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骰斋是什么意思色盅,一开始人家不是叫斋下一个人能叫斋麽?例如第一个人叫5个3不斋的,下一个人能叫5个3斋麽?

  脂批解开红楼谜  《石头记》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什么要把批书人写在书名中呢?说明书中的批语跟正文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把锁,它跟钥匙是一套,你不能光买锁不拿钥匙。因此删去脂批的本子就像丢了钥匙的锁一样。若干年来大众看到的印本大多是删掉脂批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之谜多年解不开,这也是原因之一。  什么是脂砚呢?就是贾宝玉调制胭脂的器皿,跟写字的砚台作用差不多,就是把原料研成粉末,或再加调制。
楼主发言:242次 发图: | 更多
  贾宝玉从小就喜欢脂粉。第二回写他“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长大后也不改这个毛病。第十九回写: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手帕子要揩拭。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  贾宝玉淘制胭脂的过程,书中也有描写: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倒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第四十四回)  引文中写明胭脂不是市卖的,而且详细叙述了两样脂粉的淘制过程,得意洋洋地对平儿夸耀脂粉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可见就是贾宝玉自己制作的。制作脂粉的器皿就是乳钵和碗碟。第四十二回惜春画大观园,薛宝钗开出的器皿有“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三寸粗白碟二十个……”。  “脂砚”二字,就是调制脂粉的乳钵或碗碟。除了调制脂粉外,贾宝玉还用“脂砚”来加工药物。比如第二十八回,凤姐说薛蟠拿了她头上的珍珠去,说要按宝玉的药方配药,“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在那个药方里,“为君”的药是死人头上的珍珠。
  在下发现这里有个奇怪的巧合。第十三回秦氏死后,有三个人的表现与众不同。一个叫贾珍,他是秦氏的公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另外有两个丫头也很反常,一个叫瑞珠的在柱子上碰头死了。另一个叫宝珠的甘当义女,摔丧驾灵。贾珍和这二珠合为珍珠,成为贾宝玉药方中的君药,从凤姐头上摘下来,说是研成粉末能给黛玉治病。另外第三回说,贾宝玉的丫头袭人本名珍珠。
  《石头记》中还写了“脂砚”制作的脂粉和药。除了上文提到的茉莉粉外,还有蔷薇硝,茯苓霜,玫瑰露几种。这些东西的名称也有文章。作者把书的时代写为末世,可是石头记传抄问世时的皇帝的名字叫弘历,紫茉莉,此系末(世弘)历?蔷薇与“抢位”音近,“蔷”字跟“雍正”二字笔画相等,都是十八笔。“茯苓”则与顺治之名福临谐音。玫瑰露能听为“没归路”。如果现在还是清朝,我是不敢这样说的。  以上这些都当搞笑。我要说的是,脂砚就是贾宝玉调制脂粉的乳钵,跟砚台作用差不多。脂砚斋就是放砚的书斋,用这些红色的粉末也能写字,写出来的文字就叫石头记。贾宝玉的住处叫怡红院,曹雪芹写书的地方叫悼红轩,都因于此。因此批书人脂砚斋不是别人,正是作者自己。所谓淘制,不过是加工写作素材的比喻而已。  用脂批这把钥匙,就能解开红楼之谜。
反照  甲戍本凡例写:  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  注意原文“点睛”二字是写为“点晴”的,按理说后人不应该随便改动原文。“点晴”不好说,现在就按点睛解吧。  以上凡例中这段话指的是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此回中写贾瑞调戏凤姐,凤姐将计就计,假装依允暗设圈套,贾瑞因此得了大病。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己卯庚辰夹批:自甄士隐随君一去,别来无恙否?】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如闻其声,吾不忍听也。】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如见其形,吾不忍看也。】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作者如何下笔?】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取出一面镜子来【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明点。】--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己卯庚辰夹批:毕真。】有济世保生之功。【毕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所谓无能纨绔是也。】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己卯庚辰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庚辰侧批:可怕是“招手”二字。】叫他。【己卯庚辰夹批:奇绝!】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写得奇峭,真好笔墨。】【庚辰眉批:此段有警醒语,可以唤醒,谓之为传奇,谁曰不宜。鑑堂识。】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己卯庚辰夹批:所谓醉生梦死也。】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可怜!大众齐来看此。】--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观者记之。】
  以上引文是启发看官读懂第十三回以至全书的诱导文字。跛足道士就是作者,镜子就是指《风月宝鉴》这本书。作者借道士的嘴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意即不能看书的表面文字,要看文字隐藏的譬喻意义。此段正文中的批语很多,全是对看官讲的,教给你怎样读懂这本书。“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大众齐来看此。”“此书不免腐儒一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观者记之。”  书的正面是什么呢?就是美人风月故事。书中写的男女风月故事全是大白天干的。姓假的人干的当然不是真的,第六回的宝玉初试云雨,第七回的琏戏熙凤全是假的。后来秦钟戏智能,茗烟戏卍儿,也全为假设譬喻。第五回贾宝玉做梦当然是假的。第一回的“风尘怀闺秀”前面冠以“贾雨村”三字,也全是假的。一句话,闺情故事“原系空虚幻设”。  既然“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但是多年来人们读到的评论红楼梦文章,大部分还是镜子哭的“瞧正面” “以假为真”,连鲁迅先生也归之为人情小说。更多的学者认为作者是写情,写妇女写伦理反礼教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什么呢?是“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凤姐招手即“毒设相思局”,作者明说这是假的。贾瑞调戏凤姐属于乱伦,乱伦故事是假的。贾天祥即假天香,天香楼上好像发生乱伦的事也是假的。不是王熙凤设局害贾瑞,而是作者设了一个局,有意让看书人陷入迷局。后人猜测贾珍秦氏“爬灰”的事全是中了作者设的圈套。就像魔术师明说他的表演是假的,很多观众还认为魔术师有特异功能一样。  那么背面又是什么呢?——“一个骷髅立在里面”。批语写“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这两句诗来自明人唐寅,在下古文功底太差,不大了解原诗的“红楼掩面人”是何意思,但古诗一经后人引用,往往会改变原意。比如后人说逃之夭夭,就不是《诗经》原来的意思。批语中的“红楼掩面人”,既不是羞愧也不是悲痛,而是按字面意义,即红楼梦里掩盖了原来面目的人。真面目就是骷髅骨——死去的鬼。“好知”,即郑重告知,请看官注意,书中所写的美女,有的就是骷髅化来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冢说的是汉朝的王昭君墓。石头记的作者是乾隆年间的人,不会是写汉朝的事,也不会写宋朝明朝的事。所以“青冢”应该就是“清冢”,即第五回“青枫林(清坟陵)下鬼吟哦”。  己卯庚辰本在贾瑞死后有一条批语:“所谓铁门限是也。先安一开路道之人,以备秦氏仙柩有方也。”其实第十二回有关贾瑞的整回文字,全是启发看官读懂第十三回秦氏之死的铺垫。贾天祥就是假天香,天香楼上好像有什么风流暧昧的事全属子虚乌有,那秦氏就是写一个青冢下的骷髅。  《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骷髅变成美女,迷惑了唐僧和猪八戒,但骗不了孙悟空,他有火眼金睛,看穿那美女是骷髅变的。读红楼梦也要有这本事,虽然我辈没有在老君炼丹炉里锻炼过,但能用大脑做逻辑分析。  注意“千万不可照正面,”“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这些语句,意思就是要看背面反着看。按我的理解,只有作者反着写,才会要求读者反着看。比如本来是写一个好人,有意把他写成好像是坏人;书中写成美女的,可能是影射一位男人;看起来是个活人,其实是暗写一个死人。  艺术的本质是生活的再现,把死人写为活人是常用手法。传统戏曲舞台上演员的上下场门,有人称为“鬼门关”,因为剧中人大多是古人死人。石头记的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并不多见,类似于古诗的比兴手法和先秦寓言。  清朝有位高人,外号叫二知道人,他说“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来是抒发自己内心愤怨的,但大部分看官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对于宫廷和官场的你倾我轧,就像第五回说的如看猫狗打架一般。普通人最爱看的,一是两队人马打战,一是“两个妖精打架”,或刀枪棍棒,或脂粉钗环,《儒林外史》一类的作品,读者面不宽流传不广。红楼梦也必须有爱情故事,才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笔者年青时读红楼梦,觉得贾瑞这个人太愚蠢,为什么不听道士的话,只照风月镜子的正面,白白地送了命。到老才悟到:原来自己也跟贾瑞一样,只知道看正面的表面的东西。世人中又有几个会看反面的呢?
  呵呵,好想法!然而没有“外证据”佐证,奈何?  
  2 十二支  甲戍本的凡例又写:  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  这是脂批点出石头记的另一只眼睛——十二支。  小时候读《木兰诗》,诗里面有很多“十二”,兵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也是十二载,老师说那是泛指不是确数。《石头记》里的“十二”更多,书名十二钗,还有十二个小戏子,第一回女娲氏炼石,石头高十二丈。咏菊诗是十二首,连宝钗吃的冷香丸,花蕊也是每种十二两,雨露霜雪是各十二钱。红楼梦曲子不说首不说篇,也是十二支。第七回送的宫花,不说朵不说枝也是十二支。可见“十二支”是关键文字。  第十四回列出给秦可卿送葬的六家国公的姓名时,批语写的是: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这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一则关键批语,甲戍本是回前眉批,庚辰本是文中眉批。送葬的六位国公姓名暗寓十二地支。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批书人为什么要向世人强调呢?说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不大可能,把顶级大官比为禽兽,在任何朝代都是有文字风险的。  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时,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不大熟悉了。但是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生肖人们还是熟悉的。像笔者这一代人,五六岁时就听大人们念叨:“子鼠丑牛寅虎卯兔……戍狗亥猪。”每个人都知道,去年龙年,今年蛇年明年马年。生在虎年就属虎,出生的干支年月日时的八个字就是“生辰八字”。因此批语的“十二支”就是“十二年”。  那这个十二年是影射谁呢?一定是跟作者有密切关系不能忘记的人。这就要了解一下《石头记》的作者了。  《石头记》的作者是谁呢?一部作品的作者,以其署名为准,旁人瞎说不算数。《石头记》第一回明写的是“曹雪芹”,他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有这八个字,就是当之无愧的作者。披阅增删撰写目录章回本身就是创作过程。  把“曹雪芹”视为笔名,后面的真人是谁,那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石头记》是两个人或三个人写的,几位作者都愿意用“曹雪芹”这个笔名,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不能说三道四。任何文字一经发表,就要承当社会责任,红楼梦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流传于世是要承当极大风险的。假如红楼梦犯了文字狱,乾隆皇帝找谁问罪呢?一定是找姓曹的算账。并不会因为他只是个整理者而减轻处罚。因此,就算红楼梦的文字是曹氏雇人写的或秘书代写的,曹氏也是该书的作者。  由此分析还可得出推论,曹雪芹的“曹”字一定是真姓,因为异姓的人不可能冒充曹姓嫁祸于人。  那么“曹雪芹”三字后面的真人到底是谁呢?根据清代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有的说是曹寅的儿子,有的说是曹寅的孙子,不管是儿子或孙子,反正是曹寅的后代,这一点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了。  笔者手头有周汝昌先生著的《曹雪芹小传》《曹雪芹新传》两本书。根据这两本书提供的资料,曹家祖上原为中原汉族,明朝永乐年间移居关外。明末奴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此时曹家成了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家奴,甲申年随清兵入关。顺治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曹玺的夫人孙氏当了皇子玄烨的保母曹玺的夫人孙氏当了皇子玄烨的保母,少年曹寅因此结识了玄烨-,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懂满语的朋友说,“爱新觉罗”就有金的含义,国号曾叫后金。因此书中的“金玉姻缘”极有可能就是指皇室爱新觉罗氏跟作者祖上曹玺的因缘。  康熙登基后对曹家十分器重,曹玺被封为一品尚书,并派往南京任织造监督二十多年。曹玺死后,曹寅又先后继任苏州织造与江宁织造。曹家过了几十年的显贵生活。  周汝昌先生说,曹家“与康熙大帝的命运相始终”。(《曹雪芹新传》)康熙时代是曹家的黄金时代。但是曹家康熙时代的显赫也给后代留下祸种,这就是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曹寅的妻兄)亏空了几十万两的库银。据周汝昌先生的资料和红楼梦书中情节,这些亏空并非曹李两家中饱私囊,主要是用于康熙四次南巡接驾时的侈糜花费以及诸皇子的勒索。对于曹寅的亏空公帑的事,康熙当年也知道。康熙让曹李两家织造兼管盐务,因为盐务是个肥缺,就有让曹寅用盐务收入的盈余来弥补亏空的意思。这就给后代的罹罪埋下伏笔。  康熙坐了六十一年皇位,死于1722年12月,夏历壬寅年壬子月,按干支讲是癸卯年的开始。夏历虎年的冬月(十一月),也是即将来临的兔年的子月,康熙恰好死在这时,“虎兔相逢”的时候。  继任的新皇是雍亲王胤禛。由于康熙晚年一直没有定下接班人,曹李两家在诸皇子争继位权的斗争中站错了队。雍正上台后从改元的正月起就着手调查江南几家织造亏空公款的问题。这就是书中第一回批语写的“南直召祸”,涉及的有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江宁织造曹頫。最早查办的是曹寅的妻兄李煦,雍正五年曹頫也因亏空库银和骚扰驿站等罪名被抄家籍产,据说还带过枷号。曹家从此一败涂地,沦为平民。  回到“十二支”这个话题。“十二支”即“十二年”,极有可能是影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癸卯——兔  雍正二年——甲辰——龙  雍正三年——乙巳——蛇  雍正四年——丙午——马  雍正五年——丁未——羊  雍正六年——戊申——猴  雍正七年——己酉——鸡  雍正八年——庚戍——狗  雍正九年——辛亥——猪  雍正十年——壬子——鼠  雍正十一年——癸丑——牛  雍正十二年——甲寅——虎  雍正十三年,乙卯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  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驾崩的乙卯年不足一年不算,按整数年算,正好是十二个整年。雍正登基那年是壬寅年,还用康熙年号。改元在癸卯年,驾崩的乙卯年只坐了七个多月。两头的两年都不足整年。按整数年算,从雍正改元的癸卯年到甲寅年,正好是十二个整数地支。  秦氏发丧写此条批语的目的,意即秦氏之死暗写雍正驾崩。甲戍本凡例中说:十二支是“红楼梦之点睛”,意思就是十二支是画龙点睛之笔,读懂这一隐喻,红楼迷宫的路径就会豁然开朗。  自然科学研究遇到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会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再用事实来验证。现在把十二支影射雍正先做为一个假说,再用书中的内容来验证。  雍正总共坐了十三年皇位,秦可卿之死写在第十三回,咏秦氏的红楼梦曲子《好事终》是第十三曲,太虚档案中的判词和图画排在第十四,雍正从壬寅年登基乙卯年驾崩连“皮”算,是十四年。其中有两寅两卯,因此秦氏发丧写在第十四回。(还有张太医给秦氏开的药方,也是十四味。)  秦氏之死影射雍正,初步得到验证。
  顶  
  现在小学生都知道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还有将近四分之一天,这是阳历。清朝人只用阴历,阴历月亮公转一周为一月,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多天,习惯上就说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两不足”,还是暗射雍正帝。  第十四回的十二地支,是说雍正从改元算起,坐了十二个整数年。但是还有两头。壬寅年(虎年)十一月(兔年子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十七日爱新觉罗?胤禛登基,此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乙卯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雍正登基那年还是康熙年号,只坐了一个多月;他驾崩那年坐了八个月左右,“两不足”,两头算加起来不足一年(三百六十日)。药方中的“三百六十两不足”之谜解开了。  第二十八回这段文字是补充第十四回正文和批语的。在第十四回给秦氏送殡的队伍中,暗写了十二地支,即雍正在位地支整数。作者补充说,两头算起来不够一年不算在内,只算整数地支。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说“三百六十两不足”则是对雍正在位年数的精确补充。又在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诗里用“一年三百六十日”来注释贾宝玉的隐语。作者唯恐看官读不懂原意,也算费尽苦心。第十四回的“十二支”,启发看官读懂秦氏之死,第二十八回的“三百六十两不足”,是启示人们读懂下文珍珠为君的药方的。关于这个药方,以后再做解释。  由此可以推论,批书人就是作者本人。所谓“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因为这个暗喻如果被朝堂知道,是有杀头之罪的,作者不可能把这个暗写的意思告诉别人。那为什么又用批语的形式向看官作暗示呢?因为世人如果都看不出来,岂不是白写了?又要瞒过御用文人的眼睛,又怕读者看不懂,这就使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慨叹“谁解其中味?”所以只好假装作批书人,在批语中提供一点线索,让后人了解作者的苦心和真实用意。第十四回暗写了十二地支,再用批语点一点。说明是作者很重视的故意,绝对不是闲笔。所谓“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也是说批书人即写书人,不过书的作者可能不止一人。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写到贾母让凤姐点戏,凤姐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庚辰本眉批写: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靖藏本眉批为:  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批语写得很明确,有关凤姐点戏的文字,是脂砚执笔写的。可见参加《石头记》写作的不止芹溪一人,起码还有脂砚。丁亥年即乾隆三十二年,这个批书人还活着,他也是参与写作之人。
大纲目  红楼梦好比一道数学难题,作者好比出题的老师。老师担心学生们全解不开这道难题,所以讲了好多提示来启发诱导,这就是“点睛”正文和关键批语。  第七回写到秦钟上场时,甲戌本有一则批语:  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玉台新咏》里收录的古诗中的两句,批书人说这两句是《石头记》全书的大纲目。  什么是书的大纲目呢?就是作者写作的提纲。以《三国演义》为例,内容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乱世”,那是一个战乱迭起英雄辈出的年代。小说写了黄巾之乱,董卓入京,十八路诸侯,官渡战赤壁战等无数战争场面,后来又是三国鼎立,魏代汉晋又代魏……诸多复杂纷乱历史事件。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心中有个纲目,那就是汉为正统,乱汉者篡汉者皆贼也。刘备是汉王之后,作者的立脚点和同情心一直在蜀汉这一边。写到刘备就像写自家人一样,什么桃园结义,五虎上将,诸葛神人……全是溢美之词。虎牢关三个人打人家吕布一个,本来不怎么光彩,还要夸为“三英战吕布”。关羽投降了曹操,后来又叛曹归刘,这样反复无常的行为,也美化为忠义无比千古流芳的佳话。可见“纲目”并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三国演义》的纲目就是“汉”和“贼”两个阵营,蜀汉是正方,曹操孙权等就是反方或对方。  《石头记》也一样,这则批语启示看官:《石头记》的大纲目就是“名玉”和“姓秦”的两大阵营。“未嫁名玉”的人有黛玉,妙玉,红玉,玉钏儿等人,姓秦的有秦可卿,秦钟,秦业等人,名“姓秦”的前面有“来时”两字,说明是外来人,不是自家人。批语说这两大方阵是书的大纲目。  先搁住“名玉”不说,单说“姓秦”的。秦可卿是重中之重,是没有疑问的了。带着这个大纲目接着看书:  他父亲秦业【甲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现任营缮郎,【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甲戌侧批:一顿。】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第八回)  以上引文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秦业因“当年无儿女”,才到养生堂抱养儿女。可是到五十多岁忽然又有了生育能力,“得了秦钟”,没写秦钟是秦业跟谁生的。如果秦钟也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应写为“那秦业到五旬之上又从养生堂抱回一个儿子,起名秦钟”,这样才能表达清楚。  按民间习惯,抱养是不能写为“得了”的。那么根据文意猜测,或许是这样:秦业因夫人早亡,立志不再娶(或家贫不能再娶),便向养生堂抱养了一儿一女。谁知儿子又死了,直到五十多岁才又娶妻(或妾)生了秦钟。如果隐去的真事是这样,为什么不写得清楚明白,而要藏头掖尾吞吞吐吐让看官一头雾水呢?  脂批有暗示:这些文字是“春秋字法”。“业者孽也”,秦氏的先人造下孽,善恶有报,所以后人秦钟和秦可卿都活不长。“盖云情因孽而生也”,文中的“情”即是“秦”,秦氏的先人造下孽,才生了这个孽种。批语“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是说作者写石头记这本书,就是因为秦氏这个孽种。因此书中的其它人物,也是秦氏衍生出来的。批语“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是说作者写秦可卿的出身不能直说,费了好多心思周折才用“春秋笔法”勉强写了出来。  书的第五回至第十六回,都是或明或暗写姓秦的。第五回贾宝玉做梦的场所就在秦氏家。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秦氏房中摆设铺陈,全是历史上传说中帝王家的东西,暗示主人的来历不凡。但是批书人却说是“设譬调侃耳”,“别有他属余所不知”。贾宝玉在梦境里,批语写“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这个批书的什么都知道,会不知道秦氏房中的摆设是什么用意?  太虚幻境的女子档案和红楼梦曲子全用秦氏来压轴。这还不算,警幻仙姑许配给宝玉的仙女,她的名字竟然跟秦氏小名一样。以上说明秦氏这个人物在是书中的核心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还在其次。在太虚幻境的档案里,林黛玉只有寥寥五个字。  现在再读第六回,此回贾宝玉初试云雨,刘姥姥一进荣府。先写袭人后写刘姥姥,看起来似与秦氏无关,其实不然。  第十三回秦氏死后有三个人表现异常:  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蒙府本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  贾珍跟这两个叫珠的丫环,都是代秦氏死的替身,一珍二珠合为珍珠,袭人的本名就叫珍珠。因此袭人就是秦氏替身。珍珠到第二十八回又作为君药,写在那个奇怪的药方里。这一切难道全是偶然的巧合?  第六回主要写刘姥姥,刘姥姥跟秦氏扯不上关系吧?清人张新之说:“大道理乃此书大旨,于刘姥姥暗演之,于秦氏明演之。”他在第六回中又批:“刘姥姥至三十九回方再见,而中间二十余回无非演刘姥姥者”。此人认为书中人物跟刘姥姥有密切关系。  第八回写秦家“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而千里之外的刘姥姥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而且甲戌本的批语是“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第七回的批语说“来时本姓秦”,意即姓秦的是外来的,莫非秦氏也跟刘姥姥一样,原籍是在“千里之外”?这一猜测暂且存疑。  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唱的是: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按小尘土解读,“情”即秦也,就是秦可卿。因此,解开秦可卿之谜,红楼之谜就全解开了。“谁为情种”即“谁为秦种?”。第八回批语“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谁为秦种”就是要研究“秦氏究竟”“系出何氏”这个问题。“开辟鸿蒙”即翻开历史查查,秦氏的先人到底是谁,他们来自何方。这就是作者写红楼梦的目的。写刘姥姥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来自千里之外芥荳之微的小小人家。
假真  秦氏之死暗写雍正驾崩,如果这一“假说”得到认可,那么对八十回《石头记》中的人物情节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书中的诗词对联灯谜酒令,就不仅仅是谈情写景咏物,而是用晦涩的笔墨有针对性的影射讥剌朝政。比如那副有名的“真假”对联就不是泛谈哲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在第一回和第五回出现了两次,可见作者十分重视。因为书中有甄士隐和贾雨村,有甄宝玉和贾宝玉,有甄府和贾府,真真假假一大堆,读者都以为对联是指这个。下联的“有无”就不好解释了,都以为是作者在讲哲学呢。但作者既不是宗教徒也不是哲学家,未必有这些闲功夫。
  这副对子上联隐贾珍尤氏(假真犹是),下联隐贾蓉秦氏(假容顷逝)。上联喻龙的真假,下联喻头的有无。上联比雍正之登基,下联射雍正之驾崩。上联写一个宫廷传说,下联写两个民间传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雍正是怎么上台的?康熙晚年把太子胤礽废了,一直没有定下接班人。康熙死得很突然,人们没想到是雍正接班。于是出现了许多传说。一说是雍正把康熙的传位遗诏中“传位十四子”(胤禵) 改成“传位于四子”了;一说是十四皇子胤禵又名“胤祯”,雍正把“祯”改为“胤禛”了。所谓传说,属道途传言,未必是历史真实,却是文人们爱用的创作题材。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的真龙天子登上龙位,龙位是真的,“假”的就变成“真”了。贾珍的老婆起名尤氏,尤氏即“犹是”,好像是。意思是假的真龙天子登上龙位,看起来好像真的一样。至今人们也弄不清楚康熙是想让谁接班。所以上联的“假真”,暗喻龙的真假。至于是“假禛”“假祯”无关紧要。  “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五回)。康熙死在1722年12月,夏历壬寅年十一月。夏历虎年的冬月,是即将来临的兔年的子月,康熙恰好死在这时,“虎兔相逢”的时候。大梦归,康熙大帝的人生旅途和政治生涯结束了,曹家的繁华美梦也做完了。  周汝昌先生说,作者曹家的命运与“康熙大帝的命运相始终”。曹雪芹的曾祖母当过康熙帝的“教引嬷嬷”,曹家连任几任江宁织造,几十年荣华富贵离不开康熙的庇护。新皇帝会不会还照样继续庇护曹家呢?是个未知数。  第二回写公人们说“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对于平民来说,皇帝的真假不太重要,谁当也无所谓,但对曹家来说皇帝谁当却利害攸关。作者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平时也同诸皇子来往密切,曹李两家看好的是废太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并不看好四皇子胤禛。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史家毁誉各半褒贬不一。但其树敌太多积怨太深却是事实,那些负面传说就是证明。胤禛登基前被封为雍亲王,雍者和顺也,亲者温柔也,《石头记》作者心中,他跟“雍亲”二字极不相称。  雍正是康熙的四皇子。书中有一个叫四儿的丫头,是家里姊妹中的老四,原名蕙香,贾宝玉说他是“正经该叫晦气!”  说晦气晦气就到,谁也没想到“老四”雍亲王会登上皇位。曹頫李煦在诸皇子争位的较量中站错了队,仇家上台了。如果说康熙之死令曹家感到前途迷茫的话,雍正登基的消息等于是大祸临头。所以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曹李两家吓呆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书中对此有很生动的描写:甄士隐在“赤日炎炎,芭蕉冉冉”的大白天做了一个噩梦,当看到那副象征雍正上台的“假作真时”的对联时,立刻吓得目瞪口呆。  “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第一回)  梦醒了。恶梦很快应验。接着是英莲丢失,葫芦庙起火。
  因此第一回写的是1722年底与1723年之交的时间,红楼故事从此开始。  同时还可可推论,书中的甄士隐就是写曹頫,生不逢时的英莲就是暗写曹霑,至于他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对后人阅读石头记并不重要。
  7 有无  公元1735年秋,清世宗雍正帝驾崩。雍正死得突然,死因蹊跷。一时成为特大新闻,朝野纷纷议论,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彼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此事可罕”(第十三回),就是对雍正死后从上层到百姓人人猜疑的情景描述。  雍正暴亡后,民间有许多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1 ) 传说在雍正初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西任考官,出了一道作文题是“维民所止”,被小人告发,说是考题暗含“雍正二字去其首”的意思,因此查嗣庭全家遇祸。这次文字狱以后,民众中传开了雍正无头这句话,认为很不吉利。传说并非历史,真假不论。   (2)吕四娘的传说,有人还把它写成小说。  传说中的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因文字狱之祸,被破棺戮尸,孙儿一辈被发往宁古塔为奴,吕四娘是逃出来的一个孙女,投到峨嵋山拜独臂老尼为师练习武艺,誓报家仇。独臂老尼何许人也?她原是崇祯皇帝的女儿,清兵攻入京城时被父亲砍掉一臂,后来逃到峨嵋山练就非凡武艺。师徒二人对清帝都有不共戴天之仇。经过几年的苦练,吕四娘的武功已经小有名气,当时武林排名第一的高手是甘凤池,吕四娘的武功虽不算太强,但跳跃的功夫好生了得,曾用空中取头的功夫除掉一个凶僧,得到江湖上的认可与称赞。吕四娘曾几次行剌雍正未遂,被雍正发觉,雍正也招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在皇宫保卫自己,据说还有一种名为“血碟子”的秘密武器。
  雍正皇帝爱下棋,常在宫中一棵大树下跟太监奕棋。  话说吕四娘有一天晚上,翻过紫禁城墙,恰好雍正在老地方与太监下棋,这时大内高手都不在场,吕四娘轻松地割下雍正的头,翻墙而去,不知所终。这个传说与“维民所止”传说构成姊妹篇,即雍正无头的传说。  当人们发现雍正时,只看到一具血淋淋的尸身,脑袋已经不见了。只好做了一个金脑袋下葬。  第十回中张太医给秦氏开的药方,前十位是:人参,白术云苓(江南所产药料),熟地,归身。暗藏着“人生难料熟地归身”八个字。“熟地”,就是指雍正死在宫中他经常下棋的的那个地方。“归身”就是说棺材里只有尸身没有头。
  有趣的是那位太医名叫张友士,“张”可拆为“弓”“长”二字,弓谐“宫”,“长”字意为老大,“友士”谐 “有事”,“张友士”意即“宫中老大有事。”
  艾玛,又一个刘心武
  第十三回用了较多笔墨特写秦氏那副不寻常的棺木,“纹若槟榔味若檀麝”“叮当如金玉”,樯木者,棺木的主人“蔷”而无头也。“蔷薇”与“抢位”同音,“蔷”字十八划,“雍正”二字也是十八划。  没有了头,做一个金头,也算是有了头。但金头不是真头,有和没有一样。——“无为有处有还无。”  雍正死得突然,秦氏也死得突然。秦氏即“顷逝”,秦可卿是“顷刻倾”的谐音。她的丈夫名贾蓉,假容也,秦氏的花容月貌是假的,真的是个男人,秦氏顷逝也,喻死的突然。贾蓉秦氏即“假容顷逝”,一下子就完蛋了。这种用夫妻两人的名字来影射一个人的特殊写法,作者在第六十二回有解释,即“夫妻蕙(绘)”。香菱说:“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
淫丧  贾珍与秦可卿的“爬灰”,是《红楼梦》的看点之一,也是红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贾珍跟秦氏公媳通奸,差不多已成定论。红学家和读者们尽管意见分歧很大,但对此事看法一致,认为爬灰确有其事。  认为贾珍与儿媳通奸有什么根据呢?  (1) 第五回太虚幻境的画册里,“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判词有“情既相逢必主淫”;红楼梦曲子有“秉花容擅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宿孽总因情”等字句。  (2) 第七回焦大的骂话,“爬灰的爬灰,养叔子的养小叔子”。  (3)甲戌本批语: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以下均引自第十三回)  (4)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甲戍本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5)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甲戌本侧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   (6)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甲戌本侧批:删却,是未删之笔】  (7)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本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8)甲戌本回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9)庚辰本回末: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这些文字,反复讲的意思是把秦氏之死的真实原因隐去了,为什么呢?天香楼上的事太不好听了,因秦氏托梦有功,放她一马。作者跟批书人口径一致,有意让看官的注意力往“爬灰”上猜,以躲避影射时事之嫌。其实是作者布下的一个陷井,让人坠入迷雾之中。甲戍本第一回的批语说,这种写法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东周列国志》写孙庞斗智,孙膑用减灶的计谋制造齐兵逃亡的假象,庞涓中了计。《三国演义》写空城计,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装作有恃无恐的样子,司马懿不知虚实不敢进城。但司马昭却识破了:“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因为大多数御用文人智商不过庞涓的水平,所以《红楼梦》能逃过文字狱流传后世,如果他们有司马昭那样的头脑,作者难免杀身之祸,后人也不会看到《红楼梦》了。  风月宝鉴不能正面读。正文和批语反复说贾珍与秦氏的“淫”,愈证明“爬灰”是子虚乌有。既然把秦氏的死因隐去了,怎么又会用批语告诉你呢?  仔细读脂批能解决这些疑问。这几回关于贾珍与秦氏的批语用了好多“贬”字,上面引文甲戍本第一条批语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是“褒中之贬”;第九回“这贾蔷外相既美,上有贾珍溺爱”这句话旁,戚序本有一则批语是:“贬贾珍最重。”这两处批语的“贬“字,告诉人们:正文以至批语这样写,是作者有意贬之。贾珍并没有“爬灰”,跟小姨子调情,以至跟侄儿的暧昧之事,作者对他没有好感,在作品中有意丑化他的形象。贬之,即抹黑。  小说是叙事艺术作品,艺术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就极力丑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任何史书全无记载,只是罗贯中的想像。  其实这些正文和批语有很多破绽。第十回秦氏得了很重的病,她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天香楼是个空房,怎么会有精力到那里偷情和上吊呢?身边伺候她的丫头婆子一大堆,她自杀会没人发现?如果说“淫丧”是初稿,生病是改写,“未删之文”就不会有。就算有未删之文,删去则可,为什么要保留下来再做批语呢?这不是对秦氏伤害更大吗?  第五十四回《破陈腐旧套》中,贾母告诉人们,在清代贵族大家别说公媳偷情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恋爱也十分困难。跟前有一群丫环仆妇从人看着你,男女很少有接近的机会。曹雪芹为写书中的爱情故事,绞尽了脑汁也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林黛玉如果年龄大些,按情理不必到外婆家寄养,只有六七岁才有可能托亲戚收养,到十几岁又得送回本家。但年岁太小又不能谈恋爱。所以当王熙凤问“妹妹几岁了”时,黛玉只好避而不答。王夫人对黛玉说儿子顽劣时,黛玉说:我“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宝玉怎样,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明清时贵族大家的规矩。  秦可卿是个艺术形象,并不是历史人物,不会发生“死故隐去”的问题。真正把“死故隐去”的是影射的那个历史人物,不是“大发慈悲”“不忍下笔”,而是不敢下笔不能下笔,因为秦氏所影射的人物的死因,作者也未必知道。  天香楼的“天香”二字,拆开是“天禾(和)日”。“天”“日”习惯上是比喻朝廷和皇上的。天香楼上的事就是皇上的事。  “天香楼”三字,暗指皇上居住的地方,即皇宫。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天祥,假天香也,天香楼上的事全是假的,风月文字不能正面看。  脂批透露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暗写雍正死后朝野人们奔走相告的情景。南方话读“人”为“淫”。意思是“顷刻之间人丧天香楼”。译成白话就是:哎呀,特大新闻!宫中出了大事了,皇上一下就没了,谁也没想到的事。昨晚他突然死在宫里了。  相反,极有可能初稿是“秦可卿人丧天香楼”,后来改成了“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脂批把“人丧”写为“淫丧”,放出一个烟幕弹,有意让读者陷入“爬灰”的烟雾之中,掩盖其讥剌朝廷的真正意图。
  9 恨无常  前节提出秦氏之死影射皇帝驾崩的观点如果得到认可,对第五回中的诗词就要重新审视解读。所谓金陵十二钗,像《木兰诗》中的“十二”一样,是泛指不是确数。人们已经注意到,书中两位  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却没有单独的判词和画。批语所谓十二钗一人一判一曲属有意误导,作者故意隐瞒了真实意图。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第五回)  雍正死时,曹霑的年龄当与书中宝玉相合。曹頫父子已经移居北京蒜市口院,父子两人在大街上观看了雍正隆重的葬礼。望着那“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的送殡人群(第十四回)感慨万千,心想:这个只会给我家赠送泪珠的“臭男人”(第十六回林黛玉语)总算死了,老天爷有眼让他活不长。
  习惯上认为《恨无常》的内容是咏唱元春,是个大大的误读。  作者把当时这些感慨写在《红楼梦》里,就是难解的曲子《恨无常》。唱词有很多难懂之处,如果说是元春死后给爹娘托梦,细读起来口气不像。  第一句“喜荣华正好”就太俗,不似书中贾元春的语气。“望家乡路远山高”两句跟书中情节对不上号。元春居住的皇宫离贾府不远,虽与世隔绝,家人能定时进宫探视,所以曲子中这两句没有着落。更关键的是末一句,按文意是提醒贾政早早“退步抽身”,又跟红楼故事不符。  贾政在红楼故事中不是主角,他不过是个谨小慎微的不太大的官(主事升为员外郎),并未干什么坏事。第三回靠关系为贾雨村谋了一个复职候缺,那是因为第二回中写的“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皇上批准的既定政策,不算什么错误。所以元春让父亲趁早“退步抽身”不合情理。  曲名《恨无常》就有调侃揶揄的意思。仔细品味,全曲用的是讥剌挖苦的口气。因之死者绝不会是作者的亲人或同情的人,一定是他所憎恶的人。  所以这首《恨无常》就是秦氏死后“芳魂”自叹,要是敢明说,曲名应为《雍正咏叹调》。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前十个字里包藏“雍正无道”四字。  这十八个字全是嘲讽语气。俗话说“一旦无常万事休”,他活着时骄横暴戾不可一世,对臣下心狠手毒,谁都对他无可奈何。他踌躇满志,要除尽政敌,想耍尽帝王的淫威。但当阎王派来无常使者请他的魂灵时,也只好撒手人寰,乖乖地跟着走了。这是历史上任何大英雄都会遗憾的事,任何人不会例外。  同一回红楼梦曲子第九曲[虚花悟]中唱“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此曲是《恨无常》的姊妹篇,说的是一回事。“青枫林下鬼吟哦”——鬼魂在清坟陵下呻吟悲歌。《虚花悟》与惜春毫无关系,而是作者幸灾乐祸的感慨,启发看官读懂《恨无常》中的隐喻,并用揶揄的语调给鬼魂指出一条忏悔赎罪之路。
  mark  
  索引派
  是年,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后被剥夺亲王爵位。雪芹家可能被牵累。雪芹其后曾任内务府笔贴式或在宗学差事。  这是百度的一个条文,刘心武在评秦可卿身世的时候,指出秦可卿出身帝王家,可能是个公主,秦可卿之死是一个政治事件,指的可能就是条文中的事件。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这是曲中最难解的两句。  作者又想:人死了应该埋在什么地方呢?一般要埋在自己的家乡,即祖先陵墓所在之处。他真正的家乡在哪里呢?当然应在关外。  可是秦氏死后没有埋在关外的祖籍,也没有埋在顺治康熙的东陵,而是埋在西陵(泰陵)——太行山麓,离山海关更远了。这不是“反认他乡是故乡”吗?
  于是“芳魂”就成了孤魂野鬼,不仅与关外先祖相隔千里之外,而且跟亲爷娘都见不上面。周围没有一个亲人,遇见的全是他害死的冤魂,人人向他唾骂索命。“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游来荡去,凄苦难言。只好哭啼啼对爹娘“梦里相寻告”了。  其实只要把《恨无常》曲与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放在一起读,作者的用意就十分清楚。姽婳词中“魂依城郭家乡近”一句,是紧扣《恨无常》里“望家乡路远山高”而写,两句构成鲜明对比。林四娘战死在故土,虽死犹荣,“此日青州土尚香”,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而“秦氏”死后埋在异国他乡,成了孤魂野鬼。
  没了?  
  “芳魂”对爹娘说什么呢?他想说的内容是,我现在是离开人世远离家乡的孤鬼了。人们说我早死是作孽太多的报应,我觉得是咱家的气数快要尽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悲生,富不过三代。依我看等我儿子坐完一任,江山就危险了。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什么药方都没治了。我觉得咱们还是放弃中原,回关外老家吧。这样子孙们死了起码能埋在故乡祖坟,亲人们死后能在一起。不会像我一样成了远离家乡的孤鬼,游来荡去没个着落。  他只是想在梦里寻找爹娘,想把苦处向爹娘倾诉。但死人是不能跟死人托梦的。于是只好给活着的儿子在位的乾隆托梦了。他对乾隆说了以上那些活。最后叮咛:乾隆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以上这些不是笔者的杜撰,是红楼梦书上写着的。  前面说过,这段《恨无常》跟贾政贾元春没有关联,也跟“二十年来辨是非”的判词没有关系,但却同红楼书中一个人有关,就是王熙凤。  第五十五回有答案。这一回中,王熙凤对平儿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  第七十二回王熙凤“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梦的意思也是祖先警告她,锦绣年华快要被夺走了,赶紧扯布(步)抽身罢!
  应该退步抽身的人是王熙凤,《恨无常》这首曲子就是写第十三回秦氏给王熙凤托梦,那个梦的内容跟这段《恨无常》内容基本一样。如果不是“天伦”二字的迷惑和凑足十二钗的老套读书习惯,只要具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功底,就会看出《恨无常》曲和第十三回的主角一样,都是秦可卿。
  长见识。难得。记叙啊。等待中。
  脂砚斋就是藏有脂砚的一个书斋而已。或许是批书人,或则很可能就是脂砚的斋主!  当然这样想就没有猜谜红学嘍!
  不错不错!长知识了!
三更梦  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恨无常》中的“梦里相寻告”和《聪明累》中“荡悠悠三更梦”全是指第十三回秦氏鬼魂给凤姐托梦。  这场戏中,秦可卿鬼魂扮演先皇,王熙凤扮演接班人。只是为了躲避文字狱,作者有意把辈份反写了,凤姐反而成了婶娘。书中对此有个注解,“红玉笑道: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了……”(第二十七回)如果把秦氏写为王熙凤的老爸,把两人都写成男人,也许就不用小尘土来解读了。  现在来读第十三回: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事?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甲戌侧批:称得起】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以上引的是全文。这段话除了“非常喜事”那几句是照顾书中情节外,其余跟《恨无常》内容——“退步抽身”完全一样。  注意脂批“‘ 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证明托梦的不是妇女。鬼魂讲话的语气也与“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的小媳妇秦氏大异,更像最高领导人的口气。  《恨无常》是歌词,托梦是白话,意思完全相同。“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应该读为“你是个子孙队里的英雄。”  “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不是比喻作者曹家,而是指甲申年入关到乙卯年雍正驾崩,九十多年将近一百年了。  鬼魂对儿子说:你是子孙队里的英雄,咱们的气数尽了,趁早退步抽身为好。退步抽身与下文的“各自须寻各自门”就是回关外老家。强调“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是照应《恨无常》中“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那几句,起码子孙后代死后能埋在故乡,延续祖宗香火,不致成为他乡野鬼。  “将家塾亦设於此”,则是照应第九回的顽童闹学堂……。咱们还是放弃学习中原文化,恢复骠悍尚武的本民族传统吧。从长远打算,现在就应该在老家办个学校,或者可能保全祖宗的香火,不然就会同古代鲜卑人一样下场。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就是三个时段,“春”字“三人日”,指康雍乾三代。“诸芳尽”,已经是病入膏肓,任何药方都不管用了。第十二回贾瑞把补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也是比喻没治了。“各自须寻各自门”照应第五回的《飞鸟各投林》和《葬花诗》中的“人去梁空巢也倾”。  上节所说的红楼梦曲子《虚花悟》的“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指的是秦氏。人到死时才会领悟到气数已尽,花红柳绿的世界对自己毫无意义了。这支曲子是《恨无常》的续篇。人们以为是慨叹惜春出家,源于作者有意误导。
小戏子  《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十二钗”本于一则清人笔记。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国朝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赵彩姬,字今燕,名冠北里。时曲中有刘、董、罗、葛、段、赵、何、蒋、王、杨、马、褚,先后齐名,所称十二钗也。”按此,则今小说中所称《金陵十二钗》,亦非无本。  这则笔记中的“曲”字,是“曲巷”之意,十二钗的本义是十二名妓女,作者引来作了书名。这样解释,有人会说糟踏了红楼梦。不过“曲”字可释为“勾栏”,勾栏是唱戏的地方,十二钗就是十二个演员,或许正是作者的原意。  书中就有从苏州买回十二个女戏子。第十八回: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本夹批:二句毕矣】  脂批“二句毕矣!”暗示所谓金陵十二钗全是女演员,她们扮演的剧中人不一定是女人。十二是个泛指,与《木兰诗》里的“兵书十二卷”“同行十二载”一样,并不一定要凑够十二之数。
  十二个小戏子是十二把钥匙,她们身上暗藏着解开主要人物之谜的密码。靠这“小十二钗”指引,就能找到红楼梦这所迷宫的方向路径。  小戏子跟书中人物一一对应:  龄官——林黛玉  琪官(客串)——蒋玉菡即“将玉含”  荳官——“芥荳之微”刘姥姥  葵官——史湘云。葵是头跟着日头转的,照应“展眼吊斜晖”  菂官——秦可卿  藕官——王熙凤。菂为莲子,藕为莲根,二者为亲子关系。  芳官——花袭人,薛宝钗
  第五十八回写,菂官死了,藕官烧纸,因为两人戏中常扮夫妻有了感情,回目写作《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仅仅是这样简单吗?不是。秘密就在回目上。回目把藕官称为“假凤”。“假凤”就是假扮比拟王熙凤,藕官是王熙凤的解说员或演示者。  “杏子阴”是什么意思?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杏是常见的最早落花结果的树,“结果”一词另有“结束、终局”的含义,现在也叫“画上句号”。第五回中有“桃李春风结子完”的句子,结子也叫“结果”。林黛玉的《葬花诗》里有 “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句子,花落比喻人亡。
  以上一段引文意思是:最早落花的杏树“结果”了,一只雀儿伤心啼哭。雀儿暗指王熙凤,“鸟声只在耳东西”说的就是王熙凤。第五回的判词中,王熙凤是一只来到末世的凡鸟。第四十一回专门有提示:  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众人不解,因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讲话。刘姥姥道:“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的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  十二钗中最早“结果”的是秦可卿,哭她的雀儿是凤姐。第十四回写: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珍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得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接声嚎哭。  作者暗示看官:两个小戏子在戏中常扮夫妻,菂官死得最早,藕官烧纸哭她,并非描写儿女痴情,而是隐喻。比喻什么呢?十二钗中秦氏死得最早,王熙凤哭得很伤心,一个婶娘哭侄儿媳妇,比喻“假凤泣虚凰”。  藕官哭菂官,相当于雀儿哭杏花。菂官点秦氏,藕官点凤姐。菂者莲子也,藕者莲根也,两人是亲子关系。张友士给秦氏开的药方中,有“熟地归身”四字,接着下一味药“白芍”合一个“菂”字,药引中有“莲子”即怜子之意。  最早“结果”的杏树花落了,一个雀儿很伤心,贾宝玉也跟着伤心。小戏子菂官死了,藕与菂亲子相连,藕官给她烧纸,贾宝玉也很伤心。秦可卿夭亡,王熙凤哭得很伤心,贾宝玉不光伤心,还吐了一口血。作者把这叫做《假凤泣虚凰》,死者是虚皇,雌凤也是皇。  藕官是唱小生的。王熙凤的判词“都知羡慕此生才”,就是说王熙凤是唱生的,扮的是剧中一个男人。句意是“这个扮小生的多才多艺,演得不错。”  “假凤泣虚皇”的秘密解开了,书中的王熙凤是假的,真实身份是“末世”的皇帝。凤姐哭秦氏,暗写接班的新皇哭死去的先皇。“假凤”,第十三回假借王熙凤泣秦氏来隐喻雍正驾崩乾隆接班。雍正皇位来路不正,故称“虚皇”。 王熙凤判词第一句是“凡鸟偏从末世来”,繁体“鳳”字拆开为“凡”“鸟”二字。但是画中她是“一只雌凤“,雌凤者凰也,“凰”字应拆为“凡”“皇”二字的。所以“凡鸟”即是凡皇。
秦氏  读懂这些隐藏的意思,第五回秦氏的判词就迎刃而解了。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第五回)  ——画中的高楼大厦,即指《世难容》曲子中的“青灯古殿”。“悬梁自尽”对应《好事终》曲子中的第一句“画梁春尽落香尘”。画中美人当是秦可卿,秦可卿谐音“顷刻倾”,意即高楼大厦倾刻顷也,青灯古殿马上就要倒塌。林黛玉在葬花诗里有“人去梁空巢也倾”的句子,“巢”即“朝”也。  “情天情海幻情身”,指贾宝玉梦中的太虚幻境“孽海情天”。秦氏即顷逝,来去匆匆一身幻情。她的这个位子(龙禁位)是怎么来的?她是怎么死的?至今也还是个谜,当时的作者也未必明白。  “情既相逢必主淫。”“淫”字应作“糟踏”“欺负”解。此句意为既然遇上“秦”这样的主子,必然要受他的欺负侮辱。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不肖”二字有个典故:雍正五年,有一个噶尔泰的人,向雍正报告说曹頫“人亦平常”,雍正在奏折上御笔批示:“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这件事对曹頫精神打击太大,一直耿耿于怀。《石头记》“开卷第一回”就写“ 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第三回贾宝玉出场时又用“古今不肖无双”来形容;第三十三回的回目又写为《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漫言”瞎说也,全句意为:你说我“不肖”是个借口,明明是你没事找碴,挑起事端。“造衅开端实在宁”,——北京话称“你”为“宁”。
  不错不错。
凤姐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甲戍本夹批:拆字法】哭向金陵事更哀。(第五回)
  凡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是末世的一只鸟。“末世”即天塌后的大地。红楼梦中写的是:“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第一回)女娲神话记载的是: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
  王熙凤心肠狠毒,无情无义,就像神话里的鸷鸟。  红楼梦里这个两面三刀心狠手毒的铁腕人物,影射乾隆皇帝。  所谓影射,是指桑骂槐的隐晦文字,决非照现实摹写。中学课本有一篇鲁迅的《药》,语文老师说,小说中死后埋在一块坟地的两个早夭的少年,一个姓华一个姓夏,譬喻同一土地上的华夏儿女。而在“古□亭口”被杀的夏家的孩子瑜儿,暗比秋瑾。但小说中的细节则不必跟秋瑾相符,比如在狱中劝牢头造反并挨了打。如果有学生提出说男牢头管理的是男犯人,夏瑜是男生,秋瑾是女生,两人怎么能扯到一起呢?面对这样学生,语文老师也会很伤脑筋。
  本文经常遇到这样的诘难,比如十二钗全是美女,王熙凤怎么会跟乾隆皇帝有关联呢?还有考古发掘证明雍正有头呀,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呀,决不会伪造等等。遇到这样的反驳,本人一律置之不理。清代银元上全有汉满英三种文字,市场上赝品最多。艺术真实跟事件真实是两回事。嫦娥没奔月雍正有脑袋虽然更接近事实,却是无用的废话。  清朝才子纪晓岚批评蒲松林《聊斋》,他说:“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其实纪晓岚更应该批评的是《史记》。项羽与虞姬在楚帐中唱歌,唱完后两人很快都死了,司马迁是怎么知道那些歌词的?唯一的解释是两人唱歌时声音很高,被侍卫们听到了。在兵荒马乱的生死关头,还有一两个重感情喜欢音乐而又细心的兵士,记下了这些歌词。更不可思议的是吕不韦把怀了孕的赵姬献给子楚,子楚都不知道赵姬怀孕,司马迁怎么知道?骊姬跟晋献公两口子秘密私语,司马迁怎么会知道得那么详细?那可是经典的史书!纪晓岚也爱读红楼梦,他说有一个后四十回不同于程本的本子,不过又说他也没有见过这个本子。纪晓岚更应该批评曹雪芹。第二十一回平儿发现了贾琏外遇的证据,怕惹出大事掩盖过去了。这事贾琏和平儿决不会对外人说,曹雪芹是怎么知道的?第二十五回赵姨娘与马道婆商量用五鬼魔法害凤姐,杀人害命的事两人更不会对外人透露,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难道曹雪芹在各个房间内都安装了摄像头和窃听器?  纪晓岚是有名的才子,但在朝中当了大官,蒲松龄是一介平民。即使是名人才子,只要当了官,都要学会装呆卖傻信口开河满嘴跑车,你根本没法跟他讲道理。一则笑话说,一位老乡进城打官司,问人们离衙门还有几里,扫街的老头回答说:“衙门是不说里的。”  纪晓岚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还不达幼儿园小班的水平。他对聊斋的批评,不过是说瞎话而已。由此可知蒲松林屡试不中白衣终身,就是因为不会说瞎话。跟活着的官员不能讲理,对死去的才子更无法较真。本人喜欢说梦,还是回到梦中解读王熙凤这个正题。  ⑴ 第三回写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书中多处称其为“凤哥儿”,暗示她扮演的剧中人是男人。
  ⑵ 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中写,藕官菂官两人在戏中常扮夫妻,菂官早死,藕官给她烧纸,引起宝玉同情和感慨。  杏是最早花落结果的树,这只“雀儿”哭那最早结果的花。红楼梦中最早“结果”的“花”是秦可卿。红楼梦中哭泣秦氏的“雀儿”指谁呢?刘姥姥说:“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那笼子里的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刘姥姥说的“雀儿”,不会是指紫鹃雪雁和鸳鸯,因为这些雀儿没有“凤头”也不“尊贵”不会说话,“会说话”的“凤头”“雀儿”,指的就是“吃过猴儿尿的”巧嘴王熙凤(五十四回)。  “假凤”,第十三回假借王熙凤来影射朝中大事“庚黄”(更皇,第二十六回)。画中王熙凤是一只“雌凤”,雌凤为凰,“凡鸟”正解应是“凡皇”。“虚凰”即假皇的意思,作者认为她的位子来路不正。  “假凤泣虚凰”用两个戏子来比喻。演员扮演剧中人是不讲究辈份的。笔者小时候县剧团有个须生艺名月月红,《三哭殿》中扮唐太宗,他的女儿唱小旦,扮皇帝的小老婆詹贵妃,他的妻子扮皇帝的女儿银屏公主。——戏是假的,是表演给观众看的。菂官与藕官的夫妻是假的。因此,凤姐与秦氏的婶娘与侄儿媳妇的关系也是假的,真实应该倒过来。因为秦王两人在书中也是演员。
  ⑶ 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恨无常》,末一句是:“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天伦”是指谁呢?第五十五回有答案,这一回中王熙凤对平儿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第五回《聪明累》中“荡悠悠三更梦”,第十三回凤姐做梦时是“不知不觉已交三鼓”,说的是同一个梦。秦氏的鬼魂给王熙凤托梦,给王熙凤安排后事,内容也是劝其退步抽身。因此《恨无常》末一句“天伦”即是“乾隆”的别字。
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认红玉做乾女儿,凤姐就成了红玉的乾妈。李纨说红玉的父母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地哑”是指埋到地下不能说话的雍正,“天聋”也是“乾隆”的谐音。
  楼主勇气可嘉,如果真正解谜,功莫大焉。
  鄙人拙见,“脂砚斋”是一个伪学者,他把自己伪装成曹雪芹的知己,乱批红楼梦。  说白了,就是考证红学刻意吹捧出的人物,用他来给考证红学奠基。  欢迎尘土老师不吝指点系列拙作:)  【金针戳破红气球】死灵法师——从“护官符”看曹雪芹如何虚构故事人物  【金针戳破红气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从“叔嫂逢五鬼”看曹雪芹的宗教观
第二十八回:凤姐说一句,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里呢!”古诗文中,“日”和“太阳”是比喻皇帝的。此处说明凤姐跟秦氏一样,不是常人。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奇宝斋寄售角色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