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的愿意和儿子做困家庭投资失败心里愿恨怎么办

孩子心理有问题 当父母的怎么办_甜梦文库
孩子心理有问题 当父母的怎么办
孩子心理有问题 当父母的怎么办? 本报 11 月 22 日刊发了《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一文之后,许多学生家长给编辑部打电话,询问 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如何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哪里有较好的心理诊所等等。为 此,记者再次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 王教授强调说,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但大部分是轻度的,只是提醒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 康问题,预防出现更大的心理问题。孩子有心理问题,并不是 精神病、痴呆症,心理问题就像人 有头疼脑热一样,不可避免。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你是不是心情焦虑啦,学习压力大啦,情绪不 稳定啦等等。如果对孩子的心理 把握不准时,可以到医院咨询。王教授介绍说,北京医科大学第 六医院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设立心理门诊,在北京地区是比较权威的。在其他省市,大部分省会城 市 都有预防与治疗心理问题的精神卫生研究中心。 王教授同时向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一是用信心疗法。安慰孩子,给孩子树立信心。对于考前焦虑症等轻度心理问题,父母可以告 诉孩子考前人人都紧张,不只是你一个人心情焦虑,放松孩子的心情。 二是理解与关怀。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能说你胡思乱想,你有病等。 记者的一位同事说,他中学的一位同学有强迫症状,比如在抄写课文时,抄着抄着,突然就 开始使劲地描一个字,有时把纸划破了,还在描。这时正确的方法应该 是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 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下一节课是什么等。这样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恢复了正常思维。可惜这位同 学的父母不懂这些,一看见孩子发呆,就 指责孩子,你又胡思乱想什么呢,又犯病了等等,导致 孩子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不退学。如果父母能够多理解、多关心孩子,懂得一些相关心理 学知识,孩 子的命运可能不会是这样。 王教授说,孩子有心理问题,这不是什么思想品德问题,也不是什么道德问题,父母不要因为 孩子有心理问题觉得很没面子,遮着捂着,要大大方方带着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中国青年报) “笨”学生智力是否真的不正常 据 天津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介绍,每年六、七月份,都有一些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考试时或 开学后的第一学期内被某些老师认为是脑子有问题、 心理不正常或智力低下 而到医院要求检查的。 经韦氏智力测查,前来就诊的儿童中,60%智商在正常范围,27%智商为边缘状态,只有 13%智商低 于正常儿童。根据生物医学的特点,按常规教育,轻度智 力低下的儿童也能接受小学文化的教育, 尤其是初小文化教育。这些被认为“有毛病”的儿童在心理、行为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社 会交往退缩、胆小贪玩、 注意力不集中及适应性障碍等。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儿童的发育特 征及家长过度保护造成的。 家长,您离家庭暴力有多远? 5 月 15 日的《北京晚报》报道:5 月 11 日上午,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一低矮平房的小床上平 躺着一具年仅 9 岁的男尸。男孩眼微睁、嘴微张,浑身伤痕累累。原来,这孩子只为家里丢了 4 角钱而被亲生父亲活活打死。 死者名叫王旭,父亲王宏臣是下岗工人,靠蹬三轮车为生。爸爸总怕儿子学坏,对孩子管教很 严,平时经常打骂孩子。事发当天 10 点 左右,王宏臣让儿子买早饭时发现抽屉里少了四角钱,很 生气,边打孩子边问他是否偷了钱,儿子说没有,他越打越生气,先用竹条后用皮带,还把儿子的 手绑了起 来。半夜的时候,他发现孩子没气了。经医生检查,孩子脉搏消失、心跳停止,双腕有 勒痕,面部、臀部、双下肢多处青紫,并拌有肋骨骨折,抢救毫无希望。 仅仅为四角钱就断送一条孩子的性命,太不值得了!但是,这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留给我 们的思索远远不只这一点,而是为人父母的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到底什么是孩子?--孩子不是 我们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应该受我们成年人保护的未成年人! 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民主、 自由的新时代, 但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它象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棍棒下头1 出孝子&都 是这一观念的反映,有人说中国没有不挨打的孩子,没有不打孩子的父母,这句话本身 未必完全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家长打骂孩子的普遍性。虽然我国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 权利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但正如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 员会成员宗春山指出,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法》,其内容均没有涉及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是否可以打孩子的问题。家长打了孩子之后,舆 论还对家长的暴力 行为给予&理解&和&同情&:毕竟是为了孩子好嘛,至于孩子,他们作为社会的 弱势群体,身心健康应该受到保护则被忽略,同时,法律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的监督和惩罚也不 够有利,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打骂孩子的行为成了普遍现象。 为什么上中学后成绩突然下降了 问:我是一个读初一的学生,原来读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是不错的,一般都在 90 多分,至少也 有 80 几分,在班里虽然不一定是前几名,但也不至于是最后几名。可是上了中学后,差不多都勉 强及格。其他同学多多少少也有类似情况。这是怎么回事?怎样能 扭转这种情况? 答:像你这样,上了初中后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的学习要求、学习 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而同学们用的学习方法却还是小学那一套老办法, 因而对学习上的这些新变化 就不能适应。、这样,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奇怪了。 中 学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中学不仅学科门类增多了,而且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 都增加了。要领会这些知识就要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掌握这 些知识就要求将过去死记 硬背的方式改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的方式。 面对学习内容和要求上的这些变化, 一定要在改变 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才能顺利度过这一 关。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上要善于听课。 首 先,听课要主动。过去在小学时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完全是被动的。现在这种方法必须改变, 要变成主动地听。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事先思考老师所要讲的内容。当 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要预 习不可的。预习以后,带着还不懂的、还没想清楚的问题去听课,边听边推敲。这样,听课的印象 就会深得多。 其次,在听课时,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及时去记忆。第三,学会上课 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记笔记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使你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记笔记 也促使你学会整理和归纳。这样,把听到的知识重新整理归纳,就能帮你加深理解,便于记忆了。 二、搞好课前课后的学习。 要完全掌握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光靠听课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家里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首 先,在家里学习要靠自觉。在家学习不像在学校里那样处处受约束,因此学得好坏完全要看本 人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说,学习有成效,学业有明显进步,积极性就会 越来越高;积极性越高, 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相反,如果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虽然花了力气,成 绩也上不来,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了, 这样就陷入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积极性也越来越低的恶 性循环中去了。为了避免恶性循环的继续发展,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做到时间一到就不 管怎样都要 坐下来学习。 其次,要重视预习。上了初中,课前预习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在课前要先自学,在 课堂上只是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没有预习,成绩是提不高的。 三、复习要讲究策略。 复习既要理解又要记忆。对所学的内容务必弄明白它的意义,对一条定理、一个公式要知道它是怎 样推导出来的,是在什么场合应用的,还必须熟记,要记住所有的概念、公式、要点和梗概。 1、灵活采用分布复习和集中复习的办法。2 一篇课文要熟记它,可以用较长时间,反复阅读,到记熟为止,这是集中复习。同一课文也可分几 次去熟记它(每次所用时间不长),这是分布复习。如果材料较少,课文较短,用集中复习效果较 好;如果材料较多,课文较长,则以分布复习为好。 2、复习方式要多样化。例如要记住英语单词,可采取阅读、默写、用词造句、分析词的结构、找 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多种方式。这样可提高兴趣,防止厌倦。 四、合理安排时间。 在中学,由于课程门类增加,任课老师也增加了,各门课的老师都会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因此, 还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时间表, 在规定的时间里按部就班 地预习或复习。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才不至于手足无措,丢三落四。 这些学习方法,你不妨试试。 家长,抓住站在悬崖上的孩子 2000 年伊始,在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不禁让人汗颜:浙江金 华中学的徐力因受不了母亲 要求他期末考试前十名而用榔头把母亲活活打死; 就在本月初江苏金坛又有三名学生自杀, 其中两 名死亡,幸存的是金坛二中某初一学 生,因为上学期他的成绩由全班排名第二降为第三,父母很 不满意,曾多次揭他的短,3 月 1 日早晨,父亲又骂他“不争气”,一赌气,他喝下了剧毒农药甲 胺磷, 幸被父母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登冠中学初一(5)班蔡寅庆因为涂改成绩册被老师和家长 发现后遭到训斥,2 月 29 日早晨因受不了心理压力喝农药身亡;金坛四 中初三学生吉云丽被怀疑 考试作弊,她怕被取消中考资格 2 月 20 日服剧毒农药自杀。 这些沉痛的悲剧让人震撼: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谁逼他们走向绝路?可怜天下父母亲怎么教 育孩子? 孙云晓在《儿童教育忧思录》中说:“当您面对一个难教育的孩子 时,与其说您面对一个孩 子,不如说您面对一个社会??也许可以说,学校教育中的应试体制、家庭教育中的过度保护及社 会上要钱不要下一代的赚钱狂潮, 构成了 中国当代儿童教育的三大危机, 或者叫做‘三座大山’。 每个有良心并且有头脑的中国人,都会感到‘三座大山’的存在。”这一番话沉重、深刻,我们的 孩子并不 是不知道活着的快乐, 他们只因活得太累以致不堪重负, 幼小的心灵本应该多体会轻松、 愉快、成功,可是他们承受太多的负担、压力、失败,这是生逢好时代的孩 子所遭受的最大不幸。 家长们可以退一步再想想:今天的孩子都面临着同样紧张的社会和 家庭,为什么绝大多数孩 子都在顽强地抵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 只有少数孩子走向了绝路?谁也不希望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 的家庭里,那么,既然我们这些单薄的个 体无力扭转庞大的社会,我们就在自己的小家里给孩子 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生存空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下降了,我们少一点揭短和教唆,多一点安慰和 宽容,用成 人成熟的爱去抚慰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受伤的心,因为他们也不想退步,他们也渴望成 绩“扶摇直上”;如果孩子受了委屈,我们少一点草率和暴躁,多一点理性和忍 耐,用我们饱经 沧桑的智慧去化解孩子稚嫩的迷团, 因为他们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指点迷津; 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 对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要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乐 趣,告诉他们只要爱国、爱家、爱自己,就能找 到人生的乐趣,就能做一个正派的人,就是社会的良民!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深思: 孩子无力回避他们现在或将来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汪洋大海, 他们站在 高高的悬崖上踌躇着:或准备直面人生,或准备悄然遁世或正在冷眼旁观,爱子情深似海的你是在 把孩子往前推一把呢,还是与他们乘一艘同舟共济的船?3 表扬孩子的艺术 表扬, 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 家长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社 会所期望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会适得 其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首 先,家长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给予经常的关注和及时的表扬。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 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诸如吵嘴、打架、乱叫??而实际情况往 往并非如此。试问家 长们, 你是否认真地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安静静地游戏和做自己的事情时, 家长一向熟视无 睹,等到孩子吵嘴了,打架了,才来充当调解 人,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夹带武力。在孩子看来, 这种爸爸妈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整天板着面孔训人,他们一点也不亲切可爱。家长应该明白,在 孩子的小心眼 里,渴望着自己的行为引起关注,得到赞许。要知道如果他们积极的行为不能达到 目的,就必须采取消极的行为。假如你没有表扬孩子的习惯, 不妨现在就试一试,留心孩子在做 什么,如果他现在的表现让你感到满意,就马上提出表扬。当然,任何事情的开端都会有困难,但 随后就会变得容易起来。表扬的 力量是巨大的,在你不断的表扬声中,孩子的行为将发生奇迹般 的变化,积极的表现会越来越多,消极的行为随之减少。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表扬,其 实,对他们来说,家长的表扬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其 次,要明确表扬的目标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当孩子做错事时,有的家长气急败坏, 张口责骂他们自私、懒惰、顽皮、不听话,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她们变得无 私、勤劳、温顺。俗 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须知1个人的个性是难以改变的,家长如果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的孩 子的行为上,事情就好办了。家长不要说:“ 你真是好孩子。”而要说:“你帮助别的小朋友, 真好。”或者换个说法:“妈妈喜欢你这样做。”表扬的目标指向,使孩子本身可能产生这样的积 极后果,使他们 得到这样的认识:做得好就是好孩子,做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为了做好孩子,就 不能出错。还应该明白,没有人永远正确,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 价,因此, 这时候家长没有必要一概指责,穷追不舍。 再 次,方式得当。表扬,要具体明确,因为这样的目的是增加所期望的行为,所以要让孩子 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 且重复这一行为。比 如,当孩子起床后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你表扬说:“你做得很好。”孩子不清楚自己的 什么举动得到了妈妈的夸奖,如果换一种方式 可能就好些:“你起床后把床和收拾得很整齐,真 是太好了。” 表扬孩子的进步,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既使进步渺小,都 要提出表扬。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求孩子玩耍后自己收拾好玩具,尽管孩子从来不这样做,但是你还 要坚持不懈地重复这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个玩具放在玩具盒里,表扬的时机就来了。“你把 布娃娃放进了玩具盒 里,真不错,妈妈帮你即可把别的玩具收起来好吗?“”又如,你跟别人说 话时,孩子总是打岔乱嚷,希望你不要忽视了他,最初孩子静静地听你和别人说话,过了 一段时 间(比如两分钟),你停下来跟他说一句“真乖”,然后继续讲话,这一次时间可以长些(比如四 分钟),你在来表扬他一次,这样孩子就学会了等待。当目 标达到时,一种新行为完全建立起来, 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但仍然不能完全放弃表扬。 表扬要还要及时,当孩子表现出了好的或者家长所期待的行为,要马上表扬,及时的表扬和才 能更有效,对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 表 扬的方式还有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 比如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能同时给他一个吻, 一次拥抱或者其他的身体接触,效果将做好。而大一点的孩子的习惯表扬 的方式含蓄一些,可心 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 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他做的不错。 因此, 家长不断地尝试, 有意留意哪一种表扬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 更好。4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家长要经常地向孩子表达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爱是 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由于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也不必过多地考虑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学 什么,而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取得进步,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孩子上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牛金荣 孩子入学在即, 从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换位”成一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 他们的角色发生了 改变, 这对其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为家长您有没有注意到将要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下面 是一名多年从事教学活动的小学校长的参考意见。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身心起了变化 孩子从幼儿成为小学生,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转折,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新要求,智力活动骤 增与文体活动的骤增,生活环境作息时间改变,这时如何使儿童发 展系统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正 确地结合起来,是学生发展的整体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矛盾,抓好幼小过渡,就是要根据儿童发展的 可能性降低目前不适应的“坡度”, 帮助儿童迈好学校生活的第一步, 比较自觉地适应学校生活, 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 六、七岁的儿童上学了,但还保留着学前阶段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但学生上小学后,此阶 段儿童身心有什么变化呢? ■主导活动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心理发展起重大变 化。由于儿童本人身心的发展,游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的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社会地位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需要成人照看的。儿童一入学就不同了,除了整个活动方式发生了急 剧的变化外,极为明显的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他们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对待。 在学校的教学班里,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 班级的一切纪律,如按时上学、 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学习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 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所以一年级小 学生看到自己地位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 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人际关系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 入学以后, 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 要在班集体里作为独立的一员, 认真听课读书, 要独立思考,自己完成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 否齐全,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促 进儿童由依附转向更多的独立,也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 这一年龄从家庭成员的纵向密切关 系,开始向学校成员横向关系发展。白天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 间生活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密切,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时期。5 新生入学后三种明显表现 兴奋期:入学前,他们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坐不住,充满自豪感,个个表现好,都有 当个好学生的愿望。 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在学校生活感 到纪律上的约束和生活上的紧张,对 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容易,数学课不做早已熟悉的 10 以内加减口算,而 堂堂说组成,讲算理,汉语拼 音又不是简单的认字母练发音,四声不好读拼音又麻烦还要一笔一 画地书写,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产生不想上学、怕吃苦产生厌倦心理。 适应期:两个月后,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校 生活,从此高兴起来,逢人就夸老师如何如何,同学如何如何,初步懂得了爱校,爱学习,努力上 进,争当好学生。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生活 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开展小幼衔接,让学生玩中学,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具体、直观、形 象的教学吸引他们,与此同时我们开展介绍新伙伴,熟悉新环境,发新书要求学生好好学习,遵守 纪律,爱惜书和本,建立课堂常规,树立榜样,使他们的行动有所遵循。 开学上课每 40 分钟中间休息,做游戏读儿歌等。后半学期和全校一样上课,从情绪到情感上 自然过渡到小学阶段。 对家长提出 4 点建议 让孩子讲一讲 家长应主动询问孩子在校表现, 想办法让他们“学舌”, 孩子不会系统地有顺 序地说,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按时间顺序问,让孩子慢慢想,一件事,一件事地说,培养孩子说话的 条理,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让孩子比一比 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比,哪个小朋友专心听讲,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哪个小朋 友懂讲礼貌、讲卫生等等,孩子表现欲萌发,开始明白自尊和上进,不甘心落后,所以比的过程让 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能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让孩子看一看 一年级课程知识浅显,又不留家庭作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有从 他们读书、讲题来判断。每天让学生看课本,可以提早了解孩子在知识上的缺欠,及时给予辅导, 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复习方法,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让孩子练一练 学校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上课、做操、唱歌等每项内容都有具体要求,习惯 的培养也很严格,如队列、坐立走的姿势、书的摆放、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要按常规要求去做,所 以要从礼貌、卫生纪律、习惯等许多点点滴滴的事,一件一件地练 一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 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先入为主,以后就是严格要求和不断巩固的问题了。这样讲,比、看、练的方 法形式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和年龄特点,可以唤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 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喜欢学校生活。 尊重孩子的“隐秘世界” 宋国林6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 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她)已成 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 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 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 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 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对待孩子隐私的态度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掌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 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 理动态,家长应及时观察和掌握孩子的这些“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利于正确的引导。 二是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书 信,与同学交往 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透露。这时的家长,可以经常主动地找孩子交 谈,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营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宽松的行为模式,使 孩子感到自 己和父母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一来,孩子也很愿意 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 三是引导。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 克制的能力,正 值成长的心理危险期,所以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方面, 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因而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掌握孩子内心隐秘的 同时,要根据 其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理想甚 至异性朋友时,更应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 学习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维,生理和内心 隐秘,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学会如何去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并不断排除和 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 健康的因素。 当然,父母还要允许孩子“保密”,内心的秘密是每个正常人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 讲,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不善交往与家教有关 肖祥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可看到这些情况: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 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独自游戏、自言自 语、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处处逞强,横行霸道,显得盛气凌人;还有的 孩子遇到熟人时,即使大人强迫其对 人要有礼貌,他也缄口不语,设法躲避。这些情况的发生与 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有些家长本身修养不高,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不良的习惯,对 人不礼貌、语 言粗鲁、态度冷漠等;有的笃信&老实人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谁碰你一下, 你就还他一拳&。如:有个男孩与同伴在玩耍中发生了矛盾,双方均有点伤 痕,这个男孩家长知道 此事后,不问青红皂白,当众动手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并骂自己的孩子无用。这些无疑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孩子, 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的 最新研究所指出的, 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7 意识&。 二、家长的溺爱和过分保护。有的家长出于怕发生危险的心理,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 让他们奔跑、爬 高,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对 孩子更是加倍保护、照顾,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温室&里,处处不放心,剥夺了他们 与人交往的机 会,使孩子依赖、胆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与人交往则显得十分笨拙;还有的家长一味满足孩子 的要求,有好吃的让他先吃,好玩的让他玩够,逐渐 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不尊重别人,不帮助 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出现自私任性,霸道。这样的孩子必然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便养成古怪孤僻 的性格。 三、生活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住房多为单元结构,这本身就减少了孩子间交往的机 会。再加上现代 生活节奏紧张,邻里间互不往来,这必然影响孩子。孩子间即使偶有交往,也被 某些家长的癖好所影响。如:有的家长特讲干净,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清理得整 齐有序。当 孩子朋友来玩时,由于孩子天性好动,难免弄乱弄脏。然而,家长不懂得儿童渴求朋友,当面指责 孩子的朋友这也弄脏了,那也弄坏了,或者限制孩子们 在家的某些活动。这样,既损伤了孩子的 自尊心,又影响了幼儿与朋友间的友谊,结果是朋友再也不愿来玩了。因为,你的家不能成为孩子 们无拘无束、愉快玩耍的 地方。 科技的幼苗 是先从家庭中萌芽的 傅一鸣 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经倡议全社会、全国科技工作者,都来关心少年科技工作,都来关注少科 院的发展,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现,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此可见:国 家兴盛靠科技,科技兴盛靠少年。 我认为:科技的幼苗首先是从家庭中萌芽培养出来的,中外古今科学家初露端倪,展露才华大 抵如此。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忠、孝、仁、义、礼、信等都是古人对孩子进行家 庭教育的内容。现代人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成绩 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人心,不少家长已意识到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因此纷纷送子女进各种培训班,希望子 女有一技之长。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 家长们光重视了孩子文体特长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孩子科技 素质的培养。偌大的少年宫里,但见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学习舞蹈、练琴、下棋、画画、打乒乓等, 又有 几个孩子在做生物标本和航模,在观察天文仪、拨弄昆虫而记录实验呢?搞科技小发明小创 造更是寥若晨星! 新时代呼唤家庭教育的新视角, 新时代已向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挑战, 面对多变的世界和信 息化时代,做家长的应该重视用科技知识去武装孩子的头脑。在这 一点上,国外的家庭教育很值 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许多做父母的任凭孩子拆卸摆弄钟表等机械器件, 任凭孩子把脏兮兮的小动物 拿到家里玩耍。对孩子的奇思怪想、 想入非非绝不否定,对孩子的&胡作非为&的荒谬行为也绝不 训斥,而是鼓励孩子大胆的想和动手实干。他们十分注重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力,培养孩子的科技创 新意 识。 &科学素养&业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 有识之士大力提倡青少年与科技结缘。 为 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我国著名核物理学 家王淦昌先生临终前在病榻上接8 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培养孩子爱科学的意识,要经常给孩子讲科学家的故事,如牛顿、爱迪生、 法拉第等,以及中国的祖冲之、司 马光等。&为了表达对青少年一代学好科技的希望,九旬高龄的 王老亲笔题了词。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更需要早日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 多给孩 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我 们不妨将孩子送进科技兴趣班, 带他们去参观科技馆,让孩子们多看科普影片和科幻片,与孩子一起玩科技游戏,畅谈科技趣闻, 鼓励支持孩子做科学实验,以激发 孩子的科技兴趣,强化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养,为他们长大 成才建设祖国奠定基础。 科技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必修课。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记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 80 多年前&五四&先驱 的忠告,至今没有过时。 谎言下的秘密 如 果你是位三四岁孩子的父母,你可能会很惊讶,天真无邪的孩子居然会说出天衣无缝的谎 话,你可能十分担忧,觉得孩子的道德发展出了问题。其实“说谎”是学龄 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部 分。孩子的谎言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果父母对每种谎言下的“秘密”能有所了解的话,便有助于 对孩子的谎言作出适当的反应来。 儿童最常用的一种说谎方式就是“否认”,否认做错的事。否认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惩罚。例如 自己失手打破了茶杯,却不敢承认,而撒谎说是猫碰掉的,为的是逃避 大人的责骂。事实上,如 果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急忙否认,却静静地等着受罚,那父母才真该担心呢!其实,懂得否认,显 示孩子的智力发展正常,已经开始了解因 果关系。因此,这样的谎言不要把它想成是不诚实的。 孩子的另一种谎言,可称之为“讲故事型”的,其目的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孩子会自己去“创 造”事实,甚至到了非常离谱的地步。例如,孩子可能会说他吃了一百 个冰淇淋。这种情况有时 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对事实的认识控制, 也就是说事情的复杂性超过了他所能理解的程度; 他分不清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他也不认为自 己说的是谎话。 孩子到了四五岁以后就开始会说“白色 谎言”,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谎言。例如,为了逃避上学编造生病的谎言, 为了得到“电动车”将考试 成绩由 60 分改为 80 分。父母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 背后的含义。 从上面几种谎言来看,大部分孩子的谎言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令人可怕,重要的是应 了解谎言下的秘密。当然,如果孩子的谎言说得太多,或者他确实有错 误想法时,父母就该特别 留意。面对说谎的孩子,责备与殴打绝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许你可以考虑幽默以对,或者你可 以给他讲个故事,例如《木偶奇遇记》, 让他明白小木偶的鼻子会变长是因为“说谎”。下次你 再发现他说谎时,便可以幽默地告诉他:“让我看看,你的鼻子变长了没有。” 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鼓励孩子不说谎的行为。你一定知道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砍樱桃树的 故事吧,小华盛顿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勇敢地承认了这个错误, 父亲非但没有责骂他,反 倒高兴地夸奖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你也可以仿效华盛顿父亲的做法, 教育孩子虽然说谎可以免除暂 时的惩罚,却会带来别人的不喜欢;唯有 凡事诚实以待,才能得到父母的喜欢。 摘自《儿童心理 咨询》 天下的父母们,你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了吗? 笔者从 3 月 6 日的新浪网上读到两则消息:一名南京女大学生,是全校 8 名 三好学生标兵之 一,假期与家人团聚时,当律师的舅舅对她说, “你有出息,将来可以当国际大律师。”父母也说, “我们这里文化氛围差一点,将来你就在南京发 展吧。”可是,她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亲人过高 的期望,竟跑到南京鸡鸣寺古塔,从七层跳下身亡。还有一名北京大学生,高中时全年级第一名。9 上了大学以后,学 习成绩有所下降,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就爬到学校最高建筑物上,纵 身跳下。 笔者又不禁想起浙江省金华高中十七岁的徐力同学。他的同学和班主任说他学习和待人都不 错,平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不偷懒。然而就是他,忍受不了母亲一天到晚要他“学习、学习、 学习”的唠叨,1 月 7 日竟残忍地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 这些风华少年的自杀和杀人事件接连不断, 我们不禁要问: 今天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 就不能给孩子提要求和希望了吗?我们到底犯了什么错? 这些问题沉痛地让人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 但有一点家长不会置疑: 我们当父母的有不可逃脱 的一部分责任,因为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我们有义务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之路,那我们的毛 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 他们当时很清醒, 因为他们也是经过长期的酝酿和 沉淀的,只不过把当天的事件当成导火线而已,然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可 见,我们多么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他们也有自己的许多需求。根据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 要。当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 他就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渴望父母从精神上关心他们、 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如果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一级的需要如学习、认知、审美 等自我实 现的需要就难以产生,孩子也就没有实现成长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说我们 没有把孩子真正地培养大。 家长常常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小孩 子懂什么感情,这是家长 的大错特错。 其实, 孩子也是人, 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有时在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事, 却能给孩子莫大的痛苦。著名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是事例。一个小 学生只因数学得了二分就离家出走, 三个月以后才找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与这个孩子进行了推心置 腹的谈 话,发现孩子出走的原因竟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引起的:二年级时,他与一个同学玩游 戏时不小心把玩具军刀折断了,他害怕地抱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但不安慰 他,反而讥笑他胆小; 不久,他的爷爷去世了,他很伤心,老师也对他不理不问;五年级时,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兴致勃勃 地参加新年诗歌朗诵会,结果老师说他的声 音太小了,别念了??这一连串的“打击”沉积在他 的心里,使他对老师、对学校充满了怨恨,他终于忍受不了二分的打击而出走。 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里有多少伤心事不为我们成人所知觉啊!让我们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 求,不要等他们的失意积攒成满满一杯水、再多一滴就会溢出的时候,才去后悔莫及! 挫折也助长 据 报载,有一位学习优秀的中学生,因为私下和同学议论班主任的胖瘦问题,被班主任发现, 遭到严厉的批评,并被责令当着全班的面做检查。这位优秀生从小到大一 直受表扬,从未受到过 如此严厉的批评,他的自尊心受不了,服毒自杀了。班主任的做法未免太过分,但如果这位学生的 成长之路不是铺满赞誉,他的生命也许就不 会如此脆弱。 许多家长已意识到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容不下娇滴滴的温室花朵, 应当让孩子从小经受挫折, 磨练意志, 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于是, 他们把孩子送到夏 令营, 参加所谓“自找苦吃”、 “以苦为乐”活动。 其实, 吃苦并不是目的, 关键是通过适当挫折, 使孩子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信心, 增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其 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难以计数 的挫折,和伙伴相处的冲突、搭积木的失败、考试成绩差??应该利用这些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自 然方法妨碍或干扰孩子某些目标的实现,让他们体验挫折,从而使他们摆脱依赖,增强对困难的承 受力。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与人交往, 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有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产生被否 认的挫折感。如果孩子逐10 渐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因犯错误而沮丧,就会有热情及胆量去面对现实,从挫折中培养奋进的 勇气,学习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总之,从孩子的幼年时起,应该给孩子一些体验挫折的机会,该批评的就批评,不要从小到 大一路捧着孩子,使孩子光能听好听的。孩子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抗 挫能力会日益增强,他们 会有勇气面对批评,面对攻击,甚至面对不公正。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 依然能够坚强地承受。 第五代青年的价值观 杨雄 一、“第五代”青年的总体特征 (一)“第五代”青年:独生子女一代和“新人类” 第一代人都有有自己的价值系统和人生定位。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我们人民共和国曾有 五代人一起生活过。他们是:和一代青年,出生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 纪初,他们是“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者”;第二代青年,出生在 20、30 年代,他们属“迎接解放的一代”;第三代青年,出生 在 40、50 年代,被子称为“红卫 兵”一代;第四代青年,出生在 60、70 年代,被称为“改革开 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青年,出生于 70、80 年代,90 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青春期,被 称 为“独生子女”一代或“新人类”。他们是真正跨世纪的一代。 中 国第五代青年是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他们没朋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甘情愿 的政治、历史负累,他们自懂事起,就生自学成才在一个一切靠自己奋 斗的社会。自费上学,自 主择业,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同发展。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 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 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更大的风险与 压力。再没有依靠,也无须等待,于是他们敢于舍弃稳定,选择飘泊,从内陆到沿海,从国内到国 外。于是他 们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信息更丰富,生活更多彩。 总体上说,第五代青年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却紧紧追逐时尚潮流。 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却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从宠观上来 说,他们不喜欢忧国忧民, 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 没有经历过危机和灾难, 却更多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所以,他们不喜欢把一些局部的毛病 理解为全局性的问题,对社会看法通常也较为积极, 对时代 的估计也经老一辈乐观。而在具体的工作 中,他们也不会有及中的权力欲,他们绝大多数人愿意 成为工具型人才,愿意在一些具本的岗位上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他们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总之, 第五代青年 更喜欢追求一些具体目标,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时间支配、个人兴趣和自由度。 (二)第五代青年的优势与缺陷 许多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青少年具有鲜明性, 概括地说, 第五代青年平均身上具有如下的优点与 不足: 优点:1.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如在了解和使用电脑 和各种新器物方面,相当多的青年人起了对成人的促进、帮助甚至指 导作用。第五代青年对事物 有自己的理解途径, 评判事物的标准往往不同于成年人, 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成年人接受他们的评 价标准。 2.注重自我行象、自信、富于同情心。与有兄弟姐妹的上一代相比,他们显得更为独立、聪 明和自信。 3.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青年人要求自己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 教师平等待人,要求和家长平等相处,平等意识己渗入大多数青年人 的心灵。在现代社会,青年 人不仅了解了许多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 而且还懂得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 他们经常向成年人申明 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 4.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北京的一些家长说,高中学生自行车纳税的比例明显 高于国家机关干部。青年人在参加社会活动上,往往比成年人热心,他们常常带动家长参加一些社 会公益事业。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11 5.相信事实。第五代青年在作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是以他们耳濡目染的事实作为根据, 大道理不及时性能打动他们。青年人遇事很少息事宁人,他们敢于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认为自己有 理还会坚持到底。 6.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在闲暇时间内,第五代青年选择了多种休闲方式,他们 更能接受那引起灵活多样的游戏规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多人都具有某种特长。 许多青少年都有具 有钢琴、围棋、摄影、绘画、外语、电脑等级证书等。 不足:1。缺乏坚韧、毅力和挫折能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代城市青少年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再加上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受 到的是一种“暖箱式”关怀 保护,使他们难有艰辛生活的体验和锻炼;同时“应试教育”和“望子成龙”的重压又使他们的生 活空间难以扩展,造成这一代青少年的 品质中明显缺乏一种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乞和必要的忍耐 力,使得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量健康教育实验课 题 组”对全国 76 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装进行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 30%学生有不程度的心理异常表 现。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障碍是:神经症状(忧郁、强迫、焦虑、 思维障碍)占 42%;行为症状 (违纪、攻击、残忍、自伤身体)占 22%;社交症状(交友不良、社会退缩、不受欢迎)占 16%; 躯体诉述占 12%;性问题占 6.96%。 2.早熟和“自我中心主义”,大多数“新人类”显示出了较强烈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 人、情绪波动大等。加上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堆里,人之间的礼上往来,人情世故,他们从小 就耳濡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不相配的老成世故与早熟:“心机”过重,童心太轻。 3.勤俭节约、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独生子女自立和独立生活能力差己被 子大量研究证实,现在的孩子生活依赖性大,表现出某种生理退化的 行为。1997 年“城市独生子 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查结果显示:20.4%“新人类”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28%的人很少 帮助家里干活。我国少年 儿童参加劳动的时间每天为 0.2 小时,美国为 1.2 小时。据上海团市委 少年部所作的“当代上海少年儿童状况千人调查”发现,在回答“用钱的态度”只有 26%的少年懂 得“精打细算,节约着用”,多数孩子则以“满足需要”为用钱的第一原则。 4.人际交往上习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由于受工商文化的影响,第 五代青年似平不再珍惜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 一种临时关系。于是,如今 的青少年只见过几次面,就可算是老朋友了,“聊天”代替了“谈心”,打电话代替了书信交流, 同学间的交往越来越没深度,越来越没 有耐心,消费口味也变得越来越特别。过去友情、歌曲、 书籍作为一中精神需要,而在如今的一些青少年眼里,它却象吃饭、睡觉一样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 需要,就 像他们喜欢喝“易拉罐”饮料、吃“肯德基”快餐一样,“过程”被压缩了,他们追求 的是付出后的即刻回报。 反抗不是坏毛病 常常听到父母的抱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们家的孩子!不管我好说歹说,他一概不理, 事事都和我们对着干,真是个十足的叛逆者。”父母为这种反叛者的未来而忧心忡忡。 幼 儿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因为三岁至六岁的孩子,本来就处于反抗阶 段,无论你多么有权威,只要不和他胃口,他就会反抗到底,用著名的儿童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 来说,这个时期叫“自我中心”时期。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 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 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 能力 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 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 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侯意味着孩子 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 受干预也不受支配, 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 值得父母重视。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 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所以,对于三岁至六岁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做家长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 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为所谓的自 尊、面子问题吧!如果12 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会放下你的虚伪 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摘自《儿童心理咨询》 关怀与同情可使孩子感到满足 贝贝的爸爸平时总是心情很平静、很温和的样子,使孩子感到很亲切。他买回一条小狗送给 贝贝,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虽然贝贝才 5 岁,但已经懂得如何爱护这个聪明又通灵性的小家 伙。爱护小动物,帮助它们,喜欢它们,可以培养小孩善良的天性。可有一天,贝贝的爸爸不知 何故,怒气冲天的回到家里,小狗像往常那样扑过去欢迎他,结果被狠狠地踢了一脚。爸爸的行 为使贝贝难过了好几天。 且不说贝贝的爸爸因何故变得这样凶狠,单从行为中这种不顺心时就可以任意发泄的做法, 就给孩子一个混乱的暗示,使孩子不明白,究竟该怎样做。 而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就不是这样做的。他们的邻居是一位没有人照顾的老奶奶。爸爸妈妈经 常教育他去给奶奶问好,过周末要给老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天,当孩子手捧一束野花 稚气地举过去递给老奶奶时,看到老奶奶眼里闪动着泪花。孩子被深深地打动了。 孩子赋有同情心是天性加上从小培养形成的。对他人的关怀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用 的,从而变得爱心满怀。关怀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教导方法 是要求孩子自己提出和 气待人的确实方针,以同情的眼光和方式观察理解别人,将别人的愿望与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去 体验。教孩子富有同情心地观察他人,将对方 视为有待提升的生命,而非仅是可以利用或操纵的 对象。当孩子二、三岁时你便可以教他关注他人的感触,即使两岁大的孩子也可以对他人的感觉 有所了解。 运用“结果法“教育孩子 鲍姆 7 岁,上学 时常常忘掉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要在繁忙中开车去学校送饭。受到自然 结果法的启发,她认为儿子鲍姆如果领受到忘记带午饭的自然结果,会改正“健忘”的毛 病。妈 妈首先与鲍姆谈话, 告诉他: 妈妈相信鲍姆已长大了, 可以对带午饭负责, 今后如果鲍姆忘带午饭, 妈妈不会再去送饭。这样他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懂 得这事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计划开始实行时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姆的老师借钱给他买 午饭,为此妈妈和老师协 商, 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鲍姆, 让鲍姆开始接受考验。一次,鲍姆又忘记带午饭了,他向老师借钱, 但老师说:“很抱歉,鲍姆,我们已讲 好,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姆给妈妈打电话,请求 她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鲍姆的一个朋友分给了他一半三明治,但鲍姆 还是被饥 饿折磨了一下午,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感觉。从那以后,鲍姆很少再 忘掉他的午饭。 逻辑结果法需要家长的引导,逻辑结果法的教育效果在有孩子参与 制定时,最为显著。运用 逻辑结果法是先和孩子讲清道理,对他的某种行为要采取的相应的运行,然后当孩子犯错误时如 “法”执行,以此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 如果你再不小心将牛奶洒了,你一定要自己把地板擦 干净。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合理,对孩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就事论事不夹杂羞辱、体罚的成份。 例如: 孩子将 牛奶洒在地上, 如果大人大声斥责: “你怎么这么笨, 这是我最后一次让你倒牛奶。 ” 这样就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对他主动求学态度的一个打击。如果换句 话说:“啊呀,你 把牛奶弄洒了,该怎么办呢?”一般孩子知道该如何去做,会主动拿纸将牛奶擦掉。 许多家长不肯承认他们喜欢对孩子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显示他们 的权力,潜意识的指导思 想是“我是家长,你要听我的,否则你就要受罚。”但不承认也没关系,现实摆在那里,需要家长 改正和克服的地方,家长一定要十分注意 才行。这一现象在一个卡通节目中,被演示得最淋漓尽 致。爸爸举着一个棍子追打孩子,妈妈制止说:“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爸爸的回答是:“他也许13 再也不会这 样做了。 ”言下之意, “我再没机会惩罚他了, 因此先打他一顿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 看来对这位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为他的错误吃些苦头,而不是帮助他改 正。 辛吉斯与她的母亲 12 岁成为历来最年轻大满贯(少年组)冠军得主、16 岁登上世界球后宝座,瑞士网球公主辛 吉斯凭美貌与天赋球技,使 90 年代的女子网坛重现青春活力的生机,一切来得太容易,直到进入 1999 年,她在法国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经历人生第一个大挫折,出生以来第一次与母亲不和,她体 会了由女孩变成大人的必经阶段,由烦恼至接纳改变,19 岁的天之娇女因失败而学懂成长,豁然 开朗看待人生! 辛吉斯的出现带给女子网坛前所未有的震撼,她在球场表现出和她年龄不相称的冷静和成熟, 此一特质使她少年得志, 过早地戴上女王头冠。 她的成就令人想起与她同为捷克裔的&女金刚&纳芙 拉蒂洛娃,但她比前辈幸运,美貌和球技兼备。 屡受挫折,母亲看不到女儿需要独立空间 踏入 1999 年, 轻易在澳洲公开赛三连冠兼从达文彼特手上抢回世界第一后, 辛吉斯遭受前所 未有的挫折,状态一流的她打入法国公开赛决赛,人们预料格拉夫无力阻挠这位年轻女 王,但格 拉夫的坚毅感动了观众, 他们疯狂为她打气, 辛吉斯失去应有的冷静, 情绪失控, 她和司线员争拗, 输球后向母亲撒娇痛哭,更有说和工作人员&冲突&,她表现得像个被宠坏的女孩。 但这才是开头,接下来温布尔登大赛首圈败给黄毛丫头多克奇,美 国公开赛黝黑的塞?威廉 姆斯再次让她黯然神伤,连串挫败使人怀疑她巅峰期已过,一夜间窜起的敌人太多,但辛吉斯的问 题是,除了网坛的变化外她还要应付自己 的变化,这位天才女孩一天天长大,只是周围的人包括 最亲密的母亲浑然不觉,使她烦躁不安。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烦恼源自家庭,母亲兼教练美兰妮在她 7 岁时与她父亲离婚,带着她移居 瑞士, 因为开放的西方才能培养伟大的网球手, 美兰妮后改嫁瑞士人索治, 这位继父对辛吉斯很好, 即使和美兰妮分开仍负责辛吉斯的财政。美兰妮自小把女儿像看羊般盯得紧紧,因为距离太近,看 不到女儿需要独立的空间。 重建关系,母亲专心做教练,学着与女儿保持距离 温布尔登公开赛前母女俩大吵一顿,辛吉斯首次没在母亲陪同下比赛,结果输得很惨,但&塞 翁失马,焉知非福&,辛吉斯最近接受美国有线新闻访问,说这次失败令她有充足时间思考和调整 自己,立定决心接受改变,以驾驭自己的未来 她说:&首先我主动和母亲作多次详谈,找出我们之间发生什么事,第一次懂得表达自己的感 受,以往我对着她只有沉默遵从。&母女俩还向美国运动心理学家皮哈克德求助,皮哈克德的建议 是:&一旦家长变成教练,角色会冲突和混淆,只能二择其一。& 美兰妮听从了他,选择专心做教练,在访问时,她仍对女儿的表现很紧张,但学着保持距离, 从旁聆听。 争取独立的辛吉斯由瑞士搬到佛罗里达出名的网球学院附近, 邻居有美国球王桑普拉斯, 她说: &以前在瑞士经常要请人到我家陪我打球, 但在学院我可以结交很多朋友, 很多人和我练球和玩乐, 有次我向桑普拉斯借他的保时捷跑车来用,他竟然拒绝我!& 长大成人,生命里不再只有网球,还有其他东西 1999 年网季终于结束,辛吉斯说:&今年最大的不同是我的生命里不再只有网球,还有很多东 西,去年我说自己是一半孩子一半大人,现在我是长大的女人! 约束与惩罚 妈妈在和爸爸商量事情,5 岁 的玛莎走过来大声说话,要爸爸妈妈听她讲故事。爸爸妈妈向 她解释他们有事情要商量,一会再听她讲,她就开始大叫起来。使爸爸妈妈无法谈下去。只要爸爸 和妈 妈一开口,玛莎就叫个没完,妈妈不得不扯着玛莎的胳膊打了两下,然后把她拉到她自己屋 子里。“你坐在你的屋子里,哪里也不许去!”14 开始妈妈想耐心一点,但到最后发了火,玛莎这里在屋里大声哭喊,抗议妈妈对她的惩罚。对 玛莎的这一举动, 父母应如何处理呢?显然我们不应放纵我们的孩子肆意胡为, 一味满足她的要求, 养成她在尊重其它人的习惯,但用惩罚来改正玛莎的行为,并非理想的方法。 约束孩子是通过给孩子讲清道理, 设定行为界限并予以实施来教育孩子。 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 一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不可忽略其它人的利益而为所欲为。在上一例中假如换一种方式,和气地 劝阻,讲清道理,是否有效果呢?让我们来看看换一种方式后果会怎样。 玛莎走过来大 声说话。这时妈妈应该马上果断采取行动。她应该说:“对不平共处起,玛莎, 我正和你爸爸商量事情,你可不可以等一会儿。”如果玛莎继续打断谈话,妈妈应该 耐心地对她 说:“我讲过你应等我们商量完事情再来同我们讲,如果你同意这样做,可以在旁边听我们谈话, 否则我要请你离开这间房子。”若玛莎继续捣乱,妈妈 应该把玛莎拉到另外一个屋子,或是院子 里。动作坚定,但不粗暴。 她这样做意味 着告诉玛莎, 她可以到其它房间继续大叫, 但没有破坏妈妈和爸爸谈话的权力, 这样的话,妈妈就既不需要打玛莎,也不需要发脾气。这样做的结果是玛莎被约束, 而不是被惩 罚。五岁的孩子不喜欢被隔离起来,他们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听懂。大人的事他们总爱边玩边听、 边琢磨,他们想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且受到尊重,他们 要知道、听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 总是在打扰爸爸妈妈、不愿遵守规范,让他们单独呆一会儿,隔离是最好的约束。这种对待孩子的 方式使他们懂得自己权利 的界限和尊重别人的权利。 把约束和惩罚分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惩罚主要针对孩子本身, 而约束着重于有效地改正孩子 的行为。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俄罗斯家庭教育点滴 俄罗斯人爱孩子,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但爱而不娇,严而不厉。 家长视孩子为朋友,充分尊重孩子,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近 10 年来俄罗斯人 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但他们眼中好孩子的标准依然是爱祖国、爱亲人、爱劳动,有知识、有理 想、有追求,善良正直,坚韧不屈,行为规范。这几年,我们接触了一些俄罗斯朋友,体察他们的 生活,深感他们身为父母,为人师表,家庭教育,点滴入微。 教科书是借来的 热尼亚是一家私营通讯社记者,收入不菲。这几年,全家几次去国外度假,但 13 岁的女儿奈娜上 学用的教科书有的却是从学校借的。 俄罗斯教材一般 5 年不变,教科书通常用硬皮纸做封面,便于多次使用。 学校在书最后一页贴一表格,上填书名、借阅人及时间。我们看到,奈娜是一本代数书的第 3 位借 用者,虽然书的封面边角有些磨损泛白,里面有几页还用透明胶带粘着,但挺干净,没有随便涂写 的痕迹。 “不能在上面勾划出重点吗?”我们问。 “学校要求保持书的干净,好重复使用,”奈娜回答。 “教材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也可在学校借旧的。我们让奈娜借书用,不仅为了节俭,更想培养她遵 守校规爱惜公物的习惯。”热尼亚这样解释。15 奈娜迷上了电脑,很想让爸爸买一台,偏偏父亲置之不理。长大想当记者的奈娜毫不气馁,除了学 法语和西班牙语,还利用假日到通讯社实习采访。一年后,指望女儿将来当“贤妻良母”的父亲终 于尊重了女儿的意愿,奈娜小屋里多了一台崭新的电脑,她舒心地在网上漫游世界。 爱劳动爱母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父母不爱,何以爱他人?”俄罗斯人把热爱劳动、尊敬父母摆在家教的 重要位置。 瓦利亚 7 岁时开始用吸尘器打扫房间,至今已有 4 年。他还承担了遛狗、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 动。在别墅,清积雪除杂草,他是大人的好帮手。在祖母 60 大寿宴庆上,他在妈妈指导下代表晚 辈祝辞:“我们保证勤奋学习,认真劳动,感谢祖父母的爱戴,用行动减轻长辈的劳累,以爱心解 除祖母的忧愁,祝祖母永远欢乐,永远美丽??”; 在祖父 61 岁生日家宴上,他忙着给客人斟酒、加饮料、换盘子,担当起服务员的角色。瓦利亚 11 岁生日那天,祖父母、父母分别祝他学习好和健康成长后,众人又举杯向他的妈妈娜塔莎敬酒:11 年 前的这一天,是娜塔莎的受难日,经过妈妈痛苦的分娩,瓦利亚的小生命才来到世上,有了妈 妈的精心养育,瓦利亚才得以健康长大??亲人们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 热爱妈妈,尊敬长辈。家 人送的生日礼品也颇具匠心:祖父母送的是瓷制的昂首北极熊和《北极探险》一书;父母送一个单 放机,供瓦利亚听音乐学外语;姐姐送一 本精致的通讯录,希望他广交朋友。 综合教育全面发展 俄罗斯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不少人彬彬有礼,气质高雅,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这得益于前苏 联时期的传统教育。”苏联时期就做少先队夏令营工作的瓦洛佳这样说。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俄罗斯整个社会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特长的发 挥形成了综合教育网。业 余音乐、美术、体育学校和少年宫不计其数,为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 了广阔天地。全国第一流的乐队给少儿进 行专场演出,首席演奏家们在音乐教师的讲解中为孩子 们演奏;博物馆让学生免费参观,资深专业人员作讲解员;学生编排普希金话剧片段,著名导演坐 镇指导。高 素质人才的参与,提高了启蒙的起点。 伊琳娜姐妹小的时候,以及现在她们自己的孩子,都在课余时间学钢琴练跳舞,学滑冰练游泳,年 年参加夏令营。“ 在那里不仅得到休息,还学习怎样克服困难,怎样生活。父母并不为了让孩子 当音乐家、文艺家或运动健将。让他们了解和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的体 魄,才能品味丰富多彩的生活。”瓦洛佳说。 赢得孩子的合作 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赢得他们的合作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 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介绍三种对赢得合作有帮助的方法。 1. 向孩子讲了内外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2. 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曾有过的类似的感觉; 3. 在 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 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 题。这完全是以探 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公平对待,孩子一般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 找共识。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敬的态度是 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16 马丁太太的女 儿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向她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 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 “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 “我什 么也没干。” “不会吧。 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 林达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 ” 马丁太太继续责问: “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 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 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马丁太太记起了三步骤,改变了她的态度, 用一种友好的语调 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 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 身上,其 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 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 我感到十分尴尬, 也很气愤。 ” 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现在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 只是在上 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 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 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 老师教训我, 不公平。 ” “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 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课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马丁太太的目 的是让林达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造成了 她与林达情感的沟通。当马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林达的合作, 愿意讨论 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林达的位置,分享 她的感觉,使林达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准 备对付妈妈的办法。 美国教育中的自信培养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习 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 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本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 在民族素质上 自成一派,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榜样。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 它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 族特性,它作为一个民族所表现的强烈的自信心, 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导作用。 这种自信心已渗透于美国教育的各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良文化的发展。 在美国,很多 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 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 这些玩滑 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 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 玩。 在美国从小学 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 书馆、试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 助孩子自 己解答问题。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几乎都遇到一个问题, 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选题目时,中国来的学生会束手无 策,不断向教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 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孙同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判别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 会独立思考的人材,但没有自信 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 适时地鼓励孩子 3 岁的帕蒂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罐子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很快地 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说:“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 以帮我把餐巾摆上。”帕蒂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 孩子们在生命 的初始阶段都有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积极地想去做他看到别人在 做事情,假如帕蒂真洒了一些牛奶,但是和她的自信心比起来洒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 了。帕蒂 有勇气去试着做新的事情,那么妈妈应该表现得对她有信心,从而给她以鼓励。如果牛奶洒了,帕 蒂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那么母亲需要给她更多的鼓励,这 时候妈妈应该表扬她的勇气,把洒了的 牛奶擦干净,鼓励地说:“再试一下,帕蒂,你会成功的。”帕蒂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她受到来自 妈妈的鼓励,她的自信心在 这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长起来。17 我们应不断地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 到他们成功为止。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 在我们的 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 我们都要向他们灌注必要的养分, 适时地鼓励孩子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 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 们应当有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 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全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 在我们鼓励孩 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我们成年人自己同样是需要鼓励的。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某种错误,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时,不要灰心和气馁,应 当把注意 力转到如何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如何能使方法更有效率的方面去。做为父母,我们应当不断地鼓励 自己,增强自己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地去鼓励和教育我们 的孩子。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些方法失效 了,或者自己做得不好,而感到气馁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去回忆过去曾经成功过的经验,回忆 成长的过程,使自己重新鼓 起勇气。 把眼睛总盯在所犯的错误上,只能使自己的勇气渐渐消失。要记住,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 在自己的强项上,而不是建立在弱势上,我们也应该谦虚地承认,做为成年人我们也会做错事的。 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的错误,同时不应该感到个人的价值受损伤. 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7 个 月的芭芭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每一次妈妈把好忙乱在游戏床里,让她自己玩,就会发 很大脾气,在游戏床时里拼命地踢,拼命地叫,有时脸都会叫得发紫。芭芭拉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 的脾气呢?他们家有五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妈妈对她特别地疼爱。每次吃饭的时候妈妈都要 把芭芭拉放在自己的膝上,每次玩的时候,妈妈 总是在旁边照顾着她。如果妈妈不在房间里,那 4 个大一点的孩子中的一个就会来哄哄芭芭拉玩,不到困得不得的时候,芭芭拉不会被放到床上去 睡觉,而每次她稍微有一点动静或刚刚醒来,妈妈就会守在她身旁。芭芭拉每次看到妈妈在身旁, 都会非常地高兴,似乎更有安全感。 妈妈认为芭芭 拉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唯一的缺点是不能独自玩耍。但是从心理学家的角 度来看,芭芭拉却是个缺乏被人鼓励的孩子。因为她认为只有当有人在哄她的时候,自 己才会有 地位,否则的话她就没有地位。她不知道当没有人来照顾她,来哄她的时候,她如何能够找到自己 的归属感。 一个完整的人 第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需要成为一个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一个孩子需要学会照 顾自己,这个过程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的。芭芭拉需学习的是如何自娱、如何能够不被 周围的关 注所支配。妈妈非常地爱芭芭拉,但是她的做法是过分地保护了芭芭拉。从妈妈的行为里,芭芭拉 学会了只要一哭就可以引起妈妈的注意力,享受妈妈的专 注的爱。 做妈妈的总希 望芭芭拉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所以不希望她哭,她认为只要芭芭拉哭了,那就 是不幸福。妈妈尽自己的可能使芭芭拉幸福,她的努力是可敬的,但是在她做这种努力 的同时, 却阻止了芭芭拉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孩子。 做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 妈妈应该在每天留出一段时间 让芭芭拉自己照顾自己,给她一些玩具,如果她还是要哭 的话让她去哭,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 培养好自给自足的能力。当然让孩子去哭对母亲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母亲想一想, 只有这样做才会使芭芭拉成 为真正幸福的孩子,就不会觉得让她哭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了。一个 只有得到别人注意才高兴的孩子, 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孩子。 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别人的注意得 到 的,它产生于自立的活动中。 闻 智 美国有著名学府如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朗大学、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 等,受世人仰慕。但这些著名高等学府每年招收的新生不过一二千名,而其每年的学费却高达二万 五千美元甚至更多,是大多数人所高攀不起的。 大部份美国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皆就读于社区学院, 这些学院每年的学费仅在一 千六百美元左右或更少。18 社区学院恰如其名称一样,具有其所依托社区的地方特色。一所社 区学院所在地附近如有一 些大的制药公司, 也许在环境科学和化学课程方面会较强; 反之, 如果学院附近是一些计算机厂商, 则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会强一些。 例如,新泽西州的亚特兰大市有许多大规模的博彩业和商 务旅馆, 因而亚特兰大社区学院就开设了数门教学生如何博彩管理人员、 如何修理投币机及饭店管 理的课 程。而一所乡村社区学院或许会开设畜牧业管理、农业和农场管理的课程。尽管每所社区 学院的课程设置都各有其自己的特色,但都提供普通高校头两年标准的公共 课程,如历史、文学、 写作、心理学、艺术、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等等。 除了课程的多样化以外, 教学质量高也是社区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 因为社区学院教授的精力 主要放在教学上,而非科研。 在社区学院里,有许多年龄较大的男男女女,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 上的学龄青年。这些成年 人通常都是在继续他们在年轻时中断了的大学教育, 或者是正在接受另类职业培训, 以便谋求到一 份更好的工作。有时他们仅仅是些为了个 人喜好而上学的退休工人。大多数社区学院都设有日托 中心,这样那些有孩子的父母就可在上课时将孩子托放在那里。美国人都信奉这句格言:学习永远 不嫌老。 让孩子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允许孩子自己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 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态度与方式以发展和 别人的关系。但绝对不能卷入其中。 咪咪回到家 里,对妈妈说:“我恨死派蒂小姐了,她真是一个差劲的不得了的老师!一点也 不公平。”“出什么事了?”她总是在全班面前拿我的作业开玩笑,说我的作业不整 洁,不干净, 今天,她居然把我写的作业向全班同学展示,将所有潦草、脏乱的地方向同学们指出来。我真是无 地自容。我恨死她了!”妈妈一听,也非常生气,忿 忿地说:“这种老师,太没有水平了!我要 去找她谈一谈。她没有理由这样对待你。” 妈妈是对的, 任何人都不能通过污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但是,妈妈并不应该直接参与到女 儿和老师的关系中。妈妈的态度只能是火上加油,可以看出来,在这件事中,咪咪同样 是有自己 的责任的, 很可能她当时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顿的态度, 使得老师更加气愤, 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要想帮助女儿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妈妈不应该直接去 和老师进行交涉,那样做对老师来说是无 礼的,对女儿也不尊重。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她自理其事的机会。 妈妈应该从女 儿身上下功夫。她所应该做的是帮助女儿分析为什么她和老师的关系变得这样 糟糕,并且找出一些建议,使得关系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咪咪认识到她应当 对自己与 他人的关系好坏负责任,找了解决办法,别人的帮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在这场谈话 中,妈妈绝对不能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赞成和支持,如果 她表示老师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会使 得女儿更加的愤怒,而完全拒绝听取妈妈的意见,如果她表示支持女儿,对老师的态度表示愤怒, 女儿也不会很好地听她的改 善建议。最好的办法是表达对女儿愤怒地理解。 在生活中,我 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尽善尽美,每个人 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让孩子懂得这种现实也是对她的一种现实教育。我们应引导孩子 去考虑怎 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形势有所改善。 而不是被动地让环境及他人来适应自己的需要。 妈妈可以这样 讲:“我可以理解,这件事让你很不愉快。也许我们可以 想一想,怎么样做,可以让你自己不再 遇见这样不愉快的局面。”这样可以把女儿从对老师的愤怒与敌对中引开,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使女儿从这件事中找到 积极的动因。 锻炼孩子接受失望的勇气 周末是鬼节, 妈妈给史蒂夫买了一身漂亮的骑士服和面具,准备在那天晚上到邻居家去要糖 吃。看着各家门口摆出的南瓜灯和鬼服,史蒂夫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兴奋极了。鬼节的那 天早上, 妈妈将糖果准备好,放在门边,准备孩子来上门讨吃时送给他们,同时,也给史蒂夫准备好了面具 和骑士服,等着晚上用。但是到傍晚,忽然下起了雨加 雪,史蒂夫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跑来19 问妈妈:“妈妈,这雨会停吗?”妈妈知道,如果史蒂夫不能出去讨糖吃,一定会感到非常失望。 所以她说:“再等一等 看,也许会停的。” 但是,吃了晚 饭后雨还是没有停,而且没有停的趋势。史蒂夫开始掉起眼泪来,妈妈很为他 难过,走过来,抱着他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是没有办法,好在鬼节每年都 有,我们 可以等明年,好吗?”“明年,那还整整一年呐。”“是的,亲爱的,我懂。今天下雨,真是糟糕 透了。”“我不干,我不干。”史蒂夫一下子变得非常的 不可理喻。妈妈很为他难受。于是抱着 他,向他保证说:“史蒂夫,我明天带你到玩具店去,你可以挑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什么样的都 可以。” 对一个孩子来 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鬼节的活动确实使人失望,但是史蒂夫的反应,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同情而扩大。如果我们让孩子知道我们怜惜他,让他感到 可怜,他会 更加觉得自己有权力怜惜自己,这样一来他会变得更加软弱。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自己接受生 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 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妈妈 提出的补偿办法使他形成一种概念, 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的情景都应该由别人来给 他补偿回来,不是尽已所 能,而是依赖别人给他提供报务。如果任何事情是不按他的愿望实现的 话,史蒂夫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虐待。 妈妈认为,这种失望太大了,是史蒂夫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史蒂夫的不 尊重的表现。她认为史蒂夫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妈妈的这种态度将使史蒂夫也 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没有能力应付了。 对失望的打击, 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 孩子就会学会如何 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它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 实,对孩子施展好的影响,会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培养幼儿的自信 4 岁的杰克看着妈妈给花浇水,他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杰 克,”妈妈说,“把水洒到身上,让妈妈干吧,你还小着呢?” 妈妈无意识地打击了杰克,她使杰克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杰克对自我能力的认识。 4 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够识别各种 花,并且看到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他会充满自豪感,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应该 给他机会。 3 岁的彼得在自己穿鞋。“来,彼得,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妈妈抱过彼得,三下二下 系好鞋带。 彼得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 他灰心了, 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鞋穿穿上。 其实,放手让 彼得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后会穿得又快又好。到时再表扬几句, 彼得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对以后处理其它事会很有信心。对这样许许多多 的小事,成 人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对孩子显明了,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当然这里有一个客观情 况,妈妈急于出门,好在送完彼得后赶上上班时间。这 一点可以用其它方法弥补,像提前让彼得 穿鞋,或在晚上抽出时间让彼得练习系鞋带。 鼓励是养育孩 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 一样。应当持续不断地、循序渐进地用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 能力。没 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生长;没有鼓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这 一行为,经常忘记鼓励,轻视鼓励,甚至从来不认为它是 那么重要。 锻炼孩子的勇气 在爬一个小坡 时,福特显得胆子很小,他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 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 虽然是第 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 心,她怕小福特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母亲一 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20 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福特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父亲抱上去,没有 达到试试爬高的愿望。 本来孩子是可以胜任的, 如果妈妈不是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可怕的样子, 福特是可以爬上去 的,这是一次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孩子有时很反 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过分细腻地表现 出来那种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放心 地玩,而 自己总是被妈妈陪着会厌烦,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越气恼,他 的内心不能感到平衡,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 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越不放心,越是 要照顾他、指导他,孩子一生气,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玩了”。妈妈却楞在那里不知是怎么回 事。 要锻炼孩子的 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如果我们自身对困难、对带着一些 危险的活动就害怕,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有时我们不仅仅是为 孩子的安 全担忧,为防止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 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 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 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 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 个勇敢的孩子。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海伦虽然才 11 岁, 却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由于她公正、热情、待人细致周到,这是 第三次被聘到夏令营做助手,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妈妈一向相信海伦的自理能力和出色 的社 交能力。对她整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这天妈妈忽然接到海伦的电话,妈妈很高兴问她情 况怎么样,海伦有些情绪不佳。 “亲爱的,有什么不对吗?” “妈妈, 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 新来的辅导员莉莎小姐很粗鲁, 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厉害。 ” “那么她怎样对你厉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我的队员召集到早餐处,她竟当着全队人的面,将我训斥 一番,让我在队员面前抬不起头。” 海伦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妈妈很为女儿难过, “你是义务去帮助他们的,她没有理由这样对待 你,我马上给你们的营长打电话,叫她去同你的辅导员谈谈,好吗?如果不行的话,不如辞了工作 回家来,反正假期里应休息一下。” 妈妈心疼女儿 不无道理,根据母亲对女儿的了解,她是位很让人信得过的辅导员助手,没能 按时召集队员,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在里面,辅导员不问青红皂白当众训导海伦,使她在 自己的队 员面前失去威信,的确有失考虑。但妈妈在女儿面前这样评论辅导员的行为,会使海伦更加认为自 己是委屈的,而不肯检查自己有无责任,辅导员在她心目 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今后她们 的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利。妈妈毕竟只听到女儿的一面之辞,并不了解全部过程,急于发表意见是不 妥的。更加错误的是妈妈提 出要亲自找夏令营的负责人谈这件事,这就走得太远。女儿与自己上 级的关系如何要由女儿自己来处理,妈妈在这里不应介入其中,剥夺女儿处理问题的权利。 当女儿向妈妈 述说自己的遭遇时,妈妈当然不能毫无表示。女儿感到委屈,心情不佳,妈妈 应提供安慰与同情:“亲爱的,我可以理解,你一定觉得很不好过,但愿同妈妈谈谈可 以使你的 心情感觉好一些。”再往下妈妈可以做的是帮助女儿分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始终,让女儿检查一下自 己可能有的责任,同时也要对局势的可能变化进行一些讨 论:“新辅导员可能是粗鲁主观一些, 不注意对待工作人员的态度, 但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 相处, 也是你参加这项服务的目的之一, 如果你能够想出办法与莉 莎小姐的关系处得融洽一些,对你今后的工作会有好处,也锻炼了你与 人相处的本领,你觉得如何呢?”这样妈妈既给海伦一些十分切实的指导与帮助,又避免直接 站21 到她的位置上替她处理问题,给海伦留下了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因为毕竟是海伦的事,就由海伦自 己办。 妈妈在与海伦 的谈话中另外一个不应有的错误,就是提议海伦可以回家来。这样既鼓励海伦 在困难面前逃跑,又消弱了海伦的责任心。能够被聘为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是光荣的, 说明了女 儿的工作能力、品德被人欣赏,而担当起这项职务便意味着担当起一付责任的重担,要带好自己队 里的营员。如果仅因为辅导员的关系出现问题,就放弃工 作,转回家中,置荣誉与责任于不顾, 孩子的责任心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又从何而来呢? 社会是现实 的,我们应当允许我们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各种侧面并学会如何对付它们, 而不是将他们与真实隔离开来,用我们的希望来操纵现实。与社会现实相通的最关键 的方面就是 与各类人事打交道,父母无疑应给予孩子正确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同时 取优避劣,但在具体实行上要避免专断独行,或越俎 疱,剥夺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人际关系 的机会。 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威尔逊要到山 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 出了建议。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 查了他的 行李,妈妈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上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略了这一点。再 有一点,她发现孩子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要带 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更多的话。 威尔逊高高兴兴地走了。 过了两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妈妈问威尔逊: “怎么样,这次玩得很开心吗?”威尔逊说: “我 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筒, 才能够走出去, 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 妈 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 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 了。 ”“如果下次你再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佛罗里达很热。”“是的, 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是的。”“ 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 你就没有想到它吗?”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却把 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是应该 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就就不 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威尔逊带少了衣服,而且忘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他的这次出游,但并没有立 刻指出来, 这样就给他一个机会, 在尝试中得到经验, 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孩子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犯错误是很好 的学习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这种做 法的出发点或者基于改进的想法或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这 样做常常 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 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 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教给他们正确 的做法, 不必害怕犯错误, 而是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不视错误为坏事, 不因犯错误而沮丧、 气馁,在不断的错误中积 累经验与勇气。 别给孩子设立太高期望 杰西卡 10 岁, 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 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设立了许多课余的 活动:拉 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地区的其它儿童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 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杰西卡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 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 些令家长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 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 他不像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与儿子仇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