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主要内容50字黄金指主要内容

郑积梅:《俗世奇人》的地域文化传奇叙事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以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为叙事的地域文化背景,用36篇各自独立的小小说状写了天津卫在那个独特时段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部分生活样貌。小说里没有史诗性的描写,所写的都是一些具有传奇特色的小人物小事件,立体描画了一批市井奇人的奇崛之处,建构了天津卫特定历史时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俗世奇人》中借助地域文化的传奇叙事,塑造富有血肉又个性鲜活的手艺人形象,从地域入手实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天津卫不是凡界。”冯骥才的这句话道出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不是凡界,既包括地理位置的独特,也包括文化精神的奇崛。翻检中国历史版图,天津处于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湾边,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境内有海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穿流入海。距离京师120公里,是海上通往京师的咽喉要道。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又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其地理区位具显著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870
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任职20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使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天津的近代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代随着天津的开埠,租界林立,外商逐渐进入天津并纷纷设立洋行,天津的商业体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同时,天津的中西文化融合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天津的黄金岁月就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清末民初的天津处在一个新旧交替、华洋杂处的文明/文化转型期,其文化形态就分外浓烈,地域特点异常突兀与鲜明。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精神和生活在文化上的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气质是独有的,任何一个作家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都会受到一个地域的文化熏陶。此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天津独特的民风民情,独特的民风民情又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又创造了不少天津传奇。天津在近代的命运可以说是当时整旧中国命运的缩影。冯骥才将写作的视野定格在描写清末民初的市井民间的各色人物,并在这些人物身上注入特定的文化况味,写出了一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天津地域文化性格。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序言中交代了天津的独特地理位置及城市精神品格:“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天津卫真实而独特的地理、精神空间,是《俗世奇人》小说创作的特定空间。“在叙事文本中书写出某一类足以成为人物本质特征之表征的特定空间,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像观看空间艺术那样具体而鲜活的印象,进而收到一种特别清晰而强烈的效果。”这个具有的浓厚而鲜明地域色彩的天津特定空间,与《俗世奇人》中的小说情节的展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刷子李》开篇就说:“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不管是做正当买卖的,还是经营非法营生的,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行规。天津这块地崇尚强者、膜拜能人。只要绝活在手,自然备受艳羡,浑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架势。“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所以在天津的各行各业都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的故事流传至今,就在于这些能人都有“奇招”。“奇人”奇在有过硬的本事,奇在有不同寻常的个性,奇在与众不同的行事方式。像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即使那些鸡鸣狗盗之辈,他们在技艺上也是精益求精。即使没有过硬的本事,一张好嘴也一样能走遍天下。《好嘴杨巴》杨巴没有“硬碰硬”的手上功夫,全凭一张好嘴。天津码头、商埠众多,有着发达的商业文化,机警灵活也是顺世应变而造就的一种能力。如果像《蓝眼》中的蓝眼、《黄金指》中的黄金指,一旦现了眼,即刻就会在天津消失无踪。如果说刷子李、泥人张的不卑不亢是手艺人的孤傲本性,那么杨巴的务实投机则是小市民的性格使然,没有绝技在身,在天津卫混不下去。靠绝活与本事吃饭,这也是他们立足天津卫的底气。
天津是五洋杂陈之地,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一阵风》讲述的就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故事。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青云楼主》戏剧性的结局是对盲目崇洋媚外之人的讽刺。天津这些身怀绝技的奇人、能人、怪人之所奇、能、怪处,是天津卫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养成的,对读者所产生的阅读诱惑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活跃于社会底层的奇人是天津卫不可缺少的鲜活力量,骨子里刻有强烈的天津卫地域性文化品格,他们“共同展示着天津地域文化塑造出来的‘集体性格’,使读者读来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只能来自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卫码头,而不可能出自其他地方。”《俗世奇人》充分体现了天津卫地域文化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
洪子诚论说冯骥才的创作:“1984
年在中篇小说《神鞭》的‘附记’中,他宣布要‘另辟一条新路走走’,这就是写清末民初天津的‘闲杂人和希奇事’,并写出‘地道的天津味’,因此,批评家称这些小说为‘津味小说’。”[4]328《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津味小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作家对天津这一地方独特的空间、民俗、语言等进行“地方性知识”的书写方式,为散落在民间的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单独立传。这些民间的奇人、能人,各有绝活与个性,把他们放在一起,整部小说同时又具有一种群体性、地域性特色。我们一直说“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种地域性写作最终超越了地域特色,具有了全人类的共性特质。
为与小说内容所及的奇人奇事相适应,《俗世奇人》借鉴了天津的说书艺术,更多采用传奇和笔记体小说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一种生动的审美艺术特征。所谓传奇,从语意上理解即是指对奇闻异事的记录与叙述,而就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来看,其要旨之一则是以生动的情节来讲述动人的故事。传奇最关键的在一“奇”字。汉代文论家王充有一段话论及“传奇”:“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他这一段话是反对当时流行的文采华丽的辞赋,但也从另一方面阐述了人们的接受心理是趋于奇异人物和新巧故事的。清代李渔论述“传奇”则有这样一段文字:“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冯骥才深得中国文学创作的精髓,《俗世奇人》采用类似六朝的志人小说方式,用短小的篇幅描写奇才怪人的“畸行隽语”,创造了天津。冯骥才以其独具特色的“奇人”、奇巧的情节、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津味醇厚的语言而享誉文坛,这点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共识。洪子诚如此评价冯骥才的创作:“冯骥才在写作这些‘怪世奇谈’的小说时,会考虑加强娱乐性的传奇因素,但又并非要创作单纯的‘通俗小说’。”这段评论就道出了冯骥才在塑造人物时对“无奇不传”的传奇叙事手法的吸收和应用。
传奇叙事,首先体现在故事、人物本身的传奇性。这也是冯骥才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冯骥才的小说创作不是以宏大的情节取胜,而真正是要选取那些生活中的平凡且细小的生活场景,并组织成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而揭示深刻的主题。《刷子李》中的刷子李,“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泥人张》中的泥人张,“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一瞧,台下的嘛样,他捏的嘛样”。白描似的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具有的传奇色彩。《大回》中对大回的外貌描写,就很奇特: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这样的外貌描写像说书艺人的开场白一样迅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大回奇人之奇不仅奇在他的相貌,更奇的是他的钓鱼技术。他将红虫子放在嘴里,用的时候再取出来。这样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回钓鱼的传奇性。捉王八是大回的绝活,而将拴了三根红绳的象征着吉祥的鲤鱼钓上来更是大回不一般的能耐。在抒写大回钓鱼的神奇之处时,作家的描写不乏夸张与想象的成分,虚虚实实,令人目眩神迷,大回钓鱼就具有了传奇色彩。《黄莲圣母》由民间耳熟能详的红灯照传说,用大显神威的黄莲圣母传说串联起“反清复明”的历史故事。民间与庙堂对立所产生的狂欢气氛,大历史和小历史交相辉映的丰富想像力,不仅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浪漫幻想,也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恢宏与震撼。冯骥才的这种传奇叙事,增添小说的阅读趣味。
传奇叙事,除了所写故事、人物本身的传奇性,还在于小说叙事情节的陡转。小说在一波三折之后,却每每来一个情节陡转、出人意料的结尾。这种连环套似的“翻三番”的情节设置,既体现了作者的机智与老辣,也更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传奇写作手法更能调动读者在感受和想象中的积极主动性,人物事件的“后味”更强。《大回》中外号“鱼绝后”的大回是钓鱼奇人,但最终“能人都死在能耐上”,被一辆拉鱼的马车轧成了一张纸片,“鱼绝后”最终叫“鱼”把他“绝后”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好嘴杨巴》的杨巴,在李鸿章大人的大怒之下,那些官员随从摸不着头脑一个个低头顺目不知所措的时候,杨巴看出问题的症结,随即伶牙俐齿化解了自己的危机,也给李鸿章台阶下:“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因为这个化险为夷的事件,杨巴才被人们称为“奇人”,“杨巴茶汤”才得以流芳。《背头杨》字面是写清末明初杨姓女子紧跟时代步伐剪发留背头,但随后却遭遇到种种尴尬,“不知是她把事情扰乱,还是事情把她扰乱”,一赌气又蓄起了长发,“好似天底下的麻烦全没了”。看似小小的剪发又最终留发事件,小说能指的背后含有更深刻的寓意所指,其深层所指却不限于女性解放的范畴。从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在“光绪庚子后”就能看出来,冯骥才其实是在表达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人们往往在鼎新与革故之际所受到社会惯性的阻挠和压制。小说因此超越了特定社会环境、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地域、超越了阶级,完成了对特定人物故事所代表的人类永恒主题的探索,即对人性的探索。
在小说结尾处的点睛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精英主体意识的介入,以个人化的视角与立场处理小说题材和主题,又使得冯骥才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性特征。诗性是小说叙事所带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冯骥才在建构这些奇特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通过他的故事让读者明白一些生活中真实的道理。《俗世奇人》里的一些短篇的结尾处又往往有神来的点睛之笔,让人惊叹叫绝。《大回》的结尾处“能人都死在能耐上”,这一句谶语是针对拥有“鱼绝后”这个绰号的大回的,也是针对全社会、全人类的。作品因此更耐人回味更具隽永性。《苏七块》中苏大夫立下的规矩永远不能改变,必须有七块银元。不谙内情的人会以为苏大夫心性残忍,实际上苏大夫在用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表明,自己凭一技之长自立于天地间,对规矩的坚守实际上是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个性价值的认可。这种精英主体意识的介入还体现在冯骥才对侠义文化的思考,他在《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
120》的序言中表达了他的忧虑:“消失与泯灭得最快的就是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本来就是自生自灭的。当我们还在讨论会上论证此中孰是孰非,何去何从,求得高深的理论见识时,我们先人创造的活生生的、灿烂的、不可再生的民间文化正在田野中和山洼里大批大批地死亡。死得无声无息,一切如烟消云散。”侠义精神的可贵就在于他能够在乱世中替天行道。当平民百姓不能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时,侠客就锄奸平暴,为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危难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农民的传统中,充斥了大量的江湖意气。”江湖意气不仅传承在农民传统中,也积淀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侠义、互助则像粘合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而温馨。《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中李金鏊重“情义”重于金钱,算是一代侠客。李金鏊作为侠客出于道义,对杨月楼的帮助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样的帮助更令人感动。冯骥才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对侠客侠义行为的赞扬与呼唤。
冯骥才曾提及《俗世奇人》的创作背景,认为现在是一个“民族容易失忆的时代”,《俗世奇人》的创作目的是“从人的集体性格去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小说中的一些传奇故事虽然取材于民间传说,但又是市井生活实录,那些民间传说经过作家的甄选剪裁,它是作家的再创作,蕴含着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作家将社会转型期的文明/文化的形态记录在案,也蕴含着作家自己的感时伤世情怀。“我又一次心怀危机地感到,我笔下的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如今正在渐渐弱化。这是现代化冲击的结果。现代化对人类的历史人文多元形态的破坏,是由表及里的。先泯灭城市的历史面貌,再冲散民俗文化,最后则是瓦解了地域人的集体性格。”[8]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天津的地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冯骥才创作的《俗世奇人》其实是对天津地域文化在进行记录和抢救。在《冯五爷》中,主人公也姓“冯”,这个小说主人公“冯五爷”的“冯”也是作家冯骥才本人的“冯”。这个把“《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的“冯五爷”,居然“拿端盘子炒菜的没辙”,楞让胖厨子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把肉偷走了,他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是“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如果把小说主人公“冯五爷”视为作者的“第二自我”即“隐含作者”的话,“冯五爷”的迷茫也道出了冯骥才在对天津城市的一系列抢救与保护的行动中的无奈。冯五爷最后的心境也是冯骥才本人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却又无奈而悲哀的心境,小说折射出的是社会精英主体在残酷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对天津这一地方独特的空间、民俗、语言等进行“地方性知识”的书写,为散落在民间的三教九流的奇特小人物单独立传。这些民间的奇人、能人,各有绝活与个性,把他们放在一起,整部小说同时又具有一种群体性、地域性特色。我们一直说“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这种地域性写作最终超越了地域特色,具有了全人类的共性特质。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文学博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很抱歉,您查看的内容不存在~
2、下载喜马拉雅APP搜索其他内容;
3、试听以下你可能喜欢的声音。
诺言Jason-鹊桥仙
听一首歌-《父亲写的散文诗》里有你有我却鲜有他自己!
【我很好,那么你呢】
「BLACKPINK」Playing With Fire(4ver.)
叶蓝怀旧经典【听散文】 亲人
逐梦令(小提琴演奏版)
【失控尬聊】那些逼死强迫症的瞬间,是多么地似曾相识
叶蓝怀旧经典【2002年】魔幻季节
叶蓝怀旧经典【第一站】你会不会变俗世奇人(8)_山东新闻_大众网
山东新闻' />
他马上明白有人算计他,赶紧把嘴里含的墨水吞进肚里,刚一直身,鼻子眼里奇痒,好像一堆小虫子在爬,他心想不好,想忍已经忍不住了,跟着一个喷嚏打出来,霎时间,喷出不少墨点子,哗地落了下来,糟蹋了一张纸一幅画。眼瞧着这是一场败局和闹剧。黄金指心里开花。
众人惊呆。可是只有唐四爷一人若无其事,他端起一碗清水,把嘴里的墨漱干净吐了,再饮一口清水,像雾一样喷出口中,细细淋在纸上,跟着满纸的墨点渐渐变浅,慢慢洇开,好赛满纸的花儿一点点张开。唐四爷又在碟中慢慢调了一些半浓半淡的墨,伸舌蘸墨,俯下腰脊,扭动上身,移动下体,在纸上画出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枝干,一株繁花满树的老梅跃然纸上。众人叫好一片,更妙的是唐四爷最后题在画上的诗,借用的正是元代王冕那首梅花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将军欣喜若狂:“唐四爷,刚才您这喷嚏吓死我了。没想到这张画就是用喷嚏打出来的。”
唐四爷微笑道:“这喷嚏在舌画中就是泼墨。”
白将军听过“泼墨”这词,连连称绝,扭头再找黄金指,早没影儿了。
从此,白府里再见不到黄金指,却换了二位清客,就是这一瘦一胖一高一矮――钱、唐二位了。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儿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儿,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
天津人和北京人不同,卖药糖的法儿也不同。北京是官场,人们心里边全是大大小小的官儿,喜欢官场的是是非非。故此,在天桥卖药糖的“大兵黄”最招人的一手是骂官。站在那儿,破口大骂,从段祺瑞到张勋再到袁世凯,哪个官大骂哪个,别人不敢骂的他敢骂。他的糖自然卖得好。
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儿,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
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上边是镶玻璃的盒盖,隔着透明的盒盖看得见各色的药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如茶膏、丹桂、鲜姜、红花、玫瑰、豆F、橘皮、砂仁、莲子、辣杏仁、薄荷,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比方鸭梨、桃子、李子、柿子、枇杷、香蕉、樱桃、酸梅、酸枣、西瓜等等。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一提天津卫卖药糖的,第一王宝山,第二李傻子,第三连化清,一直往下数到大沽口,也瞧不见俞六的影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相对就近的原则,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省教育厅规定,今年将完善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办法,分配比例不低于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60%。
03-30 07-03半岛都市报
今天上午,受省政府委托,省审计厅厅长马青山向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报告了201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省审计厅网站首次公布了问题整改清单,大众网记者从清单中看到,查出问题分9个项目27类共38项,已基本完成整改。
03-30 07-03大众网
频发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刺激作用开始显现,近期济南房产交易大厅过户和网签业务“火爆”。3月29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在无影山中路一家商业银行咨询房贷办理,工作人员表示,首套房首贷首付大多执行25%的标准。
03-30 08-03济南时报
日前,春季高考各类技能考试已经接近尾声。记者从省招考院获悉,今年春季高考报考人数98855人,比2015年减少1.2万人,这是我省自2012年设立春季高考以来报名人数首次下降。据了解,为规范招生,自2015年春季高考起,要求非山东户籍考生应具备山东中等学校学籍且有完...
03-30 08-03生活日报
(视频截图)  "推手"孟先生向记者展示他的网红炒作成果。互联网时代,网红似乎也已成长为一个风口。网红们依靠自己的天赋或者风格,网罗一批趣味相投的粉丝,进而将互联网红利变现,这种新兴的网红经济本无可厚非。
03-30 15-03半岛都市报
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与已经升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联名上奏,促成了济南商埠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内陆城市自主开放的先河。没有商埠以前,济南只是一座封闭的古城;有了商埠以后,济南才是一座开放的城市。
03-31 06-03大众日报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热门搜索: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民进成员。1960年毕业于天津塘沽中学。历任天津市男子篮球队队员,天津国画研究会职业画家,天津工艺美术大学绘画教师,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专业作家。现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及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兼为画家。曾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美等国举办个人画展。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散文集《珍珠鸟》、《巴黎?艺术至上》,中篇小说《感谢生活》、《三寸金莲》等各种作品集38部,另有大型画集六部。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短篇小说《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啊》及《神鞭》分获全国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青年读物奖、瑞士蓝眼镜蛇奖等。
《俗世奇人》目前发行已逾一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的不少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部分地区将其选入中考必读书目。《俗世奇人 贰》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
《俗世奇人 贰》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它与《俗世奇人》一样,也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但之前的十八个故事,只是作者众多故事里的一小部分,为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市井生活,作者在百忙中挤时间写出了这部《俗世奇人 贰》。小说里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你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精练,有画面感的语言,准确地为读者勾勒出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
本书插图还是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章节目录+隐藏目录
又冒出一群人(序)
神医王十二
第贰拾玖页
第叁拾玖页
第肆拾玖页
第伍拾玖页
第陆拾玖页
第柒拾柒页
第捌拾柒页
第玖拾柒页
第壹佰零伍页
第壹佰壹拾叁页
第壹佰贰拾壹页
第壹佰贰拾玖页
第壹佰叁拾柒页
第壹佰肆拾伍页
第壹佰伍拾伍页
第壹佰陆拾伍页
第壹佰柒拾叁页
《醒俗画报》(插图解释)第壹佰柒拾肆页
网友评分:俗世奇人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俗世奇人贰
《俗世奇人》目前发行已逾一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的不少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部分地区将其选入中考必读书目。《俗世奇人 贰》是作家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力作。它与《俗世奇人》一样,也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但之前的十八个故事,只是作者众多故事里的一小部分,为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市井生活,作者在百忙中挤时间写出了这部《俗世奇人 贰》。小说里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你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精练,有画面感的语言,准确地为读者勾勒出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人物。本书插图还是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俗世奇人贰作者简介
俗世奇人贰作者
,男,1942年出生于,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中心会员。现任执行副主席,会长,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俗世奇人贰代表作品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个人的十年》、《》、《》、《》(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我是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啊!》《》、《我心中的文学》、《》、《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
俗世奇人贰序言
俗世奇人贰又冒出一群人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士。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因之,自儿时耳朵里就装满一群群乡土怪客与民间英雄,叫我称奇叫绝,心里佩服。我信——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人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
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去一个个雕出有形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俗世奇人》成书前,先是以《市井人物》为题一组组刊在《收获》《故事会》及一些报纸上。后来集结成册,取名《俗世奇人》,凡十八篇。出版后读者甚夥,有些篇章被选入教材。这一来,脑袋里还有一些没写出来的人物便闹腾起来,也要出头露脸,展现身手。近日得闲,一下笔又冒出一群津门奇人,数一数,恰好也是十八个人物十八个短篇。怎么正好也是十八个呢?别问我,我也不知。
如今这三十六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众多配角,乱哄哄一大群。看上去,正是我心里老天津卫的各色人等。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那些人物形象更鲜明的鲁镇,比《》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我承认,我是从文化视角来写这一组人物的。从年鉴学派的立场来看,任何地域的性格,都是在其历史某一时期中表现得最充分和最耀眼;比如清末的北京、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清末民初的天津。我前后所写的这三十六个人物,都在清末民初同一时代,所以这些新写的人物仍然使用原名——《俗世奇人》,只在后边缀个“贰”字,以区别前后而已。
若君问我还会接着写下去吗?这由不得我,就看心里边那些没有写出的人物了,倘若哪天再有一群折腾起来,叫我不宁,自会捉笔再写。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二日
俗世奇人贰篇首歌
十八又十八,
隔门吹喇叭;
小说是诌的,
瞪眼说瞎话。
逗哏您就乐,
甭管真是假;
有心一琢磨,
没准明白啦!
俗世奇人贰创作背景
晚清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然在显赫上层,另外在市井民间。作者听的很多,长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贰人物形象
俗世奇人贰黄金指
黄金指这人有能耐,可是小肚鸡肠,容不得别人更强。你要比他强,他就想着法儿治你,而且想尽法子把你弄败弄死。
这种人在旁的地方兴许能成,可到了天津码头上就得栽跟头了。码头藏龙卧虎,能人如林,能人背后有能人,再后边还有更能的人,你知道自己能碰上嘛人?
黄金指是白将军家打南边请来帮闲的清客。先不说黄金指,先说白将军──
白将军是武夫,官至少将。可是官做大了,就能看出官场的险恶。解甲之后,选中天津的租界作为安身之处;洋楼里有水有电舒舒服服,又是洋人的天下,地方官府管不到,可以平安无事,这便举家搬来。
白将军手里钱多,却酒色赌一样不沾,只好一样──书画。那年头,人要有钱有势,就一准有人捧。你唱几嗓子戏,他们说你是余叔岩;你写几笔烂字儿,他们称你是华世奎,甚至说华世奎未必如你。于是,白将军就扎进字画退不出身来。经人介绍,结识了一位岭南画家黄金指。
黄金指大名没人问,人家盯着的是他的手指头。因为他作画不用毛笔,用手指头。那时天津人还没人用手指头画画。手指头像个肉棍儿,没毛,怎么画?人家照样画山画水画花画叶画鸟画马画人画脸画眼画眉画樱桃小口一点点。这种指头画,看画画比看画更好看。白将军叫他在府中住了下来,做了有吃有喝、悠闲享福的清客,还赐给他一个绰号叫“金指”。这绰名令他得意,他姓黄,连起来就更中听:黄金指。从此,你不叫他黄金指,他不理你。
一天,白将军说:“听说天津画画的也有奇人。”
黄金指说:“我听说天津人画寿桃,是脱下裤子,用屁股蘸色坐的。”
白将军只当笑话而已。可是码头上耳朵连着嘴,嘴连着耳朵。三天内这话传遍津门画坛。不久,有人就把话带到白将军这边,说天津画家要跟这位使“爪子”画画的黄金指会会。白将军笑道:“以文会友啊,找一天到我这里来画画。”跟着派人邀请津门画坛名家。一请便知天津能人太多,还都端着架子,不那么好请。最后应邀的只有二位,还都不是本人。一位是一线赵的徒弟钱二爷;一位是自封黄二南的徒弟唐四爷,据说黄二南先生根本不认识他。
钱二爷的本事是画中必有一条一丈二的长线,而且是一笔画出,均匀流畅,状似游丝。唐四爷的能耐是不用毛笔也不用手作画,而是用舌头画,这功夫是津门黄二南先生开创。
黄金指一听就傻了,再一想头冒冷汗。人家一根线一丈多长,自己的指头绝干不成;舌画连听也没听过,只要画得好,指头算嘛?
正道干不成,只有想邪道。他先派人打听这两位怎么画,使嘛法嘛招,然后再想出诡秘的招数叫他们当众出丑,破掉他们。很快他就摸清钱、唐二人底细,针锋相对,想出奇招,又阴又损,一使必胜。黄金指真不是寻常之辈。
白府以文会友这天,好赛做寿,请来好大一帮宾客,个个有头有脸。大厅中央放一张奇大画案,足有两丈长,文房四宝,件件讲究又值钱。待钱、唐二位到,先坐下来饮茶闲说一阵,便起身来到案前准备作画,那阵势好比打擂台,比高低,分雌雄,决生死。
画案已铺好一张丈二匹的夹宣,这次画画预备家伙材料的事,都由黄金指一手操办。看这阵势,明明白白是想先叫钱、唐露丑,自己再上场一显身手。
钱二爷一看丈二匹,就明白是叫自己开笔,也不客气走到案前。钱二爷人瘦臂长,先张开细白手掌把纸从左到右轻轻摸一遍,画他这种细线就怕桌子不平纸不平。哪儿不平整,心里要有数。这习惯是黄金指没料到的。钱二爷一摸,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黄金指做了手脚,布下陷阱,一丈多长的纸下至少三处放了石子儿。石子儿虽然只有绿豆大小,笔墨一碰就一个疙瘩,必出败笔。他嘴没吭声,面无表情,却都记在心里,只是不叫黄金指知道他已摸出埋伏。
钱二爷这种长线都是先在画纸的两端各画一物,然后以线相连。比方这头画一个童子,那头画一个元宝车,中间再画一根拉车的绳线,便是《童子送宝》;这头画一个举着鱼竿的渔翁,那头画一条出水的大红鲤鱼,中间画一根光溜溜的鱼线牵着,就是《年年有余》。今天,钱二爷先使大笔在这头下角画一个扬手举着风车的孩童,那头上角画一只飘飞的风筝,若是再画一条风中的长线,便是《春风得意》了。
只见钱二爷在笔筒中择支长锋羊毫,在砚台里浸足墨,长吸一口气,存在丹田,然后笔落纸上,先在孩童手里的风车上绕几圈,跟着吐出线条,线随笔走,笔随人走,人一步步从左向右,线条乘风而起,既画了风中的线,也画了线上的风;围看的人都屏住气,生怕扰了钱二爷出神入化的线条。这纸下边的小石子在哪儿,也全在钱二爷心里,钱二爷并没叫手中飘飘忽忽的线绕过去,而是每到纸下埋伏石子儿的地方,则再提气提笔,顺顺当当不出半点磕绊,不露一丝痕迹,直把手里这根细线送到风筝上,才收住笔,换一口气说:“献丑了。”立即赢得满堂彩。钱二爷拱手答谢,却没忘了扭头对黄金指说:“待会儿,您使您那根金指头也给大伙画根线怎样?”
黄金指没答话,好似已经输了一半,只说:“等着唐四爷画完再说。”脸上却隐隐透出点杀气来。他心里对弄垮使舌头画画的唐四爷更有根。
黄金指叫人把钱二爷的《春风得意》撤下,换上一张八尺生宣。
舌画一艺,天津无人不知,可租界里外边来的人,头次见到。胖胖的唐四爷脸皮亮脑门亮眼睛更亮,他把小半碗淡墨像喝汤喝进嘴里,伸出红红舌头一舔砚心的浓墨,俯下身子,整张脸快贴在纸上,吐舌一舔纸面,一个圆圆的梅花瓣留在纸上,有浓有淡,鲜活滋润,舔五下,一朵小梅花绽放于纸上;只见他,小红舌尖一闪一闪,朵朵梅花在纸上到处开放,甭说这些看客,就是黄金指也呆了。白将军禁不住叫出声:“神了!”这两字叫黄金指差点晕过去。他只盼自己的绝招快快显灵。
唐四爷画得来劲,可愈画愈觉得墨汁里的味道不对,正想着,又觉味道不在嘴里,在鼻子里。画舌画,弯腰伏胸,口中含墨,吸气全靠鼻子,时间一长,喘气就愈得用力,他嗅出这气味是胡椒味;他眼睛又离着纸近,已经看见纸上有些白色的末末——白胡椒面。他马上明白有人算计他,赶紧把嘴里含的墨水吞进肚里,刚一直身,鼻子眼儿里奇痒,赛一堆小虫子在爬,他心想不好,想忍已经忍不住了,跟着一个喷嚏打出来,霎时间,喷出不少墨点子,哗地落了下来,糟蹋了一张纸一幅画。眼瞧着这是一场败局和闹剧。黄金指心里乐开花了。
众人惊呆。可是只有唐四爷一人若无其事,他端起一碗清水,把嘴里的墨漱干净吐了,再饮一口清水,像雾一样喷出口中,细细淋在纸上,跟着满纸的墨点渐渐变浅,慢慢洇开,好赛满纸的花儿一点点张开。唐四爷又在碟中慢慢调了一些半浓半淡的墨,伸舌蘸墨,俯下腰脊,扭动上身,移动下体,在纸上画出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枝干,一株繁花满树的老梅跃然纸上。众人叫好一片,更妙的是唐四爷最后题在画上的诗,借用的正是元代王冕那首梅花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将军欣喜若狂:“唐四爷,刚才您这喷嚏吓死我了。没想到这张画就是用喷嚏打出来的。”
唐四爷微笑道:“这喷嚏在舌画中就是泼墨。”
白将军听过“泼墨”这词,连连称绝,扭头再找黄金指,早没影儿了。
从此,白府里再见不到黄金指,却换了二位清客,就是这一瘦一胖一高一矮的钱、唐二位了。
俗世奇人贰狗不理
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津人说,衣服穿给别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
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儿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风筝魏,不就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
老高没能耐,他卖的包子不过一块面皮包一团馅,皮厚馅少,肉少菜多,这种包子专卖给在码头扛活儿的脚夫吃。干重活的人,有点肉就有吃头,皮厚了反倒能搪时候。反正有人吃就有钱赚,不管多少,能养活一家人就给老天爷磕头了。
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
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啊,不理人啦!”
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
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虽是骂名,也出了名。
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
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
再说官场。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包子。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作,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狗子有心眼,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大喜说:“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的包子。”营官自然得了重赏。
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谁知道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鱼翅燕窝,嘛吃不到;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几天前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慈禧一咬,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
“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
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从京城传到天津。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
俗世奇人贰皮大嘴
一个地界富不富看哪儿?看吃看穿看玩看乐?那都是浮头表面的,要看还得看钱号票庄银楼金店是多是少——顶要紧的是看金店。那些去银行钱号存钱的人未必富,真正的富人是有钱花不了。钱太多了怎么办,存起来藏起来是傻瓜,想一想——要给小偷偷了呢?家里着火烧了呢?受潮烂了呢?虫蛀鼠咬了呢?市面不景气钱毛了呢?顶好的法子还是买金子。金子烂不了、啃不动、烧不坏,金子永远是金子,金子比钱值钱。
买金子的人多金店就多。天津卫金店多,所以天津卫富。
可是,开金店的谁不想当头一号,彼此必有一争,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群英打擂,各出奇招。
北门里的义涌金店先出高招,迎大厅摆一个菜篮子大的鎏金元宝,上边刻六个隶书大字“摸元宝,运气好”,引得人们不买金子也要进门去摸一下,沾沾财气运气。做买卖要的就是人气儿,人多火爆,义涌出了名。可是天天不停地摸来摸去,就把上边挺薄的一层鎏金摸掉,露出里边的黄铜。铜一出来,就没人摸了。就像过时的名人,名来得快去得也快,去了就不再来,那滋味反不如没名。
没多久,宫北的宝成金店出了一招,就来得实惠。你到它店里买金条,它送你一副真金的眼镜架,这比摸元宝强,摸是空的,金镜架不空,金光闪闪架在脸上,挺气派,有身份。可是人家宝成金店的眼镜架不是白送的,谁想要金眼镜架谁就得买金条,真正得实惠的还是人家金店老板,这叫“买的不如卖的精”。但这一招很快被日租界的物华楼学去。你送金镜架,我送大金牙。物华楼金店还请来一位牙医在柜台前给买金子的“没牙佬”镶金牙。那时镶金牙时髦,有人为了来镶金牙先拔个牙,这种人愈来愈多也麻烦,物华楼金店快成牙店了,店里边到处张嘴龇牙,等着拔牙镶牙;甭说好看不好看,气味也不好闻呵。
更有奇招的是马家口的三义金店,店铺设在租界里,老板脑子活,好新鲜事,常打洋人那里学些洋招。他看出洋人广告的厉害,花钱不多,能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便在租界找人画了一张时髦的广告纸,再找一位肚子里有墨水的先生给他写了一段赛绕口令式的广告词:“存地存房子,不如存金子,哪儿金子纯,三义纯金子”。再把这广告纸拿到富华石印局里印了三千张,然后叫伙计们用上十天工夫打租界一直贴到北大关,跟着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墙头门柱灯杆树干车皮轿厢,就像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的揭帖,贴满天津城,在哪儿都能瞧见。可是广告不能总贴,五天旧了,十天破了,半个月晒掉色了,一阵雨不像样了,一阵风刮跑了。这招还是没奇到家。
天津有位说相声的叫皮大嘴,单看模样就可乐。个子高又瘦,手小脚小脑瓜小。圆圆小脑袋像杆子上挂的小灯笼,更怪的是——嘴大。他脑袋小嘴大,远看只剩下一张嘴了,所以绰号皮大嘴。
皮大嘴能说,死人能说活,张口就来,随处“现挂”,妙趣横生,很早就在三不管一带说单口相声出了名。能说的人都能编,凡是皮大嘴编的说的故事,都能口口相传。原本天津相声一行挺看好他,谁料他天天想发财。天津卫财主多,他看得眼馋。开头,他赚钱的法子是一边说相声一边卖药糖,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糖;嘴里嚼糖耳朵听相声,两不耽误挺舒服,单用这法儿他就赚不少钱。后来变了法子,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从租界弄来的洋凳子,洋凳子不单新奇好玩,还松松软软像个猪屁股,坐在凳子上听相声,舒服还有乐子,听完相声就忍不住把洋凳子买走了。皮大嘴脑袋灵活,脑子愈灵的人愈好做买卖。逢到雨天卖洋伞,遇到晴天卖太阳帽。那时候只要是洋货就有人买,他手里渐渐也就有了钱。有了钱,开饭店,饭店赚现钱。吃饭的人一半来吃一半听他说。凭皮大嘴的嘴加上他的脑袋,怎么干怎么来钱。三年过后,他居然在东北角干起一家金店。这时候,天津卫已经有九九八十一家金店,各家金店为了争头抢先,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他能一炮打响?
皮大嘴在装潢店面时,就使出了一招绝的,叫做“满堂金”。据说他这店从里到外全是金的。从门把、门锁、门链、灯罩、拉手、栏杆、挂钩、算盘、笔杆、花盆,连茅厕①(①厕:即厕所,天津俗称。)里的水龙头、脸盆,连往里边拉屎撒尿的圆圆的洋便桶全是金的。有人说不是纯金是鎏金,可这些金光闪闪的东西全都鎏金也够惊人吓人。
皮大嘴给他的金店起的名字,就是满堂金。金满堂,满堂金。金店没开门,已经是隔着大门吹号——名声在外。有人信,有人揺头不信。
开张这天,门外挂灯悬彩,院子里摆宴,皮大嘴穿一身新,格外精神;还打租界请来洋乐队,洋鼓洋号,折腾得热热闹闹。那圆圆的亮晃晃的大洋号叫得震人耳朵。
请来宾客来的比请的多,人人都想看看皮大嘴的“满堂金”是假是真。结果出个笑话:
估衣街上一个绸缎庄的小老板前去祝贺,心里头却是想摸摸满堂金的虚实,到了金楼里里外外一看,傻了,真是哪儿哪儿全是金煌煌,照花了眼,也开了眼。中晌吃饭时,凑到一些熟人堆里一闹一喝,愈闹愈喝,喝得头晕脑涨,脸皮发烧,晃晃悠悠到茅厕里,朝着金马桶里撒泡热尿,出门叫个胶皮车拉他回家。回去进门倒下死了一般睡一大觉,直到转天太阳晒屁股才睁开眼。他老婆问:“昨个儿你见到‘满堂金’了吗?是真的吗?”
小老板说:“一点不假!哪儿哪儿全是金子做的,那个洋马桶也是金子做的,我还往里边撒了一泡尿呢!”
他老婆说:“你往金子里尿尿?我不信。”
小老板说:“不信你自个去看去问。”
事后,他老婆还是疑惑,愈疑惑愈不信,就拔腿跑到东北角的满堂金一看,门把果真是金的;推门再看,到处金光照眼。她问店里的小伙计:“我当家的说你们店里茅厕的马桶也是金的。我说他唬我,他说他还往里边撒一大泡尿呢!”
这小伙计一听一怔,瞪大眼看她半天,然后扭身跑去对老板皮大嘴说:“掌柜的,昨天中晌往洋乐队那个大洋号里尿尿的人,我知道是谁了。”
这事谁听了都一阵大笑。
这笑话传出去,不胫而走,口口相传,人人知道人人说。这一说,不管是褒是贬,全天津的人没人不知“满堂金”了。笑话帮了皮大嘴的忙。
可是圈里的人都能听出这笑话是皮大嘴自己编的。这哪是笑话,纯粹是个相声段子。有
铺垫,有包袱,出其不意,还逗乐,这便不得不佩服皮大嘴,编个段子,借众人的嘴,给自己扬了大名,肯定还得发财。
俗世奇人贰目录
又冒出一群人(序)
神医王十二
《醒俗画报》(插图解释)
.网易.[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俗世奇人指甲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