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板工行业中GBZ表示什么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
您当前的位置:
>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
发货地址:河北衡水
信息编号:
产品价格:1280.00 元/平方米
商家相关产品:
商家产品分类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详细信息
产品规格:
铝合金6061-T6
产品数量:
50000.00 平方米
包装说明:
价格说明:
查看人数:
本页链接:
http://info.b2b168.com/s168-.html
产品简介:
建筑铝模板早诞生于美国,是新一代的绿色模板技术。铝模板系统主要由模板系统、支撑系统、紧固系统、附件系统等构成,可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各个领域。
铝模板优势
一、技术指标先进
1、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承载力可达60KN/㎡;
2、混凝土浇筑质量好,平整度和垂直度指标明显高于木模板;
3、施工效率高,拆装模板时间优于木模板;
4、楼层整体一次浇筑成型,表面平整光洁,完全能达到免抹灰水平。
二、经济效益突出
1、可重复使用300次以上,使用成本低;
2、施工效率高,施工周期短,节约时间成本;
3、基本无需机械吊装,施工场地干净整洁,文明施工管理费用低;
4、回收价值高,铝模板残值高达铝锭价格的90%。
三、社会效益显着
1、节能环保,低碳减排,是循环经济的典范;
2、文明施工,避免施工现场二次污染;
3、明显降低施工强度,保护劳工。
欢迎来到衡水金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我公司位于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的“1+9+3”计划京南区—衡水市。 具体地址是安平县工业园区东区,联系人是冯叶。
联系电话是,联系手机是,
主要经营衡水金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金标铝模板),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租赁、安装施工为一体的建筑铝合金模板高新技术企业。
金标铝模板与河北宜标交通安全设施有限公司、丰和交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属于金标集团旗下子公司,分别负责生产建筑铝合金模板、公路、铁路声屏障和隔离栅。
联系方式:。
单位注册资金单位注册资金人民币 5000万 - 1亿元。
我要给“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留言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联系方式
衡水金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安平县工业园区东区
网址:http://jinbiaofy.cn.b2b168.com/
“建筑工程铝合金模板”相关产品,你也可查看该供应商更多
粤ICP备号 - Copyright (C) 2004 -
B2b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GBZ/T 160.48—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醇类化合物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GBZ/T 160.48—2007 gōng zuò chǎng suǒ kōng qì yǒu dú wù zhì cè dìng
chún lèi huà hé wù2 英文参考Determin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ICS 13.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空气有质测定 醇类》(Determination of alcohol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由于日发布,自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Z/T 160.48—2004。3 前言根据《》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GBZ/T160.48—2004,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T160.48—2004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GBZ/T160.48—2004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增加了1-甲氧基-的。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中的主要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丁醇、异戊醇、异辛醇、、二醇、醇、和氯的-
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劳动卫生防治所、沈阳市疾病预防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程玉琪、林树莲、单晓梅、仇保荣。
——甲醇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侯树椿、刘明彦。
——二氯丙醇的变色酸
主要起草人:不详。
——1-甲氧基-2-丙醇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宋景平、陶雪。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GB 11524—89;
GB/T 17075~GB/T 1;
WS/T 143、WS/T
160、WS/T 165—1999;
GBZ/T 160.4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醇类化合物
4 1&范围本标准了工作场所空醇类化合物浓度的。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醇类化合物(甲醇、丙醇、丁醇、戊醇、辛醇、丙烯醇、二丙酮醇、乙二醇、糠醇、氯乙醇、二氯丙醇、1-甲氧基-2-丙醇)浓度的测定。5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规范。6 3&甲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糠醇、二丙酮醇、丙烯醇、乙二醇和氯乙醇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6.1 3.1&原理空气中的甲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糠醇、二丙酮醇、丙烯醇、乙二醇和氯乙醇用固体剂管采集,溶剂解吸后进样,谱柱,氢焰化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峰高或峰定量。6.2 3.2&仪器3.2.1&硅胶管:溶剂解吸型,200mg/100mg硅胶(用于甲醇和乙二醇)。
3.2.2&管:溶剂解吸型,100mg/50mg活性炭(用于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二丙酮醇、丙烯醇和氯乙醇)。
3.2.3&&&GDX-501管:溶剂解吸型,100mg/50mg GDX-501(用于糠醇)。
3.2.4&:流量0mL/min~500mL/min。
3.2.5&溶剂解吸瓶:5 mL。
3.2.6&微量:10μL。
3.2.7&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1(用于甲醇):2m×4mm,GDX-102;
柱温:140℃;
汽化室温度:180℃;
检测室温度:200℃;
载气(氮气)流量:35mL/min。
色谱柱2(用于甲醇以外醇类化合物):2m×4mm,FFAP:Chromosorb WAW=10:100;
柱温:90℃(用于异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和丙烯醇);
100℃(用于二丙酮醇);
140℃(用于糠醇和氯乙醇);
170℃(用于异辛醇和乙二醇);
汽化室温度:200℃;
检测室温度:220℃;
载气(氮气)流量:40mL/min。
6.3 3.3&试剂3.3.1&解吸液:色谱无峰(表1)。
表1&待测物的解吸液
丁醇和异戊醇
异丙醇的二硫化碳(2%)
异丙醇溶液(2%)
异丙醇的二硫化碳溶液(5%)
异丙醇和异辛醇
异丁醇的二硫化碳溶液(1%)
异戊醇的二硫化碳溶液(1.5%)
3.3.2&&FFAP: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 WAW和GDX-102,色谱担体:60目~80目。
3.3.4&: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约5mL解吸液,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待测物,再准确称量;分别用相应的解吸液稀释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出浓度,为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6.4 3.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3.4.1&:在,打开固体吸附剂管两端,以500mL/min(用于乙二醇),或100mL/min流量(用于乙二醇以外的采样)采集15min空气。
3.4.2&:在采样点,打开固体吸附剂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活性炭管)或th~4h(硅胶管)空气样品。
3.4.3&:在采样点,打开固体吸附剂管,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尽量接近,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活性炭管)或1h~4h(硅胶管)空气样品。
3.4.4&:将固体吸附剂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固体吸附剂管两端,置容器内运输和。样品在室可保存7d。
6.5 3.5&分析步骤3.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段固体吸附剂分别倒人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解吸液,封闭后,振摇1min,解吸30min(二丙酮醇需90min)。摇匀,解吸液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各自的解吸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5.2&标准曲线的制备:用各自的解吸液稀释标准溶液成表2所列标准系列。
表2&标准系列
甲醇(μg/mL)
异丙醇(μg/mL)
正丁醇(μg/mL)
异丁醇(μg/mL)
异戊醇(μg/mL)
异辛醇(μg/mL)
糠醇(μg/mL)
丙烯醇(μg/mL)
二丙酮醇(μg/mL)
乙二醇(μg/mL)
氯乙醇(μg/mL)
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m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分别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待测醇类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3.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的解吸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待测醇类的浓度(μg/mL)。
6.6 3.6&计算3.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
V0——标准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
V——采样体积数值,单位为升(L);
t——采样点的温度数值,单位为摄氏度(℃);
p——采样点的压数值,单位为千帕(kPa)。
3.6.2&按式(2)计算空气中待测醇类的浓度:
c——空气中醇类的浓度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c1,c2——测得前后段活性炭解吸液中醇类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数值.单位为微克每(μg/mL);
V0——标准采样体积数值.单位为升(L);
V——解吸液的体积数值,单位为毫升(mL);
D——,单位为%。
3.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6.7 3.7&说明3.7.1&本法的、(乙二醇按7.5L空气计,氯乙醇按1L空气计,其余按1.5L空气计)、测定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吸效率列于表3。每批固体吸附剂管应测定解吸效率。
3.7.2&本法可使用柱代替FFAP柱,也可使用同类型的毛细管色谱柱。
表3&方法的
(μg/mL)
最低检出浓度
(μg/mL)
相对标准偏差
(μg/mL)
最低检出浓度
(μg/mL)
相对标准偏差
3.7.3&氯乙醇的为10min。
3.7.4&样品解吸测定方法:先将溶剂解吸型吸附剂管的前段倒人解吸瓶中解吸并测定,如果测定结果显示未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后段可以解吸和测定;当测定结果显示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再将后段吸附剂解吸并测定。
7 4&甲醇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7.1 4.1&原理空气中的甲醇用硅胶管采集,热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7.2 4.2&仪器4.2.1&硅胶管:热解吸型,内装200mg硅胶。
4.2.2&空气采样器:流量0mL/min~500mL/min。
4.2.3&热解吸器。
4.2.4&注射器:100mL、1mL。
4.2.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2m×4mm,GDX-102;
柱温:140℃;
汽化室温度:180℃;
检测室温度:200℃;
载气(氮气)流量:35mL/min。7.3 4.3&试剂4.3.1&GDX-102:色谱固定相,60目~80目。
4.3.2&标准气:用微量注射器准确抽取一定量的甲醇(色谱纯,在20℃,1mL甲醇的质量为0.7915mg),注入100mL注射器中,用清洁空气稀释至100mL,配成标准气。临用前配制。7.4 4.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4.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1h~4h空气样品。
4.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1h~4h空气样品。
4.4.4&样品空白:将硅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硅胶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可保存5d。
7.5 4.5&分析步骤4.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硅胶管放入热解吸器中,进气口端连接100mL注射器,抽与载气相连。解吸温度为160℃,载气流量为50mL/min,解圾100mL。解吸气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清洁空气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2&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清洁空气稀释标准气成0μg/mL、0.20μg/mL、0.30μg/mL、0.40μg/mL、0.50μg/mL、0.60μg/mL甲醇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m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分别对相应的甲醇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4.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的解吸气,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甲醇的浓度(μg/mL)。7.6 4.6&计算4.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按式(3)计算空气中甲醇的浓度。
C——空气中甲醇的浓度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c——测得解吸气中甲醇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数值,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100——解吸气的体积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0——标准采样体积数值,单位为升(L);
D——解吸效率,单位为%。
4.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7.7 4.7&说明4.7.1&本法的检出限为0.02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1.3mg/m3(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0.02μg/mL~0.60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5%~3.6%。
4.7.2&200mg硅胶的穿透容量为0.39mg。每批硅胶管必须测定其解吸效率。
4.7.3&乙醇、、等共存物不干扰测定。
4.7.4&本法可以使用同类型的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测定。
4.7.5&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待测物浓度较高的样品时,应串联两根热解吸型固体吸附剂管进行样品采集。实验室时先进行前根固体吸附剂管测定,如果测定结果显示未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后段可以不用解吸和测定;当测定结果显示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再将后根吸附剂解吸并测定。
8 5&二氯丙醇的变色酸分光光度法8.1 5.1&原理空气中的二氯丙醇用硅胶管采集,碳酸钠溶液解吸,经氧化生成,甲醛与变色酸生成紫色化合物,在570nm波长吸光度,进行定量。8.2 5.2&仪器5.2.1&硅胶管:溶剂解吸型,内装200mg/100mg硅胶。
5.2.2&空气采样器:流量0mL/min~500mL/min。
5.2.3&具塞刻度试管:10mL。
5.2.4&水浴锅。
5.2.5&分光光度计。8.3 5.3&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均为分析纯。
5.3.1&:ρ20=1.84g/mL。
5.3.2&碳酸钠溶液:10g/L。
5.3.3&硫酸溶液:称取1.5g高碘酸钾,溶于100mL硫酸溶液(10.8mol/L)中。
5.3.4&钠溶液:100g/L。
5.3.5&变色酸溶液:20g/L,临用前配制。
5.3.6&标准溶液: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约lOmL碳酸钠溶液,准确称量,滴入2滴二氯丙醇,再准确称量,加碳酸钠溶液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碳酸钠溶液稀释成50μg/mL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8.4 5.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5.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以2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5.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1h~4h空气样品。
5.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1h~4h空气样品。
5.4.4&样品空白:将硅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采样后,立即封闭硅胶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可保存5d。8.5 5.5&分析步骤5.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硅胶前后段分别倒入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10.0mL碳酸钠溶液,盖上塞子,但不要盖紧。放入沸水浴中加热90min,取出,放冷。取出2.0mL上于另一具塞刻度试管中,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碳酸钠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5.5.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只具塞刻度试管,分别加入0.0mL、0.10mL、0.50mL、1.00mL、1.50mL、2.00mL标准溶液,各加碳酸钠溶液至10mL,配成0.0μg/mI.、0.50μg/mL、2.50μg/mL、5.00μg/mL、7.50μg/mL、10.0μg/mL标准系列。将各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90min,取出,放冷。取出2.0mL于另一具塞刻度试管中;各加入0.2mL高碘酸钾溶液,摇匀,放置30加入0.2mL亚硫酸钠溶液,振摇至无色。若有黄色残留,再滴入1滴亚硫酸钠溶液,振摇至无色。沿管壁加入3mI_硫酸和0.6mL变色酸溶液,摇匀;放人沸水浴中加热20min,取出,放冷。加水至10mL,摇匀。于570nm波长测量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吸光度均值对相应的二氯丙醇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5.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的解吸液,测得的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二氯丙醇的浓度(μg/mL)。8.6 5.6&计算5.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5.6.2&按式(4)计算空气中二氯丙醇的浓度。
c——空气中二氯丙醇的浓度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10——解吸液的体积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1,c2——测得前后段硅胶解吸液中二氯丙醇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数值,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0——标准采样体积数值,单位为升(L);
D——解吸效率,单位为%。
5.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8.7 5.7&说明5.7.1&本法的检出限为0.5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1.7mg/m3(以采集3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0.5μg/mL~10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4%~2.6%。
5.7.2&本法的平均为100%。9 6 1-甲氧基-2-丙醇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9.1 6.1&原理空气中的1-甲氧基-2-丙醇用活性炭管采集,甲醇解吸,经FFAP柱分离,氢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9.2 6.2&仪器6.2.1&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6.2.2&空气采样器:流量0mL/min~500mL/min:
6.2.3&溶剂解吸瓶:2mL。
6.2.4&微量注射器:10μL。
6.2.5&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3m×4mm柱,FFAP:ChromosorbWAW-DMCS=10:100;
柱温:110℃;
汽化室温度:170℃;
检测室温度:170℃;
载气(氮气)流量:40mL/min。9.3 6.3&试剂6.3.1&解吸液:5%甲醇:二氯甲烷=5:95。
6.3.2&&FFAP色谱固定液。
6.3.3&&&ChromosorbWAW-DMCS担体:40目~60目。
6.3.4&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10mL解吸液,准确称量,加一定量的1-甲氧基-2-丙醇(色谱纯),再准确称量,加解吸液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出溶液浓度,为1-甲氧基-2-丙醇标准溶液。9.4 6.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6.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2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6.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6.4.3&个体采样: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6.4.4&样品空白:将采样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9.5 6.5&分析步骤6.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人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解吸液;塞紧管塞,不时振摇,解吸30min。解吸液供测定。若样品中1-甲氧基-2-丙醇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解吸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6.5.2&标准曲线的绘制:用解吸液稀释标准溶液成0μg/mL、250μg/mL、500μg/mL、1000μg/mL、1500μg/mL、2000μg/mL
1-甲氧基-2-丙醇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各进样1.0μL,测定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1-甲氧基-2-丙醇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6.5.3&样品测定:在标准溶液测定的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解析液,测得的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1-甲氧基-2-丙醇的浓度(μg/mL)。9.6 6.6&计算6.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6.6.2&按式(5)计算空气中1-甲氧基-2-丙醇的浓度。
c——空气中1-甲氧基-2-丙醇的浓度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c1,c2——分别为前后段活性炭解吸液中1-甲氧基-2-丙醇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数值,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解吸液的体积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0——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数值,单位为升(L)。
6.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计算。9.7 6.7&说明6.7.1&本法检出限为10.6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3.5mg/m3(以采集3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10.6μg/mL~2000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0%~6.5%。
6.7.2&本法100mg活性炭对1-甲氧基-2-丙醇的穿透容量&20mg,平均采样效率为100%。
6.7.3&样品在室温可保存7d。
6.7.4&解吸效率为95.4%~97.8%。
6.7.5&现场共存物乙醇为789μg,为316μg时,不干扰本法的测定。
6.7.6&本法可以使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6.7.7&样品解吸测定方法:先将溶剂解吸型吸附剂管的前段倒入解吸瓶中解吸并测定,如果测定结果显示未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后段可以不用解吸和测定;当测定结果显示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再将后段吸附剂解吸并测定。
6.7.8&本法的现场色谱分离参考图谱见图1。
图1&色谱分离参考图谱相关文献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GBZ/T 160.48—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醇类化合物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抱歉,功能升级中,暂停讨论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一 2:15:14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2010年.doc 13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二〇一〇年四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转型企业、挖掘潜力、提高质量、创造一流”的中心任务,规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突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企业特色,制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
导则编制工作从2009年12月启动,2010年3月完成初稿。编制过程中,收集了国内外规程规范、已建和在建风电场的设计资料;总结了近年来风力发电工程的工程实践经验;采纳了该领域新的科研成果,经反复讨论、修改、完善,经专家组的审查形成了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我国陆上规划建设的风电场工程,近海风电场工程应符合今后制定的有关近海风电场工程相关标准。
本导则编制受人员水平和时间限制,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将意见反馈至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
本导则主编单位为中国福霖风能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有:刘文峰、孙继栋、张勇、刘金全、沈石水、李红有、孙炳智、郭宝海、唐起超、安宗威。审定单位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转型企业、挖掘潜力、提高质量、创造一流”的中心任务,规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风力发电工程建设,突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企业特色,制定《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
0.1 主要特点
本导则具有较明显的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则符合国家电力发展产业政策、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重视节能、环保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注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 导则在国电集团(包括龙源集团)区域公司、省级公司基层发电企业已建风电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再提高,充分总结相关风电场规划选址、电气线路、风机基础土建等方面工程设计优化成果应用的经验,采纳了该领域新的科研成果。
3 导则在强调风电场工程设计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同时,提出部分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工程设计按照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适用”的基本原则,提出明确的具有明显国电特色的设备选型和建设标准要求,以规范国电集团风电场工程设计工作。
4 导则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关于风力发电工程设计的企业标准,用以指导参与国电集团公司风电场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的工程设计工作,对维护国电集团在国内风力发电领域全面保持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0.2 主要内容
本导则根据风力发电工程设计的要求和特点,对所涉及到的专业或专题技术要求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导则中除总则一章外,按专业划分,包含了十五个章节内容,主要规定内容和具有国电特色的内容有:
0.2.1 风电场工程前期设计阶段
风电场工程前期工作按照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工程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四个阶段开展工作。根据场址区地形地貌条件,确定满足风电场建设的测图比例尺风电机组地基基础总平面布置应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并宜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土地宜采用一次性征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建筑设计应体现企业文化和风格,。应根据风电场的规模确定。风电场优先采用电采暖。风电场和升压变电站的消防1 总则 1
2 风电场工程前期设计阶段 2
2.1 一般规定 2
2.2 风能资源评价 2
2.3 风电场工程规划 2
2.4 风电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 3
2.5 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 3
2.6 相关标准 4
3 风电场场址选择 5
3.1 一般规定 5
3.2 风电场场址选择依据 5
3.3 风电场场址选择报告 6
3.4 相关标准 6
4 风能资源测量 7
4.1 一般规定 7
4.2 测风方案 7
4.3 测风塔配置 8
4.4 测风设备的安装 9
4.5测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9
4.6 相关标准 9
5 风电场工程风能资源评估 9
5.1 一般规定 9
5.2 测风数据收集和验证 10
5.3 测风数据处理和风资源参数计算 10
5.4 风资源评价 11
5.5 相关标准 13
6 风电场工程测量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测量技术要求 15
6.3 测量成果 18
6.4 相关标准 19
7 风电场工程勘察 20
7.1 一般规定 20
7.2 勘察阶段划分 20
7.3 各阶段勘察技术要求 21
7.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23
7.5 相关标准 24
8 风电场土建设计 25
8.1 道路工程 25
8.2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 32
8.3 箱变基础设计 36
8.4 架空线路杆塔基础设计 36
8.5 相关标准 37
9 升压变电站土建设计 38
9.1 一般规定 38
9.2 升压变电站总平面布置 38
9.3 道路 39
9.4 建筑设计 39
9.5 结构设计 41
9.6 采暖、通风空调设计 43
9.7 给排水设计 45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