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面临的问题现在面临哪些问题

展望2016年中国老百姓面临的生存现状
我的图书馆
展望2016年中国老百姓面临的生存现状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纵议院》特别推出“变革中国”系列访谈,通过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热点话题的讨论,全景展望2016年中国老百姓面临的生存现状。陈凤英:世界经济第三次风暴即将来临?2016全球市场变幻莫测。美国近十年后首次加息,欧洲坚持量化宽松,中东矛盾不断升级。那么在此种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之下,全球经济走势会如何发展?陈凤英:全球经济发展到了又一个低谷,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2009年的衰退,到了2010年由于G20国家的刺激,经济增长比较高。但去年的经济增长是过去五年中最低的,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是3.1%,如果按汇率算它只有2.2,世界经济从V型反弹以后又到了一个低谷,而这个低谷中最关键的是没有新的增长点。过去中国、美国拉动世界经济是最强劲的,但中国经济增长突然往中高走,对世界贡献有所下降。而美国又开始调整利率,所以世界出现紊乱显现,我叫它 “亚健康,弱增长”。股市、汇市都是不健康的,也就是金融市场是不健康的,依然是在调整当中,这次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冲击是最大的。他是一种亚健康的市场,但经济又是一种弱增长。弱增长中出现了一个新兴市场的问题,新兴市场过去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一般在60%到70%。然而去年也在60%,世界就开始担心,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俄罗斯经济大幅衰退,巴西经济衰退,独联体地区和拉美地区去年的经济增长都是负的,那么就出现了竞争国家的分化。另外中国经济和金砖国家对世界影响的正能量在减弱,出现有负增长的国家,世界经济到了新的低谷,低谷可能出现新的风暴“第三波冲击”。这种局势下没有新的增长点,比如,需求不足。国际贸易已经比世界经济增长还要低。另外,投资不强,投资不强是需求不足。世界经济有两个棱,一个是贸易一个是投资。贸易低了投资也不出来,世界就出现了一个现实问题没有新的引擎。加上发达国家有高失业率、高债务率,但没有需求,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商品卖不出去,我们在经济转型,国际商品也不好卖到中国,贸易和投资同时下降,但又没有创新。现在大家都在说第四次工业革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是画饼冲击,世界经济没有新的活力、动力,所以就出现了低迷的增长,但一定要强调它还是增长。但市场担心出现第三次风暴,世界是在如履薄冰低增长的情况下又迎来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美国的升息,所以我们能看到世界经济比较紊乱。凤凰博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GDP增速放缓引来不少质疑,海外对于中国经济放缓以及货币贬值甚为担忧。一些西方媒体试图借机唱衰中国经济,“崩溃论”、“悬崖论”的声音由此甚嚣尘上。在两位看来中国经济真的如他们所说吗?谢太峰:首先,对于西方国家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悬崖论等等,我们不必太在意。很长时间以来,在西方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断的去唱衰中国,而且多年以前都在唱衰,但事实证明在唱衰的过程中,他所预测的事情在中国都没有发生,中国经济还是保持相对高速的发展,他们在外部看中国世界、中国经济、中国发展的时候,并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增速的情况,所以他们的观点有片面性。另外,对于他们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能不重视。进入新常态以后,2010年我们的速度是两位数的增长,当然是有特殊的背景,有四万亿投资计划,靠投资拉动。但2010年后,经济增速开始下降, 2010年的GDP增速是10.3%, 2011年是9.2,,,到2014年是7.4,到了2015年就6.9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在放缓,而放缓的过程中暴露出了我们经济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结构性的问题。要调整结构性问题是长期的过程,所以,中国经济增速再回落一些也是正常现象。中国经济目前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规模、速度、总量,而在于质量。就像长跑运动员,他不可能永远保持百米冲刺的速度,他越往后可能速度就要慢下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速放缓,也是长期发展必然的趋势。所以西方国家提出的崩溃论、悬崖论,实际上揭示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谢太峰:两极分化的现状下 城乡人均收入翻番没意义凤凰博报:2015年中国经济6.9%的增速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这又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是否运行在合理区间?谢太峰:我们不要两眼盯着速度,假如我们经济增长质量很高,都是靠高科技拉动、创新驱动这样的经济结构和优化,我们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都很合理,那么只要能够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速5%、6%也是健康的。现在一方面去杠杆、去库存,可另外在房地产政策方面降低首富比例,又是在加杠杆。但如果还是依靠投资,依靠房地产去拉动经济,经济增速即使维持比较高的增速也是不健康、不可能持续的。中国经济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陈凤英: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转型中的问题,速度对中国还是很重要。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就会出现失业问题,环境治理的成本会上升,出现老龄化问题等社会问题。我认为合力区间应该是达到一个目标,现在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那合理区间应该是6.5到6.8。在这个区间中我们能实现目标,问题也能解决。每个国家发展都有一个阶段,而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我最近在看美国大选,美国大选中出现了政治极化,视为分化现象。比如,特朗普现象,事实上就是收入分配差距使失业率上升。虽然美国现在失业率只有4.9,但它有很多隐形失业。如果4周登记,就视为放弃就业,这个数字不在失业率里面。美国就业率只有62.7,历史上最高是67,实际上现在失业率是有隐形失业的,它也是增长低迷后出现的社会分化。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增长速度,而这个速度首先不能破坏环境,第二必须要结构平衡。现在叫两个中高,我认为中高就是就业必须要解决。中国就业是现实问题、刚性问题。美国去年2.4的增长创造了240万的就业。我们大学毕业生有700万,农民工进城600万,整体上要1000万的就业。去年我们算了一下,每个百分点是190万,所以我认为,未来创造1000万的就业,必须要有6.5的底线。另外,企业去杠杆的同时政府要加杠杆,那财政怎么办?财政不能塌方,财政如果塌方了,就会出现美国经济悬崖式的下跌,所以我认为速度空间就必须创造就业,财政制度在良性的基础上可以加大。现在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环境治理需要成本,还需要很多社会保障金兜底,所以我还是比较主张中国还要有一定速度,不能收缩,收缩以后社会问题就会脱线。我们的财富虽然积累,但都在房地产,所以保持一个中等以上的经济增长,中高的发展水平,可能是个合理区间,很难很难,但仍在努力。谢太峰:2020年我们的GDP人均收入翻一番,现在只剩5年时间了,我们2010年的时候GDP是40万亿,在2020年是80万亿就算翻番了。2015年都已经67.7万亿了,我们现在就剩12万亿就够了,如果我们从2016年开始每年保持6%的增速,2018年就达到了,如果保持5%增速2019年就达到了,如果降到4%到了 2020年还80万亿,也实现了。所以我认为速度不重要呢?陈凤英:具体数字两个指标,还有人均GDP。去年鲁谷是6.9的增长,我们未来要6.54年均增长才能实现人均的GDP翻番,小康社会是两个中高目标。谢太峰:人均收入2010年城乡是12000,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 2015年是22000了,翻到24000明年就达到了。所以我说这个目标不是小康目标。因为明文说的就是比2010年翻一番,GDP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不很容易达到了吗?所以不要看总量,不要看速度,只要结构转换了、经济发展真转换了,两极分化解决了,就可以长治久安。陈凤英:只要有差距就是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像日本那样,就是没发展空间。在1989年因为他已经达到富裕了,他当时的人均GDP已经是3万多了。比如我的家乡是浙江,浙江的老板就可以到东北、西部去投资,比到越南投资总要好。穷人只要发钱他就去购买,如果像日本没有穷人,发了钱他都不买。差距肯定有不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就是有空间存在,日本就是因为没有差距,最后就没有空间和发展了。谢太峰:中国经济结构到底有多不合理凤凰博报:那刚刚我听两位谈话中都谈到结构性的调整,那中国现在经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结构问题呢?谢太峰: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大需求的结构不合理,三大需求内部的结构也不合理。强调供给侧改革是对的,但也不能忽视需求侧的管理,就是三大需求。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在计划经济实际是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靠投资拉动,不靠投资拉动国内一穷二白,这时即使发钞票给老百姓,他也买不来东西,所以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靠投资。但现在已经进入过剩经济,主要靠消费而不是投资、出口。但我们现在三大需求的结构,在前两年都是一半比一半,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下降了。2009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是92.3%,消费占52.5%,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所以进出口对我们经济增长的拉动是负数-44.8%。随后我们的投资占的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12年投资就低于消费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8,而投资是50.4%,但是到201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开始超过消费, 2014年又改变了一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达到50.2%,投资下降到48.5%,而进出口仍然是比较低,占到拉动经济增长1.3%。美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中国消费才只占一半,另一半几乎都是投资,所以在过剩经济的条件下,如果还靠投资拉动经济,最后的结果是加剧过剩。内部也不合理。我们的投资中房地产占的比重太大,最高的时候占到25%,特别北京、上海,房地产投资占的比重更大,而美国一般是5%左右。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大量的投资到房地产以后,造成了围绕房地产形成的产业结构,房地产市场一不行,钢铁、水泥、煤炭统统都不行了,所以投资内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同样需求也是如此。中国政府需求占的比重太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占的比重较小。赤字这么多,最后能否真正惠及民生?真正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如果不能切实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政府占的消费比重大就必然挤压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出口内部的结构也不合理。首先,给外商投资企业占的比重太大,我们外商投资企业占出口比最高达60%,现在还有40%以上。一旦外商撤资,我们民族工业的出口显然占的比重太低。另外,出口中真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占的比重较小,传统的出口产品比较多,换汇率又比较低。500强中268家企业利润不到五大银行的37%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多深层次矛盾。产业结构里面三大产业,农业长期得不到重视,中国13亿人口里面8亿农民,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农业内部也不合理,最不受重视的就是种植业,农村卖种子的赚钱、卖化肥的赚钱、粮食加工的赚钱,唯独种粮食的农民不赚钱,在第一产业内部最不受重视的就是种植业。第二产业中,高端制造业占的比重比较小,我们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存在失衡问题。特别是现在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一说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金融业占的比重太大,在金融业中银行业比重最大,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等等占的比重很小。2012年进入500强的268家的制造业工业的利润还不到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利润的37%,就是将近270家工业制造业的利润,连五大银行的利润的40%都不到。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东部、中部、西部差距非常大。城市建的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很形象的说法,所以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分配结构也不合理。我们基尼系数已是世界最高之一,贫富分化很严重,就造成了经济没有后劲,所以要维持长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先发展起来再去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把这个忽略了,长期发展这么多年没有惠及民生,没让老百姓感到切实的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学家叫它无感增长。降息到0也不可能把老百姓的钱从银行赶出去北大1月发出的研究报告,25%低收入的穷人家庭只占1%的财富,那么就出现了穷人没钱花,富人不花或到国外去花。去年底我们的货币供应总量是将近140万亿,但是真正的M1只有40万亿。这就意味着100万亿是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是不动的。货币不断放水、不断扩大货币投放,结果140万亿只有40万亿是流通的,这就是贫富分化、两极分化造成的。穷人即使挣了点钱都要存起来,要应付医疗、买房等事情。而富人什么都有了,没地方花就去投资理财,或到国外去扫货,拉动人家的GDP。如果深层次两极分化的问题解决不了,再投放货币马上又会沉淀,所以就形成不断放水不断沉淀的现状。假如投放的货币平均分给每一个老百姓,他的购买力会增加多少?正是因为投出来的货币都进入了少数人的手中,所以结果就是放水越多沉淀越多,现在即使降息降到零,也不可能把老百姓的钱从银行赶出去。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当今面临的十大社会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当今面临的十大社会问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朱吉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朱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朱吉玉,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朱吉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朱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朱吉玉,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号;邮编:241002;E-mail:
朱 丹 中国论文网 /1/view-5658633.htm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从国内看,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要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但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难题。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和谐发展 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后二次探底的威胁, 也增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从国内看,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潜力已经耗尽,其负面后果清楚显现: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因素增加,社会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效率和效益低下……面对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中求进,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国人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理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的经验,探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走可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基本完成了“资本积累”。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5%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疲弱,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给中国外贸出口带动很大影响。2014年5月,美国“国债”突破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10月,美国政府17年来首次停摆,美国国债存在违约风险,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必然要受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有所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的周边环境还很不稳定,存在诸多威胁。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必将产生许多外部压力,包括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其次,内部体制出现障碍。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到现在,依靠的主要发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旧有模式。旧模式中的三个要素或称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把中国带到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但是现在这种模式潜力已基本耗尽。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迅速,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很快将迎来“刘易斯拐点”。2012年中国劳动力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正以历史最快速度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经济增速放缓,现有发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达到了高峰。此外,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峻的生态形式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使得一直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内部出现了制度性疲劳和障碍。第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根据国际发展的经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发展势头转变轨迹,就像掉入陷阱一样,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现是上个世纪后半期若干拉美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多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   二、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难题。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   (一) 转型升级促发展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旧模式已到临界点,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是新一届政府的紧迫任务。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要打造“中国升级版”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一些政府官员唯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点和根本出路。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已不能继续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扩大内需就成为当前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要努力保持消费与投资的动态平衡,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1]   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众所周知,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消费。在出口乏力的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成为主导,但最根本的是消费拉动。没有消费,投资也缺乏动力源泉。当前,国内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数额的居民储蓄,截至2011年底,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许多行业如教育、医疗、环保、能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应短缺,这意味着在我国内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促进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内需的一大源泉。经济学家迟福林指出:城镇化是支撑消费释放的最大潜力所在。[1]城镇化率的不断上升,必然会带动人力资本、土地资源资本化等诸多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还能有效促进消费,并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城镇化发展蕴涵的内需潜力十分巨大。[2]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如果我国的城镇化率能达到60%,这将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1]   第三,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升级版的主攻方向。要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大力支持企业在竞争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改善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01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减轻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资、引智,加快提升服务产业竞争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要特别注意去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微笑曲线”理论是台湾有“IT教父”之称的宏基总裁施正荣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发展,争取竞争的主动,才能扩大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产品研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走科技创新之路。[4]   (二) 社会和谐求稳定   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积累了许多难题和矛盾。迫切需要认真解决,以利再进。具体讲,和谐发展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缩小贫富差距。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要逐步调整收入分配体系,加大再分配调节。要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幅减少扶贫对象;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连着发展、连着公平、连着和谐。及时解决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可以防止未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要摆脱对GDP的崇拜,把经济发展从“以物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把经济增长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要积极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善市场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平等享受的权利。[3]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 要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坚持不懈地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反腐倡廉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注重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不断加大对边山老少穷地区经济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把先富带动后富落到实处。   (5)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战略,紧紧扭住发展大方向,埋头苦干,科学发展。要以合作求发展,增强互利共赢,运用智慧和策略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着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着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 深化改革是出路   中国当前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旧模式的潜力已基本耗尽,唯寄希望于新一轮改革。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新一代领导人施政的一个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刘艳提出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术革新和劳动成本优势,而真正的持续发展则要靠先进的制度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规则。 [6]以经济学家贾康为首的经济研究小组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实现“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 [7]的政策主张,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5]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3]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是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要积极打造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应注重对具体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术的战略性和策略性产业。同时,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积极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从而占领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5]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6]。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继续着力扩大就业,带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完善人口社会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继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城乡衔接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福利保障和就业等制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   参考文献:   [1]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4-35.   [2]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ldhd//content_2068062.htm   [3]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EB/OL].百度文库,[].http:///view/2caaedd33d4b2.html   [4] 朱吉玉.从“微笑曲线”理论谈安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峡学院学报,2013(2):29-33.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凤凰网财经,[].http:///a/93995_0.shtml   [6] 刘艳.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EB/OL].和讯网,[]. http:////.html   [7]贾康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财政研究,2013(1):2-15.   (责任编辑:张晓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面临着哪些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