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渐进式的中国经济转型型

股票/基金&
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
  本文原载于日经济观察报
  当中国经济三十年的 “奇迹发展”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后,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弊端陡然显现。虽然渐进式改革是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较优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近式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成本收益比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在我看来,中国渐进式改革目前遭遇了五大挑战。
  挑战一:收入差距过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最突出的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85年,城乡差距处于缩小阶段,差距从2.5倍降到1.8倍,但到1985年以后就一直上升,到了最近几年,差距扩大的趋势又有所减缓。
  按照我的理解,收入差距的变化,一部分是改革的成效:从吃“大锅饭”到收入出现差距,打破“大锅饭”的部分,属于改革的成就。另一部分是改革的必要代价:因为我们的经济转型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无论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存在一个双轨制的过程,转型的过程必然存在代价。最后一部分则是改革的过高代价,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现存的体制把一些不必要的差距人为的扩大,造成今天过高的收入差距。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这是发展转型的必然。其实并不确定,我和我同事的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越是落后的地方,城乡差距越大,越是发达的地区城乡差距越小。
  既然发展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收入差距自1985年以后的扩大?我认为1985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当前我们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主要是户口政策,以及税收、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政策施行的结果是对农村的净征收和对城市的净补贴。现在看来,这种延续老政策的“政策惯性”危害极大。
  挑战二:寻租、设租活跃和“增量”
  进入老体制
  渐进式改革必然带来双轨制。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双轨制的实施,相应的寻租和设租活动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在这一制度下也产生了寻租 (rent-seek-ing)。按照胡和立的估算,1988年因价格双轨制而引起的租金总量为3569亿元,占当年GDP的30%。但是,寻租活动中的两个价格,低价是计划给予的,高价是市场给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轨的萎缩和市场轨的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品价格双轨制基本结束,寻租活动也就基本解决了。
  但在20世纪90年代,要素价格双轨制的设租活动(rent-creating或rent-setting)起来了,尤其表现在土地、劳动力领域。其中土地最突出,土地从无价变得高价、低进高出,回报率不是50%、100%的问题,是几十倍、上百倍的问题,暴利的后果非常严重。“设租”活动即,设租活动的高价是市场给的,低价却是政府自己定的,这样的逐利模式很难在短时间看到自我修正的可能。
  而所谓增量进入老体制,主要的问题是产生了大量难以明辨的灰色收入。按照渐进改革的理论,由于渐进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即存量按老体制的规则运行,增量则按新体制的规则运行,但现在的情况是,增量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停止,增量仍按老体制运行。公用车使用货币化改革的流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车的数量在改革开放30年来翻了好多番,但是都进入了老体制,没有进入新体制。而在公用车的改革过程中,技术问题全解决了,但机制问题没解决,所以改革最后流产。按照竹立家教授的估算,三公消费(公车使用、公费吃喝、公费出国)每年达9000亿元;按照经济学家的估算,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总和大约是13.5万亿,而根据官方数据推算的此项收入为8.7万亿,前者比后者高出4.8万亿,相当于当年GDP的26%,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灰色收入。
  挑战三:市场化不足和市场化过
  度并存
  按照一般的分类,产品可以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私人产品通过市场由个人负责,如国防环保、航天等的公共产品就是通过政府由国家负责,而准公共产品是部分由个人负责,部分由国家负责的,像教育、医疗、低收入者的住房等都是这类准公共产品的代表。
  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存在过多的错位和缺位。20世纪90年代,住房、医疗、教育等准公共产品市场化进程启动,其中政府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责任被摒弃,强行推给市场。改革至今,这些民生领域累积了大量的矛盾,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外一方面,政府有形之手依然活跃在国民经济多个部门,“垄断部门大量强化”、“国进民退”、该市场化却不市场化的现象在现在这个后危机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挑战四:体制转型滞后于发展转型,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发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转型的产物;但在中国,还有“三元经济结构”和“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之说。所谓“三元经济结构”,特指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在农村经济内部开始发展工业,而“双重二元经济结构”则是指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经济,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城市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待遇,也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
  由户籍制度带来的这种现象正积累着越来越多的弊端,比如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要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只有充分认识“三元经济”和“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过渡性,才能推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让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农民的住房、土地等资源应该有一个重新配置的过程,以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有利于把城市化的进程真正做实。
  挑战五:中产阶级的培育和壮大
  进程缓慢
  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面对的难题,中产阶级的壮大能积累有效的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一种估计是,目前中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总数的12%,而和日本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时中产阶级的比重为50%,因此,中共十六大也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在我看来,中产阶级壮大的困难在于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财产分布差距的拉大。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7,远高于发达国家,说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财产分布差距上,缺乏中间阶层,财产分布图呈尖塔形,从我们对全国居民人均财产的构成比例分析来看,房产占居民财产的份额接近60%,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暴涨无疑进一步拉大了这种财产分布差距。
  面对以上的挑战,危机后的中国应该怎么办?其实只是一句话,只有加快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本版文章根据《经济观察报》、上海金融与研究院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联合主办的“危机后的选择――经济衰退周期中的中国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10/26 16:2011/27 10:3511/27 07:3911/27 07:0211/26 10:1011/25 23:0711/20 07:5511/20 06:04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担任企业工程师助理一职,参与过各种施工领域上的研究和探讨,所以对于建筑施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经济转型缘起与渐进式转型方式选择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中国经济转型缘起与渐进式转型方式选择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4:41:2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经济转型缘起与渐进式转型方式选择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是中国社会出版社在日出版的图书作品,本书从分析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逻辑和内在统一性入手,论证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两种改革成本的比较,论证了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特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对“渐进式”改革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规律的探讨,分析了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最终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战略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普遍意义。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内容简介
《从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从分析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逻辑和内在统一性入手,论证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两种改革成本的比较,论证了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特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对“渐进式”改革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规律的探讨,分析了我国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最终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战略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普遍意义。
本人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搜集整理出来,一方面可以作为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辅助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转型。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转型探析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本书研究的方法、目的
二、关于经济转型的界定
三、“北京共识”
第二章 制度、体制与体制变迁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二、体制变迁
三、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
三、计划体制宏观政策环境的形成
四、资源计划配置体制的形成
五、微观经营机制的形成
第四章 传统计划体制的经济绩效
一、片面的经济高增长率
二、产业结构严重扭曲
三、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效率低下
第五章 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
一、两种体制的比较
二、中国的体制选择
三、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
第六章 中国体制转型的路径
一、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二、两种改革成本
三、改革方式的选择
四、中国体制改革的条件及路径选择
五、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最优方略
第七章 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历程
一、理念的变革
二、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三、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改革
四、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五、中国体制改革的逻辑分析
第八章 经济转型绩效
一、经济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二、激励机制与经济效率的改进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四、“比较优势战略”初步形成
第九章 经济转型的深化与完善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
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三、在深化改革中增强金融防范能力
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渐进性特征
&&从各个方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渐进性特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五个问题_凤凰财经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五个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新近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双重意义上调整进程中。一方面受发展阶段演进规律与要素价格变动作用,另一方面加上政府相关政策引导,近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收入结构出现活跃变化。概括而言,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较快增长,民营经济相对国有经济较快增长,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较快增长,农民收入相对城镇人口收入较快增长。最新中国官方公布数据显示这些变化持续展开。例如从投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中部和西部投资比东部增速高出2.9%和2.3%,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比第二产业分别高出9.8%和5.2%。工业生产中部和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0.4和2%,股份制企业工业生产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增速分别高出4.7%和7%。 在收入增长方面,上半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就产业结构而言,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0.6%。另外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 上述渐进式结构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并显示中国作为转型大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仍具有内在活力。不过从短期经济运行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仍处于增速收缓并面临下行压力状态,整体延续一段时期以来针对早先失衡进行调整的格局。对新一轮宏调失衡调整的主要表现,可以结合最新经济数据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是经济增速走缓。过去九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在7.5%上下企稳波动,年度经济增速低于8%。今年前两个季度增速分别为7.4%和7.5%,少数资源生产和加工密集型省份如黑龙江、河北、山西,今年1季度增速回落到4%-5%上下。 二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增加。计划短缺经济产能利用率过高,受体制转型大背景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闲置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于该指标线性趋势值大约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程度较高与管制程度较低部门如某些家电行业,经早先比较充分竞争与行业重组整合,近年产能利用率不降反升。 三是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如今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7%。房地产销售面积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0%。房地产市场整体价格面临增速下行压力,一些城市和地区经历不同程度价格下调,近来时有房地产商倒闭事件报道,不久前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绿城部分重组案例显示行业调整正在深化。 四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少数地区面临财政困难。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多年来第一次降低到约10%较低水平,今年预算数据显示将进一步下降到7%。少数资源性地区和城市财政收入增速跌幅更大。笔者不久前考察某个中部资源性城市,财政收入(增速)从早先十年平均25%以上下跌到去年2%左右,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更是遭遇零增长困境。 五是在目前中性审慎货币和宏观政策环境下,早先累积的高杠杆和高债务风险逐步显露与释放。如近来中国市场发生多起信托产品和债券兑付困难案例。ST超日无法对债民全额支付3月7日到期的8989万元债权利息,打破公募债券&隐性刚性兑付&预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决策层调整创新宏调政策,构成宏观经济调整的关键内容与保障条件。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调整的需要,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审视谋划经济政策,在力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对宏调政策原则、方针、策略进行重新定位表述,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分析判断,体现宏调政策系统调整与创新。 首先是&稳&字当头的宏调原则。2013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微观要活,宏观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方针,此后一再重申与强调,显示最高层对宏观经济基本理念和原则的重新定位。中国领导人后续在相关场合多方阐述要避免过度刺激,避免竭泽而渔,大国政贵有恒、不能随便&翻烧饼&等观点,体现&稳&字背后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指向。 其次是&三期叠加&的形势判断。今年初中国官方权威机构发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文,指出&从国内经济大势来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三期叠加&论断全面概括了现阶中国段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既为&宏观要稳&的原则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短期具体宏调政策提供了认识基准。 再次是底线思维的宏调方针。底线思维方针要求全面认识和正确分析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谋定后动。底线思维强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的&上限&。短期经济运行大体处在合理区间时,决策层集中更多精力促改革、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是积极审慎的宏调策略。实施稳健货币与金融政策,一方面灵活利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手段保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防范货币信贷过度扩张。在大体中性的货币环境下,通过发挥市场出清与财经纪律的机制作用,逐步推进挤水分、减杠杆与控风险调整过程。同时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下行压力,积极实施&民生基建投资&和&发债信贷融资&、&双定向&措施,努力实现预定增长目标,并为增长方式向自主和内生机制转变赢得时间。 如何看待中国宏观形势与政策方针整体演进调整的特征与事实?对此学界提出了不同解释观点。笔者认为,需结合中国转型时期&扩张-失衡-调整&的背景条件加以理解。 观察中国改革30多年历程,宏观经济运行多次出现过度扩张之后又减速调整的周期。例如针对文革后一段时期进口设备上大型投资项目过快过猛形势,1979年中国决策层实施&调整,改革,巩固,提高&八字方针。80年代后期也经历类似宏观失衡调整,而90年代初中期货币信贷过度扩张导致严重,朱镕基受命进京主持调整并顺势推动系统改革。 调整难免产生减速阵痛,然而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看,直面失衡与果断调整对重建市场纪律、维持宏观平衡、推动优胜劣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实施改革开放和优先发展战略厥功至伟,也离不开调整失衡的修复保障作用。不同时期内外环境有别,宏观失衡成因与调整路径各有特点。后面的系列文章,笔者将基于中国宏调史视角,分析早先扩张期宏观失衡形成机制,讨论目前调整特点成因并推测其未来走势。(本文来自FT中文网,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zhaoch]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