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泡泡鱼网咖网咖怎样到福州路新华书店

服务器拒绝请求往事钩沉:福州路文化街也有人间烟火气 -ZAKER新闻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徐婉青
14:08福州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文人墨客的集散地,这条充满书香气息的文化街其实也有人间烟火的一面。书香扑面文化街福州路是中心城区里一条颇有知名度的马路,其地理位置很是优越:东头延伸到外滩,且正好在外滩的中间地带;西头则直通人民广场。福州路在新中国成立前叫四马路,因为当时英租界里现在的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依次排下来,福州路正好排行第四。四马路在旧社会有名气,还由于福州路西藏路口的会乐里是著名的长三堂子,再加上现在的人民广场当年是远东著名的跑马厅,这就给这条马路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风尘之气。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州路脱胎换骨,逐渐演变成了文化街。福州路由东向西,与其交汇的横马路有十二条,在福州路的街面上,尤其是湖北路至河南路之间,卖文房四宝的商店鳞次栉比,店多成市,自然产生了集聚效应。再加上新华书店、古籍书店、旧书店、外文书店等相继开出,走在这段马路上真使人有书香扑面之感。福州路上的笔墨纸砚店都是有来头的,朵云轩、周虎臣等中华老字号都把本店设在这里。文具店也有好几家,小时候印象较深的是 " 百新 ",因其开面最大。喜欢舞文弄墨之人一般都会在福州路上流连,即使在停课的年代,也都离不开笔墨纸砚,所以这条路也是生意兴旺的。当然,那时盛销的纸张不是练书法的宣纸,而是写大幅标语的大红纸,毛笔基本以中楷大楷甚至排笔为主,小楷笔基本无用武之地。那时店内的商品不少都是自制自销的,为的是维护品牌的声誉,有的甚至是前店后工厂,所以顾客基本上无购入伪劣商品之虞。现今这些名店的品牌犹在,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恐已难以维持自产自销的经营路线了。采购进货的商品难保正宗,尤其在贴牌生产、加盟等 " 花花路子 " 下,笔墨纸砚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却难以完全保证。可见,倘若无社会诚信体系的护驾和政府的市场监管,难免生出 " 龙种 " 变 " 跳蚤 " 的无奈。古籍书店福州路上书店多,规模最大的自然是福州路河南路口的新华书店。" 文革 " 刚结束时,第一批外国文学翻译过来让人耳目一新。俄罗斯文学作品《普希金诗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法国文学作品《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基督山恩仇记》《悲惨世界》,还有意大利著名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斯》等公开销售,引来了大批久旱逢甘霖的读者通宵排队,每个从人群里挤出来的人手里都捧着厚厚的一叠书,虽然浑身都冒着汗,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惊喜的笑容。再后来美国文学作品也上市了,印象深刻的有阿瑟黑利的《钱商》《航空港》《大饭店》。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书店从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到 80 年代初都设有一个不公开对外营业的专供内部书籍的楼层,地点在二楼,楼道口的墙壁上贴有一张纸,上书 " 内部供应 " 的字样,使得一般顾客望而却步。不过,知情者只要放胆走进去,并没有人阻拦。里面陈列的书曰 " 内部参考 " 书,意思为不公开销售,只供内部研究参考用。书架上有诸如《病夫治国》《卡扎菲与利比亚》《第三帝国的兴亡》等。那时我的工作单位就在南京路四川路口与德大西餐馆同一栋大楼里,离那书店就十来分钟步行路程,所以午饭后经常溜达过去直接上二楼找书买书,心中还常有一份窃喜。一度,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和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虽然未闭门谢客,但是由于那时凡是旧书、古籍书都有 " 封资修 " 的嫌疑,所以旧书店没有旧书可卖,古籍书店里曾看到过《水浒传》,也是供批判用的。外文书店里则只有阿尔巴尼亚画报和朝鲜、罗马尼亚的报纸。外文书店阳春白雪接地气 福州路虽然以 " 文化 " 而知名,但也少不了人间烟火气。福州路西藏路汉口路云南路围合内的方寸之地,上世纪 90 年代经过动迁建成了现在的来福士广场,可是当年这街坊内的平民生活气息常常令原住民回想。且说西北角上的丁香饭店,解放前是万寿山酒楼。我无缘看到当年酒楼的阳春白雪,但却领略了丁香饭店的下里巴人。上海人偶然也消费得起的,就是九分钱一碗的阳春面,汤清带红,葱花碧绿生青,面条软硬适中,宽汤细面,又香又鲜,既能果腹,又有口舌之愉。现在宾馆里也有所谓的阳春面供应,尽管有其色,但未必有其味,始终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面对吃剩下的清汤寡水思索良久,顿有所悟:油腥不对!若无猪油,哪有沪上阳春面香呢?光面解决温饱,如要增加营养,在面上加 " 浇头 ",就是因人而异个性化了,所谓丰简自便,各由其人。现在政府出台的一些民生政策,也有普惠制上加因人而异的 " 小灶 ",上海人就形象地称之为阳春面加浇头。当年的丁香饭店称为饭店,当然供应饭菜。诸多菜肴中入我孩提时代记忆的是八分一碗的肉皮汤。肉皮汤的肉皮是猪腿肉上 " 披 " 下来的。砧墩师傅用薄刀将皮上肉剔净,皮张剔得越薄越好,肉皮晾在风中阴干,让油在通风环境中耗完,再放到大油锅中炸松,然后放入水中浸发 , 等到肉皮浸泡得松扑扑如海绵状后再切成小块入高汤煨透。此时肉皮内浸润透了高汤的鲜美,肉皮松软,入口滑腻,唇抿齿嚼,鲜味从松软的肉皮中渗出,游移在唇齿之间,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弄一碗肉皮汤回家也算开荤了,所以那时候买一碗肉皮汤却是要带一只小钢种镬子去,为的是让饭店多加一勺汤,拿回家供全家享用。逢到寒冬腊月天,用滚烫的肉皮汤淘饭,再加入点自家制作的烂糊肉丝,吃下去顿感浑身暖意浓浓,是萧条冬天里的温馨回忆。丁香饭店朝东贴隔壁有一小弄堂,是会乐里的小支弄。这个小弄堂口开有一爿熟食店,每到中午、晚上两个市口,总有七八个人排队买熟食。隔着玻璃橱窗,看看浓油赤酱的肉食和鱼肴,鼻息里混着五香味的豆制品,饥肠辘辘中勾起食欲无限。那时包装食品还没塑料袋,基本上是土黄色的牛皮纸当道。店内的师傅用秤杆称好熟食后,把熟食在木砧上一放,用菜刀斩好码齐,摊放在牛皮纸上,量小的用手包成三角包,量稍多的包成四方包,如果谁一次买了三四包就是家里请客开大荤了。手里捧着三四个牛皮纸包走进弄堂里一定会吸引住不少小孩子的目光和鼻息,这目光和鼻息能一直把你送得很远。熟食里较受寻常人家青睐的当数猪头肉了。白切猪头肉 7 分一两,买上三两左右,足以回家咪老酒了。熟食店的隔壁是米店,洋籼米、粳米、标准粉、精白粉、切面、馄饨皮子等等一应俱全。米店的贴隔壁有一爿口琴店和一爿糕团店。口琴店实际上是国光口琴厂的门市部,那年头有一个国光口琴含在口中,吸气吹气之间让当时风靡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等 " 神曲 " 悠扬地从一个个小方格内飘荡出来,是时尚和洋气的标志。几曲罢了,弄堂里的邻家阿哥掏出手帕将口琴上的口水抹干,然后用手帕把口琴包起来放入裤兜里,这动作酷得让一些小伙伴羡慕嫉妒恨。米店朝东还有一个 17 路电车司乘人员的休息室兼调度室,这是第一个嵌入我记忆中的公交车。此车以通北路为起点站,打浦桥为终点站,终点站正是我爸妈的居住地区。当我调皮不听话时,外公外婆就用 " 再不听话就送侬到打浦桥去 " 的话来吓唬我。在周围人的语境里人民广场是独一无二的上海圣地,我想打浦桥既然是终点站,一定是乡下头了。夏天乘风凉时我们也时常坐在车站旁,看着 17 路进站出站,上客落客。看着人们挤车,久而久之也看出点门道:可侧身对门以方便切入,如果位置稍后,尽可能站在高个子前面,可以借势被裹挟着挤上车。有时候为了寻求一点刺激,看到车要进站了,就捡起地上的小石子扔到马路上,听轮胎碾上发出 " 格嘣 " 响声,也算是聊慰寂寞了。会乐里旧照陈年往事自难忘 车站过去就是会乐里总弄堂口了,而紧挨弄口有个小烟纸店,每天最早开门最晚打烊。店小只有两开间门面,但牙刷牙膏香肥皂草纸毛巾电灯泡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还有勇士牌、飞马牌、大前门、牡丹牌香烟等可以成包买,也有论支买的,生意做得很活,与此相配套的所谓自来火也是可以拆开销售的。再旁边就是惠民药房,三开间门面,但大众化药品却是备齐的。我小时候经常伤风感冒,老人有高血压、胃病等,所以记得常常在药房里买阿司匹林、鼻眼净、利血平、胃舒平等。紧邻药房是大西洋西菜社。后来这店名不合时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 " 违和感 ",改为清真饭店。店里最有名的是涮羊肉。小时候听大人说,涮羊肉很贵也很鲜美,但我想不通,切得薄如纸片的羊肉怎么有肉味呢?半生不熟的半透明的羊肉怎么会比红烧肉好吃呢?但下课回家路上,我和小伙伴们会在饭店外,隔着透明玻璃窗向里望,看砧板师傅把冻成块的羊肉,用薄刀切出极薄极薄的如蝉翼般的羊肉片,欣赏刀功饱眼福,并想象羊肉在滚烫的水里涮过的味道。再转个弯到云南路口,会乐里的东一支弄口,饭店的后门就开在里面。有待宰的羊到了,饭店把支弄口的铁栏杆门关了,在弄口拦出一个临时羊棚,把活羊圈在里面。我常常看到屠夫穿着白大褂,用手抓着羊的两角,拖羊出栏宰杀,而羊则用纤细的羊足抵在地上作最后的无奈挣扎。羊是有灵性的,知其将死,其鸣也哀,凄切的叫声令人不忍,隔着铁栅栏也能看到羊的恐惧眼神甚至眼眶里的泪水。在福州路南侧、云南路口有一小诊所,名为联合诊所,比现在的地段医院还要规模小,后遇学龄儿童入学高峰时还曾一度改成云南中路小学分校。那时候周围里弄里的居民遇到小毛小病都在那里配药打针,很是方便。过了云南路往东以前还有王宝和大酒店、青莲阁茶楼、陆稿荐肉庄、四马路菜场、浙江电影院等,都是和平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去处。王宝和以大闸蟹和黄酒称雄一方,它卖的大闸蟹从来不屑于打阳澄湖的牌子,而是直呼为王宝和大闸蟹。虽然它自己不直接养蟹,人家也不问从何处定购,只要是王宝和大闸蟹配上王宝和的黄酒及店家配制的蟹料,一经组合,就在消费者中有了号召力。福州路上的青莲阁茶楼老照片青莲阁茶楼历史悠久,是清末到民国的老字号茶楼,据说 " 青莲 " 二字取自于李白 " 青莲居士 " 之雅号。茶楼有上下两层,地下是游乐场,以杂耍、说唱、摊贩等招徕客人,楼上摆开红木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由于地处福州路繁华地带,当电影进入上海时,还曾作为固定的放映点,可谓红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前那里鱼龙混杂,青红帮人物经常光顾此地,毒品等非法交易也经常在这里进行。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其饮茶小吃的功能,到上世纪 60 年代逐渐转变为饭店。陆稿荐肉庄是块金字招牌,来源于无锡,起步于清朝同治年间,由于诚信经营和乐善好施,在江南一带陆续开出分店,成为经营生熟猪肉的名店。现今这块肉庄老品牌盛名不在,实在令人遗憾。四马路菜场则是市中心最大的室内菜场之一,和虹口区的三角地菜场、卢湾区的八仙桥菜场等齐名。每天早上五点多,这个上下两层的菜场就人声鼎沸起来,蔬菜、肉类、水产品、豆制品、家禽、腌制品等应有尽有。为了让双职工家庭方便,菜市场还有配料齐全的盆菜供应,买回家直接下锅烹饪即可,省却了拾掇、切配等前道工序。现在这个颇负声名的室内菜市场已不复存在,场所已变身为大上海数以万计的餐饮店中的一家了。尽管如此,老菜场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其强大的地理基因还在顽强地表现出来。菜场已随餐饮去,路边菜场复重来。我曾特意在福州路、浙江路寻访,看到由菜场改建的餐饮店外面,路边尽是卖蔬菜的小贩,吆喝声不绝于耳。在它对面,浙江电影院依然健在,这个影院当时是闹市区票价最便宜的,因为影院里不是沙发椅子,而是连排的木头椅子,散场时,座板弹起来,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学生们经常光顾这个便宜的影院,学生票有时只有一角,甚至有过八分一张的,我在这家影院里就看过《渡江侦察记》《地雷战》《羊城暗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黑白电影。福州路现今虽然街区的尺幅依旧,但是我行走在路上总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不一样的不仅是店容店貌,还有从支马路上闲逛出来的人的作派,都与记忆中的景象有距离感。陈年往事,人文记忆,如今俱付笑谈中。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厦门头条8小时前
快快南京昨天
广州生活君昨天
广州吃货昨天
日报兰州昨天
深圳热点昨天
吉林长春10小时前
大连9小时前
快快南京4小时前
成都生活君13小时前
北京4小时前
快快南京6小时前
厦门头条8小时前
资讯贵阳4小时前
南宁观察4小时前老上海影集(七)——福州路【75P】
我的图书馆
老上海影集(七)——福州路【75P】
&&&&&&旧时南京路称“大马路”,而与之平行的福州路则称“四马路”。若时光倒流至1903年(上海开埠60周年),最大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当推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图为清末福州路。清末,任凭偌大的中国江河日下,清王朝大厦将倾,这里却依然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这条马路上,妓女、戏子、官员、商人和文人都有其位置,三教九流混杂其中,醉生梦死,为旧上海“浮世绘”写真。
&&&&&&光绪十三年,浦东人顾松泉辞去大英医院(药房)的职务,出来与友人合伙筹备创设中西大药房(如图)。原址福州路313号山东路口(西南角),1915年前后,大药房迁至福州路272号中和里口,门面扩大为四开间,扩充营业。药房的招牌名称原为“中国大药房”,经合伙人商议,认为“中国”两字不能表示经营西药的性质,又拟改为“申西”,却又觉不够响亮,最后定为“中西大药房”。顾脱离英商药房,自筹华商药房(上海首家)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报》刊文《论西药渐行于中土》予以报道。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日,中西药房正式开业。这是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西药房,打破了30多年来上海西药市场被外商独占的局面。中西大药房经过多年的积极经营,资金积累递增很快。光绪三十二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四五万元,从业人员陆续增至30人左右,并开始在上海市和外埠设立分店。民国12年9月11日,顾念自己年事已高(年过六十),精力日衰,儿子又庸懦无能,遂决意将中西大药房的牌号、生财、存货共作价5万元(其中2万元系牌号,3万元系存货)出盘给中法药房。
&&&&&&崭新时髦的南京路在北面崛起后,福州路因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式的街道、老牌的商家、老派的经营、老一代的顾客......,加之较为低廉的房价,成为书店、报馆、书场等首选之地。图1、2为民国初期的福州路。1946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列31家书店,其中14家坐落在福州路上,另有11家位于与福州路交汇的河南路、山东路口。网友随意兄观察细致,经查《百业指南》上册图8,图为福州路福建路口东望,图1左右面的确印反了。图1左侧有“義和興袜衫厰”店招(字样都反了,应位于右侧即今吴宫饭店处);图1右侧是“恒昌绸缎局”(应位于左侧即今古籍书店处。
&&&&&&福州路市面兴起,各帮餐馆纷至沓来。之后,这些馆子,有的歇业,有的北迁,更多的新馆在福州路开张。图为福州路浙江路口北望,西北角路口是老济和酒店(福州路592号,即今老半斋处),沿浙江路再往北可看到金山袜厂。
&&&&&&&清同治二年,生昌番菜馆在虹口老大桥直街3号开设,经营面包番菜。光绪九年,迁福州路343号近山西路口,改为杏花楼,经营西式菜肴和茶食。图1为1932年福州路,图2为同一地段约10年后的街景,左侧泰东图书局。这家书局曾与郭沫若、创造社有一段文缘。
&&&&&&&四马路是吃喝玩乐的地方,但也有不少文化人在这种松弛放荡的氛围下做着中规中矩的正经事:编书、出版、演讲、办学会、开书局(店)等。图为1937年的福州路街景,右侧中间的宝塔楼即当年福州路山东路口的时报馆。
&&&&& 福州路(四马路)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和毗邻的广东路相比,福州路更有文化气息,且呈现出中西混合之特色。图为1940年夏福州路上发大水,右側為老巡捕房,前方為河南路口(经网友随意兄识别)。老巡捕房与旧上海财政局稽征处大楼相连(福州路北侧),福州路河南路口北首转角即中英大药房(对面即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
&&&&&&福州路(四马路)娱乐业的繁荣带动了周边马路街市的兴旺,附近的马路兴起了与之配套的商业:化妆品、戏袍、绸布、女鞋等。图为广东路中段鞋袜店集中的地方(随意兄识别此图为山東路口西望)。
&&&&&&&福州路繁荣之前,北市最热闹的街市要数广东路。开埠初,河南路以东段碎石路,称北门路、北门街。后向西延筑,河南路至福建路段,名宝善街;福建路至浙江路段,名东正丰街;1862年东正丰街向西延伸至西藏路段,名西正丰街。186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将全路统一改名为广东路,俗称五马路。华商在此携资开店,狭窄的街道挤满了中国式的酒肆、茶楼、戏院、货栈。图为1930年广东路正丰街422号上海金星领带公司,门口竟有持枪的警察?还悬挂有贵行电话号码的牌子。
&&&&&&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潮州人专营的鸦片零售店开始大量出现在广东路上,发了不小的烟土财。鸦片生意令宝善街名声在外。图1为大美公司的钟表拍卖广告;图2为信昌祥绸布店西式男女服装的广告。
&&&&&&&福建路中段(今福建中路)原名石路,在此聚集了很多绸缎局(店),与书局(店)众多的福州路一样,各具特色。图为福建路近福州路口街景(南望,路口是振大绸缎局,福州路451号)。
&&&&&&“商北客尽停车,不羡陶朱只羡花。箫管笙歌终夜闹,如何不听市声哗。”像许多城市一样,上海在外滩、南京路、江西路等金融商务区背后,有着与之相应的福州路休闲娱乐区。竞争搏斗之后,需要的是轻松欢愉的饮食男女。
&&&&& 福州路娱乐的色彩是由妓女和戏子涂抹,这一带于十九世纪末就有大小戏园三十余家,,书寓妓院多如牛毛。“书寓”是堂子中的最高等级,其房舍上乘,房内设施高雅,妓女称为“先生”,除年轻貌美外,精通琴棋书画。会乐里(福州路726-750号,今来福士大厦处)建于十九世纪末,1924年重建为新式石库门里弄,共28幢均开设妓院。沿福州路街面房有惠民、大中华药房,中央、大西洋欧美菜社等;沿西藏中路街面房则有饭店、舞厅等(参见《百业指南》上册图11)。图1为会乐里,图2为妓院内景。
&&&&&&上海的堂子业最早出现在明代,当时从业姑娘大多来自苏州,并在黄浦江、吴淞江上的一条条花船中接客,接客对象大多是各乡来沪投考秀才的读书人。到清代,上海县城西门一带常驻扎重兵,娼妓开始登陆。到乾隆、嘉庆年间,半公开营业的妓院已开始盛行。光绪以后,上海的堂子业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等级制度。一等为“书寓”;二等为““长三堂子”,即陪酒或同床或打茶围吃点心均收三块,故得名;三等为“二三堂子”;四等为“幺二堂子”。图为一组晚清上海妓女。
&&&&&&天蟾舞台,位于福州路701号云南路转角,坐西南朝东北。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英籍建筑师艾考脱兰设计,日开业,时名大新舞台。开台演员有李吉瑞、苟慧生、高庆奎、白玉昆、刘水奎等。1928年1月扩大舞台,改名上海舞台并附设影戏部放映日场电影。1930年再改名天声舞台。同年开设在现南京路浙江路角的天蟾舞台(人称“老天蟾”,参见新新舞台)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将班底及招牌迁此,遂改称天蟾舞台(因“老天蟾” 动迁,老板顾竹轩与租界当局洋人打官司,请求赔偿,官司一直打到英国法庭,以顾胜诉告终。)。1966年改名劳动剧场。1977年以来,一度成为沪剧主要演出场所。天蟾舞台,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天蟾”取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当时福州路上另一家知名舞台)的意思。“天蟾”得名以来,南北名伶巨匠对此舞台情有独钟。上世纪内,历代菊坛大师竞相粉墨登场于此,以至梨园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今改称天蟾逸夫舞台。图左为天蟾舞台,右为名伶李少堂(1898)。
&&&&&&机关布景中国戏曲舞台的一种布景形式。以表现离奇景象和迅速变换场景为特征。多用于侦探、武侠、神怪等戏中。最早采用机关布景的是上海的新舞台。第一个采用机关布景的戏是侦探戏《就是我》,演出时间约在1917年。图1:京戏《新茶花》机关布景;图2:新剧《黑箱冤魂》;图3:机关布景连环京剧。
&&&&&&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番菜馆中,尤以一品香(西藏中路270号近和平电影院)、晋隆(南京路西藏路口东南角处)和大西洋(福州路710号近云南路口)三家最为有名。图为1917年一品香菜馆。一品香是其中最早开张(1917年),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还是当时一家挺有名的旅馆,番菜馆附设在旅馆底层(见图),和当年的“红灯区”(福州路)相邻,故青楼女和狎客为此店常客。晋隆番菜馆的菜肴在用料精细和烹饪火候上都要比另外两家略胜一筹。大西洋曾改印度咖喱饭店,后又改回族清真饭店。
&&&&&&提起甬菜馆,人们自然想起状元楼。旧上海几家著名的甬菜馆几乎全用“状元楼”作店名。湖北路上的一家状元楼据说是正宗的,牌子最老。二马路(今九江路)有甬江状元楼(529号,近福建路口)、四明状元楼(540号)。一见状元楼,就知道是甬菜馆。有些甬菜馆并不以状元楼做店招,却也很容易辨认。旧时甬菜馆中所用的桌椅清一色虎黄的,不同于他帮菜馆。据说,旧时甬菜馆排外陋习颇重,同乡人上门,菜肴地道,服务热情;若异乡人不与宁波亲友同往,往往会受冷遇。网友随意兄说,图中大新状元楼在湖北路207號,《百業指南》上為公和棉絨廠總發行所。难怪在《百业》上找了几遍没找到,也许歇业或迁址。湖北路旧称大新路,此店由此得名。照片为湖北路北望,大新状元楼门口还停了几辆黄包车,可见其生意红火,其北侧为中美服装公司(湖北路211号)。
&&&&&&&旧上海的酒店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酒店业在饮食业业中自成一派,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酒店本旨在酒不在菜,因为好酒的并不计较菜的好坏,而只求酒味醇厚。所以,早先酒店只卖冷菜。后来,兼营炒菜,渐成菜馆。旧上海名声最大的酒店是王恒豫和王宝和。王恒豫开在南市董家渡路,是上海酒店业的老大哥,名重一时。王宝和创建于1744年,由绍兴人王仁山创办,起先开在南市咸瓜街,1852年迁至南京路山西路口,1936年再迁四马路(今福州路603-605号)。王宝和专营绍兴黄酒,秋季做大闸蟹生意。图为清末馆子内景。
&&&&&&都城饭店,位于江西路180号福州路口,由华懋地产公司投资兴建,1934年建成,1935年开业。由公和洋行设计,楼高14层,高65米,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饭店之一。属于典型的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1964年,改名新城饭店。
&&&&&&&福州路附近是知识分子云集地方,从清末传教士办的墨海书局、格致公学,到《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影响巨大的传播媒介,以及执全国出版界之牛耳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这里几乎成了全国文化传播中心。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编译馆编译、中国近代化学鼻祖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向中西绅商集资并呈报北洋大臣李鸿章核准拨款,在福州路元芳花园北首,创办“格致书院”,李鸿章书写“格致书院”门额,于日开院,徐寿为首任山长(即院长)。格致书院地处广东路、北海路、广西北路交角地北海路150号。至1913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接办,改为华童公学。1916年迁现址新校舍,改名“格致公学”。1937年改为格致中学。图为格致公学1936年毕业生合影。
&&&&&&<font style="COLOR: #000000; FONT-SIZE: 12pt" color="#7a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上海(今汉口路740号,今扬子饭店所在地)创办中西女塾。1917年中西女塾迁入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55号)经家花园。1930年,改中西女中。中西女中后又与由咸丰元年创办的文纪女塾和道光三十年创办的裨文女塾合并的圣玛利亚女校合并,1952年改为上海女子中学(今市三女中)。图为中西女塾五年级学生合影。
&&&&&&&报馆街即望平街,曾名庙街,1865年,工部局定名山东路,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南京东路段),全长不足200米。以望平街为中心的十字形区域里,大小报馆毗连。图为山东路近福州路北望,路东侧有汉文正楷印书局(210号)。
&&&&&&&图1为福州路近山东中路段街景,是在福州路由东向西拍摄的,右侧宝塔形建筑(山东中路口)为时报馆原址,还有一家大观园番菜馆;图2为时报馆新楼;图3为印刷报纸的工人。狄葆贤于1921年建造报馆新楼,东南转角处矗立中国传统风格的八角形塔楼,飞檐翘角葫芦顶,但门洞为欧式拱券装饰。塔身周围挑出阳台,供游人登高赏景。
&&&&&&1872年,英人美查在汉口路望平街转角设馆创办《申报》(今汉口路309号)。申报馆大楼建成于1918年10月,是史量才不惜巨资建造的报业大楼,它不仅引来各国报人的羡慕,也吸引过世界大师的眼光。图1:辛亥革命时期的申报馆门前;图2:左侧申报馆老楼,右侧申报馆内景;图3:申报馆新楼;图4:申报馆营业部。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日),馆址汉口路274号(山东路与河南路之间段)。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报纸标榜&#8220;无党无偏&#8221;、&#8220;经济独立&#8221;。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新闻报》创办人叫福开森,武康路旧称就是为褒奖此公而得名。此报后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现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但物是人非,只是沿用旧报名而已。图1:报馆新楼;图2:报馆旧楼。
&&&&& 被上海报界称为&#8220;革命文豪&#8221;的章太炎也曾寓居福州路,利用租界内言论自由,为《苏报》等报刊写稿,号召反清革命。日,《苏报》被封,逮捕了章太炎。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这就是史上著名的&#8220;苏报案&#8221;。图为一组晚清时期上海出版的报纸。
&&&&& 商务印书馆,位于河南路211号近福州路口,与中华书局毗邻。它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美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于日始创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秉承&#8220;倡明教育,开启民智&#8221;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初期因以出版商业簿记为主,故得名商务。图为商务印书馆总发行部夜景。
&&&&&&中华书局,位于河南路221号福州路口,于日由陆费逵等筹资创办于上海。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书局及印刷厂被日军查封。次年迁重庆。1946年6月迁回上海。1954年5月迁北京。
&&&&&&大东书局是20世纪上半叶总部设于上海的一个重要民营出版发行机构。于1916年创办。发行所初设山西路近九江路段昼锦里,1921年迁到福州路110号,1931年又迁到福州路310号山东路口有正书局原址(图1),与世界书局毗邻。书局印刷所则曾数度迁徙。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大东书局内迁重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官僚资本侵入该局,由杜月笙任董事长,国民党人陶百川掌握局务。1949年,大东书局被军管,官股部分被没收;1956年,大东书局职工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华书店、大东印刷厂。
&&&&&&开明书店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开设的一个著名出版机构。日,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在上海宝山路宝山里60号正式成立开明书店;书店扩大后,发行所迁至福州路268号(如图。272弄西中和里3号也是开明书店用房)。淞沪会战中,开明书店梧州路总店毁于战火;1941年在广西桂林设立总办事处,后迁重庆,1946年迁回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物包括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林语堂《开明英文读本》等;1950年,开明书店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组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福州路近福建路口东望。图右侧有&#8220;荣华祥钟表眼镜行&#8221;(福州路445-447号)、&#8220;義和興&#8221;袜衫厰(441-443号,楼上吴宫旅舍,今吴宫大酒店前身)、&#8220;信乎棉布公司&#8221;(431号)等。路中央开过来一辆无轨电车......迎面骑脚踏车的年轻人,看上去蛮斯文厄,他上着白衬衫,下穿西短,令我想起幼时岁月。
&&&&&&韩子云在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屡次提到华众会。据前辈回忆,华众会在当年虽算不上最佳茶座,但因其地处四马路中段(今外文书店位置,图一),加之其他条件和机缘,使其成为旧上海茶楼中的佼佼者。华众会后更名青莲阁。&#8220;青莲&#8221;二字,取自诗仙李白之雅号。茶楼更名后,摆设和家具更加气派,大理石面的茶桌和古色古香的红木椅子,映衬出店堂雍贵氛围。青莲阁茗料丰备,可供茶客任意选择,生意当然也就非同一般。茶楼后来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正当茶楼主人想盘出旧屋另觅新址时,绍兴人沈知方恰巧为其世界书局寻址犯愁,二者一拍即合,青莲阁旧址换了主人。1931年,青莲阁又在四马路大新街(今福州路湖北路,图二)转角处,新建一幢三层建筑。在茶楼的二楼,经营茶市和米行,三楼则辟建&#8220;小广寒游艺场&#8221;。之后,青莲阁已从早期的茶楼蜕变成兜揽狎妓的声色场所,茶楼盛况杳然无存。图一为清末时期青莲阁茶楼,即今外文书店所在。
&&&&&&福州路山东路口东望。路口处&#8220;太和大药房&#8221;(福州路305号),即今汇丰纸张店所在。马路上三轮车、脚踏车穿梭其间,年份应在民国中后期。
&&& 旧上海曾是中国新文化中心,福州路是文化旋流中的涡眼。如此,福州路也就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缩影。清末的&#8220;谴责小说&#8221;和民国初年的&#8220;鸳鸯蝴蝶派&#8221;,大多以福州路本身的生活方式作背景。图为清末福州路街景。
&&& 1888年,顾松泉在福州路创办上海第一家华商药房中西药房,经营仿照外商药房,西药靠进口,调制本牌成药70种。此后,华商药房华英、中法、五洲、华美等相继开设。图为福州路山西路口东望,北侧近处即&#8220;华美大药房&#8221;。民国时期福州路一带部分药房:五洲大药房(河南路220号福州路口)、中英大药房(河南路235号福州路口)、美琪药房(福州路263-265号)、太和大药房(福州路305号山东路口)、中西大药房(福州路313号山东路口)、华美药房(福州路356号山西路口)。
&&&&美国总会,或称花旗总会(福州路209号)。该楼于1923年5月破土动工,由美商克理建筑画测公司设计,华商鑫经记营造厂承建。其实,由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大楼,改为高级法院及中级法院所在地。
&&& 1933年,中央捕房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对面,即江西路以西的福州路南侧(185号),新建一座10层大厦,1935年5月落成,外观朴素,内部豪华。其东侧是位于福州路、江西路西南角的建设大楼,西侧是福州路209号花旗总会。日,日军占领公共租界,捕房更换为日人管理。日,汪精卫政权接收公共租界,接管中央捕房。中央捕房改为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中央分局。同年11月1日,与麦兰区分局(原法租界麦兰捕房)合并为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解放后,中央捕房旧址曾为市公安局驻地之一,今为市国安局用房。
&&& 人们常称福州路(四马路)为&#8220;文化街&#8221;、&#8220;娱乐街&#8221;、&#8220;红灯区&#8221;、&#8220;不夜城&#8221;等等。福州路与其他马路相比,它有轻松愉快的氛围,始终洋溢着上海人特有的生活气息,是一条雅俗共赏的街路。图为1911年福州路一带主要餐饮、娱乐、报馆、书局一览表。
&&& 福州路小菜场,位于福州路浙江路东南转角处,1928年始建,1930年落成的室内菜场,解放后改为上海市水产公司,下设的水产商店(现为大众书局)。小辰光跟大人去买过水产。上图转角中央底层为&#8220;一心服装公司&#8221;,位福州路587号。
&&& 中英大药房,初创于清末棋盘街,1908年7月迁移棋盘街四马路今河南中路福州路口西北转角,门牌是河南中路235号。大药房西侧为黎明书局,福州路254号。图摄于1937【Harrison Forman】。
&&&& 《申报》报道:&#8220;遷移中英大藥房預行廣告,本藥房向設上海棋盤街十有餘年、專運泰西各國藥材、醫家化驗家照相家及牙科應用各種器具、聘請優等西醫博士配合各種藥劑研究、衛生精良美備、故能中外馳名爲官紳士商各界信用、近來營業愈形發達、乃更加足資本金擴張一切、特在四馬路另闢新基大興土木半載有餘、業將工竣不久、即須遷移、擬於七月間在彼先行交易、然後擇吉開張、爲此預行廣告本藥房遷移、係在河南路即棋盤街福州路即四馬路轉角、十開間紅磚大藥房内、此後本藥房之物品自當精益求精、彌期久遠、藉以仰答購者諸君之盛情、凡蒙賜顧請仍認明鐘鶯商標是荷謹佈、&#8221;
&&&& 1920年代末,时报馆由平望街四马路口塔楼迁移大新街四马路口新楼,即位福州路514号湖北路口西北转角处。1939年行路图上时报馆尚在此处,但1947年版行路图此位改华美晚报馆了。
&&& 福州路湖北路口西南转角,小广寒书场、青莲阁茶楼、小吕宋百货。旧上海,四马路上搿只角交关闹猛,吃额、用额侪有,白相、听书,乐在其中。还有额,我就勿讲了,侬懂额!
&&&& 1861年10月,沪上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问世,该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该报创刊10年内竟无对手,到了1872年,英商安纳斯脫&#8226;美查创办的《申报》橫空出世,此局面终被打破。《申报》馆位汉口路309号山东路口,原为二层砖木结构老楼(图1),1916年-1918年,拆除老楼,在原址上重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之《申报》新馆,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檐口和二楼阳台的装饰为古典主义风格。日《申报》停刊后,该楼转给《解放日报》社使用。图2为1940年,申报馆门口。
&&&& 1920年代,福州路687号云南路口东南转角处三山福宁会馆门前。江潮上岸,市内马路水漫金山,深及膝盖,路人皆感不便,一时汽车、黄包车生意大佳。同时,亦有一般市民,尤以孩童见如此大水甚属少见,遂相率涉水为戏,一乐也(啓昌照相馆摄)。
&&&& 1932年,福州路虞洽卿路口东望,路口天蟾茶楼(虞洽卿路220号,今西藏中路)。茶楼背面就是赫赫有名的&#8220;会乐里&#8221;。民国时期围棋盛行,&#8220;天蟾茶楼&#8221;就是常为棋手提供切磋棋艺的茶楼之一。
&&&&福州路(709-711号)近云南路口印度咖喱饭店前的花轿,花轿队正往西行。天蟾舞台隔壁是文贵斋糖果号(店主陈永森)。《申報》报道:&#8220;開設文貴齋糖菓號&#183;榮昌南北號糖菓店&#183;永大糖菓肆&#183;金永興貰器店主&#183;及桃花宮酒家股東之潮州人陳永森、年四十八歲、於本月二十三日晨零時二十分、在天蟾舞台觀劇畢歸家、途經汕頭路雲南路口之際、突被暴徒向陳開放數槍、射中要害、旋即身死......&#8221;
&&&& 1930年代,福州路河南路口南望。路口右侧为中华书局,左侧是五洲大药房、曹素功敦记笔墨庄。《申報》报道&#8220;曹素功敦記筆墨莊、開設有年、自製油烟徽墨八實五膽藥墨、並監選湖水名筆、湖南毛筆、發售紙張簿冊、信紙信封、墨汁墨盒硯池、羅經印泥、法帖、中西文具、學校用品等、一應俱全、各式貨品精良、價格低廉、久得各界之稱許、目為藝林所推重、前因房屋翻造、遷併南首新號、茲五洲新厦落成、現仍遷還原址營業、並銳意擴充、繼續為各界服務、現裝修工竣、擇於本月九日正式開慕、特舉行大廉價三星期、以答歷來顧客之盛意云、&#8221;
&&&& 1930年代,福州路近河南路口西望,路北侧是中央捕房及工部局大楼。此图有趣的是,两位小脚老太走累了,正在路边界石上歇息。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路108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