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阵音响搭配系统要搭配的信号线有3对或2对会影响音质吗?对于只有1对的来说,也就是混搭。

问题来源于CarCAV论坛《车主汽车音响问题咨询区》网友: 的咨询:低音功放峰值1000W电源线的保险丝要多少A的?
问题来源于CarCAV论坛《车主汽车音响问题咨询区》网友: 的咨询:低音功放峰值1000W电源线的保险丝要多少A的?
麻烦各位高人指点下看看我这个系统的器材搭配合不合理,功放安放在后备箱,还有原车导航机出来的已接有圣美歌HTL-8高转低,如何在不如DSP的情况下更好地连接两台功放呢(DSP以后会加),最简单
预算2万左右,听摇滚跟流行多一些,老哥们帮忙给下建议,谢谢。现在旧车上有赫兹163L.5 6.5三分频,后门JBL GT5-650C 6.5,一个阿尔派148cbt主机,一个马路乐M87功放,还有一个不知道什么牌子的
“线材”对于汽车音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线材要求首先是安全,其次是抗干扰性好、衰减小。同时,选择汽车音响线材也要注意屏障。然而,音响线材基本上可分为:“电源线”、“信号线”和“
音响喇叭最理想的水平就是能够均匀重放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20Hz-20kHz的所有音频信号。但现实中音响喇叭单元毕竟受到了其特定的材 料和结构的限制,要同时做到既满足高音具有金属感的灵巧明
我们都知道线材的材质、纯度、编织,对音质有很大的影响。越是高档的音响器材,对线材的要求就越高。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的喇叭这么容易烧坏?是质量问题还是?我于是把一些损坏的喇叭解剖,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也请各位想一下在喇叭损坏的时侯有没有这里其中的一种情
音响玩了十几年,从最初的卡带机到后来的MD和CD;从最初的ALPINE、PINEER等日系品牌到后来的欧美品牌进入;从最初的DIY到后来的改装店,再到后来的技术团队组建;从最初的懵懂少年到现在的不惑
音响改装,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有点人可能是考虑改装后的效果,优质的声音,音响的质量,最高的性价比......
改装案例进入>>
在过去的几站MACE赛事中,EDIFIER漫步者汽车音响和音麦图汽车音响团队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
已有改装案例3642篇
论坛有3642篇主题帖
已有1065家会员店
品牌专区进入>>
免责声明:CarCAV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汽车影音网用了这种信号线,声音变得更动听--《实用无线电》2000年02期
用了这种信号线,声音变得更动听
【摘要】:正 许多名牌信号线的性能超凡入圣。很多人都认为越是优质的线,越是要用在高档的音响系统里,方能听出它的特色,正如俗话所说的“好马配好鞍”,就是这个道理。营业员在普通的店堂里向顾客展示此类商品时,由于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或是
【关键词】:
【分类号】:TN912.20【正文快照】:
许多名牌信号线的性能超凡入圣。很多人都认为越是优质的线,越是要用在高档的音响系统里,方能听出它的特色,正如俗话所说的“好马配好鞍”,就是这个道理。营业员在普通的店堂里向顾客展示此类商品时,由于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或是器材还够不上档次,往往难以让顾客当场体会到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小平;[J];家庭电子;1998年12期
周炳赋;[J];家庭电子;2001年11期
高瓴;[J];实用影音技术;2002年01期
胡斌;[J];电气时代;1998年11期
戴洪志;;[J];音响技术;2008年06期
;[J];视听技术;2005年11期
丁绍华;;[J];实用无线电;2000年04期
秦言;[J];家庭电子;1998年01期
蒋润兆;[J];家庭电子;1998年02期
李栋梁;[J];家庭电子;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玉河;;[A];《影视舞台照明与音响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经建;;[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辜小安;郑天恩;马筠;刘宪章;;[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付朝晖;李正刚;李铁术;;[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熊文波;张绍栋;;[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蒋国健;林建恒;常道庆;衣雪娟;陈鹏;王彦;殷宝友;;[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范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石磊;;[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范文渊;陈永顺;;[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田静;;[A];北京声学与振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柏伟平;[N];电子报;2001年
;[N];电脑报;2002年
刘纯友;[N];安徽日报;2010年
钟元翔;[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龙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戴洪志;[N];电子报;2006年
李永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刘利君;[N];电子报;2006年
张策;[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刘俊;[N];电子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颜天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唐世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张丹;[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刘劲松;[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吴多龙;[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孙晓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张尧;[D];浙江大学;2010年
贺训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冯利民;[D];浙江大学;2007年
魏浩征;[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晶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谭谦;[D];天津大学;2010年
王文;[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颜彬;[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赵海军;[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王珏;[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赵艳芳;[D];天津大学;2004年
曹鹏;[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徐超;[D];浙江大学;2005年
赵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近年来HiFi行业最大的进步当然是版权数字化。&br&&br&从索尼发明CD开始,数字音频就正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后来又有了MD和MP3等小型数字音频设备,但是对HiFi圈都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因为CD作为版权载体,始终是人们能通过正版途径获取的最高码率载体。&br&&br&但是后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家也都看到了,CD这种实物载体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哪怕是CD存量很多的老HiFi玩家里也出现了『抓轨』这种玩法,因为切歌操作更加简单方便。&br&&br&同时,CD作为一种30年前发明的标准,44.1kHz的采样率已不再是现在的新设备所能支持的最高码率。所以HiFi玩家开始不断追求升频或是非正版渠道流出的高码率音频。&br&&br&索尼曾经推出过记录DSD音频的SACD标准。但是因为DSD音频对解码的特殊要求加上索尼对SACD碟片标准的封锁,造成了主流厂家们都没有跟进。&br&&br&OK,重点来了。&br&&br&在上面这些背景下,加上苹果iTunes Store的数字化版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催生了正版高码率数字音频的诞生。索尼放弃了对SACD的经营,推出了Hi-Res品牌,并拉拢了几个版权商,出售正版高码率音频,其中包括:&br&1.挪威的&a href=&///?target=https%3A///2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L&i class=&icon-external&&&/i&&/a&&br&2.英国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nn Records&i class=&icon-external&&&/i&&/a&&br&3.英国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imlabel&i class=&icon-external&&&/i&&/a&&br&4.韩国的&a href=&///?target=http%3A///hd/index.nh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V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5.港台地区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6.&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lue Coast Records&i class=&icon-external&&&/i&&/a&&br&7.韩国的&a href=&///?target=http%3A//www.bugs.co.k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ugs&i class=&icon-external&&&/i&&/a&&br&8.澳洲的&a href=&///?target=https%3A//.a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digital&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其中以Linn Records在HiFi圈影响最大,因为Linn本身就是英国老牌HiFi厂,他家的产品是包括我在内很多HiFi玩家的梦想设备。现在的Linn已经砍掉了所有的CDP产线,旗舰音源变成了网播。&br&&img src=&/ce1b45c67337efaa3aff071e181f46b6_b.png& data-rawwidth=&1001&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1& data-original=&/ce1b45c67337efaa3aff071e181f46b6_r.png&&(图为Linn在产旗舰网播Klimax DSM)&br&&br&国内也有HiFi厂跟进,比如&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声韵Auralic&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bc1ce5fd1abb6e10b65da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bc1ce5fd1abb6e10b65da_r.png&&(图为声韵最新网播数字转盘Aries)&br&&br&不过,因为数字音频的特殊性,CD这样的实物载体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并不会被数字版权完全取代,尤其是实物还具有周边属性的时候。&img src=&/fbc471caa747d0cee588b4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fbc471caa747d0cee588b4_r.jpg&&&br&================&br&这里想展开补充介绍下SACD。&br&&br&SACD是为了记录DSD信号而开发的新标准,和记录PCM信号的CD有着很大的区别。索尼考虑到DSD信号对解码硬件的特殊需求,在SACD的碟片标准中设定为了两层,一层为普通CD,一层为SACD。普通的CD光头因为焦距和精度不同无法读取到SACD层,而专门的SACD机则能够读取到SACD层。这样的标准设定不仅能兼容以前的CD播放设备,还能够防止光驱对SACD层数据的抓取,避免盗版的流出。&br&&br&因为SACD对版权的特殊保护加上对老设备的完美兼容,三大老牌日系HiFi厂Esoteric、Accuphase、Luxman都对SACD进行了鼎力支持,并开发了支持SACD的新系列旗舰CDP。但包括Linn、Meridian在内的大部分的欧美HiFi厂都对SACD保持了观望的态度。&br&&br&不过,索尼自己的一次失误打破了SACD的不破金身。&br&&br&2007年索尼发售了初代PlayStaion3,支持SACD播放成为其卖点之一。其实这时的索尼已经嗅到了危险的讯号,08年的第二版PS3即停止了对SACD的支持。2010年PS3宣告破解,使得SACD数据的抓取成为了可能,大量的SACD通过破解的初代PS3被抓取后开始在互联网上流通。这也使得10年后的几年内,HiFi圈都在围绕着DSD和超高码率转(因为DSD可以软解为384kHz的PCM)。&br&&br&至此,失去了版权优势,仅剩的码率优势又受到了Hi-Res的冲击,SACD本应迎来消失。但已为SACD标准投入大量经费的日系老厂仍不愿放弃SACD。&br&&br&TEAC旗下的Esoteric可能是为SACD标准投入最多的HiFi厂了。他家最著名的技术是VRDS无共振读取系统,能保证CD的平稳读取,减少时钟抖动。但是SACD的读取转速比CD快上几倍,原本的VRDS结构无法直接用在SACD上。为此Eso投入了大经费研发了VRDS-NEO:&br&&img src=&/efda4ad0c561ad579ff8_b.png& data-rawwidth=&797&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7& data-original=&/efda4ad0c561ad579ff8_r.png&&这可能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光盘读取系统了。&br&&br&为此,Esoteric自行出版了大量的古典SACD,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制作精良的SACD上面会有Esoteric标志。&br&&img src=&/a2bfa8612dec058b647012_b.png& data-rawwidth=&594&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4& data-original=&/a2bfa8612dec058b647012_r.png&&
近年来HiFi行业最大的进步当然是版权数字化。 从索尼发明CD开始,数字音频就正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后来又有了MD和MP3等小型数字音频设备,但是对HiFi圈都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因为CD作为版权载体,始终是人们能通过正版途径获取的最高码率载体。 但是后…
今天稍微查证了一下。&br&&br&关于AKG奥地利的关闭,百度贴吧有如下消息:(注意加粗内容)&br&-------&br&AKG's Austria headquarters will be shut down by June 2017 after almost 70 years. Parent company Harman says it was a difficult decision that they were forced to make due to tough competition in the audio market. &b&The R&D teams that developed their products will not be retained by Harman.&/b&&br&总结下就是:&br&1、关闭奥地利总部&br&2、原总部研发团队全体被开了&br&-------&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重磅消息】akg在奥地利的总部关闭了!&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以及&a href=&///?target=http%3A///p/%3Fshare%3D9105%26fr%3Dsha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IP AGK:一个时代的终结_akg吧&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然后指向了一个来源站:&br&&a href=&///?target=https%3A///r/headphones/comments/54xm0u/rip_akg_end_of_an_er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IP AKG: end of an era : headphon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而这个RIP来源站的来源是:&br&&a href=&///?target=http%3A//mobil.derstandard.at/6/Kopfhoerer-AKG-Werk-in-Wien-schliess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obil.derstandard.at/20&/span&&span class=&invisible&&/Kopfhoerer-AKG-Werk-in-Wien-schliess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并不需要梯子。但是是德语。&b&这个最终来源站中并没有支持上文加粗部分的内容。&/b&&br&&br&简单看了一下,与这个国内新闻的内容基本一致:&br&&a href=&///?target=http%3A///38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AKG维也纳部门迁至&卓越中心&的申明&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972159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AKG关停奥总部,哈曼官方是这样说明的!-搜狐&i class=&icon-external&&&/i&&/a&&br&然后再加上:“裁员131人”&br&以及:“十年前,AKG Vienna有500+人。2009年,裁员100+人,同时大量产品改为MIC。”&br&(所以还有大约200+人吧)&br&综合一下的话就是,&br&“在2017年6月前,将AKG Vienna的工厂、部门、机构迁出,同时裁员131人。”&br&&br&有些网站是这样的:&br&&a href=&///?target=http%3A///redian/itrd/9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KG已经停止运营奥地利总部,难道真的要倒闭了么?-中国数码产业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据悉,目前AKG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总部,已被其母公司哈曼关停,并相应对其全部的研发人员进行了裁员。”&br&没有任何来源信息。&br&&br&最终,我们并不知道研发团队在不在这131人名单里,我还没有找到确切信息。&br&&br&下文是基于“工厂搬迁并且研发全裁”写的。我并不打算改动它。&br&-------------------------------------------------------------------------------------------------以上,&br&&b&好伤心。&/b&&br&&b&我现在好伤心。&/b&&br&&b&我说了两句K3003,就有好多小伙伴跳起来咬我。&/b&&br&&b&然而我把K812这一只超棒的次世代旗舰耳机黑成了狗屎,&/b&&br&&b&没人有意见。&/b&&br&&b&没人有意见。&/b&&br&&b&没人有意见。&/b&&br&&b&为什么K3003能有这么多忠粉,K812就没?长得丑是K812的错么??&/b&&br&&b&(虽然有小伙伴说我不该喷K812的tesla技术,但是这位小伙伴看起来并不是K812的忠粉。)&/b&&br&&b&我知道我黑K812选择的方向比较正确,营销失误是实打实的。但是也不至于效果这么好吧……&/b&&br&&b&为什么K812这么好的耳机没有人粉?你看我黑它黑了有段儿时间了,多人点了我的赞,好多人拉了我的黑,然而&/b&&br&&br&&b&没
!&/b&&br&&br&&b&明明上市价比K3003还便宜,明明便携设备推着也能听……&/b&&br&&b&为什么K3003就是里程碑,而K812不是?&/b&&br&&b&为什么K3003就是大众情人,而K812不是?&/b&&br&&b&不是因为K812比K3003音质差。&/b&&br&&b&而是因为K812长得丑,缺乏卖点,更有T1和HD800在它前头发布。&/b&&br&&b&看看IE800的处境就能知道长得丑卖点无力发布的晚有多致命了:火不起来。&/b&&br&&b&所以说,如果AKG独立运营,研发部门绝对是宝贝。&/b&&br&&b&但是AKG上头还有个HARMAN粑粑。这就很尴尬了。&/b&&br&&b&AKG奥地利并不能让耳机更漂亮,也未必能给HARMAN带来可以预期的可观收益。&br&&/b&&b&要知道,&/b&&br&&b&观众只看脸,HARMAN只看钱。&/b&&br&&b&-------------------------------------------------------------------------------------------------以上加黑,&/b&&br&&br&&br&终于关了。&br&&br&容我感慨一下。&br&&br&终于关了。&br&&br&早在K701转国产的时候,我就在等这一天了。&br&&br&早在K3003转国产的时候,我就在等这一天了。&br&&br&早在拜亚动力推出特斯拉换能技术而AKG无所作为的时候,我就在等这一天了。&br&&br&早在森海塞尔推出HD800更新HIFI旗舰定义而AKG无动于衷的时候,我就在等着一天了。&br&&br&早在大小馒头大小都市人逼厕陌生人妻在中端消费数码市场各种疯狂圈地,而AKG无头苍蝇的时候,我就在等这一天了。&br&&br&啊,终于关了。诶,终于关了。&br&&br&分割一下——————————————————————————————&br&&br&正经八百的讲。AKG奥地利工厂关闭,主要分两块儿:产能转移,研发裁员。&br&&br&产能转移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经济行为:把工厂从成本高昂的欧洲国家向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迁移。大家都这么干,除了美国。实际效果也是非常非常显而易见的,无论是K701还是K3003,国产化之后价格都是拦腰一刀。接下来我们期待K812的价格。&br&&br&数数产地:我只见过K712是slovakia……其他都是MIC,比如传奇型号K240魔改款MKII,K601、701、702、3003,现在还在坚持奥产的大概只有70265th和812。&br&&br&所以奥地利工厂的关闭基本是顺利成章的事儿。很多烧友很多年前预见到这个事儿了。&br&&br&正因为AKG产业转移干了好多年,尤其是3003国产化之后,估计很多烧友都能接受工厂关闭这个事儿,反正国产AKG一样好使。&br&&br&然后是研发裁员。网络流传的消息是说,HARMAN粑粑决定解散AKG奥地利的研发团队并且不当接盘侠。&br&&br&研发裁员——而且是全队裁员这个事儿,很多烧友还是很遗憾的,包括我。&br&毕竟,很可能,一代经典奥地利之声就此失传。&br&毕竟,很可能,下一代旗舰对决变成白牙T10 vs. 森海HD1000 vs. SONY MDR-Z10R (观众:呸!你个凑表碾的SONY粉!)&br&毕竟,很可能,万年经典K系列传奇耳机再无后续之人。 &br&咳咳……&br&&br&但是,要我说……裁的好。早就该裁了。&br&&br&AKG奥地利研发团队,真是怠惰好多年了。&br&&br&翻翻看AKG历史上的产品,KK之类的咱就不说了,最近几年的:&br&&br&&br&K3003。&br&鄙人拙见。K3003之所以会火,不是因为音质好,不是因为设计优秀,而是因为……&br&&b&&u&卖得贵。&/u&&/b&&br&K3003带着超有逼格的奥地利传统HiFi大厂的名号,以小巧的身材精致的外观冲进“万元级入耳式耳机市场”这个多单元定制动铁的传统保留地,把那些其丑无比还没有低音的定制动铁杀了个片甲不留。&br&&b&所以3003的成功归根到底是个营销问题,这条塞子填补这样一个空白市场:“土豪的耳塞”。随后森海跟进发布IE800,但是已经晚了好久,壕塞第一的宝座已在3003臀下。&/b&&br&&br&K701。&br&婉约的奥地利风格。我认为最能代表这只耳机的一句话了。或许加上……&br&&b&&u&丧心病狂的难推!&/u&&/b&&br&来,有多少人被她65欧的阻抗骗到了,收到家里只能听个响,最后跟我一样摆在手办盒子里了的??&br&701耳套裁剪非常舒服,声场丧心病狂的开阔,各种各种优秀之处不再一一罗列,总之,完全值得再花6000大洋投资一台刺猬,不愧是与HD600、DT880三足鼎立的旗舰机耳机。&br&然而K701火起来不是因为旗舰机的性能,而是因为秋山澪。K-ON之后,K701席卷东亚二次元市场,多少宅男买回来就为了摆在手办盒子里……当然我认为这些宅男也是被65欧的阻抗骗了或者压根不知道大耳机需要台放推这回事儿。不过宅们并不在意,因为国产化之后的K701就长着一副大手办的价格。&br&真的,这真要感谢把701设计成白富美的设计师。&br&还有那个神底座。真的,HARMAN该给提出这个底座的设计师2倍的年终奖。&br&如果701长着一副K420的脸,你觉得701的销量能砍去几刀?起码我是不会买了。&br&&br&K420,以及,K450,K374。&br&K420的销量简直是个神话:(京东)8万多条。虽然飞利浦和铁三角都有更畅销的产品(12万条和9.6万条),但是这俩都是一百多的耳机,而K420卖接近三百。也就是说,单算京东上K420的销售额,两千四百万。(先不考虑这货也卖过两百多)&br&为什么这么好卖?定位问题。&br&K420抓住了低端消费者的三个痛点:&br&大牌子。&br&便宜。&br&动次打次动次打次苍茫的………………&br&顺便加上一条大多数人没注意的因素。&br&大耳机。(入耳式耳机损伤听力的谣言什么的简直是神特么助攻)&br&
(话说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大耳机音质一定比小耳机好??)&br&&br&K240作为生产工具就不说了。&br&&br&而最新旗舰K812。&br&对不起我实在有点儿不明白K812是怎么能和HD800、T1并称新三大旗舰还和HD800买一个价的。&br&对不起我完全找不到K812的卖点在哪儿。&br&也许……单纯因为AKG参与了上一轮期间游戏所以这一轮也一定要出场?&br&拜亚动力的研发部门给T1带来了一个新名词:特斯拉单元。真是如此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此一个单词就足够拜亚T1在旗舰界纵横(营销意义上的)。&br&森海塞尔更绝。不用描述什么技术名词,次世代的耳机外观和价格定位说明一切问题。&br&(如同K3K3吊打一票定制动铁,HD800在传统大耳市场杀了个来回。)&br&相比之下SONY延续了黑科技习惯:斐波那契栅格,镁合金球顶和镀铝液晶塑料的丧心病狂的70mm复合振膜、强磁铷磁铁、无谐振外壳、日本纸声阻。&br&(如果SONY电视早点儿学着这么吹牛逼,也不至于从2013年开始用了好几年量子显示屏最近又被三星拿去吹。)&br&K812?抱歉,看着K812包装上写的1.5tesla我快把眼泪笑出来了……拜亚动力都快把tesla变成T1的代名词了,你AKG还敢把tesla往脸上写……&br&&br&(P.S,我又仔细想了想,这个事儿终究还是营销团队的低级失误,这个锅研发部门要不要背一下呢?不过终究还是AKG的锅。我我刚稍微查了查,1.0+tesla级别的磁铁基本都是稀土磁铁做的,估计SONY的强磁铷磁铁也是做到了超过1tesla的磁通量密度,然后SONY选择了老土的强磁铷磁铁做宣传,而AKG选择标注1.4tesla与拜亚动力正面硬肛……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狂喷AKG的tesla,我就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三星发布S7Edge之后,苹果立刻跟进,发布iPhone6Edge——就像是认栽宣言是不?不过小米Edge这么肛就没事儿了。所以,你是把AKG当苹果呢,还是把AKG当小米呢?)&br&&br&所以你看,HARMAN留着AKG奥地利研发部门有啥用?&br&&br&我不知道新一轮万元级旗舰用的黑科技是不是真的能带来耳机革命。&br&但是,什么&b&噱头&/b&都没拿出来的AKG奥地利部门还有什么用呢?&br&&br&K3K3之后四五年里啥市场大作也没拿出来的AKG奥地利部门能有什么用呢?&br&&br&情怀??&br&&br&抱歉。&br&&br&森海能讲情怀,白牙能讲情怀,索尼能讲情怀,甚至铁三角也能讲情怀。&br&&br&但是AKG不能。&br&&br&&b&因为观众只看脸,HARMAN只看钱。&/b&&br&&br&&br&&b&——————————————————————10月8号&/b&&br&&br&在诸位知乎大V、AKG死忠粉们,开喷之前,我先重复说几点。(我想到了老师们的黑脸:这个问题讲了N遍了你们就是记不住!!)&br&&br&我这文章通篇是&b&讲营销&/b&。表扬的是K3003的营销,表扬的是K701的营销,表扬的是K420的营销,喷的是K812的营销。&br&&br&喷的是AKG奥地利研发部门在这个营销过程中没有输出。&br&&br&顺道黑了一把K701的难推。&br&&br&并没有对K3003的音质提出任何质疑。&br&&br&上文我是这么说的:&br&“K3003带着超有逼格的奥地利传统HiFi大厂的名号,以小巧的身材精致的外观冲进“万元级入耳式耳机市场”这个多单元定制动铁的传统保留地,把那些其丑无比还没有低音的定制动铁杀了个片甲不留。”&br&&br&我都这么吹K3K3牛逼了还是有一众死忠粉喷我乱黑K3K3。&br&&br&还有人指责说: “耳机史上的里程碑能被你个小不点否认??笑话。”&br&&br&金馆长表情捂脸。&br&&br&当然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点的,但争论点从来不在K3K3音质好不好。这么多旗舰级音质产品,一大坨动铁圈铁还有动铁一样的动圈,为什么偏偏K3K3火起来了。动铁做不到K3K3一样的音质吗?动圈做不到K3K3一样的音质吗?别家的圈铁做不到K3K3的音质吗?市场从来不是谁音质好谁好卖这么简单。&br&&br&AKG的研发团队必然有强大的实力。裁掉固然可惜。&br&&br&问题是AKG头上骑着个只看钱的HARMAN粑粑呢。&br&&br&对了,甚至可以你来喷我,说,K3K3卖得好,不是因为卖得贵,而是因为长得俊。&br&&br&我必然只能金馆长表情捂脸X2说:“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br&&br&然而并没有人这么喷我——迄今为止。&br&&br&所以我先把这个窟窿填上——之前忘了吹AKG的外观了。&br&&br&K3003能炒这么火,也是因为所有能找得到的塞子里头,K3003最符合正常人类的审美。&br&&br&&b&因为观众只看脸,HARMAN只看钱。&/b&&br&&br&——————再割一下——————————————————————————————&br&&br&居然有人以为“卖得贵”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么??&br&&br&这可是代表一整套的产品市场定位策略啊!!&br&&br&AKG整个营销团队没日没夜的工作就被无视了么??&br&&br&为什么初始定价一万三,为什么后来定价六千?&br&&br&产地差异??&br&&br&金馆长表情捂脸X3&br&&br&K3K3要是上来卖6000跳水到3000还能成为一代神塞么??&br&&br&金馆长表情捂脸X4&br&&br&K3003卖一万三的时候EX1000也就卖3000,&br&&br&真有人以为这一万块的差价是K3K3与EXK的音质差距么??&br&&br&金馆长表情捂脸X5
今天稍微查证了一下。 关于AKG奥地利的关闭,百度贴吧有如下消息:(注意加粗内容) ------- AKG's Austria headquarters will be shut down by June 2017 after almost 70 years. Parent company Harman says it was a difficult decision that they were …
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了。&br&&br&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音质。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数字设备,所以这里我的定义是,&b&音质指的是实际声波与原始波形的接近程度,即回放出来的实际声波与原音频文件所保存的波形越接近,则音质越好。&/b&假设有一个音频文件 A.wav,又有一个理想的录音设备,它可以将空气中的声音毫无损失地录下来,存为 B.wav,则这个 A.wav 与 B.wav (从&b&时域&/b&和&b&频域&/b&上都)越接近越好。&br&&br&再说说频响曲线。对一个系统(设备)来说,&b&幅频响应&/b&和&b&相频响应&/b&在一起才构成整个系统的响应,而一般说的频响曲线只是指幅频响应。我很少有见过厂商给出相频曲线。(5/24 补充:其实还是有的,比如我自己用的监听音箱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manuals/vxt/vxt6_datasheet_3_2010.pd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RK VXT6 的 datasheet&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就有群延时曲线,只不过这个曲线在民用领域很少受关注)&br&&br&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音频文件从手机里播放到被人听到需要经过哪些影响音质的过程。大致过程是这样的:&br&&br&音频文件 -& 操作系统的混音器(Mixer)-& 操作系统 DSP 算法(音效、重采样,可能会用到 DSP 芯片)-& DAC -& 放大器 -& 耳机/音箱 -& 空气 -& 人耳&br&&br&鉴于空气和人耳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只研究到音箱/耳机出来的声音。这前面几乎每一步都会影响音质。&br&&br&首先是操作系统的混音器,它负责的是将系统内各个播放声音的程序混合到一起,从而可以使各个程序同时发声而不会出现一个程序将输出设备独占而其他程序不能发声的情况。表现在代码上也就是做加法,把各个程序的输出加起来。如果只有一个程序在播放音乐那还好,但手机还要处理铃声和提醒声音等。加法是怎么做的呢?这取决于算法。如果是定点的加法,为了保证加完的值不会溢出,会先对两个数据进行右移再相加。浮点的情况更为复杂,而且因为现有大多音频文件都是 16 位定点格式,所以还要经过定点&-&浮点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个过程也会损失精度。总之,程序会通过牺牲精度来换取动态范围。而如果只有一个程序在输出呢?别忘了你还有个调节音量的东西吧,那个就是给波形上的每个点乘以一个增益值(gain),乘法过程也是会有精度损失的。总的来说,混音器这一步的精度损失无法避免。但手机上除了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间都是浮点运算的,精度的损失一般不会超过 -90dB,你是听不出来的。&br&&br&然后是 DSP 算法部分。音效(低音增强、增加空间感等)这一部分是主观性的,不属于「音质」的范畴,就不讨论了。假设所有音效都已关闭,那唯一剩下的就是重采样。对手机来说,重采样的存在是由于一个 DSP 芯片往往只支持一种输出采样率,或者 DAC 只支持一种输入采样率,而大部分情况下这个采样率是 48kHz。这是由于如果要支持不同采样率,特别是像 44.1kHz 和 48kHz 这种不成整数关系的采样率,需要配备频率不同的晶振。由于各种原因,晶振产生 48kHz 的时钟频率更容易。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的大部分音乐都是 44.1kHz 的,因此会经过一个 44.1kHz-&48kHz 的重采样。&b&非整数倍的重采样是会大大损失精度的,不要以为采样率变高了音质就会变好。不经过重采样直接输出的才是最好的音质。&/b&重采样对音质的影响取决于重采样算法,劣质的算法可以导致严重失真。&br&&br&接下来是 DAC,即数模转换器。它的作用是把以 01 序列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的电压。这是对音质影响十分显著的一个模块。DAC 的频响也容易做到平直,但衡量 DAC 的音质还需要参考许多其他参数。DAC 的好坏基本可以就看芯片本身的厂商及型号等,所以没什么可说的。好的设备会用比较高端的 DAC。&br&&br&然后是放大器。这才是老罗说的那个部分。相对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容易做到平直的幅频曲线的。但相频则不一定。此外总谐波失真、线性度等也是重要的指标。这部分我不是特别了解,希望能有懂模拟电路的人补充下。( &a data-title=&@堂主&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76e7bfdec& data-hash=&776e7bfdec& data-hovercard=&p$b$776e7bfdec&&@堂主&/a& 提到了目前放大器的频响已经很容易做到平直)&br&&br&最后是耳机/音箱。通常来说,它们的幅频曲线很难做到平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声单元所能发出的频率高度与其尺寸成反比。所以&b&根本不要指望耳塞式耳机能发出有效的低频&/b&。这也是头戴式耳机一般来说比耳塞式或者挂耳式的音质更好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音箱来说,往往会采用二分频、三分频,甚至多分频,即多个发声单元负责不同的频段,其中还会有滤波、处理频段连接等问题。从整个音频流来看,&b&耳机/音箱才是对音质影响最大的部分。&/b&你手机里放的全都是无损音乐、手机支持直接输出 44.1kHz、DAC 用的是最好的芯片、放大器几乎没失真,结果你用了一副 50 元的街边摊上买的耳机,那音质就是个渣。&br&&br&======================================&br&&br&总的来看:&br&&br&1.频响曲线能不能反映音质?&br&能。理论上来说越平直的频响曲线越好,系统响应越接近于直通。但光看一个频响曲线是十分不全面的。&br&&br&2.放大器的频响曲线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音质?&br&很少。&br&&br&3.对手机来说,有哪些影响音质的参数值得关注?&br&混音器和重采样算法,各个手机都一样或差不多。&br&放大器,比较重要,但正如 &a data-title=&@堂主&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76e7bfdec& data-hash=&776e7bfdec& data-hovercard=&p$b$776e7bfdec&&@堂主&/a& 所说,目前手机的放大器已经可以做到很好的系统响应,所以大家都差别不大。&br&DAC,比较重要,看芯片型号。&br&&b&决定性的环节还是在你的回放设备,用个好点的耳机或音箱比什么都有效。&br&&/b&其他常用的评价音质的参数还有失真度、信噪比等。&br&&br&============================================&br&5/23 补充:&br&&br&我们说幅频响应+相频响应=整个系统的响应,这里其实已经假定了这个系统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然而现实中的系统是很复杂的,往往是非线性且时变的系统(举些最简单的例子,频响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系统特性与输入信号的幅度有关等)。对于音频回放设备,我们在工程上会希望它尽量接近于一个&b&响应是直通的线性时不变系统&/b&,而频响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的幅度与频率的关系,相频响应反映的是相位(可以理解为延时)与频率的关系,这两个响应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指标可以反映系统线性的程度与时不变的程度,如放大器的「线性度」。&br&&br&「系统」、「线性时不变」等都是信号与系统中的概念,不知道的可以查维基百科。&br&&br&=============================================&br&5/24:&br&&br&有人认为电子管放大器的音质比晶体管更好,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们对「音质」的定义不同。电子管放大器会产生更多的偶次谐波失真,会给人耳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声音。然而事实上电子管放大器确实是带来了更多的失真,没有真实地还原声音。至于评论里有人说的「音质不等于保真度」也是同样的,我们对「音质」的定义不同。我在一开头就给出了我对「音质」的定义。此外,我搜遍网络也找不到对「音质」不等于保真度的定义。当然「音质」本身也并没有个严格的定义,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义也是正常的。对于我来说「保真」以外的都应归入「音效」的范畴。没有严格定义也就等于没有了严格的标准。而「保真度」却是可以用实验和数据衡量的指标。我个人来说,就更喜欢现代的集成电路放大器,因为它们带给我更准确而非更好听的声音。此外对于混音师等音乐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准确性更是首要的考虑。现在的各种音频软硬件普遍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各种衡量准确性的指标来作为其品质的标准。而如果要好听,即使是烂耳机也可以通过一些 DSP 算法处理来讨好人耳。&br&&br&&br&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回答,感谢大家点赞。( ̄▽ ̄)
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音质。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数字设备,所以这里我的定义是,音质指的是实际声波与原始波形的接近程度,即回放出来的实际声波与原音频文件所保存的波形越接近,则音质越好。假设有一个音频文件 A.wav,又有一个理想的…
这是知乎上hifi耳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iPhone居然和hifi鬼混到一起了?果粉,尼也是垢了!&br&&br&讲真的,iPhone从来都够不上hifi的水准好么?苹果手机,那也就是听个响而已。&br&&br&不信?&br&请拿着可爱的果7去耳机店里:&br&果:“老板,来HD600我听一下?”&br&老板:“带音源了么?”&br&果:“来,插上我新入的果7”&br&老板,一脸懵逼状。&br&果:“来个低阻的也行啊,SR325吧”&br&老板,一脸懵逼状,again&br&果:“大耳不行,整个入耳试试呢?UE80?K3003?”&br&老板,“泥够了啊!给你一条PX250玩去。”&br&老板,一脸懵逼状,“出门左转,你去玩beats去,别在这儿捣乱,我还要做生意呢。”&br&&br&说白了,果就是快消品,和beats同属一类。平时听听口水歌,或者小型乐队的唱奏,也就是最大能力范围了,非要跑来混hifi圈,听交响大编制,搞笑的吧。&br&不信?&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哎,你居然又不信,again!&br&道不同不相与谋,886~~&br&&br&另外,当年索尼大法横行天下的时候,索尼手机的耳机线控是非标,骚尼自家的hifi耳机(且不论高端产品,即便是低端产品)并没有去做适配!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果粉哪来的自信心,居然大言不惭得问出这种“我要上天呢”的题目。&br&如果非要让耳机厂商联合一家终端厂商推出新标准接口,那也是应该谷歌好么!&br&&br&===========更新===================&br&无意攻击果粉哈,没必要给自己找敌人。&br&关于其次:&br&给出的正面回答:AKG 森海 拜亚 歌德 铁三角 索尼等一流HIFI耳机&b&不可能&/b&去迎合苹果!&br&1,苹果市场存量是10亿台手机终端的体量,hifi的体量才多少?玩耳机的人太少了!苹果根本不屑与诸厂家搞什么战略合作。随便在东亚找个做快消品的厂就把事儿干了。&br&2,苹果手机没几个钱,要玩一流HIFI耳机厂商的旗舰机,甚至凑一套二线产品耍耍,都比果7贵多了。HIFI不可能去迎合苹果推出的标准。&br&3,不可否认的是,经常在论坛会有烧友讨论苹果和各色耳机的搭配;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经常会有烧友鄙视这种混搭。前者在追求音质的同时追求着便利,一套系统最终变成了骡子,不置可否。&br&&br&关于再其次:&br&4,我们讨论的不是HIFI耳机啊?!早知道我就不来答题了,我对非hifi耳机不感冒,对苹果也不感冒。对了,我说过了,PX也是森海家的,可以拿去听苹果耍耍。前提是接口通用,或者上适配转接。&br&&br&关于再再其次:&br&5,低阻的意思是耳机对功率的需求小,高敏的意思是耳机对更微弱的电流敏感,更&b&容易出声音&/b&。但是&b&听个响,和听个品质是有重大区别的&/b&。把耳机伺候好,只是最低消费的其中一部分。决定音质的还有音源文件质量、DAC的品质、耳机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有耳朵的能力。不同的耳机对输入有不同的需求,耳放用以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直推是指干掉耳放;干掉耳放只是去掉了最低消费链中的一环!&br&再来总结一下苹果直推干了点啥,音源文件质量&b&差&/b&、DAC的品质&b&没有&/b&、耳放&b&无&/b&、耳机&b&非HIFI&/b&,再上个&b&转接头&/b&适配!&br&换个体位再描述一下,苹果在追求渣渣音质的道路上,希望一流HIFI厂家与之共舞?画面太美了~~
这是知乎上hifi耳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iPhone居然和hifi鬼混到一起了?果粉,尼也是垢了! 讲真的,iPhone从来都够不上hifi的水准好么?苹果手机,那也就是听个响而已。 不信? 请拿着可爱的果7去耳机店里: 果:“老板,来HD600我…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任何一款手机来说,&b&音乐播放都是一道命门&/b&。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守旧派,从两年前开始,也已经把我的松下Diskman给扔在房间做一台安静的台式Music Player(众人哗然:卧槽,两年前还用Diskman……),而我的兜里的两台上古世纪留下的正统MP3 Player也一直都是电槽空的状态,听歌基本都靠手机了……&br&&br&或者,从另一个侧面,网易在网易云音乐上的发力,以及阿里收购虾米,甚至追溯到当年那个大陆区炮灰产品Google MP3,都说明了,音乐这个大坑在手机/移动互联端的重要性。&br&&br&所以,魅族的“回归音乐”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出发,像发布会上,还请来了逃跑计划主唱毛川,《夜空中最亮的星》作加持。在 &a data-hash=&ffbe1e25d78aa1aa39b6baf6a6a5c781& href=&///people/ffbe1e25d78aa1aa39b6baf6a6a5c78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ffbe1e25d78aa1aa39b6baf6a6a5c781&&@汪惟&/a&
的答案中,把一直走传统路子的Vivo之发展链条说得很清楚了,在音乐手机或者手机的Hi-Fi上,Vivo这一块的老大地位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先发的优势,魅族很难去追。譬如MX4Pro中反复提到的芯片ES9018 K2M,说实话,魅族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使用这个芯片的手机了,且这个芯片,说白了,本就是Vivo所催生的东西。 &br&&br&不妨再往前绕一点。在Android 4.0之前,Android本身的音频架构就是有严重缺陷的,强制SRC到48kHz输出……好吧当年大伙儿在PC上用Foobar,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强制SRC中打勾,想到这个事情也是任我醉倒在池边了。为了解决劣质的SRC问题,Vivo通过VRS软解决方式,以及通过在手机内植入专业DAC(数字模拟转换)的办法,不通过Android本身,而是用独立的音频解码芯片来毕竟Hi-Fi音质。在X1的时候,vivo选的是Cirrus Logic的CS4398,还丧心病狂地在全球范围的所有CS4398库存都搜罗了,结果在X1的升级款X1S中,无货可用,被迫把芯片换成了CS4353,被吐槽说怎么音质下降了了嘞……继续醉倒在池边。到了后来,大家都知道,催生出ES9018 K2M,把这么一个32位音频DAC解决方案、原本用于蓝光、音频前置放大器、混音控制器、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本不该出现在手机里的玩意,硬是放了进来。认为Vivo开启了手机Hi-Fi的时代,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在vivo X5Max发布会结束后的品牌分享会上,从vivo创始人沈炜向媒体披露了vivo的销售状况,2014年预计销售将达到3000万台,比2013年翻了一番,同时拉动了包括ESS、Texas Instruments、AKM、YAMAHA、Cirrus Logic、Analog Devices、wolfson等vivo在全球七个顶级音频合作伙伴和整个音频芯片行业的发展,使得原本每年仅几十万产能及销量的音频芯片行业,成为了现在接近千万的蓝海行业,也带动了更多的厂商加入手机Hi-Fi的队伍,这并不是在吹牛逼。&br&&br&而在这之后,vivo打出“Hi-Fi 2.0”的概念,在原有的移植专业芯片,以音频解码芯片+运算放大芯片组合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新的二级供电系统,加入了全新的LDO二级供电,使得Hi-Fi 2.0的电流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大家都知道工作电压和供电设计这事儿在Hi-Fi中得有多烦,魅族MX4Pro宣布搭载ES9018 K2M时许多人疑惑在供电这块,也不是不无道理。但vivo毕竟是在音乐手机/Hi-Fi手机上铁了心一路走到黑,以此实现差异化的手机品牌了,所以这一块的折腾能力比只是现阶段战略层面希望以此突围的魅族要强。包括Vivo在Hi-fi 2.0上搭载的两颗运算放大芯片,这种做法也是变态级别了。&br&&br&在音乐这一块,所有的手机厂商都会说自己有多棒,因为这是一款手机除了打电话发微信刷微博之外最常用的应用。像苹果这样,音质从来不会垫底,也从来不是最好的,也痛下决心,30亿美元收购Beats,它一点都没疯。要知道,2011年的时候,HTC收购Beats多数股权的时候,不过是3亿美元罢了(2013年Beats回购赎身)。所以,魅族MX4Pro也是如此。对于一款手机来说,你要想别人怎么去推荐或介绍,你买它的理由,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如肾六,你买它,因为它是肾六;Vivo,很简单,Hi-Fi;小米,性价比,屌丝神器;华为,攻城狮IT男最爱;锤子,情怀;那魅族呢?我其实更喜欢Flyme,尤其是Flyme 4.0的那种舒适感。&b&这一次魅族的“回归音乐”,反倒是让更多文艺青年、之前看不起Vivo、认为Vivo low的果粉,知道了手机Hi-Fi是什么一回事。&/b&这也是现在最高票回答得以高票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任何一款手机来说,音乐播放都是一道命门。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守旧派,从两年前开始,也已经把我的松下Diskman给扔在房间做一台安静的台式Music Player(众人哗然:卧槽,两年前还用Diskman……),而我的兜里的两台上古世纪留下的正统…
由于LZ提到的HIFI、杜比、欧胜和WALKMAN完全不是相同次元的东西,我姑且认为LZ只是希望比较四个手机厂商谁的音质做得相对更好。我相信大多人都没有对比聆听过四个品牌代表机型的声音表现,因此很难直接给到LZ想要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说一下,希望对LZ有些帮助。&br&&br&手机放音是有先天的不足的,不要对手机的音频输出品质抱任何希望。优秀的放音设备需要有稳定强力的电源以提供纯净而足够的推力,同时也要有优质的线路和设计以减少信号损失及干扰。而现在的手机越来越薄,集成度越来越高,续航越来越短,并且总是不间断地收发着各种频段的信号,从而使以上两点在任何一部手机上都无法保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优秀的放音设备都是大家伙、专业的线材都很粗壮。&br&&br&最后吐槽一下,一线品牌的手机没有一家去走高端音乐路线,甚至宣传中对音质的渲染都很少见,SONY做WALKMAN起家的都不敢说自己音质大法好,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根本走不通。反观国内不管是人是鬼,漫天的HIFI、完美音质,各种盛宴,这不奇怪吗?这些厂商好一点的能装模作样加一块知名音频厂商的低端芯片,不要脸的直接内置个音效软件就出来装了。这些TM破玩意的价格买条好点的HIFI线都不够,楞是敢说自己是极品,你说恶心不恶心!&br&&br&失态了失态了。
由于LZ提到的HIFI、杜比、欧胜和WALKMAN完全不是相同次元的东西,我姑且认为LZ只是希望比较四个手机厂商谁的音质做得相对更好。我相信大多人都没有对比聆听过四个品牌代表机型的声音表现,因此很难直接给到LZ想要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说一下,希望对L…
跑一下题。。。。。。(转自耳坛)&br&楼主:求推荐前端推XX耳机(2000级别),预算5000 一楼:XX耳机是出了名的难推&br&二楼:这个预算太少了,推好XX耳机起码得两万&br&三楼:这个耳机潜力巨大,要推好建议楼主加些预算,一步到位免得折腾&br&楼主:增加预算1w5,推XX耳机(2000级别),求推荐前端&br&一楼:围观,这年头新烧都有米 &br&二楼:二手XX+二手XX正好16000,略超出预算 &br&三楼:这个预算推这个耳机,效果绝对不如hd800直推&br&楼主:我买了个hd800直推中&br&一楼:围观,这年头新烧都有米&br&二楼:楼主不要糟蹋这个耳机了 &br&三楼:hd800直推根本就不能入耳,还是老老实实加解码和二房吧&br&楼主:预算3w推荐前端推hd800 &br&一楼:围观,这年头新烧都有米 &br&二楼:想推好hd800,预算少了十万想都别想&br&三楼:楼主还是不要YY了吧,hd800不是那么好推的,楼主还是出了吧 &br&楼主:预算10w推荐前端推hd800 &br&一楼:围观,这年头新烧都有米 &br&二楼:楼主有毛病,这么多钱不如去玩箱子&br&三楼:耳机和箱子比起来差太远,在耳机上确实没必要投入太多钱&br&楼主:预算10w,想玩箱子&br&一楼:围观,这年头新烧都有米 &br&二楼:箱子不是那么好玩的,太复杂了 &br&三楼:10w玩箱子只能算入门,楼主还是多花点米吧&br&楼主:预算20w,推荐箱子 &br&一楼:不懂,路过 &br&二楼:楼主有毛病,有那么多钱不如天天去听音乐会 &br&三楼:钱多烧的,一天听一场音乐会都不要这么多钱&br&楼主:我现在天天听音乐会 &br&一楼:楼主真有钱,我还是老老实实听耳机 &br&二楼:现场的演奏太不入流了,我宁愿听大师演奏的录音 &br&三楼:楼主老发这种帖子干吗,这里是耳机论坛,又不是音乐论坛 &br&四楼:这里不适合你,楼主还是去音乐论坛吧一个月后,某音乐论坛 &br&楼主:烧hifi的都有毛病&br&一楼:同意 &br&二楼:同意 &br&三楼:同意&br&&br&遁走。
跑一下题。。。。。。(转自耳坛) 楼主:求推荐前端推XX耳机(2000级别),预算5000 一楼:XX耳机是出了名的难推 二楼:这个预算太少了,推好XX耳机起码得两万 三楼:这个耳机潜力巨大,要推好建议楼主加些预算,一步到位免得折腾 楼主:增加预算1w5,推XX…
转一篇耳机林sir的&br&&br&&br&&br&————正文————&br&&br&&br&&br&
这篇文章是给大家涨姿势的,但是我相信看完之后一定会有人唏嘘、有人骂娘、有人痛不欲生,而我希望每个对耳机有兴趣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兴趣),都能坚持看到最后,若能多一些思考,老衲便已无限欣慰。
提到耳机,很多人会说四大品牌,百度一下都有答案,分别是:森海塞尔、拜亚动力、AKG、美国歌德这四个牌子,耳机发烧友们对此早已倒背如流,大家也一直都很接受。&br&&br&&im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402& src=&/14acfe07fadb4da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14acfe07fadb4da6_r.jpg&&
中国人做事儿爱讲个排场、整个名号,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水浒108将的,仿佛不这样就没有品牌效应,老百姓就记不住,于是哪怕凑数都TM得凑够再说。我记得孙猴子有七十二变吧,你们谁能给我答得出来是哪七十二变么?&br&&br&&br&
切入正题,我们来看一个耳机时间表(顺便翻翻这些耳机品牌祖宗八代的老底):&br&世界上第一款耳机其实不是拜亚发明的,而是Nathaniel Baldwin,其在1910年为美国海军设计了电话用耳机.美国海军试用后给予好评,并准备订货100只,可Baldwin一次只能接受10个的订单——因为他竟然是在自家厨房手工生产着耳机。由于实验成分浓郁,这玩意儿只能算是个伟大而没有下文的先驱。&br&&br&&img data-rawwidth=&438& data-rawheight=&334& src=&/c2afbdfb3c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 data-original=&/c2afbdfb3ca_r.jpg&&&br&
德国拜亚动力在1937年推出的DT48只是我们以为的第一款,或者说他其实是第一款动圈耳机,但是好歹人家也是耳机界的祖宗级型号,此后拜亚一直没断过耳机方面的努力,并且从单纯的干活儿耳机(广播监听、潜艇监听、通讯监听、录音监听等乱七八糟的)直接发展出了HIFI系列耳机,DT880这种经典玩意儿就不需要我多介绍了吧?&br&&im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23& src=&/9f0cdc99aae3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9f0cdc99aae38_r.jpg&&&br&
接着是德国森海塞尔,1945年Fritz &br&Sennheiser博士带领七位来自汉诺威大学的工程师创立了Wennebostel实验室,其一个产品是个伏特表…实验室在1958年改了名字,也就是现世耳机界最大名鼎鼎的公司:森海塞尔,而刚开始他们的产品只是麦克风。1968年他们的第一款耳机HD414,(地球上第一款开放式动圈耳机)正式问世,一炮打响!HD414的成功和70年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密不可分。那之后森海各种努力,1987年做出来世界上第一款耳麦,1991年推出耳机界的巅峰作品奥菲斯,逐渐从民用到专业都做到了世界第一把交易,可以这么说——作为耳机界第一品牌,他们至今仍是实至名归,毋庸置疑。&br&&br&&im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23& src=&/9f0cdc99aae3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9f0cdc99aae38_r.jpg&&然后是奥地利AKG,A945年Dr. Rudolf Goerike和Ing. Ernst &br&Pless在维也纳创建了一家生产电影设备和喇叭的公司,名为“Photophot”,并在1946年推出了第一个动圈话筒系列Dyn60。次年创始者们确定了“Akustische &br&U Kino-Gerate”(Acoustic and Film &br&Equipment)这个名字,也就是AKG,AKG的第一款耳机K120dyn诞生于1949年(比森海塞尔的HD414早了19年),其后AKG从麦克到耳机也都各种发力,从民用到专业拥有了大量的产品和市场占有率。如果你看过《we &br&are the world》这首歌的MV你会明白那个时代AKG在录音棚拥有何其恐怖的存在感。&br&&br&&br&美国歌德的创始人Joseph &br&&br&Grado老爷子以前是个钟表匠(幸亏不是做手机的),在50岁高龄的时候放弃了伟大的钟表事业跑到马兰士去拜师学艺(那时候马兰士在做唱机,如今在做CD解码功放啥的),马兰士老爷爷头回见他面就吓尿了——卧槽歌德这娃是TM金耳朵啊!这是甜菜啊!!!于是马兰士老爷爷哆哆嗦嗦的把歌德老爷子送到谢尔曼飞兆半导体深造,歌德混出名堂之后则在1953年开始了其的音响设备的制作(在他家厨房~又TM是厨房!为毛不是茅房?茅房觉得被歧视了啊!!话说50岁高龄还金耳朵也太励志了吧喂(oT &br&_ T)ノ!)55年正式成立了公司,1980年开始做耳机。&br&其实看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故事虽然励志,但是歌德老爷子做耳机的年份要比拜亚AKG森海晚了不少,且其出发点也不一样:他觉得这玩意儿就是听歌的于是一直致力于HI-END耳机的制作,可这也导致了他的短板那就是——没有专业领域产品,且至今没有。而且其产品线一直很窄,型号一直都很少,当然你也可以说人家这是精品策略。&br&另外不得不提一句:歌德老爷子在唱头方面可以说是地球上最牛的专家了,其推动了整个唱头工业的设计和发展,在这里请允许我对其致以崇高的敬意。&br&&img data-rawwidth=&180& data-rawheight=&253& src=&/1ce5f54cd1ec343b22d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0&&以上是“四大耳机品牌”的故事,都一把屎一把尿的,做到今天都不容易,不过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请耐心的再看两个品牌。&br&美国KOSS,1958年成立并于当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立体声耳机SP/3——我重复一遍,世界上第一款立体声耳机!&br&且那些只听说过KOSS &br&PP的童鞋,我建议你们去翻下KOSS磅礴的产品线,人家这么多年来都是静电动圈双管齐下,高中低端一样不缺,HIFI专业都没落下,且其在广播领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br&&im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24& src=&/6ee6e9ed769df959a4f799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6ee6e9ed769df959a4f799ce_r.jpg&&&br&接下来是日本索尼,鉴于索尼是个跨行业大巨头,资料浩瀚,有效收集难度太大,下面只好罗列一二:&br&1968年索尼第一款噪音隔离立体声耳机DR-4A&br&1979年第一款随身听耳机也就是索尼卡带随身听的原配MDR-3L2(WALKMAN王朝谁能忘怀?)&br&其后索尼静电、动圈、动铁(这几年的事儿)全部覆盖,世界上另一家真正覆盖了这三种换能原理的是AKG。&br&并且在专业领域从V系列到录音棚随处可见的7506,从潜艇到太空(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部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叫做《猎杀红色十月》的老电影),在民用领域从入耳耳挂到高阻耳机,从E888到R10,无一不包。至于其市场占有率貌似不用我多啰嗦,大家自己逛逛街就看得见。&br&&im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 src=&/cca5a1eef8d49e40d2d5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br&&br&到了这里基本上……就出问题了。&br&上面共计聊到了六家厂牌,只有歌德没有专业应用类耳机——耳机爱好者可能不看重这点,但是你要知道专业区域才是传统耳机厂牌生存的最大倚仗,从广播站到电视台再到录音棚再到科技军事工业等等等等需求量巨大,换句话说歌德从研发覆盖面到销售额再到公司规模,根本就没法跟其他五家比,连KOSS都撇下他几个层级,当然很多耳机发烧友都清楚的知道歌德其实就是个家族小作坊!&br&那它为什么被评进“四大”里面呢?这个“四大”的评判标准何在呢?&br&要说比的是年头,显然歌德吊车尾~&br&比旗舰谁最贵的话,索尼家的动圈之王R10咋说?KOSS家的静电旗舰ESP-950又咋说?&br&比木头?别闹了~铁三角跟天龙这俩鬼子专注伐木三十年!&br&比烧友的推崇度?这个有可能,不过这事儿要看全世界不能看中国烧友耳机啊,没听说歌德在全世界烧友心中受到的拥戴程度能完全压倒这几个啊~!&br&&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47& src=&/bb81ca0bab42e9e98a8c3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b81ca0bab42e9e98a8c3fa_r.jpg&&&br&为难了吧?&br&那么既然是全世界的事儿,我们就来翻翻维基百科好了,这种时候度娘啥的总觉得靠不住。&br&维基百科中文版里关于歌德、拜亚等耳机的注释里都说他们合称四大品牌,但是这句话均标注了【来源请求】,也就是说这句话并无可靠出处和依据(见下图),相信大家一早就知道维基百科很多地方可以随便改,尤其标注这四个字的段落就算是凤姐闲来无事的瞎编也很正常。&br&同时,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的维基百科,均没有这句话!&br&更加板上钉钉的是:外媒关于耳机方面的报道,从来未见过这种说法!!&br&换句话说,除了善良的中国耳机烧友,全世界人民都不知道地球上有所谓的“四大耳机品牌”!!!&br&闹了半天是个这!请允许老衲仰天大笑三百声:蛤蛤蛤蛤蛤蛤蛤!!!!!!&br&&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8& src=&/178c32d76fff6df8cc07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78c32d76fff6df8cc072_r.jpg&&&br&&br&刚刚那张图只为了让大家冷静一下,同时自己也冷静一下,毕竟被耍了这么多年,我也不比你们好受。&br&问题是,第一个站出来宣扬这个所谓的“四大品牌”的是谁?凶手在哪儿让老衲拿混沌之刃活劈了他!!!&br&结果劳资找了一圈没找到……&br&造谣的没找到,传谣的则没法找——人人有份儿包括老衲也曾助纣为虐过,我先狠狠扇自己一个大耳刮子!&br&没找到,只能猜测——或者有人觉得这样叫比较威风,又或者是一种宣传运作,总之以国人的习惯来看喊出个“四大”的名号绝对比“三大”“五大”要好听,至少不会被人误以为跟武大郎烧饼有啥扯不开的亲戚关系。&br&但是这个事儿着实讽刺,老衲直到今天才回过味儿来,一番查证之后哭笑不得去你妈的四大金刚八大泳装!此后谁再提这个四大耳机品牌的名号请大家发这个链接给他看,让他别跟着瞎闹了。&br&中国人果然是世界上最善于忽悠自己的一群人,&br&&br&&br&没有之一&br&&br&&br&&br&(本文系@耳机林sir &br&& @dunefox联合出品,欢迎署名转载。特此拜谢前辈老烧@dunefox的倾力相助,查各国网站资料这种事我做不来的,且其本人在耳机方面堪称造诣浑厚,力荐关注!)
转一篇耳机林sir的 ————正文———— 这篇文章是给大家涨姿势的,但是我相信看完之后一定会有人唏嘘、有人骂娘、有人痛不欲生,而我希望每个对耳机有兴趣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兴趣),都能坚持看到最后,若能多一些思考,老衲便已无限欣慰。 提到耳机,…
请问怎么算对音乐有所知呢?能熟悉的叫出听到的每一种乐器的名字?音乐是用来享受的 我为了听到了100元耳机听不到的声音花了5000,你觉得不值所以你不是发烧友。&br&难道我去米其林餐厅吃饭因为我不能说出每一种调味就不值得去米其林吃饭吗?&br&花钱是用来享受的,谁说5000的akg听流行是浪费?我认为值得就是值得啊
请问怎么算对音乐有所知呢?能熟悉的叫出听到的每一种乐器的名字?音乐是用来享受的 我为了听到了100元耳机听不到的声音花了5000,你觉得不值所以你不是发烧友。 难道我去米其林餐厅吃饭因为我不能说出每一种调味就不值得去米其林吃饭吗? 花钱是用来享受的…
来看看水果官网的iPod的介绍:&br&shuffle:卖点是体积小、有实体按键、有夹子。运动专用。&br&&img src=&/6d25c8f23e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6d25c8f23e_r.jpg&&nano:卖点是设计,健身功能。nano最开始可看为廉价版的iPod,身材几经变化,定位也略有变化。总体来说是廉价版的iPod没有错,同时更加迎合女性的审美。&img src=&/0afbf9ff876ce3250335faad_b.jpg& data-rawwidth=&528& data-rawheight=&4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8& data-original=&/0afbf9ff876ce3250335faad_r.jpg&&&br&touch:卖点不用多说了,是当一个廉价的手持IOS设备来卖。没有电话功能的iPhone。&img src=&/0ce9d4f7eec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0ce9d4f7eec_r.jpg&&&br&classic:卖点是容量。&img src=&/5f8fe7f2ffb701f28da24_b.jpg&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5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5f8fe7f2ffb701f28da24_r.jpg&&看完这些可以得出结论,苹果没有拿音质作为卖点。&br&在我看来,大多数购买mp3的客户不会把音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心更多的是用途。iPod为代表的闪存mp3击败MD也更多是因为其易用性而不是音质。苹果没有想把iPod卖给音响发烧友,而选择了更大的市场。&br&P.S.对比索尼,索尼的低端W系和B系也都是主打运动。高端则是一直以音质为主要卖点。辅以做工和系统(安卓不想吐槽)。&br&这是索尼作为一个音频产品大厂的良心(作为索粉的自我陶醉= =)。&br&&img src=&/d221580edf4516a73cabcb_b.jpg& data-rawwidth=&722&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2& data-original=&/d221580edf4516a73cabcb_r.jpg&&索尼大法好。
来看看水果官网的iPod的介绍: shuffle:卖点是体积小、有实体按键、有夹子。运动专用。 nano:卖点是设计,健身功能。nano最开始可看为廉价版的iPod,身材几经变化,定位也略有变化。总体来说是廉价版的iPod没有错,同时更加迎合女性的审美。 touch:卖点…
&p&谢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安装了酷狗
&b&注:这里说的是电脑版&/b& &b&硬件设备为:roland ua-22声卡+graham slee Novo 耳放+akg k240mkii耳机&/b&&/p&&p&发现酷狗不开音效的时候音质确实比Foobar差得多,亏我以前还觉得foobar没什么好只是原生态罢了呢。酷狗直接听的话声音入干尸般,特别干瘪不自然。&/p&&p&开了音效之后就好像是给一具干尸表面上了亮光漆……亮闪闪的但掩盖不了下面还是干瘪,而且更不自然了……(想象一个亮闪闪的木乃伊,一看就是杀死了能爆装备那种……)&/p&&p&两者的声音都没有动态收放不自如。&/p&&p&然后我还发现:蝰蛇音效绝逼作弊了,因为你一旦打开音效,音量就跟着增大了好多。人天生有着对高音量的喜好的,所以……&/p&&p&总之开了音效之后声场极端不自然,高频像玻璃渣一样刺耳,中频却更加混了。&/p&&p&最后我说一句:
所有的音效都是在原音乐基础上进行计算,只能把本来就不高的音质越处理越糟糕。
迄今为止我唯一满意的音效只有索尼大法的DSEE HX:通过对低音质音乐计算补足压缩中缺失的高频信号。
但还因为影响不大又费电我从来不用……&/p&&p&音效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画,虽然看到的颜色会偏向你喜欢的颜色,但是绝对不会真实。乍一听、随便一听、听着玩,当然可以用用。但舍得买高端耳机的人显然不是为了这么简单的追求,他们追求的&b&真正意义上的音质&/b&,反而会在音效处理中被劣化……&/p&
谢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安装了酷狗
注:这里说的是电脑版 硬件设备为:roland ua-22声卡+graham slee Novo 耳放+akg k240mkii耳机发现酷狗不开音效的时候音质确实比Foobar差得多,亏我以前还觉得foobar没什么好只是原生态罢了呢。酷狗直接听的话声音…
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让耳朵更敏锐。&br&你所谓的“变敏锐”只不过是耳朵习惯了1000块钱声音的信息量,无法再忍受100块钱的声音而已。&br&你要愿意,也没人阻止你享受100的声音。&br&&br&发烧就是折腾,不想折腾何必到这个圈子里来?&br&&br&———————————————————————————————————————————&br&&br&另外,很多初烧搞混淆了一个问题。&br&&br&你在用渣渣耳机听音乐的时候,不会去介意回放器材,你的愉悦度绝大多数来自音乐本身。&br&&br&但是你用1000的耳机(价格超过你的介意的那个范围),你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可能就会专注于耳机放出来的声音和渣渣耳机有什么区别,而不再是音乐本身。当你听出区别,这时的愉悦度的更多的就来自于声音质量的变化,而不完全是由音乐带来的。&br&&br&音乐和声音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尽管有些时候这两者是一体的。&br&&br&但是打着听音乐的旗号,实际最后走上了一条“听声音”的路,这点是不是有违初衷呢?
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让耳朵更敏锐。 你所谓的“变敏锐”只不过是耳朵习惯了1000块钱声音的信息量,无法再忍受100块钱的声音而已。 你要愿意,也没人阻止你享受100的声音。 发烧就是折腾,不想折腾何必到这个圈子里来? ——————————————————…
人耳就像任何的仪器一样,都有上限,不可能感知一切理论值上的变化。人耳在20kHz以上有感知是经过试验证明的,但是其实我们所谓的CD音频16bit 44.1kHz采样频率也是无法记录20k以上频率的,这个很简单,因为表达一个波形至少需要2个采样点才能造成相位差而每秒采样44100个点意味着最高只能表达22050Hz。说实话,我曾经用我的森海HD650做过测试,用无损声源转MP3做听辨(LAME编码,最好的免费MP3编码),在224的阶段我依然可以判断出来,再高就基本不行了。这东西就像在上学的时候做金耳朵听能形成的时候一般人可以判断0.5dB的响度变化,有些很敏感的可以判断0.3dB,但是0.000001????只要你还是人就不可能。&br&&br&针对人耳听觉上限我把故事贴上来。&br&故事是这样的,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后来的 AIR STUIDO
一起录制甲壳虫乐队,Groff 声称他能够分辨出一台新调音台两条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听了几个小时后,Rupert
Neve(音频界泰斗级人物,最初的调音台模型设计者)才能够听出一些细微差别。当他们进行测量后发现,在所有的48个通道中,有3个由于焊接失误,在 54KHz 处有
3dB 提升,由于大多数人的听力上限低于 20kHz,这个由于工厂的疏忽导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会受到重视。&br&&br&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频率范围也属于人类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可以传递 100kHz
以上信号(同时低失真低噪声)的新型设备听起来更温暖更甜美也更饱满。&br&&br&1987年,在伦敦广播声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进行了一个实验,使用一个可以切换方波和正弦波的信号发生器,将输入信号从一个普通的功放送入一个普通的监听音箱。频率设在3kHz,当切换成方波的时候
他们可以听到三次谐波即 9kHz
的声音(方波含有明显的奇次谐波)逐渐提高信号发生频率,年纪大的听众承认自己没法听到更高的三次谐波,但大家还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换时的区别。当基 频达到
的时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觉到差别。&br&&br&这个实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结果惊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觉到基频达到15kHz时品质的区别。
人耳就像任何的仪器一样,都有上限,不可能感知一切理论值上的变化。人耳在20kHz以上有感知是经过试验证明的,但是其实我们所谓的CD音频16bit 44.1kHz采样频率也是无法记录20k以上频率的,这个很简单,因为表达一个波形至少需要2个采样点才能造成相位差而每…
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拿来改一下数字,原封不动送给楼上的魅族HiFi工程师:&br&&br&“为什么总有SB试图证明100块的东西要比3000块的东西好??”&br&&br&一句“声场远好于EXK”,这个说的也太含糊,太夸张了吧。&br&虽然EXK算是老产品了,但也不能这么糟蹋吧,和EXK同一水平线上的基本上还有IE8和OMX980,HD600应该也差不多,不过头戴不在此列,也就是说,一个129块钱的耳机秒杀了年的以上3000元价位的旗舰。Are you kidding me?&br&&br&声场是一个非常多概念的集合,声场形状,宽度,通透感,结像力等各个方面,即使拿一条IE8和一条EXK来对比,也没有说哪个就能全面压倒另一个。作&b&为一个工程师,是不是本身还是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的角度评价&/b&,用这一句“有人告诉你”还是“远远好于”这样片面的言语来评价产品,是不是也太不负责任了一点。还有“我见过的听过的人”,样本有多少,什么特征,什么经历分布,都没有定义的情况下,你拿给隔壁王阿姨听一下,哟,声音清晰,喜欢!这不能作为客观评价的论证吧。&br&&br&而后半句未免有推卸责任之嫌了,“我家的耳机非常好,如果听的效果不好,一定是你的前端不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不怕发售后出测评被打脸么,我表示很担心。&br&&br&————————————————&br&&br&说到底,HiFi确实是一个系统,价格固然不能代表全部,但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这个道理还是适用的。&br&&b&说到底从定价是可以看出一款设备的定位在何处以及定位的用户群体,在百元级里面我相信EP-21HD会有不错的表现,毕竟诸如魅族和OPPO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在随身音乐设备上是高于国产水平上的&/b&,但我还是认为,能否实事求是,不要放卫星来欺骗不明内情的用户,我相信一定有人听了你的话,会相信129块钱真的可以秒杀3000块的EXK的。
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拿来改一下数字,原封不动送给楼上的魅族HiFi工程师: “为什么总有SB试图证明100块的东西要比3000块的东西好??” 一句“声场远好于EXK”,这个说的也太含糊,太夸张了吧。 虽然EXK算是老产品了,但也不能这么糟蹋吧,和EXK同一水平线…
声卡本身会包含一个DAC。&br&DAC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数字到模拟转换器”。&br&有时候,人们认为声卡的DAC不够好,所以从声卡的数字输出接口,外接独立的DAC,来改善声音。&br&DAC首选的接口是同轴或光纤,其次是火线,USB当然也可以经转换后使用。&br&&br&独立DAC的应用,对玩家的要求相当高。Hi-Fi原本追求简洁,如果增加独立DAC,不单是解码素质和能力有改变,其所涉及到的电源、信号线、jitter等,都会对整个声音系统产生可闻的影响。 这些影响显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br&&br&比如说USB接口,尽管可以转换S/PDIF,但是转换过程中带来的损失和劣化,比光纤传输严重得多。很多DAC设计一个USB接口,只是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厂方不会推荐使用USB来连接。&br&&br&回到你的配置。&b&惠威M200 MKII的素质相当普通,应该完全表现不出声卡和解码器之间的差异&/b&。如果你喜欢M200 MKII,我觉得没必要考虑去买MD10。&br&&br&即使你多一些预算,买入门级监听音箱,比如BEHRINGER TRUTH B3030A,可以听得出MD10和03 US的声音有细微差异,意义也不大。因为:&br&&b&MD10和03US只是声音表现不同,并无高下之分。&/b&03US的DAC芯片水准甚至超过MD10,但由于03US没有独立供电而是采用USB电源,所以在所有方面的表现都打了折扣。对于一个外置声卡来说,如果不愿意用交流供电,至少可以像HA3D耳放一样,用几节AA电池供电,可惜厂家没有这样设计。&br&&br&任何一种Hi-Fi,最值得投资的是:&br&1、“电声转换器”,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转换器,嘿嘿,其实就是音箱或者耳机;&br&2、功率放大器,用来驱动电声转换器;&br&这两个是所有声音系统的关键。&br&尤其是入门阶段,喇叭和功放的小小升级,所带来的改善,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声卡本身会包含一个DAC。 DAC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数字到模拟转换器”。 有时候,人们认为声卡的DAC不够好,所以从声卡的数字输出接口,外接独立的DAC,来改善声音。 DAC首选的接口是同轴或光纤,其次是火线,USB当然也可以经转换后使用。 独立DAC的应用…
肯定会做下去的啊。。。那么多用户在期待 flow 再次上架,没有取消的道理。
肯定会做下去的啊。。。那么多用户在期待 flow 再次上架,没有取消的道理。
我曾经和一个学电子工程的朋友说过,你看这些人的言论能把你气得半死,但是话说回来他们不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么,所以还得感激他们。
我曾经和一个学电子工程的朋友说过,你看这些人的言论能把你气得半死,但是话说回来他们不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么,所以还得感激他们。
耳机这种,就如大家说的那样,十块也能听,一千也能听,就好比无论盒饭还是满汉全席都能填肚子。也就是说,买不买好耳机并不是必要的。&/p&&p&
然而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在有经济实力的时候买一副好耳机是稳赚不亏,他不像是消耗品,爽一次就没;也不像是大麻,一次爽上天。就是给你听的音乐的锦上添花,可能不仔细并不会发现,但无形中增加了听音乐的舒适度,这种东西很难用性价比来说,只能说你愿不愿意花这笔钱。
&/p&&p&======================(分割线)=============================&/p&&p&感谢大家的赞,顺便随便聊点别的&/p&&p&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怀揣自认很大的一笔钱准备去耳机吧让大神推荐个好耳机,结果发现自己只买得起线的经历,反正我当初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喜欢听“音乐”的人,有时候我们只希望在预算内买一个适合自己的耳机而不是买个爹。&/p&&p&
自己的情况:前端ipod touch,听古典和金属乐。起初用的自带的earpod。后来接触不良,换了PP。再后来买个德国大师435s用于听古典。最近80块买了个线控耳机配合LUMIA听听力和网易云。earpod均衡,pp低音舒服但器乐糟得不行,435s听不好Linkin Park,国产线控耳机什么都不行。设备都很Low,大家随意喷。&/p&&p&
我认为听音乐就是要在心情适当得时候听适当的音乐而不是听设备,毕竟音乐才是目的。&/p&
耳机这种,就如大家说的那样,十块也能听,一千也能听,就好比无论盒饭还是满汉全席都能填肚子。也就是说,买不买好耳机并不是必要的。 然而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在有经济实力的时候买一副好耳机是稳赚不亏,他不像是消耗品,爽一次就没;也不像是大麻,一…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br&大法至少比国砖漂亮吧。完爆?&br&大法至少比国砖续航长吧。完爆??&br&Vivo=国砖&sony zx2&br&脑放果然强大,只怕是只听过vivo和2k价位的国砖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HIFI市场,这东西,你经历得久了,被坑得多了,就会明白,不去试听,别人给你推荐什么都是扯。&br&你自己没试过,要么就买最大路货的东西,然后无论好坏,什么都别想的安心煲耳朵。&br&要么,就是拿到手不满意,看毒文出出进进来回折腾一堆钱,也没听到什么好声音(我甚至见过一些在一两千档位出出进进最后花的钱够组一套HD800或者LCD3的)。&br&&br&先说一个题外的事。&br&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者,很多他们自己提供的信息,都是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br&我曾经痴迷于HIFI的时候,仔细观察过各种HIFI论坛。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出一个新品,几个人吹一吹,然后同样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过了两三个月,人人遇到这东西,都开始直接拿来推荐,哪怕他们并没有听过,也说的像模像样的。最后形成聚众效果,整个贴吧论坛逢人就推荐XXX好,因为别人都这么说这么推荐,其实真正听过30min以上的,大概能有5%?颇有点皇帝的新装的感觉。然后再过一段时间,被忽悠买的多了,开始出现黑的,之后又是各种跟风黑。&br&比如之前一些答主提到的MSR7,就因为英文字母是陌生人妻的首字母,一个完全不女毒的东西被传来传去传成了女毒神器。我现在不玩这个价位的,但是偶尔陪刚入烧的朋友去选耳机的时候,也拿来听了一段时间,哪怕用AK380+AMP这种级别的前端(便携前端渣不渣,看跟什么东西比),也没推出“女毒神器”的感觉。&br&然而,我自己刚开始,也犯过无脑给人推荐包括但不限于SE535、TOGO334、F111等耳机的情况。后面或者买过了,或者跟别人交换听过一阵子,也都只会非常有针对性的推荐这些东西。&br&因为玩到后面,就会觉得,一方面,再好的耳机系统缺陷也不少,一方面,这东西真的性价比低的没边,花钱越多性价比越惨。&br&现在手头就一万整的系统,我能想到很多投入进去改善提升的方法,但是却一点换的心思都没有了。感觉不是太有钱到一定境界,没必要折腾。一套好的耳机系统,能买台三角钢琴摆家里了。&br&&br&说上面是什么意思呢,HIFI,对于喜欢音乐的人,值得玩,但是切忌脑热,没有试听过,听别人推荐就去买。我不能说针对你的要求,每个人的推荐(包括我自己的)都是有或大或小偏差的,但是我可以说,8成以上是这样。而陷入消费冲动期的消费者,最喜欢在无意中做的,就是选择性的吸收自己喜欢听的信息了。我入烧买SE535的时候,也是毒文一脑热,就是当女毒神器买的,后来折低500元,两千多转二手卖了,听了15天。后来花八千多玩定制私模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路子。&br&&br&楼主提到自己的城市比较小,比较偏,没条件试听。但是我觉得,两千也不算小数目了。哪怕你抽一两天,坐火车去省会去试听,也比冲动消费强太多。你花2000听别人推荐买一个,甚至很可能不如你花1000往返(北上广深),然后花1000买听过最合适的那个。何况一般也就是坐火车去省会就有试听的。
HIFI市场,这东西,你经历得久了,被坑得多了,就会明白,不去试听,别人给你推荐什么都是扯。 你自己没试过,要么就买最大路货的东西,然后无论好坏,什么都别想的安心煲耳朵。 要么,就是拿到手不满意,看毒文出出进进来回折腾一堆钱,也没听到什么好声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线性系统与信号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