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进人为2017阿里地区人才引进建设服务 建议

江西从国外引进6批专家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家-江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江西从国外引进6批专家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来源:
【字体:&&】&&&&&&&&&
新闻热线:5
  大江网讯 记者肖蓓报道:2月9日,大江网记者从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为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将研究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使之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相协调。
  据了解,日前,省政府与国家外专局共同签署了引进国外智力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框架协议。同时,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引进美国、加拿大等国6批知名专家来江西指导讲座和技术咨询,对鄱阳湖生态系统、水利枢纽工程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将学习借鉴国外大江大湖治理的成功经验,组织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外国专家在行动”系列活动,举办企业创新发展主题海外高层次人才讲座,举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国性高层次人才研修班。
  记者获悉,江西还将着眼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研究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扩大人才规划,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为此,今年将继续开展面向海内外招聘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工作,力争引进400人。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站建设,争取今年新增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相关新闻: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5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6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建设意见(最新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建设意见(最新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大项目托起大产业――大兴安岭地区着力引进建设大项目纪实_新华网黑龙江频道_黑龙江新闻
大项目托起大产业――大兴安岭地区着力引进建设大项目纪实
稿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
10:51:27 &&
&&& 用足发展政策 营造宽松环境&&& 发展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 舒适的环境是企业落户、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为此,我区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为企业茁壮成长铺就了道路。&&& 用足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借势发力,在项目建设上打一场漂亮仗,地委、行署、林管局有决心,干部职工群众更有信心。&&& 每年初一次的全区"两会",都要做出新的部署,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出台方案、制定措施,按照进度督导检查,实施地级领导专题推进。&&& 去年,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全面展开,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区仅召开专题推进会就达50余次,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检查工作200余次。&&& 优化发展环境,各地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做到了方案、机构、部署、反馈、督查、落实"六有"。而且重点突出,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把活动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工作、服务发展上来。突出解决思想观念、服务措施、政策运用、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重点执法部门、窗口服务单位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敞门纳谏,征求意见诚恳。各地下基层、访群众、到机关、入园区,让群众建言,听企业计策。设立举报电话545部、举报箱569个,征求各类意见建议11000多条。&&& 地直机关126个单位查摆出问题706个,已整改到位问题659个,整改率为93。发放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招商企业负责人等手中"直通车"专用信封,更加畅通了纳谏的渠道。&&& 各地初步建立了以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监督检查和涉企投诉、报批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 &&& 环境建设,遇到难题不回避,敢动真的,敢碰硬。地区制定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使个别违法违纪人员得到了惩处。&&& 漠河县成立了专项检查组,对侵商扰商、弄权勒卡等立案查处4起,处分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人5人;&&& 新林区局查处了碧洲贮木场违反木材销售纪律、个别镇场虚报养鹿数字和强制养鹿等问题,立结案13起,处理党政干部18人;&&& 古莲河煤矿实施"兴矿利剑"活动,处理党员领导干部4人,岗位问责9人,挽回企业经济损失9万余元。&&& ......&&& 措施强硬,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集中整治、改善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马不停蹄。全区70家行政单位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理机构和监督方式以及52家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等内容,一律在网上和信息查阅场所进行公开,以政府诚信带动了社会诚信,全区相继查处违规车辆161台,查处违法营运和运输木材147起。&&& 一年间,加区大规模环境卫生治理8次,拿出10万元资金,整治了原加铁分局弃管的居民区和铁路沿线,解决了铁路居民区路灯长期不亮的问题;&&& 新林区率先在全区建立了400余平方米的行政服务中心,办证、缴税、缴费等16个窗口,构建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 塔河县清理政府职能648项行政审批事项,保留了330项;地林直和中省直各单位共简化行政审批手续72项,简化办事程序124项,对企业降低收费标准17项,免除收费项目24个,累计向企业减少收费1474.49万元。&&& 围绕促进发展明确相关政策和措施。地区工商局出台了40条政策措施,开辟注册绿色通道25个;地区质监局出台25项优惠政策,制定《服务大项目工作方案》,累计为各类企业和业户减免费用17.4万余元。&&& 围绕优化环境健全长效机制。呼玛、塔河、十八站、韩局对招商企业,重点企业,本地企业进行了统计,健全了企业名录,制定了《处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相关规定》。对重点企业和招商企业,建立处级干部负责联系工作制度。&&& 围绕服务民生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阿木尔局职工医院对外来企业和打工经商人员等1000余名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性健康咨询服务;漠河县帮助金圣酒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为其提供320万元的担保贷款。苏州地区如何构建和谐环境吸引外资
苏州地区如何构建和谐环境吸引外资
09-05-15 &匿名提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这些着力点,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十一五”期间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的奋斗目标十分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抓住主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有利于促进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关于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建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企业裁员机制,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二,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  第三,关于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四,关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议》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第五,关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建议》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对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提高重大传染病控制能力和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以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为重点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重点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第六,关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从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几个重要问题出发,明确提出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文化应该是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用人机制、行为准则、企业氛围的总和,是一个综合体。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    17 年来,一直从事企业文化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员工层体现的是企业士气,在管理层体现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根据笔者这几年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及参考一些管理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见解,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等做如下综述。    企业文化要义: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的,以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伦理等为精神内涵,以各种制度、机制、体系为物质的表现形式,以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和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软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基本功能上:    A.导向功能:旗帜鲜明地崇尚何种价值观,反对何种价值观,坚定地把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上来。    B.凝集功能: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    C.激励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加速器。    D.约束功能:形成舆论压力、理智压力和感情压力。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主流思想)会有所侧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经过提炼与设计、倡导与实践、发展与提高三大步骤,逐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二)运用企业文化,构建激励与和谐的“软环境”    一位受访的企业家说,企业文化是不可模仿的,正因为此,所形成的企业“软环境”会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运用企业文化构建激励与和谐的企业“软环境”呢?    激励与和谐的企业“软环境”要义:企业是一个组织,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同时,在这里,员工能被激励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这种家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具体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和企业信奉同一个价值观、主流思想;顺应人性、体现对人的尊重;员工被信任;员工参与管理。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已物化为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重要制度和机制,比如科学的考核制度、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终身教育的培训机制等;员工在企业内有较强的安全感。    3.企业是学校,领导是教练。培养、指导下属,让下属成为企业优秀的人才,是领导的责任和义务。    4.为员工搭建施展无限才能的平台,打造一片和谐、广阔的天空。企业充分合理地授权分权,员工在企业内能充分找到自我。    5.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上下级、同级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6.员工在愉快地工作着,心存感激和快乐。    7.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地方实际,务求实效;目标要求:明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努力实现 “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基本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护和调动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突出实践特色,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三是坚持群众路线,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人民满意工程。四是解决突出问题,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下功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于每一个阶段,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努力创造新经验、新成果。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布局、发展规划、职能转变、财政支持、权责配置、奖惩机制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和谐协调发展,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2、我们如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就越加凸现,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防止对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的过度追逐,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有效机制和具体制度,使科学发展观不仅管一般而且管根本,不仅管局部而且管全局,不仅管一时而且管长远,不仅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为什么要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了总体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但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旧的矛盾纠纷解决了,新的矛盾纠纷又会产生,过多依赖事后补救、末端治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甚至恶性循环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当深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制度层面的原因,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用制度化矛盾于未发,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与纠纷。诚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制度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制度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加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制度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却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教训极其深刻。4、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谋划和推进法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推进法治建设,既是时代的紧迫要求,也是人民的普遍呼声。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这三个重大任务,才能准确抓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法治建设的本质和方向,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根本动力和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治举措,而绝不能搞“全盘西化”,绝不能搞“全面移植”,绝不能搞“照抄照搬”。(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曙宏作答)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地区人才引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