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管理如何转型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为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业一直坚持的信贷管理体制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本文基于淄博市翔实调查,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寓意及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至少应该蕴含以下政策寓意: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二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如果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四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使命的同时,强力扶持服务业,经济结构比重就轻;五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优于经济增长本身。在此背景下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增多。   (一)各项成本快速上升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2014年上半年仅为6%左右,过去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各方面环境和因素变化较大,实体经济面临的各项成本上升较快。   (二)生产过剩导致过度竞争   2012年3月至今,PPI已出现连续28个月负增长,表明企业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成本转移出去几乎不可能,前些年,我国经济总体处于高增长期,前期过剩的生产能力会被随后的经济扩张所消化掉,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新的经济扩张没能到位,企业会面临较大压力。   (三)面临政策环境明显趋紧   过去,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种手段,一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另一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但一方面,我国存量货币规模相当可观,2013年M2余额达110.65万亿元,ME与GDP之比为1.95, 经济运转效率较低,通过货币扩张不仅不会带来经济增速的相应提高,而且持续扩张,与国际流动性过剩相互叠加,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也随之放缓,要维持财政支出,就要增加赤字,政府债务规模继续上升,积累更大风险。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面临政策环境明显趋紧。   (四)企业面临较大的转调压力   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在增长阶段转换时期,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减速度、增效益,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在平衡,突出表现为:一是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二是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三是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四是动力机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在这过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要使一些行业和企业付出转型代价。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体经济反映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银行业务权限不断被上收   一是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受到较大影响。以淄博市为例,继2013年7家银行被上级行上收审批权限后,今年各行普遍受到上级行信贷行为约束和调控,有的行被上级行下调系统内评级,由A类行降为C类行或D类行,增量授信权限上收省行及以上审批。二是部分信贷产品受到上级行限制,信贷准入门槛提高。例如,部分银行上级行要求对担保圈涉及的第二圈、第三圈企业采取更加审慎的授信管理,担保方式、授信规模等方面控制更加严格。我市贸易融资业务被部分银行上级行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措施,个别行该业务被停办。   (二)银行资金供给方式与企业资金需求方式出现错配   一是与贷款主体资金需求期限不匹配。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少,大多依靠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和满足项目贷款需求,尤其是项目贷款由于审批限制条件多,审批期限长,不符合商业银行产业政策等问题,企业大多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即“短贷长用”,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升,企业还款后如果银行贷款审批时间长,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如高青县某纺织厂扩产搬迁项目需贷款6000万元,但由于不符合商业银行产业政策,且固定资产抵押不足,项目贷款需求无法满足,银行就以流动资金形式为其发放贷款,满足其扩产搬迁项目需求。二是与贷款主体资金需求业务品种不匹配。以淄博某润滑油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调查及该公司反映,目前银行与企业签订一年期授信合同后,企业所需项目贷款银行通过其上级行审批后基本得到满足。但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银行方面大多以票据形式以予满足,如企业方要求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银行往往以半年期左右承兑汇票等票据形式满足企业。三是与贷款主体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银行发放的贷款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人生产经营周期出现错配。小微企业、个人贷款需求一般具有“需求急、额度小、周转快”特点,这就决定了贷款从申请到发放间隔的时间要短,而实际银行发放贷款间隔较长。如某从事洗化用品的个体工商户亟须100万元资金进货,由于从事行业同业竞争激烈,供货企业一般是预付款交易,向银行申请贷款一周后还未放款,该工商户只好延迟进货时间。四是与贷款主体资金额度大小不匹配。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存货、应收账款较大资金运营能力不强企业往往“消受”不起银行对其的授信额度而对一些现金流量大、季节性强、但净资产小的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批发企业的授信额却“不够吃”。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与不良资产(贷款)处置
& & & 2015年,金融改革已经到了关键的攻坚阶段,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种压力空前。洞悉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诸多风险与困惑,了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易发的的领域和形式,了解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规律,学习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掌握风险处置的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率及余额持续&双升&的关键问题,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商业银行必须快速适应新常态的变化,牢牢抓住风险管控这条主线,全面提升银行的整体素质和品质,率先转方式、调结构,争取市场竞争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常态下银行的危机及应对
1、当前商业银行集中暴发的风险形式
2、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内部因素
4、当前各类银行的有效应对方式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案例分析
1、贷后风险管理的两大切入点
1)以担保风险管理为主要切入点
a) 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的风险
b) 抵押合同与买卖合同一并签订风险
c) 土地经营权抵押致法律风险的案例
d) 共有财产抵押的信贷风险
e) 如何防范查封陷阱
f) 董事会担保决议与公司担保合同不一致引发风险
g) 保证金质押三种法律风险
2)以时效风险管理为切入点
a) 案例:超过两年诉讼时效的债权还能否实现
b) 公司收发人员签收
c) 企业一般工作人员签收催款通知的效力认定
d) 超诉讼时效的补救措施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1、不良资产的成因
2、不良资产出表常用的手段及其风险防范
1) 资产管理公司代持的利与弊
2) 问题资产出表的方法与对策
3) 高价出售与贷款优惠
3、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新对策
1) 观念创新,实现不良资产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2) 手段创新,采取多种方法降低不良资产
3) 管理创新,规范化、高效率、高质量防范不良资产风险
4) 技术创新,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不良债权催收的法律手段与措施
1) 以物抵债的注意事项
2) 申请支付令
3) 行使代位权
4) 行使撤销权
5) 行使不安抗辩权
6) 申请抵销权
7) 申请贷款人破产
8) 协调借款人重组
5、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成功案例
1) 提前处置,快速反应
2) 借助他行,消化风险
3) 区分情况,分类处理
4) 代位追偿,实现债权
5) 支行协商,互助合作
6) 多方动员,借力清收
7) 黑名单控制,施压清收
相关文章推荐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
&&新常态 商业银行 转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赵欢: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作者:赵欢
  文/ 行长
  面对新的形势,商业要准确把握新的经济环境对信贷经营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的经济形势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坚持改革发展、加快转型步伐,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开始步入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提质增效为重点的“新常态”,经济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
  就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长期看,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阶段性回落。中期看,我国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除了传统周期性理论下的总需求不足外,更重要的是结构性趋势的改变,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短期看,处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此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强刺激政策,在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效应需要逐步消化。
  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转变,给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正如中国主席所指出的:“要充分估计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结构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等都将对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增速放缓将使信用风险加重,部分过剩行业盘整将使风险暴露增多,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不规范的业务、不审慎的代理业务活跃,并有向银行业传染风险的趋势。”
  面对新形势,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环境对信贷经营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经济形势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坚持改革发展、加快转型步伐,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
  坚持改革发展 努力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一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就银行信贷经营的外部环境来说,仍然面临难得的机遇: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总体上处于稳中向好的态势;从中期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速持续快于第二产业;从短期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2年二季度以来,GDP同比增速已连续十个季度在7.5%左右平稳运行。商业银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抓住市场机会、坚持发展,在发展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二是更加强调积极稳妥可持续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要摒弃单纯做大资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主动平衡长、短期风险与收益,合理设定信贷规模、结构、质量和绩效指标。通过贯彻积极稳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常态之下,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活力竞相迸发,让动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银行业而言,告别高增长时代后,内涵式增长的“新常态”已来临。商业银行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变革要红利、向服务创新要红利。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调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信贷资源的结构配置应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新常态之下,需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之树。当前,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着力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本质要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逐步进入新的优化再平衡阶段。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有效聚焦到支持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属于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在商业上可持续、风险可控和手续齐备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要重点扶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更加注重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避免采取大规模刺激,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针对实体经济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扶持。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要适应调控政策的转变:深化机制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倾斜力度,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围绕“三农”发展,支持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田水利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积极支持铁路、水利、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三是要积极拓展绿色信贷和普惠金融。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强调遵循经济规律的健康发展,更加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遵循社会规律的。适应新的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中,要将绿色信贷理念、标准、方法贯穿到信贷全流程,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要将服务人民生活作为信贷业务的基本目标,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支持人民生活改善和消费升级。
  有效处置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转型带来的存量风险
  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信贷风险存在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加快的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化解和处置,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退了之。
  一是要通过行业、客户、区域、产品等维度的结构优化,降低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带来的组合风险。要加强对集中度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化解。经济上行期容易形成特定行业、区域、客户的信贷风险集中,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此类集中度风险的化解,防止风险的集中爆发。当前,特别要遵循“四个一批”的原则,按照 “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要求,加快产能过剩行业中无效率、无市场、长期亏损企业的压缩退出。
  二是要围绕到期管理、收息管理、逾期欠息客户管理、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大对各类风险客户的清收化解力度。在此过程中,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问题贷款清单,一户一策,责任到人,抓大带小;及时高效,尽快止损,切断与其他业务的危机蔓延路径;要灵活务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运用诉讼、保全、打包、拍卖、转让、清收、以资抵债等手段大力清收,又要充分利用重组、置换、租赁、并购等方式尽快盘活资产,与企业共度时艰。
  三是通过有效处置不良资产,释放沉淀呆滞的资金占用,加快信贷资金周转。要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通过有效处置不良资产,一方面回收现金,变不生息资产为现金资产,同时释放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另一方面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在锁定损失的基础上,节省出精力和资源,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强化基础管理 提高全面授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宏观经济下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现实版的“压力测试”,经过形形色色的“危机”洗礼,银行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和清晰地了解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摒弃粗放经营的观念认识,推行科学管理和精益管理,要特别注意解决经济长期繁荣环境下的“管理疲劳”,防范操作和管理上的麻木、迟钝,并根据暴露出的问题不断重检业务标准和业务流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重检信贷制度和审批标准,评估关键风险点的控制机制是否有效,以底线思维把好审批关;高度重视客户信息、贸易背景、风险缓释等的真实性核查,严格落实各环节、岗位的核查责任;要加强贷中及贷后管理,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的力度;要深入开展案件风险排查工作,保持案件风险防控的高压态势。
  坚持底线思维 提高转型中的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要积极运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高级方法,开发计量跨周期的风险计量模型,确保准确衡量信贷风险水平;二是要保持风险分类的审慎性和一致性,准确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并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政策,贯彻落实谨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准确计量并充分计提拨备;三是要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监测分析,保持各级资本充足性。要树立和强化资本节约、资本有偿使用、风险调整后回报最大化的核心理念,通过资本配置、风险定价和绩效考核等工具,强化资本管理目标的执行和传导;建立以风险偏好为约束、以风险绩效为基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资本规划机制,制定具有约束性和实际可操作的资本补充规划;突出内源式资本补充对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建立多渠道的外部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优化资本工具结构。
(责任编辑:HN025)
12/17 16:4312/18 13:5512/18 12:0012/18 11:5912/18 11:3712/18 10:4512/18 10:3612/18 10:06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新常态下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路径优化|2015年|第五月|财会月刊(15期)|金融与理财|历年期刊|财会月刊
金融与理财
2015年 第 15 期
财会月刊(15期)
金融与理财
新常态下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路径优化
【作  者】蔡海静(副教授)【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杭州 310018)【摘  要】【摘要】 本文在新常态下探索了我国发展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路径。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成就斐然的背后存在着缺乏统一可操作的执行标准、银企信息沟通不畅、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等突出问题。本文分别从政府和商业银行层面入手,提出了落实环保理念、破除地方保护、强化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等绿色信贷路径优化措施,对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优结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 新常态;绿色信贷;优结构;信息披露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须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持。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正处于“中高速、优结构”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绿色信贷作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部公开数据,2014年上半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总额达57 000亿元。然而,成绩斐然背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绿色信贷的规模化需与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和重点行业整治进度协同;绿色信贷信息整合深度尚欠等。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优结构”的战略目标。一、绿色信贷绩效欠佳原因探析1. 缺乏统一可操作的执行标准。我国当前缺乏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对接的绿色信贷评估细则。实施信贷具体业务流程中,需要一些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来判断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发放绿色信贷的标准。例如,如何界定贷款是否用于清洁技术或节能设备等。大多数情况下,哪些门类企业属于“两高一剩”产业,什么样的企业达到了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资质,都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戴叙贤,2013)。比如,风能发电属于公认的清洁能源,其生产企业通常能得到绿色信贷优惠。然而,风能发电往往不够稳定,相关企业就在其周围建设火力发电厂以保障其发电质量。这显然会令绿色信贷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环保部门在政策层面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处罚在相当程度上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两高一剩”行业范围已经过多轮调整,使银行和污染企业都对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缺乏足够的信心。这导致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大多停留在大方向引导阶段,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难有作为。在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行动标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性地执行对自身有利的绿色信贷政策。这导致商业银行间实施绿色信贷时,大到发展战略和放贷制度,小到业务流程和具体产品,往往大相径庭。一般而言,较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如兴业银行由于侧重于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而成绩不俗。工商银行等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其在国内特殊的企业地位,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猛,不过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而大多数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迄今仍未开展绿色信贷业务。2. 银企间环保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充分了解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进展情况。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决定是否放贷的首要因素。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核查的同时,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重点评估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潜在风险和负债。因此,企业是否具有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记录,对其是否能顺利获得绿色信贷优惠至关重要。毕竟,企业主动披露环境行为信息,是银行考察其环境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企业主动披露环保信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环保管理记录良好的企业,通常希望借助发布环境信息,主动“告示”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的认同,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在另一种情况下,环保记录欠佳的企业遭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急于借助发布环境信息为自己“辩白”,试图达到“洗地”的目的。在能力信号发送假说下,第一类企业通常发布高质量的环境信息,以此与第二类企业相区别(沈洪涛等,2014)。然而,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普遍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很难识别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更何况大部分企业甚至上市企业干脆不发布环境信息。这给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需要企业环保行为、融资行为等多个层面的信息,这需要环保、司法、金融监管等多个部门的沟通。可现实却是我国上述部门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渠道,尤其是各商业金融机构间由于竞争关系而甚少沟通。不少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环境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却语焉不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缺失,使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和渠道形同虚设(蔡海静,2013)。3.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中低速增长新常态下,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出现反弹。在官员晋升竞争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总是不遗余力,却有意无意忽视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指标。“两高一剩”产业在相当程度上与高产值、高利润行业存在交集,在很多情况下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基和经济增长引擎。限制这些行业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将面临着明显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节能环保项目通常具有投入大和见效慢的特点,加上在盈利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不愿意对其投资。于是,出于自身晋升和辖区财税最大化的考量,地方政府往往运用各种手段迫使或诱导商业银行将贷款投放至“两高一剩”产业。知名环保组织“绿色流域”在2014年底发布了国内上市银行绿色信贷综合表现得分排名如图1所示。其中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排名靠后,令人意外的是,这两家银行财务绩效都表现良好。可能的解释是,这两家地方银行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期,地方政府面临着更为严重的GDP增长和创造就业压力,地方保护主义可能会重新抬头。
4. 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有待提升。在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的新常态下,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难题,这为大力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相关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前述及,“两高一剩”行业往往意味着高利润和巨额投资。这时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有激励将贷款额度向其投放。否则,若自己坚持绿色信贷原则而竞争对手却对“两高一剩”行业放贷,那么自己将损失丰厚的利润。事实上,大多数农商行和城商行尚未成立专门的绿色信贷部门,也没有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他们往往将绿色信贷等同于普通贷款行为,无意重点推介和发展。5. 人才缺乏导致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绿色信贷项目评估困难。由于涉及对项目未来潜在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绿色信贷项目对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素质专业人员的短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评估绿色信贷项目时,仅着眼于该项目是否明显违反环保法规,对其未来潜在的环境风险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为此,国内关于绿色信贷新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二、基于政府视角的绿色信贷路径优化1. 将环保理念落在实处。各级政府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将环境因素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环境因素作为考察地方政府的关键指标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为了将环保理念落在实处,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可以考虑实施辖区环保不合格主要官员考核“一票否决制”。其二,严肃处理重污染企业。对排污不达标企业应视情况令其停顿整改,按照环保部标准落实环境信用行为五色评级,坚决关停连续多年评级为“黑色”的企业。同时,加大环境反腐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包庇污染企业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第三,借助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渠道,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加大环境保护和绿色信贷的宣传力度,普遍提升人们对绿色信贷的认知水平。2. 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如前述及,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新常态下,出于扩大税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施压商业银行将贷款投至“两高一剩”行业。中央政府需要一系列“组合拳”以破解这一地方保护主义难题。首先,将环保因素增列为地方官员绩效考评体系的构成指标,并赋予相当大的权重。其次,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银监部门的垂直管理;切断包括地方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与地方财政的密切联系,在法律层面杜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放贷行为的干预。最后,对违规投放至“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实施溯源追责制,对牵涉其中的相关领导一查到底。地方政府应抓住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机遇,自觉抵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3.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企业环保等级统一标准。前文提到由于缺乏统一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使有意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中无所适从。在这方面以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做出了表率。由江苏省牵头,三省市共同制定了统一的环境保护标准,根据企业环保行为进行信用评级。具体而言,使用绿色、蓝色、黄色、红色与黑色等五种颜色衡量企业环保行为信用等级。其中,绿色代表信用等最高,黑色最低。这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了便捷的参考标准,增强了企业环保信息共享机制。环保部门在获取环保信息并核实后,应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至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商业银行,同时也应将这些信息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由于我国绿色信贷并未法律化,不能强制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故更需要政策引导和社会舆论促使银行自发履行其社会责任。三、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绿色信贷路径优化1. 提升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认知。银行应从社会责任角度认识绿色信贷。银行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部门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把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作为银行长期的经营目标与方向。由于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会使银行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中断与一些客户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甚至会使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Weber等,2011)。这需要董事会审时度势做出判断,认识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是规避环境事故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明智选择,也是银行作为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主要途径。应将绿色信贷理念贯彻到银行每个员工。除了董事会和其他银行高层,银行中层和普通员工也要通过培训和学习,认识到自身工作在为银行创造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的重任,认识到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是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必要构建一整套奖惩体系,将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纳入到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绿色信贷理念贯彻到标准、方法整个信贷流程。
如图2所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除了制定多项综合性指导准则外,还采纳或加入了国际相关准则,故排名较高。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不仅未参加相应国际准则,甚至自身也未制定综合性指导准则,故排名垫后。&2. 密切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政策。在国家加大淘汰“两高一剩”行业产能的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应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从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两方面入手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一是,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实施资本存量调整管理。有步骤地退出“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以配合遏制“两高一剩”行业规模的国家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目标。二是,对“两高一剩”行业实施资本流量调整管理,在限制“两高一剩”贷款的同时加大环保节能项目贷款额度,促使“两高一剩”行业生产集约化和高科技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国家政策目标。图3给出了2013年我国各上市银行将贷款从“两高一剩”行业转出和投放到环保友好型企业的资金转移情况。在四大行中工商银行表现最好,在股份制银行中,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得分较高。
3. 强化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开始步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新常态”,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银行应从风险管理角度认识绿色信贷。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执政党施政方针大背景下,企业将贷款贸然投放至“两高一剩”行业将会导致系统性环境风险。这要求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意识,不能将绿色信贷政策停留在理念阶段,而应将其嵌入到信贷发放的每个具体流程中。在评估贷款项目时,把企业环境表现作为贷款评级的主要考虑因素(Carroll等,2010)。商业银行应落实中央关于新常态下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方针政策。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提高自身利润不一定相斥。这需要商业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应着眼于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发银行都在2012年开发了绿色融资新产品,如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节能减排产品,以及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理财产品等。德国、日本和美国都有行之有效的经典绿色信贷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借鉴消化吸收。对“两高一剩”行业信贷项目也应“有保有压”。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对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剩”行业的节能减排项目,不拘泥于行业类别管理限制,切实做到“有保有压”。4. 加速绿色信贷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规模化。由于涉及到环境风险评估,与普通贷款项目相比绿色信贷项目要更复杂的流程和更专业的人才。这需要各商业银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中国工商银行起步较早,从2008年起就通过专题讲座、下发公文、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全行员工的绿色信贷教育和培训。而截至2013年,中信银行各分行共组织视频会议及培训1 900余次。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之一,兴业银行建立了包括自学、国内外专家培训、部门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体系。在各分行大力开展“赤道原则专题研讨会”,依托国内外专家学者,逐步建立绿色信贷细分领域实施准则。四、结论与展望新常态下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有着广阔的改进空间。2013年12月后雾霾天气从华北地区蔓延到华中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且没有明显消减趋势,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公害。一方面,这意味着“两高一剩”行业产能仍居高不下,绿色信贷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度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绿色信贷项目缺乏统一的执行细则导致商业银行各自为政的现象仍未根本改观,加上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匮乏、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导致绿色信贷政策落实不力,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金融方面的瓶颈。在政府层面,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社交媒体对环保问题的高关注度,全面提升民众的环保理念;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切实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干扰,加速降低“两高一剩”行业产能步伐。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要提升自身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认知,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心态密切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速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开发绿色信贷新产品的能力。主要参考文献蔡海静.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现状及其效果检验——基于造纸、采掘与电力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3(1).许黎惠,徐晓然.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开展[J].财会月刊,2013(10). 于晓刚.2014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基金项目】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5NDJC116YB);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14GL03);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