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TNT600就白黑黄玉和黄龙玉的区别金,没有别的颜色吗

正在初始化报价器智能手机没有数据连接怎么办?3个回答美貌411、手机停机了,建议查一下话费,如果停机了充上话费即可连接上。
2、所在地信号不好或者无信号,可能数据连接打不开,信号强时就能连上了。
3、手机网络参数有问题。手机设置→网络设置→接入点名称→恢复默认设置,在网络设置那里面,恢复默认设置就可以了。
希望以上资料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biology051051. 在待机屏幕上点击【应用程序】。
2. 点击【设定】。
3. 将WLAN右侧的滑块向右滑动,使其变成绿色开启。
4. 点击【WLAN】。
5. 屏幕上显示“WLAN网络”的无线AP列表。
6. 点击一个想要连接的AP设备,这里以列表中的【AndroidAP】为例。
7. 使用键盘输入密码后,点击【连接】即可。(若无密码设置,设备将直接自动连接)
8. 连接成功后,AndroidAP显示“已连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偷偷摸摸hatw一般说、你的问题也见过、平常是在设置里面找到无线网、找到数据连接把勾去掉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手机的话是在外面的设置的、你嗯关机哪个键、看下有没有数据连接、有的话点击这样就好了 下载了wifi万能钥匙。那个会有个设置自动开启数据连接。 数据连接自动打开那说明你的手机是有问题的,可能有流氓软件。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相关问答3个回答金嘏瑾凉你好,如果你的苹果手机还在保修期内可以直营店或授权售后服务店进行更换的。要是数据线有外观损伤,如线皮破了,同样可以更换么?同样地,当你前往苹果服务点时会当场验证你的手机序列中,确定...3个回答MingTsang方法:iPhone4S自带了一项iTunes
WiFi同步功能,可以使得手机中的数据和电脑中的iTunes数据同步,在手机中打开设置--通用就可以找到,目前只能使用无线Wifi...4个回答黑雪酱t2IiPhone没有添加蜂窝数据的快捷开关并不是考虑不当的结果,而是西方设计理念与中国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冲突,
欧美地区的无限流量套餐相当普及,即便不是无线用户,流量价格也很便宜,...4个回答Bug魔丶122你好,没有数据线root的办法:
1.用手机连接电脑,下载一键root工具。
2.下载成功后,打开一键ROOT软件。会出现root准备,点击下一步,正式开始root。 ...3个回答Kyoya正NR2那个转换头还在不在了(就是原装盒耳机盒下面的那个白色物体),把这个头和安卓手机那种mini usb接在一起就行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帮到您
3个回答粉群斅psp没有数据线如何连接电脑:
没有方法但我有个方法,不知你家的电脑有没有插PSP记忆棒插口如有就简单,你只要把棒插进插口就行,我不只你有数据线干哈,但你如果想解PSP直接下...3个回答小汐子d5i0您好,苹果手机上网参数设置方法:您进入手机菜单,依次选择“设置”--“通用”--“蜂窝移动网络” --“蜂窝移动数据网络”,在蜂窝数据的APN处输入“cmnet”;其它项目无需填写...3个回答秋风夏雨2014方法如下2:
第一步,确保你的系统是iOS7,并且将电脑上的iTunes升级到最新版(最低10.5)。
第二步,首次使用时,需要先用数据线把你的iPad和电脑连接好。需...4个回答凉夏长秋你好,没有数据线root的办法:
1.用手机连接电脑,下载一键root工具。
2.下载成功后,打开一键ROOT软件。会出现root准备,点击下一步,正式开始root。 ...3个回答zhaoyi198114你好!
买个PSP专用的读卡器或者再买一跟数据线。
可以使用读卡器,把记忆棒插到读卡器里,用读卡器连接到电脑上就行了
希望能够帮到您!带有颜色的成语_百度知道
带有颜色的成语
苍白无力 百紫千红 暗绿稀红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不分青红皂白
不问青红皂白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驻红却白 白草黄云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龙血玄黄 白黑不分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漆皮灯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采纳率:36%
黑白分明 白头偕老 红装素裹 绿草如茵 青梅竹马 黄袍加身 蓝田生玉 紫气东来 灰心丧气 碧波万顷 漆黑一团 平白无故 桃红柳绿 柳绿花红 山青水绿 青黄不接 姹紫嫣红 心灰意冷 苍翠如濯 白山黑水 阳春白雪 传波红叶 红红绿绿 平步青云 杳如黄鹤 筚路蓝缕 黄旗紫盖 起早摸黑 一身清白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炉火纯青 信口雌黄 青出于蓝 姚黄魏紫 槁木死灰 橙黄桔绿 大红大紫
苍白无力 百紫千红 暗绿稀红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不分青红皂白
不问青红皂白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驻红却白 白草黄云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龙血玄黄 白黑不分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漆皮灯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黑白分明 白头偕老 红装素裹 绿草如茵 青梅竹马 黄袍加身 蓝田生玉 紫气东来 灰心丧气 碧波万顷 漆黑一团 平白无故 桃红柳绿 柳绿花红 山青水绿 青黄不接 姹紫嫣红 心灰意冷 苍翠如濯 白山黑水 阳春白雪 传波红叶 红红绿绿 平步青云 杳如黄鹤 筚路蓝缕 黄旗紫盖 起早摸黑 一身清白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炉火纯青 信口雌黄 青出于蓝 姚黄魏紫 槁木死灰 橙黄桔绿 大红大紫 花红柳绿 苍白无力 百紫千红 暗绿稀红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白发红颜 不分青红皂白 碧鬟红袖 不问青红皂白 百紫千红 齿白唇红 唇红齿白 愁红惨绿 裁红点翠 愁红怨绿 穿红着绿 惨绿愁红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翠消红减 姹紫嫣红 大红大绿 大红大紫 灯红酒绿 耳红面赤 纷红骇绿 贯朽粟红 红白喜事 红愁绿惨 红豆相思 红飞翠舞 红腐贯朽 红粉青楼 花红柳绿 红男绿女 红旗报捷 红情绿意 红日三竿 红衰翠减 红绳系足 红杏出墙 红颜薄命 红叶题诗 红紫乱朱 红装素裹 眷红偎翠 酒绿灯红 见钱眼红 刻翠裁红 看破红尘 绿暗红稀 绿鬓红颜 李白桃红 绿惨红愁 绿惨红销 绿肥红瘦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脸红筋暴 脸红筋涨 露红烟绿 露红烟紫 绿酒红灯 柳绿花红 柳绿桃红 绿女红男 暮翠朝红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面红颈赤 面红面赤 面红面绿 满面红光 披红戴花 批红判白 砌红堆绿 青红皂白 千红万紫 青红皂白 软红十丈 软红香土 粟红贯朽 桃红柳绿 偎红倚翠 乌帽红裙 万紫千红 依翠偎红 倚翠偎红 御沟红叶 嫣红姹紫 匀红点翠 尤红殢翠 又红又专 艳紫妖红 驻红却白 白草黄云 不到黄河心不死 抱恨黄泉 碧落黄泉 白旄黄钺 半青半黄 白叟黄童 抽黄对白 苍黄翻复 苍黄翻覆 苍黄反复 橙黄橘绿 橙黄桔绿 初写黄庭 翠竹黄花 蝶粉蜂黄 淡饭黄齑 丹黄甲乙 遁迹黄冠 东门黄犬 戴玄履黄 飞苍走黄 翻黄倒皂 翻黄倒皂 飞黄腾达 飞黄腾踏 过时黄花 槁项黄馘 黄尘清水 黄道吉日 黄耳传书 黄发垂髫 黄发骀背 黄发儿齿 黄发台背 黄发鲐背 黄风雾罩 黄冠草服 黄冠草履 黄干黑廋 黄公酒垆 黄冠野服 怀黄佩紫 黄河水清 怀黄握白 黄花晚节 回黄转绿 黄齑白饭 黄齑淡饭 黄卷青灯 黄金时代 黄金时间 黄金世界 黄卷幼妇 黄绢幼妇 黄金铸象 黄口孺子 黄口小儿 黄梁美梦 黄粱美梦 黄龙痛饮 黄梁一梦 黄粱一梦 黄垆之痛 黄绵袄子 黄茅白苇 黄麻紫泥 黄麻紫书 黄皮刮廋 黄皮寡廋 黄袍加身 黄袍加体 黄雀伺蝉 黄雀衔环 黄旗紫盖 黄雀在后 黄泉之下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黄童白颠 黄童白叟 黄汤淡水 黄童皓首 黄天焦日 黄汤辣水 黄台之瓜 黄杨厄闰 黄钟长弃 黄钟大吕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毁弃 黄锺毁弃 黄钟瓦釜 黄锺瓦缶 口中雌黄 脸黄肌瘦 骊黄牝牡 论黄数白 论黄数黑 龙血玄黄 白黑不分 白黑颠倒 白黑分明 白山黑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白往黑来 白纸黑字 颠倒黑白 弹丸黑志 弹丸黑子 粉白黛黑 粉白墨黑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黑白分明 黑白混淆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地昏天 黑灯瞎火 黑灯下火 黑风孽海 黑更半夜 黄干黑廋 黑家白日 黑价白日 黑漆皮灯 黑漆皮灯笼 黑漆一团 黑天白日 黑天半夜 昏天黑地 黑天摸地 黑天墨地 混淆黑白 黑言诳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论黄数黑 漆黑一团 青林黑塞 起早贪黑 说白道黑 说黑道白 说黄道黑 数黄道黑 数黑论白 数黑论黄 食亲财黑 天昏地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乌天黑地 以白为黑 月黑风高 以黑为白 一团漆黑 知白守黑 织白守黑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黑白分明 白头偕老 红装素裹 绿草如茵 青梅竹马 黄袍加身 蓝田生玉 紫气东来 灰心丧气 碧波万顷 漆黑一团 平白无故 桃红柳绿 柳绿花红 山青水绿 青黄不接 姹紫嫣红 心灰意冷 苍翠如濯 白山黑水 阳春白雪 传波红叶 红红绿绿 平步青云 杳如黄鹤 筚路蓝缕 黄旗紫盖 起早摸黑 一身清白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炉火纯青 信口雌黄 青出于蓝 姚黄魏紫 槁木死灰 橙黄桔绿 大红大紫 花红柳绿 苍白无力 百紫千红 暗绿稀红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白发红颜 不分青红皂白 碧鬟红袖 不问青红皂白 百紫千红 齿白唇红 唇红齿白 愁红惨绿 裁红点翠 愁红怨绿 穿红着绿 惨绿愁红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翠消红减 姹紫嫣红 大红大绿 大红大紫 灯红酒绿 耳红面赤 纷红骇绿 贯朽粟红 红白喜事 红愁绿惨 红豆相思 红飞翠舞 红腐贯朽 红粉青楼 花红柳绿 红男绿女 红旗报捷 红情绿意 红日三竿 红衰翠减 红绳系足 红杏出墙 红颜薄命 红叶题诗 红紫乱朱 红装素裹 眷红偎翠 酒绿灯红 见钱眼红 刻翠裁红 看破红尘 绿暗红稀 绿鬓红颜 李白桃红 绿惨红愁 绿惨红销 绿肥红瘦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脸红筋暴 脸红筋涨 露红烟绿 露红烟紫 绿酒红灯 柳绿花红 柳绿桃红 绿女红男 暮翠朝红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面红颈赤 面红面赤 面红面绿 满面红光 披红戴花 批红判白 砌红堆绿 青红皂白 千红万紫 青红皂白 软红十丈 软红香土 粟红贯朽 桃红柳绿 偎红倚翠 乌帽红裙 万紫千红 依翠偎红 倚翠偎红 御沟红叶 嫣红姹紫 匀红点翠 尤红殢翠 又红又专 艳紫妖红 驻红却白 白草黄云 不到黄河心不死 抱恨黄泉 碧落黄泉 白旄黄钺 半青半黄 白叟黄童 抽黄对白 苍黄翻复 苍黄翻覆 苍黄反复 橙黄橘绿 橙黄桔绿 初写黄庭 翠竹黄花 蝶粉蜂黄 淡饭黄齑 丹黄甲乙 遁迹黄冠 东门黄犬 戴玄履黄 飞苍走黄 翻黄倒皂 翻黄倒皂 飞黄腾达 飞黄腾踏 过时黄花 槁项黄馘 黄尘清水 黄道吉日 黄耳传书 黄发垂髫 黄发骀背 黄发儿齿 黄发台背 黄发鲐背 黄风雾罩 黄冠草服 黄冠草履 黄干黑廋 黄公酒垆 黄冠野服 怀黄佩紫 黄河水清 怀黄握白 黄花晚节 回黄转绿 黄齑白饭 黄齑淡饭 黄卷青灯 黄金时代 黄金时间 黄金世界 黄卷幼妇 黄绢幼妇 黄金铸象 黄口孺子 黄口小儿 黄梁美梦 黄粱美梦 黄龙痛饮 黄梁一梦 黄粱一梦 黄垆之痛 黄绵袄子 黄茅白苇 黄麻紫泥 黄麻紫书 黄皮刮廋 黄皮寡廋 黄袍加身 黄袍加体 黄雀伺蝉 黄雀衔环 黄旗紫盖 黄雀在后 黄泉之下 黄人捧日 黄人守日 黄童白颠 黄童白叟 黄汤淡水 黄童皓首 黄天焦日 黄汤辣水 黄台之瓜 黄杨厄闰 黄钟长弃 黄钟大吕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毁弃 黄锺毁弃 黄钟瓦釜 黄锺瓦缶 口中雌黄 脸黄肌瘦 骊黄牝牡 论黄数白 论黄数黑 龙血玄黄 白黑不分 白黑颠倒 白黑分明 白山黑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白往黑来 白纸黑字 颠倒黑白 弹丸黑志 弹丸黑子 粉白黛黑 粉白墨黑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黑白分明 黑白混淆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地昏天 黑灯瞎火 黑灯下火 黑风孽海 黑更半夜 黄干黑廋 黑家白日 黑价白日 黑漆皮灯 黑漆皮灯笼 黑漆一团 黑天白日 黑天半夜 昏天黑地 黑天摸地 黑天墨地 混淆黑白 黑言诳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论黄数黑 漆黑一团 青林黑塞 起早贪黑 说白道黑 说黑道白 说黄道黑 数黄道黑 数黑论白 数黑论黄 食亲财黑 天昏地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 乌天黑地 以白为黑 月黑风高 以黑为白 一团漆黑 知白守黑 织白守黑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其他16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成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p&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我不希望这个问题站在 “反种族主义”的道德高点来回答,我反对把问题归咎于“白人强权美学”。本人既非从事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也不从事整形医学,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美”是一个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东西。我的认知有限,此答权当抛砖,欢迎指正。&/p&&p&我不否认yol叔所贴的黑人图片也是美的,但那更多是一种带有“艺术观念”的审美(总体上黑人的体格的确可以说是发展得最美的,肌肉感与比例俱佳)。&/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ba786213fdb84e881f768e_b.jpg& data-rawwidth=&535& data-rawheight=&6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ba786213fdb84e881f768e_r.jpg&&&/figure&&p&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肤色如何,相貌差异多大,这种美依旧令我们动容。但是,这种美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b&人性&/b&“之美,它与我们一般论及的&b&本能审美&/b&不同。&/p&&br&&p&有关种族差异的学术研究常常会被人轻易扣上”科学种族主义”的帽子,比如理查德·赫恩斯坦的《钟型曲线》、菲律普·洛旭庭的《种族、演化及行为》。客观理性地看,人种之间存在明显的解剖学差异、激素水平差异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内部差异”所导致的体表外观差异,进而让我们产生的审美偏好真的只是我们屈于“种族文化强权”的结果吗?&/p&&p&(必须指出,“人种”一词更多是早期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分子人类学兴起后,这个概念正被逐渐消解,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好事。)&/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1e9aab670ec4358cfef0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4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1e9aab670ec4358cfef0_r.jpg&&&/figure&&p& 上图为不同人种的头骨在解剖学上的差异。有解剖学基础的人肯定知道,人类的外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头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复原几千年前尸骨的相貌的原因。&/p&&br&&p&人类对于面孔的审美是否是受文化影响的结果?&/p&&p&心理学家 Judith Langlois 1991年曾以2-3 岁和6-8个月大的孩童做实验,在他们眼前分别摆放由成年人评判为美和丑的两张面部照片,研究发现,婴儿对被成人评判为美的照片凝视的时间较长。这个研究说明了人类对面孔美丑的判别或许是一种先天机制。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身体的美感,可能受文化的影响较大(比如唐时以肥为美,缅甸的长脖族等);但是&b&对面孔的审美则有相当高的一致性&/b&。心理学家Michael
Cunningham 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让不同地域的人给不同人种的女性照片打分,发现结果的一致性达到0.9以上,显示出人类对于女性审美的跨文化共性。Langlois 2000年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估具有高度一致性,达到0.94。(同时,有些研究也指出被试者对于自身种族的的审美评价相对要高过对其他种族评价,但与上述一致性不矛盾。)&/p&&p&澳大利亚心理学家Gillian Rhodes也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性别与文化里,面容吸引力的标准大致相似。2007年,密歇根大学的Daniel Kruger的研究也应证了这一说法,认为人们在对面孔审美认知中存在较高程度的群体一致性。&/p&&br&&p&我们可以先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最基本的审美共性。进化生物学家与进化心理学家相信,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关系,典型例子是男性更偏好胸部大(有利哺乳),臀部线条明显(盆骨宽,皮下组织富含脂肪,有利生育)的年轻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这是进化上基于生物繁衍的考量。而人类对面孔审美同样是出于对繁殖潜能的评价。&/p&&br&&p&比如男性的魅力通常与宽下颚有关,这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动物之中雌性动物也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雄性动物为配偶,这样雌性动物和其儿女能在较安全的环境下生存。攻击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女性择偶的重要特征。反过来,男性喜欢下巴尖的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不喜欢女性带有较多的雄性激素原因。这种男女相反的面貌审美趋向,进化生物学称为&b&性别二态性&/b&。&/p&&br&&p&但是雄性激素过高,容易造成免疫系统不佳,而人类所采取的选择性繁殖策略同时又是偏向于免疫力强大的健康异性。生物学家扎哈维于1975 年提出了“缺陷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界那些付出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如孔雀大而华丽的尾部)是身体状况和基因品质更为良好的信号。因此,只有最具活力的个体才能在并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发展出最为突出的男性性征。&/p&&br&&p&再比如对于女性来说,嘴唇的厚度与依赖于雌激素的女性脂肪积累有关,饱满、轮廓鲜明的嘴唇所显示的隐性生物信息就是主体的高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正是丰腴多产的基础和标志。而男性之所偏好长发,是因为毛发作为散发弗洛蒙的主要辅助器官,同时男性易受弗洛蒙刺激。&/p&&br&&p&有人也许会问,如何仅仅从“天择演化”的角度解释有些女性偏好长相较为阴柔的男子?生物学家Cellerino A.曾做过一个实验,招募一群女性志愿者,预先测试她们所处的生理期,实验是让她们对不同男性面孔照片的评分。 实验结果是处于生理排卵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而处于非排卵期的女性则较偏好较阴柔面孔。Cellerino认为,女性的选择偏好可能是基于对生育选择:出于生殖需要,选择阳刚面容的男子作为最佳性伴侣;在平时,则选择更适合抚养下一代的阴柔面孔男子作为伴侣。I. Penton Voak于2004的研究则发现,医疗条件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容,而发达地区则相反。&/p&&br&&p&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外貌与体表的差异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比如黑人的黑色皮肤是抵抗地区猛烈的紫外线产生的结果(保护体内叶酸)。而白人的白色皮肤恰恰相反,由于居住于高纬度地区,阳光相对缺乏,而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紫外线,因此皮肤反倒不需要太多的色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白人皮肤变白产生的时间距今大概只有年)。但是为何女性以白为美为发展为全球性的审美倾向?印度神经科学家Vilayanur S Ramachandra提出了“贫血论”,认为白色皮肤更容易发现是否贫血,这是身体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因此它同样是人类出于生殖选择的结果。(我想,或许对于男性肤色要求没这么高或许是因为男性在进化历史上逐渐处于择偶主导地位的结果,并且较深的皮肤更加凸显男性特征。)&/p&&br&&p&人类对面孔审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共性,那就是是&b&对称性&/b&—--我们通常称之为“五官端正”。&/p&&p&John
Manning曾研究过运动员的对称性 ,发现脸部的对称性和赛跑能力具有正相关性,长得越对称的选手跑得越快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p&&br&&b&平均脸&/b&也是人类寻求审美范型的一种方式,它同时倾向于高度的对称性。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到对于美貌吸引力的量化,平均脸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事实上,实验心理学家Francis Galton早在1878年就利用投影的方式来制作合成脸,用以研究特定人群的外貌差异。1990年,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得到合成脸,并提出了“平均脸假说“(Averageness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平均脸”要比原来的脸更具有吸引力。国内生物特征计算研究方向学者张大鹏在《人脸美学生物特征计算》中也通过实验指出大部分人认为靠近平均脸会使人脸更美。&p&完形心理学(又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判断一个人好不好看的时间,约只需1/200秒(Ingrid R Olson的研究指出为13毫秒),因此只能掌握到瞬间的完形整体。 视觉不断接受各种多变的人脸,将人脸信息平均成为大脑意识中的范型。&/p&&br&&p&韩国仁济大学整形外科教授李承哲在2010于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下属刊物《美容整形外科》中发表一篇论文,发布了使用全球多名最漂亮女艺人的照片合成的五张平均脸。(其中包括黑人13名、白人16名、中国人20名、日本人14名,韩国人19名。必须指出的是,选取的白人里包括了有混血的Megan Fox, Jessica Alba 和 Angelina Jolie。这个研究的样本或许不是太充分,但可以参考。)李承哲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脸应该是本身就有足够吸引力的平均脸,而不是大众平均脸。&/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63ccce5cd34ce0d068c3ce7b210cf9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1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63ccce5cd34ce0d068c3ce7b210cf90_r.jpg&&&/figure&&p&我们可以看出五张平均脸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面孔审美具有平均的倾向性。&/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2b7c0eae3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2b7c0eae3_r.jpg&&&/figure&&p&上图是使用PS对五张平均脸进行简单的叠加对比。(严格来说,真正的平均脸算法是一种加权平均。)先制作中日韩平均脸的合成(右图),再将图与黑人、白人的平均脸以不同的图层次序进行透明度叠加(左),我们可以发现五官重合度十分高,美貌似乎具有惊人的倾向性。(我曾经想过,如果有足够多的美貌样本,选取某些特征进行相似性排列,我们应该可以建立一个更为清晰的美女倾向性坐标图,而其平均脸可能就会是坐标原点。)&/p&&br&&p&PetaPixel网站的一位用户,在时尚杂志《MAXIM》中选取了最吸引人和最不吸引人的照片各32张,将其合成平均脸。(下左为最吸引人的32张合成,右为最不吸引人的32张。为什么是32?因为相关研究认为32张就可以合成具有吸引力的脸。)&/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6cfad9d0e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6cfad9d0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298f2a1ae1ae505d13a8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298f2a1ae1ae505d13a8_r.jpg&&&/figure&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相较不吸引人的一组,吸引人(美貌)的一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较高的合成清晰度表明外貌契合度较高。)同时,实验者发现较吸引人的一组较不吸引人的一组更能吻合Marquardt Phi Mask(马夸特面具,下述)。&/p&&br&&br&&p&&b&比例&/b&是人类寻求范型的另一形式。东西方艺术史上都有许多对人的面貌比例的研究,比如“三庭五眼”就出自元代画家王绎的《写像秘诀》。&/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8e965bf1f8eabe58be3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8e965bf1f8eabe58be3b_r.jpg&&&/figure&&p&某艺用解剖学资料中的比例:&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f5da5b1eb01c9e36955_b.jp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f5da5b1eb01c9e36955_r.jpg&&&/figure&&/p&&p&而&b&黄金比例&/b&则是人类另一种追求理想美貌的方式,它寻求的是背后的自然数学逻辑。西方艺术家对于完美比例有着更深的痴迷&b&。&/b&比如米开兰基罗所作,号称雕塑男神的《大卫雕像》就是黄金比例的体现。而达芬奇,这位学术型画家更是对于黄金比例有深入的研究,其著名手稿《维特鲁威人》展示了人体精妙的黄金比例关系。&/p&黄金比例与对数螺线是我们自然界中数学之美的最典型体现,从鹦鹉螺到向日葵,它频繁地出现在众多自然事物上。人类的中切牙(门牙)宽度是旁边侧切牙的1.618倍,近节指骨长度是中节指骨的1.618倍, 中节又是远节指骨的1.618倍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c387f4a962c_b.jpg& data-rawwidth=&474&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c387f4a962c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42b9fa5c79fbf9e0100c_b.jpg& data-rawwidth=&727& data-rawheight=&2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42b9fa5c79fbf9e0100c_r.jpg&&&/figure&人脸中体现的黄金比例。&br&&br&美国整形外科专家Stephen Marquardt利用黄比例建立了一个理想美貌模型,称之&b&Marquardt Phi Mask&/b&(马夸特面具),并且宣称该“面具”适用于所有人种。事实上,此模型也早已作为医学整形界的参照标准之一。(官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eautyanalysis.com/index2_mba.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BA California&/a&有模型建立过程的动态诠释)&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32dbc95a87e3fd15f1f81eec9f82f2f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32dbc95a87e3fd15f1f81eec9f82f2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32d958adec43ee_b.jpg& data-rawwidth=&407& data-rawheight=&3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figure&马夸特面具可以在人类历史上众多美形中找到对应。(更多的图可以自行搜索。)&br&&br&美国医学博士Philip A. Young和他的团队于2006年提出了另一种理想美貌的模式,认为理想的面孔是由虹膜的尺度决定,虹膜的尺度及其整数倍的尺度决定了整体的外貌。&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2cdb6c50e93_b.jpg& data-rawwidth=&627& data-rawheight=&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2cdb6c50e93_r.jpg&&&/figure&&br&上述多少有点离题,但是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在许多有关人类面孔的研究中都倾向于认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审美范型。无论最终人类能否找到理想美形的答案,但在愈加“审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人类正逐步走向同化。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全球性的的混血、高度可定制的整容技术,甚至基因改造技术、基因优选生育,它们都可能把人类推向一个高度同化的未来。至少,这事正从某个国家开始,不是吗?&br&&br&再说回人类审美为何偏向白色的肤色。把这一现象粗暴地归结为“白人强权美学”与历史事实明显不符,这种解释很难说明从东亚到南亚在,在与西方几乎没有过多接触的古代就有推崇女性“以白为美”的现象,古典诗词常见的“肤如凝脂、冰肌玉骨”云云,皆为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写照。1986年,Van den Berghe和Frost 从HRAF(The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51个人类社会数据中发现,有41个社会偏好白皮肤。而其中有30个社会表现出只对白皮肤女性的偏好,14个社会同时偏好白皮肤的女性和男性,仅有3个社会表现出对白皮肤男性的偏好。一些研究则表明,白皮肤的女性显得更为年轻,吸引力更高。脸部皱纹、雀斑等都是影响“暗区”增多的因素,这些暗区使得人显得衰老。在特效化妆技术中,最简单是方法就是通过增加脸部的暗区来使人显老。&br&&br&事实上,以肤色来划分人类的的方法一早就被人类学家所摒弃,我们知道,欧美人完全没有“黄种人的概念,一般只称呼Asian,Mongoloid同时译成黄种人是有误的。&br&(有人举了《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质疑,但这本书恰恰是说“黄种人”这个概念是如何随近代种族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我想说明的是,在西方的传统语境中,White 和 Black分别指代“白人”、“黑人”是自古有之,而“Yellow&则是19世纪左右才随种族主义思想的扩张出现,现代欧美几乎已弃之不用。&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8dc5e66e30abf2f9220d69ccd4fd6e1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8dc5e66e30abf2f9220d69ccd4fd6e1_r.jpg&&&/figure&从Renatto Luschan人类肤色分布图可以看出,仅有北欧人才拥有较白的肤色,而大部分东亚人和中亚人、地中海人、高加索人肤色差距不大。某些人自认为”黄皮肤“为本质,而觉得我们的民族以白为美是崇洋媚外、屈于白人审美的观点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br&此外,大部分以白为美的社会的肤色审美也并非认为绝对的白才是美,而是带有红润“血色”的肤色。战国文学作品《登徒子好色赋》对美得恰到好处是这么说的:“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br& B. Fink和 K. Grammer等人的研究发现,肤色略带红色的女性,男性认为更有吸引力。对此的解释认为略带红色的皮肤说明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是健康的表现。&br&&br&肤色对于审美评估的影响,有人举了普京与奥巴马肤色互换的图片,我们来看张黑化的范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b7f601e3f13af96c2db85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b7f601e3f13af96c2db85_r.jpg&&&/figure&&br&人类的视觉是“脆弱”的,充满错觉的,时刻存在的视觉对比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对比”是艺术创作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画过素描的就知道,要在白纸上表现一个白色的东西,那么就得压黑周围的环境,让其形成对比。黑种人脸部高光与肤色对比度大,但暗部与阴影区(美术上一般称投影)则与肤色对比度小,但暗部与阴影是影响人对五官感受的关键。通常来说,绘画上要塑造出人的立体感的关键是整体的明暗关系。&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ffce1b265bc3b54f69ce0a18ca9e432_b.jpg& data-rawwidth=&1011&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ffce1b265bc3b54f69ce0a18ca9e432_r.jpg&&&/figure&以128的中间阈值色阶的处理结果。很明显的,后一张几乎没有可识别性。&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45e2ca86d87c1761cf77f_b.jp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3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figure&这是一个经典的视错觉,它显示了“视觉对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上下两个方块的颜色是一样的,遮住中间的亮部就可以发现。&br&&br&五官的“立体感”被常常拿来比较,但关于这点少见相关研究,有可能与视觉的&b&动态审美&/b&相关。欧洲人前凸的眉骨和高鼻梁通常被认为较具有立体感的关键,而东亚人相对脸部较宽,五官显得较扁平。欧洲人前凸的眉骨被认为是狩猎过程中避免伤害眼睛的进化结果,狭长的高鼻子则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带让冷空气吸入有个升温的缓和过程。按我的一般观察,在中国来说,“立体感”一词应该相对倾向于“女性对男性的审美要求”这种情况,笔挺的鼻梁也是古代对男性审美要求,而对女性则要求相对要小而精致。黑人的鼻子相较扁平,两鼻翼间距大(鼻宽),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欠缺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我猜想,对于跨种族审美来说,可识别性可能影响人们对于吸引力的评估,而鼻子恰恰是需要最多特征点用于识别的。&br&欧洲人前凸的眉骨,较深陷的眼窝所引起的光影所带来的神秘感与男性气质可能是带来吸引力的原因,这一点可能更多是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br&&br&Allport在1954年提出过“&b&跨文化接触假说&/b&”,认为跨文化可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该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跨文化接触的确会提高对另一群体的审美评价。在中国古代,与洋人接触少,同时信息相对封闭,我们的审美认知更容易受到文化先入为主的暗示,对外国人的认知存在偏见。所以,在古史记载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描述为“异类”。而今,我们这种偏见/歧视或多或少仍存在,至少我们13亿人口大国美女比例也并不高,却要求人家都得“长得合我们胃口”是不是太不合理了?黑人也是有美女的啊!有人举了Iman,我也可以举几个,Isabel Correia, Joan Smalls, Jourdan Dunn, LeliaLopez, Chavoy Gordo,当然,还有人觉得是“白人美学”导致的结果,那我真不知道说什么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9ceeaedabc3ec0901e29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9ceeaedabc3ec0901e29c_r.jpg&&&/figure&Isabel Correia,&br&-------------------------------------------------------------------------------------------------------------------------------&br&以上扯得有点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我说这么多只是想表明几点:1.人类的面孔审美存在很大的共性;2.所谓的”白人主导的审美观”存在被高估的可能;3.黑人也有美女,而且并不偏离人类共通的审美观;4我们虚构了一个“黄种人”的身份,把一些原本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审美说成“白人强权美学”不符事实。
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我不希望这个问题站在 “反种族主义”的道德高点来回答,我反对把问题归咎于“白人强权美学”。本人既非从事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也不从事整形医学,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美”是一个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东西。我的认知有限,此答权当…
我才看到反对我的那个,槽点比较多我不知道怎么吐,我竟然看到了“第四纪冰期开始于200万年前如何如何”等等,不知道您有没有调查过第四纪到底有多少冰期?我总觉得您下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说给自己。&b&但是还是希望您自己找一下现在欧洲气候和更新世以及全新世早期气候的不同OK?&/b&还有一点就是我通篇&b&什么时候说父系单倍体决定长相了,不看完就撕真的大丈夫。&/b&&br&并且我不会臆测您是谁的救兵,我只能说现在很多人有愿意看大V被撕,虽然我也不觉得我是什么大V,但是貌似被我得罪过一下的孩子们都来跟风抱团了,熟悉我的人也应该知道我什么性格,貌似在知乎我是轻易不和心平气和的反论者态度不好(就算是错的离谱),但是等我看到评论区说&b&“虽然我不懂但是我看到这人名字里带垚我就觉得不靠谱”“这个我和他辩论过但是他把我拉黑了所以这人就不是什么好人”更有甚者说“我拿了日本人钱造势”(我真的是觉得您不写小说屈才了。)&/b&的等等,估计一般人也就知道我为什么拉黑这些人了,给自己留点德行,别让自己照镜子的时候觉得惭愧。(听朋友说有些人开始删评论了,您倒是留着比较好,其实有时候觉得不举报已经是给一些人面子了。)&br&看了一下评论区和点赞,还真是一些熟悉的面孔。(知乎有个风气那就是不管我看不看得懂,只要你是黑让我不爽的人,那我就赞。)&br&&br&当然我也应该长个心眼,以后应该给某些我拉黑的评论者的评论截个图,说实话找存在感还是去现实世界比较好。&br&...........................................................................................................................................................&br&补充,石头布的解释还真是无趣和无助,你还没有对我的反例举出真正客观的回应(科伊桑人一直在非洲为什么特征如此接近蒙古人,百越南岛和我们基因如此接近怎么就被你搞成了一个南来一个北来还有那么大差异了,芬兰人的N系在北亚呆了那么久为什么没“进化”出你所谓的蒙古人种,还有就是同样是“蒙古人种”蒙古人和汉人的体质面貌差异可大得很,你所举例的东西大多说的是蒙古人,我告诉你蒙古人不光内眦褶脂肪多,脸上脂肪也多,这是他们对于寒冷的适应机制,O3的国人大眼睛双眼皮的多的很,别为了美化自己而美化自己,别忽略大体去找细节。),还有柳江人的问题啊,铲形门齿和眉骨形状被您遗忘了么?科学家搞个复原图是刨个野坟自己随便捏的?我还是说,这个阶段没有什么假说是真正的共识,但是你的一些理论比假说还假说,搞个人类研究,然后贴个“龙玉崇拜”什么的,就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网络小说,还有什么华夏人就是埃及人什么乱七八糟的天涯帖子了。最后是东羌和百濮的知识啊,仰韶、大溪、龙山、良渚、遗骨的基因分析被您吃了?&br&...........................................................................................................................................................&br&&br&头一次,实名反对最高票“石头布”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实在是荼毒太远了。&br&&br&建议真正想了解人种的,大家可以看一个比较适合我们看的科普类读物——出非洲记,最起码是实打实的用基因来分析人种而不是什么“龙玉崇拜”。&br&无论对于他的答案还是他的专栏,都能发现十足的民科味,当然了我也只能算是个爱好者,只是指出几个例子看您如何应对。&br&&br&前面是反驳,后面是系统的说一下。&br&(为了增强阅读性我会把部分“单倍体型”写成“基因”)&br&先狠狠的打个脸&i&“&/i&&i&在阳光炽烈的马来西亚,有时你不能用肤色来区分华人和马来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i&了。” 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真的对基因完全没了解,马来人拥有大量的“O1”基因,和华人同属于O系,有一个对马来人的定义是——海洋蒙古人种,和我们渊源极深,怎么一下子就让你给搞成了两个人种了,既然你认为华夏北来,那么同样属于O的马来人难道不也应该属于“北来”么,一个好好的表亲怎么被你搞成了两个人种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537dddd3c64118dbf48e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6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537dddd3c64118dbf48e_r.jpg&&&/figure&图
马来人&br&&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19e4cab3333428aebdeeb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19e4cab3333428aebdeebb_r.png&&&/figure&图
O系分布,无论是O1O2O3分离时间不超过3万年&/b&,况且黄种人的长相本身就带着融合的特性,怎么就被你搞出了那么大的变化。我当然也承认人的特征不能完全用Y来判断,但是Y是分析渊源的最好方式(当然有朋友在下面回复了,现在母系的线粒体基因也是很好的佐证方式,现在一般认为,黄种人的长相很大一定程度取决于这片大陆的母系血统)&b&。&/b&&br&&ul&&li&马来人以及波利尼西亚人的特性,很大程度是合了D、C系人的结果,那么什么是D系人呢。&br&&/li&&/ul&&br&我们都知道,我们属于“晚期智人”,其实人类走出非洲是分成两批的,我们称他们为“第一勇士”和“第二勇士”吧,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也就是&b&C、D&/b&单倍体基因人群(A、B、E留在非洲成为黑叔叔),他们走出非洲的时期正好是玉木——大理冰期开始的时期。为什么说是单倍体呢,因为毕竟只有男性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Y,并不是歧视女性,而是Y更方便我们找到共同的“亚当”。&br&&br&人们通常用A--R来排列最早晚期智人基因的突变顺序,所以C、D算是较早的人群了。&br&C、D人种的特征是什么呢,上一个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f5b48a2ecc28fd26d85588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图
澳大利亚人种(C、D)一般也叫“C棕种人”“D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因为早期的人类学家误以为他们是黑种尼格罗人,所以名字就搞成了类似印度人和印第安人一样)”,他们出非洲主要走的是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沿海以及太平洋群岛以及澳大利亚。&br&好了我们来看下蒙古人的父系基因。&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1d96ecb6157aee34f2669_b.png& data-rawwidth=&1308&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1d96ecb6157aee34f2669_r.png&&&/figure&图 蒙古人基因(但是这个图扯淡的地方很多。)&br&&br&你会惊奇的发现蒙古人的基因有大量的C系基因,可你说不对啊,既然同样都是C,怎么长得差了那么多,蒙古人都是看起来高高壮壮白白的啊,这个疑问在之后会说,我们所说的蒙古利亚人种只是个代称,其实汉人和蒙古人父系并不一样,汉人的主体父系基因是O3,和C隔着十万八千里,你看这个字母顺序就能看出来,但汉人的母系mtDNA倒是和蒙古重叠的很多。&br&&br&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在极寒之地生活了很久的NI系混血人——芬兰人。&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a007155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a007155_r.jpg&&&/figure&图 芬兰人 当然了还有皇汉民科说芬兰是中国人的&br&&br&芬兰人拥有大量的父系I系基因以及N系基因,也叫极北基因,这群人很早就生活在寒冷的乌拉尔山一带,我怎么就没看出来什么蒙古人特性呢?&br&好的,我知道你要说,芬兰人毕竟融合了很多日耳曼血统,好的我再给你看一个生活在寒冷的东北亚很久的D系人——阿伊努人。&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96ea67ab0b1fdb81ce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96ea67ab0b1fdb81ce6_r.jpg&&&/figure&图 曾经在东北亚,后来冰期迁徙到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我怎么还是没看出来什么蒙古人特征啊。&br&&br&&ul&&li&我也发现那个答主在专栏狂喷山顶洞人,我也不信原始蒙古人种这个说法,不过同学,人家山顶洞人本来就不是所谓“华夏人”啊,那批智人本来就有很多人种的特征啊,我倒是相信他们是O、C等的混合集团,这个之后会说。&br&&/li&&/ul&&br&哥哥,黄白黑人种,长相特征虽然和气候有关,但是真的没你说的那么有关,什么样的人种,你都会怕冷,也都会怕热,进化的那点结果真的弥补不了太多,人种特征更多的是一种“突变”的偶然。&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a5fff821ebdf395bbc01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a5fff821ebdf395bbc01_r.jpg&&&/figure&图
南非国父曼德拉 非洲最古老的人种之一&b&科伊桑人&/b&,这个人种有着极多的蒙古人种特征,但是却和黄种人半毛钱血缘关系都没,但你要让他们来中国绝对会有人认为这就是个晒黑的农民。当然了曼德拉还是个科伊桑混班图,纯种科伊桑内眦褶更多更“蒙古”。&br&&br&顺便请你看看蒙古人长相,人家脸盘大归大,鼻梁真不低,而且还一堆蓝眼睛的,相反黑叔叔鼻梁那么塌,你认为也是寒冷导致的?这都谁的理论,体质人类学也不是这么玩的,蒙古人长相和寒冷确实有关,但是您却用错了地方。&br&&br&好了回答下问题,至于题主问的黄种人的优势是什么,说实话客观的讲,不至于有什么真正的人种优势,吹种族论的可以休息下了。无论是黄白黑,虽然脑容量确实有差别,但是别忘了尼安德特人这种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很多都比我们大,脑容量并不能完全代表智商,三个人种本质上说都是10余万年以内的没有生殖隔离的近亲,智商从本质上来说是没什么差别的。至于说运动能力和智商,很多人误以为白人和黑人都是四肢发达的货,我们才是头脑发达的结晶,这种东西客观参数太多,真的轻易别用黄白黑这东西来分辨,决定每个人种的体质以及智力的,更多是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br&&br&至于怕冷的问题,还是说下,真的,无论黄白黑,你放到西伯利亚,都会冻成狗的,包括北方游牧民抢地盘也主要是因为寒潮,眼睑那点脂肪真的用处没那么大,科伊桑人眼睑脂肪也不少,人家那地方也很热的,这东西虽然没有定论,但是很可能是降低的眉弓导致的一个中和的产物。&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75c130d0afaead5478bcacd03c773fe_b.jpg& data-rawwidth=&1093&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75c130d0afaead5478bcacd03c773fe_r.jpg&&&/figure&图
我没怎么搜索到什么太多的“中国人种北来说”的文章,就看到了这个。&br&&br&这东西貌似是1986年出版的。&br&...........................................................................................................................................................&br&有人问中国的无神论者,我们的祖先是哪里来的?肯定有人不假思索的说,北京猿人啊。&p&但是讽刺的是,北京猿人在我们的祖先”晚期智人“还没有走出非洲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b&人类到底是在全世界分别进化的,还是在一个地方进化扩散到世界各地的&/b&,直到现在也饱受争论,某些犯了“韩国病”的言论仍然还说我们的祖先一定是东亚独自发展起来的(所以说狭隘民族主义真的是对探求真理百害无一利)。但是Y单倍体以及线粒体DNA,也就是所谓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狠狠的打了”分别进化“学说的脸,无论黄白黑人种,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生殖隔离,也就是说,我们连”表亲“都算不上,而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p&&p&前面说过,地质年代的最后一个”纪“也就是我们生活的”第四纪“分为&b&”更新世“&/b&和&b&”全新世“&/b&,我们人类就是在”更新世“出现的。进入第四纪更新世(约250万--1.2万年前),地球的冰期和间冰期波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样也导致了气候的变迁,终于猿类产生了”内部分裂“,非洲的古猿最早演变成了所谓&b&“匠人”、“能人”&/b&等等生物,这其中又分为极多的亚种,可惜能人们能耐还是不行,所以几乎全部灭绝了,只有一小部分能人逐渐进化成为了——&b&“直立人”&/b&。&/p&&p&用欧洲的说法,整个更新世发生了多达5个的冰期,要知道整个中生代或许都没有这么多的冰期,而短短的一个更新世就陆续发生了——&b&多脑冰期、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b&&b&和玉木冰期&/b&(用欧洲的叫法概括全世界冰期)。冰期的地球只有低纬度地区还算温暖宜人(非洲),也就是说只有在两个冰期的期间也就是被我们称为”间冰期“的时候,动物的春天才能到来。直立人们也一样,他们在“间冰期”陆续走出了非洲,寻找更广阔的天地。&br&&/p&&p&北京猿人就是“直立人”的一种,可惜的是,这群人走出非洲之后就开始”不思进取“了,人家在周口店每天过得也挺开心,没事和鬣狗斗一斗,杀个同类喝点脑髓什么的,最后搞得一直也没有什么大进化。一批又一批的直立人在间冰期走出非洲,最后又在冰期被冻成狗,慢慢的灭绝掉了。&/p&&p&在里斯冰期之后的间冰期中,一种粗手大脚的物种开始走出非洲,人家基本已经站在非洲人圈的顶峰了,所以希望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随后人家就去了欧洲,在那里发展出了一个个部落,让欧洲的小动物们闻风丧胆,他们甚至认为这个世界以后一定是他们的了,可是不久之后,寒风就开始袭来了。&/p&&p&终于到了更新世的最后一个冰期——玉木冰期了。这次冰期被我们称为”末次冰期“,开始于约11万年前,下面说的,就是玉木冰期的故事。&br&&/p&&p&&b&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各种肤色,各种长相的部族,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b&&/p&&p&这次冰期来的比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就算小动物们快乐的大家园(雾)非洲,也开始气候逐渐恶劣,在加上东非地区猛烈的地壳活动,所有的小伙伴们都开始惴惴不安。&/p&&p&终于有一批除了脑袋其他地方都很纤细的物种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非洲了,猎物缺少,草木枯萎,自己本身赖以生存的采集和围猎已经维持不了生活了,并且饥饿的食肉动物门还一直盯着瘦小的他们,所以他们决定,走你!&/p&&p&(插一句,如果对这段时期感兴趣的同学推荐看一本书——出非洲记,里面详细的记载了从Y染色体的基因溯源和语言演变的角度推测人类在玉木冰期的迁徙史,不过有的地方还是比较晦涩,所以我就用比较易懂的说法来讲了)&/p&&br&&p&别忘了,在这群人走出非洲之前,前面说到的一群“表亲”已经走出了非洲,并且逐渐生活在了欧洲,而且人家经受住了不断变冷的气候的考验,长了一身毛不说,还能取火盖房子,粗手大脚的捕捉猎物,这群人就是被我们成为&b&“尼安德特人”&/b&的物种,有一种说法也叫他们&b&“早期智人”&/b&,也就是说除了他们骨骼惊奇,你把他们的孩子领到家里,几乎也是可以和大家一起上学的。&/p&&p&可以说,我们现在用来判断人类祖先的基因,一般是利用Y染色体的基因,这是一种只存在于男性体内的基因。并不是歧视女性,而是只有男性的Y,才能从我们的第一个祖先,穿越万年一直留存在每一个男性的体内。所以后面的基因代号,也都是伴性Y的基因。&/p&&p&而我们的祖先&b&“晚期智人”&/b&,长相本来就千奇百怪,而残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也面临着非常残忍的自然选择,而留下来的物种,就是突变后被自然“留下来”的幸存者。&/p&&ul&&li&晚期智人是造物神奇的馈赠,他们身体并不强壮,却要打猎采集跋涉,慢慢的他们的体毛退化,全身光溜溜的,却进化出灵长类少有的皮下脂肪。灵长类生育力低下,而晚期智人变得几乎没有发情期,&b&雄雌全部都有性快感&/b&,可是随时随地的性交,这也是所有动物中少有的奇迹。&br&&/li&&/ul&&br&&p&对下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应用到“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了,大家都知道,精子和卵子都是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会减半形成的“单倍体”,一代一代的生殖受精会导致基因不停的重组,但是父亲那边带来的Y染色体却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换句话说,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推测出他最早的那个父系祖先是谁,所以通过分析Y染色体的若干突变节点,人们在研究中就设立了&b&ABCD——R&/b&的代号,通过这26个字母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代号看出来整个人类的大致演变过程。&/p&&p&当然,其实不仅仅是父系的Y染色体,我们知道虽然父亲的精子只是一个带着尾巴的遗传物质,但是母亲的卵子可是个实实在在的细胞,里面也是有细胞器的,细胞器里面的“线粒体”里面也存在着特有的mtDNA,而卵子受精开始分裂形成胚胎时,这个线粒体的DNA就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从一个人身上就能很容易推断出多少代前的母系,不过相比Y染色体,mtDNA相对并不稳定,所以突变的概率也很大,这为我们追根溯源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把mtDNA和Y染色体的研究进行结合,我们才会推断出更合理的研究路线,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p&&p&
12万年前,晚期智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非洲的资源已经让他们坐不住了,最终这么一批人走了出去,按照单倍体基因来说——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b&A-M91,B-M60&/b&和&b&M168(这个代号很重要)&/b&&br&&/p&&br&&p&随后&b&M168&/b&内部分裂,突变为 C-M130、D-M174、F-M89。我们简称为&b&C、D、F&/b&。*3&/p&&p&&b&为什么分裂?因为没资源,因为生活苦,其实之后说的每一次分裂都是如此。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人类,凛冽的寒风让它们踏上未卜的征途。而留下来的,就是我们。&/b&&/p&&p&10万年前,C、D走出了非洲,但是他们胆子还不是很大,所以就沿着东非的海岸线走,一直走到印度洋沿岸,最后进入东南亚地区,逐渐向内陆扩散,最终占领了东亚地区。&/p&&p&这群C、D人也就是被我们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或者“棕色人种”的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叫他们&b&“矮黑人”(不是黑人*3)。&/b&可以说他们身上很大保留了现在人类共同祖先的特征。&/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bfe464084bdbcedbc164_b.jpg& data-rawwidth=&461& data-rawheight=&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bfe464084bdbcedbc164_r.jpg&&&/figure&图
澳大利亚人种(矮黑人) 可以看出,他们头发偏直,嘴唇比黑人薄,肤色偏轻&/p&&p&这群人在新大陆上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别忘了,留在非洲大陆的&b&A-M91,&/b&&b&B-M60,E也就是现在黑人(尼格罗人种)的祖先。&/b&&/p&&p&所以就当人家矮黑人在沿海地带逐渐深入到亚洲内部的时候,黄种人和白种人的祖先&b&“&/b&&b&F-M89”&/b&(以后简称F)还在非洲摘果子打猎玩呢。&/p&&p&时间逐步到了&b&7万年前&/b&,末次冰期的寒风越来越凛冽,这群C、D由于装备落后,魔法属性也不行,逐渐就要闹不住了。&/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b81b1a94628b40edfb45f716fae5bba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b81b1a94628b40edfb45f716fae5bba_r.jpg&&&/figure&图 迁移到了东亚的C人,逐渐也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也算是为后来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的产生埋下个伏笔吧。图 10万年前——7万年前第一世代人种C、D人种的迁徙,迁移到了东亚的C人,逐渐也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也算是为后来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的产生埋下个伏笔吧。&br&&/p&&ul&&li&&b&F&/b&们的时代到了*3&br&&/li&&/ul&&br&&p&&b&F-M89&/b&,这个看起来枯燥的数字,其实就是我们的亚当。F种类的长相现在只能根据新几内亚的原始人种推断,应该是皮肤更白皙,为应对干燥气候鼻梁更高,眉弓更深的一类人群。&/p&&p&F在非洲逐渐壮大,由于日渐干燥寒冷的气候激发了整个族群的饥荒和混乱,终于他们走出了非洲,众所周知,非洲和亚洲唯一的一条通路,就是著名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逐渐穿过这个地区,走入了广阔的亚洲,但是和他们的表兄弟C、D矮黑人不同,他们走的是内陆地区。&/p&&p&F们率先进入了离巴勒斯坦最近的两河流域,随后他们就扩散到了伊朗高原、印度河沿岸,遇见了他们的表亲矮黑人们,他们发现这群人安居乐业生活的非常好啊,但是那时候的人可不知道先来后到,常年的迁徙让这群人战斗力爆表,F们不断把矮黑人驱赶到更边缘的地区。可是好景不长,本来这两河流域气候就干燥,加上冰期不断加重,慢慢的这地方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他们决定,继续跑路。&/p&&ul&&li&&b&所以我们将F定义为,“亚欧群体”,语言原始,还未成体系。&/b&&br&&/li&&/ul&&br&&p&F人群突变为——G-M201、H-M69、&b&J-M304&/b&,因为气候越来越寒冷,这些人皮肤越来越白,鼻子越来越高,他们逐渐扩散到周边更广大的地区,进入到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意大利半岛这些比较湿润的地区。而J-M304(简称J),就是我们俗称的&b&“闪米特人”。&/b&而G、H逐渐的和印度半岛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b&达罗毗荼人&/b&。&/p&&ul&&li&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族群不断形成&b&“语言”&/b&的时代,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群人在非洲老家待着的时候,人不多,交流也并不广泛,所以语言仅仅是一个“雏形”,随着族群支系不断扩大,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部族之间的交流已经不是部族内打猎时候的“乌拉拉拉拉”了,所以各式各样的原始语言就在这个时候逐渐丰富了。&br&&/li&&/ul&&br&&p&前面说的&b&J&/b&--闪米特人,在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古老的&b&“原始闪米特语”&/b&,包括我们现在对阿拉伯、希伯来、古埃及甚至埃塞俄比亚语言这些“闪语族”的研究,都能发现这些闪米特语言的古老痕迹。&/p&&ul&&li&F除了这三个盘踞在地中海周围的G、H、J之外,逐渐的又分化出两个分支,&b&I、K&/b&。&br&&/li&&/ul&&br&&p&&b&I&/b&这个族群剑走偏锋,他看热乎点的地方已经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就跑到更为寒冷的地方,分布到了寒冷的北极圈周围,结果他们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的棕色人种C了,结果很简单,融合之,大家一起度过寒冷的严冬,这就是北亚“爱斯基摩人”的一部分祖先。&/p&&p&看我说得轻松,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整整持续了2万年了,这群F的分支们在亚洲大陆不断扎根,因为冰期越来越严重,他们变得越来越白,眼窝越来越深,已经和现在的白种人很类似了。&/p&&p&现在的时间是&b&5万年前。&/b&&/p&&p&前面说的&b&K(也叫K-M9)的时代到来了,&/b&K这个族群也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语言,这是和他们的表亲J-闪米特人完全不一样的语言。K开始向东迁徙,因为这个地区已经很饱和了,他们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结果往东一去,他们看见了一个祖祖辈辈都没见到的巨大高原——&b&帕米尔高原&/b&(我之后还会总提到这个地方)。&/p&&p&如果把整个亚欧大陆看成一个岛屿,那么帕米尔高原就是这个岛屿的山峰最高点,帕米尔高原年代十分古老,面对着新生代才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可以不屑的说一声——你也配姓赵,我才是世界屋脊。(现在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就是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高原由喀喇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等大山交汇而成,常年寒冷干旱。&/p&&ul&&li&所以K们是肯定不会选择过这个高原的,所以他们选择,还是往西去吧,虽然冷点,总被高原反应吐死强(雾)。&br&&/li&&/ul&&br&&p&K在帕米尔闹不住了,一部分K开始跑到了印度地区,他们终于发现了多年前就来到这个地方的矮黑人们,K开始对矮黑人进行不由分说的吊打,矮黑人开始和K融合。剩下的K分化成了N、O两个部族,有一定可能就是后来所说的“苏美尔人”的一部分祖先。而还有一大部分N、O顺着印度进入了湿润潮湿的东南亚。&/p&&br&&p&剩下一部分&b&K&/b&分化成为&b&P&/b&27部族,他们在这一片肯定也闹不住,于是开始向西边的草原扩散,终于到了3.5万年前,他们逐渐跑到了&b&中亚的里海高加索山一带&/b&(不是海,是个世界最大的内陆湖)&b&,&/b&这地方虽然寒冷干燥,但是地盘很大,所以他们逐渐的开始了一种新兴生活模式——&b&游牧&/b&。这个人群就是后来被称为&b&R&/b&的人群,后人给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b&高加索人&/b&。&/p&&ul&&li&&b&P、R们的语言,可不得了,我在这里暂时命名为——中亚游牧语言。&/b&&br&&/li&&/ul&&br&&br&&p&也就是此时,一批神奇的晚期智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b&克罗马农人&/b&进入了欧洲大陆,逐渐的驱逐前面说过的,粗手大脚的“尼安德特人”,3万年前冰期已经越来越严重,欧洲就更是如此了。尼安德特人的族群就在克罗马农人的攻击、传染病、武器技术的多重碾压下,逐渐的灭绝了。可能有人问,那克罗马农人到底是哪个人种啊。其实这个争议非常的大,根据有限的DNA调查,只能近似的推断为&b&F人种(不会忘了吧,就是那个最早的部族)的一部分&/b&,只不过克罗马农人在后来的R人的攻击下,不断消亡同化了,不过这是后话了,这个时代,克罗马农人逐渐占领了欧洲大陆,世界已经属于“晚期智人”了。&br&&/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b68fb24c0da231fdee70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b68fb24c0da231fdee70_r.jpg&&&/figure&图
尼安德特人&/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72e03c13f5ea0ba19ccfe026bb84e96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72e03c13f5ea0ba19ccfe026bb84e96_r.jpg&&&/figure&图
克罗马农人
从复原图上能看出来一些早期F人种的特点&/p&&p&西方世界暂时就是这个样子了,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p&&p&前面说了,K人种分离出了N、O,两个人种。天气还在变冷,怎么办,继续往南边去,前面说了,&b&6&/b&--&b&5万年前&/b&N、O进入东南亚,他们遇见了很早就在东亚生活的的C系人,原来C系人已经在东亚逐渐突变为下面长相的人种了。&/p&&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36fd3594282aebd3c1cf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36fd3594282aebd3c1cf_r.jpg&&&/figure&图 广西柳江人,已经可以看出很强的黄种人特征了,其实这种样貌突变的偶然性非常的强,根据同位素判断,这群人最早10万年前最晚6.7万年前就生活在广西了。&br&&br&&/p&&p&也就是在这东南亚,N、O人很有可能在那个生存极难的时代,大量的屠杀了C系的东亚土著男性,并且获得女性资源,融合进化出了一个新人种。&/p&&p&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近两万年,一个新的人种——黄种人大体特征正式形成。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矮黑人进行了毁灭性的屠杀,想当年F、H们对待印度的矮黑人,顶多也就是把男的杀了或者进行融合。可N、O黄种人不一样,他们直接灭族。最后可怜的矮黑人们只能逃跑。&/p&&ul&&li&这个时候已经是2.5万年前了,已经接近玉木冰期的最高峰了,海平面下降,大片的陆地开始裸露出来,一次最后的大迁徙就要开始了。&br&&/li&&/ul&&br&&p&黄种人本来就分为N、O这两个表亲,结果表亲也不和,人类爱撕逼的本性暴露出来了。&/p&&p&这群人逐渐分成了——沿海支(O1)、内陆支(O2)、乌拉尔支(N),乌拉尔支的N和O们撕逼不成,遂向北迁徙,甚至一直到了北欧的芬兰,不过这也是后话了。而大陆残留的D系矮黑人,他们在冰期和外来人种的两方面压迫下,向北走到了一片神奇的“地狭”(其实就是现在的库页岛),然后就绕到了一块从来没有发现的陆地,这片陆地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b&这群矮黑人也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之一&/b&,至此矮黑人除了藏南、印度、日本,基本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跨过还是陆地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br&&/p&&ul&&li&剩下&b&沿海支O1黄种人&/b&,又叫”&b&百越——南岛&/b&“人,他们逐渐从东南亚进入华南地区,在东南丘陵里愉快的生活下来。&br&&/li&&li&而&b&内陆支O2黄种人*3,又叫”&/b&&b&百濮民族“&/b&,这是黄种人最大的一个部族,分支也非常的多,他们逐渐分布在云南缅甸以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li&&/ul&&br&而与此同时,在中亚游牧的R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迁徙,他们在游牧的过程中,其中一波就杀到了东边,越过帕米尔高原,发现了一个高高的天山,这群人也就是被我们称为——&b&吐火罗人&/b&的民族,而剩下的西支,就更是开始了星辰大海的旅程,这也就是之后要说的,原始印欧人的迁徙。&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2ab64da50dcc77efd5e10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3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b&图
最原始的白种人之一“吐火罗人”&/b&&br&&/p&&p&时间的车轮就这样的滚到了&b&1.2万年前&/b&,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的”玉木冰期“到达了顶峰,&b&物极必反,坚冰的消亡开始了,更新世结束,第四纪进入——全新世。&/b&&/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3c6a7ddb32_b.jpg& data-rawwidth=&1867&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6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3c6a7ddb32_r.jpg&&&/figure&&p&&b&图
7万年前开始的第二世代人种F的迁徙过程 黑色为第一世代人种残余.&/b&&/p&&br&&p&有人问你前面说了那么多,我就想知道,汉族怎么来的,藏族壮族怎么来的,欧洲那些日耳曼凯尔特什么的怎么来的,不要急。承接上一部分,进入全新世,这些族群就要逐渐产生了。&/p&&p&时间的车轮终于到了1.2万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0000年“&/p&&p&漫长的冰期终于走到了尽头,寒冰开始融化,但是融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准确的说,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间冰期虽然带来了温暖,但是气候的剧烈变化,尤其是融化的大水开始蔓延到大陆的每一个角落,洪荒时代拉开了帷幕。&/p&&p&由于气候变暖,华北平原开始逐渐”解冻“了。&/p&&p&华北平原本来是第四纪形成的”华北盆地“,而且面积远没有现在的庞大,经受过多次的”海侵“。后来因为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古黄河,古海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渐沉积造陆,沉寂了成百上千米厚度的”沉积层“,华北平原形成。&/p&&p&其实就在很近的战国时代,连云港地区还在大海之下。&/p&&p&所以虽然坚冰逐渐融化,东南亚地区变得越来越热,1万年前前面提到的&b&西部内陆支百濮民族(O2&/b&求别忘&b&)&/b&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由于族群继续变大,最后又不得不分裂了。&/p&&p&O2的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所谓&b&南蛮&/b&集团的一支&b&,他们和自己的表亲“海洋黄种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越(O1)”民族有一定的交往和融合&/b&。&/p&&ul&&li&而山东一带一直是丘陵地区,所以世界的老住户C系人就愉快的生活在这里,这群人融合了一定的苗瑶,当然也和百越苗瑶都有一定的融合。&br&&/li&&/ul&&br&&p&剩下的一批就只能找别的地方了,结果他们发现北边的这华北平原着实不太适合住人啊,气候不好不说,还动不动就有大河决个口。并且这地方没有大山,挺不适合过采集打猎的生活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p&&p&他们穿过川西,直接走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然后定居在了祁连山周边(甘肃青海),他们觉得这是个追逐牛羊的愉快小天地(雾),于是就拿这地方当了老家。&/p&&ul&&li&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b&古羌人&/b&,基因Y单倍体被称为(O3)的部族。&br&&/li&&/ul&&br&&p&古羌人疯狂的屠杀了早就来到过这片大地的棕种人C们,这些C们怎么能比得上越过山川大海和人山人海的古羌人,于是基本被灭族了。&/p&&p&而这个时候古羌人已经有了比较成体系的语言了。&/p&&p&而前面说过,O系黄种人的表亲乌拉尔系黄种人N已经很早的进入到了更为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了,在这种寒冷的地方,N只能和土著C们融合起来,随后又陆续的有在羌人内部斗争中出问题的O3继续向北方跑,其实这都和流放差不多了。&/p&&p&终于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一个崭新的民族诞生了,这也就是融合了N系黄种人,C系棕种人,O3系黄种古羌人,这也就是后来——&b&阿尔泰民族的前身&/b&。&/p&&p&到了2万年前,O3继续分化,O3中脱离出O3d南蛮(苗瑶)人,他们逐渐进入贵州广西一带,和百越出现了接触。&br&&/p&&br&&ul&&li&但是终于有一群人没有放弃,不知道走了多远,竟然又发现了曾经被他们驱逐的D们,原来他们也走到了这个孤立的新大陆——美洲大陆,成为了美洲土著的前身,只可惜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融化的洪水,让这条大陆桥彻底成为了”白令海峡“,美洲大陆彻底从世界上孤立出去,这也造成了奇葩的印第安“美洲文明”的诞生。&b&我们给这群黄种人一个标记“Q”&/b&,Q的分布其实非常广,整个北亚和美洲大陆都是人家的踪迹,这其中就有现在的“楚科奇人”“雅库特人”包括爱斯基摩人,甚至包括后来的匈奴,也和这群人又极大的渊源。&br&&/li&&/ul&&br&&p&当然了,还有一群闹不住寒冷的N系人,一支往西北走,希望能看到温暖的大海,这群人也就是后来芬兰人的重要祖先,我们现在分析芬兰人的血统也会发现,他们的父系主要就是N和I这两个构成。但是肯定有人问,你不是说N是”乌拉尔系“黄种人么,是的,这批黄种人还有一大批进入了&b&俄罗斯的乌拉尔山(亚欧分界线)&/b&一带,融合了前面说的,最早在北亚生活的,F祖先分裂出去的”I&种人,形成了混合民族&b&”乌拉尔人“,这也就是匈牙利和芬兰主体民族的前身,他们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乌拉尔语系”(有争议)&/b&&/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c4ac2fa1_b.jpg&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6&&&/figure&&b&图
可以看出来 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的距离,没有我们想象的远 在冰期末期时,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大陆桥&/b&&/p&&p&在基因学不发达的时候,就有人觉得北亚的黄种土著的语言和美洲印加人的语言有很大的相似,但是却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这种相似,可是这群人就这样的保留下来了最古老的黄种语言。&/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aa07092bc3efb92a72a4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aa07092bc3efb92a72a4_r.jpg&&&/figure&图
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类遗址 可以说山顶洞人,本质上和北亚人以及美洲土著的关系更为紧密。而我们和柳江人的关系更为紧密。&/p&&p&阿尔泰民族变得越来越适应寒冷,身材变得魁梧,面部脂肪变厚,我们称之为——北亚黄种人。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b&古阿尔泰语言,&/b&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部族的复杂语言,虽然都是黄种人的语言,但是和古羌语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p&&p&我们把目光转&b&帕米尔高原&/b&西边的土地。&/p&&ul&&li&P和P的分支R们也要开始分化了。&br&&/li&&/ul&&br&&p&现在的时间是,7000年前。&/p&&p&寒冰继续融化,滋润了曾经被冰冻的欧洲大陆,中亚恶劣的环境已经越来越不能维持P的分支R们了。&/p&&p&终于,R们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b7e48c8f1a418ab9fb75cf65db61c2f_b.pn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b7e48c8f1a418ab9fb75cf65db61c2f_r.png&&&/figure&图 “R”单倍体型(R Y-DNA)的分布密度,暂时不看后来被影响的美洲。&br&&/p&&p&其实在分子人类学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就发现印度、伊朗人的梵语和波斯语,听起来和欧洲人的语言极其相似,1786年,英国一个很有名的语言学家&b&威廉·琼斯(&/b&William Jones)发表了著名的“亚洲学会3周年成立演说”,他更是直接发展了荷兰那边的学说,直接说&b&梵语、拉丁语、希腊语&/b&中间可能存在一个“原始语”,举个很简单的梵语例子。&/p&&br&&blockquote&父亲
母亲māt? 兄弟 bhrāt?
姐妹 svas? 儿子 sūnu 女儿 duhit?
民众 manu 名字 nāman&br&&/blockquote&&p&所以说这东西就很神奇了,威廉·琼斯一辈子开始悉心钻研梵语,在生物学不发达的时代,语言或许是能带我们追祖溯源的最好方式了。&/p&&p&随着这两位开山鼻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德国人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人们从“比较文学”中逐渐衍生出“比较语言学”这种更针对历史上的各民族语言发展以及文学发展的更细分的学科,这一方面德国语言学家&b&奥古斯特·施莱谢尔&/b&(August Schleicher)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觉得,非常有可能有一种&b&“原始印欧语”&/b&,也就是Proto-India-European,这个简称&b&PIE&/b&,其实就包括“proto”里pro—这个成分,在这一系列“印欧语言”里也都是“先、向前”的意思,当然之后的文章也会经常提到PIE这个名词。&/p&&ul&&li&当然了也有个语言学家持有相反的意见,同样是德国的语言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就提出了著名的“波浪理论”(wave model),他认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是互相影响的,两个没有源头的语言很有可能如同波浪一样互相交汇,最终集聚到一起趋同,这个说法提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直到后来分子人类学的出现,人们发现整个使用印欧语系的族群中,全部拥有大量的Y染色体单倍体型R的标记,而R1a1更是占有绝大多数(可以关注我的另一个专栏“祖先”。),从这一方面来讲,印度、伊朗、欧洲大多数民族,应该是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原始印欧人的,“原始印欧语”应该真的存在,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群人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li&&/ul&&p&在分子人类学流行之前,对于印欧人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但是这个时候的假说也绝对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比如德国人就认为印欧人那已经是来自他们高贵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欧地区的,而三哥自然当仁不让的没照镜子就认为原始印欧人是从印度出来的,当然了还有一些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来自“亚美尼亚”也就是现在一个在伊朗西北边一个挺没存在感的国家(古代很厉害)。&/p&&p&但是如果说考古学里证据比较硬的,还是——“坟冢假说(Kurgan hypothesis)kurgan来自突厥语。”,坟冢假说是通过在整个亚欧大陆考古,发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坟冢化”路线,也就是说人们在整个中亚草原上发现了大量的坑葬模式的坟冢,里面出土的陶器、战车等有着一条很明显的发展路线,下面的名字建议别记“囧”。&/p&&ul&&li&最早发现的就是,坟冢甲(Kurgan I):伏尔加河流域,前4-3.5千年,比较有名的就是萨马拉文化。&/li&&li&坟冢乙、丙(Kurgan II–III):前3.5-3千年,著名的“斯莱德聂斯多格文化”里已经发现了早期的两轮战车,这个时候已经在西欧和北欧发现了有明显坟冢化特征的绳纹陶器。&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3adcfa1e9c872eaee30_b.jpg& data-rawwidth=&252&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2&&&/figure&&/li&&/ul&&br&图
坟冢假说的重要追踪物——双耳细颈椭圆尖底陶器文化以及绳纹陶文化。&br&&ul&&li&坟冢丁(Kurgan IV):坑墓文化已经迅速发展,前3-2.5千年。整个乌拉尔河到罗马尼亚都发现大量遗迹,南欧中欧地区被坟冢化。&/li&&/ul&&p&当然了之后还有&b&安纳托利亚&/b&假说,也就是说原始印欧人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但是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坟冢假说所推断的迁徙路线还是相对吻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9600aca5b09d73f26e5d9d7c3a5d952_b.pn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9600aca5b09d73f26e5d9d7c3a5d952_r.png&&&/figure&图 坟冢假说推断的“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原始印欧人本来是高加索山以北的一个游牧民族,这群人广泛地分布在现在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带,长相高鼻深目,随后很有可能因为全新世气候的不断变化,这群人在这片草原里出现分裂,西支大量进入欧洲,甚至扩张到终日难见阳光的北欧,而东支逐渐进入到伊朗阿富汗一带,最终进入印度。&/p&&br&&ul&&li&如果按照分子人类学,就是这样的——R分成了两波,我在这里称之为R1a和R1b,Ra留在了里海继续游牧,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b&“雅利安人”。&/b&&br&&/li&&/ul&&br&&p&而R1b却分成三路进入欧洲,第一波从南路进入欧洲,一路占领了欧洲的两个小半岛“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这也就是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前身。&/p&&p&第二波进入欧洲大陆西中部,占领了现在法国德国等大部分地区,最后又驱逐了伊比利亚(西班牙)的克罗马农人,随后又进入了“不列颠尼亚”岛,占领了大半欧洲,我们称他们为&b&“凯尔特人”&/b&。&/p&&p&第三波进入欧洲北部,一部分占领了寒冷的&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一部分占领了波兰一带的东欧平原,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b&“日耳曼人”“斯拉夫人”&/b&。&/p&&ul&&li&这几个部族从长相到语言上都产生了大分裂,北部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慢慢的变得蓝色眼眸,更高的眉弓和鼻子,皮肤越来越白。中西部的凯尔特人红发浅眼眸,白皮肤。而地中海沿岸的部族,和他们中亚的亲戚一样,黑发黑眼眸,肤色也偏黑。&br&&/li&&/ul&&br&&p&就像前面说的,因为这几种人都是从高加索山迁徙而来,我们称他们为——&b&“高加索人种”&/b&,因为他们全部来自于中亚一带的&b&R,由于后开这群人广泛的分布在欧洲,西亚甚至印度,我们就将这些R的后代成为“印欧人”,他们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印欧语系”。&/b&&/p&&p&&b&就这样到了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6000年前,气候越来越温暖。各自找到新家的人类开始快速繁衍,“新石器时代”的光辉开始了。&/b&&/p&&p&人们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发出了一个叫做&b&“石叶”&/b&的神奇物品,石叶是制造石器的石器,也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间接制造”而不是“直接制造”石器了。&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4fe4deb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4fe4debc_r.jpg&&&/figure&&/p&&p&&b&图
石叶&/b&&/p&&p&&b&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发现用火烧过的泥巴竟然像石头一样的坚硬,就这样,陶器的发明,造就了新石器时代的产生。&/b&&/p&&p&&b&但是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正是因为在大冰期,有的人先抢到了好地方,有的人只能一直迁徙,所以导致了文明出现的早晚不同,但是和人种智慧,没有任何关系*3&/b&&/p&&p&前一篇已将讲了,由于两河流域(伊拉克周边)的西亚是F们最早进入的地方,所以分支众多,在加上后来的N、O西支内迁,这个地方造就了交融安定的文明。西亚地区10000年前就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方除了在周边干旱地区游牧的&b&“闪米特人”&/b&(前面说过,F的一个白种人分支J),N、O的西支建立的苏美尔文明越发的繁荣,农业文明也极早的在两河流域产生,前7000年左右,这里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甚至还有猪骨。著名的&b&耶利哥遗址&/b&,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b&“半地穴式房屋”&/b&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可以说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跑来跑去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有了超越时代的文明了。&/p&&p&埃及一带的古F人种一直没有太多的迁徙,除了融合一些自己的子孙部族之外,一直稳定的发展,随着间冰期的融化,尼罗河水定期泛滥,随着就隔着一个巴勒斯坦的邻居苏美尔人,文明之花的盛开就不远了。&/p&&ul&&li&所以这两个地方率先出现了&b&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尤其是到了&/b&前6000年,西亚各地出现陶器甚至彩陶,终于产生了“灌溉农业”而不是靠天吃饭,随后的考古调查中还发现了铜扣针等小金属物件,也就是说北边的原始印欧人还没有西迁的时候,人家已经进入&b&“铜石并用”&/b&时代了。&br&&/li&&/ul&&br&&p&而印欧人西迁之前,也就是前5000年,印欧人也逐渐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且将这些技术带到欧洲,但是要很大的落后于其他文明了。&/p&&ul&&li&那么回到东方,&b&O3&/b&系&b&古羌人&/b&这个时候还在甘肃青海愉快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么?&br&&/li&&/ul&&br&&p&正是万年前原始黄白种人K分裂出N、O并且穿过帕米尔高原的时候,东西方的两个部族就开始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了。&/p&&ul&&li&东方人确实没有两河流域那么好的条件,前面说了,华北平原是个巨大的冲击平原,一直在造陆,从来没停止。现在正是全新世的间冰期,华北平原总是河水泛滥。所以这群古羌人就只能生活在华北平原的边缘地带(甘肃、陕西、辽西)一带,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安定,气候不好但也不差。&br&&/li&&/ul&&br&&p&&b&前5800&/b&年,&b&甘肃天水&/b&终于出现了可以称得上是新石器文明的文化——&b&大地湾文化&/b&,这个文化也代表着羌人最早文化——&b&仰韶文化&/b&的诞生。&/p&&p&羌人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一个的母系氏族,是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羌人在“狗尾巴草”,对就是我们常见的“毛毛草”里,择优培养出了“粟”这个作物,但是粟的产生要远比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要晚,&b&前4000&/b&年左右的&b&仰韶文化——半坡遗址&/b&才发现成规模的粟的栽培。&/p&&p&前4000年左右,羌人迁入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内蒙东辽宁西)一带,这时也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红山文化,这也是个能和仰韶文化媲美的神奇文化,这个文明和仰韶文化不同,他们更注重&b&“图腾崇拜”,以及玉器雕刻&/b&。而他们又是什么人呢?&/p&&p&而正是农业文明的产生,造成了羌人终于可以有效地利用华北平原这片神奇但不安定的土地了,这些人开始直面洪荒,利用洪荒。&/p&&p&而甘肃和青海这一带的羌人老家,却因为间冰期的季风气候不能深入变得越来越干旱,也就是在前4000年——前3000年的时候,华北平原进入一个少有的稳定器,羌人内部出现了大分裂。&/p&&p&农业化的羌人开始逐渐进入&b&华北平原(河南河北一带),&/b&而一部分羌人却坚持留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高原地区,维持游牧和采集的生活。&/p&&p&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羌人彻底的分成了两个习性完全不同的部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b&“西羌”和“东羌”&/b&。而逐渐转为游牧的&b&“西羌”就是现在藏族,云南纳西族、彝族等的共同祖先。&/b&&/p&&p&那么所谓的“东羌”呢?不用说了吧,就是后来所说的&b&“华夏人”&/b&的祖先。(注,和后来史籍的西羌别部东羌不是一回事。)&/p&&ul&&li&农业化的东逐渐从陕西的渭河谷地散布到华北平原的河南,红山文化的羌人也从内蒙逐渐进入华北平原的河北。松散的东羌部落终于生活在了这片平原上。&br&&/li&&/ul&&br&&p&东羌开始结成松散的联盟,但是实际上和没结成一样,只不过算是互相帮助。他们崇拜能预示洪荒的”蛇“,蛇这个喜好潮湿又有着很强的生殖崇拜味道的动物逐渐的深入到了部落信仰之中。&/p&&p&后来的&b&“蛇身伏羲”&/b&,&b&“姜”姓的“神农氏”&/b&的传说,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这个时代。姜和羌还有羊都是谐音,是游牧的羌人对自己的称呼,由于生活不稳定,生殖崇拜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母系社会一直存在于羌人部落,由此引发的最早代表母系的“&b&姓&/b&”的概念就产生了。&/p&&p&比如&b&“姜姬姚嬴姒妘妫妊”&/b&这些早期代表部族的“姓”,无一例外在后来的造字中全部赋予了女旁,慢慢的姓并不完全按照母系的血缘传承了,而是变成了标记大部落的标志而姜无疑就是羌人最早最大的部落的“姓”。&/p&&p&可是到了后来农耕文明的慢慢发展,男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终于,这群东羌人进入了&b&“父系氏族社会”&/b&,男性作为大家长大首领的时代到了。&/p&&p&而迅速扩张的东羌人,却遇到了自己多年前的同胞,长江下游的&b&O1黄种人——百越&/b&,长江中游的&b&O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龙玉鉴别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