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017三无农民有低保吗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www.eorder.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时世观潮:“三无农民”低保越拖社会成本越高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时世观潮:“三无农民”低保越拖社会成本越高
http://finance.sina.com.cn 日&11:34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近现代世界史证明,农民本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受益者。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如同城镇职工下岗,试图再找饭碗更难。7月2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公开披露,国内失地农民累计已超过4000万人,大致占到农民总量的5%左右。问题之严峻更在于这一总量还将持续扩大。该负责人进一步披露,未来5年间,失地农民每年仍将以300万的规模持续递增。然而,这只是基于“十一五”规划的计划征地规模所作出的
预测,约束条件是,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征地计划……若考虑到违法占地之屡禁不绝,5年再增1500万失地农民,恐怕只是一个相当保守的数字。
  国内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初期,可控、适量地占用农地是不可避免的。近10年来的严峻问题继而演变为突出社会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占用农地普遍失控;其二,失地农民的基本生计得不到最低保障(谈有效保障还是奢望),导致群体事件愈演愈烈。
  近现代世界史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倘若有民主政体和规范的市场体制作保障,农民本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受益者。不但是普遍的受益,而且还是不同社会群体中最大的受益群体。而国内的情形是,农民就其总体而言成了“两化”进程的双重受损群体。这样的利益受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形态不同,先期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些年则越来越呈现为“失地”和继续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三无农民”是对“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的俗称。对失地农民基本生计的关注,包括最低的人文关怀,中央政府急,地方上犯困,见诸媒体的舆情表达频率颇高却有点儿言不由衷。
  对农地没有所有权,农民就不可能成为征地交易的市场主体,国内也就缺乏建立于供求关系之上的农地征用交易的市场基础。如此一来,农民失地后生存成本就不可能主要由征地款予以消化,从而使农民失地的成本集中表现为外部性。当成本积累超越临界点时,国家和全社会就得为维持稳定买单。
  随着社会稳定压力的加剧,从上到下都看到了改革现有农地制度的迫切性,难题或者说顾忌在于,此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要有伤筋动骨之勇气,还受改革时机的直接制约。
  对“三无农民”的低保,越往后拖社会成本会越高。我们看到,就重视程度、进取态度到具体政策举措,上海从2004年起率先在国内推开的“镇保”(失地农民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是一种可行的模式;浙江推行农民低保全覆盖,力度似乎也不小。再就是江苏急起直追,广东紧随其后。(鲁宁)
  (卓珩/编制)
【】【】【】【
】【】【】【】
 滚动新闻 相关链接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其他文章
热 点 专 题
电话:010-4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淮安两会专题
保障“三无农民”医疗就业等利益——访市人大代表&郑飞
  由于从事法律工作,郑飞接触过较多弱势群体。因此,本次两会郑飞把目光聚焦在无土地、无工作、无低保的&三无农民&身上,建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他们的利益。
  据郑飞走访调查,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是医疗问题。对此他建议,应积极探索解决失地农民医疗、工伤等风险的防范机制,把失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郑飞还建议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郑飞说:&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具有很强的临时性、随意性,而且救助标准低。针对那些无法再就业、年龄比较大、体力比较弱、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失地农民,政府要给予基本生活保障。&
  此外,郑飞还建议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些有条件的用地单位,应当在对被征用地的劳动力进行适当就业培训后,优先招收其进入生产企业就业。&郑飞说,另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现在对城市下岗职工有很多优惠的安置办法,这些措施应该延伸到失地农民。对兴办二、三产业的失地农民要像城市下岗职工一样,政府应在工商登记、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您现在的位置:
山东聊城茌平县为失地农民建立起“三位一体”就业安置机制
  6月15日,茌平县振兴办事处焦庄村66岁的农民焦兴田,像往常一样来银行领取了260元的养老金。说起这样的“待遇”,焦老汉扬扬手中的存折说:“俺这些没土没地的农民,也能像国家干部一样领退休金,托的是党和政府的福啊!”
  土地之于农民,如水之于鱼。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目逐年递增,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往农村征地补偿标准主要是“买断式”,实行一次性支付。这些群众长期从事对土地有相当依赖的农业生产,突然失地让他们处于失业状态,加上他们的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将不多的失地补偿花完后,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失地后的农民没有了保障、没有了依靠,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界,成为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去维护生计,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与生计问题对于构建和谐聊城来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此,市劳动保障局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指导茌平县在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起了“土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就业安置机制,为失地农民化解了生活风险,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实现了县域经济与农民利益相互补充。具体做法如下:
  土地补偿多样化。该县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的原则,规定凡是补偿金不到位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同时,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土地补偿金的补偿模式。拓宽思路,灵活办法,变货币式补偿为“开发式”补偿,引导村集体和群众用土地补偿金从事开发性建设,让“死钱”变成“活钱”,实现循环多次增值。振兴办事处林庄村失地农民以补偿金入股等形式,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了家具市场和沿街门市楼,全村门市楼租金收入可观。
  就业安置多渠道。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社会保障。该县拨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并对他们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按照专业对口、定向安置的原则,该县对40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3652名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到企业务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过万元。通过制定信贷、工商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先后有3700多名失地农民当上了“小老板”。同时,县里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集中安置失地农民,有1380多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失地农民走上了保安、保洁等工作岗位。目前,全县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80%。
  社会保障跟到位。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险体系。该县积极探索建立养老、医疗、低保等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按比例分摊的办法,为5788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县财政拿出专款补充了失地农民养老金专户,确保退休失地农民及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同时,该县推进了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加大了对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基金的投入,个人每人每年交纳20元医疗保险金,县里在为每人补贴40元,比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普通农民高一倍。目前,全县失地农民参保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作者:魏振涛
稿件来源:
聊城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07-0207-0207-0207-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保三无人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