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哪些哪些不知道的细节

《三国演义》里好玩的细节梗,肯定有你不知道的《三国演义》里好玩的细节梗,肯定有你不知道的穿越千年看历史百家号1、第八回到第九回,原文是这么写的: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却说那撞到董卓的人,正是李儒。当时书里边没少写董卓体胖,从开始的曹操献刀胖得想躺着,到后来董卓死后油流满地,保守估计也得快300多斤了吧,就是这么一个高速移动的胖子 ,被李儒撞倒了,李儒不简单啊……2、还是李儒和董卓,李儒劝董卓把貂蝉赏给吕布,董卓半天也没拿定主意,最后不乐意了,跟李儒说:把你老婆给别人,你乐意吗?李儒无语。但是,李儒是董卓女婿,换句话说,李儒的老婆是董卓的女儿……3、 孙权要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吴国太不干了,我的女儿我说了算。刘备来娶媳妇了,孙权埋伏了五百刀斧手,吴国太又骂孙权我的女婿谁敢动。重点来了,骂孙权,孙权说我不知道,我问问吕范,吕范来了说我也不知道,我问问贾华,贾华来了:我替领导背黑锅,我不出声……4、关二爷败走麦城以后三国时代好像就变了,蜀国刘备张飞周仓关平黄忠法正马超都在这几年也去了,吴国吕蒙甘宁潘璋朱然等一票也相继去了,魏国曹操程昱夏侯惇曹仁等也跟着去了,关二爷的连锁效应仿佛是三国演义的转折点。5、长坂坡赵云回身去找夫人和阿斗,糜芳以为赵云投敌,终于找到了刘备,跟刘备哭诉,此时原文是这么写的: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跪于马前。妈呀真神人也,脸上挂着好几支箭,这铁骨铮铮的汉子咋能降了呢。6、第五十五回,蒋钦:便是吴候怕道如此,封一口剑在此,叫先杀他妹,后斩刘备。嗯……杀他妹,斩刘备……他妹,他妹……7、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诸葛亮死了后,司马懿进兵,小木车上推着诸葛丞相的雕像把司马懿吓得够呛,跑了老远,问左右侍卫:我有头否。8、王朗,就是被诸葛亮骂死那个,对,就是他,面对小霸王也能谈笑生风,还能跟太史慈打个有来有回,最后还是因为寡不敌众才输了。司马懿,对,跟诸葛丞相拼智商那位,面对魏延,挺枪来战,根本不怂。9、曹操三笑,一笑引赵云,二笑招张飞,三笑关将军别来无恙?10、最后送给三国老梗: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我部悍将刘三刀,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说出吾名,吓汝一跳,我乃零陵上将邢道荣!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穿越千年看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看历史懂历史,做明智的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微信运营,自媒体社交媒体运营好帮手-爱微帮
未找到相关文章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
发送任意数字
查看更多惊喜
看看今日热门文章吧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aiweibang.com (请手动输入)联系我们,
违规内容举报邮箱:jubao@ aiweibang.com (请手动输入)
(C)2014&aiweibang.com&版权所有&&&&&&&&《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iHowandWhy.com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之前看到有人提问关于《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由于很喜欢《三国演义》,想知道其中细思极恐的那些细节。
谢邀。罗贯中描述姜维文能运筹帷幄、武能上阵单挑,文武全才,是这么安排戏份的:识破诸葛亮计策,然后单挑赵云,还用计策袭了诸葛亮的营。之后历代三国游戏,他是少见的武力、智力双90的了。但是,其实《三国演义》隐藏着两个真正文武全才的怪物。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 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 懿随后赶来。张郃死后,魏延已是当时三国第一猛将了。司马懿居然挺枪去战?还真打了几个回合?如果司马懿武力不济,魏延早就一刀斩了,何必还诈败,说明确实战司马懿不下啊!魏延拨马而走,司马懿还敢追?要知道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谨慎小心,若对自己武力没有十足的信心,可不敢啊。但更伟大的是这位:朗遂引兵会合白虎,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听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王朗,王司徒。拍马舞刀,大战东吴三大猛将之一太史慈(另两位是周泰和甘宁)。货真价实的单挑。而且还“互相鏖战”,那是打了一会儿的。周瑜与程普夹击,王朗才寡不敌众而去。可见勇猛如太史慈,也无法把王司徒怎么地。王司徒不止是经史精通、能生儿子(王肃)、善养孙女(王元姬),刀法也了得。跟太史慈打居然不败,游戏里不给他80+的武力,不能够啊!三十年后祁山相见,如果不是出于礼貌,王司徒早就拍马舞刀冲过去,活捉诸葛亮了!
关公死于赤兔马的年迈。马在5—10岁期间适合作为战马使用。过了这个年龄段就没有什么速度和爆发力可言了。而赤兔马从公元189年首次出现,到公元220年关公败走麦城,活跃了30多年。这几乎相当于一个120岁的老人还在参加马拉松。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将赤兔马赠与吕布发生在公元189年,可见赤兔马当时已可上战场,年龄姑且算做5岁,开启了赤兔马的“吕布时代”。也正是这一时期,赤兔马经历了三英战吕布、李傕郭汜之乱、兖州徐州之战等高强度、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公元198年吕布被擒,共度过了9年的时光。关羽乘赤兔马斩杀颜良发生在公元200年,那时赤兔马15岁左右,正式进入“关羽时代前期”。虽然马到中年,但脚力还是不错的。此后赤兔马一直活跃,“关公马快”成为关羽开挂最合理的解释:“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面前,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一直到赤壁之战,赤兔马还在故人曹操面前露了一脸。不过那时已是公元208年了,赤兔马已有近25岁的高龄:“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赤壁之战后,赤兔马逐渐进入“关羽时代后期”,很少再露面。但字里行间多少能看到赤兔马年迈体衰的征兆:“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黄忠好整以暇地拈弓搭箭射了三次,关羽居然没赶上!想当年颜良连说一句话的功夫都没有,文丑刚转身就被追上。赤兔的体能下降可见一斑。赤壁之后,赤兔马再也没有赶上过任何人:“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关公随后追赶(没赶上,被射中)。”——公元219年,赤兔马35岁左右“拍马舞刀,直取蒋钦。不三合,钦败走。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公元220年,赤兔马36岁在关公败走麦城之际,赤兔马已经连普通战马都赶不上了。“提刀追杀二十余里”这种景象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可见赤兔马已经相当不堪用了。果不其然,关公最终被绊马索绊倒受俘,赤兔马绝食而死:“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一匹老马骑了十几年,关公就死在了糊涂上。(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从孙策的一个梦开始:刘繇自领兵于神庭岭南下营,孙策于岭北下营。策问土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土人曰:“有庙在神亭岭上。”策曰:“吾夜梦光武帝召我相见,当往祈之。”——《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这是原著中轻描淡写的一个细节,但仔细思考,却大有玄机。1、帝王庙多建于首都,或者建于皇帝的家乡,再或者皇帝在某处发生过重大事件,也会建庙。但刘秀一生都与江东没有太大关系,为何神庭岭有刘秀庙?2、从孙策日后斩于吉的事情来看,他是不信鬼神的人,但为何此时因为一个梦,就偏偏要去庙里祭祀呢?3、孙策为什么偏偏要梦见光武帝刘秀?我觉得作者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加了这个细节。要想弄清这三个问题,有必要先去看看是刘秀的发迹史。从刘秀的那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可以看出,刘秀从小就没想当皇帝的心思,但他哥哥刘演不同,经常自比刘邦,嘲笑刘秀只懂买房种田。整体来说刘演比刘秀,更有领导的气质与野心。最终也是因为哥哥刘演起兵要造王莽的反,刘秀才顺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刘演后来死了,这下把刘秀推到了风口浪尖,最终在他的奋斗下,成就帝业。如果刘演没死,那么后来当皇帝还是刘秀吗?我想肯定不会!再拿“刘家兄弟”和“孙家兄弟”进行对比。刘秀跟着哥哥刘演打天下,孙权跟着哥哥孙策打天下。刘演死了,刘秀称帝了。孙策死了,孙权称帝。刘秀称帝后,追谥刘演为“齐武王。”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都是王爵,而不是帝。常有人以此黑孙大帝对他哥薄情,其实大帝是在效仿光武。了解这个几点之后,再来看孙策的这个梦,就很有意思了。1孙策做梦。2去神庭岭。3遇见太史慈。4收降太史慈后,孙策有了得力助手,平定江东。5孙策被江东异己分子杀死。6孙权称帝。如果孙策不死,孙权会称帝吗?也绝对不会——孙策梦见光武帝召唤,召唤他去干啥?召唤他去死!随后上演刘秀与刘演同样的戏码。从能力与性格上来看,刘演与孙策有很大的相似度。从隐忍方面,刘秀和孙权也有相似度。但奈何大帝的军事水平太渣了,和打过昆阳之战的光武相比,简直是图样图森破。所以就不拿刘秀和孙权做详细对比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梦,不但暗示了孙策、孙权两人的命运,还映射出江东政权的命运。我细思恐极的不是小说中孙策的这个梦,而是老罗埋的伏笔实在毒辣呀。最后做一个小小的发散:文章开头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何神庭岭有刘秀庙?大家有没有发现孙策征讨的对象是刘繇,而刘繇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孙策讨伐刘秀的后代,夜晚梦见了刘秀的召唤。不知在这个夜晚,刘繇在神庭岭的光武庙前,是否立下过一个毒咒呢?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轻松读文史,潇洒侃古今。
看过水浒的都知道,西门大官人假装把筷子掉地上,为的是抓潘金莲的脚,和她调情。于是看到曹操跟刘备吃饭,聊起天下英雄的时候,刘备把筷子掉地上。。。
众所周知曹操有头风病。但诸位还记得濮阳大战时之事吗?“吕布迎头赶上,曹操以手掩面。吕布用戟在他头盔上一击,问曹操在何处?操指道,前面骑黄马者是他。”不愧是温侯,一暴击给老曹留下了多年隐疾。
简单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三个人一起毕恭毕敬地候着?真相只有一个:他们要见的是真的大汉天子,他们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礼仪。再试想:为什么诸葛亮的门童为什么要对刘备说,自己记不得这么多头衔?显然,这位是天子近侍,他必须要先折煞一下外臣、军将的气焰——而这里的童子,说的更多的是声音而不是年龄。于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在草庐时,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以有《隆中对》的视野?因为这许多年来,他坐天下之中,观英雄成败,他看得太清楚了。为什么诸葛亮平居敢自称“卧龙”?为什么刘备临终前会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因为这位就是大汉天子,终究还是汉室天下……关键在于献帝是如何成功脱身的?脱身之后的他为什么不即刻起兵讨曹?显然,衣带诏是成功的。献帝——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从一开始就是杰出的策划师,他的每一滴血都没有白流。刘备接到衣带诏以后,不可能潜逃,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为营救汉帝的计划成功了。曹操毕竟也是高手。他发现真的皇帝不见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处决。这样,在许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没有人知道献帝长什么样,曹操说是谁就是谁。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贸然出击。他后来回忆道:“外头要是知道皇帝失踪了,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献帝离开了许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诸侯,以天子的名义讨曹,但这太危险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天子”,某种意义上就在许昌,一个外人突然宣称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术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场。是的,在他没有实足的证据或相当的实力之前,各路诸侯都可以宣称他是冒充的,以讨伐叛贼的名义讨伐他。他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也是“卧龙”的喻意。而献帝从来是谨慎的——这就是后世说的,“诸葛从来不用险……” 现在,当务之急,他需要投奔一个可靠的人隐居起来。这个人当然就是刘表。一则他也是汉室宗亲,再则襄阳毕竟离许昌很近,免去许多周折——事实上,他随时准备着杀回许昌。当然,这件事应该只有刘表、刘备、水镜先生、徐庶、黄承彦等很少人知道。于是,黄承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献帝,从而巩固荆州集团与献帝之间的合作。而刘备也不惜千山万水,来投奔刘表。一个以南阳为中心的集团就形成了。从这一天起,刘协字伯和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诸葛亮字孔明,他的荆州团队精心为他打造的身份。刘备劝刘表偷袭许。事实上,这是汉献帝的战略安排。献帝回到了许都就可以恢复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诸侯。以刘关张之勇,统刘荆州之兵,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不幸的是,刘表有他自己的算盘。献帝一旦起兵攻许,最后还是他的荆州军与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的曹操也会把他当做头号敌人。无论最终胜负如何,刘表只是鹬蚌中的一个,而得利的恐怕是刘备或其他诸侯。刘表不愿意冒险,他决定观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货,他希望在对他更有利的时候撒出去。刘表的举动让汉献帝大失所望。这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只是南阳一届隐士,他必须更进一步,获得一个真正的决策者的身份,投身到这个权力的世界中。三顾茅庐其实是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往返磋商。经过三轮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刘备给汉献帝军师的身份,汉献帝从此掌握刘备集团的决策权——甚至刘备很多时候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显然,这会让不了解内情的关张很不满。但汉献帝为此做出了重大让步:他将放弃刘协字伯和的身份,从此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这意味着,最终继承大汉天子的,将是刘备的后裔,而他,终究是要向刘备下跪的。献帝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为了大汉天下, 这又算得了什么!这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徐庶的母亲是颍川人,一开始就是汉献帝身边的人,从许昌一直护送献帝到南阳。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关键线索,开始严刑逼供。这个时候徐庶就只能离开刘备,去许昌处理这次危机。所以徐庶临别的时候说得很隐晦,他说他现在方寸乱了——是的,不止他,整个计划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咙口。好在,徐庶出色地处理了这件事。徐母自尽。曹操失去了关键证人,只能设法控制住徐庶。这个过程中,挫败让曹操动了杀心,于是他打算大军南下,擒住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于是,改变身份之后的汉献帝终于可以於曹操对决了。他首先火烧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恶气,然后,依据他的战略规划,就要联络东吴。这时,他真正担心的事终于被摆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实没见过诸葛瑾!虽然他和他的团队早有准备,当一旦当面对质,难免尴尬。所以《三国演义》说:瑾曰:“贤弟既到江东, 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这都是面上的话。诸葛瑾其实说的是:“你谁呀!”献帝说:“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着……我们慢点聊。”现在,整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就是鲁肃。在鲁肃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孙刘联盟,大破曹军。而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对假兄弟,也必须演下去。其实,从名字中还是可以看出破绽的:诸葛“瑾”、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横是后世的传抄的遗漏,好比华雄很有可能叫叶雄,就是因为繁体字華和葉相近。显然,诸葛亮与他们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实就是“非常”、“很”的意思,亮、孔明就好比后世所谓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卧龙也好,这都是献帝一开始设计好的、标记自己帝王身份的线索。说来,鲁肃真是一个好人。他也知道,刘备势力太弱了,这个盟友没有什么价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机会可以干掉诸葛亮,进而瓦解刘备势力。甚至,在他本来的战略规划中,东吴就是要取西川的,孙权就是要称帝的——这里根本就没有刘备的位置。但无奈他知道了内情。天性忠厚的他决定为大汉尽最后一份忠诚,他要保护诸葛亮。而周瑜,当然是斗不过卧龙的。后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唤“神龙”——无论是大雾还是东风……周郎选错了对手。很多年后,当事人都死了,孙权后来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际遇,又觉得鲁肃这家伙当时背叛了他——说的就是这件事。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每在外作战,诸葛亮总是坐镇中军,这都是一开始约定好的。诸葛亮——也就是大汉真正的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业!曹操这边就比较苦闷,他眼巴巴地看着天子溜走了。对于他手里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无须敬畏,这是他找来的冒牌货——终于荀彧都察觉出了曹操的变化。曹操也是无奈。醉了的时候,他吟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南飞的乌雀或许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终究可以依靠谁呢?”曹操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是回我这里吧。然而,渐渐,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汉献帝)之间产生了裂痕。一个导火索是刘封事件。刘备处死了这位养子。这不能不让诸葛亮(汉献帝)担心自己的处境。如果刘备开始铲除刘氏成员,以巩固刘禅地位,那么下一个遭殃的职能是诸葛亮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处境相当尴尬。但随着刘备自作主张,夷陵惨败,白帝托孤,一切又回到了一开始的草庐协议下。大败之后的刘备,或许明白了过来:“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开手去取吧。”于是诸葛亮挥师北伐,光复本属于自己的汉室……他内心的苦闷只有自己知道。《出师表》中,他说了那么许多,最后却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说的那些,什么布衣,什么躬耕,其实都不是真的!他也许想说,“真正懂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之前讲的那些都毫无意义——你们要像扔掉梯子一样扔掉他们。”但他连这都不能说。一切有意义的,他只有保持沉默。只有他的泪水,这是真的。眼看着白痴的刘禅,他固然想过恢复自己的身份。但想到当年草庐的约定,想到与刘备之间多年的羁绊,他又有所犹豫。这么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汉臣的身份。他多么希望自己真的是大汉的丞相啊。九泉之下,背对飘零的汉室,他可以对大汉二十三朝列祖列宗说一声:“臣尽力了!”然而,他不能够。他不只是汉臣,他是大汉第二十四位天子。“为什么偏偏是我,要肩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许多许多年后,一位异国的诗人会这样唱道。现在,他只能步步为营。打算先攻入长安,再加十锡。等出现了五星汇聚、高祖再世的异相,再见机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真正复兴汉室?然而,北伐大军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刘禅却把他召了回来。余下的只有无奈……与诸葛亮真实身份息息相关的还有两个人:王朗,和司马懿。作为文武全才,王朗当然有自信拿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但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汉天子!他正义凛然的一刹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舌战,是大汉天子在三军阵前训斥自己!顿时,又是惊,又是喜,又是惧,又是羞愧,又是无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马死了,死在他曾经发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还有司马懿。他追到了城楼上,诸葛亮弹了一首只有宫中才有的曲子——是出于震慑?还是要唤起世为汉臣的司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宫廷乐律的司马懿,瞬间就明白了坊间谣传是真的!他选择退兵。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身为汉臣的悸动,还是因为他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后来西晋篡魏之前,首先选择灭蜀,就是想获得诸葛后人,汉室正统,作为可能的一张牌来打。所以,邓艾在杀害诸葛瞻父子之后立刻被做掉了——他哪里知道水有多深;而钟会从姜维那里得知真相之后,也打算自己动手,不幸变成了一出闹剧。这些都是后话了。当然,最后司马氏放弃了诸葛身份的手牌,选择让这件事消失在历史之中。当然,早先获得了徐庶的曹魏渐渐地也了解了其中隐情,只是将计就计而已。他们并不需要真的献帝,只需要一个人来表演献帝,来完成各种仪式,尤其是最后的禅让。曹操一开始就安排好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假献帝也没有了价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学家非常隐晦地记载了其中的关系:所以献帝的出身年和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生卒年是一样的。说到这里,似乎还有一丝悬念: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均的亲哥哥,这个人真实存在么?献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后,他到哪里去了?他本来叫什么名字呢?我想,这恐怕就文献不足征了。我倾向于这种理解:这个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后使用了一个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献中的朱士行极有可能是真正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之兄。他去哪里了呢?他出家了。所以,名字里的“行”,也许就是对梵文Tathāgata的一种解读,那样得去了(tathā-gata)——虽然后世习惯理解成那样来了(tathā-āgata),也即如来。无论如何,朱士行是有记载的汉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来他的内心也有许多的凄苦,或许他早已找到了解脱?他的事迹也成为汉地佛教的一个新的开始。当然,这只是猜测了。整个蜀汉,为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随风散去,幸而,终有一些蛛丝马迹,长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评话与戏剧之间,最终通过罗贯中的笔,汇聚到了《三国演义》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会找到这些真相。不!自始至终,都有人坚守着真相,坚守着这大汉的秘密。他们,是汉的意志的继承者——譬如,他们中的一个人,我们在电视上早就见过了。而我,真的遇到过一位。十年前,我流落交州,招贤馆里就有一位和我投缘的在野武将。他自云姓胡,名说之(读为“悦之”,博君一笑的意思),号八道山人,大汉宿将胡车儿之后。有一天深夜,说起献帝在许昌的际遇,我痛哭流涕,不能自持。他有所不忍,就把这个故事交给了我。他说,本来,这事只有在“乙未”之年才能讲与人听——“以”(“乙”)成大汉“未”竟之事业。他还对我说,这个故事认真想下去是很恐怖的,因为他时刻提醒我们这样一件事:“许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读了许多史料,勾稽系联了许多史实,解释了一些前人不能解释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是错的——完完全全就是错的。明白通达的人,见之放声大笑;但陷入其中的人,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自拔——转眼间,书册已黄,鬓发已白,他的一生就这样毁了。”我想,这个故事的可怕之处也正在这里吧。任何公众号、网站转载都是收费的。
历史最大的魅力在于,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经历那些人,事,会喘不过气来。三国演义里谁出场跨度最大?不是曹操,不是诸葛,不是赵云,廖化,这个蜀中无大将,才让人记起并嘲讽的家伙。廖化第一次出场。关羽带在桥头和人妻爱好者曹操告别——曹操为此失去了这辈子最爱的一个男人(郭嘉贾诩不算,敌对立场才是真爱,才虐,才有看点)——一转头,嫂子不见了!典型装逼不成,反丢人。这时候廖化来了。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黄巾锦衣,持枪跨马——出场倒也不错,子龙之类也就这样了吧。需要一提的是,廖化当时想跟随关羽的,结果关羽没有答应。再次出现就是在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投靠刘备成功,被安排为副将,助关羽守荆州。然后,定成都,破汉中,攻城略地没有他。关羽这边霸气十足的重头戏——单刀赴会和水淹七军,也没他什么事。直关羽败走麦城,化单骑出去要救兵被孟达弹掉,廖化“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挺心酸。后来猪哥北伐,廖化干什么了呢?运粮左军领兵使,我知道,会有人说运粮是很重要的差事,我知道,可是换你你愿意吗?同样的,跟马超一起来的马岱,是平北将军、陈仓侯。这时候,他四十多了。六次北伐,老一辈的武将陆续陨落,廖化跟小强一样,坚持了下来。终于,在六出祁山时,木牛流马一战,追击司马,取得头盔一个,得了头功。我想,这就和一个连续奋战十年高考的大爷,最后一次考上清华差不多吧。那个庆功宴上,这个年迈的老头子,应该开心得跟个孩子一样吧。秋风五丈原,姜维上位,那时候他六十岁左右,地位仅次于姜维夏侯霸。“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在那些夜晚,是否会摸着虎符发抖,是否会在兵营兴奋地来回走动,是否会仰望星月,回忆起曾经逝去的英豪,枭雄曹操,多智诸葛,无双吕布……以前他什么都没有,只是仰望着那群才智超群的豪杰——为他们鼓掌;现在,他因为资质,什么都有了,却没有听到 任何掌声,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到今天,也没有……蜀汉灭亡后,称病不朝,迁徙洛阳途中,逝世。这个男人,生于黄巾起义,死于三国末期,他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做过山贼,当过军人,是典型自下而上的人物,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社会的体系。曹操袁绍之类大家,只了解上层社会;阿斗只知后诸葛时代,他却见证了所有的一切。他无能也默默无闻,亲切得就像是普普通通的我们。他不属于新的时代,他宁愿把自己流放到那个群英荟萃的时间,就算知道这自己是那么渺小。他足够的老,也在平静中死去。死去的时刻,阿斗在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最后放一个三国志中廖化的武将图,这是一个网友玩的汉中剧本发现的——一廖化在这个游戏里,101岁才第一次生病,身上什么都没有,全靠自己养生,在112岁的时候死去。(注明下,这是光荣游戏《三国志》)再说一个不让人察觉的点:刘备入川,劝说刘璋投降,邓艾偷袭成都,劝阿斗投降,是同一个人,谯周。
以前回答过这个不过这个没什么细思恐极的,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三国演义》在成书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话本,因为民间说书艺人水平不一,作者拣选素材的时候稍有不慎就有这样的毛病,所以同一个角色在前后会有矛盾之处,还有一些细节的历史错误也是如此,这样的小硬伤无伤大雅,以后我会专门写个文说一下。------------------------------------------------------------------------------------------------回到题目,来说一个《三国志》和《演义》里都有的吧。《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操诈病离间叔父: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
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三国志注引《曹瞒传》也说“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
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
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通常人们都认为这是曹操自小性格奸诈,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个问题,他叔父的表现特别奇怪,就算平时不满侄子,看见侄子中风,第一反应不是帮曹操,而是赶紧急匆匆的向曹嵩去打小报告,他所为何来?古代医疗水平不高,中风被称为风疾,属于恶疾,得了这种病基本人就等于宣判了死刑,何况曹操这么小就“中风”,这样的孩子是养不大的。那么他的叔父就其心可诛了,他在干什么,他在觊觎曹操的继承权。按照曹嵩是养子的说法,这个曹操的叔父应该是曹嵩养父曹腾的兄弟之子,也就是曹腾的侄子,曹嵩的挂名堂弟。可以想见,一个位高权重,财产丰厚、却无法生育的叔叔万一过身,他的财产本来是他的囊中之物,结果这个叔叔弄来一个养子,这个养子居然官至太尉,他像一个毒蛇一样蜷曲起身子,等待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他看见这个便宜堂兄的长子嘴歪眼斜倒在地上,他欣喜若狂,气喘吁吁地飞奔到堂兄身边报告这个消息,也许他可以一个个除掉曹嵩的儿子,依靠自己和他的亲密关系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他,甚至,他还可以等待曹嵩老去。这是第一重细思恐极。曹操这时候年纪很小,但已经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巧妙的设了一个圈套,连消带打,把叔父的阴谋彻底扼杀。这样的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机。这是第二重细思恐极。很多年以后,曹操威加海内,却为一种叫叫头风的病所折磨。在巍峨的高台上,他会想起自己平生第一次犯病的样子:他痛苦地看着叔父癫狂的背影,想起他幸灾乐祸的笑容,对这个世界,这个少年第一次感到失望。幸好,第一次犯病,很快就过去了。他看着叔父失望的眼神,看着他极力向父亲表白,他决定撒平生第一个谎,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从此世上少了一个阳光的少年,多了一个多疑的君王。这是第三重细思恐极。历史永远比小说更有趣。我的微博:简书地址:豆瓣:微信公众平台:霍老爷的小木屋 ddz_233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你以为只是一场出游,天下事弹指可定,兴尽便返,然而却再无归期……
留名,我也来一发。既然是三国演义,那这个细节不得不提。关羽最后一次见曹操,以及曹操最后一次见关羽,曹操都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建安十三年。一代枭雄曹操赤壁大败,只得于乌林芦苇丛中奔脱,葫芦口上突围,于华容道遇关羽。这两位先后威震天下又分属于不同政治集团的豪杰,关羽和曹操最后一次相会于斯。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死一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言,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将军别来无恙!将军别来无恙!将军别来无恙!就在那一刻,曹操心中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当年在徐州素爱关羽武艺人材,土山招关羽与之约三事,求贤若渴之意、爱才惜将之心昭然。而关羽大概浮想联翩的是当年客居曹操帐下,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锦衣美女享之不尽的景象,更有五关斩将承蒙曹操的厚恩。ps.此处@曾庆林 提出:纠正一下“上马提金,下马提银”的说法。袁阔成老师的评书有讲过,正确的是“上马襟,下马迎”。上马的时候怕关羽弄脏袍子,帮着撩衣襟,来的时候,马前相迎。关羽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终为情所动,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光阴荏苒,岁月轮回。关羽水淹七军,逼得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其锋。后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关羽既殁,孙权遣使以木匣盛关羽首级送与曹操。年迈的魏王班师回洛阳,曹操和关羽最后一次相会于斯。操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云长公别来无恙!云长公别来无恙!云长公别来无恙!后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这里贸然引用@姬轩亦 的一段话——对于曹操来说,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在那一刻轰然破碎,雷击火焚。那个活在曹操心中的,汉征西将军曹侯彻底死去了,他杀死了内心中那个荣誉,崇高的自己,也杀死了长期以来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不断杀戮的英雄梦。虎牢关前的那一杯真情的暖酒温存。徐州城前的二次相见如故但却陌路。白马城那惊世骇俗的一击斩落颜良。许昌城中的挂印封金敬封汉寿亭侯。五关长路上的追留赠金袍嘘寒问暖。华容道上的情深意重绝处放生离别。“他走了,也许我也快走了吧。”曹操是这样长叹的。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魏王既薨。千里走单骑,他留在我梦里。别来无恙,我想,我对你一如往昔。最后的最后,再补一个彩蛋。……………………………………………………………………………曹操对关羽一如往昔,文中还有几处可以窥见。却说孙夫人回吴,孙权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云长单刀赴会,自回荆州。鲁肃即时使人申报孙权。权闻之大怒,商议起倾国之兵,来取荆州。忽报:“曹操又起三十万大军来也!”权大惊,且教鲁肃休惹荆州之兵,移兵向合肥,以拒曹操。你若有难我誓佑你。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CONTACT ME
(C) COPYRIGHT BY i How And Why.com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九十一回细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