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问:最善良的人作文也有邪恶的一面吗?也有是非不分的时候吗?

为什么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_百度知道
为什么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人都说了,人之初,性本善!
因为他是人!是人就会有良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人的血性哪去了中国人的血性哪去了
3月1日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其中重伤73人,轻伤70人,伤员分别收治在昆明的11家医院。我们对这一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异常愤慨并强烈谴责,同时还应该就人们在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中的反应进行必要的深思。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流行什么呢?流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流行的是“各人自扫门前,莫管他人瓦上霜”,流行的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缺乏的是一种“铁臂担道义”的担当,缺乏的是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缺乏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于是乎,每每遇到天灾人祸,就看谁的腿跑得快,就看谁躲得巧,就看谁能够“阿弥托福”一声就能够“逢凶化吉”,就能够让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昆明暴恐发生后,网上到处都是“逃生技巧”,到处都是“自救措施”,甚至还有人教你的第一诀窍是“不能激怒歹徒”!可是,他们竟然忘记了,面对的是什么?自己面对的是心狠手辣的歹徒,自己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野兽,自己面对的是丧心病狂的恶魔。《狼与小羊》的,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想必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吧。狼要吃小羊,这是既定方针,这是根本目标,小羊与狼能够讲什么道理?狼又能够听什么道理?而所谓“逃生技巧”、“自救措施”,前提至少是自己能够“逃生”,自己能够“自救”,可是,歹徒就在面前,就举着明晃晃的砍刀,正向自己砍来,你往哪里“逃”?你又如何“救”?即使你能够“逃”了,即使你能够“救”了,那么那些老弱病残怎么办?也许会有人暗忖“关我屁事”,但是如果那些老弱病残就是自己的儿女,你又怎么办?而此事,真的是“事不关己”吗?真的是“他人瓦上霜”吗?真的是能够“走为上”吗?
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这个民族到底怎么了?我们中国人的血性到底哪儿去了?很多人遇事时,老是本末倒置,老是隔靴搔痒,老是投机取巧,而不从根本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往往于事无补,适得其反。一个昆明火车站广场,歹徒多少人?仅仅8人,其中还有两个女的;而无辜群众多少人?至少也有几百上千人,他们真的就是赤手空拳吗?真的就是手无寸铁吗?既然是火车站广场,他们可能多数是旅客或者外出务员,他们随身携带的至少有一些行李吧,难道这些行李包就不是武器吗?他们身上至少还有鞋帽衣帽吧,难道这些就不是武器吗?他们身上至少还有手机吧,难道这些又不是武器吗?看到歹徒开始在砍人时,第一就应该知道,那是光天化日下的屠戮,那是毫无顾忌的犯罪!既然是砍死29人,砍伤143人,这就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首当其冲的是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制止暴行,是天经地义的自卫。如果几百人上千人一起举起行李箱,砸向那几个歹徒,他们不被砸扁才怪;如果几百人上千人一起将行李箱挤压,一起压向歹徒,他们不被压死才怪。但是,谁又挺身而出了?歹徒砍了人后,大家完全可以将歹徒团团围住,可是又有谁去奋不顾身围堵了?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如兽散的逃命!是远远地躲在他人背后的躲藏!是惊慌失措的保全自己小命要紧!
单单就是昆明暴恐事件如此吗?不,可能历来就有传统!五胡乱华时,汉人被称为“两脚羊”,可随军裹挟,无须捆绑,以便随时杀而食之!清兵入关时,扬州十日,嘉兴三屠,湘潭屠城三日,清兵一人持刀,口称:蛮子来,数十汉人即呆若木鸡,引颈就戮,无一人胆敢挪步!同治回乱,两千万陕甘宁汉人一路奔逃,结果被屠戮殆尽!日本侵华时多少无辜善良的中国百姓死于屈辱!印尼反华事件中,又有多少华人麻木就死,妇孺被侮!这一次是暴徒,如果是日本侵略者,是不是又要上演几个日本兵就可以屠杀一个村子的事情?( 网:www.sanwen.net )
我们可以想想:昆明暴恐事件如果发生在莫斯科,区区8个持刀暴恐分子能有何作为?中国不是美国,没有第五宪法修正案保证公民持有枪支的权力,我们购买刀具要受到管制,但是,当我们受到暴力恐怖袭击时,我们完全用不着逃跑,我们完全可以用身上的鞋帽衣帽、手中的电脑、背上的背包、手拉的行李箱,甚至手机,砸向那些灭绝人性的暴徒。他们毫无良知,毫悟,毫无一丝的怜悯。他们从杀人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只能以被杀结束,这就是逻辑!而逃的结果是什么呢?逃的结果只有死!也许反抗会失去自己的,但至少可以留下一点应有的尊严!
呜呼,这哪里能够保全性命?这哪里能够捍卫自己的尊严?这哪里又能够昂然于天地之间?很多人太习惯于是非不分的忍了,很多人太习惯于毫无原则的让了,很多人太习惯于一己之私的明哲保身了。同胞们,区区8个人为什么就能够砍死29人、砍伤143人?被杀的人为什么不绝地反击、奋力一搏?没有被杀的人为什么袖手旁观、东躲西藏?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国民?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民族?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央央中华?不是说中国人是雄狮吗?雄狮一吼,百兽震惶;不是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吗?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血性都去哪儿了?这些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吗?
别让我们的子孙笑话我们的麻木愚昧,别让我们的子孙去质疑那些不可思议的历史!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最好的自卫就是反击!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1-0612-2712-2612-2512-2212-1912-1812-1512-1312-01&审核通过并说 中国人早已失却了那往日额血性,也早已不再那么刚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如果,作者你就在现场,除了逃跑,你又能如何?!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上午,在一个小城的街头,只有几个人在散步。这时候,突然有人喊“抓坏人啊!抢东西了!”行人一下子惊呆了,站立在原地不知所措。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老人一个箭步上去制服了抢劫嫌犯。当接警的警察看到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时,都感到不可思议。经了解后才知道,老人已经80多岁了,是退休的刑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职业习惯的使然。一般的平民百姓有几人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我第一次投弹、第一次打靶时,心里也是慌的。:见解深刻。欣赏。:同问:中国人的血情哪里去了!:热血沸腾!泱泱大国,可悲!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回复:对老朋友的质问“中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我不能苟同。
曾几何时,我们吃够了空谈的亏。现在再听到如此的议论,我仿佛再次看到了昆明街头殷红的血迹。
我一直以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改变现状,只有身体力行。如果,发出如此质问者当天就在现场,面对沾满血迹的屠刀,你只有赤手空拳,除了逃跑躲避,你又能如何?!除了盼望警察快来解救,你又能如何?!
在和平年代,一般的平民百姓有几人经历过这样血腥的场面?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家有枪有炮,你手无寸铁,你又能如何抵抗?!
不久前,伦敦街头,两名现役皇家军人被歹徒乱刀砍死,英国并没有人质问“英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
全球范围的恐怖袭击经常在一些国家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这些国家的国民质问“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
当相当多的中国人还处在3.1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的惊悸中时,却有人如此清醒地指责周围的平民“没有血性!”我为这种冷漠而感到寒心!
你要求没有经历过恐怖袭击的平民,群起制止恐怖分子的袭击;要求没有经过格斗或武术训练的平民,群起制服恐怖分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在当今时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已经人人耳熟能详了,你难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
互联网使我们人人都有了可以成为意见领袖的机会,当你准备发布意见的时候,请检视一下自己将要发布的文字。:说的太好了,为你鼓掌!:文章见解深刻,读后让人热血沸腾。中国人的血性哪去了?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深思的问题。是每一个有血性,有正义感的人该思考的问题。虽然有些人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这是空谈”,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如果连“谈”都不敢谈,哪如果真的我们遇见这样的暴徒事件,难道我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警察身上?或者等暴徒的良心发现而“放下屠刀”?和平年代我们普通人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机会,但我们不能放弃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或许说我们在和平年代也应该有一套防止暴徒施暴的方法,起码可以让损失减少到最少。这是本人个人的观点,对事不对人,有不同意见者,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回复:纸上谈兵不是一种好的风气,于事无补的质问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我个人曾经多次参加过抢险救灾,经受过多次生死考验,因此对这种空谈非常反感。希望与我观点相左的朋友理解。:我曾经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细细地品读着镌刻在纪念碑背面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时、当我细细地瞻仰着纪念碑座上的浮雕时,我心中油然升起的是对英雄的崇敬,是对中华民族敢于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自豪。难道中国人没有血性吗?!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中,我们制止了多起劫机事件,很多平民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与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作拼死搏斗,保全了全机乘客的生命安全。难道中国人没有血性吗?!
在这次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中,涌现出了好几位以血肉之躯抵挡屠刀的警察、保安和平民英雄,难道中国人没有血性吗?!
我真的对你这种对事实的漠视和居高临下地对周围平民冷漠的指责而感到寒心!
:热血沸腾,也许我不是个有血性的人,但至少现在觉得沸腾了!:你以为中国腐败是刚开始产生的吗?几千年了,谁能改的了。:回复:我也曾数次经历过刀棍的对峙,也也曾数次处于血淋淋的现场,但我从来没有退宿半步!如果我在,我肯定不会逃走,除非老弱病残都已经离开!歹徒要砍人,除非先把我砍死!海虹的言下之意,就是他遇到此事,一定会逃之夭夭。:回复:海虹的逻辑就是:如果敌人握着枪炮,我们只有木棒,于是我们只能投降!:回复:我直接怀疑海虹的什么“多次参加过抢险救灾”,因为那会冒着牺牲,他这样的人敢吗?我估摸,即使你去,肯定也会躲得远远的。:正因为看到血淋淋的惨状,我才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叩问。“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害相权择其轻”,如果我们大家都奋起反击,我想也会有牺牲,但是牺牲一定会更少!:回复:海虹还有一个观点:说几句话就是“纸上谈兵”。那么他自己谈呢,是不是“纸上谈兵”?另外,如果说几句话就是“纸上谈兵”,那么全民都做哑巴去。:向来,我说话,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至于“意见领袖”这样的帽子,我还从来没有想过,看来,海虹是早就希望有这样的帽子了。:很多人遇事时,老是本末倒置,老是隔靴搔痒,老是投机取巧,而不从根本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果,往往于事无补。看了你的文章,我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她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确实需要思考,确实需要如何直面暴力了,同仇敌忾,杀杀坏人的气焰了,该压压邪气了!:回复:谢谢海虹的回复。虽然我们的观点并不相同,但观点不相同并不表示我们不能成为朋友。观点不相同往往也是一件好事。从你的回复我也看出,你是一位热心有正义之人,你曾参加多次抢险救助,这让我感动。我也看过你的文章,只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都希望面临这样的惨案时将民众的损失减少到最少。如何才能减少这种损失,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才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对于茶海这心的这篇文章我还是很认同。即使我们没有身临现场,起码这些文字可以鼓舞一部分人的士气。让麻木、冷漠的人心受些感动。:一气呵成的文字,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暴徒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丢失的血性,欣赏,赞!:这篇文章写得深刻!但绝对有偏颇,争议居多!:别让我们的子孙笑话我们的麻木愚昧,别让我们的子孙去质疑那些不可思议的历史!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最好的自卫就是反击!说的极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新疆土地上的顺民,遭受了不知多少次这样的恐怖袭击,是该拿起自卫的武器了,你这样的文章需要多发些地方才会引起受害同胞们的醒悟!支持你。:回复:海虹说的太好了:自古文人误事,楼主绝对算是一个,楼主口口声声问中国人的血性去哪里了,并且用了五胡乱华,清军入关来排比,好一个气势如虹,但最后虎头蛇尾自己也没总结出个所以然来,既然归咎于现场那么多人没有举起手中的行李箱?并且最后居然文不对题的来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此刻我真想举起手中的键盘砸向你那打着鸡血的脸庞,轻轻的告诉你药别停。
楼主个懦夫我来告诉你中国人血性去哪里了?
1、楼主为什么不说说政府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的放纵?
2、楼主为什么不说说青少年军训教育从来都是踢正步叠被子?
3、楼主为什么不说说全民健身、防护教育的短缺?
4、楼主为什么不说说怎样的一文化阉割、奴化教育让我大汉族的子孙失去了一次一次的崛起?
5、我们大汉子民为什么没有血性,我们为什么自私自利,我们为什么那么能忍?这些是我们这些手无寸铁,从来不知道如何防身,如何团结的老百姓的错吗?
楼主我说你懦弱,是因为你也是一只羊,一个身在羊群却有着狼的思维的羊,可惜你永远不会成狼,你只是一个只会用披着你那虚伪的狼皮,指着自己同为羊群的同胞说,你们今天被砍,是你们活该,是你们没有血性。却永远不会去考虑人性,你需要看到的是伟光正,不需要知道求生是每个人类的本能,你想让所有人按着你的剧本来生活,可惜你不是导演。:同意海虹兄的意见,历来鄙视有些二流伪文青,一出事就拿中国老百姓的素质、血性说事,民主的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民主的泰国正在搞游行,民主的乌克兰正在闹分裂。这些国家的老百姓素质就比我们中国的素质高吗?我看未见得,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一个突发的公共事件,一群从没受过反恐怖袭击的同胞,一群正准本和家人团圆的手无寸铁的游子,你想让他们怎么面对一起有组织,有预谋并经过长期训练的暴徒?面对这样的袭击,奋起抵抗我们说声英雄,转身逃命我们看客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们指责?面对袭击我们不指责暴徒,却指责起来逃离的人没有血性?你是在用沾着人血的馒头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吗?我只想对这样的人说声,无耻!!!!!!:哈哈我前面的五点质问居然被删除了,这就是你的血性吗?:回复:如果宏泰的五点质问真的被哪位不小心删除了,我还真跳进黄河洗不清。但是我不得不说宏泰是睁眼瞎,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那五点就明明白白地在那里摆放着。我从来就没有删除过别人的帖子,无论好的评价还是恶意的中伤。另外,我还不屑于同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的人计较,因为一个失去理智的人,你与他能够计较什么呢?:回复:对本文的观点,我们可以反思,可以叩问,可以追踪,还可以质疑,可以反对,这些都情有可原,因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鲁迅说:“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但是,宏泰却不是,他是把辱骂与恐吓当成了制胜的法宝!他声称本人是二流的伪文青,但是不知道他是不是三流的瘪三,我想即使不是,可能已经初见端倪。:回复:对宏泰这样的读不懂文章的人,我希望你从小学从头学起!我的文章标题是“中国人的血性哪去了”,就隐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从来铁骨铮铮,血气方刚!但不知何时,不知何故,血性在一些人身上慢慢淡去,慢慢消失,我的文章在痛心疾首地发问,在如解剖自己一样刮骨疗毒地反思。:回复:“疑义相与析”。:回复:海虹说:“现在再听到如此的议论,我仿佛再次看到了昆明街头殷红的血迹。”言下之意,这样的话以后不能说了,因为说了,可能又会会看到“昆明街头殷红的血迹”,仿佛哑然无语,这样的血迹就不会发生。这是怎样的推理呀?这又是怎样的逻辑呀?:回复:海虹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他的“起而行之”是什么呢?是直面现实、“流血五步”吗?不是!而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脚底下抹油,拔腿就跑,就看谁跑得快、跑得远。:回复:海虹说得对,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能够喝退歹徒?因为歹徒是虚的!同样,如果我们昆明火车站的很多人都像这位老人一样,大义俨然,挺身而出,惨案会这么严重吗?:回复:我们需要警察,但是我们遇事时不能只指望警察!我们还要指望自己,指望自己的觉醒,指望自己能够协助警察!如果警察在与歹徒搏斗,我们却袖手旁观,却溜之大吉,这还是人吗?:回复:海虹同志,你唱过国歌吗?请你仔细默唱一遍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同样,起来,不愿被屠戮的人们!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回复:宏泰同志,文章的标点符号你会吗?建议你去小学重新学习吧!如果不会,我教你。但是千万不要学狗叫,因为只有狗才狂吠。:回复:宏泰说:“自古文人误事”!照此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文人是没有任何功劳的;而且,不但没有功劳,还误了事,怪不得,孔子是“孔老二”,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是,我就不知道,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何而来?而一个民族真正立于天地的会是什么?我想宏泰一定是一个武夫,而且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夫,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鄙薄文人,才自认为是目空一切,才是老子天下第一。:回复:宏泰的“无耻”之后足足有六个感叹号,足见其怒发冲冠、义愤填膺的架式,俨然一只斗架的公鸡。在他看来,感叹号越多,就越有力,越能够表明自己的旗帜鲜明。但是,我看他最终还是气息奄奄了,因为感叹号也仅仅只有六个,还是没有“一叹到底”嘛。:回复:复@茶海之心:呵呵!几天没看,我的空间很热闹啊!茶海之心老朋友辛苦了!细细读了茶海之心老朋友的回复,感到茶海之心老朋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有些气急败坏了!我总是认为,讨论问题有理说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这不好!真的是方寸之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关于“中国人的血性”这个话题,已经是一个老掉了牙的话题。每当国家有事,需要大家团结一心的时候,总有人捡起这个话题进行炒作,其居心何在,不言自明!茶海之心老朋友的文章,我看了不少,有些写得很不错。可是这次质问“中国人的血性哪里去了?”这篇文章,不好!我认为,这篇文章以昆明3.01事件为背景,其中心思想是八个字,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同为百姓,而茶海之心老朋友却把自己置于自己同类的对立面,对昆明3.01事件中被杀被砍的人发出声声质问、对中国人发出声声质问,对此,我感到寒心!也许,茶海之心老朋友不是中国人,所以可以对中国人发出声声质问!也许,茶海之心老朋友自认为是社会精英,可以对芸芸众生横加指责!可笑的是,老朋友的文章不过是七拼八凑的杂烩;老朋友的质问,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这样无谓的争论,我不会再参加。我不过是希望朋友们通过我们的回复和争论,明辨是非屈直。同时,我也希望茶海之心老朋友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回复:对垃圾与流氓,只能以牙还牙!:充满正气的文字,寓意深刻,令人深思,愿正义之光永恒,邪不胜正!顶!:回复:海虹说:“也许,茶海之心老朋友不是中国人,所以可以对中国人发出声声质问!”他的逻辑是,中国人不能对中国人质问,以此类推,朱镕基大骂九江堤坝是搞的“王八蛋工程”,那也说错了,按照海虹的想法,应该是“示范工程”才对,因为那是中国的呀。:回复:“我们同为百姓,而茶海之心老朋友却把自己置于自己同类的对立面”,鲁迅写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文章不少,看来鲁迅也是中国人的“对立面”!:回复:“可笑的是,老朋友的文章不过是七拼八凑的杂烩;老朋友的质问,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请问,在我的文章发表之前,有谁的文章与我的文章相似或者相同?请海虹列举一下。我的文章被贴上“七变八凑”、“拾人牙慧”,海虹不愧是给人戴帽子的高手!:回复:“真的是方寸之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我的品行是希望人们直面现实、奋起反抗,海虹的品行是希望人们逃之夭夭、放弃反抗。这就是我们俩的品行!:这么多年来,国内趋于稳定,突如其来的恐怖事件,群众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没有准备的,而且我们一直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防卫演练,四散逃命无可厚非。真要说到中国人的血性,我想我们还是有的。个人观点,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吧。:回复:问好!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权利。:回复:中国的统治者只知道和谐社会,却不知道尚武精神才是做人的基础。真怀疑历代的统治者只把人民当奴隶看:回复:我想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正常的政治体制,不知道现在的政治体制会给我们这些百姓真正的幸福吗:回复:这些人的冷漠是因为法律要求人民要和谐,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民虽然柔顺,却无能,如果要改变的话,就应该从初中加入军事训练,像斯巴达军营那么连,一定有血性:回复:历代统治者本来就是把人民当奴隶看的,他们的民指的是世家显贵与地主豪强。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做人要有心机1
我的图书馆
做人要有心机1
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成功的手段和技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人做人、办事、说话、处世的心机、城府和计谋。但是,我认为心机与道德无关。&&& 然而,自古至今,心机用之于小人,称为诡计、奸诈;心机用之于君子,称为良谋、韬略。人人都有心机,都会用心机,但有人把心机用得不露痕迹、天衣无缝、变化莫测,玩弄敌手于掌股之间,化解矛盾、困境、危难于帷幄之中,被人们赞叹为一代高人、千古谋士;又有人把心机耍得阴阳怪气、漏洞百出,落得个马失前踢,人仰马翻,被人们痛斥为卑鄙小人。&&& 其实,用不用心机,心机用得成不成功,都与道德无关。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道德检验的只是各人用心机的动机和目的,心机无罪,心计有理。&&& 因此,有心机尽管去用。21世纪是一个智者通赢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矛盾、虚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社会里,你是怨忿、失意、忧虑,继续做个没有心眼的人呢,还是反思、内省、检讨自己,乐观地接受现实,发心悟“道”,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呢?选择权在你手中。我们只再重复一句:心机、计谋略真的与道德无关。
第一章 人本有心,心变为计&&& 人生是个双面舞台,扮演英雄的人,总是费尽心机地将自己小人的那一面遮掩起来。”的确,在这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人性丛林里,一个人越有心机,他就越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从而走向成功。因此,我们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做一个有心机的人。1.人性的弱点&&& 所谓心机,就是人心的随机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存、防御、攻击的本能反应,是人的本性。然而,社会生活中,人们偏偏要将心机与道德伦理、政策法律、人情事故等扯上关系,使得本难琢磨的“心”更加复杂玄虚、善恶难辨。但我们要牢记一点:人性有崇高的一面,也难免有卑劣的一面。&&& 世上只要有人,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必然能反映出人心的轨迹。&&&&&&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打进中国,攻城略地,奸淫烧杀。日军走后,那“被污辱被损害的”少妇,跪在公公婆婆丈夫面前听候处置。&&& 婆婆手里拿着擀面杖,声嘶力竭地责骂:“为什么会是你呢?为什么不是别人呢?”挥动擀面杖就打。&&& 丈夫手里拿着鞭子,血管粗了一倍:“全村的女人都平安,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扬起鞭子就抽。&&& 最后,公公吐一口痰,站起来,指着媳妇:“你该死!你去死吧!”&&& 半夜,那媳妇投了河。公公、婆婆和丈夫,都觉得他们维持了本族本村的道德水准,可以顶天立地做人了。&&& 现在,那摆书摊的老汉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不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人间事往往如此,人心、本性古今如此!2.防人之心不可无&&& 成功者并非比失败者有脑筋,只不过他们比失败者多了一点心计。”&&&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所以,自古就有“兵不厌诈”之说。&&& 世上有些竞争是不择手段的竞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这样的血的教训。楚王的妃子郑袖长得美貌,又聪慧机敏,楚王十分宠爱。后来魏王又赠送楚王一位美女,既年轻漂亮,又活泼热情,把楚王给迷住了。&&& 郑袖自己眼见一天天失宠,心里非常忌妒,但表面上却装得若无其事,不但没有一点怨言,还百般讨好这位新妃。新妃喜欢穿什么衣服,希望用什么东西,郑袖都叫人给她送去;她住处的陈设要怎么布置,郑袖也叫人侍候得顺心如意。可以说处处做到体贴入微、关怀备至。郑袖在楚王面前还经常对新妃表示赞美。&&& 这位新妃没想到遇上这样好心的一个老大姐,从心眼里对郑袖表示感激,相互来往十分密切,彼此不分,无话不谈。&&& 楚怀王见郑袖和这位新妃相处得这么和美,心里非常高兴,对郑袖说:“你们女人多半凭着自己的美貌和聪明赢得男人的喜欢,而且差不多都有强烈的忌妒心。我看你就不是这样,你能理解我,你知道我喜欢这位新人,就比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王还尽心尽力。”&&& 郑袖听了楚王这番话,相信他绝不会怀疑自己对新妃有什么坏心眼了,不由得为自己的作为感到高兴。&&& 一次,郑袖和新妃闲谈的时候,流露说:“大王经常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能歌善舞,活泼热情,又温柔体贴,只有一点,大王嫌你的鼻子稍矮了点儿。”&&& 新妃听了,有些不安,摸了摸鼻子,问郑袖说:“您看这有什么办法吗?”&&& 郑袖就等她问这句话,可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以后见到大王时,用手帕把鼻尖轻轻遮一下不就好了吗!”&&& 新妃以为郑袖给她出了个好主意,以后只要见到楚王来就把鼻子遮起来。楚王开始没注意,后来看她每次都这样就感到很奇怪,又不好直接问,就问郑袖:“新妃近来每次见到我时,为什么总把鼻子遮起来?”郑袖勉强回答:“我听她说过,好像……”她故意看了看楚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楚王觉察到这里有什么隐情,就追问说:“你说吧。你和我做了这么多年夫妻,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即使有什么事,我也不怪罪你。”&&& 郑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低声说:“她说过不愿闻到你身上有一种恶心味!”&&& 楚王一听火冒三丈,怒冲冲地说:“什么?我是国王,敢说我身上有恶心味!岂有此理。传我的话,立即把那个小贱人的鼻子给我割下来!”&&& 就这样,郑袖把新妃的面容给毁掉了。情敌没有了,郑袖又取得了楚王的独宠。&&& 新妃错了,错在什么地方?错就错在没有把对手当成“敌人”。也就是心里不设防。为什么不设防,因为她觉得她没有得罪郑袖,郑袖不可能陷害她。其实这更错误,因为对于女人来说,新妃的美貌首先就得罪了郑袖。更何况郑袖因她而失宠,已经把她当成了真正的敌人,而不是对手。所以,一旦得势,郑袖是非杀新妃不可的。&&& 实际上,这种事情现在也有。&&& 所以,作为人,尤其是有志于成功的人,在对待竞争对手的问题上一定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分寸。3.要追求理想,但也要兼顾现实&&& 只有完美的愿望,没有完美的现实。你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许多不完美现象,坦然地、快乐地接受这种不完美的现实,然后去适应社会,改变自己。“变”,是生存的智慧。&&& 理想和现实绝对是有差距的,理想不管有多完美,一旦碰到了现实生活,再完美的理想也必须适度地妥协,否则,到最后便会一事无成。&&& 有一个老人,身上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包袱,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脚下的鞋子因为长途跋涉而破了好几个洞。这个老人的外表虽然很狼狈,但眼睛却是炯炯有神,总是仔细而且专注地观察着来往的行人。&&& 这个老人立刻引起当地人的好奇,有个年轻人终于忍不住地问老人说:“请问,您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叹了口气,缓缓地回答道:“我从你这个年纪开始,就发誓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然后娶她为妻。于是,我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寻找,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可是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 “你找了那么多年,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会不会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存在呢?”年轻人听完老人的叙述后,认真地问道。&&& 老人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存在!我在30年前就曾经找到过。”&&& “那么,您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年轻人继续问。&&& 老人叹了口气,悲伤地回答:“当时,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却不肯嫁给我。”&&& “为什么呢?”&&& “因为,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十全十美的人只会出现在小说或电视里,而不会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因此,与其找一个完美的伴侣,还不如寻找一个能够包容自己缺点的伴侣,只要能够互相包容、理解,那么他(她)是不是完美就不重要了。&&&&&很多人之所以会在残酷的社会中一再失败,原因就像太师金所说的“硬要把河里的船弄到陆地上来运货”,老是做着这种食古不化的蠢事,会成功才怪!&&& 人当然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是在实现愿望的时候,既要讲究方法,也要懂得灵活变通,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沦为食古不化的失败者,成为众人讥笑的对象。4.才多识浅,必有后患&&& 现实社会是一本复杂深奥的书,读不懂这本书,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无用武之地。如果你周围小人多或者你树敌太多,才华反而会使你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人是一种具有多面性且不断变异的动物,复杂到即使经过几千年的进化,或是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演绎,人对于自身本性的了解,仍然相当片面,更谈不上准确掌握。&&& 举例来说,一个人即使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也仍有多方面的缺陷;就算拥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会对其他某些专业知识知识一无所知。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却仍轻易地被某种可笑的风潮所鼓动,甚至被知识不多的市井无赖所诈财骗色。这样的现象,呈现的是人的片面性与有限性,这也正是人必须谨慎与谦虚的原因。&&&&&&& 三国时代,曹操手下有位聪明过人的谋士叫杨修。&&& 有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之时却久攻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某天晚上,杨修忽然听曹操在营帐外踱步,嘴里说道:“鸡肋,鸡肋!”&&& 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这座城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心里想要退兵,便对士兵们说:“快准备拔营吧,丞相打算退兵了。”&&& 就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聪颖,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藉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他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见状便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 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舐犊一样的爱子之心!”&&& 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禁内疚不已。&&& 人往往只有小聪明,而欠缺大智慧,杨修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炫耀自己的小聪明,却忽略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杨彪痛失爱子,内心的伤痛不可言喻,让曹操也不禁内疚,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事,但是,杨修为什么会惹上杀身之祸呢?原因是不是在于“才多识浅”呢?&&& 曹操爱才,世人所知,但曹操也妒才,容不下“聪明过头”的人。杨修聪明过人,善用计谋,然而他太过锋芒毕露,屡屡看破曹操的心思,难免会引来曹操的猜忌与怀疑,惨遭杀身之祸。&&& 出名靠才华,避祸靠见识。否则,难免陷入因火而红,却反被火灭的结局。5.藐视权贵,自己吃亏&&& 常言道:“好活计不如好脾气”,这话确有道理。可是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改不了自己的“坏”脾气,过于耿直,轻视他人,藐视权贵,图一时之痛快,隐无形之祸患。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因为自己豪放耿直的个性而身败名裂。&&& 人是分等级的,尽管等级不等于才干。所以,智者一般都既佩服才干,也承认等级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但是世上偏偏有一种人,他们生性耿直、高傲,对平民百姓一个也不得罪,相反,越是有钱有势的越是充耳不闻,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便是如此。&&& 李白,西凉武昭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西川绵州人。他母亲因梦见长庚入怀而生他,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李白自称青莲居士。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遨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先登峨嵋山,再居云梦译,最后又隐居在徂徕山竹溪一带,与孔巢父等6人朝夕饮酒,一时被称为“竹溪六隐”。有人说湖州乌程酒特别好喝,他便不远千里来到湖州。在酒铺中,开怀畅饮,旁若无人。适逢迦叶司马经过这里,听见店中狂歌之声,便派人去问他是谁,李白以诗作答说:&&& 青莲居士嫡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永是后身。&&& 迦叶司马听了大惊,忙上前问他说:“你莫非就是蜀中李谪仙吗?久仰!久仰!”于是留他在这里饮酒10天,并送了他一份厚礼。分别之际,迦叶司马对他说:“以青莲高才,取青紫如拾芥,何不去长安应举?”李白说:“如今朝政混乱,公道全无,朝中有人者登高第,送礼行贿者获科名。除此之外,即便有孔、孟之贤,晁、董之才,也无法求取功名,我之所以留恋诗酒,是为了避免受考官的气!”迦叶司马说:“虽是这样,但足下谁人不知,一到长安,必有人举荐和提拔。”李白信了他的话,便出游长安。&&& 一天,李白到紫极宫游玩,遇到了翰林学士贺知章,于是通名道姓,原来彼此都相慕已久。贺知章当下邀请李白到酒店中,解下金貂,当了一些酒,一起欢饮,直到深夜;后又留李白居住家中,结为兄弟。第二天,李白便把行李搬到贺家,每日谈诗饮酒,宾主甚是融洽。&&& 这样过了数月,眼看试期临近,贺知章说:“今年南省试官,是杨贵妃的兄弟太师杨国忠;监视官是太尉高力士。这二人都非常贪财,一般人没有金钱买通他们,即使你有冲天学问,也没有面见天子的机会。但这二人与我都有些交情,我写一封信去预先嘱托,或许他们会给我一点情面。”李白虽然才高气傲,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只有同意,何况又是贺知章的一片好意,不好相违。当下贺知章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呈杨国忠和高力士。杨、高二人看后不信,冷笑说:“贺内翰受了李白的金银,却写封空信到我这里讨人情,没那么便宜。到时候如有李白名字,不管好坏,一概落第。”一片好心,没想到起了反作用。因此,开考这一天李白虽才思有余,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了答卷。但杨国忠说到做到,他见卷子上写着“李白”二字,看也不看内容,秃笔一挥,抹了几下说:“这样的书生,只配给我磨墨。”高力士也说:“磨墨都不配,只配给我穿袜脱靴。”并喝令手下把李白推了出去。&&& 士可杀不可辱,李白无辜被羞辱,一时怨气冲天,回到贺知章家中,冲天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若得志,定叫杨国忠磨墨,高力士给我脱靴。”&&& 真是上天有眼,第二年这机会便来了。那一年某藩国派一使节来唐朝递交国书,那上面全是些鸟兽图形似的文字,杨国忠等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能辨认,气得唐玄宗大发雷霆:“你们这些无用之辈,竟无一饱学之士。限3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薪’。6日无人认得,一概‘下岗’。9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文武百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有人推荐了李白。李白从容不迫地走上金殿,接过藩书一看,哈哈大笑起来:“这有什么难认的呢?这上面是说,藩国要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伐唐。”唐玄宗听了一跳,急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个个呆若木鸡。唐玄宗坐立不安,便问李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我面答藩书,令藩国拱手来降。”唐玄宗大喜,当即拜李白为翰林学士,并赐宴于宫。次日,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在左右两班文武官员之首,便对唐玄宗说:“去年微臣应试,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走,今见二人押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令杨国忠为我磨墨,高力士给我脱靴。这样,臣才能意气大旺,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其实,李白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作为皇帝来说,唐玄宗能不知道他的条件太苛刻了吗?更何况常言说的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是说,你放人一码,人才放你一码。如果心胸狭窄,一味地冤冤相报,岂是大丈夫所为。但常言又说“用急三等价”,明知李白的条件过于苛刻,可是,面对十万火急的国家大事,唐玄宗顾不了许多,便依言传令。这时候再看那杨国忠脸都气得白了,但皇上有话,怎敢违抗,于是只得忍气吞声奉砚磨墨,而一贯骄确横的高力士也没有了往日的神气,强压怒火,俯首为李白脱靴,捧靴跪在李白足边。&&& 此时,只见李白眉飞色舞,挥笔疾书,很快就托人写好了一封陈词严厉的诏书。藩使一听,惊魂失魄,只得连连谢罪。这一下,李白更加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此便在朝中留了下来。&&& 有道是,不怕贼人抢,就怕贼人想。李白这次实是风光占尽,虽说报了杨国忠、高力士的一箭之仇,可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国忠与高力士却正好相反,觉得受尽了奇耻大辱,因此虽说表面上唯唯诺诺,可骨子里却无时不在琢磨着怎样把李白彻底打倒,甚至再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只不过一时间还没找到机会。&&& 唐玄宗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妃子杨玉环,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有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心肝宝贝。据说她是唐玄宗费了好大的心思才从儿子的手上弄来的。&&& 杨贵妃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一个女人,特别是帝王宠爱的女人,总希望别人能赞美她,杨玉环也不例外,加之唐玄宗又是位风流天子,宫廷中有第一流的乐队,也有许多词臣不断地撰写歌词。在众多的词臣中,翰林院学士李白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因此,他经常被唐玄宗召来为杨玉环填写歌词,然后再由唐玄宗与贵妃同时谱曲,教乐工们演唱。李白很是得意。&&& 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3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写得玉容花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得意,常常独自吟诵。但是,没想到,这却给高力士报复他带来了机会。一次,高力士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对杨玉环说:“我以为您为这几首诗会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大吃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我为什么要恨他呢?”于是,高力士施展了移花接木的手段:“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作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他是汉成帝的妃子,淫荡无比,怎么能与娘娘您相提并论呢?他这不是把贵妃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淫贱吗?”&&& 俗语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高力士几句话便使杨玉环上了钩。可以说,在当时杨玉环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惟独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她绝不希望被人看作像赵飞燕那样淫贱,更害怕也落到她那样的下场。狭猾的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的地方下了刀子。俗语说的好,做酱做不咸,做醋还做不酸?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就使赞美的诗篇变成了讥嘲的罪证,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虽说唐玄宗刚开始时并没对李白使白眼,但架不住枕边风夜夜吹,天长日久,他不听也得听。因此,后来唐玄宗曾几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作梗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他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可见,权贵们是藐视不得的。6.君子不与小人斗&&&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进或退,两种态度,两种结果。现实中,有时即使你不找人麻烦,麻烦也会撞上你,最好的策略就是退忍,虽有损人格,但不误前程。&&&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故事:有一个人拿着一颗夜明珠去找朋友鉴定,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一条疯狗扑上来了。打狗吧,手无寸铁,只有一颗夜明珠,舍不得;不打吧,眼看着狗就咬着了。情急之下,只得舍弃了夜明珠,可惜狗没打着,反倒摔坏了夜明珠。&&& 这只是一则笑话,但是却说明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跟地痞、流氓较劲儿就像用夜明珠打狗一样,得不偿失。&&& 汉初名将韩信小的时候读过书,拜过武师,能文能武,后来家人死了,家道便开始走下坡路。读过书、练过武的韩信似乎并不开窍,因没有学到挣钱的本领,只好到别人家里去混饭吃,时间长了,大家都很讨厌他。&&& 韩信非常穷,衣服也不整齐,但是他的身上却经常挂着一把宝剑。淮阴城里的一班少年看着很不顺眼,经常取笑他,他也不跟这些人计较。这些人认为韩信挺好欺负,就对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富不像富,穷不像穷,像个什么呀?我看你还是把那把宝剑摘下来吧。”这帮人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当众对韩信说:“你老带着剑,好像有两下子,可是我知道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起剑来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饿着肚子的韩信听了这话非常气愤,众目睽睽,他又走不脱,动刀子的话就要伤人。考虑再三,他只好忍气吞声地趴下来,从屠夫儿子的裤裆下面爬了过去。大伙儿见状全都乐了,觉得韩信实在是个胆小鬼,因此就给他起了一个“胯夫”的绰号。&&& 人们哪里知道,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甘心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后来他率领千军万马逐鹿中原,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成为一代名将。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那时我没胆量杀他吗?只是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了。因为那时我能够忍耐,所以才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韩信做对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夜明珠。用夜明珠去打狗,得不偿失,更何况他不是打不过这些小人,而是投鼠忌器。&&& 假如他当初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人,按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血。假如他当初图一时之快,与凌辱他的人斗殴拼搏,也无异于弃鸿鹄之志而与燕雀论争。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长短而毁弃自己远大的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以图来日方长。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一样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同一种环境,忍与不忍便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水浒传》中汴京城杨志卖刀就活生生地描画出不懂忍术的可怕恶果。&&&&&& 俗话说:“好男不和女斗,好狗不和鸡斗。”引申一下,我们说“君子不与小人斗”。当然,这不是说怕他们,要知道,小人们都是些无赖之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主,我们能把自己捐给他们吗?不仅我们要干事业,而且我们是和他们耽误不起功夫的。7.死理难敌人情&&& 自古以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似乎从未停止过,而且常常违背天理地让邪恶占据上风。人生在世,如果只认死理一条路走到黑,终将是走向死胡同,直至被毁灭。所以,智者说:“情大于理,通情则理达。”&&& 明朝皇帝英宗年幼荒嬉。正统7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于谦在行政上也遇到了阻挠。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有人劝他多带点著名土产,而于谦“独不持土物贿赂”。他对阉宦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并且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嘲讽那些劝他的人:&&&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一时佳话。&&& 正统14年(1449年)7月,瓦剌军在也先的率领下大规模入侵明朝北部边境,明朝的大同守军和增派的4万援军被瓦刺军打败。英宗皇帝的亲信太监王振,为了邀功领赏,借机鼓动御驾亲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与兵部尚书邝亘极力谏阻,指出在未切实弄清敌情之前,不可轻易出征,特别是御驾亲征,更应谨慎从事。英宗不听劝阻,仅准备两天,即匆匆忙忙率领50万大军离开北京,开赴大同。这次军事行动,由于准备不周,组织不严,指挥失当,后勤难济,结果土木堡一战被瓦刺军打得惨败。英宗被俘,王振为乱军所杀,明朝的50万大军几近覆没,20多万马匹和无数的衣甲器械全部成了瓦刺军的战利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如果英宗听了于谦和邝亘的劝阻,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英宗被俘后,瓦刺把他奉为至宝,以为可以像金对宋一样成为要挟明朝的一张王牌,这样他们就可以不费多大力气顺地拿下明朝。另外,“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精骑劲旅损失殆尽,所余疲卒不足10万,京师人心恐慌,群臣不知所措。翰林院侍讲徐埕提出南迁之说,于谦极力反对。他说,京师乃天下之根本,绝不能动摇。现在当务之急是调动各路兵马,速来支援和保卫京师。于谦的主张得到了皇太后和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的支持。他授命兵部尚书,全权谋划京师防务。此时于谦的“忠心”已不是对一个君主的愚忠,而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效忠,在他心目中的忠字,是忠于国家,不是“卧事君以忠”,所以,鉴于这种情况,他大胆而又坚决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处置王振余党,肃清内奸;扶成王朱祁钰即帝位主持朝政;征调四方兵马,支援北京;调粮入京,稳定民心;招募新兵,加紧训练,以备调用;调整长城边防部署,增设关隘,加派援军,派得力将领督守;遣将分守京师诸门,结营城外。在于谦的积极筹划下,很快在北京组织起22万守卫大军,并储备了一年的粮饷,为迎击瓦剌军的入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可以说这是一项自古未有的大胆设想。他之所以弃英宗于不顾,并不是真的不忠,而是从国家民族利益着眼,把英宗被瓦剌军视为至宝的死棋变成了活棋。因为军队没有散,朝廷还存在,而且土地也没有失。往大处说,只是换了一位领导人,对大明的下一步没有任何影响。而作为皇帝的英宗此时只不过是瓦剌军手中捧着的一个活刺猬———扔又扔不得,养又养不得。&&& 不能不承认于谦的英明,这一举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像4个人打牌,对方偶然窥见了主方的牌,主方立刻重新扣牌临时换主一样,使对方既生气又无可奈何。&&& 正统14年(1449年)10月,瓦刺军在也先的率领下突破紫荆关,进犯京师。于谦以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兵马,率师22万,分遣诸将列营京师九门之外,自己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等率主力列阵德胜门外,以阻挡瓦剌军的进攻。并且事先在道路两旁巧妙地部署伏兵,陷敌于处处挨打、防不胜防的境地。临战前,于谦命城门守卒关闭城门,断绝退路,以示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同时下令官兵:“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当瓦刺军抵近北京城时,各处守军斗志昂扬,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迎头痛击。瓦剌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已知北京布防严实,坚不可破,又闻各地援军迅速赶来,惟恐断其归路,赶紧拔营撤退。京师保卫战在于谦的指挥下获胜。战后,明代宗论功行赏,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于谦此话,表明他保卫国家的赤诚之心。&&& 京师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明朝的边防在于谦的整顿下,日益严密,瓦刺以武力进攻不能取胜,而诱降、反间等政治图谋也不能得逞。此时,英宗在瓦剌手中,已失去了任何的要挟作用,也先决定把英宗送归明朝。这时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已成为明朝皇帝了,是为代宗。代宗不愿接英宗回来,怕影响自己的皇位。于谦认为,英宗在瓦剌手中,毕竟对明朝不利,如果瓦剌送英宗回来不是诡计,对明朝还是有利的。于谦便对代宗解释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愿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代宗同意了于谦的意见,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来,但为了提防他复辟,就把他软禁在南宫,切断了他与外面的联系。&&& 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于谦犯的一个大错误。南宋高宗之所以宠信秦桧,就是因为秦桧明白高宗的心理,别看他嘴上喊迎接二圣还朝,可真正还朝后,赵构自己何往?一个槽上拴不住两头叫驴,这是千古真理。所以卖国的秦桧才得以在杀害了岳飞后还照样富贵长存。&&& 景泰4年1月,代宗病重不能临朝,石亨、徐有贞勾结太监曹吉祥等,在夜里秘密将英宗拥上皇位。当时正是1月17日,天方破晓,百官都在朝房内等候皇帝临朝。即入朝,听到南宫太和殿上有呼噪声,都不知何故?徐有贞大声说:“太上皇帝复位矣,趋人贺。”百官震骇,各就班列。英宗在殿上宣告复位,命百官“任事如故”。英宗复辟成功后,废掉代宗,没过几天代宗就死在西宫。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后,当即传旨逮捕于谦。&&& 英宗复辟以后为什么要马上逮捕于谦呢?原来英宗被俘以后,希望明朝和瓦刺讲和,能把自己赎回来。于谦坚决抗击瓦刺,使他在瓦刺吃了不少苦头,便对于谦恨之人骨。于是他复辟之后,马上就把于谦逮捕起来,其实,于谦此次被捕与复辟的主谋徐有贞和石亨有着重要关系。&&& 徐有贞是副都御史,因在也先入侵时,倡议南迁,被于谦所驳斥,为舆论所讥笑。后来他想当国子监祭酒,也没有得到于谦的支持,所以一直仇恨于谦。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功。景泰3年任京营总兵官,提督十团营,佩镇朔大将军印,职任极重,但骄纵枉法,结党营私。于谦屡次对石亨的罪行加以奏劾,石亨本来嫉妒于谦的才智和地位在己之上,至此更积恨在心。&&& 于谦焉有不败之理,他不但得罪了同僚,而且更得罪了皇帝,这样的事,在当今社会某些单位新旧领导接替时也往往会出现。&&& 徐有贞、石亨因为复辟有功,都得到英宗的信任,掌握了大权。于是,英宗、石亨、徐有贞等首先诬陷于谦、王文等谋迎立襄王朱赡旭的儿子做皇帝。石亨扬言:“虽无显迹,其意则有。”廷审时,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对于谦等进行严刑拷打。王文不堪冤愤,激辩不止。于谦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遂被判处谋逆罪,死刑。抄没家产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独有正室稍微严密,内中所藏的一定是金银财物,打开房门一看,原来里面珍藏的是代宗赏赐给他的“蟒衣剑器”等物。于谦的清廉忠正更得到明证。于谦被杀时,英宗尚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徐有贞秘密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遂下毒手。多么卑鄙的借口,与“莫须有”异曲同工。这也是于谦只认死理,不通人情惹的祸。&&& 于谦死了,但他留给了后人许多东西,尤其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8.善意的谎言可以撒&&& “不撒慌未必比撒慌好”,这句话不只是小人的逻辑,在生活中也有着实际意义和用途。因为偶尔说一两句善意的谎言,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说谎,连3岁小孩子都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可是,在大人的世界里,如果总是诚实地直来直去,有时候反而会吃大亏,因此,某些善意的谎言是有必要存在的。&&&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善意的谎言最忌讳的就是过于夸张,而且要配合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这样一来,才能让善意谎言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在一次盛大豪华的舞会上,甲对舞会的主人———一位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的女士说:“看到您,不禁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女士微笑地问:“我年轻的时候怎么样?”&&& “很漂亮。”甲回答。&&&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女士开玩笑地问。&&& 没想到甲竟然非常认真地回答:“是的,比起年轻时候的您,您现在的皮肤不但松弛,缺少光泽,甚至还有不少皱纹。”&&& 这位女士听完甲的回答,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十分尴尬地瞪着甲,刚才的自信完全消失了。&&& 就在这个时候,乙适时地出现在这位女士的面前,他彬彬有礼地伸出手,对这位女士说道:“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邀请这个舞会上最漂亮的女士一起跳舞呢?”&&& 女士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接受了乙的邀请,两个人在舞池里跳起舞来。她像突然变了个人一样,全身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就像个漂亮的年轻女孩!&&& 舞会过了没几天,甲和乙同时收到一封讣文,那位女士突然死了。&&& 不过,乙比甲还多收到了一封遗嘱,这位女士在遗嘱中注明,将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乙。&&& 有一句西洋谚语:“一滴蜂蜜能比胆汁招来更多的苍蝇”,说明了甜言蜜语比毫不留情的实话更能够吸引别人。&&& 虽然说谎不是好事,而且谎言一旦被拆穿,下场往往比说实话还惨,但是偶尔一两句善意的谎言,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 不善于说谎的人,一说谎总是害怕别人识破,所以撒谎时心里特别紧张,一紧张,表情就不自然,语言也结结巴巴、嗯嗯啊啊。更有甚者,还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别人一见你这副样子,哪怕你说的是真话,也不敢相信了。&&& 美国有句谚语:“就想你正走着的这一步,别想下一步。”这对于说谎者来讲,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方法。说谎的时候,你只要想好你的谎言,其他一切你都不要去牵挂。&&& 其实,真正要说谎,首先就得镇定自若,这样才能给人以最基本的信任。&&& 拿破仑有一次检阅军队,按照惯例,值日官应在检阅前向他报告点名的情况。&&& 军乐声中,拿破仑正步走上检阅台。值日官跑步到拿破仑跟前,以非常清晰的口齿报告:“报告将军,本部已全部集合完毕,本部官兵应到3444人,实到3438人,请您检阅。”&&& 拿破仑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说:“很好!”回头对他的参谋说,“记住这个值日官的名字,数字记得这么准确的人应该受到重用。你们以后也得向他学习,给我汇报时尽量用精确的数字说话,不要用‘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这样的词。”&&& 这位以谎言博得拿破仑好感的值日官说谎的时候真是干脆利落,显得异常沉着冷静,一点也不打顿,可见其说谎的本事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惟有如此,谎言才会真正产生好的效果。9.判估现实,先要符合人性需求&&& 能对现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不见得是“好”事,更不一定是“对”的提议。“对”的提议除了判断要正确外,还要注意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符合人性的需求。&&& 一个人能对现实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那只是聪明;如果能对掌控现实形势的人进行分析并随机应变地处理事情,则不失为一种智慧。&&& 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公元279年,晋国讨论是不是应该对吴国发动战争,官员们的看法有分歧,以贾充、苟勖、冯统等人为首的宫廷派,主张应该保持原状,不可以出兵;另一派以镇守襄阳的军事将领杜预为首,主张应该采取攻击行动,对吴国动用武力。&&& 益州督导官王浚上书陈情:“孙皓荒淫凶暴,我们应该迅速讨伐。万一孙皓死掉,他们拥立贤明的君王,这件事情就难以成功,恳求陛下,不要丧失良机。”&&& 晋国第一任国王司马炎,于是准备出兵攻击吴国。恰好安东将军王浑上书警告:“孙皓打算北上攻击我国,边疆守军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司马炎又改变主意,延后对吴国采取军事行动。&&& 王浚的参议官何攀刚好在首都洛阳,立刻上书说:“孙皓绝对不敢出兵,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备战形势,让袭击更容易成功。”&&& 杜预也上书说明:“吴国的主力部队,并没有西上增援,依常理判断,他们已经是束手无策,才不敢出动军队,让首都建业陷于空虚。陛下误信奏报,放弃攻击行动,留下后患,实在非常可惜。我的筹划非常详细,成功的话,可以奠定统一天下的基础。即使失败,也不会造成国家重大损失,顶多只是浪费一些时间而已,有什么好舍不得的?如果军事行动往后延缓,以后的天时、人事,恐怕不会像现在这么有利,那么要取得成功,将更为困难,请陛下明察。”奏章呈上后,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消息。&&& 杜预再一次上书陈情:“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比较它的利害得失。这次大军南征,利有八、九,害不过一、二,最糟糕的情形是徒劳无功。问那些反对的官员们,他们也说不出我们会失败的理由。只因为这项谋略,不是由他们提出,他们得不到功勋,才会反对到底。自从入秋以来,全国动员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突然中止,恐怕会打草惊蛇。孙皓万一因为恐惧,而把首都迁到武昌,再加强边疆的防御工作。到时候,即使我们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恐怕一切都将为时已晚。”&&& 杜预的奏章送到时,司马炎正好在和张华下棋,张华马上推开棋盘,说:“陛下圣明!晋国现在国家富庶,兵力强大。孙皓恰好相反,凶暴淫乱,诛杀贤才。现在出兵征讨,可以轻易取得胜利,请陛下不要再迟疑。”&&& 司马炎于是下定决心立刻出兵,任命张华负责军粮运输。贾充、苟勖、冯统等人,仍然声嘶力竭地提出种种反对的理由。司马炎勃然大怒,贾充等人才脱下官帽,请求原谅,不敢再反对。&&& 征讨吴国的行动,果然如杜预判断的一样顺利,晋国没有多久就灭了吴国。&&& 张华的才干和见识都十分卓越,拥有很好的声名。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担任“三公”高官。苟勖、冯统因为张华当初坚持讨伐吴国,让他们丢尽颜面,对张华恨到极点。&&& 正好有一天,司马炎问张华:“如果我死了,谁可以托付后事?”&&& 张华回答:“齐王(司马攸)品德高尚,又是皇家至亲,是最适当的人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师生前并没有生下儿子,因此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本来司马昭要把王位传给司马攸,因为参谋何曾、裴秀、贾充阻止,司马昭才把王位传给司马炎,所以司马炎一直都小心提防司马攸。&&& 司马炎对这个答案失望极了,心里开始恼怒张华。&&& 苟勖抓住这个机会,挑拨司马炎和张华的信任关系。司马炎于是把张华贬到幽州。张华治理幽州成效卓著,拥有了更高的声誉,司马炎又打算把他调回朝廷。&&& 有一天,冯统跟司马炎谈到钟会叛变的陈年往事。冯统说:“钟会谋反,太祖(司马昭)要负责任。”&&& 司马炎拉下脸来,说:“你说的是什么话?”&&& 冯统脱下官帽,请求原谅,说:“我听说一个优秀的马夫,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要拉紧缰绳,什么时候要放松缰绳。刘邦推崇韩信、彭越等人,封他们侯爵,最后却把他们诛杀。刘秀一直抑制各将领,不交给他们太大的权柄,将领们却都安享天年。并不是位居高官的人‘仁慈’,也不是惨遭杀戮的人‘愚蠢’而是权力的放纵和约束之间不同,才会导致不同的后果。钟会的才智有限,太祖却对他不断夸奖,把他擢升到重要的位置,又交给他庞大的军队,使钟会产生了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的谋略从来不会失败,才会产生叛变的念头。假使太祖节制对他的赏赐,用权威来慑服他,他根本不可能产生那种叛乱的思想。”&&& 司马炎想了想,说:“你说的有理。”&&& 冯统叩头说:“陛下既然认为我说的有理,就不应该重蹈覆辙,让像钟会那种人发生同样的事情。”&&& 司马炎问:“现在还有钟会那种人?”&&& 冯统回答:“陛下的智囊,还有那些拥有卓越名声或者统领部队建立大功的人,都应该一个一个考虑分析。”&&& 司马炎于是不再说话,也不再提及征召张华回京的事情。&&& 张华为什么会得到这种恶果呢?因为张华提出这个建议时忘了一件事,他忘记了当初司马昭本来准备把晋王的位子传给司马攸的。司马攸的品德高尚,又是皇家至亲,才更让司马炎担心。&&& 张华对司马攸的评价、判断都很正确,但是却完全不符合司马炎的人性需求,才会使司马炎对他失去信任,也让他自己永远都不能翻身。10.宁可犯错,不可犯忌&&& 成功之前要与众不同,但一个人成功之后又很容易树大招风。这时你就不能太张扬,自我膨胀,装腔作势,过分炫耀,或者不经意间挡住别人的阳光,挡住别人的道路。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宁可犯错,不可犯忌”。&&& 一般说来,人不怕犯错,最怕犯忌。犯错,可以说是“各人造业各人担”,可以避免;犯忌则是“花飞花舞花满天”,只要有花香,便容易招蜂引蝶,被叮得满头是包,尤其是不知藏拙,尽情花枝招展的时候。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犯错是疏失,犯忌则是招惹是非。&&& 以下便是一个以古鉴今的好例子。&&& 马超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曾经与曹操、刘备的大军交过手,皆不分胜败,可以说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刘备招降他之后,对他相当赏识,没多久便任命他为平西将军,且册封为都亭侯。&&& 马超以“新贵”的身份备受礼遇后,便开始自命不凡,显得十分志得意满,自觉形同刘备的知己、手足,也不太注意君臣应有的礼节。&&& 有一次,他和刘备谈话时,居然在满朝文武面前,直呼刘备的名讳,左一句“玄德”,右一句“玄德”,听在与刘备一起打拼多年的众“核心幕僚”耳里,实在十分刺耳!&&& 关羽实在气不过,想要杀了他,但刘备不同意。这时,张飞说:“如果不杀他,也要教教他懂点礼节,注意点分寸!”&&& 言教不如身教,所以,他们决定给马超来一次“机会教育”。&&& 第二天,刘备召集所有部将开会,关羽和张飞都刻意提前到达,而且持刀恭敬地站立在宫中的两旁,让君臣的从属关系看起来真的是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马超进来后,看见“前辈”关、张二将直挺挺地站在一旁,并没有就座,这才恍然大悟,心想以关、张的身份地位,都不敢造次,自己算老几?于是他便有些尴尬地退到一旁。从此之后,马超再也不敢太过于嚣张,还成了刘备蜀汉朝中不可或缺的大将。&&& “搞不清楚状况”是官场、职场中的大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凭着受到上司的赏识与重用,便不自觉地得意忘形,“忘了我是谁”。&&& 虽然这种意气昂扬,大都是“粗线条”的个性,并没什么不对,但自以为已是权力核心的“入幕之宾”,进而睥睨群雄,甚至与上司“称兄道弟”起来,便可能为自己的职场、官场生涯种下危机而不自知。&&& 当然,如果这种人所处的“办公室文化”,上上下下一向平起平坐,倒无所谓。假若不是如此,他们的种种“不得体”的举动,即使上司不太在意,身旁众多的各级长官、同僚、竞争者,难免会因为“刺眼”而兴起“你算老几”的不舒服感受。&&& 此时,“新贵”终将成为被“孤立”的对象,一有差错,铁定遭到围攻,而难以继续混下去。所以说,得意之时可不能随意,否则恐怕很快就会变成失意,落得前功尽弃。&&& 下面再看一则精彩的故事。&&& 唐朝安史之乱时,名将李光弼与史思明隔着黄河对阵。心高气傲的史思明为了展现他雄壮的军容,故意每天将他所拥有的千匹上选好马,分批放牧在黄河河边吃草洗澡。&&& 面对史思明的这种具有挑衅性质的“溜马”行径,李光弼觉得他既幼稚又好笑,于是想给他一点教训,杀杀他的锐气。&&& 李光弼便命令部下找来五、六百匹母马,等到史思明再次“溜马”的时候,便将这群母马全部放牧在城外,然后又将这些母马所生的小马拴在城内。&&& 由于母马与小马分离,便群起在城外嘶叫。有趣的是,对岸的马匹受到震天马鸣的影响,像是受到召唤一样,竟然纷纷浮水渡过黄河而来。&&& 这时,李光弼命令将城门打开,眼看着一群群的马通通蜂拥进入城内,全部变成自己的马,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 而在河的另一边,喊破喉咙的史思明却因为无端端地失去了近千匹好马,气得差点吐血。&&& 炫耀,虽然只是突出自我的一种表现,不过却带有攻击的性质,因此,很容易碍人眼、刺人眼,而遭到悲惨的命运。&&& 故事中的史思明,显然想借着“溜马”来展现自己兵强马壮,企图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不过,李光弼棋高一着,让史思明炫耀不成,反而失去了千匹好马。&&& 有花香,便容易招蜂引蝶,在竞争的领域中,当自己足够强大时,炫耀则是另一场更激烈竞争的开始。毕竟,竞争无非就是争奇斗艳,谁又甘心居于人后?&&& 所以,任何有意或无心的炫耀都是犯忌,都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与麻烦。请记住,爱炫耀,可别摔得哇哇叫。11.交一个人比得罪一个人强&&& 人们常说圆滑善变是小人行径,但同时又说能屈能伸乃君子气概。那究竟怎样是小人,怎样才是君子呢?其实,这一互相矛盾的说法正好说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中君子有时候也不得不用小人的心机。&&& 有人说老好人其实也是老坏人,因为他们不分敌友,一概点头哈腰,和平共处。但也不尽然,这要看在什么时候,一个人居高临下时可以说上几句;一旦处于下风,或者没有必胜把握的时候,就不能不圆滑一点了。&&& 公元前490年夏,齐景公的身体逐渐衰弱下去,诸位王公贵族大臣名门,都担心齐景公立最年幼的荼为太子。因为荼的母亲芮姬虽然是齐景公的宠姬,但她的出身却十分微贱,不属于当时齐国几个大家族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荼被立为太子,就意味着这几大家族谁都没有完全的把握控制住他,而且他年纪也太小,且十分顽皮,也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正人君子标准。所以,这些王公贵族们都希望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其他王子中选出一个太子来。可齐景公虽然年纪老了,却仍然不服老,所以特别讨厌别人提立太子的事。再者,也许是年老国君的通病,齐景公特别宠爱芮姬,也有意让她的儿子荼出任太子,但齐景公知道王公贵族们都反对立荼为太子,自己也就不好亲口说,就只好采取拖的态度,他经常对手下人说:“着什么急呀,以后再说吧,只要齐国在还怕到时候没有君王吗?”&&& 就这样,立太子的事也就拖了下来。&&& 转眼到了秋天,齐景公的病情越来越重了,眼看着就不行了。齐景公这才下令让国惠子和高昭子拥立荼为太子,并下令驱逐其他的王子。&&& 荼终于当上了齐国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晕孺子。&&& 当时,齐国的田乞家族虽然也算大家族,但比起国、高两大家族来说,却还差得远。因此田乞一直梦想着能够替代国、高两姓在齐国政务上的作用。这次国、高两姓受齐景公的嘱托,拥立晕孺子为齐国国君,正为田乞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他一方面极力地巴结国惠子和高昭子,寻找各种机会与他们拉拢关系,还装成知己的样子对他们说:“你们得到了国王的信任,是无可非议的,只是许多大臣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感到失去了国王的宠幸,都在图谋反叛。你们可一定要多加小心才是。”&&& 可背地里,田乞却四处鼓动王公贵族们起来反叛。他对大臣们说:“高昭子这个人真是太可怕了,让他掌权,我们哪里还有活路啊!大家坐着等死,还不如趁着高昭子还没来得及迫害我们,我们先杀了他。”&&& 就这样,田乞很快就获得了诸位大臣的拥护,于是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公元前489年6月,田乞组织发动了宫廷政变。晕孺子被废黑出,高昭子被杀,国惠子逃到了别国。其他反对政变的王公贵族也是死的死,逃的逃,田乞终于掌握了齐国的控制权。&&& 但是这还不够,为了能够更名正言顺地掌握齐国的大权,田乞派人到鲁国请回了王子阳生。可是阳生毕竟不是齐景公立的太子,田乞恐怕大臣们不服从,再生出别的乱子来,所以就先把阳生藏在自己家中,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再让其出来登位。&&& 到了10月,田乞觉得时机已经差不多了,便四处邀请诸位大臣到家中做客,他对大臣们说:“今天是我家的祭日,我的妻子已经在家中准备好了菲薄的祭礼,敬请各位光临。”&&& 谁都知道田乞当时在齐国的地位,哪里还敢说个“不”去,有些人想去还愁没有机会呢。&&& 等大家的酒正喝到兴头上的时候,田乞令人抬出了一个大口袋,里面鼓鼓的不知装的是什么。田乞让人将口袋小心翼翼地放在座席的正中央。众人不知田乞在玩什么鬼把戏,心里直犯嘀咕,嘴上却什么也不敢说。&&& 还是田乞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他先对着大口袋行了重礼,然后打开口袋,对众人大声喊道:“齐国国君到了,诸位还不赶快行礼。”&&& 众大臣一看,可不,王子阳生从口袋里站了起来,这一惊可非同小可,诸大行慌忙就地下拜。&&& 田乞就势要大家盟誓共立阳生为齐国国君。为了能够更有力地说服众大臣,田乞趁着齐景公时的重臣鲍牧已经喝醉的机会,欺骗大家说,拥立王子阳生为国君的主意是自己与鲍牧两人共同策划的。&&& 谁知鲍牧是人醉心不醉,听田乞以自己的名义欺骗大家,情不自禁地反驳田乞说:“胡说,难道你忘了齐景公的遗命是立荼为齐国国君吗?”&&& 诸大臣一看鲍牧首先带头反对立阳生,许多人又想随着反悔。&&& 阳生一看形势不妙,同时,他也确实搞不清楚自己当国君的可能性有多大,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被立为国君,恐怕连性命也难保了。为了能够保住性命,阳生急忙上前一步,冲着鲍牧猛地就跪倒在地,叩起头来,口中还不停地说:“能立我为君就立,不能立也就算了,诸位千万不要勉强。”&&& 然而这一下,鲍牧又害怕了。堂堂一位王子,也许马上就是一位国君,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跪在了自己脚下,作为人臣的怎么能担当得起呢?回头一想,田乞这次既然请大家来了,就必定早已准备好了。如果自己坚决反对的话,只能是弊多利少,并且丝毫不能阻止阳生当上齐国国君。更何况“是君就能管住臣”,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好在鲍牧已经醉了,好歹有个退路,于是便趁着醉意对阳生说道:“什么可以不可以的,都是景公的儿子,谁当国君都可以嘛!”&&& 田乞和阳生虚惊一场。&&& 众人看到鲍牧表示赞同,也纷纷表示拥护阳生出任齐国国君,并当场盟誓。阳生也就是后来的齐悼公。&&& 鲍牧的手法就是圆滑变通,可是能说这种老好人不该当吗?所以,在大势所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能不说是智者的明智之举。交一个人总就比得罪一个人强。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得罪人的策略确实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1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能有陷阱,凡事进易退难。一旦惹事上身,再想脱身却不容易。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失为一良训。即使必为之事,也要谋定而后动才是明智之举。&&& 俗话说:“管闲事落不是。”所以事不关己,莫若高高挂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本来身居是非之地,却自以为精明,对看不惯的事情横挑鼻子竖挑眼,非要刨根究底,把其中的是非弄清楚不可,以致把人得罪了还浑然不知。&&&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高宗临终遗诏说:“军国大事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也就是说,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一次,中宗想让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宰相裴炎觉得不妥,跟中宗争执起来,中宗年轻气盛,发怒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关你什么事?”裴炎感到很害怕,就跑去告诉了武则天,为了防患于未然,武则天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 这里,我们不想评论谁是谁非。但中宗的话却十分精辟,即“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关你什么事?”是啊,话不在多少,说到了点子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的毛驴,愿意从鼻眼喂料,与你有什么相干呢?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人太好生事和多事的毛病。&&& 实际上,生活中也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无论说话办事,总看不出个眉眼高低来,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事他们却摇唇鼓舌,说三道四;再不然就横生枝节斜插一杠子,以为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就不能存在,殊不知这种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受累不讨好,惹人嫌。他们以为自己也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好心未必会有好报。&&&13.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在人的一生中存在着许多变数,因此做人办事都必须从长远打算,为自己多留条后路。在迁流不息的社会生活和复杂诡谲的人际关系中,只有多交朋友,少树敌人,才能有更大、更自由的生存空间。&&& 人生可以没朋友,但绝不能有敌人。因为谁都知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堵墙。更何况朋友与敌人的差别之大实在难成比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虽说满腹经纶,但因家徒四壁,无人引见,也只好空怀壮志,寄居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食客。&&& 不久,魏王派遣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以随从舍人的身份一同前往。实际上须贾是带着一定使命赴齐的。当初,齐王无道,燕国大将乐毅联合四国,一同伐齐,魏国亦发兵助燕,联军气势汹汹直逼齐都临淄。不想被齐将田单打败,齐国复兴。齐襄王即位后,国势日强,魏王担心齐国报复,才命须贾至齐修好。齐襄王对须贾很不客气,责问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有关,令人切齿痛心。须贾嗫嚅而无言,不能应对。范雎见状,从旁代为辩驳,义正辞严地指出:“齐湣王骄暴无戾,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不思重振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反而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齐襄王早就听说范雎素有谈天说地之能、安邦定国之志,听了他这一番不卑不亢、在情入理的雄辩,内心甚为敬重。当晚齐襄王就派人去游说范雎,欲留他在齐,并以客卿相处。范雎坚决地推辞说:“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其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齐襄王更加敬重他了,特赐予他黄金以及牛、酒诸物。范雎身在异国,肩负通使重命,岂敢擅自收受私馈之物,一再坚辞不纳。须贾身为正使,却遭遇冷落,而随从却受此视遇,心中很不是滋味。范雎如实相告后,须贾令他归还黄金而留下牛酒诸物。范雎惟命是从,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出使异国不为利禄所诱的一身正气和高风亮节却会遭到小人的攻击,以至于差点丧命。&&& 回到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指控范雎私受贿赂,向齐国出卖情报,有辱使命。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流满面,肋折齿落,惨不忍睹。&&& 范雎胸怀大志,未施展才华,岂能就这样白白地冤死,便佯装气绝,企图脱身。魏齐亲自下视,见其断肋折齿,体无完肤,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动也不动,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弃于茅厕之中,让家中宾客在尸身上洒溺,不容他做干净之鬼,用以告诫后人。看天色已晚,范雎从苇席中张目偷看,只有一名仆人在旁看守,便悄悄地对这个仆人说:“吾伤重至此,虽暂醒,绝无生理。你如果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他日定当重金酬谢。”仆人见他可怜,图钱财,便向魏齐谎报说范雎已死,恰逢魏齐正在大宴宾客,酒酣中命仆人将范雎尸体弃于郊外。&&& 范雎乘夜返家,让家人将苇席置于野外,以掩人之目。同时通知好友郑安平,帮助他藏匿在民间,后化名为张禄,并嘱家人明日一定发丧,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范雎的估计果然没错,第二天魏齐酒醒后,即疑心范雎未死,见野外仅存苇席,便派人至其家搜查,恰逢举家发哀戴孝,方信范尸为犬豕衔去,从此不疑。&&& 半年后,亦即周赧王44年(公元前271年),秦昭王遣使臣王稽出访魏国。秦国有个传统,荐贤者与之同赏,举不肖者与之同罪连坐。秦国的有识之士,都随时留意访求人才。&&& 郑安平听说秦使臣来魏,认为时机已到,假充仆人,在公馆里服侍王稽,应对敏捷,颇得王稽欢心。一次王稽悄悄地问他:“贵国是否有还未出仕为官的贤人,愿与我一同归秦?”郑安平便回答说:“有一位张禄先生,智谋过人,只是有仇家在国中,不敢白日活动,否则早已仕魏,哪能等到今天呢?”王稽连忙表示,白日不便,可于夜间前来。&&& 郑安平让张禄假扮成仆人模样,夜深之后悄悄来到公馆,拜见王稽。王稽和他促膝畅谈天下大势,范雎指点江山,如在目前。未待话谈完,王稽已确认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便与他相约,待王稽公事办完归秦之日,请范雎在魏国边境的三亭冈处等候,乘车返秦。&&& 王稽完成使命后辞别魏国君臣,驱车回国。当行至三亭冈时,忽见林中走出二人,正是张禄和郑安平。王稽大喜,以车载之,西行而去。&&& 范雎到了秦国以后,渐渐得到秦王的重视,鉴于当时“枝强干弱”的秦国内政和四面出击的外交政策,范雎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先站稳脚跟,他首先提出“远交近攻”这一留名千古的外交策略,于昭王42年(公元前265年)鼓动秦王攻打韩国,结果大获全胜,使韩国成了秦国的附属国。从此,秦国实力更加强大,从而使得各诸侯国再也不敢不另眼相看了。&&& 外交上的胜利使范雎的地位日益巩固了,于是他又帮秦王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即面对“奴大于主”的不正常现象实行“固干削枝”。他指出:“今穰侯(原秦相,魏冉,秦王之舅)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秋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一句话正打中秦王的要害,秦王早就担心这个局面,于是更加信任范雎,便罢穰侯之相,驱逐回籍,又安置太后于深宫不许参与政事,并拜范雎为相国,封以应城,号为应侯。&&& 有仇不报非君子,范雎终于出人头地,有了复仇的资本了。于是,他便奏请秦王发兵伐魏。当然,直到这时魏亦不知秦相是范雎,还以为张禄就是张禄。严格地说,当时也许只有郑安平一人知道,可是郑安平并未告诉任何人。&&& 魏王闻知秦王采用张禄丞相之谋,将要东伐韩魏,急召群臣相议。王弟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相拒,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不宜硬抗,主张遣使求和。魏王遂派中大夫须贾赴秦求和,这真是冤家路窄了。&&& 范雎得知须贾来了,换去相服,装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去见须贾。须贾一见,大惊道:“范先生固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范雎回答说,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过客所救,亡命于秦,打工糊口,聊以为生。须贾不觉动了哀怜之意,留之同坐,以食赐之。时值冬天,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范叔一寒如此!”又命从人拿出一件绨袍给他穿上,范雎称谢不已。须贾初到秦国,没有熟人,便问范雎道:“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欲拜见他,可是没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范雎谎说自己的主人与张丞相关系甚好,自己也常出入相府,可以为其引见,并同意为须贾借得大车驷马,供其驱使。&&& 范雎回去后真的亲自为须贾执辔御,赶着马车来了。街市之人,望见丞相驾车而来,全部拱立路旁,或者疾走回避。须贾感觉颇为奇怪,既至相府,范雎说:“大夫稍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须贾下车,立于门外,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消息,便问守门者说:“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报,久而不出,您能为我招呼一下吗?”守门者奇怪地说:“这里并没有什么‘范叔’,适才驾车的御手是当今丞相啊!”须贾大惊,如梦中初醒,心坎突突乱跳,于是脱袍解带,跪于门外,托守门者报告说:“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范雎在鸣鼓之声中缓步而出,威风凛禀,坐于堂上。须贾跪伏,连称有罪。范雎历数须贾三大罪状后说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可怜你还有点人味,以绨袍相赠,所以苟全你的性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范雎入见秦王,将往事一一报告,并说魏国恐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同意范雎意见,准魏求和,须贾之事,任凭他随便发落。&&& 过了几天,范雎在丞相府大宴宾客,尽请诸侯之使,济济一堂,酒菜甚为丰盛。而将魏使须贾安排在阶下,派两个黥徒夹之以坐,席上不设酒食,只准备些炒熟的料豆,两黥徒手捧而喂之,如同喂马一般。众宾客甚以为怪,范雎便将旧事诉说一遍,然后厉声对须贾说:“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狗命回去告诉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屠戮魏国,那时悔之晚矣。”&&& 须贾归魏,魏国丞相魏齐十分恐惧,弃了相印,连夜逃往赵国,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闻之,欲为范雎报仇,设计诱骗平原君至秦,以为人质,如不送魏齐人头至秦,将不准平原君还赵。魏齐走投无路,怒而自刎。&&& 范雎报仇雪恨之后,想起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便晋见昭王,奏曰:“臣本魏一亡命之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圣贤,臣安能富贵如此?然王稽至今仅为谒者,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亦未受重用,请大王恩赐。”秦昭王于是任命王稽为河东太守,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司马迁在为范雎作传行文至此时,有一句颇为有名的感慨:“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用现在的话解释一下,就是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什么都报。”可见,得罪人实在是得不偿失的。14.学会算计,省事省力&&& 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斗争和竞争。有的人曾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没有好结果;而有的人略施小计,便取得巨大的成功,根本原因是成功者会算计。学会算计,省事省力。&&& 对一般人而言,称王称霸这种“大业”,似乎是属于英雄或野心家的事情,不但与自己毫不相干,甚至有点厌恶感。&&& 不过,以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似乎有竞争,就必然会有你死我活的霸主争夺战,而且不管个人喜不喜欢,都很难不被卷入这种种关于权力与势力角逐的暴风圈。&&& 事实上,竞争有各种形式,大至追求丰功伟业,小至人与人之间相互斗嘴争胜。&&& 人似乎都有一种把别人压下去的倾向,以取得更为有利的控制权或发言权,即使是所谓成为“人上人”这种励志目标,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潜在的功利目的。&&& 隋文帝杨坚正式建立隋朝之后,就问他的辅佐重臣高应该如何攻取南朝的陈国,让一统天下的大业能够顺利进行。&&& 高除了主张应该尽各种可能收揽江南民心之外,在实际的进攻策略上,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趁着陈国忙着收割水稻的时候,假装调派兵马在边境地区集结,让陈国军情紧张,一方面干扰他们水稻的收成,另一方面在他们有所防备时,我们就退兵。这样反复几次之后,让他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以为我们只是在装腔作势。然后,趁着他们防备松懈的时候,我们再出其不意大举进攻,这样必定能够大破陈国。&&& 第二由于江南的民房和谷仓几乎都是用竹子茅草搭建,我们应该运用这种建筑特性,派人前去烧毁他们的民房和谷仓,而且,只要他们重建,我们就再度去烧。如此,烧了又建,建了又烧,他们不但疲于奔命,财物和谷物的耗损也必然惨重。&&& 杨坚听从高的策略,不出几年,便让陈国士气重创,而且民穷财困,走上投降隋朝的道路。&&& 人类的互信基础,事实上是很薄弱的,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牢靠。&&& 或许,人们都很期待“和平共处”的日子,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任何一方壮大后,不会对另一方采取不利的行动。&&& 因此,在彼此害怕对方壮大的情况下,即使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底里的竞争恐怕仍是暗潮汹涌。&&& 在本则故事中,陈国或许知道隋朝并不友善,却对“和平共存”怀有幻想,所以并没有积极的防御作为。因此,在隋朝有计划的“割喉战”之下,国力逐渐耗损,最后连国家的脖子都被扭断了,恐怕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而隋朝表面上搔搔痒,暗地里却节节进逼的策略,不正是“懂得算计,省事省力”的最佳写照吗?&&& 我们再来看看西汉刘邦的“借名出师”之计。&&&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挥军到达咸阳,准备与项羽争夺天下。这个时候,被誉为“新城三老”之一的贤者董公,向刘邦进言说:“师出无名,战争不会成功。”&&& 董公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出兵的正当性不够,就难以号召广大的群众,也无法让原来支持对方的民众,转过来支持你。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如果“政治不正确”,就无法成为政治的主流,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 董公进一步向刘邦解释说:“目前天下的情势是:大家早已认同楚怀王为义帝,但项羽先是支持他,后来又杀了他,等于是‘全民公敌’。大王应率领全军,为义帝穿上孝服,以维护义帝正统的姿态昭告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这样才能确立出兵的正当性。”&&& 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即刻为义帝发丧,下令全军穿上孝服,并且义正词严地昭告天下说:“寡人将率同关中的全部军队,沿着长江和汉水东进,诚恳地希望与天下诸侯共同努力,讨伐在楚地杀死义帝的人。”&&& 由于刘邦听了董公的建言,抢占了正统的地位,让他在未来的战事中增加了很多有形、无形的助力,最终打败了比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善良的人很可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