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 急用三千块刚在网贷紧急联系人不通过审核,有什么好的平台容易贷资料简单点。

泛滥的校园贷:18岁以上都可操作包装 不查征信|校园贷|网贷平台|征信_新浪教育_新浪网
泛滥的校园贷:18岁以上都可操作包装 不查征信
经济观察报
  吴秋婷
  强监管下,校园贷看似恢复了平静,然而江面之下,暗流涌动。
  12月1日,互委会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网贷平台不得为在校学生、无还款来源或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借贷撮合业务。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下,依然活跃着大量校园贷中介、非正规校园贷。
  校园贷始于2014年,最初是一种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借贷服务。在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因随后爆发的“裸贷、暴力催收”等负面事件备受质疑。自去年4月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对校园贷进行整治。
  此次下发的《通知》再次明确了,决策层对校园贷强监管的思路。
  泛滥的校园贷中介
  “无前期、低利息、高额度,承接各种大学生贷款,欢迎来询。”每隔两三分钟,一个叫做“大学生分期贷款交流群”的QQ群便会闪现出类似的广告语。
  12月6日下午,记者尝试与群中一位名为“你的大树”的贷款中介加为好友,并以大学生的身份向其咨询贷款业务。该中介告诉经济观察报,近期“校园贷基本沦陷”,但在他这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该中介还介绍,贷款形式分为线下、线上两种形式。线下指私人放款,由他申请,随后与记者见面,一手交钱一手签订合同。
  线上则是经由各网贷平台发布借条,然后由平台放款。额度与利息取决于个人资质,他最终将收取额度的20%作为手续费。
  当记者询问能否自己向网贷平台提交资料、完成贷款时?对方表示平台有审核标准,近期许多平台不允许学生借贷,个人提交无法通过。他向记者保证能够帮助开通账户、申请到额度。当记者追问他具体操作方法时,他表示“有后台操作权限,可以绕开风控”。
  随后,记者拨打了该中介提及的其中一家网贷平台——“分期乐”客服电话,依然以在校学生身份进行咨询。客服表示分期乐并没有与代理中介合作,如果想要办理贷款业务,最好由记者自己操作注册。但客服同样没有对记者的申请资质提出质疑,只是告知“需填写姓名、学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并表示贷款由平台发放。
  在波涛暗涌的校园贷中介中,亦有“工种”之分。
  包括“操作员”、“代理”、“包装员”在内的三种身份,是中介的总称。“操作员”负责平台系统操作,按单固定提成;“代理”从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拉客户,在中介手续费中抽成;“包装员”则是通过包装资料,帮助客户通过平台审核,收取一定额的包装费。
  12月7日,记者在微信上向一位自称徐经理的中介咨询了资料包装业务。他告诉记者,只要是18岁以上,不论学生与否,都可操作包装,不上征信、不查征信,无视黑户和征信较差用户。1小时内审核通过,10分钟内到账。
  徐经理说,根据贷款额度的不同,包装服务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员工包装与经理包装两种(把贷款人身份包装成普通职员或公司经理,后者较前者更好获得贷款额度)。贷款人只需拍下身份证、银行卡的照片,提供个人、亲属以及朋友的联系方式即可,工作证明、借款证明、工资流水这类的资料则由他来制作。前期收取20元押金,审核通过后,需向其支付贷款额度的5个点,钱到账后再付5个点。
  堵偏门,校园贷平台监管趋严
  在众多校园贷平台因监管被迫转型或关闭之际,中介正在成为校园贷最便捷的渠道,各种高利贷和恶性事件往往始自于此。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对校园贷进行治理整顿。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校园网贷行业第一份正式文件,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实时预警、应对处置机制。
  此后,各地互联网金融监控组织相继出手,堵住校园贷“偏门”。
  今年5月,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再次发布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也要逐步退出。
  国家加大了对各个网贷平台业务的监察力度。11月28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一些涉嫌违规开展校园贷业务的网贷平台予以曝光,指出一些网贷平台以“消费贷”、“培训贷”、“创业贷”等变种形式掩盖校园贷本质。
  在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国家对于校园贷的监管逐步加码。但校园贷中介不同于借贷平台,往往能以网络社群的形式存在,隐蔽性强,监管治理难度较大。并且一些网贷平台由于转型困难,仍在经营着非正规的校园贷业务,给大量的校园贷中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校园贷规范制度的出台只是第一步,需要后期的监管形成一种威慑力。“网贷平台数量众多,违规平台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他同时表示,12月1日下发的《通知》,对一些没有牌照的现金贷平台进行监管取缔,这意味着过去违规的校园贷平台将面临不能发放贷款的窘境。
  在借贷平台监察趋严的形势下,门槛低、贷款快,但缺乏管制的校园贷中介反而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记者在一位中介的QQ空间中,看到了这样一条“说说”:“网贷不给钱了,我这给!”网贷之家研究院王海梅研究员向经济观察报分析,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开展校园贷,在需求的推动下,仍会有不良中介通过各种渠道放款。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私下寻找校园贷中介,也与正规贷款渠道有限以及门槛较高有关。“曾经饱受诟病的高利贷与暴力催收实际上也多与校园贷中介相关。中介形式灵活,通过社交软件便可实现资金引流,往往成为民间高利贷进入校园的一条便捷渠道。”
  同时,通过中介办理的借贷业务往往门槛低、流水作假、审核不严,催收手段恶劣。(,)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表示,这类校园贷极易导致恶性校园事件的发生,并且会破坏整个行业的信誉,在无形中对其它正规的借贷机构造成冲击。
  开正门,银行校园贷业务尚不成熟
  在堵住非正规网贷平台这类偏门的同时,银行一类的“正门”仍未完全敞开,为校园贷中介的泛滥提供了生长条件。
  大学生消费能力不足,而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这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天猫今年9月发布的高校消费趋势榜单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国大学生“剁手”指数不断攀升,天猫超市北京高校销售增速达到北京整体市场的5倍,来自在校生的订单已占到整体的17%。
  正是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金融需求,在堵住非正规网贷平台这类偏门的同时,银监会鼓励正规军——银行等持牌机构进入校园市场,减速与开闸并行。今年,多家银行开始涉水校园贷业务。
  2017年5月,建设银行(6.990, -0.05, -0.71%)广东省分行发布业内首款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中国银行(3.920, -0.02, -0.51%)也在5月推出了“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期限1年,最高贷款额8000元,并表示未来业务可能延长至3-6年。
  然而,目前,银行业的校园贷业务仍处于试验阶段,尚不成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熟知度与覆盖率并不高。作为正规机构,银行审核严格,业务办理时间长,难以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
  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学生拒之门外。杨东告诉记者:“银行校园贷业务现在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
  相比而言,校园贷中介在解决学生办理贷款业务的同时,无需任何抵押与资质要求,门槛远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贷款资质底端的学生群体基本都能获得准入资格。与此同时,中介的材料包装与平台操作服务,能够让学生跳过繁琐的资料准备过程,加快办理速度。在咨询过程中,一位中介便向记者保证“五分钟就能放款”。
  除此以外,风控难题是目前制约银行开展校园贷业务的因素之一。尽管对比网贷平台,银行有着更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但王海梅认为,银行开展校园贷业务最大的难点是风控。“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的还款来源,且针对他们的信用数据一片空白,银行关于大学生的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关于银行业校园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杨东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实现校园贷服务的差异化与多样化发展。“国外有一些金融机构,校园贷业务做得较好,比如桑坦德银行,它会根据学生的年级、地域、家庭情况的不同,提供分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这也是校园贷及其他消费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杨东说。
  责任编辑:王颖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7029人已测试
100140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悲剧】19岁女生网贷6000还10万还不够,看她是如何用网贷逼死亲妈的
来源:暴走漫画
这样的女儿真是害了父母一辈子!
老一辈的人总有一个观念,生个孩子,等你老了就有人照顾你了!
所以,才会一直有“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说法。
就算不养儿子吧,养个女儿也至少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女儿呢?简直就是害了父母一辈子。
据澎湃新闻1月11日报道,1月10日当天,当长沙市岳麓区金华镇的村名夏民国给妻子办葬礼时,有一群人来葬礼捣乱。
愤怒的金华村村民控制住了这些人,随后派出所出动警力到现场进行处理。
警方到达现场后了解到,这群来葬礼闹事的人是现金贷公司的催收人员。
因为夏明国19岁的女儿之前在这家现金贷公司借了6000元钱,但是越还钱越多,利息滚来滚去就变成了10余万元。
夏明国的女儿在12月31日的时候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现金贷公司的人找不到夏明国的女儿,于是就要去她的父母来偿还这些贷款。
(催收人员)
起初这对夫妻以为只是10万元而已,但是,帮女儿把这笔钱还了之后,才发现女儿的债务根本就是个无底洞。
面对催债人员天天上门,夏明国的妻子刘丽不堪压力,于1月8日喝下了两瓶农药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因为家里的钱都用来给女儿还债了,夏明国也没钱给妻子办好的丧礼,只能将妻子匆忙下葬。
但是,就在妻子葬礼的当天,现金贷公司的人前前后后来了四拨。这才引起村民的愤怒,将这些催收人员围了起来。随后交由警察处理。
本来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女儿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妻子因为不堪压力服毒自杀,如今就只剩下了55岁孤零零的夏明国。
什么叫人间悲剧,这就是血淋淋的人间悲剧啊!
而这一切悲剧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那个“现金贷公司”。
何为现金贷?
它其实就是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简称,是针对申请人发放的消费类贷款业务,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的特性。
从2015年开始,现金贷业务在中国迅速崛起,主要以线上为主。
所以,说是现金贷,其实就是传说中的网贷。
网贷的危害,大家估计早有耳闻。
就像这个新闻中夏明国的女儿,最初借的6000元钱,利息滚来滚去,最后就变成了10余万元,而且还是个无底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完。
那,从6000到十万到底是怎么滚出来的呢?微博上有网友这样解释到:
第一次借6000,到期后没还上,好说,用另一家公司名签一个新的借款合同,借的钱刚好把前面的本息和手续费还清,这次借款本金变成两万。到期又没还上,好说,再签个借款合同本金变四万,还清旧账,这么倒腾几回,借款本金就变十万几十万,看着差不多养肥了,再多了逼死也没用,就该掏出刀来杀猪了,什么手段都出来。其实就出了最开始那一笔六千块,就是个诱饵。
一旦你还不上这些钱的时候,这些贷款公司的人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催债,逼你还债,逼的你家破人亡。
那既然大家都知道现金贷、网贷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还有去借钱呢?
虽然大家都在关注现金贷高成本问题,但是,举个例子,那些经常用信用卡的人,肯定有过快逾期,但是钱还不上的时候。
与短期现金贷换所承担的几十元几百元的利息对比,明显个人信誉各重要,对吧。
所以,为了避免影响个人信用,就只好从现金贷那里借钱来换信用卡。
(催收短信)
不过,这些借钱的人,彷佛都只看到了眼前,却没想到以后。
有数据统计,从现金贷借钱的人,有95%人不止在一家平台借过钱,大部分人平均在两家现金贷平台借过钱,借款次数在6次左右。
而这些人的生活就可以用八个字总结:
“以债为生,无法上岸”
这可能在当年在座的各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吧!
但是,这件事要全怪现金贷公司吗?
也不尽然:
而且,欠债还钱彷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这就好像贩毒的人说,我只是卖毒品的,吸不吸关我什么事?
所以,这件事,说起来,还是网贷公司的错:
因为你借的叫现金贷,其实就是高利贷。
还有,很多人说,根本该骂的就是那个19岁的女孩,
你借钱的时候自己能不能还上心里没点X数吗?
人家贷款公司又没拿把刀逼着你借钱:
可能这个女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吧。
所以,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有报道称这个女孩已经回到了金华村,跪在母亲的坟前欲撞碑自杀。
虽然我想说点别的,但是还是希望这个女孩:
因为,成年人就要负起成年人该有的责任,至于现金贷吧,
哎,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怎么
旧社会的毒瘤怎么越演越烈了呢?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暴走漫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网贷中介教父和他的上千门徒:年入千万,终难“赎罪”
年仅24岁的方云,却被称为网贷中介“教父”。
他是最早进入网贷行业的中介之一,并开创了众多网贷平台的贷款技术。
他最早进行中介培训,线上、线下教“撸口子”的技术,教出上千“徒子徒孙”。
如今,他的中介大军散布全国,夺下网贷中介的半壁江山,他们打法凶狠,花招百出,业内将其称为“方家军”。
“方家军”中的精英,年入千万,创造了一个个暴富传奇。
一个月前,现金贷行业突然刹车,方云本以为“方家军”会退出江湖,却没料到,真正的中介狂欢和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踏上中介这条路,说起来也有些“命运”的味道。
大学期间的方云,讲义气,朋友们来南京找他,“七日游,吃住玩全包”。
生活费不够花了,方云就去做小生意,但零星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挥霍。
2013年,全国“校园贷”寥寥无几,只在零星几个城市出现,其中就包括方云所在的南京。
19岁的方云,借了第一笔校园贷,1800元,半年后还2000元。
他发现,身边很多学生开始借钱,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门好生意。
与其借贷,不如帮助别人借贷赚钱,他成为一位“贷款中介”。
贷款所需资料庞杂,金融机构和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出现了中介大军。
他们为用户美化、伪造资料,“让一个坏用户,看上去是一个好用户”,以此帮助他们绕过金融机构的层层风控。
当时的中介,主要集中在银行、小贷领域,面对“网贷”的崛起,中介群体尚未觉醒。
而方云是最早进入网贷行业的中介之一——他开始帮一家校园贷获客。
他最开始的打法,就是撒传单。
他花20块钱,打印了200张传单,招来了5个客户,借出2000元。
而校园贷平台给他返了两个点,赚了40块。
方云觉得这事可干,就把同学元朗、林爽也拉了进来。
此后,这两个人成为他的徒弟,并各自单飞,在业内独挡一面,成为“扛把子”人物——这是后话。
但很快,平台返佣这点小钱,已无法满足方云。
他开始向借款用户收取巨额“手续费”,“一开始是5%,然后10%,狠一点的,收20%、30%”。
他开了这个先河后,网贷中介就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获客渠道,而变成了暴利职业。
2014年,市场突然爆发,校园贷在全国火热蔓延。突然之间,方云代理的平台从一家发展成五家。
方云的推广方式更为野蛮。
他买了一辆车,开往南京各大高校,三个人往柱子、厕所和海报栏贴五种不同的广告单,“每单留不同的手机号,但打过来都是我们接。”
早期网贷多在PC端办理,客户要到办公室填资料,交服务费。方云在一栋大楼里租了个办公室。
每天早上一起来,他和元朗、林爽就坐到电脑前,一直操作到晚上10点。
方云的贷款办公室
“每20分钟做一个客户,收500、1000。”方云将这种方式形容为“无脑赚钱”。来钱太快,刺激的快感不亚于吸毒。
三个人每个月至少有20万的纯利润,且在不断增长。“人生第一次觉得,钱不就是一串数字嘛。”
生意越做越大,方云索性休了学,专心创业。
那一年,他21岁,刚上大三。
“四处贴单”这个模式,方云觉得实在是太慢了。
他想拉更多人进场,“场子热了,行业热了,大家一起玩”。
方云一直认为,他是“网贷中介”的鼻祖。
这是因为,他开创了线上和线下的“中介培训”模式,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的中介,实现了中介的规模化。
方云有七个微信号,加上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渠道的粉丝,有数万人。
他通过发朋友圈、YY语音培训、开线下中介大会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同步招生。
第一次招生,方云很小心,一人收268元培训费,两天招了100人。
第二次,每人收2000元。
此后培训费一路上涨,、3500……直到如今的19800元。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方云都在用他诙谐而极具穿透性的演讲功底,传授如何撸口子,如何用“野路子”获客。
“你怎么去女厕所贴传单?你可以带一只猫,假装找猫,就能混进女厕所。”他花招百出,不断“抖机灵”。
2014年到2015年一年多的时间,方云大大小小培训几十场,人数上千人,这其中诞生了诸多中介大佬,包括湖南益阳的黄猛(化名)、三亚阿海等人。
“南京市场饱和了,我就让他们去武汉、益阳、杭州、江西。”方云甚至还教大家“如何培训中介”,数十人的讲师团撒向全国。
就此,徒弟又产生了徒子徒孙,在全国裂变繁殖,诞生了成千上万的“方家军”。
方云此举让行业如同一座火山,猛烈喷发。
此时他发现,“我们培养了一堆竞争者”。但他无所谓,因为网贷行业的黄金时代来临,用户永远多得做不完。
“做得最大的,买了别墅和车子,年入数千万。做得半死不活的,一个月也有一两万。”
这些人大都出身贫寒,要么是大学还没毕业的学生,要么是初涉社会的小青年。
他们意外踩上快车道,就此开始了一路狂飙的人生。
直到现在,方云都一直在强调“顺势”的重要性,踩中了时代鼓点,才能够跳出绝世舞曲。
在众多的徒弟当中,“三亚阿海”是方云颇为赏识的,因为他“足够拼,足够狠”。
中专毕业的阿海,曾在三亚做房产销售中介,生意惨淡。看到招生广告,他问方云:“学费是2000,但我只有1000,可以学完赚了钱再补上吗?”
阿海在线学了两天,然后在三亚的十个专科院校四处贴单。
拿到的提成,刷新了他的三观——做房地产中介,他每月工资不到2000。而在校园贴单两天之后,他就赚了2000。
第三天,阿海就刷蚂蚁花呗买了机票,去找方云面授网贷技术。
所谓的面授,其实也不过是他看着方云的团队,实际操作放贷。
两天后,阿海就学成而归。
此后,他转战网贷大省山东,从月入数万到几十万,一路飙涨。
而这样的传奇故事,在方家军中,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他们凶猛地攻城略地,独立山头,圈下了中介半壁江山。
而方云,就此走上了“教父”的位置,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就有徒弟们蜂拥过来请他吃饭。
毋庸置疑,方云给了他们一把通往财富捷径的钥匙。
“方家军”继承了方云的技术,也学会了他的“小聪明”。
但方云没有给他们制定“帮规”,为他们确立“底线”——很快,方云就将发现,这是他最大的失策。
2015年,网贷变得异常火热,方云却发现,一切都开始失控。
有一次,方云去徒弟的公司,看到申请借款的长队,从办公室排到了走廊,到处都是抽着烟、等待借钱的年轻人。
有个女生告诉方云,她热爱旅行,已撸过了十几个平台。这次,她要借两万,去丽江。
方云隐隐嗅到了失控的危险气息。
而方云的徒弟们,已不再满足网贷中介的收入,他们开始玩更为疯狂的“超利贷”和“倍条”。
他的第一个徒弟林爽,单飞后开始操作“超利贷”:借款1000元,只到账700元,一个月后,依然还1000元,周息高达30%。
而第二个徒弟元朗,自己做了一个分期平台,操作“倍条”,又称“撕条子”。
这个玩法的利息更为惊人,借款一万元,只到手7000元,一周后共还12000元,却要打3万元的借条。
一旦用户逾期,中介立刻带人找上门去,按借条要求的3万还款。
因为元朗的玩法极为野蛮,“撕条子”撕得很猛,业内都叫他“任意撕”。
而方云以前的小跟班“马叔”,此后成为“倍条”中翘楚,玩法极为凶猛。
他善于揣摩人心,一直在思考,什么时候中介最挣钱?
就是用户理智全失,对网贷上瘾,并失控的时候。
“借贷就像吸毒,如果他们完全被借贷欲望控制,中介就可以从中大把赚钱。”马叔为了吸引用户掉入这个陷阱,无所不用其极。
马叔擅长“撒诱饵”。
这群年轻人讲义气,很好忽悠。马爷会带他去酒吧玩,点19800元的酒水套餐,并自己买单。
第二天,马叔会再去酒吧——这次则让年轻人请客。钱不够怎么办?马叔就会借给他。
而实际上,酒吧和马叔早已勾结在一起,酒水只需付800元。
而这个年轻人,就如此被拉下水,陷入网贷的旋涡中,只能不停撸新的口子,“以贷养贷”。
就是靠着这些野路子,马叔一年时间,就迅速崛起为当地有名的中介。
马叔是“方家军”的代表。无疑,他们身上都有类似的刻痕。
出身低微,学历不高,突然从低谷跃至巅峰,他们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没有想到,获得钱如此轻易。
站在巅峰之时,他们忘乎所以,变得毫无底线,“有钱就挣,手段不限”。
此后,方云接到了两个徒弟被抓的消息。
徒弟给用户7000本金,开了3万的借条,逾期后,对方靠撸网贷还了3万。
结果借条没有撕掉,他们又找用户要3万,用户受不了,报警了。
“方家军”玩得“太野”,一些已经玩脱了。
一切都滑向了失控深渊。
方家军就此出现了分化。
一边继续沉沦,一边洗脚上岸。
2016年下半年,小额现金贷市场开始爆发,那些被线下“超利贷”、“倍条”吸引的用户,也都转战到线上。
而除了这些老用户,一大批新用户觉醒,也加入借贷浪潮中。
而中介大军,几乎都转战线上,“地下高利贷几乎没有生意了”。
一个月前,现金贷监管落地,为行业踩下急刹车。
方云本以为中介大军会暂时收敛、退潮,却没料到,这是新的狂欢的开始。
行业刹车,但借款用户难以刹车,他们已被激活的借贷需求,已形成强大惯性。
这群底层借贷人群,开始重回地下。
“超利贷和倍条的生意,开始变得爆火。”方云发现,他的徒子徒孙正在频繁发“超利贷”和“倍条”的广告,准备进行一轮疯狂收割。
中介在朋友圈发的超利贷广告
而只要借贷需求存在,中介就不会消亡。
底层的信贷被彻底激活,对于他们来说,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地下的野蛮借贷市场荣耀归来,此后的疯狂,方云已很难预测。
继续“深耕行业”的方家军,正在积极迎接他们的狂潮。而另一边,一些中介却选择上岸,开始新的人生。
马叔遇见了一个18岁的年轻人,穿着黑色皮夹克,打耳钉,发型很潮,他说自己的父母开工厂,家里有车有房。
马叔就借了1.2万给他,却打了6万的欠条,约定还2万,但一星期不到就逾期了。
马叔催收,往他“有车有房”的家里打电话。
一天后,他的母亲来了,只有一条腿,还拄着拐杖。
母亲扔了拐杖,跪在马叔面前求他:“他爸去世得早,我在工厂食堂打工,老板你行行好。”
这一幕刺伤了马叔,以前他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思上进的年轻人,他们透支自己的青春,烂泥巴扶不上墙。
他可以让自己麻木,安慰自己“这些人该”。
但这次,他看到年轻人背后家庭的脆弱与无辜,他找不到理由为自己的麻木不仁开脱。
马叔从此金盘洗手,“改做比较有良心的事情”。
方云去西藏旅行,手机弹出来新闻:一位用户因过度负债跳楼自杀。
他头皮发麻,脚底发虚,拉萨的冷风让他几乎睁不开眼睛。
而此时,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依旧热闹非凡,徒子徒孙们,还在晒纸醉金迷的生活和网贷的狂欢。
中介在群里晒钱炫富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潘多拉的魔盒,是方云亲手打开的。
回来后,方云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准备“帮人上岸”。
他开了一个“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招了一百多人,去帮助深陷网贷者逃离深渊。
方云先教他们减轻债务。
“用番茄酱涂在手腕上,拍照片伪装自杀,发给债主”,一般,债主会妥协,免去高息。
然后,他再带着他们挣钱,慢慢还清债务。比如,去做淘宝推广、发传单等。
而马叔开始用业内最低的利息,给他们放款,帮助他们走出债务危机。
马叔将每一笔,都记在自己“积德行善账本”上。
“如果善恶存在临界点,通过不断的积累,我就可以重新回到善的一边。”马叔说。
但很快,方云就觉得这个生意再难做下去。
“帮人家借贷,贷下来,他们就心存感激;但教人家赚钱,活累钱少,他们就骂我傻逼,骂我骗子。”方云发现,这帮人太难调教。
“明明稍微努力就可以赚钱,就可以从黑洞走出来,可他们总是想不劳而获。”方云也终于明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而马叔也会从这群深陷网贷者中,挑选一些“渡”人。而挑选的标准就是“聪明、有志气、不懒”。
而他发现,其中最难达到的条件,居然是“不懒”。
三个月下来,方云的新公司倒闭,“亏了70多万”。
这大概是最讽刺的结局,拉人下水容易,但渡人上岸难。
方云已难回头是岸了。
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这个结局……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贷紧急联系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