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状态2.5女娲配征服者dnf闪退怎么解决win7,女娲显示DS_store 求不dnf闪退怎么解决win7求大神4G状态不闪接

&&王者荣耀女娲铭文怎么搭配 女娲高输出铭文推荐
王者荣耀女娲铭文怎么搭配 女娲高输出铭文推荐
来源:搞趣网
作者:长颈鹿
王者荣耀女娲铭文怎么搭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王者荣耀女娲高输出铭文搭配详解,希望这篇攻略详解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女娲高输出铭文搭配攻略:女娲5级符文:暴戾、刹那、潜能圣人:增加英雄的法术攻击。轮回:增加英雄的法术攻击和法术吸血。怜悯:增加冷却缩减。王者荣耀从女娲这几个符文推荐来看,无论是缩短冷却时间还是增加法术攻击这都是为了提升女娲的输出伤害;而另外一面提升法术吸血则是为了增强女娲的生存能力,女娲在大招卡其之后不能移动,所以只能通过法术吸血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王者荣耀智能挂机神器:(电脑版)王者荣耀:新手引导,魔女回忆,深渊人机全自动辅助神器()&了解更多有趣的王者荣耀资讯,敬请关注“搞趣荣耀”微信公众号:&欢迎加入搞趣网王者荣耀群(点击即可加入):王者荣耀高段位交流群12:&&&&王者荣耀荣耀开黑群:王者荣耀未上线新英雄汇总王者荣耀常用资料3.30王者荣耀精品合集王者荣耀新手必看&
【责任编辑:】问题已失效或不存在女娲造人背后的惊人真相
我的图书馆
女娲造人背后的惊人真相
经济与投资研究Economy-Investment(1)引子 当我们轻轻拂拭历史的尘埃,去探寻人类历史足迹时,有一个民族是无法绕开的,她就是“苏美尔人”。这个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新月地带的古老民族,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第一座灯塔,是东西方文明之源。 新月地带:希伯莱人称之为“示那国”或伊甸园之都。考古研究发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城邦文明,一直可以追述到7300年前埃利都(Eridu)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座城池。苏美尔文明比古埃及文明早了约1000年时间;比巴比伦,印度早了3000年;比中国,希腊文明早了3500年,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之母。当我们研究历史到一定阶段时,总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人类)从何而来?将走向何方?我们为何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有如此大的区别?我们的智力“第一因”是如何产生的?而作为人类第一文明的苏美尔人,无疑在这些问题思考中,被推到了浪尖的位置。当全世界所有民族,都穿着兽皮,摸石头过河,和禽兽为伍时。为何苏美尔人一枝独秀地爆发出高度的文明?来得十分突然和诡异。苏美尔文明的高度成就,奠定现代文明的基石,人类所有文明的元素都可以在苏美尔中找到来源。苏美尔人至少创造39项人类第一。语言,文字,水利工程,建筑,天文,历法,学校,法律,宗教,药学,数学,农业,神话,文学,史诗,音乐等等等等。可以说,没有苏美尔人的开拓的奠基,当今人类还是与禽兽一样,只会用石头。人类智力起源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认为人类长期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智慧。这基于进化论假设的推论,当年达尔文是拒绝讨论人类智力起因的,故而这种解释也只是在假设基础上的假设,只不过它被多数人想当然地接受而已。第二种是认为人的智力来自于天外的神受。这种解释直接来于人类早期的神话。中国神话中人类智力来自伏曦传受,古希腊人认为是普罗米修斯,圣经认为是撒旦。如果用第一种假设来解释人类智力起源,那么苏美尔人无疑就是人类的神。人类文明所涵盖的所有元素,都被苏美尔创造出来。劳动是智力起源,苏美尔与其它民族不是站在同一个进化层次。甚至可以说和其它人类不是同一个物种。如果用第二种假设来解释,那么苏美尔人就是上帝的宠儿。人类的智力起源受天外来客的启示,神为何单单选择了苏美尔人作为传播的媒介?“自发产生智力说”“和智力神授说”两者必然一真一假。这种人类起源问题一样除了“特创”就是“ 演化”。由于进化论本身就没有任何证据,也解释不通人类的智力为何突然爆发到一个至今都无法逾越的高度。所以本篇的视角是站在“神创论”角度去还愿人类历史真相。无神论信仰者,视界狭隘,如感到身体不适,请自行离开。(2)传说的真实——女娲造人希腊神话,希伯来旧约均源自于巴比伦神话,而巴比伦的神话源自于阿卡德人。阿卡德人抄袭于苏美尔神话。自《吉尔伽美什》史诗出土以来,完全证实了《圣约》故事来源都最初的苏美尔。而苏美尔的一个分支古埃及人的神话则是继承苏美尔神话。中国的昆仑系神话,则来源于苏美尔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是小异而大同。都来源于最初的苏美尔人。各个民族的神话,都是在用不同语言,思维来记载和解释上古时代发生的同一件事情。不仅现代人类同出于一源,人类文明同出于一源,连神话故事都是同一史实的翻转。因此苏美尔神话就显得尤其特殊,她最接近可能接近上古人类历史。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人虽然对苏美尔文献破译取得了很大进展,可惜这些破译的内容却很少公示。因为苏美尔文献记载的史实,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而神话故事中的天神,更加接近中国神话。中国神话是最少篡改的苏美尔神话。只是中国神话丢失的内容很多。这无疑使整个西方文化信仰都遭到质疑和否定。西方无论是宗教界,不是史界对苏美尔文明是一个敏感的禁区。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人来历不明,他们的出现就好像奇迹,突然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且极为先进。近东地区的其他民族都是以闪族为主的白种人,唯有苏美尔人自称“黑头”,他们是中东独一无二的黄种人。有的学者猜测他们来自伊朗或者阿富汗的高山,但是这个迁徙方向与人类走出非洲,向东迁徙的方向正好相反,时间也不对。要寻找苏美尔人来历,还要从苏美尔神话那里去找答案。苏美尔神话中的造物主是来自天狼星的行星Nibiru(尼比鲁)的 Anunnaki(阿奴纳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创造的,Anunnaki成为苏美尔人的多神上帝。大约25万年前,Anunnaki开始制造人类,前后一共造了多个版本:(1)未成形失败的素体(2)人类初始版(没有生育能力),The Adam 1.0;(3)人类二级版,The Adam 2.0;和(4)人类加强版,The Adam Vista(5)神与人混血的超级人类 The Adam Super根据苏美尔泥板神话记载,启画创造人类工程的人具备有人首蛇躯的形象,是位蛇形大神。他是苏美尔神话的核心人物,就是被称作“灵巧的创造者”的海王星努迪姆德,是天神Anu的长子名为Eya。Enki恩基,意为“地球之主”,他与恩利尔(Enlil)同为Anu的儿子,按西方人的视角解释恩利尔像是天使,而恩基却是魔鬼的角色。恩基的妹妹宁玛(Ninmah)是医学女神也是蛇形,这也是现代医学标志的由来(同为蛇形神又是兄妹,又与造人有关,这与伏羲和女娲如出一辙)。苏美尔神话中恩基与宁玛,实际上就是伏羲与女娲。恩基引入了基因控制方法制作了最初的人类版本“完美模型”:亚达帕(Adapa),也就是亚当(Adam、Adama),让自己的妻子来将其实践化。之后,14个“生育女神”中的7个生了男孩,7个生了女孩,这种类似体外受精的方法还运用在“圣母玛丽亚”的身上。这7男7女就是初始版本的人类,没有生育能力。这版人类只能通过克隆来繁殖。充当工奴的主要就是这个版本的人类。因为没有生殖能力,所这个版本不可能留下后代。只要停止复制,随着个体的死亡,最终全部灭绝。造人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劳动力,犹如家畜对于人类一样。史诗中记载:“让她创造一种原始工人,来承担枷锁……让这种工人承担神的艰辛,让他承担枷锁!”——请别觉得残忍,制造你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你觉得神很残忍而你的存在没有价值,而是你很有价值,不然就不会制造你,不然你就不会存在。难道不需要猪的你会养一头猪吗?除非太无聊。当然,最初的造人也有“太无聊”这个原因。而在基于人类的问题上,矛盾开始产生。因为没有生育能力,宁玛(女娲)倍感沮丧。在初始版本中选择了一对男女素体,进行了关键性的一次DNA修改。这对男女就是《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注意,《圣经》称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但在苏美尔神话中这对修改的版本并非是最初的人类。她们正是人类二级版本始祖。这次修改在《圣经》用了夏娃被蛇引诱偷吃禁果来暗喻,人类犯了原罪。从此,人类懂得男女之别,知道了羞耻感。有了道德,情感和智力。事实上人类怎么可能吃个苹果就能产生智力。真正的原因是,宁玛(女娲)恩基没有遵守,众神立下的契约,私自修改人类DNA。这事被恩利尔(Enlil)知道后,愤怒地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巧合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时代一开始并没有人类,这跟苏美尔神话一致。伏羲能仰头观天象,低首察地脉,是一个类似大工程师样的神;女娲是一个非常勇敢和有智慧的女神,不仅造了人,还补过天。伏羲和女娲的身材要比人类高很多,寿命也长得多。一开始人类并不会自我繁衍,人类不断死去,女娲看到后,决定赋予人类交配繁衍的能力。这个跟苏美尔神话又是惊人的相似。那么这份契约呢?苏美尔泥板文献没有找到相关的内容。我也只能猜测,当时众神对于创造人类是执有二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的二派。一派支持造人,一派反对造人。最后相执下各自让步,创造没有生育能力的人类种族。只要人类完成任务,神只要不再复制这人类。那么人类就会自行灭亡。将人类升级成能繁殖的有性人。完全是出于宁玛(女娲)和恩基(伏羲)对人类同情和怜爱。当然恩基(伏羲)对人类的友善,不止一两处,泥板文献中苏美尔人对恩基(伏羲)崇敬已经到了无以复回的程度。被赶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恩基决定不让这支人类承担奴役。担任矿奴的还是第一类无性人。苏美尔神话中到了开启人类智慧以后,智人生存,并没有像《圣经》所言尝尽世间所有苦难。而是被恩基放任地放到东非(阿庇苏)的自由生活。(3)人类加强版和人神混血被放任的亚当夏娃经过一段时间,产生了很多后代。恩基一直对亚当夏娃后代进行观察和改良实验,促使人类更接近神的容貌。苏美尔神话中体现了现代形形色色人种,都是恩基(伏羲)改良人类种试验品,听上去很残忍,但却极有可能是事实。我不太认同自然环境下,会使人类产生不同的种族。人类外貌上的差别,关键是DNA的差别。而DNA是不可能受环境改变而改变的。DNA的改变只能是智慧的介入,进行修正。现代人种大体上就是第二级版本,和加强版本的后代(第一版本已经灭绝)。至于哪些人种是二级版本,哪些是加强版。这里就不细说了。免得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对分子人类学有研究的人,很容易就能摸索出这两个版本人类的区别,事实上外貌上差别也很明显。加强版人类都是Y-F之下的子裔,是黄白人种。而二级版本的人类是棕黑色人种包括ABCDE五个类型。在观察测试人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恩基(伏羲)和两个人类女子发生性关系。结果发现,神和人之间完全没有生殖隔离。这对人类女子为恩基生出一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儿。男孩叫阿达帕,女孩叫缇缇。这两个孩子是人类中最为特殊的类型,是蛇神恩基(伏羲)和人类的混种体,带有半人半神的血统。这个半人半神的人类,正是苏美尔(华夏人)祖先。中国人一直称自己的“龙的传人”,原因就在于此。中国人和蛇神恩基(伏羲)的关系非常明确。人类长相越来越接近神族。这件事被伊甸园的主人恩利尔察觉发现。最后套出了恩基与人类发生性关系并产生后代的种种离奇事件。恩利尔非常恼怒恩基违反当初约定,而恩基毅然不顾恩利尔的反对决定向人类传播知识,并亲手扶持人类走向文明。致此恩基(伏羲)和恩利尔完全走上了对立的道路。东西方文明信仰的对立,正是恩基与恩利尔对抗的延续。东方人(华夏人)是蛇神恩基(伏羲)追随者。而西方人是恩利尔的膜拜者。恩基宁玛创造人类,改良人种,提升人类智力,使人类产生情感和羞耻感,并向人类传播知识。而恩利尔反对造人,反对提升人类智力,讨厌人类知道羞耻感,反对向人类传播知识。这两大家族的对抗也正是整部苏美尔神话的基调。(4)恩基(伏羲)与恩利尔(耶和华)早于圣经2000多年前的古美索不达米亚泥板文献,讲述了阿努纳奇人的故事,他们乘坐飞船抵达地球,用基因工程造就了人类种族。在《旧约》中的主耶和华其实就是苏美尔乌尔城当地人信奉的神,从尼尼微(Nineveh)到亚述古城(Assus)再到乌尔城(Ur),恩利尔(Enlil)及其亲属都被当地的人民崇敬着。由苏美尔的文献显示泥板文献中,我们能了解到,宁玛(女娲)和恩基(伏羲)在一个非洲东部实验室创造了人类原型。这些历史记录吸引了许多科学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研究的东西是什么了,列如5000年前一项资料,详细地描述了人类是由基因工程创造的。这个说法与圣经中记载的,人类被创造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但在很多地方还是不矛盾。这也许能解释诺亚长久的寿命,相传,他在大洪水灾难时期已经600多岁了。根据圣经记载,诺亚是一个神祇的孩子。而会不会这个神祇其实是一个外星生命,而就是他给予了诺亚如此长的生命?在苏美尔及埃及的记录里出现的各种神祇,他们似乎大多都有着漫长的生命,而且在很多其它古文献中都有出现。例如阿卡德人(Akkadian)信奉的神灵辛(Sin),其实是恩利尔的孩子,月亮之神南娜。她的姊妹伊南娜,也象征着新月,在美索不达米亚有很多她的寺庙,并还是阿卡德人中的女神伊斯塔。有趣的是,在希腊和埃及等其它文化中的神祇中,其实很多都是从苏美尔神衍化而成。如埃及的女神伊斯塔其实是苏美尔神伊南娜,根据苏美尔文献,她还是高等的阿努纳奇人。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生于艾奥尼亚,他把埃及文明分为三个时期,这一分法延续至今。埃及神父历史学者,玛西奥也同意这种划分方式,除了他多添了一个被“神”统治的时期。他说第一个时期,埃及诸神统治了埃及12300多年。在苏美尔文献中,阿努给了他儿子恩基(伏羲)埃及和非洲的封地是就是在公元3760年或之前,而起源于苏美尔城市尼普尔的犹太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计算。两个阿努纳奇皇室的兄弟对彼此都不怀好心,因此两人间时常引发战争,在基督教中这通常被称作“天使战争”。据苏美尔人所说,他们的先进文明都是由,那些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祇所教导的,其中包含关于地球的运动轨道,轴线,形状,时令的概念,以及十二宫的结构。,早在6000多年前的一块印章上,苏美人详细地描绘了太阳系的构造。还有其它文本描述了天王星,海王星颜色,而现代科学在非常近代才了解到这一点。把6000年前的苏美尔人文化程度与欧洲相比,我们可以发现,在欧洲,当科学和教会的权威还在争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的时候,苏美尔文明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数学,冶金术,还制定了法典,知道太阳系的12行星,知识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并且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就远远超出欧洲近代文明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欧洲人文明起始是偷取了苏美尔文明成果。(5)大洪水灭世创世记6:1-8: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知道他们后悔了。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恩利尔(创世记中的神)并不是他创造了人类,而是他的兄弟恩基和他的姐妹宁马赫在进行基因工程,早于创世记1700年的阿拉哈希斯神话里就有记载。很明显是恩利尔毁灭了人类种族,因为其不断的噪声,虽然这看上去并不可信,但根据恩利尔和恩基的关系,不得不承认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类之中有一支特别版人神混种,是恩基(伏羲)的子孙,有可能起来反抗恩利尔,因此才消灭了人类。而圣经的幕后作者是恩利尔,所以他接着扭曲了其中的事实。此外,善恶知识树,禁果,长在恩基的城市埃利都(Eridu)。恩利尔(耶和华)告诉埃利都伊甸花园里的亚达帕(亚当)说,如果他吃下了这里的果实,他就会死。恩基却告诉他,他不但不会死,还会“跟他们一样,成为神”。而这颗果实事实上会改变人类的意识。恩基说出了真相被贬低成蛇,恩利尔说的是谎言,却把自己赞美成上帝。亚当吃了禁果,并没有死,却对自己身体的裸露感到在意,而有了更高等的意识,这一点恩利尔是反对的。恩基对于宁玛(女娲)创造的人类,十分满意。人类很好地承担了挖矿的工作,而恩利尔因为人类的噪声,让恩基制造某种瘟疫让人类消失。恩基当然反对恩利尔,对人类加以庇护。恩基继续坚持自己的要求,同时赋予人类负面情绪,让他们头痛,让他们患上疾病。为了完全消灭人类,恩利尔又命令恩基制造一次大洪水。他们间的关系因为恩基的反对,越来越紧张。虽然阿努纳奇人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操纵天气,但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因为阿努纳奇人自己制造了大洪水,还是每3600年尼比鲁朝向近日点,将略过地球一次所造成的。约在11000年前的大洪水是由于磁极转换,恩基(伏羲)把即将来临的灾难,告诉了自己的一个和人类混血的儿子吉尤苏德拉(善良的恩基又一次拯救了人类)。帮助他在山顶制造一艘大船。这就是圣经中诺亚方舟故事的由来。恩基决定不把即将到来的水灾告诉人们。自己教自己的儿子建造大船,并帮他把船搬到阿勒山上。诺亚把一些动物带到了船上其实是误传。实际上动物的DNA被收集和保存在船上。因此,吉尤苏德拉其实就是圣经中的诺亚。另外,宁玛(女娲)是后来才在古埃及文明中被叫做伊西斯(Isis)。制造人类的基因工程。在苏美尔文献中有记载,恩基的一个儿子透特(四眼,此人极有可能就是苍颉,是书写文字之神,鸟迹文的开创者),他也是创造人类的神祇中的重要一员,他把人类的灵体(轮穴),设计得对球形共振器地球,发出的辐射很敏感。并且赞成人们通过其走向觉醒,成为“神之子”。(6)黄白人种文化信仰的对立大洪水后的一个首以后(一个首等于3600年),人类重新繁殖起来。恩基(伏羲)决定再次向人类传播知识。集起了黑头人含的子孙,向两河流域扩建。这支人类正是带有蛇神恩基血统的人类。含族人正是苏美尔人(华夏人)的祖先。并调集另一部分含族人,定居于尼罗河流域。从苏美尔神话中不难发现,苏美尔人和古埃及都是恩基(伏羲)的族裔。两河流域归于恩利尔家族掌管,非洲(埃及)美洲(玛雅)由恩基家族掌管。从玛雅人和古埃及人对蛇神的崇拜来看,苏美尔文献是如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华夏人分居的地域。作为主神三巨头之一的宁玛(女娲)没有画分管域,而成为两大家族势力的调解者。大洪水以后,宁玛(女娲)事迹记载比重下降,似乎作为调解人,并没有阻止日后两大家族对人类统治权之间的战争。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载:'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这段记载原是一个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只记载了这段神话的后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说雷公发下洪水,淹灭了天下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他们是洪水退去后仅存的孓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传说。许多古籍中都有“女娲作笙簧”的记载,笙簧就是一种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其间有许古人疑惑,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就载有:'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联系到'女娲治水'的传说,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由'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故事'的变化而来.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在巴比伦神话中提阿马特和阿卜苏原身也都是古蛇.在圣经神话中撒旦的原身是一头龙,《启示录》第12章第3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火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而Lilith后来化身为一条蛇说鼓惑亚当和夏娃吃下智慧之果……在故事中,龙(蛇),智慧和邪恶是等同的,的《诗篇》第74章13-14节说,上帝决意“击打水中蛟龙的脑袋”并 “砸碎利维坦的头颅。”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中描写的一种海中怪兽,象征邪恶。因为在古代苏美尔人(华夏人)在部落时期的图腾是“蛇”,是恩基的追随者,又因为苏美尔人开创了最早的文明,相对于处在蒙昧无知状态的民族,他们是启蒙者是智慧的象征,还因为巴比伦人是征服者。是苏美尔人的敌人,他们必须把苏美尔人包括他们的神灵抵毁成邪恶。所以一个“龙(蛇)=智慧=邪恶”的公式建立了,伴随着犹太教的转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扩展,以至影响整个西方世界。在今天白种人世界看来龙依然是邪恶的象征,因为他们的创世纪是征服“龙”而创立的,西方神话里的勇士都是屠龙的;而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仍然以自己是龙的子孙而骄傲,这种反差正是远古时期在中东地区黄白大决战的最直接反映。但事实上,从苏美尔泥板文献记载来看,苏美尔人可能没有真正和白种人较量过,而是自己毁灭了自己的文明,闪族人只是乘虚而入吧了。发生在5000年前伊甸园中的战争极有可能是一场众神参与的核战争。这场战争被世界上大部民族所记载。如古印度人《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史诗记载的核战争;《圣经》中的耶和华之战;中国史记中的炎黄大战蚩尤,颛顼战共工。都是同一战争不同描述。(7)荒凉的伊甸园——5000年前的核战争苏美尔早期具有高度文明,却不统一,是由十二个大小城邦组成的。经常发生战乱,如乌鲁克、乌尔、拉格什、尼普尔等各城邦之间。在5000年前各城邦的统治者把战争升级到了热核战争程度。大战之后,整个两河流域星月带文明被摧残殆尽,大量人口死亡,而这些战争被以神话色彩形式记载于希伯来经文,印度罗摩衍那经和中国人史记中。其中以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最为典型的热核战争。昔日的伊甸园变成了人烟罕至的荒漠。而城邦的外星人大部离去,残留苏美尔人像今天坐拥巨量石油的阿拉伯人一样,外星人在时,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和小心保留外星人的高技术和高度文明。外星人一离开,这些高技术和高度文明的大部分很快就失传了。苏美尔王国很快衰落,最后在4300年前被闪族白人的阿卡德王国取代,苏美尔人再也没有掌控两河能力。苏美尔热衷打核战争,灭亡自己的文明之时。在尼罗河流域,突然兴起一直黄种人的文明。并在5100年间由蝎子王统一上下埃及后,建立了美尼斯王朝。这也就是史学界所说古埃及的31个法老王朝。而蝎子王就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古埃及文明的兴起,正好是在苏美尔文明毁灭之际。而古埃及人同样也是黄种人,判断,古埃及人就是苏美尔人的一支。而随着苏美尔的灭亡,古埃及人取代了苏美尔人,继承了文明的火种。长期以为西方史学界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埃及文明。西方对于苏美尔文明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中国历史同样也是语焉不详。对于远古核战争的恐惧,以至对这段历史神话化。对苏美尔文明研究,完全是近100年来考古的成就。在5000年到4300年之间,两河流域比较“安静”。在高强度的核污染下,人们都往周边扩散,再次回迁的苏美尔人再也没有撑起两河流域的文明,很快被闪系的白种阿卡德人灭亡。不过巧合的是,在年前之间,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次大陆最古老的哈拉巴文明。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哈拉巴人属于哪个民族、哪个人种。哈拉巴遗址也是砖木结构,马享佐达摩城建于约4000年前,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呈长方形棋盘格状——使我们想起西安城的布局。哈拉巴人也使用象形文字,他们还喜欢用石头刻制印章。有一部分苏美尔人乘船迁徙,并且在次大陆登陆,建立了哈拉巴文明。不幸哈拉巴文明存在的时期很短,后来被入侵的蛮族雅利安人完全摧毁,遗留下极少的遗迹,文字也大部分失传了。印度历史直到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记录,就是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过了大约1000年才重新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文字。在哈拉巴文明消失后不久,3500 年前左右的中国青铜文明的商王朝开始了,很有可能一部分遭受外来入侵的哈拉巴人/苏美尔人迁移了过来,刺激了中国文明的蒙发。商人所使用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显然之前己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商人还有很多与苏美尔人/哈拉巴人近似的习惯,比如建筑的砖木结构和四四方方的棋盘式街道,使用象形文字,石头刻制的印章,多神教偶像崇拜等等。现在多数文献和考古发现都支持中国人来自西方的某地,如昆仑山等说法。早期华夏人的饰物和田玉出产于昆仑山,后遍布中原大地,是苏美尔(华夏人)人从印度河流域到达黄河流域的证据。苏美尔人的后裔至少可以分成3支,一支是逃向尼罗河建立文明的古埃及人,一支逃向美洲建立印加,玛雅文明的美洲人,一支逃向东亚建立商朝的中国人。这三类都是典型的黄种人特征,习惯用象形文字书写,喜欢玉文化,都是华夏人,是蛇神恩基(伏羲)的后裔。限于篇幅就不深入了。最后,当外星人Anunnaki大部分撤离,回到他们在天狼星系的Nibiru行星时,带走了一部分苏美尔人。这些苏美尔人很可能被Anunnaki继续加强改进,并且可能已经获得了永生/长生的能力,与Anunnaki融为一体了。也许有一天,苏美尔人的外星后代会乘飞船从天狼星重返地球,给我们补齐那个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人类第一个文明的故事。
馆藏&2385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女娲文化研究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平利县对女娲氏传说史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陕西寿也,光音天等下食地肥,诸天项后自背光明,远近相照,因食地肥,欲心渐发,遂失光明,人民呼嗟,尔时西方阿弥陀佛告宝应声宝吉祥等二大菩萨,汝可往彼与造日月,开其眼目,造作法度,宝应声者示为伏羲,宝吉祥者化为女娲,后现命尽,还归西方。
宋·罗泌《路史·发挥》之“老子化胡说”罗苹注:“释有所谓《造天地经》云:”宝历菩萨下生世间号曰伏羲,吉祥菩萨下生世间号曰女娲,摩诃迦叶号曰老子,儒童菩萨号曰孔丘。并云:“故唐杜嗣先有吉祥菩萨御宇,儒童衍教之说。”
《须弥四域经》和《造天地经》在言及伏羲、女娲时均未将其与洪水故事联系起来,然而却有伏羲、女娲造日月的说法。在《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中也有菩萨造日月的情节,但菩萨却不是伏羲、女娲。比较诸“伪经”与《帝王纪》的异同,可见东汉至唐代,印度、西域传人华土的佛教文化与华域本土文化相碰撞的一斑。“伪经”代佛陀立言,在吸收华土固有文化时当然有所选择,注意不与“真经”相抵触。佛经中本有完整的洪水故事,华土固有的同胞配偶型洪水故事与之相比在故事表层的叙事主题上有一定差异,故伪经于伏羲、女娲洪水故事只取其人而舍其事;佛经中有菩萨造日月的故事,华土亦有伏羲、女娲造日月的传说,二者一拍即合,于是伏羲、女娲一变而为菩萨。而《帝王纪》就没有假托“佛说”的顾虑,尽管吸收了佛经中的部分内容,但主要还是讲的本土故事,故于伏羲、女娲洪水神话尽述无余。
中古时期本士的道教经典也记录了伏羲、女娲洪水故事,进一步证明了伏羲、女娲兄妹婚型洪水故事的本土古老性质,如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写本《老子化胡经玄歌》卷第十云:
十一变时,生在南方阎浮地,造作天地作有为,化生万物由婴儿,阴阳相对共相随,众生禀气各自为,番息众多满地池,生活自卫田桑靡,劫数灭尽一时亏,洪水滔天到月支,选擢种民留伏羲,思之念之立僧只,唯有大圣共相知。造《老子化胡经》原为西晋惠帝时道士王浮所作,罗列种种传说以证东汉以来的“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以佛为道教弟子,诋毁佛教。成书以后,多遭禁毁,故又出现多种伪本。元代以后王浮原本已不可复见,敦煌写本《老子化胡经》据陈垣考证亦唐开元天宝以后的伪作,但是尽管其为伪作,主要内容仍是抄袭王浮的,至少也可使我们了解唐代前期该故事在中土流传的片段消息,如云“洪水滔天到月支,选擢种民留伏羲”,与前引敦煌遗书所谓“尔时人民死尽,唯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得存其命,恐绝人种,即为夫妇”实为同一故事的不同异文。
唐代,伏羲、女娲兄妹婚洪水故事流传极其广泛,李冗《独异志》留下了其中之一种“初创世型”的记录本,至今学者经常引用,其卷下云: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独异志》的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846年至874年之间。除了将兄妹婚姻置于“宇宙初开之时”,《独异志》所述二人在昆仑山上遮面为婚,与《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几乎全同。除了李冗《独异志》采录的文本,唐代后期还记录了伏羲、女娲故事的其他两种异文,这两种异文都只各有一个片断,但对《独异志》的文本具有极大的补充作用。
其一,见于唐人所撰的地理志书《十道要录》。“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唐初将全国分为十道,故有唐一代多有以“十道”为题的地理志书,如贾耽《贞元十道录》和《十道记》,梁载言《十道志》和李吉甫《十道志》。《十道要录》不知着者,有可能是上述“十道”类志书的简本,该书已佚,所录伏羲、女娲神话片段见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所引,《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山南西道·金州”条云:
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伏羲山,按《十道要录》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宋·罗泌《路史·后记二》“女皇氏”条云:
女娲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罗苹注:山在金州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域,女娲山在平利……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之《新定九域志》卷一“金州”云:“西城县,本为虚之地。伏羲山。女娲山,上有女娲庙。”
这是一篇重要的异文:“金州”在今陕西安康地区。“抛铰之山”,《路史》引作“抛钱二山”,说明伏羲女娲二人是站在两座山头上抛物占婚的,这在现代采录的兄妹婚洪水神话中是一个常见的细节。焚香气合的情节与李冗《独异志》所录亦十分接近。
其二,见于晚唐、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之八,云: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房州在今湖北西部鄂西山区,与金州相邻,中皇山横跨金、房两州,可将其视为一个伏羲、女娲神话信仰的集中地带。该记载虽未明确“抟土为人民”的是谁,但从伏羲庙和女娲庙同在一处来看,抟土造人的很可能正是他们二人;其次,该记录虽然也未提到兄妹婚的情节,但据当代采录的一些同类型伏羲、女娲兄妹婚民间故事有吸收汉代女娲单独抟土造人传说使之成为兄妹婚神话故事中情节之一的现象《玉人和玉姐》,我们不能排除这种移借在唐代就已出现的可能。
四历史学的回应
在研究中国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的先行者芮逸夫先生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撰写60年之际,笔者写下了以上文字,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行者的业绩,一方面也为了检讨半个世纪以来为重构中国神话史,应用人类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笔者认为,人类学的神话理论和田野材料为构拟中国古典神话的阙失部分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旁证,但是重构神话史时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广义的历史学“历时”方法同样具有等值的重要性,运用人类学“共时”方法提出的假说,若能得到古代文献叙事材料的确认,就能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判断。
至于使用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及“三重论证”的方法考察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当年芮逸夫、闻一多等人的一些具体结论今天已应重新考虑。
广泛流传于东南亚洲的同胞配偶型洪水故事发生的“族属”问题,至今难以确定,目前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在中国本土该故事从一个民族或地区向另一个民族或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因此这个问题仍然是一未解之谜。但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伏羲、女娲兄妹婚洪水故事作为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方式,首先完善于中国本部的中原地区,还是较为谨慎的结论。
使用现代采录的口传文本构拟古典神话阙失部分时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口传文本不一定就是该文本原始形态的忠实“遗留物”。实际上任何文本的民族载体在历史上都不是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因而口传文本始终处于外来影响下的流动、变异之中,在此情况下,过分依赖口传文本去复原古代文献之不足,往往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全世界同胞配偶型洪水故事本身的基本结构的原初性仍须考古材料的支持方可得到终极证明。目前,中国的考古学正在取得重大进展,而终极证明之可能即存在于中、外考古学的比较研究之中,而中国的材料将对这一世界性课题的研究作出独到的贡献,当年芮逸夫提出的问题有望获得进一步的解答。
最后,我们还是要感谢人类学家,没有人类学的知识,也许我们至今还无从认识这种故事的类型。
  神话与信仰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中叙述的超自然力和事件,至少从神话的产生来说,被认为是远古时代确曾存在和发生过的。对神圣存在的虔敬和信仰,使神话具有神圣的性质,往往与世俗的生活范畴分开,而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甚至成为宗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
女娲神话与对于女娲的崇拜信念及行为,很难说其产生孰先孰后、孰因孰果。不过,从上文的叙述中已多少能见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神话带着对女娲及其事迹的虔信和崇敬,成为当地民间女娲信仰的组成部分。不过如今大部分女娲神话已逐渐脱离了原初浓厚的信仰色彩,神圣性、虔敬化的程度已大为减弱,但从中依然反映出民间对于女娲的情感和观念,所以也是我们研究女娲信仰时的重要参考材料。
“女娲的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女娲及其所具有的非凡神力的景仰、信奉。这里的“信仰”一词,含义是较宽泛的,它不仅包括对于女娲超自然性存在、其神话事迹以及神圣能力的相信,还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礼祀、祈祝、巫术等活动。探讨对于女娲的信仰观念及行为,更有助于凸现女娲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是明了这位大母神之顽强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想对历史上各时代、各地区存在的女娲信仰状况作一番生动、细致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依靠古代的正史、野史、谶纬之学、地理、方志、笔记等等的文字记载之外,很少有别的有效办法,而那些操笔的文人又大多奉行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对于民间流行的女娲信仰,不免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讥之为“昧者”之言、荒唐无稽。在他们的笔下,女娲或者被拉入历史中充作上古的帝皇,或者其神话被按照当时的生活情理加以“合理化”,或者干脆被一笔抹杀。显然,在女娲信仰的记载上,也存在着与其神话相似的问题,其结果也自然大略相近:古文献中有关女娲信仰的记载,也常常是片断的、简约的、不系统的其中的女娲,仿佛是“偶而露峥嵘”的神龙,我们只能从她倏忽之间闪露出的一鳞半爪,去推断她的存在状况、追索她的来龙去脉。
在女娲信仰的记载方面,除王充的《论衡》和罗泌作、罗苹注的《路史》等等较正统的文人着述在客观上保留了一些真实状况之外,较能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还有古代的地理书、方志、笔记小说等等。大量的古代墓刻石像或帛画等,也是研究女娲信仰的重要资料。
从这些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古代女娲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女娲被祀为皋禖之神、“雨不霁,祭女娲”、补天节习俗、女娲的各种“遗迹”,以及墓葬中的人首蛇身像。
一女娲被祀为皋禖之神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宋罗泌《路史·后纪二》中都有女娲置婚姻、为女媒的记载。可见,女娲披作为主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而受到供奉、祭祀,是由来已久的。
古代的皋,除女娲外,还有商之先妣简狄、周之先妣姜嫄等等。从产生的时代来讲,女娲似乎是更古老的。“祀女娲”时的情形如何?史籍中似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通常祭祀皋的时间是二月。《礼记·月令》载有周人礼祀皋的场面:“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时,以大牢祀于高。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之前。”带弓矢等的目的,郑玄认为是“求男之祥也。王居明堂。礼曰:带以弓,礼之禖下,其子必得天材。”可见古代对皋的祭祀是很隆重的,贵族要用三牲之礼作牺牲。祭祀的目的,大多是“求得贵子”。这一点,可能是不分贫贱高贵,大家一致的。
文献中又有晋时设皋石的记载。《格致镜原》卷六引《通典》云:“江东大庙北,有石文如竹叶。宋文帝元嘉中修庙所得。陆澄以为晋孝武时郊石。”《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晋束皙《高坛石议》云:“元康六年,高坛上石破为二段。”可见晋时有置皋坛并设石于坛上的习俗。此俗起于何时,《高坛石议》中云:“博士议礼无高置石之文,未知造设所由。高辛氏有简狄吞卵之祥,今此石有吞卵之象,盖俗说所为,而史籍无记。”说明此石虽古籍不载,却在民俗信仰的传统中存在,并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对石所具有的神力的崇拜,起源也是相当古老的。在民俗志、民族志资料中,有关石头生人以及石头象征女阴或男根,触之可以得子的故事、传说和风俗十分丰富。于皋坛上设石,也许就与这一古老的信仰传统有关。
这些有关皋之祭的一般情形,可以使我们类推地了解女娲作为婚姻和生育之神,在古代被祭祀的状况。
作为皋之神,女娲在民间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力是长久而巨大的。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在书赵城女娲庙的诗中,感慨之余还有“里人言是古高,万世婚姻自此开”的句子凌扬藻《蠡勺编》卷二九《女娲庙》亦载清初时赵城一带百姓奉女娲为“求嗣之神,等诸淫祀”。直至今日,女娲的主媒,尤其是送子,仍然是她在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功用之一。当然,祈祝的时间、方式等等已经有所变化了。
二“雨不霁,祭女娲”
较早记录以女娲祈晴习俗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顺鼓篇》中曾引西汉鸿儒董仲舒之议,说“雨不霁,祭女娲”。由此可以推断,在较早的西汉时期,民间就已有了久雨不晴则祀女娲以止淫雨的习俗。
关于这一习俗的源起,王充揣度董氏之意大约有二:1.女娲乃古妇人帝王者,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以求福佑;2.俗说女娲有补天立极之功,故祈之以精神助圣王止淫雨。
用阴阳之说来解释女娲主晴霁的习俗,似乎有一定道理。淫雨连绵,常被视为阴盛阳衰、“阴气为害”,因而两汉以后,在用祭祭祀社神或日月山川之神以祈晴止水的同时,往往还必须辅之以助阳抑阴的巫术。比如西汉祈晴时要闭塞水道,盖并;妇女藏匿于家,不得入市;官吏凡千石以上夫妇同在官者,遣妇归等等参见《春秋繁露·止雨》。所以,为达到阻止阴气为害的目的,也可能祭祀女帝王女娲以祈晴。不过,这种解释可能是较后起的,是用当时流行的义理去比附女娲信仰习俗的结果。女娲能止淫雨的信仰,很可能与女娲补天神话相关联。久雨不晴,仿佛天漏,女娲既然有炼石补天、聚灰止水等神功,因此祈求她止住绵绵不断从天而降的大雨,也是合乎情理的。因而,很可能正是由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影响,才使民间将祈晴习俗与女娲粘合起来。女娲在信仰中的功能逐渐扩展了。
在中国不少地区,如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都曾经盛行着一种以纸剪妇人名作“扫天娘”或“扫地娘”、“扫晴娘”等的来祈晴的风俗。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载:江苏“吴县如遇久雨,则团纸剪为女子之状,名曰扫晴娘。手执扫帚。纸人需颠倒,足朝天,头朝地,其意盖为足朝天,可扫去雨点也。用线穿之,挂于廊下或檐下。俟天已晴,然后将扫晴娘焚去”陕西三边地区的“扫晴娃娃”与此相似,亦作妇人形,手执笤帚,不过要由一贞节女子,将纸人插在一高粱秸扎成的“云梯”上,口中祈祷着“一扫晴、二扫红、三扫太阳红彤彤”,以喻妇人登上云梯,扫去苍天的阴云,陕西铜川妇女剪的一种扫天媳妇骑着马,还一手持扫帚、一手持着灰包,里面装着洒天止水的灶灰。
从外表看去,这种祈晴方式的巫术性质是明显的,是希望通过模拟的巫术手段和咒语的力量达到止雨目的。很可注意的是其中那纸剪的妇人。从中不难发现,她与女娲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均作妇人形王充《论衡·顺鼓篇》中载汉时的民间图画中女娲作妇人之形,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母,她的女性神身份当是由来已久的。都被用以止淫雨、祈晴霁。在一些细节上,例如妇人持扫帚或洒灶灰,也与民间对于女娲的某些观念相吻合。我们不要忘记在很多地区流传的女娲捏泥人神话中,都有因天下雨、女娲用扫帚扫泥人而造成残废人的情节;至于向天上洒灶灰以上淫雨的扫天媳妇,与“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女娲就更为相似了。很可能,在这位止淫雨的扫晴娘身上,就体现着对于女娲主晴霁神力的信仰已有学者认为,这扫晴娘就是女娲。另外,周汝昌在一篇杂文中,也明确表示了这类意见。遗憾的是,笔者至今没有发现真正来自民间的证据,可以确定二者的同一,甚至在女娲神话影响相当大的地区,也没有发现认定扫晴娘娘就是女娲的说法。也许,古代的民俗在辗转传承过程中,原有的联系松弛、脱落了。总之,这一推断还有待于将来材料的补充或修正。
与女娲的信仰息息相关的,还有一种“补天节”的岁时节日习俗。
“补天节”又有“补天地”、“天穿节”、“补天穿”等等称法。补天节的日期,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如正月的十九日、二十日、二十四日,也有早在正月七日、迟至三十日或更迟的。补天节的内容,各地亦有不同的特色。如广东地区,多在十九日悬蒜于门,以辟邪恶,又“烙糯粉为大圆块,加针线其上,谓之补天穿”烙糯粉为圆块,系以示“补天”;“加针线其上”则是加重其“补缝”之意。在陕西临潼地区,“补天节”又叫“女皇节”或“女王节”。补天地的活动是由妇女们进行的。在正月二十日,妇女们要诚心诚意地蒸薄饼或摊煎饼,午饭前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庭主妇撕饼,向房上投掷,名曰“补天”;向地下或枯井中投掷,名曰“补地”而在江东一带,人们常在二十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癸巳存稿》卷十一引《艺文类聚》……由此可见,各地“补天节”的内容虽有细节上的差异,如在饮食上的不同风俗,以及某些地方除补天外,亦须补地等等,但总的实质内容是相通的:在“天穿日”这天,要用薄而圆形的食物象征性地补天、补地。
这一习俗起于何时,确切的时间还难考定。较早的记载见于晋时王嘉所着的《拾遗记》:“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今本《拾遗记》无此。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一均引此,但日期不一。可见,当时江东地区已流行着正月二十日前后过补天节的习俗了。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记有江南过补天穿的习俗,不过日期却在正月三十日《癸巳存稿》卷十一引《韵书》云……唐宋以后,有关的文字资料渐渐多了起来,不仅各种杂记、地方志中收有相关的风俗介绍,在一些文人的诗词题咏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过补天节的情况例如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王筼生《月令亲事诗》等……
关于补天节的源起,较普遍的说法俱与女娲补天有关。宋代诗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云:“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衍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癸巳存稿》卷十一“天穿节”条及广东《花县志》等均以“一枚煎饼补天穿”为李白诗,似有误。明杨慎《词品》也说:“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见民间早有着言“天穿日”为女娲补天日、妇女们此日做煎饼以象其事的释源说法。在现代仍流传的民间神话中,对有关补天节的来历以及祀神方式等等都有较详明的说法。
浙江丽水地区的《补天穿》神话中说:
盘古开天后,有一年,两个皇臣争天下,正月二十日这天打倒了天柱,天上裂了很宽的一条缝。女娲接了玉皇的圣旨,炼了五色石来补天穿。她一直忙到黄昏,饿得头昏眼花。为了补好天漏,她向人间讨吃。最后有个妇女将一个果扁拿出煎了,用红线缚牢吊上天去。女娲吃了,补回了力气,天漏很快补好了。
因为女娲补天有功,玉帝封她为娘娘,后人便称她为女娲娘娘,并把正月二十日定为天穿日,也叫天漏,家家户户都要做黄果,并煎果扁,先用红线吊着祀女娲,然后全家人分着吃。
这则神话的解释,反映了民间对于补天习俗来源的观念。其中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用红线吊果扁祀女娲等习俗,可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而其讲述之生动、完整,可补古文献之不足。
女娲在西北地区多被称作“骊山老母”,影响很大,不少地区都流行着有关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习俗。我们前文提到宁夏中宁地区那则《骊山老母补天,王母娘娘补地》,就是一则有关女娲的民间神话,其中也解释了“补天地”习俗的由来。
共工氏撞倒不周山以后,骊山老母和王母娘娘姐妹俩决心补天补地,搭救天下百姓。她们采来五色石,炼成浆糊糊。王母烧火,老母擀成石馍馍,趁热一张张补到天上。经过她俩的辛勤劳动,天地都补好了。人们忘不了她俩的大恩大德,就在骊山修庙供奉她们。
每年腊月二十几,中宁地区家家都烙馍馍。馍馍用镊子捏成花牙,中间还用葫芦把刻成五个小圆点,代表五色石。大年三十下午,房上扔一个花馍馍,这叫补天,井里再扔一个,叫做封地。
这则神话将补天穿习俗具体、生动地解释为对女娲补天的纪念之举。事实上,这种观念在我们所搜集到的有关这一节日习俗的释源说法中是颇为普遍的。由此几乎可以肯定,人们过补天节,主要是出于对修补天漏地陷、救助了人类的女娲的纪念和感恩心。
女娲补天,“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后人感念她的恩德,便模仿她炼石成浆,以补天地的神话行为,用生活中与之相类的饮食习惯,来作类比的联结、附会:烙煎薄而圆形的食物,置于屋上或地下,以象补天、补地事。通过模拟,再现女神的神圣功绩,以示人们对她的纪念、感恩之心。如此相沿成习、代代传承。至于说女娲补天,因肚饿而以红线吊饼遗之的说法,已是后来的衍义了。
俞正燮在《癸巳存稿》卷十一中,考“天穿节”之由来,并认为天穿节有“亦祝雨水屋无穿漏之意”。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注意到了各地天穿节的时间,正是节气“雨水”的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逐渐增加,因此,将“正月中,天一生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附会而成“天漏”、“天穿”、“女娲补天”之日,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作联想的依据的。不过,是否在天穿节的开始,即有祈祝屋无穿漏的意思,亦或先有了雨水前后有关的信仰习俗,后来才逐渐与女娲补天神话粘合一起,则不得而知。从一般宗教学的角度看,祭神的同时往往要表达对神的要求和祈愿,所以在“作馎饦祷神”时有“勿使屋漏”等现实的祈求,也是可能的。不过,至少从我们目前所涉及的材料来看,无论是具体记载补天穿活动的文献资料,还是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都很少提及其中有“屋无穿漏”之意。所以,笔者疑心即使在个别地方,如广东、江西等南方地区,存在类似的祈愿,也是较后来随着人们现实的要求而增加的新内容。广东等地于门旁悬蒜以辟恶等,恐怕也一样是后来添加的内容。当然,也可能在这一习俗发展的过程中,除多雨水的南方个别地方外,原有的“祝屋无穿漏”的意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
补天穿习俗的流行范围是颇广泛的,陕西、宁夏、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台湾等地,都有流传。流传日久,不免有所变化。在有的地区,人们还能讲出“这是女娲早先做过的事”,以至能讲出大致的梗概来程思炎《骊山女娲风俗对我们的启示》而在有些地区,却不知节日之由来了,只是习俗相沿,照例奉祀而已。距今五十年前,一些地区还有妇女们虔诚地“补天补地”的情形,现在,多数地区已不复盛行了。
四女娲的“遗迹”
古文献中虽然少有女娲信仰的具体状况的描述,但散见于各种地理书籍、方志、杂记甚至官方正史中的,却有不少女娲存在或活动痕迹的记载。这些“遗迹”,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女娲的信仰状况及其地域分布的重要资料。
这些遗迹所牵涉的时代不同,分布地域也较广泛。按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作三大类:女祸的陵墓;女娲的庙、阁、宫、观之属;女娲的神话活动遗迹。这三者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因而有时共存一地,形成一个女娲信仰的中心点。
1.女娲墓、女娲陵
像中国这样,有着如此多的神之陵墓的国家,恐怕是不太多见的。在中国的民族信仰中,较有影响的古神只,如盘古、伏羲、黄帝、炎帝等,均有身后的埋葬之所,更不用说关帝、包公之类原本实有其人的俗神了。这种情形的形成,与中国文化史上常有的神话人物的世俗化以及历史人物的神话化传统,是有相当关系的。当然,这些神灵又往往通过升天、精神不死或其他方式继续显示其非凡的、灵异的力量。他们的陵墓,也就成为信仰者们感恩和祈祝的场所了。
作为人类的始祖母和文化英雄,女娲的死亡也往往是很神异的。《山海经》中有关女娲之肠化作了十个神人的记载,较早透露了女娲尸体化生的信息。在现代的民间神话中,也有说其补天、造人以后尸体化生成世间万物的,也有说其因补天劳累而死、死后驾龙升天的,也有说其补天时冻死在山上的……可以看出,在女娲之死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古老的原始思维与较后起的现实因素并存的现象。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女娲之死多是被历史化的必然结果。
女娲以“功高而充三皇”,虽不免仍显露出原初神异的色彩,但到底不能免于现实中生命始终、朝代更迭的规律。这方面,罗泌的《路史》可作为一代表。《后纪二》载:女娲生于承匡,少佐太昊,代伏羲而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在位一百三十年而后葬于风陵堆。这几乎是女娲作为一个上古帝皇的完整历史了。
无论是作为创造了人类及种种文化业绩的始母神,还是作为上古历史中伟大的帝皇,女娲既死,人们便建了各种女娲陵、女娲墓来纪念她。
据《成冢记)载,女娲墓有五个。王永宽在《女娲炼石补天是怎么一回事?)一文中也采“五墓”之说,并按各地方志和现代的地理辖制,将古文献中的有关地点归纳为:山西永济县风陵渡、陕西潼关县、河南阌乡、山西赵城、山东济宁。事实上,前三处所指,都是同一处女娲陵,即晋、秦、豫三省交界处黄河中的风陵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代郡县辖境的变更,故而有多种不同的记载。
在这三处陵墓中,影响较大、较常为史籍所提到的是风陵渡,其次是赵城娲皇陵。
据《挥麈录)卷一载:“女娲葬华州界”。《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唐历》云:“潼关口河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时人号为女娲墓。”《太平寰宇记》载:“风陵城在其下乡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旧唐书》载:“女娲氏陵,在城西四十里,墓在县西南黄河中。后风姓,因名陵堆。”这些记载所指,都是风陵堆女娲墓。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名“风陵渡”。或又与伏羲相指而称风后,故此墓又有“风后陵”之称。
此墓建于何时,没法确切地知道。《寰宇记》中说此墓“秦汉以下俱系祀典”《路史·后纪二》注引。若记载属实,可以想见这一处女娲墓是出现较早、影响也是较大的。据《路史》的记载,宋乾德四年,皇帝曾下诏书,为女娲于此置五户守陵,像黄帝、尧、舜、禹一样,享受春秋季大牢祭祀《隆平集》云“少牢”,见《路史·后纪二》。的大礼。陵户并近陵小户除二税外,还免除杂徭。封建王朝对女娲如此礼遇,足见女娲的影响力之大了。
风陵渡女娲墓颇有灵异。如建于黄河之滨,而水暴涨,亦不漂没。《旧唐书》《新唐书》等还记载此墓曾于天宝年间失其所在,乾元三年又复涌出的异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还记录了当时与此事相关的一段女娲显灵传说。
肃宗将至灵武一驿,黄昏,有妇人长大,携双鲤咤于营门口:“皇帝何在?”众谓风狂。遽白上,潜视举止。妇人言已,止大树下。军人有逼视,见其臂上有鳞,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归京厥,虢州刺史王奇光奏女娲坟云:天宝十三载,大雨晦冥忽沉。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觉风雷声,晓见其坟涌出,上生双柳树,高丈余,下有巨石。兼画图进。上初克复,使祝史就其所祭之。至是而见,众疑向妇人其神也。
“灵武”,唐武德元年曾改为灵州。天宝、至德时又改为灵武郡。天宝十五载,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逃奔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亨即位于灵武郡城,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唐朝的统治。这一段女娲显圣以及女娲墓沉而复现的传说,应着当时的政治背景,以显示大唐的江山,乃是天意所授,所以才会有至德之女娲神降而佑顺之见《路史·后纪二》注……女娲携双鲤,“鲤”谐音“李”,象征李唐王朝。女娲墓的沉而复出,也是大唐衰而复兴的灵异祥瑞之兆。
类似的女娲显灵传闻,在罗泌的记载中又有发生在“唐文武皇帝江都之役”的说法《路吏·后纪二》载:“唐文武皇帝江都之役,夜径其处,风雨中有妇人,鳞身。驺倡而前生鱼一匪。帝后果靖中华。”,可能是同一类显灵传说的变异。可见唐宋之际,女娲的神异还是为一些人所相信不疑的。
明代好志怪之书的胡应麟,在引述《旧唐书》中那一段女娲墓神奇复出的异闻时感慨说:“古圣贤遗迹,自有灵异者。今女娲万年后灵异如此,其补天之说,亦或不诬。”《少室山房笔丛》卷六,《丹铅新录二》“女娲”条。他的话,多少道出了这类异闻中所蕴含的女娲信仰的内容。
山西赵城县的娲皇陵也是很显要的。据《文献通考·王礼考》记载:“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成冢记》云:“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今在晋之赵城东南五里,高二丈。”见《路史·后纪二》注引。又载:“娲皇陵,在赵城县侯村里,有二冢,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各高二丈,周围各四十八丈。”
大约娲皇陵附近又有女娲庙。明《一统志》载:“平阳府娲皇庙在赵城县东五里许,松柏围二丈有奇者百余株。”《九域志》:“晋州有帝女娲庙。”《寰宇记):“在赵城,故皇朝列祀,亦在赵城。”同上。顾炎武诗《书女娲庙》中也有:“至今赵城之东八里有冢尚崔嵬,不见娲皇来制作。奇功异事不可问,汾边山上余炉灰。”可见赵城是女娲遗迹颇丰富的地方,不仅有女娲陵、女娲庙,还有女娲补天止水活动的痕迹。
《寰宇记》所谓“皇朝列祀,亦在赵城”的记载,至少可以有《明史》《续通志》为证。顾诗《书女娲庙》后有徐注云:“《明史》志《礼》: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增娲皇于赵城。《续通志》:在县东侯村里,宋开宝元年建,明代命有司修理,春秋致祭,每三年遣官致祭。有碑文。又临汾、洪洞、太平、蒲县、灵石等处皆有庙。”同上。又据凌扬藻《蠡勺编》卷二十九《女娲庙》的记载:康熙壬申年间,太常卿金德瑛奉命祭历代帝王陵寝,使还上疏说:“臣见女娲陵前寝宫中塑女像,帝侍嫔御,乡愚奉为求嗣之神,等诸淫祀……”这里说的就是赵城女娲庙的情形。由此可知,至少自宋以降,赵城一带是历史上女娲信仰的一个中心点,不仅遗迹较多,对她的祭祀在朝在野都十分盛行,甚至成为朝廷的正规大典。
山东任城县又有女娲陵。
唐《元和郡县志》载:“任城县东南三十九里有女娲陵。”《兖州府志》云:“女娲陵,在济宁州东南三十九里。”《路史》及注引中又说:女娲出于承匡。承匡,山名,在任城县东七十里。《寰宇记》云:女娲出处,今山下有女娲庙;又言任城东南三十九里有女娲陵。根据这些文献,女娲又与任城有着密切的联系,任城成了她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了。不过,关于此处女娲陵的更多情况,因没有其他材料,详情只好付诸阙如了。
除上述这三处女娲陵、墓之外,可能在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类似遗迹存在。例如在今河南西华县,就另有一处女娲墓。
2.女娲庙、人祖庙、女娲山等等
女娲的庙、祠、宫、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祖庙或人宗庙等等,是女娲信仰的最显着的物化形式之一。
从文献记载来看,女娲庙、人祖庙以及与女娲的活动相关而产生的女娲山、女娲谷等等,数量不少,分布也比较广泛。除上面提到的山西赵城、山东济宁的女娲庙外,在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江西以及山西的其他地区,也都曾经有过存在。其中一部分庙、祠或山、谷一类,还与女娲在当地的地方化直接相关。
现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将有关情形摘要介绍如下。
罗苹注《路史·后纪二》云:“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宋崔伯易《感山赋》的小序中说:“客有为余言太行之富,其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娲。或云:于此炼石补天。今其上有女娲祠。”其他,王伯厚《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也有记载。
女娲在太行山一带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河北涉县还有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娲皇宫。其信仰的隆盛状况,是第四章第三节将详细描述的一个重点。
清管竭忠纂修《开封府志》说:“南十五里,上有伏羲庙。其西曰白玉岭,有女娲祠。”
唐末五代时期杜光庭所撰,《录异记》云:“陈州为太吴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以铁锢之,触犯不得,时人谓之翁婆墓。”
清代宋恂修、于大猷纂《西华县志》载:“《东野纪闻》云:陈之长平即女娲补天处。今有女娲城在焉。《旧志》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
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载: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娲山”。
《路史·后纪二》注云:“今济原县之女娲山上有祠庙。”在现代民间,济原一带还流传着女娲补天的神话,相传天坛山下河中的五色石,就是女娲补天所剩。
《路史·后纪二》云:“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注云:“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
《路史·后纪二》注引《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处,即骊山也。”
这些记叙不惟简短、片断,所反映的也是历史化的帝皇女娲的行为踪迹。
据近年致力于研究骊山地区女娲风俗的张自修同志的介绍,骊山地区有着较丰富的女娲遗迹,例如宋刊唐《人祖女娲氏遗迹图》,其中的人祖庙、石婆父、婆父圣皑、三皇墓、女冢等都属女娲遗迹范畴。与此密不可分的,是这一地区同时流传着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以及女娲的信仰习俗。看来,从古到今,骊山地区的女娲信仰传承也是绵延不绝的,是女娲信仰的又一个中心点。
前述赵城有女娲庙。又据清乾隆时官修《续通志》载:临汾、洪洞、太平、蒲县、灵石等处皆有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七云:“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
清《康熙字典》丑集下女部释“娲”云:“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杜光庭《录异记》云:“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题为南朝任、防所作的《述异记》载:“南康郡有君山,高秀重叠,有类台榭,名曰女娲宫。”
罗苹《路史·后纪二》注引:“今蛾眉亦有女娲洞。常璩《华阳国志》等谓伏羲女娲之所常游。”
这一类女娲遗迹的数量自然不止这些。据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女娲的庙、观等在当地也是颇有影响的。如山西吉县西北的“人祖山”,山西交城县覃村的女娲殿,河南密县天爷宫三皇殿供的女娲像据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提供。而仅在台湾省,奉祀“女娲娘娘”为主神的寺庙。
3.女娲的神话活动遗迹
女娲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常常与特定地域的地理、气象、风土等相结合,而使女娲的神话活动“坐实”到某一地方,从而愈使之产生确凿可信的效果。
神话的地方化结果之一,就是各地产生了大量的有关神话活动之遗迹。
例如文献记载的女娲造人遗迹有:
“新城郡有作道九君,抟土做人处也。”
“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注云:伏羲山在西域,女娲山在平利。《寰宇记》引《十道要录》云:抛钱二山,焚香合于此山。”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骊山的磨子沟,婆父圣皑。
女娲补天的神话遗迹就更多了。
“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大风雨后,天澄气静,闻弦管声。”
“国朝章有谟《景船斋杂录》云:陆俨山深云,平度州东浮山,即女娲补天处,其炼石灶尚存,所产五色石可烧。每岁上元夜,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灰,炼之达旦,火焰烛天,天为之赤。至于今不废。”
至今在山西平定县还流传着女娲神话,说东、西浮山即女娲炼石后的石渣所成,轻可浮于水上,故名。两山之间的大坑边立着三块大石头,即女娲补天处,俗称“支锅石崖”《女娲补天在平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由此可知清人记载之不诬。不过未见有关上元夜炼石习俗的材料,大约如今已废止。
另,骊山东绣岭,至今还有“女娲炼石处”遗址,《蓝田县志》中也有“补天台”的记载。
除上述这些见于古代文献资料的遗迹外,近些年来在民间文学普查和民俗学调查中,还发现了不少相关的女娲活动遗迹。例如吉林长白山天池附近的“补天石”和“炼石厂”、河北涉县大量的女娲补天遗迹、洞庭湖畔有补天石化作君山的传说《昆仑石》,见湖南民研会编《岳阳楼的传说》。四川忠县石宝寨《玉印山》,四川忠县一带流传、桂林叠彩山明月峰、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区花果山上的“仙石”。以及陕西宝鸡县姜太公钓鱼台上的“璜石”等等据陕西师范大学宁锐提供。私人通信。均说为补天石所化。
浙江长兴县的空山,形似葫芦,相传为女娲所做的笙簧变成的,传说空山随水之升降而上下浮动,擂之咚咚有声钟铭《女娲做笙簧》附记。
这一类女娲神话的遗迹还有很多,兹不更述。
将上述三类女娲遗迹作成一个分布图,则立刻可以看出,从古代到今天,有关女娲的上述三类文化遗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虽然与女娲神话的分布区域有些出入,但一些重要的部分基本上还是相重合的。事实上,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女娲遗迹的周围,往往存在着一个女娲信仰的中心,那里不仅流传着相当丰富的女娲神话传说,还可能存在着相应的崇拜观念和行为。
女娲遗迹的产生,往往是对女娲的超凡神力,对其神话事迹信仰的直接结果;而这些遗迹一经形成,又会对原有的信仰起到维持、巩固、推波助澜的作用。二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
五墓葬中的人首蛇身像
女娲的形象出现于墓室、祠堂的画像中,也是很早的。据王逸注《楚辞·天问》:屈原被放逐以后,“彷徨山泽,忧心愁悴,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山川神灵,琦玮僪,及圣贤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故而有了《天问》。如果真是这样,屈子的“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发问,当是看见了女娲画像于庙祠之中而受启发、触动的结果。那么,由此可以推断,战国时代就已有了将女娲画在庙祠之中的现象。到东汉王延寿观西汉鲁恭王时期的建筑灵光殿而作的《鲁灵光殿赋》中明确有了“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由此看来将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画于庙祠之中,是有着悠久的传统的。
靠着考古工作者们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较早与女娲有关的画像,当属湖南长沙发掘的公元前2世纪的马王堆帛画,上面的女神身穿蓝袍,有着蛇的身子,蛇尾环绕在她的四周,占据着帛画上部当中最显要的位置,立有金乌的日轮以及立有蟾蜍的月牙等等,均在她的下部。在东汉封建文人的记录中还保持着“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的神圣面貌的女娲,在汉武帝前的西汉民族信仰仍占据着一定的至高尊神的位置,是完全可能的事。这幅西汉时期的帛画,可能就是这种信仰的产物,其中的人类始祖母女娲作为独立神被置于至高至尊的位置。
比这幅帛画时代稍晚些的还有各地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帛画等等,其中人首蛇身画像是一个颇普遍的题材。由于某些画像旁刻有榜题,如武梁祠石室画像第一石,原图左柱有隶书“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四川简阳鬼头山东汉岩墓石棺3号人首蛇身像旁刻有“伏希”、“女娃”字样,论证工作也就简单得多了。女娲的表现形式也较多样,或单身,或与伏羲对称或对偶。手中或执伞盖,或执日轮或月轮,或执规或矩,或执灵芝等等。这些画像分布于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地甚至于偏远的新疆,所属时间大约是汉代到唐代。
这些画像显示了女娲与死者的密切关系。她的形象常与伏羲一道被刻在墓室或祠堂的柱子、墙壁的四周或顶端,或者在棺椁上。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隋唐时期的伏羲女娲绢画,有的盖在死者的身上,有的是画面朝下,用墓钉钉在墓顶上,少数是折叠包好,摆在死者身旁冯华《记新疆新发现的绢画伏羲女娲像》,有趣的是,由于时代、地域的不同,二者在形象上也有了变化,或敞袖、伏羲并有髭等,明显是受到西域胡风的影响而民族比了。
女娲画像如此普遍长久地用于死者的殡葬,主要并不是为装饰。其动机究竟为何,文物自身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不过,联系到民族信仰中的有关内容,也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断:
1.女娲是创造、孕生了人类乃至万物的始祖,是恢复宇宙间正常秩序的神圣英雄,是信仰中神力巨大、地位显赫的大女神,因而相信灵魂不死、他界可以再生的官吏、贵族,通过将女娲画像刻在墓祠中的做法,向始祖神寻求归依并取得护佑。
2.无论女娲是作为单身的独立神,还是后来与伏羲结成了对偶神,她的神格核心是始祖神,其神格中所蕴含的基本内容是繁衍生殖。这与汉代希冀通过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兴旺繁盛,故而“作此冢以宜子孙”的思想正相吻合。与此相关的,女娲与伏羲作为男阳女阴或夫妇对偶的形象,出现在夫妇合葬的墓祠中,恰好可以作为“阴阳和,夫妇睦”的象征例如重庆沙坪坝汉墓中,出土有石棺二:较大的一棺,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日轮;较小的一棺,前额亦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轮。常任侠认为棺一大一小,所刻亦象征一阳一阴,墓主应为一男一女,而其人首蛇身像亦即伏羲与女娲也。见常文《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馆画像研究》,所以有人说伏羲与女娲之被崇拜“是因为他们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类通过婚姻而不断繁衍的意义”是抓住了问题的一些实质的。
3.女娲的蛇身形象是颇耐人寻味的。它可能是女娲的繁衍生殖的基本神格内蕴的外化显现。除此而外,关于蛇长生不死的观念,也是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容忽视的。蛇不死的观念是相当古老的,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有存在。“蛇蜕皮型”的死亡起源神话,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最为流传。我国汉民族及许多少数民族中,蛇不死的观念也较普遍。黔东南的苗族有给儿童吃蛇肉的习俗,认为这能使人延年益寿。而汉民族中,至今在陕西、广西、安徽、江西等相当广阔的范围内,都有“蛇蜕皮型”的神话,讲述人类死亡的起源,说人类本来是通过蜕皮可以长生不死的,可由于忍受不了蜕皮的痛苦,与蛇作了调换,从此人有了死亡,而蛇通过蜕皮而长生不老。有一则广西的神话还将最初的人不死说成女娲娘娘造人后用了法道的结果《人与蛇》,见《广西资源民间文学集成》……这也许是附会,但从中多少可以反映出女娲与人类长生不死的联系。也许女娲的蛇身形象,同时包蕴着长生不死的信仰内容,而与丧葬习俗的主旨恰相适宜。
大约主要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吧,女娲的人首蛇身像成了适宜于丧葬习俗的多种目的和要求的、兼具多种功能的象征,因而成了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频繁地出现于汉代的墓室祠堂中,以至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信仰习俗还在偏远的新疆等地存在。
六中国“民族信仰”的内涵及其构成
中国的“民族信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信奉状况的整体反映。大体上说,它的构成应当包括该民族集团所共有的信仰观念,如对于天象、山石、水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信仰,对于图腾祖先、祖宗、其他神只、鬼怪以及命运、风水的信仰等等,也包括这些观念在口头上、行为上的各种显现,如人们笃信的神话、显灵传说,祈祝、祭祀的各种仪式,民族的宗教性节日,以及占卜、禁咒、驱邪赶鬼的各种巫术手段等等道教是中国土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民族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然而作为具有较明确的名称、神谱、教义、组织及仪式行为等的独立宗教体系,道教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所共同信奉的宗教。所以这里说的“中国民族信仰”,不包括道教在内……
中国的民族信仰并未形成具有明确的组织、仪式制度、宗教经典等等的完整信仰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贯穿在全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文学、艺术、伦理制度、风尚礼俗当中。
民族信仰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民族集团的兴盛、衰落,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交流等,一些旧有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消亡了,或者转换了内容、形式与功能,新的信仰内容也可能不断增添、参与进来。在上层社会的官方祭祀系统中已经渐渐消失的某些信仰观念或行为,却可能在民间依然存留。
如同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上层与下层的区别一样,民族信仰也不免打印着阶级的烙印。从周代到汉代,源自上古的一套祭祀系统不断发展完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这套系统经过儒家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的淘洗、规范,逐渐定型为一种具有相当严密的制度和大体不变的承传,并与国家的政治礼制结合为一体的宗教信仰体系研究者们或称之为“正统宗教”、“国家宗教”,或者“官方祭祀制度”。这套信仰体系或祭祀制度,往往带着“神道设教”的政治目的,礼祀的对象、规模、程序等,都遵循宗法制,在礼祀仪式上也有程序化、奢侈化,神职上也有官僚化等现象詹鄞鑫《神灵与祭杷中国传统宗教综论》,至于社会基层的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信仰,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民间信仰”,它的构成则要庞杂、随意、含混得多。
然而,上层社会中所信奉的神灵及相应的祭祀制度与民间的种种信仰,既来源于共同的各种原始宗教的不断融合,又彼此存在于一个共同的社会中,上、下层的同源异流又相互交往、互通有无自不必说,在历史的发展中还一同承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所以在民族信仰内部截然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上层社会信仰与民间信仰的界限来是不可能的。钟敬文先生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民俗文化,既是阶级的,又是民族的。”在很多文化现象上,民族性还要大于阶级性。
女娲的信仰,渊源是很古的,远在统一的汉民族形成以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同进入阶级社会,成为上层官方祭祀及民间信仰中的共同内容。从对古代、现代女娲信仰的考察,可以发现女娲在封建官方祭典中和民间百姓的神龛上一样歆享着人间的牲礼和烟火。这一现象表明,对于女娲的信仰,不仅仅是民间的,也是有一定的民族性的,尽管其民族性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社会等级的信仰者那里有所差异。
七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位置
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巾的位置,自然是应当放在神灵世界中加以探讨的。
中国的神灵世界,是驳杂繁冗的大杂烩。所信奉的诸神,有的产于本土,有的来自国外;既有继承古代各种原始宗教体系的,也有来源于儒、释、道等文明社会中人为宗教的,或者由世俗社会造设出来的。唐宋以后,儒、释、道三教逐渐趋于合一,各种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神灵更加趋于混合。尤其是在民间,居绝对支配地位的宗教思想从未出现,信仰形态的驳杂更加厉害,到了近世,出现了混合佛、道、儒及各种传统神鬼于一体的众神世界。
中国的神灵世界,是人间体制的翻版。与世俗社会中存在着的等级制度、社会分工的日趋复杂化一样,诸神间也有等级差异和一定的职司区别。唐宋以后与古代上帝、天帝信仰结合了的道教中的高级神明玉皇,上升、定型为万神殿中的主宰,统治着宇宙间的一切神灵。在明代着名的神异小说《西游记》中,玉帝高踞于万神殿中至高神的宝座,他下属的文卿武将众多,武将如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七曜星官、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文神如太白金星、文曲星、丘弘济真人、许旌阳真人等,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公、电母、风婆,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阎罗,如来佛、观音菩萨、三清等等,也都是玉帝统辖下的神国中的成员,不过地位较高罢了。《西游记》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以及已有的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其中所描述、刻画的神灵世界有着当时民间信仰形态的投影,只不过在文人的笔下,这神灵世界更有了条理和系统。而民间实际上所信奉的神灵队伍远比这更庞杂得多,神只间的谱系也更为含糊和混乱。
事实上,以玉帝为中心的神灵世界远远未形成严格的体系,诸神间的神代关系、等级关系以及职责分工等,也远非明确、稳定。比如“药王”一职,影响较广泛的,就有古代传说中的神农,还有战国时的扁鹊、汉末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等在后世神化了的历史人物。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药师琉璃光如来佛”也被纳入民间“药王”一行,称为“大医王佛”。这些药王之间似乎并不发生什么联系,也没有职司之别。在河北安国,还将当地东汉时的一位太守奉为药王,供在药王殿的当中,而扁鹊、华佗等人都塑在配殿里。可见众神的位置也并非永恒不变,在同一神位上,可能新、老神只和平共处,也可能新神取代了旧神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某一神只在整个神灵世界中的地位,可能大不一样。
女娲在中国神灵世界中的位置,同样是因时、因地乃至因人而有所变化的。前已说过,女娲在较早时候很可能是上古时代某一氏族或部落崇奉的人类女始祖,她的基本功能是主繁衍、生殖。于是我们看到,直到周代,从天子、妃嫔到庶民百姓,仲春时都要礼祀古皋禖女娲。汉以后,宫廷祭祀皋禖的礼俗逐渐衰微,但祈女娲以求子的习俗却在民间一直盛行着。在汉代,人们还将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或者连同伏羲一道,刻画在墓葬的砖石、绢帛上,以希冀始祖的保佑,求得生命的绵延不绝、子孙万代的隆昌。
女娲的其他文化英雄事迹,大约是同时或稍后产生的。总之,作为创造了人类的始祖和修复了宇宙天体,并制定了人间的礼乐制度的文化英雄,女娲在当时特定地域的上古信仰中,地位无疑是极高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氏族或部落中新的神只陆续涌现。另外,由于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氏族的融合,许多不同类别的古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汇合和混融,来源不同的各方神只也不得不在新的处境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建构与其他神的关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灵世界的等级关系更趋分明。各种人为宗教神灵的介入,也促使原有诸神之间不断发生着分化、融合,他们在万神殿中的职守和位置也不断变迁、调整。
在这种神只的不断混合、交融过程中,女娲在神灵世界中的位置,总的说来,有所下降,而她的功能、职司也随着人们现实需求的扩展而不断丰富。
女娲地位的下降,在封建社会的上层和在民间的信仰中,都有所体现,不过在具体的体现形式上,又有些不同。
女娲的性质、面貌,在汉代以后统治阶级的神灵崇拜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她主要是作为建立了伟大功绩的上古帝王而出现的,虽然仍未脱尽其原本具有的超自然的神圣威力,但已被纳入了历史化的上古帝皇谱系中。这一做法较早地见于汉儒的各种经纬、注疏中,并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女娲在封建文人笔下或官方经籍中例如《唐书·乐志》载张说《享太庙乐章钧天舞》曰:“合位娲后,同称伏羲”,以伏羲、女娲比高宗、武后;参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等等。大多以“古神女而帝者”的面目出现,甚至以其功高而位充三皇,时代在伏羲之后和神农之前。而且她往往是作为曾经辅佐伏羲治理天下的助手,身份上又是伏羲的妹妹或妻子。原初独立的始母神至此地位已大为降低。
统治者对女娲的信奉和祭祀,除开纯粹信仰的因素外,强化封建礼制以及致力于帝王谱系的神圣化,是很重要的原因。前文提到的唐代肃宗皇帝遇到女娲携双鲤显灵的传说,就有明显的神化唐皇、强调其“君权神授”的意味。这说明统治者有时也利用女娲信仰的神圣力量,来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这恐怕也是千余年来女娲在官方祀典中据有一席之地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约从清末以后,在上层文化中逐渐失去女娲的信仰色彩,而主要将其作为某种规范行为的典范出现在文学、绘画、雕刻等的创作中。作为一位具有神力的古神只,她的活动范围便主要只是在民间信仰领域了。由于民间信仰中较多地保留着女娲信仰的原始朴野性,更由于女娲的活泼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也主要是长期发生在民间,因此,对于民间的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的探讨,是研究女娲问题的基础和中心,也是本书始终关注的焦点。
女娲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显得更为复杂。因为她既置身于一个更为庞杂的神只世界当中,便不免同一些神发生神代、等级、亲缘等等的谱系关系,她的地位也往往随之发生着或大或小的沉浮、升降。
婚姻的缔结往往标志着古老女性独立神地位的沉沦。女娲同伏羲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女娲原初至尊的始母神地位有所降低的较早的体现。随着三国时始见于记载的男性开辟神盘古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影响,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被置于女娲造人和补天等事迹之前,女娲“首出御世”的圣王的神圣位置又一次受到冲击,她在神代关系上不得不屈居盘古之后。唐宋以后,以玉帝为中心的神只体系逐渐开始形成,古老的女神女娲也被纳入这个体系中,成为玉帝统领下的万神殿中的一员将女娲在具等级的神只世界中加以谱系化的做法,开始也是较早的。从西汉时较早地记载女娲神话事迹的《淮南子》中,就有女娲补天后升上九重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等等的说法。不过,其中的那个道家理想中的神仙世界还是不很明确的……从不少民间神话所反映的有关信仰情况看,女娲与玉帝的谱系关系大体上是有序的。女娲多是玉帝的下属,受到玉帝的差遣去补天、造人,功成之后,还会受到玉帝的封赏。强大、有力的始祖母在这一类神话中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来特立独行的自由与主动。不过,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事实终究深入人心、不可抹杀,加在她身上的种种神代、级次也难以掩盖住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玉帝是统辖天界的至高神,女娲则依然是创造了人类的始祖和修补天体的英雄。这一点,无论女娲在神灵世界中的位置怎样变化,始终是比较明确的。所以,尽管女娲的地位有所下降,然而从她的神圣功绩中,依然透露出她昔日地位的显赫与崇高。
女娲与诸神并非普遍地发生联系。除去后世个别极为敷衍虚构的民间神话外,一般神话、传说中较常与女娲构成谱系关系的,有伏羲、盘古、玉帝、王母,也有黄帝、炎帝、共工或祝融等等。这些神只或者在神界中地位较高,或者资格较老,女娲与他们结缘,自然与其原有的古老与崇高相关。在谱系化的神只世界中,女娲具有了各种各样甚至彼此错出的身份,如伏羲的妹妹或妻子、王母娘娘的下属或姐妹、天后娘娘的母亲、太上老君的母亲或“同僚”、炎黄的妹妹或母亲,如此等等。在有的神话中,女娲是盘古的妹妹、玉帝的媳妇,又有的神话说,女娲是盘古的媳妇,两人一起捏了泥人。可见,女娲在谱系化的神只世界中,虽然原先的地位有所降低,可依然不失为神界中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大神。她与众神的关系,也很少明确固定。
女娲的地位,不仅仅随时间而变化。由于地域的不同,其地位沉浮、降升的程度也有差异,甚至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有些地区,女娲可能会被其他具有相当功能或者更大威力的女神或男神所取代,比如在一些地方的神话中,将捏泥造人的主人公说成是王母、玉帝或盘古等,就多少反映出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在河南淮阳,女娲虽然依旧享有“人祖”的极崇高、尊贵的地位,然而她在当地受到的礼祀却在伏羲之下。可在仅仅百里之隔的西华,女娲就成了最受人尊敬的“天地全神”,她还统领着观音、无极、广生等十二位老母,俨然是神只谱系中的至尊者,伏羲在庙殿中的位置,恰是女娲的陪衬。在淮阳、西华一些群众的观念中,神界中大大小小、三教九流的神只是颇多的,例如一首《十上香》的经中,所请的众神就有瑶池金母、九斤老母、三教老祖、南海大士、玉皇大帝、齐天大圣、文昌帝君、阿弥祖师、普天大圣等等周唱,淮阳采风资料……然而他们的存在似乎颇淡远,远不如女娲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那样密切。在当地的民间信仰中,女娲无疑是非常有威力、有势力的大神,她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超过了一般神殿上的玉帝、王母等尊神。在河北涉县,娲皇宫雄踞山顶,这是女娲在此享有至高至尊地位的象征。其他如弥勒佛、四大天王、观音菩萨、三官、碧霞元君、广生圣母、吕洞宾等等,则处的位置均在女娲之下。在陕西岐山,直到1982年,民间延请道士举行的祭神活动中,所挂的神图上女娲仍然高居最顶端,玉帝、八仙、关帝、土地爷等等,则都在她的位置之下。据目睹、考察这一情形的陈子艾教授告诉笔者:在当地百姓的观念中,“没有女娲,哪来的玉皇大帝?这些人都是她生的”。足见女娲至尊、独立的始母神地位,在那里依然是十分完整、鲜明地保持着。其他的各方神圣,在融合中不是被置于女娲之前,而是在“始母崇拜”的顽强信仰下,作为支流、后继,被纳入女娲的亲族谱系之下。这一点,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所以,“女娲在中国神灵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当充分考虑到时间、地域和信仰者的差异。泛泛的一概而论往往不免有悖于事实真相。
在长期宗法制统治下的中国,却出奇地活跃着一大批女神,大到天后地母、小到水神厕神、龙女蛇仙,她们的存在,使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增添了不少温柔的世俗气息和明快的色彩。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女娲的性质、特色及她在神界中的位置,现将几位在中国民族信仰中享有较大影响的女神西王母、观音菩萨、妈祖、碧霞元君等,与女娲进行一番简单的历史和功能上的比较。
和女娲相似,西王母的渊源也是颇古远的。她最初大约是古代西部地区处于狩猎阶段的氏族或部落的一位神只,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中较早出现时,还不脱半人半兽的怪模样。它的神格,是执管灾疠、五刑残杀的瘟神和刑罚之神。大约从战国到汉代,是西王母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在形象上逐渐脱尽了动物特点,从穴居野处的怪神演变而为天帝之女、一位雍容尊贵的女性神仙,她的职司、功能也有了转变和极大的增添,不仅成了掌有不死药和食之使人长寿的蟠桃的赐寿降福的神,还可以赐福禄、送子、免灾。汉代的卜筮着作《易林》的卦辞中就有“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神,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汉·焦延寿《易林》卷一。
汉代,西王母被道教化为女仙的至尊者,还配了一位东王公作丈夫较早记载西王母与东王公相配之事的是《神异经》。此书旧题东方朔撰,实为六朝文人所依托。不过,从一些汉代画像石资料来看,东王公配西王母的说法,也许在汉代就已出现乃至颇流行了……在民间,一般称之为“王母娘娘”,不少神话传说中还将王母说成是玉帝的夫人。可见王母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她的影响也是全国性的,解放前不少地方都有王母庙会,或称蟠桃会,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举行。届时人们要去王母庙焚香求愿。
在神话中,王母娘娘有时是指使女娲造人、补天的更高神山西神话《女娲补天在平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有时又成了女娲的姊妹宁夏中宁县《王母娘娘补天,骊山老母补地》,宁夏民研会编《宁夏民间文学》第十辑……
观音,大概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中发生着最大影响的佛教神只。她在中国百姓中的影响,比佛祖释迦牟尼还要普遍。
观音,汉译本作“观世音”,意为众生受苦受难时,一心称诵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pk场闪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