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气象服务需买车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其经济性方面的问题

女士 (经理)
电  话:
传  真:
手  机:
地  址: 中国&北京&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北苑东路19号中国铁建大厦E座27层
邮  编:
公司主页:
全球商贸网导航:││││││&&
Copyright & 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 &
免责声明:全球商贸网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处理。加快推进气象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日报
加快推进气象事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观风云 保安澜――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扫描  受今年第10号台风 “麦德姆”影响,7月23日傍晚起,我省滁州、合肥、黄山等地出现较强降水。为迎战“麦德姆”,气象部门提早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指导抗台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在台风应急响应期间,气象部门向全省预警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201次,通过“安徽气象”腾讯官方微博和“江淮气象”新浪官方微博发布台风和暴雨预报预警等各类信息共计334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我省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联动,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省气象局与民政、水利、公安、交通、国土、教育、环保、旅游、粮食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 2012年8月,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快速发布机制的通知》,安徽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实现了全网覆盖。各市气象局均可以按照规定流程,通过运营商第一时间向受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全市所有手机用户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提醒公众及时科学应对。  创新预警发布传播方式是气象部门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我省部分市级气象部门已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12121”固话反拨语音提示工作。当灾害性天气临近时,气象台反拨信息,固定电话主动呼叫提示应急避险,确保危险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九华山气象管理处与通信运营商加强合作,在风景区开展小区短信服务,提高预警发布的针对性。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我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除了红色预警九连发,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旱情。 8月11日下午5时许,遭遇严重干旱的宣城市郎溪县十字镇,一场大雨伴随大风和闪电落下,盼雨已久的农民冒雨在田间劳作。“这场及时雨算是给水稻解了渴! ”当地农民欣喜地说。据统计,7月31日至8月15日17时,全省共开展作业102点次,发射炮弹60枚,火箭弹542枚,地面燃烧烟条36根。  此外,气象防灾减灾还离不开科普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我省在全国率先编印《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100多万册教育读本免费发至全省小学,成为五年级学生学习科目。该读本获得了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奖科普书籍类一等奖。 2013年,省气象局举办2013年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一批优秀气象科普作品,进一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今年8月,全省23支代表队的92名中学生参加了中学生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阶段暨夏令营活动,让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我省主要灾害天气成因和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等气象科普知识。(王兵 李宜静)风雨路上 平安相伴――我省率先实现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全网覆盖  大雾弥漫,无边无际,紧紧笼罩大地,高速公路上车毁人亡的悲剧屡屡发生。为了提升应对大雾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我省气象部门通过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及预警系统提前向交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发布大雾预警信号,省交管部门对受大雾影响路段及时采取管制、限速等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撒“小网”巧捕“鱼”。气象服务给力道路交通安全,源于一张全面便捷的交通预警网络。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由省财政、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等共同投资,省气象局与省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密切协作,于2010年底顺利建成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及预警系统。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我省已在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了217个气象监测站,实现了能见度等要素15公里间距、其他气象要素30公里间距、每分钟1次的自动化动态监测;建立了由1个省级中心、16个市级分中心组成的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气象监测预警与高速公路监控视频等信息在气象、交通、公安等部门的共享与快捷发布。  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预警网络功能,2011年,省发改委、交通厅、气象局联合发文,明确今后凡我省境内拟建和计划新开工建设的所有高速公路项目应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恶劣天气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并同步验收、同步发挥作用,所需投资纳入高速公路工程概算。  有了先进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省气象局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实行365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确保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对接到交管部门。  该系统自运行以来,我省气象部门发布大雾预警的时效普遍提前1-2小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我省“政府牵头、部门合作、气象承建”的建设模式作为“安徽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已对全国高速公路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高速公路不同路段的脾气“不尽相同”,为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安徽省气象局以G3京台高速安徽段为试点,启动了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这项普查工作可以让气象业务服务人员摸清每段高速公路的主要灾害,及时分析出灾害性天气对各段高速公路的不同影响,让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省气象局选取G36宁洛高速安徽段,进行路段预报预警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交通气象精细化要素预报订正方法,以及交通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指标模型的本地化应用和检验。  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表示,作为省路警指挥中心的成员,省气象局将继续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积极配合兄弟部门,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保障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发挥应有作用。(王兵 李若冰)情洒江淮沃野――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我省气象部门立足实际,不断健全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努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为我省粮食生产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今年5月26日,庐江县北圩农业生态园种粮大户王士照的手机上收到一条天气预报短信,信息显示5月31日全省将迎来降雨,他随即联系收割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抢收麦子。 31日,降水如期而至,由于抢收及时,王士照的1000多亩麦地已经颗粒归仓。  “这7年来,我承包的抛荒农田有1030亩,今年小麦亩产850―900斤,比去年每亩地能多赚200元,预计今年能净赚60万元。多亏了天气预报,看前两天艳阳高照,谁能想到这雨说下就下。如果不是提前抢收,一亩地得少收一两百斤。 ”丰产又丰收让王士照喜不自禁,更加体会到关注预报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省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关键农事季节的预报与服务,对降水、大风、干旱等影响农事的天气过程加强预报分析,开展春耕春播、夏收、秋收秋种等各类专题服务,积极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与涉农部门的联动合作,不仅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更高效的体现了预报的“增值”效果。  气象保险撑起“保护伞”  “今年我把小麦全部投了农业保险。上了保险,心里才算踏实。 ”芜湖县红杨镇的小麦种植大户贾贤荣感叹道。今年4月,正值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芜湖市却遭遇到连阴雨天气,气温也较往年低,导致小麦赤霉病爆发。正当贾贤荣心力交瘁之际,他想起2013年年底曾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投保了政策性农业种植业小麦保险。随后,贾贤荣向保险公司报案,查勘人员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观测资料和分析结论,按照气象保险的连阴雨指数确定损失3万余元。  多年来,我省气象部门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气象部门针对水稻干旱灾害,设计了累计降雨量指数、累计高温差指数等,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根据费率厘定模型制定了赔偿标准;针对小麦设计了干旱指数、倒春寒指数、干热风指数、阴雨日数指数,合作开发了小麦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此外,省气象局研发 “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建立了我省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数据库,开展针对主要作物和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研究。  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做到精准增氧、精准投喂,合理控制换水次数与水电用量。据统计,鱼塘产量较以往增加了10%,养殖成本下降了15%。 ”巢湖富煌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农业物联网“试水”中尝到了甜头。气象部门在鱼塘里安装了要素感知元件,养殖技术人员通过安徽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掌握鱼塘水质的各项定量指标,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池塘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进行人工调控。  自2011年起,省气象局依托省政府农业物联网工程,构建了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应用,同时针对农作物具体生长阶段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和农业天气指导服务。  2014年以来,省气象局扎实推进直通式气象服务,与涉农部门增进合作,对服务对象进行了梳理、界定,合理设计服务产品,开展了一系列“点对面”的普适服务、“手拉手”的深度服务、“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借助安徽农网继续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服务组织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新格局;推出“聚农e购”电子商城,利用信息服务新手段,将气象服务从传统的生产环节延伸至产品销售环节。 (李宜静 李若冰)景醉游人 气象添彩――我省大力推进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月5日,黄山风景区迎来入梅以来最强降水天气过程。黄山气象管理处通过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及时通过短信平台、预警显示屏等发布暴雨预警信号,黄山管委会收到预警信号后,立即要求各景点疏导游客进入安全地带,景区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我省是旅游大省,尤以山岳型景区居多。近年来,省气象局联手旅游主管部门、山岳型景区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机制健全、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  “黄山归来不看岳”。省气象局首先把黄山作为试点,省气象局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合作在景区及周边地区建设了9个自动气象站、10部大气电场仪、5部闪电定位仪、1部负氧离子监测仪以及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为突出黄山旅游气象服务的特色,我们专门建设了旅游综合气象监测系统、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应用系统‘三大系统’,明确了为景区旅游活动、防灾减灾、旅游安全、资源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的‘五大服务’,努力提升旅游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说。  为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气象部门已经完成黄山、天柱山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对雷击多发地点和景区现有设施的雷击风险进行分析,为工程性防御措施选点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评估结果,黄山景区管理部门在景区重要景点和游道等区域建设了26个避雷针,在开阔地修建了曙光亭、行知亭等11座避雷亭,为游客提供避雷场所。  现如今,在黄山旅游,游客除了可以及时获取雷电、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之外,还可以通过预警显示屏、短信、微博、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云海、雪景、佛光、雾凇、日出日落等气象景观预报信息,从而合理安排旅游路线,更尽兴地畅游黄山。  黄山作为试点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游客中获得了较高的赞誉。有了示范引领,省气象局“趁热打铁”,强化与省旅游局的合作,明确将旅游气象服务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风险评估,把气象基础设施与信息发布、接收设备列入景区建设内容,并且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将信息发布作为旅游接待单位考核评定的内容之一。气象部门作为主要单位要全程参与旅游气象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开发、管理,并加强督促与检查。  根据黄山试点的做法,省气象局在全省山岳型景区进行了推广黄山经验。九华山大力推进天气预报信息小区短信全网发布工作,游客步入九华山境内时,手机就可收到日常天气预报,同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通过小区短信实现了全覆盖,景区范围内所有工作人员、居民、经营户和所有进山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天柱山景区防雷升级强化工程通过验收,标志着天柱山景区三大游线共18个节点设立雷电防护点,实现雷电防护全覆盖。(韦炜 胡晓云)新能源之风绿江淮――我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建设  天空是湛蓝的,阳光是明媚的,空气是清新的,这是屡屡深陷雾霾中的人们,对宜居环境的最基本描述。呵护生态,绿色发展,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大力气,而加快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这一可再生资源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力推法制建设 保障生态文明  9月26日,《安徽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我省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气候资源开发率和利用效率不高是安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条例》强化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参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条例》在安装使用太阳能利用系统、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合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云水资源开发调控能力和促进农业气候资源、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此前,在2013年岁末,耗时3年编制完成的安徽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明确要求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严格执行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014年以来,省气象局以滁州市来安县为试点,开展环境气象状况的监测评估,探索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环境气象指标。  开发绿色能源 有序循环发展  10月9日从安徽省能源局获悉,截至8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426万千瓦,发电量5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5.3%,相当于替代标煤1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8万吨。  近年来,省气象局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普查详查、资料审核和评估工作,为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风能资源评估工作为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我省风能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继2011年初风电实现零突破之后,安徽风能资源开发又取得新进展,气象部门先后为22家风电企业64座测风塔提供48份风能资源评估报告。此外,我省气象部门还先后为合肥、铜陵、六安、芜湖、来安、宣城、定远、巢湖等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当地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保护气候资源 绿水青山常驻  雾霾之下,江淮大地打响呼吸 “保卫战”。省气象局与省环保厅签署 《关于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与巢湖蓝藻监测预警的合作协议》,制定了 《安徽省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施细则》。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气象、环保部门将立即启动应急会商,联合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均已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霾预报预警业务。  为系统做好环境气象监测,省气象局把原来分散在省气象台、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环境气象业务整合到省气科所,组建了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开展长三角灰霾预警与预报研究、雾霾预警方法、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等研究,努力提升环境气象业务能力。此外,该局还启动了环境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巢湖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服务工程、池州市优良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淮北临涣煤化工基地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中心4项重点工程建设。  为了避免和减轻建设项目对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已完成了核电、机场、桥梁、水利、化工、输电线路覆冰、建筑节能、生态园、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15类100多项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王兵 胡晓云)
黄山光明顶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控黄山风云变幻,助力旅游安全。气象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造墒保丰收。高速公路旁的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高速公路天气状况。气象部门开展烟叶生产现场气象服务。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doc
文档介绍: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doc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气象信息传输渠道、科普教育宣传、防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由此提出气象和相关部门还有各级政府各行职责切实解决农村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防灾减灾; 气象服务; 农业农村农民; 探讨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 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500 0 万公顷, 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 4 亿人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 2000 多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1%-3%,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80% 在农村。因此, 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 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 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 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 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 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 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 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 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 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 这些人只是兼职的, 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 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 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 灌输到农村, 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 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 宣传教育缺位, 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 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 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 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 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 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 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 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 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 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 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 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 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 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 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 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 在雷雨来临时, 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 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 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理, 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 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 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 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 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 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 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 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 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 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 制作发布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像以往发布抗台气象信息一样, 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 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 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发布系统, 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 布设 24 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 确保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接收。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 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 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 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 下转 215 页)( 上接 214 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 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 定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问答神州:专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_凤凰资讯
问答神州:专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不久,我来到了北京,带着关于中国气象现代化改革的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灾害天气,两个体系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登陆时候的场景,这些画面是由中国气象局的&追风小组&实地拍摄传输回来的。 &追风小组&最早成立于2001年,十多年来,多次追踪拍摄了台风、暴雨洪涝、沙尘暴等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他们拍到的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为防御和救援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为了减少包括台风在内的灾害天气对于城市的破坏,中国气象局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并且完善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 前不久,我来到了北京,带着关于中国气象现代化改革的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吴小莉:我记得上一次采访您的时候,您那时候说您最挂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我们的预报预警的准确度精细化,能够服务更多元的需求,第二个就是覆盖率、及时率还比较低,现在两年过后了,在哪方面进展是最大的?还哪方面还是您最着急的? 郑国光:和两年以前相比,我们在预报准确率方面,又有所进步,去年我们晴雨预报已经达到了准确率达到了86.3%,应该说这个准确率和国际水平也相差差不多,最高最低温度也都从百分之七十左右,上升到72%,有的74%,这个准确率也在稳步的提高, 包括今天上午,我们也在讨论到2020年,中国气象现代化的目标,我们想到2020年,我们这个气象预报准确率,特别是24小时晴雨预报率我们要达到90%。 吴小莉:对,2020年还有一个覆盖率95%这样的目标? 郑国光:那这种覆盖率就是要靠社会资源包括媒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是抓了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也就是为这个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郑国光:这几年我们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儿,就是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现在有这个大喇叭,全国有三十二万多。 吴小莉:是不是盲点都覆盖了呢? 郑国光:没覆盖,我们现在要达到,到2020年要达到95%覆盖率。 郑国光:这个大喇叭是由这个当地的气象站控制,哪个大喇叭什么时候打开播放什么,这就是定点的实时的传送,平时可能是关闭的,但是它可以控制随时给它打开。 郑国光:我们去年有一个很好的一个实例,就是甘肃省岷县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大喇叭发挥作用了,很多这个村里面的所有的老人、孩子,村民全转移走了。&&&& 郑国光:另外一个就是,中国正在发展之中,很多的建设的工地也是我们气象信息覆盖的盲点,好在我们现在推动,各地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就是想怎么把这项气象信息,过去是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现在要求它进工地。 我就是抓住一些气象突发性灾害,能够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些薄弱环节,要抓住它,能把这些气象预警信息能够覆盖,这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的死亡, 一方面这里面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了,关键问题我们气象信息,特别预警信息覆盖率提高的也很快,过去百分之六十几,六年前七年前, 现在呢 现在提高到82%,83%,今年可能更高一点。 吴小莉:但未来2020年我们其实也只有六年的时间,要完成20%,30%这样子的(增长) 郑国光:你要看到,社会这种资源在扩大, 前天我还参加了一个2014中国应急广播大会, 它通过先进的技术,它普及,过去搞电视村村通,现在就是应急信息全覆盖。我们现在还承担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一期工程完成了国家级和部分省的突发事件公共应急信息平台的这个建设。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二期正在把这预警信息的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的发布系统从国家、省、地、县,正在利用一些这个其他的一些社会的一些资源来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 吴小莉:国家应急广播的覆盖什么时候能够全面普及? 郑国光:现在正在建设当中, 去年四川庐山的地震,它把这个应急广播站就建在地震灾区, 它时时刻刻发一些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灾害性的天气预报,包括地震应急信息,这个效果非常好,这是它这一种。今后建成以后它的覆盖面就更广了。 我想我还是有这么一个信心。 解说: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设完成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的就是较好地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吴小莉:我们现在做&两个体系&, 三到五年内要建立成这样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建立之后可不可以形象化的来形容,我们出门可以被提供到什么样的气象的指数,提供到什么样的气象的服务? 郑国光:你比如现在提供的预报,常规的预报,早晨6点钟,中午11点,下午5点钟,最多晚上再补充一次,未来的预报就更精细化了可能每小时发布一个,未来几小时的一个预报。 至于后面的服务我说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有人还有一个啤酒指数,就今天的气候是适宜喝啤酒呢,能喝多少啤酒等级等等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这样的服务的产品会出来,个性化的服务。 吴小莉:但是是基础于气象的资讯,气象的数据? 郑国光:是。那你首先要把预报做准啊。做得更精细啊, 吴小莉:您在面对群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问的特别有意思特别可爱甚至有点雷人的问题? 郑国光:有啊。 吴小莉:比如说。 郑国光:你气象台预报不准,你气象局长丢不丢人啊? 新媒体,大数据 解说:在谈到气象服务的时候,郑国光说的最多的便是精细化,而要达到服务精细化的目标,不仅需要海量的气象数据,还必须将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相结合,而这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的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宣布将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而这也是中国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 吴小莉:现在很多人说大数据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有一个狂想,以后如果用大数据下的气象服务,可能会变成什么呢,就变成说我们可能知道这个风吹过来以后,是不是会把广告牌给吹掉, 郑国光:您说的这个其实在有些地方有些国家也都实现了, 这次我到德国气象局去给我印象非常之深,他们在探索中先走了一步。 吴小莉:什么样的先走? 郑国光:它这个鼠标点到哪,停一下一秒钟,这个点的预报,未来三天七天的预报全部出来,然后他告诉我,我说下午三点钟,我要从法兰克福到日内瓦,飞机,他就点了三点钟的预报到日内瓦的,它是把这个垂直剖面出来了,他说三点四十分,你的飞机将有一些颠簸, 这么精准,它可以做到这么的精细化,它基于一个精细化的数字预报的系统,把大量的数据集中在一起。现在数据是海量的,包括我们现在的气象数据,比如说卫星,我现在有六颗卫星在上面,我现在有接近二百个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站,我现在有接近七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每分钟都有一个数据。 吴小莉:问题是数据怎么用? 郑国光:这些数据就转化为刚才您讲的你人到哪这些数据跟到哪,这不是海量数据吗。 吴小莉:有凤凰网友想向您提问。这是北京市网友他问到,国外在中小学课程当中都有对小朋友气象常识的教育,国内没有,以后是否会考虑中小学生加开类似的课程,普及气象知识。 郑国光:当时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提案,但是这提案没实现,因为教育部门讲,要给中小学生减负。 解说:虽然郑局长的这一个提案没有全面实现,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落实。 而每一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中国各级气象部门都会举行开放日活动,在举办各种气象科普活动的同时,也组织气象专家与市民交流,普及气象知识,郑国光也会接受提问,特别是一些孩子们的提问尤其让他记忆深刻。 吴小莉:您在面对群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问的特别有意思特别可爱甚至有点雷人的问题? 郑国光:有啊。 吴小莉:比如说。 郑国光:气象台预报不准,你气象局长丢不丢人啊? 吴小莉:您怎么说。 郑国光:我说我感到很惭愧。 吴小莉:这是孩子问的吧? 郑国光:是孩子问的。 郑国光:实际上从气象工作的理念来看,我们的理念要把天气报得准,要使得老百姓受益,使得老百姓不能因为有气象灾害,对他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这是我们要,理念就是要服务百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可是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你报得准,你就能够取得这个效应的,我们就讲的,我有几句话,一个对气象灾害要测的准,报得准,这种的信息要发得出。 吴小莉:民众还得理解? 郑国光:要收得着,收得着还得看得懂,看得懂才能用得上。 吴小莉:如果说我们讲说即时通信,现在这种社交的媒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发布的渠道,您非常看重,所以您希望做些什么? 郑国光:我们想在第一时间能够快速的把气象的信息,特别是气象预警的信息向公众发布出去,比如说它一分钟可能发一百个,两百个,真正要把这样的信息全部发出出去,如果有几百万个用户,发信息要几个小时,这对于及时发布信息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同时也有我们一些利益问题在里面。 你比如说,你预定手机的气象信息服务,你要付给电信部门的信息费,你要购买服务,但购买服务不是说这些钱全部给电信部门的,那么作为一个气象服务信息提供者,比如说我们气象局下面的某一个单位提供信息,他要从信息服务里面要提成一点,比如说有的30%,有的40%,但新媒体出来以后,比如说像微信,它这种提供。 就说可控的范围来看,真正可以满足就说气象信息乃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这就带来一个矛盾,如果把这些原有和电信部门合作的手机的信息服务全部转移到微信上去,电信部门,它从用户当中的收费又没有了,反过来我们自己从信息服务,从电信部门提成收的一些收益也没了。 吴小莉: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合作方式放到新媒体上去,同样是用提成的方式。 郑国光:在探索当中,其实目前深圳气象局和腾讯合作是全免费的,把气象观测的实况,把气象预报,同全部免费的提供给腾讯,效果非常好。 吴小莉:重点是我们分析数据的能力跟欧美还是有差距,两年下来,这个差距拉近了没有? 郑国光:你问的问题,正是问到我的痛处 气象体制改革 解说:如果想要知道明天的天气怎样,相信很多人的选择不是抬头看天,而是会低头看手机。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的客户端软件种类繁多,而且不少都标榜数据来源于气象局。 中国气象通是中国气象局官方气象服务客户端,目前装机量约为6000万左右,而有一款比较热门的民营天气类的手机客户端,则是拥有两亿多的用户。在听到这组数据的时候,郑国光说,一方面是两款软件包含的内容不同,另外一方面,这也表明了两种体制的差别,只有走向市场,才能够激发活力。 吴小莉:我们都说201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年,为了深化改革,5月份中国气象局也出了一份《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有人说气象改革很重要一点就是气象服务体制的改革,那在这个改革当中,着重的地方在哪里? 郑国光: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关键问题是怎么样利用市场,社会资源来提供气象服务,这是一个难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同时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中国的气象服务除了是政府提供服务以外,更多的是我们实现的属地化的原则,就是一个地方的气象预报、服务都由当地的气象部门来组织,制定服务。这已经不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了,经济都全球化了, 吴小莉:我刚刚其实听到一个隐约的潜台词,我也曾经在《中国气象报》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气象服务体制相对封闭,&&&&郑国光:确实如此,因为气象服务刚才讲到它都是由政府下属的气象部门,气象机构提供的服务,它拥有大量的气象的资料、信息都掌握在手。你要放开这样的市场,你必须要放开气象的基本的资料,气象的基本的预报信息,这才能打开市场。正因为我们都是由政府主办的机构去提供服务,无论它的活力还是它的动力都不够。&&&&&吴小莉:您打算怎么做?怎么破这个题郑国光:一个首先要打破这个气象服务的属地化原则。就是省与省之间的气象的机构都可以进行一些相互交叉的服务。这样使得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来提高他们的服务的质量,来提升它的气象服务本身的内涵、水平。&&&&&&吴小莉:未来您都会打破吗?&&&&郑国光:下一步国家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它将把一些事业单位分类型,有的是能够要提供公益性服务它是叫公益性一类,有的能够走向市场就变成企业,有的就可以变成公益性二类,它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它机制发生了变化 解说:在努力推动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同时,气象科技改革也是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郑国光告诉我说,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现在是越来越迫切了。 吴小莉:我之前访问您的时候,您也特别提到风云3号能够收集来的信息已经是相当先进的了,重点在于我们分析数据的能力跟欧美还是有差距的,这么多年下来了,或者两年下来了,这个差距拉近了没有? 郑国光:你问的问题真是问到我的痛处。其实国际上的,在气象核心业务技术上面发展得很快,我们感受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不小的吴小莉:所以我们本来有的差距,别人跑得更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差距,我能够理解差距是反而变大了? 郑国光: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慢进也意味着退,我有说过,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快马加鞭赶上去才能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吴小莉:这是我第三次访问您,我第一次感觉到您的这种时不我待的这种焦急。&&&&&&郑国光:是。其实我们现在正在下一步推动的气象业务科技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个就是怎么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部门内外各种资源和我们一起来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气象科技水平。11月,我们还将(在)上海举办亚太地区的卫星气象的用户大会。要云集世界各国的气象卫星的专家,我们还要发布一个上海宣言,来推动在气象卫星领域的国际的合作。我想现在这个大气无国界,要使得气象科技的提升,就是依靠国际气象合作是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需要。&
[责任编辑:PN05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915050
播放数:1295252
播放数:37750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性裁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