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征信,每年都这样!大连腾讯大厦招聘这贡献很多钱了?

第三方登录:如果真的是如口号那样说的,打造信用社会,那为什么不共享数据?这样会实现得快一点哦!大胆说一句,科技巨头要搞个人征信,信用社会的理想对其来说只是副作用,围绕自家的零售金融业务发力才是正经事,这一点恐怕不需要反驳。这样说来,不喊口号、低调实在、做啥有啥没有就不吹牛的态度倒显得更加优雅。腾讯信用分近日进行灰度测试,超级会员可查看自己的信用分。从一开始的腾讯征信,到今天的腾讯信用分,在这约三年的时间里腾讯的个人征信业务并未见有多大的起色,而与此同时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分近来则是紧锣密鼓地布局,以渗透城市生活场景。那么,从腾讯征信到腾讯信用分,腾讯的个人征信事业都经历了什么?以两家巨头的体量,以及大数据征信初创公司都遍地开花的时代,算法的门槛不见得有多高。以支付的名义,开展升维攻击获取数据微粒贷是自动征信,有的人最高是30万,有的人5万,有的人却无法访问微粒贷功能。中科院计算所一位教授向雷锋网透露,“去年内部做这个项目,效果相当好;就是用了微信的数据和少量的白名单,算法却相当简单:核心是征信在朋友圈中的传递关系,往往一度好友就足够了。所以说,征信这个东西,数据是为王的,算法可以靠后。”互联网金融从火爆到回归理性(别称:转型Fintech金融科技),顺带也普及了征信、风控等词,就好像突然意识到金融产品会有风险一样。征信是揭示风险,防止欺诈的重要手段,是金融基础的一部分,然而,互金行业里标榜的大数据征信作用如何呢?算话征信CEO蒋庆军曾向雷锋网表示,虽然现在电商、社交等领域收集到的数据维度很多,但在多数维度上,可得数据较少,数据缺失也比较严重。回到腾讯信用分与芝麻信用分的竞争上,就由于阿里巴巴的基础,有了交易等较社交数据稍微在征信模型中强相关一点,芝麻信用分向社会开放的脚步就领先了。而对于腾讯来说,海量的社交数据并不能支撑起金融征信的伟业。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来说,社交网络数据作为弱变量数据,其在大数据征信中的作用有限。根据雷锋网此前报道,国内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做征信的初创企业星桥数据董事长丁卓博士表示:“其实,社交数据征信在做360度的用户画像刻画中,其作用大概只占5%-10%。对于金融行业的评估来说,这些数据不能作为直接的评价参考。”同时算话征信CEO蒋庆军告诉雷锋网,海量的大数据中和个人信用表现即所谓的Y变量能关联起来的实际数据是很薄弱的,这种关联数据不容易获得,建模的数据也是不够的,当然更不容易开发出成熟的评估模型。所以,国际上似乎还未有社交征信成功的案例。此前Facebook推出了涉足社交大数据征信的专利——当一个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贷款方会审查该用户社交网络好友的信用等级。只有这些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达到了最低的信用分要求,贷款方才会继续处理贷款申请。否则的话,该申请即被拒绝。Facebook的做法因其片面性被《大西洋月刊》评论称“涉嫌贷款歧视”。这在此前芝麻信用的人脉应用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但芝麻信用征集了消费行为数据作为补充,或者说是后者为主导。所以,微信支付、支付宝如火如荼地扩展线下场景、拓展出海市场,正是根据自身基因优势,发起不同的攻击方向,一边是微信支付依靠社交属性从消费生活进行自下而上升维攻击——依靠“公众号+微信支付”模式,并加入了小程序、社交广告、会员等营销能力来拓展品牌商家,增强与微信用户,也就是其互联网金融潜在用户群体的关系黏着;另一边是支付宝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具有征信强相关数据的公共设施场景和企业合作开始降维,逐渐服务于其信用城市、普惠金融——这是从场景入手拓展用户群以及数据关系网。微信支付运营总监黄丽上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将支持消费信贷,还是其他金融业务,这些都是正在探索的方向。可见,“微信+营销”只是一个过渡。腾讯互联网金融一直缺乏的是,强金融属性相关的数据,通过自下而上的路径曲线救国合情合理。补充数据因果关系上述这位中科院教授解释称,人群特征有一个关键概念——关联,关联是指很多事情偶然地同时出现,但开发者可能将它们也作为“有钱人”的特征挖掘出来,从而很可能导致风险发生。关联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的大数据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正如一些真正赚钱的基金经理,在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基础上,他们构建出一套可能只有一两个特征的逻辑,并能基于这些简单的逻辑闷声发大财。”前一段时间,微信理财通以电话销售的方式来向潜在的用户推销理财产品“余额+”。据介绍,“余额+”提供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3.85%,远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微信的行为,用金融业的专业术语就叫做“高息揽储”。而且,根据介绍,这种“享受货币基金收益”的产品还是随时免费可取的,相当于是活期存款。这就意味着,理财通以银行销售的方式套路来抢夺理财客户。而很明显,基金定投、理财交易等金融业务的扩张,有助于腾讯快速地积累更多强相关,并能够产生因果联系的数据。同理,微粒贷从上线初就嵌入到微信端吸取流量,数据+场景相互辅助,与腾讯征信效果的积累自然也能形成合作共赢。此前有报道称,腾讯征信之所以如此低调和马化腾有关,据说腾讯征信的负责人曾去向马化腾汇报产品情况,却被马化腾叫停:“这样的产品,不就是买卖个人数据吗?”随后马化腾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要求产品停止开发。不过,在去年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马化腾在演讲中提出,“腾讯会把每一个用户的信用长期记录下来”,为的是保障合作伙伴的权益。可见,征信体系之重要,数据于征信而言之重要。
您可能感兴趣:
摄影手机硬件笔电平板
下载ZOL APP秒看最新热品视角|央行下铁命令:阿里、腾讯被收编,中国新征信体系打响重大一枪
日,对于阿里、腾讯等公司旗下的征信机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正式被“收编”的时刻到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许可信息公示表》显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的个人征信业务获得央行许可。
央行颁发首张个人征信业务牌照,阿里、腾讯等8家企业均分
从日相关筹备情况正式公示,到2月22日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决定书公布,仅仅32个工作日,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就获得了我国首张个人征信业务牌照。
其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最大股东,持股36%,其余的八名股东均持股8%:
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持股;
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鹏元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考拉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持股;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八家企业,简直就是中国征信机构的霸主,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疆域:
芝麻信用:借助淘宝、天猫、支付宝的交易记录,判断一个人、一个商户的信用;
腾讯征信:利用社交工具和微信支付记录等信息,判断一个人的信用;
深圳前海征信:依托平安集团数以亿计的企业和个人客户,以及其在平安银行、平安保险的记录,判断信息;
这样一来,无论是谁,在金融市场上的所有不良记录都将无处遁形,因信息孤岛造成的“多头借贷”局面会被打破,成为老赖的代价也会大大提高。专家表示,这八家公司在业内体量较大,未来有望建立起行业普遍适用的征信标准。
同时,“百行征信”的成立有利于提高行业风险防控水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多维度的征信记录,充分挖掘和利用个人信用信息的价值,也可以将缺乏银行信贷记录的客户纳入征信服务范围,让金融服务普惠更多的人群。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也能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不当加工和非法使用。
换句话说,把这八家机构征信信息统一起来,将他们各个侧面的信息整合起来,实现征信信息的共享和迁移。中国14亿人的信用画像,基本就眉目清晰了,以后只要扫一下你的脸,你的信用值多少,就一目了然。
百行信为首,人无信而不立,这些话即将真正成为现实。
央行下大棋,国家主导的中国新征信体系打响重大一枪
央行做事,向来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同样,信联的成立,也并非不宣而成,而是早就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在去年1月5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宣布授予8家机构征信资格。
其中包括:芝麻信用(马云旗下机构)、腾讯征信(马化腾旗下机构)、深圳前海征信(平安保险旗下机构)、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联想系)、北京华道征信。
一年过去了,这八家机构运转顺利后,央行开始推进第二步的工作:成立信联,实现信息整合。应该说,央行的这一步步棋,下的是大气淋漓:
1、可以把上面这8家机构的征信信息整合起来,覆盖掉传统金融的征信盲点,形成一个庞大的征信数据库。否则,各自为政,其信用覆盖面和准确程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可以让国家更好掌握和分享掌握在各家公司手里的征信信息,打破“数据寡头”的可能垄断局面,进而建立行业普遍适用的征信标准。任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数据,是金融数据。而央行设立“信联”,等于在各家征信机构中放了一个数据引流器,所有的信用信息数据,最终都通过信联汇总到国家手里。
3、可以借助国家力量,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不当加工和非法使用,更好地保护私人信息和隐私。
所以,信联的成立,不仅是国家重拳净化金融环境,更代表着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新征信体系打响了重大一枪!
世界正在狠狠奖励诚信的人
一个人,即使身无分文乃至企业破产,但只要他还有信用,仍然可以东山再起。比如史玉柱、孙宏斌。而一个人再有钱,如果他丧失了信用,那将是寸步难行。
然而,由于中国目前的征信系统还不够健全,此前,还有不少人敢于明目张胆地耍“老赖”。他们的潜台词就是:我在这里赖你,怎么着?这个平台封杀我,我换个平台,继续赖!
要知道,按照中国官方征信系统,截至2016年3月,有征信记录的自然人为3.9亿,占总人口数不到30%,征信缺口巨大。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刻终于到了:信联获得许可,正式出世。
“信联”的成立,意味着一个人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不良记录将无处遁形。那些恶意欠款等老赖要走到了穷途末路,而“一人多贷”到处打游击骗钱,更是寸步难行。他们将被现代金融体系所隔绝。
这一刻,马云欢呼流泪,因为他期盼已久的“让信用等于财富,让讲信用的人先富起来”,这个梦终于要实现了。巨头们将兴奋得彻夜无眠,他们将得到更加好的信用环境和营商条件。
这一刻,老百姓有了更深的领悟:信用将成为比钱都更值钱的财富,信用其实就等于商业生命。是的,从今天开始,珍惜别人给的每一次信任,因为信用社会,有时候机会只有一次。
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你个人的信用。世界正在狠狠奖励诚信的人!
来源:财经要参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两年多都拿不到征信牌照?|征信|机构|牌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自媒体热点 &正文
导 读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是国内第一批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自两年前央行启动验收考核以来,上述八家机构至今未能领得牌照。据财新报道,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称,“这八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那么大,没有一家合格,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八家机构到底哪里不合格?万存知概括了三个共性问题:第一,每家机构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信息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导致产品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8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集团发起创建,在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第三,8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的问题。 以下为万存知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所做的总结演讲,或可澄清我们对征信业务的一些误解。这几天国内外专家都讲的相当好,我把这些观点大体归纳一下。 根据国内外专家讨论包括大家的提问,我对5方面问题印象特别深: 一、正确理解征信 对征信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对征信误解比较多,根据前面几位专家讲,大数据不是征信。再就是征信和诚信也有区别,征信是跟资金有关的,跟资金没关系的好像离征信比较远,关系不是特别密切,而且征信主要是考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而不是仅看他的还款能力,这样一些概念对我们加深对征信本身的理解很重要,所以第一个印象,要正确理解征信。 二、个人征信机构不应该太分散,准入门槛应该较严较高 我们讨论是强调个人征信机构的数量不能太多,而且大家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个人征信市场准入的门槛应该高,应该根据个人数据保护的要求,这个门槛、准入的标准应该较严、较高才行。这个好像大家没有太大的分歧。 三、征信应该坚持在政治上的正确性 比如现在大数据掌握的信息很多,根据这些信息我能判断这个人他在哪儿工作,工作单位怎么样,工作单位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还是一般性的工作,这个人他的朋友圈到底是有名望的达官贵人还是下里巴人,这个人住在哪儿,住在豪华社区还是简易房里面?然后消费方面,他喜欢大手笔,还是喜欢买便宜货、小金额,显得比较吝啬。根据这个特征,住的比较好、支付能力比较强、工作好的,信用评分肯定高,反之他的分就会低。很多人跟我交流这个很管用,特别是在做产品策划、产品营销的时候。作为一个商业组织,你要做市场营销,通过这种方式无可厚非。假如你要做征信,把人画成不同的人群,分成三六九等,将来在各个方面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我觉得恐怕有问题。有歧视性的安排,这种安排、这种理念、这种做法是政治上不正确,不能保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且这种做法也经不起一些理性的反思。 打个比方,媒体报道任正非不要专车、不要秘书,自己打的。还有高层领导很亲民,很有钱的人很节俭。所以这种选择、用大数据作出的选择,要是从征信理念来讲,恐怕在体现公平正义方面有问题,就是政治上不正确。 四、征信机构不能滥用客户信息 很多专家也说我们征信机构要从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权益方面出发,所有信息使用应该授权,应该特定用途,特定授权,不能一次授权反复使用、多次使用、无限使用。 五、征信产品的运用场景应该主要在借钱还钱的信贷领域 不是什么领域都能用征信产品,这是大家普遍的看法。所以我把观点总结下,体现在这5个方面,这5个方面是我们这次研讨会,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我完全赞成,而且这些共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假如说有新闻媒体朋友要报道,我建议把这5个方面加强报道,深入人心、口口相传,长期的坚持。 大家提了一个共同问题,问我,在我们国家,我们个人征信牌照到底还发不发?怎么发?何时发?我觉得这个题目相当敏感,的确很复杂。那么我做个简单的回答,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征信牌照肯定会发。但怎么发?何时发?我感到有一些情况比较复杂。 昨天陈雨露副行长在开幕致辞里讲,人民银行在个人征信市场准入方面,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 (1)要坚持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2)坚持征信活动的正当性,就是政治上要正确,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3)坚持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原则。 在坚持这三个原则基础上,这次研讨会和过去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机构,有人民银行的,有商业银行的,有征信机构的,有国内、国外的,还有研究机构的一些朋友给我们个人征信市场的许可提出了很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这三个原则,结合消化和吸收各个方面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和问题。就这几个问题我谈一下个人观点,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一)个人信息保护和个人征信监管有什么关系?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构成个人征信监管的核心内容。 个人信息保护它的内涵外延要广得多、泛得多。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要对个人信息依法进行产业化共享的行业只有征信,其他所有行业对于个人信息没有共享的法律允许权,国家机关,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你掌握了服务对象、监管对象和客户的信息,保密是第一位的,除非法律规定可以公开,我们政府部门掌握的部分信息是可以公开的。 除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之外没有第二个法律,只有《征信业管理条例》有这个规定。征信监管的核心理念就是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二)个人征信要共享个人的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天各位专家的演讲,我感到我们能够共享的是个人作为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只能共享他的负债信息。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应该是构成我们征信的逻辑主线的。 我们辨别一个机构是不是征信机构主要看它的信息内容,我们觉得征信是一个信息服务活动,征信业是信息服务业,但并不是所有信息服务业、并不是所有信息服务活动都是征信,这个一定要明确。 (三)个人负债信息到底包括哪些? 我们认为个人负债信息有不好的信息,在我们征信行业里面有一个说法叫负面信息,在《征信业管理条例》里面叫不良信息,比如借钱不还,这些信息就是负面信息,但也有正面信息,比如我借钱还了,借钱还钱这个记录应该是正面的。 我们市场结构和国外不太一样,在中国我们个人负债信息到底存在哪些方面?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个领域就是说我们持牌金融机构掌握的,持牌金融机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发放的与金融有关的牌照,这里面有助学贷、房贷、消费贷、信用卡、担保等等,这个大家都很熟。 第二个领域就是贸易信用,贸易信用是企业给个人提供的商业信用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我们称之为持牌金融机构之外的负债信息,企业给个人提供商业信用是很普遍的,比如电商通过优惠给你提供赊销服务。再比如互联网金融P2P实际上把过去在线下的民间借贷搬到线上。 第三个领域就是公权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权机关掌握的个人在履行法律义务中形成的信息,比如交税,交社会保险费,再比如法院判决了你要赔钱,你不执行,这些都属于公权机关掌握的负债信息。这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我们做了典型调查,在我们个人总负债里面,在信息量里面占85%,第二个领域占10%,第三个领域在5%左右。 (四)个人信息在征信中会被怎么用? 征信信息主要用于信贷领域,这个信贷领域有持牌金融机构,有企业之间的贸易信用就是商业性民间借贷。 征信信息能不能用于其他领域?我觉得要受限,为什么要受限?因为《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不管你是什么人,都要授权,特定用途特定授权,假如我是征信机构,我现在有很多信息,你们在座都是我的客户,我一个朋友做生意我把你们信息提供给他,他可以给你们提供产品,这样行不行?不行。 (五)征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到底是什么关系? 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有区别有联系。 我先说区别,首先,信用体系在道德层面要求社会公众得诚实守信,这是需要宣传教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个层次是要求政府机关、企业、个人必须得诚实守信,加强内部的信用管理,要求你要有一个守信的良好的意愿,没有失信的恶意,而且控制失信的恶意。第三个通过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有两种,一个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直接共享,再就是通过征信共享,所以征信信息只是信息共享机制中的一个制度安排,不是所有的。所以有一些征信机构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把握好定位。 (六)8家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的机构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牌照? 我们同意8家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但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大家望眼欲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牌照。我在这儿想讲一下,主要有几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发完通知对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刚起步就碰上互联网金融整顿,互联网金融整顿到现在还没结束。换句话说是互联网金融业态到现在也不稳定,也不定型,在这个领域做征信业务怎么做?是需要研究的。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没想到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对8家机构要求更高了。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这8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离监管要求差距那么大,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所以综合判断,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七)8家到底有什么问题? 我把这8家共性的问题列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8家每一家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的闭环,这样在客观上就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而且每一家的信息覆盖范围都受到限制,因为信息不广、不全面,这样带来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我们征信是搞信息共享的,现在我们开业准备的情况是不利于信息共享的。 第二个原因,这8家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 第三个原因,这8家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八)有人提建议说,你这个市场准入门槛这么严,还不如先放后收,有问题再一个个清理,这样行不行? 我们觉得不行,不能采取这个策略。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在中国现阶段有很多人想搞征信,国家工商管理局提供的材料,在全国工商登记中带有征信字样的企业有50多万家,其中有三分之一多一点想办个人征信,其他想搞企业征信,这样,想搞个人征信的就有20多万家企业,假如我要都给他们发牌照,进来有问题我再收拾,我要发20万张牌照,这最终可能成为笑话。不可能。 (九)到底谁能办个人征信机构? 假如你是独立自然人、独立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想独资办个人征信机构,我们说不行,在什么情况下行呢?假如说很多人联合起来,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一个行不行?我们说这可以。我们有很多协会建立的会员信息共享平台,按照现在的业务方式应该属于一种征信活动,应该受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约束。 征信数量控制这么紧,征信数量这么少,能形成征信业吗?我们说征信业不在于征信机构的数量多少。征信业有三个组成部分,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各行各业信息提供者和各行各业信息使用者通过征信机构在中间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信息链,这就是个行业。征信机构哪些人能办?一个人不能办,很多机构联合起来能办,大家会关心外资能不能在中国办个人征信公司?答案是可以,外资和内资已实现国民待遇。 (十)未来个人征信机构会是什么样? 我们觉得未来征信机构应该是覆盖全社会的。昨天陈雨露副行长在致辞演讲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讲话精神。怎么样覆盖全社会?明确告诉大家,覆盖全社会是说信用信息的全覆盖,也就是是债务信息的全覆盖。 债务信息存在于三个领域,持牌金融机构之外的领域,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难以覆盖,需要培育其他个人征信机构来做补充,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新培育的个人征信机构,必须能够在全国全面采集第二个领域和第三个领域的债务信息,能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这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信息共享。 征信业服务有很多专业化、特殊化的需求,靠几个大机构能不能满足?大家可能说肯定满足不了,我们说在第二个领域、第三个领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开展业务的机构现在数量也不能太多,要严格控制它的数量,因为数量一多,每个机构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它把信息分割了,虽然要求共享,共享的难度会加大,所以不能太多,要从严控制数量。 那么对于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征信服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也根据外国专家的介绍,我们将来能不能培育一些专业化的、区域化的、行业性、地方性的个人征信公司做专项征信服务。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十一)什么时候个人征信牌照能够发出来? 这个取决于我们基础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一些基础工作、研究要做透,措施要做稳妥,还要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协调,需要很大工作量,需要时间,希望大家谅解。对于符合审慎监管条件的个人征信申请机构,人民银行将积极稳妥地尽快推进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工作,到时候一定告诉大家。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近期文章精选:个人信息保护,我们还缺什么?李东荣警示金融科技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北大数字金融讲坛】蚂蚁金服陈龙:应将数字普惠金融与伪劣互联网金融加以区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CF40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四十人论坛在平台型智库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此外, 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期刊以及金融类书籍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热门推荐APP专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大厦普通人能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