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三国演义虚构情节和小说一样吗?三国演义虚构情节里有虚构的吗?三国志有是什么?

三国演义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是像电视演绎的那样吗?还是在百家讲坛讲解的真实些?_百度知道
三国演义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是像电视演绎的那样吗?还是在百家讲坛讲解的真实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首先您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就已经有失真实了。《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小说,难免有些虚构成分,甚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所谓《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正史啊。都是由文学加工的。至于那些良莠不齐的有关三国的电视剧可信程度就更低了……百家讲坛是以正史为基础的,真实性当然就高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要比起来肯定还是这个真实。建议要了解三国正史可以先读演义,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再去读陈寿的《三国志》,那才是正史。不过因为不是小说,也比较艰深,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有困难。总而言之关于三国的传说和正史实在太多了,久而久之难免会弄混……自己注意辨别就好了
采纳率:50%
百家讲坛里讲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是一家之言。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解不开也没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些偏门的。有人就问我貂蝉是不是和吕布在一起了。貂蝉或许有一个原型,但是历史上的确没有貂蝉这个真实人物。再说知道又怎么样?完全的言情心理,唉。
演义是文学形式的表达 也就是小说虽然以历史为骨 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二十四史中三国时期的历史是由《三国志》来主导的而百家讲坛讲解的正是分析了我们常看的《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个人认为 相对来讲 易中天的品三国更能反映三国时期的真正史实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三分真实。电视是由编剧者参考三国演义编写剧本,再由剧组拍摄的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由他经过学术探究,查阅资料,总结后再加上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后,完成的。如果你比较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建议你看看《三国志》《魏书》
首先三国演义,演义本身就是文学加工,不是历史真实的三国当然还是要看三国志等正史 检举
首先您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就已经有失真实了。《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小说,难免有些虚构成分,甚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所谓《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正史啊。都是由文学加工的。至于那些良莠不齐的有关三国的电视剧可信程度就更低了……百家讲坛是以正史为基础的,真实性当然就高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要比起来肯定还是这个真实。建议要了解三国正史可以先读演义,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再去读陈寿的《三国志》,那才是正史。不过因为不是小说,也比较艰深,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有困难。总而言之关于三国的传说和正史实在太多了,久而久之难免会弄混……自己注意辨别就好了 检举
演义是文学形式的表达 也就是小说虽然以历史为骨 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二十四史中三国时期的历史是由《三国志》来主导的而百家讲坛讲解的正是分析了我们常看的《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个人认为 相对来讲 易中天的品三国更能反映三国时期的真正史实 检举
演义不是历史如果你看了《三国志》,你就会发现,原来演义里的英雄勇将在历史中并不牛B,反而是演义中的二流人物才是真正牛B的。 检举
百家讲坛里讲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是一家之言。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解不开也没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些偏门的。有人就问我貂蝉是不是和吕布在一起了。貂蝉或许有一个原型,但是历史上的确没有貂蝉这个真实人物。再说知道又怎么样?完全的言情心理,唉。 检举
楼主你记得上星期天做了什么事情吗?一周之内的事情都很难真实描述,何况1800年前呢。 检举
真实程度:现代电影 &电视剧 &三国演义& 品三国 &研究文献 &三国志 &根据各朝相关记载慢慢推敲 检举
只是有这些人物
其中的很多事件都有夸张很不实
《三国演义》只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小说,所以小说上的内容不能全信,如果你想知道三国的真正历史,不妨去看看晋代陈寿写的《三国志》一书。写的都是三国时期真正历史。电视上和百家讲坛说的都是小说《三国演义》,所以二者都差不多,不可信,要知道历史还得去看《三国志》。 检举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 检举
真实内容应该在 三国志里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检举
三国演义是施耐庵根据真实历史进行的小说创作。 检举
不是,电视放的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有不少虚构成分,百家讲坛比较真实,当然,想更进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三国志》。 检举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三分真实。电视是由编剧者参考三国演义编写剧本,再由剧组拍摄的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由他经过学术探究,查阅资料,总结后再加上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后,完成的。检举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的说法可取,百家讲坛的可信度高些,但他与三国志一样永远不能复原历史的真相 检举
首先,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与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很久了,因此罗贯中先生肯定没见过三国的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应该是罗贯中根据陈寿先生的三国志这部书经过提炼进行加工的,这个我们可以称为文学形象,至于三国演义当中的事件安排基本和三国志里对三国时期的叙述还是基本吻合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有些事件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说这是基于历史素材的再次演绎,因此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作品,但却不是一本历史书。第二,现代影视也是基于三国演义和相关史实资料进行艺术加工的,因此电视里演绎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只能说有时电视忠实于历史有时是背离历史的。第三,百家讲坛是一个人文性质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做为电视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会在不影响电视节目品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历史进行一些剖析,当然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而言,百家讲坛在历史类题材的讲座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很多都是早就研究出来的成果,许多历史观点也有充足的论证。最后,我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在过去的时间中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过去的事,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探秘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对于这些与历史有关的东西(艺术作品、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历史留给我们的讯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去判断每一个叙述者的观点,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今天探寻过去,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首先,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与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很久了,因此罗贯中先生肯定没见过三国的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应该是罗贯中根据陈寿先生的三国志这部书经过提炼进行加工的,这个我们可以称为文学形象,至于三国演义当中的事件安排基本和三国志里对三国时期的叙述还是基本吻合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有些事件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说这是基于历史素材的再次演绎,因此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作品,但却不是一本历史书。第二,现代影视也是基于三国演义和相关史实资料进行艺术加工的,因此电视里演绎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只能说有时电视忠实于历史有时是背离历史的。第三,百家讲坛是一个人文性质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做为电视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会在不影响电视节目品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历史进行一些剖析,当然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而言,百家讲坛在历史类题材的讲座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很多都是早就研究出来的成果,许多历史观点也有充足的论证。最后,我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在过去的时间中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过去的事,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探秘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对于这些与历史有关的东西(艺术作品、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历史留给我们的讯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去判断每一个叙述者的观点,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今天探寻过去,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其他2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www.wenku1.com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日期:
第11卷第5期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9月V01.1INo.5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兀YSep.2009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高卫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在不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虚构,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但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人物描写不免失真,想象夸张亦显过分,致使作品中也有虚构得不够成功的地方。关键词:《三国演义》;历史小说;虚构;得与失中图分类号:120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09)05-00304)4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的时候,原则上要符合历史挥浪漫主义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艺术虚构,做到虚实结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合,水乳交融。但既然是小说,就不同于历史专著,不应当拘泥于历史事实,在情节的处理上,《三国演义》不仅善于通过“董卓之因此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大胆虚构也在常理之中。罗贯中乱”、“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大战”、:三气周瑜”、笔下的《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被认为是历史演义“夷陵之战”、“七擒孟获”、“三分归晋”等情节单元来集中铺小说的典范…。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的主干,而且绝大多数情节,如“温酒《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斩华雄”、“煮酒论英雄”、“斩颜良诛文丑”、“单骑救阿斗”、也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火烧赤罗贯中在创作中,广集各方素材,并经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壁”、“义释曹操”、“失街亭”、“空城计”、“遗恨五丈原”等,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结合为一体,形成了这部历史演义小都是精心编撰,巧妙安排,故事性很强。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独特文化韵味,使古典小说创作达到“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艺术高峰。《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塑的一个重要情节: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评论《三国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演义》的虚实结构时,曾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论断,点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明了《三国演义》艺术方法的基本特征。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但是,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在史事追溯和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人物描写中不免有失真之处,想象也未免过分夸张,因此罗多亏徐晃、张邰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一、得——《三国演义》虚构的成功之处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应当承认,《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上反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是符合历史趋势的。可以看出,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在罗贯中那里,是把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作为小说的叙述以回到江陵。前提和基本背景的。但是,作者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在不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情节,其实并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虚构,创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败北之后,经华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容古道逃回许昌,这是事实。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果。引《山阳公载记》:在对虚实关系的处理上,《三国演义》善于将现实主义精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神与大胆而丰富的虚构情节相结合。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到西晋统一这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其众。军既得出。公一历史时期的面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大喜,诸将1"-3之,公日:“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具体编织情节时,罗贯中又能够充分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收稿日期:2009—08—05作者简介:高卫红(1966一),女,河南清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万方数据高卫红:从《三国演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31历史上的曹操败退华容道时,虽然境况十分狼狈,死者甚众,但并未遇到任何埋伏,自然也谈不上被关羽“义释”的问题。《三国志平话》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编织了曹操三次遭到截击的情节,其中第三次是被关羽拦住去路,曹操软语求情,关羽以“军师严令”拒绝,曹操只好强行“撞阵”,由于关羽突然“面生尘露”,曹操才侥幸逃脱。《三国演义》之所以如此虚构这些情节,是与作者创作的意图、丰厚的思想内涵及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关系的。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罗贯中对关羽由此体现的“义”是肯定的,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这也正如毛宗岗所说:“华容之不杀,义也。”L21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在总体上是难以弥补的过失。在今人的视野中,关羽此举也许难以理解与接受。但在作者笔下,按照关羽这一典型人物的个性发展,并置身于他所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加以考虑,这仍然不失为一种符合社会逻辑,遵循个人意愿的选择,也有可能是作者设计关羽义释曹操的真正原因。由于这段虚构的情节既没有违背赤壁之战曹败刘胜的基本事实,也符合人物的基本性格,既符合历史的本质,又符合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规律,因而是成功的。作者还善于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写了在徐庶推荐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po这十二个字。但《三国演义》就根据上述记载,挥洒笔墨,驰骋想象,夸张渲染,用了近一万字的篇幅,写出了“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定三分隆中决策”等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把这段故事写得曲折丰满,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成为《三国演义》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段文字。这段描写也是在不违背史实的大前提下进行了巧妙的虚构,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历史演义小说重在叙述天下兴亡,朝代更迭,似乎叙事居于首要地位。但在实际创作中,叙事和写人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在叙述故事、编织情节的过程中,同样也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决不满足于单纯叙述三国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塑造三国群雄,特别是刘蜀集团英雄的形象上,以至这些英雄的精彩故事大大超过了对历史概貌的勾勒,其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通俗文艺的养料,并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把关羽塑造为“忠义”的化身,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悲剧英雄。关羽是深受人们尊崇的“忠义”化身,《三国演义》作者也着力将他塑造为“三绝”人物中的“义绝”。他不仅武艺绝伦、骁勇善战,而且使气尚义、义重如山。关羽待人处事的原则,集中体现为一个“义”字。这个“义”,既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万方数据“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也包含“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小说在关羽形象塑造过程中,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的虚构艺术。以“千里走单骑”一节为例。历史上关羽的辞曹归刘并不复杂,归刘的路程也不算遥远——当时刘备是在许都南面的添强(今河南临颍东)一带袭扰曹操后方,距许都不到二百里,步行三四天即可到达,骑马则只需一天或稍多一点的时间。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驰骋艺术想象,通过丰富的情节,把这一过程写得十分曲折动人。首先,作品竭力渲染曹操对关羽的敬重和优待。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其次,作品时时强调关羽虽然备受优待,却始终心系刘备,一再表示只要知道刘备下落,便一定前去寻找。再次,作品在层层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描写关羽得到刘备的准确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写书告辞曹操,独自保护着二嫂,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千里长途(第25回一26回)。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重然诺,轻生死,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如同青松傲雪,皓月当空,足令后人千秋敬仰!由此可见,作者虚构夸张“千里走单骑”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古代士文化的价值观,而且也为塑造关羽这个“义绝”典型写下了浓重的一笔H-。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体来说,并不损害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它虽然未必符合历史事实,但却符合民间心理。关羽的艺术形象既以其历史原型为基础,而又大大超越了其历史原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人们经常说,《三国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作品”。若就题材来源而言,这样说是不错的。但是,只要将《三国演义》与其雏形《三国志平话》稍加对照,我们就会发现,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绝不仅仅是把《三国志平话》中简二、失——《三国演义》虚构的失败之处历史小说既然以历史为题材,它就必然要担负一定的普国志》上得来的,而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来了解三国的历单的故事具体化,把简单的人物复杂化,把八万字的短篇扩充成了大约七十万字的长篇巨著,而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故事和人物作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造,使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创造出一部全新的杰作。这确实是作者创作的成功之处。及历史知识的莺任,这已为以往的文学接受史所证实。由于读小说比读历史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广大读者又是一个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接受群体,加上《三国演义》实多虚少的历史小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会有相当多的读者会误认为历史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大部分是真实的。在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的同时,也把它当成一部正史来理解,使书中一些夸张、虚构,乃至与事实相悖之处也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以至于许多读者对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不是从《三史。而罗贯中采用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虚构夸张的技法进行创作,难免会使作品有些地方与历史实际不相符,正如鲁32黄河科技大学学报迅所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史事与人物描写不免失真,想象夸张亦显过分,致使《三国演义》也有虚构得不够成功的地方。像“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在正史上都有记载,是诸葛亮失误的例证;而“空城计”只见于裴注所引的《郭冲三事》,与“失街亭”、“斩马谡”之间毫无联系。可是,罗贯中为了表现孔明善于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本领,却在《三国演义》中将这个并不确切的记载安排在“失街亭”之后、“斩马谡”之前。作品写马谡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后,孔明见大势已去,急忙安排撤军,自己亲率五千兵去西城县搬取粮草。但这时司马懿已率大军赶到,此时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并无大将,所带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面对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两干五百老弱残兵,战又不能,退又不是,诸葛亮便命“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tb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1,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不动一刀一枪,就解了西城之围。许多学者都说这是“神来之笔”,是根据诸葛亮平生谨慎和司马懿多疑的性格而作的巧妙安排。其实,这个虚构的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诸葛亮出蜀总兵力不过二十余万,四处分散一下,实在没有多少兵马可以留在西城,就连非常重要的街亭才派了两万多人,可见兵力是捉襟见肘,空城一座当真是名副其实。但是,人们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他会料不到对方主力会进攻西城?为什么对方主力浩浩荡荡地杀向西城,诸葛亮却一直到敌人兵临城下才知道?作为同时代同样有杰出才能的司马懿怎么会不知敌军底细,误以为空城中设有埋伏呢?即使怀疑有伏兵,那么西城弹丸之地又能有多少伏兵呢?凭他堂堂十五万大军,攻之有何不可?为什么在其子司马昭提醒了他的情况下,还执意退军,坐失战机呢?这既不符合司马懿善于用兵的性格,也违背军事常识。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在“空城计”里,双方都好像瞎子一样,诸葛亮等到司马懿到了城下才知道敌人来了,司马懿也不知蜀军主力在哪里,到了城下才想到敌人可能有伏兵。这个虚构的情节,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不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这一切,虽然都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知己知彼、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的睿智,超人的胆识和谋略而特意设计的,但实际上不值得推敲,实是一处败笔。《三国演义》全书浸透了忠君思想,对正统极力美化,对篡逆痛加鞭挞,这也是虚构的准则。为了歌颂正统,免不了美化和丑化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来指导写作。因此,作者对曹操极力揭露、鞭挞,对刘备尽心美化、颂扬,甚至虚构、编撰了许多与史实不同的故事来为之服务。而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后的《三国演义》更是变成了宣传封建道德思想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品。因此,在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在旧小说、旧戏剧的歪曲宣传和误导下,人们往往把曹操当成篡汉奸臣,加以否定,不能正确地评价他,给他万方数据应有的历史地位。正像鲁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冲。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曾对历史上的曹操的功业才德作了评论,认为:“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谈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嚣,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南征北讨,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应当指出: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奸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基本特点,“奸”与“雄”的矛盾与统一也是曹操形象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从全书总的倾向来看,作者对曹操的态度是有贬有褒,但贬多于褒,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他的“奸”。清人顾家相就曾经说过:“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三国演义》描写曹操在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平定统一北方的斗争中,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几十年,斗志顽强,气度恢阔,知人善任,表现了军事家的才能。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更显示了他军事家的胆略。但对赤壁战后,当曹操位高权重,挟天子令诸侯,谋魏公魏王,僭越专权时,作者则态度有变,明显表现出抨击贬斥的意向,不仅称之为“国贼”、“反贼”,而且利用情节描写贬斥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为忠直之士所切齿痛恨。综观全书,作者立意是要将曹操描绘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在描写他的功业将略之时,指斥他僭越专权的行为,而对其品德心胸表现出作者明显的贬抑意向。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具体描写,如杀吕伯奢、梦中杀近侍、割发代首、血洗徐州、许攸问粮、枉杀粮官、哭祭袁绍、借刀杀祢衡、妒杀杨修、赤壁赋诗、大宴铜雀台等一系列情节,用以突出表现曹操性格的奸诈、伪善、诡谲、狠毒、残暴的特点,表现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阴暗的心理,这就使历史上曹操性格中的“酷虐变诈”得以渲染发挥,而成为一个“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的艺术形象的曹操。很明显,《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描写,与《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同中有异的,在基本史事上相同者多,而具体情节描写和虚构方面则相异者多,并且明显地表现出对曹操贬抑憎恶的倾向。《三国演义》第三十回的“许攸问粮”可算曹操是奸雄的高卫红: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一个铁证吧。像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演义》可以找到很多。但无论找到多少,凑足起来,都是片面曹操。曹操的另一面的一端,也比这一面大得多。曹操自己说,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不是空话,称帝的袁术,就是被曹操灭掉的。此外,终曹操之身,并无称帝者,他自己更未称帝。所谓三国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虽然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操的儿子,但总不是曹操。所以说,曹操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但这些事,在《三国演义》中,要么只字不提,要么潦草塞责。原因不在其他,而在这样大的事不是说话人的精神世界所能容纳的,更不是世俗的精神境界所能理解的。撰写历史小说就应该明白,描写某一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真实,不应因作者的好恶而随意拔高历史人物或贬低历史人物。而曹操,历史上一个少壮时高歌“天地间,人为贵”,中年时吟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晚年时不惜以“烈士”悲情抒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志的雄杰,到了《三国演义》中竞忽然变成了千夫所指的大奸雄,这固然与封建正统观念、民间传说及百姓的愿望有关,却又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作者正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才塑造了曹操这个形象,贬低了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是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这个人物的。33综上所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通过虚构一些情节来使事情更加具体,人物更加典型,确实发挥了文学作品应该起的作用。尽管《三国演义》在虚构故事时难免出现败笔,但总体来看,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比较成功的。《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正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才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们本来的能量,从而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参考文献】【l】齐裕j冕.明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72.【2]毛宗岗.读三国志法[U]//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清]醉耕堂本.[3]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912.[4]沈伯俊.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5]罗贯中.三国演义:上卷[M].济南:齐鲁书社,1991:615.【6]鲁迅.魏晋风度及其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5.ViewingtheFietiveGainandLossoftheHistoricalNovelfrom<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GAOWei—hong(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Puyangan457000,China)Abstract:<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isoutstandinglonghistoricalnovelofChina.Notviola—ringthehistoricalevents,theauthorfullydevelopedhisimaginationandboldlycreatedmanyvividhistoricalfigures,thusobtainedrichartisticresults.However,owingtotheauthor’Straditionalthoughtof‘supportingLiuand叩po.singCao’,thedescriptionofcharactersisunavoidablydistortionalandtheimaginationisalsoexcessive,whichmakethenovelhavesomeunsueessfulpoints.Keywords:<‰Romanceof弧eThreeKingdoms>;historicalnovel;fabrication;gainandloss[责任编辑陶谦]万方数据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高卫红, GAO Wei-hong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0次 参考文献(6条) 1.齐裕焜 明代小说史 19972.毛宗岗 读三国志法3.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9594.沈伯俊 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 .罗贯中 三国演义 19916.鲁迅 魏晋风度及其它 2000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刘军.陈大远.刘志刚.路巍 试论历史小说的虚构——兼谈《三国演义》虚构的得与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不应当拘泥于历史事实,而应当允许作者合理的想象与虚构.作为严肃的历史小说,应该本着虚实参半的原则去创作.做到虚实相生,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主要的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虚构应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小说的特点,跟一般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时有败笔,远未达到尽善尽美.2.期刊论文 宋凤娣.吕明涛 《三国演义》毛评中的历史小说虚实论平议 -泰山学院学报)毛纶、毛宗岗父子在评点中,提出了对历史小说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并在其删改、整理的艺术实践中树立了历史小说虚构的原则.对历史小说虚实问题的认识,毛评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固然受制于作品本身虚实相间的实际状况,但更重要的是与民族文化心理、评者所处时代和自身禀赋,及评点这种文学批评形式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3.期刊论文 任昭坤 《三国演义》是最优秀的古代战争历史小说--《三国》军事校注本的成书理由 -天府新论2003(4)的主要内容是军事.它的成书过程,围绕着对三国战争史的反映,悠悠逾千年.其深远影响主要也体现在军事及军事文化方面.军事校注本为显露的本色,改变过去多重一般文字校释的作法,重点校理有关军事历史、军事人物、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军事地理、气象、兵器等方面的内容.4.期刊论文 林苹.Lin Pin 一脉相承的历史小说--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本文对成书时间相距不远的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和进行比较.本文作者认为,两位作家在书中描写历史,却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分别以5.学位论文 黄达士 《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 2008中越两国上千年的文学关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由于具有特殊性的历史环境,越南文学,尤其在中世纪阶段(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中小说是极受影响的文体。然而,在受中国文学影响的过程中,越南小说,尤其是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仍根据本身内在规律运行发展,从而努力地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灵魂、文化特色、审美观念之本色的作品。论文只集中于探讨越南中世纪(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文学作家从在越得到广泛流行的中国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接受与创新了什么。至于越南作品,本论文只集中对越南汉字小说中的《皇黎一统志》、《南朝工业演志》、《皇越兴隆志》等作品进行研究对比。除了引言,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提出文学交流是历史的一项客观规律,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极为自然的现象。从交流中,世界各国各民族抉选了外国文学的积极一面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那也是使每个民族从中不断地磨炼并更加丰富地体现本国民族之特色的条件,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对越南文学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的影响。最后集中阐述通过当时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外交使团的往来对文学交流的促进,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章回小说传入越南,当时的越南文学家认为章回小说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从而接受并创作了许多新作品,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也在这个时期问世了。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之间在内容方面的接受与创新。这部分集中于创作题材与人之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在创作题材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罗贯中和越南文学家都以历史题材为主,都注意选择有“混乱”性质的、冲突、激烈斗争的历史阶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品问世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与越南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也不一样;《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因时间、正统思想、民间观念而使作品的客观性几乎失去了;而越南的历史小说里的历史真实性都得到相当地保留,作品罩所反映的生动生活气氛似乎含浸读者的心灵。在人的观念方面,因为罗贯中本身是一名儒教者,受正统儒教思想、道德的支配,因此在作品中,罗贯中就以儒教道德的眼光去评价人;在作品中体现得最具体的是“拥刘反曹”的态度;几乎属于蜀汉-刘备集团的人物都是当时完美的最高表现,都有正人君子的风度、气派,反过来,跟刘备集团对立的集团的人物如董卓、曹操等在作品罩都被描写成无赖小人、不仁不义的人物。受儒、道、佛等三教的支配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越南汉字小说里的人物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许多相同点:越南文学家以儒教道德准则来评价人,另外越南汉字历史小说罩的人物还以民族立场来描写,每个人物不仅以正统观点而且还以国家、民族观点来体现。总地来说,《三国演义》罩的人物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里的人物既有当时时代人的特点,又体现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特点,假如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是正统思想与人民道德观念的结合,那么越南汉字历史小说里的人物就是儒教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产品。第三部分集中阐述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之问在形式方面的接受与创新。这部分集中于人物塑造手法与体裁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在创作题材方面,《三国演义》成功地使用外形因素来塑造人物,越南汉字历史小说却成功地使用语言和行动来塑造人物;这清楚地反映了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艺术方面的不同点。《三国演义》主要是以象征艺术手法来塑造作品人物;而越南汉字历史小说是以现实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体裁结构方面:《三国演义》深受宋元话本小说结构的影响,作品旱的120章回情节按因果关系来发展,每章回都以两句诗为开头、每一个重要变故后作者常用一或两首诗来评赏,每回结束于最激烈之处,常有“下回分解”的惯用语。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也深刻地受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章回结构特点的影响,然而在借鉴时,越南文学家也进行少许改变,让作品适合于越南人的环境、观念。比如在评赏时,有时也用诗句,但方式跟《三国演义》不一样,有时作者不用诗句而借助“天地”、“民间”来表现自己的态度,每章回的结束有时不集中于激烈情节,有的用“下回分解”,也有的不用“下回分解”的惯用语。可以说,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越南文学,尤其是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中世纪时期),深受中国文化、文学成就的影响,不仅是诗歌,而且小说文体是受影响最深刻的文体。然而在接受的同时,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仍按照本国内在规律来运行。在接受之际,越南诗人不断地努力创造出适合于民族灵魂、审美观念的文学。就在交流、接受的过程中,民族本领在不断地得到磨炼,祖国文学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6.期刊论文 宋凤娣 《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形象理论新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毛氏在小说评点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其评点总结了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论.在强调人物性格主导方面的同时,也认识到一些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两面性,从而作出了一些辩证的分析,并且充分肯定和积极提倡写出人物的个性.毛氏的人物形象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刻的主客观原因,其理论具有创作论方面的学理意义.7.期刊论文 孟烈 传神再现历史匡谬演义三朝--读历史小说《金辽宋三国演义》及《五国城囚徒》 -文艺评论2001(5)天道酬勤,功必临于志者.在世纪交替之际,满汝毅君历史小说创作迭告丰收.先是世纪末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继而新世纪之初又完成了另一宏篇巨著,可谓是成就斐然.8.期刊论文 李芳瑜.Li Fang-yu 《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历史到小说的真实和加工 -贵州文史丛刊2008(3)本文将探讨三国故事由历史进化到小说的过程中.罗贯中截长补短、踵事增华的创作技巧.以及提出中9.期刊论文 徐杰舜.陆凌霄 越南《皇黎一统志》与中国《三国演义》之比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越南汉文历史小说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越南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小学的比较,不难看出,越南历史小说除了内容之外,它的创作思想和语言形式与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基本上是同源的.10.会议论文 郑铁生 毛本论赞诗是《三国演义》叙事批评的审美形式 2004毛宗岗整理和修订《三国演义》时,大刀阔斧地将《三国志》、《后汉书》的史评以及多余的论赞诗一百八十九首都砍掉了。在保留原有诗词一百六十八首的基础上,增添了三十七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是从原著叙事结构、叙事脉络和思想倾向着眼,把史评、诗赞和论赞诗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一番梳理后,摈弃史评诗赞,对论赞诗选优劣汰,而后增补新诗,建构起历史小说叙事批评的。因此,毛宗岗为什么将史评、诗赞全部删除,只选择论赞诗作为历史小说的叙事批评的范式,这类诗词到底在小说叙事结构中占多大比重才合适,这些问题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但历史证明毛宗岗的做法是被认可的,从此各种旧本《三国演义》渐渐地不再刊行,而毛本以论赞诗作为叙事批评的范式流传开来,独霸天下三百年。可见,毛宗岗建构的历史小说的叙事批评不仅有着自己的审美理念,而且是《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完整地理解《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hkjdxxb.aspx下载时间:日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 虚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