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赤峰市敖汉旗天气预报民办教师9年教龄。1984.12-1993.12,想问怎么办理退休。现在54岁。想知道怎样办理养老退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0年大事记
E-mail推荐:&&
1978年1月为尽快改变“文化大革命”以后科研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立即启动招收研究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招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邓力群、刘仰峤、宋一平组成,邓力群任组长。招生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由王平凡、岑明负责。工作人员有袁惠芳、李欣荣、于秀珍、李彦冬。2月27、2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等事宜。会议由邓力群主持,刘仰峤、宋一平、王仲方出席,杜干全、刘导生、王平凡、李彦、高凯、鲍正鹄、岑明、向培祖、朱佳木列席。会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命题会议,命题的标准应略高于近几年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的水平。但是,在录取时如果专业课考得很突出,其他课程稍差一些也可以。求全才是困难的,偏才还有一批人,这些应予以考虑。关于研究生的管理问题,请宋一平考虑一个工作方案。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召开会议,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周扬、刘仰峤、宋一平、王仲方出席,杜干全、刘导生、赵烽、王平凡、李彦、陈道、梅关桦、岑明、邢方群列席。会议决定:研究生录取标准一定要严格,宁缺毋滥,绝不凑数。7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赵烽、王平凡到哲学所,宣布调杨友吾参加筹备研究生院工作。7月21日~8月3日杨友吾、岑明出席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宋一平召集杨友吾、岑明商谈筹办研究生院问题。王平凡传达了胡乔木、邓力群关于创办研究生院的讲话。宋一平宣布,研究生院筹备工作班子由杨友吾、岑明两人组成,杨友吾负责党政工作,岑明负责教务工作。8月8日宋一平代表社科院党组宣布,由温济泽、杨友吾、岑明、王鸣时组成研究生院筹备小组。8月10日研究生院筹备小组会议决定:杨友吾负责党政工作,岑明负责教务工作,王鸣时负责后勤工作。8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并国务院递交报告,请示建立研究生院问题。报告中写道:“社会科学院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破坏,研究工作被迫停止十年,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非常严重。为了尽快改变这一情况,今年我们经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招收四百多名研究生,今后计划每年也相应招收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我院和其他科研单位。关于研究生待遇,在职的研究生由原单位负担工资,不在职的研究生实行人民助学金。”“鉴于过去培养研究生限于导师个人带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式。为了发扬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培养优越性,拟参照中国科学院的办法,建立一所容纳1200名学生的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共需教职工100人。”研究生院的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培养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人才。8月21日叶剑英、邓小平、乌兰夫、汪东兴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审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成立研究生院的请示,同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由此诞生。8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由温济泽主持召开各研究所分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会议,讨论成立研究生院的准备工作:一是教学计划,二是教师问题,三是教材问题。会议决定:马列主义理论课哲学部分精读《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苏联科学院编);政治经济学部分精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精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胡乔木建议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和外语教研室。在师资问题上,希望各研究所推荐教师。岑明就学时的安排和学习方法问题在会上发言,提出在三年共5244学时的学习中,公共基础课占30%,其他为专业课。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请各教学系自行掌握。9月9日王鸣时主持召开我院教职工第一次会议。他指出,大家都是建院的基本队伍。现在开学在即,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正规起来。他说,校舍暂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北京师范大学已给我院腾出宿舍48间,办公室14~15间。温济泽代表老同志欢迎新同志来共同工作,并宣布:筹备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治部、教务处、行政处。要求大家在10月5日前把开学工作准备就绪。会上,杨友吾宣布成立教职工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为王鸣时,组织委员为张林珠,宣传委员为廖发章。同时组成临时团小组。9月28日温济泽主持召开系主任、系秘书工作会议,讨论开学后的教学问题。温济泽指出,研究生院已筹备就绪,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扬兼任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指示,研究生院机构要精干,本学期职工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10月5日第一批研究生入学。原计划招收研究生150名,由于报名人数多达5433名,而且许多考生成绩优异,不少系(所)要求增招。据此,我院多次向教育部补报增招计划。后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第一年实际录取448名研究生。其中,为北京师范大学代培40名,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代培4名。1981年,西亚非、拉美、苏东等3个研究所由中联部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后,同时转来研究生14名。这样,1978级研究生增至462名。新生入学后,由于校舍不足,暂实行分散多处办公、学习方式:院部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设在北京市工会干校,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考古系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南亚系设在北京大学。10月11日我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举行。典礼由我院副院长温济泽主持。院长周扬在典礼上发表了讲话。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一、办一所什么样的研究生院,培养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二、认真读书,独立思考;三、互相学习,自由辩论。周扬还明确指出,我院的校风是: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并提出“我们在思想政治战线上要造就的不但是学者,而首先是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邓力群、于光远、许涤新、各所负责人和我院师生员工共400多人出席。会后,周扬等到宿舍看望了研究生。10月14日首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报》印发,刊载了周扬院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及相关报道。10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研究生院成立临时党委,温济泽任书记,杨友吾任副书记兼党委办公室主任,岑明、王鸣时为委员。10月20日英国皇家学会新闻委员会前主席、伦敦大学教授玛克雷格爵士访问了我院新闻系,与该系研究生举行了学术座谈。玛克雷格爵士是访问我院的第一位外国专家。11月11日院临时党委召开会议,讨论院址选址问题。会议确定:在建国门外、祁家豁子、土城、市委干校、海淀五个地方选定一个。拟成立基建组,明年上半年设计,第四季度施工。(编者注:此后,我院还在木樨地、东坝、马家铺、太阳宫二队、紫竹院、沙河、北京财经学院、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东边空地、定福庄、地质学院等处踏勘遴选院址。现院址是日破土动工的。)11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北京市委作出“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决定后,我院新闻系10名研究生立即赶赴《人民日报》参加采访。他们当天采访、当天发稿,受到报社领导的赞扬。1979年2月7日美国纽约大学亨特学院新闻学教授阿伦森应聘来我院开始为期6个月的讲学。阿伦森教授是一位进步的新闻学专家,此次来华讲学,受到纽约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3月15日中央组织部批准:周扬兼任我院院长,温济泽任副院长,徐达深任党委书记。4月26日我院首届研究生会成立,郑新立当选为研究生会主席。4月30日我院召开“五四运动”60周年纪念大会,温济泽作了题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130多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60年来,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一条真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大大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5月1日为提高我院教学质量,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批准,我院聘请了首批7名兼职教授:邓力群、于光远、周扬、许涤新、宦乡、温济泽、赵复三。5月2日我院聘请美国华盛顿市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沙洵泽及夫人、外文系教授孙凯,来我院进行为期4个月的讲学活动。6月16日我院工业经济系研究生杨沐、杨君昌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和学习。7月27日我院召开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研究生导师、系主任、系秘书和有关人员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在会上发表了讲话。8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任命李镇平为我院党委第一副书记。我院筹备创办学报,院长周扬为其命名为《学习与思考》。9月20日我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温济泽、武光、王光美分别在典礼上讲话。这一年我院9个系45个专业共录取研究生157名。10月6~8日我院临时党委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党委委员。出席党员103人,团员列席了会议。经过无记名投票,选举温济泽、徐达深、李镇平、岑明、杨友吾、杨振6位同志为党委委员,组成新党委,临时党委的工作即告结束。10月17日新当选的党委委员召开第一次党委会,推选徐达深为党委书记,李镇平为第一副书记,杨友吾为副书记。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来我院,给全院研究生讲授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10月27日我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杨友吾在会上宣布:中央已批准徐达深任我院副院长、李镇平任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友吾任党委副书记。12月12日我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提出请示,要求除个别有条件的专业继续招生外,1980年暂停招收研究生一年。院党组批准了这一请示。12月20日我院学报《学习与思考》试刊号出版。版式为小16开,正文80页。1980年1月23日我院召开第十九次行政会议,会议由徐达深主持。会议要求教职工集中学习邓小平讲话,总结工作。学习讨论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怎样正确认识形势,完成中央提出的任务;二、安定团结与生动活泼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三、红与专的关系,我们怎样去努力;四、民主与纪律的关系。5月6日我院院部从北京师范大学分批搬迁至北京市十一学校。5月15日我院党委决定,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报》与《一周工作简报》合并,仍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报》,每周印发一期。5月20日我院党委拟订《研究生院年规划和年设想要点》(初稿),对我院办院方向、招生分配、教职工编制、基本建设等作了总体规划。6月17日我院《学习与思考》编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了编辑方针、任务等。编委会由丁守和、王士菁、温济泽、杨友吾、李泽厚、吴莆生、俞明仁、徐达深、谢冰岩、蒋一苇、李存光组成。9月1日我院新学年开学典礼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礼堂举行,典礼由我院副院长温济泽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扬、张友渔出席并讲话。这一年,我院共录取研究生40名,分别是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系3名、世界经济与政治系3名、世界历史系4名、新闻系30名。12月10日美国丹佛大学访华代表团来我院访问。双方商定互派学者和研究生,加强学术交流。1981年1月15日我院《学习与思考》创刊号(双月刊)正式出版发行。该刊以发表我院研究生论文为主,旨在促进学习,启发思考,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人。我院学报从这一期开始,每逢单月15日出版发行,迄今未曾改变。每期正文为80页。3月25日美国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段纪宪来我院访问,就协助我院创办英语培训中心问题与我院有关部门初步交换了意见。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了我院成立院务委员会及委员名单。我院院务委员会是全院的领导机构,负责确定办院方针、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等重大事项。6月9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扬为主任委员,温济泽、徐达深为副主任委员,王士菁、王守海、江雪雯、刘思慕、刘涌泉、安志敏、岑明、李奇、李有义、芮沐、苏绍智、严中平、余绳武、杨友吾、吴莆生、张之清、罗大冈、林英、黄心川、谭立、熊德基等为委员。从即日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实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正式施行。7月我院各教学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名单正式公布:哲学系孙耕夫、李奇、齐一;世界宗教系任继愈、季羡林;经济系许涤新;工经系马洪;农经系詹武、王耕今;财贸系刘明夫、姜君辰;世经政系钱俊瑞;法学系孙亚明、王叔文;民族系牙含章、傅懋蓿晃难瞪惩。煌馕南捣胫粒挥镅韵德朗逑妗⒗钊伲恍挛畔堤妨焕废岛钔饴⒁铮唤废盗醮竽辍⒗钚牛皇澜缋废盗跛寄健⒅焱ス猓豢脊畔迪呢尽⑼踔偈狻⑴嵛闹校荒涎窍导鞠哿帧9月21日我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梅益、张友渔,我院副院长温济泽向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书。典礼由党委书记、副院长徐达深主持,邓力群、温济泽先后讲话。有关院校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严济慈发表了讲话。我院首届毕业生共有455人,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256人、中央各部委129人、各省市26人。此外,44名代培生全部返回原单位工作。10月7日我院召开迎新会,欢迎毕业留院工作的19名新同志。他们是:王树才、赵光远、傅宗良、李崇富、沈才彬、沈骥如、许明、厉兵、高宗泽、陈德成、姜国柱、张静蓉、程鹏、杨宗兰、刘锡珍、周焕常、李尚英、谢骏、李存光。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我院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批准我院22个博士授权学科,批准29位专家为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25日我院新学年开学典礼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益、宦乡出席。出席典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部门、各教学系负责同志(冯至、任继愈、刘思慕、熊德基、王士菁、王守海、苏绍智、黄心川、孔繁、陈道、韩静、刘桂五、李经元、裴达等)、导师和教职工代表以及、1981级全体研究生。典礼由我院党委副书记李镇平主持。宦乡首先在会上讲话,他向全体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第二,希望尽量地使自己的知识广博一些,并在广博的基础上做到专。第三,希望能树立正确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我院副院长温济泽在讲话中向全院师生提出两点希望和要求:第一,要整顿校风。第二,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艰苦努力。我院历史系主任熊德基也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希望毕业生取得学位以后,不要以科学家、专家自居,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关心社会,知道社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另外,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下工夫掌握一至几门外语。这一年,我院共有13个系招生,共录取研究生125人。3月31日我院院务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对1981年毕业的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名单进行了审议、表决,并讨论通过了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补报博士学位学科、专业及指导教师名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我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和有关所(系)负责人。此外,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两位同志。会议由温济泽主持。温济泽首先报告了我院关于1981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评定工作。他说,我院1981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从月,前后共历经了五个月。经过答辩,共有437名研究生的论文获得通过,准予毕业;由各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有317名,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725%。鉴于各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差别较大,掌握标准的宽严程度不一,提议各所(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逐人进行复议。后经投票表决,同意、批准了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有287名,改变答辩委员会建议的有23名,其中15名被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不同意授予硕士学位,8人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审议并取得答辩委员同意,认为已达到硕士学位要求,应授予硕士学位。全院学位评定工作于3月上旬结束。决定授予硕士学位的共有318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73%。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由宦乡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于光远、冯至、任继愈、杨承芳、傅懋蕖⒀篮碌取会议讨论了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补报博士学位学科、专业问题及导师名单。会议决定补报学科、专业点22个,补报博士生导师60名。6月23日我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宣布院领导体制和领导班子的调整方案,并部署下一阶段机构改革工作。大会由李镇平主持。温济泽作了关于研究生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命了我院负责人。院长:温济泽;副院长:董辅i(兼)、徐敏;教务长:王正萍;副教务长:赵光远。党组书记:温济泽;党组成员:李镇平、徐敏、王正萍、赵光远、李存光。7月17日我院首届授予硕士学位及1982年毕业典礼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中宣部部长邓力群,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周扬、梅益、钱俊瑞、刘国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天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腾霄,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领导以及我院领导、导师、研究生、工作人员共500多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我院院长温济泽主持。邓力群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去年,在第一期研究生毕业时,我曾经讲过,希望大家能忠实地回答三个问题:一、经过几年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多了一点还是少了一点;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更加坚信了还是发生了动摇、怀疑。现在,我同样希望今年毕业的同志经常问问自己并回答这三个问题。邓力群指出,我们认为,更加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就是更加坚信科学,更加坚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它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信,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对科学的信仰的基础上的。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已检验了这个问题,将来的历史还将继续检验这个问题。梅益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院办了几年,胡乔木、邓力群、周扬等领导同志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但研究生院的工作环境一直非常艰苦,对此我们觉得很是不安和难过,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歉意。研究生院目前这种条件很差的状况,在两三年内要有改变,这算是我们今天在这个会上作出的一个诺言。他强调说,研究生院是一定要办好的,希望研究生院的师生能够在一个较好的条件下工作和学习,这一点非要做到不可。这一年,我院毕业的研究生共有152人。8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研究生院党组改为党委,温济泽担任临时党委书记。9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意我院成立新的院务委员会。委员会由以下32位同志组成:主任委员:温济泽;副主任委员:董辅i、徐敏;委员:王士菁、王正萍、王守海、孔繁、刘文璞、江雪雯、安志敏、何芳、李芒、李宗一、李有义、李镇平、陈高华、吴承毅、吴建[、苏绍智、张宣三、张椿年、胡瑞梁、高涤陈、夏甄陶、徐葵、徐达深、黄心川、董乐山、裴达、赵光远、李存光、郑海天。9月4日我院新学年开学典礼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小礼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副秘书长孙尚清、吴介民,以及我院领导、院务委员会委员、导师、研究生、工作人员共350多人出席了典礼。温济泽主持典礼并致辞。马洪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通向21世纪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邓小平同志和胡耀邦同志最近都一再强调,人才问题是我们国家当前一个十分突出、十分迫切、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研究生院担负着非常光荣的任务,因此一定要把研究生院很好地办下去,真正办好,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马洪还就我院的培养目标问题作了阐述。他指出,社会科学是要改造社会的。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是为了培养改造社会的理论工作者而开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培养的应当是能以共产主义思想、精神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英勇奋斗的战士。10月22日美国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阿尔蒙德来我院进行友好访问。徐敏、赵光远会见了阿尔蒙德,双方就培养研究生工作交流了情况和经验。阿尔蒙德高度评价我院学位授予工作。他认为,我院对硕士学位的要求是严格的,其标准高于美国的硕士学位,略低于美国的博士学位。阿尔蒙德希望今后与我院加强友好往来。11月18日温济泽院长会见美国福特基金会官员皮特?盖特纳,商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我院合办英语培训中心问题。双方商定:一、1984年9月正式与美方派来的人员开办英语培训中心;二、我院将派出2~3人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进行英语培训中心筹备工作。1983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通知:经中央批准,任命温济泽为研究生院院长,董辅i、徐敏为副院长;免去徐达深党委书记、副院长职务;任命王正萍为教务长。2月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批准我院17个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1位导师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2月马洪到我院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的报告。3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主任委员宦乡主持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进行审查,建立各学科评议组分组;制定研究生院招收博士生计划。会议决定,由于今年是第一次招收博士生,因此,确定15个专业的16名导师招收22名博士研究生。8月31日我院院长温济泽、副院长徐敏、外语教研部副主任汪培基,同来访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主任罗塞?坎贝尔教授就合作创建英语培训中心事宜进行了会谈。双方初步商定: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培训中心拟于1985年春季开办。2每期授课约300学时。连续举办3~5年。3每期培训人员将根据美方派出的教师人数而定。每一位教师教授学员人数不超过20名。4我院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同美方教师一道工作。待我院教师取得经验后,再独立承担教学任务。5建立英语培训中心所需的教学设备,由美方提出方案。9月16日我院建院五周年纪念大会暨1983年度开学典礼在首都剧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梅益、院长马洪,各系导师及全体师生出席。来宾有严济慈、谭文瑞、廖海棱、谢韬、汪永铨等。典礼由徐敏副院长主持,温济泽院长讲话。温济泽指出,研究生院经过五年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六年间共招生1074人,三届毕业646人。首届获得硕士学位的318人,占全国文科首届获得学位总人数的28%。严济慈在讲话中指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西方,自然科学最早的名称就是自然哲学。哲学概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和学问。最早的科学杂志――《哲学》,就包括了文、理两方面的内容。今后,我们两院要互相帮助,携手合作。马洪在典礼上强调指出:我们的研究生院一定要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堡垒,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战士,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家。10月20日我院建立辅导员制度,并成立研究生辅导小组。赵光远任组长,陈德成任副组长,成员有李存光、高宗泽、沈骥如、许振中、徐建中。10月22日我院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徐建中、王端、王诚庆、任越、王平五人组成的团委会。10月31日“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正式吸收我院图书馆为团体会员。同时,我院入会的个人会员有6人。这对我院的藏书建设和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2月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我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召开了以“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期5天。这次会议着重讨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互关系的问题及其实践的意义。会后,会议代表到北京万安公墓瞻仰李大钊烈士陵园,并编辑出版论文集《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该书于1985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下旬为更好地推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我院向279位教师、系工作人员颁发了聘书。其中,导师、兼职教师209人(教授78人、副教授120人、讲师11人),系主任、副主任41人,系秘书29人。6月12日我院召开院务委员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会议由温济泽主持,35位院务委员出席。会议对1985年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从1985年起,对我院招生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各系招生的计划性,根据几年内的需要,对各学科、专业实行分期、分批的招生;二、实行定向招生和委托代培制度,为地方社科院培养研究生;三、为保证招生质量,征得教育部同意后,某学科专业,可提前半年到一年,到某些重点大学选择优秀生源;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扩大从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中招生的比例;五、新闻系等系试办二年制的研究生班。6月28日我院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自1978年以来,我院共发展党员122人,其中研究生党员115人。8月15日我院校舍建设工程在朝阳区西八间房破土动工。第一期工程总面积为1071万平方米,其中,三栋研究生宿舍楼9040平方米,锅炉房、浴室670平方米,食堂1000平方米。8月25日英国著名科学家、我院名誉教授李约瑟博士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哲学所、历史所、考古所研究人员和我院师生共100多人出席报告会。9月3日我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典礼由徐敏副院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梅益在典礼上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二大把科学和教育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是总结了30多年来的经验所做出的决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科学,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长期以来,我们犯了重理轻文的错误,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以致目前文科人才十分缺乏。现在必须把这种偏向彻底纠正过来,做到文理并重。9月3~11日由我院、《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杭州莫干山举行。会上,我院7名研究生提出的价格改革构想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10月25日我院院长温济泽会见来访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谢佛和该校中国交流处官员吴d。双方商定,1985年9月,由该校帮助我院设立英语培训中心。该中心专门培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11月经文化部批准,自1985年起,我院主办的《学习与思考》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2月16~20日我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发起的“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严济慈、马洪及我院院长温济泽以及部分导师、研究生共7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温济泽致开幕词。严济慈作了题为“认识、预见、行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行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这个共同的目的。我们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努力搞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马洪在闭幕词中指出:“我们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努力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共同办好两个研究生院,培养出大批知识结构合理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人才。”此次会议的目的,在于研究讨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及两院今后更好地相互交流和协作。会后由两院选出20篇论文,结集为《论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于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12月28日我院办公室负责人高宗泽、英语培训中心主任沈葆青、外语教研部负责人李传家等,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英语系主任罗塞?坎贝尔教授就合办英语培训中心的有关问题进行商谈。双方在学员入学标准、入学考试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设备和经费等若干细节方面达成了协议。12月我院1984年计划招收博士生54人。经过考试、审查,实际录取35人,其中,应届硕士毕业生15人,在职人员20人(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人员13人)。1985年1月15日我院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出版,正文仍为80页。3月11日我院和司法部联合举办的第一期全国企事业法律顾问培训班开学典礼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司法部部长邹瑜、国家经委顾问冯纪新和我院副院长徐敏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张友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江文,核工业部副部长周平,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法学研究所所长王叔文,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仲芳等出席。参加培训的370名学员,均是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培训时间为半年。4月12日为了改进我院学报的经营管理和出版发行工作,并适应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经报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批准,决定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社”。5月9日应我院邀请,美国新社会研究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副教授安沃尔?谢克来我院讲学。谢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此次来我院为经济专业研究生讲授“价值理论”、“当前危机与利润下跌率”、“利润潜力与技术进步”等专题。5月30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第二届第四次会议。17位委员与会,我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系秘书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温济泽主持。经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决定授予121名毕业生硕士学位(包括外单位12人)。会议还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1984年新组建和调整的部分系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名单。6月25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经济学分组召集人宋涛为首的经济学专家组,来我院就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质量进行检查。参加检查的经济学专家有:宋涛、滕维藻、葛家澍、刘诗白、张卓元、谷书堂、张薰华、张友仁等。经过检查,专家们认为,我院、经济系的领导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是重视的,并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我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培养和管理研究生的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几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硕士研究生。我院和经济系在培养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上是有成绩的,已具备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条件。7月22~27日我院由北京十一学校迁往自己的校园――西八间房131号(后改为望京中环南路1号)。由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楼尚未竣工,各部门的办公室暂设在1号宿舍楼,图书馆暂搬到汽车库内,研究生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内坚持上课。7月为加强我院研究生和其他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我院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联合召开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共同探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融等问题。9月10日我院在民族文化宫举行茶话会,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导师代表吴世昌、唐|、王静如、陈述、董辅i、邢贲思、赵凤岐、李学勤、田光、李宗一、戴邦及我院领导、教职工代表共140余人出席。胡绳、赵复三、李慎之、刘启林、杨润时等同志到会祝贺。9月11日由我院和司法部合办的第二期全国企事业法律顾问培训班开学典礼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礼堂举行。孙耕夫,徐敏以及国家经委、国家教委等15个部委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典礼。本期学员近400名。9月15日我院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青年教师进修班”开学典礼在北京市财贸职工疗养院举行。徐敏、赵光远、李存光、廖发章、张炯、邾王容、谢冕、刘锡诚等出席。9月19~26日为推动文科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青年学术交流,我院和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在杭州联合召开以“文学与时代”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我院文学、外文两系导师唐|、何西来、王春元、刘世德、张恩和、李芒、叶廷芳、李存光等出席了会议。我院参加会议的有博士生3人,硕士生16人,共提交论文18篇。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英语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鲁斯基金会的资助下,由我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筹建的。第一期招收学员100名,学制一年,定于11月11日正式开课。10月30日我院煤气工程施工全部完工。11月3日我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是我院自1978年创办以来,首次在自己的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我院师生员工300余人参加了典礼。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决定,由胡绳院长兼任我院院长,孙耕夫、徐敏、宋养琰为副院长。12月19日我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我院院长胡绳、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吴介民出席。胡绳在大会上指出,研究生院办了八年,已经毕业了五批研究生,成绩是显著的。从八年的经验来看,研究生院一定要办好,这是确定无疑的,这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办好研究生院,完全独立地办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各个研究所,发挥大家的积极性。胡绳还说,今后要逐渐增加博士生的比例。12月20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第二届第五次会议,会议由温济泽主持。会议主要审议了授予学位人员名单。经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授予1人博士学位,109人硕士学位。刘迎胜是我院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1986年1月15日我院举行第一期“新闻专业助教进修班”结业典礼。该班是受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而举办的。副院长徐敏到会讲话,并向14名学员颁发了由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温济泽、中宣部新闻局洪一龙、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李家斌、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商恺及谢冰岩、戴邦、钱辛波等到会祝贺。本期进修班于1984年10月开办,学员来自全国13所高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开设12门课程,总学时为1043个,学员除学习新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还学习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知识。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一届学位委员会成立,胡绳任主席,汝信任副主席,王焕宇任秘书长。3月14日我院举行首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会议由孙耕夫主持。徐敏汇报了1983年以来培养博士生的情况,宋养琰就提交会议讨论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暂行规定》做了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复三在会上讲话。出席会议的博士生导师有:贺麟、王玖兴、杨一之、王明、陈元晖、赵凤岐、杨坚白、彭泽益、李文治、吴承明、汪敬虞、巫宝三、周叔莲、薛葆鼎、杨摇⒊率觥⒏淀蕖⑼蹙踩纭⑼跏逦摹⑻|、吴世昌、孔繁及有关教学系主任。4月25、26日我院举行硕士生导师、系主任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暂行规定》和《试行学分制暂行规定》。会议还就如何提高招生质量问题进行了研讨。孙耕夫主持会议,徐敏、宋养琰就有关问题做了说明。5月7~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校长史温逊、语言系主任坎贝尔教授夫妇及教授成露西女士偕丈夫,应邀来我院参观访问,双方举行工作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吴介民及我院副院长孙耕夫会见了史温逊一行。5月9日我院英语培训中心举办“现代化与社会科学”英语演讲比赛,8名学员获奖。史温逊、申葆青等先后讲话,对获奖学员表示祝贺。6月30日我院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青年教师进修班”,经过一年的学习,于是日举行结业典礼。孙耕夫、徐敏、宋养琰、张炯及国家教委教师培训办公室刘励出席典礼并讲话。本期结业学员共60名,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7月8日我院举行1986年毕业典礼。典礼由孙耕夫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我院院长胡绳、秘书长吴介民等出席。胡绳院长向毕业生提出三点希望:一、勇于探索,勇于创造。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时代,任何工作都不能墨守成规。大家今后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以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为改革的时代作出贡献。二、养成老老实实的学风和作风,正确地估价自己。三、坚定树立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在任何风浪险阻中都能毫不动摇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7月13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名单确定:主席胡绳,副主席孙耕夫、徐敏,秘书长李成勋,委员叶秀山、刘坚、刘文璞、朱虹、李京文、李琮、李宗一、李学勤、宋养琰、安志敏、任继愈、林森木,陈之骅、陈荣生、苏绍智、吴建[、何倩、何建章、赵效民、周叔莲、浦山、梅文彬、董乐山、董辅i、唐|、照那斯图、裴达。8月暑假期间,我院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分赴贵州、青海、江苏、广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宁夏、黑龙江、新疆、西藏、河北省唐山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和“智力支边”活动。他们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项目和中央国家机关所属科研机构的考察课题,围绕我国当前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采取咨询、讲座、采访、调查、撰写报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学习,为四化服务。9月3日我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典礼由孙耕夫主持。胡绳院长出席典礼并讲话,他勉励研究生,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比较深广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独立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高级专门人才。全院师生员工出席典礼。这一年,我院共录取硕士研究生183人,研究生班学员62人。9月我院英语培训中心开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派来的五名教师陆续抵达我院,她们是史佩莉、林若珊、王佩玲、万翠翠、柯佳音。9月30日日本广岛大学教授小林文男来我院访问,孙耕夫、宋养琰等会见了小林文男,双方就研究生培养以及加强两校学术交流等问题交换了意见。10月5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中国近代与日本近代”的学术报告。徐敏等会见了近藤邦康。10月11日瑞典隆德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斯泰德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美国外资政策的演变”的学术报告。李成勋会见了于斯泰德,并向他介绍了我院教学情况。10月16日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我院在新落成的办公楼会议室召开学术座谈会。座谈会围绕鲁迅研究的当代意义、对鲁迅的整体评价、鲁迅研究的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院内外专家学者钟敬文、王景山、孙玉石、王德厚、林非、徐敏、张恩和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新增博士学位专业为数量经济、汉语史。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有:吴敬琏、黄范章、吴家骏、汪海波、张卓元、高涤陈、刘文璞、乌家培、叶秀山、梁存秀、徐崇温、孔繁、余敦康、杨曾文、李学勤、李宗一、陈之骅、陈毓罴、朱虹、刘坚、罗肇鸿、王怀宁。至此,我院共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42个,博士生指导教师94名。12月19日胡绳院长在我院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谢韬担任我院第一副院长。胡绳还要求我院要民主办院,团结办院。领导班子要团结,教职员工要团结。加强教学工作、后勤工作,改进整个教学制度、规章制度,群策群力办学。谢韬在会上表示,在社科院党组和胡绳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全院教职工会共同努力办好研究生院。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任命谢韬为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1987年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胡绳继续兼任我院院长。8月13日我院建立院务会议制度。院务会议成员由院长、副院长、教务长、副教务长、总务长、机关党委书记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任命张启人、汪海波为我院副院长,免去宋养琰的副院长职务。9月1日我院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胡绳、赵复三、吴介民、孙景超、王刚等领导同志及我院师生员工300余人出席。典礼由谢韬主持。胡绳作了题为“深化改革,民主办校,反对僵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他在发表讲话前首先宣布:研究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研究生院党委的任务是起保证、监督作用。他又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主题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实行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就必须强调两个基本点,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思想僵化,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年,我院共录取硕士研究生122人,研究生班学员43人。10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通知,由朱佳木、吕英凡、李存光、沈大德、王文书五位同志组成研究生院临时党委,朱佳木任书记,吕英凡任副书记。11月4日我院临时党委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确定了党委成员的分工:朱佳木负责全面工作,吕英凡负责纪委筹备组,李存光负责宣传,沈大德负责青年和群众工作,王文书负责组织工作。1988年4月2日我国前驻苏联大使杨守正来我院作题为“关于国际经济再循环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谢韬主持,部分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出席。4月4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小宫隆太郎和《日本综合研究论坛》常任理事菅家茂,应邀来我院分别作了“战后日本经济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副院长汪海波、教务长李成勋以及我院和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部分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4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联系,我院为英国牛津大学培训8名学员的进修班开学。副院长张启人在开学典礼上讲话。4月12日波兰汉学家施乐文教授应邀来我院访问,并与我院博士生进行了学术座谈。5月4日我院研究生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首都高校五四联欢会”。我院临时党委书记朱佳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领导、团中央领导、首都新闻单位记者及2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参加了联欢会。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决定:胡绳继续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王焕宇、张启人、汪海波、朱佳木为副院长。孙耕夫、谢韬、徐敏不再担任副院长职务。7月4日我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王焕宇在会上提出“压缩规模,提高质量”的办学方针,并号召“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努力把我院建成开放型的、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能够迅速吸收国外最新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充满活力的、在全国享有声誉的、第一流的高等学府”。8月上旬至9月初为庆祝建校10周年,我院完成了院史布展工作。展室设在图书馆楼408室,面积约80平方米。9月13日为庆祝建校10周年,我院举行了题为“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学术讨论会。汪海波副院长主持讨论会,温济泽、周叔莲、张健雄、张永惠等在会上发言。10月4日院长办公会议决定,聘请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小宫隆太郎为我院名誉教授。小宫隆太郎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著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国际经济论》等论著。10月8日我院建校10周年庆祝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大会由常务副院长王焕宇主持。胡绳院长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院自日建立到现在,已有10年。这10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方针的10年。这10年是艰苦创业的10年,探索前进的10年,也是获得可喜成果的10年。10年来,我院共招收硕士生2028人,现已毕业1735人,其中授予硕士学位的有1545人;招收博士生210人,其中有42人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另外,还有74名研究生班毕业生。他们中不少人已在各条战线上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胡绳院长在讲话中还就研究生院的办院方针、任务及如何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等问题作了论述。我院副院长张启人、汪海波、朱佳木,原任和现任社科院及我院领导张友渔、温济泽、董辅i、孙尚清、徐达深、谢韬、徐敏、杨润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等兄弟单位的代表及我院各系主任、导师、教职工、研究生、校友,共1000余人参加了大会。我院自1978年创建以来,迄今已发展到34个教学系,100多个专业,其中,博士授予权专业51个,硕士授予权专业72个。11月15日我院学报杂志社与武汉《经济师》杂志社联合召开“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学术研讨会,就我国当前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经济秩序紊乱的原因、对策及深化改革的思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张启人、张永惠及10余位博士生在会上发言。11月17日我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张启人为主任委员,汪海波为副主任委员,王焕宇、朱虹、张恩和、李方、李传家为委员。12月6日,上述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得到社科院批准。12月10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东方研究所林柯博士来我院作了题为“德国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学术讲座。林柯著有《论13世纪的中国家庭社会史》、《矛盾中的中国――与孔子一起进入21世纪》等著作。12月24日我院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院临时党委和纪委筹备组两个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朱佳木、吕英凡、李存光、陈德成、郑秉文组成的第二届党的委员会和由吕英凡、唐源昌、王清海组成的第一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朱佳木任党委书记,吕英凡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出席党代会的正式代表54人,列席代表10人。12月30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四届第一次会议。常务副院长王焕宇汇报了上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工作和1988年度学位工作情况。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新的教学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授予58人硕士学位、17人博士学位名单。讨论并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暂行办法》。我院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主席:王焕宇。副主席:汪海波。秘书长:李成勋。委员:孔繁、叶秀山、李泽厚、李学勤、李传家、李京文、李梦白、李琮、朱虹、刘坚、苏绍智、陈吉元、陈毓罴、吴建[、邱光欣、林森木、周叔莲、张启人、赵效民、照那斯图、廖学盛。1989年4月24日受学潮影响,我院校园内出现了大字报、小字报、传单等。5月31日我院院长胡绳与洛桑大学校长皮埃尔?杜克莱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制订并实施合作教学与研究计划,决定互相交换教师、研究人员与学生。6月26日我院党委召开会议,决定全院近期集中学习讨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号召全院党员和师生员工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而努力工作。7月10日我院举行1989年毕业典礼。典礼由我院常务副院长王焕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代表胡绳院长和院领导向毕业生表示祝贺。这一年,我院毕业生共237人,其中,博士生30人、硕士生164人、研究生班43人。7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国家教委关于今年我院不录取硕士生的意见,原计划录取的硕士生转入其他高校就读。这一年,我院计划招收硕士生156人,其中委培生56人,出国预备生5人。根据国家教委和社科院意见,我院只录取委培硕士生56人,出国预备生15人,其他新生全部转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读。年,我院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我院原院长周扬病逝。次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周扬病逝的消息。8月10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试行条件》及《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首次对教职工的科研成果进行评选,评委会选出了八项科研成果。分作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分别是:一等奖:论著《中国积累和消费问题研究》(汪海波)二等奖:论文《从民族文化学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张恩和)学术资料书《巴金研究资料》(李存光)三等奖:工具书《汉语实用词汇汇编》(陈荣生)论文《一份珍贵的遗产――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脚注》(李成勋)译著《传说论》(连湘)纪念奖:论文《用比较法作决策――学习〈陈云文选〉(年)的体会》(朱佳木)教材《研究生俄语教材》(许秋平)9月12日我院英语培训中心举行第5期培训班开学典礼。副院长张启人在典礼上讲话。本期学员共46名。英语培训中心自1985年10月成立以来,已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各省市社会科学院300余名科研人员进行了英语培训。9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清查和干部考察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我院干部考察领导小组由以下同志组成:组长王焕宇,副组长朱佳木,成员徐敏、汪海波、俞焕灿。9月29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我院举办“共和国四十年与我”主题座谈会。院领导、院党委、纪委委员、教师代表及机关后勤人员代表、研究生代表共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朱佳木主持,汪海波、李成勋、李传家、张恩和以及研究生代表发言,王焕宇作了讲话。10月我院制订培养日本问题研究者计划。该计划包括:为扩大和加强中日两国学术、教育方面在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与合作。从1990年起,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赞助下,我院培养研究日本问题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和1991年我院将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荐在校博士研究生3~4人赴日进修一年。1990年4月26日我院党员重新登记和干部考察工作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分作动员、学习文件、个人总结、民主评议、党委审批、检查验收、总结整改6个阶段进行。5月6~13日应我院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代表团一行3人对我院进行访问。双方分别就合作培养社会科学人才和英语培训中心今后的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免去朱佳木研究生院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副组长职务;任命张鸿岳为研究生院副院长、代理机关党委书记、干部考察领导小组副组长。6月21日为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我院召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座谈会”。我院师生及院外学者共40余人与会。座谈会由汪海波主持。8月16日我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汇报提纲》。提纲分六部分:一、坚定办研究生院的信心,以开拓进取的积极态度办好研究生院;二、关于研究生院的办学方针和目标;三、关于研究生院的主要任务和适度规模;四、发挥研究生院培养人才的多种功能;五、明确研究生院的领导体制,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六、进一步提高研究生院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听取我院工作汇报,并就我院的领导体制、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胡绳院长指出,研究生院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办下去;要坚持已经确定的紧缩规模、提高质量的方针;办学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政治课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著的学习。会议原则同意我院在近两年招生规模基础上,重新启动招收硕士研究生工作。8月31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四届第四次会议。会议通过了1990年度学位工作总结报告;决定授予40人博士学位,授予126人硕士学位。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会议原则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若干补充规定》。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任命江流兼任研究生院院长,胡绳不再兼任研究生院院长职务。1991年1月27日《光明日报》发布了受国家教委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留学回国人员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名单。我院有13人受到表彰,其中,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蔡P、陈佳贵、宋祖良、赖永海;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7人:李松晨、史清琪、罗照、杨义、杨一凡、扎拉嘎、杨顺安;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2人:卓新平、赵一凡。6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上述人员举行表彰大会。社科院副院长兼我院院长江流主持大会,社科院秘书长刘启林宣读《关于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决定》。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迁入我院。4月1日我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期出国人员集训班开学典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曲维镇、外事局副局长姜汉章、我院常务副院长王焕宇、学员代表分别在典礼上讲话。本期集训班共28人,学期一个月。6月27日我院举行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座谈会,与会者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怎样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反帝爱国精神等问题。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我院博士研究生共30人出席了座谈会。7月1日我院党委在食堂召开党员、教职工和研究生大会,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常务副院长王焕宇主持会议,张鸿岳代表党委讲话。7月2日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四届第五次会议,19位委员出席了会议。经过审议,授予47人博士学位、77人硕士学位。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暂行办法》(修改稿)。会后,报国务院学位办,待批准后执行。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我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浦山任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任命浦山为我院院长,杨润时(兼)、俞焕灿为副院长。江流不再兼任研究生院院长职务。免去王焕宇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免去汪海波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免去李成勋研究生院教务长职务。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研究生院新的党委由以下同志组成:党委书记浦山,党委副书记杨润时、张鸿岳,党委委员俞焕灿、李彦冬、王清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免去张鸿岳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11月28日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做好检查文科部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党委召开会议,研究对1992年招生准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会议由我院党委书记、院长浦山主持。经研究决定,成立学科专业点检查领导小组,浦山任组长,杨润时、张鸿岳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李彦冬任主任,唐源昌、周均美任副主任。会后,向院属各有关部门下发《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专业点进行检查的计划安排》。12月4日为部署学科专业检查,传达中央关于评议党员和外事工作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由各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生院各系主任、系秘书参加的会议。社科院党委书记郁文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要求各所党委都要成立领导小组,把学科专业检查纳入议事日程,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我院党委书记、院长浦山在会上传达了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并就如何进行学科专业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批复:同意我院设处级机构14个:即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工作处、学位办公室、培训处、总务处、保卫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外语教研室、英语培训中心、学报编辑部、图书馆。教务处、总务处内可设科,其他处室均不设科。12月18日我院和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博士生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我院党委副书记张鸿岳、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党委书记王洛林以及两院的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共200人参加了开幕式。张鸿岳和林祖赓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这次为期五天的学术交流会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并就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发展、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会议期间,两院博士生还参观了厦门经济特区的企业并与厦门市青年企业家举行了座谈。1992年3月14日我院向国家教委报送《关于检查1992年招生准备工作的总结报告》。该《报告》另有四个附件:1&1992年可明确继续招生的博士点名单;2&1992年可明确继续招生的硕士点名单;3&1992年缓招生的博士点和硕士点;4&各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资产阶级错误理论观点的清理情况。4月3日我院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为博士生各班配备班主任。聘任王清海、侯京景、王新垣、魏红为博士生班主任。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命杨圣明为我院副院长。1993年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复:同意研究生院高教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由以下28位同志组成:浦山、杨圣明、赵效民、冒天启、王怀宁、韩岫岚、张恩和、刘坚、杨义、杨润时、李存光、林甘泉、陈之骅、徐敏、吕英凡、赵光远、赵凤岐、郑成思、张文武、蔡声宁、唐源昌、许振中、吴仕康、吴元迈、刘天纯、罗希文、董衡巽。评委会主任浦山,副主任杨圣明。3月25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要求,我院完成《研究生院综合改革方案》,并报社科院办公厅。综合改革方案分三部分: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三、改善实施改革的外部条件。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任命廖世伦为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免去浦山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任命廖世伦为研究生院副院长。12月10日根据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要求,我院对建院15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总结共分三大部分,附有《研究生管理工作调查表》、《历年硕士生各系招生人数表》、《历年博士生各系招生人数表》、《历届毕业生分配去向表》。12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下达第五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我院第五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和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51人),以及第五批学位授权审核调整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3人),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1994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免去杨圣明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任命李茂生为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召集我院党委和院长办公会议成员开会宣布,任命方克立为研究生院院长,免去浦山研究生院院长职务。3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任命李茂生为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免去李茂生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职务。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研究生院党委由以下7人组成。书记:廖世伦。副书记:张鸿岳。委员:方克立、俞焕灿、李茂生、李彦冬、王清海。4月14~16日为庆祝著名作家巴金90华诞和26卷本《巴金全集》的出版,我院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云南玉溪卷烟厂联合主办“巴金与20世纪”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与首都文学界、学术界、新闻出版界人士和来自国内17个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共250多人出席了大会。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春主持了闭幕式,我院院长方克立致闭幕词。5月27日我院院长方克立与香港树仁学院院长钟期荣就合作招收培养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事宜签署协议书。双方商定,自1994年起,在香港地区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专业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外事局局长姜汉章、我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廖世伦、副院长李茂生等参加了签字仪式。6月16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审议,同意我院组成新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方克立。副主席:李茂生。委员:丁泽霁、王善忠、任式楠、孙富忱、江蓝生、刘溶沧、李传家、李培林、李静杰、张汉亚、张蕴岭、陆建德、余敦康、郑友敬、耿云志、姚介厚、徐更生、唐源昌、道布、童超、韩岫岚、韩延龙、廖世伦、樊纲。7月1日根据我院与香港树仁学院的协议,副院长李茂生应邀赴香港树仁学院讲学一个月。讲授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问题”。7月4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审议批准,我院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方克立、廖世伦、李茂生、何建章、徐崇温、邓绍基、陈之骅、唐源昌、李传家、赵光远、许振中、张恩和、罗希文13人组成。方克立为主任委员,李茂生为副主任委员。7月7日我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报送《研究生院的职责、方向和任务》。报告重申研究生院的职责是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硕士及有关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的方向和任务是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进取,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为主要任务,同时开展对在职人员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接受在职人员的学位申请。扩大对内对外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承担院内外人员的外语培训和对外国人进行汉语及社会科学专门知识的培训任务。7月18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滕藤副院长的建议,我院决定成立六个教学研究部。教学研究部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主任由社科院主管院长任命,副主任由研究生院任命,委员由各系主任任命。各教学研究部聘任秘书一人。各教学研究部的主任、副主任如下:哲学教学研究部主任徐崇温,副主任王树才;经济学教学研究部主任何建章,副主任韩岫岚;法学教学研究部主任周隆宾,副主任许振中;文学教学研究部主任邓绍基,副主任张中良;史学教学研究部主任陈之骅,副主任赵光远;国际学科教学研究部主任霍世亮,副主任陈德成。7月18日~8月28日根据我院与日本爱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术交流协定,我院接待日本爱知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科研究生暑期访问团。我院院长方克立会见了访问团成员。10月14日我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校友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由李茂生、张鸿岳、李彦冬、赵光远、王清海、许振中、李尚英、王新垣、侯京景、杨永生以及本届研究生会主席组成,李茂生任主任。筹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杨永生任办公室主任。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任命翁杰明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免去张鸿岳党委副书记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向各所(系)发出《关于下达自行审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首批自审的博士生导师共46人,调整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共2人。11月3日我院院长方克立与韩国启明大学校长申一熙就发展双方学术与文化交流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经双方同意且有可用资金的情况下,可对下列一项或多项活动或项目互相协助:1交换教授;2接受对方留学生;3合作科研项目;4共同举办学术会议;5交换学术资料和信息;6短期专项学术项目;7工作人员培养计划。12月7日我院拟定《关于教学人员考核的暂行规定》。规定了教学人员的考核原则、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的方法和程序、考核的机构、考核结果的适用。同时,制定了《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量化标准》。1995年2月22日我院《日本研究博士丛书》出版座谈会在社科院小会议厅举行。与会代表40余名,会议由我院副院长李茂生主持,院长方克立、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小熊旭出席并讲话。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任命王清海为我院副院长。3月2~6日我院院长方克立应韩国启明大学校长申一熙的邀请,赴该校进行访问。访问期间,方克立院长出席了启明大学国际学大学院的开学典礼,并作了题为“21世纪与东西方文化”的讲演。3月下旬我院财贸系、农经系1993级的两位博士生温小郑、颜亨祥,在社科院秘书长郭永才和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的带领下,前往社科院扶贫点陕西省丹凤县挂职锻炼。温小郑就任该县副县长、颜亨祥任县长助理,任期一年。这是我院研究生首次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4月3日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1991年9月停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简报》自即日起复刊,由院办公室负责编写印发。6月7日社科院党委书记王忍之,副书记滕藤,秘书长郭永才,以及财务基建计划局副局长齐明,就我院基建用地等问题在我院召开现场办公会。我院党委书记廖世伦,院长方克立,副书记翁杰明、副院长李茂生、王清海参加了会议。王忍之等认真听取了我院的汇报。经讨论决定,将拟建中的综合服务楼交由我院自筹资金建设,供招收外国留学生使用。6月14日我院举行“金时光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主持。院长方克立、副院长李茂生、金时光电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沛及我院有关处室负责人、研究生代表共40余人出席。此前,金时光电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向我院捐资50万元人民币,作为在校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奖学金。6月26日我院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方克立任主任,李茂生任副主任。委员:方克立、王怀宁、王家福、邓绍基、江蓝生、许振中、李传家、李茂生、李学勤、李培林、杨圣明、杨曾文、吴元迈、陈之骅、陈东琪、张文武、唐源昌、徐崇温、耿云志、韩延龙、韩岫岚、道布、靳辉明、裘元伦、樊纲,办公室主任:许振中。7月12日我院1995年毕业典礼暨“金时光”奖学金、“青年社科人才”成果奖颁奖大会在社科院小报告厅召开。会议由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主持。社科院副院长汝信、滕藤,我院党委书记廖世伦、院长方克立、副院长李茂生及各系导师、系主任、系秘书、应届毕业生参加了典礼。滕藤、方克立先后讲话。汝信、方克立为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颁发了证书。9月15日院长办公会议决定,我院成立题库考试中心,郑秉文为题库考试中心主任。题库考试中心的设立,旨在贯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5)8号文件精神,负责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课程考试工作。10月初我院研究生工作处、团委、研究生党总支和研究生会共同召开会议,决定从本月起,在全体研究生中长期开展“自加压力,志在一流”(一流的品德、一流的修养、一流的视野、一流的体魄、一流的学识、一流的能力)的活动。10月31日我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暂行管理办法》。该《办法》确定,1995年度从我院预算外收入中提取10万元人民币作为院长基金;此后,视当年研究生院收支情况提取,或从外单位(或个人)给研究生院的资助中适当提取。院长基金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奖励对我院的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及用于奖励院级以上优秀教材、科研成果等。11月2日我院召开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方克立,副主任李茂生,委员许振中、李传家、韩岫岚、裘元伦、王怀宁、杨曾文、王家福、韩延龙、吴元迈、道布、陈之骅、耿云志、张文武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李茂生主持。与会者对研究生教材编写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达成共识,对工作计划及操作程序等提出了初步意见,并就教材建设问题向社科院和各研究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1月14日应日本爱知大学校长石井吉也的邀请,我院院长方克立从即日起赴爱知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方克立院长在日期间,就两校的教育和学术交流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还以“中国‘文化热’十年回顾”、“现代新儒学研究在中国”为题作了讲演并与大学院师生座谈。1996年1月3日我院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廖世伦在会上讲话,方克立就我院建院20周年院庆筹备工作进行了动员。1月18日我院与广州英豪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忠联奖学金”协议。该公司董事长陈忠联以个人名义一次性向我院捐赠人民币30万元,用于对优秀博士生的奖励及开展有益于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项目活动。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副院长王清海等同志出席了签字仪式。1月20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发展规划》和国家教委关于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精神,我院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五”发展规划》上报社科院。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研究决定,任命陈东琪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李茂生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3月7日我院举办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告会,我院女职工、女研究生共60人参加了报告会。党委书记廖世伦作了题为“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性变化”的报告。党委副书记翁杰明、副院长王清海等到会祝贺。3月15日根据社科院关于制定办公自动化建设规划问题的通知,加快我院教学手段现代化、办公和图书资料自动化的建设,经我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自动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东琪;副组长:王清海;成员:许振中、吴天、李世荣。3月下旬我院新建的学术报告厅启用。报告厅建筑面积1238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人。设有会议室、展览室、文体活动室等。5月4日我院张家界学术交流中心落成典礼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我院院长方克立、党委书记廖世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古建佳、中共张家界市委副书记陈满生以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出席了典礼。该中心由我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和张家界市委党校共同投资建成,坐落在五子坡市委党校内,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首期工程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对内外开展服务,可承办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办学习培训班等。5月16、17日方克立院长参加了日本文部省大学共同利用机关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及对21世纪的展望”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方克立院长作了“现代新儒研究在中国”和“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学术报告。方克立院长应邀于月担任该中心客座教授。在此期间,方克立与日本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我院党委书记廖世伦、院长方克立会见了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教委主任徐锡安,商讨我院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问题。6月11日我院党委书记廖世伦、院长方克立及院办主任李彦冬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访问。双方就两院共同关心的办学模式、教学管理、学位授予、政治思想教育、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国外研究生院设立模式调研和筹备20周年院庆等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支持,把党中央最早批准建立的两所研究生院办好。7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编委会召开会议,决定今后每年出版10本著作,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占三分之二。由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团委联合发起的“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出发仪式,该活动将于10月底结束。这项活动的主题是“爱我中华,兴我农村”,其目的在于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要到改革建设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的地方去的指示精神。该项活动也是我院开展的争创“六个一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得到我院博士生的积极响应,我院共有31名博士生参加了这一活动。7月10日我院完成本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工作。经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共评出优秀科研成果六项:1论文《20世纪中国哲学的宏观审视》(方克立)2专著《强波经济论》(陈东琪)3研究报告《加强新形势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唐源昌)4专著《郭小川评传》(张恩和)5专著《巴金传》(李存光)6专著《市场缺陷论》(郑秉文)8月16日我院原院长浦山向我院捐款一万美元(依照时价,折合人民币82947元),以资助特困研究生。9月6日李岚清副总理邀请7位教授到中南海办公室,就如何改进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问题进行座谈。我院院长方克立应邀出席座谈。12日,李副总理再次邀请这7位教授座谈政治课教学改革问题,并作了重要讲话。9月27日我院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此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复函胡绳院长,同意我院“先选择少数学科开展招收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10月首都“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圆满结束。主办单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颁奖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有关部委负责人、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等出席了大会,并向调查报告的获奖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我院在这次活动中成果丰硕。我院博士生提交的25份调查报告中共有14份获奖,在参加活动的各高校中名列前茅。10月20日我院参加“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的8名博士生代表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代表应邀赶赴中南海,受到姜春云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姜副总理与博士生们共话我国农村大好形势,商讨农村改革与发展大计。在这次座谈会上,6名博士生代表分别就几方面的农村调查所得向姜副总理作了汇报。汇报内容涉及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如何稳定我国粮食生产以及如何发展农村教育等问题。在听取了博士生们的发言后,姜副总理谈到,博士生们发言很有新意,也很实在,并对他们热切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及在调查中为农民办实事的高尚行为表示深切感谢。他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搞下去,并勉励博士生们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参加了座谈会。10月21日为了认真总结建院以来的办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庆祝建院20周年计划》。为了保证院庆各项筹备工作的顺利完成,院长办公会议决定:聘请胡绳、滕藤、温济泽、孙耕夫、江流、浦山、谢韬、王焕宇为顾问,并成立院庆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方克立;副主任:廖世伦、翁杰明、陈东琪、王清海;秘书长:翁杰明;副秘书长:郑秉文、李存光、李彦冬。院庆筹备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及负责人为:院庆办公室主任:李彦冬;外联组组长:侯京景;后勤组组长:俞燕民。会议还决定,日后将根据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逐步增补筹备工作人员,并分设若干个工作小组。11月上旬为提高我院的研究生培养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方克立院长提议,在读博士生应在其所学专业之外选修一门其他的一级学科课程并记入学分。照此,教务处在本学期组织各系开设了一些学位课和选修课,如“国际政治关系”、“史学前沿”、“哲学与宗教前沿问题”、“中国经济”、“高级宏观经济”等;此外,还特为硕士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谈判学”、“日本战后文学”等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院18个系共开设了60多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11月18~21日由我院与韩国启明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儒学在中韩近现代化中的作用”。出席会议的有我院院长方克立,党委书记廖世伦,副院长陈东琪,外事办主任赵光远及学报编辑部、马列教研室的专家学者;韩方参加会议的有启明大学副校长白承均及林秀茂、李东熙、李英灿、白权镐教授。此外,还邀请了我院哲学系教授王树人、徐远和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等著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接见并宴请了韩国客人。11月23~28日我院题库考试中心组织进行了首次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题库考试。这次考试首次启用了经济学、法学两个学科的题库进行考试。报名参加这次考试的共有145人,其中,财贸系106人,法学系32人,工业经济系2人,农业经济系5人。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复同意我院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由以下21人组成:方克立、廖世伦、陈东琪、翁杰明、陈思民、李尚英、唐源昌、李存光、赵光远、许振中、陈之骅、姚介厚、邓绍基、杨圣明、郑成思、江蓝生、金碚、罗肇鸿、赵一凡、史金波、陈高华。12月10日我院1995级博士生张冀、朱玉彪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分别挂职担任六枝特区副书记和盘县特区副书记。12月下旬我院院长方克立撰写的《20世纪中国哲学的宏观审视》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提名奖”。199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我院外语教研室主任蒋松岩“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荣誉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我院副院长陈东琪“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月19~25日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25日上午我院全体教职工和在校生收看中共中央举行的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电视实况转播;下午,召开座谈会缅怀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3月28日我院拟定本年度要办的10件实事,主要有:筹建外语语音室;筹建计算机局域网,提高教学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改造图书馆、阅览室暖气设备,购置空调,改善研究生阅读条件;粉刷教学楼、研究生宿舍楼楼道;搞好院内绿化和卫生,增加绿化树和草坪面积;调整绿化布局,改造院内路灯设备;建立职工之家,增添设备,活跃教职工文体生活;提高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福利待遇,增加职工的家庭财产保险金额和改善职工生活等。3月本学期,副院长陈东琪主持开设了“中国经济”系列讲座。开设“中国经济”讲座,是我院进行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主讲人一般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5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我院院长方克立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6月根据重庆市委的要求和团中央书记处、全国青联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并向中央组织部报送关于拟派我院部分博士研究生赴重庆挂职锻炼的请示。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同年9月,由我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为领队的我院“博士生志愿服务团”奔赴重庆。行前,我院召开了培训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王苏粤主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巴音朝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单天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廖世伦分别讲话。“博士生志愿服务团”由39人组成。7月7日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院招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7月10日开始,有韩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共23名学生报名,经过笔试、面试,本着“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我院研究确定录取15人,其中,博士生10名、硕士生5名。9月11日我院举行“授予香港著名学者、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胡鸿烈、叶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名誉教授”仪式。仪式由副院长陈东琪主持,院长方克立代表我院颁发名誉教授证书。胡鸿烈、叶国华分别作了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出席会议并讲话,我院40余位师生出席了会议。9月24日我院举行首届外国留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外事局副局长裴长洪,国家教委外事司来华处副处长胡志平及我院党委书记廖世伦,各招生系领导、导师和留学生、研究生代表出席了开学典礼。副院长陈东琪主持了开学典礼仪式。11月5日我院举行“授予韩国汉城大学教授金荣国、韩国朝鲜大学教授金弘明名誉教授”仪式。院长方克立代表我院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副院长廖世伦主持了授予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致词。1998年3月20日经研究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同意,任命廖世伦为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分校校长,郭素珍为副校长,张占芳为教务主任。5月我院对建院20周年筹备机构进行了调整。院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克立、廖世伦;副主任委员:陈东琪、王清海、翁杰明、郑秉文(常务);委员:李彦冬、李存光、赵光远、许振中、温小郑、俞燕民。下设机构及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李彦冬(兼);宣传策划部主任:高全喜;外联协调部主任:张南。6月5日为庆祝我院建院20周年,我院特邀美国慕迪学院大学生交响乐团专场交响音乐会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6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任命晋保平为研究生院副院长。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院建院20周年题词:“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为我院建院20周年题词:“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9月25日我院师生员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校友及导师代表会聚人民大会堂,庆祝我院建院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许嘉璐,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忍之,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远清出席了庆祝大会。出席大会的还有邓力群、滕藤、王洛林、刘吉、龙永枢、江流、温济泽等社科院现、原任领导,以及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和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徐锡安。大会由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廖世伦主持,我院院长方克立发表题为“为把我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的讲话。在大会上讲话的领导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滕藤,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郑新立代表校友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善镇代表来宾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代表导师讲话。研究生会主席赵一红代表在校生发言。江泽民、李铁映、胡绳、王忍之等领导同志为我院院庆题词。教育部致贺信。9月27日为庆祝我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20周年,由两院联合举办的“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两院院士、资深研究员以及全国知名学者共200余人与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作了充分的报道。会后,我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关专家从提交会议的200多篇论文中遴选出62篇优秀论文编辑了《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一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决定,任命晋保平为我院党委书记,免去廖世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职务。11月1日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我院院长方克立率团先后对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大东文化大学、爱知大学、关西大学进行了学术访问。1999年1月26日韩国大真大学校长郑泰秀博士访问我院。访问期间两校正式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4月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换届工作结束。新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29人组成,方克立同志任主席。5月17日在我院举行授予吕辛先生名誉教授称号暨“奖教基金”设立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教授出席了授予仪式。5月20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University&of&London)院长兰凯斯特爵士(Sir&Tim&Lankester)应邀来我院讲学,并作了题为“关于国际金融”的专题讲座。6月1日我院教育访问团圆满结束对韩国为期10天的教育工作访问。在韩国期间访问团先后走访了韩国大真大学、汉城大学、高丽大学、釜山大学、启明大学等不同类型大学,以及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和韩国教育部。方克立院长在大真大学发表了题为“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基本态度”的学术讲演。6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研究决定,任命邹东涛同志为研究生院副院长。6月10日应外交部之邀,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匈牙利共和国总理府部长什敦普夫专程来我院作了题为“东欧民主变革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匈牙利的经验和努力方向”的学术演讲。7月9日我院举行1999届毕业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同志出席了会议。此年毕业并取得学位的研究生共有237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13人(含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者2人),获得硕士学位120人(含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者37人),与香港树仁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班学员4人。7月16日我院召开2000年外国留学研究生及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我院第一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和硕士生。7月29日在我国台湾省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我院院长方克立教授被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执行委员会提名为下一任会长。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定于2001年在北京举办。9月10日我院向两位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的作者傅刚、邢文的指导教师文学系曹道衡教授、历史系李学勤教授颁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9月15日我院院长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作为教育部推荐作品荣获入选图书奖。此次中宣部召开的“五个一工程”工作暨表彰会议上,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共有372部。9月17日在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我院博士生指导教师陈东琪、卓新平、郑成思等9人出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0月14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11月3日由我院和韩国启明大学联合举办的“中韩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启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东亚经济社会文化展望”。11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深圳考察时提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峰敖汉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