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开发重晶石矿建设项目环评主联系方式

贵州省天柱县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贵州省天柱县
贵州省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108°55′E~109°36′E,26°42′N ~27°10′N之间。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中国观赏石之乡”之称。
贵州省天柱县基本概要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与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等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0镇6乡315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40.71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
(C) 2013 Baidu- Data (C)NavInfo&CenNavi&道道通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复杂,地形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主要山脉:北有分水岭山脉,中有金凤山山脉,雄居县境中部,为湘黔界山;南有黄哨山脉,山峦起伏,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位于阳寨与三穗县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县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县最大的盆地,为贵州省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产粮区。全县行政区域耕地面积1.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1.6%。
从经纬位置看,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天柱县年平均气温为16.1°C,1月平均气温为4.7°C,7月平均气温为26.7°C,无霜期281天。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东部偏少。
天柱县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十分重要。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凤城镇、邦洞镇、坪地镇、兰田镇、瓮洞镇、高酿镇、石洞镇、远口镇、坌处镇、白市镇、社学乡、渡马乡、注溪乡、地湖乡、竹林乡、江东乡。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天柱县总人口34830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凤城镇52194、邦洞镇37512、坪地镇18081、兰田镇26614瓮洞镇18013、高酿镇27487、石洞镇25464、远口镇23944、坌处镇13902、白市镇30607、社学乡19478、渡马乡16904、注溪乡5008、地湖乡3899、竹林乡13395、江东乡15800。
2003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此外还有水、布依等少数民族),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
贵州省天柱县自然资源
天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尤以重晶石矿最为丰富,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埋藏浅,易开采,可开发成钡盐系列产品。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1997年上交国库5.3万两,是贵州省首次产生的黄金县。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县内水能储蕴量巨大,可开发28.5万千瓦,境内清水江开发二级电站可装机21.4万千瓦。
贵州省天柱县历史沿革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初置天柱县,天柱未置县前为千户所,原名凤城,后改名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夏属荆州之界僻,周属楚之西,秦属黔中地,汉属牂牁郡,隋、唐、宋为诚州(今湖南靖州)所辖,元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边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县署设在凤城,朱梓为首任知县,划出会同县的汶溪所、江东里和绥宁县的远口里、镇远巡检司(六池)、江东巡检司并入天柱县,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
贵州省天柱县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天柱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1997年已越过温饱线,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2亿元,粮食产量12.61万吨,财政总收入4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3.22亿元。2002年,天柱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 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 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 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 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贵州省天柱县2002年产值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 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 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 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 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 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 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当年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全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 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 完成了第一期 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 入215万元,受保人员达4.2万人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投入305万元,受保人员1300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
贵州省天柱县2008年产值
天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209万元,城乡批发零售贸易额达55406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创税8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64.39%。近几年,天柱共引进项目80多个,引资60多亿元,天柱成为了黔东南乃至贵州东向发展当之无愧的“桥头堡”。
“十一五”概况
“十一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26.8亿元,年均增长14.3 %,超过规划目标2.3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速1.7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22018万元,年均增长20.5%,是“十五”期末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亿元,年均增长22.7%,是“十五”期间的4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513万元,年均增长19.2%,是“十五”期末的2.4倍。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6772万元,年均增长19.2%,是“十五”期末的2.9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6578万元,年均增长16.8%,是“十五”期末的2.5倍;贷款余额124456万元,年均增长16.4%,是“十五”期末的2.5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8.5:27.4:44.1调整为25.2:37.1:37.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增长2.6倍,以重晶石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清香型烤烟、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县自主选育的“白市4号”等三个油茶品种被贵州省林木品种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填补了贵州省无油茶优良品种的空白。白市水电站、摆洞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关闭淘汰了六合化工厂等6家落后产能企业。开展矿产资源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晶石开采企业由19家整合成8家,黄金开采企业由22家整合成10家,煤炭企业由15家整合成10家。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0804万元,同比增长36.9%,完成工业增加值28119万元,同比增长49.2%,实现利润1342.15万元,同比增长127%。在遭受严重干旱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57万吨,,收购烟叶3.1367万担,烟农实现收入2230万元,初步建成八甲、平甫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完成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10248亩,完成油茶芽砧嫁接810万株。
天柱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距湘黔铁路、320国道分别为64公里和74公里,东距枝柳铁路、209国道仅78公里。同时积极修建通村公路,已有289个村修通了公路,占村总数的91.7%,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543.8公里(其中:省道76.6公里、县道200.4公里、乡道253公里、村道1013.8公里)。县内水路交通也较便利,沅江上游清水江流经县内7个乡镇,可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天柱县
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4万门
贵州省天柱县基本概况
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全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7座。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演出,每年都要排练1-2台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小话剧、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边远山区和16个乡镇,每年演出场次都在36场以上。群文创作作品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每年也在15篇以上。多年来文艺创作作品49个,自办文艺报和《晓钟》专刊,为全县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园地,
全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 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全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全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2002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贵州省天柱县文化机构
天柱县文化馆
天柱县图书馆
天柱县文化市场稽查队
天柱县文物管理所
天柱县电影公司
天柱县广播电视站
天柱县群众文化节
贵州省天柱县专业文化
每年都要排练 1-2台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小话剧、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边远山区和16个乡镇。文艺创作作品49个,自办文艺报和《晓钟》专刊,为天柱县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园地。
贵州省天柱县科教文卫
贵州省天柱县综述
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 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 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 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 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 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该 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分别为83%和88%。
贵州省天柱县教育
天柱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有贵州省文化教育县之盛誉。曾培育了著名的少数民族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贵州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贤昭,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序顺,北京大学教授、留美博士肖以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念一等。
天柱县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浓浓的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民以兴教为荣的发展氛围。
天柱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树天柱教育品牌的”宏伟战略,带领全县教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抓“两基”、促“两全”,着力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建成了一批校园美丽,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充满现气息,受到社会赞誉,对青少年学生有着莫大吸引力的中小学。
天柱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初中21所,初级职业中学5所,完全小学108所,初小64所,教学点38所,幼儿园8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31所。共有在校(园)生80064人,初中在校生25140人,小学在校生45855人,在园幼儿3759人。教师3421人,高中教师391人,初中教师994人,小学教师2056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80%、91%、93%。
1985年天柱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无盲县;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盲;1998年“两基”验收达到国家标准;2001年“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2002年获“贵州省文化先进县”殊荣;2003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县”称号;2003年12月天柱民族中学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步入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
百年名校——天柱民族中学:
1915年,天柱民族中学诞生于天柱县城凤山书院旧址,位于金凤山南麓,瑞莲池东畔。她采清水江之灵
气,集“石柱擎天”之神韵,成为了哺育广大苗侗儿女茁壮成长的一片圣土。 天柱民族中学先后席入“省属重点中学”、“中国名校”、“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贵州省普及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之列。
贵州省天柱县旅游资源
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县分别于1984年、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
白市水电站及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给远口带了绝世难遇的机会,2013年3月底老集镇及沿江10个村寨人实行了整体搬迁,有利于打造北侗徽派风貌建设进行整体包装。白市水电站已实现下闸蓄水发电,电站库区形成了宽广而美丽的湖泊,其中还有12个等待开发的孤岛,与库区两岸、湖泊、五府会馆、吴氏总祠等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精品旅游资源。远口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移民安置型、绿色产业型、旅游景观型特色小城镇。新远口有极为优良的与周边风景区对接、顺接的区位优势。远口是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古镇边城,以著名的清江鱼和发豆腐(清江两姊妹)为品牌的饮食文化及“吴氏总祠”为代表的北侗文化标志性建筑,为远口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上连三门塘国家级民族文化村寨、龙大道故居、锦屏县城和隆里古城,下连白市、瓮洞等黔东重要关隘,北接天柱,东出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会同故居,路程都在半小时左右,十分方便快捷,远口可以作为旅游的中心城镇来发展,在上述景区玩,在远口吃、住、购、游、玩。
2013年下半年规划完成《远口镇总体规划()》、《远口镇镇区迁建修建性详细规划》、《远口镇迁建集镇风貌规划设计》、《远口镇排水专项规划》包括污水和雨水)。2030年规划城镇为30000人,新远口正按《远口镇镇区迁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复建,已安置人口为10000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新市村集中安置点及远洞罗汉坡移民新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商贸及居民生活区主要集中在南区,北区主要为行政区,北区沿公路两侧呈带状分布,南区沿江呈长方形块状分布,人均用地面积60多平方米,整个集镇由三条主干道和九条次干道构成三横九纵的路网体系。为避免重复建设,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远口特色小城镇建设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精干技术力量支持远口特色小城镇建设,投入4000余万元打造的灰墙、青瓦、马头面、花格窗等北侗徽派风貌元素建设已初步成型,为倾力建设“黔东重镇、清江明珠”、美丽乡村、北侗风情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学、小学、新华书店、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人民法庭、森林公安、第一期廉租房等单位用房已建成;天柱县第三人民医院(镇卫生院)、粮食大楼、供销大楼、农业银行、信用联社、敬老院、吴氏总祠等基本建设完成;行政综合楼、农贸市场、生猪市场、人民广场、垃圾填埋场、客货运码头等正在启动;罗汉坡公园、安架特色产业园区及远洞新农村建设都在申请立项中。集镇南区、北区、清水江大桥及新市都安装了太阳能节能灯;给排水及污水管网建设已近尾声。城镇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更为科学合理。
未来的远口,碧波荡漾,风光旖旎,婀娜而柔美,娴静而秀丽,岛上桃花盛开,两岸修竹含羞,金桂八月飘香,湖中游船如梭,龙舟赛场锣鼓喧天,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
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烈士陵园、飞机场、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
石柱岩坐落在天柱县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侧,经观音洞,上鹅飞踏,步行30多分钟即可到达,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于山坡之上的数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组成的奇异景观。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异,其中最高者达20余米,底粗近20米。似层层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丽,直撑蓝天,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石柱岩周围石笋林立,顶上石块状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状纹彩,石缝中草木藤葛丛生,在石柱岩的南侧有一块倾斜的大岩石,从这块大岩石的顶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然后借助经长年累月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洼,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顶。石柱岩的顶部相对比较平坦,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攀达柱顶,在柱顶极目远眺,四面几十里莽莽群山历历在目,天柱万亩大坝和县城全景尽收眼底,鉴江、朗水两条河流像两条玉带束于山脚,然后再婉蜒东去。常有勇敢者沿石柱犯险登临绝顶,望深邃苍穹,观飞云逐日,把酒临风,啸傲苍天,感茫茫宇宙,心则至清至净,顿出于滚滚红尘之外,让人乐而忘返。
冒险登临自然要冒险而下,登临石柱岩不仅仅只是在攀援而上和登临绝顶时可以感受到充分的快乐,缘石而下时也自别有一番滋味,当此之时,面临石壁背朝天,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危如累卵,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心吊胆,目不斜视,速如蚁行,至底方长舒一口气,继之欢声笑语,其兴奋、惬意非旁人所能体会,历年来旅游爱好者尽管明知攀援石柱岩难而且险,然而却并没有因之而却步不前,反而趋之若鹜。所谓游险境,攀高峰,兴更浓,怀更壮,此乃石柱岩游人如织的缘由。
石柱岩岿然挺拔,雄伟壮观,柱石高而圆,有凌云擎天之势!关于它还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仙人于夜间欲从石坪架桥过迎春坪,因时到天晓而止,留下了桥礅成为人间一景,故冠名“石柱擎天”,前清合肥诗人辜宽有诗为证:
何年突兀起高标,直接银河上下潮。
撑破云霞迷石足,拨翻星斗系天腰。
龙行万里回风远,鹤去千秋待月遥。
唯有邑君来往便,任将凫舄踏层霄。
另有传说,很久以前常有凤鸟歌鸣于石柱岩之巅。据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县城东面里许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鸟儿飞上石柱岩,在其顶上盘旋,如云似雾,弥漫天空。待云收雾散,但见百鸟簇拥,聚于石柱岩巅。倏忽一只彩凤离群飞出,盘桓歌啸,清丽悦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鸟附合,歌荡千山。
天柱县县名亦因石柱岩而得名,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载:“在天柱县北,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清康熙《天柱县志》亦云:“天柱县之城,盖收功于人力,而取录于山岳者。”明万历年间,天柱县第一任知其一县朱梓主修《天柱县志》时,见此景奇特,题名为“石柱擎天”。列为天柱八景之首,载入县志。从此,景誉日升,游人涌往,成为天柱县的游览胜地。
贵州省天柱县邦洞镇
金凤山凤景名胜、乾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
社学乡: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5 处) 。
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
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
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
坌处三门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坌处镇三门塘民族文化村 17处文物古迹。
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坪地六月六歌场。
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
地湖风雨桥。
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
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产品编号:CNC
贵州德辰实业有限公司是北京紫禁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于日与贵州天柱县人民政府签署了《重晶石深加工项目投资协议书》,并于同年11月出资在贵州省天柱县独资注册成立贵州德辰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天柱重晶石深加工项目的整体建设及营运。&◎ &目前国内**的重晶石粉体加工企业,行业龙头。&◎&厂区占地8万平米,正规设计院设计,分化工级和钻井级两大生产车间、生活区、绿化区等。&◎ &钻井级重晶石粉设计年产能40万吨,**可到70万吨。&◎ &购买一流设备,技术先进,如关键设备磨粉机有5项技术专利。&◎ &天柱重晶石质量优良,汞、镉含量低,满足国外客户的要求。&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块的东南缘,湘黔桂陆缘断陷盆地中,发现于1957年,是目前世界上探明钡资源量**的超大型重晶石矿床。矿床规模大,矿层产出稳定,矿体**厚度达10.20m,探明储量为1.7亿吨,预计储量2亿吨。矿石品位高、质量好,平均硫酸钡含量85%以上,且有害杂质含量低,不仅符合油气钻井级产品的标准,也能达到化工、轻工、建材及医药等诸多用途的要求。&为保证德辰公司投资建设的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供应,当地政府已匹配总面积逾7平方公里的重晶石矿山给予德辰公司,储量3000万吨,可以充分保证公司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原料供应。&德辰公司可按用户需求生产符合国标(中石油标准)、中石化标准及美国API标准的钻井用重晶石粉。&
4.0-4.25g/cm3
硫酸钡含量
卢先生 先生 (销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晶石选矿工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