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划圈时膝盖疼怎么回事

【名家简介】陈中华,字栋梁,1961 年生,山东省五莲县人。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自幼体弱,早年曾习四通捶、八极拳、查拳等,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外语系,随后在济南市黑虎泉从陈式太极拳十八代宗师洪均生学习陈式太极拳。经济南武馆馆长陈式太极拳十九代正宗传人李恩久先生介绍拜洪均生先生为师。洪均生老师去世后,经沈阳刘何先生和北京冯秀芳教授介绍,拜陈式太极拳十八代宗师、混元太极拳宗师冯志强先生为师。
陈中华先生自幼酷爱武术,长期锲而不舍,在师门刻苦用功之外,还不耻下问,虚心向年长师兄姐们及其他门派的老师们学习,包括韩伯言、李敦银、李恩久、冯秀芳、冯秀茜、陈项、唐跃新、许贵成、韩保礼、萧明魁、刘秀文、张联恩、刘成德、蔡盛业、哈乐之、孙中华、孟宪宾、晁秀真、倪元海等人。
1985年去加拿大,开始了陈式太极拳在海外的推广工作。至今,陈老师桃李满天下,徒弟学生遍及中国、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曾任山东大学武术协会会员,加拿大里贾纳市太极拳协会会员,加拿大萨省道家武术协会理事,加拿大全加中国国术总会理事,加拿大太极拳协会会员。二零零四年被洪均生家族任命为陈式太极拳使用拳法海外掌门人。
其徒弟和学生们在济南国际武术节多次比赛中获金牌16块;余永安在加拿大国家比赛获陈式太极拳金牌;苏珊·荷兰德在美国戴拉斯举行的美国太极拳比赛中获陈式太极拳金牌、陈式刀术金牌、推手银牌;熊景光任加拿大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陈先生现任国际陈中华太极拳学院院长,在美洲和欧洲有几十个分馆。
陈中华先生集陈式太极拳的两位十八代宗师于一身,对此拳潜心研究三十余年,对功法、拳法、技击和理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其理容涵,不落俗套。其著作及翻译作品甚丰,包括文字和音像,如译著冯志强的《混元气功》、洪均生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混元之道》、《太极拳的圈》、《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DVD》等。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武术人其它文章
延伸阅读⊙王维慎传武当松溪派内功⊙武当陈师行道长演练的武当七星剑,刚柔并济!⊙钟云龙道长与弟子陈师行早年示范的武当内家拳功夫在技击中的应用,交手瞬间放翻对手!⊙武当钟云龙道长传授中外弟子武当三丰派太极拳功法,看看与当今流行的太极拳有什么不同之处?⊙武
延伸阅读⊙河北尹琮琦在武术挖掘中演练八极拳视频⊙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河北沧州孟村八极拳杨国明老师(武术大师吴秀峰先生的弟子)演练的八极拳小架,震撼!⊙1991年拍摄的沧州八极拳提柳刀老视频,难得一见!⊙河北民间八极拳高手吴焕才的八极拳视频⊙【珍贵】日本人
延伸阅读⊙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基础功法教学,与众不同的心意拳练法!⊙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基础功法教学(续二)⊙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实战技术的基础训练教学(续三)⊙金家功夫之秘——我所知道的金家功夫
【简介】6月9日-10日,由四川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武术协会主办的2018“峨眉山漂流杯”第三届四川o中国古典武艺交流大赛暨四川省传统武术名人明星争霸赛,在峨眉山市中信国安体育馆隆重举行。绵阳市市级非遗项目“赵门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杨国林辅导的学生罗孝军、
一.练太极拳往往不感到有明显的健身效果,与慢走、登山等好象差不多,仅仅是不易感冒。其原因有二,一是练拳的时间不够,即运动量不够。如果每天只练三遍简化太极拳,大约需时15钟,对体弱的人来说可能合适,对一般人来说,太短了,一般应打五遍至七遍,练拳时间要
延伸阅读⊙从“太极十年不出门”说起⊙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太极拳名家董英杰先生视频⊙杨式太极拳劲法解说⊙20多年前陈家沟王占海和王战军两兄弟在太极擂台上狂虐对手视频⊙王西安大师长子——陈式太极拳无敌战将王占海先生⊙莱州民间内家拳高手郑顺喜先生演示推手和白
延伸阅读⊙形意拳名家讲解形意十二形之鹞形实战用法⊙南京老武术家王祺先生传授弟子形意拳鹞形视频实拍......⊙民间形意拳传人在湖边演练的鹞形八式,喜欢形意的来看看......⊙戴氏心意拳鹞形说“束”⊙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印龙根先生弟子演练鹞形之鹞子钻天免责声明文章
延伸阅读⊙天津八极拳传人演练的金刚八式,懂的来看看......⊙八极拳传人演示地地道道的罗疃八极拳的金刚八式⊙长春八极拳大师谭吉堂先生讲授金刚八式练习与技击应用,极其珍贵!可惜又是小日本拍摄的!⊙日本福昌堂拍摄《神枪李书文直传霍家八极拳》嫡传霍庆云及次子霍
延伸阅读⊙心意六合拳第十代弟子、上海解兴邦大师高徒印龙根老拳师演练的熊形单把,真功夫!⊙上海丁春生先生演示心意六合拳鹰捉虎扑把(76岁时)⊙两位上海心意六合拳传人演练的单把,慢镜头看发劲!⊙一位心意六合拳传人演练的心意拳单把视频,刚猛无比......⊙周口河
延伸阅读⊙北京祁家通背拳传统单操功法训练视频⊙五行通背拳十三种劈山技法视频⊙北京通臂拳传人钟国麟先生完整演练的拳法视频,经典重现!通背拳爱好者必看!⊙张贵增先生讲解北京牛街白猿通背拳实战技法⊙民间通背拳高手李国澄先生讲述修剑痴五行通背拳心得和体悟!⊙
延伸阅读⊙妙龄女子演练的山西戴氏心意拳四把,功夫不错!⊙武术大师沙国政之女沙云凤在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上表演的形意拳⊙老武术家王子平先生80岁时与女儿王菊蓉练剑的珍贵影像⊙山西农村小女孩练的五行拳,贺运亨传下的形意拳,很不错!⊙北京形意拳名家李雨洁演练
延伸阅读⊙完整的孟村八极拳老视频,看了不后悔,绝对值得收藏和分享转发的⊙【珍贵】日本人1991年拍摄的孟村八极拳训练视频完整版,这么精彩的视频看过的人不多!⊙孟村八极拳六肘头对练——八极拳名家吴连枝先生与弟子杨杰拍摄于日本⊙吴连枝大师罕见八极拳小架示范表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
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厚,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
【名师简介】王映海(),山西祁县人,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著名武术家。弟子广布四海,德高望重。师从心意大侠“武林散仙”戴奎先生,潜心修炼七十年。他的拳术被日本等地推崇为“最后的秘密武术”、“绝对不败的凶猛的实用性拳术”。日,因病与
延伸阅读⊙浅谈形意拳的五行拳⊙宋氏形意拳传人赵川辉视频详解宋氏形意五行拳特点,值得一看!⊙天津宋氏形意拳名家于纯海先生的五行连环拳视频,曾在《武林风》开播初与散打切磋,展示了快捷的形意拳步法⊙北京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张增记先生演练的宋氏形意拳虎形⊙巩国平
延伸阅读⊙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基础功法教学,与众不同的心意拳练法!⊙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基础功法教学(续二)⊙蜀东金家功夫传人胡鸿飞先生的金氏心意拳实战技术的基础训练教学(续三)⊙金家功夫之秘——我所知道的金家功夫
【拳种简介】巫家拳又称南少林巫家拳,属于福建南少林拳系的一个内家拳种。相传为福建连城县人氏巫必达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下传已近十代,门徒数以万计,遍布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等地。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鉴湖女侠”秋瑾等习练过该拳。
【名家简介】陈师行道长,湖北阳新县人,俗名陈世柳,身高170cm,体重70kg。他7岁习武,11岁上武当山师从武当三丰派第14代传人钟云龙道长习练武当武功,造诣颇深,尤擅轻功,系武当三丰派功夫第15代杰出传人,武当轻功继承人。
陈师行道长全面继承了武当内家传统武学,
世界杯中欧美球员的强壮令人感慨,相比之下,我们东方人就显得瘦小。在对抗中,瘦小的一方就很吃亏。既然是运动,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记得年轻时,曾与一些专业队的球员有过接触,他们身体的灵活与脚下的功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个习武的传说,说是有个人经常到树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划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陈式太极拳现在流传的有一路和二路,二路又叫炮捶。(我这里说的是以洪均生大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为例,若有不同之处请指正。)以一个没有练过拳的人来看,陈式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相比,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有发劲动作,而二路尤多。在我学了二路一段时间后恩师也让我体会一路和二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练的时候打出二路的风采来。这里我把以前的一点小体会写下来,也算是完成一个迟交的作业吧,呵呵。    一、风格不同     一路拳在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 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显得含蓄缠绵;相对而言二路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色,虽亦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但以刚发为主,更加雄浑超逸。从外形上一看就能看出不同来,甚至有时候我在打二路的时候,还曾有人问过我打的是什么拳,呵呵。可能是书生练得不好吧,没有体现出太极的特色来。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二路在风格上与一路拳有很大的不同,书生练一路的时候没人问过练的是什么拳,大概能看出来是太极吧。这也难怪,二路本来就叫“炮捶”嘛,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其风格、气势的。    二、作用不同     一路拳是基本功,主要用来体会太极拳的劲力(缠丝劲),找对动作轨迹的规矩。二路接近于实用,一些动作的尺寸规矩以实用为主。注意这里说的是“接近于实用”,而不是“实用”,此拳虽名为“实用拳法”,主要是说明练法是实用时的尺寸,而不是说就一定用所练的招式来技击。李仲轩老人说的好,不是练的拳打人,而是通过练拳练出来的功夫打人。所以任何迷信一招一式的想法都不是书生所宣扬的。任何一个东西,它的定义越严格,它的内涵就越小,可操作性就越强,也越容易掌握。这是它好的方面。但它的内涵小了,适用的范围就小了,得到的东西就少了。我们传统武术讲的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不是只求一招一式的拳脚功夫,这也许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吧。    但二路拳确实向实战更进了一步,而且还锻炼了群战。恩师讲洪师爷说过二路是一人对付两个人的练法。我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进退顾盼之间,其神意之变化确实有支撑四面,总揽八方的东西在里面。    三、练法不同     由于其作用不同,所以练法自然也就不同。恩师说过“一路是腰带手,二路是手带腰”,也许这是两路拳练法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吧。这可以用它们的作用不同来解释,二路偏重于实战,所以练法也力求与交手时是一致的。交手时“千变万化快为先”,决定了打法以手带腰。(但注意的是,虽然有此一说,练者需仔细体会,仍要注意脚手齐到。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还是要周身相合,求整劲。)    一路拳动作力求徐缓,以体会“一动则全身俱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以练成“随遇平衡”的能力。    缠丝劲是陈式拳的特色和核心,应仔细体会缠法的方向、角度、力度。通过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沉稳而又极灵活的缠丝劲。    至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闪化即打”、“挨着何处何处击”的能力,也是在体松、心静的状态下长期练习而得到的。恩师曾写给我四个字“松、圆、慢、匀”,在我的练习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外形来看,二路的快、刚、跃与一路区别很大而与其他拳种很相似,但在本质上仍包涵体现了太极特色。它是在练习者体会并能够自觉地运用缠丝劲以后,使动作更加突出实用的练法。也就是说它的“圈”小了,运动轨迹更直捷、更接近于实战了,但它的基本精神,缠丝劲没有变,也不能变。    因其兼练群战,故其顾盼进退、虚实开合更需注意体会。需知趋避之间有利害,进退之间有妙招,练拳不但要练要练得“蝇虫不能落”,还要能总揽八方,把握全局。书生曾读过一篇文章,<陈式太极拳实战迷失的一环>,现摘录部分内容: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其创立可追溯到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族人最初创了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后演变为陈氏太极拳,大体上分为大架和小架。无论是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还是陈氏太极拳,其拳法都是为了当时抵御贼寇的实战作用。据推测,大架的向外传播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大架的习者不少从事走镖的职业,其中有名的拳师就有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杨露蝉师)、第十五世陈耕耘。反过来说,在江湖上走镖也要求镖师的武功必须是大开大合、长线格斗,而大架的大圈发劲的拳路也恰恰满足了这点。而小架的习者在当时多数生活相对富足,不需要到江湖上去历险,因而一直保留了小架圈小线短、风格内敛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小架没有大架向外传播得范围那么广的原因之一,但小架同样有很强的实战性。    按照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既然大架的拳路适应走镖的需要,那么走镖的职业环境也必然对大架的应用产生影响。照理说,在大架的体系中应包含产生诸如投射类兵器、马步兵结合防御阵法等内容,但实际上,无论是大架小架的拳书中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就算大架习者将拳械套路世代相传也看不出有关的历史痕迹。这是不是陈氏太极拳迷失的一环?    保镖,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只要人和物有安全的需求,保镖的市场就会存在。陈氏太极拳最初由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演变而来,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及其后人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名震四海。在八国联军侵略之前,中国还基本处于冷兵器时代。在那时,投射类兵器、马步兵结合阵法应该还是战斗的主流方式。在现存的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的拳歌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陈氏太极拳的高手在“群殴”的打斗中尽显的英雄本色,如:“兽头势如牌挨进,抛架子短兵休接”,“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保镖是一种群体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每个镖师具备过硬的身手,更要求护镖队有整体的配合。另外,走镖面对的多数是以少胜多的群体战斗,那么在兵器和阵法上就很有讲究。一般来说,镖队若遇上响马,总镖头立即指挥镖队将要护的镖围在中央,趟子手和镖师各站其位,各司其职。前面的趟子手一边撒下铁蒺蓠,一边强弓硬孥暗器在手;而镖师更是刀剑出鞘、气运全身。一旦交手,在局部是捉对撕杀,在整体则是首尾呼应,进退有章。身怀绝技的太极拳师在镖局里至少也应该做到镖师一职,身为镖师也至少应该懂一些阵法的经验,再者,实战决定拳法的演变,当过镖师的太极拳师按理应该大大丰富陈氏太极拳以一人打多人、兵器对练的招式,增加暗器用法和二人以上太极拳“群攻群防”配合之术。但是,我们这些后人并未能在浩如烟海的太极拳文字记载中找到些许完整的叙述,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书生所言虽不完全是此文提到的“迷失的一环”,但我想说的是临阵对敌不一定就是一对一,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也是必要的。二路拳有练习这种本领的要素,需注意体会。更深一层的话,练拳也不只是拳打脚踢。古人云“不懂兵法莫练拳”,不能把握全局,谈什么兵法?    扯远了,呵呵。总之,这两套拳都都以缠丝劲为核心,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关键是刚柔相济。用一句歌词就是“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呵呵。但一路呈现柔、缓、稳的特点;而二路呈现出刚、快、跃的特点,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网站论坛:http://b916701.xici.net    苏州洪传陈氏太极拳俱乐部    联系人:陈宏    电话:    qq:    网站论坛:http://b916701.xici.net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幸福, 舒服或房子, 我至少能给你一样, 求二奶, 你懂的  
  @洪传陈氏太极
17:17:59  陈式太极拳现在流传的有一路和二路,二路又叫炮捶。(我这里说的是以洪均生大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为例,若有不同之处请指正。)以一个没有练过拳的人来看,陈式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相比,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有发劲动作,而二路尤多。在我学了二路一段时间后恩师也让我体会一路和二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练的时候打出二路的风采来。这里我把以前的一点小体会写下来,也算是完成一个迟交的作业吧,呵呵。  一、风格不同  一路拳...........  -----------------------------  很想学太极,有啥要求没?咋收费的呢?
  特想学陈式老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刘成德老师谈洪传陈式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和练拳要领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
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
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
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
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这两个圈的动作,内
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我们在练习时一定
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
,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
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
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
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
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
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
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
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
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
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
,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
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
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
”,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
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
动作要到位。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
是错误的重复。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神似,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
,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
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每个人
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
规律。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
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
”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
正。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
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
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
断地改正动作。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
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
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
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
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自身要圆,
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
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
,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
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
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
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
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
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
”,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
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
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
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
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
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
的理去做。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
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练圆以后才能体
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内外都要圆。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
的原理。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
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
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
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
。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但话说回来了,
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
“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
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
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
,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人先天不会顶
,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像车轮
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
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腰
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
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这一点我们练拳的
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棚劲”。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
式。这里面棚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棚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
分不出正隅。前人对于棚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棚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
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棚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架住是在下面,实
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棚;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
,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棚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
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怎么样练出棚劲?
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身体节节贯穿。身体放松了,上下相
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拳谱上说“上下相
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
对方的劲,能棚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
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棚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
太极拳与站桩的关系。
站桩是内家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太极拳也讲站桩。太极拳是两方面的:由阴到阳,由阳到
阴;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我认为站桩求的是静,是松。所谓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静。闹市
中也可以求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为什么?专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别人讲话可以充耳不闻了
。所以静不是无声音,是内里的静。
站桩为何能达到静?用的是意念,太极拳的站桩我认为是意念练拳。平时练拳是外动内静,站桩是
外静内动,用意念去调气,找里面的势。人们所说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就是这个问题。从外
形的开合,到外静内动,到无圈了。无圈是没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无形的,还是
按圆的规律走的。
我自己有时也闭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桩,坐着也可以,用意念练拳,劲怎么走,手怎么出,这
也是一种很好的练拳,将来与外形的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阴阳互成。但我不主张初
学者就练站桩,因为初学者静不下来。
太极拳将来练的是无法而有法,无形而有形。
&学太极者沿此路苦练下去还怕不出功夫吗?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