,“加急”是要求五天之内办完的电报,“平急”是要求十天之内办完的电报;   4.文件标识都应加“文件”二字,用红色标识。平行文或下行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上页边为62mm;凡上报的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 mm,实际上就是发文机关标识距上页边为天头37 mm +80mm=117 mm;由于发文机关的标识是有执法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为体现庄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规定,发文机关标识的字号以22 mm×15 mm为字限,现行“国务院文件”的字号即是22 mm×15 mm。以此为高限,就是要求除“国务院文件”以外,其他各级行政机关的字号要小于“国务院文件”,以显示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具体用多大字号,由行政机关根据机关名称的字数多少来定,一般要小于22 mm×15 mm以醒目美观为原则;   联合行文时应使主办机关名称排在前,其他机关自上至下排列,“文件”二字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如联合行文机关过多,可能出现把正文挤出首页的情况,如果首页没有正文,是极不严肃的。发文机关过多,只能挤发文机关,不能挤正文,挤的办法是,可将发文机关标识字号缩小,行距缩小,保证公文首页留出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以及最少一行正文的位置。   5.各级行政机关的公文都要编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发文序号组成。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用3号仿宋体字,居中排布;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应标全称,如“2000”,六角括号“〔〕”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如“金政发〔2006〕1号”。有的单位在发文机关代字后边加“字”,如“请字〔××××〕号” “报字〔××××〕号”等虚字,从实用出发,也不加“字”字,尽量减少发文字号的字数;发文字号之下1—4 mm处印一条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反线;   6.签发人标识仅是在上报的公文中才出现。上报的公文需要标识签发人姓名,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不顶格),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也就是和发文字号同处在一行,这样排列对称、美观。“签发人”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如有多个签发人,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置于第1行,其他签发人姓名从第2行起在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之下,按发文机关顺序依次顺排,下移红色反线,应使发文字号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并使红色反线与之的距离为1—4mm;   (二)主体   1.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除上报公文外,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或转发的文件标题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不能引用文件字号代替标题内容;公文标题在红色反线之下空2行标识,用2   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注意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2.主送机关在标题下空1行,用3号仿宋体字顶格标识,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如主送机关过多使公文首页不能显示正文时,应将主送机关移至版记中的主题词之下、抄送之上,标识方法同抄送。如果仅差一行就可以不挤出正文时,主送机关在标题下也可以不空1行。标识主送机关时应标明主送机关的全称、规范化简称或同类型机关的统称。   3.正文的标识方法同写信一样,在主送机关名称之下第1行开始标注,每起一自然段均要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用阿拉伯数码标识的不能回行;   4.正文用3号仿宋体字,文中如有小标题可用3号小标宋体或黑体字。   5.一般每页排22行,每行排2xxxx字;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办法加以解决,务使印章与正文末尾同处在一页上,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   6.附件。公文如有附件,在正文的最后一行下边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边标附件名称。附件如有xxxx以上的,要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序号,如“附件:1.××××”。附件名称后边不加标点符号。   附件要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如附件与公文正文不能一起装订,应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顶格标识公文的发文字号,并在其后标识附件(有序号的带序号)。   7.成文日期是公文生效的时间,是公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其准确性,成文日期一律要用汉字书写,不能用阿拉伯数码字与汉字混用,年、月、日要齐全。“零”要写成“○”,“壹”要写成“一”。   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成文日期右空4字;两个机关联合制发的公文,应将成文日期拉开,左右各空7字;三个机关联合发的公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   公文的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经会议批准的文件,以会议通过的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8.公文如有附注,用3号仿宋体字,在成文日期下1行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附注一般是对公文的发放范围,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加以说明,如“(此件发至县团级)”、“(此件可登报)”等,不是对公文内容作出解释或注释。   9.用印。   单一机关行文: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日期,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1行字之内,端正、居右下压成文时间,做到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日期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日期上,印章用红色。   两个单位联合行文:当联合行文需盖两个印章时,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横排均压成文日期,两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3 mm。   三个或三个以上单位联合行文:落款处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按加盖印章顺序排列署在相应位置,再把印章套印在其上。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排xxxx印章,两端不能超出版心;最后一排如余一个或两个印章,均居中排布;印章上下、左右之间不能相交或相切。   (三)版记   1.“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居左顶格标识,后标全角冒号:词目用3号小标宋体字,词目之间空1字,不能用标点符号号。主题词按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规定,依次以类别词、类属词和文种三部分标注,一般不超过xxxx,不少于xxxx。一些特殊内容的公文没有类属词,需要办文的部门自己编写。凡是自己编写的类属词,必须在词的后边加一个三角符号,以说明这是自己编写的类属词;主题词下边印一条黑色反线与抄送机关隔开。   2.公文如有抄送机关,在主题词下居左空1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抄送”,后标全角冒号;抄送机关回行时与上一行的抄送机关对齐;抄送机关间用逗号隔开,在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后标句号;按照实际情况,有的公文还有抄报机关或领导,出现这种情况,可按“抄报”、“抄送”的顺序自上而下标识。   在抄送机关下一行右空一字标识“(共印××份)”,不排虚位数。   3.印发机关的标识位于抄送机关之下左空1字,用3号仿宋体字。印发日期以公文缮印日期为准,右空1字,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和印发机关同处一行。   4.为了对公文质量负责,也便于存档查阅,公文必须标识打字人和校对人。标识的位置:“打字”用3号仿宋体字左空1字,标识在印发机关下1行,“打字”后边加全角冒号,全角冒号后边署录入人姓名;“校对”右空一字标识在印发日期下与打字人处于一行上。“校对”后边加全角冒号,全角冒号后边署校对人姓名。   版记中各要素之下(除“校对”外)均加一条反线,宽度同版心。这样做,一是显示各要素之间的区别,二是显得美观;版记应置于公文最后一面(封四),版记的最后一个要素置于最后一行。也就是说版记一定要放在公文的最后一面的最下面位置。   如果公文主体之后的空白容不下版记的位置,可以另加一页在最下面标识版记,前面完全空白也没有关系。   三、公文装订。   (一)版面   1.公文用纸。公文用纸采用gb/t148中规定的a4型纸,其成品幅面尺寸为:210mm×297 mm,尺寸的允许偏差为±3 mm;一般使用纸张定量为60g/m2—80 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纸张白度为8xxxx—9xxxx,横向耐折度≥1xxxx,不透明度≥8xxxx,ph值为7.5—9.5。   2.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订口(左白边)为28 mm±1mm;版心尺寸为156 mm×225 mm(不含页码)。   3.公文的页码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码标识,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致一条4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右空一字,双页码左空一字。空白页和空白页以后的页不标识页码。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页码表头在切口一边。公文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三、封四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4.公文制版:版面干净无底灰,字迹清楚无断划,尺寸标准、版心不斜,误差不超过1 mm。   5.公文印刷:双面印刷。页码套正,两面误差不得超2 mm。黑色油墨应达到色谱所标bl10xxxx,红色油墨应达到色谱所标y8xxxx、m8xxxx。印品着墨实、均匀,字面不花、不白、不断划。   (二)装订。   公文应左侧装订,不掉页   ;包括公文的封面与书芯不脱落,后背平整、不空。两页页码之间误差不超过4 mm。骑马订或平订的订位为两钉钉锯外订眼距书芯上下各1/4处,允许误差±4 mm。平订钉锯与书脊间的距离为3 mm—5 mm;无坏钉、漏钉、重钉,钉脚平伏牢固;后背不可散页明订。裁切成品尺寸误差±1mm,四角成90度,无毛茬或缺损。   四、公文处理的相关要求   (一)公文种类   主要有13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命令(令)。适用于宣布实施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公告。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向人民群众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知。主要用于一是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二是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三是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四是人事任免。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或者情况。   议案。适用于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的事项。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事项。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的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决定事项。   (二)特殊公文格式
  信函式格式:在制发机关公文的实践中,经常使用一种只标识发文机关名称而不标识“文件”二字的“信函式”公文,用于处理日常事务的平行文或下行文,而且使用频率很高。这种公文除了不标识签发人外,其他各要素均与“文件式”公文相同。具体格式为: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推荐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 mm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处为一条文武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 mm。每行居中排2xxxx字,首页不显示页码。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发文字号置于武文线下一行版心右边缘顶格标识。发文字号下空一行标识公文标题。如需标识份数序号、秘密等级、紧急程度,可置于武文线一行版心左边缘顶格标识。   命令格式:命令由发文机关名称加“命令”或“令”组成,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但要掌握在不超过上级机关的字号的程度,可以等同。命令标识上边缘距上白边57 mm,下边缘空2行居中标识令号;令号下空2行标识正文,中间没有红色反线;正文下空1行右空4字标识签发人亲笔名章,签名章左空2字标识签发人职务;联合发布的命令或令的签发人职务应标识全称。签名章之下空1行右空2字标识成文日期;命令(令)应在发文机关之下空2行居中标识令号,令号用黑体字,前加“第”字,即“第×号”。令号的编制自发第1号令开始,不受年度限制,一直顺编下去,这与发文字号以年度为限不同;命令(令)的版记格式与公文的版记格式基本上都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命令(令)不分主送、抄送,而用“分送”这一特定形式。   会议纪要格式:会议纪要(即红头)标识由主持召开会议的机关名称、会议名称和纪要组成,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用红色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自定。位置同“文件式”发文机关标识方法一样。会议纪要不加盖印章,不标识主送机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带动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2004年近11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WTO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谈判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1月,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有162个,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内建立的。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美国在推动建立美洲自贸区的同时,还在与韩国、南非等10多个国家商谈自贸区;欧盟在2004年5月实现东扩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并拟与所有拉美国家和东盟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已经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泰国商谈自贸事宜。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从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48%,占据了半壁江山。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开始实现一体化,中国面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主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激励了投资者。 第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 在上述决定因素之中,并无财税优惠措施的地位,单纯依靠财税优惠维持外资流入未必能够奏效。 相反,“逆向歧视”的外资优惠政策负面作用却日益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它损害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损害又以妨碍其更新设备、提升产业结构和吸引人才等问题最为严重,在某些产品市场上,我国“逆向歧视”的外资政策实际上甚至已经沦为某些西方跨国公司扼杀内资企业的帮凶。这些西方跨国公司一方面在中国投资设厂,利用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排挤中国本土企业;另一方面在母国和其它国家/地区针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荷兰飞利浦集团、奥地利镁集团都采取过这样的策略。 它还扭曲了企业行为,激励内资外流然后以“外资”身份回流,通常估计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帐面统计数字中有1/3左右实际上是这种回流的“假外资”,而在高度不透明的内资“外流―回流”过程中,又有太多的漏洞可供意欲侵吞国有资产的心怀不轨者上下其手。 “逆向歧视”的第三个后果是抑制了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作为逐利的市场主体,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群体的地位取决于其给企业创造收益的能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增加收益增进了社会整体利益,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这条道路相对漫长、艰难;企业通过转换身份获取税收优惠,对全社会而言只不过是利益转移,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走这条道路能够立竿见影地受益。这样,在一个存在“逆向歧视”的市场上,企业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转换身份获取税收优惠,而不是劳心劳力地开展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管理。相应地,在这样的企业内部,更吃香的是善于“政府公关”获得财税优惠的人,技术和管理人才则受到冷落,而这种结局显然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近年我国汽车企业纷纷走上合资道路,同时纷纷缩减乃至撤销研发部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逆向歧视”的第四个后果也许是最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对我国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损害。民族文化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和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自信。但假如对内资企业“逆向歧视”的财税体制导致国民普遍形成“外资企业=高薪”而“内资企业=低薪”的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的希望就注定只能是梦花水月而已。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确实非常令人瞩目,迄今已连续10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2年更高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国民的实际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在利用外资的喜讯声中悄然流失了。 进一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可能不过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近两个月外资同比略有下降未必等于全年外资流入下降,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关注几个月的数字,因为货物贸易、实质经济部门与虚拟经济部门不同,不是几个月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决定最终盈亏命运的。即使今年利用外资总额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从2002年开始上行的中国经济面临转折,宏观经济的波动我们无法彻底消除,只能依靠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来缓解,而“逆向歧视”的外资优惠政策对内需的作用恰恰是紧缩。 我们应当明了,正如一个国家的投资不可能永远高涨一样,一个国家的外资流入也不可能逐年甚至逐月递增,有所起伏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不顾经济基本面和利弊得失,在任何时候都强求外资持续增长,结果只会招致我们无法承受的代价。归根结底,一个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本国国民和本国资本积累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电商物流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