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农业税是哪一年的取消真的是某个人的功劳吗

农业税的取消真的是某个人的功劳吗?【浙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38,483贴子:
农业税的取消真的是某个人的功劳吗?收藏
有的人把取消农业税作为温在任最大的功劳,在我看来,未必如此。国家的每次改革,每次的政策变动,几乎都处于无奈的状况下。永远别寄希望于政客的良心,任何时候都是力量的博弈而已。   1999年8月,江西丰城一位周姓农民,自费收集整理了当时中央和江西省委的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并广为散发,鼓动农民抵制不合法不合理的上缴,被乡政府带走送到“学习班”,两天后非正常死亡。家属50多人到乡政府“闹事”,被乡政府以蛮横的态度驱散。乡政府恶劣的行径激怒了淳朴的农民,总共四个乡镇数万农民开始自发的带着农具冲向该乡,包围并捣毁了乡政府。乡长和一名乡干部被从二楼扔下,愤怒的农民当场在乡政府刨了一个大坑将此二人活埋。乡派出所长和一名民警被当场打死,派出所长的尸体被吊在树上示众。乡党委书记乘乡中学一教师的摩托侥幸逃脱跑到县城。   
31日,国务院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乡镇一级的两个正职全部参加,这是非常罕见的。会上通报了多起因农民负担死人而引发的重大群体事件。时任的总理和分管农业的副总理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了全国立即停止以强制手段征收上缴。     
2000年,江西省试点取消农业税。2003年,全国取消农业税。   
经过90年代的人如果在农村呆过,是非常清楚那时候农民生活是怎样的悲苦、负担是怎样的不合理,而上级的死命令又是如何把农村基层干部变成心狠手辣的暴徒!当时农村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扒房牵牛、搬谷拉猪是无所不为。有一个在基层农村干部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上吊不解绳,喝药不接瓶,投河不拉人。要是敢打人,就抓你的人。”在丰城事件以前,农民的反抗多数是孤立的个别的。老实的农民选择自杀的居多,也有个别冲动的会选择杀人,但是从来没有像丰城事件那样大规模的暴力行动。  
难道上面的那些官僚们不清楚农村基层的情况吗?难道时任总理没有看到李昌平同志的信吗?有无数的底层民众写信上访了,有很多基层干部看到危机向上反映过。但是,都没有改变那些“铁心肠”!   
最终,只有丰城的农民兄弟们的铁拳才软化了官僚们的“铁心肠”!终于换来了取消农业税这一善政。
1999的故事现在才说
农业税免了,农民的资产也远远比不上市民而且农业从业者收入远低于市民工人还有农业户口的收入是市民户口的三分之一还有:资本国家还反过来补贴农业,鼓励种田中国就取消了一下农业税,农民就了上天了?利息都没给农民,到了现在连农民自产自销摆摊都不允许,相比之下有什么值得庆幸
怎么没人统计某人在位时增加了多少税种
国家天天抹黑朝鲜,衬托自己的开放的优越性,朝鲜也普及高中教育了国家天天抹黑俄国,说独联体后人民思念苏联,俄罗斯现在高收入国了国家天天敌对日本,说日本不道歉不赔款混蛋,日本道歉补贴无息款了国家天天反对游行,说起反日又让屁民砸车去,日本人见了乐开花了啊国家说主权不谈判,东海油田在中国侧都共享,这还不是争议区海域呢国家还说美帝邪心,可是却把黄金储备放美国,这还不包括外汇美债呢说道穷,朝鲜比中国有骨气,说道富,韩国开放30年国民发展远超中国现在,说道改革,俄罗斯现在已经是高收入国家行列了,越南也跑中国前头了、说道日本,我无话可说,至少日本还没愚民国民。现在想来,到底哪里错了呢?原因在于:人的私心是止不住的哇。
从来不认为是某个人的功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太好了 为什么不捣毁县政府呢?聚集几万民力,将县长从二楼摔下多好啊。还有,北京的民众也应该学习……
再一次说明,团结是人民最好的出路。冷漠喝自私将注定被蹂躏。
粮食价格却增涨缓慢
大势所趋,某人不过是顺势推舟罢了
农民耕田还要补贴,那一点钱收来无用,不如卖个好名声
国家一直在用农业贴补工业从改革前的低价收购农民粮食到现在农村低价劳动力输出。把现在取消农业税说的多伟大似的。
农业税是免了,可是一切都贵的让我们买不起了。
这位周姓农民是一位英雄、向他致敬!虽然晚了十多年。
为什么没有哪一位站出来撤掉城管机构?
毛主席万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发现信息价值
芦笛: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连载)
09:33 原创发表在
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连载)芦笛试论孔孟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偏离以及流弊(孔子篇)一、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愚以为,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论语》上这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话很重要,得翻译一下(参照朱熹注释译出):“颜渊问孔子怎么理解‘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一旦实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做到仁靠自己,并不是靠仁自动实现。’颜渊问:‘请问具体的操作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不敏,一定会照着这些话去作!’”在我看来,“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儒家的其他思想、乃至其苗裔流变,全是从这“克己”与“复礼”中生发出来的,从孟子、荀子(乃至法家的分支)直到程朱理学莫不如此。他们之间的歧异,不过是在对“克己”与“复礼”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从孔子对“克己复礼”的解释来看,他的政治理想乃是恢复据说是已经在春秋时代崩坏的远古“礼治”。所谓“礼”是一个很庞杂含混的概念,既包括远古(西周早期)的文物典章制度,又是社会各阶级的行为规范。用现代话语来表达,它其实是等级制度的仪典式外在表现。延安时代王实味所说的“衣分五色,食分三等”就是这名堂:群众吃大灶,一般干部吃中灶,高干吃小灶。哪怕是在文革平均主义最盛行的期间,这一套仍然没有完全废除:军队虽然废除了军衔制,但军官四个口袋,当兵的两个口袋,仍然用不同的衣着来标志了他们的不同等级。换言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中处于某一等级的人,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地位赋予他们的等级而从事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穿规定的服色,吃特定规格的饭菜,住特定规格的居室,乘坐特定规格的马车,享受特定规格的娱乐,在与不同等级的人来往时,遵循复杂严苛的礼仪和举止规范,采取特定的言谈态度。不幸的是,在春秋乱世,这一套古礼已经崩溃得差不多了,而这就是孔子的毕生恨事。要恢复这礼治,根本措施还是“克己”出发,也就是战胜私欲,严守本分,严格按照礼教根据自己身份作出的规定去行动,不符合这些规定的就一律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否则就是“僭礼”,也就是不守本分。在孔子看来,只要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做到这一点,自然礼治也就能够恢复,社会成员也就达到了“仁”的理想境界。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顺便说一下,我已经指出过,儒家中心概念不是西方式精确概念,而是模糊概念群,根本就无法作出西式逻辑定义来,“仁”就是这样,据黄仁宇先生研究,它有几十个不同层面的涵义。此处讨论的“仁”只涉及在这一特定层次的涵义。以下涉及到的其他儒家概念也如此,不再注明。)因此,要恢复社会秩序,着手点还是个人的道德完善。用现代话语来说,那就是重建黄金时代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从我做起。《大学》中给出了“克己复礼”的具体操作内容,那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连锁公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环节是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过程,后面三个环节却突然飞跃到了群体管理水平上去。顺便为现代读者解释一下,这儿所谓的“国”,指的是诸侯国,而“天下”就是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其实就是整个周朝的疆域。怎么去“格物致知”,早期经典失传,没有交代,给宋儒留下了个攻关难题,这才会有王阳明根据朱熹“一物有一物之理”的说道,对着庭前竹子去苦思冥想几天几夜,企图格出它的“理”来,最后几乎精神失常的轶事。但后面诸环节的操作内容,《大学》倒是交代了: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齐家-治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治国-平天下:“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些P话,逐段翻译似乎太麻烦,也不值得,指出其要点似乎就够了。从这个“连锁推论”可以看出孔子的思路,那就是他把整个社会的不同层次看成是个人的层层放大:无论是国还是天下,其实都是按照家庭的模式构建的,其组成原则和调节方式完全一样:“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意思是说,臣子忠于君主的道理和儿子孝敬父亲相同,尊重长辈的道理和尊敬长兄一样,以慈爱役使部下的道理和长辈役使后辈相同。由此,他便得出飞跃性的结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这话如果直译成现代汉语就会显得很可笑,但如果把那“一家”理解为“每一家”,“一人”理解为“每个人”则就可以理解了──他在前面已经说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总而言之,这种思想产生在一种生产力低下,社会以家庭为单元的家族社会中再自然不过。它的特点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放大了的家族,把社会关系看成是家族关系。因此,百姓必须无条件服从官府,跟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一样。反过来,官府也得“以慈使众”,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小民。如果每人每家每国都做到了这点,那天下也就“平”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38:25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芦信韵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2010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道德教育
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点汇编
模块一&& 道德教育
专题1& 自尊自信
1.自尊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爱护的心理。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表现: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如: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行为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同时还注重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其次,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体验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认可。第三,懂得知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2.知耻与自尊的关系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自重,才能自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会格外珍惜自己的自尊,也会主动爱护他人的尊严。
3.虚荣与自尊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是扭曲的自尊心。
4.自尊的作用
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自尊是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自尊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能时刻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形象。无论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如何获得他人尊重?——自尊与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1)自尊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重、自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就既谈不上尊重他人,更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2)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关注他人的自尊,使他人享受自尊的快乐,我们才可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6.如何培养自尊心?
①克服虚荣心理和自傲心理,懂得知耻。
②维护人格最重要。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③为人豁达,自尊适度。对待议论与批评,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但对于恶意的侮辱与诽谤,则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④尊重他人,我们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有利于维护自己的自尊。
7.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当然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与他人共享自尊的快乐。
②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才会获得他人善意、妥帖、温暖的提醒,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8.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就是与人相处时,能由衷地欣常和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允许他人有超越自己的地方。对别人与对自己不同的地方,要接纳,不排斥,不藐视。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就是对于他人的缺陷,缺点,我们不能取笑和歧视。侮辱他人,就是冒犯别人的尊严,极易制造矛盾,引发冲突,仇恨和报复,最终令冒犯者自取其辱。
9.自信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也就是指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某件事,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2)表现: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一种自信。
10.自卑、自负与自信的区别是什么?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自卑和自负是一对孪生子,二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自卑者和自负者远离成功,而自信则有助于成功。
11.为什么自负与自卑会使人远离成功?
①自负者的追求所以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其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不知所措和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②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他们会过低地估计自己,丢掉可以成功的机会。
因此,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12.自信的作用?(为什么要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是因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因素,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自信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客观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是遇到困难勇不低头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13.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自信者具有如下这样一些心理品质,活泼乐观、坦诚开朗、英勇果断、幽默大度、虚心谨慎、勤奋踏实、好奇乐学等等,这样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取得事业的成功。如:
(1)乐观。乐观的人对成功充满希望,面对困难与失败,不轻言放弃。
(2)好奇。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计较功劳大小。好奇作为一种精神的兴奋与喜悦,是激励自信者不断思考、不断进取的动力。
(3)专注。自信的人能够持之以恒,在完成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有希望成功。
14.怎样唱响自信之歌?(如何树立和增强自信?)
(1)看到进步与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我们树立自信的基础。发现并欣赏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与成绩能使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2)增强信心与实力。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信心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实力的增强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信,才能更加自信地克服各种困难。
(3)树立民族自信心,做自信的中国人。民族自信是个人自信的根基。将民族自信与个人统一起来,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绝不做有损国格的事情。
专题2& 自立自强
1.自立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2)表现:①生活自立。独立地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②学习自立。自主地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处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③处理社会问题自立。自主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社会问题,靠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
2.为什么要自立?(自立的必要性/自立对自己各方面成长有什么好处?)
(1)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庭和学校这个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3)如果不能从现在起,自觉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将来就难以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4)自立能够帮助我们走向自强,走向成功。
3.怎样做到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认清依赖的危害,摆脱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明确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遇事要有主见,学会自主。
(3)多实践,多锻炼。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还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
4.依靠与依赖的关系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5.依赖的危害
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6.什么是自主?自立和自主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而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学会自主。遇到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独立也是徒有虚名。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却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能够在生活中自立。
总之,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自立就是明确并承担自己的责任。自主才能明确并承担责任。
7.自强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 自强指积极向上,永不懈怠,依靠自己的努力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
(2)表现:自强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8.为什么要自强?(自强的作用)
(1)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一个人能否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自己主观上想不想自强,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能不断走向成功。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生动地说明了自强品质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9.自强与自弃的关系
自强与自弃是对立的。所谓自弃,就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自弃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最终必将一事无成。自强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自强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10.怎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的方法)
(1)理想是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为人生的理想而执著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2)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天赋,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3)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想自强和成功,就一定要认识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确定努力方向,扬长避短。
自强要从少年始。只要我们选准航向,战胜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专题3& 孝敬父母
1.为什么说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3)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 什么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4.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 ①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②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③孝敬父母还包括孝敬父母的长辈。④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代价但会收获甜蜜。
专题4& 诚实守信
1.什么是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2.人人为什么要讲诚信?
①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使自己产生信任危机。&&&&&&&&&&&&
②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
3.诚信的基本要求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恪守信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就做不好事,更做不成大事。
4.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颗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5.如何做诚实的人?
(1)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这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2)慎重许诺。轻易许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品质。在没有把握答应别人的要求时,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一旦有所承诺,就应努力兑现。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
(3)诚信做人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我们做大事的同时也要拘小节,把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4)正确理解诚信守则并按照其要求去做。
(5)要有诚信的智慧。正确处理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正确处理诚实与说谎之间的关系。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但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6)诚实的核心是善。诚实做人应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
6.诚信守则
(1)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2)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3)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4)在情与法的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专题5& 宽容、平等与尊重
1.宽容的内涵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宽容是一种美德。
2.人与人之间为什么需要宽容?
(1)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2)宽容是化解人际冲突的良方。人非圣贤,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宽容。
(3)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扬人之长,谅人之过,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4)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5)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3.怎样做到宽容他人,悦纳自己?
(1)宽容是有原则的,要讲究策略。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不等于纵容,不等于放弃原则。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的伤害时,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切不可冤冤相报;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以我们的宽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对待家人、同学、朋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当然,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2)宽容自己就是悦纳自己,既不要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宽容自己意味着承认“人无完人”,容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留下改过迁善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信心和希望。
4.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是什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5.如何理解“己预立而立人,己预达而达人”?
& &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与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6.如何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3)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
7.为什么与人交往要做到平等尊重?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才有人类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才凸显出平等的可贵。这种差异是我们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的现实基础。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相互取长补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8.尊重从我做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1)尊重他人
原因:人们需要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到别人的尊重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基本权利和主体地位。如果彼此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交往的氛围。
做法: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2)尊重社会
原因: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复杂人际关系的集合体。我们参与社会活动,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做到尊重道德、遵纪守法。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尊重社会的具体体现。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做法:我们尊重社会就表现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
(3)尊重自然
原因:尊重自然与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
做法: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尊重自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专题6&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2)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同样的节日由于受到当地传统风俗的影响而呈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而同时正是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本民文化推向了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花园。
2.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3.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差异?
(1)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对待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加强沟通了解,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2)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我们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3)要做文化友好往来的使者,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4.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地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适合于社会发展和我们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自觉增强文化辨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5.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1)在走向多元世界文化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的责任。
(3)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4)要做文化友好往来的使者,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6.跨出国门的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中?
面对文化差异,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要做文化友好往来的使者,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专题7& 公平与正义
1.什么是公平?
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最求得一个重要主题。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2.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人们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3.公平对于社会和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平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4.如何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认识: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做法:①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②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屈、困惑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5.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原因:
①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②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③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人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2)做法:
为了更好地合作,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只有做了我们该做的,才可能获取自己该得的。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同时也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6.正义和正义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是什么?
(1)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2)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有特权。
7.什么是正义的行为和非正义的行为?非正义行为有什么危害?
(1)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如见义勇为、遵纪守法等);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如贪污腐败、欺凌弱小、特权思想、歧视他人等)。
(2)非正义的行为的危害:会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如果选择消极的态度,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
8.怎样自觉维护社会正义?
(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2)做有正义感的人。
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作为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社会正义。
不仅要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伸张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去努力,更会为集体的正义去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
9.正义感的表现是什么?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10.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
(1)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中,而非正义行为的盛行则会彻底毁掉我们的社会。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2)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我们立身做人要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稳、爱憎分明、正气凛然、正大光明、无私无畏。正直具有无以摧毁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11.正义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12.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需要正义?
(1)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和公平的关系1)
(3)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正义和公平的关系2)
可以说,如果缺少正义的支撑,那么社会必然土崩瓦解。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专题8& 做负责任的公民
1.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情。
2.责任的来源: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责任可以来自:①对他人的承诺;②分配的任务;③上级的任命;④职业的要求;⑤法律规定;⑥传统习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则等。
3.什么是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要说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同时,当我们在承担责任时,也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不会像以前那么轻松。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4.不负责任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不承担责任总会造成一定的后果。①从个人来说,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要求。②从整个社会来说,会导致效率低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增加社会成本,影响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5.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我们许下诺言,也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信守承诺,也就为自己赢得信任。失信于人,即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会对他人、对集体的利益造成损失。因此,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2)勇担过错。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错了,就要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4)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6.责任与角色的关系:
(1)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2)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3)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例:一个人通常要扮演的五种角色及承担的相应责任:①子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②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③朋友:忠诚、互助、互谅。④公民: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⑤社会成员: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
7.为什么人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①从个人的角度看,承担责任是自身成长的需要。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②从社会的角度看,承担责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只有每个人都具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8.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作用)是什么?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所以青少年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
9.怎样选择和承担责任?
(1)对待哪些可以选择承担的责任: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付的责任。
(2)对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10.公民应如何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1)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2)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国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
11.公民为什么要“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别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公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12.为什么要崇敬、感激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认真履行责任的人?
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如任长霞、牛玉儒、徐虎、洪战辉、丛飞等),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正因为有他们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模块二& 法律教育
专题9& 法律概况
1.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
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我国法律的本质
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国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史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5.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的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6.社会道德、学生守则和社会法律的区别
(1)社会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信念发挥作用。
(2)学生守则是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适用于在校学生,依靠教育、行政力量发挥作用。
(3)国家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对于全国适用,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最有力的。
7.青少年如何对待法律?
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专题10&&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1.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1)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2.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能力,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侵害。③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而,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的四方面保护
党和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四道防线。
4.家庭保护
(1)定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2)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有: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5.学校保护
(1)定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2)内容: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例如:①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③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④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
6.社会保护
(1)定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内容: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如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不许雇佣童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7.司法保护
(1)定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2)内容:例如,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件,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8.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及作用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专题11&&& 一般违法与犯罪
1.违法行为及其分类。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其为一般违法行为。
3.严重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4.犯罪及其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一般违法行为
情节轻微,危害不大
情节严重,危害大
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
受刑事处罚
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出动了法律或法规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我们应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7.刑罚及其种类。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8.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一个人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也实践性道德的表现。
许多违法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9.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认清犯罪的危害。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2)加强自我防范。①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青少年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②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专题12&& 抵制不良诱惑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1)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2)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3)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4)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及其危害。
(1)各种不良诱惑:①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诱惑;②赌博的诱惑;③毒品的诱惑;④邪教“法轮功”的诱惑。
(2)危害概括: “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会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我们应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不良诱惑犹如病毒,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抵制不良诱惑的具体心理方法有:(1)联想后果抵制诱惑;(2)主动请人帮助自己;(3)避开诱因法;(4)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5)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
面对不良诱惑,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应运用法律手段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以保护自己,净化我们成长的环境。
专题13&&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和维权途径
1. 青少年身边的侵害来自哪些方面?
& &&意外侵害;家庭侵害;学校侵害;社会侵害。
2. 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青少年易受侵害的原因)
(1)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2)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3)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我们未成年人应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
3.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有哪些?(青少年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做法)
(1)面对不法侵害,如果我们警惕性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就会使自己遭受损失,陷入困境。因此,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准确地判断,灵活地斗争。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可用采用“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总之,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仪式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
(3)用法律保护自己,我国法律保护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对于女同学来说,保持高度的警惕、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是保护自我的防护衣。
4. 煤气中毒的预防和救助
&&& (1)预防:①合理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②伸向窗外的部分要加上防风帽。③煤炉、烟筒一定要密封。④白天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⑤2—3个月要清扫1次烟筒,以防烟灰堵塞烟筒,影响煤气出路。⑥为了防止万一,可在家里安装1个换气扇。
(2)救助:①迅速打开门窗通风;②切断气源;③拨打急救电话120,说清具体的位置;④把中毒者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注意给中毒者保暖;⑤如果房间里煤气浓重,不要拨打电话,以防爆炸。
5. 遭遇火情正确脱险的方法
&&& (1)处事冷静,不贪财物。生命最重要,不要因害羞和顾及财务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寻物上。(2)简易防护,不可缺少。可用湿毛巾、口罩等蒙鼻,用水浇身,匍匐前进。(3)缓降逃生,滑绳自救。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索、衣物、床单、窗帘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紧拴在固定物上,用毛巾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4)当机立断,快速撤离。受火势威胁时,要迅速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朝明亮或空旷处跑,注意不要盲入人流、相互拥挤。火势不大时,要往楼下跑,若通道被烟火阻封,则应背向逃离。(5)善用通道,莫如电梯。遇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6)大火来袭,固守待援。如手摸房门已感发烫,应关紧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防止烟火渗入,等待救援。(7)火已烧身,切勿惊跑。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8)发出信号,寻求援救。若所有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大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发送求救信号,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9)熟悉环境,暗记出口。无论在哪里都要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当发生火灾时,可尽快逃离现场。
6.洪涝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进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方暂避。(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就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垂下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7.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伤害。(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体。(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5)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果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8.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要认真学习法律,做到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
其次要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面对不法侵害,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9.积极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原因
(1)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害行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面对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视而不见,不仅会使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也是对违法犯罪分子变相的包庇和纵容,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0.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
同违法犯罪斗争,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①面对凶恶、狡猾的违法犯罪分子,与其斗争时即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②许多事实告诉我们,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1.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1)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由于我们对法律知道得不太多,常常需要帮助。因此,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另外,还需要了解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
(2)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①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护公民权益。
②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我们要敢打官司,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12. 诉讼的三种类型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1)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2)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3)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专题14&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公民与人民的关系
(1)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2)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就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得人。(3)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4)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过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2.公民的权利和基本权利。
所谓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平等权;(二)政治权利和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四)人身自由权利;(五)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六)社会经济权利;(七)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八)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九)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4.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5.我国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法律所确认的权利是赋予每个公民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有同样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承担自己对他人应负的法定义务和道德责任,才能更好地享有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
(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什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等义务。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等。
7.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是什么?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履行道德义务?
(1)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道德义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履行道德义务,每个人责无旁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义务。
8.在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有何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9.我国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履行义务?
(1)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依法行使、维护权利,依法履行义务。(3)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法律向公民提出的爱国的具体要求。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10.公民应如何履行义务?
公民忠实履行义务就要做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11.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1)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密切联系。诸如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等道德义务被国家认可为法律规范,即成为法定义务。
(2)二者也有区别,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定义务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确保履行,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资源来履行。
12.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联系,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专题15&& 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教育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①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②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③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对民族、国家的作用: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如何理解受教育权?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3.如何维护受教育权?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如:寻求老师或学校的帮助;寻求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如何履行受教育义务?
(l)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
5.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1)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2)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6.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原因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2)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3)父母辛勤劳动供子女读书也不容易。(4)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如何理解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的特点。
①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②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③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专题16&&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人格权的含义、地位、内容、特点
(1)含义: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
(2)地位: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和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两类。
(4)特点:①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生命相伴,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②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2.法律捍卫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国家法律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民族的未来,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我国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非法使用童工是严重摧残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并且殃及民族兴旺大业的违法行为,法律严惩这种行为。
4.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1)表现: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2)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免受他人侵害,这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除了为正义而献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得让与或抛弃。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社会责任。轻生和自残等行为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负担。因此,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合。
5.如何正确认识轻生或自残行为?
除了正义而献身外,公民的生民健康权不得让与或抛弃。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社会责任。一个人如果因为困难、挫折、失意自杀,必然会给亲朋好友带来无尽的哀伤、较大的财产损失,还会引发老者无人赡养、幼者无人抚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若公民损害自己的身体,如乞丐为博取他人同情而自残,必然造成更大的社会负担。因此,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是与社会道义相悖,于法不合。
6.怎样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1)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即使大义灭亲也不允许,因为这是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受伤、生病,因为这是侵害健康权的行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尊重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让人为荣。”
(3)我们要关爱生灵,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远离暴力,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7.人身自由权
&&& (1)含义:人身自由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重要性: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没有人身自由,其他的自由也难以享受。
(3)表现:法律赋予我们广泛的行动自由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专题17&&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
1.人格尊严不可辱
(1) 每个公民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是精神性的人格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条例等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3.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4.法律要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的重要性
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侵害名誉的行为不仅践踏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因此,各国法律毫无例外地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5.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表现
(1)侮辱行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
(2)诽谤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
(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为了保护公民的肖像不被丑化或非法利用,法律确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2)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l)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冒用。侵害公民姓名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8.什么是隐私?保护个人隐私的意义?
隐私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又不愿被窃取或披露的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保护意义:可以使人自由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做人的尊严。
9.隐私权的含义、内容、真谛及保护意义。
(1)含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内容:隐私权包括:私人生活安宁权;个人信息保密权;私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
(3)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和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4)保护意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10.怎样尊重他人隐私?
尊重他人隐私,要树立隐私意识;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人与人之间应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11.侵犯隐私权的主要表现
(1)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2)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3)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4)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12.如何认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13.怎样维护隐私权?
(1)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专题18& 公民的经济权利
1.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1)合法财产含义: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取得的内容、方式合法),才属于个人所有。施工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
(2)财产所有权含义: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1)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2)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个发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和锐利武器
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最普遍的方法)。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最严厉的方法)。
4.我国采用哪些法律手段来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
①民事法律手段: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往往采用责令侵权人将毁坏的财物恢复原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②刑事法律手段: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总之,我国制定、运用多种法律,采用各种不同方式,有效地保护着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5.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四种维权方式
①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取消农业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