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更换快,一天能生产几个不同的产品,客户要求现场踏勘报告样板要有不良样板,有何合适的排版格式和执行方法来实现

|/|/|/|/|/|
//|//|//|//|//|
【原创】阿捷说书系列之(十七):热闹的冷门――介绍《药物泡腾剂技术》 本帖第六页
《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没有看,所以我不敢评论。唯一吸引我的是贾谦写了什么?我会到书城看看他是否写了些新东西(不是公开期刊、报纸已经发表的东西,否则花那么多钱,不如DOWENLOAD一下他的文章)看看贾谦他自己的关于中药植物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有没有比较成熟的思想脉络?如果这本书还是乱糟糟人云亦云,那我还是省省银子吧。我还是相信zhulikou431 的眼光的。看看这些编者,从基层上来的太少了,专注于学术,专注求全、或者求新、或者求异,甚至有点高高在上,脱离实际。务虚地肯定多一些,而且最后还是没有一个策略性的建议与意见(和网上一样到处是争鸣,到处是方向,实际没有方向)。新颖性的想法能否超过DXY讨论的帖子,还要打个问号呢。现在大家不需要大部头的书,需要的是务实有操作性的书。不是汇编的知识拼盘,而是有个人特色的真知灼见的小册子。对于拼盘类型的书,我的经验是下载目录,然后用GOOGLE 学术,结合维普(感兴趣的下载全文,作活动的时候拼命注册维普免费用户,拥有1000元的期刊下载权限不是很难的,这里不谈DL,MM),通过下载编者的综述,用最快的时间去了解一本书。(看看编者本身在这个领域是否权威,吹出来的权威是狗P,看书永远要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可以将拼盘类的读书笔记放到你的私人空间,加入一个读书圈子,这样比买书有效率得多,还可以探讨。我们期待有思想,有现实意义,有业内发展方向的著的书(至少是编著)。比方说郭治昕天士力集团研究所所长和天士力那个国际注册顾问SUNHE(现在好象是博导了)要是能结合自己业内的经验写一本植物药国际注册的小册子,谈谈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在中国发展中的教训,前进中的障碍,可以操作的出路的探讨等等。(立法的,国内注册法规和国际植物药如何部分解决接轨的问题,是否将植物药注册和中药注册彻底分开)。还有化工社能否到各省医保协会挖掘基层人才,学习Locum International Group 找人编实用的书(一本好书可以成就一个出版社)。期待阿捷呈现给我们更多的好书,毫不犹豫掏银子的好书。非常感谢zhulikou431战友的坦率的批评,从您的得分就能猜出,您应该是一位有着丰富专业知识和经历的读者,我相信您的意见决不是随意之言。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才能为读者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一直就是出版工作最核心 的问题。大多数作家和编辑也希望自己的书出版后得到大家的欢迎。不过,现在也确实有不少图书粗制滥造,肆意注水,既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也浪费了编辑的生命。就在阿捷说书 的十三我还刚刚对这种现象加以批评。从我的工作体会看,大多数作家对自己的稿件还是比较负责的,当然,负责和成书的质量并不是一回事,但多数作家和编辑还是努力希望图书能有实在的东西,能给一线读者以更大的帮助。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如果内容偏向上游,即研究开发的技术层面,则稿件的实用性就大一些,越是偏向下游,及生产实际和工作实际,实用性就越差一些。我个人以为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上游作家多分布在学校和院所,时间较多,而且写论文出版专著本身就是他们工作 的一部分,这些人如果写自己天天做的东西,自然比较真实、实用。而面向生产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大多生产、经营或管理事务繁忙,请他们写书真是相当困难,有时就有一些偏学院的作家来写这些内容,结果可能就是zhulikou431所说的“不实”。二是由于一些实际原因,一些一线的作家不愿或不便将内容写的太实。这种情况还非常普遍。上个星期我连续两个组稿计划都遇到阻力,原因都是企业不愿意将他们最有价值、最有实用性的内容贡献出来,但这样一来,他们写的可能又会变成不实的内容。其实,既有学术经历又有企业经历的作家我也认识一些,也请他们参与图书的写作,不过这样的作家还是少数,而且愿意写书的就更少。但我会努力邀请这样的专家来写书的。当然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作家虽然希望切合一线的要求,但不同 的作家总有不同 的认识,有时感到很好了,但对于不同需求的读者,也不能一一满足。我们常用含金量来形容一本书的价值,对不同的读者,可能就会对同一本书的含金量有不同 的判断。特别是专业水平越高,眼光就越准确。由于一般的知识信息都已经烂熟于胸,能适合他们工作要求的书自然也显得更少了。话题回到刚出版的这本书,由于该书的作者都是将自己亲身完成的国家重点项目的内容加以整理和总结,应该说都是他们工作的切身体会,对于他们自己的领域而言应该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对于不同的读者,见仁见智也是非常自然 的事。不过如果您对其中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我非常希望能够了解,这对我们今后组稿出书很有好处,我相信严教授也一定乐于听到这样的建议。如果您愿意,也可以将您的意见PM给我。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图书和我的说书栏目,再次致谢。看了“婴儿的呼吸”的呼吸 的帖子,我想这应该是阿捷的责任了。大概我在说书中将本书与另外两本书相提并论实在是个失误,因为将他们列出只是因为书名相近,为避免读者误会而有意稍作介绍。但实际上本书基本上是对具体研究方法的介绍,集中在学术层面,而基本不涉及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之争。他们的研究内容也许还更多偏向学术探索,还不能直接为企业一线带来直接的帮助,但这样的基础研究是将来各种实用技术的基础,而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明确现代化之路的方向。应该说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而对于具体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员,我觉得本书还是比较实际的。而本书也有产业化方面 的内容,对企业也有参考的价值。至于策略性的建议,如果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相信有心人能从本书得到启示,如果是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或让我们的产品能很快进入国际市场,则本书根本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还有极大量的基础研究没有完成、大量的生产实践还在摸索,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可能真是在务虚了。中药现代化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不从基础研究做起最终是站不住的。好在已经有不少研究人员在从事这些事情,他们为中药研究所付出的心血并不比中的其他战友更少一些。狗P的权威我也见过,称他们狗P真是毫不过分。好在我们大多数的作家还是敬业的,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也不算是浪得虚名。否则阿捷岂不要终日与狗P为伍,惨。至于郭所长和孙鹤先生,我们上个星期刚在一起开了会,讨论了您提到 的那本书的出版安排。不过如果出版之后,肯定不是小册子了,如果这书能让您毫不犹豫的掏银子,阿捷一定会偷偷乐疯了。呵呵呵。阿捷 wrote:二是由于一些实际原因,一些一线的作家不愿或不便将内容写的太实。这种情况还非常普遍。上个星期我连续两个组稿计划都遇到阻力,原因都是企业不愿意将他们最有价值、最有实用性的内容贡献出来,但这样一来,他们写的可能又会变成不实的内容。理解啊。经济学的原因。那我们读者就只有靠自己嗅觉灵敏地搜索,关注他们发表的文章,关注业内的动态(上上DXY)象拼图一样将支离破碎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硬盘上了。对于你们出版社而言,又不能撬开这些人的脑袋,出版实用的书看来的确有难度啊。阿捷 wrote:至于郭所长和孙鹤先生,我们上个星期刚在一起开了会,讨论了您提到 的那本书的出版安排。不过如果出版之后,肯定不是小册子了,如果这书能让您毫不犹豫的掏银子,阿捷一定会偷偷乐疯了。呵呵呵。期待一本主题明确,不要注水的好书。如果能将注水的部分去掉,比方说尽量少罗列一大堆众所周知的数据,比方说缩小那些象教育小学生一样教育大家中药植物药国际化如何重要的章节,千万不要出现与你们已经出版的这本侧重基础层面的书部分章节极度类似的情况,千万拜托阿捷,不要为了填充字书,将国外网站的指导原则放在附录里翻译给我们看,你仅仅给个网站链接放在参考文献就好了。(比方说那个在中草药上老早就翻译好的指南,网上可以找到的指南翻译稿等等千万别放在附录里)。我希望直达主题,比方说天士力当初ANDA的背景(政策背景),国际化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国际咨询公司合作的得失成败专门找个章节客观地告诉读者如何和咨询公司合作,厂家如何培训自己的国际化员工梯队,评论植物药国际化项目运做的模式(如果不方便评论国内同行,能否评论一下日本的津村,韩国的**),客观地评价一下日本在美国IND的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孙先生应该比较清楚)。这本书能否告诉我们国际化是坚持自我,输出自己的中药理念好(铺轨),还是坚持走和国际接轨的植物药比较有前途(接轨)?或者说怎样的品种适合铺轨怎样的品种适合接轨?希望在圈子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作者只言片语就能点透。希望阿捷有娱乐记者的能力,挖出猛料,我想我肯定会掏银子的。上面zhulikou431,婴儿的呼吸我想也会满意。好书不愁卖,真正的好书我即使下载了D版也会买本印刷版的。谢谢wangtao ,您的建议我一定转达给作者。对于这本书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但尚未出版的图书就象没有拿到专利的发明,细节情况不便透露。我一向是反对注水的,不过有时要稍微兼顾不同层面读者的需要,可能总有些内容让不同 的读者感到趣味不大。但对于大家一眼就看出的水分我会努力挤出去的,有时和同事开玩笑,我还说:“想从我这儿蹭稿费可没那么容易!”最近的“万人签名废中医”事件沸沸扬扬,此时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很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为避免对本书产生歧义,现将该书目录附列于下,专业人士一见即可知本书主旨。概论――关于中药现代化 院士专论 王永炎院士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刘昌孝院士 中药现代研究与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肖培根院士 中药资源与中药现代化 张伯礼院士 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的建立 胡之璧院士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上篇 中药及中药复方(方剂)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药复方(方剂)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中药资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当前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重点浅析 第三节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况及发展方向 第四节 中国鸢尾属及近缘植物的资源化学和化学分类学研究 第五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生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的探索研究 第六节 药用植物育种的思路、方法和实践 第三章 中药化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天然药物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第三节 中药猪牙皂皂苷类成分抗肿瘤细胞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环维黄杨星D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人参四逆汤药效活性物质及药效作用机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六节 当归芍药散精简方(FBD)抗血管性痴呆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七节 中药复方四物汤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八节 中药复杂成分分离、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学探索 第九节 一个新的中药活性成分体内活性预测筛选系统的构建 第四章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基础和临床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从桂枝汤的研究谈谈对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从四逆散药对及成分的配伍谈中药方剂的研究 第五节 在抑郁动物模型上研究半夏厚朴汤治疗其方证的药理作用 第六节 方剂配伍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第七节 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第八节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效应筛选的思路 第九节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学的规范化研究 第十节 防治血管性痴呆中药的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十一节 蛋白质组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三七活性成分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十二节 利用生物技术建立中药药理研究的新模式 第十三节 后基因组时代中药研究的思考 第十四节 中药药效评价的数学方法 第十五节 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最佳靶点研究的思路与评价 第十六节 冠心Ⅱ号组成中药与成分药动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章 中药现代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三七质量标准与体内代谢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中药指纹图谱理论及应用 第四节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定性定量剖析 第五节 中药指纹图谱信息处理方法 第六节 中药石斛分子鉴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一种新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 ――生物活性与化学特征相关指纹的探索研究 第六章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雪莲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六节 中药活性物质的生物组合化学研究思路的提出与实践 第七章 中药制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 第二节 现代中药制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二) 第八章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第三节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六味地黄汤配伍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六节 当归芍药散防治老年期痴呆配伍机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正交设计析因法对小青龙汤配伍作用的研究 第八节 左金丸对药配伍的“方证对应”研究 第九节 当归、川芎“药对”(佛手散)配伍机理研究酌思路和方法 第十节 量子化学计算在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下篇 中药产业化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饮片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 中药现代生产技术与装备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膜分离技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分子蒸馏技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三相流化床蒸发浓缩技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六节 药用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制药设备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章 生产过程控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产业化实例 第三节 思路与方法的思考和体会 第五章 制剂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纳米药物制剂技术 第二节 透皮吸收制剂技术 第三节 药物制粒技术 第四节 细胞级超微粉碎技术 第五节 产业化实例――滴丸制剂 第六章 以GMP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中药产业的质量目标 第二节 制药行业的行政法规GMP 第三节 传统质量管理与现代品质管理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实施以GMP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第七章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医药有可能是我国未来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 第三节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现状 第四节 中药产业国际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天士力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思路与方法又见阿捷和各位老师的精彩评述,《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我还未看过,不敢妄加评价,但是我想之所以zhulikou431 和婴儿的呼吸二位老师对某些中药方面的书颇有"腹诽"之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以前阿捷说的那样:国内科研生产还不是真正的一家人.而药版战友很多都奋斗在一线,自然很想看到适合自己工作需要的书,因此有些书对于学校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能价值匪浅,但对药学一线人员来讲则意义不大."横看成岭侧成峰"--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啊.以前我也感到很纳闷:为什么像&&药物制剂注解&&的那样经典之作(对于收载的制剂处方中辅料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并且也给出了参考文献的出处)在现在的市场上难觅踪影呢?看了阿捷的解释,我觉得还是经济的原因:涉及商业秘密.而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了,所以像&&制剂注解&&和&&全国原料药工艺汇编&&那样的书恐怕也将成为广陵绝散了(看来计划经济也未必都是坏事啊,呵呵).刚刚从药大回来,学校里正忙着准备校庆,但新的大楼还在施工,暴土狼烟,显得很混乱,希望到时不要太令人难堪。这次去学校专门就网友的一些意见和有关老师进行了交流。在和严永清老师谈话时,他主动谈到一个问题,就是自从国家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纲要以来,将注意力大多集中到上游的基础研究上,固然是必要的,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对于生产一线的关注显得有些不足,毕竟只有将现代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生产的真正成果,才能使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得到广泛的支撑并真正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初衷。其实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些成果,数量还少些,距离成书还需要一定时间。但这应该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今后的重点。我说有的网友说让这些专家去药厂干上三年再去跑跑注册,大概就不会这样写书了。严老师认为很有道理,而且这种情况不独医药产业,其实是国内整个科研环境的实际情况,同时企业对研究的长期投入不足可能也是上游人员下不去的原因之一。不过这种情况应该说正在改善。而在和平其能老师聊天时,发现他也上,大概主要是去阿骋的地头吧。我问他是否现在还可能出版《制剂注解》这样的图书,他觉得很难,因为当时企业全是国家的,交流技术经验和成果是理所应当的,而现在都是市场经济,技术关键是各厂的核心竞争力,全部公开是不可能的。时过境迁啊。看到居然阿捷能够出这样的系列,真的是太感激了~~虽然现在不能下载,但是还是要按图索骥,去书市看看先呵呵~~<阿捷说书系列>刚出来时以为与己无关,根本没打开看。有一天找关于药品包装的资料,买了推荐的《药品包装技术》。觉得阿捷应该是9109的同学。《药品包装技术》看了相关的几章,一些老外遇到的问题、走的弯路,自己也碰到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现在离研发、学术越来越远。郑珩老弟的《药物生物信息学》看来是读不懂了。我是9104的阿方。我们出版社正和园子合作开展“化工出版社读者俱乐部会员优惠注册活动”,欢迎大家关注。活动说明看阿捷说书,可以感觉出他在出版时的战战兢兢(不好以下,想不出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写“说书”时同样如此。可敬。zcgkiller wrote:看阿捷说书,可以感觉出他在出版时的战战兢兢。刚工作时是对出版不熟悉,所以战战兢兢;后来是比较熟悉,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所以战战兢兢;最后是发现有很多战友关心这个说书栏目,众目睽睽之下,想不战战兢兢也不可能了。有战友询问上述图书。其中《药物生物信息学》因出版较早,我社已经没有存货,但一些专业书店和大书城还有。特此说明。年末将至,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几年来,阿捷接待了不少求职者,在中也回答了许多战友对编辑工作的询问,从中感到大家对编辑工作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有许多误解,这对求职而言非常不利。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如今不论男女,入错行都是人生极大的失误。为帮助大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少走几步弯路,阿捷把几年来招聘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战友询问最多的问题进行了汇总, 共30余个,将在“阿捷说书”中陆续回答,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准备应聘编辑工作的战友有所帮助。为了与“阿捷说书”相区别,这一系列帖子将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关于编辑这件事儿”。关于编辑这件事儿(一)1.出版社是怎么回事儿?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出版社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出版社不同于报社、杂志社。报社出版报纸,杂志社出版期刊,而传统的出版社只出版图书。但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有些规模较大的出版社也拥有自己的期刊。在这些出版社,图书和期刊通常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工作中基本各干各的。所以去出版社应聘编辑先要搞清楚是做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这可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工作,以后还会专门介绍。我国对出版社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大家知道公司是注册制,达到基本条件就能被注册,但出版社是审批制,没有中宣部和出版署同意休想新开一家出版社,所以到目前国内一共只有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社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国家级出版社和地方性出版社,国家级包括带中国字头的和各个部委所属的出版社,像大家熟悉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都是国家级的。有一类出版社比较特殊,就是大学出版社,其中许多也是很有实力的,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有一种分类法,可以粗略分为科技类出版社、文艺类出版社、综合类出版社。科技类只能出版科技图书,诗词小说是不能沾的,而综合类比较好,一般什么都能做。在500多家出版社中,能出版医药类图书的有400多家,而将医药类图书作为稳定的出版方向的就比较少了,大概就是百十来家,而在市场上能有一席之地的大概不到30家,比较知名的不过10几家。所以大家的主要目标应该就在这个范围,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有一些实力不足的小出版社逐渐被挤出或主动放弃医药类图书市场,那时编辑也就面临转岗甚至下岗的问题了。2.出版社都有哪些部门?一家正规的出版社,无论大小,基本上都由一线部门和二线部门组成。一线部门就是通常所说的“编印发”部门,即编辑部门、印制部门、发行部门。在不同的出版社,具体的名称经常会有差别,如编辑部、编辑室、编辑中心、出版中心、出版分社,其实都是编辑部门,一个大社的编辑部可能有20人,而一个小出版社的出版中心可能只有几个人,所以不能从名字上猜测是不是个很的大的部门。有的出版社规模很大,可以有很多分社,分社之下有中心,中心之下再分编辑部。像阿捷所在的生物医药出版分社,下面就还有4个图书编辑部和1个期刊编辑部。编辑都是在编辑部门工作的,主要负责将书稿加工成可以印制出版的合格稿件。编辑的工作以后会详细介绍。现在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分为两种,即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后者有的又叫加工编辑,后面也会专门介绍。印制部门又称为印务部、出版部等,主要负责图书的设计、装帧、校对工作,一般还要管理印刷厂。很多人以为出版社都自己印书,其实大多数出版社自己都没有印刷厂,出版社只是印刷管理者。同时编辑和校对也是完全不同的,后面会有介绍。发行部门又叫销售部门,负责将印刷好的书卖出去。如果打个比方,编辑部类似药厂的新药研发部门,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印制部类似生产车间,负责批量生产;发行部就是销售了。至于二线部门,一般都是财务、信息、计划、质检、后勤、人事等,和其他行业类似,只是有时被相对合并起来。除了编辑岗位,现在大型的出版社,对于销售人员也要求具有专业背景,所以也是大家可以考虑的选项之一,并非到出版社就只能做编辑。(未完,待续)密切关注阿捷的说的编辑这事儿...这个问题提出的太及时了。许多毕业生此时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难得阿捷这么有心专门整理归纳。谢谢阿~~真是及时雨,感谢热心的阿捷~期待ing关于编辑这件事儿(二)3.图书出版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编辑工作,是因为不了解图书出版的过程,所以先说说图书的出版流程。以阿捷目前最典型的出版过程为例,大概程序如下:市场调研―提出选题―选题初步论证―提出编写设想--寻找作家―达成共识―提出具体大纲和样稿―正式申报选题―正式论证选题―选题通过,签定出版合同―开编写会―全面审读样稿―反馈审读意见―开定稿会―收稿―初审―编辑加工―复审―终审―发稿―版式设计―录入排版―一校―确定印数和定价―二校―作者审读校样―三校―核红―封面设计―发印刷厂印制―样书检查―上市销售―宣传促销―支付稿费--回款结算以上35个环节是大部分图书应该经过的基本环节,还有许多零碎的工作不在这个流程中。其中有些环节可能合并,或采取其他形式完成,但大多数环节是不能省略的,而且上一个环节没有完成通常不允许进入下一个环节。下面分别做一简要说明。市场调研:现在规模较大的出版社都有自己完整的出版规划,一般在上一年的年底之前就要确定第二年要做多少个选题,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什么,重点图书是什么,具体到每个编辑的主要任务指标和方向都要明确。每个编辑都根据上年的规划有选择的进行市场调研,以便发现选题。提出选题: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一个选题。选题初步论证:分析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特色、有无同类竞争品种、是否和出版社其他图书撞车、读者群规模、写作难度、有无合适作家、成本投入有多少等等,和同事或主任讨论后,确定该选题是否可行。提出编写设想:如果经过上面的分析认为可行,编辑要进一步提出编写设想,如要写多少字、写作的重点是什么、突出什么特色、大概要有哪些部分、写作风格是什么、需要什么专业和经验的人来写、要在什么时间完成、大概的成品形式是什么。寻找作家:根据选题设计对作家的要求,寻找合适的作家,可能是以往合作过的,可能是没有合作过但有所了解的,还可能是其他途径了解到以前根本没有接触的。达成共识:带着自己对这个选题的全部设计去游说初步筛选出来的作家,让对方对你的方案感兴趣并且愿意承担写作工作。同时确认这个人选是合适的。提出具体大纲和样稿:毕竟作家是更专业的人士,如果他愿意写书,就要让他写出该书详细的提纲,对于难度大的图书如手册、工具书、科普书,还要作者提供样稿。正式申报选题:这时编辑就可以正式向出版社申报选题了,这里要将前期的调研结果反映出来,说明该书的特色和市场前景,并详细核算成本和利润,目的是让领导同意出版这本书,或者说是同意为这个项目投资。正式论证选题:正规的出版社会对每一个选题进行认真的论证,通常由选题论证小组进行,编辑要阐述自己的计划,其他人会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如果有问题就会要求编辑修改方案,再重新论证。小组论证后还要中心审批,中心之后还有出版社审批,只要一个环节不同意就会发回重来。重大选题还必须由出版社的专门机构进行论证。通过,签合同:如果选题经过层层审批得以通过,就算成功一半,编辑要尽快和作家签定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包括稿酬标准等,都要单独协商。多个作者的还要得到每个人的出版授权。开编写会:如果稿件不大,只有一两个作者就能完成,也可以不开,编辑和作家当面交流就行,但如果稿件涉及众多作家,就应该召开编写会,统一写作思路和要求,作好分工和进度计划,落实责任。全面审读样稿:对于多人参加的作品,原则上要求每个编者都要先写出样稿,由主编和编辑共同审核认为合格后,才能正式开始写作。但如果编写人员都有较高水平和较多写作经验,有时也有省略的。但重点图书是必不可少的。反馈审读意见:编辑要把审读样稿后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如果感到某样稿没有达到组稿要求,原则上应该要求他再次提供样稿重新审查,直到合格为止。有些作家很固执,需要编辑耐心工作。开定稿会:大型图书和重点图书以及教材通常要在初稿完成后召开定稿会,编辑要在会上审查稿件,确定能否收稿,或者还要做哪些完善的工作。稿件不合格是不能收稿的。但是现在有时也不开审镐会,作家把稿子发到编辑邮箱里,编辑看过反馈意见就可以了。收稿:如果一切顺利,定稿会后一段时间就可以收稿了,这时主要工作就从作家转到编辑了。初审:就是编辑审查作家交来的正式稿件,看看能否收稿,即是否达到原来设计的要求。对于前期工作不细致或难度较大的稿件,这个时候非常重要。因为不合格的稿件是不能进入下一个工序的,如果编辑将不合格的稿件当成合格稿件收下了,那么后面出现问题就非常被动。年轻编辑都不会初审,必须有老编辑协助把关。因为不看过几百万字的稿子,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稿子,什么是烂稿子,什么才是合格的书稿。编辑加工:这是最传统的编辑工作,也叫看稿,就是通过反复审读稿件,把其中的错误、差错、不规范的地方全部改成正确的。正常来说,一个30万的稿子应该用去一个月的时间。包括修改政治性问题、科学性问题、文字性问题、规范性问题等等。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很多大家都想不到。反正我干了十几年编辑,平均一页只有三四个问题的就是好的稿子了,问题大的稿子可能平均一页有十几个问题,问题再多的也见过,那是应该退稿的。反正我看稿如果连续两页让我挑不出一个问题,我就会返工重看,因为一定是自己走神了。此事决无夸张。现在大型的出版社都有专门负责稿件加工工作的编辑,就是文字编辑。复审:稿件经过编辑加工,应该基本达到发稿的标准,需要更资深的编辑进行检查,按行业规定需要副编审以上职称的才能做复审工作,就是副教授级别才可以。复审原则上要将稿件再读一遍,发现加工编辑的疏漏,决定能否进入后面的工序。终审:如果复审通过了,就进入终审,终审要求编审职称的人员进行,就是教授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做终审。终审审核通过了,稿件才算结束编辑环节。发稿:通过了终审的稿件要发到印制部门之前还有许多手续,编辑要填写各种单子,包括给印制部门的,给发行部门的,给营销部门的,给国家版本中心的,还要提出对图书的设计要求,比如要求书是多大的、要多少页码、用什么纸张、用什么封面、用什么装帧形式、封面设计成什么风格、正文设计成什么样式、用多大的字、用什么油墨等等。到这里为止都是编辑和编辑部门的工作,后面就进入生产环节了,但编辑还有很多工作。版式设计:稿件到了正文设计人员手里,要设计出该书的具体版式,包括各级标题用字的字体、字号、位置,页眉、页码、插图、表格,总之只要是书中出现的任何元素都要逐一给出设计方案。编辑要对设计出来的样稿进行审核,如果认为不合适还要再修改。录入排版:如果是手写稿需要录入员录到计算机中,如果有电子版稿件要转换成出版系统的文件,并按照版式设计执行相应方案,编辑在稿件上的所有改动都必须相应改好。一校:排版后会打印出一份清样,校对人员将其与编辑加工过的原稿相比对,逐字检查清样和原稿的差异,并退回排版人员修改。确定印数和定价:清样出来后,这本书的准确页数就出来了,编辑要据此确定该书的定价和印数,经过中心和出版社审核,最后确定。二校:类似一校,进一步减少差错。作者审读校样:通常作者应该审读一编校样,解决前期遗留问题和校对人员提出的问题。这个时候也是编辑通读校样的时候。三校:同一、二校,继续减少差错。核红:编辑人员等在校样上的修改到三校以后就很少了,在正式印刷之前,原则上要重新出样,校对要检查校样上的修改处在最终校样上是否都改正了。最终样应该和印出来的书完全一样。封面设计:在校对的同时,封面设计也在进行,这是由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完成的,设计出来的样子要经过编辑审查,编辑不满意就要重做。我自己对封面设计很有兴趣,对一些重点书的设计要求比较高,最多的一个封面我让美编设计了8次。发印刷厂印制:这是印刷厂的事情,和出版社关系不大,一般编辑也不太关心。样书检查:图书先要印出样书供出版社检查,要经过印制管理人员、封面设计人员、校对人员、编辑至少四个人检查,才算合格,可以收货。上市销售:这是发行部门的事情了,就是把书发到书店去销售。宣传促销:重点图书在上市后,有时上市前就开始相关宣传活动,编辑是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负责提供宣传材料,对于专业人群甚至要直接负责宣传工作。而根据需要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基础都是编辑的策划。支付稿费:出版后一段时间,编辑要按照合同的约定给作家计算稿酬,并及时支付。回款结算:图书出版后,书店会根据销售结果逐步将书款返回出版社,这样对这本图书就可以结算了。到此为止,算是一本书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而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延长这个过程,甚至使它夭折。所以编辑要考虑很多问题才能保证一本书顺利出版。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增加很多麻烦,比如复审不通过,编辑就要重新加工,校样中问题多可能要增加校对次数,甚至一个定价要反复讨论很多次。基本上没有一本书是轻轻松松一遍就全部通过的。这还只是一本书,我们出版社对年轻编辑的基本要求是一年20本书,而实际上,大多数编辑都要同时进行三五十个选题,而一个骨干编辑可能同时运作上百本图书。而这还只是编辑工作的主要部分,还有许多工作在这个流程里是体现不出来的。相信大家了解了这个过程,就知道当编辑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打算应聘编辑的战友可要想清楚了。4年的期限是否有些过长?是从选题到回款到手的全过程吗?从选题到拿到样书要多长时间呢?我今年因参编一教材与某出版社的编辑打过交道,看了阿捷老兄的说书对出版社的运作更明白了。当时书稿交上去之后校稿返回来一大堆错误,改来改去到终审还是有不少,忙得我不亦乐乎。由于一开始和我们打交道的人好象是负责策划,到了后期复审稿再找那位编辑才知道他早已不负责了,是有专门复审的人。看了阿捷的说书,感觉编辑本书也象作课题一样,要调研、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呵呵也不轻松,好象策划编辑常常在外面跑。url wrote:4年的期限是否有些过长?是从选题到回款到手的全过程吗?从选题到拿到样书要多长时间呢?4年是到回款,但这是非常顺利的情况。从选题到样书差别很大,以30万字为例,正常应该2年,大概半年策划,一年写作,半年编辑出版。如果作者忙,或者图书部头大、难度高,时间会很长。比如《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从策划到出版,用了5年时间,其中写作用了4年半。所以编辑的规划要考虑很长,为了5年以后有饭吃,可能现在就要把选题布置下去。至于销售,2年只是主要销售期,有时书走的不温不火,可能3年才能结算。说个事情大家可能都不相信,据说英国牛津出版社正在规划他们的新版词典,编写出版的整个时间计划用70年!也就是至少要用三代人才编出一部书。阿捷 wrote:市场调研―提出选题―选题初步论证―提出编写设想--寻找作家―达成共识―提出具体大纲和样稿―正式申报选题―正式论证选题―选题通过,签定出版合同―开编写会―全面审读样稿―反馈审读意见―开定稿会―收稿―初审―编辑加工―复审―终审―发稿―版式设计―录入排版―一校―确定印数和定价―二校―作者审读校样―三校―核红―封面设计―发印刷厂印制―样书检查―上市销售―宣传促销―支付稿费--回款结算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书店里的书都似曾相识,因为专业出版社不多,参与选题的策划编辑也就不可能太多,再加上策划编辑也会跳槽,因此很多出版社的选题也差不多,造成提纲思路差不多,看来这是出版流程造成的。市场调研―提出选题―选题初步论证―提出编写设想--寻找作家―达成共识―提出具体大纲和样稿,最重要的步骤都被策划编辑搞定了,而且还要当猎头,一个年轻编辑一年就运做20本书,资深编辑上百本,这么大的量怎么保证质量啊?wangtao 说的一点不错,现在很多出版物都非常粗糙,所以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一些不正规的出版社根本不进行认真的选题策划,只是简单的跟风和模仿。二是一些严格的出版社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其辛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在我自己的分社,选题思路是老编辑带下来的,新人开始是没有报选题的资格的,他所申报的选题其实大多是老编辑已经作好前期工作后交给新编辑具体执行的。新人真正能申报十几个自己开发的选题通常要3年以后了。同时,选题论证是一个槛,不是每个选题都能通过。最初的选题大概一半般以上会在中间过程被淘汰,剩下的选题也是经过反复讨论的。比如现在编辑报到我这里的选题,如果没有分析与同类书的异同,说明这一选题有何新颖独特的地方,基本上是不会被通过的。一个选题从提出到通过是编辑、作家反复研究的结果,图书的价值在于包含了其他书中没有的东西,无论新的信息还是独特的经验,甚至是阅读查阅上的改进而更为便捷,总之要有值得读者选择的理由。这种差异化的设计才是编辑策划中的难点。当然限于水平,经常有些书设计的时候很好,但作家能力不及,最终无法实现设计,这也是很常见的。但目前图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出版社的急功近利。没有出版社的利益驱动,也不会衍生出这么多不合格的作家。关于编辑这件事儿(三)4.编辑都有哪几类,区别是什么?如果不谈报纸的话,编辑有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之分。对于园中的战友可以选择的范围一般也就是这两类。对医药背景的学生,期刊大多数是专业性刊物。在我国,科技期刊的日子差别很大,一些国家级的刊物还是不错的,他们可以收取比较高的版面费,也容易拉到较多的广告。但一些地方性或比较偏门的刊物,可能过的比较紧张。有许多仅仅靠主管单位拨款经营,也就谈不上什么效益了。期刊编辑的辛苦在于定期出版,工作紧张,时间安排比较机械。同时主动权有限,哪些文章能发表一般是编委会决定的,编辑的意见有限。所以杂志编辑比较稳定,文字工作的比重大一些,但乐趣也少一些。图书编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策划编辑,二是文字编辑。不过这种区分一般在大出版社才有,小一些的出版社可能还是编辑一个人从头管到尾。策划编辑的工作在上一次已经介绍,而文字编辑就只负责编辑加工一个环节,即工作对象只是书稿。这里要说明,从头管到尾的形式不是落后或不好,其实从图书的角度看,策划编辑自己加工自己组织的书稿,更能够把握其中的问题,突出策划时的意图。但代价是效率比较低,每年能出版的图书品种少,难以形成稳定的品牌,并且加工书稿占用时间多,容易造成策划过程的粗糙。由于加工占据编辑大量的工作时间,因此大出版社经常专设加工编辑中心,使策划编辑将主要经历投入选题开发当中,对于提高选题质量,多出好书是非常有利的。否则也不可能一年出版十几、二十几本书。换个角度说,一个策划编辑一年出版很多品种,其实是多个岗位共同协作的成果,只是都显示在策划编辑一个人身上了。在国外,图书编辑比国内分的还细,有三种。除了文字编辑外,策划编辑之下还有一类编辑,主要负责将策划编辑的创意付诸实施,在国内则一般不加区分。5.策划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简单的说,成熟的策划编辑,其工作是哑铃型的,一个重点在选题策划,一个重点在宣传营销,传统意义上编辑的主要工作――编辑稿件――已经弱化,一般由专门的文字编辑和刚入行正在学习阶段的策划编辑承担。成熟策划编辑主要不是文字工作,而是策划、管理、营销、沟通等工作。当然一般也会做一些具体的文字加工工作,那主要是对于重点稿件或急件,年轻编辑的加工能力可能应付不了这种特殊情况,所以还要策划编辑亲自出马。这里大家可以看出,一个策划编辑一定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文字编辑,不经过文字编辑的磨练,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策划编辑。原因很简单,你自己对什么是好稿子,什么是烂稿子都没有切身的感受,怎么能组来优秀的稿件呢。不过策划编辑的加工量终归还是比较少,大概一年也就100万左右吧。策划编辑的主要文字工作在于复审稿件(或称为复查稿件),凡是自己策划的稿件,别人加工完了,都要自己亲自复审或复查,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这本书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个量就大了,一般要复审几百万字,这可是基本要一个个字看一遍的,也很辛苦。此外就主要是策划工作和营销工作了,前面的流程中已经体现。包括市场调研和分析、开发新的选题、组织稿件、审读样稿、督促进度、决定图书的定价、印数、参与设计封面和版式、分析销售动态和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表现、设计宣传计划、写书评、做活动、关注学术进展、参加学术会议和展会,同时要和印务、销售、物流、宣传、加工编辑、设计人员随时保持沟通和协调,逢年过节还要维护重点作家。现在的策划编辑实际就是一个制片人兼导演,看准一个项目(分析市场发现选题),争取上马(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论证),找到演员(遴选最佳作者),按时开机(启动编写工作),进行后期制作(编辑、设计、印刷),开展宣传,收回资金。所以,认为编辑单纯、轻松、只要文字能力强就能胜任的,最好别去,否则真的很不舒服。6.策划编辑需要什么素质?策划编辑是从文字编辑磨练出来的,所以文字功底当然要过关。不管作家的稿件多么混乱,都要理得清、说的明,将混乱的文字整理成流畅、准确的书面语言。而且对文字有较好的感觉,即使是快速阅读,也能迅速发现其中的病句、错别字等,否则一个稿子看三个月,其他书就别出了。当然这也是熟能生巧。但如果底子太差,最后别受这份罪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一个选题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策划编辑对读者需求的了解以及对现有图书的分析。比如一个新的选题点子,要能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其目标读者的人数、分布、购买力、购买意愿,要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市场同类书的品种、特点、影响力、销售情况。还包括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学术进展,专家动向。创新能力是策划编辑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在的出版业几乎找不到没有出版过的选题,再出版别人没有的题目很可能就是市场不接受的。那么在有同类书的情况下,怎样作出新意,让读者就是感觉你的书比别人的好,就是对策划编辑的考验了。随着市场细分,和读者个性化加强,特别是学科交叉融合加快,还是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就看编辑有没有这个本事了。学习能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学校的东西出了校门很快就落后了,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跟上读者的需要。同时,编辑出版本身就有大量的知识、技巧需要掌握,学习能力差就很容易被同行挤下去。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的编辑很“实在”,俗话讲“没眼力劲儿”,不能很快和别人沟通起来,就非常吃亏。而空有一肚子好主意,却说不出来,也不可能组来好稿子。现在的稿件很多要出新,对作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就要编辑说服作者,能力差的或碰到个比你还能说的作者,根本搞不定,最后就会又出来一本毫无新意的东西。组织能力更是重要,同时运做多本图书,要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都是靠你自己去安排,没有人会帮你,而且大型图书的作家队伍可能有几十人,开个会总要能张罗起来吧。而一些重要图书从编辑、出版、发行、宣传都要进行有计划的活动,涉及作者、编辑、设计、宣传、印制、媒体等众多方面,全要你进行策划、调度,没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是不行的。丰富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稿件中可能出现各种内容,知识储备丰富就便于工作,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恐怕很难成为好编辑。吃苦耐劳就不用说了,赶上急件,让你连续开上半个月的夜车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我没说,就是要能心态平衡,这么辛苦的工作,收入有限,没有名声,这才是最大的考验,不过这个问题以后还会专门说。当然上面是对编辑的理想要求,现实中很少有编辑一下达到上面的水平。现在出版业竞争非常激烈,对编辑的要求挺高,但回报却有限,所以说实话,编辑不是个好职业。想当编辑的战友不妨对照一下上面的情况,重新考虑自己最适合的方向。关于编辑这件事儿(四)7.编辑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如果你是去应聘研究院所、医院、学校等单位,专业精深也许是个优势,但如果是面对编辑岗位就未必了。现在的科技出版社都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当然不成。但是如果专业面很窄恐怕也不是好事。对于编辑而言,一个很窄的领域其出版空间通常是有限的,比如一个学生本硕博专攻发育生物学,专业知识肯定很扎实。但是市场上能容纳的发育生物学图书是有限的,再重复也没有空间了,即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这时让这个编辑开始涉猎新的专业,当然要有一定难度。而如果你本科是药学,硕士学了生物,博士学的是发酵,那么将来可能有三个领域都很容易进入,当然更方便。何况现在学科交叉十分广泛,很多稿件都是跨学科的专著,单一的专业背景就比较吃力。所以专业背景“杂”一点的学生通常更受出版社欢迎。外语也是基本条件之一,因为现在很多出版社都要引进图书,外语好的可以在翻译稿的选择、评审、加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现在和国外的出版社交流也很多,外语是很重要的。我们一个退休的总编据说会8种外语,绝对折服。当然现在的学生外语大多很好,但还是有差别,有的托福的分数很高,有的会第二外语,都是重要的竞争优势。除了专业知识,编辑的知识面是多多益善。以前有种说法,说编辑应该是“杂家”。事实如此,书稿中除了专业知识也会涉及很多其他学科,包括政 治、法律、民族、经济、历史、地理、文学、天文、宗教、体育等等,你懂得多,就可以多发现问题,少出现差错,并提高效率。昨天就看到一个稿子,里面提到一句诗“足蒸暑土气,炎天光”,如果熟悉诗词立刻就知道该补上“背灼”两个字,否则还要查阅资料,耽误工夫,甚至不知所云。另外,现在的编辑需要主动约稿,这也是你和作者磨合的过程,如果自己知识贫乏,就少了很多与作者交流的机会。一个眼界开阔、知识丰富的编辑肯定会给作家更大的信心。所以编辑永远不要嫌嫌自己懂得多。8.策划编辑是文字工作者吗?经常有学生来应聘,问他为什么想当编辑,回答是喜爱文字工作,还有的还特意说明自己喜欢安静的工作,性格沉静,能坐的住。如果是对于文字编辑,这样的人确实不错,但如果是应聘策划编辑,那么这几句话基本已经使自己退出竞争了。毫无疑问,当编辑需要很好的文字能力,但就象上面多次说过的,现在的编辑更多的象一个导演,你见过一个导演自夸文字能力强所以电影拍的好吗。所以策划编辑是文化工作者,但不是文字工作者。他的工作对象应该是人,不是文字。那么这话应该怎么说呢,我建议是:本人有很强的文字能力,绝对能够胜任编辑工作对这方面的要求,而且我还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什么什么,所以我觉得自己具备成为一名策划编辑的基本素质。当然,如果你来阿捷这里应聘,上面这段就不用背了。因为我会给你20分钟完成一个命题作文,看看你的文字工夫到底有多棒。9.编辑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吗?不少人来出版社,是冲着工作稳定这一条,觉得比公司什么的安稳,尤其女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不是这样。虽然出版社目前名义上是事业单位,但早已面向市场,其经营和企业很相似。特别是现在出版社发展很快,人员需求大,也没有那么多的事业单位名额,所以很多出版社现在都已经超编,再招聘近来的编辑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合同制,和企业是一样的,根本没有稳定可言,要辞退你是很容易的。而从大趋势看,也没有稳定的可能。现在国家已经发文,明确三年之内全国出版社全部转企,现有人员也要更换身份,成为企业员工,都是合同制,所谓稳定就成为历史了。如果你是看中国家事业单位这个名头,那干脆别来了。从另一个方面,出版社实质上是经营性单位,竞争激烈,即使稳定,也是相对的。最近三年来,我们这个不足20人的小部门,就已经有4个编辑不适应工作要求,或者离开出版社,或者到其他岗位去了。我们今年招编辑,只要一个,结果有100多个博士、硕士应聘,最后集体面试了10个,从中挑了一个。可以想象这样选拔出来的编辑都是非常优秀的。我知道的大出版社可能基本都如此,这就是你将来可能面对的同事或对手,你说竞争激烈不激烈,要想过稳当的日子恐怕不现实了。阿捷的文章条理分明,清晰自然,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绝对的五星级从业人员,有人可能说我又拍一下阿捷的臀部一下。嘿嘿关于编辑这件事儿(五)10.编辑工作的自由度有多大?对这个问题,不同应聘者的理解差别很大,一些人以为编辑都是执行各种规范,要在作者的基础上工作,所以自由度很小;而另一些了解一些策划工作的人又觉得编辑可以随心所欲,好象自由度很大。其实都不准确。编辑工作的自由度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从工作安排上看,编辑每天做什么基本是自己决定的,出版社一般是阶段性考核,比如这个月报了几个选题,发了几个稿等等,而且一般是年底才真正考核,所以编辑的空间比较大。图书是内容产品,会有各种情况,计划太死没有意义。同时因为图书的出版环节太多,交叉在一起,也不可能统一规定。我今天想看稿就看稿,想去逛书店就去逛书店,想去找作家聊天就去聊天,领导通常不管,只要你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就行。从选题上看,也是比较自由的,只要你的选题在总的规划方向内,无论报什么都可以。比如我们是生物医药的,只要符合这个范围,你想做什么原则上都可以。不过从整体经营的角度,我们也有一些管理。首先是要求尽量做自己本专业的选题,搞药事管理的去开发动物细胞培养恐怕就不太合适,但我们不会禁止,而是让他找个相应专业的编辑做搭档,来完成这个具体选题。同时,在我们规划中的选题必须完成,比如今年主要开发制药工程,那么会确定指标数量,必须完成。至于具体是什么,自己根据市场需要决定。其他方面也如此,比如有个对口专业的学术会议,只要你提出来一般都会同意去,你的重点书出版后,想做一些专门的宣传,比如搞个发布会,只要认为值得也可以。自己做主的情况还是很多的。但有些又非常限制,完全没有商量的空间。比如选题必须经过论证通过,所以编辑第一次见作者通常不敢说这本书就肯定出了。比如稿件如果复终审不通过,必须按要求修改。同时各种编辑规范的要求是没商量的,必须严格执行。由于出版工作环环相扣,经常是事情来了很多,排队等你去做,所以虽然没有人要求你每天作什么,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也并不多。需要指出,给编辑自由不是说编辑可以毫无计划,而是说你自己必须自己作好计划,并且及时调整,自己可不能放松。11.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要简单总结编辑工作的特点还真不容易。我的突出感受是事情多,头绪乱,变化快。就算一年出版10种书,按照这个水平,你同时管理的图书至少要有50种:10种正在策划,要做市场调研和分析,为3年后出版做准备;10种书正在组织编写,要随时了解进度、审核样稿,为2年后出版做准备;10种书已经收稿,要初审、加工,为明年能够出版做准备;10本已经发稿,正在印制环节,要及时沟通,处理校样、审核版式封面、确定印数定价等,保证今年出版完成任务;然后至少还有10本以上的图书已经上市要跟踪销售情况,及时返回总结。当然这是比较机械的划分,实际上经常搅和在一起。这么多的项目在进行中,出现变化是非常自然的,而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你的计划。正准备看稿呢,来了一个校样并要求三天返回,马上电话响了,一个作者说来北京开会准备下午来见你,而这个下午可能你原来准备去书店调研并顺便寄两笔稿费,刚放下电话,主任通知你刚发的稿件还有问题要退回修改明天交差,然后发行送来重印单要你考虑重印与否。这样的描述毫不夸张,所有当过编辑的人都有切身感受。而且经常有急件或重点项目要全体人民集中突击。这时你的计划就要随时变化。应变能力不强,或者只习惯于单线条思维的人难免会很不适应。编辑部里真正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少,经常是人来人往、电话不断,会议、讨论一个接一个。如果一个上午接不到一个电话,自己都会觉得怪怪的。12.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二)?上面从日常工作的客观角度谈了编辑工作特点,下面从更主观的方面再谈一下。在此,我要非常郑重的告诉大家:编辑决不是一个好职业。没有5年的时间,简直连味道都不清楚,因为5年下来,可能刚有几本书的销售结果能看出来,刚刚对5年前的策划工作有了比较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些经验的积累是编辑成熟的基础,没有出版过一定数量的图书,就不能把握图书和市场的规律,也就不可能比较自如、比较有把握的开发选题。而当一个编辑的大多数选题都保证能得到市场认可时,才能说他已经成熟了。所以四五年的编辑才开始成熟,七八年才真正独当一面。和其他行业的成材期相比绝对超长。而且编辑没有多少油水,更没有显赫的名誉地位,一般人甚至不知道责编、主编、总编、编审的区别。你就算自报家门,人家也不知道你有多大的本事。将来你的同学都能人五人六的,你可什么都拿不出来。而且工作非常辛苦,没有不加班的编辑,如果你是男生还好,如果你是女生,必须找个能做家务的老公,因为你的业余时间要有很多被工作占用。编辑毕竟是二线工作,和医生、教授不同。所以想出名别当编辑,想挣大钱别当编辑,想混日子也别当编辑,要不然您也对不起自己。说到底,编辑是一种极其自我的职业,干的好不好别人一时无法评价,自己感觉好不好更是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全心投入才可能有所成就,图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创新和严谨,而是否投入了创造力,是否一丝不苟,出版社和其他同事都不可能代替您,也不可能考核您,只有靠您自己的自觉和努力。编辑绝对是一个需要全心投入的职业。编辑有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编辑这种工作的特点是,您的能力和业绩,最终都要经受市场检验:如果选题平庸肯定赔钱,读者都是专业人员,书中错误难逃慧眼。你可以瞒过一时,但终究露馅。当读者把电话打到你那里骂你出的是什么烂书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以如果选择编辑要非常慎重,如果有其他机会就先不要考虑编辑了。关于编辑这件事儿(六)13.编辑的收入有多高?&&不同编辑岗位也不同。期刊编辑要看所在的具体单位,好刊物的效益通常也不差,但大家相对平均,增长空间也有限。文字编辑一般都是按照工作量,采用计件工作,按照加工字数和难度以及完成的质量来拿钱。区别在于各个出版社制定的政策不一样,有的基数低,有的基数高,而且加工费标准也不一样,有的每千字3块,有的4块,有的可能更高。应聘文字编辑的战友要仔细比较。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参考量,一个好的加工编辑,如果非常勤奋的工作,一个月大概能完成100万左右的稿件加工任务,再多可能就无法保证质量了。而新人往往做不到这个水平。那么你就可以根据招聘者告诉你的加工费水平估算出你一个月最多能挣多少钱了。当然,有些单位标准虽低,但福利可能不错,所以要综合考虑。至于策划编辑的收入差别就非常大。首先年轻编辑和老编辑的差距就很大,这好理解,你刚工作两年,你的书还没开始挣钱呢,你的收入其实都是出版社楞给你的,当然多不了。一般都是参照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而老编辑可能有几十种书在销售,收入当然高,尤其是好编辑的选题对路,市场欢迎,可能不断重印,那样编辑不用花什么工夫,而图书却畅销不败,效益就上去了。新老编辑收入相差几倍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出版社之间的差别更大,现在各个出版社的分配制度都不完全相同,所以同样定价的图书销售了同样数量后,能给予编辑的效益差别可能非常非常非常大。我估计北京市新编辑的平均年收入应该在2万到4万之间,看具体什么单位了。有些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在基本工资和奖金之外,如果是自己加工的稿件也能拿到加工费,那就又是多出来的一块收入了。但这样的出版社越来越少了。需要大家在应聘时注意的是,第一,了解基本收入的构成;因为这是你刚开始几年的主要收入,虽然都是参照事业单位,可是仍然有差别。比如北京市有过很多次工资调整,其中一些是指导性意见,由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时,有的单位就执行,有的就故意不执行,这样的调整是很多的,总有10来项吧,有的幅度还很大,可以上百元,那么都执行和都不执行的差别就很明显了。第二,不管他向你介绍的分配制度多好,给你估算的可能收入有多高,都要看他有没有执行的能力。有些分配政策看着很好,但不可行,最终也无法兑现。一些出版社的分配办法老在变,这样的单位要当心,因为你根本无法预期。还有少数单位领导说了算,到年底不兑现,你也没办法。所以要尽量从侧面了解一下真实情况。14.编辑收入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编辑收入的特点,类似酸碱滴定的曲线。开始一段时间平缓,上升很小,然后有一个比较快的提升期,之后就在高位保持相对平稳,这个特点在不同编辑和不同出版社是类似的,只是程度不同。一般前3年是比较艰苦的,工作量大,但收入上不去,4-7年左右,如果自己比较努力,这个时候会有明显增加,应该能够翻一番,然后又是比较平稳。因为编辑是靠脑子吃饭的,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个极限,不可能无限增长。国外普遍认可的水平,是一个编辑一年出版20-30本书,再多就无法应付了。国内的编辑可能还略低于这个水平。像我自己平均下来一年是15本左右,也就到头了。编辑收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滞后性。今年策划的选题也许三年后才能出版,4年甚至5年后才能拿到效益。不像搞销售的,当年见效。所以编辑流动性差也就不奇怪了,我辛辛苦苦干了5年,开始出效益了,谁还在这个时候跳槽呢。编辑收入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所以选择单位时也要全面考察。出版社的考核办法是很重要的,比如有的出版社按你编辑加工的字数考核,那么我自己努力肯定可以提高收入,但如果按照销售业绩考核,就要分析,如果出版社的发行不得力,无论你自己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好的效益。因此要问清楚任务考核指标是什么。同时出版社自身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大的出版社在书店中地位很高,只要是新出版的图书都可以上架,而一些小出版社就没有这样的待遇,由于书架有限,书店肯定优先照顾大社,这样即使你的书和大出版社的一样好,也少了很多销售机会,销售上不去,收入自然上不去。出版社对你所在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很重要,现在的出版社都开始注意特色,并非所有专业都涉及,有一些是尝试,如果不行会退出来,这样招聘的人实际就没用了。特别是医药领域,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目前总体的趋势是小出版社逐渐退出,这时进到小出版社是比较有风险的。所以要看出版社是否决心在这个领域站住脚,因为策略不同对工作的支持肯定是不一样的。出版社在该领域的时间也是因素,因为如果时间比较长了,多少会有积累,编辑部有稳定的收入支撑,虽然你轮不上吃肉,但肉汤多少还是能喝到的,这就比进入一个全新组建的部门好的多。而且这样的部门一般已经有一批成熟编辑,有了一定市场影响,你的工作能得到更多帮助,效益的实现也能早一些。15.编辑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我的体会来说,工作强度实际分几个方面,包括工作时间、任务难度、考核压力,同时工作强度是比较而言的,要看您的参考标准是什么。而且不同出版社的管理方法也不同。但总体而言,编辑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新人一般都有一个学习期,这段时间没有任务指标,主要指经济指标,但也有一些考核,比如要完成一定字数的编辑加工。这时新人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因为编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成为一个合格编辑要学多少新东西,要培养多少新素质。所以这时的学习压力大。同时,这个时候的自主性很低,你的工作都是领导或老编辑派下来的,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经常是几个人同时给你布置任务,又要按时还要合格,不容易。准确的说,这时的编辑就是一个脑力蓝领。尤其自己的业务素质有限,比如看稿,老编辑一天能看3万,你大概只能完成3千,而且人家一检查还不合格,得重来。加班是常事。当然,大出版社的培训可能比较好,能减轻自己学习的压力,但大出版社的新人多,竞争激烈,又是一种压力。以我社为例,对于3年之内的新人,经济考核压力是较轻的,量化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每年要完成编辑加工300万字,也就是每年平均5-10个稿件,开始一两年这些稿件大多是老编辑提供的,一个30万的稿子大约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具体进度自己掌握,还是比较自由的,分配稿件时一般都会给您本专业的稿件,难度应该也不大。但同时中心会安排一些其他工作,比如作市场调研、参加一些宣传营销活动等,自己加工的稿件还要负责审核一遍校样,都会占用时间,所以难免有时要加班。而最主要的压力来自竞争,培训成绩的好坏、加工质量的高低、交办工作的执行,决定您能否在众多新人中出头。而一旦开始真正的效益考核,才是真正的编辑生涯。编辑的真正角色是导演,而不是给作家打下手的,作家写什么、怎样写是编辑的策划。这时对编辑工作的指标不再是加工字数,而是由您策划组织的稿件,在市场上能否赢利,能赢利多少,完全由市场检验,或者说压力直接来自市场。这时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一本书要成功,需要各环节都作好,而好是没有尽头的,您只有比您的对手更聪明、更努力,才能让读者选择您的产品。那时根本不会有领导要求您拼命工作,每个人自己就会努力的。而千头万绪的工作,稍微不慎就会出麻烦,工作强度已经不仅的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相信每个老编辑都经历过半夜忽然惊醒的事情,那通常是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被耽误,而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少应聘者对我说的“编辑很辛苦”的提醒,都回答自己能吃苦,或者什么现在任何行业都很辛苦等等,但是他们没有体会,编辑的辛苦绝对超过你了解的大多数职业。你的案头永远堆着处理不完的稿件,你的选题策划永远没有完善的时候,你的作家永远在追问他的书怎么还不出版,你不得不使用你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去补足你八小时之内未能完成的工作。最麻烦的是,什么是好书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你只有作的比别人更好才能生存下去。而大家都是靠脑袋竞争,谁也不傻,所以你除了比别人更勤奋没有其他办法超过别人。所以只要做一天编辑这苦就没有吃完的时候。从这个角度说,编辑的活是永远干不完的。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工现场样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