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屏无头显是一种什么样的vr体验馆

难道是未来的VR体验 8K屏无头显带来的神奇感
  最近有一种说法,AR是将来的手机,而VR是将来的TV。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一款产品似乎应证了这一说法的后半句。
  SXSW大会上,来自Wonder Vision的Sphere 5.2首次亮相,看起来它可能会把沉浸式刺激带进影院、主题公园。
  如果你走在SXSW展厅,应该很难错过Sphere。它是一个巨大的曲面屏幕,类似于IMAX圆顶剧院的简化版,只不过Sphere是为两到四个观众准备。
  小编试了一个VR兜风体验&Victory&,号称&无头显VR&,两个乘客被绑进一对椅子,你在环游东京各种街道时,椅子会上升、下降和摆动。
  作为186cm的大个子的体验者在Sphere上的旅行也是受到了一点阻碍。它启动之后,你被抬离地面,但当体验者越来越低时,就不得不继续看着自己的脚,怕踢中Sphere的部件。另一位178cm的乘客,也有同样的问题。体验是没有立体感的,毕竟没眼镜。而且迫于展览馆的灯光太亮,它取消了8K屏幕,我们就没法真正感受东京的细节。在更暗的封闭区域,这块屏幕可能更炫。
  这种运动系统的潜力显而易见。Sphere 5.2的宣传材料展示了不同座椅模型,包括一整部车、容纳更多人的静态座椅、小游戏一样的赛车座椅。Wonder Vision团队认为,除了主题公园之外,汽车制造商测试原型车时也能用上它。
  相信Sphere 5.2此类型的硬件,在越来越成熟普及之后,能够应用的领域绝不止这一点点。
  来源:XXX(非中文科技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文科技资讯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cn,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责任编辑:
比利时的一支团队推出了一款非常独特的无人机Fleye,号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无人机。
机械键盘价格已经很亲民,越来越多玩家能体验到机械键盘出色的手感。然而,某些玩家反映一年多以后就出现卡键,臭轴的现象。
5月4日消息,据外媒(Futurism)报道,科学家现在能够从沉积物中提取和分析古代人类的DNA,这一技术突破为在没有化石和骨骼的情况下研究早期人类提供了可能性。
IBM常被称为蓝色巨人,是科技界为数不多的百年名企。然而,该公司周二宣布,他们向市场投放了一批“带毒”U盘。
iPhone 8(暂名)外壳将重新设计,市场传闻指它的外壳很有玻璃的感觉,但是最近却有传闻指,这台 10 周年 iPhone 8 的外壳,将会向这部手机致敬。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不敢想象!240寸屏幕加8K画面的VR是什么体验【PConline 资讯】在前不久的SXSW大会上,出现了一台有史以来体积最庞大的VR设备,拥有240寸的超大屏幕,还能提供最高8K的画面分辨率,还搭配了运动座椅提供4D感观体验。说到VR,几乎都会想到那需要戴在头上、罩在脸上的VR头显,玩的时候看起来还有点傻。这个来自Wonder Vision的Sphere 5.2,完全不是那种普通VR头显,而是一个240寸半圆屏幕。SXSW现场展示的Sphere 5.2配备了一个双人座椅,可随画面变化而同步震动和摆动,效果有点像4D影院。但不同的是,这个屏幕离你很近,有一定的沉浸感,不过远不如VR头显那么强烈。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相关新闻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3136826',
container: s,
display: 'inlay-fix'
神话破灭 小派8K VR头显仍是个半成品
几周前,我们发现中国厂商小派科技准备在CES2017发表他们突破性的VR头显,其最大特点就是拥有8K分辨率(单眼4K)和200度以上视场角。尽管相对于目前的VR产品来说,这的确是突破性的成就,因为这样的参数能提供的视觉沉浸感远超目前的设备。不过,经过现场体验,我们认为实际上它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不得不说神话破灭。
从外观上来看,Pimax 8K非常宽,它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头显都不一样,让我们想起星风工作室的Star。这个头显甚至在两侧超出我们的面部区域,屏幕也与眼睛的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这样的设计当然要用额外镜片予以矫正,最终实现200度的逆天视场角。
8K头显贴合感还是不错的,重量也比想象中轻很多。不过头显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比较差,重量都集中在鼻子部位,会在鼻梁上压出比普通眼镜深得多的印子。
针对这款设备,人们最大的疑问肯定是:8K,200度是否真的能提供远超目前设备的体验?结论却是:没有。
具体来说,Pimax有几大严重缺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它还在开发中造成的。首先就是,它没有位置追踪功能,小派科技发言人表示这个功能到一季度末就会添加上去,总之就是目前它只能像Gear VR一样转头。
第二点则是亮度。这倒是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问题,亮度不够导致它高像素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画面看起来并不清晰。尽管Pimax 8K拥有匹敌人眼天然的视场角,意味着我们不必再像戴着滑雪镜那样看虚拟世界,但这个画面太暗,抵消了这一优势。当然,这一点也是可以继续改进的。
然后是,为了在目前阶段实现高像素和高视场角,小派科技没有使用OLED,他们使用定制LCD配合专门的软件优化尽量弥补显示屏的天然问题(延迟高)。他们把自己的技术称为brainwarp,它的确起到一定作用。尽管使用了LCD,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什么延迟、拖影或者色彩失真等情况。
总的来说,就是Pimax 8K让人们感到非常超前,但实际体验发现它只是一个半成品,明显还需要更多时间打磨。小派科技准备发起一个专门的Kickstarter众筹,获得足够资金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要说有什么积极的一面,那大概就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只是需要时间这一点了。
他们在CES还展出了之前发布的4K型号,单眼分辨率2K,同样具有brainwarp技术弥补显示屏的问题。这款产品明显成熟很多,并且4K分辨率也比竞争对手高不少,能提供更加清晰的VR图像。
版权声明:VR之家()所有原创文章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市时间:
本周热门文章
如果你是一个VR新人,不想花费巨资去购买一款专业级的VR头显,那么不妨考虑一下这款iWear头显设备吧。...
虽然普通人玩相扑只有被撞飞的份,不过戴上VR头显我们就像真正参加了一场激烈的相扑比赛,这感觉别提多刺激了。...
实际上,全景照片与视频早已出现在人们视野,只不过由于没有更好的观看介质,只能鸡肋般的辅助一些行业用于产品展示与推广。...您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 >
小派4K头显测评:8K分辨率+三种连接模式!在VR游戏中,高分辨率的显示带来的画面体验会更加震撼,也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并且能使游戏的可玩度大大加强。小派VR无疑是在分辨率这个领域上的领跑者,早在去年4月,市面上的 VR 头盔分辨率普遍只有 2K 左右时,他们召开发布会并且发布了全球首款4K VR头显P在12月的CES上,他们更进一步,展示了一款8K分辨率(单眼4K)的VR头显。
小派4K头显测评:8K分辨率+三种连接模式
  今天的主角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小派4K
  在之前的评测中,我们给大家带来了全球首款4K头显小派Pimax 4K的评测,很多玩家在看完之后给小编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小派Pimax 4K头显到底是否值得购买呢?作为一款价格只有HTC Vive和Oculus这样的主流PC端VR设备的一半的头显,小派4K在性能上是否能达到或者超越这几大设备的表现呢?如果没有达到,差距又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用小派VR跑了跑大型VR游戏,带大家看看究竟。
小派4K头显测评:8K分辨率+三种连接模式
  小派8K分辨率怪兽级头显
  上手使用小派4K头显玩游戏的过程十分简单,小派4K VR头显有HDMI与USB二合一双接口。连接时,只需将HDMI接口接在独立显卡口,USB接口接在电脑2.0或者3.0接口上。3米长的连接线基本能满足你坐在电脑前进行游戏,如果你想要更大的拓展使用空间的话,可以自行购买USB和HDMI延长线。此外,小派4K头显还需要保证电脑显示器也接到独立显卡上,如果电脑中有集成显卡最好先禁用。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个Pi Play(小派玩家)软件,Piplay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了3种模式,分别是小派模式、直连模式和拓展模式,具体每个模式的效果和展示形式大家可以看下图。不过这里小编要说一下,目前Windows10只支持小派模式和扩展模式,而且Steam上的游戏基本都只能用小派模式,所以如果分不清楚用什么模式的话大家可以尽管用小派模式。
  三种不同的连接模式
  在启动SteamVR之后,电脑会自动检测到小派4K头显,这让小编有些受宠若惊,感觉自己就像在用Vive一样。不过由于目前小派还没有定位系统,所以那些基于空间追踪系统的游戏暂时还不能玩。只要大家看的VR游戏有支持手柄或者键盘操作的就可以毫不犹豫的下载啦。
  小派商店中丰富的游戏资源
今天小编就带着带着一颗好奇心使用小派4K头显体验了一下大型科幻探索VR沙盒游戏《独自一人(The Solus Project)》和《赛车计划(Project Cars)》。这2款游戏可以算是VR中的3A游戏大作了,画面、可玩性、沉浸感都十分突出。其中华丽酷炫的特效和快速移动的场景对于头显的刷新率和画面显示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小派4K运行《赛车计划》
  首先,小派4K完全可以流畅的跑动这些游戏大作,4K分辨率在清晰度上可以说十分不错,在瞳距调整好的情况下,屏幕中的像素点并没有Oculus和HTC Vive这么明显。游戏时如果不是特意去观察画面上某个点,是完全感受不到屏幕上的晶格的;并且高分辨率的屏幕所带来清晰画面十分震撼,对于游戏内容细节的观察非常有帮助,特别是游戏内的文字部分。
  《独自一人》
  在之前的评测中我们已经说到了小派4K头显采用了一块分辨率、829万像素的屏幕,单眼分辨率为K),相对于Oculus和HTC Vive的有了质的提升。但也有很多玩家在读完文章之后对于HDMI 1.4端口如何做到4K显示提出了疑问。
这里小编想说的是如果大家不是搞技术的,可以不需要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小派4K VR在4K显示屏与HDMI输入之间增加了单独的视频处理模块,经过&倍频&插帧处理的后始终以4K 60Hz的形式输出。小编认为这样做有2点好处:
  1.4K的分辨率比1080p好了不少,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止VR游戏画面中的&纱窗效应&。
  2.目前很多VR游戏都没有针对4K进行设计,小派可以把游戏画面强制以4K的分辨率输出,大大提升了游戏画面质量。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4K分辨率下,小派的刷新率只有60HZ。对于VR行业公认的90Hz标准和120Hz游戏还差有些差距,所以在快速转动头部时,有时会出现拖影的现象。虽然高分辨率给用户带来了很强的沉浸式体验,但是拖影的存在使得小派体验者的眩晕感来的比Vive和Oculus快,小编在体验了20分钟《赛车计划》之后就觉得有些眩晕,希望这些问题在小派未来的产品中能找到解决方案。
小派4K头显测评:8K分辨率+三种连接模式
  小编认为小派4K是一个非常不错的PC端入门VR的选择,并没有必要和比自己加个贵一倍的Oculus和HTC Vive进行比较。就像你不会去批判AMD Radeon 480显卡性能没有GTX 1080好一样,这样的盲目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一款不到HTC Vive售价一半的的设备可以有70% Vive的表现小编认为是值得购买的。但目前来说有些遗憾的是小派4K头显没有自己的控制器和位置感应设备,这就意味目前有很多最新的3A游戏大作无法支撑。
官方微信公账号&样样致命:8个决定VR/AR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
样样致命:8个决定VR/AR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
日09时42分来源:
(点击上方“GameLook”↑↑↑,订阅微信)
谈到VR、AR技术发展,目前市场上各种VR头显可谓“各显神通”,然而一旦谈及核心技术,众多死命吆喝的创业公司就会出现吃瘪一幕。
原因是这些VR头显硬件厂商多半是在使用现有的已量产元器件DIY一套VR、AR硬件解决方案,稍稍优化下延迟、做套UI和store,再套上个打扮精美的眼镜盒,做产品的方式本质上跟山寨手机没有太大的区别,最终落到实处,大量硬件公司PK的是品牌、PK的是谁能最快消化掉新出现的元器件,而高端的Oculus、VIVE、PS VR则上升到PK生态。
那么真正引领VR、AR迭代升级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呢?综合来看,gamelook认为有8个技术方向,其中一些方向科技界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因为其他几个关键方向的落后,导致现有的VR、AR体验还不尽人意。
下面gamelook就一一道来,说的不准确的请多包涵,如果您是关注VR领域的投资者如果看到以下方向的实力创业团队、一定不要错过:
超高清显示屏:4K很快实现、8K也不遥远
现如今,最影响VR体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Gamelook首先送给VR头显的显示屏。
目前无论是Oculus、VIVE、PSVR都只能实现单眼1080P、双眼勉强达到2K的分辨率,稍关注手机设备的同学会注意到一个诡异的现象,就是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的分辨率也是2K,事实上PC/主机VR所广泛采用的OLED显示屏与手机厂商采用的显示屏是一个标准,本质上来看,独立头显相比智能手机在成像质量上没有差别。
造成移动VR图像质量差于独立头显的原因是,独立头显是为VR定制的,在同样性能的屏幕使用上独立头显更为科学、实现的VR视场角更大罢了,目前来看,以VR头显较低的出货量还不可能出现所用屏幕元器件高于智能手机平均标准的情况,像市场上出现的号称5K怪兽级的VR头显,本质上并未提升多少画质、增加的是视场角,但画面模糊视场再大有个鸟用,画质关键要看屏幕的PPI。
要模拟人眼有效视场角内的图像清晰度,根据AMD的测算,屏幕需要达到单眼16K的分辨率,而目前三大头显的单眼分辨率仅1K,差距还有16倍。从VR设备升级的方向来看,gamelook认为最为标准的升级路线是单眼2K、4k、8k,每一代产品间隔2-3年的时间。从现在已出现的量产智能手机来看,SONY已发售了4K分辨率的智能手机、兑现到VR其等于单眼2K分辨率,而随着未来1年内4K屏开始迎来大量出货(希望国内手机厂商不再提什么4K屏性价比),那么VR将迎来一次关键性的画质升级。
如果说单眼16K是最顶级画质、甚至堪称浪费,那么8K能叫非常优秀,4K已经叫优秀,在gamelook看来,VR达到单眼4K画质是将是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而目前从OLED的技术工艺来看,已具备很强的可行性。据媒体报道,富士和纳米电子研究机构IMEC的合作实现了全彩OLED的光刻胶(photoresist)技术,有望将OLED屏幕突破1000PPI,IMEC研究人员已乐观估计实现手机屏幕8K分辨率的可行性。
在这里gamelook谈下光刻技术,目前intel公司正在突破10纳米芯片生产工艺、运用的正是光刻技术,而OLED达到8K屏幕的像素密度距离是多少呢?15μm,而15μm=15000nm,采用光刻技术,未来屏幕分辨率未来的提升的速度也许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
光场成像技术
实现更加接近人眼的虚拟环境,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方向就是光场成像,这也是全球估值最高的AR公司Magic Leap公司的看家本领,而Magic Leap公司为了兑现这个概念,不同于VR的硬件同行,他们自行开发最基础的元器件,这也是他们牛的地方,也是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创新,所以公司员工人数超过了1000人。
但gamelook需要强调的是,光场成像并不能有效解决图像分辨率的问题,也许这句话说的不完全准确,图像的质量依然得看类似的显示屏的突破。光场形成图像的原理,较多媒体都提到了Magic Leap借用了医用内窥镜的成像原理,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投影仪,只是Magic Leap把这个投影仪元器件做的足够的小,甚至用到光纤传输图像,但生成图像gamelook认为其还是在使用成熟的LCD、LED来实现,而只要使用这类技术又回归了第一个问题:像素密度的提升、PPI的提升。从Magic Leap之前放出来的多段演示视频来看,Magic Leap并未能解决图像质量的问题。
光场成像最重要解决的是虚拟图像对人类的真实性,技术上来说,它实现了三样东西:立体视差、动态对焦、运动视差,有了这三样图像才算真正骗过了人脑,用户在身处虚拟世界的时候才不会认为假。
光场成像毫无疑问对VR/AR来说是革命性的、算得上核心技术,但在gamelook看来,对已经实现3D空间建模的VR游戏来说,光场却未必是必备项,依靠游戏引擎的实时渲染、和眼球追踪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来忽悠到大脑,因此光场对游戏来说是一个体验的增强功能。不过,光场对于AR增强现实应用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不能与现实场景有效融合,AR体验将非常古怪。
眼球追踪及图像算法:对VR游戏至关重要
上文提到了光场,其中提到了光场实现立体视差、动态对焦、运动视差,而要实现光场成像,一个最基础的技术就是对用户的眼球追踪。
眼球追踪看似比较高大上,其实实现的原理也是很简单的,就是通过摄像头捕捉人眼瞳孔的位置,这个其实目前已经有手机应用实现了这个功能,gamelook推荐大家到appstore下载一个老外学生团队做的app,名叫:i3D,基本展示了如何捕捉眼球的原理和实际效果,只是这个app较为简陋捕捉的是人眼的位置,而不是瞳孔的精确位置。而眼部追踪,在用户体验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现成的眼动仪设备,国内一些大的游戏公司都有装备。
在眼球追踪技术方面,国外有一家代表性的德国公司,名为SensoMotoric Instruments(简称SIM),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眼球跟踪技术老牌公司。SIM的眼球追踪工作原理是使用红外线发射器包围每一个镜头的边缘。红外线人眼不可见,但会被安装在头显内部的两个Omnivision 250Hz相机传感器收集。使用SMI专有的Oculus跟踪SDK可以告诉计算机当前用户聚焦的具体位置。所有这些信息由硬件和软件在低于2毫秒的时间里处理完成,不但流畅,最为重要的是很精确。
基于精确的眼球追踪,SMI提出了Foveated rendering漏斗渲染技术,旨在让计算机重点处理用户眼睛所关注的画面。当你观察一个物体,事实上只有一部分是完全清晰的,大约在你视线中心的10%~20%范围,然而周边视觉是越来越模糊。使用眼球跟踪结合Foveated rendering技术能够只渲染你看到的全部画面的一部分,但关键的地方在于它速度必须要快,快的连用户不会察觉到它,否则会有一堆模糊的区域在追赶你眼球所到达的地方。适当使用foveated rendering技术,SMI可以让图形性能提升至“2~4倍”,有效减轻了GPU的负载,这项技术对VR游戏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游戏是实时渲染、尤其是3D游戏随着画质的提升渲染图像将成为VR游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3D游戏引擎空间建模来模拟光场成像、结合眼部追踪、foveated rendering,可以说即使没有Magic Leap的存在,游戏产品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最真实体验。
高速无线WIFI技术
现如今Oculus、VIVE、PS VR头盔都有一个重大的BUG,那就是头上一堆缆线,极影响用户体验,为什么不能广大用户普遍默认的无线传输的方式,原因出在无线WIFI的数据传输速度上已满足不了VR的数据传输要求。
目前1080p高清格式需要传输速度为2.2Gbps,能满足如此高速图像传输的只有HDMI接口,依靠现有的WIFI和4G技术很难把图像实时传输到VR头显或手机上,而没有高速的传输,无论是用户观看VR视频、还是游戏都存在数据传输的瓶颈,必须牺牲图像的质量,而随着VR图像可预见的继续提升画质到4K乃至8K,无论是图像的无线传输、还是图像的编解码难度还将进一步的加大。
先不谈无线通信网,哪怕只要实现室内的WIFI高速数据传输,那么VR头显就可以去掉那一堆线缆,可惜从目前来看,5G无线传输也只是刚够目前的VR硬件的数据传输要求。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独立VR头显的一把线短时间是剪不断了,对移动VR来说、高质量的在线VR视频短期还难以实现,更多只能靠用户提前下载。
高速无线传输的难题如何解决呢?得看华为、中兴、思科这些通信设备商的研发速度了,从目前科研人员的实验成果来看,intel本月刚展示了使用WiGig标准的WiGig VR设备,而WiGig可实现7G的传输速率,但延迟问题还有待解决。
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用户看到自己的双手、能用自然动作进行交互只能依靠体感技术。
现如今,可以说VR核心技术中最为成熟的就是体感技术,无论是VIVE率先实现的激光定位、还是PS、xbox kinect、Wii较早实现的体感技术都可以成熟的实现用户所需要的体感功能。
在这个领域,对VR/AR硬件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低成本的体感技术,这里已经炒作了数年的Leap Motion毫无疑问是一个现有的最佳选择。而Leap Motion经历了一轮低于预期的发售之后、也开始日益重视其在VR/AR应用环境中的使用,过去一年一直在这个VR领域发力,其高管曾表示,未来Leap Motion主要卖体感模块、单个售价5美元,可以跟广大的VR硬件公司合作,目前国内暴风魔镜5 plus已采用这项技术,不过gamelook实际测试下来Leap Motion的体感准确性、相应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gamelook看来,现在比较奇葩的是,体感技术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现有的手柄之外,现在比较出名的体感设备有Virtuix Omni的跑步机,Thalmic Labs公司推出的捕捉人体肌肉信号的MYO腕带,Manus公司的体感手套,还有日本各种体感成人玩具。只能说在体感这条道路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户各取所需,但一个标准化、廉价、具高精准性操控的体感方案对行业更为重要。
实景3D建模
实景3D建模其实是一项发展比较久的技术,最早主要运用于军事、遥感测绘领域,而随着AR的崛起,尤其是Magic Leap、微软大力推动AR,民用AR极其迫切的需要实景3D建模技术的突破。
在这里,gamelook推荐一个比较牛的欧美公司,PIX4D,这家公司主要是地产、建筑行业服务,笔者第一次见到这家公司的建模演示还是在大疆的新品发布会上,其通过无人机航拍可以快速对城市、建筑进行3D建模,看完那个效果简直惊呆了。
而对AR来说,需要的是实时、高速、准确的真实场景的3D建模,在快速形成的真实空间模型上、叠加虚拟图像,二者结合才会是最佳的AR体验,像pokemon Go这样的低质量AR效果显然是不合格的。很有意思的是,Magic Leap公司刚刚收购了一家由两位清华毕业生创建的3D建模公司,看来中国团队在这块并不落后于海外同行。
建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AR重要的应用场景上,尤其是电子商务、地产、医疗、科研、军事等领域,急需要这项技术的突破。
GPU与CPU与存储
再来说说制约VR/AR的一项核心技术,就是芯片了,包括GPU、CPU、存储芯片,图像渲染靠他们、存储超大容量的VR游戏、VR视频得靠他们,目前来看,GPU对VR来说瓶颈更为明显一些,尤其是是智能手机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目前GTX970、GTX 1070这些VR入门独立显卡售价依然在2000元以上实在是让用户很受伤,性价比非常重要。
高容量电池
对VR设备、尤其是移动VR来说,没电玩个球。高能量、低重量的电池势在必行,以目前的SONY 4K手机来说,开启4K播放视频手机只能支撑2-3个小时就宣告没电,这还只是播放视频,如果运行VR游戏耗电量还得飙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体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