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恢复大师破解版的理工大师们谁提供个最轻型的混凝土配方,最好是500KG/m3强度C30可技术合作分成!海南省

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价格
工程建议价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
×20mm品种:混凝土板;规格(mm):×20;强度等级:C20;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
×18mm品种:混凝土板;规格(mm):×18;强度等级:C20;
加气混凝土板
×100强度(MPa):3.5;品种:蒸压粉煤空心灰砌块;规格:长×宽×厚(mm):×100;
轻集料混凝土
轻集料混凝土
陶粒混凝土
GS全轻混凝土
轻集料混凝土
信息价走势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加气混凝土砼砌块
广东深圳市/
C40 抗渗混凝土P6-P8
C30 抗渗混凝土P6-P8
C15 抗渗混凝土P6-P8
C15 抗渗混凝土P6-P8
C25 抗渗混凝土P6-P8
C35 抗渗混凝土P6-P8
C15 抗渗混凝土P6-P8
C20 抗渗混凝土P6-P8
供应商信息
供应商报价
查看联系方式
河北 邢台市
吉林 长春市
广东 广州市
北京 北京市
北京 北京市
贵州 贵阳市
内蒙古 赤峰市
天津 天津市
加气混凝土砌块
品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规格:600×24...
东台市苏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加气混凝土砌块
品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2.0;...
东台市苏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加气混凝土砌块
品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规格:600×24...
东台市苏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加气混凝土砌块
品种: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2.0;...
东台市苏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规格:长×宽×厚(mm):600×240×2...
浙江中材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规格:长×宽×厚(mm):600×180×2...
浙江中材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规格:长×宽×厚(mm):600×180×2...
浙江中材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规格:长×宽×厚(mm):600×180×2...
浙江中材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辉绿岩细粒式普通沥青混凝土
规格型号:AC-10
材料档次:中档
材料数量:85
材料品牌:
报价地区:广东
材料用途:预算
费用说明:含运费;不含税费;不含采保费;
备注说明:包含运输 税金10%
热门站点推荐
相关产品推荐
相关热门搜索
建设工程知识推荐
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价格相关推荐:
手机版访问:
使用造价通:轻松解决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材价相关四大问题
加气混凝土
材料查价问题
国标智能分类,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市场价、信息价、参考价、行情趋势、供应商报价应有尽有。
加气混凝土
材料询价问题
询价圈大量专业加气混凝土材料工程师团队,即时为您解答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相关询价问题,让您省时又省心!
储存与安全问题
大数据、云存储、云管理、云安全技术,完美解决信息被盗、商机外漏等风险。时时护航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相关材价数据储存及安全问题。
成本控制问题
一站式数据管理模式,可降低企业成本80%以上.有效解决企业人力,时间,系统自建,数据管理,信息风险以及相关加气混凝土容重700kg/m3材价数据等成本问题。
什么是、、?
关注造价通
字母数字:混凝土机械行业领导者!
& c30混凝土配合比
c30混凝土配合比
核心提示:c30混凝土配合比是怎么组成的,c30混凝土配合比是怎么配的呢?中国混凝土机械网小编今天把详细介绍讲解一下。商品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商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是怎么组成的,c30混凝土配合比是怎么配的呢?中国网小编今天把详细介绍讲解一下。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商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c30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商品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如此其它商品混凝土配合比也是按照这个样的关系来走的。
但这种商品c30混凝土配合比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商品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下面就来详细看下:
一、c30混凝土配合比
1. 设计强度: c30普通商品混凝土。
2. 施工坍落度:要求70~90mm。
3. 用途:主要用于武邵高速公路第七标段孔桩护壁。
二.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原材料选用
1.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水泥
采用金牛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粗集料
商品混凝土用粗集料为卵石,产地为富屯溪,粒级4.75mm~37.5mm。
粗集料的物理性能及掺配比例见表1。
表1 粗集料的物理性能及掺配比例
表观密度( kg/m3)
堆积密度(kg/m3)
3.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细集料
商品混凝土用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本标段用的是河砂,产地为山口料场。其物理性能见表2:
c30混凝土配合比 &
表2 细集料的物理性能
表观密度(kg/m3)
堆积密度(kg/m3)
4. c30混凝土配合比之拌和用水
商品混凝土拌和用水采用同青溪水,拌和用水符合要求。
C30混凝土配合比 用体积做单位
c3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坍落度:35-50
水泥强度32.5级;砂子种类;中砂;
石子最大粒径40砂率;29%
配制强度:38.2(MPa)
材料用量(kg/m3)
水泥:427kg
砂: 525Kg
石子:1286Kg
水: 175Kg
配合比:1:1.23:3.01:0.41
体积比:水泥散装427kg(0.295m3):砂0.34m3:碎石0.887m3:0.175m3
c3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坍落度:35-50
水泥强度42.5级;砂子种类;中砂;
石子最大粒径40砂率;34%
配制强度:38.2(MPa)
材料用量(kg/m3)
水泥:337kg
砂: 642Kg
石子:1246Kg
水: 175Kg
配合比:1:1.91:3.70:0.52
体积比:水泥散装337kg(0.232m3):砂0.403m3:碎石0.86m3:0.175m3
c20混凝土配合比
C20:水泥强度:32.5Mpa 卵石混凝土 水泥富余系数1.00 粗骨料最大粒径20mm 塔罗度35~50mm
每立方米用料量: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1264 配合比为:0.47:1:1.342:3.129 砂率30%
水灰比:0.47
我想问问 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1264 他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我想换算成立方怎么算?
1.每立方米用料量:水:190 水泥:404 砂子:542 石子:1264
2.配合比为:0.47:1:1.342:3.129
上面第一项指的是c20的混凝土每一立方含水:190kg、水泥:404kg、砂子:542kg、石子:1264kg
第二项指的是以水泥作为除数,其他几项作为被除数得出的一个质量比。 若想换算成立方则可以直接用每立方米用料量分别除以它们各自的密度就可以了!
一般保证c30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
1、工艺:从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入模、振捣必须要按照相应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
2、材料: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经检测合格。
3、机械:混凝土搅拌、浇筑、运输机械必须满足实际需要。
4、人员素质:必须有责任心且有相关职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相关操作。
5、环节控制: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下现场检查、旁站,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格要求。 从强度上讲,C30混凝土应该要求达到34.5MPa才能算合格。
C30混凝土配合比
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国内公路招标文件范本》之第二卷技术规范(1)
2、c30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2-1.设计要求C30。
2-2.c30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
根据JGJ/T55-2000;混凝土配制强度:
fcu.o&fcu.k+1.645&
fcu.k为30 MPa
由fcu.o&30+1.645&5
&38.2(MPa)
3、配合比基本参数的选择
3-1.水灰比(W/C)
根据JGJ/T55-96及图纸和技术规范(1)
W/C=aafce/(fcu.o+aa.ab.fce) aa为0.46
fce为1.13*32.5=36.7MPa
由此,W/C=0.43。
3-2.坍落度的选择
根据该C30配合比使用部位,查表,坍落度选为55~70mm。
3-3.砂率的选择
根据坍落度查表,砂率选为30%。
3-4.用水量选择(mwo):
根据坍落度数值及所用碎石最大粒径为40mm,用水量mwo选用185kg。
3-5.水泥用量(Mco):
Mco=185/0.43=429kg
3-6.砂用量(Mso):
根据试验选用每m3混凝土拌合物重量(Mcp)为2400kg,
用砂量Mso=(Mcp-Mwo-Mco)*0.30 =536kg
3-7.碎石用量(Mgo):
Mgo=Mcp-Mwo-Mco-Mso =1250kg
3-8.配合比:
根据上面计算得
水泥 :水 :砂 : 碎石
429 :185 :536 : 1250
1 : 0.43: 1.25: 2.91
4、调整水灰比:
调整水灰比为0.40,用水量为185kg,水泥用量为Mco=185/0.40=463kg,按重
量法计算砂、石用量分别为:Mso==526kg,Mgo=1226kg
5、c30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试用配合比1和2,分别进行试拌:
配合比1: 水泥:水:砂:碎石 = 429:185:536:1250 = 1:0.43:1.25:2.91;
试拌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10:4.3:12.5:29.1
拌和后,坍落度为50mm,达到设计要求;
配合比2: 水泥:水:砂:碎石 = 463:185:526:1226 = 1: 0.40:1.136: 2.65
试拌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10.6:4.24:12.04:28.09
拌和后,坍落度仅35mm,达不到设计要求,故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水泥用量600g,增加拌和用水240g,再拌和后,坍落度达到65mm,符合设计要求。此时,实际各材料用量为:水泥:水:砂:碎石
= 11.2:4.48:12.04:28.09kg。
6、经强度检测(数据见试表),第1、2组配合比强度均达到试配强度要求,综合经济效益因素,确定配合比为第1组,即:
水泥 :水 :砂 :碎石
10 : 4.3 : 12.5 : 29.1 kg
1 : 0.43 :1.25 : 2.91
429 :185 :536 :1250 kg/m3
常规C10、C15、C20、C25、C30混凝土配合比
c30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c30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
C:S:G=1:2.3:4.2,W/C=0.6。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普通c30混凝土配合比参考:
品种 混凝土等级 配比 (单位)Kng 塌落度mm 抗压强度 N/mm2 水泥 砂 石 水 7天 28天
P.C32.5 C20 300 734
1 2.45 4.12 0.65
C25 320 768
1 2.40 3.60 0.65
C30 370 721
1 1.95 3.05 0.56
C35 430 642
1 1.49 2.54 0.40
C40 480 572
1 1.19 2.31 0.42
P.O 32.5 C20 295 707
C25 316 719
1 2.28 3.71 0.61
C30 366 665
1 1.82 3.23 0.51
C35 429 637
1 1.48 2.76 0.47
C40 478 ***
1 1.33 2.36 0.44
P.O 32.5R C25 321 749
1 2.33 3.65 0.60
C30 360 725
1 2.01 3.15 0.55
C35 431 643
1 1.49 2.54 0.44
C40 480 572
1 1.19 2.31 0.42
42.5(R) C30 352 676
1 1.92 3.41 0.54
C35 386 643
1 1.67 3.09 0.51
C40 398 649
1 1.63 2.90 0.50
C50 496 606
1 1.22 2.61 0.45
PII 42.5R C30 348 652
1 1.87 3.48 0.54
C35 380 639
1 1.68 3.12 0.51
C40 398 649
1 1.63 2.90 0.50
C45 462 618 ***2.7 59.1
C50 480 633
1 1.32 2.32 0.40
P.O 52.5R C40 392 645
1 1.64 3.05 0.50
C45 456 622 1156 19***2 43.5 59.5
1 1.36 2.53 0.43
C50 468 626
1 1.33 2.47 0.41
此试验数据为标准实验室获得,砂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2.94,碎石为5~31.5mm连续粒级。各等级混凝土配比也可以通过掺加来调整。
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
长期以来,我国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分级,并采用&标号&表征。1987年GBJ107-87标准改以&强度等级&表达。DL/T《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DL/T《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L《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等,均以&强度等级&表达,因而新标准也以&强度等级&表达以便统一称谓。水工混凝土除要满足设计强度等级指标外,还要满足抗渗、抗冻和极限拉伸值指标。不少大型水电站工程中重要部位混凝土,常以表示混凝土耐久性的抗冻融指标或极限拉伸值指标为主要控制性指标。
过去用&标号&描述强度分级时,是以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数值冠以中文&号&字来表达,如200号、300号等。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以混凝土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加上其强度标准值来表达。如C20、C30等。
水工混凝土仅以强度来划分等级是不够的。水工混凝土的等级划分,应是以多指标等级来表征。如设计提出了4项指标C9020、W0.8、F150、&p0.85&10-4,即90
d抗压强度为20 MPa、抗渗能力达到0.8
MPa下不渗水、抗冻融能力达到150次冻融循环、极限拉伸值达到0.85&10-4。作为这一等级的水工混凝土这4项指标应并列提出,用任一项指标来表征都是不合适的。作为水电站枢纽工程,也有部分厂房和其它结构物工程,设计只提出抗压强度指标时,则以强度来划分等级,如其龄期亦为28
d,则以C20、C30表示。
2 c30混凝土强度及其标准值符号的改变
在以标号表达混凝土强度分级的原有体系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用&R&来表达。
根据有关标准规定,建筑材料强度统一由符号&f&表达。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为&fcu&。其中,&cu&是立方体的意思。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fcu,k&表达,其
中&k&是标准值的意思,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fcu,k=20N/mm2(MPa),即立方体28d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MPa。
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普遍采用90d或180d龄期,故在C符号后加龄期下角标,如C9015,C9020指9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20MPa的水工混凝土强度等级,C18015则表示为180d龄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5MPa。
3 计量单位的变化
过去我国采用公制计量单位,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kgf/cm2。现按国务院已公布的有关法令,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在该单位体系中,力的基本单位是N(牛顿),因此,强度的基本单位为1
N/m2,也可写作1Pa。标号改为强度等级后,混凝土强度计量单位改以国际单位制表达。由于N/m2(Pa),数值太小,一般以1N/mm2=106N/m2(MPa)作为混凝土强度的实际使用的计量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毫米&或&兆帕&。
新标准中强度计量单位均采用MPa(兆帕)表达。
4 配制强度计算公式的变更
原标准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R配=R标/-t&Cv
新标准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公式为:
fcu,o=fcu,k+t&&
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的强度标准值MPa;
t &概率度系数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原标准的公式和变更后本标准采用的公式所设计的配制强度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主要引自美国混凝土学会的ACI214-77《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评定的推荐方法》(1989年重新批准发布)。ACI214-77称:对于任何设计,其需要的平均强度fcr,可根据使用的离差系数(CV)或标准离差(б)由公式(1)或(1a)计算求得。
Fcr=Fc&/1-t&Cv
Fcr=Fc&+t&
式中:Fcr &需要的平均强度
Fc&&规定的设计强度
t &概率度系数
Cv&以小数表示的离差系数预测值
&&标准差的预测值
现行国家标准及国内各行业标准,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计算和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均采用以混凝土强度标准差(&)为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国家标准
GB《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以及有关建工系统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P)均采用95%,相应的概率度系数(t)为1.645,因而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均为:
fcu,o=fcu,k+1.645&
新标准对混凝土配制强度公式fcu,o=fcu,k+t&中,以t值取代常数1.645,这是因为水工混凝土工程结构复杂,不同的混凝土坝型,不同部位分区混凝土对混凝土强度保证率(P)有不同的要求,如重力坝混凝土强度的保证率一般要求80%,有些轻型坝P值要求85%~90%,而部分厂房和其它工程结构物混凝土P值要求为95%。对于不同混凝土对P值的要求,根据表1查得其相应的概率度t值。
表1 保证率和概率度系数关系
--------------------------------------------------------------------------------
P(%) 65.5 69.2 72.5 75.8 78.8 80.0 82.9 85 90.0 93.3 95.0 97.7 99.9
--------------------------------------------------------------------------------
系数t 0.40 0.50 0.60 0.70 0.80 0.84 0.95 1.04 1.28 1.50 1.65 2.0 3.0
--------------------------------------------------------------------------------
5 强度标准差的选用
混凝土施工开工初始阶段,缺少混凝土施工的实测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标准差&值可按新标准表2中的数值参考选用。
表2 标准差&值
--------------------------------------------------------------------------------
混凝土强度等级 &C~C~C~C9045 &C9050
--------------------------------------------------------------------------------
&(90d) 3.5 4.0 4.5 5.0 5.5
--------------------------------------------------------------------------------
混凝土等级均以90天龄期为代表,如果其它龄期(如28天,180天)可相应换算后选用。
混凝土进入正常施工阶段,应根据前一个月(如一个月内还达不到统计所需试件组数n值要求时,可延迟至3个月内)相同强度等级,相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混凝土强度资料,进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值的计算,其公式为:
式中:fcu,i &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
mfcu&n组试件强度平均值,MPa;
n & 试件组数,应大于30。
c30混凝土标准差的下限取值:通过施工实测强度值,计算的&值,对于小于或等于C9025级混凝土,&小于2.5MPa时,&值用2.5
MPa;对于大于或等于C9030级混凝土,计算的&小于3.0 MPa时,&取用3.0 MPa。
&值是28天龄期的实测强度值计算的。90天龄期的&值一般要略大一些,但28天的&值已基本反映了c30混凝土的质量波动,这亦是结合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需要,90天的统计结果滞后了一些。28天的统计成果可有效的掌握施工质量的波动,并根据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配制混凝土抗压强度时所采用的&值。实际上是要求以28天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进行动态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微信“扫一扫”资讯全知晓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
文梓芸 詹小玲 金超 李可斌   []  
    一 前言
  1、项目的由来,目的和要求
  本项目为东莞市建设局2006年科技项目(软科学)“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计划编号为?)。东莞建设局2006年6月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市建筑科技促进中心完成该课题。
  本课题目标是:(1)调查分析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国内外发展水平比较,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2)通过试点企业的试验,研究影响东莞市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3)针对产业体制和结构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
  具体要求是:选择2个混凝土公司(拌站)进行深入的蹲点研究和技术协作。详细了解影响东莞市商品混凝土质量和市场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管理体制的问题,通过实验室和生产线试验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此同时培训技术骨干和修改(订)企业管理规程;围绕承包的工程进行实验室和生产线试验,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使试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对东莞市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召开技术讲座2-3次,讲述行业最新动态、混凝土科技知识和生产工艺知识,同时征求对行业技术管理的意见。撰写研究报告和管理规程(草案)并在行业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内宣讲,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2、项目进行过程简述
  在东莞市建设局(主管散装办)的领导下,本项目在2006年8月开始执行。选择了长安镇长兴搅拌站和麻涌镇创基搅拌站作为调研和试验的工作点。每个站都有项目组成员分五次~六次进入蹲点共停留十~十三天,进行了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基本状况的调查,目前行业管理体制调查,企业内部生产与技术管理的调查,市场状况的调查等。项目组成员还深入搅拌站生产岗位,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和基层人员的意见,对影响目前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提炼出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了实验室试验,获得了有益的数据和经验。
  在这期间,文梓芸教授分别于10月15日和 11月20 日为东莞市搅拌站进行了两次专题讲座,题目分别为“商品混凝土生产技术概论--兼论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和“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讲述的内容受到了普遍欢迎。
  为了更广泛和全面的了解情况,课题组还在3 月19 日召开了东莞市各搅拌站的讨论和咨询会议,以及混凝土协会的咨询会议。广泛的听取了行业内和行会内的意见。会议中发言十分热烈,大家对东莞市行业现状与问题获得了高度一直的看法。
  在本项目的研究报告初稿和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规程(细则)(草案)撰写完毕后,又在协会和部分混凝土公司人员中征求意见。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3、项目的意义
  混凝土是人类使用量最大、并与人类生活质量和地球生态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工程材料。总所周知,我国实现了混凝土商品化以后,建设工程和社会面貌都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建设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明显提高了,混凝土工程合格率大大提高,与现场加工混凝土相比,偷工减料发生的几率已经大为下降;各方对混凝土质量的关心程度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透明度增加了;混凝土总体的技术水平不断在提高,高强、高工作性能的混凝土时有使用,泵送混凝土大量使用;建筑工地的环境和占地情况大大改善了,施工场所对交通、居住环境的干扰也大大减少了;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也提高了;散装水泥的应用大幅度增加了,等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发展商品混凝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对于混凝土材料重要性的认识,社会上仍然存在重大偏差,普遍认为混凝土材料和结构不存在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混凝土技术是一门按照既有经验配方混料(“玩泥沙”)的技艺,没有重大科学问题。直到出现大量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使用中的桥梁、楼房、水坝垮塌,核电站的核辐射泄露,使用不到20年的建筑物成为危房,重大工程使用寿命之短大大出乎意料,等等)后才发现混凝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却已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在土木建筑行业甚至材料管理和生产部门内部,至今也存在着“混凝土不存在高科技问题”,“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不值得研究”,“混凝土工业已经走到顶峰,不需要再发展”等错误观点。对于新兴的预拌混凝土产业,社会上从开始不认识,认为不足到后来对它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它能够解决混凝土质量的一切问题。这些认识说明,正因为混凝土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之广,影响之大,在社会中普及混凝土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当然,混凝土生产的现代化,包括了完整的混凝土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仅是建立了混凝土预拌产业),关乎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关乎它们的安全与耐久寿命,也关乎能源及资源的最大规模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的重大保护;直至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策略以及都市化进程的成败兴衰,等等,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现代世界的标志。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混凝土生产的商品化以及混凝土预拌产业的出现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工程与材料的基本问题。它在提供了土木建筑工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在产业结构和体制管理乃至科学技术上暴露了混凝土生产,乃至土木建筑工程长久以来存在的,过去没有暴露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根本技术性的缺陷与致命的弱点。即:从原材料到产品(建设工程)的各生产环节的管理过于分散和复杂;对最终产品的影响因素错综多变;大量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极待提高;关乎国计民生最重大问题之一的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产业体制和结构互相脱离和相互制约,难以协调和统一管理;等等。由此可见,它是建设工程领域目前存在的体制、结构、管理和技术落后等重大问题的集中反映。
  目前,东莞市商品混凝土行业运行中暴露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规模与市场协调发展的矛盾DD由于混凝土企业生产和技术操作方式简单,生产效率高,利润一段时间内相对丰厚,因此社会投资意欲较强。造成产业发展速度不容易控制,如果产业发展过快,会造成混凝土卖方市场竞争激烈,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可能下降,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效果。反之,如果混凝土产业发展落后于建筑市场发展,会造成买方市场,使混凝土产品失去商品的含义,会造成垄断,建筑工程价格不合理,损害消费者利益。
  (2)混凝土生产与工程施工的矛盾DD这个矛盾目前对建设工程的影响最大。它属于建筑行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性的矛盾。自从混凝土生产从建筑行业分离出来后,这个矛盾就一直存在。将继续存在下去,直至一个新的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出现为止。我们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
  (3)落后的原材料生产水平与先进的混凝土生产方式的矛盾DD这是影响我国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问题。我国混凝土原材料,特别是粗细集料DD砂石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过于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混凝土工程的质量;资源的短缺又进一步加重了这对矛盾。混凝土上下游产业长期处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很不平衡和很不协调的状态。这个问题目前也亟待解决。
  (4)材料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落后的混凝土意识观念的矛盾DD在混凝土技术已经发展到高性能化(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体积稳定性和高力学性能)和高技术化(大量使用各种等级和各种特殊用途的混凝土,耐久寿命和高安全性成为最高准则)的今天,我们涉及这个行业的人员(领导干部、政策制定者、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使用者)仍然停留在“混凝土只是一门简单的技艺”,“不存在耐久性和高技术问题”,“除了强度和坍落度以外,混凝土其他性能并不重要”等观点。这是妨碍建设工程技术进步的重要环境。由于混凝土建设用途的广泛性,普及现代混凝土科学教育实在必要。
  (5)混凝土产品及工程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需求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DD混凝土产品与工程数量巨大,战线特宽,周期又长,环节很多,技术问题十分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的管理,已经证明实在是捉襟见肘的,从长远看,也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因此,如何寻找到一条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好混凝土工业和建筑市场的方法,是一个需要摸索的大问题。
  因此,对东莞市新兴的商品混凝土产业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体制、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研究,实属及时和必要。它首先会给我们政府规划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同时会给政府制定近期混凝土行业发展方针和完善建筑市场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对于混凝土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它会提供较强技术性和行业发展方向性的引导;对于一切关心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人们,它会成为普及混凝土基本知识以及了解商品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科书。
  二& 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的概况
  1、产业的兴起与特色
  东莞的商品混凝土行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有交港、广创、擎天等一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但商品混凝土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03年至2004年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 “关于限期禁止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通知”以后, 2004年东莞市成立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时有18家商品混凝土企业,其中有5家尚在筹建之中,到2006年底,已有39家商品混凝土企业,其中有11家尚在筹建中。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东莞的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特色是企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很多企业都拥有至少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生产混凝土的最大生产能力(非标准生产能力)一般都在120m3/h 以上,年生产商品混凝土的能力均在40万立方米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20万立方米。大部分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都拥有至少一辆混凝土泵车及9m3混凝土搅拌车20辆以上,集搅拌、运输、泵送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运输泵送混凝土能力。
  2、目前产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
  东莞市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投资高、占地大,产业规模大。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成立的注册资金至少要1000万元人民币,总投资超过3000万。据调查,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机械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还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得商品混凝土实验室。如表2.1中是一些混凝土行业的设备统计情况:
  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出,搅拌站的硬件投资成本很高,而现在市场上的情况是,原材料成本高,且价格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河沙为例,价格由04年的30元/m3涨至目前的50元/m3,而商品混凝土的价格因市场的竞争激烈一降再降,也就是说,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利润不高,搅拌站回收成本所需时间会很长,目前的经营状况对商品混凝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表2.1& 东莞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统计表
搅拌车(台)
搅拌机(台)
产能(万立方米)
东莞市东田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广创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港创建材有限公司
东莞市东长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骏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骏宇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虎门擎天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永兴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华润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交港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汇锋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协同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建生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东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建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长兴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易发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中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亨达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新鸿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创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裕龌炷劣邢薰
东莞市鸿信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全鑫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天仁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宏轩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恒峰混凝土有限公司
  3、市场环境与政府部门的管理
  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市场环境目前的现状是内忧外患。东莞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很多,竞争激烈,再加上还有外地的如广州、深圳的混凝土行业的介入,给东莞本地尤其是毗邻广州、增城、深圳的镇区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政府部门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监管从来就是不遗余力,为东莞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东莞市政府部门为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建筑企业的技术进步,制定了《东莞市建设局关于加强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对在东莞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和管制。
  4、对社会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在东莞市的建设工程中,禁止现场混凝土的搅拌,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一样的作用。起到的作用有:
  1.使用商品混凝土大大减轻了施工造成的对城市环境的噪音污染,对保护城市的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
  2.随着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生产的混凝土质量稳定可靠, 为东莞市的工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商品混凝土行业在政府的监管下,严格控制生产质量,为商品混凝土行业赢得了信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商品混凝土现有的覆盖率在95%以上,甚至有很多的私人民房也开始使用商品混凝土。
  但是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
  1.与施工方在对混凝土的使用上有较大的矛盾。据调查施工方有不按混凝土施工规定要求操作的情况发生,如在现场任意往预拌混凝土内添加生水,不按标准的要求对混凝土进行收光抹面、养护。但是商品混凝土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如裂缝、蜂窝、麻面、初凝时间过长等,施工方往往直接就追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责任,而忽略自身在施工方面的原因。
  2.原材料紧张,成本高。由于环保绿化原因,职能部门关闭了部分石场,部分地区禁止采挖河砂,导致砂石资源紧张,而且砂石的质量也欠佳。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希望能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3.竞争激烈。商品混凝土行业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商品混凝土的市场价格逐年下降,以普通泵送混凝土C30为例,目前售价仅约为230~240元/m3,而混凝土的生产原材料成本又是逐年增加,显而易见,目前商品混凝土行业生存压力很大。“供大于求”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个别搅拌站由于资金链,人脉链未能衔接好,2005年下半年投产,至今就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
  三 产业布局和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商品混凝土产业到一定阶段都不约而同遇到了产业规模与市场发展需要协调的矛盾。由于混凝土企业生产和技术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生产效率较高,在发展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利润相对丰厚,因此社会对本行业的投资意欲很强。造成政府对本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规模很不容易控制。如果产业布局和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就会造成混凝土卖方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混凝土产品和工程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效果。反之,如果混凝土产业发展落后于建筑市场发展,市场缺乏竞争环境,就会造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垄断,使混凝土产品失去商品的含义,建筑工程价格会不合理的偏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由此可见,鉴于建筑工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必须对其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但是,要引导本行业良性地协调地发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牵涉到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认知,行业发展调控的“收’与”放”的“度”的掌握,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和水平,以及如何利用市场与行业自身调节能力等方面,东莞市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1、产业布局的现状、原则和规划
  汲取了国内和周边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东莞市政府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规划和良性发展。制定了“科学设站,合理布点”和“原则上一镇一站”的布点原则。在限制和淘汰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同时,严格审批,有控制地发展商品(预拌)混凝土产业,对行业兴起之初的布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东莞市政府在限制和淘汰现场搅拌混凝土方面做了十分有效的工作,不仅力度大,而且措施到位,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现场搅拌基本控制下来,这在周边范围内是很突出的成绩。目前具备营业资格的搅拌站有29家,正在筹建和待验收的有10家。39个搅拌站中,除了东城区三个站,南城区两个站,长安镇四个站,沙田镇五个站,樟木头镇两个站,大朗镇两个站外,其余 20个镇现在都是一镇一站。商品混凝土的2006年实际供应量估计已经达到1000万立方/年左右。对于如何估计商品混凝土在市场的占有率,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有人认为,如果从东莞市建筑砂石的使用量来估计,目前东莞市商品(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0%左右。但是,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从报批的建筑面积来估计,如果这样,则商品混凝土的占有率就达到80%甚至以上。这些数字,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确认。
  这个数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面,它是评估混凝土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和时间推移的变量。根据国内外经验,商品(预拌)混凝土占有率达到80%以上是一个指标,说明本行业实际上已经接近饱和。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一般统计到的占有率也只有80%及以上,因为肯定还要有一些空间留给各种特殊情况下加工的混凝土,当然还有统计方法的误差,因此不可能达到100%。同时,决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还要加上市场发展的时间因素。从东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未来几年内的基本建设发展的规划,基本建设中混凝土工程所占的比重和混凝土使用水平的提高。例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重镇和水陆交通的枢纽,东莞市将会建设更多的道路和高速公路,水港码头,隧道桥梁,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和市政工程等。混凝土使用数量在一、二十年内不仅会增加,而且混凝土等级、品种和质量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商品混凝土产业在东莞市不仅还需要上规模,更重要的是要上档次;与此同时,与混凝土工业配套的混凝土原材料工业基地也要发展和完善。从本行业的实际看来,商品混凝土企业建站的周期不长,从筹备到建成可以一年之内完成,从投产到完善需要的时间大概也需要一年左右,所以需要二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需要做好两年~三年的行业规划,这个规划必须与市场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至于如何定义一个有确定设备和原材料来源的搅拌站的生产能力,是一个需要有统一认识的问题。生产能力可以分为最大生产能力和标准生产能力两种.实际执行中还会有各种看法.在这里,我们只能用标准生产能力来定义,否则就没有统一标准。在一般的搅拌站标准设计中,每天生产时数为10小时,一年生产天数为300天。这与建筑工程的的施工周期(每年平均生产时数)是比较吻合的。搅拌机的填充率一般定位为2/3,对于C25~C30混凝土,每罐混凝土的生产周期定为2分钟。因此,一个3方机,每天生产量为480方,每月为1.2万方,一年为14.4万方。一个4.5方机,每天为720方,每月为1.8万方,每年为21.6万方。可见,这样得到的产量比较适中,在这生产量下,搅拌站可以有一定利润可图。
  由此基本数据出发,东莞市现在的商品混凝土的标准生产能力应应该是4.2~4.7万立方/天,105~117万立方/月,万立方/年。即标准年生产能力实际上已达1300万立方或以上。如果商品混凝土的占有率达到80%的数字是可靠的,则目前建设水平下的混凝土需要量为=1250万立方/年。即现有的搅拌站的供应能力是足够东莞全市应用有余的。行业内呼吁供过于求是符合目前事实的。当然,这个供求关系如何定位才算合理,或最理想,显然有待进一步商榷。
  东莞市截至2007年3月下旬为止的商品(预拌)混凝土产业的数量和企业规模如下表.
  我国商品混凝土产业大规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1997年)开始,很多大城市就已经出现混凝土产业“表观饱和”(需要竞争才能得到客户)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大城市,混凝土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完善期,生产能力就已经“饱和”了。除了中小城市因为各种阻力导致发展缓慢以外,东部和中部地区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过快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是很正常的。其直接影响是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很难完善。有些大城市,还没有来得及制定必要的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内的过渡竞争(价格战)就已经十分激烈,在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只能导致混凝土质量水平的下降和工程质量的损失。我国混凝土行业的规划和管理比较好的地区大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地区,其中上海市在建立混凝土行业的初期就十分强调分布于城市周边地区,对于搅拌站供应的区域范围也有所规划和限制。90年代中期,上海市还建立了混凝土交易市场,对商品混凝土进行集中的、引导式的管理。
  因此上海市商混市场的环境相对比较好。其它较好的城市还有常州市等。当然,他们的经验还包括原材料市场的组织和管理,对混凝土施工的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开始时对建立本行业的规划和布局的严格管理。有了这个比较好的开头,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得多。
东莞市搅拌站名称及所在镇区
东莞市广创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东城区
东莞市交港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东城区
东莞市汇锋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东城区
东莞市中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城区
东莞市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城区
东莞市港创建材有限公司
东莞市寮步镇
东莞市东长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横沥镇
东莞市骏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塘夏镇
东莞市骏宇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风岗镇
东莞市虎门擎天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虎门镇
东莞市永兴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长安镇
东莞市长兴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长安镇
东莞市长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长安镇
东莞市永佳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长安镇
东莞市华润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道蛘
东莞市东田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石碣镇
东莞市协同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常平镇
东莞市建生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厚街镇
东莞市东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桥头镇
东莞市建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中堂镇
东莞市易发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黄江镇
东莞市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企石镇
东莞市亨达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望牛墩
东莞市新鸿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沙田镇
东莞市新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沙田镇
东莞市虎门港港口发展有限公司
东莞市沙田镇
东莞市鸿轩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沙田镇
深圳市振惠通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沙田镇
东莞市创基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麻涌镇
东莞市富盈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厚街镇
东莞市鸿信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大朗镇
东莞市裕龌炷劣邢薰
东莞市大朗镇
东莞市全鑫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
东莞市高墩
东莞市天仁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大岭山镇
东莞润丰城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茶山镇
东莞市尚龙混凝土有限公司
东莞市樟木头镇
东莞市晋丰樟木头混凝土搅拌站
东莞市樟木头镇
东莞市东沙港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东莞市洪梅镇
东莞市晋丰谢岗混凝土搅拌站
东莞市谢岗镇
  注:其中10个站正在筹建,已经具有营业执照的29个站。
  反观国内一些大城市,由于在混凝土行业出现之初在规划布局和准入等方面缺乏严格要求,准入门槛过低,只强调限制现场搅拌,忽视了新建搅拌站的审查和布局的规划,建站和生产规模发展过快,生产能力严重超过市场的需求,例如在有的城市,搅拌站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市场需求的二~三倍以上,导致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搅拌站布点不合理,也造成运输路径过长和生产成本攀升,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建站规模过大(一个站搅拌楼过多DD多于两个,或单机生产能力过大),不仅浪费投资和设备资源,也会导致原材料和产品运输距离过长,升高生产成本和影响城市交通。这些都是不符合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规律的。在一个地区商品混凝土生产能力严重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如果行业的管理不到位,例如缺乏比较深入具体的规定、规范和要求,行业内外的协调和调控又不够,就会更加激发行业内部的竞争,在混凝土价格不合理下降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严重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同时激发生产方与施工方及业主方的矛盾,甚至引至社会冲突。可见,产业兴起初期,政府的准入和审批的调控手段十分重要。东莞市目前应该仍然处于这一个阶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3、产业良性发展规律的总结与思考
  关于混凝土产业的规模(包括总量和每个点的规模)、布点规划和站内设计(包括运输路线的设计)、装备及技术要求,从一开始就要有所规划。这方面,要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国外,特别是欧洲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作者曾经把欧洲(主要是西欧)的经验总结如下:
  (1)十分注意厂址的选择。一般都选择在河道或交通要道沿线,以便砂、石的运输和卸入。同时把本公司的搅拌站网络尽可能布置得更接近用户。
  (2)搅拌站工艺设计和工艺设备的选择十分注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既有永久性固定式的设计,也有拆迁式和移动式的设计,而且以拆迁式和移动式的设计为多。集料提升方式,既有单阶式的,也有双阶式的,搅拌机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立轴式、卧轴式、自落式、容量大小不同的,一个公司内部都有不同。这些不同设计和不同性能的搅拌站互相配套,总能满足不同用户或不同工程的需要。
  (3)每个搅拌站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大多数是一站一楼,有一站两楼的不很多。生产工艺布置一般都非常紧凑,占地面积很小。由于大多是临时的、拆迁式和移动式的设计,所以,办公室和实验室都是集装箱式的。
  (4)混凝土公司的供应品种日益趋向多样化,从各等级砼、特种砼、建筑砂浆,直至砼砌块、制品都能供应。
  (5)每个砼公司内的搅拌站,一般都有中心站和卫星站的分工。中心站除了生产外,还有原材料配方设计和产品检验、生产调度的功能,而卫星站通过内部网络接受生产指令,进行砼生产。没有其他功能。
  以上是欧洲混凝土产业布局和功能的经验。西方国家奉行的是市场竞争调节和行业内部自我调节的调控机制,没有政府行政干预行为(企业注册和税务登记除外)。一般建立企业的投资方在投资之前都相当慎重,对市场现状和动向(信息)十分了解;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企业家组成的组织)发挥了引导和限制的作用。因为没有行业协会的支持,企业很难建立和立足,反之,法律上也规范了行业协会的行为,不允许形成少数企业垄断的局面。所以,市场的饱和程度与行业规模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我国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市场起到指导、监管和调控作用。企业的建立首先就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审查批准,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建立和运作环境的好坏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政府部门必须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建筑市场的需求和特点、混凝土材料生产的产业链构成、技术特点及其发展状况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更深层次的要求,因为混凝土这种材料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之广、之远)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对混凝土产业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要认真普及混凝土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实际上,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混凝土企业的投资者对上述这些情况了解的不多,甚至一窍不通,政府部门为此要负担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应该从这个高度上进行混凝土企业的审批工作。
  问题仍然归结到究竟一个地区有多少商品混凝土的产能才是合理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饱和与不饱和)的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学问题DD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建筑业发展规律,以及市场经济学对市场环境和竞争规律的要求。其次是对商品(预拌)混凝土行业本身的生产特点、技术特点的认识。另外,在本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应该有政府对行业执行的政策的考虑。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认为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商品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认识DD在本地范围内有供应混凝土的不同企业存在才有竞争;
  -使用者选择权利保护和招投标的问题DD混凝土供应需要成为工程投标的一方,没有多个企业的竞争招投标就失去意义;
  -允许市场调节机制运行的认识DD市场的优胜劣汰始终是最合理的发展规律;
  -对外开放还是保护主义的问题DD硬性的闭关政策不可能长久执行下去;
  -本地区最近几年经济和土木建筑发展的规划DD需要有全局的认识和行业的规划,不是只看到当前。
  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把产能与目前市场的需求之间画上等号,所谓饱和也许只是表观的饱和,并不一定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法则。对于东莞市来说,由于周边的广州、深圳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发展都在本地之前,它们实际上都处于“饱和“状态,对于东莞市的压力很大,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尤为迫切。
  4、对东莞市产业布局的审批和规划的建议
  正如前面所述,从目前东莞市混凝土产业的搅拌站已建和筹建)的数量来看,可能已经达到了目前需求量的饱和。(仍需进一步确认,)但是,如果从上述的市场原则来看,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比较合理的原则应该是:
  (1)适度地鼓励竞争,允许市场和行业发挥调节作用;但不导致过度竞争;
  (2)每个地区允许有自己的关于商品混凝土的地方标准和规范,凡是进入本地区的产品都必须执行本地制定的规范,但不能使用行政手段拒之门外。
  (3)适当控制审批建设的新站生产规模,不应利用过大的建站规模来抢夺市场,造成虚高的生产能力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具体做法可以是:
  (1)认真掌握好本地区(本市和本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计划,一方面大力限制和挤压现场搅拌,另一方面适当保持本地区商品混凝土有一定的竞争的空间,例如建议考虑全东莞市和每个镇商品混凝土标准生产能力超量50%,即每个镇应有的混凝土公司的数量应以他们的标准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本站上年度(或最高使用量的年度)所有混凝土使用量的50%为准,同时混凝土公司数量应该有两个或以上。如果确实有的镇已有混凝土公司数量大大超过最高需求量的50%,应该调整其中一些站的供应范围甚至搬迁。
  (2)控制每个新建站的建站规模,在保证每个镇的混凝土公司数量两个及以上的基础上考虑新建站的建站规模,同时一般单台搅拌机的方量不应超过3立方。每个站的搅拌机数量不应超过两个。
  (3)报建搅拌站必须有准确而详尽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报告,通过经济学方面的审核,不能只有资质要求的经济。技术和人员条件,严格按照适度鼓励竞争,但不导致过渡竞争,布点更趋合理,资质更加优良的原则选定;
  (4)凡是需要进入本地区建设工程的混凝土,都要事先报批并经过企业资质审核,同时经过本地区质量监督和检验部门的监督检验,注意:必须使用本地区而不是外地的标准和规范,在条件相同或相似时得优先使用本地(市、镇的)混凝土。
  四 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已经指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混凝土生产的商品化以及混凝土预拌产业的出现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工程与材料的问题。它在提供了土木建筑工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在产业结构和体制管理乃至科学技术上暴露了混凝土生产,乃至土木建筑工程长久以来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技术性的缺陷与致命的弱点。即:从原材料到产品(建设工程)的各生产环节的管理过于分散和复杂;对最终产品的影响因素错综多变;大量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极待提高;关乎国计民生最重大问题之一的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产业体制和结构互相脱离和相互制约,难以协调和统一管理;等等。由此可见,它是建设工程领域目前存在的体制、结构、管理和技术落后等重大问题的集中反映。
  1、国外混凝土工业发展经验的借鉴
  作者在总结欧洲混凝土工业发展经验时曾经指出:
  (1)(发达国家)混凝土公司大多数属于混凝土工业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少量的公司是单独运作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砼公司有自己的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生产基地,自己的水泥,自己的砂石和自己的外加剂,不仅质量相当稳定(因为都是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生产的),混凝土公司也十分熟悉,。生产控制很容易,砼质量波动很小。这种集团式的经营在欧洲已经十分普遍。
  (2)大多数砼公司负责现场砼施工。这里有两种执行方式,一种是有自己公司的施工队伍,在模板及钢筋施工完毕后进场负责施工;另一种是只负责指导现场砼施工,但仍然要对砼工程质量负全责。这种一竿子到底的生产方式虽然责任重大,但由于原材料质量有保证,每一个工序都在掌握之中,科技和资料水平又到位,生产起来反而十分轻松,而且监督方式也十分简单。国家的标准作为法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与用户之间的协议与合同往往比国家标准更高,更重要。
  作者同时总结了它们的发展过程:
  欧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一个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的新型产业概念:“混凝土工业”(Concrete Industry),用来表达混凝土工业一体化的思想,和混凝土工业界实际上正在进行的一体化进程,笔者在此愿进一步强调,这并不是某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而推动的政策或者仅仅是一种潮流,而是世界建筑工程界为了顺应社会进步、技术发展而正在经历的一场普遍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特点是:形成一个从工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生产到混凝土生产再到砼施工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称之为混凝土工业。他们面向社会承接建设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和制品的全部过程,他们有自己的水泥生产,砂石骨料生产,外加剂生产等基地,(这些基地也可以向外供应产品)。因此,他们是一体化的混凝土生产企业。这样的企业技术上的最大优势是生产十分稳定,从而保证了建设工程和产品的高质量。其次,市场竞争的优势也十分明显。独立的、分离的混凝土预拌公司和无所不包的建筑公司无法与之竞争。
  国外的混凝土企业集团是通过兼并来形成的。兼并的主体是企业中的强者,他们可能是水泥企业,也可能是其它企业。下面展示混凝土工业的结构。
  现在问题是,这些体制和产业结构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
  2、我国建筑材料工业体制结构发展的过程
  我国土木建筑工程领域一向以来都是由土木建筑工程公司负责结构材料(钢筋及混凝土)的加工和施工,在一个管理体制范围内完成整个结构工程的工作。建筑工程涉及的工种范围很广,其中的混凝土材料的加工(生产)和施工是工作量最大,战线最长的工作。为了降低成本,建筑公司大多在工地现场搅拌加工混凝土。生产效率低下,无法使用高强和高工作性能的混凝土,环境(噪音)污染,现场占地多,交通混乱一直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缺点。但是加工成本低侠砗筒缓侠淼睦罂占浯螅┕すば虻睦罂占涓螅薮蟮睦娲偈菇ㄖ臼贾詹辉敢夥牌庀罟こ蹋渤晌两褚恍┑厍菩猩唐坊炷恋淖畲笞枇ΑV钡剑罚澳甏笃冢颂岣呱屎图庸じ叩燃痘炷恋男枰诘慕ㄖ棵趴冀⑵笠的诓康脑ぐ杌炷恋墓こВ┯Ρ竟镜哪诓康男枰#罚澳甏福澳甏酰庑┰ぐ韫こТ罅砍鱿郑幕炷量冀换坏狡渌镜墓さ兀夜冀朐ぐ杌炷潦贝5笔彼性ぐ杌炷炼际墙ㄖ棵抛约荷模蟛糠植酚勺约河τ茫虼嘶共皇巧唐坊炷痢V钡剑福澳甏笃冢ㄖ旧ぐ杌炷烈丫罅拷胧谐。⑶铱汲鱿稚缁嵬蹲式⒌拇看馕斯┯κ谐〉幕炷两涟枵荆夜趴加姓嬲庖迳系纳唐坊炷痢N夜蠊婺5纳唐坊炷敛党鱿钟冢梗澳甏跗冢罅拷涟枵就牙虢ㄖ棵诺谋尘埃坎方胧谐 P纬梢桓龆懒⒂诮ㄖ棵诺牟怠V敝粒梗澳甏笃冢飧霾翟诙亢椭胁看笾谐鞘校鱿直ズ偷奶啤S肱访廊毡拘幸党鱿钟冢叮澳甏ズ陀冢罚澳甏啾冉希夜砹耍玻澳辍
  这个产业出现以后,很快就以其提高建筑工程生产效率、提高混凝土质量和等级、降低污染和建立文明的施工环境、以及混凝土质量比较易于监督等优点而迅速占领市场。也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化创造了优良的环境。这一点已经没有异议。
  但是,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建筑材料工业和建筑工业状况与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混凝土主要原材料的水泥工业虽然已经从小型地方(立窑)水泥为主体过渡到大中型新法回转窑水泥占据30%~40%的局面,但是我国水泥质量(实物质量及其稳定性和水泥的施工性能)的落后面貌根本上改变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2)我国混凝土使用的砂石原材料行业还没有达到产业化的水平,砂石至今还不能作为产品来纳入管理,生产砂石的大多数工艺和设备原始落后,生产规模也过小,质量不稳定或难以控制,使得砂石已经成为现代混凝土生产水平的最大障碍。
  (3)我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获得迅猛的发展,一般外加剂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能够满足目前的要求。但是由于外加剂行业的多头管理,准入门槛设置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企业科技水平不高,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
  (4)我国混凝土目前能够普遍使用的掺合料只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由于产量少,未能大量使用。作为混凝土重要的掺合料,粉煤灰虽然有国家标准和部门的监管,价格早已不菲,但是至今没有具备产品的品格。由于供应紧张,来源复杂,实际质量普遍不高等因素,混凝土生产难以控制,往往成为混凝土质量事故的一个源头。使得用户和业主方难以放心。
  (5)由于我国目前混凝土生产和施工从属于两个不同企业和部门,更加上建筑部门体制性(层层承包)的因素,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利益对立与矛盾经常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6)上述的建材各种产品和建筑部门分属不同的行业管理部门,利益不同,政出多门,不同部门之间难于进行顺畅的沟通和合作。也是造成混凝土工程难以顺利管理的重要原因。
  3、结合我国国情的思考
  作者认为,混凝土工业一体化也应当是中国混凝土工业的发展方向。其理由是:
  (1)这种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真正符合混凝土生产的规律。即把工程混凝土作为一种材料来对待,来生产,来管理,专业性很强,因此才有可能生产出质量最优良的混凝土。
  (2)这种生产体制下进行的工程施工,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有市场竞争力,因此,生命力最强。
  (3)这种生产方式简化了很多市场和政府监管的环节,但实际上又强化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因为每一个中间产品(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均由企业内部制订的企业标准监管,这些标准在国家标准及法律的控制之下,但又比国家标准更严格,否则就没有竞争力。国家的监督部门重点监管的是其最终产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把监管其中间产品的质量作为一种手段,而且这些中间产品的质量标准有一些是由生产方与工程承包商或投资商通过协商来解决的,全部都由合同、协议书形式成为工程文件固定下来,政府只起监督作用。因此,工程质量既得到有效的监管,又大大简化了互相重叠的监管的体系。国家的监管似乎比较宽松,但市场和法律的监管力度十分巨大。
  由此看来,东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再是数量上,生产能力上的增加,而是产业结构上,管理体制上的调整和改革。政府应当大力促进和鼓励。混凝土产业的兼并,调整,去弱留强。同时,更应鼓励混凝土产业向上游(原材料)产业发展,从而成为初步意义上的混凝土工业。然后,在第二阶段,在有条件以后,通过适当的手段促进混凝土产业向下游(混凝土施工)方向发展,把工程的混凝土(钢筋部分除外)的施工承包下来,从而完整地形成一个混凝土工业体系。在混凝土工程的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工程招标的制度,其中重点突出混凝土企业的信誉在投标中的作用。政府对具体工程的监管力度可以逐渐放宽,而由企业化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执行混凝土工程质量、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质量的监督和混凝土工程验收时的监督和委托检测的工作。在工程承包方委托时也可以负责混凝土工程的全程监督,政府的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只作调整,仲裁,政策制订和企业及工程督导的作用。企业化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有多个,形成竞争,以提供社会选择,而不应当形成垄断局面。工程投资方及承包方可以选择和委托不同的监督机构,甚至选择外来的监督机构监督工程。经过这样的改革以后,混凝土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实际上已经可有可无。但在此之前,政府指导之下的企业资质管理还是有必要的。但必须与企业化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市场化的监督结合起来,由他们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和企业审查资料,由政府的相关人员(督导员)审查合格后给予资质审查合格证书。
  4、对改革东莞市混凝土产业管理的建议
  (1)混凝土搅拌站资质管理
  建设部2001年4月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87号令)和《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规定了混凝土公司属于专业承包序列,设置二、三两个等级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对每个等级搅拌站规定了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基本条件。包括注册资本、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等。与此同时,该规定还提出了每个等级可承担的工程范围:二级站可生产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三级企业可生产强度等级C60及以下的混凝土。
  由此可见,建设部的规定着重的是建站时申请资质的基本条件。对于企业的生产业绩没有作明确的要求,需要主管部门在实践中总结并加以补充。对于新加盟企业,规定了其资质等级按照最低等级核定,并设一年的暂定期。但没有规定暂定期后如何定级,如果暂定期发生不能定级的违规行为,如何处理,都没有作具体规定。也需要做一些补充。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规定方法对我国混凝土行业正在兴起阶段是必要的。但只是最低要求,或者说设置的门槛较低。经过几年来行业的发展,我国中东部大中城市的商品混凝土行业已经在数量上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甚至是严重超饱和。市场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或者非常激烈。对于企业资质的理解和要求已经大大超越上述条件。因此企业资质应该适合目前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是企业生产能力和业绩的综合反映。同时能够促进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混凝土行业如果设置的门槛过低,势必引起发展速度过快,管理和监督不容易完善,行业内竞争过于激烈,对本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因此,东莞市完全有必要在建设部的规定基础上作补充。包括资质等级条件的补充和延伸,分级规定的补充,企业生产业绩评定内容的补充,不同等级企业可以承担的工程范围的补充等。
  在砼搅拌站的资质管理方面,目前应该认真贯彻建设部的《资质规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具体化的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新建拌站的审批及已建站的资质审核中,应当补充如下门槛条件和要求:
  1)硬件条件
  人员条件除了必须满足《等级标准》中的二或三等级的要求外,财务经理、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都必须全职(而非兼职)在该搅拌站工作。如果一公司多站,上述条件应指每个搅拌站而非公司。
  新建搅拌站生产规模不宜过大。每个站标准年生产能力应在30万米3以下,或一个搅拌站不超过两个搅拌楼(两台搅拌机)。搅拌机容量不宜超过3米3。
  砼搅拌站的实验室应该有5个以上专(全)职工作人员。他们当中,从事过砼生产和砼试验的初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少于2个。实验室工作包括原材料和砼试验、配方设计、日常生产控制、工地施工技术协调等。
  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必须齐备,可以完成全套砼配方试验和各种原材料的全套检验工作。具有合乎技术要求面积达标的标准养护条件。所有计量设备均经过国家计量部门的年度检验合格。
  搅拌楼的生产设备中,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搅拌用水等)计量设备必须每年经过指定计量部门的检验合格并发给合格证书。
  新建拌站的工艺设计中应该有足够正常生产四天以上储存量的水泥、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的储存库和相应的专用的配套的计量设备。掺合料应当有两个品种同时使用的可能。砂石集料储存量应满足正常生产砼六天以上的要求
  必须具备站内污水处理和过滤水及滤渣循环使用的生产设施。
  2)软件要求
  报建新的搅拌站必须有准确而详尽的当地市场调查和分析报告,表明确实存在市场空间,不会导致过度竞争。报告要通过政府经济计划部门及行业专家的审核。严格按照适度鼓励竞争,但不导致过度竞争的原则和布点更趋合理,资质更加优良的原则选定审批;
  所有搅拌站应该与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资质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生产厂建立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供应关系。具体是:一个搅拌站与一个日产2500吨以上的水泥厂或粉磨站,与一个具有母体生产能力的外加剂生产厂,与不超过二个年产超过50万米3的采石场和一个超过年产30万米3的专业采砂队(公司)签订一年以上的购销合同。所有供应厂必须有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所有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书。
  对于混凝土企业的产能与市场发展相协调的问题,是政府审批新建企业的重要原则。按照适度鼓励竞争,但不导致过度竞争的原则,一个行政区划(镇、区)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标准生产能力,不应超过本地区最近两年内市场对混凝土最大需求量的50%。
  已建的砼搅拌站的资质管理和升降级问题
  建设部的《资质等级标准》中规定了混凝土企业二、三两级别的制度,两个等级的差别主要是生产能力和规模。并没有把生产管理水平和业绩包括进去。因此,三级企业如何提升为二级,除了扩大规模,没有其它方法。另外,对于新建站,一年暂定期如何管理,以后如何定级,也缺乏明确规定。对于二级企业的将来发展方向,没有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规定。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龙头的东莞市,工程建设的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在执行上述《资质规定》《资质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加入地方性的内容。同时应明确,资质等级主要应该是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业绩,其次才是生产规模。实际上不宜单纯以生产规模确定级别,否则会引起盲目的追求扩大生产规模,这是不符合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的。
  本研究建议按照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实绩)结合的方法充实这个《资质规定》,对于新建站的一年暂定期,无论其规模的大小,可以明确指定为“准三级企业(站)”,这个类别同时适用于出现了重大生产事故和责任事故的企业。它们经过半年至一年试生产的检验和整顿后,可以经过审查进入(或从回)上一级级别。但是准三级企业站在试产期间或整改合格之前应该不允许承接重要工程。
  二级企业(站)应在工艺设计、生产能力和人员、设备的配置上同时满足《规定》的要求和上述硬件的要求,并且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三年以上供应商品混凝土的历史;已经在承接工程中供应C60以上等级混凝土或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或轻质高强混凝土或纤维增强与改性混凝土等500米3以上;近二年内承担的混凝土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验收不合格的重大事故,优等工程的占有率应在50%以上;并且在用户和工程监理、检测方中信誉良好,获得普遍好评。符合上述条件的具有一个以上搅拌站的公司,只要所属每个搅拌站都达到上述所有要求的,亦可以定为二级企业。
  三级企业(站)在工艺设计、生产能力和人员、设备的配置上需同时满足《规定》和上述硬件的要求,且要经过一年的试生产,其产品和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在用户和工程监理、检测三方中没有重大投诉案例,经过市建委组织相关部门评审以后可以获得。生产规模没有达到二级要求的企业,亦评为为三级企业。
  同时应该留下一级站的奋斗方向给将来条件成熟时评出。即使一级企业需要经过上级专管部门的严格审评才能确定,数量很有限,但是也给企业一个发展的机会和奋斗的方向。
  由此看来,资质等级的最重要依据是企业的业绩,这些砼搅拌站的资质等级应当成为工程招投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2)商品砼市场调控与管理的问题
  商品砼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存在很多的新问题,但是,它是从建筑市场分化、独立出来的,是建筑大市场的一个部分。既要看到它的独立性和对建筑市场的影响力,又要把它作为建筑市场的一分子来对待。它的独立性在于,它不能再附属于建筑部门作为建筑施工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比建筑施工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而且必须独立出来接受社会的监督。但它与建筑施工又必须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证工程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在市场管理上,首先,它应当而又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部门参予市场的竞争,同时接受社会各方(政府质监部门,项目甲、乙方以及用户)的监督。每一个工程招、投标的程序及建设协议书合同的签署都必须有砼公司(拌站)的参与,作为重要的材料供应方(丙方)参与招、投标及合同的签署,承担它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方。签约各方必须把砼公司及拌站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及权利在建设合同书中详细列明,即砼公司和拌站对建设工程的进展及质量负有不可推的责任。但必须指出,目前的体制又确定了砼工程是由建筑施工部门以及砼公司共同完成的,因此在工程进展及质量应当双方共同负责。建设合同书中要划清各自的权责范围。
  第三,作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商品砼的生产有宏观调控和监督的作用。宏观调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建站的审批和评审上,而且体现在市场的调控和监督上。后者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可以制订地方性的规范和要求,规范商品砼的技术行为;也可以建立砼(及其主它重要建筑材料)的市场管理机构(可以称之为砼市场),给社会提供砼工程招、投标及签订合同的场所。还可以制订价格政策,保护各方的利益,但是,主要的市场行为应当由建设项目的各方自己去完成,政府不应当干预。例如砼工程质量的要求,应当由有关各方参照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及规范在签订协议书(合同)中规定,政府部门只起在监督作用。
  目前情况下,我们建议,东莞市应该建立商品混凝土交易市场(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市场的一部分),为商品混凝土的交易及招投标提供一个规范的运作场所;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在每个生产季节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或引导性的商品混凝土价格,供交易双方参考。该市场可以由商品混凝土协会来作日常管理,但政策由市建建委制定。
  第四,政府的市场监督作用,在于培育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气氛,减少和抑制在市场的控制和招、投标时的不公平行为,例如部门的保护行为和腐败行为,哄抬或压抑价格的行为,等。这方面可以用制订法规及鼓励媒体监督的办法来解决。
  (3)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管理的问题
  1)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矩,根据向用户负责的原则,混凝土搅拌站在向用户供应混凝土的同时,有向用户提供该混凝土的配合比,并且报告所用的原材料的义务。这在国外早已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目前在国内还不十分普遍。很多搅拌站认为这是自己内部掌握的事情,是商业秘密。他们认为只要提供的混凝土合乎要求就可以了,不必向用户公开自己的“秘密”。其实这是错误的。混凝土质量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既然它已经商品化,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就必须接受用户对其生产全过程的监督。因此,所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公开,是搅拌站向用户负责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我们目前商品砼公司(拌站)有一个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配合比的设计和执行就被认为是一种商业秘密,这是目前最大的障碍。另一个障碍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效益,某些公司(站)在执行配合比时打了折扣,例如用较多的粉煤灰甚至劣质灰,或者用了别的水泥,因此不便公开自己的配合比。由此看来,必须有一个强制执行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对用户和社会负责是混凝土企业经营的最高准则,在配合比和所用原材料上的竞争是低水平的竞争,服务的质量和经营的信誉才是真正的竞争。
  2)目前商品砼管理中的最大难点,应该是砼生产与砼施工双方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的问题。因为目前搅拌站生产的砼运送到工地以后必须由建筑施工部门负责施工,在工地上进行材料的交接和验收。除了双方共同作坍落度试验及共同留样作强度试验外,一切施工过程及施工质量全部由施工部门负责。这种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弊病。它把一个完整的材料制作过程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阶段,由不同管理系统的人去分别完成。混凝土材料的生产已经接受了用户和质监部门监督,但砼施工却透明度很低,是一个实际上缺乏监督的生产环节,其生产技术水平有时没有充分的保证,也缺乏完整的规程来规范它。因此两个环节之间产生矛盾是经常的事情。目前大量砼的质量问题就是在这种难以分清责任的情况下产生并且不了了之。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然并不能说,目前的质量事故主要是由施工造成的,但是,两个环节之间的配合和统一管理却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由此可见,砼产业商品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砼材料的生产过程接受了社会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只进行了一半。我们大部分人的观念仍然是,“砼施工并不重要,没有什么可以监管的”,推而广之,“砼的生产也不需要高技术,只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和加工过程”。因此,我们在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上经常遭受到了沉重的报复。
  国外先进的经验是把砼生产和施工统一起来,统归砼公司负责。同时,砼工程的质量也统归砼公司负责,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我国能否这样实行呢?如果目前还做不到,又应如何统一管理砼生产与施工的两大环节呢?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课题。
  五、关键技术问题: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与管理
  1、概述
  在我国的现代混凝土产业中,所谓关键技术问题,或称瓶颈技术问题,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是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在东莞本项目的工作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这同样也是本地区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这里,关键技术问题有多层含义。首先,现代大量使用的混凝土,不仅要求较好的强度,新拌混凝土的良好工作性能,而且更要求混凝土有很好的体积稳定性(少收缩,少开裂),在工程使用环境下良好的耐久性(寿命)。目前,我们可以通过预拌混凝土技术实现前两个要求,但是,后两个要求对我们的大多数混凝土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在这方面,原材料的影响成为一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是瓶颈。只有认真解决原材料问题,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问题才比较容易解决。另一个含义,现代混凝土技术在飞跃地进步,高强、高性能、特殊用途、高技术等概念的混凝土在国外已经大量进入实际工程中。它们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已经大大超过我们普通混凝土的概念。目前我们国家还很难找到合乎要求的这些工业原材料,因此还无法大量工业生产这些混凝土。不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而是我们缺乏合格的原材料。第三个含义,我国某些混凝土原材料,如砂石集料,落后先进国家和高技术要求还很远,某种程度上,我国的砂石集料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还很“原始”,不可能很快的“迎头赶上”,较长时间内始终会成为影响混凝土水平提高的瓶颈,我们现在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商品混凝土产业难以为继,我国混凝土水平很长时间也无法提高。最后一个含义,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大多数行业的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他们把混凝土原材看成是没有很大必要改革的产品,尤其是砂石集料,只是“地材”或“低值材料”,或“填充材料”。没有必要“过分要求”。因此就不是关键问题。
  2、混凝土集料的质量现状及其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如果把我国混凝土集料目前的质量与先进国家作比较,就知道我们这方面的差距之大。欧洲国家的采石场都是大型或超大型的、同时生产人工碎石和人工砂。通过大型运输车辆或驳船运输,为了运输建筑材料,欧洲建设了特别的道路和运河,形成一个独特的交通网络。这些人工碎石和人工砂是专门的产品。有严格的产品标准,人工碎石一般都是单粒级产品,按照用户的要求供应单粒级或混合粒级。由于都是湿法生产,因此都很干净。人工砂的标准也很严格,作者在法国搅拌站作人工砂筛析试验近一个月,发现筛余曲线重叠的精度很高,细度模数的精度完全达到 ,如果不是精良的工艺线生产,不可能做到。因此,欧洲砂石无论是级配、粒形、干净程度都比我国好了不少,这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才可能混凝土单方水泥用量比我国少5%~15%。才可能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指有害裂缝)基本解决。
  作者近年来认真调查分析过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人工碎石和河砂的基本情况,得到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同样适合于东莞市。
  (1)人工碎石粗骨料的生产工艺现状
  广东省目前人工碎石生产方式仍然以小型采石场为主,大型现代化的采石场还很少。广州市2002年以前有派安石场(外资)和嘉华石场(港资)为代表的现代大型采石场。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是单机生产能力大,人工碎石年产量都在100万米3以上,另外还有40%左右的石粉可以加工成人工砂。所以实际上,单机生产能力都在140万米3以上。生产工艺线的主要特点是:
  (a)采用大型破碎设备,(大型圆锥破碎机及中、细碎圆锥破碎机组成3级破碎)其& 破&& 碎腔大,自破碎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而且产品粒形比较良好和均匀。针片含量较少。(一般针+片总量&10%)。
  (b)采用高效率的和良好材质及性能的筛分设备和流水线生产,生产和分离效率都很高,产品粒度集中。有利于生产单粒级和优良粒形的,杂质含量较少的产品。
  (c)矿山开采采用经过规划的台阶式(高差小)的缓坡作业方式操作和采用履带式车钻钻孔,毫秒雷管引爆开采技术。有利于矿山的水土保持、再绿化并减少粉尘、噪音污染,采石场环境容易控制。生产安全也可以保证。
  (d)产品经过出厂品质(粒度、级配、杂质含量等等)检验,质量有较多的保证。
  这样的采石场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大型化的集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可以减少到较少的程度。产品质量有保证,用户使用也可以放心。因此,是现代化混凝土工业的必备基础。但是,这种采石场一次投资大,折旧费用高,技术工种多,工资水平高,能耗也较高,在生产效率不够高时产品价格比较高,大约比工艺简单的采石场高5~10元/方,在人们还不认识两种产品的性能和综合成本的差别的情况下,被淹没在小型生产线的汪洋大海中,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珠三角周边至今星罗棋布着大量的小型采石场,他们成为人工碎石供应的主体。其主要特点是:
  (a) 用小型的破碎设备(1200mm以下颚式破碎机和中小型圆锥破碎机),破碎效率低。由于破碎腔容量少和主要以挤压方式作业,自破碎能力弱,因此产品粒度难于均匀,基本粒形差,针片含量高(针片含量大于20%)
  (b)采用比较简单的、材质较差的筛分设备和筛分流水线作业,分离效率低,筛面破损率高,产品粒度分布范围宽,难以生产单粒级的,或优良粒形的,杂质含量少的产品。
  (c)矿山开采采用高陡坡,机械钻或空气钻开孔及雷管炸药爆破作业,除了危险性大之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更大,水土保持及绿化都很困难。采石场环境也难以控制。
  (d)由于规模小,素质低,利益驱动,对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和检验,一般只能生产连续级配,质量波动范围较大的产品,不利于混凝土质量的提高。
  这些采石场固定资产投资少,劳动力成本低廉,能耗和经营成本低,因此产品成本比较低,加上本地厂商的抢夺市场的优势。在目前人们对骨料的认识不够的情况下,这种采石场的产品完全占据了市场,对目前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的提高起了牵制的作用。
  (2)人工碎石的基本粒形及针片含量对泵送混凝土质量影响
  用人工把针片石从上述小型采石场的碎石样品(命名A石,这种碎石除基本粒形较差外,针状石含量4.7%,片状石含量13.8%)中挑选出来,(人工肉眼挑选的误差约为5%左右)。然后按5~45%的片状石和5~20%的针状石含量重新混入到挑选过针片石以后的碎石中,组成针片含量确定的碎石。另外,还把这些针片石混入到基本粒形较好的现代采石场的原产碎石中(命名为B石,针片总量为4.7%)。然后进行下述试验。
  在C30泵送混凝土的配比(掺有粉煤灰23.6%和萘系高效减水剂,目标坍落度为20±2cm)和C50泵送混凝土配比下(粉煤灰用量占22%和萘系高效减水剂)条件下,测定片状骨料含量对坍落度和流动度的影响。
  (a)发现片状骨料含量的增加只会使C30泵送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轻微下降,但却使1小时以后及2小时以后的坍落度大幅下降,即大大增加坍落度的损失,见图1。对于流动度(扩展度)也是这样,但流动度的损失比坍落度的损失明显加大,见图2。
  (b)另外,片状骨料对泵送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是:抗压强度下降比较轻微,见图3。但如果换上基本粒形较好的B石,则片状骨料含量的增加会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见图4。
  (c)在C50泵送混凝土条件下,情况基本相似。而且随着片状含量增加,混凝土离析加重,泌浆严重化,严重影响其可泵性。对于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片状骨料的影响也存在,但仍以对基本粒形较好的B石更加显著。参见最后图。
  这些试验结果表明:片状骨料含量的增加,在大流动度混凝土中,主要增大混凝土的工作度的损失,使混凝土长距离运输以后,难以达到泵送的要求,而且均匀性严重下降,影响质量。同时对刚出槽的混凝土也加重了其离析、泌水、泌浆等现象。对于抗压强度的下降似乎不是主要的。但这只是对基本粒形较差的骨料而言的,如果粗骨料的基本粒形较好(可以用球形系数、方正率或凹凸系数等
  表示,一般可达0.8以上),则片状骨料含量的增加明显降低了其抗压强度。反映片状骨料的底部积水在混凝土静置后很容易失去,导致混凝土坍落度的过快损失,它的形状也严重破坏球状紧密堆积的结构,而对片状很多的堆积结构,影响却不大。
  对于针状骨料的影响,这次试验结果表明,总的规律与片状骨料相似。即对即时坍落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坍落度的经时损失有所增大,相对而言,对即时流动度及流动度损失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但是,针状骨料的影响比起片状骨料要轻微得多。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在一定掺量条件下,甚至还会有增强作用。起码没有损失。即针状骨料(实际上含量很小)不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针状骨料并没有明显削弱混凝土的结构。
  总结起来,珠三角地区花岗岩人工碎石中,基本粒形好与差对于混凝土的流动度(流速和扩展度)、混凝土用水量以及均匀性,特别是流动度的经时损失有重要影响。基本粒形较好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可以减少5-15kg,不减水时流动度增加十分明显,流动性的损失也比基本粒形差的混凝土少。片状骨料含量的增加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流动度和流动度的损失。因而影响泵送性能及混凝土质量。这种影响在粗骨料基本粒形较好时更为显著,针状骨料则不是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建议:
  商品泵送混凝土用人工花岗岩碎石(石灰岩碎石规律相同)的片状骨料含量,在高强混凝土情况下,不宜超过5%,考虑到实际人工检测的误差,执行上宜控制在10%以内;在普通混凝土情况下,不宜超过10%,执行上宜控制在15%以内。
  在泵送混凝土条件下,应当全部采用基本粒形比较好的粗骨料,以便增加流动性和减少流动性损失。即泵送混凝土不宜采用中小型采石场骨料。
  (3)河砂细集料的生产方式
  珠三角地区混凝土细集料几乎完全采用天然河砂,没有采用人工砂。河砂主要来源是西江(产量最大)、东江和北江。建筑用河砂目前完全依赖个体户或乡镇企业的采砂泵船供应。这种生产方式对产品没有进行监控,对资源利用也缺乏有力的规划和监管,生产河砂产品的质量存在不少问题,急待改革。
  从采砂泵船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到目前河砂的质量问题所在。
  (a)采砂泵船在西江、北江等河道上根据水流分选河砂规律在不同的位置采集河砂,沥掉水分后运往岸边,利用船载运输机在岸边稍加堆放或不堆放,直接运到用户中,出场河砂含水量一般都在10%以上,达到用户手中时,平均含水量仍然可达6~8%,湿涨的砂子的实际容重减轻近5%。
  (b)由于这种开采方式没有资源调查与开采规划,采砂船凭借经验在河道随意采沙。为了采到好砂(细度模数在2.2~3.0的中砂),大量采砂船集中在河道中心线附近作业,堵塞河道,影响交通。现在河道有了交通管理以后,只能在远离中心线的河岸或凸岸附近采砂,水流速度慢,只能采到细砂。因此近年来市场大部分西江河砂的细度模数在2.2~2.4附近,而且含泥量也愈来愈大,甚至大于2.0%,这是砼用砂质量下降的原因。生产方式落后的特征表现在产品没有任何储存中均化和认真淘洗的过程,采到什麽供应什麽。质量稳定性没有任何保证。
  (c)这种生产方式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既影响河道的交通,更影响河道的安全,加重洪水的威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能数据恢复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