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练子午站桩门内养功站桩,刚有气感,但是接下来怎么练

子午门内养功站桩_中华文本库
子午门内养功站桩:两小臂抬于腰间,与上臂成 90 度,两小臂平行,左腿向左横跨一 步与肩同宽,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头正身直,百会、会阴成一直线,下颌微收舌...
相兼功类 二元一环燕子功 八卦式内养功 八卦行...站桩功 静 动气功 潜息气功 鹤翔庄 第五编外气功...子午门铁内衫 马山外功 飞鹰功 五行大力经丹功 五行...养生桩!简单的站桩方法!【戒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955,065贴子:
养生桩!简单的站桩方法!收藏
今天自己试了一下养生桩!站了10分钟,飞翔老师说的华池之水就有了!这天气挺热的加上昨晚1点才睡今天早上醒了又睡下去遗精了!唉!这就是没有第一时间起床的,睡回笼觉的遗精!第一时间没起床也容易破戒要记着哦!下面我发一个站桩的方法!子午门内养功站桩:两小臂抬于腰间,与上臂成90度,两小臂平行,左腿向左横跨一步与肩同宽,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头正身直,百会、会阴成一直线,下颌微收舌顶上腭,嘴唇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逆腹式呼吸,逐步达到呼吸细长、均匀,站桩时间,根据年龄与身体状况而定,由短而长,争取每次达到30分钟以上。首先劳宫穴开始发热,发麻跳动至丹田发热,即有气感,只要练功者身体素质很好,练功时间长,就能在短期内打通全身大小经脉。练子午门内养功3日后有气感,10日后感到精力倍增,百日后可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这个站桩方法很简单就是站着,两手放在腰间然后也不需要冥想或者念经什么的,想一些开心的事或者不想也行!大家一起加油把!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为将来为以后加把劲!明天的成功者就是你!加油!加油!加油!
早睡早起啊
登录百度帐号子午门内养功
此功简单易学,不出偏差,阴阳并练,内外兼修,3日后有气感,10日后感到精力倍增,百日后可内气放,外气内收,练习此功不但可祛除疾病,强身健体,还可发气给人治病。
站桩:两小臂抬于腰间,与上臂成90度,两小臂平行,左腿向左横跨一步与肩同宽,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头正身直,百会、会阴成一直线,下颌微收舌顶上腭,嘴唇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逆腹式呼吸,逐步达到呼吸细长、均匀,站桩时间,根据年龄与身体状况而定,由短而长,争取每次达到30分钟以上。
首先劳宫穴开始发热,发麻跳动至丹田发热,即有气感,只要练功者身体素质很好,练功时间长,就能在短期内打通全身大小经脉。
采气:两腿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调整呼吸,先将浊气由鼻呼出,缓吸半口气,闭气,同时用双手之劳宫穴对着采气目标,如树木、花草、日、月等,将树木、花草、或宇宙、日、月、星之精气源源不断地通过劳宫穴、手臂、直达丹田,直至气闭不住时,呼气两掌心向下,两手下按,重叠(右内左外),贴于丹田上,气归丹田为一次,调匀呼吸后,再进行采气共10次。
采气除用劳宫穴外,用十指双目都可,就是想通气路线,使精华之气沉于丹田为目的,百会也可采气,想象所采精华之气源源不断地由百会穴进入神庭、鹊桥、膻中至丹田。会阴穴、涌泉穴也可用同样方法采大地之阴气,两手掌于胸前,指尖相对,掌心朝下,同时升降,升时掌心向上,降时掌心向下,升为吸,降为呼。
炼气: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宽;两手抱球式与胸前、两劳宫穴相对,十指向前不断地慢慢开合,意念劳宫穴如拉风琴一样,既可左右开合,又可上下开合,斜度开合,但越慢越好,在调气方面,开时吸气,合时呼气,能体验两掌劳宫穴之气开合既能互相排斥,又能互相吸引,根据练功时间进度,气感逐渐由弱变强。
气压丹田: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调匀呼吸后,两手从两侧缓慢向上抬于肩平,掌心向下,同时收腹、提肛,深吸气一口闭气,两掌向前,向内至胸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缓缓下按过膻中至肚脐,呼气凸腹放肛意念丹田,同时两手继续下按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气沉丹田为一次,继续呼气收腹提肛,抬手做第二次,次数越多丹田之气越足,练功者练到一定时间丹田腹部可以承受棍棒拳脚击打。
气转丹田:站势、坐势、卧势均可,顺转丹田气,意念将丹田之气按顺时针方向、圆周行气,圈数由小越转越大,共36圈。逆转丹田气,意念丹田之气按逆时针方向圆周行气,圈数越来越大,共36圈。
横转丹田气: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由前向右旋转一周,一吸一呼运转一周,这样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顺时针方向动转36周,再逆时针方向以意领气,由前向左逆转一周共36周。
意转丹田气:吸气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由下向前、向上向后,由下为一圆周,即一呼一吸运转一周,就这样运转丹田之气36周。再以意领气逆方向将丹田气由下再向后,向上向前、向下运转36圆周次。根据练功者达到一定程序,即能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1)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垂大腿侧,调匀呼吸。(2)用鼻将废气呼出,收腹提肛、吸气两手从两侧抬起与肩平,小臂前弯至胸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3)鼓腹放肛用鼻呼气,同时两掌变空心拳,内约放下一枣子,拇指压住食指和中指尖,弯腰俯身至两脚中线。(4)挺直腰两空拳,拳心相对,同时用嘴吸气。(5)两空拳拳心向下,下压至丹田。两手向外两臂向上抬与肩平,拳心向下,同时吸气。(6)用鼻呼气同时两手弹指连续做10次以上。
火球入地:(1)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上调匀呼吸。(2)以鼻呼气两手从两侧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上。(3)自然呼吸同时意念两个火球在手心旋转。(4)自然呼吸七八次,腰部前俯,两手臂伸直,掌心向下。与肩平衡。(5)吸气收掌至胸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意念两火球由手心直冲肩关节进入膻中直下丹田,由两腿内侧,至涌泉入地。(6)呼气两手下按成起式,反复做10次以上。
注意事项:全功注意鼓腹切忌用蛮力,要微微凸起或顺其自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子午功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子午门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子午门是山东省传统民间武术之一。山东是齐鲁武术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齐鲁大地,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有邹鲁故国,孔孟之乡;北有齐国故都,春秋首霸。座落于鲁西南的水泊梁山,是以宋江为首的108名梁山好汉的精湛武功、传奇故事,被记载于《水浒传》一书而驰誉中外的。《水浒传》虽是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小说,但它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因为确有一段以水泊梁山为营寨的农民起义忠实的故事。子午门功夫(又称“梁山派”)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梁山一带也因此习武之风盛行,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发源地之一。
子午门武术简介
子午门功夫是梁山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梁山县北部六工山(现已划为东平县)建福寺老方丈元通大师和梁山好汉们共创。至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
所谓子午门功夫,一是好汉们在每天的子、午两个时辰练功,二是此功法练先天之身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午,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后,练功时身上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股冷流,热流称之为火候,冷流称之为“精华之泉”;冷为阴,阴为子,火属阳,阳为午,功夫练到此种程度,也就达到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武术界形容此功法厉害,也把子说为生,午说为死,寓言出拳抬腿即可决定对方生死故名“子午门功夫”。
因它根植于中华齐鲁大地,在齐鲁文化的土壤中成长,所以,它与齐鲁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作为萌发于齐鲁大地的一个古老拳种,子午门功夫是齐鲁文化的产儿和组成部分,深受齐鲁文化独特风貌的浸润和濡染,因而从内容到形式,从价值取向到影响力的深远等,同其它区域武术文化都颇相异趣。这种民间的尚武之风,深深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
子午门功夫历史
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名英雄好汉,啸聚水泊梁山。他们仗义疏财,杀富济贫,战前练功,战后休整,经常列梁山县北部六工山建福寺与方丈远通大师切磋武功,后经反复研习,共创“子午门功夫”。《梁山县文史资料》第4辑和第12辑中记述:“六工山建福寺有个老和尚,法号圆通,收小和尚近百人,有非凡的武艺,刀、枪、剑、棍无一不精,气功法术高超,个个刀枪不入,称霸一方。传说花和尚鲁智深投奔梁山时,途经此处,曾与建福寺的僧人比武,胜了建福寺的师徒,被尊为师。六工山从此成了梁山寨北部的哨卡。”
关于子午门名称的由来,据传一是因好汉们在每天的子、午两个时辰练习此功而得名;二是此功练习先天之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午,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后,练功时身上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一股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之泉”。武林形容此功厉害,又把子定为生,午定为死,喻意出拳抬腿可决定对方生或死,故名“子午门功夫”。
子午门个性特征
子午门功夫是梁山众好汉及历代传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民族文化的一些特点,又由于它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因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子午门功夫大多以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拳如其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像武松、鲁智深、燕青、卢俊义、时迁、李逵、孙二娘等人是梁山功夫中颇有建树的英雄。他们以武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注入了不同人物个性特征的子午门功夫,因此而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齐鲁文化特色。拳名与人名结合起来,练起功夫,使人能迅速与英雄好汉的形象结合,并有亲临其境之感;拳法与好汉们的英雄行为结合起来,又能给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不同个性人物形成风格迥异的拳法,而又共同融于子午门功夫当中,形成了子午门功夫鲜明的个性特征,堪称是中国民间武术的一朵奇葩。如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武松拳、武松脱铐拳、武松醉拳、、智深棍、杨志刀、、燕青棍、林冲枪、李逵斧、时迁轻身术、孙二娘双刀等等。
子午门文化特征
子午门功夫萌发于山东梁山,根植于齐鲁大地,有800多年历史之久。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无论是技法特点还是门规戒约,都能体现出其浓郁的齐鲁文化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水泊梁山,地处鲁中丘陵和鲁西平原接壤地带,位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子午门功夫即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创编的,实用价值极高,且其功法技击特点浸透了兵家思想。子午门功夫的实用性可以说直接得益于齐人的技击术。齐人的技击术自古有口皆碑。《荀子》中就有“齐人隆技击”之说。自齐国首创技击术后两千多年来,“技击”一直是中华武术的代名词,并成为子午门防身自卫的有效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齐国为中心产生的齐文化,在列强混战,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混合了兵家思想。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施行“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政策,从而使齐国空前强大。齐人孙武著的《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子午门功夫萌发于山东梁山,属于民间武术的北方拳种,根据北方人身高力大、腿长臂长等生理特点,在创编时就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腿的长处和优势,勾挂点踹,飞撩劈踢,勇猛无比。
子午门功夫在其发展过程中,汲取百家之长,又有自身特色,自成一体,且极具开拓精神。它在演练中与内功浑然一体,摔打推拿,快稳准狠。其技术方法一般可分为踢、打、破、摔、拿、击、刺六大类。“踢”、“打”指的是以腿法见长的上下肢进攻方法。“破”指的是防守化解之法。“摔”指的是使对方身体失去重心,致使对方倒地的方法。“拿”指的是擒拿之法,包括锁、点等法,以反屈对方关节和点穴为主要手段,一般锁拿之后加点法。“击”、“刺”主要是指以器械击败对方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比较适合当时的作战方式,特别重视实用性。
齐国先进的军事思想可以说独领当时诸围之风骚。一些卓越的战术原则,早已是齐国人耳熟能详的事实,像“兵以诈立”、“先发制人”、“避实击虚”等。“兵以诈立”或曰“兵者,诡者也”,是行军打仗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它的含义是:通过制造假相,隐蔽企图,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取胜的目的。这条原则,从两军对垒交战到肉人技击实战,均引之有效。兵法“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亦是此道理。子午门功夫的散打特别注重假动作的运用,往往要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子午门功夫实战时,特别重视“敌欲动,我先动”,这里不仅强调的是进攻的主动性,同时也是齐国武术文化“先发制人”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与特点之一。另外,在子午门功夫的实战演习训练中,特别强调“观”与“探”,要求不要急于出手,要善于观察,探到对方的虚实后方可出击。
子午门功夫还特别强调“气”的运用,将内功始终贯穿于整套技击动作之中。它既重实战,又讲养生之道;它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练习时要求心神合一,手脚并用,讲究“心、神、意、气、力”贯通,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它还主张顺应人体阴阳平衡,经络贯通。
子午门功夫一向单传、秘传,其门规戒律相当严格,尤其把武德提到了至上的地位,充分反映了它受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影响之深。鲁文化一向被称为“道德文化”,以萌发于鲁国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代表。子午门特别强调“本门弟子要绝对忠于师门,凡有叛逆行为者,人人得而诛之”。而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告诫除表明师徒情深之意外,还体现出“徒弟对待师父也应绝对的‘孝’”。另外,子午门功夫有“八打”与“八不打”之说,它强调对攻击部位进行限制,比武较技时,提倡“点到为止”。当然,这种“恕”也是相对而言的。辩证地讲,对穷凶极恶、屡教不改的残暴之徒的“恕”,则是纵容了他的“恶”,让其去“不善”、“不仁”,因此类似情况则应严惩不怠。子午门功夫强调“凡吾门习武之徒,须谦虚好学,尊师重道……”,在其戒约中则强调“凡吾门内之徒,应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在技艺交流、向师长请教时,应先行抱拳礼或持械礼,以示谦虚恭敬。另外,子午门门规规定:本掌门人在正式接任之前,都必须云游四海,向武林各大流派名家虚心请教,探讨经验,印证武功。可见,这些门规戒约深受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儒家言论的影响。守信重诺同样是子午门中所强调的,如“信义为立身之本”、“不信者不与教”、“对待侪辈,须诚信勿欺”等等。
子午门意义作用
萌发于中华齐鲁大地的子午门功夫,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兵家、儒家等齐鲁文化思想的影响,其技击风格和门规戒律都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萌发、流传与发展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它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子午门功夫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该功夫一向为单传、秘传,历史上留下的文字资料记载几近空白。挖掘整理子午门功夫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不仅填补了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而且对于丰富齐鲁武术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子午门内养功
子午门气转丹田
站势、坐势、卧势均可,顺转丹田气,意念将丹田之气按顺时针方向、圆周行气,圈数由小越转越大,共36圈。逆转丹田气,意念丹田之气按逆时针方向圆周行气,圈数越来越大,共36圈。
子午门内养功横转丹田气: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由前向右旋转一周,一吸一呼运转一周,这样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顺时针方向动转36周,再逆时针方向以意领气,由前向左逆转一周共36周。
子午门转丹田气
吸气以意领气将丹田之气,由下向前、向上向后,由下为一圆周,即一呼一吸运转一周,就这样运转丹田之气36周。再以意领气逆方向将丹田气由下再向后,向上向前、向下运转36圆周次。根据练功者达到一定程序,即能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1)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垂大腿侧,调匀呼吸。(2)用鼻将废气呼出,收腹提肛、吸气两手从两侧抬起与肩平,小臂前弯至胸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3)鼓腹放肛用鼻呼气,同时两掌变空心拳,内约放下一枣子,拇指压住食指和中指尖,弯腰俯身至两脚中线。(4)挺直腰两空拳,拳心相对,同时用嘴吸气。(5)两空拳拳心向下,下压至丹田。两手向外两臂向上抬与肩平,拳心向下,同时吸气。(6)用鼻呼气同时两手弹指连续做10次以上。
子午门火球入地
(1)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上调匀呼吸。(2)以鼻呼气两手从两侧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上。(3)自然呼吸同时意念两个火球在手心旋转。(4)自然呼吸七八次,腰部前俯,两手臂伸直,掌心向下。与肩平衡。(5)吸气收掌至胸前十指相对掌心向下。意念两火球由手心直冲肩关节进入膻中直下丹田,由两腿内侧,至涌泉入地。(6)呼气两手下按成起式,反复做10次以上。
子午门注意事项
练习子午门内养功注意鼓腹切忌用蛮力,要微微凸起或顺其自然
子午门易筋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青龙探爪势“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掉尾势)。“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1)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2)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3)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4)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5)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推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6)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7)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8)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9)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0)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1)第11式:两臂落下,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2)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站桩的正确方法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