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消退还不了房贷利息、车贷如何处理?国家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如何的指导性政策?慢慢的这个社会问题会

>> 十三五规划 >> 区县动态
松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哈尔滨市“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制定,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松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是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计划,落实《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创建国家级哈尔滨新区核心区的重要蓝图,是推进“二次创业创新”攻坚,打造省市新一轮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松北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创新”新征程,紧紧围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大项目支撑发展、招商引资推动发展、一流人才引领发展、和谐环境保障发展”,取得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构筑成效显著、城区功能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的优异成绩,为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取得成绩
  “十二五”是经济发展持续提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松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美国通用电气哈尔滨创新中心、中科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等200个国内外研发创新机构入驻发展,哈以孵化器、深港产学研基地等专业孵化器发展到21个、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800余家中小微创新型科技企业入驻发展。
  “十二五”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重大项目强势推进的五年。五年来,共引入项目501个,协议引资额达到202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6个,亿元以上项目达115个。万达文化旅游城、华美太古家居广场等超百亿项目投建迅速;凯利广场、哈尔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广场、凯宾斯基酒店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实现运营;万鑫石墨谷科技园、清华万博科技园、立军千人计划产业园等10个园区启动开工。累计有211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90亿元,74个项目竣工及投产,产业项目实现了“谋划、签约、建设、投产”的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高新引领”和“高端示范”的产业结构初步搭建。
  “十二五”是城区功能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五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83亿元,仅科技创新城就完成设施投资124亿元,建成了万宝大道、松浦大道、沿江景观大道等城区主干路网,“三纵三横”道路交通路网已经形成。新增路桥通车里程120余公里。累计实现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8.6%,无积尘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42.4%;全区公共绿地面积突破13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50%。投资4.2亿元建设松浦10万吨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7%。
  “十二五”是推进现代农村发展、加速北国水城建设的五年。五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50余公里,改造危桥8座。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区10个,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达到9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推动“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5800万元,提前1年完成规划内的建设任务,解决了10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3%,农膜回收利用率91%,消纳畜禽粪便8万吨,万宝田园新市镇样板工程建设完工。新建、整修、加固堤防总长75公里,松花江北岸堤防及防汛抢险通道工程全线完工,区内32公里松干堤防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整修、疏通灌排渠道200公里,更新改造农田排涝站6座,有效治理了杏林山山洪灾害,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太阳岛周边湿地修复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沿江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2.9亿元,开挖水渠32公里,投建31座桥梁,贯通城区东西的水系发生渠基本形成。
  “十二五”是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成果惠及范围广泛的五年。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谋福祉放在至高位置。筹措建设资金4.73亿元,完成了中小学、幼儿园的改扩建工程以及230多项校舍维修项目,提前三年完成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任务,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先后引进“美加”外国语学校等5所优质中小学、医大四院等4个市级以上医院、润福老年公寓等2个社会养老机构,义务教育合格率达100%,全区10所医疗机构和63家卫生所(室)全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累计建设回迁住房1.89万套、145.5万平方米,城乡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基本得到保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24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就业补贴974余万元,帮助2064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5.9万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实现了市级统筹,2.5万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已达100%,参合农民累计受益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全面提升的五年。“十二五”期间,松北区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编修《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发展战略》等12项规划,制定《松北区财政投资项目计划执行及拨款制度》等5项制度,全面实施“大城建”、“大城管”改革,稳步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实现窗口终审占全部终审事项的70%。加快推进政务公开,预决算公开率达到100%,对全区22个行政权力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行编制,梳理权力事项2056项。认真执行区委的决定和决议,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748件,办复率达100%。
  (二) 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规模总量偏小,实现追赶提升尚需时日。松北区经济规模总量仍较大幅度的低于江南老城区,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已建成的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项目较少。进入经济换挡调速期后,追赶先进和提升规模的难度较大,亟待加速发展,做大经济体量。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调控难度加大。从产业结构的增量看,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多数处于建设期,目前还很难发挥重要作用;从存量看,哈烟厂和哈三电厂2户企业产值就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0%以上,房地产开发也一直是“三产”主要依托的行业。区域经济往往随着这些企业和行业的走势上下波动,实现经济稳增长的调控难度很大。
  三是科技资源亟待激活,高新引领尚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城富集创新资源,但科技创新存在“孤岛”效应,主要表现为园区创业氛围还不浓厚,科技创新优势发挥还不到位,技术孵化势能有待充分释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亟待有效提升。
  四是产城融合还不充分,城市配套功能仍不完备。满足企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水、电、热、气等保障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生活消费等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完善,在一定同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驻和人才、居民的集聚。
  二、机遇与挑战
  (一) 重要机遇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为松北区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从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等11个方面提出措施,为东北地区补齐短板,完善设施、加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国家给予的政策及投入将激发松北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活力。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松北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国家加快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将利于松北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城的优势,抢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打造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助推松北区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开发战略,有利于松北区发挥辐射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的门户和“承南启北”枢纽的作用,拓展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实现由开放末端转变为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
  ――哈尔滨新区规划落地为松北区带来巨大政策红利。随着哈尔滨新区的正式批复,将有利于松北区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有利于在更多领域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有利于加快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城市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和辐射能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松北区转变经济模式带来重要契机。全国自上而下推行的“互联网+”行动,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各领域深度融合。松北区可大力支持企业以互联网为契机,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同时积极布局互联网新业态、新组织,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 严峻挑战
  ――如何适应宏观经济继续放缓的新常态,对松北区提出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转向战略新兴产业;开放环境由块状开放向全方位体系化开放转变。能否适应新常态下这些新变化,依靠释放改革能量,成功实现创新转型,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东北“区域性经济滑坡”现象,对松北区提出严峻挑战。新常态下的“东北现象”表现为东三省整体出现区域性经济滑坡,而黑龙江经济困境表现更为明显,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区域经济“减速”。松北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能否肩负起引领区域经济振兴、尽快走出趋势性下滑的新使命,这对我们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哈尔滨市各经济增长极迅速崛起,对松北区提出严峻挑战。“十二五”期间,哈南工业区借资本谋创新,集聚了大量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资源,很多方面已走在松北前列。哈西和群力加速集聚商务、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资源,助力老城区提档升级。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态势,松北区能否在较短时期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尽快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位势,这对我们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国家级高新区竞争更趋白热化,对承载着哈高新的松北区提出严峻挑战。哈高新区目前面临着同类园区在区位、资本、人才、技术、产业方面多重竞争,尤其是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等地处东北的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基础好,在东北振兴大局中所处位势高,并且产业特色鲜明。哈高新区能否在这些多重竞争叠加的挑战中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实现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团队的发展目标,这对我们将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主动融入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哈尔滨新区的战略部署。依托松北区现实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主线,努力构筑“一核一带三组团”的现代产业布局,做到“产业”、“惠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力打造“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服务、现代城市”四位一体的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和省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松北区将实施“1356”的发展战略:
  “1”是围绕一条主线:产业项目建设;
  “3”是三大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示范”服务业、文化旅游业;
  “5”是坚持五大思路:科技+生态,高新+高端,文化+旅游,金融+资本,宜业+宜居;
  “6”是落实六项工作:塑造经济新格局,构建产业新体系,增强发展新动力,建设现代新城区,创造和谐新生活,实施保障新措施。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创新市场环境、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投融资体制、人才引进机制,将创新理念深入贯彻到发展的各个环节。鼓励勇于挑战、富有活力的团队创业松北,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以高端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规模,集聚发展。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兼顾松北区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提升关键时期的要求,以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都市农业为重点,形成规模和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产业升级,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空间,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协调与哈南工业新城、呼兰利民开发区、道里道外等老城区的发展。
  ――绿色生态,资源集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产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以人为本,和谐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突出公平包容理念,容纳多元人口,稳步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和谐共享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发展目标
  ――区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到2020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海关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产业结构调整大幅提速。到2020年末,现代农业占农业比重大幅增加;战略新兴产业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的15%;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5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8:64.0:32.2优化调整到2020年的3:47:50。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末,实现园区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入区的国内外知名研发创新机构达212家;应用、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50项;孵化器建设面积年均增长10%;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人员流入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到2020年末,新建道路102 km,累计达到300 km,路网密度达到4.3 km/kO;市政供水能力达到14万m3/日;雨水管网密度达5.2km/kO;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
  ――生态文明建设高效推进。到2020年末,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3.2%;森林覆盖率达3.4%;空气质量达标率8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COD、氨氮、SO2、NOX排放总量达到市环保要求。
&  ――居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到2020年末,公共事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市九区中上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年均增长12%;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推进“幸福松北”建设发展。
                            第三章 塑造松北经济新格局
&  围绕哈尔滨新区建设的发展目标,松北区要积极打造松北科技创新组团,塑造“一核”(高端示范核心区)、“一带”(沿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三组团”(战略新兴产业组团、大型商贸服务组团、现代都市农业组团)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高端示范核心区
  该区域以万达文旅城和科技创新城核心区为中心,东起松北大道,西至四环路,南起堤顶路,北至龙轩路,规划面积近20平方公里。将集中打造科技研发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对俄及东北亚合作中心、区域行政中心及城市商业中心,成为创新发展、对外展示、国际商贸、信息交流、行政服务、城市功能支撑的核心区域。
二、打造沿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该区域范围是东起呼兰区,西至肇东市界的沿江带状区域。以奥体中心、文化中心、太阳岛五星级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万达文化旅游城、泰豪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高端服务业为牵动,重点推进一批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沿江文化旅游产业带。通过整合太阳岛旅游圈、万达旅游城、沿江旅游等优质旅游资源,形成松北旅游业的战略大发展。
  三、发展三大产业组团
  (一) 战略新兴产业组团
  该组团区域四至范围是东起哈尔滨四环路、西至肇东市界、北至滨州铁路,南部以王万铁路分为两段,东段以松花江北岸堤防为界,西段以万成村、薛家堡村为界的围合区域,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节能环保四大产业。
  (二) 大型商贸服务组团
  该组团区域范围是滨北铁路线以西,由松浦大道-中源大道形成的中心地带,沿中源大道向西延伸;四环路以东,由万宝大道-松北大道形成的中心地带,沿中源大道向东推进。商贸服务组团重点打造西有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广场、美澳国际商务城,中有凯利汽车百货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百货广场,东有华美太古家居世界广场和中俄经贸博览中心的主力商圈构筑的商贸物流集群。
  (三) 现代都市农业组团
  该组团区域范围包括对青山镇和乐业镇西部村为主的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区,万宝大道为轴线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哈黑公路为轴线的现代农业示范带。都市农业组团将做大做强哈尔滨市农科院农业旅游观光园、稻花香农耕文化园、葡萄采摘园、生态垂钓园、丁香岛和中医养生馆等新型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以园艺花卉林木产业为特色,以现代农业示范为平台的市民农园、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庄和乡村俱乐部等都市农业示范项目;并以农业科研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化运营。                           第四章 构建主导产业新体系
  按照“一核一带三组团”的产业布局,遵循“人才+项目”、“基金+基地”、“政策+平台”的发展策略,依托哈工大、哈焊所等大学大所的优势科技资源和重点研发方向,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端示范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主导产业。集聚科技、人才和资本等产业支撑要素,将松北区打造成为科研成果孵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吸引产业链和价值链耦合发展的高新引领和高端示范项目,全力打造省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战略新兴产业
  (一) 新材料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国家战略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军工产品关键材料需求为突破,实施“技术+市场”双轮驱动,重点发展以中航三院钛合金等为代表的金属结构材料,以奥瑞德蓝宝石制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以万鑫石墨谷为代表的前沿材料。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
  2.发展重点
  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发展钛合金型材、钛及钛合金带材、钛合金板材、合金棒材及特种锻件、高精度钛合金薄板材、高端镁合金材料、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先进铝合金材料等。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发展蓝宝石晶体材料、碳化硅晶体材料、砷化镓单晶材料、激光晶体材料、陶瓷信息材料等,重点关注摄像头、指纹识别盖板、盖板玻璃等消费电子领域的电子信息功能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芳纶纤维、高强玻璃纤维、耐碱玻璃纤维、高硅氧玻璃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碳纤维等高性能复合材料。
  前沿材料。重点发展石墨烯、陶瓷基复合材料、多晶体膜及石墨烯粉体、3D打印材料等科学前沿领域研发的新材料。
  3.发展路径
  重点打造3条新材料产业链:
  蓝宝石制品产业链。2016年―2017年末,掌握并应用硬脆材料切磨抛加工核心技术,以提升蓝宝石后段切磨抛加工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2018年―2019年末,加快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与芯片制造、激光装备和LED生产企业实现供求对接,推动消费电子、军工光学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金属钛材料产业链。2016年――2017年末,攻关掌握高端钛锭等上游核心技术,以突破钛带、钛管、钛丝等加工材的生产技术瓶颈,积极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行业高端产品。2018年,与汽车、航空装备、新能源装备制造商开展供应链合作,进一步扩大中游高端产品生产规模。2019年――2020年末,通过引入俄罗斯等高端钛精加工技术,大力推进钛合金材料在下游航天、石化、电力、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
  石墨新材料产业链。2016年――2017年末,加快万鑫石墨谷科技园建设,力争年末竣工投产。2018年――2019年7月,与北大建立“烯碳科技联合实验室”,与哈工大对石墨烯的前沿研究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搭建分析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吸引国内外石墨烯产业化项目入园集聚发展,大力开展石墨烯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并形成年产值10亿元左右的生产能力。2019年8月――2020年末,加快推出在数码、太阳能、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应用的创新石墨烯产品,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
  (二)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采取做大做强存量骨干企业和积极引进增量龙头企业相结合的策略,重点发展以安天科技为代表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以中电49所传感器研发基地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以哈工大科技港物联网研发中心和海天指控研发中心为代表的北斗导航及物联网产业,以航天恒星为代表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以九樱天下为代表的“互联网+”融合产业。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2.发展重点
  北斗及物联网。重点发展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北斗导航定位服务、二维码识别设备、RFID电子标签封装制造、北斗及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等。
  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光电器件(光接收器、光发射器等)、电力电子器件等。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与运营服务)等。
  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重点发展云数据中心及运营,企业云、教育云、政务云等应用开发与服务,大数据处理及分析应用。
  3.发展路径
  重点打造3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网络信息安全示范基地。2016年,重点支持安天科技、中科方德、哈工大软件等知名软件信息企业在网络安全领域做大做强。2017年――2019年,争取引进商浪潮软件、软通动力等行头企业入区发展,聚焦基础软件与服务、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行业应用软件与服务三大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50亿元。
  微电子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加快中电49所电子传感器项目二期建设,与哈仪表所共同推进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建设。2017年――2019年,争取引进超声电子、得润电子、汉威电子等行头企业,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的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
  北斗导航及物联网产业化示范基地。2016年――2017年末,以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于导航定位、指挥调度、精密测量、机械控制、目标监控、物联网等军民应用领域。2018年――2019年末,加快大唐电信物联网外包产业园项目建设,并与中关村的启明信息、四维图新等互联网软件企业建立联合开发的示范基地,到2020年末,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
  (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以“特精专、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为基本路径,以招商导入、高端链接为重要手段,重点发展以哈工大新光飞天光电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光电技术装备,以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为代表的航天航空装备,以九洲电气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装备,并积极承接哈尔滨工程大学精密研究所发展特种加工装备的技术优势,打造辐射黑龙江的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引擎区。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
  2.发展重点
  航天航空装备。重点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加快研发通用航空等空间装备。
  海洋装备。重点发展船用低速机、中高速发动机、中小型燃气轮机等。
  电力电子装备。重点发展光电子装备、节能电力装备、智能电力控制系统、智能电力保护装置,增强红外光电仪器、光学成像设备、高效新型电力电子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特种装备及农机装备。重点发展特种激光装备、仪器激光快速成形设备、大功率激光器、以及超精密机床、等离子机床、电子束机床、精密加工工具、3D打印机等特种加工装备和特种机床。同时,要开发大型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
  3.发展路径
  重点打造3+1的高端装备产业园:
  新光飞天光电技术产业园。2016年,将多项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形成优势产品生产能力。2017年――2019年末,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发红外光电仪器设备、光学成像设备等光产业技术装备,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九洲电气设备产业园。2016年――2018年末,加快二期项目的建设投产,尽快形成生产规模。2019年――2020年,以“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以“高效节能、新型能源”为方向,全力推进电力电子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
  航天航空装备产业园。2016年――2018年末,加快推进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哈工大航天航空控制系统研发中心和风华航空能源装备等项目建设,力争引进航天动力、航天信息等项目入区,壮大发展航天航空装备产业园。2019年――2020年,着力形成具备新型卫星系统研发和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国内重点园区。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
  农机装备产业园。在重点发展上述高端装备的同时,依托东金沃尔、东金梅戈利等企业,积极发展市场需求的大型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四) 节能环保产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依托哈工大的科技资源,以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为核心载体,以集群化、高端化、开放化发展为原则,重点推进先进环保领域技术研发及产品制造,积极发展高效节能装备与产品,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并加大与俄罗斯、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开放合作,建设黑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核心区、全国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协同创新中心、中俄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
  2.发展重点
  环境治理。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装备制造,发展脱硝催化剂还原剂、除尘纤维、水处理药剂与配件、土壤修复产品、环境监测仪器等环保产品。
  节能产品。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效锅炉、节能照明产品、节能建材等节能产品。
  节能环保服务。重点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环境检测与监测等节能环保服务,开展碳排放交易、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
  3.发展路径
  重点打造3个节能环保平台:
  哈尔滨国家环保服务平台。2016年,推动哈工大辰能科技、北方环保等龙头企业由单一的制造企业向“装备制造+工程服务”式的集成服务商转变。2017年――2019年末,加快集聚一批以寒地环保、对俄合作、环保服务为特色的国内外一流企业;积极培育3-4个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环保服务平台。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
  黑龙江省节能环保科技服务平台。2016年,推动园区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级科研机构与上海、江浙等技术创新高地实现链接,筹建哈尔滨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节能环保公共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2017年――2020年,开展锅炉及配套设备技术研究、高效电机技术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污水治理技术研究、环境监测设备技术研究,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东北亚节能环保产业化合作平台。2016年,围绕寒地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开发,与东北亚国家的环保部门、企业等建立国际节能环保技术对接中心,设立海外节能环保产业园。2017年――2020年,在园区内通过建设“园中园”形式,引进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企业,推动技术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落地等业务,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二、“高端示范”服务业
  (一) 科技服务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具有的“基于知识、智力密集、以人为本、手段先进、高度增值”的显著优势,积极推进以科技研发为主导、技术孵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两翼的科技服务业,积极打造东北地区科技服务第一梯队的位势,强力支撑全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到2020年,实现总收入90亿元。
  2.发展重点
  研发设计服务。通过做强存量和引进增量,加速发展科技研发队伍,力争5年再引进10―2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入区。积极采取市场化转型或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方式,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研发和产品设计,实现应用、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50项,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城整体研发设计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技术孵化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城孵化器建设,力争5年内,专业孵化器达到50家以上,孵化器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积极打造服务全省、辐射东北地区的最大孵化器集群,进一步发挥出引领全省科技创新“发动机”的功能。
  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省工研院为主体,建立可容纳20-30家制造企业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引进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代加工企业,围绕基地内企业需求提供服务,向经营专业化、收益股份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佳载体,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国际技贸合作服务。以东北亚合作中心为载体,以区内火炬欧亚大厦和对俄科技合作基地为重点,打造牵动全省、辐射东北、服务全国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暨国际高新技术产品采购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区内对俄合作基地、美国通用电气哈尔滨创新中心、瑞士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等国际创新资源,进一步搭建战略新兴产业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3.发展路径
  重点推进5个层面的科技服务:
  工程技术服务。鼓励哈焊接所、中电信息49所等央企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外包服务。鼓励哈尔滨动物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具备二次开发能力、科研设施及市场介入等优势的机构,开展工程技术服务及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到2020年,力争实现收入20亿元。
  农业科技服务。鼓励省国际农业科研中心及其所属科研机构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新型业态。到2020年,力争实现收入20亿元。
  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依托哈工大建设的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撑平台,打造符合区域特点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十三五”期间将创生10个与黑龙江省企业合作的技改项目和原创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新增产值200亿元。到2020年,平台服务力争实现收入10亿元。
  楼宇经济集群服务。在松北大道-中源大道周边加快发展总部集聚区,积极打造以科技服务、软件外包、商务办公、创意设计、金融法律服务、总部经济为特色的楼宇经济集群。到2020年,力争实现收入10亿元。
  国际技贸合作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暨国际采购服务中心打造包括“综合展览展示、国际化服务、金融结算、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及电子商务”的五个中心和“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保健品开发、寒地节能建筑及墙体材料、环保节能及新能源、寒地LED及光电材料”的五大平台,成为以对俄商品交易为核心、现代物流为支撑、金融及信息等配套服务为保障的全省重要跨境电商平台。到2020年,力争签约100―120家中俄企业,实现收入30亿元。
  (二) 金融商务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按照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兼顾,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配套、金融生态与城市生态和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称的理念,打造金融商务集聚区。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以核心区为中心向东、北、西三个方向辐射43.7平方公里。到2020年,实现金融商务服务总收入55亿元。
  2.发展重点
  金融服务。要在目前引进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总部等百家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哈尔滨市股权投资协会、哈尔滨市金融办分支机构等机构,近距离为入区企业服务;引进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天津股权交易中心三家国内有影响的区域股权市场,为符合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企业搭建上市快速通道。全力打造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态丰富、金融要素齐备、金融服务完善的金融业态集聚区。
  总部经济。做大哈尔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设香港卫视东北亚总部基地、互联网+总部基地。在引进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总部、中移动黑龙江总部、大唐电力黑龙江总部等项目的基础上,发挥省市区合力,力争再引进粮油、森工等区域总部、北上广港澳地区对俄贸易总部入驻,打造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商务中心。
  3.发展路径
  重点推进3个层面的金融商务类服务:
  谋划建设金融小镇。按照“一轴、两街、多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总长800米的办公楼宇及商业配套建筑。首期将遴选50家左右从事互联网金融、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证券公司营业部、汽车金融公司等业务的民间金融机构落户,以后逐步扩大业务运营领域。到2020年,将兼容小镇打造成集专利融资、股权交易、资本对接、项目申请、企业上市、担保评估、信用评价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区域重要影响力的民间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力争实现收入30亿元。
  营建哈尔滨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由市政府协调哈尔滨商业银行在松北区设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推动开展向境内企业提供进口贸易服务和除出口以外的所有经常项业务的人民币结算服务,也可和企业开展与跨境贸易相关人民币保函等跨境人民币担保业务,促进中俄贸易结算便捷化。到2020年,力争实现收入20亿元。
  发展中介服务集群的楼宇经济。在快速推进总部楼宇、星级酒店、高级会所、大型展厅、商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吸引技术成果转移中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普及等服务机构入驻;重点扶持承揽加工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产业竞争情报服务项目。鼓励服务机构跨领域融合、跨区域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交易模式,打造集成化总包、专业化分包的服务模式,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需求,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开展专业化的综合服务。到2020年,形成由90―100家中介公司组成的服务体系,力争实现收入5亿元。
  (三) 商贸服务业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服务居民和游客为双重驱动,完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通过都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带动提升区域人气,通过区域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城市商业功能结构,通过社区商贸中心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商业体系,实现总收入100亿元。
  2.发展重点和路径
  都市商业综合体。针对松北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松北区的景区分布,学习借鉴北京、成都等欢乐谷的建设模式,在重点景区周边布局商业综合体。根据松北大型人群居住特点,加快推动万达商业广场、华润欢乐颂哈尔滨购物广场、奥特莱斯商贸小镇等集成吃、住、购物、旅游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
  区域专业市场。结合松北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辐射区域的高端专业市场,加强商贸企业与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打造以华美太古家世界广场、凯利汽车百货广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核心的专业市场体系,形成辐射哈尔滨市的大型区域专业商贸中心。
  社区商贸中心。在松北区的大型社区集聚区,以满足大型社区和人群集聚区购物和生活为目标,加快引入中央红,大润发等大型超市集团企业,每万人一个大型超市的布局模式,建设现代社区服务大型中心。按照“互联网+”的商贸业发展思维,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便利性,结合松北区人力分布特点及48个小区的人群集聚密度,加快引入小型便利超市,通过O2O模式,方便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建设电商产业园。园区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主线,重点构建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平台,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等一系列围绕电商产业发展的企业,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链。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完善松北区商业贸易体系。
  三、文化旅游产业
  (一) 发展思路与目标
  按照文化+旅游的产业开发理念,以万达文化旅游城、哈尔滨奥体中心、哈尔滨文化中心、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泰豪文化创意产业园、万宝大道农业观光产业带等众多丰富旅游资源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发挥欧陆文化、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特点,积极培育“东方悉尼”式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总收入100亿元。
  (二) 发展重点
  文化休闲。围绕打造“冰城夏都”,整合冬夏两季特色资源。依托沿江景观,引入欧洲复古等文化元素,打造沿江文化街区。加快建设总面积23.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开发沿江带状分布的大亮子、金河湾、一湖三岛等湿地旅游项目。建设满族纳兰博物馆,挖掘松北区老哈尔滨马家船口、糖厂、万宝金代遗迹等历史遗存,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建设中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推动俄罗斯油画、版画艺术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级俄罗斯文化创意基地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以“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等冰雪运动场馆、景区为依托,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建设太阳岛“三野”主题文化休闲区。建立大众垂钓、沙滩浴场、野餐等场所,突出野趣文化和渔文化,提升文化的品味和品质。充分利用万宝大道两侧的药园、草莓园、葡萄园、农科院生态园、林科院生态园等绿色生态优势,开展生态农业体验、采摘、花卉休闲旅游。主打消夏避暑与养老、度假、自驾游结合,做大做强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文章。
  演艺娱乐。依托万达文旅城的世界最大滑雪场、电影科技产业园、大型“秀”剧场,大力发展室内滑雪、室内电影、大型游乐园、歌舞厅、游艺厅等现代娱乐活动。依托哈尔滨大剧院,挖掘哈尔滨作为国家最早的交响乐团和电影院诞生地的文化资源元素,扩大我市交响音乐、儿童剧、话剧、音乐剧等创作与演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打造文化演艺产业链。
  体育健身。开发体育竞技比赛产业链。依托奥体中心,支持体育专项文化的整体融合,将体育作为表演、娱乐的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冬夏两季体育赛事及技术培训、场馆经营等。依托滨水景观,开展赛艇、江帆、冰帆、徒步、铁人三项、皮划艇及大众项目,支持发展游艇、帆板、皮艇俱乐部的水面休闲运动。建立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地,提高足球运动普及率。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以及体育经纪业务等,催生体育产业化和资产证券化。
  文化创意。依托泰豪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影视传媒板块、时尚设计板块、动漫游戏板块、文化交流板块等内容。依托中关国际二期建设文化综合大厦,开展古玩、书画、工作室设计内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依托哈尔滨音乐学院和哈尔滨大剧院,打造音乐制作、MV制作板块。
  节庆会展。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冬夏季节分明魅力,大力拓展特色会展和区域会展。利用区域优势,领办、承办和协办冰雪节、啤酒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湿地节等哈尔滨大型节庆活动。放大和提升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积聚松北过节的节庆气氛,策划定期庙会大集等活动。谋划开江节、植树节、丁香节、采摘节、太阳岛音乐节、徒步节、俄罗斯油画节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充分发挥市文博会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和哈尔滨大剧院基础设施优势,立足国内,建设全省文化会展核心基地。建设国际会议中心,申办东北亚发展论坛,做大做强太阳岛论坛,建成中国会议消夏之都。
  (三) 发展路径
  重点发展四大文化旅游产业链:
  文化旅游产业链。以万达文化旅游城为核心,每年为两千万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力争形成年收入70亿元,实现年利润5亿元。
  文化演艺产业链。以哈尔滨大剧院为核心,打造以“东方悉尼”为目标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演艺链条,力争形成年收入10亿元。
  文化体育产业链。以奥体中心为核心,形成以体育竞技项目为主导、全民健身和专业培训项目为两翼的体育产业链条,力争形成年收入10亿元左右,实现年利润2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链。以泰豪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形成以数字传媒、时尚设计、动漫游戏三大板块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力争形成年收入10亿元左右,实现年利润1.8亿元。
第五章 增强创新开放新动力
  要充分依托人才、金融、科技三大要素的支撑作用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打造多层次、多元化、高水平、大规模的创新能量,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驱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培育多维创新主体。支持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立“科技创新联盟”,开展以自主创新或联合创新方式的产品研发。以高开区为主体,开展重点高校实验室引入工程,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力争“十三五”期间,新材料等四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每个产业都能突破1-2个核心关键技术。在科技创新城大力建设总部基地?众创空间、众创产业社区等创业创新载体,推进“基于云孵化的众创空间”建设,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创业模式。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新兴产业的发源地,培育小巨人式的高技术中小企业。
  营造多样创新环境。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能力+工业设计能力+工业加工能力+试验实验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实现跨区域的互联网+联盟合作型现代产业化集团(联盟),高效利用分散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源,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协会。并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科技创新服务中,与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省直单位,合作建立“黑龙江省制造业服务平台”、“科学仪器设备检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要素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推进突破瓶颈的政策创新。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和项目,采用与风险投资同步的无偿支持或贷款贴息扶持;对科技咨询服务业、加工服务业,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低利润或负利润的建设投入,参考节能环保效果对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打通科技创新型企业“互联网+融资企业+风投机构”的融资通道,积极组织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沟通投资意向和条件。设立松北区科技专项基金,对风险投资机构确认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给予配套资助。
  促进投资渠道的金融创新。推动风投机构与园区孵化器合作发展天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金融租赁等机构进驻,开展市场化的资源高效配置。大力发展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清算结算中心、金融信息咨询中心、理财服务中心等智力密集型高端金融后台产业;大力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贷与科技租赁等专营机构,大力扶持私募创投产业和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同能源贷款、供应链融资;加速推动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乃至主板市场上市融资。
  三、积极开展招才引智
  实施汇聚人才工程。每年举办一届科技创新城“太阳岛?国际人才招聘周”,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培育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积极打造“未来科技城”模式的产业园区。积极争取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立哈高新区工作站;加强与中关村、东湖等先进区域以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训复合型经营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引进海内外高技能人才;按照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需求集聚和培育重点专业人才,以人才集聚促进业态创新。多元化引进人才,重点引进高端实用型中青年人才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等区域实用型专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党委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健全人才服务专窗和服务人才专项例会等制度。组织高层次人才参加国情研修、健康体检、疗养休假等活动。畅通海外引才“绿色通道”,探索试点科技移民制度,保障海外高层次人才享受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建设专家楼、人才公寓,建设一批白领公寓、蓝领公寓,满足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居住需求。全面推进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工作推进机制。
  四、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积极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将火炬欧亚大厦业务向北斗物联网大厦、电子商务大厦延伸。在推进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分院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以色列开展的科技合作,积极拓展东北亚区域的科技合作领域,引入日韩先进工业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大力推动中日韩的科技合作,搭建东北亚国际技贸交流合作平台。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国际采购服务中心,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引进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军用技术,探索技术共同开发模式,推动军用技术在松北区民用化。争取承办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中俄区域合作会等大型国际贸易交流会,不断提升对俄合作规模和水平。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积极吸引和集聚俄罗斯远东总工商会、中俄友好协会等民间国际组织入区,推动区内企业加入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组建区域对外合作交流协会。充分发挥使领馆、友好城市和民间外交等作用,完善与国外其他城市的沟通联系机制。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展览、论坛、赛事等活动,增强松北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打造金融、信息、物流、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中心。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东北亚地区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信息服务,方便外籍人士及华人华侨来居住、工作,完善外商投资法律环境,加强涉外事务管理和服务。
第六章 建设产城融合新城区
  以建设产城融合新城区的理念为引领,从全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路桥交通、防洪防涝、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一、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
  (一) 发展思路与目标
  按照“完善骨架、加密路网、畅通节点”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区“三纵三横”交通骨架。围绕轨道交通,建设全方位的公共交通体系。逐步确立松北区在省市的多式联运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地位。到2020年,城市道路长度达到300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397.6平方公里,人均道路用地达到27.95平方米。
  (二) 发展重点
  推进区域干道和微循环路网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拓宽部分道路宽度,打通城市支路,增加城市次干道、支路网密度,有机改善城区道路微循环。
  健全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努力构建以“公交”和“轨交”为骨干,出租、客运、轮渡为补充的多模式、一体化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协助推进地铁2号线、4号线、5号线建设,实现松北区与主城区快速对接。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公、铁、水、航多种运输方式有机地整合成一体,充分体现运输管理、中转换乘、装卸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中的“零换乘”和“无缝对接”作用。
  完善静态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在中心城区新建公共停车场,新增标准停车泊位,缓解主要商业街区、景区、大型公共配建项目路边停车带来的交通影响。
  (三) 发展路径
  城区路网。建设松浦大道与中源大道互通立交桥,建成松花江公铁两用桥及北岸联络线,建成呼兰大学城与松北联络道路,启动万宝大道东段建设,打通建成区所有断头路。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城产业区、金融商务区、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的配套路网建设,完善江湾、万达、华美等区域的路网建设。
  公共交通。加快全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天桥配套建设,形成松北区慢行系统;加强枢纽场站的衔接,合理调配人流、物流及运输方式,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拓展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开通润恒物流至尚志大街、华美立家至防洪纪念塔、万达城至电表厂、公路大桥至哈尔滨农科院、枫叶小镇至恒大绿洲、永安城公交环路、乐业镇至朱家7条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建设万达城首末站、轩辕公交总站、904所首末站3处公交首末站,基本形成全区域覆盖的公交网络。推进加气站建设,鼓励选用节能环保车型,推广使用天然气和新能源汽车。
  交通枢纽。在客运站、公交客流集散地,建立集地铁、轻轨、长途客运、出租车、公交汽车等多种交通形式有效衔接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居民出行换乘及哈尔滨市北部城乡地区旅客中转换乘。依托“双枢纽”的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公铁一体化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空港物流中心,形成以公路运输为纽带、高效连接铁路和航空运输的多式联运体系。
  静态交通。加大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的建设投入,扩大占路停车有偿使用的外延,并充分考虑单位、社区社会化停车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停车场建设,以缓解停车难现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产业区、金融商务区、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江湾、万达、华美等区域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二、加强水电气设施建设
  (一) 打通供排水网络
  以提高饮用水质为目标,合理利用松花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建设投资9.8亿元的松花江地表水源工程,确保2020年实现市政供水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让区内居民全部吃上自来水。以解决城市排水不畅问题为重点,结合松北区内河及渠道建设,沿新建及规划干道敷设雨水管网150.8km,到2020年,雨水管网密度达5.2km/kO,确保发生渠双口面支渠2016年通水,松浦支渠和集乐支渠2017年建成通水,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生态环境。
  (二) 加速电力电网设施建设
  密切跟踪市区、乡镇和产业园区等经济增长热点,适时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加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解决局部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并适当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安排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城市地面景观。根据农村地区用电需求和地方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对粮食主产区农田节水灌溉、农村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供电设施进行建设改造。
  (三) 完善燃气供热管道系统
  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和优化能源结构为宗旨,加快城市燃气建设,努力形成以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辅的先进供气结构,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保证建成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的基础上,加大拓展区热源和管网建设力度。到2020年末,新建供热管道85km,松北区将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累计达到供热面积6285.5万平方米,新增供热能力1400MW,累计达到供热能力2104MW。
  三、完善绿色城市建设
  (一) 提升城市用水品质
  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管理制度,建成松花江地表水厂,完成保护区报批和划界立标工作,全面清理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放口,使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扩建月亮湾污水处理站,推进船厂、集乐等区域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到2020年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排污口的规范化管理,开展沿江排污口调查,取缔违法排污口,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该为雨水提升泵站,完成松浦、月亮湾等规范排污口的自动化监测系统配套建设。
  (二)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力度,到2020年末,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左右,减少城区燃煤消耗量。实施烟气达标治理,对65蒸吨以上和10蒸吨以上、65蒸吨以下火电机组完成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提标改造,所有燃煤机组全部安装或升级改造高效除尘、脱硫设施,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硝设施,污染物全面达到国家新的排放标准。提高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率,淘汰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逐步淘汰热网覆盖范围内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到2020年末,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3%以上。扩大秸秆等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加大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力度,施工工地出口设置冲洗装置,施工现场全封闭围挡,建筑垃圾及砂石等散体材料全部采用密闭车辆运输,春、夏、秋三季,中心城区道路机扫水洗率达到85%以上。
  (三) 城市垃圾分类处置
  积极探索对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实施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加大对车站、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处置的工作力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减量激励机制,加大可回收利用物的回收力度,实行集中分类收集运输、分类处理,降低进入末端设施处理量。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企业技术、管理优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置模式,引导专业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加快松北呼兰垃圾处理厂和松北污泥处理项目建设。到2020年末,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6%,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加强原有垃圾处理填埋场的垃圾处理,恢复土地使用功能。
  (四)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以市区道路为网络,按照主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的要求,建造路畅景美的绿色走廊,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风格。以社会绿化为依托,按照增加绿量、确保质量的要求,培创文明生态社区和精品绿化社区,推进宜居社区建设,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按照《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退耕、封育、人工植被恢复、生态护岸、水质保护等措施,完成大亮子湿地、沿江滩涂等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
  四、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一) 铺设先进信息网络
  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全面提高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全区城乡光纤网络建设,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全面提升用户互联网出口带宽和网速,实现城区百兆光纤接入、农村20兆宽带接入。并以建设“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无线网络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在重点区域覆盖、TD-LTE 4G网络全区覆盖。
  (二) 建设智慧基础设施
  加快宽带无线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智能电网、物联网和智慧管线等智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搭建城市发展高端平台,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制定松北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突出支持重点,对通信网络枢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重大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用地、相关费用减免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三) 保障设施信息安全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统一推进安全建设和防护措施;引进国内一流信息化企业,加强本土化信息安全技术力量的培育;大力发展信息安全电子产业,支持广义微电子等企业发展;大力开展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培训,提高全社会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在加快对宽带、云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落实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针对新技术、新业务和网络融合出现的手机安全、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三网融合”安全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网络安全监控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应用的日志留存、溯源定位等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四) 推进智慧城市应用
  推行智慧交通,构建交通信息中心,建立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等功能群,实现交通信息交换和智慧调度的全面智慧化;推行智慧城管,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城市管理中的大数据信息,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各环节的感知,形成深入智能、协同互通、联动作业、跟踪评价、辅助决策的全新服务型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推行智慧政务,建立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成高效便民的智慧政务云平台。
第七章 创造和谐社会新生活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下大力抓好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法治、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全面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减少人民群众后顾之忧,不断增加人们生活中的“共享”感受。
  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 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哈尔滨新区功能定位,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模式、办学理念,打造多元化、多主体的教育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突显区域性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哈市教育新高地。
  (二) 发展重点
  加大学前教育资源补给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幼教领域,吸引驻区高校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兴办普惠型幼儿园。优化学前教育发展环境,鼓励多主体兴办幼儿园,力争到2020年,城区三镇新建6所公办幼儿园,学前儿童入园率提升5个百分点,公办园幼儿入园率提高8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入园难的问题。
  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落实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巩固提高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构建多元化办学模式,推行哈市名校带动区属学校优质发展的管理机制,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联盟办学与学区化办学兼容的机制。计划投资6.4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扩建、翻建学校6所,届时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1.67万平方米,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硬件水平。
  实现普职高中教育优质普及。拓展渠道,深化区内高中与省、市重点校教学合作,提高普通高中升学质量。探索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依托产业、地缘优势,以打造现代科技职教园区为平台,吸引高职院校落户松北。以校本课程研发为结点,创建综合高中,实现普职教育融通。深化十中与省、市重点校合作,强化师资,优化生源,提高质量,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新建1-2所高质量普通高中。依托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等驻区高校,拓展艺体特长培训资源,培养艺体人才。
  引进优质资源完善教育体系。积极扶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壮大。实施“第三年龄”教育计划,着力优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环境。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监管、评价机制,提高管理效能。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智能教育水平。
  (三) 发展路径
  科学规划布局,提高学校标准。在新区开发中,要根据城市建设速度、人口增长幅度和住宅小区户数,优先保证教育用地,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布点,合理设置中小学、幼儿园规模和结构,与新区开发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破解校产权属瓶颈阻碍,加快老校舍改造、完善功能、提档升级。积极引进省内外名优学校到新区独立办学或与新区中小学联合办学。建立新区高中学校联盟,强化教育教学研究,加强质量管理,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新区内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实行结对学校捆绑考核,缩小校际间差距。
  借助“外脑”引领,打造特色学校。加快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引进建设速度,充分发挥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研、科研、师训、干训的优质资源,通过专家团队委托管理和聘请“学校发展指导顾问”等方式,以哈三十一中、四十八中、九十五中和新建的船口小学、龙轩路小学、万达学校、新区实验学校为培育单位,对其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课程规划等进行全面指导,确保用不到三年时间,将其办成哈市一流学校。以购买服务为手段,寻求与国内知名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合作,着力对对青山镇、乐业镇中小学校进行立体化、全方位教育发展改造,全面提升其办学质量。
  创新办学体制,打造名师群体。引入市实验初中、市实验小学,深化前进小学与师范附小联盟办学合作。积极推进哈十中与哈九中办学联盟体的构建。加快花园小学、工大附中松北分校建设速度。采取市区共建、企业与政府共建、高校与属地校共建等方式,探索混合体制学校建设。依托国内知名师范院校,启动教师全员培训和校本培训工程。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领策略加快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培养基地建设,带动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通过远程信息化手段,鼓励支持名优师范高校在新区中小学建立专家工作站和教育实验基地。
  引入社会力量,完善教育体系。将民办教育全面纳入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范畴,引导其彰显国际化教育特色。整合基础教育、大专院校和相关职能部门人智资源,打造“十、百、千”三级社区教育培训者队伍。填补我区特殊教育空白,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到2020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入国际性大学入驻新区。定位环西片区,规划30万平方米建设用地,以高新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定位,以市直和名优民办中职学校为引进重点,启动中职教育园区建设。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 发展思路与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区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区居民病有所医。
  (二) 发展重点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强化村级医疗机构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医疗服务团队。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进入我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基层网点建设。完善新农完善合保障制度。
  完善人才信息建设。完善医疗体系生态,逐步形成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医疗服务团队,完善卫生信息化体系,保障我区医疗稳定、可持续发展。
  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以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确保公共医疗服务深入基层、落到实处,有效转变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三) 发展路径
  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团队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引入20-30名优秀卫生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打造特色医疗,培育10所以中医治疗、妇幼保健、口腔医疗为特色典型示范单位。完善医疗网点布局,筹建1-2所区级医院。投资15亿元,加快推进哈医大四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哈尔滨市妇幼保健医院、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四个松北分院建设,加快松北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急治疗水平。至2020年,确保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卫生院全部配备急救车。扩大新农合保障覆盖范围,提升筹资水平,提高保障效益,实现区域住院政策性补偿逾85%,最高补偿标准达到区域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倍以上。
  人才信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每年吸纳3-5个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医疗网点;每年组织5次有着经验丰富、口碑好、水平高的医疗专家团队来我区设点问诊。落实培训工作,采用进修学习、院级交流等形式提升现有提升医护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数据中心的建设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初步建立覆盖全区的电子化卫生系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强化卫生管理效能。
  基本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制度,落实责任与绩效考核奖励,优化评价体系方法,落实考核机制。全面开展十二类四十五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均能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按考核结果兑现补助经费,使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充分发挥作用,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 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水平
  健全公平高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保在城乡居民中的覆盖程度,通过政策鼓励等手段重点加强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被征地农民、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参保覆盖,至2020年,争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逾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逾95%。完善保险体系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工作,探索新农合制度思路、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初步建成较为完善、保障有力、覆盖城乡、具有松北特色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松北区情,适当提高贫困线标准。通过下基层走访实现动态扶贫,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发生。
  (二)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拓展就业渠道,把握松北区企业快速入驻的有利契机,基于人力资源市场平台、紧密围绕企业在入驻、建设、拓展业务等经营活动中的迫切需求,开发就业岗位,促成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顺畅、有效对接,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翻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强培训工作,有力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他非农产业实体的转移。改善创业环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培训、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形成培训、政策、创新孵化、企业服务四维一体的创业服务新格局。
  (三)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的服务需求。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四) 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健康养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蕴藏着商机的朝阳产业。以省康复中心、养老院和盛恒基健康产业城等项目为重点,沿“一横”水系搭建健康养老平台。通过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健康体系,一方面,为松北区老年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打造辐射东北地区的健康养老基地。
  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稳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计划,实现设备配置提档升级,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力争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文体活动广场,并配齐设备。建设30个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小区、村屯体育健身器材配有率达到100%。推进公共阅报栏(屏)建设,到2020年达到国家关于公共阅报栏(屏)建设服务实施标准。力争广播电视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户户通,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进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
  (二)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构建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建成数字档案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实现档案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推行科学健身指导,引导居民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依托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馆际合作。强化公共文化机构之间信息对接、项目发布工作的联系。
  (三) 健全公共文化体制机制
  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配套、协调一致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协调体系和工作格局。积极推行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
  五、推进法治松北建设
  (一) 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度建设,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加强法治监督,依法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到2020年,率先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群众满意的法治政府。
  (二) 强化司法执法公正
  继续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完善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案件审判流程公开率要达到95%以上,裁判文书上网率要达到90%以上,执行信息公开率达到95%以上。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全媒体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认真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三) 推进全民普法守法
  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宣传覆盖面不低于90%。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探索在村(社区)建立居民民主协商委员会、村民议事理事会,健全以群众自治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加强新媒体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
  六、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一)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到2017年底前,一类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全覆盖,二类视频监控点建设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公路车辆智能检测卡口建设全部达标,区级公安视频作战应用平台专职监看队伍建设达标率80%以上。加大专职辅警人员配备力度,2016年底前,城镇按照派出所民警总数配备专职辅警人员,农村实现一村一辅警。利用视联网技术,实现可视系统互联互通,到2020年底前,实现村(社区)三级覆盖。以网络化责任管理体系为构架,以解决综治问题为目标,努力实现综治创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难点工作的突破创新。着力深化行业系统创建工作,落实安全防范等措施,推动全领域、多层面创安活动。着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大调解”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服务、强化公共安全管理等重点任务,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创新。
  (二)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推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完善隐患排查自查自报系统和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工作,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大力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安全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安全素质。进一步增强对危险化学品、易爆品等危险物品的监控管理。
  (三) 严格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并列入全区重点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检测与预警工作,提升安全风险监控能力。将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进行网格化管理,划片分段、责任到人,对食品生产企业采取一季度一检,对食品流通经营企业采取月检与随检相结合,对餐饮服务企业采取周检与随检相结合,扩展检测范围,将食品安全检测范围延伸到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数据库。依法履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管职责,全力推动实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强化日常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守住全区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底线。
  七、建设美丽松北新农村
  (一)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规划保留村的路桥改造和建设,至2020年,达到公共交通“村村通”。加速农村引水安全工程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3700万元,对已建成的5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证率100%,水质达标率100%。实施万宝灌区、沙力灌区节水改造及扩建工程(旱改水)建设,新增旱改水5500亩,改善现有水田面积10000亩。启动对青涝区综合整治,提高涝区抗御涝灾能力。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收运处理系统。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品质畜产品基地,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推进“两牛一猪一禽”产业化工程。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三)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管理服务平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市场交换关系,建立土地指标交易平台,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稳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工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四)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远郊农民转移就业,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依托“一区两带三村”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和农业旅游,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
第八章 实施规划保障新措施
  “十三五”是松北区坚持“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战略构想,全力打造哈尔滨新区核心区的关键期,实现五年发展目标,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运用创新的措施和方法,举全区之力,聚精会神抓落实。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加速转变政府职能
  (一)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稳妥推进政府机构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二)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明确职能责任,推进落实“三个清单”工作。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推动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构建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服务民生的重要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完善收费项目设立程序,依法规范行政收费行为。
  (三) 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
  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晋升、奖惩、待遇等全过程管理制度。落实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行政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加强开展职业培训、挂职锻炼、岗位轮换交流等工作,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三、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一) 健全评估体系
  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纳入考核目标。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牵头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二) 加强规划衔接
  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工作,完善松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全面覆盖松北区86.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范围,做好松北区规划与哈尔滨新区规划内容的无缝衔接,确保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三) 统筹资金投入
  改善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创新融资方式,通过PPP等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将有收益的公用事业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强化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引进高水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及风险化解。厉行勤俭节约,严控行政成本。
主办:哈尔滨市发改委
承办:哈尔滨市发改委
技术支持: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黑ICP备号-5
网站标识码:
公安机关备案号:85
联系电话:9 E-mail: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房贷计算器最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