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中国企创业投资项目海外VR项目 国内创企还好吗

天府软件园创企理想境界&站在VR前沿 欲做顶尖硬件公司
天府软件园创业场
原始标题:
&这两年,()火了!如果说去年上半年投资界还停留在“是什么”的状态,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频繁发生在领域的并购、投资事件,则让资本进入了“不管是什么,一定有价值”的热捧阶段,俨然抢占了下一个吸引资本的“风口”。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C区企业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境界),其创始人、董事长宋海涛对此感同身受。“我刚刚考察了美国的几家企业,感觉‘元年’到来了,好在公司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使我们在研发上有了充足的‘子弹’,会在领域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宋海涛这样表达了他对投资领域的基本看法。&&产品:成功研发“一体机”&&目前最让宋海涛“拿得出手”的产品就是由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一体机”。“从整个产业链上来看,硬件环节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再加上目前没有成熟的样本可以参照,硬件研发就成了一块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硬件上投资。”宋海涛边说边拿出“一体机”让记者试戴。&&宋海涛介绍,目前在国内投资硬件领域,技术门槛较低,产品附加值也较低的是眼镜盒子,市场上售价一般在50-60元/个之间。“创业初期,我们也准备做眼镜盒子,但经过调研后发现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太低了,于是果断地放弃了这个项目,改而从事对“一体机”的研发。&&据悉,“一体机”的技术门槛高,附加值也相应较高,只有国外企业在做。虽然目前涉足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但从事硬件研发而且能够量产的并不多。这样的技术门槛自然将一大波“跟风”者挡在了门外。&&目前,理想境界有一支100多人的研发团队,现已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移动应用及智能可穿戴产品,包括全球首款量产头戴一体机(IDE-ALENS)、国内首款商业化AR应用“幻视”。目前公司已经获得了34项专利证书,另有21项正在申报之中。&&“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为行业量身定做产品,如目前公司与海南三亚一家旅游公司定做了三亚旅游风景区的。”宋海涛说,事实上,可以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文化味”:可以将唐诗宋词中提到的环境进行虚拟还原,让游客行走在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上;也可让游客梦游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之中。&&不过,宋海涛深知“酒好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为了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前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专业团队开拓国际市场,其中,美国市场是开拓的重点。“公司已经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产品发布会。”&&创业:由学者“蜕变”为企业家&&宋海涛能够在领域立足与他的学术研究和兴趣爱好密不可分。 “80后”的他,“高一的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那时的主要兴趣是玩游戏;在电子科技大学读书期间,有幸获得了对可穿戴计算项目的实验机会;在读博士阶段因项目需要又介入了对视觉方面的研究。”宋海涛向记者娓娓道来。宋雪涛&&宋海涛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美期间,他遇上了一位好导师。“这位导师是GoogleGlass研究室负责人,他的知识面很广,有时候一聊起项目和研究就是六七个小时,他有几次给我改论文逐字逐句地修改到凌晨四五点钟,早上还要正常上班,这让我很感动,也很让我受启发:当你真正充满热情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几乎感觉不到困难,真正进入了‘忘我’状态。”&&正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宋海涛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任职于谷歌公司期间,对光学技术颇有研究,曾经参与了中国的两代军用可穿戴计算系统和一款863计划的高性能头戴显示器的研发;做了一些移动与可穿戴计算中人机交互理论及软件方法的研究,并从学术角度为业界的Glass(头戴显示器)设计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方法建议。目前,宋海涛已申请发明专利约30项,发表论文数篇,并于2014年获评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按照一般人的“出牌”套路,宋海涛完全可以在有名气的高校,当一个博导,带带博士生,再在外面讲讲课,过得也蛮好,但也许是骨子里对创业的热情让他投身到企业中。“当我看到一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时,首先想到的是可以用什么方案去实现它?有什么商业价值?那种经常想创造设计些东西的冲动,会让我睡不着,因此产生了组建团队的想法。最终,他于2012年3月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创业场孵化器创办了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宋海涛完成了一个从学者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理想境界起步的天府软件园创业场愿景:做顶尖级硬件公司&&对于公司选址成都高新区的原因,宋海涛表示,成都高新区对创业者的扶持政策很好。“记得在创业初期,成都高新区的几位工作人员来到了公司办公室,在了解了公司创业项目和当时所处的困境后,当场表示给予公司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已经享受到了成都高新区给予3年的房租补贴。”“同时,作为成都高新区引进的‘千人计划’一员,享受到了成都高新区给予的个人奖励及其项目奖励。”宋海涛深情地说,他在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看到一个个创业团队在不断演绎着创业之梦,在这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当然,更令宋海涛中意的是,成都高新区在计算机图形、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游戏开发、视频传输和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3D显示、传感器、硬件代工等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是公司投资产业所必须的!”&&谈及行业的发展前景,宋海涛表示,来自消费市场的信号预示着产业“爆发期”渐行渐近。美国高盛公司发布的报告业称,到2025年时,和AR(增强现实)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将颠覆游戏、影像、演唱会、比赛、社交、电商、传媒、旅游、教育等行业,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个炙手可热的大众消费品。&&目前,VR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头戴式显示器为代表的硬件设备,以游戏、电影为主的娱乐内容,以及包括远程医疗、辅助教学等全新应用在内的跨界服务等三大投资主线。&&但在宋海涛看来,三大投资主线上的商业机会各不相同,第一波赚钱的肯定是硬件公司。目前Oculus、三星、HTC头盔正在进入零售货架。预计2016年产品出货量大约有1300万台到2000万台左右的规模。“只有硬件普及了,才会有好的内容和平台公司出现。”&&对于公司的发展愿景,宋海涛以“理想境界”四字作了回答。他说,公司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时,就将公司的英文名idealsee进行了域名注册,然后将英文名意译成“理想境界”的中文名,含义就是远大的技术理想,极致的产品境界。“这个名字寄托的是我们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在中国做一家顶尖的技术原创性公司,不断地创造出极致的产品,让世界因我们而不同!”(记者 杨成万)&&·记者手记·&&技术含量决定创新价值&&理想境界在创业初期,选择的项目是眼镜盒子,由于技术含量低,容易介入,而且见效也快,这在不少人看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但宋海涛却认为,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创新的意义大小和创新价值的高低。于是,他果断地放弃这个项目,改而从事一体机的研发,目前已进入了量产阶段,在国内众多企业中独树一帜,敢于“叫板”国际巨头谷歌和三星。不用说,其“底气”来自于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是理想境界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来源:金融投资报
VR资源网整理出品
VRZY.COM VR资源网(图一)(图二)是这届创业公司技术不行,还是国外VR项目“洪荒之力”太盛?文 | 卢晓明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昨日宣布,入股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地区的VR直播企业Next VR。Next VR最近完成了8000万B轮融资,该轮投资的主要投资者来自亚洲娱乐、内容和科技产业的著名企业,也包括一些来自美国的新投资者,这笔资金将帮助其全球扩张。NextVR是全球范围内较为有代表性的VR企业,在美国娱乐与科技圈比较著名。其在VR直播相关领域拥有超过36项技术专利,承接了NBA、国际冠军杯(International Champions Cup)、摇滚演唱会等知名体育赛事和娱乐项目的VR直播。除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外,这轮投资NextVR的中国投资者还包括中信国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ITIC Guoan Information Industry Co Ltd,)、网易(NetEase)、方正和生投资(Founder H Fund)、鼎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VMS Investments Group Limited)和中国资本(China Assets)等。这背后,也许是中国资本逐鹿海外VR领域的开始。(图三)一大波投资者开始发力海外VR领域?近年来,AR/VR已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球在AR/VR领域投资12亿美元,而今年风投公司第一季度的投资就达到17亿美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其中近10亿美元来自于中国。去年,在华人文化首次投资Jaunt时还只有其一家中资基金,如今,在NextVR这轮的投资人名单上,已经有一大波中国投资者了。也许,他们只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VR项目浪潮中的一波。(图四)据不完全统计,从数量上看,截至7月,今年已有至少9个海外VR项目获得中国资本投资,参与的中国企业至少有14家。而去年全年至少7家中国企业,投资了6个海外VR项目,而且集中在下半年。从投资金额上看,去年中国企业参投的项目最大的一轮融资仅为6500万美元;今年的融资额跟全年比普遍增加,最高的两个项目甚至接近2亿和8亿美元。而华人文化和盛大,是投资海外VR领域比较活跃的中国资本。NextVR并不是华人文化投资的首家海外VR企业。早在去年,2015年初,华人文化与迪斯尼一起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初创公司Jaunt。那时,Jaunt获得6500万美元C轮融资,使其总融资额达到1亿美元,创下了同类公司单轮融资额纪录。而且这家公司要扬言要成为VR时代的Netflix。今年6月,Jaunt被世界权威的财经媒体CNBC和Nasdaq评为“创新颠覆50强”之一。华人文化在VR领域动作频频,押注颇重。今年4月,其旗下的微鲸科技成立了VR创新产业基金,说未来三年要砸10个亿到VR产业。除了与迪士尼、康斯卡特、福克斯等国外知名巨头合作之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还投资了在全球VR领域比较出色的企业NextVR和Jaunt,触角逐渐伸向海外。比华人文化更早投资海外VR公司的,是盛大。VR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Survios早在2014年获得400万美元融资,由Shasta Ventures领投,有相关人士称,盛大也参与了此次投资。2015年年底,盛大集团及陈天桥的私人投资集团,投资了冰岛开发商Sólfar Studios,这家公司打算通过VR技术来展现登珠穆朗玛峰,让用户虚拟登山。今年年初,盛大投资了被称为“地表最强娱乐设施”的VR领域旗舰The Void,并称明年将推出第一座VR主题公园。据悉,盛大是除了The Void的创始人之外,唯一的投资人。盛大集团总裁邱文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他们在VR领域的布局:「我们为此总共设立了三只专项基金投资这个领域,包括两亿美金的VR影响力基金,一亿美金的VR种子基金和5000万美金的VR内容基金。」邱文友还透露,盛大总共投资和拟投资了十二个项目,既有AR领域的“Intel”--全球最大的AR专用镜片供应商、AR最大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者;又有VR内容开发商、平台开发商、设备制造商甚至全球最大的VR专业媒体等,已经基本完成了对VR整个产业链的布局,而且这次布局直接深入了VR/AR的发源地。据全球最大的创业投资数据分析平台Tracxn今年发布的报告,盛大集团已跻身全球VR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者之一。报告显示,盛大集团、Andreessen Horowitz(Oculus VR、Leap Motion的投资人)、Rothenberg、2020 Ventures、Boost VC、Intel Capitals、NHN Investment等8家公司过去3年在全球VR领域的投资表现最为活跃,其中盛大是唯一来自中国的投资基金。(图五)为什么中资和海外VR项目一拍即合?中国资本投资海外VR项目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战略布局有关。中国资本希望通过海外较为成熟的VR项目更好地进军VR领域,同时熟悉海外市场。今年3月,三七互娱宣布投资VR游戏公司Archiact;7月又宣布投资上海VR游戏公司天舍文化。三七互娱董事、副总经理杨军表示:这两家公司,一个擅长轻度、移动端VR内容设计,一个擅长重度VR游戏开发;一个熟悉海外市场,一个熟悉国内用户群体。在两个VR业务差异化团队彼此协同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可能与技术有关。AR头戴设备公司META的高级副总裁瑞安·潘普林曾指出:“目前来看,AR技术全球都在最初的起步阶段。目前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外比较多,但未来中国不论在AR使用规模到真正的技术创新上,都很可能超过美国。”微鲸CEO李怀宇在接受VR次元采访时也表示,他们认为未来带宽成本一定是成本的大头,而与微鲸结盟的NextVR自主研发的红龙摄像机系统,可以利用专有的流媒体解决方案,能够大大减低带宽成本,让用户可以通过一般的家庭、移动互联网来观看此分辨率的视频。而国外的VR创业公司为什么乐意接受中国资本投资?摆在面前的诱惑是庞大的中国市场。今年6月,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发布的全球VR(虚拟现实)人才报告显示:美国VR人才占全球总数40%,需求量也是最大;中国VR人才数不及印度,但需求量全球第二。中方投资者拥有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华人文化去年投资了Jaunt之后,微鲸、上海文广(SMG)、Jaunt就宣布成立“Jaunt中国”,复制Jaunt在美国的所有业务,主要聚焦VR影视行业。另外,中国资本出手阔绰。此前,36氪报道过,2015年9月,华人文化参与的Jaunt &VR6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规模与当时VR相关的公司融资额度相比,属于很高的。Sólfar工作室首席执行官也曾表示,来自亚洲的投资集团“实力雄厚”。此外,海外同样面临资本寒冬,投资人相对谨慎,初创VR公司要获得投资并不容易。过去五个季度,北美风投交易数量下滑最为明显。据36氪了解,在获得中国企业投资之前,一些海外VR项目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获得融资。(图六)中资西征VR领域,会影响中国VR创业公司融资吗?出海投资VR的中国资本逐渐增多,这样的苗头,不仅让人猜测,国内VR诸侯争霸的烽火会否烧到海外,而随着华人文化、中信国安等一大波中国投资者到海外布局VR生态链,国内VR创业公司的融资环境会否受到影响?投资人手里的钱是有限的,把更多的资金布局到了海外项目,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投在国内创业者的金额少了。再考虑到凛冬之际大家经常强调,虽然说是资本寒冬,但好的项目还是会受吹捧。资本的目光投向海外,意味着国内VR公司要在国际上与海外项目竞争。面对在VR领域起步更早、更为成熟的海外创业公司,国内的VR创业公司确实有亟待改善之处。据VR日报了解,虚拟现实相关专利主要被美国与日本专利权利人持有。其中,美国握有专利权占比达到67.7%、日本占比达17.5%,合计占比高达85.2%。总体上,国内VR公司还没突破性的创新型技术成果和专利。大部分公司在技术研究上很大程度借用了国外的VR技术,拿国外VR的代码稍作修改就开始用。不过政策上给予了VR产业一定的支持。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表示将从关键部件采购、商业对接、市场推广等多方面,为VR企提供支持。这一大波投资者西征,会不会让国内VR创业者无辜躺枪?似乎不得而知。但锻炼身体、增强实力准备过冬,总是好的。*让我们知道你最喜欢看什么内容的正确姿势:戳“阅读原文”。(图七)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周末漫谈 &| &里约奥运会上的十项“黑科技”,你都注意到了吗?(图九)
关键字: 国内,这届,创业,公司,不行,垂青,项目,频受,中国,资本,海外,美国,企业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1334 更新:
人气:656 更新:
人气:536 更新:
人气:481 更新:
36氪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中國邊疆研究與歷史書寫』研討會日程安排
过真伤己、过直伤人
中国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深度好文)
他说第二,有人敢说第一吗?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VR两年大轮回:90%的创业公司都倒闭了
“2015年有两三百家做头盔的,现在可能剩下不到十家了,90%的创业公司都倒闭了。”王思琪[“VR领域的需求是真实存在而且验证了的,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被过度放大了,造成过热,现在降温是有道理的。”]2014年3月,宣布收购Oculus,在这之前,这家低调的VR设备、游戏软件厂商,或许只有专业玩家能够叫得出它的名字。收购之后,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并在未来两年以野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深圳华强北赛格工厂店,记者粗略逛了一圈,找到不下5家从事VR行业的店面。过去各式手机零配件店面大部分被无人机和VR头戴设备所取代。李凤(化名)在其中经营着一家店面,这里面从VR眼镜到一体机一应俱全,顾客下单之后,位于宝安的工厂就可以加工生产。半小时内,李凤多次接起电话或用手机微信回复顾客。她告诉记者,公司最近订单不少,卖得最好的是VR眼镜。而与这些店面的火爆场面无法同日而语的是VR产业在投资界所受到的冷落。根据美国第三方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Insights数据,对比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金额都有不小的下降。Facebook大并购带动产业“从某种角度看,其实VR寒冬的提法不太准确,因为它并没有真正热过。”云九资本董事总经理邱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两年前,邱谆就开始关注这个领域,但可投资的标的并不多,让他始终处于观望状态。根据《互联网+影视产业研究报告》,从2015年初至今,VR产业的企业数量从200多家爆发到1600多家。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国内涉及VR产业的投资不少于145起案例,涉及金额44.34亿元人民币。邱谆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的“VR投资热”主要依靠大公司战略投资部与一些号称专投VR的新型小基金运作起来。对于小基金而言更多带有一定的投机性质,“这毕竟是个概念,对它们融资有利,算是一个差异化,不然刚出来怎么和其他大基金竞争。”邱谆对记者说道。对于大公司来说,补充现有产品线是推进VR项目的主要动力。时间倒回2014年年初,Facebook宣布20亿美元收购OculusVR,并且计划将其拓展到游戏以外的业务。“游戏之后,我们将把Oculus打造成提供其他多种体验的一个平台。历史经验说明,未来会有更多平台出现。今天的收购是对未来计算的长期投资。”FacebookCEO扎克伯格说道。而这次收购在业内看来是对Facebook游戏业务的补充,对于Facebook而言,游戏未来是它们收入的重心,但是它们的游戏多数是休闲游戏,而且没有专门硬件,收购Oculus可以帮助它们进到主机游戏(硬件),以及重度玩家的领域。而这种寄托新技术带来新的增长点的方式随后被不少企业借鉴。“没想到这个收购带动了整个业界,很多其他公司认为VR会是下一个方向,于是纷纷布局,国内比如暴风,纯视频的业务已经增长乏力,必须寻找新方向,于是锁定了VR硬件作为入口。”邱谆说道。除了Facebook,手机巨头HTC在2013年手机营销跌至谷底之时,VR业务便成为了它的救命稻草。今年6月,HTC董事长全力押注VR产业,将VR业务分拆成立独立子公司,并带领28家风险投资基金组成专门针对VR投资的财团,投资规模达100亿美元。Facebook、HTC之后,越来越多的巨头争相进入该领域。今年全球较大的融资金额来自于两家增强现实技术,MagicLeap和Meta分别获得7.94亿美元C轮融资以及5000万美元B轮融资,主要投资方为阿里、联想、腾讯等中国IT巨头。“(它们)相互带动,大家都怕落后,被别人抢了先机,投资远走在市场和用户之前。”邱谆说道。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等待,是这些年对于VR的态度,不少投资人仍然认为VR技术要谈市场规模还为时过早,尚未成熟的技术、巨头频繁加入这些因素都加大了资本投入的风险。显然,在目前技术下,VR市场也已经逐步趋向饱和,以VR头显为例,大量公司的出货量未达到预期。去年,全球最大的经济和金融分析机构之一HIS预测,HTCVive将达到44万台的出货量,然而,今年实际只卖出了14万台。VR头盔“90%的创业公司都倒闭了”创投资本的观望态度直接影响的就是VR创业团队陷入发展窘境:难被大企业看上又不愿屈就于小基金的创业团队,只能面临两种选择:倒下或转型。2015年,房文新创建极鱼科技时,万万没想到现在的情景。“我记得2015年有两三百家做头盔的,现在可能剩下不到十家了,这一拨技术已经过去了,90%的创业公司都倒闭了。”他对记者感慨道。下半年,暴风魔镜团队大面积裁员,同时,米多娱乐与众景视界也传来欠薪消息,一时间,行业迎来低谷,更让许多人相信VR产业冬天已经悄然来临。而在ODM、OEM等生产商中,这种低气压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补充生产的热潮。李凤所在的公司在VR出现之前,主要从事智能穿戴等OEM生产,近两年,随着VR概念在市场的火爆,逐渐将生产线投放到眼镜以及一体机研发生产上。IDC集团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手机盒子90%以上都应用于消费市场,而中高端VR设备大多数应用于商用市场,主要以线下体验店为主。“这是一定会起来的领域,到时就是谁先进入谁先干赢市场,我们公司为了这个弄了不少线下的体验馆。”对于未来VR市场,李凤显得十分有信心。类似李凤这样的人在华强北的赛格工厂店中不在少数,在另一家同类型店面中,店主对记者表示,其卖得最好的机型是一款成本只要十几元的VR眼镜。这些工厂店一般不卖单机,只做批发,并且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公模。在李凤推荐下,记者试戴了一款配备2K屏幕的VR一体机,除了场景转换中带来一定眩晕,基本操作还算流畅。李凤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国内市场上,除了大棚以外做得比较好的VR一体机。然而,当记者追问这款一体机销量时,李凤却表示现在市场对一体机需求并不大:“市场没有打开,明年应该会迎来一体机的热销。”那么市场到底更青睐怎样的VR产品?记者在淘宝页面搜索发现,最为热销的产品是售价在100元左右的VR眼镜。据记者走访了解,这种盒子成本价格在一二十到五十元不等。在李凤的店中,记者看到一款带蓝牙控制的眼镜盒子,其告诉记者,由于带有蓝牙控制其售价比一般盒子要高,如果做1000个,单个价格可以减到48元,而这样的盒子贴上标签后,价格能够达到100元一个。“现在基本只有盒子能赚钱,越高端越不挣钱。”房文新对记者说道。一方面,盒子价格便宜,减少消费者试错成本;另一方面,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所推出的VR体验也会推动眼镜盒子在C端的市场。寻找刚需对于C端消费者而言,购买一个VR眼镜更多是对目前VR概念热炒的迎合。在高交会现场,记者采访不少VR设备提供商,一名在深圳从事VR解决方案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大部分问询的人都是需要批量定做VR盒子。“现在盒子基本都是国外的订单,美国、韩国是两大出口方向。”李凤告诉记者,公司最近接下了沃尔玛以及不少韩国机构的订单。在刚刚结束的秋季香港环球资源电子展上,50元一个手机VR盒子是最为畅销的商品,受到最多国外厂商批量订购。国外顾客对于新奇实惠的电子商品怀抱浓厚的兴趣。这些价格低廉的产品销往海外,很多时候甚至作为促销礼品送出去。VR新颖的概念让不少4S店、大卖场看中,一次性采购几千个VR盒子,专门用来附送给客户,“不用花太多价格又能体现公司在礼品上花了心思”是这些机构希望达到的效果。而在个人消费市场,这种猎奇心理同样存在。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尽管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VR头戴眼镜产品,然而消费市场反应一般,购买意愿不超过30%,71.3%的中国手机网民不会购买相关虚拟现实产品,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与目前技术水平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驱使以及尝鲜的想法让消费者去选择购买VR眼镜而非一体机等较高价格产品。“眼镜盒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反正体验一下,花了几十块钱效果不好扔了就行了。”上述高交会参展商对记者说道。事实上,这类盒子成本和技术含量并不高,依靠一定话题和噱头能够增加其销量。在Indiegogo等国外众筹网站上,记者看到不少这类型的眼镜盒子,不少创业团队将其与手机内容、APP进行捆绑销售,而这些内容包括二次元、游戏以及色情题材。对于高端技术而言,目前遭遇破局C端市场之困。“现在VR行业,格局已定,大家在做B端产品,C端都不赚钱。”房文新所做的手势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Vive、Oculus等头显设备中。其刚刚与投资人接洽完成Pre-A轮融资,具体融资金额与消息将在月底公布,房文新告诉记者,在这个节骨眼上,融资并不容易。C端产品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巨头进入扼杀了这些创业团队的机会;B端产品对技术要求不高然而需要完善的供应链资源,创业团队不具备这两方面优势,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下一站AR?华强北的商家还沉浸在眼前VR带来的微薄利润中,资本的方向已经悄然迈向下一步。根据CBInsights数据,2016年第二季度AR领域投资数量虽然赶不上VR,然而投资额却超过VR。第一季度是AR投资高峰,主要得益于MagicLeap获得7.94亿美元C轮投资。即使不算MagicLeap,第一季度AR领域仍然获得3亿美元的融资;第二季度AR融资额为7200万美元。按照当前的速度,AR领域交易量将比去年增长40%。体验太重、C端用户市场不明朗,是投资人从VR中抽离的原因。“目前VR基本只适合重度游戏的用户场景,或者一些很垂直的行业应用,进入一般人的家庭,还比较遥远。”邱谆说道。相较而言,AR的应用领域更广泛且亲民。深圳增强现实公司OglassCEO苏波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所研发的第三代增强现实眼镜投入量产,届时会先交付给国家电网、江铃部分部门生产以及战略机检修试用。这也代表了其所看好的未来AR设备在生产领域的三个潜力方向:电力、制造以及军工。顺应这种趋势,房文新将极鱼科技业务分为ThisVR和ThisAR,将手势识别技术分别应用到VR和AR领域。与投资人一样,他认为AR具有更多的应用场景。“VR已经没怎么有人投了,我们现在的投资人都是因为在AR领域的应用而进入,手势识别能够从VR过渡到AR。”从火爆到冷却,VR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与之前互联网、O2O的热不一样,那些领域的需求是真实存在而且验证了的,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被过度放大了,造成过热,现在降温是有道理的。”邱谆告诉记者。无论是VR还是AR,要进入C端市场都需要克服多重技术难关,包括如何让显示更自然,减少眩晕效果。房文新告诉记者,未来资本对于AR技术的投入将会集中在光学模组、手势操控以及SLAM(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三大核心技术上。然而,对于创业团队来说,现在或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上车机会了。“硬件或者一体机研发,我不觉得还有机会。假设这个市场真的存在的话,最后Apple出个东西就把它们都灭了,完全等同当年的山寨智能手机;而如果这个市场不存在,当然大家也就都瞎忙了。”邱谆说道。精彩视频推荐
正在加载...
推广:手机会被VR取代吗?VR又将如何改变生活?关于VR的一切,都在这里,关注VR次元微信公众号(qqtechvr),一起来虚拟的世界探秘吧!
[责任编辑:jimmonz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额投资创业好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