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理论论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之三:高储蓄筑起金融

央行上海:上半年个人贷款增速下滑 住房贷款增量回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央行上海:上半年个人贷款增速下滑 住房贷款增量回落
央行上海:上半年个人贷款增速下滑 住房贷款增量回落
【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2018(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正式拉开帷幕,作为#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 的重头戏,本年度评选设置了五大类奖项,网友可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为喜爱的银行投票。
  新浪财经讯 7月17日消息,央行上海总部发布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数据显示,6月末上海市本外币个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增速为近两年最低。上半年上海市新增本外币个人贷款925.05亿元,同比少增922.53亿元。从贷款投向分,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上半年新增275.03亿元,同比少增914.20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73.77亿元,同比少增98.41亿元;6月末,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9%,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2018年上半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平稳,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非金融部门存款增长;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较强,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大中型企业贷款投放较多,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6月末,上海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0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末上升3.1个百分点;上半年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4580.67亿元,同比多增3499.70亿元,其中6月份增加481.51亿元,同比多增1075.5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4491.14亿元,同比少增472.09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1134.58亿元,同比多增37.86亿元。
  一、各项存款增长,个人存款增加
  上半年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4965.14亿元,同比多增3510亿元;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减少423.33亿元,同比多减42.91亿元[1]。上半年金融机构存款变化主要呈以下四个特点:
  (一)人民币存款多增,外汇存款增势回落。6月末,全市人民币和外汇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5%和5.9%,增速较上年末分别提高3.1个和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人民币存款增加3800.40亿元,同比多增3244.85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1839.37亿元,同比多增563.24亿元。分部门看,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放和个人存款分别增加1275.42亿元和1205.13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413.75亿元和278.13亿元;广义政府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增加994.46亿元和304.3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03.64亿元和少增755.90亿元。上半年全市新增外汇存款103.89亿美元,同比多增0.91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减少10.55亿美元,同比多减36.17亿美元。按部门分,非金融企业外汇存款新增84.58亿美元,同比多增1.14亿美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存放增加17.35亿美元,同比少增1.44亿美元。
  (二)非金融企业存款先抑后扬,境内企业存款增速回落较快。2018年6月末,上海市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1%,增速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上半年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927.90亿元,同比少增578.6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886.47亿元,环比多增845.04亿元。上半年,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存款增加206亿元,同比少增975.88亿元。按存款种类分,境内企业的普通存款和大额存单均有下降,其中本外币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分别减少1230.52亿元、657.46亿元、358.77亿元和106.68亿元,同比分别多减2170.58亿元、841.50亿元、少减69.37亿元和多减174.65亿元;而本外币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分别增加1440.87亿元和1064.9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224.56亿元和462.29亿元。境外企业本外币存款新增721.90亿元,同比多增397.19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新增386.51亿元和320.6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95.45亿元和358.42亿元。
  (三)个人存款增长。2018年6月末,上海市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3%,增幅较上年末增加1.2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本外币个人存款1237.99亿元,同比多增343.19亿元。从存款结构分,高收益存款和活期存款有所增加,而定期存款持续回落。上半年本外币个人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和活期存款分别增加726.49亿元、599.82亿元和224.79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60.16亿元、294.83亿元和少增122.54亿元;个人本外币定期存款减少449.38亿元,同比多减414.02亿元。
  (四)境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同比多增,境外同业存款回落。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放增加1398.53亿元,同比多增3420.97亿元,其中境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放增加1437.18亿元,同比多增3975.98亿元,主要是特殊目的载体公司和保险公司本外币存放分别增加705.57亿元和243.1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160.81亿元和438.51亿元。本外币境外同业存放减少38.65亿元,同比多减555.01亿元。
  二、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信贷结构有所调整
  上半年,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4197.33亿元,同比少增575.85亿元;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0亿元,同比多增86.23亿元。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变化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人民币和外汇贷款均同比少增。上半年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4233.29亿元,同比少增634.81亿元,其中6月份增加925.17亿元,同比多增182.57亿元。分部门看,全市非金融企业人民币贷款增加3295.17亿元,同比多增320.78亿元;个人人民币贷款增加933.42亿元,同比少增943亿元。上半年全市外汇贷款新增27.02亿美元,同比少增7.77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贷款增加21.56亿美元,同比少增32.37亿美元;拆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资金增加7.31亿美元,同比多增23.44亿美元。
  (二)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速回升,固定资产贷款需求增加。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2%,较上年末上升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上半年新增非金融企业贷款3505.45亿元,同比多增279.87亿元;其中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加2212.75亿元,同比多增291.87亿元。按贷款结构分,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分别增加1507.30亿元和1019.97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050.87亿元和多增236.98亿元;本外币贸易融资和融资租赁贷款分别增加255.57亿元和160.2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9.78亿元和少增14.7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09.54亿元,同比多增957.31亿元,主要是转贴现增加272.81亿元。
  (三)境内企业贷款行业投向均衡。上海市金融机构新增境内企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行业投向较为均衡。从行业划分看,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贷款投向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贷款分别增加927.30亿元和340.81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95.55亿元和267.14亿元;投向租赁商务业、制造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贷款分别增加629.86亿元、325.20亿元、239.95亿元和158.23亿元,同比分别少增642.86亿元、147.65亿元、139.30亿元和580.41亿元。从借款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贷款增加较多。其中投向境内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本外币贷款上半年分别增加2095.20亿元和1347.9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43.27亿元和126.14亿元。
  (四)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长。上半年全市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552.81亿元,同比多增104.84亿元。按贷款投向分,本外币住房开发贷款和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分别增加301.86亿元和245.2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97亿元和23.74亿元;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加128.54亿元,同比多增23.03亿元。6月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1%,增速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
  (五)个人贷款增速下滑,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回落。6月末全市本外币个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增速为近两年最低。上半年全市新增本外币个人贷款925.05亿元,同比少增922.53亿元。从贷款投向分,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上半年新增275.03亿元,同比少增914.20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73.77亿元,同比少增98.41亿元;6月末,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9%,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上半年本外币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增加140.63亿元,同比少增33.38亿元;本外币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增加129.61亿元,同比少增57.34亿元。
  [1][1]根据同类机构轧差汇总同业业务的原则,中外资、中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汇总数据不包含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放款项,各项贷款汇总数据也不包含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而外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包含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放款项,各项贷款也包含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故外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与中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之和大于中外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
责任编辑:杨群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独家解读: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独家解读: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来源:海外网
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我们这个国家,有为国分忧的传统。有人通过干事分忧,有人通过说话分忧,有人通过边干事边说话分忧。最后这种人,很多都是传说中的“权威人士”。
这个词今天火了,因为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二版头条,专访了一个叫“权威人士”的人,谈当前经济形势。这两天股票坚挺,皆大欢喜,侠客岛(ID:xiake_island)当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知道也不告诉你,不过权威人士是谁,倒可以聊一聊。这个,我们熟。
先稍微普及一下人民日报的历史。
这份中国第一大报,正史记录中开始自1948年。但1946年,这份报纸就在邯郸市创刊,报名么,当然是毛泽东亲自题写,虽然不是如今看到的版本。
我们的故事要从1946年说起,那也是一个5月,就比今天早一个星期,初夏的延安应当也如今天这样,草木葱翠,掩盖住黄土地些许的苍凉。那是一篇发自延安的新华社稿件,议题并不重要,说的是美国权威人士认为,英国已拒绝将太平洋三个英属岛屿的主权让给美国。
不经意间,这开启了一个绵延数十年的传统。从那时起,到昨天止,人民日报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0次。首尾相接的这两次,跨越了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
简单说,在这份最高党报上,权威人士不绝如缕,生生不息。
引起岛君兴奋的是第二次。
在那篇叫《中共权威人士 评论目前时局》的新华社稿件中,“中共权威人士”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态度坚定的评论,大家感受一下:
与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业已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蒋介石卖国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们曾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中国与世界,看成和过去一样,不许改变任何事物的样式,不许任何人违背他们的意志。自日本投降以后,他们决定要把中国恢复到过去的旧秩序。经过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等项欺骗办法,赢得时间之后,蒋介石卖国政府就调动了二百万军队,实行了全面的进攻。
这文风,让你想起了谁?嗯,没错,岛君心中的答案跟你是一样的。而且这不是猜测,在《毛泽东选集》里,你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此后他几次作为“权威人士”纵论时局的报道,也同样能在他的文集里找到。相信你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大段完整的吐槽,带有明显的语气和自洽的逻辑,2000字一气呵成,记者做的主要贡献是加上了一个【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以及重复“中共权威人士说”。
自此以后,这个“权威人士”多次出镜。无论痛骂蒋介石还是美国,风格一如既往,吐槽从来高能。即便未必出自毛泽东本人的手笔,也无疑体现着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意图,甚至个性与风格。
分析一种现象,离不开时代。
如果翻阅从人民日报创刊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权威人士”的话语,会发现斗争的色彩一直比较浓烈。与之相对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权威人士”的形象要温和的多。
中央党校的唐爱军做过一个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简单来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是革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革命思维占主导;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后,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这两个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在岛君看来,既有用词的差异,也有词内涵的变迁。既要注意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不再把“时刻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也要意识到许多词本身其实早已今非昔比,比如“权威人士”。
理解“权威人士”的这种变化,离不开对这个背景的把握。你会发现,以改革开放为界,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
不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是,革命话语体系中的权威人士,并不全都是正面的。比如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就对一个“权威人士”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并进行了一番分析:
一般相信,这个所谓权威人士,如此熟悉蒋介石匪帮的内情,显然不是别人,而只能是替南京傀儡在后台牵线的“权威人士”,很可能就是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华的第一号代表司徒雷登自己。
尽管被骂,但司徒雷登的身份地位也如前分析,的确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后来的呢?随手一搜今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的“权威人士”,大都是诸如“人民网将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在那时光的演变中,“权威人士”逐渐从战争谈到外交,谈到经济、文化、社会,谈到更细致的教育、工业、媒体,谈到更细致的棉花价格、两国贸易额、围棋、房价,大多数时候,读者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他们的名字。从神坛,走到了细分的岗位。从墙上的挂相,到了你的身边。
加上昨天这两次,今年的人民日报上共出现了6次“权威人士”。再往前数,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这么多次加起来,也没有昨天这两次值得解读。
是,这次看上去颇为神秘,新闻的5W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 )——基本不全。何时是近日,何地是“北京电”,何事是点评当前经济大势,何因要看网上分析,何人是“权威人士”。人民日报的头版和二版所有流程的把关者们,显然对5W理论都了然于心,所以大可不必认为这是失误。
虽然你很少会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但正因其神秘性,此文却更为动人。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为何这样做?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文章里还说,经济运行中“几家欢乐几家愁”。
也许你在媒体上会看到,经济学家、评论员们会用更为尖锐的措辞来形容当前形势,但所有这些说法,指向的其实是一样的紧迫感——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形势的时候了,而且必须是高级别领导。
同样是定调、鼓动,让人不禁想到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那次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一谈方略,一谈形势,这两次的人民日报头版,完全可以作为互文看待。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一种语言风格。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岛君前面引用的许多“中共权威人士”的话,可不是这个风格,而是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并且一针见血,落地有声。
这次的两篇文章,却让人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特质,随便找几句: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
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毋庸讳言,这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这种文风,代表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文风要求的高标准。
而这种在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
别问我,他是谁。我只知道,“权威人士”还会被人民日报继续使用,在建设而非革命的话语体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文/司徒格子)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龚雯、许志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保持定力、有效应对?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聚焦重大经济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关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预期?权威人士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
经济运行为何出现走势分化?权威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侠客岛文章精选】
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办?权威人士说,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风险?权威人士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宏观调控应当从何处着力?权威人士强调,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
一问: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总的看,今年以来的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问: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对当前的增长速度究竟应当怎么看?
权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的看,经济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当前经济运行在意料之中,仍处合理区间。
以一季度为例,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一季度GDP增长7%,合乎预期,在全球范围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就业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长8.1%,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新增长点破茧而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增速虽有放缓,但消费增长比较稳健。收入分配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里人,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缩小。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问:对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社会反应总体上还比较从容,但也存在一些担忧和疑虑。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前景?
权威人士:分析经济形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断崖式的急速下滑,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幅度也比现在大。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视眼下的困难,一方面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一方面积极应对,抢抓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问:经济运行走势分化
“几家欢乐几家愁”,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问:今年经济运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何会这样?因为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又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调整必然带来分化。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从产业看,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行业用电、生产、投资、效益等指标下降,而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相对强劲。从企业看,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有的已停产半停产;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品牌价值、搞技术创新的企业,日子比较好过。
走势分化,本质上是结构调整正逐步深化。综合看,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需求分析、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问: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进程在继续,其间也伴随着痛苦,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权威人士: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等目前都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重组加快。同时,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经济风险有所加大。必须看到,结构调整是一个需要不断往前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这一关我们不得不闯过去。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只能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就主动,晚调晚转必然被动。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一年有一年的问题,不可能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以焦虑心态稳增长,结果事与愿违。
三问: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其必然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即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
问: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备受关注,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问题还在发酵。您认为该如何应对?
权威人士: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这里面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缩、内部“三期叠加”多种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从现状看,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拿出给力的措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继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加未来调整压力的增长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稳增长政策要有利于长期发展政策目标,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避免引发更多矛盾,调结构、促升级的政策也要有利于短期增长,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了,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台,有一些改革措施从长远讲是好的,但当前可能会加重企业负担或者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慎重权衡。
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投资本身要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消费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
问: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重量级“马车”,能否在这方面释放更多动力?
权威人士: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投资本身有可持续性,解决好投什么、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首先是方向,必须选对项目,力求有市场,有长期回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当调工资、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须的,同时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数千万贫困人口消费倾向最高,加强精准扶贫,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热点。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应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使消费者敢花钱、愿花钱。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质量好、服务好的消费品和服务性产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会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问:除了适度扩大需求,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权威人士: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中央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多项部署,关键是抓好落实,抓紧推进。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四问:经济运行风险防控
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问: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呈现高杠杆状态。怎么看待这些风险?在防控风险中需要注意什么?
权威人士:风险防控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不出风险,经济就能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国广义信贷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这几年债务增长最快的是非金融类企业,其债务余额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处于高水平。高杠杆企业主要来自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要高度关注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情况。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区出现连续性下滑,也可能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要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中央已经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冒进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当区别对待,积极稳妥。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微观看,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五问:宏观调控着力点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同时,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也不乏认为要进行“强刺激”的声音。宏观调控应当如何着力?
权威人士: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宏观调控也需要适时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方式。总体上还是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既不过头,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宏观政策要有一定力度,达到稳增长的效果,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是,如果采取大规模强刺激和拼投资等老办法,可能会积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结构调整步履维艰。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稳增长,又要坚定不移调结构、防风险、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生态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积极财政政策要名副其实,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财政政策要把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作为政策重点,谨防出现经济放缓、企业利润减少但税负增加的“逆周期”现象。稳健货币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去。现在价格总水平涨幅较低,常规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注意“度”,注重精准滴灌,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又防止增加宏观经济的总负债率和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降杠杆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要坚持“三个不变”
问:稳定的经济离不开稳定的预期。请问在稳定社会预期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
权威人士: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市场预期与经济发展可以彼此促进、良性循环。预期稳,信心增,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应当看到,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牛宁
www.haiwainet.cn 京ICP备号
,.独家解读: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23:50:12,.103780,.牛宁,.midd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报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