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北京采取了哪些优生措施有哪些?

发改委专家质疑控制住房供给来控制人口|发改委专家|住房|人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发改委专家质疑控制住房供给来控制人口
  控住房供给能控人口吗?
  有消息称,北京朝阳区领导宣布将通过不再大量建设商品房来控制常住人口增速,通过打击群租、地下空间,规范农村出租大院,减少流动人口。这样的政策,我没看懂,真不知道导向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对未来的效果不抱什么希望,只是希望政策不要带来太多的负面效果。
  要控制北京人口增长,首先要看看北京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北京人口增长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为了享受北京的优质公共服务,主要是吸引了全国各地一些有钱人和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这部分人口基本上是北京市政府欢迎的;二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对较高的收入来到北京,或者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来到北京,这又分为两类人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和“北漂”,这部分人口是北京市政府想要严格控制的,或者说是想要把他们从北京赶出去一部分。除了这两类人口,还有一些短期流动的商务、旅游等人口,虽然流动性很大,但是每天总量还是相对稳定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这个群体在增大,但是这部分人口北京市对他们还是不排斥的,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体现。
  要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效果,就要看看北京的相关政策是否使吸引人口增长的因素在减弱。我们还就上述两类人口进行分析,对第一类人,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是北京中心城区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相关数据表明,按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的前20所重点中学中,北京有6所;北京有51所三级医院,约占华北地区总数的24%。由于这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存在,北京不仅仅是吸引华北地区的人口,对全国人口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北京出台了一些相关控制人口的政策措施和基本设想,但是在这些措施和设想中,没有看到一条措施是要把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转移,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中心城区集中的态势没有一点儿改变。这就意味着北京公共服务资源的吸引力仍然强大,对高收入和高素质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强大。
  对于第二类人,他们进入北京主要是希望获得收入的增长,一份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北京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比如近年迅速发展的电商带来的快递行业就业增多等;二是北京人口增多带来的生活服务业就业机会,只要有人就需要吃饭、理发、出行等。从近年北京的各项数据来看,北京产业发展增长势头还非常明显。从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看,月北京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仍然超过8%。从用地数据看,2010年到2012年,北京市工矿仓储用地供应总量为2937公顷,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16.4%,超过了商品房的用地数量。像北京这种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工矿用地比重还这么高,产业发展的动力仍然这么强,其就业吸纳能力能不高吗?再看服务业,所谓的CBD之类的,只要这些CBD存在,人口增长的压力就很大,除非成为空城。有就业就有人口增长,而且人口的增长和集聚又会进一步创造新的就业,这是经济发展规律。
  显然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人口增长的压力不会有根本的缓解。人口只要增长,那么对住房的需求就是刚性的,在这种背景下采取控制商品房供给方式来控制人口增长,无疑是对北京的房价火上浇油。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现在朝阳的住房供给已经出现了高度过剩,这个假设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可能是不存在的。当房价继续上涨到一定程度以后,房价必将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门槛了,到那一天所谓的高素质人口也会考虑生活成本问题了,北京引以为豪的创新活力也就消失殆尽了,“创新”可能也就不能作为“北京精神”的一条了。
  就业机会在这,收入就有保证,那么对大量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就有吸引力,现在通过群租方式,在农村出租大院、城市地下室等地方解决了这部门人口的居住问题。这种居住方式存在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价格便宜;二是相对靠近就业地点。现在如果去打击这些居住方式,流动人口会减少吗?我看未必,那结果会是什么呢?如果朝阳的居住空间减少了,流动人口可以去通州住;通州再打击,还可以去河北住,最近已经报道了30万北漂在燕郊安家的消息。现在的问题是,既然人口可以到燕郊安家了,为什么北京相应的产业不能转移到燕郊呢?当然北京也提出要转移一些所谓的低端产业,比如批发市场。我赞同转移北京的产业,但不是要把城市中对居民服务的服务产业转移出去,那样只会是让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不方便。
  通勤距离的增加,也必然会带来交通流量的增加,结果是不是会使北京日益拥堵的交通更加拥堵呢,日益拥挤的公共交通更加拥挤呢?我们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是不是要想一想政策出台的后果呢?换一个角度,从资源能源消耗来看,通勤距离的增加一定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多,这也是与中央提出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政策精神相违背的。
  通过控制住房供给来控制人口能不能实现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人口在北京获得的收入增加与其增加的成本趋于平衡的时候,就能控制住人口增长。但是同时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可能是北京的房价进一步飙升,也会带动北京周边的房价上涨;政策导向的误差,使得北京居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所谓的经济杠杆确实控制住了北京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增长是控制住了,高成本下使得创造力在减弱,使得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甚至整个区域竞争力也在减弱。结果可能是全国经济活力下降,毕竟北京不仅仅是北京的北京,北京还是整个华北发展的龙头,对中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处处长)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解析试题分析: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考点: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知识。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影响等相关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地理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学年安徽省心学校八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税镇中学八年级(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九年级义务教育B.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基本国策C.加快开垦荒地D.在城市实行计划生育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北京市人口增长原因及其调控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从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调控对策进行分析。其中影响户籍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影响非户籍常住人口增长的原因有经济、政策因素。相应地,本文也从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两方面对北京市人口调控政策进行研究,提出促进北京市人口合理流动、降低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2/view-6716319.htm   【关键词】 北京市人口 &户籍人口 &人口增长原因 &调控对策    一、北京市常住人口现状    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由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两部分构成。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又包括两部分: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而非户籍常住人口是指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也就是通常说的流动人口。    1、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趋势    从1976年起,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年为缓慢增长的阶段;年为稳步增长的阶段;从2000年起,常住人口大幅度增长;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常住人口又呈现出飞速增长的状态(参见图1)。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802.7万人,增加28.9万人。       2、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状况    根据北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功能区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发展涵养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生态发展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从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103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为671.5万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21.2万人,占10.5%;生态发展涵养区人口最少,为189.9万人,占8.9%。可见,总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在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84.1万人,其次为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有357.6万人和226.1万人。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西城区、房山区的常住人口总量都超过百万(参见图2)。          与2003年相比,北京市总人口增加,各区县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是朝阳区、昌平区、丰台区、海淀区,分别增长了144.2万、118.4万、107.6万、107.5万。    3、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    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为200.2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9.5%,15-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720.1万人,占81.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4.5万人,占9.3%。20―29岁年轻劳动力人口为519.1万人,而岁人口仅为244.5万人,十年间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净增加274.6万人,是增长幅度最高的。少儿人口增长了64.6万人,老龄人口增长了40.6万人,老龄化系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3年的11.2%下降到2013年的9.3%。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减慢(参见图3)。    4、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特征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在抽样调查的41530位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5.1%;高中人口占人口总量的20.7%;初中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2.1%;小学人口占人口总量的10.5%。与2003年相比,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数量有所增加,高中及以下人口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参见图4)。       随着全国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人口增长是必然的。近十年来,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最快,人口数量最多。特别是朝阳区、昌平区、海淀区、丰台区,相比2003年,人口增长均超过一百万。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着北京市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但是同时也会带来空气污染、资源消耗、交通拥挤、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逐层分析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探究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对合理调控北京市人口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人口增长原因分析    1、户籍人口的增长    (1)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人口自然增加的数目,它可以体现人口自然增长趋势和程度。由图2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北京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户籍人口的自然增加人数一直处于5万的平稳期,而在1998年到2004年之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加人数处于负增长时期。北京已经进入稳定的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生育类型。本世纪前20―30年,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结婚的家庭数量将呈上升趋势,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双独”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可能会使北京市户籍人口的生育率有所回升,但基本不会改变低生育水平的状态。可以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大。    (2)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净迁入人口,也就是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人口增加,是相对于人口自然增长而言的。由于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的机械增长始终是北京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1年后户籍净迁入人口每年在3万人以上,而由图6可知,同期户籍人口每年自然增加人数下降到3万人以下,即从1991年后开始出现了户籍净迁入人口数超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的现象。
   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构成是高校录取学生、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引进人才及投靠亲属生活迁入等因素。       其一,高校扩招引起人口增长。北京高校云集,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统计2013年北京市高校数目为89个,共招生16.3万人。近年来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在校生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每年招收外省市大学生,近一半毕业后都滞留在北京。此外,还有许多外省市大学生进入北京寻找工作,以及大批在京的备考生和他们的陪伴家属,这些都会成为常住人口,他们的消费构成新增的市场需求又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到北京打工、就业。使得高校扩招造成人口吸引效应,并最终导致人口增长。       其二,政府机构改革与扩张需要户籍指标。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集中了中央部委、党政机关、军队等大量机构。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精简了一些机构,但由于改革的时断时续,又同时增设了大量的机构。这些增设的机构,所需要的人员是面向全国的。精简下来的人员,不可能退出北京的户籍指标。增设的人员,又要增加新的北京户籍指标的供给。近年来,中央部委机构愈益庞大,每年需要替补退休和离职的人员数量就多,给北京市增加的户籍人口也就多。    其三,人才引进政策造成户籍人口增加。为了促进首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提供申请材料,并且通过合格的测试,就可以申请工作居住证。持有工作居住证满三年,再经过聘用单位考核推荐,就申请办理北京市户口。这些科研机构平均引进一个人才,又会带来1.8个随迁家属。这些人员也会成为常住人口。    2、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    常住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加所引起的。2013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而非户籍常住人口增加了28.9万人。占增加人数总量的63.5%。非户籍常住人口总量大,增速比较快。从改革开放以来,非户籍常住人口以指数型函数的模式快速增长。到2009年,北京市非户籍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而在2013年末,这个数目增加到802.7万人(参见图8)。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1)经济因素引起非户籍常住人口增长。首先,区域发展部均衡产生人口聚集效应。人口在不同地区迁徙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差异引起。只要迁入地比迁出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人们对迁移的预期工资高于原工资水平,就会造成低收入地区的人口向较高收入地区流动。北京市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京津及环渤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区域发展状态,吸引人口聚集的能力相对较弱。2013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成倍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围地区的水平。经济高速增长和高水平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发展空间和改善境遇的机会,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造成北京市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人口聚集效应。    其次,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劳动力的需求。北京的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变必将持续拉动对外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近年来,北京市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成为就业量增长最快的行业,而流动人口正在成为这些行业劳动力供给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北京市在制造业领域的用工约180万人,其中超过40%是流动人口。如若保持现有的经济结构发展而不做出调整,随着今后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北京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量也会随之增长。    (2)政策因素引起非户籍常住人口增长。首先,取消外来人口的就业歧视政策。自2003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先后取消了“外来人员就业证”、“健康凭证”制度和外来人员管理服务费。并取消单位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工种限制和对外来人员经商的行业、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限制。    其次,租房、购房获得保障。2003年7月,北京市国土房管局颁布《关于外省市个人在京购房不再经审批的通知》,该通知中指出,外省市个人在北京购买商品房将不再办理批准手续和交纳购房手续费。没有北京户口的外省市个人在北京购买新建房屋或二手房时,不用再办理复杂的手续,也不用再缴纳手续费。    2012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面积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出租房人均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且一个房间最多只能住2人。应当以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政府对出租面积、人数进行了明确,实际上也是规范了房屋租赁市场。    第三,随迁子女的教育保障。于2004年8月起实行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文件的意见》,取消了流动儿童在京借读费,使在京务工就业人员的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本市户籍学生达到一致,流动儿童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2012年底北京市教委发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该方案表示自2013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本市有效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初中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参加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2013年9月北京市教委发布《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该办法指出,凡进城务工人员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6年,其随迁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最后,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2004年颁布的《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要求用人单位为招用的外地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手续并缴纳费用,使外地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和患大病有关待遇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这是保障外地农民工合法权益,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随后,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又颁布《关于加快本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简化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有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要求保护农民工在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和患大病时的合法权益,两项通知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进程。    综上所述,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京就业。从就业领域来看,外来人口主要从事经商、服务等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交通、零售、建筑等行业工作。北京市政府在管理外来人口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人口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外来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公平对待,不断促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三、北京市人口调控政策研究    1、现有的人口调控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的总体思路是人口政策与其他行政政策并行,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实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一系列的举措依旧无法将人口增长趋势控制在理想范围。自2010年起,北京市实行了新一轮的人口调控政策,国家各部委、央企以及北京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进京指标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进京指标一定程度地被缩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将进一步收紧外地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京落户政策,来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    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北京市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的管理体制,分别通过让办理居住证、房屋限购政策、控制城乡结合部一般产业三项措施来落实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调控。该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数量却依然有增无减,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数量达到了2114.8万人。针对此现象,本文通过统筹分析,认为现有的人口调控政策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政策存在矛盾性。北京市人口调控政策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主旨,然而一系列有利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来人口流入北京。例如,为了加快北京市郊区的经济发展,于1997年颁布《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户籍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指出在试点城镇购买两居室以上商品房的人员、在试点城镇务工经济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申请登记试点城镇常住户口。该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户籍人口的增长。    (2)政策缺乏连续性。有些调控政策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条文上,没有最新的管理政策。例如,为了控制流动人口数量,加强对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的社会监管,2005年曾经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该政策实行至今,从未有过修订和补充。    (3)政策缺乏全面性。一些调控外来人口的政策只是针对一部分人口,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外来人口。例如针对人才引进计划的人员,可以申请工作居住证,持有工作居住证满三年,就可以申请北京户口;而留学人员不仅可以通过申请工作居住证来获得北京户口,还可以在毕业回国两年之内办理北京市户;但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必须申请居住证才能合法地在京工作。    (4)暂住证制度不够完善。北京市通过暂住证制度管理外来人口,暂住证的办理没有门槛,申办人持有身份证、租房合同即可办理,暂住证只是为了加强来京人口的管理,持有人也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待遇。北京市暂住证分为A、B、C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级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近年来不少流动人口排斥办理暂住证,暂住证制度需要改革。    综上所述,北京市人口调控政策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城市人口,要重点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避免因一般就业人口快速增长而导致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远郊区和各县的城市化,引导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向远郊区流动,合理调整城市人口布局。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本文提出以下调控城市人口增长的对策。    2、户籍人口的调控政策    (1)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的调控政策    对于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前,关于“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北京已经启动。根据计生部门对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意愿的调查,城区有60%的单独家庭希望生育二胎,远郊区县是70%,并不是所有的“单独夫妇”都想生二胎的。此外,由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的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8%,户籍人口增长的百分比占总人口增长的17.4%,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且现实环境的制约和育儿成本的提升,放宽“单独二胎”的政策,不会对北京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带来过快的增长。    (2)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的调控政策    第一,减少在京高校数量,控制人口机械增长。高校录取新生和毕业生分配是北京户籍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占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的近60%。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显示,北京地区有普通高校91所,其中中央在京高校46所,在校生8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近20万人,60%左右都是外地生源。如果将北京部分高校外迁,或者在各省会建立分校,不仅可以减轻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的压力,也可以增加外迁城市的人气及科研能力。例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否可以考虑将有关农业研究方面的大学迁至河南,这样可以达到产学研一体化。    第二,规划不同圈层的功能城区,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涵盖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些满足全国需要的功能,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优质资源在中心城区过于集中,众多的优势吸引着企业和人口的聚集。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密度为2.38万人/平方公里,而生态发展涵养区常住人口密度为216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给中心城区的环境、交通带来压力。
   科学统筹规划城区建设时,应在保留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不同圈层的产业布局和主体功能,来实现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的目标。在城市发展新区,如通州区建立行政功能区,将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迁移到行政功能区,将城市行政机构集中,统筹市政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在房山区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在昌平区建立高科技术园区,将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中在高科技术园区。逐步实现人口的有序集聚,减小中心城区人口的密度。    为了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新城区,可以通过在新城区配置高标准优质资源,疏解中心城区教育、医疗资源,强化轨道交通的作用,减少居民出行成本。使得新城区拥有充足的就业岗位、良好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公共资源设施,从而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入住。若通州行政功能区吸引20万人,房山工业园区吸引30万人,昌平高科技术园区吸引40万人,可使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密度减少至1.95万人/平方公里,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密度增加至1117人/平方公里。    3、非户籍常住人口的调控政策    (1)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流动人口压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同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在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路径”学术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祝尔娟教授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北京新机场为突破口,共建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依托天津滨海新区,共建中国投资和服务贸易的综合改革创新区。与会的河北大学张贵教授强调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上游产业,如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和新发地等市场搬迁。王晓海认为河北省要围绕北京依次形成生态圈、服务圈、研发高端制造圈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圈,可在河北中南部重点发展工业、制造业。    北京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占北京市劳动力的19%,将近182万人,运输业从业人员有64万人,这些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属于人口密集型产业。而北京市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于河南、河北,将部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迁移到河北,让流动人口回到家乡从业。若是迁移50%的人口,就可缓91万流动人口的压力。而在河北省建立华北地区物流基地,将北京市物流市场迁至物流基地,若是迁移50%的从业人员,又可以缓解32万流动人口压力。以产业的调整带动人口规模的合理调控,既有利于北京市人口的控制,又促使人口在最适宜的地方就业。    (2)通过居住证的发放,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从1986年暂住证的兴起,到1995年暂住证开始系统管理,暂住证一直都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依据。近年来不少流动人口排斥办理暂住证,暂住证已经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北京市正在加快实施居住证政策,然而官方希望通过居住证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希望通过获得居住证享受更多公共服务和市民待遇,双方没有达到结合点,办理居住证的人数不多。    自2008年深圳市实施居住证以来,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在深圳享受到一系列的便民服务,包括其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长期持有者将纳入深圳市社会保障体系。北京市居住证可成为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的社会保障,使之享受更多的公民待遇的一种途径。同时为了调控流动人口的数量,建议为居住证设立一个“门槛”,即从业人员在取得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之后,方可办理居住证。控制居住证的办理,使得流动人口踏入北京市时,就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障,同时成为调控流动人口规模的一种途径。    同时建议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在获得“五险一金”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获得“在京证”。拥有硕士学历;有本人所有权的住房;在京工作满10年;连续3年担任私营企业负责人。拥有“在京证”的人员,可以享受北京市民在北京能享有的一切待遇,如购房、子女入托与升学、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持有在京证满3年,可申请北京市户口。即外地人申请北京市户口需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获取居住证,其次获取在京证。图11为获取居住证、在京证的流程图。    居住证的门槛,使得无法获取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不能继续在北京工作、居住,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流动人口的数量。由此以来,官方可以通过居住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调控管理,流动人口也会在京享受部分社会保障,双方不再存在争议。最终通过居住证的发放,控制北京人口规模。    四、结论    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原因是由户籍人口的增长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两个部分构成,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是主要原因。北京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臻于善的基础设施,不断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截止2012年年末,非户籍人口的增长占北京市人口增长的62.3%。而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高校录取学术、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引进人才及投靠亲属生活迁入等因素造成的。    合理调控北京市人口的增长,要从战略的高度上提高人口管理意识。对于户籍人口的增长,要从限定进京指标、稳定高校的招生数量等方面入手,规划不同的功能城区、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的密度;而对于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增长,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控制居住证的发放等方面进行调控。本文提出关于居住证的新政策,为北京市居住证设立一个门槛,通过控制居住证的发放,来缓解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压力。    (注:本文属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合知识挖掘的北京市人口膨胀趋势预测方法研究,项目编号9132011)赞助。)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陈功、曹桂英: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3] 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2).   [4] 吴群刚:北京市人口规模现状与调控[J].城市问题,2009(4).   [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流动人口增长与首都发展相协调问题研究[J].首都综治论坛,2010.   [6]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J].人口研究,2011(5).   [7] 肖周燕、郭开军、尹德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机制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09(6).   [8] 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9] 苏杨、尹德挺、黄匡时: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2008(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