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种能还原吗,我今天升级了国服第一赵云出装最新,丑的一逼

帖子主题:[原创]我品三国——魏延,赵云,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共&18896&个阅读者&
军号:1904429 头衔:一丝不苟 工分:5344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我品三国——魏延,赵云,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几年前写的,拿出来给战友们分享,自家看法,不足之处,欢迎拍砖我一直都很想替魏延辩解几句的。只因为我喜欢魏延。书上按,魏延脑后有反骨。聪明的诸葛亮只看了一眼,就明白了魏延是个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枭雄。明明是一代名将,怎么会落得个如此的下场。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为刘王朝的出生入死。我替魏延悲哀。他是一个官场的牺牲品。我为什么又说不败将军,赵云,也成了牺牲品呢?请听我细细道来!我们先从五虎上将入手。赵云虽然也是五虎之一,威名显赫,但是,为什么他的官品就一直升不上去,他的官阶和他的威名是如此的不相称,最后到死,也才追封了一个三品官衔?其他四虎在世的时候,早已是一品大员了。这点微小的疑问,书上没有解释,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微妙。虽然,史料证明,历史上是没有五虎上将之说的,但是,事实上,赵云和魏延一直都受排挤。大家可以想想。每次,诸葛军师在排兵布将的时候,哪次玩命的死战不是他们去干的呢?为什么魏延,赵云就一直不能上位呢?我想,这也许只能用一个假设来推测这种情况。那就是,他们是刘备和诸葛亮斗争中的牺牲品。魏延,受到诸葛亮的排挤赵云,受到刘备的排挤。我们先说赵云,我看过一篇文章,认为是赵云的出身不好,先投公孙,再落草为寇,最后才投奔刘备。所谓的出生论。我觉得不对,刘备本人也是投了这个投那个的人,自己本人也是个做小生意出身的人,以刘备的豁达,是不会计较出身的。况且,英雄莫问出身。这是天理。还有一种看法是赵云太过于耿直,刘备发大军讨伐孙权,赵云唱了反调。惹刘备不高兴。但是,大家不要把时间弄混淆了,五虎上将的官阶在前,刘备讨伐孙权在后。这就说明,刘备不喜欢赵云是在前的。赵云,世之猛将。三国中唯一不败的将军。当然,除了姜维。那场战役,其实也不能算赵云败,只能当打和。长板坡上,七进七出,视曹军百万之众为无物。又救了后主刘禅。理论上讲,他应该最得刘氏家族喜欢才对。为什么?就算刘备不喜欢,后主掌权后,也完全忘记了他这个救命恩人,最后在诸葛亮的坚持下,才封给赵云一个五品官。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说的是,赵云是个人才,但是不懂为官之道。他的悲剧,和一个人有莫大的联系。而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此人。刘备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可惜的是,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刘备应该算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枭雄。有事可以佐证。白马将军马超投奔刘备之初,对刘备没大没小。刘备的确没说什么。但是,关羽和张飞看不过眼了。一致决定要让马超明白尊卑道理,所以,才有了,某次,马超见刘备时,关羽,张飞站刘备身后,吓唬马超之事。试问,这事,刘备当真不知道么?这说明了刘备的虚。还有事可以佐证,当年吕布辕门射戢,救了刘备一命。为何白门楼上,曹操询问刘备对吕布的看法,刘备毫不留情的给吕布致命一刀,从而让曹操下了杀掉吕布的决心。这说明了刘备的狠。虚和狠,是一个枭雄必备的素质,刘备身上都有。人是会变化的。不排除,刘备当年流亡江湖的时候,他是真的平易近人。但是,此时不是彼时了,皇叔毕竟是皇叔,有了地盘,当然需要尊严了。我想说的意思是,刘备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忠厚之人。昔年曹公煮酒论英雄时,能入他法眼的,仅刘备一人。能说,刘备本人不厉害么?诸葛亮之于刘备,我觉得可以打个比方来形容。比之于马桶和人。人都需要马桶,但是绝对谈不上多爱马桶。马桶是必须品,诸葛亮,之于刘备,也是必须品。刘备和诸葛亮的面和心不和,我想,应该之于皇叔得到荆洲后。前期,刘备没有地盘,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操盘理想和思路。前期,在于夺地盘,需要诸葛亮来为他打地盘。他对于诸葛,我想,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尊重。我们再来反观诸葛先生。诸葛先生也应该算是成名较早的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诸葛亮应该比刘备小二十岁左右。诸葛投奔刘备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左右。不可否认的是,诸葛的确有才,是个天才人物。但是,大家别忘记了,他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我觉得,好大喜功,应该是诸葛的致命缺点。虽然诸葛先生特别会掩饰。但是,三国书籍里,还是隐约透露出,诸葛先生的功利色彩。其实,最看得起赵云的人,不是刘备,而是诸葛。当然,刘备绝对不是看不起赵云。只是后期,有点恨乌及屋罢了。刘备的心态其实很复杂,也很矛盾。记得赵云投奔刘备之初,刘备喜极而泣。应该说,刘备对于赵云的到来,是由衷的高兴和开心的。但是,为何,过了几年后,刘备开始反感赵云了呢?只能说,赵云和诸葛走得太近了。大家再仔细回忆,每当诸葛觉得,那场战争必须万无一失的时候,那次不是赵云出马的呢?其实,诸葛也有他的苦恼。刘备手下,能打的将领并不多,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打的,只有几人,不外乎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关羽喜欢奉承话,之于孔明。不过是看刘备面子,没有公开和孔明翻脸罢了。要让孔明指挥关羽,服服贴贴的话,基本不可能。张飞,本来就不服孔明,如果没有刘备在的话,孔明想指挥张飞,只是一句空话。魏延,孔明一直都不顺眼。而魏延之于孔明的态度,我们稍后分析。现在只剩下赵云了。赵云的确是好,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从不发怨言。指哪打哪。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才导致了他的悲剧。也就是人们长说的,出死力气干活,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这种人。赵云办事,一向让人放心。刘备放心,孔明也放心。刘备之于孔明,不过是利用罢了。所谓的白帝城托孤,更是刘备兵行险招。以名这个大绳,紧紧的套住了孔明。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备之才,不在孔明之下。孔明的才,表现在军事上,而刘备,在于控制人心上。刘备,绝对对得起曹操的评语。刘备最后托孤的话,很有意思。如果刘禅能力够,就辅佐他,如果不够,就代替他。看上去,是如何的胸襟广阔,是如何的洒脱。江山都可以随便送人。但是,以孔明的精明,他能听不出这里面的凶险么?孔明和刘备一样,都是打着光复汉朝的旗帜聚集人马的人。对名声看得极重。如果,孔明代替了刘禅,那么,试问,他和曹丕又有什么区别。一样的乱臣贼子。孔明能不想到这些么,这才有孔明的汗如雨下,战战兢兢!孔明一直任军师职,虚职。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军权都是抓在自己手里的,孔明,只能出出主意而已。刘备的态度非常的简单,孔明在军事上的建议,照单全收。这样,既给足了孔明的面子,又没有把军权放给孔明。同样的效果,也可以让孔明死心塌地。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重要的天才人物。庞统。也许是命运,一山不容二虎。庞统也许是三国里,唯一能和孔明抗衡的人物。但是,庞统的命不好,天生就长得没孔明帅。说话又刻薄。所以,他一直非常的怀才不遇。我们来回顾一下,庞统是怎么进入刘备的核心高层的过程。刚开始,庞统只是去当了个小县官。是张飞,做了他的垫脚石。试问,孔明在张飞眼里,都是一般,怎么张飞去了一趟这个县,马上就跑回去找刘备,替庞统鸣不平了呢?这个原因,只能说,是庞统做的事情,让张飞彻底的心服口服了。试想,整个三国岁月里。能让张飞心服口服的人,除了庞统,还有谁呢?这个问题只能证明,庞统的确有真才实料。我说刘备和孔明的不和,庞统的事也可以佐证。刘备攻蜀,放着个经验丰富的正军师孔明不用,为何要带着个没有一点实战经验的副军师庞统走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多解的。刘备认为,如果此战带着庞统,可以近距离观察庞统的统帅和策划能力。也许将来能分解一点孔明在军中的影响力。庞统认为,此战事关他投奔刘备的第一战,是展示自己能力的一个绝好平台。也是在孔明面前,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孔明认为,庞统刚来,需要这场战争来证明他自己。何况,孔明心里也很清楚,刘备对他的若即若离,他明白就凭他的一己之力,是绝对改变不了刘备的决心的。我们可以判断出,孔明很早以前一定认识庞统的,其实孔明也有私心。连上帝都有私心,何况人呢?孔明对庞统,既爱又恨。以孔明的性格,做不出来,派人暗杀庞统,灭庞统于摇篮里的事情,同时,他高度重视庞统,因为他知道,三国岁月里,只有庞统,是他的对手,是他唯一没有把握能打赢的人。他一方面,很怕庞统投奔曹操或则孙权,这样,他就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一方面,他心里并不希望庞统来到刘备身边,庞统是个人物,以刘备的嗅觉,很快就会重视起庞统来。这样,孔明在刘备势力中的最重要地位,很快就会下滑的。所以,才有孔明赤壁之战时,走马观花的给庞统一封推荐函。我想,我能明白孔明为什么这么做。庞统有才,是个骄傲的人。一般骄傲的人,都不需要人推荐的,说孔明小气,正是他对庞统耍了手段。他见庞统,只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如果,他真心要拉庞统进刘备军团,他定会再次拜访。再不济,他也会告诉刘备,庞统在江东的消息。刘备没有听说过庞统,但是绝对听说过“凤雏”。既然当时刘备请孔明,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对凤雏,我估计他也不会差很多吧。孔明此计,正是堵住了庞统的出路。利用了庞统的自尊心和面子心!庞统,是看不上曹操的。曹操,已经是贼子了。这些文化人,个个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命重,谁会去帮助一个乱臣贼子呢?孙权,庞统心里太有数了,孙权是家族模式,庞统没背景,进去了,无非是个普通文官,不能施展他的拳脚和抱负。所以,庞统,最后还是决定拉下面子,投奔刘备。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欲与孔明一教长短的心态。刘备要用庞统,庞统自己要去,孔明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大家都喜欢。人们喜欢形容会做人的人为八面玲珑,我觉得孔明就是这个代表。可惜的是,庞统是天要收他,仗还没打场,就中了埋伏。挂了。刘备,我想,当时的确很悲伤。能平衡孔明势力的唯一人选没了。孔明,我想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眼中钉没了。忧的是,庞统毕竟是个人物,孔明,庞统都是英雄,英雄都是惺惺相惜的。我想,孔明得知庞统殒命的时候,放声大哭,定是真假参半。赵云的命运,和孔明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赵云是发自肺腑的佩服孔明。不过,孔明也的确值得人佩服的。一堆乱石,就可以困得东吴几万兵马动弹不得。很是高人。赵云的悲哀,在于不懂政治,不懂在官场上和人保持距离。我相信赵云是忠于刘备的,也是忠于孔明的。我也相信,孔明是没有反叛之心的。但是,他的光芒太耀眼,已经遮住了刘备的光芒。历史证明,功高盖主,结局一般都是非常的惨。应该说,孔明的确很有眼光,刘备的确很仁慈,他没有玩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残酷手段,比之他的祖先,刘邦,不知道厚道到什么地步去了。赵云,只是愚忠。所以注定了,只能干苦力活。我很同情他!好了,现在我们来分析魏延。这个人,我一直非常的欣赏。有勇有谋。我理解为什么刘备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魏延。魏延的确很悲哀,爹不疼,娘不爱的。刘备不喜欢,孔明也不喜欢。魏延和刘备的认识,应该是在刘备逃命的路上,魏延其实心里一直很想和刘备拉上关系。请注意,是拉上关系。而不是投奔。所以才有魏延砍翻自己上司,放开城门,请刘备进城的故事。可惜,魏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要和刘备拉上关系,没必要把自己上司一刀砍翻那么严重。砍翻上司,说严重点,是叛徒行径。而且心狠手辣。厚道的刘备能容忍自己身边有这种人吗?今天能把自己的上司砍翻,明天就能把自己砍翻。所以我说,叛徒是千万不要当的。请不要忘记了,刘备是个很讲义气的人。虽然当时,魏延砍翻自己上司,放城门请自己进城躲避曹操的追杀。应该说,他应该很感激魏延才对。但是,魏延忘记了,刘备的特点,就是义气,假仁慈。我觉得当时如果魏延只是把他的上司打倒,绑起来,然后开门,可能效果会好得多。但是,我也理解魏延,当时那种环境,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他只能选择砍翻。否则,也许被绑的人就是他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魏延很有胆识。一是因为,他能判断形式,当机立断找到解决的方法。二是因为,他不惧怕曹操,敢和曹操做对。请不要忘记了,魏延只是一个武将。孙权在决定打赤壁之战的时候,也考虑了很久。但是为何,终究魏延还是到了刘备身旁,不但没有被刘备排斥,反而重视呢?因为我觉得,魏延不仅有胆识,而且非常的聪明。刘备和孔明不可能忽视了他的这个特点。说魏延聪明,有脑子,绝对不是空穴来风。魏延的能力,也是出了名的。但是为何当年孔明每次都要魏延去打一些苦仗呢?比如,连败十三场,勾引司马父子进盘蛇谷。如果不是当时魏延自己跑得快,很可能会被孔明关进谷里,一起放火烧卷。应该说,孔明和魏延无冤无仇,以孔明的肚量,不应该一看见魏延,就指着魏延的鼻子骂他有反骨,该斩!这又到底是为何呢?原因只有一个,魏延的才能让孔明感觉到了不安。孔明自己也说过,魏延也说过。魏延在蜀,只怕孔明一人。为何呢?我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孔明是唯一能看透魏延伪装的人,所以魏延怕孔明。说实话,说魏延有反骨,我觉得不其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当年刘备已死,孔明已死,只剩下刘禅,那么,整个蜀中,可能没有人是魏延的对手。魏延一定会反。可能会做曹操第二。但是,众观后事,刘禅软弱,根本没有能力带统治蜀国,灭亡也是时间问题,如果魏延当年得手,也许历史可能会重写。刘备对于魏延,从内心来说,是不喜欢大于喜欢的。刘备喜欢的类型,是讲义气的好汉。魏延不是这种人。这种人可怕,有能力,有野心。但是刘备看出来了,魏延很痛恨孔明。所以刘备才改变了对魏延的态度。孔明说魏延是,怜其勇,故留之。我想刘备心里想说的是,取其反孔,故留之。刘备留下魏延,实际上是用魏延来牵制孔明。孔明想让魏延死,我就偏不让。赵云忠于你孔明,你孔明想让赵云上位,我就不同意。我就偏把魏延的位置拔高,让你孔明想私自处置魏延就不行。同志们,请不要忘记了,魏延当时的官品是三品。三品官员的生死,是皇帝直接负责的,也就是说,为什么魏延升官,而赵云这个老黄牛没升官,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魏延,因祸得福,赵云,浮沉半生,不得志!所以我说,魏延,赵云,都是官场斗争的牺牲品。后面的事情没什么特别之处,我还没仔细的品出味道来,所以就不乱发言了。整个三国历史,都没有写刘备和孔明的斗争。但是,仔细阅读的话,也许你会同意我的看法。呵呵,看见这里有人喜欢写三国,一时手痒,就把以前写的老帖子翻出来了,大家点评吧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蓝剑军团职务】蓝剑学院行政处干事
【蓝剑军团军衔】少尉
【蓝剑军团军籍】LJ_1183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我品三国——魏延,赵云,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35589 工分:5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很不同意楼主的臆测。我们要回到当时那个环境来谈论这个问题,刘备和诸葛亮的问题,刘备和赵云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刘备,诸葛亮和魏延的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我们来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汉室正统的问题,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尊汉室正统的问题,所以曹操打出的也是匡扶汉室的旗帜,但是有些人是不同意曹操的说法,这些人就是诸葛亮、赵云、荀彧等为代表。刘备是汉室不沾边的人物,虽挂汉室,但不是正统,刘备要做的是自己当皇帝,这就不是赵云、诸葛亮所想的,也就是大家理想不同,赵云是个大才,刘备也很喜欢,但是刘备和他几次谈心之后,立即就将赵云当成护卫,保护刘备自己的安全,不敢放赵云出去带兵,道不同嘛。后来赵云和诸葛亮一拍即合,但是赵云已经错过了黄金岁月,没有足够的威望统领整个军队。这个是根本矛盾,就像荀彧最后的下场也是汉室正统问题,曹操一旦有篡权的想法后,荀彧就注定要悲剧。第二个问题是魏延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魏延是不甘心于命运的人,属于有打能力的人,由于长年在军营带兵,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但是魏延也很复杂,首先魏延是为自己奋斗的人,其次也是为了匡扶汉王室,最后才是刘备的政权,他的首要目标和诸葛亮不一样,所以诸葛亮虽然不喜欢,但是也不排斥,多次北伐也带着魏延玩,刘备用魏延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看人还是很准的,张飞虽勇,但守不住汉中,赵云又不能放出去,就只有用魏延了,而且魏延的奋进也符合刘备的要求。魏延的死很憋屈,因为,诸葛亮死了,魏延也是很伤感的,恢复汉室的阵营又少了一个,只有他魏延是磐石了,但没想到,魏延也死在这个问题上,蒋琬和杨议、费韦都没有这个想法,他们只是想保持现有政权格局,跟魏延的理想背离了,所以魏延也只有死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118944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很多人一直再吵吵没戌边的将军就是能力低,你看看在注重进攻的时代拿位名将戌边的,卫青,霍去病,李靖,秦国那么多名将,最后谁戌边的,戌边那等于流放,除非整个国家的战略向一个定点转移,或者为了一个战略目标短时间的戌边,付合这个情况比如夏侯渊,跟曹真,吴国就不要说了,他们的战略重心到老就一个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118944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赵云被刘备排挤这是不可能的,刘备最信人谁,不是关张,是赵云,为什么,第一人品信的过,第二忠心耿耿,谁都看电的见,第三没有政治后台,不拉帮结伙,这样的人会受到君王的排挤,真笑掉大牙,我们看君主用人,最信任的人位子不一定很高,但是一定很重要,五位大将就赵云留在成都,当时赵云的职位不高却正好是中护军,这说明了什么,刘备对赵云比最信任,赵云并不是爬不上去,而是不想上去,不能上去,犹其是江山初定的时候,这种定海神针似的位子,远比那些位高权重的位子要重要的多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0300 头衔:米兰资深球迷 工分:92493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混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其他就不评价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50730 工分:982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纵观三国人物,能力有高下之分,董卓、袁绍、吕布、刘表、孙坚、刘璋等地方军阀,只能在某一地域称孤道寡,担当不起统一天下的重任,董卓、吕布、袁绍的实践说明了一切,历史不是不给他们机会,而是有了机会不能胜任。世事造英雄,大浪淘沙,曹操、孙策、刘备胜出,均有君临天下的才能,可既生瑜又生亮,谁也奈何不了谁,徒叹奈何是必然。在形成三国的角力中,因为孙策早逝,曹操、刘备与孙策的继任者孙权成为互为敌手,水平相当,终至陷入长期混战,想毕其功于一役难上加难。总之,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是一流政治家,有统御全局的能力,曹操、刘备、孙权死后,统一天下的重任落在了司马懿的头上,蜀汉、东吴之所以失败,是没有出现大政治家,诸葛亮显然是被神化了,谋略智慧远不及司马懿,据我评判,诸葛亮的水平和郭嘉、荀彧、邓艾、钟会、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个水平,只能为将为谋士,不能统御全局,只能在大政治家的领导下工作,没有掌舵人将一事不成。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西蜀一隅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有地盘有权威,要比刘备当年创业的时候强的多,却始终劳而无功,不能怪魏的强大,只能怪内政战略的失策,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刘备是人主,诸葛亮远远不及,刘备识人、用人、容人远在诸葛亮之上,创业之初,刘关张结为兄弟,风险共担,关张深知能力不及刘备,甘愿受刘备差遣,以君臣礼待之。陶谦让徐州于刘备,收了文士孙乾、糜竺、糜芳,成为一方诸侯。吕布被曹操追击,走投无路投奔刘备,刘备明知吕布反复无常,但为了拒抗曹操,收留安置了吕布,可张飞、关羽不见容于吕布,埋下了祸根,趁刘关出兵之机袭取了徐州,张飞不敌逃跑,刘备家小具陷城中,好在刘备与吕布私交尚可,奉还了家小,可徐州是要不成了,刘备与吕布翻了个个,刘备成为吕布的手下,损失巨大,对于一心要伸大义于天下的枭雄来说,丧失了基本莫过于身死,张飞这么大的失误,刘备并没有责备,依然信任有加,不过是调整了使用范围。如果张飞有刘备之明,按刘备的意图行事,凭刘备的用人之法,吕布不会背叛刘备,很可能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三国的历史将要改写。刘备深知曹操的水平,两人联合攻击吕布,吕布被俘,自己用不了吕布,是因为自己的集团中有张飞,曹操集团中没有张飞,凭曹操的气量,容得下吕布,那将是自己以后争天下的一害,决心除之,也便如愿了,刘备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不轻易上当,曹操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在于疑心太重,容易中计,对事业发展不利。之后,刘备脱离曹操集团,复夺徐州,更倚重的是关羽,自然把内卫保卫家小的重任落实到关羽的头上,在失却徐州之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刘备曾经投奔过公孙瓒,赵云是公孙瓒的一员大将,公孙瓒手下的大将不知赵云一个,刘备有识人之明,料到公孙瓒成不了气候,赵云不可多得,有心结交自不必说,拜为兄弟当在情理之中,刘备一生中只结拜了关张赵三位,也都是人杰,其他的根本不够格,说刘备猜疑赵云站不住脚,以后的相处说明了问题。公孙瓒兵败,赵云投奔刘备,按当时情形,刘备朝不保夕,一般的选项是投奔曹操,可赵云选择了刘备,一交手显出了英雄本色,救出了刘备在当时的唯一骨血刘禅,当属首功一件。自此最重要的内卫工作从关羽的手上转移到赵云手上,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随驾保护,诸葛亮出使东吴赵云保护,凡守卫后方基地均离不开赵云,不信任不会把身家性命交予之。内卫工作繁琐重要,多为亲信统领,能力不及实难胜任,张飞能够独挡一面,实践证明胜任不了,关羽勉强胜任得了,其自傲的性格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赵云性格内敛,能力非凡,不计名利,是最佳人选,刘备人中枭雄,必定心知肚明,如果刘备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对赵云的封赏不会低于关张。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白帝城托孤,名义上是托给了诸葛亮、李严,实际上是托给了赵云。刘备当着众将的面把后事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临时当上了相父,也表了忠心,开创后刘备时代。刘备不愧为枭雄,料定诸葛亮不敢怎么着,明说;吾子能扶则扶,不能扶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感激流涕,更加忠心。又屏退左右,招赵云至身边,说:好好看嘘吾子。此时,关张已死,刘备也将不久人世,刘备与赵云是兄弟,当然的皇叔了,比起诸葛亮临时加封的相父的资格要老的多,况且赵云掌握着精锐的内卫部队,能力权力皆有,有赵云在谁也别想有异志。赵云的能力众人皆知,不在关张之下,长期担当不显功的内卫工作,乃刘备私爱信任之故,如果形势需要,授予权力,统领一支部队,攻城拔寨不在话下,至于后来的败于姜维之手,那是对敌情不了解,乃是试探性的进攻,何况又是诸葛亮掌握着全局,临时出征能力发挥不出来,如果赵云是方面大员,有自主的权力,姜维不是赵云的对手。刘备巧取荆州,攻取益州,攻取汉中,可谓人才济济,事业达到顶峰,大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荆州、汉中做为最前线,地位最为重要,遍观刘备集团,能够独挡一面的也只有关羽、赵云、魏延、马超四位,张飞虽然与刘备关系不错,独挡一面肯定不行,也只能在帐前听令,荆州处于魏吴的交汇处,乃重中之重,派关羽镇守是最佳人选,一则关羽与曹操有交情,关羽不主动进攻曹操,曹操也不会轻易挑起战端,东吴虽然觊觎荆州,有孙刘的联盟存在,一般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关羽坐镇荆州,内政外交相对来说处理的不错,执行了刘备制定的战略,确保了荆州,只是后来的变故才失却了,责任不全在关羽,是刘备、诸葛亮全盘战略的失误,刘备为了伐曹,准备从汉中出兵,令关羽北上进击曹操,以作牵制。问题是刘备并没有出兵攻曹,让关羽唱了独角戏,即使没有从汉中攻曹的条件,也应为关羽增兵,再者,刘备、诸葛亮入川,带走了大批的精兵强将,掏空了荆州,失败是必然的。不可思议的是关羽苦战几个月,大本营无动于衷,不知诸葛亮是怎么想的,做为刘备倚重的军师,不作为是失职,荆州一失,蜀汉再无作为,慢慢走向下坡路。西川新取,可能有不安定的因素,赵云的工作是看好家,不在多说了。魏延投刘备是偶然也是必然,其敢作敢为的胆识为刘备所欣赏,赏识是必然的,刘备一打下汉中即任命为汉中太守,担当了和关羽同等的要务,刘备不赏识与信任断不可能。可诸葛亮不这么看,总是猜疑,原因是魏延杀主献城,会反旧主也会反新主,岂不知魏延瞧不起旧主衷心倾慕新主,最终打压之,死人杀了活人。马超长期与异族作战,镇西凉是不二人选,刘备的高明正在于此。刘备生前人才济济,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魏延、严颜等能征惯战之辈,文有诸葛亮、法政、李严,假以时日,再识得几员文臣武将不在话下。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人才慢慢凋零,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与诸葛亮的性格与对人才的求全责备分不开,一辈子也就只收了一个姜维,其实,姜维的水平在赵云、魏延之下,没有统管全局的水平。诸葛亮的管理理念实是一般,事无巨细一包到底,从不召开军事会议,让众将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有的只是发号施令,惯用的是密计依计行事,或者是激将法,如此这般,人才怎么能够培养出来。听不进不同意见,唯我独尊,魏延提出自领五千兵马兵出子午谷,出奇兵直捣长安,诸葛亮硬是不准。诸葛一生唯谨慎,败就败在这上面,对战争的突然性不做考虑,当年刘备就敢带领曹操的兵马强占曹操的徐州,胆识远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伐魏有三十万兵马,分五千兵马与魏延又如何,真正的战术战略家必做部署,不是分兵五千,有可能是五万,何况魏延的能力也不低,若是那样,自统二十五万大军大造声势北伐,吸引魏军主力,魏延秘密行军突然攻下长安,两军会合,关中指日可定,经营关中,待力量积聚好时,一举拿下曹魏不是问题,当年汉高祖就是沿着这一条路走的。鉴于此,诸葛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刘备在时自己是军师,只管出谋划策,决定权在刘备手里,此时却不同,决定权在自己手里,理应集思广益,听取属下意见,予以取舍,关键在于决策、授权,汉高祖从善如流,自领大军与项羽对阵,吸引项羽主力,授权韩信攻取项羽的附属国,最终完成消耗项羽兵力,完成合围,垓下一役消灭项羽,凭诸葛亮的战术精明,有一半刘邦的战略眼光,灭魏是必然的。或许有人会说,蜀弱魏强,蜀灭不了魏,当年汉高祖不是在实力弱于项羽的情况下灭了项羽了吗,关键在于战略战术的应用,发掘人才,使用人才。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器重的人才,诸葛亮并不一定器重,赵云虽然有能力独挡一面,却自始至终没有授予独当一面的权力,有能力发挥不出来,只能在帐前听令,慢慢老死。魏延深受刘备器重,镇守汉中,地位和关羽同样重要,独当一面,确保了汉中的安全。诸葛亮主政后魏延的权力也便丧失了,成为帐前听令的牙将,没有自主权,一切唯诸葛亮之命是从。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熟读兵书,计策多被采纳,做谋士尚可,不可多得,可没有经过实战历练的人却被委任守街亭,落得兵败被杀的结果。其实,马谡不该杀,应该留用,不能以一役的失败而致人于死地,何况有理论,只是缺乏实践,用心培养出落成一员独当一面的战将也有可能,虽然严肃了军纪,却寒了战士们的心,必然导致大将不敢担当的局面,后期的战争也说明了这一点,蜀中大将只能按诸葛亮圈定的框框行事,有独立思考的人几乎没有。在前期的战斗中,张飞失却了徐州,弄得刘备无家可归,刘备只是暗自神伤,并未惩罚张飞,关羽放走了曹操,更有军令状,同样也没有处罚关羽。曹操杀人不少,因为打了败仗被杀的一个也没有,故此,马谡不该死,却偏偏被诸葛亮杀了,实在死得冤。魏延更不该死,何况正是用人之际,所谓魏延的反是诸葛亮逼反的,至于真反假反,是一桩悬案,我认为魏延不会反,只是对诸葛亮有意见,对诸葛亮身后的人事安排有意见,即使真的反了,反诸葛亮以及杨仪,不等于反刘禅。诸葛亮死后,军中资格最老,能力最强的非魏延莫属,让毫无建树的杨仪掌权魏延根本不服,正中了诸葛亮布下的圈套,死是难免的。姜维的水平也就一般,和诸葛亮处于一个水平,掌权后九出祁山,毫无建树,与诸葛亮同样的结果,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上升不到司马懿、司马昭的水平。总之,诸葛亮的水平是军师的水平,只是一个战术家,够不上战略家,更谈不上政治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32779 工分:149855
/ 排名:8758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吃饱了撑着找事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20322 工分:46
左箭头-小图标
诸葛的才能不在军事而在民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6741 工分:108981
左箭头-小图标
侍卫长能混到一品吗?只有一个例子,赵匡胤!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43189 工分:2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首先向楼主的认真读书致敬然后说下自己的想法吧我觉得刘备其实并不讨厌赵云,诸葛亮也不讨厌,赵云之所以官做的小也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对他都比较信任,所以把他放在身边,跟个侍卫队长似的。赵云武功高,而又不像张飞似的喝酒误事脾气暴躁,也不像关羽那么狂妄,哪个领导都爱把这样人放身边,看着舒心,用着顺心。和赵云境遇差不多的,还有一个典韦,典韦也是,论武力曹操手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但是曹仁,夏侯惇什么的都领兵在外,典韦一直是跟曹操混的,也是因为曹操太赏识他了,不想让他出去带兵。后来典韦死了,就是许褚了,许褚武功还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一样是跟在曹操身边,书中并无任何地方显露出来刘备或者诸葛亮讨厌赵云的,相反一到关键时候就到处派赵云出马,还是缘于信任呗至于说魏延,这个还真是,这个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一大败笔,人家刚来投靠他就说人家有反骨,但是一直到最后,魏延其实也没反都是被他给逼的,他一直拿魏延不当回事,但是那时候蜀国是真没有大将了,魏延的武力已经是鹤立鸡群了,而且魏延还挺聪明,他把接班人选个姜维,这不是欺负人吗,也不怪魏延生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78207 工分:47728
左箭头-小图标
LZ想说的就是现在管理学里面的相互制肘相互利用的用人之道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18413 工分:5652
左箭头-小图标
LZ品三国演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24480 头衔:伏波将军 工分:3571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分析的太有道理了,可算是用心读书的人。在古代,家族制的管理之下,楼主说的是难免的。刘备用的是以情代爵,你想想,能和老板称兄道弟,是莫大荣幸了,所以就忽视了官爵。赵云要是投曹操,封侯都没问题......还有刘备摔孩子,都是对赵云的一种忽悠。不过,人吗,知足常乐......赵云之善终,也是其为人厚道的结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2984 工分:7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随意的风9237
在第34楼的发言:哦,楼上的兄弟。
很高兴你能来这里讨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的,所以我不搞一言堂。很多东西是需要大家探讨的,才能集体进步。至于反对我还是支持我,我都无所谓,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已经很高兴了。
呵呵,做个朋友吧,我经常回来看看的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6005 头衔:大汉天子 工分:88746
左箭头-小图标
忠于演义,和史实就有了一定的距离。“刘备的确很仁慈,他没有玩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残酷手段,比之他的祖先,刘邦,不知道厚道到什么地步去了。”那是因为兔子还没死,所以狗不能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4429 头衔:一丝不苟 工分:53441
左箭头-小图标
哦,楼上的兄弟。很高兴你能来这里讨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的,所以我不搞一言堂。很多东西是需要大家探讨的,才能集体进步。至于反对我还是支持我,我都无所谓,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已经很高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2984 工分:7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随意的风9237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辰风飘飘
在第5楼的发言:莫虽不敢说三国倒背如流,但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其实这篇帖子还是不错的,他从一个反面来阐述了孔明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虽中间有些许猜测,但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其实刘备与孔明之间是有点小问题,但不会像帖子中所述的那么严重。刘备对孔明的‘不放心’我们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但对孔明的不信任,我不敢苟同。我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但你说赵云是黄牛,我就要有意见了。赵云虽然忠厚但他并不是愚,赵云可以说文是堪比孔明之人,武是比得上关羽的大将。赵云空有智奈何上有一孔明。若论武,上有一关羽。所以说......
这位兄台,其实我们的看法并不矛盾,我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赵云没脑子,我的意思是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他是一名难得的好武将,但是复杂的政治斗争就不适合他了。
赵云不会察言观色,这个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是他悲哀的地方,其实我还可以补充一点点
赵云有两个儿子,大家都知道吧
但是作为武将的赵云,却不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武将,反而让这两个儿子都去做文官,这个现象其实认真想想,就不难理解了。
赵云定是觉得这辈子自己太悲哀,所以不希望他的儿子走他的老路,所以才让他的儿子去官场里混。
至于说赵云的迂腐,我举一个小例子。
很久没看三国了,所以具体时间和具体人名我忘记了。当然,这个是三国演义里情节,我们当作讨论虚拟人物特点好了。
赵云有一次在攻打一个城池的时候,正巧这个城池的守将也姓赵,其本人也敬仰赵云的英雄本色,所以就主动开门纳降了。而且还和赵云结拜为兄弟,当晚,这位姓赵的守将在家里设宴款待赵云,本来是其乐融融,席间,赵守将请出自己的嫂子,给大家斟酒。
我这么分析吧,古时候,女同胞的地位是不怎么高的,当时封建礼仪又很严格,赵守将能将自己嫂子请出来,说明没有把赵云当作外人,另外,赵守将还有一个心思,他的亲兄张已经死亡,这个嫂子也就是一个挂名的嫂子,他很想替自己这个嫂子找一个好归属,原文里,这位女当事人其实也很青睐赵云,自己也有这个意思。
但是随后赵云的表现就太出人意料了。其实赵云就算用他自己的想法,既然已经和赵守将结为兄弟,他的嫂子就是自己的嫂子,自己去娶他的嫂子,就是乱伦了。但是感觉赵云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还是能力不够,原本可以婉拒的事情,可以让大家都能下台的好方法,他不但不用,反而是勃然大怒,掀翻酒席,拔腿就走。让赵守将全家老小都下不了台,险些酿成哗变。后来诸葛亮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觉得赵云脑子不转弯,好事变坏事,所以也批评了他。
怎么样,这位兄弟,赵云的文,表现在他的军事上。并不是表现在生活里。如果非要讨论赵云,我可以举一大堆的例子,来证明赵云是一个绝好的执行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创意者。反而是猛张飞,入蜀的时候,干的事情,让诸葛先生都跌眼镜儿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张飞也许比赵云更懂怎么打仗。
我晓得又要得罪很多赵云迷了,不过无所谓,大家都可以随便发表看法。呵呵!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并不是不赞成你的意见,只是不能完全接受而已.你所举的例子我在三国演义上面都读过,我也都知道的.但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呢?你所举的例毕竟只是赵云一生中所犯的一部分而已.我们后人也不能完全的依据那一二件事就对前人发表议论.还有你所说的张飞比赵云会打仗,我认为不然,张飞这人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看好他的.此人勇大于谟~就他生平来说我认为他就在入的时候展现出了一点大将风度!如果按你那没说的话,赵云犯错是一生中有一二,那张飞有谟那也是一生中有一二.你只说到一,其实张飞在长坂坡的时候还有一骑退曹操几十万大军.所以我说我比不是不赞成你的.只是不完全赞成而已.另外赵云为什么是不败将军呢?难道他就是每每按孔明的计才成不败将军吗?我认为是这中说法是不全面的.首先我们假设这是正确的,那蜀国早就统一全国了.既然不全是孔明计谋的原因,那我们就不能否认赵云的智了.呵呵.我女朋友催了,今天就到这了.等我有时就来侃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5235 工分:8071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是评《三国志》还是评《三国演义》?若评《三国演义》,文学小说尔,别往历史上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77772 工分:4003
左箭头-小图标
老不看三国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11610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 是啊 按三国演义 分析出的 就是罗老先生的 观点了
我也蛮喜欢赵云的
虽然历史中没有那么牛逼
个人宁愿相信三国演义 并且 楼主 很多地方和三国演义 有出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726 头衔:大国小兵 工分:48281
左箭头-小图标
乱七八糟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夹在一起,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跟着讨论,你要么就按历史来分析,要么按小说来分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8958 工分:269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国里其实没有五虎将之说,那时作者可能根据曹操那里的“五子良将”造的谣。其实赵云根本没有那么厉害,他真正独当一面的战役并不多。长坂波更多的是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时,赵云也是打败的,还被降了职。赵云充其量只是一个卫士长,有点像许褚在曹操那边的位置,武功可能不错,但是没有能力或没有太多的机会统帅一方。关于他是牺牲品的说法有点牵强。魏延,真正的世之虎将,常统帅大军独当一方,他在刘备眼力的地位是很高的,不让张飞而让他当汉中太守就是证明,马超只是帮助他。但是刘备也没有封他为正号将军,而封了马超甚至是黄忠,确实有点奇怪,可能和诸葛有关。魏延确实死的冤,他确实可以说是牺牲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03764 工分:5721
左箭头-小图标
那个领导不喜欢赵云这种头脑简单,又勇猛的人呢。可惜给好处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刘备不给关张二人官做试试看,不和他翻脸才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6004 工分:21907
左箭头-小图标
演义中的赵云是陈到和赵云2人的结合! 陈到这人在三国志中与赵云的地位相当! 而且陈到在带兵上来说要强过赵云,演义中白帝城救驾的大功劳也移植给了赵云! 三国演义就把2人合并了,陈到就不写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7523 工分:5398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赵云名气能这么大,主要是拜“演义”的功劳,虚构大于事实,估计罗贯中也比较喜欢赵云,有意为之的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98447 工分:40
左箭头-小图标
我喜欢曹操,为什么大家都知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21859 工分:4834
左箭头-小图标
我看的感觉是:刘备看人的本事比诸葛亮大而准!刘备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超过张飞、马超等,这说明刘备器重魏延!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何等准确!赵子龙虽然武艺高强,但是多为演义,并不是真实。比较可能的是:子龙有勇武,忠心耿耿,所以一直担任御林军总管。诸葛亮有嫉贤妒能之心,从魏延事件、李严等事件,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传说中可以看出。更可怕的是,诸葛事无巨细,要亲自料理。莫非有不臣之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81820 工分:66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赵云文武兼备,政治能力也不弱,又不拉帮结判,象这样一个水泼不进的人物!刘备是不会担心象黄忠 魏延这样单纯的武将的,又岂能不防,所以赵云一直作为一个家将式的人物存在不是没道理的。白帝托孤本人认为,实际是把儿子托付于赵云的,而不是诸葛:理由是此时诸葛在蜀国权势太大,而赵云名声很好又是老将 就算以前有过想法,此时也应该消磨的干净了。且2次救太子于危难,感情深厚!所以刘备死后,赵云也就只能干些脏活累活了!魏延其实一直是受刘备重用的,只不过是诸葛不喜欢他而已!刘备看人很毒的,他知道魏延起不了什么风浪。所以建立蜀国时他就是汉中太守,职位比赵云高!后来那次蹩脚的谋反就证明魏延政治能力不是一般的低,实际是被诸葛暗算了。结论是:刘备对赵云,先防后重,对魏延是一直看重的。诸葛对赵云先重后防,对魏延是一直不喜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6059 工分:21089
左箭头-小图标
魏延是,赵云应该不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7028 工分:3470
左箭头-小图标
要讨论一部小说还是说说文章结构、笔法更有意义,或者我们为什么还没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也行。要八卦不如说说赵云是刘备的贴身侍卫长,而且还是个女的之类的说法到底可信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1447 工分:11828
左箭头-小图标
也算是一方之言,文学历史探讨吧,喜欢这样的贴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5121 工分:265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随意的风9237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辰风飘飘
在第5楼的发言:莫虽不敢说三国倒背如流,但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其实这篇帖子还是不错的,他从一个反面来阐述了孔明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虽中间有些许猜测,但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其实刘备与孔明之间是有点小问题,但不会像帖子中所述的那么严重。刘备对孔明的‘不放心’我们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但对孔明的不信任,我不敢苟同。我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但你说赵云是黄牛,我就要有意见了。赵云虽然忠厚但他并不是愚,赵云可以说文是堪比孔明之人,武是比得上关羽的大将。赵云空有智奈何上有一孔明。若论武,上有一关羽。所以说......
这位兄台,其实我们的看法并不矛盾,我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赵云没脑子,我的意思是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他是一名难得的好武将,但是复杂的政治斗争就不适合他了。
赵云不会察言观色,这个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是他悲哀的地方,其实我还可以补充一点点
赵云有两个儿子,大家都知道吧
但是作为武将的赵云,却不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武将,反而让这两个儿子都去做文官,这个现象其实认真想想,就不难理解了。
赵云定是觉得这辈子自己太悲哀,所以不希望他的儿子走他的老路,所以才让他的儿子去官场里混。
至于说赵云的迂腐,我举一个小例子。
很久没看三国了,所以具体时间和具体人名我忘记了。当然,这个是三国演义里情节,我们当作讨论虚拟人物特点好了。
赵云有一次在攻打一个城池的时候,正巧这个城池的守将也姓赵,其本人也敬仰赵云的英雄本色,所以就主动开门纳降了。而且还和赵云结拜为兄弟,当晚,这位姓赵的守将在家里设宴款待赵云,本来是其乐融融,席间,赵守将请出自己的嫂子,给大家斟酒。
我这么分析吧,古时候,女同胞的地位是不怎么高的,当时封建礼仪又很严格,赵守将能将自己嫂子请出来,说明没有把赵云当作外人,另外,赵守将还有一个心思,他的亲兄张已经死亡,这个嫂子也就是一个挂名的嫂子,他很想替自己这个嫂子找一个好归属,原文里,这位女当事人其实也很青睐赵云,自己也有这个意思。
但是随后赵云的表现就太出人意料了。其实赵云就算用他自己的想法,既然已经和赵守将结为兄弟,他的嫂子就是自己的嫂子,自己去娶他的嫂子,就是乱伦了。但是感觉赵云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还是能力不够,原本可以婉拒的事情,可以让大家都能下台的好方法,他不但不用,反而是勃然大怒,掀翻酒席,拔腿就走。让赵守将全家老小都下不了台,险些酿成哗变。后来诸葛亮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觉得赵云脑子不转弯,好事变坏事,所以也批评了他。
怎么样,这位兄弟,赵云的文,表现在他的军事上。并不是表现在生活里。如果非要讨论赵云,我可以举一大堆的例子,来证明赵云是一个绝好的执行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创意者。反而是猛张飞,入蜀的时候,干的事情,让诸葛先生都跌眼镜儿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张飞也许比赵云更懂怎么打仗。
我晓得又要得罪很多赵云迷了,不过无所谓,大家都可以随便发表看法。桂阳太守赵范,事后刘备说了句“子龙,真丈夫也”,当然,演义中刘备还问了下小赵的意见,收了还是不收,所以有这句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4519 工分:3
左箭头-小图标
[quuott]有事可以佐证。白马将军马超投奔刘备之初,对刘备没大没小。刘备的确没说什么。但是,关羽和张飞看不过眼了。一致决定要让马超明白尊卑道理,所以,才有了,某次,马超见刘备时,关羽,张飞站刘备身后,吓唬马超之事。试问,这事,刘备当真不知道么?这说明了刘备的虚。[/quuott]关羽一生根本就没有见过马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10175 工分:473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在蛮早就看过有人根据三国志来分析过赵云。过程记的不太清楚了。但是分析的结果记得,就是赵云相当于卫士长。武功可能是高强的,但并没有统御军队及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的能耐。从关羽死后,赵云也并未作为边关大将来任命过,可窥一斑。好歹是老人,忠诚度没问题,不让戍边,那必然是能力不行。所以我认为也就不存在官场斗争牺牲品一说。关于魏延,没看过相关的内容,就不发表意见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35180 工分:5904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我们都是对三国进行一些肤浅的讨论,大家没有必要非的你死我活的分个对错,没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不同观点,大家将这些观点阐述一下,互相的交流,没有必要骂来骂去呵呵,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发。我很喜欢白马将军赵云~!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5547 工分:10876
左箭头-小图标
但是最关键一点是,没魏延蜀国肯定会建立,而没有孔明应该就不一定了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2727 工分:20
左箭头-小图标
好文章,拜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4429 头衔:一丝不苟 工分:5344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辰风飘飘
在第5楼的发言:莫虽不敢说三国倒背如流,但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其实这篇帖子还是不错的,他从一个反面来阐述了孔明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虽中间有些许猜测,但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其实刘备与孔明之间是有点小问题,但不会像帖子中所述的那么严重。刘备对孔明的‘不放心’我们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但对孔明的不信任,我不敢苟同。我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但你说赵云是黄牛,我就要有意见了。赵云虽然忠厚但他并不是愚,赵云可以说文是堪比孔明之人,武是比得上关羽的大将。赵云空有智奈何上有一孔明。若论武,上有一关羽。所以说......这位兄台,其实我们的看法并不矛盾,我从头到尾也没有说过赵云没脑子,我的意思是说他没有政治头脑,他是一名难得的好武将,但是复杂的政治斗争就不适合他了。赵云不会察言观色,这个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是他悲哀的地方,其实我还可以补充一点点赵云有两个儿子,大家都知道吧但是作为武将的赵云,却不培养自己的儿子做武将,反而让这两个儿子都去做文官,这个现象其实认真想想,就不难理解了。赵云定是觉得这辈子自己太悲哀,所以不希望他的儿子走他的老路,所以才让他的儿子去官场里混。至于说赵云的迂腐,我举一个小例子。很久没看三国了,所以具体时间和具体人名我忘记了。当然,这个是三国演义里情节,我们当作讨论虚拟人物特点好了。赵云有一次在攻打一个城池的时候,正巧这个城池的守将也姓赵,其本人也敬仰赵云的英雄本色,所以就主动开门纳降了。而且还和赵云结拜为兄弟,当晚,这位姓赵的守将在家里设宴款待赵云,本来是其乐融融,席间,赵守将请出自己的嫂子,给大家斟酒。我这么分析吧,古时候,女同胞的地位是不怎么高的,当时封建礼仪又很严格,赵守将能将自己嫂子请出来,说明没有把赵云当作外人,另外,赵守将还有一个心思,他的亲兄张已经死亡,这个嫂子也就是一个挂名的嫂子,他很想替自己这个嫂子找一个好归属,原文里,这位女当事人其实也很青睐赵云,自己也有这个意思。但是随后赵云的表现就太出人意料了。其实赵云就算用他自己的想法,既然已经和赵守将结为兄弟,他的嫂子就是自己的嫂子,自己去娶他的嫂子,就是乱伦了。但是感觉赵云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还是能力不够,原本可以婉拒的事情,可以让大家都能下台的好方法,他不但不用,反而是勃然大怒,掀翻酒席,拔腿就走。让赵守将全家老小都下不了台,险些酿成哗变。后来诸葛亮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觉得赵云脑子不转弯,好事变坏事,所以也批评了他。怎么样,这位兄弟,赵云的文,表现在他的军事上。并不是表现在生活里。如果非要讨论赵云,我可以举一大堆的例子,来证明赵云是一个绝好的执行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创意者。反而是猛张飞,入蜀的时候,干的事情,让诸葛先生都跌眼镜儿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张飞也许比赵云更懂怎么打仗。我晓得又要得罪很多赵云迷了,不过无所谓,大家都可以随便发表看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04429 头衔:一丝不苟 工分:5344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上诸位,先谢谢支持了。这个是我三年前写的,保存在自己的空间里,当然人比较浮躁,所以写得也比较偏颇。如果和易老师的观点有点重合的话,我只能叹一句,XX所见略同。其实要我今天重新写过,我估计能写得更翔实一点,不过想了想,还是算了,当年写的,就照模样搬。这里高人很多,大家讨论,其实挺好。我个人觉得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出名,影响力甚至超过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以至于有很多老人都觉得三国演义才是正史,主要是因为罗贯中才是真的天才,他可以根据一些零碎的史料和民间传说,硬是糅合出一本半真半假的小说,确实是高人。三国志看起来很费力,头绪很乱,主要是因为陈寿同志,是以纪传体来叙述的三国风云,这个就不好推敲了,主要是太乱。我个人感觉,其实要查实三国历史三国志只能帮助我们查实里面人物的特点特征,对于还原历史,晋书,汉书,后汉书,魏书等,综合起来看,才能在中间串出来一条线。很高兴又得了一个精华,真是感谢。我比较喜欢历史,因为历史学多了,吹壳子都要比其他人显得知识渊博些,哈哈!我不是做学问的,这篇文章在我的空间里沉睡了三年,主要是当时害怕发出来,要被攻击惨,所以就一直让它睡大觉。其实我觉得有个三国演义挺好的,起码让很多人多多少少的了解了三国,可以这么说,没有三国演义,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三国迷。如果非要说乱世,五代十国才是一个真正的乱世,那个吹出来更夸张。等我有时间,就整理几篇五代十国的资料出来,其实历史是可以用调侃的方式说的,比较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就是用一种白话调侃的口吻,讲述了一段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这样,就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历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49564 工分:148
左箭头-小图标
高!实在是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68716 工分:3958
左箭头-小图标
根据三国演义写的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36029 工分: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杀了上司去投明主,这对刘备来说是件好事。想想看,刘背的前半生是怎么样子。请一个山野村夫还的要三顾。反倒是,魏延的做的事情比诸葛亮好。所以让其镇守汉中。魏延的谋反,我觉得有点偏颇,谁都知道诸葛亮是个爱算计的人,正好他又是蜀的二号人物(刘禅还是君主除外).魏延是仅次于他的人。况两人内心不和,并长期存在矛盾.有权有势的人管的了生前管不了生后,除非有个好儿子,孙子之类的.江山才能做稳稳的.刚好诸葛亮的子孙太无能了,所以,只能是自己的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他们两人同样尽忠于蜀汉,下场却不是同样的下场.让人感到不公,官大一阶大死人啊.一个丞相,武乡侯,一个南郑侯,征西大将军.仿佛让后人给定格了,无法变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6004 工分:21907
左箭头-小图标
易中天的评论观点之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0865 工分:18740
左箭头-小图标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着说,楼主有才。写得很精彩,不过,希望楼主著明是说《三国演义》,以免被板砖袭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22984 工分:7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莫虽不敢说三国倒背如流,但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其实这篇帖子还是不错的,他从一个反面来阐述了孔明与刘备之间的矛盾,虽中间有些许猜测,但亦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其实刘备与孔明之间是有点小问题,但不会像帖子中所述的那么严重。刘备对孔明的‘不放心’我们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但对孔明的不信任,我不敢苟同。我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但你说赵云是黄牛,我就要有意见了。赵云虽然忠厚但他并不是愚,赵云可以说文是堪比孔明之人,武是比得上关羽的大将。赵云空有智奈何上有一孔明。若论武,上有一关羽。所以说赵云是不得志。又刘备知道赵云有才有武。赵云又不似关羽对刘备忠。所以刘备怀疑赵云,不给他发挥的机会。所以才有了赵云武不及关羽,文不及孔明之说。。。。。。。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见,烦众兄弟顶下。让我工分上去好出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93374 工分:64168
左箭头-小图标
要是讨论三国演义的话,倒不失为好文章可惜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98734 工分:2294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2545 工分:9385
左箭头-小图标
很多观点都不错。不同之处在于:我认为魏延是被逼反的,并不是真有反骨。刘备樊城兵败撤离路经襄阳,魏延即斩门欲引刘备入城;后战长沙又是魏延杀了韩玄献了长沙——这说明魏延想投奔刘备是铁了心的,否则他投曹投孙也可封侯。但诸葛反感他是真的,初见就说他有反骨,一再否决他的提议,最终忍无可忍了,毕竟有才之人哪能受如此之窝囊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8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我品三国——魏延,赵云,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吟赵云兵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