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标准化理论,土地信息分类应遵循先例原则哪些原则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问题解答21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问题解答21
一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问题解答211、新、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过渡、衔接?日新标准正式实施,在新老标准执行的过渡期内总体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应按照不同工作阶段,区别对待。已经正式批复实施的总规,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向前追溯执行的原则,不必按照新标准重新修编。在编的总规可以坚持有选择地执行的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规划纲要或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尽量减少后续实施的不对接问题;但执行中对调整所有现状、规划数据、图纸较为困难且对编制审批进度存在重大影响的,可以不完全按照新标准重新进行技术处理。2012年以后新启动的总规修改、新编应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应区别对待。对于已经批准的控规,不必单纯为执行新标准而重新修编,可结合实施评估、动态维护,按照新标准逐步修改完善。在编、新编的控规应全部按照新标准执行,保证后续规划和用地管理的协调一致。再次,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应坚持不影响正常的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开展为前提,从易到难,由主及次地逐步推进与新标准的对接工作。比如,城市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一张图”系统)中已经入库的现状、规划数据和管理程序相关接口等,可结合规划实施评估、动态维护、修改完善、修编修订等工作逐步更新调整。2、如何把握本标准与专项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本标准1.0.3条明确规定,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加强了与土地、交通、园林、环保等相关技术法规的充分对接,避免本标准执行时与其他相关标准产生矛盾;二是城市(镇)总规和控规使用本标准时,还应遵守其他各项技术标准、规范、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的适用对象为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部门组织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地、道路交通、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应首先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等相关专项标准,不具备条件的其他镇、乡、村的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应使用《镇规划标准(GB 501 882007)》、《村规划标准》(在编)。此外,本标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部应严格遵守。同时,各地为满足本地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要求,在不违背本标准的前提下,可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相关规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标准或实施细则。3、本标准适用范围中“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什么?本标准将“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纳入适用范围,意在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小城镇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加强对空间布局和形态上已经与城市无异的建制镇的规划指导。1、0、2条文说明中规定“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设市城市标准,但管理体制仍保留镇的行政建制”,但其中并未提出量化指标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可视具体情况需要,参照国务院设市城市标准,进行技术判断是否具备条件使用本标准,如中山市小榄镇、东莞市大朗镇等应归入“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行列。4、“城乡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使用?本标准确立覆盖城乡全域的“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包括“城乡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个分类,应分别对应市(县、镇)域、中心城(镇)区两个空间层次。 “城乡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两个分类的具体划分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地类无遗漏、无重复,明晰“城市建设用地”与“城乡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H11)完全衔接的对应关系;二是清楚界定计入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核算的用地,仅“城市建设用地”的地类计入“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统计。在实际工作中,市(县、镇)域的图纸表达仅使用“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H11)无需细化;中心城(镇)区的图纸表达在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同时,如有需要可使用“城乡用地”除“城市建设用地”(H11)以外的其他地类。5、用地分类层级、代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本标准分类层级与代码延续原标准“树型多层级”模式,保证分类良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图纸使用中应注意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因而同一地类的大、中、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即R与R1、P2、R3不能同时出现。若图纸中需要专门表示出某一中类或小类,但又不准备所有用地的表达都达到中类或小类深度,建议采用专项图纸表达。同时,在使用本标准分类时允许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工作性质(规划编制、用地统计、用地管理)、工作内容(现状调查、规划编制等)、工作深度(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如某中等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在现状调查时,用地分类可采用中类和小类为主;在规划时,则可以中类为主,大类及小类为辅。又如根据编制工作深度要求,某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用地分类可采用大类和中类为主;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用地分类则采用小类为主。并且,当地在具体工作中如有需要可新增小类,尤其是未设小类的中类可根据需要细分小类,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大类或中类。6、用地分类“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原则下如何体现用地的兼容性?本标准延用原标准思路,规定“用地分类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作为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中确定用地类别的基本原则。用地兼容性通过基于主导功能的可兼容地类和比例要求体现,在具体划分和归类时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地使用性质单一、分类明确的用地,按性质归类即可。如一个公园就是“公园绿地”(G1),一条城市主干路就是“城市道路用地”(S1)。(2)多功能综合楼用地以较为主要的用途来确定归类。如高层多功能综合楼用地,底层是商店,2—15层为商务办公室,16—20层为公寓,地下室为车库,其使用的主要性质是商务办公,建议归为“商务设施用地”(B2)。(3)独立地段的附属设施从属于主导设施的使用性质。如工厂内的附属办公、仓库、倒班宿舍、铁路专用线等归为“工业用地”(M);大学内的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归为“高等院校用地”(A31);从属于电厂的供热设施归为“工业用地”(M)。(4)地下或空域作多种用途的用地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但要明确相应的管控要求。如地下燃气管道、高压走廊、机场净空、地下停车场、人防工程、高架道路、地铁等以地面性质为准,可叠加范围标识。(5)具有双重性质的用地按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归类。如北京市的故宫和颐和园,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实际使用中分别为博物馆和公园,应分别归入“图书展览用地”(A21)和“公园绿地”(G1);又如大同的云冈石窟主要作为石窟寺加以保护,应归为“文物古迹用地”(A7)。对于地类的可兼容类型和比例要求等具体规定。本标准作为全国性的通则不做强制性规定,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规划编制和用地管理中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用地兼容性的相关规定。7、如何区分“土地使用性质”与“政策属性”、“用地权属”等管控要求的差别? 常被提及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公园”、“郊野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税区”、“开发区”等属于具有一定政策性的管控范围,与本标准基于“土地使用性质”的用地分类方法不是一个体系。实际上,各种各样的“政策区”仍是由各类性质的用地组成,如开发区是由“居住用地”(R)、“工业用”(M)、“物流仓储用地”(W)等组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用地按土地实际用途归入“水域”(E1)、“农林用地”(E2)和“其他非建设用地”(E9)的一种或几种。标准编制组建议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虚线框等方式并行表达政策属性、用地权属等具体管控要求,以更好地调控引导各类开发建设行为。8、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统计表格如何执行? 统计地类是否需严格与总图深度一致? 本标准附录A对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统计的表格作出了规定,包括“城乡用地汇总表”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均需严格执行。其中,前表统计“城乡用地”的9项中类用地,统筹市(县、镇)域范围内所有建设与非建设用地;后表平衡“城市建设用地”8大类用地,并细化列出8项需保障用地指标的中类用地(A1一A6、S1、G1),控制城市(镇)合理的用地规模和结构。对于两张表格所统计地类的深度,“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中“文物古迹用地”(A7)、“外事用地”(A8)、“宗教用地”(A9)3项中类用地若在城市(镇)中有相关用地也应列出;“城乡用地汇总表”的小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其余中、小类用地是否列出则由城市根据自身用地特点自行决定,本标准不做硬性规定。9、城乡用地总图和“城乡用地汇总表”如何制定?如何衔接土地部门的资料与数据?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市(县、镇)域范围内的所有用地的现状和规划应通过制定城乡用地总图和“城乡用地汇总表”表达。其中,现状用地的基础调查建议依据本标准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的衔接对照表,参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归并。规划用地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指标相衔接,并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相结合综合确定。10、为什么将为区域服务的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特殊用地从城市建设用地中剥离? 本标准遵循“人地对应”原则,将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公用设施和军事、安保等与城市常住居民相关性不大的区域性服务设施用地从“城市建设用地”中剥离。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应突出反映城市生产、生活的基本职能需求,增强各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的可比性,避免一些交通枢纽性城市、军事重镇等目统计范围出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过大、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假象。另一方面,为区域服务的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应在市(县、镇)域层面优先予以统筹规划,以利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分级选址和审批管理。需要注意的是,高教园区和规模较大的商业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虽然亦兼具一定的区域服务职能,但作为城市生活服务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且考虑到大学生户籍一般统计在学校所在地城市,因此该类设施用地仍保留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内。11、穿越中心城(镇)区域际轨道、高速公路若承担部分城市交通职能,应如何归类?穿越中心城(镇)区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承担的应是区域交通职能,并且铁路、公路建设有着严格的技术规定,与城市道路、城市轨道应区分清楚,故应分别归入“铁路用地”(H21)和“公路用地”(H22)。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公路用地”(H22)的内容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衔接,采用公路性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作为界定标准,而不是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12、工矿城市较多的铁路专用线归入“工业用地”还是“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工厂区内部的铁路专用线应作为企业生产的附属设施,兼容从属于“工业用地”(M);但工业用地以外的铁路专用线承担的是区域运输职能,应归为“铁路用地”(H21)。13、港口货运码头及生产区是归入港口用地、工业用地还是物流仓储用地?“港口用地”(H23)指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而依托港口的工业生产和物流集散用地应分别归入“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的“工业用地”(M)和“物流仓储用地”(W)。14、机场用地包括军用机场吗?“机场用地”(H24)仅包括民用机场和军民两用机场的陆域用地,军用机场归入“特殊用地”(H4)。15、“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与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用设施用地”(U)、“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如何区分?“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指为两座城市(镇)以上服务的大型变电站、垃圾填埋场、区域燃气调压站等公用设施用地,实际工作中应视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其区位可以在中心城(镇)区内部。其中,H3的“殡葬设施”指农村为村民设置的公益性墓地和为区域服务的殡葬服务用地,为城市(镇)服务的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归入“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中。16、“特殊用地”(H4)是否包括武装部、公安局、安全局用地?“特殊用地”(H4)包括“军事用地(H41)”和“安保用地(H42)”2个小类。其中,前者指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基地、武装部、军用机场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和军民共用的医院、学校等设施用地;后者指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安全局等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公用地。17、“采矿用地”(H5)是否对应于国土部门“独立工矿用地”,是否包括配套的居住、办公等用地?本标准“采矿用地”(H5)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的二级类“采矿用地”内容完全对接,涵盖原标准“露天矿用地”,但不对应《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期间用)中的“独立工矿用地”。因此,“采矿用地”(H5)仅包括矿产开采和堆放用地,不包括配套的居住、办公以及下游加工制造企业等用地。如油井井场用地归入H5,但石化企业的下游生产、居住、办公应分层级归入“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18、“其他建设用地”(H9)是否包括市域中相对独立的居住、工业、服务业设施? 本标准规定市(县)域内凡不属于H1至H5的零星分布的建设用地可归入“其他建设用地”(H9),为将来可能新增的建设用地类型做出预留。“其他建设用地”(H9)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使用中要注意宏观控制,不宜滥用,特别是可明确归入“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用地不可归入此类。《城乡规划法》第30条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市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居住、服务、工业集聚区用地应分层级归入“城市建设用地”(H11)、“镇建设用地”(H12)、“乡建设用地”(H13)或“村庄建设用地”(H14),计入《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的统计平衡。因此,位于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中规模较大的商业、文化、居住、工业等设施用地,并非必要的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不能归为“其他建设用地”(H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问题解答21_土地分类标准19、城区内部或近郊的山体、水域、水工设施如何区分归类?本标准“公园绿地”(G1)的名称、范围界定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相统一,城市公园的建设也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并且,“水域”(E1)、“农林用地”(E2)不包括从属于公园、居住小区、工厂等各类用地范围内的水面、林地等。因此,城区内部或近郊的山体、水面生态林地等是否计入G1应视相关公园规划设计的范围而定,如北京万寿山、昆明湖作为颐和园公园的组成部分应归为“公园绿地”(G1),但若未纳入城市公园的则应分别归入非建设用地的“水域”(E1)、“农林用地”(E2)。此外,本标准“水域”(E1)不包括防洪堤、防洪枢纽等水工设施用地,水工设施应按照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差别特征,分别归入“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或“防洪用地”(U32)。20、城乡居民点内部的空地和花木种植、养殖场等用地属于非建设用地吗?是。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归入“其他非建设用地”(E9)中的“空闲地”;花木种植、养殖场等具有农业生产性质的用地应归入“农林用地”(E2)中的园地、林地和设施农用地。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相衔接的要求,本标准将原“生产绿地”归入非建设用地的“农林用地”(E2)。21、“居住用地”的细分与原标准相比有哪些调整?本标准按设施水平、环境质量和建筑层数等综合因素将“居住用地”(R)细分为3个中类,与原标准的细分标准相比,强调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不再关注布局是否完整。同时,考虑到市场运作下住区的开发需求,本标准将原标准“道路”、“绿地”小类归入“住宅用地”(R12/R22/R32)小类,更好地与城市总规和控规编制的深度要求结合。22、四合院、城中村等如何分别归入“居住用地”(R)的三个中类?“居住用地”(R)的细分不考虑用地权属和建筑形式,四合院、城中村等应依据设施、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归类,如设施较齐全、环境较好的城中村可归为“二类居住用地”(R2),旧城区设施欠缺、布局混乱、需要改造的四合院则归入“三类居住用地”(R3)。23、为什么要将中小学用地从“居住用地”中拆分出来?针对目前居住区配套规划的中小学往往由于建设主体不清而面临土地空置等问题,本标准将中小学用地作为公益性社区服务设施从“居住用地”(R)中剥离,纳入“教育科研用地”(A3)。中小学用地归属的调整突出反映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民生保障要求,并且有利于规划蓝图与实际行政管理需求更好地结合。城市{镇)总体规划应充分衔接主管教育部门的发展设想,结合中心城(镇)区的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强度指引,将中小学规划在教育专项章节中具体落实。24、“居住用地”(R)中“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与A、B、U三大类如何区分?本标准延用“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作为“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小类的限定范围,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相衔接,而市级、区级、居住宅区区级的服务设施则归入A、B、U三大类用地中。在实际使用中,“服务设施用地”小类的具体内容界定可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 180-93)》(2002年版)附表A.0.2“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的相关规定。2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何归入“医院用地”(A51)?依照卫生部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城市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前者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般覆盖服务3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规模的社区。因此,本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归入“医院用地”(A51),作为政府控制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之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则作为居住用地中应配建的“服务设施用地”(R12/R22/R32)。26、“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中的文教体卫、办公等具体内容如何区分?本标准将原“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与“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2个大类,其核心主旨是为了更好地识别、保证政府管控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用地供给,并不涉及用地权属、投资主体等的管理问题。其中,前者的用地开发主体可以开放、多样化,但须保证其基本公益属性,包括纳入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医疗网络的非盈利的民营中小学、医院等;后者是主要通过市场配置作为必要补充的服务设施,包括政府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的剧院、音乐厅等设施用地,也包括具有明显商业属性的贵族学校、国际学校、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等设施用地。关于办公用地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拆分,本标准“行政办公用地”(A1)的内容采用“事业单位”作为界定标准之一,主要是考虑到除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管理机构以外,作为国家机构分支的事业单位办公机构也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2004]第411号)。与之相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转轨为商业性办公的设施用地则归入本标准分类的“商务用地”(B2)中。例如,某事业编制省级电视台的办公设施应归入“行政办公用地”(A1),而供电、供水、供气公司的办公设施则应归入“商务用地”(B2)。27、“文物古迹用地”(A7)不包括已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是否会不利于保护? 本标准“文物古迹用地”(A7)的内容与《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GB)》相衔接,其用地范围也应依照文物、建设等部门划定的保护范围。考虑到用地总图表达的应是现状或规划用地的功能性质情况,本标准仅将未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归入A7;对于文化遗产的现状资源和保护要求,应通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紫线规划等依法制定的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28、哪些公寓可归入“旅馆用地”(B14)?本标准“旅馆用地”(B14)中的“服务型公寓”指以商业服务功能为主的酒店式公寓等,一般土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为40年或50年。公寓的居住或商业性质应视实际使用功能而定,具有明显日常居住功能为主的人才公寓、专家住宅楼等应归入“居住用地”(R)。29、“通信用地”(U15)与“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9)如何区分?根据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并明确规定“邮政企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业经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设施的建设给予支持”。遵循《邮政法》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维护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精神,本标准“通信用地”(U15)仅包括以邮政函件、包件业务为主的邮政局,邮件处理和储运场所等用地,是国家必须保障的邮政网络系统。而单独占地的经营性邮政网点用地,包括市场引导的民营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归入“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9)。此外,类似圆通、顺丰等民营快递企业的快件储运用地应归入“物流仓储用地”(W)。30、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废旧物品回收站能归入“环卫用地”(U22)吗?不能。本标准“环卫用地”(U22)是政府需要管控的用地之一,包括作为垃圾资源化处理方式之一的废旧物品回收处理设施等,但将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作为产业经营的静脉产业应归入“工业用地”(M),市场化运作的废旧物品回收站则应归入“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9)。31、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工业用地”(M)中类的细分标准?本标准以水、大气、噪声三项环境影响指标为基本参考确定“工业用地”(M)的细分,执行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辐射污染等其他衡量因素。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污染严重的行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甚至实现零排放,本标准不再采用列举具体行业划分中类的做法。结合环境保护要求将“工业用地”(M)细分为3个中类,利于指导工业项目的合理选址、调整、改造等工作。其中,M1可分散邻近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布置,M2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可集中布局于城区内部,M3则一般需要选址于城市下游、下风向等远离城区的独立工业地段。在实际工作中,现状工业用地的细分应充分利用环保部门的已有资料研究确定,规划工业用地的建设则应结合企业环境评估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准入要求。32、各种2.5产业如何归类?近年来悄然兴起的2.5产业源于西方经济学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其用地应视具体使用情况分别划入本标准的“一类工业用地”(M1)或“商务用地”(B2),其中: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研发、孵化、试验、加工等设施宜归入“一类工业用地”(M1),如生物研发制药、云计算等用地;具有明显办公楼与经济属性的服务、贸易、结算等设施则宜归入“商务用地”(B2),如动漫设计、影视广告制作等归入“艺术传媒用地”(B22),各类咨询机构、软件服务外包等归入“其他商务用地”(B29)。33、如何定性把握“物流仓储用地”(W)的中类细分标准?从指导“物流仓储用地”(W)合理选址和布局的角度出发,其中类细分的主要衡量因素包括交通运输量、安全、粉尘、有害气体、气味等,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环境保护要求综合确定。一般而言,“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指交通集散量较小、对环境基本无干扰的一般货物(末端)物流配送中心;“二类物流仓储用地”(W2)指具有一定规模、对交通集散运输有较大需求的综合物流区,以及对城市安全和卫生有一定影响的露天堆场、农副产品物流仓储用地等;“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指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专用物流仓储用地。34、如何区分“交通枢纽用地”(S3)与“广场用地“(G3)?本标准将广场划入“绿地与广场用地”(G)大类,回归广场的公共空间属性,更有利于引导城市交通空间和开敞空间的合理组织。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将组织人流集散为主的原“交通广场用地”归入“交通枢纽用地”(S3),如火车站站前广场;而把游憩、纪念和集会为主的原“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归为“广场用地”(G3),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35、未依法取得“一书两证”项目的用地如何归类?对于违法建设行为在先的用地,如高尔夫球场、小产权房等用地,现状调查时应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依照实际使用性质归类表达土地使用情况;规划编制时应按照《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调整,在规划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方可保留用地。36、穿越中心城(镇)区铁路线两侧用于防护的绿地是否计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镇)区内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属于“防护绿地”(G2),应计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统计与平衡。37、汽车4S店、洗车场、停车库(楼)、驾校分别如何归类?汽车4S店、洗车场是为汽车维修、美容、销售的服务设施,其用地应归入“其他服务设施用地”(B9);停车场、教练场属于交通专项规划需配套设置的交通服务设施,其中,独立占地的停车库(楼)应归入“社会停车场用地”(S42),以教练场占地为主的驾校应归入“其他交通设施用地”(S9)。38、体校、建筑公司、屠宰场、烈士陵园应分别划入哪类用地?体校应归入“中等专业学校用地”(A32);建筑公司应归入“其他商务用地”(B29);屠宰场应归入“工业用地”(M);烈士陵园应归入“公园绿地”(G1),对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其他专类公园”小类中的纪念性公园。39、位于中心城(镇)区内的气象、水质、大气监测站等如何归类?气象、水质、大气监测站一般占地较小,位于中心城(镇)区内的应归入“环境设施用地(U2)”。40、“城市轨道交通用地”(S2)是否包括城际轨道、高铁等?“城市轨道交通”专指城市内部独立地段的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公共交通地上的线路、站点用地,与承担区域交通职能的城际轨道、高铁、普铁等各类“铁路用地”(H21)应相区分。41、“人地对应”原则下的城市(镇)规划人口预测与现状人口基数的计算范围是否一致?本标准4.1.4条规定“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一致”,强调“人地对应”原则,是为了保证人均用地水平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本标准现状和规划人口的计算范围不同,分别对应现状建成区“小圈”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大圈”。其中,“小圈”和“小圈”之间的镇、乡、村人口在规划期内的城镇化过程,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与规划期末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取得更好的呼应关系。42、分片计算的城市(镇)是否需每片组团均需进行用地平衡?本标准规定“多组团分片布局的城市(镇)可分片计算用地,再行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若每片组团功能相对独立完备,可分别计算平衡用地后再行汇总;若组团间功能联系密切,可分片统计用地,但应汇总后再整体进行用地平衡。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成片的郊区工业区应纳入相应层级的城市(镇)建设用地汇总并平衡用地。43、已批未建或正在施工的用地在现状图上应该如何表达?已经获得“一书两证”许可的土地,包括尚未开始建设或正在实施建设中的用地,在现状调研时应如实表达土地已经明确的使用性质。如已批未建的民用机场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应归入“机场用地”(H24),如正在施工的游泳馆应归为“体育场馆用地”(A41)。44、标准中“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是如何考虑的?本标准中“常住人口”为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考虑到城市还需要为大量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完整的公共服务要求,暂住半年以上的人计入常住人口;二是考虑到城市中户籍人口的已有财产和社会服务仍需提供相应保障,常住人口不扣减外出未转户的人,与我国当前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的内涵有所区别。45、旅游人口可否计入“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由于旅游入口随旅游时节的波动较大,不应计入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但考虑到风景旅游城市特殊性,本标准4.2.4条规定其“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可专门论证确定,但上限不得大于150㎡/人。46、“新建城市(镇)”的所指包括各类城市新区吗?本标准4.2.2条中的“新建城市(镇)”包括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而新增加的城市(镇)(如深圳)以及由于城址变迁而完全新建的城市(镇)(如北川),但不包括各类城市新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问题解答21_土地分类标准47、标准中“强条”与”非强条”设置的思路和出发点是什么?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性条文应为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和其他公共利益,必须严格执行的条文”。本标准“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由于涉及城市用地资源的节约使用、城市基本功能的合理保障,涉及公共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强制执行,因此,设置为强制性条文。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作为非强制性条文,对城市(镇)规划编制、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参照执行。二 :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家即将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www.)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苍溪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初中部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东青中学标准化建设规划》。一、 努力达到标准的办学条件(一) 学校规模学校现有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528人(七年级141人,八年级188人,九年级199人)。学校力争在三年内达到15个教学班以上。班额至少25人,最多不超过50人。要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实验。(二) 学校设置我校始建于1960年,地址在安家沟,由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停办。1970年学校复办,地址选定在现在的位置(原东青区所在地—东青场),这里是东青片区7个乡镇的中心地。学校环境幽雅,青山环抱,绿树成阴,地势开阔,选址合理。学校周边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没有游戏机室、歌舞厅、台球室、网吧等经营性场所。学校幽静,无懆声干扰。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依据规模和需要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达到合理布局,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校舍建筑主色调为米黄色,象征健康向上,让人精神振奋,并按照建筑设计、抗震、防火、施工等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三)、用地面积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学校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劳动实践用地,用地面积都已满足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www.]1、 校园面积:近23500平米,完全可以达到1000余学生规范用地,生均可占地面积25平米。现在生均实际占地面积50平米。2、 体育用地:学校现有体育场地5500平方米,能满足1000余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生均体育运动场地超过5平方米。现在实际生均体育运动场地超过11平方米。有田径场和球类场地,已设置100米直道田径场和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各一个,有标准的塑胶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均为塑胶场地。我校是广元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原有的15个水泥桌球台在5.12灾后重建中损毁,现计划在近三年内添置乒乓台30桌(2010年至2012年每年10桌)。现有基本符合标准的单杠、双杠、沙坑等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 3、 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用地:农场10亩,山林15亩,养蜂场1亩 。(四)、校舍面积1、学校现有校舍面积11500平方米,按现有学生数计算,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达23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标准。2、教学及辅助用房:现有6700平方米。(1)普通教室每班设置1间,使用面积达到63平方米。(2)已设有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技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远程教育室、图书室、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仪器室和准备室(理化生)、化学药品室、生物模型标本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尽有。但现有计算机教室不能保证整班学生一起上机,还需添设计算机20台。3、生活用房:现有4740平方米。学校有卫生、文明、安全和满足需要的水冲式厕所,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堂、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待建符合卫生要求的饮水设施和浴室(2011年内完成)。(五)、设备设施1、 学校有围墙、校门、校牌、国旗旗杆和升旗台、领操台、固定墙报栏,待建文化长廊(2010年6月底前完成)。2、 学生现有符合要求的课桌椅260套,在2010年还需购置350套。班班现有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标准的黑板和讲桌。(www.]其他各类辅助教学用房,在2010年内需要配齐桌、椅、柜、架。3、 根据现行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配齐学科专用教学设备。我校体育器材设施、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卫生器材、卫生保健室和心理辅导室的设备设施要按照《苍溪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中的二类标准配备,要按省定标准配置远程教育设备,2012年内建立并完善校园网。4、 根据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种植、养蜂、手工、家具维修等,配备所需数量的器材。5、 学校要达到生均藏书量25册以上,增加一定的电子阅览资料和教学软件。计划2010年设置电子备课室一间,还需购台式电脑4台,需购台式电脑桌椅8套。二、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一)目标与要求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总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办学目标: 育“四会”新人,创和谐校园。办学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办学特色:科学发展,注重实践。校训:明德、会学、创新、成才。校风:勤奋、求实、团结、进取。教风:德高、业精、导活、求真。学风:砺志、乐学、善思、超越。要求做到:1、本着“寻找亮点,着力打造精品”的原则,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依靠校园文化为载体,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www.]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3、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实际,以“品牌和实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我校毗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寻乐书岩,位于红色旅游苍剑线上,力求打造书画特色。(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整合时代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1、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背景: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2、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我校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已基本形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校风,铸造了“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思路:1、美化校园环境,以文明优美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美好心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高品位原则,校园总体形象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反映师生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让具有知识含量和艺术水准的建筑,突出校园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和表达意境的抽象美,让学生在理智上满足,情感上愉悦的同时,又吸引学生去“主动参与环境,主动选择环境”,使学生“成长于校园、乐知于学园、置身于花园、活动于乐园”,使校园文化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形成审美力。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根据学生的年龄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www.)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三风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2、注重师生形象建设,营造新时期师生新形象。师生形象的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1)着力于师资队伍的作风建设。结合“队伍建设年”活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业务素质的培训,教学能力的提高等,要教育和引导教师具备与时代精神适应的教育理念,有独特的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素养,有教育智慧,充分认识教师新形象的内涵,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着力于学生队伍的学风建设。要着力于培养良好学风,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理想前途的教育、集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知辱明耻道德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具有典型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3、突出办学特色,营造求知氛围。办学特色是以办学主体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为灵魂,体现在整个学校创造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上,以独具一格的校风、校训为标志。(1)学校要在办学理念上做文章,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办学思路,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2)要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集体协作精神,造就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发展学生的技能和科学精神,把“严明师生规范,弘扬优良校风,培养全面素质,造就卓异才能”发扬光大,成为全体学生学入心灵的人生信念。(3)结合学校实际,把理想、信仰、情操、美德等相关内容编制成校本课程,并有计划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校门与操场、校舍与食堂、绿化与雕塑、走廊(橱窗)与教室、图书馆与实验室、教具与学具。4、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要想使其发挥育人效用,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宣传,还要面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学校的校风、校训、校纪、校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德育模式、先进的理念等都在宣传之列。尤其是我校多少年来积淀了各个时期校园生活,构建了开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寓教于乐。再次唱响“八荣八耻歌”,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 “体育比赛”、“科技活动”丰富校园文标准化学校建设 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年规划化的内涵。(www.]二是开展好主题活动,如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通过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鼓励学生健康向上;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歌、班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6、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5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体育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三 :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为了切实做好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加大投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为重点。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和谐校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教学网点调整以及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工作,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分步实施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实施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县情,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关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3、坚持软硬件兼顾,全面建设的原则。既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又要注重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建设。三、建设目标及实施步骤(一)总体建设目标根据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教育网点调整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用教室技术装备建设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管理规划,今年完成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二)具体建设目标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设置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当,合理布局,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学校周边环境优美,校舍坚固。教学用房齐全,设备设施配备达标,城区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农村中小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生均图书达标。宿舍食堂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学历教育、师资培训、继续教育。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配备,校长全部持证上岗,提高管理能力,尊师爱生,教师专业对口,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书育人。四、保障措施(一)统筹规划,分类组织推进。成立领导机构,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进行布局调整,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因校制宜,分年度、按项目组织实施,由县内到乡镇,分类推进。切实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没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师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彻底清查,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整合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集中办学、兴办寄宿制学校、与薄弱学校整合、对口扶持、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加大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教师资源,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学历培训、轮岗交流、对口支援、送教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培训等方式大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相对平衡。举办薄弱学校校长培训班,建立校长挂职交流培养制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职务评聘和评优奖励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实现开齐开全开好课时的目标。(四)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义务教育“硬实力”的同时,着力,提高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等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软实力”。(五)加强督导,科学评估检查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控和督导评估制度,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控和督导评估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督导评估结果优秀的,给于表彰奖励,并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和对学校表彰奖励、校长考核任用、评选先进以及专项建设工程设立的重要依据。(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县政府领导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职责,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扎实推进。积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下页更精彩: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订立合同应遵循的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