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NVMEM.2 PCI-EE协议的固态硬盘能转USB吗

查看: 4624|回复: 9
软硬两手都要抓,老司机教你玩转NVME SSD
主题帖子积分
门户文章37
魔力币3265
本帖最后由 含笑三不沾 于
09:08 编辑
搞机多年,也写过不少文章,不过之前好多文章都是为了晒而晒,这次就换个套路,写点接地气的——下面,就让楼主就教大家如何玩转NVME SSD(高玩们可以无视了)。
一、认识NVME SSD
NVME,全称: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一种新的硬盘传输标准,用于取代原有的AHCI。
NVMe的优势在于三点:更低的延时;更高的传输性能;更低的功耗控制。
要支持NVME,当然要满足3个要求:1.盘支持;2.主板支持;3.系统支持。
那么NVME SSD长什么样子呢?
有些人提起NVME,首先想到的是M.2 SSD,其实,NVME只是一种协议,M.2接口的SSD不一定都支持NVME,反过来,支持NVME协议的接口包括但不限于M.2一种,另外还有PCI-E接口和U.2接口。
下图中,左侧的浦科特M8Se 512G采用M.2接口,支持NVME协议;中间的Intel SSD 520 240G则是乱入打酱油的,其采用SATA3.0接口,不支持NVME协议;右侧的Intel SSD PG采用U.2接口,支持NVME协议。
01.jpg (179.7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大家可以看看M.2/SATA/U.2接口的区别。
02.jpg (235.4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至于PCI-E接口的SSD长这个样子,下图为采用PCIE 3.0 X4接口的浦科特M8Se(本图来自网络)。
03.jpg (88.4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其实对于NVME SSD来说,M.2/U.2/PCIE三种接口,性能上基本没区别,但其他方面各有优劣——M.2的优势是体积小,小到ITX、笔记本电脑都能装下,缺点是热量集中,所以高负载时温度较高;U.2由于采用2.5吋规格,且多采用厚实的铝壳散热,故温度表现不错,缺点是非常小众化(大多数主板无U.2接口,需要转接),价格也偏高;PCIE的优点是散热好,通用性强,只要有PCI-E插槽,老主板也可以用NVME SSD(但需要修改BIOS),缺点是要占用一个PCIE插槽,如果是ITX主板,独显和SSD只能二选一了,另外,笔记本也没法用。
目前来说,M.2接口的NVME SSD最为常见,下面就让我们以浦科特M8Se 512G为例,来看看M.2 NVME SSD的情况吧。
盒子一袭蓝色。
04.jpg (199.8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背面主要是产品的相关参数。
05.jpg (300.8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放大看看,这里有一个产品的参考速度表,可以看出512G版本的读取速度能达到2450MB/s,写入速度能达到1000MB/s。
06.jpg (268.1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内部采用塑料壳子包装。
07.jpg (212.6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盘体采用金属外壳设计,可辅助散热。由于拆开会失去质保,故这里就不拆解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M8Se采用MARVELL 88SS1093主控,采用东芝15NM SHP高效能TLC颗粒。
盘的附件非常简单,除了盘,就是一颗螺丝钉。
08.jpg (287.8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M.2接口特写。
09.jpg (238.3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盘体背面是这样子的。
10.jpg (304.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无线网卡也采用M.2接口,但无线网卡的M.2和SSD的M.2是不通用的,如下图:
10-2.jpg (234.3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二、安装M.2 NVME SSD
M.2 NVME SSD的安装也非常简单,只要主板(笔记本亦可)上有相关接口,且支持NVME协议即可。
下图为MSI X370 GAMING PLUS主板,其提供了一条M.2 SSD接口,支持SATA和NVME两种协议的M.2 SSD,支持80/22110四种长度的M.2 SSD。
11.jpg (343.17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由于浦科特M8Se是2280长度,所以将其用螺丝固定在2280孔位即可。
12.jpg (327.1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除了正常安装到主板正面外,还有许多ITX主板受限于布局,在背面提供了M.2槽位,如下图的华硕Z170I PRO GAMING。
13.jpg (315.3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装起来和正面一样简单,一颗螺丝固定即可。
14.jpg (309.1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带散热片的M.2 SSD来说,其带散热片的厚度不能超过机箱铜柱的高度,否则盘会顶到机箱主板托盘。从下图可以看出,M8Se的厚度和机箱铜柱的厚度几乎一样,算是勉强能装,如果盘的厚度再稍微增加一点,就会出现冲突。
15.jpg (131.6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除了正面和背面,还有这种奇葩的位置,下图为华硕X99杜蕾斯的M.2槽位,采用了竖插模式,好处是省地方,而且也能利用机箱风道辅助SSD散热,坏处是盘的重心太高,总担心一巴掌把它给拍倒了。
16.jpg (146.6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还好这板子附带了一个铁架子,用于固定盘体,有木有一柱擎天的感觉?
17.jpg (123.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三、如何给M.2 NVME SSD装系统
啰嗦了半天,接着进行我们的重头戏,如何给M.2 NVME SSD装系统?
尽管给M.2 NVME SSD装系统和给SATA SSD装系统有点区别,但只要你搞懂套路,其实也一样简单。
拿到盘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分区,这个无论SATA还是NVME,都是一样的,不过为了更好的发挥NVME SSD的性能,这里建议大家采用GUID(GPT)格式分区,因为该格式支持UEFI启动,速度更快。
分区软件建议采用Disk Genius(磁盘精灵),该软件支持MBR和GPT格式间的转换,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至于使用环境,个人建议在已有的WIN10系统下,将NVME SSD挂从盘,进行分区操作。当然,也可以在U盘PE系统下进行分区,但前提是,你的PE必须基于WIN10打造,否则是认不出NVME SSD的。
下图,M8Se出厂默认是MBR格式,我们用磁盘精灵将其转换为GPT格式。
19.jpg (160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开始分区,鼠标定位到M8Se上,右键,出现如下窗口。
这里要说一下,GPT格式分区相对MBR分区,会多出俩小分区——一个是ESP分区,另一个是MSR分区,ESP分区就是EFI system partition,简写为ESP,望文生义,不难理解,要支持EFI,就得有ESP分区,该分区用于加载EFI系统的引导区,其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一般是不可见的;至于MSR分区,意思就是Microsoft保留分区,是每个 在GUID 分区表 (GPT) 上的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7以上)都要求的分区。
20.jpg (170.0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点击确定后,开始分配主分区大小,本人给第一个分区分配了100G(因为挂从盘,所以是E盘,如果挂主盘,就是C盘)。顺便说一下,有些人喜欢给一块SSD只分一个区,也有些人喜欢分多个区,这个凭个人喜好,本人喜欢分两个区,这样重装系统就不用备份第二个分区的一些资料(大型游戏等)了。
21.jpg (161.7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剩下的容量全部分给第二个分区(F盘)。当然给SSD分区这个步骤这里也可以不做,等到安装系统时,也是可以用系统自带的工具分区的,这两者并无多大区别。
22.jpg (164.1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正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给NVME SSD安装操作系统也有多种方法,下面就让我挑几种说说吧:
1.方法一:直接安装法
其实在WIN7+MBR时代,用PE+GHOST镜像的方法装系统,要比直接安装系统速度更快,然而到了WIN10+GPT时代,用PE+GHOST的方法装系统,就有点麻烦了,一是大多数PE没有集成NVME驱动,不认NVME SSD,二是GPT格式的SSD,无法使用GHOST镜像还原的系统,故此,直接安装反倒更加省事。
直接安装既可以用光盘,也可以用U盘,鉴于目前光驱快要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还是以U盘为例吧:
用到的软件:1.WIN10镜像文件(也就是下图中的ISO文件,建议去微软官网下载最新版);2.UltraISO,中文名软碟通。
用到的硬件:一枚大于4G的U盘和一台电脑。
23.jpg (42.5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接下来就是制作启动U盘,其实就是把系统镜像文件“刻录”到U盘中。
第一步,点击文件-打开。
24.jpg (228.8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定位到提前下载好的WIN10镜像文件,并打开。
25.jpg (101.0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点击启动-写入倒硬盘映像。
26.jpg (247.2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写入完成。其实对于UEFI启动模式来说,也可以不用UltraISO刻录,直接将WIN10的ISO文件解压缩,并复制到U盘,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我们为何要多此一举用UltraISO呢?这是因为UltraISO可以隐藏启动分区,这样U盘剩余的空间会以一个空U盘盘符的形式显示,这样你可以尽情的使用剩余空间,而不用担心你所存的文件和启动文件混在一起。
27.jpg (256.9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写入完成后,重启电脑,然后进入BIOS的启动项,将之前刻录好的U盘设置为第一分区。
这里顺便解释下为何本人要斜着拍照,因为这样会尽可能的消除摩尔纹,当然,坏处是对大家的颈椎略微有点影响,还请大家担待。
28.jpg (141.67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设置好启动顺序后,继续重启,出现了WIN10的安装界面。
29.jpg (79.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往下点,出现输入序列号的界面,没有序列号的话,可以将其无视,并直接点下一步。
30.jpg (104.4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版本选择,果断选Pro版。
31.jpg (88.1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有升级和自定义两种安装方式,个人建议自定义(即全新安装),因为升级安装容易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32.jpg (111.3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选择要安装的分区,分区1是ESP分区,分区2是MSR分区,不能选,第三个分区才是我们想要的C盘。
33.jpg (112.5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开始安装了。
34.jpg (69.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安装完,让你重启。
35.jpg (71.6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继续进到BIOS,这时要将第一UEFI启动顺序改为浦科特M8Se,之前第一启动项是U盘,但此刻U盘的使命完成了,所以需要将其改过来。
36.jpg (149.2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重启后,出现了熟悉的界面。
37.jpg (53.5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还要进行简单的设置。
38.jpg (71.1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给自己取个用户名,个人建议用英文,因为中文会有各种蛋疼的问题(譬如HTC VIVE VR头盔在中文用户名时无法配对等)。
39.jpg (72.7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成功进入桌面,剩下的设置及装驱动等事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0.jpg (64.3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2.方法二:PE安装法
用到的软件:1.解压后的WIN10文件(复制到U盘);2.UltraISO;3.基于WIN10基础的PE镜像文件。
用到的硬件:一枚大于4G的U盘和一台电脑。
该方法依然需要用UltraISO将文件刻录到U盘,不过区别是这次要刻录的镜像文件是PE文件(下图中的第三个文件),鉴于刻录方法和之前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41.jpg (46.3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制作好PE U盘后,重启,然后设置一下启动项,将U盘设为第一启动顺序。
42.jpg (133.3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进入PE系统,由于本人的这个PE基于WIN10核心而来,自带NVME驱动,所以直接识别出了浦科特M8Se(C盘和D盘)。
43.jpg (97.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接着从U盘中复制如下文件(夹)到NVME SSD的C盘。
44.jpg (111.3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修改启动顺序,将SSD设置为第一UEFI启动项。
45.jpg (151.1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重启后,出现了熟悉的画面,剩下的和之前的步骤又一样了,这里就略过了。
46.jpg (91.3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安装完成后,重启。
47.jpg (75.9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这里再改回U盘为第一启动项。
48.jpg (154.0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进到PE系统后,将这4个文件删除,要不然,会不停的循环安装过程。
49.jpg (158.3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删完后,拔掉U盘,或者到BIOS里将SSD设为第一启动项,重启后,继续安装步骤。
50.jpg (71.7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3.方法三:克隆大法好
之前我说过,采用GPT格式的磁盘,再不能用GHOST简单粗暴的进行备份还原,但这就意味着没有其他办法了么?
其实还是有办法的,不过我们需要换一款软件:Acronis True Image,该软件支持对UEFI系统进行备份还原,功能比GHOST强大。
不过此种方法需要我们之前已经有一个系统,譬如你之前用的是128G的SSD,你现在换成了512G的,但你还想用原来的系统,你就可以直接采用此种方法(注:原来的盘是SATA盘,克隆到NVME盘,有一定几率无法正常使用)。
该软件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可直接在现有的系统下使用(目标盘挂为从盘)。
51.jpg (111.4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开始备份,如果是MBR格式的盘,直接备份C盘即可,如果是GPT分区,则还需要勾选那个FAT16分区(即ESP分区,引导文件存于其中)
52.jpg (163.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选择一个备份文件的存放路径。
53.jpg (117.6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继续往下点。
54.jpg (107.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备份完成。
55.jpg (119.1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开始恢复。
56.jpg (117.2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定位到刚才备份的那个文件(tib格式)。
57.jpg (125.1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继续往下点。
58.jpg (82.2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由于是GPT格式,所以主分区和ESP分区都要选上。
59.jpg (113.5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这一步是指定目标ESP分区位置。
60.jpg (101.3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指定目标主分区位置(即目标盘的C盘,由于挂从盘,故显示为E盘)
61.jpg (103.8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继续往下点。
62.jpg (114.1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恢复成功,重启后就能使用了。
63.jpg (139.9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四、如何对SSD进行简单测试
好多人拿到一枚SSD,想知道SSD的一些参数以及性能、温度等表现,这就需要用到一些软件对其进行测试。
譬如要查看SSD的信息,可以使用下图的CrystalDiskInfo,该软件能查看SSD的写入量、通电时间等参数,可以避免买到用过的二手货。
64.jpg (257.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当然,娱乐大师鲁大娘也是可以的。
65.jpg (137.96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顺便跑个分,看看补齐SSD短板后的分数如何?
可以看出,整套平台相对于之前用SATA SSD的65W分飙升到67W分,可见想要跑高分,高性能NVME SSD是必须的。
66.jpg (146.74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总名次也从之前的309名来到280名。
67.jpg (171.03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当然,如果你嫌弃鲁大娘过于娱乐,不够专业,我们可以换软件测。
不过在测试之前,我们要在这里打个勾,否则会出现写入速度会相对实际速度减半的情况。
68.jpg (116.17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然后开始测试,AS SSD Benchmark测试,可以看出测试结果比产品盒子上标称的数据略低,但差距不是很大。
69.jpg (210.35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CrystalDiskMark测试。
70.jpg (233.18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TxBENCH测试。
71.jpg (192.19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测试。
72.jpg (217.21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如果想测试SSD的温度,则可以用CrystalDiskInfo+跑分软件组合的模式,譬如下图的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用CrystalDiskMark的目的是让SSD达到高负载状态,用CrystalDiskInfo的目的是记录SSD温度,M8Se出现的最高温度为60℃,由于其自带散热片,所以比那些动辄8、90度的裸SSD要好一些。
73.jpg (271.42 KB, 下载次数: 0)
08:53 上传
尽管茴香豆的茴字有4种写法,但本篇的这几种方法算是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不过授人鱼不如授人渔,Po住更希望读者掌握的不是单纯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思路,只有这样,遇到新的问题,才能让你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会生搬硬套,遇到新问题你将会束手无策。想当年楼主为了给Raid0下的磁盘安装win2003,研究了好几天,最终成功的解决了问题,靠的就是不停的思考和一股不服输的钻研精神。
以上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本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p id="rate_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魔力币 + 5
" class="mtn mbn">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魔法师, 积分 5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3 积分
.....SSD真多!你想用来开博物馆?
主题帖子积分
门户文章37
魔力币3265
.....SSD真多!你想用来开博物馆?
我这才几个,你看看高总的盘就知道了,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魔导师, 积分 36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67 积分
魔力币2580
楼主辛苦!通俗易懂外加实用,必须赞一个!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魔导师, 积分 31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3 积分
魔力币1630
这难道是公版的1080ti?? 分数好低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魔法师, 积分 4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 积分
从头看到尾,竟然都看明白了!谢谢圣魔导师的帖子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魔法师, 积分 3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M8SE新产品那么快就开始用上了。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魔法师, 积分 7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6 积分
硬件配置确实高,其实nvme安装win7 64位版完全可行,只要找到合适的win7版本&&比如安装镜像文件增加了usb和nvme以及支持UEFI启动的特殊版的iso镜像,安装win7非常简单
主题帖子积分
大魔法师, 积分 10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1 积分
我这才几个,你看看高总的盘就知道了,@gaojie20
好期待高总的x299!
三哥sm951 961 如何 Secure Erase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魔法师, 积分 3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7 积分
请教下现在win10安装原版镜像激活有没有新的办法
DDOS纪念勋章
DDOS纪念勋章
Powered byM.2接口的SSD是怎么回事?M.2接口SSD全面解析评测
互联网 & 发布时间: 14:32:19 & 作者:佚名 &
M.2接口的SSD是一个可以取代SATA的存在,那么,M.2接口的SSD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本文就为大家全面解析M.2接口SSD类型,有兴趣的朋友们就来了解下吧
M.2接口的SSD是一个可以取代SATA的存在,许多电脑爱好者们都没有接触过M.2接口类型,都不清楚M.2接口SSD是咋回事?以及M.2接口的SSD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本文就为大家全面解析M.2接口SSD类型,有兴趣的朋友们就来了解下吧。
M.2接口SSD是咋回事?随着SSD性能不断暴涨,SATA3.0接口仅6Gb/s理论传输速度无疑阻碍了SSD性能的发挥。新的SATA接口迟迟未到的情况下,新一代M.2接口就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M.2接口(原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是Intel主推的一种替代mSATA的新接口规范。最初,Intel主要是为了超极本的存储需求才急切推出这种新的接口标准。
没想到M.2接口推出之后,在SSD市场掀起了一场&接口革命&,革的当然就是SATA的命了。相比SATA接口,M.2接口在传输带宽、容量、轻薄特性等方面有更多的优势。现在,M.2接口不再只局限于超极本上,在DIY装机领域同样来势汹汹。早在Intel 9系主板上就配有M.2接口,到现在100系列主板,几乎成为了标配。今天就让我们走入M.2接口,未来能否取代SATA成为主流?
M.2 SSD的规格:
与之前mSATA SSD类似,M.2 SSD也不带金属外壳。主要有、2280三种规格,为了划分不同长度的产品而定的。长度不同,意味着容量就不同。因为长度越长,可布置的闪存颗粒就越多,容量也就越大。以M.2 2242为例,22是宽度22mm,42是长度42mm,同为此理,所以选购前也要看看你的设备到底支持哪一种长度的M.2 SSD。至于M.2 SSD的厚度,单面布置芯片厚度2.75mm,双面厚度3.85mm,比mSATA还要薄。
M.2 SSD接口类型:
M.2接口也细分为两种:Socket2和Socket3。前者支持SATA、PCI-Ex2接口,理论读写速度分别达到700MB/s、500MB/s;而后者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PCI-EX4,理论接口速度高达32Gb/s,超五倍于SATA接口。由此,M.2 SSD就延伸出了PCI-e SSD这个概念,它可以是PCIe传统接口以显卡形状出现(如Intel 750系列就是以PCI-E接口形式出现);也可以以M.2接口出现(如三星最新发布的旗舰SSD 950PRO 就是以M.2接口出现)。
M.2 SSD性能差异大:
由于M.2 SSD有两种不同通道,性能上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浦科特M6e 支持的是高速PCI Express x2存储介面,而同样为M.2接口的浦科特M6GV采用的是SATA存储介面。走的路不一样,性能也就截然不同了。就像一辆车,在高速公路和在崎岖山路上速度会截然不同。
可以看出,浦科特M6e与浦科特M6GV虽然同为M.2接口,但所采用的传输介面不同,性能有巨大的差异。毫无疑问走PCI-e通道的M.2 SSD在性能上更强,PCI-E 2.0 x4的M6e已经读写已经可以达到700MB/s、580MB/s,已经突破了SATA接口理论传输瓶颈。
三星950PRO 256G SSD测试成绩
而采用的最新PCI-E 3.0x4的M.2 SSD性能更上一层楼,三星950PRO 256G M.2 SSD读写性能就达到恐怖的2300MB/s与951MB/s,远远把SATA SSD抛开。
不同通道,M.2价格差异大
一分钱一分货,祖宗留下的道理是不会变。性能差异直接就体现在价格上,还是拿浦科特M6e与M6GV做个例子。在京东商城上,M6e 256G报价高达1439元,而M6GV 256G报价仅880元。
M.2 SSD的兼容性问题
那是不是有M.2接口的主板都能使用M.2 SSD呢?非也非也,不同主板上的M.2接口所支持的通道可能也是不同的,在这里就有必要说一说M.2 SSD在主板上的兼容性问题。
有的主板仅支持PCI-E通道,不支持SATA 通道,像华硕Z97-A主板。如果将走SATA通道的M.2 SSD接在华硕Z97-A上将无法被识别。有的则兼容SATA与PCI-E通道,如技嘉的Z97X-UD3H。所以在购买M.2 SSD前,要弄清楚主机主板上的M.2接口是支持哪种通道的或同时兼容的。
&如何确认M.2接口SSD是否为PCI-E通道还是SATA通道的呢?
1、官网产品规格介绍中会有说明。
2、在电商平台中,商品参数或者商品介绍里都会有说明。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主板是何种 M.2 接口规格的?
在产品的官网网站上,生产厂商是一定会在产品描述中注明主板上的 M.2 接口支持哪种规格的。
1、查询官网上的兼容性列表
2、查询官网上的详细规格说明
&市场上有哪些代表性M.2 SSD产品:
走SATA通道的浦科特M6G
浦科特M6GV是一款走SATA通道的M.2 SSD,有128GB及256GB两种容量,其采用经过浦科特研发团队优化过的SMI主控,闪存来自东芝新制程15nm Toggle MLC闪存。虽然性能上与SATA SSD比起来没有太大优势,但贵在无外壳设计,纤薄,且价格跟SATA SSD差不多,是带M.2接口的超薄类笔记本升级不错选择。
走PCI-E 3.0x4 通道的三星950PRO
SATA接口的困局,再加上Intel 的强力推动,让各大SSD品牌纷纷转战PCI-E SSD市场,三星也不例外,之前OEM市场现身的SM951 PCI-E/M.2 SSD性能就让人眼馋。终于,三星也正式推出首款支持NVMe协议的消费级M.2 SSD,走PCI-E 3.0x4 通道,理论接口速度高达32Gb/s,超五倍于SATA接口。目前这款新品有256G及512G两种容量,性能非常强悍,为高端SSD用户量身定制。
SATA接口已成限制着SSD性能的绊脚石。M.2 SSD向我们展示未来SSD发展另外一个方向,不敢说马上会取代SATA SSD,但M.2 SSD众多优点注定它的命运不会像mSATA那般。况且100系列主板已全面支持PCI-E3.0 x4 M.2接口,为PCI-E SSD普及铺平了道路,未来SSD性能必将如脱缰的野马,打破&硬盘性能是系统唯一短板&多年来的宿命。
延伸阅读(1):100系列主板原生支持走PCI-E 3.0x4通道的M.2接口
Intel宣布100系芯片组原生支持PCIe 3.0版本,让DMI总线版本顺理成章地提升到3.0。相比PCIe 2.0,PCIe 3.0的带宽翻了一番,单位带宽达到了8Gbps。更高的带宽,让存储数据传输速度直接收益。
100系主板的一个影响力巨大而又鲜被注意的改变就是PCIe通道数的提升了。CPU支持的通道数,从Z97时代的16条PCIe 2.0通道提升到PCIe 3.0的20条。更多通道让主板厂商原生实现更多的PCI-E插槽,也为新存储接口提供便利。
我们知道PCIe通道的重要性体现在PCI-E插槽数以及插槽带宽上。而多出来的PCIe通道,用于原生支持M.2和SATA-Express,让磁盘在主板数据传输直接从高速带宽的PCIe 3.0中受益。同时让厂商不需要借助第三方芯片,无疑也会推进消费级PCIe SSD更快在民用市场普及,以及老旧的SATA III接口的淘汰。同样受益于PCI-E总线通道数量和带宽的双重提升,M.2已经成为了100系主板的标配。M.2具备具备32Gbps传输速率,走PCI-E 3.0x4通道的M.2接口。接口带宽同样远远高出SATA III的6Gbps与SATA-Express的16Gbps。让M.2接口的SSD实现数据传输无瓶颈。
延伸阅读(2):支持NVMe 规范的M.2 SSD
NVMe是什么?
当年,为了优化机械硬盘超高的读取延迟,AHCI 串行ATA高级主控接口应运而生。在Intel 指导下,由多家公司联合研发的接口标准,允许存储驱动程序启用高级串行ATA功能,如AHCI独有的NCQ技术,可专门缩减寻道时间的优化方式。比老旧的IDE模式,AHCI能够提升机械硬盘综合性能约10-30%。然而SSD工作原理与机械硬盘完全不同,原本专为机械硬盘设计AHCI并不适合SSD设备。
2007年,Intel 就召集相关厂商包括三星、美光、戴尔、Marvell 等,成立了NVMe小组,准备着手在即将到来SSD时代建立新的存储规范标准。而目标就是要将未来存储产品的性能,从SATA和AHCI之中解放出来。2011年时,NVMe规范正式出炉,基于闪存的特点而研发,其目的是尽可能缩小存储系统和内存、CPU带宽之间的差距。
NVMe其实与AHCI一样都是逻辑设备接口标准。NVMe全称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非易失性存储器标准,是使用PCI-E通道的SSD一种规范,NVMe的设计之初就有充分利用到PCI-E SSD的低延时以及并行性,还有当代处理器、平台与应用的并行性。SSD可被主机的硬件与软件充分利用。
NVMe的魔力在哪里?
(1)更低的延时:
NVMe面向的是PCIe SSD,原生PCIe主控与CPU直接相连,而不是传统方式,通过南桥控制器中转,再连接CPU(当然,如果设备是接入到南桥提供的PCIe接口上,那么这部分的延迟也不会降低多少)。NVMe精简了调用方式,执行命令时不需要读取寄存器;而AHCI每条命令则需要读取4次寄存器,一共会消耗8000次CPU循环,从而造成2.5&s的延迟。
(2)更高的传输性能
NVMe另一个重点是提高SSD的IOPS(每秒读写次数)性能。理论上,IOPS=队列深度/ IO延迟,故IOPS的性能,与队列深度有较大的关系(但IOPS并不与队列深度成正比,因为实际应用中,随着队列深度的增大,IO延迟也会提高)。市面上性能不错的SATA接口SSD,在队列深度上都可以达到32,这已是AHCI所能做到的极限。但目前高端的企业级PCIe SSD,其队列深度可能要达到128,甚至是256才能够发挥出最高的IOPS性能。在NVMe标准下,最大的队列深度可达64000。此外,NVMe的队列数量也从AHCI的1,提高了64000。
(3)更低的功耗控制
NVMe加入了自动功耗状态切换和动态能耗管理功能,在能耗管理上,相比起主流的SATA接口SSD拥有较大优势,这一点对增加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续航尤其有帮助。另外,因为原生PCIe可以与CPU直连,数据传输时没有了中间转接过程所产生的功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
三星950PRO M.2 SSD就是一款走PCI-E 3.0 x4通道支持NVMe规范的M.2 SSD,正是有了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持,三星950PRO M.2的性能强悍无比,最高的读写速度可达到2500MB/s、1500MB/s,近五倍于SATA SSD。
以上就是脚本之家小编为大家带来的M.2接口SSD全面解析教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家如果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在下方的评论框内给我们留言哦。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的为大家解答。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也请大家继续关注脚本之家的后续教程和软件。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E医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