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哪里白小麦种子哪里买多

小麦的空间
& 45年与小麦结下不解之缘,45年一直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45年参与和主持育成小麦品种39个,占年全院育成小麦品种总数(55个)的70.9%。其中主持育成品种30个,占育成品种总数的54.6%,国审品种9个,占育成国审品种总数(15个)的60%;创制可供育种利用的骨干亲本材料11份;创制新不育系和恢复系材料16份;17个品种(材料)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4个获品种权证书;发表相关论文123篇,其中主笔发表66篇;参与《中国小麦品种志()》、《四川小麦》、《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雨养农业区的小麦育种》等专著的编写工作;参与农业行业标准(NY/967-2006)《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程》的制定。育成品种推广6亿多亩,增加产值100多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及部、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励26项次。1991年被授予“绵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务院评为“为发展我国农业技术作出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绵阳市“科技兴绵”突出贡献个人二等奖,2000年被授予“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四川省人事厅、科技厅评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先进科技特派员”,2010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其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政协委员丰采录(四川卷)》、《和谐西部论坛》等大型辞典。
45年主要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作为著名小麦育种家冯达仕老师的助手,在老师的主持和指导下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是不断学习、提高的15年。参与承担了“六.五”至“九.五”国家、省小麦育种攻关,农业部小麦新品种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四川省联合育种等重大项目申报、实施及总结验收等工作;拟定实施计划,种子准备,田间实施与管理,田间观察、记载,选配组合,做杂交,后代选择、收获、脱粒、考种,数据整理汇总;新品系参试材料整理上报,稀播繁殖,示范展示,高产栽培,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整理材料参试、技术鉴定、质检及申报品种审定;新品种示范试种考察、调研与指导,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面积收集、整理、汇总,成果鉴定、申报、答辩等全套工作;参与育成绵阳11号,达全国领先水平,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标志性成果,是小麦育种研究的巅峰时代,为单位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阶段:年,是继承老师遗愿,独立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工作最困难的10年。日,冯达仕老师因病辞世,小麦研究失去了顶梁柱,有人担忧,也有人幸灾乐祸。作为老师的助手和研究室副主任,应继承老师遗志,挑起重担,坚持把研究工作搞下去。10年来尽职尽责,競競业业,任劳任怨,处处小心憬慎,但还是经常受到个别人的刁难和指责,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研究工作处于调整中,进展缓慢,压力大;老同志先后退休离开工作岗位,部分中青年技术骨干先后调离小麦研究室寻找新的发展,研究人员由18人减少到6人,而研究任务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少,任务重。小麦研究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低谷期和爬坡阶段,进展缓慢。
第三阶段:年,是研究工作走出低谷,稳步发展,再创辉煌的13年。经过十年的磨难,十年的挣扎,十年的调整和十年的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从年,年年有品种审定,2007年审定品种达4个次,12年主持育成25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9个通过国家审定。育成品种数量,审定品种级别,创造了新的纪录,小麦育种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的育成,更是锦上添花,使我院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小麦育种研究又一个辉煌历史。&
一、45年主要工作历程
4.8,绵阳地区农科所工作。
7.7,四川农学院 农学专业学习。
2.9,绵阳地区(市)农科所(院)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5.12,绵阳市农科所(院)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二、4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育成品种:
年主研和主持育成小麦品种39个。其中,主持育成30个,主研育成9个。
&&& 1、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育成绵阳22号、绵阳23号、绵阳24号、绵阳8723、绵阳89-30、90-32、940112、绵阳30号、绵阳33号、绵阳35号、绵麦37、绵麦38、绵麦39、绵麦40、绵麦41、绵麦42、绵麦43、绵麦1403、绵麦45、绵麦46、绵麦185、绵麦48、绵麦367、绵麦228、绵麦51、绵麦1618、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绵麦285、国豪麦3号等30个品种,其中国审品种9个(表1)。
2、作为主研人员参与育成品种9个(表2)。
表2,主研育成的小麦品种
国豪麦15号
国豪麦18号
(二)、品种权保护:
2003年以来,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材料)18个,14个品种(材料)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表3)。据《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4年)》()对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公布的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数据统计分析,截止2013年底,李生荣研究员培育的17个小麦品种申请了品种权,位居全国小麦领域第一位。当选为2014年度明星育种人(网址:)。&&
(三)、科研成果:
1、获奖成果:年获得各级成果奖励26项次。&
2、成果储备:(1)“抗病高产小麦品种绵麦41等的选育与应用”成果,2015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月11日公示);(2)多抗丰产优质矮秆小麦品种绵麦37的育成与利用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3)国审大穗型高产小麦品种绵麦367及其姊妹系的选育与应用;(4)温光型两系核不育系材料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5)小麦育种研究中骨干亲本材料的创制及育种利用。
(四)、发表论文
从1980年开始至2015年,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3篇,主笔发表66篇,12篇论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这些文章的发表,记录了小麦研究的大概历程和进展,宣传、推广了小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促进小麦研究工作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一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绵阳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了以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为主攻方向的育种目标,并对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创新和利用,新品种选育方法等进行了分析。本文发表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小麦绵阳号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一文,通过对绵阳号27个优良小麦品种的系谱分析,用大量实例证明了在亲本选配上强调大面积推广良种和亲本材料的创新研究与及时利用在小麦品种改良研究上的重大作用。本文收编於中国农学会主编的[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一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一文,总结了西南麦区近半个世纪小麦杂优种优势研究利用取得的主要进展,回顾与评价了西南麦区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不育系、恢复系的遗传改良,以及强优势组合筛选、亲本材料高产繁育、制种及杂交小麦生产中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的现状和新进展。本文发表在2008年11月,[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麦类特刊]杂志。
《小麦育种研究中骨干亲本材料的刨制与育种利用》一文,总结了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对亲本材料的创制、鉴定评价与选择利用的主要进展。指出在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要重视对育种亲本材料的培育与定向选择,创制新的亲本材料,以供育种利用,提高育种效率。并通过对119个育成品种的分析,用大量实例证明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利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新育成的品种(系)作亲本,是育成新品种的重要途径;注重对自创亲本材料(含杂交后代中的F3代以上表现突出的材料)的选择与及时利用,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本文在[农业科技通讯],2015年8期发表。
(五)、育种材料储备
1、新品系储备:
(1)绵麦285(-1522)通过四川省初审,已公示。
(2)国豪麦3号(-2)通过国家初审,已公示。
(3)2015年秋播,有6个新品系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其中,绵麦52、绵麦53、国豪麦288、新麦817参加四川省区试,绵麦285参加陕西省区试,绵麦51参加河南省区试。
(4)2015年秋播,有3个新品系参加国豪种业组织在湖北、陕西、安徽、河南4省适应性试验。
(5)2015年秋播,有53个新品系参加品种比较试验,402个新品系参加产量鉴定试验。
2、杂交后代材料遗传基础丰富,类型多,分离大,可逆性强,为“十三五”以后的新品种选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秋播,种植F1代组合365个,F2代组合71个,F3代组合72个,F4代以上高代材料穗行3050行。后代材料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群:
一是含有贵协3号血缘的群体。贵协3号系贵州农大张庆勤教授用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与光稃野燕麦属间远缘杂交育成,具有高产、抗病、耐热、适应性强等优点,与我国目前小麦主栽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是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和新品种改良的宝贵资源,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该群体分离大,类型多,大穗、多小穗性状突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耐旱耐瘠性较强,植株偏高,成熟期偏迟,需进一步加强株高和熟期改良。
二是含有黄准麦区周麦28、济麦22等血缘的群体。周麦28、济麦22等品种系黄准麦区主推品种,秆矮、抗倒,株型紧凑,剑叶直立,成穗率高,丰产性好,品质较优,与本生态区品种杂交,可望从中筛选出株叶型明显改良、穗容量明显增加、面粉品质明显改善、丰产性明显提高的新品种。
三是含有中植号、cp抗病材料血缘的群体。中植号、cp抗病材料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含有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病基因和持久抗性基因(Yr5、Yr10、Yr12、Yr591),秆子较高,生育期较长,丰产性较差,与本麦区品种杂交,主要是增强和改进育成品种的抗病力和持久抗性,提高品种抗病性。
3、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技术体系基本建立,研究材料储备较为丰富。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亲本材料创制,育性鉴定,组合配制,强优势组合筛选,产量试验,配套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亲本繁育技术等技术体系建全,基础材料储备丰富。
(1)创制可供育种利用的两系新不育系51s-1、51s-8、52s-2、52s-9、77s121等6份;两系新恢复系MR168、MR-71、MR-46、MR125、MR312、MR755等6份;
(2)成功育成三系不育系材料1275-1A、A、A、04854A等4份。
(3)2015年秋播,种植两系测配组合67个,三系测配组合38个,观察结实性、丰产性和抗病性,为进一步试验提供依据。
4、种子资源材料丰富,基本满足育种研究需要。
创制出绵阳0、80-28-27、85-42、92-8、96-5、1275-1、绵优1号、绵优2号、绵阳-31等一大批骨干亲本材料在育种研究中利用,成效显著。如利用绵阳01821作亲本,育成通过审定品种11个次;92-8作主要亲本,育成通过审定品种4个;96-5 作亲本,育成通过审定品种10个;1275-1作亲本,育成绵麦367、绵麦51通过国家审定,绵麦228、绵麦1618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并有一大批新品系参加区域试验。
2015年秋播,种植资源材料700份。其中,株高75cm以下的矮秆材料139份,每穗结实60粒以上的多花多实材料93份,千粒重60g以上的大粒材料19份,优质(全角质、硬粒)材料65份,其他资源材料384份。
三、45年的工作体会
(一)、根据本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及小麦生产发展,制定出合乎生产实际的育种目标。
育种研究工作是为生产服务,育种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当时的生产需要,要因地因时从一个时期小麦生产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出发,制定出不同阶段的主攻目标,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进行遗传改良,不断提高,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1、六十年代初,冯达仕老师通过调研,针对当时川西北地区生态条件和生产要求,制定出以选育高产和中产兼顾的育种目标,育成绵阳4号、绵阳10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2、七十年代以来,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需要选育产量更高的品种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逐将育种目标调整为以选育高产品种为中心,提出以“矮杆为基础,穗重为中心,调整株叶型,提高穗粒数”的育种策略,育成穗大粒多、粒重、抗病力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绵阳11号及其系列小麦品种。
3、进入21世纪,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术选育产量更高、品质优良、抗病力更强、适宜机械化操作的优良品种才能满足生产需要,率先提出“品种商品性育种”理念,要求育成品种田间表现株高适中,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田间商品性好,如绵阳30号、绵麦37、绵麦1403、绵麦367等。
(二)、在大量收集种质资源材料的前提下,重视亲本材料的创新研究与利用。在选育新品种时注意对中间育种材料的选拔与鉴定,并及时加以利用。绵阳0182l系绵阳78-7与77-D30l杂交F1,再与绵阳15号杂交后选出的株高60厘米、抗条锈病、千粒重45克,分蘖力较强的矮秆大粒材料,并及时利用绵阳01821作中心亲本,育成绵阳24号、绵阳30号、绵麦45、绵麦48等通过国家审定并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三)、加强对主要病害的选择与鉴定,育成综合抗性好的新品种应用于生产。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加强对不同抗源材料的利用,广泛选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不同地理、生态远缘的抗条锈病材料,贵农系统、92R系统、CIMMYT系统、辽春10号等组配杂交组合,并采用夏繁加代、异地选择等技术措施,加快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研究,育成了一大批对条锈病中抗至高抗,并兼抗白粉病、丰产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如绵阳33号、绵麦37、绵麦41、绵麦43、绵麦1403、绵麦367等应用于生产。
从实践中认识到,过分集中使用单一或少数抗源,一定会不可避免促使病菌的定向选择和新小种类型的发展,最终导致推广品种严重感病。而利用抗源类型多,抗病基因丰富,对阻止病菌的繁殖和积累,减少或降低病原菌的变异率,从而提高品种整体抗病性,延长品种的利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抗病育种中,一是要充分利用不同遗传背景抗源,广配组合;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抗病育种的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变的育种方法。在后代材料的选择上,根据不同年份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差异,及时调整选择标准,并注重对具有慢锈性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三是加强对材料的异地选择和抗性鉴定。马尔康夏播,可对条锈进行鉴定和选择,云南夏播,可对叶锈、秆锈进行鉴定和选择,并送专业研究单位分小种鉴定,全面了解材料的抗性水平,使新育成的抗病小麦新品种能尽快用于生产。
(四)、创新育种技术和方法,加快育种进程,使育种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长期的小麦育种研究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四同步,一交叉” 育种技术和方法,即新品种选育与新材料创制同步进行,中间试验与示范同步进行,精播繁育与品种展示同步进行,栽培研究与高产创建同步进行;本地选育与异地加代选择交叉进行。加快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种选育与利用步伐,促进育种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该育种技术和方法经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结语:半个多世纪以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育种经验和丰富的育种材料,为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人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45年,为小麦育种研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研究工作,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辉煌,育成更多更好的优良新品种,取得更多更大的育种新成果,为四川乃至全国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第七部分& 绵阳号小麦品种介绍
42、绵麦367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李茂有。
品种来源:2002年选用自育的优良矮秆材料1275-1(审定定名为绵麦37)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优良品系99-1522(审定定名为川麦43)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绵阳和阿坝州马尔康县交叉选择,2006年稳定而成,编号为绵06-367。 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0001)。201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007)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年度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2011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8天。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生产上种植一般亩有效穗数22万至25万穗(高产栽培可达30万左右),每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5克以上。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容重每升750克左右,粗蛋白11.25﹪—13.00﹪,湿面筋18.2﹪—24.6﹪,吸水率50.5﹪—57.6﹪,沉降值28.5mm—30.0mm,面团稳定时间1.2min—3.3min。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367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6+8,5+10,品质评分6分。
产量与分布:年度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9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1.9%;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433.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1%,居16个参试品系首位;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6公斤,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差异极显著,居A组第一位;年度继续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5公斤,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居A组第二位;年度同时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亩产增产7.2%,居参试品种首位。年度参加四川北部地区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中江、三台、绵阳、江油、梓潼、苍溪等6个试点平均亩产530.77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5.58%,居试验第一位;年度继续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32.6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9.41%,居试验第一位。
绵麦367审定以来在各地示范中表现突出,效果显著。江油市两年示范推广1.24万亩,平均亩产411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产92公斤,增幅28.4%。日现场收打验收,大堰乡泉水村6组农户曹永万、曹永林,分别种植1.21亩和1.13亩,亩产达649.93公斤和638.95公斤;广元市苍溪县两年示范推广1.6万亩,平均亩产468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产54.6公斤,增幅13.2%,经专家现场验收,核心示范片最高亩产达544.9公斤;德阳市中江县示范种植3.0万亩,平均亩产389.3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产28.2公斤,增幅7.81%,经现场验收,核心示范片最高亩产达513.01公斤,2013年全田实打收获验收,亩产638.3公斤;绵阳市三台县示范种植1.8万亩,平均亩产397.3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产32.3公斤,增幅8.8%,经现场验收,核心示范片最高亩产达478公斤;遂宁市射洪县示范种植1.5万亩,平均亩产317.8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增产42.3公斤,增幅15.3%,经现场验收,核心示范片最高亩产达567.7公斤。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11年推广面积33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56万亩,2013年推广面积44万亩。
栽培要点:适宜在长江上游平坝、丘陵、低山区种植。在栽培技术上,在川西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一11月5日,亩基本苗12-15万,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早施三叶肥,看苗追施拔节肥。注意田间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43、绵麦228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李茂有。
品种来源:2003年用本所自育品系1275-1为母本,内江市农科所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内293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0代种子,2004年春F1代再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品系99-1522配制复合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年绵阳和马尔康交叉选育稳定而成,编号为BL228。201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11001)。2012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9613E。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天。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长势较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2厘米,植株整齐,茎秆韧健,抗倒伏力强。穗长10-12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籽粒红色,粉质,千粒重47克左右。2011年由荣县统一送样,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为:容重730-758克,粗蛋白质含量13.92%,湿面筋30.25%,沉降值27.2毫升,面团稳定时间2.7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22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6+8,2+12,品质评分6分。2010年度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为: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2011年度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同年四川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郫县试点进行条锈菌新类型抗性鉴定,高抗条锈菌新类型。
产量与分布:2008年度品比试验折亩产575.7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3.91%;2009年度继续试验折亩产485.3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0.89%;2010年度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403.92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8.1%,差异极显著,居区试3组第一位;2011年度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390.91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0.1%,差异极显著,居区试5组第二位;2011年在双流、绵阳、邻水、资阳、内江、巴州7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8.2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3.2%。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亩基本苗12—14万;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12-15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追肥20-30%;注意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44、国豪麦15
品种选育人:周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陶军,任勇,雷加容,李太军,李茂有。
品种来源:2000年用绵阳96-5作母本,贵州农业大学选育的贵19-4作父本配制单交组合,2001年以F1代作母本,引进材料NE(株高80cm,高抗条锈病,白粒)作父本配制三交组合,2006年稳定成系,代号为MY06Z58,201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11002)。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86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绵麦3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绿色,叶宽中等,叶耳绿色。植株整齐,平均株高90厘米,穗方长型,长芒,白壳,成熟期中等,白粒,半角质,籽粒卵形、饱满。小穗密度中等,平均有效穗21.02万/亩,穗粒41粒/穗,千粒重50.5克。2011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0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3.37%,湿面筋含量25.25%,沉降值28.2毫升,稳定时间4.7分。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至中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至高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406.34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7.83%,差异极显著;8点中5点增产,增产点占试点的62.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4.25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0.8%,差异极显著;7点中6点增产,增产点占试点的85.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95.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9.3%,居试验组1、2位。15点中11点增产,增产点占73.3%。年度在双流、射洪、绵阳、邻水、资阳、内江、巴州7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9.4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6.6%,7点中7点增产,增产点占试点的100%。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栽培要点:四川盆地以10月26日至11月8日播种为宜。亩基本苗12-16万,撬窝点播或条沟撒播均可。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亩用纯氮12-15公斤,并配合磷、钾肥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氮肥可全部作底肥施用,也可以底追比7:3的方式施用,追肥时期以拔节期为宜。发现蚜虫及时防治,条锈病重发区和常发区及早防治条锈病。漕沟田和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本品种基础材料由周强提供)
45、国豪麦18
品种选育人:周强,李生荣,杜小英,任勇,欧俊梅。
品种来源:2000年用绵阳96-5作母本,以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引进的材料pm99106-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8年稳定成系,代号绵阳08Z5。201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麦2011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205天左右,与对照贵农19相当。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中等,芽鞘绿色,叶耳绿色,剑叶较宽,剑叶长度中等,穗颈较短,株型较紧凑,株高85厘米左右,茎杆粗壮,蜡粉较多,抗倒伏性中等,成熟后颖壳较松,易脱粒。穗长方形,小穗着生密度中等。穗长10—12厘米,每穗结实小穗20个左右,白壳,长芒,护颖无茸毛,颖脊明显。穗粒数40粒左右。籽粒白色,卵圆形,半角质,饱满均匀,腹沟浅,千粒重45克左右。贵州省区试抗病性鉴定结果,2009年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免疫;2010年表现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叶锈病。贵州省区试品质检测结果,籽粒容重每升757.5克,蛋白质含量13.15%,湿面筋含量29.17%,沉降值47mL,硬度45.85%,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1,7+9,5+10,亚基评分9分,属于中筋小麦。在贵州省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均可种植。
产量与分布:2010年度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13.9公斤,比对照贵农19增产13.0%,居第二位。2011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产量332.3公斤,比对照贵农19增产9.67%,居第一位。2011年度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62.3 公斤,比对照贵农19增产4.54%。
栽培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一般亩用种7-9公斤,亩基本苗12-15万,最高苗35万左右,有效穗22万左右。撬窝点播,条沟撒播或免耕撒播(稻草覆盖即可)。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10-12公斤,并配合磷、钾肥施用。有机肥与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氮肥可以全部作底肥施用,也可以底追比7:3的方式施用,追肥时期以拔节期为宜。在苗期做好化学除草工作;在低海拔地区(植株偏高,抗倒性较差)可在分蘖至拔节初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多效唑或矮丰),以控株高防倒伏;在漕沟田及多雨年份需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本品种基础材料由周强提供)
46、绵麦51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
品种来源:2002年用自育的优良矮秆种质资源材料1275-1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优良品系99-152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在绵阳正季和马尔康夏播交叉选择,2006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06-374。2012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2001),2013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SQ2013ECF000056)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90天左右,比对照川麦42迟熟1-2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株型适中,株高85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二年试验产量构成三因素为:亩穗数22.6万/22.9万,穗粒数45.0粒/42.0粒,千粒重45.3克/45.4克。二年抗病性鉴定结果,条锈病:慢病/慢病;白粉病:高抗/高抗;赤霉病:高感/中感;叶锈病:高感/高感。二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72克升-1/750克升-1;粗蛋白11.71﹪/12.71﹪;湿面筋23.2﹪/24.9﹪,吸水率51.3﹪/51.6﹪,沉降值19.5mm/28.0mm,面团稳定时间:1.8min/1.0min。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51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6+8,5+10,品质评分6分。该品种属于弱筋小麦。
产量与分布:年度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内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1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97%;年度继续进行品比试验(小区亩产量首次突破700公斤,达到710.3公斤),平均亩产656.6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3.48%;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399.58公斤,比对照绵麦37 增产12.3%,居试验组第一位,推荐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年度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9公斤,比对照川麦42减产1.0%,差异不显著,居B组第二位。经区域试验统一进行品质测定,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亩产409.29公斤,比对照川麦42增产3.6%,差异显著,居A组第二位,品质测定,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年度参加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生产试验,7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82.2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1.4%,居参试品种第二位。适宜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汉中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统计,在江油、梓潼、三台、中江、苍溪等示范县,2014年示范种植9万多亩。
栽培要点:在川西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一11月5日,亩基本苗14-16万,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早施三叶肥,看苗追施拔节肥。注意田间中耕除草,条锈病常发重发区需防治1-2次,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后期注意防治叶锈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47、绵麦1618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
品种来源:2003年用自育品系1275-1为母本,内江市农科所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内293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0代种子,2004年春F1代再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品系99-1522配制复合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年绵阳和马尔康交叉选育,2007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BL227。201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13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比对照绵麦迟熟2天。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长势较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5厘米,植株整齐,茎秆韧健,抗倒伏力强。穗长10-12厘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籽粒浅红色,粉质—半角质,千粒重45-50克。2012年由荣县统一送样,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为:容重726克—750克,粗蛋白质含量14.13%—13.84%,湿面筋25.4%—29.7%,沉降值47.5毫升—49.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1.7分钟—2.0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161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抗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2008年度品比试验折亩产666.6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3.48%;2009年度继续试验折亩产503.67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2.65%;2010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联合试验,平均亩产358.76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5.99%,居第一位;2011年度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91.44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0.3 %,差异极显著,居区试5组第一位;2012年度继续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95.69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7.4%,差异极显著,居区试2组第五位;2013年在双流、射洪、内江、达县4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4.2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7.6%。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20日至10月30日;亩基本苗14—16万;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12-15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追肥20-30%;注意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48、绵杂麦512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陶军,任勇。
品种来源:2008年3月在本院试验田选用自育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两系不育系“4377S13”作母本,自育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恢复系“MR168”作父本组配杂交组合,并进行人工杂交获得F0代杂交种子。在2年的产量鉴定试验、品比试验中表现杂种优势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自交结实正常,株高适中,穗大粒多,后期落黄转色正常,成熟早等突出特点。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表现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泛,抗病力强,居试验组1.2位,2013年进行生产试验,201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14012)。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84天,比对照品种绵麦3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苗绿色。株高95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形,红色,粉质-半角质,饱满。平均有效穗22.2万/亩,穗粒数49.8粒/穗,千粒重42.7克, 2012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含量15.23%,湿面筋含量30.7%,沉降值42.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5.0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杂麦512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7+8,5+10,品质评分10分,具有良好的烘烤品质。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年度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380.43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0.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9.90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4.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00.17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12.5%,14点次全部增产。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0.1公斤,比对照绵麦37增产6.3%,5点全部增产。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
栽培要点:①播种期:适期晚播,四川盆地于11月1日至11月8日为宜。②基本苗:每亩10-15万。③施肥:亩施纯氮12-15公斤,配合施磷、钾肥。④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防冶岈虫;注意防治赤霉病和条锈病。
第七部分& 绵阳号小麦品种介绍&
36、绵麦1403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陶军,周强,欧俊梅,任勇,李太军,李茂有。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矮秆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绵阳04854(绵阳)作母本,引进的抗病材料贵农2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2年稳定成系,原代号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7001)。先后被四川省农业厅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以及良种补贴和高产创建主导品种。2007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X。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较强,叶宽中等,叶耳绿色。植株整齐,株高82厘米左右,旗叶长度中等、角度中等。穗长方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半角质,腹沟浅、饱满。小穗数20个左右,穗粒数41粒左右,千粒重44克左右。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7克/升,粗蛋白含量13.49%,湿面筋含量23.1%,沉降值24.98毫升,稳定时间3.8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1403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条锈病,高抗至中抗白粉病,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年度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42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36%;年度继续品比试验折亩产460.6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16%;年度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63.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2%,差异极显著,居区试优质组第二位,9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8.9% ;年度继续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94.4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5%,差异极显著,居区试1组第二位,10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0%;年度同时进行省生产试验,5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4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54%,是参加省生产试验中唯一一个在各试点均比对照增产的品种。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亦适宜在长江上游相似生态区栽培。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9年在四川省推广面积14万亩,2009年在四川省推广面积14万亩,2011年推广面积16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45万亩,2013年在推广面积29万亩。
栽培要点:①播种期:四川盆地于10月23日至11月5日为宜。②基本苗:每亩12-14万。③施肥:亩施纯氮12-15公斤,配合施磷、钾肥。④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
37、绵杂麦168(杂交小麦品种)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陶军,杜小英,周强,欧俊梅,任勇。
品种来源:2001年选用不育系MTS-1作母本,恢复系MR168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原代号为ML2652。在3年的产量鉴定试验、品比试验、多点适应性试验中及大区对比试验中,表现自交结实正常,株高适中,穗大粒多,后期落黄转色正常,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成熟早,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等突出特点,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7002);同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7012),获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重点品种A类后补助,先后被四川省农业厅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以及良种补贴和高产创建主导品种。2012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2012)。2012年列为绵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CGZH0030 ),2013年列为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2008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号:CNA005017E。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2天左右,比对照品种川麦107早熟5天左右。幼苗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上林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茎秆轫健,抗倒伏力较强。植株较紧凑,穗层整齐,成熟落黄转色好。长方形穗,穗长10-12厘米,结实45-50粒,籽粒红皮,千粒重45克左右。绵杂麦168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合理,较多的有效穗数和较高的每穗结实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区试统一进行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784克,粗蛋白质含量14.4%,湿面筋30.5%,沉降值39.9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6分钟,品质指标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种类型标准。周强等(2014)测定,绵杂麦16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7+9,5+10,品质评分9分。
绵杂麦168在组合鉴定和筛选过程中,经历了年4年各种病害的考验,均表现对当前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力强,抗性稳定。如2002年四川条锈病大流行,绵杂麦168在条锈病重病区绵阳的品比试验中表现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亩产506.9公斤,比对照川麦28(重感条锈病)增产58%;2004年四川条锈病偏重发生,白粉病大流行,绵杂麦168在绵阳品比试验中表现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亩产426.8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1%;同时绵杂麦168在绵阳大区对比试验中亩产465.1公斤,比对照品种绵阳32号(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增产14.22%;2005年条锈病重发年,绵杂麦168在品比试验中表现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亩产51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0.08%;2006年条锈病偏重发生,白粉病属重发年,绵杂麦168在全国区域试验和四川省区域试验中均表现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力强,丰产性突出,产量稳定。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至高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分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成株期对条中31、32、水14、太4等新小种表现高抗至免疫。同时,绵杂麦168苗期对低温冷害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后期灌浆速度快,落黄好,成熟早,能有效减轻后期高温天气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与分布:年参加本所产量鉴定试验,2002年四川条锈病大流行,绵杂麦168表现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产量鉴定试验折亩产506.9公斤,比对照川麦28(重感条锈病)增产58%;月在马尔康复播鉴定F1代种子纯度和抗病性,表现植株整齐,丰产性好,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年继续参加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亩产426.88公斤,比新对照川麦107增产12.1%;在大区对比试验中亩产465.1公斤,比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2003年,国审)增产14.22%;同时,2004年四川白粉病大流行,绵杂麦168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年继续参加本所品比试验,绵杂麦168在品比试验中亩产51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0.08%,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年度参加国家区试长江上游组试验,在8个省、市21个试验点中,有20个试验点比对照(川麦107、下同)增产,平均亩产423.4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54.3公斤,增产率达14.7%,居试验组第一位。在20个增产试点中有12个试验点居第一位,占试点总数的57.1%,平均亩产456.96公斤,增产率达到21.28%。其中,四川省西昌试点亩产589.2公斤,比对照增产136.4公斤,增产率达30.1%;云南省德宏试点亩产583.3公斤,比对照增产109.8公斤,增产率达23.2%;贵州省遵义试点亩产468.3公斤,比对照增产91.6公斤,增产率达24.3%;甘肃省成县试点亩产514.3公斤,比对照增产85.3公斤,增产率达19.9%;陕西省勉县试点亩产469.7公斤,比对照增产91.9公斤,增产率达24.3%。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亩产416.6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44.2公斤,增产率10.6%,居试验组第一位,其中高产试点四川西昌点亩产635.83公斤。两年41个点次试验,平均亩产420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53.1公斤,增产率达12.65%。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5.7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61.15公斤,增产率达17.7%,居试验组第一位,其中,绵阳点亩产536公斤,增产率达25.09%,射洪试点亩产517.15公斤,比对照增产160.23公斤,增产率达44.82%;年度平均亩产346.23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49.2公斤,增产率14.2%,居试验组第一位。两年20点次试验平均亩产375.97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60.5公斤,增产率达16.1%。
2007年开始在生产上示范种植,2008年在什邡市进行高产示范面积30亩,5月12日四川省农业厅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世和博士为组长的同行专家验收组进行现场验收,亩产达到571.4公斤,刷新了四川盆地小麦单产新纪录。
&& 四川国豪种业湖北分公司2008年在湖北省的襄阳、枣阳、随州、宜城、郧县、孝昌、应城、大悟、荆门、钟祥、京山、天门及江陵等13个县市安排生产示范100余亩。5月11日召开全省示范现场观摩会,绵杂麦168在示范中均表现了较好的增产性,均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0%左右,并出现了单产过600公斤的片块。其中枣阳示范片单产最高,预测亩产量618.2公斤,实收亩产量达到58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2.5%。同年四川国豪种业在青海省互助特色种业实验站安排生产对比试验,作为春小麦种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高抗条锈病、抗倒伏,播种量减少35%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前途。
四川国豪种业200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三保镇丁刘庄村作春小麦示范种植,示范面积3亩,亩用种15公斤,比同期播种的常规品种减少25公斤,机条播。4月7日播种,8月16日成熟,农户实收亩产621公斤,比常规品种增收小麦115公斤,增产22.73%,亩增产值195.50元;2009年继续进行示范种植,示范面积3亩,前作为马铃薯,亩播种12公斤,比对照常规品种亩播量减少23公斤,机条播。3月26日播种,8月中旬成熟。农户实收亩产594.5公斤,比对照常规品种亩产507.3公斤,亩增收小麦87.2公斤,增产17.19%,亩增产值156.96元
日,凉山州科技局组织专家验收组,对西昌市高枧乡中所村农户谢光权种植的绵杂麦168进行现场收打验收,实测面积1.22亩,亩产668.6公斤
2010年绵杂麦168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新华村作春小麦高产示范,经专家测产验收,亩产781.4公斤;2011年继续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新华村作春小麦高产示范,经省种子站组织专家测产验收,面积4.04亩,亩穗数46.2万,穗粒数43.7粒,千粒重47.3克,亩产811公斤。
2008年四川、湖北、重庆等省试种5万亩,2009年试种11万亩。据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10年推广面积25万亩,2011年推广面积43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45万亩,2013年推广面积31万亩。年合计推广面积160万亩,是当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杂交小麦品种。
栽培要点:四川盆地以11月上6播种为宜,其他地区参照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亩基本苗8~12万(用种量5~7公斤),高产麦区栽培,亩基本苗可减少至5~8万(用种量4~5公斤),撬窝点播或条沟撒播均可。亩用纯氮10~12公斤,配合P、K肥施用。现蚜虫及时防治,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38、绵麦185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李茂有,欧俊梅,周强,陶军,任勇,雷加容。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新品系绵阳96-5作母本,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2年稳定成系,原代号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8005)。2008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川审麦)。2009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5800E。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天。芽鞘绿色,幼苗直立,长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8cm,植株整齐,茎秆韧健,抗倒伏力强。穗长10cm—12cm,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颖壳白色,籽粒红色,粉质,千粒重45g左右。2006年四川省种子站统一安排在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每升734g,粗蛋白质含量13.07%,湿面筋24.5%,沉降值38.9ml,面团稳定时间3.4min。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185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2006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中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感赤霉病;2007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感赤霉病。2009年、2010年两年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病虫防控功能实验室抗病性鉴定,成株期表现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产量与分布: 2003年度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452.6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2%;2004年度继续试验折亩产414.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67%;2005年度试验折亩产447.3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2006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4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9%,差异极显著,居区试6组第一位,10个试点中8点增产,增产点占80%;2007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亩产355.2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0%,差异极显著,居区试4组第二位,10个试点中9点增产,增产点占90%。2008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68.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4%。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
&栽培要点:四川盆地于10月28日至11月6日播种为宜。每亩基本苗12-14万。亩施纯氮12-15公斤,配合施磷、钾肥。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赤霉病的防治。
39、绵麦46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李茂有,欧俊梅,陶军,周强,任勇,雷加容。
品种来源:1997年选用本所自育中间材料-1(组合为绵阳01821/鲁资0895040)作母本,引进材料贵农2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3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MY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8010)。2009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5799E。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幼苗直立、绿色,分蘖力较强,叶宽中等,叶耳绿色。株高85厘米左右,旗叶长度中等、角度中等。穗锥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籽粒白色、长卵形、粉质-半角质,腹沟浅、饱满。小穗数20个左右,穗粒数48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每升798克,粗蛋白质含量14.11%,湿面筋29.1%,沉降值43.6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6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至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2004年度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43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8%;2005年度继续品比试验折亩产467.4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87%;2006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70.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4%,差异极显著;2007年继续试验,平
均亩产323.0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4%,差异极显著。2008年进行生产试验,五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亩产348.3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84%。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区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9年推广面积21万亩,2013年推广面积10万亩。
栽培要点:四川盆地于10月30日至11月8日播种为宜。每亩基本苗12-14万。亩施纯氮11-13公斤,配合施磷、钾肥。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
40、绵麦47
品种选育人:周强,李生荣,庞启华,杜小英,欧俊梅,陶军,任勇,雷加容。
品种来源:2000年用绵阳96-5作母本,以从贵州引进材料贵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2005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MY05Z13。200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98天左右,比对照贵农15早熟2天。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型较紧凑。株高70 cm左右。剑叶较宽,长度中等,穗层整齐,茎秆粗壮,弹性好,较抗倒伏。穗长方形,小穗排列疏密适宜,穗长11cm —12 cm,每穗结实小穗数22个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粒,半角质,饱满均匀,腹沟浅,千粒重45克左右。据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科所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秆锈病,轻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白粉病。经贵州大学麦作研究中心品质测试:籽粒容重每升765克,蛋白质含量14.36%,湿面筋含量29.4%,沉降值39.7毫升,硬度45.8%,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1,7+8,5+10,亚基评分10分,属于中筋小麦。适宜在贵州省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均可种植。
产量与分布:年度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两年15点次平均产量313.9 公斤,比对照贵农15增产9.22%。年度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45 公斤,比对照贵农15增产5.97%。
栽培要点:(1)适时播种: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2)合理密植:一般亩用种7-9公斤,亩基本苗12-16万,最高苗35万左右,有效穗22万左右。撬窝点播,条沟撒播或免耕撒播(稻草覆盖即可)。(3)合理施肥: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10-12公斤,并配合磷、钾肥施用。有机肥与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氮肥可以全部作底肥施用,也可以底追比7:3的方式施用,追肥时期以拔节期为宜。(4)加强田间管理:除一般中耕除草外,在漕沟田及多雨年份需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区需早期(拔节后期)进行药剂防治;成熟后及时收获。(本品种基础材料由周强提供)
41、绵麦48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李太军,任勇,李茂有。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优异矮秆种质资源材料绵阳01821作母本,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2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09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9001),命名推广。2011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7434E。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较高。叶片宽度中等,剑叶长度中等。株型较紧凑,株高9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力较强。耐旱、耐瘠、耐湿性较好。长方形穗,长芒,颖壳白色,籽粒白色,半角质,均匀,饱满度较好,千粒重45-50克。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2.5%、面团稳定时间3.1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白粉病免疫,高抗至慢条锈病,高抗秆锈病,中抗至中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2003年度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405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极显著;2004年度继续试验折亩产51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8.03;2006年度国家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4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差异极显著,居第2位;2007年度参加国家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1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差异极显著,居区试B组第2位, 2008年继续参加国家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0.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差异极显著。2009年度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7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5个试点汇总,平均亩产370.3公斤,平均增产5.5%。适宜在长江上游的平坝、丘陵浅山区种植。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8日;亩基本苗10—12万;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12-14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80%,追肥20-30%;注意中耕除草,抽穗后发现蚜虫应及时防治;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第七部分& 绵阳号小麦品种介绍
32、绵麦41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陶军,周强。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中间材料(绵阳5)作母本,引进的抗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0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06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6002),定名推广。2006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长势旺盛。株高82厘米左右,植株较紧凑、整齐,成株叶片中等、下披。穗长方形-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区域试验中平均亩穗数26.4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8克。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5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53%,湿面筋含量23.4%、23.3%,沉降值23.9毫升、24.0毫升,吸水率60.5%、60.5%,稳定时间4.7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0E.U.、225E.U.,拉伸面积34.2平方厘米、37.9平方厘米。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1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2+12,品质评分5分。
产量与分布:2001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平均折亩产447.33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15.6%;2002年参加绵阳市区域试验,平均折亩产357.18公斤,比对照川麦28(感条锈病)增产58.79%;2003年参加全国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的预备试验,六个试点中有4个试 点增产,平均亩产317.9公斤,比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8.68%,升入全国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全国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7省、市22个试点平均亩产363.0公斤,比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4.1%,差异显著,居试验第三位;2005年继续参加全国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7省、市20个试点平均亩产368.2公斤,比对照品种川麦107增产4.8%,差异显著,居试验第三位。其中在西昌试点折亩产达到573.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7.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79%。适宜在长江上游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云南中部的平坝、丘陵区和低山区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6年四川省推广面积35万亩,2010年推广面积14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
栽培要点:在四川北部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亩施纯氮12-15公斤,重施底肥,早追三叶肥,看苗追施拔节肥。后期注意防治蚜虫,成熟后及时收获。
33、绵麦42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周强,欧俊梅,陶军,庞启华。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优良品系绵阳96-5作母本,引进的抗病材料贵农2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1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2001-21。 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6002),定名推广。2006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6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生育期略早。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上林成穗率较高。叶片宽度中等,剑叶长度较短、较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90cm左右,茎秆粗细中等。耐旱、耐瘠性较强。长方形穗,长芒,中后期芒为紫色,颖壳白色,无茸毛。穗长10cm左右,每穗有结实小穗18~20个,结实40粒以上。籽粒卵圆形,种皮浅红色,半角质—粉质,均匀,腹沟浅,千粒重45g左右。 2005年四川省区试统一种植和取样,送交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792.5g/L,粗蛋白质含量13.96%,湿面筋31.2%,沉降值25.35mL,降落值365s,吸水率52.85%,面团形成时间1.75min,面团稳定时间1.95min,最大抗延阻力147.5E.U,延伸性16.3cm。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2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2+12,品质评分5分。年度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为:高抗条锈病,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年度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年度参加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亩产385公斤,比对照川麦28(高感条锈病)增产达到一倍以上;年度继续参加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16.6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48%;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C组试验,平均亩产338.7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57%,差异极显著,居区试C组第1位;10试点中9个试点增产,增产点90%;年度继续参加省区试A1组试验,平均亩产367.3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3%,差异极显著,居第3位;9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点100%。两年19点次试验平均亩产353.0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78%,19个试点中18点增产,增产点占94.7%。年参加省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24.5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86%。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也适宜在长江中上游相似生态区栽培。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6年在四川省推广面积27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仍达38万亩。
栽培要点: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34、绵麦43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周强,庞启华,欧俊梅,陶军。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中间材料(组合为绵阳92-8/绵阳88-304)作母本,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0年稳定成系。原代号绵阳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6005)。2007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X。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7天。芽鞘绿色,幼苗较直立,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较高。叶片宽度中等,剑叶长度中等。株型较紧凑,株高80-85厘米。耐旱、耐瘠、耐湿性较强,耐肥抗倒。长方形穗,长芒,颖壳白色,无茸毛。穗长10-12厘米,每穗有结实小穗18-20个,结实40粒以上。籽粒卵圆形,种皮红色,半角质,均匀,腹沟浅,千粒重45-50克。2005年省区试统一取样,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结果:平均容重758.5克,粗蛋白质含量15.33%,湿面筋28.1%,沉降值36.3毫升,面团稳定时间4.15分钟。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3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条锈病,免疫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产量与分布: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高肥组试验,平均亩产398.3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05%,差异极显著;7个试点中6点增产,增产点85.7%。年度继续区试A3组试验,平均亩产352.1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0%,差异极显著;9个试点中7点增产,增产点77.8%。2005年省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23.3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2%。适宜在四川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也适宜在长江中上游相似生态区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7年在四川省推广面积45万亩。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净作亩基本苗12-14万,套作亩基本苗10万。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P2O5)7公斤,钾肥(K2O)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追肥(20%),看麦苗长势追施拔节肥(10%)。为确保高产,可适当增施氮肥。及时防治蚜虫和除灭田间杂草,注意防治赤霉病。
35、绵麦45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陶军,周强,李太军,李茂有,任勇。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中间材料(组合为绵阳92-8/绵阳88-304)作母本,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0年稳定成系,原代号绵阳0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7002)。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冬季植株基部苗叶有黄化现象,生长势旺。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较紧凑、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穗层中等整齐,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浅红粒,籽粒角质-半角质,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5.5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43.9克。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50克/升、75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10%、13.48%,湿面筋含量21.9%、22.5%,沉降值16.8毫升、19.1毫升,吸水率53.3%、56.8%,稳定时间2.1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5E.U、105E.U,延伸性14.8厘米、13.8厘米,拉伸面积22.9平方厘米、19.7平方厘米。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5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
产量与分布: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1.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1.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3.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8.52%。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贵州毕节和遵义地区、陕西汉中地区、湖北襄樊地区、云南中部种植。
栽培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治赤霉病。
第七部分& 绵阳号品种简介&
28、绵麦37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庞启华,周强,陶军。
品种来源:1996年配制杂交组合,母本系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材料96EW37(SW2148,含CIMMYT材料血缘),父本为自育矮秆材料绵阳90-100(株高61cm),采用系谱法,经年分别在绵阳和马尔康两地培育与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系“1275-1”。年参加多点品比试验,年以品系名“绵阳2001-9”参加四川省区试,年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同时进行,同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绵麦37(川审麦2004002)。同时被四川省农业厅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获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A类后补助,并被列入四川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2004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8年起作为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11年获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幼苗生长较直立,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较高。株高75-80厘米,茎秆坚韧,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长方形穗,长芒、白壳、浅红粒、半角质,千粒重45克以上。两年四川省区试统一取样品质分析结果,容重平均757克,粗蛋白质含量平均14.76%,湿面筋平均29.66%,沉降值平均36.72毫升,稳定时间平均4.58分钟。年,绵麦37经历多次条锈病大流行,田间表现免疫至高抗,抗性持久稳定;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年连续8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绵麦37对条锈病均表现高抗,抗性稳定;年连续三年低温室内苗期和田间成株期接种四川省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条中31”、“条中32”及毒性类型“Hy-6”、“Su-4”,反应型均为“0-0;”,表现高抗。2009年绵麦37苗期接种对贵农22、川麦42具有毒性的菌株20个,表现抗病的有19个;2010年田间接种贵农22、川麦42毒性菌株,绵麦37成株期反应型为“0”级,表现免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年连续两年通过苗期分小种人工诱发接病,以及成株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小种(CYR23、CYR25、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天水)自然诱发条锈病,绵麦37反应型为“0-0;”,表现全生育期抗性。2010年在国家区试和四川省区试的郫县试点,绵麦37(四川省区试对照种)表现高抗条锈病,川麦42(国家区试对照种)表现高感条锈病。 经初步遗传分析表明,绵麦37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主要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受另两对隐性基因影响。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年连续8年鉴定结果,绵麦37高抗至中抗白粉病,抗性稳定持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年对绵麦37接种32个不同毒性的白粉病菌株,表现免疫;在四川绵阳和河北廊坊对绵麦37进行抗蚜性鉴定,表现低抗蚜虫;在河南洛宁对绵麦37进行吸浆虫抗性鉴定,表现中抗吸浆虫。& 2003年、2004年两年四川省区试统一取样品质分析结果,容重平均757克,粗蛋白质含量平均14.76%,湿面筋平均29.66%,沉降值平均36.72毫升,稳定时间平均4.58分钟。据晏本菊等(2004)、杨恩年等(2008)测定,绵麦37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20,5+10,品质评分8分,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
产量与分布:2002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390.0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极显著;2002年同时在全省进行多点品种品比试验,平均折亩产392.8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16.23%,增产极显著;2003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折亩产358.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01%,增产极显著;2004年继续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折亩产322.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8%,增产极显著;2004年同时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折亩产364.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99%。日,四川省科技厅邀请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和射洪县政府承担的四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项目进行验收,项目示范区2.6万亩,主推小麦品种包括绵麦37、内麦9号、川麦42、川农27等,“双三〇”带状种植,免耕机播。验收结果表明绵麦37产量最高,套作亩产达374.1公斤,在免耕机播条件下实现了旱地小麦的高产高效。本品种适应性广泛,在绵阳11号、绵阳20号等绵阳系列小麦品种适宜栽培的地方均可种植,尤其适宜在条锈病常发区和广大丘陵地区进行间套作种植。绵麦37多抗性突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矮秆抗倒,农艺性状优良,自2004年审定以来一直作为四川省主推品种和国家小麦良种补贴示范工程主要招标品种,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020.3万亩,新增产值10.38亿元。 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7年在四川栽培108万亩,2013年在栽培28万亩。
栽培要点:在四川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上等土壤肥力,每亩要求基本苗14-16万,亩施纯氮12-15公斤,配合施用磷、钾肥。重底早追,底肥占70%,追肥占30%。注意田间中耕除草,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
29、绵麦38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庞启华,周强,陶军。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中间材料(组合为绵阳92-8/绵阳88-304)作母本,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0年稳定成系。原代号绵阳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4005)。2004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幼苗生长较直立,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高。株高80-85厘米,茎秆坚韧,抗倒伏力强。穗层整齐,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籽粒浅红色、半角质-粉质,饱满均匀,千粒重45克以上。2004年四川省区试统一取样品质分析结果,容重平均789克,粗蛋白质含量平均14.965%,湿面筋平均30.25%,沉降值平均31.35毫升,稳定时间平均2.55分钟。据晏本菊等(2004)、杨恩年等(2008)测定,绵麦38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2002年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在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结果,对条中31号、32号、水源11-4、混合菌系均表现免疫。两年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接种鉴定结果,高抗至中抗条锈病,免疫至中抗白粉病,中感至感赤霉病。2003年贵州省小麦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免疫。
产量与分布:2001年本所品比试验折亩产458.1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27.28%,差异极显著,居本组试验第一位;2002年参加绵阳市区试,平均折亩产354.21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57.65%,居第二位;2003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56.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32%,差异极显著,居省区试D组第一位。2004年继续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23.4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6%,差异极显著,2004年同时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折亩产358.0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89%。适宜四川麦区的平坝丘陵区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7年在四川推广面积18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左右。
栽培要点:在四川适宜播种期为10月28日至11月5日,亩基本苗14-16万,亩施纯氮12-15公斤,重底早追,底肥占70%,注意田间中耕除草,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需防治赤霉病,成熟后及时收获。
30、绵麦39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庞启华。
品种来源:1997年选用自育的新品系绵阳96-78(绵阳15号/成都91M-25)作母本,引进的抗病材料贵农2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2001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05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5008),定名推广。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绿色,叶耳绿色,旗叶长宽中等,叶片较直立,株型较紧凑,株高85厘米左右,抗倒伏力强。穗长方形,颖壳白色,芒白色,长芒,籽粒白色,椭圆形,较饱满,半角质-粉质,千粒重45-50克。四川省区试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2003年平均容重每升767克,粗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30.03%,沉降值35.57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3分钟;2004年平均容重每升791克,粗蛋白质含量14.69%,湿面筋31.2%,沉降值37.0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8分钟。据晏本菊等(2004)、杨恩年等(2008)测定,绵麦39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抗病性鉴定:2003年对条锈病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中抗赤霉病;2004年对条锈病高抗,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2003年贵州省区试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秆锈病免疫。从绵麦39中选育的优系,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成株期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至高抗。
产量与分布:2001年本所品比试验亩产458.1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27.28%;2002年参加绵阳市区试,平均亩产354.21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57.65%;2003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D组试验,平均亩产330.4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31%,差异达显著水平;2004年度继续区试A组试验,平均亩产322.8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6.6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7%。2005年度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2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62%。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在四川省的德阳、绵阳、遂宁、南充、广元等市推广应用。据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四川省2008年推广面积55万亩,2011年推广面积6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左右。
栽培要点:四川盆地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量净作按每亩基本苗12—15万播种,套作按10-12万基本苗播种。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磷肥7公斤,钾肥8公斤,重施底肥(70-80%),早施追肥(20-30%),也可采用底肥一道清的肥方法施用肥料。注意除田间杂草,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31、绵麦40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庞启华。
品种来源:1996年选用自育的优异矮秆种质资源材料绵阳01821作母本,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贵农19-4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培育与选择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05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5003),定名推广。2005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号:CNA。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7天。幼苗较直立,长势壮,分蘖力较强,叶色绿色,叶耳绿色,旗叶长宽中等,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左右,抗倒伏力强。穗长方形,颖壳白色,长芒。籽粒浅红色,半角质-粉质,饱满均匀,千粒重45-50克。2005四川省区试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每升774.5克,粗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27.5%,沉降值37.1毫升,面团稳定时间5.6分钟。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优质中筋小麦类型标准。周强等(2014)测定,绵麦40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5+10,品质评分7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04年对条锈病高抗,中抗白粉病;2005年对条锈病高抗,高抗白粉病。苗期长势较壮,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高,后期生产稳健,耐旱耐瘠性强,稳产性好。
产量与分布:2002年本所品比试验折合亩产405公斤,比对照川麦28(重感条锈病)增产极显著;2003年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8.03%;2004年参加四川省区试D组试验,平均亩产324.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省区试A2组试验,平均亩产354.9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生产试验,五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32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5.2%。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尤其适宜在广大丘陵区无灌溉条件的麦田种植,能充分发挥其耐旱耐瘠性强,稳产性好的生产潜能。据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11年四川省推广面积31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00万亩左右。
栽培要点:适期播种,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播种量净作按每亩基本苗12—15万播种,套作按每亩基本苗10-12万基本苗播种。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磷肥7公斤,钾肥8公斤,重施底肥(70-80%),早施追肥(20-30%),也可采用底肥一道清伶的施肥方法施用肥料。注意防除田间杂草,防治赤霉病和蚜虫。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遇绵雨穗发芽,影响产量和品质。
第七部分& 绵阳号品种简介
23、绵阳30号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庞启华,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
品种来源:选用本所育成的矮秆(株高60厘米)、抗条锈病、白皮大粒的优异亲本材料绵阳01821;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81-5(定名为绵阳20号);中矮杆、抗病的中间材料和引进的抗条锈病、耐白粉病、成熟落黄好的83选13028;特大穗材料8445-22(穗长15-20cm,小穗数28-30个);引进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材料80(21)-8-1等为亲本,进行复合杂交,其组配方式为绵阳0028/3/(21)-81//81-5/。1992年最后一轮配制复合杂交组合,1996年稳定成系,原代号为绵阳96-12。2003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绵阳30号(国审麦2003001)。2003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4年度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2007年与绵阳33号、绵阳35号获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苗期长势壮,分蘖力强,株高85厘米左右,茎杆粗壮,后期落黄转色好,成熟后茎杆黄亮,穗层整齐,穗子方正,穗长12厘米左右,每穗结实小穗22-25个,穗粒数45粒左右,籽粒白色,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均匀饱满,腹沟浅,出粉率高,籽粒质地软质。2000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黑龙江)分析,容重760g/L,粗蛋白质含量11.59%~11.79%,湿面筋20.1%~21.4%,沉降值13.1~15.0ml,稳定时间1.4~1.5min;经国家粮食局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品质分析,容重756g/l,粗蛋白质含量9.52%,湿面筋含量18.5%,沉降值13.9ml。据周强等(2014)测定,绵阳30号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9,2+12,品质评分5分。属弱筋小麦品种,适宜制作饼干、糕点、包子等面食品。两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1999年经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小麦成株期分条锈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结果,高抗条中29、31、水源11-13、中抗杂46Ⅲ、中感水源11-5等生理小种;200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所在小麦成株期分条锈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结果,高抗条中29、30、31,水源11-13,中抗杂46Ⅲ等生理小种;2001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播种期弹性大,对低温冷害和高温逼熟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产量稳定。生育后期茎叶蜡质较多,对麦穗蚜的危害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本品种田间生长整齐,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病力强,适应长江上游冬麦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产量与分布:大田栽培一般亩产400公斤,高产田块亩产达500公斤左右。从年连续5年参加品比和区域试验,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试验中折亩产226.2-412.3公斤,增产幅度为3.5%-25.24%,平均亩产315.37公斤,平均增产14.16%。国家区试两年平均亩产324.5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绵阳26号增产9.1%,其中湖北省襄樊试点亩产537.0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25.8%。1999年在四川绵阳、成都、德阳、云南玉溪等5个不同生态区进行了高产示范,平均每亩有效穗22.54万,每穗结实43.77粒,千粒重50.4克,平均亩产453.25公斤,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2001年参加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小麦新品种展示,平均亩产427.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13%,居长江上游片区11个参试品种的第二位。2000年四川省农业厅种子站组织在四川什邡、金堂、资阳、绵阳等市、县进行5000亩的大面积生产示范,4月下旬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在什邡、绵阳现场考察,田间生长整齐,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病力强,受到考察组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本品种2000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2000年和2001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列入新品种进行大面积示范,2002年在四川、湖北等省栽培182万亩,经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3年在湖北省的栽培面积130万亩,2010年栽培面积仍有11万亩,总计推广面积达1546万亩。&
栽培要点:在绵阳11号、绵阳20号等绵阳系列品种适宜栽培的地区均可种植。在绵阳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23日-11月1日,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施底肥,早追三叶肥,看苗追施拔节肥。除一般田管外,多雨年份需用药剂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常发区和重发年需用药剂防治条锈。后期注意防治蚜虫,成熟后及时收获,以防止穗发芽,提高产量和品质。
24、绵阳31号
品种来源:1999年从绵阳97-392(绵阳90-310/川植89-076)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夏播繁殖田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经培育稳定成系,原代号为392-27。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麦2002010),定名推广。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幼苗较直立,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上林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耐肥抗倒力强,成熟时落黄好,成熟后颖壳较松,易人工脱粒,穗长方形,白壳、顶芒,籽粒白皮,千粒重43-50克,均匀饱满,商品性好。高抗至中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容重每升797克,精粉出粉率65.4%,粗蛋白质含量11.5-14.0%,湿面筋含量26.5-30.4%,面团稳定时间3.5分钟。据周强等(2014)测定,绵阳31号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1,7+9,2+12,品质评分7分。
产量与分布:两年在绵阳、成都两市区试中平均亩产371.09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21.0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5.79公斤,比对照增产21.67%。田间一致性和籽粒商品性好。植株矮而粗壮,田间植株整齐度好,穗子方正,成熟早。其顶芒特点深受广大农民喜欢。籽粒白皮,粒大饱满,商品性好,适应市场需求,是一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2年栽培面积36万亩,2003年栽培114万亩,2004年栽培88万亩,2005年栽培119万亩,2006年栽培158万亩,2007年栽培174万亩,2008年栽培达到200万亩,2009年栽培129万亩,2010年栽培164万亩,2011年栽培111万亩,2012年栽培113万亩,2013年栽培100万亩。2002年-2013年合计栽培面积达1506万亩。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湖南等省。
栽培要点:在川西北生态条件及相似生态区,11月上旬播种,每亩基本苗12-14万。亩施纯氮12-13公斤,重底早追,适当追施拔节肥。生育期中注意除草、防湿和治蚜虫,赤霉病重发年注意防治病害,蜡熟期及时收获。
25、绵阳32号(杂交小麦品种)
品种选育人:黄光永,陶军,周强,庞启华。
品种来源:C49S-89/J17,原代号MS1。2003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3002),定名推广。
特征特性:弱春性。早熟,全生育期185-190天,幼苗半直立,分孽力强,长势旺盛。株高85-95厘米,穗层整齐,落黄转色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白皮,均匀饱满。亩有效穗20-25万,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45-50克。对肥力水平要求不高。2001年经农业部品质化验中心分析,容重776克/升,蛋白质11.2%,湿面筋21.2%,沉降值24.8%,吸水率56.1%,形成时间3.4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
产量与分布:2000年参加全国小麦新品种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1.3公斤,平均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17.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试验第一位。2001年参加全国小麦新品种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0.1公斤,平均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7.2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365.7公斤,比对照增产12.5%,增产的试验点次率为82.05%,2002年参加全国区试生产试验,7个试验点6增1 减,平均亩产227.97公斤,比对照增产18.05%。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2007年栽培16万亩,2008年栽培19万亩,2009年栽培10万亩,2010年栽培12万亩,合计栽培57万亩。主要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栽培要点:适时播种,比当地绵阳26号的最佳播种期推迟3-5天为宜。(陶军 整理)
26、绵阳33号
品种选育人:李生荣,庞启华,杜小英,欧俊梅,周强,陶军。
品种来源:1992年用引进材料1294作母本,以自育品系绵阳86-5(定名为绵阳23号)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93年进行组合选择,年进行单株选择,1998年F6代稳定成系,编号为绵阳0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川审麦2003012),定名为绵阳33号。2003年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7年与绵阳30号、绵阳35号获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品种。芽鞘绿色,幼苗较直立,分蘖力较强,长势壮,上林成穗率较高。植株整齐,株高85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力较强。后期落黄转色好,成熟后颖壳较松,易人工脱粒。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每穗结实45-50粒,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角质,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饱满均匀,商品性好。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连续三年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高抗至中抗白粉病,感赤霉病。品质优良,经四川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统一取样进行品质分析结果,容重每升为775克,蛋白质含量为13.99%-14.1%,湿面筋为25.0%-35.4%,沉降值为32.0-42.1毫升,面团稳定时间为2.8-9.9分钟。据晏本菊等(2004)测定,绵阳33号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为N,7+8,5+10,品质评分8分,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
产量与分布:年两年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亩产398.4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12.46%;两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37.4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16.02%,两年22点次试验中17点增产,增产点占总数的77.3%。2002年四川省生产试验结果,5点平均亩产363.85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29.02%。在四川的平坝、丘陵、低山区均可栽培。2002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2005年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小麦面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