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猎犬品种具有养殖价值的这个品种,种质资源现状如何

332被浏览32,720分享邀请回答c.c.li)能影响世界20年的巨著作《群体遗传学》少有人提起,随着数量遗传理论的进步和发展,严格的数理统计科班训练的人都很难理解,遑论作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似乎可以揭开基因的黑盒子, 跳过表型选择繁琐的数学运算,使得性状的选择更为直接有效,于是乎催生了一大批搞分子育种的高级人才,在没有揭开基因的黑盒子之前,就兴致勃勃的在经费匮乏,技术落后的育种场准备应用分子育种技术。绕了一圈后才发现又回到了数量遗传的起点,主效基因检测后还需要用其表型来检验其准确性,然而上一定测定规模、严格测定的样本少之又少。丢掉数量遗传,都来搞分子遗传,不是每家公司都具备这样的实力。作为商品的猪,是要看效果,看投资回报率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猪的育种中还没有成为一种完整的育种方法,还离不开数量遗传的基础。三、健康、管理与育种(培育优良种猪需要健康的环境,优越的管理)种引了,只要没病、没灾、没有死,通过sew等手段,应该有重启的希望。可我们还是只能年年招婿,2-3年最多3-4代而已,种质能衰退到哪儿去,为啥就不行了呢,有必要又要进行新一轮的换血换种?商业运作手段我们姑且不管它,就其原因:疾病是帮凶,管理是罪魁祸首。我们兽医太忙,忙着投药,打疫苗,恨不得把所有的苗都免疫。疫苗、药物越搞越高级,生产形式也越来越先进,可怜的猪宝宝,20来天就开始搬迁,没了母爱,天天吃含药的饲料,还不定时挨针,可病还是进去了,咋进去的?少有人去关心。前车覆,后车还覆。意识形态虽说从“治疗为主”提高到“防疫为主”多年,但还是只能忙于维持猪的亚健康,忙于变换形式的“治疗为主”。疫病太复杂,想出淤泥而不染,基本是空想,都往山里搬也不太现实。 我们天天在围着猪转,寄重任于猪,管理呢?不严格设计买猪台,还指望几分钟的消毒能消灭肥猪贩车上的病毒?懒于消毒器械,打疫苗还不换针头,还指望疫病不传播?员工猪肉都不够吃、伙食差、没有休假,还指望员工不偷腥,偷偷出场回来还会严格消毒?淋浴头都不够,肥皂都舍不得买还指望员工天天洗澡进场?……。细节管理决定成败,我们太习惯于通过技术载体(种猪、疫苗、药物等)来弥补生产管理上的过失,想用抗病力、疫苗来弥补防疫管理中的过失,对抗生产中过多的应激;想用高繁殖力的母猪来弥补查情配种上的过失;想用高适应性的猪来弥补环境、员工操作上的过失…… 太多过失要弥补,猪能堪重负?只要猪不爽了,在优秀的种猪都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种猪优秀的大前提是因为它健康,我们频繁引进的不完全是种,而是因为健康总无法维持。我们存在的最大的差距是管理,是理念。四、基础工作与育种(育种需要基础数据,不是空中楼阁)在现有的条件、心态下,外种猪在当前的育种框架指导下开展所谓的育种,能有多大效果?高管们常在不公开场合说“育啥种,引几头猪是真的”,于是乎引种经济泛滥,A国好就搞A国的,B国好就搞B国的,要不都搞点。搞回来2~3年把引种的成本收回,钱赚到了,名气不在了,健康退化了又开始新一轮的建场、引种。君不见大幅广告满天飞,都在自己说自己的种猪好?其实谁好大家都有数,去引种都需要几个硬指标:哪国的;啥时候引的种;是否新建场;有无疫情。至于种猪场有多少著名的专家,多少年的育种历史都很难作为吸引客户的资本。闭锁数十年,三世同堂的百年老场是在国外,不是在我国!
如此说来,那些默默奋斗在育种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是不是都白努力了,没有事情干了,准备待业?不是的,种进来了,在专家没有来指导之前,大可以不必天天会议,去讨论如何去选育提高,可以先把基础的工作搞好。基础工作其实不复杂,但有点繁琐,只有把它们都做到、做好,确保现有品种不退化,我们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事情,才有时间数数猪的有效乳头数、测定日采食量,谈产仔数的提高;看看肉质,谈谈瘦肉率(背膘);研究饲料水平和饲养环境,谈谈日增重……。才能有资格谈谈配合力、谈配套系,谈个性化的育种等措施,才会有数据开一个个的讨论会,听一个个专家的报告会。
拿来主义的外种猪的育种和土生土长的地方猪的育种,在育种措施上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谈生物有多强的适应性,在没能把别人的管理、技术以及生产吃透并同步以前,不管拿着多优秀的方案,聘请多高水平的专家,谈提高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种猪在现有条件下能保持引种水平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看看我们每年引种的数量和每年毕业的育种博士数量,均在全球前列,国家投入育种的经费也不少,我们从来就不曾缺乏资源和技术,频繁引种,不是因为别人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别人规模有多大。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缺乏踏踏实实把事做好的作风,缺乏把一件事坚持不懈做下去的勇气。问题三、为什么不能使用子代继续繁殖?猪在十九世纪就放弃了仅依靠培育纯种来直接生产商品猪的方法,而是普遍采用在纯种繁育的基础上进行品种间(三、五个品种)的杂交方式,现代的规模化生产均是采用杂优配套体系进行生产,引进种群一般在繁育金字塔的顶端,在种群由GGP→GP GGP→PS的过程中进行育种目标分化,优势重组、杂交优势利用,成为商品猪,子代和祖代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商品猪都是杂种猪, 鸡应该也一样而且历史更早,因为猪的优配套体系是在玉米和家禽的育种得到的启示,121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资料保存:中国种质资源库
孟山都对中国野生大豆种子主张64项专利或成历史
发表时间: 14:55:41
字号:A-AA+
关键字:&孟山都
专利种质资源库中国种子杂交 种子孟山都 杂交孟山都 中国孟山都
2000年,美国种子公司孟山都曾针对我国的一种野生大豆品种提出64项专利诉求。我国长期不重视种质资源保护,教训深刻。近日,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丁汉凤等人历时5年,收集种质资源共计89种作物的2.5万份,并给每粒种子建立“档案”,存入我们自己的“种子银行”。
8月10日《科技日报》网站连刊两篇文章,探讨中国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观察者网选编如下:
原标题:《“种子银行”,如何拯救消失中的优良基因?》
厚重的密闭门莹莹闪光、整齐的格子标记划一、敦实的墙体展示着抗震力……除了“金库”的标配之外,这里还严格按照-2℃的温度、45%的湿度运行。7月底,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一座特殊的“银行”——种质资源库。
我国种质资源保护一直堪忧——美国种子公司2000年针对我国的一种野生大豆品种提出64项专利诉求;多个地区性自然物种濒临灭绝;种质库简陋限制种质信息的挖掘……
资料图:中国西南种质资源库
为了让种子里的信息不再被剽窃,为了把物种的延续、优良新品种的诞生、农业未来的路都存进这个“银行”,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丁汉凤等人历时5年、走遍山东省7个地级市、34个县区,历经13000多公里的调查研究,收集到山东省特色地方品种、选育的优良品种和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共计89种作物的2.5万份,并给每粒种子建立“档案”。
堵心!1粒中国大豆里,冒出64项美国申请的国际专利
“种质资源库是培育一切新品种的源头,”丁汉凤说,“种质资源越多,档案越详细,可利用的遗传基因就越多。”
然而,我国对种质资源的认识起步较晚,地大物博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物种资源,也使得它的保护和挖掘利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国际上对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起步较早。据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面积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来自中国的野生大豆资源“北京小黑豆”成为“救星”,遗传学者从中发现抗孢囊线虫病的基因,将其转育到当地栽培种中,育成了新的抗病品种,并带动美国长期成为世界主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
“如果说育种专家是‘巧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米’,缺乏种质资源、没有可利用的优秀基因,即使育种家的技术手段再先进,也只能是无米之炊。”丁汉凤说,重大育种突破的关键在优良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2000年美国种子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个举动给了丁汉凤们一记警醒的“勾拳”。对中国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挖掘,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专利权的主张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在2000年完成的。随后,孟山都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这项专利源自对中国的一种野生大豆品种的检测和分析,他们在这个品种中发现控制大豆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标记”,以此为亲本,培育出含有该“标记”的大豆品种,并提出64项专利保护请求。
“可以说,谁占有种质资源,谁就占有育种的主动权;谁掌握了新品种,谁就掌握了市场。”丁汉凤说,种质资源如此重要,中国虽失先机也要迎头赶上。
痛心!物种快速消失,来不及收集保护
“当前山东省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地方品种,特别是野生品种濒临绝迹,像龙山小米、胶州白菜、曲阜香稻等山东特有作物资源,经过多年繁殖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种性变异,名特品种的优质性及物种多样性受到损害。”
这一发现,让丁汉凤和同事们感觉时间紧迫。“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他们着手行动了。
围绕种质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他们深入调查,“到农户家里,到盐碱地里。”丁汉凤说,“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
资料图: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丁汉凤
痛心的是,他们并不是每次都跑赢。“我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植物,当时不能采集种子,希望它成熟后再采集,但下一次去它就不见了。”物种快速消失,来不及收集保护让丁汉凤痛心。据报道,目前我国自然物种数量正以每天一个物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
为了延缓物种消失的速度,丁汉凤周围,有2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包括一批博士、硕士,他们“拧成一股绳”努力在“种子银行”的完善和建设上。
“在拿到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后,我们分析这些资源的优良特性,并推动它们在种子研发中有所作为。”实际上,山东省农科院,乃至山东省每年诞生大量农业新品种,大部分可追溯“祖籍”到这个国内最大的省级种质资源库。
平常心!投入不足、名利无收,挡不住“幕后英雄”的脚步
“过去,保存种质的条件很简陋,常温仓库或货柜。现在‘种子银行’可以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遗传特性和高发芽率。”山东省农科院在“种子银行”的设备和条件上做了可观的投入。
“日常运行仍开支不小,”丁汉凤说,水电费每年就要二三十万,加上人员科研投入、工资等则需要更多;种质库20年内要完成一次2.5万多份的全面更新;更多资源入库,需要更多投入。
“保存种质资源有明显的公益性。这项工作藏在幕后,为品种的突破性创新奠定‘基石’,”丁汉凤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为了增加种质的潜在利用价值,他们在不断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对种质信息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建立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库,形成共享利用机制,为农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高效服务。“能有更多的种质资源得到应用是对我们最大的嘉奖。”
(翻页继续阅读,《科技日报》分析如何改善现状)
《科技日报》分析,应提高市场化水平
对于中国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科技日报》分析称,问题不在技术水平:基因的检测分析,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匹配研究都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这方面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追赶。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8月1日发布的“对我国1346项技术与国外差距进行的定量评价”显示,我国在生物领域跟跑技术占比六成以上。
关键在于意识问题和市场化程度不够。
意识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惯了,物以稀为贵、以丰为贱,守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巨大价值和珍稀性。这里所说的不局限于农作物,中国种质资源的流失包括动、植物。笔者曾去哈尔滨一畜产公司采访,董事长李玉田就连连吐槽中国的大动物育种,“采用选漂亮选谁的不科学方式,不顾遗传资源的流失;近20年没有大动物育种工作,没有中国自己的种猪,却要大价钱引进国外品种。”
市场化方面,美国企业是种质资源挖掘保护的主体,它们具有强大的主动性,不仅自行进行了技术上的储备,还将一个科学研究进展,自觉提升为可以赢利的市场行为,通过提出专利权诉求,成为“商战”中受保护的主体。原因很明显,这样做能够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在中国,研发与市场分离,种质资源的所有、保护与研究属于公益性的研究部门,而大多数种子公司只能称为种子销售公司。
几年前,北京市提出“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将籽种农业作为重要组成,尝试以政府之手牵起两个分隔的区域;而近期各地通过科技成果处置的改革,也为研发向市场的贴近逐步松绑。这些新尝试,是对中国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利好”。
袁隆平和“孟山都”,可以兼得吗?
附:中国种质资源库介绍
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分两级保存。长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长期库贮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农业科学院(所)或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中期库保存。长期库向各中期库提供更新用种;各中期库除向长期库提供贮存种子外,还向育种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库可作为各省市种子公司用以保存优良种子的库房。普通种子库为保存第二年生产用种的库房。
国家种质库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与研究中心。该库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部分资助下,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隶属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国家种质库的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由试验区、种子入库前处理操作区、保存区三部分组成。保存区建有两个长期贮藏冷库,总面积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种质贮藏条件为:温度-18℃±1℃,相对湿度&50%。
国家种质库保存对象是农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是以种子作为种质的载体,其种子可耐低温和耐干燥脱水。国家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入库保存种子的初始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90%,种子含水量干燥脱水至5%~7%,大豆8%。根据科学家估算,在上述贮藏条件下,一般作物种子寿命可保存50年以上。至2001年底,国家种质库贮存的种质数量已达到33万余份,长期保存的种质数量处于世界第一,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该进展---“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排列第4位
按植物分类学统计,库存资源种类不仅丰富,隶属35科192属712种,而且这些种质的80%是从国内收集的,不少属于我国特有的,其中国内地方品种资源占60%,稀有、珍稀和野生近缘植物约占10%。这些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国家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作为战略资源加于保存,以备子孙后代加以利用。随着贮存数量、种类多样性的增加,以及贮存时间的延长,国家库贮存资源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以来,已有云南农科院、山西农科院、江苏盐都农科所、湖南水稻所、湖南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等十多个单位,从国家长期库取出在原保种单位已绝种的种质材料,作为原种材料应用于育种项目及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以国家种质库贮存资源为依托,开发其遗传潜力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也已启动。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学者及大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是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传和教学基地。
标签&&&&原标题:美公司对中国大豆提64项专利诉求
种子银行如何拯救
来源:科技日报&|&责任编辑:周远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重磅!越南巴沙鱼第二大出口商雄王5亿债务难平,开始售卖养殖池和加工厂了?
  据了解,越南第二大巴沙鱼出口商,雄王股份公司(HVG)的资金状况亮起红灯。虽然类似的传言已经不是新闻,但近期有消息称雄王已经开始变卖资产缓解资金压力,看来债务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外媒Undercurrent报道,雄王集团主席Duong Ngoc Minh已经决定出售公司的养殖场和加工车间。经统计,雄王公司共有150公顷养殖池和数个大型加工车间。有消息来源称,几乎每天都听说,Duong Ngoc Minh向数家公司提供最新报价。
  该消息源还补充道,导致现在这个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雄王公司向银行贷款过多,导致债台高筑。另一个从事巴沙鱼贸易的人士表示,雄王不良的资金状况已经延续好几年,公司高层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但收效甚微。不过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如往常的做着生意。
  一、财报初现端倪,审计前后出入太大
  从2017年公布的年财务报告来看,审计前的营业额将近8.75亿美元,而审计后只有7.88亿美元;税后利润,审计前1128万美元,审计后仅剩216万美元。
  从近期公布的年财务报告来看,2017年营业额约为6.83亿美元,总体和2016年相比下降13%。其中,营业费用约6.36亿美元,利润为4750万美元,但经过审计后,母集团税后利润仅剩2560美元。
  雄王的财务状况不是新病,而是旧疾。早在2017年3月,公司就疑似虚报财务指标,此事还直接导致公司被富时越南指数(FTSE Vietnam Index)除名。当时有媒体评论,尽管雄王出质的股份不多,仅300万股,但富时越南指数方面认为,从短期来看,雄王集团股值受到巴沙鱼供应波动而变化,从长期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债务压力大。
  二、5亿债务难填,资产漏洞明显
  从2017年度财报来看,雄王在企业管理上共花费约333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2016年的2.8倍,其中部分因为公司还为约2500万美元坏账准备储备金。
  截至去年9月,雄王应还贷款达到约5.01亿美元,包括短期贷款约4.7亿美元,但这超出了公司短期资产只有4.34亿美元,意味着雄王没有足够短期偿债能力。
  因此,审计部门对雄王集团是否还能正常运作持怀疑态度。
  债务问题从财年已经凸显。截止2016财年年底,雄王已经负债约5.8亿美元,比年初高出9632万美元,债务总额已经占到公司总资产的80.3%。其中短期贷款约3.28亿美元左右,而短期资产只有1.56亿美元,债台高筑,资产漏洞难填满。
  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利息就达到2058万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45%。
  三、雪上加霜,市场销售难敌对手
  有越南业者表示,曾经叱咤业内的雄王落得如此地步,有内外两个原因:一是初级产品占比太高,二是侧重的市场价格接受度低。
  雄王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加工品,比重占到47%,产品如去头脏巴沙鱼、巴沙鱼柳、鱼块、鱼卷、鱼排、鱼肉串等,主要市场是中国和中东等国家。但产品都偏初级,附加值很低,依靠生产大量订单支撑,在附加值上难以匹敌。因此一旦市场需求下降,公司难以维持。
  根据越南出口商和生产商委员会(Vasep)公布的数据,2015年12月,雄王出口加工巴沙鱼产品共计3569吨,2016年12月为4327吨,但到了2017年12月,出口量骤降至1476吨。
  不过从全年销量来看并没有下降太多:吨,吨,吨。
  但雄王的出口价格和其竞争对手一比,其劣势显而易见:(以下数据来源于Vasep,出口产品每吨均价)
  第一大出口商——永环集团(VINH HOAN CORP):2015年出口产品每吨均价2881美元,美元,美元;
  和雄王争夺第二大出口商的东海海产公司(BIENDONG SEAFOOD):美元/吨,美元/吨,美元/吨;
  再来看雄王的“成绩单”:美元/吨,美元/吨,美元/吨。
  
  不过也有经销商表示,2017年原料比较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大多数生产商提高了产品品质,所以价格也相对较高。
  一些业者表示,雄王曾打算将市场重心放在美国或者加拿大,由此提高产品品质,而且出口到北美的产品也收到了好评。但是因为原料短缺,难以完成订单,这有可能是导致去年12月销量大幅下降的原因。
  雄王的遭遇其实影射了越南整个巴沙鱼行业的病灶:只走量不走价,就算产品质量没话说,价格劣势也是藏不住的。同质性太强,早晚会被后来者顶替。堂堂排名第二的大企业都如此,更不用提中小企业。
  巴沙鱼加工行业不同于虾类加工行业,整体处于偏初级的阶段,有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只是那几个大厂,所以大多数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并不多,一旦国有银行在贷款方面不给予优惠政策,就只能眼瞅着企业债务越来越多。
重磅!越南巴沙鱼第二大出口商雄王5亿债务难平,开始售卖养殖池和加工厂了?
世界上最具有养殖价值的这个品种,种质资源现状如何?
2018年辽宁葫芦岛市水产养殖病情测报信息 (第一期)
“虾折腾” 雪后竹节虾零售135元/斤 春节虾价高
苏州南环桥市场:春节临近 水产品价格上涨
威海水产品市场:鲜鱼稳中略升 淡水鱼震荡上涨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 正文
不走寻常路:这养鱼户28亩塘配备11台增氧机一年多出两批鱼
发布时间: 17:17:34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黄姗  
核心提示:今年上半年,珠三角草鱼价格几度上涨,尤其是年中行情走势颇好,好行情吸引着养殖户赶早出鱼以期提升一整年的养殖效益。不过,由于前期珠三角几个区域草鱼苗种都出现大面积发病,导致苗种成活率下降
  ■达人档案
  养殖达人:陈潮
  养殖地点:广州番禺区鱼窝头镇
  养殖品种:草鱼
  养殖技术:鱼鸭混养、耙机增氧、轮捕轮放、分批出鱼
  记者 孙旭东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草鱼价格几度上涨,尤其是年中行情走势颇好,好行情吸引着养殖户赶早出鱼以期提升一整年的养殖效益。不过,由于前期珠三角几个区域草鱼苗种都出现大面积发病,导致苗种成活率下降,后期又遭遇长时间高温多雨,养殖户不敢持续投料,草鱼长速偏慢。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了不少养殖户上半年的草鱼产量,同时养殖户想要赶早出鱼的期望也扑了空。
  而在广州番禺区鱼窝头镇,这些令多数养殖户烦恼的问题却没有耽搁陈潮的养殖进程,到7月底,他已经出了6批鱼,这让周围养殖户大感意外。不仅如此,陈潮的养殖产量也很高,仅最近一批便出鱼2万多斤,平均规格2.5-3斤。“到年底还能再出4批,后期产量更高。”陈潮透露,一年下来,他可比周边养殖户多出两批鱼,亩效益高出元。
  鱼鸭混养十二年 摸出管理门道
  据了解,陈潮已经在鱼窝头镇养了12年的草鱼,一口28亩的池塘以养殖统鲩为主。12年来,陈潮坚持采用鱼鸭共同养殖的模式同时混养部分底层鱼。他认为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池塘水流通,并且鸭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底层鱼饵料,鱼、鸭都有很好的长势提高养殖效益。据陈潮介绍,他现在一年可以养出13万斤鸭,底层杂鱼亩产斤,这些都是这口草鱼塘额外的增收。
  在草鱼养殖方面,陈潮采用轮捕轮放的方法,且全年不干塘随时抓鱼随时补苗,保证任何时间段塘中草鱼密度基本都在尾/亩,当中大规格鱼2.5-3斤、中等规格鱼1-1.5斤、小规格鱼则在0.5斤左右。用这样的方法,陈潮觉得能够随时缓解鱼塘养殖空间,提高饲料利用率,有利于统鲩在出鱼体型更均匀、销路更好,尤其是在养殖后期草鱼规格大、价钱好。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出轮捕轮放模式的养殖效果,陈潮特地从中山黄圃拉回品质优良的鱼种,确保打过两次疫苗提高放苗成活率。另外,由于池塘水位相对较浅,他会定期地进行充分改底,并使用内服产品以求草鱼肝肠健康。就这样,12年草鱼养殖磨砺,陈潮的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眼下他正在准备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
  增氧方式独树一帜 投料猛出鱼快
  不过实际上,在鱼窝头镇采用鱼鸭混养模式的养殖户并不少,可是能像陈潮这样充分利用模式优势把养殖效益最大化的人却不多。其中最关键的,是陈潮养鱼的巧妙增氧“神技”。据了解,在28亩的鱼塘陈潮竟配置了9台增氧机、1台水车式增氧机(俗称“耙机”)和1个底部增氧机,虽然这样每个月要花销3000元左右的电费,但陈朝觉得一定的投入才能有高回报。
  “耙机”的使用应该是陈潮增氧方式中比较独到的一点,原本多见于对虾养殖的“耙机”,用在草鱼塘里显得新颖而奇特。陈潮解释,“耙机”并不是一开始就在用,而是后来经过了解尝试觉得确实有效果才采用,他发现使用之后不仅能让增氧方式更灵活,并且活动水体能力大大加强改善了鱼鸭混养给水环境造成富营养化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加快池塘上下层水体交换,在高温天将上层水温度降低3℃左右。
  除了使用“耙机”,陈潮在采用底部增氧机上也有特别之处。据了解,以投料机为起点,陈潮将底部增氧的范围延伸到两亩,这样可以让塘底溶氧更充分、有害物质减少,防止鱼浮头。因为每天管理数台增氧机,陈潮的操作十分细致,白天开“耙机”从早8点一直开到晚5点,晚上再开增氧机。
  因为溶氧调节得好,上半年,在周边屡次出现成百上千斤病死鱼的情况时,他的鱼塘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并且阴雨天在多数养殖户担心溶氧少而减料的时候,陈潮却敢照常上料。据了解,在高峰期,陈潮一天能投18包料,比一般人多3包,而更夸张地是28亩的鱼塘,陈潮一年用料超过110吨。
  正是由于投料跟得上,陈潮的草鱼长得快、长得大,能做到半年时间出掉一半的存塘鱼,趁鱼价行情好增加盈利,和其他养殖户比陈潮至少能多出两批鱼。
编辑:黄姗 访问人次:2467 关键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最新综合新闻
服务专线:
传  真:
邮  箱: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中国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质资源的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