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是多长内买银行理财有风险吗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我们还能买到保本理财吗?
核心提示:无锡贷款网5有月8日讯,理财一直是我们无锡朋友关注的话题,相信很多无锡朋友对银行理财要放心一些,但是前两天资管新规落地,对无锡贷款网5有月8日讯,一直是我们无锡朋友关注的话题,相信很多无锡朋友对银行理财要放心一些,但是前两天资管新规落地,对银行理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者肯定要问,那以后我们还能卖保本理财吗?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影响
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
其实现在许多银行理财产品都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包括余额宝也是不保本不保息的,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亏损过,这其中就是由于刚性兑付。这次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了银行要打破刚性兑付,如果投资的产品出现亏损,损失都由用户承担,因此以后大家不能再闭着眼睛买理财产品了。
90天内理财产品要停售
之前在银行有许多9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这次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设立资金池,对一些期限错配的产品要进行整改。其实大致跟P2P平台的集合标差不多,要求不能将一个长期限的标拆成几个短期的产品来发售。因此,以后在银行就很难买到90天以内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了。
理财产品净值化
以前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率,而且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收益,以后全部采用净值化,所谓净值化就是类似现在的基金产品。这样会有什么影响呢,那就是出现亏损的可能性增加了,具体行情大家可以去基金板块看一看。
2018还能买保本理财吗?
首先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要到2020年底,肯定不会一下子就把所有保本理财全部撤销,因此大家可以趁这段时间买一些。其次银行理财不保本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亏损,只要大家选择合适的风险等级,本金还是比较安全的。所以,在2018年我们还是可以去银行购买保本理财的。
本文章由无锡贷款网编辑shengzan编辑,如需转载请注明网址:。无锡贷款网作为无锡专业的贷款融资平台,专注于房产贷款、汽车贷款、信用贷款等贷款咨询融资服务。服务热线:400-850-4850!面对资管新规,银行还可以有这些应对策略_零售金融频道_传送门
面对资管新规,银行还可以有这些应对策略
零售金融频道
本文共 2021字,阅读时长 2.5 分钟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原先的比较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失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将毫无吸引力可言。在“变”与“不变”中,银行理财势将谋求“华丽转身”。作为争夺客户资金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存款的重要涵养池,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被各家银行高度重视,规模高速增长。而近期被业界称为“最严资管新规”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出台,预示着统一监管时代来临。在此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将会受到哪些影响?目前整个银行业理财产品以非保本产品发行为主,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28.38亿元,其中保本理财产下,对客户而言,保本理财产品和非保本理财产品基本无明显差异,收益率差异也不大,客户亦很少注意到二者的区别。对银行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也仅限于:保本理财产品纳入人民银行口径存款统计,但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非保本理财产品无需交纳存款保证金,但不纳入人行存款口径统计。 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现状目前整个银行业理财产品以非保本产品发行为主,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28.38亿元,其中保本理财产品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比重大约是1:3。不过具体到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战略则差异较大。部分重视人行口径存款考核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产品为主;部分不强调人行口径存款考核、注重全量资金拓展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非保本产品为主。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截至2017年10月底,当地四大行理财产品余额约4545.6亿元,其中非保本产品占94%;今年以来新增607.6亿元,其中非保本产品占比77%。当地工行、农行和中行理财产品余额和新增几乎全部是非保本产品。而建行对保本产品相对要重视一些,截至2017年10月底,建行理财产品余额中保本产品占27%;1-10月份新增额中,保本产品更是占57%,超过非保本产品。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的影响根据本次人行公开征求意见的理资管新规,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将纳入资管产品管理,规定生效后,非保本理财产品将不再明示预期收益,改为净值浮动;同时将打破刚性兑付,不允许银行提供隐性保本承诺。而保本理财产品则作为类存款管理,不纳入资管新规管理范围,仍执行目前既有规则。因此,新规落地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和销售将产生重大影响。1非保本理财产品的余额和占比将下降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类似货币基金,之所以远比货币基金更受客户青睐,规模数倍于货币基金,主要在于理财产品有基本确定的预期收益,有银行的隐形担保。如果取消预期收益明示和银行隐形担保,与货币基金比较优势将大大下降,预计选择非保本理财产品或银行今后推出的类似产品的客户会大大下降。 2将掀起新一轮客户资金争夺战新规生效后,将近20多亿元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将被分流承接,预计将引起新一轮客户资金的争夺。哪家银行准备得充分,对市场资源和客户需求摸得透、对接得准,将可能抢占先机;反之将可能失去难得的机会。3客户解释和安抚面临较大压力自2014年底问世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直以安全、稳健的形象示人。大部分客户将理财产品(包括非保本产品)当成存款买,部分客户甚至根深蒂固的认为理财产品应该是固定收益的。如果取消预期收益明示和银行隐形担保,预计客户的解释和安抚将面临较大压力,需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新规下的银行应对策略如何迎接资管新规的出台对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挑战?这需要各家银行早做打算,做好各方面应对之策。1做好本行和同业摸底一是要摸清本行及所辖各级机构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以及最近三年新增额等情况;二是要深入调查摸清当地同业,尤其是主要竞争对手的理财产品余额和结构情况;三是要做好总分行、本行理财产品研发和销售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商确定资管新规后本行理财产品转型思路等(如表2所示)。2做好客户需求摸底资管新规对非保本产品的影响大大高于保本产品,非保本产品客户和资金将分别向低风险净值型产品和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分流。因此,要通过客户和客户经理访谈、快速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和一线考察等方式,认真调查分析当地客户需求,弄清楚购买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客户中,哪些客户能接受净值型产品,哪些客户会流向保本理财和存款产品。3做好客户宣传解释资管新规给出了长达一年半的过渡期,并采取“老产品老办法、新产品新办法”的过渡策略。在过渡期内存续和发行的非保本产品仍执行原有规则。因此,应及时做好行内员工培训,并指导和督促员工做好存量非保本理财产品客户的宣传解释,避免引起客户不必要的负面反应和资金外流。4 做好分类应对在同业和客户摸底的基础上,银行要做好分类应对(如表3所示)。目前理财产品以非保本产品为主的银行,要根据客户需求及时推出保本理财产品和净值型产品,承接非保本产品分流资金,争取资金体内循环,防止资金外流。对目前理财产品以保本产品为主,在保本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的银行,则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他行非保本资金,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本文刊登于《零售银行》12月刊( 双封面年终特刊 )往期精彩文章:
即将打开""小程序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零售金融频道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零售金融频道 最新文章您所在位置:&&&&& > 正文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只赚不亏”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综合
  在百万亿元的大资管业务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慎重选择。
  时隔5个多月的时间,牵动着百万亿元市场的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新规来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在4月27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五方面修改完善,其中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以确保市场稳定。
  4月30日,A股市场恰逢五一劳动节休市,香港市场开市发来了捷报。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金融股在利好的刺激下暴涨,各大股指全线大涨,个股表现活跃,一片红彤彤。银行方面,招商银行涨5.81%,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涨3%。券商方面,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涨5%。保险方面,中国太平、中国财险涨6%,新华保险涨5%。截至收盘,恒指涨近2%,创逾1个半月最大涨幅。港股市场如此喜人走势,令投资者对节后的A股表现也充满期待。
  1&统一规制杜绝监管套利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根据央行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末,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资管业务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
  具体看,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余额分别为11.6万亿元、11.1万亿元、16.8万亿元、13.9万亿元、2.5万亿元。同时,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
  “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活动频繁。一些产品多层嵌套,风险底数不清,资金池模式蕴含流动性风险,部分产品成为信贷出表的渠道,刚性兑付普遍,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形成监管不足的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直言。
  对资管产品进行分类,对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是资管新规的基础。资管新规从两个维度对资管产品进行分类:一是从资金来源端,按照募集方式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两大类;二是从资金运用端,根据投资性质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四大类。
  上述负责人介绍,对产品从以上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一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功能监管,二是贯彻“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理念。例如,根据投资性质将资管产品分为不同类型,以此可区分产品的风险等级,同时要求资管产品发行时明示产品类型,可避免“挂羊头卖狗肉”。
  2&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
  相对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指导意见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以下修改完善:
  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方面。《意见》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额管理等监管措施,引导商业银行有序压缩非标存量规模。
  产品净值化管理方面。《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
  消除多层嵌套方面。《意见》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对资管业务实行平等准入,促进资管产品获得平等主体地位,从根源上消除多层嵌套的动机。同时,将嵌套层级限制为一层,禁止开展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
  统一杠杆水平方面。《意见》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承受力,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等级设置了不同的负债杠杆,参照行业监管标准,对允许分级的产品设定了不同的分级比例。
  合理设置过渡期方面。经过深入的测算评估,相比征求意见稿,《意见》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
  3&利好A股缓解流动性硬着陆之忧
  对股市、债市和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影响呢?正式稿中最大的变化在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这相比之前征求意见稿给出的过渡期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多位市场人士表示,这将对A股市场形成一定的利好。
  华泰证券报告称,资管新规最终稿对银行形成利好。银行理财余额可能会由于减少非标投资而在年出现小幅下滑,但之后将随着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反弹回升。该机构重申对中国银行业H股的乐观态度。
  中金也称,资管新规延长了过渡期,或缓解流动性硬着陆之忧。中期来看,实施资管新规将成为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里程碑,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序扩容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对股市而言,净值化管理等监管政策对二级市场短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长期来看,资管新规追本溯源,最终资金会重流A市场,有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以往的资管产品会借助信托通道以及多层嵌套方式流入股市,在去通道化背景下,这部分资金将面临清出的压力,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入市资金减少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有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4&保本理财和承诺收益的产品将消失
  浙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朱永利表示,人们最关心的要数银行理财产品会有何变化。新规之下,保本理财和承诺收益的产品将消失,理财产品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通过净值化的管理,人们都能清楚产品的风险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间,也将逐步建立起“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一方面,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资者改变过去的投资习惯。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积极和健康的,有利于市场及其参与者更加成熟。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打破刚兑,资金一部分会回流传统储蓄业务,同业、零售理财产品规模会缩小。长期来看,对于商业银行开展理财的激励在下降,回归传统储蓄贷款业务的概率较大。
  对信托公司来说,短期内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冲击。资管新规中提到的去除刚兑和杠杆控制资金池、消除嵌套等一系列要求,都是信托行业的要求。在资管行业中,信托公司是历史最悠久的资管机构,经过将近40年发展,监管规制、监管管理办法是最全且经验最丰富的,自身有一个金字塔状从上到下系统的管理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对信托公司是一个好事。”
  对于券商资管有利于投研能力较强的自营业务的规模扩大,集合理财的一些高杠杆、通道业务产品会逐步退出。对公募基金的冲击主要是货币基金的影响,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引发公募基金规模缩水,但长期来看,凭着丰富的投资经验,规范管理后反而会进一步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认为,新规保险资管业务的发展构建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金市场份额有望上升。在资金来源方面,保险资管市场占比有望上升。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传统的稳健型的投资主体,无论是传统的保费受托管理业务,还是主动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保险资管严格的风控措施和稳健的投资风格都将使其成为一些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资金首要考虑的投资标的之一。从投资端来说,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保险资管有比较优势。保险资管本身处于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之中,资管新规消除嵌套、净值化管理等规定对保险资管投资渠道和方式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来说,保险资管受冲击最小,业务开展基本不受影响。
  本报综合《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编辑:罗宁
更多新闻马上拿起手机微信搜索nnnews2008 关注南宁新闻网官方微信,小新等你哦~!
相关新闻: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银行理财对于资产管理新规的理解及应对
&日前,人民从金融稳定的角度,联合几大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资管新规将对资产管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银行理财作为资管行业新兴进入者和规模宏大的市场主体,理应对资管新规下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分析,积极加以应对,以免业务过度震荡,偏离监管部门治理并规范发展银行理财的本意。由于资管新规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众多,本文力图从银行理财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银行理财如何理解资管新规
  资产管理行业蓬勃发展多年,监管部门偏向于将其认定为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门,并在一些场合多次表态资管业务存在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和规避宏观调控等问题,资管行业的发展多少带了点野蛮生长的标签。从银行理财业务来看,过去十多年发展成果显著,满足了社会各界的投资理财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了实体经济。但从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理财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反馈的信息来看,上述资管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在银行理财业务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是银行理财自身业务特点的原因,一些操作也是行业普遍的惯常做法。银行理财做大做强,必须要创新,要发展,要守规矩,从这个意义上说,资管新规的出台适逢其时。
  银行理财的业务属性定性清楚,属性仍未明确界定
  按照资管新规的定义,资产管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投资者委托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银行非保本属于资产管理产品的一个类别。银行理财遵循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由此,银行理财代客理财,业务属性中更多是委托代理的特质得以明晰。但从严格的法律层面来看,资管新规仍然没有明确界定银行理财的法律属性。
  资管行业发展接近20年,目前还未有任何一部上位法来支撑其业务发展。即便如《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也仅是就某类业务和产品进行了局部规范。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达到29.1万亿元,与资管行业其他主体的关系日渐密切,但银行理财与投资人之间的本源关系如何定位仍存在争议。目前,我国资产管理领域的法律关系主要有债权债务关系、信托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三种,银行理财究竟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还是信托关系一直未有定论。资管新规把资管业务界定为金融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的金融服务,按照此逻辑,资管业务应该是先接受投资者的委托,再进行投资。然而,现实中银行理财往往是先设计发售理财产品,后接受委托,且银行理财无需委托人批准即可直接下单进行投资。需要注意的是,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托关系对于委托财产的所有权定位完全不同,如果简单地把银行理财定位为委托代理关系,则存在与业务操作实践不尽一致的地方。2017年2月资管新规内审稿中曾经把《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法》作为新规的法律依据,但在11月底的征求意见稿中却删除了相关表述,从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犹豫。银行理财的法律属性不明晰,就可能影响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划分,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权责界限不明晰,导致业务运营层面银行的理财开立账户、登记注册等微观操作面临一系列问题。
  保本理财未来不确定性加大,面临撤并甚至消亡的风险
  按照资管新规定义,资产管理为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这可能引起对保本理财能否继续存在的担忧。目前,银行保本理财分为两类,即保本保收益产品和保本不保收益产品,资管新规如果仅限于规范前者,则保本理财尚有发展空间,如果二者皆为禁止对象,则银行保本理财面临下档的风险。按照通常的理解,保本理财属于表内资产管理,正好在资管新规限制之内。对于保本理财的管理和处置,监管层的想法也许是希望将其从资产管理业务统计表中拿掉,放到负债端的银行存款科目,按照要求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护基金等,让银行慢慢退出这一业务范畴,但这却对银行理财带来负面冲击。
  2016年底,银行保本理财规模为5.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业务的25%,各家银行保本理财在全部理财业务中的比例为20%~30%。考虑到保本理财是银行吸纳存款的主要工具,也是对公和机构客户极为看重的投资标的,如果禁止开展保本理财业务,将使银行丧失一个重要的信用产品,并引起理财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下滑,银行理财需要研究重视保本理财的转型和创新,以保证其生存空间。
  非保本理财的净值化管理需要厘清资产估值法则,并争取投资者的认同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一直引导银行理财往开放式、净值化方向发展,期望通过净值化管理将理财产品管理和运作的风险真正过手给投资人,资管新规则将这一思路正式固定下来。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表示将制定确定净值生成的公允价值规则。目前国内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一部分属于伪净值,这类产品仍然给客户提供预期收益,在估值上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借以平滑产品净值波动风险,距离真正的净值型产品尚存在不小差距。这类净值型产品名义上有别于预期收益率产品,但实际上不过是采用了另外一种产品报价形式。另一部分银行发行的更为接近市场理念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因为相当程度上难以消除资本市场动荡的传递,导致产品净值波动剧烈,发售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类产品规模占比为5%~10%,并未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
  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需要解决的最大障碍是估值问题。目前理财资金投资的主要资产大类是非标和债券,非标资产由于交易性特征不明显,如何真正反映其价值和潜在风险是净值化管理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目前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资产大多由本行产生,而理财产品又托管在本行,非标资产的公允估值更可能因为利益冲突难以服众。按照通常的逻辑和业务实践,非标资产应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并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动态反映其资产价值。不过,按照银监会的口径,目前非标资产包括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件的股权性融资,以及后来增补的股票质押式回购、收益凭证和产业基金等资产。显然,每一类非标资产的独特性将导致其估值方法和理念存在极大差异,这单靠银行理财自身已经难以解决。故而,非标资产估值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性问题,其估值准则、模型设定和核算等,需要等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明确。
  即便面对债券资产,估值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本质上这是一个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债券交易经常是以线下询价、线上完成的方式进行,债券的价值确定并没有交易所市场那样规则清晰。实践中,市场上有官方的中债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债券估值,但使用谁的标准并未有清晰说法。另外,一些债券属于跨市场品种,分别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中债登和中证登也分别有自身的估值方法,导致某些债券存在不同的市场估值,这也是现实的问题。此外,银行间市场还存在大量的类债券、ABS产品,这些券种的流动性相对较差,交易不活跃,如何准确估算其价值仍然存疑。总之,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银行资产管理回归资管本源,需要监管部门在顶层设计环节给予权威指引,厘清这些技术性细节。
  从银行理财运营多年的实践来看,投资者更愿意接受带有刚性兑付性质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对于净值型产品认知较少。银行理财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投资者对银行信用背书下理财产品固定收益预期的信任。如果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则难以保证其收益的稳定增长,如同债券型基金发展的差强人意的。如果按照资管新规简单地实施净值化管理,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可能受到巨大影响,投资者的认同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并给银行理财带来负向冲击。
  产品新分类影响理财业务设计与运作,理财产品生态彻底改变
  资管新规从几个维度划分了银行理财产品,并创造性提出一些新的产品概念。总结如下:
  首先是按照产品募集方式,将银行理财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在这里首次提出银行理财公募和私募的概念。参照公募基金,银理财投资者超过200人将自动被列入公募产品之列。可以预料,银监会将会推出类似于公募基金的若干银行理财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流动性管理规定、信息披露准则、巨额赎回管理、估值准则等。
  其次是按照产品投向,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和混合类四种,前三类产品投资相应类型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相对自由一些。这也参照了现行公募基金管理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一般超过公募产品200人的认证标准,而按照规定,公募产品只能投资风险低、流动性强的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且债权类资产比例需超过80%,不得投资于银行信贷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可以预料,今后银行理财产品将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固定收益类业务将成为银行理财中间收入的主要黄金矿。另外,除了债转股类投向的产品以外,包括权益类理财产品在内的其他产品需要报银监会审批,预料监管部门将会对此从严控制,银行理财产品的生态将彻底改变。
  最后是按照产品开放周期,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这与目前银行理财的现状并无二致。资管新规要求,封闭式产品最短期限需超过三个月,如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权及收益权的,银行理财只能发行封闭式产品。目前,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开放式产品居多,封闭式产品并不是主流,封闭式产品的最短期限有低至一个月的。资管新规将封闭式产品期限延长,可能对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投资习惯、银行负债端的流动性管理都有一定的考验。另外,资管新规对投资未上市股权类资产施加的封闭性产品发行限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理财资金投资政府购买、PPP和产业基金类资产,无论是以明股实债的方式,还是以真正股权投资的方式,政策利空的同时将促使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进行转型。
  强制第三方托管倒逼理财资金池转型,非标期限错配基本禁止
  资金池-资产池运营模式贯穿理财业务的始终,并被认为是银行理财规模迅速扩大的重磅武器。在这一模式下,银行通过在资金端发行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形成池子,资产端则投向非标和债券等资产,实际操作中存在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多路资金对应多个资产、理财产品之间相互交易等问题。资金池的模式并不为银行理财所独享,很多资管业务如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同业业务和产业基金等做大做强也依赖于资金池模式,即便银行最本源的存贷款业务某种程度上也是资金池模式。银监会一直强调理财资金池业务模式的规范管理,包括不允许开展所谓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和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要求理财业务的“三单”管理、理财产品与资产一一对应、能够出具独立的财务报表等。以前监管部门对资金池的规范限制并未消灭这一业务模式,究其原因是资金池业务天然就是银行理财的基础,理财业务整体流动性是否能够保证、理财业务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与资金池经营有很大关系。依照资管新规,未来理财资金池可能需要转型为净值型定价的资金池,产品风险过手给投资者,产品之间不再以关联交易调节收益率。资金池业务的治理,最重要的是理财独立第三方托管,资管新规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未来资金池业务面临转型升级,可能往净值性开放式资产池方向靠拢。
  存在资金池就必然存在期限错配,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不能存在期限错配,如封闭式产品到期日不能晚于非标资产到期日,开放式产品不能晚于最近一个开放日,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或收益权的产品到期日需在股权退出日之前,基本消除了理财非标资产期限错配的空间。需要强调的是,资管新规对期限错配的限制仅限于非标资产,对于公开交易的标准化资产则不在期限错配的管制之列。如果理财资金配置标准化资产,例如信用债、ABS和股票等,则6个月的产品依然能够投资10年期国债或5年期信用债。可以预期,未来非标转标业务将是银行理财的重要行动方向。
  刚性兑付不复存在,理财产品收益稳定需考虑新的工具选项
  刚性兑付一直是银行理财业务得到投资者支持的秘密武器,理财业务在运营中通过资金池运作、各种兜底措施等保证了刚性兑付的实现,正是这些措施留下了影子银行和庞氏游戏等口实。监管部门一直对刚性兑付问题不予鼓励,资管新规在监管层面首次认定刚兑定义,对刚性兑付进行了精确界定。按照规定,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采取滚动式发售方式调节不同产品的收益、理财管理人募集资金偿付或通过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等方式,实现对于理财产品的保本保收益,均属性兑付行为。监管部门并对刚性兑付的认定制定了若干罚则,包括补交存款准备金和存款等,并明确了社会公开投诉举报机制、外部审计机构报告机制等,全方位封杀刚性兑付行为,态度极其坚决。实际上,刚性兑付的真正大杀器是产品净值性管理原则的确立。要求理财产品价值形态实行净值化,用这样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将投资风险和收益过手给投资者,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财产品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原则,银行理财将不再是低风险产品。
  刚性兑付打破之后,银行理财的一些现有业务运营需要调整转型。如常用的资金池滚动发行,理财产品间的关联交易和资产转仓,以自营资金支持理财业务等业务模式将面临合规性问题。银行理财业务要实现稳健运营,保证投资者收益稳定性,就必须考虑新的工具选项。
  理财业务风险管控加速,风险准备金计提可能强化刚兑预期
  秉承严控资管业务风险底线,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资管新规全面加强了风险管控。就银行理财业务而言,除了合格投资者制度、建立理财子公司和强制实施理财第三方托管等体制机制性顶层设计外,资管新规也从具体业务操作层面实施了管控。
  一是进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资管业务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上限为全部产品余额的1%。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管理人违法违规、违反产品管理协议、操作错误和技术故障给资管产品财产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但不能用于资产出现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导致的损失。资管新规明确,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处理操作风险和其他非预期风险。就银行理财业务投资交易操作来看,发起层面有经办、复核、领导审核等流程,另外还需要将交易指令提交交易层面执行,后者负有交叉核对之责。应该说,银行理财产生操作风险的概率相对较小,即便出现操作风险,大概率的情况是银行自己内部消化了事,不大可能动用风险准备金进行对冲并扬名于世。故考虑到这个角度,资管新规关于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稍嫌高了一些。目前,由于银行理财的刚兑预期仍然强劲,且刚兑预期更多来自于产品投资者,而不是银行自身。如果不能给予市场适当的引导,而且各方面监管和管理主体守住闸门,则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可能强化投资者的刚兑预期,反而导致建立这个机制的真正目的被忽略。这方面信托业保障基金已经有前车之鉴,历史上个别信托产品无法兑付出现流动性危机,转而寻求保障基金拆借支持。银行理财需要特别注意这一事例。
  二是集中度管理。资管新规规定,单只公募资管产品投资证券或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能超过产品净资产的10%,同一机构发行的全部公募资管产品投资证券或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其市值的30%。全部开放式公募资管产品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过其流通股的15%,全部资管产品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过流通股的30%。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被动超标,需在限制条件解除后10日内调整合规。实际操作中,银行理财已经输入了这些理念。
  三是杠杆管理。要求开放式公募产品杠杆率控制在140%以内,封闭式私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超过200%,如果有通道的话,需要穿透计算。对于分级产品而言,固收类产品分级比例不得超过3∶1,权益类产品不超过1∶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不超过2∶1,且明确中间级份额与优先级份额合并计算比例指标。对于一些涉及分级的银行理财业务,如定增类理财、产业基金中的母子基金交易结构等,资管新规将形成一定冲击。总的来说,银行理财发行的分级理财产品原本就很少,且分级杠杆的比例要求证监会发布的8条规定已经涉及,并没有过分偏离预期。
  理财子公司设立箭在弦上,公司治理变革短期利空长期利好
  资管新规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管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应有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过渡期后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该银行可以托管理财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考虑到此前资管新规内审稿中列明银行资管业务可以由理财子公司或者资管业务专营部门开展,而此次拿掉了资管专营部门的说法。综合考虑,大部分银行开设子公司运作理财业务应该属于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从资产管理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层面来看,国外如摩根大通、瑞银和银行等先进银行的资管业务基本由子公司开展,这些国际性银行资管业务组织架构层面实质上只有一种模式,即子公司模式,且基本上为全资子公司。国内则有资管业务专营部门、资管部门与投行部门共存、资管部门为金融市场部内设二级部、资管业务总分部制各司其责等模式。此前,部分银行业向银监会报送设立理财子公司请示视为获批,此次资管新规中正式提出要求,未来由银行理财子公司经营理财业务应是已经拍板之事。
  理财子公司经营资管业务有利有弊。利空方面,一是因为理财子公司与母行的考核机制和利益核算不一致,短期内难以充分利用母行销售渠道优势,且理财子公司以自身名义发产品,剥离了现存的银行信用,可能导致理财业务规模增长下降。二是非标资产投资路径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理财非标多来自于分行,面临同业等部门的竞争,尤其是理财子公司标准化资产投资能力没有培育起来之前,分行提供非标资产的动力容易减弱。利好方面,首先是可以丰富投资理财业务功能。目前银行理财模式是在银行的牌照下做业务,而理财子公司理论上可以向不同监管部门申请牌照,例如私募股权投资牌照,理财子公司体制下机构投资者地位进一步明确。这将便于投贷联动,扩大理财资产投资范围,推动银行理财分享各类型资本市场发展红利。其次是理财子公司通过建立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从体制上解决投资管理的风险审批问题,有利于风险隔离,有助于推动业务发展。最后是有助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在人、财、物资源配置效率上优于资管专营部门。
  理财业务去通道减嵌套态势明显,委外投资穿透治理交叉金融
  银行理财业务的通道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很多通道用于规避信贷规模控制、扩大理财投资范围、规避业务资格限制、放大投资杠杆、填补投资管理能力不足等,帮助理财业务迅速扩大了规模。典型的一些通道业务,如银行相互购买理财产品,理财借道信托公司和基金子公司开展非标投资、理财委外投资等。由于法律关系模糊,导致出现风险时委托方和通道方互相推诿责任,加大金融市场风险。通道通常伴随着嵌套,银行理财通道形成过程各类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嵌套其中,出现了监管部门诟病的资金空转、杠杆不清、市场风险容易成倍扩散等问题,引发金融不稳定。资管新规致力于消除多层嵌套,要求监管机构对各类管理人开展资管业务实现平等待遇、平等准入,试图从根子上消除多层嵌套的空间。操作层面要求资管产品只能进行一层嵌套,不得进行多层嵌套。从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通道并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投资嵌套也增加了成本,银行理财提升自身投资管理能力,逐渐消除通道、减少嵌套应是应有之意。
  对于银行理财的委外投资,资管新规要求委托方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明确出资方不能让渡产品的最终管理责任。同时对委外投资实行穿透管理,要求向上穿透到投资者,向下穿透到底层资产。监管部门对于资管产品的强制第三方托管要求,以及央行建立的资产管理业务综合统计和业务信息搜集机制,保证了上述措施的实施。银行理财通过通道开展业务,进行多层级嵌套,委外投资难以穿透底层资产等,这些交叉金融层面的问题应该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得到有效治理。
  银行理财业务的应对
  银行理财过去十多年高速发展,甚至有的年份规模增速超过50%,这一趋势在2017年以来已经放缓。这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原因,也与理财业务自身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有关。银行理财在过去两年时而遇到资产荒,时而又面临资金荒,这与资产和资金市场庞大的存量与流动性充足有些不相称,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理财投资管理能力这个核心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目前,银行理财的盈利模式主要靠理财业务的利差收入带来利润,而不是资产管理行业通常的管理费收入。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的一些现有业务逻辑将被打破,短期内理财业务可能面临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波动,需要设计若干业务选项以寻找机遇,迎接挑战。
  沉稳应对全方位出击,稳住理财业务良好的发展势头
  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理财负债段和投资端分别承受压力。负债端保本理财业务的存续、净值化管理、封闭式产品要求、合格投资者制度、资金池治理和分级产品限制等,将会极大地限制理财资金的募集,并可能增加资金成本。投资端的打破刚兑预期、禁止非标期限错配、理财资金投向限制、去通道减少嵌套、杠杆率限制、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交易结构设计限制等,将会制约理财投资收益的提升。一升一降之间,银行理财的规模和利润增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从我国监管的实践来看,某个政策出台之后,往往存在一段政策的真空期,且监管部门一般会预留一些弹性空间以缓冲政策对业务的冲击,同时保证其政策裁量权。基于此,短期银行理财应冷静应对,并积极出击,进行新形势下的业务布局。
  从目前来看,可以有一些工具选项。一是促进保本理财业务模式转型。目前保本理财在银行信用支持下保本保收益,更多的是一种信用保本概念,而非技术性保本。银行理财可以仿照结构性存款的方式,设计发行新型策略式保本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属于普通的理财产品,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事实上的理财保本保收益,从而将银行信用置换出来,以符合监管要求。二是通过平衡估值方法技术,赋予理财产品净值型管理新的含义。银行理财可以参照货币基金估值方法,适当缩短理财资产久期,并通过估值方法的选择和调整,限制大额赎回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控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避免避免产品模式突然变化给业务带来过分冲击。
  三是应在产品设计环节普遍性引入业绩报酬理念,稳定理财业务利润。有观点认为,资管新规不允许银行理财收取业绩报酬,影响了银行理财投资的积极性。经过反复研读资管新规,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事实依据。监管新规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时提及,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银行理财通过优秀的投资管理运作,为投资人赚取了超过市场基准的收益,这本身也是管理内容的一个体现。监管新规并未有任何地方、任何字眼禁止业绩报酬提取的说法。鉴于此,银行理财可以将业绩报酬认定为管理费用的一个类别进行收取,并在理财产品设计环节进行体现。
  四是大力拓展银行理财销售渠道,推动下调理财起售金额,做大理财业务规模。监管新规提到了金融机构代理销售其他机构发行资管产品的资质条件,同时也打开了包括非金融机构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资管产品的窗户。银行理财应该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汇报、协调,积极布局非金融机构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推动银行理财产品起售金额下调,为理财规模的稳定壮大插上腾飞的翅膀。
  更加重视固定收益类业务的坚守和开拓,打牢银行理财发展的根基
  按照资管新规,可以预计未来银行理财将主要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业务历来就是银行理财的压舱石,以非标资产和债券资产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为银行理财给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立下了汗马功劳。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非标资产和债券资产有其核心的合理逻辑。由于非标资产收益相对稳定,且银行对非标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经验丰富,这类资产不容易出现问题。对于债券资产,银行理财投资基本执行持有到期策略,不受市场价值波动的影响。如2016年下半年资本市场股债双杀,以及2017年10月后资本市场下行势头明显,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多次触及4%的罕见高位,许多资产管理产品净值巨幅下跌,银行理财依靠非标资产和持有到期策略的债券配置,才规避了巨大的市场风险,稳住了阵脚。故而,银行理财应更加重视固定收益类业务的开拓布局,将这一传统优势坚决守住。
  一是在现有业务基础上,继续执行固定“收益+战略”,增加债券类资产的可投范围。市场上的债券资产众多,除了普通的金融债和信用债之外,还有可转换债、可交换债、分级A、ABS等固收类资产,且近年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明显加大了债券品种的创新,银行理财可投资产的范围大大扩充。银行理财应该认真分析债券市场的运行特点,分析各类别债券的特征,加强与后台审批风险部门的紧密沟通,扩大可投债券资产的品种和范围,打牢理财投资债券的坚实基础。鉴于债券固收类资产的极端重要性,这方面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不为过。
  二是推动非标资产转标,延展理财资金的可投范围。资管新规直接将银行理财投资的资产分为标准化资产和非标准化资产,非标资产禁止期限错配,标准化资产则不受期限错配限制。这无疑指明了非标资产的发展方向,即由于非标资产投资极大的不便利,应该重点考虑非标转标。目前市场上非标转标有若干方式,提供非标转标的交易场所也有七八家之多,银行理财应该积极推进该业务的进行。
  合理规划创新类业务的布局,展现银行理财的勃勃生机
  资管新规的一些条款,对银行理财的某些新型业务造成了一定困扰。如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需为封闭式产品,产品到期日不能超过股权退出日等。这将对银行理财领域一些资本市场类理财产品的顺利运行造成障碍。目前,银行理财正在发展一些新型理财业务,如并购理财、产业基金投资、政府购买理财、私募股权投资等,有的资产甚至没有明确的投资期限,交易结构也相对复杂。尽管银行内部风控条线秉承从严控制的原则,例如对一些无固定到期期限、无固定收益和无明确退出方式的资产投资进行审批控制,但资管新规对此似乎关上了大门。资管新规要求除债转股类投向的产品以外,包括权益类理财产品在内的其他产品需报监管部门审批,这也增加了此类产品的发行难度。作为银行理财,在顺应监管趋势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找可行的路径,合理研究、规划、创新理财类业务的布局,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展现银行理财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重视培育投资研究内功,打造银行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研究能力是资产管理机构必须要培育的能力,纵观国内外的主流资管机构,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投资研究能力的提升是保证投资管理的基础,研究结论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成败得失。国际上如摩根大通、瑞银等银行控股模式下资产管理业务做得比较好的机构,都拥有在市场上影响力巨大的研究人才,国内的中金公司、(,)等机构也同样如此。投资研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对资产管理发展方向的判断,关系到对所投资对象市场运行逻辑的把握,这个内功的练成只能靠内在培育,而难以靠外包来解决。未来,银行理财将主要定位为机构投资者的角色,需要以投资研究推动业务发展,获取投资者的信任,也需要通过投资研究与市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充当银行理财的另类发言人和形象代言人。  目前,国内银行资管部门专门设立研究团队的银行还不算多,许多银行资管部门的研究工作更多与产品创新研发及市场开拓工作布局在一起,投资研究人才的培养、考核激励、职级晋升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导致员工投入到这样一个对专业素养要求高,需要全天候关注各方面动态,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领域存在极大的畏难情绪。对于资产管理、代客理财这样一个高大上的行业,未来树立自身的特色,不被外部机构所误导,这一切需要改变。不远的将来,以投资研究为基础打造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在投资研究和投资管理方面直接建立人才交汇连接的通道,通过培育核心的资管能力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这应是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应有之意,银行理财对此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兴旺 HF015)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银行理财对于资产管理新规的理解及应对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