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新疆华夏嘉禾构建的是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的内容有体系?

关于焦作窖藏铜器与其中的杆秤--《华夏考古》1997年01期
关于焦作窖藏铜器与其中的杆秤
【分类号】:K876.4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军;[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文物;197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强;[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姜佰国;;[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谭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李佳;;[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黎忠义;[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曲英杰;[J];东南文化;1989年Z1期
曲英杰;[J];东南文化;1992年06期
褚馨;;[J];东南文化;2011年05期
许晓东;;[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6期
许晓东;;[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卓远;;[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史晓雷;;[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英卫峰;[D];西北大学;2011年
郑春颖;[D];吉林大学;2011年
范淑英;[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武玮;[D];郑州大学;2012年
何宏波;[D];郑州大学;2001年
申云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许大海;[D];苏州大学;2005年
赵海洲;[D];郑州大学;2007年
郭明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周丽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晓伟;[D];郑州大学;2010年
赵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石文嘉;[D];南开大学;2011年
李侃;[D];西南大学;2011年
梁允华;[D];郑州大学;2011年
赵晓倩;[D];郑州大学;2011年
李雯雯;[D];上海大学;2011年
卫松涛;[D];山东大学;2006年
姜佰国;[D];吉林大学;2007年
丁利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德熙;[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04期
王克陵,徐肇忠;[J];测绘学报;1989年04期
杨肇清;[J];华夏考古;1997年01期
;[J];华夏考古;1995年02期
;[J];考古;1972年04期
;[J];考古;1977年01期
;[J];考古;1977年06期
段鹏琦;杜玉生;肖淮雁;;[J];考古;1984年06期
赵芝荃;刘忠伏;;[J];考古;1985年04期
;[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经纬;;[J];考古与文物;2011年04期
班吉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赵晓军;贾中宝;蔡运章;;[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克非;[J];乒乓世界;2005年07期
罗火金,索全星;[J];中原文物;1998年02期
崔海宫;[J];中州今古;2001年06期
程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董延寿,苏全有;[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郭启振;[J];中国司法;2002年11期
李凌;[J];中州统战;2003年04期
柳风;[J];人才瞭望;1994年06期
范风书;[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9年03期
黄若灵;;[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式楠;;[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裘士京;;[A];钱币文论特辑[C];1988年
郑利平;王春;席周宽;;[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党正佳;;[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张平;潜伟;;[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刘秋丽;;[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闫小利;李艳红;卢学锋;尹金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党正佳;;[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李栓才;冯利海;林攀;徐建军;;[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2年
刘建国;吴大林;储云;;[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王庆;[N];中国建设报;2004年
刘栋 李建阳;[N];焦作日报;2006年
王磊;[N];中国旅游报;2004年
河南记者站
刘伟;[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王青;[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董柏生;[N];焦作日报;2007年
董柏生?邓帆;[N];焦作日报;2007年
本报特派记者
王言 胡培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孙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刘耀平 通讯员
靳建国;[N];中国煤炭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曦;[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金信周;[D];复旦大学;2006年
郑小炉;[D];吉林大学;2004年
宋江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樊新生;[D];河南大学;2005年
汪常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陈小三;[D];吉林大学;2012年
岳洪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吴庭才;[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谢尧亭;[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慧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栗晓洋;[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刘翠;[D];山西大学;2012年
曹毕飞;[D];清华大学;2006年
孙伟龙;[D];吉林大学;2004年
周小果;[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孙英爽;[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郑永强;[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邢国隆;[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郑红燕;[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发,任劳任怨,始终如一,因而取“人身牛首”为其形象特征。
远古时代,神农氏之所以首倡农耕,主要是因为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没有农业,就失去了衣食之源。没有神农氏首倡并实施的农业生产,就没有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与茶叶的应用。这种因果关系,决定了神农氏作为中华茶祖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神农氏提倡的农业与农耕文化,为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世界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假如没有神农氏最先倡导的农耕文化,没有农业的发展进步,茶依然停留在远古时代的野生茶树阶段,能有后世茶叶的普遍利用与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吗?这就是当今的茶学专业仍然归属于农业科学,作为农学之一分支学科的基本依据。
第二,从历史文献而论,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早发现与应用茶叶者,因而是“中华茶祖”。
开创农耕,是炎帝神农氏及其部落惠泽千秋的主要功绩与历史贡献。
神农氏的传说,最早见之于《周易》,而流行于战国时期。
《周易》是儒家“五经”之首,具有绝对的学术权威性。《易o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耜,是古代农耕的工具,用以耕地翻土。耒是手柄,耜是犁头;后人则以“耒耜”为古代农具的总称。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卷二十一《爱类》指出:“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亲身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西汉初年,著名思想家陆贾撰写《新语》,开篇的《道基》就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分为先圣、中圣、后圣三个阶段:先圣为伏羲、神农、黄帝、后稷、尧、舜、禹,中圣为周文王、周公,后圣为孔子。至于论述到炎帝神农氏,他肯定其开创农业,为人类解决衣食问题,指出:“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三国时期蜀汉谯周的《古史考》解释说:“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其他,先秦还有《管子》、《庄子》、《孟子》、《尸子》、《越绝书》、《逸周书》、《商君书》、《春秋元命苞》,而后又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刘安的《淮南子》,王充的《论衡》,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人司马贞《史记o补三皇本纪》等等历史文献、学术著作,都曾记载过神农氏的事迹,肯定其历史功绩。
尊重历史,回归经典。茶经者,茶之经典也。茶圣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他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承认神农氏是饮茶之祖,就意味着承认神农氏是“中华茶祖”。陆羽这种权威性的论述,明确肯定神农氏作为中华茶祖的历史地位,是后世学者难以颠覆的。
第三,从神话传说而论,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历史上令后人景仰的“三皇五帝”之一,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茶叶与食用茶叶的人,理所当然地乃是“中华茶祖”。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农为立国之本,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说,神农大帝始终被列为“三皇”之一。
《尚书大传》以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
《风俗通义o皇霸篇》引《春秋纬o运斗枢》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
《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淮南子》卷十九卷《修务训》指出:“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墝(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茶的饮用与医药功能,就是在神农氏的亲口尝试中找到的。
“人以食为天”。远古时代,先民们茹草饮血,过着原始生活。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而疾病缠身,神农氏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神农氏之伟大,首先在于引导人类自己解决饮食问题。
人们或许会说“神话虚无缥缈不可信”。这是对神话的一种误解。不错,神农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帝王,或者说神农氏是古代农业部落的一个首领或代表人物,代表一个氏族部落,也代表一个神农时代。神话传说是人类繁衍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文化基因。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如古希腊神话、古印度神话、古埃及神话,古阿拉伯神话,我们有中华神话。自从司马迁《史记》以来,中国历史始终将神话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写入正史,因为神话传说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民族文化的长河之源。在泱泱中国,否定远古神话,就意味着否定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否定炎黄神话,就意味着否定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否定神农氏以茶解毒的神话传说,就意味着否定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与医药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华茶叶本身就出自于神话传说,而且每一种历史名茶,也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如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君山银针、龙井茶、狗脑贡、蒙顶茶之类。既然如此,中华茶人何以要否定中华神话?要怀疑神农氏以茶解毒的神话传说呢?
第四,从茶叶科学而论,茶树是茶叶之本,茶叶科学是神农氏开创的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神农时代,南方生长着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由野生而栽培,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茶叶科学的初始。
据四川《名山县志》与《雅州府志》记载:西汉宣帝甘露年间,邑人吴理真在蒙山之巅上清峰种茶树七株,“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能治百病。被百姓奉为“仙茶”,其七株茶树被尊为“茶树之祖”,而吴理真则被宋孝宗追封为“甘露禅师”。应该说这种尊奉,寄托着后人对吴理真栽种茶树之功的肯定与赞许,但并不意味着吴理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
这是因为,没有神农氏开创的农业与农耕文化,吴理真何以能够栽种茶树?而且,茶树育种、栽培、茶园管理,茶叶采摘、人工制作加工,等,虽然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但最初是茶叶科学,属于农学,属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学派。
农家学派重农,崇尚的是神农氏,主导思想是《四库全书总目》卷108“农家类”所说的四个字:“重农贵粟”。炎帝神农氏的神话形象的塑造,农家学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班固《汉书o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出自于管理农业与粮食的官吏,云:“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并且列“农家”有著述《神农》二十篇,班固自注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班固一语道破天机,神农就是农神,是农业文化之神,是农家学派塑造的农神崇拜。于是,神农氏被理想化、神秘化,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其道至大,其义至深,具有深刻的象征性意义。
古代的茶叶科学,本身就是神农氏开创的农耕文化的产物。直至今日,茶学依然隶属农学学科,茶学博士依然属于农学博士。没有神农氏倡导农耕,没有神农氏开创的中国农业文化,就没有茶树人工栽种的可能性;没有神农氏对茶叶饮用与医药功能的发现,后人如果没有认知茶叶的医药价值与饮食功能,何必要进行茶树的人工栽培呢?
第五,从民族情感而论,炎帝神农氏的中华茶祖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历史,尊重优秀传统,全球华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初渊源,是巍巍昆仑的皑皑白雪,是万里江河的悠悠源流,是浩瀚戈壁上的涓涓清泉。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祖神农为先民“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毒”的勇气,“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是炎黄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千万年以来一直激励着亿万炎黄子孙为中华振兴而努力拼搏,奋勇抗争,终于迎来中华民族复兴的阳光。
第六,从文化人类学而言,认祖归宗,弘扬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中华茶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中国历来有“祖宗崇拜”的传统美德,祖德流芳,泽被后人,绵绵瓜瓞,万世其昌,乃是中国古代宗法文化的反映。德国社会学家恩斯特o卡西尔的《人论》指出:“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意义。”
是的,在中国,祖宗崇拜具有渗透一切的特征,这种特征极其充分地反映并规定了中国人家庭乃至家庭中的全部社会生活。各家各户的神龛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上面用撒上金粉的大红纸写着“祖德流芳”的横扁,子子孙孙,顶礼膜拜。这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宗教活动主题之一。
中国人祖宗崇拜的文化意识,渗透到茶学界与茶文化界,就要求中华茶人认祖归宗。那么,谁是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都是炎黄子孙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对发展中华茶业与中华茶文化的卓越贡献,后人是不会忘记的。我们也感谢四川茶人发掘与张扬了早在西汉时期就在蒙顶山移栽茶树的吴理真。但是祖孙有别,我们不能将他们定为茶祖,从亿万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出发,从文化人类学来进行文化分析,比较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与茶祖神农氏的始祖地位与历史功绩,我们也不能将他们与茶祖神农氏平起平坐,只能让他们屈居下位。我想这样排位,如果吴理真、诸葛亮、陆羽等人在天有灵,他们也能够理解,甚至感到欣慰的。相反,如果毫无原则性的将他们任意抬高到一个并不适当的位置,也许他们这些先哲先贤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后人无知无能,有辱贤哲固有的尊严。我们相信,谁也不愿意做不肖子孙?但是从事茶学研究、茶叶产业、茶叶贸易、茶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新一代茶叶科学工作者,如果否定茶祖神农氏,甚至排斥茶祖神农氏,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列宁所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吗?
以上六个方面的论述,算是我们为茶祖神农立言的六个主要依据。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详细展开,权且作为引玉之砖吧。
茶叶仙子,从远古神农时代翩翩走来,带着炎帝神农氏农耕文化的雨露阳光,带着黄帝轩辕氏科技文明的铮铮铁骨,带着舜帝道德文明的历史篇章,带着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健康的绿色饮料,走过了千万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高举着“茶祖神农”这面光辉旗帜,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终于让神农氏“以茶解毒”的远古神话,在新一代中华茶人手中演变成为中华茶业腾飞的时代辉煌。这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华茶业,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得以在长沙举行的光辉现实,这就是本文要为茶祖神农立言的基本动机与根本宗旨。
  本文结尾,我们要将一首堪称为“中华第一茶歌”的《神农茶歌》,奉献给中华茶祖神农氏,奉献给蓬勃发展的中华茶业,奉献给世界茶人中的炎黄子孙。其歌词曰:
三月桃花谷雨天,湖湘灵芽满山川。
神农大帝尝百草,以茶解毒万口传。
林邑之野作耒耜,播雨耕云教种田。
农耕之神化春雨,江南江北各争先。
天降嘉禾成福地,白鹿芳原啼杜鹃。
茶陵今日多香烛,千古神话飞清泉。
神农兮何缘?
湘茶丝韵湘妃弦。
茶祖兮何焉?
月映湘江水涓涓。
叶嘉传人醉春风,皎如玉树洁如仙。
卢仝生风七碗茶,茶禅一味碧岩泉。
东坡佳茗似佳人,茶中三昧吐云烟。
君子之交淡如水,文人斗茶诗百篇。
茶马古道走四海,悠悠乾坤结茶缘。
盛世长祭炎帝灵,五谷丰稔太平年。
茶中圣,陆羽经,
茶之为饮发神农,
挥毫落笔惊世贤。
壶中茶,杯中月,
茶祖穆兮巍巍然,
茶仙美兮舞翩跹。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45页.
关于神农氏与史前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历史疑团,相当复杂,而又莫衷一是,争论不休。因为神农氏部族游历迁徙于各地,炎帝神农氏遗址也分散于全国,主要集中在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北随州与湖南茶陵四地。我们在这里着重论述茶祖神农氏者,故涉及炎帝神农氏的其他方面,为避免是非争论,我们不予辨析,留给史学界去探究。
3 《人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从神农传说到茶叶加工利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杭州·310013)
摘 要: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少数民族制茶饮茶习俗进行分析推理,自传说神农发现茶到中国茶的早期加工利用,大致经历了生吃及生煮羹饮、烧烤后煮饮、晒干收藏、原始晒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饼茶、炒青和烘青散茶的漫长历史过程。
关键词:神农;茶叶加工;起源;早期发展
从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利用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茶的利用由此开始,随后茶的原始加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也逐渐产生,逐步发展。本文就茶叶加工利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与探讨,抛砖引玉而已。
1茶利用的早期历史记载
1.1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陆羽收集整理了唐代以前关于茶的历史资料,在《茶经·六之饮》中,肯定地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茶的发现与利用,开始于五千年以前的神农氏,到了三千年前鲁周公正式对茶作了文字记载后才传闻于世。
“神农”是一个传说人物,“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不管怎样,说明了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1.2可煮作羹饮是较早的利用方式
三千年前周公旦的《尔雅》中,有“槚,苦荼”的记载。“槚”和“荼”都是古代茶的称呼之一,“荼”现读音“图”,其实古代指茶时就音“茶”。晋代郭璞《尔雅注》中对茶的解释是:“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说的煮作羹饮也许是较早的利用方式。
1.3周朝时茶已成为土贡产品
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提到,早在三千年前周武王时,就有茶作为贡品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记述:“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而且书中记载,当时巴蜀地区已是“园有芳茗”了。
          
作者简介:程启坤(1937-),男,江西婺源人,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本次论坛特约嘉宾。
1.4西汉时茶已成为商品
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两句。说明那时已有茶市,茶已成为商品,并有煮茶方法和用具了。
1.5三国时己有采茶作饼和煮饮方法
公元230年前后,三国魏人张揖《广雅》称:“荆巴间采荼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说明在三国时湖北、四川一带,已有采茶作饼、烹茶、饮茶的方法了。而且指出喝了这种茶,有醒酒、使人兴奋的功效。
1.6西晋时发现茶是最佳饮料
公元280~289年间,西晋张孟阳《登成都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六清”是指古代的六种饮料,即水、浆、醴、醇、医、酏,“芳茶冠六清”是说香茶胜过其它六种饮料,可以说茶是所有饮料之冠。“溢味播九区”是说茶的美味享誉天下。
2茶叶加工利用的起源与发展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的早期加工利用,大致经历了生吃及生煮羹饮、烧烤后煮饮、晒干收藏、原始晒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饼茶、炒青和烘青散茶的漫长历史过程。
2.1生吃及生煮羹饮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用,发乎神农氏”。说的是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食用的植物,满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而发现茶的。说明,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这种生吃茶树鲜芽叶的现象,在现今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其中有直接生吃的,也有加盐和辣椒吃的,也有腌制以后吃的,这是茶叶最直接最原始的利用方式。从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餐菜的记载,见于《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是说春秋时,晏婴在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类似今人所谓“粗茶淡饭”。
以茶作菜不仅古代有之,就是现代有些地方仍保留有这种风俗。如云南省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惯,采来新鲜茶叶,在热水中稍浸后放在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作配料,再加入少许泉水拌匀,就做成了美味可口的菜肴——“凉拌茶”了。作者有幸在西双版纳亲自品尝过这种“凉拌茶”。
茶作羹饮的另一种方式是早期的擂茶,流传于中国南方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以生茶叶、生姜、生米三种生材料经混合研碎加水煮成的汤饮,故又称“三生汤”。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方陵耆老传》中提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每旦至夕,其器不减。”《茶经》引“付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
煮茶羹饮的习俗,延续至唐代仍有出现,唐代诗人储光羲(707~约760)当时在友人家作客,记述有盛夏吃茗粥诗一首:“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2.2烧烤后煮饮
生煮羹饮,是直接利用未经任何加工的茶鲜叶的。在这种原始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许就是经烧烤后再煮饮。人类在原始社会,将狩猎到的猎物和采集到的植物块茎块根,放在火上烧烤至熟后再食用。这是发明了“火”以后,人类食物的进步。可以想象,在那时,将采集到的茶树新梢,放在火上经烧烤以后再放在水中去煮,煮出的茶汤供人们解渴消暑。这种“烧烤鲜茶”的做法,也许就是最原始的加工绿茶了。因为现代“绿茶”的概念,就是通过高温杀青以后制成的茶叶,现代杀青有蒸青、锅炒青等,都是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保持清汤绿叶的绿茶特征。烧烤茶鲜叶,实际上也是达到了杀青的目的。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将“杀青叶”(烧烤叶)直接煮饮,无非是没有制成干茶而已。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烤鲜茶煮饮”习俗。他们平时在茶山劳动休息时,常常就地采下茶枝叶就地烧烤后放在鲜竹筒内用山泉水煮成茶汤饮用。作者有幸曾亲自品尝过这种烤鲜茶煮成的“鲜竹茶”茶汤,有一种先苦后甘的焦香,真能解渴。
2.3晒干收藏
人类在原始社会,直接渔猎动物或采集植物,经烧烤后食用或烧烤后煮饮,这是现场直接到用的方式。进一步的发展,可能就是“晒干收藏”,以备后用。因为不少植物的可利用部分,如果实、种子、块根、块茎、新梢芽叶等,都是有季节性的。如春夏秋茶季才能采到新梢芽叶,为了在冬季能喝到茶,或是想把产茶地的茶带到较远的非产茶地去,就需要经晒干加工成为“干茶”才行。因此茶叶的最初加工方式,可能就是“晒干收藏”了,将采集来新鲜茶枝叶,利用阳光直接晒干或烧烤后再晒干,这样就能保存了。连想到现今福建生产的白茶,就是利用日光晒干而制成的,因此也可以认为,白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茶类。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了当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茶叶采制烹饮的情况:“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是现在云南省景东县,“蒙舍”是唐代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一带。当时采制茶叶只是“散收,无采造法”而已。所谓“散收”,可能收购的就是简单的晒干散茶;所谓“无采造法”,就是相对于唐代巴蜀地区、江浙一带已出现的蒸青饼茶、散茶而言,云南的“晒干收藏”法显得简单,可以说是“无采造法”。
2.4原始晒青、炒青、烘青、蒸青
上述“晒干收藏”,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地区,出太阳的日子可能不多。没有出太阳的日子,如何干燥和收藏茶叶呢?随着社会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没有出太阳的时候,人们可能利用早期出现的“甑”来蒸茶,于是就发明了原始的“蒸青”。蒸完以后,如何干燥茶叶呢?于是就发明了锅炒和烘焙至干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原始的“炒青”和“烘青”。有太阳的日子,可能是蒸后利用太阳晒干。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蒸茶的习俗,他们常采茶树鲜叶,用甄子蒸熟,晾晒干燥后贮于篾盒中,饮用时用沸水冲泡后饮用。这些原始类型的晒青茶、炒青茶、烘青茶和蒸青茶,在秦汉以前的巴蜀地区可能都已出现。西汉王褒《僮约》中的“武阳买茶”,也许只能买到这种简单加工方式生产出来的散茶。
到了三国魏时《广雅》中记述的“荆巴间采茶作饼”,这种饼茶也许在三国之前就已出现,它可能是在原始散茶基础上的技术进步。仿效当时流行“饼食”的习俗,将采来的鲜茶,蒸后做成饼,老叶粘性差,加些米膏也能做成饼。于是,在原始散茶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始形态的饼茶。
2.5蒸青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比较精细加工的蒸青饼茶,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陆羽《茶经》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粗茶就是粗老茶叶加工成的散茶;散茶,这里是指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晒青、炒青、烘青散叶茶,如唐时蜀州所产的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之类的细嫩茶叶。这些细嫩散叶茶可能是蒸叶后烘干而成,从而保持着茶叶的原形。单芽者像麦颗;松散嫩叶者像片甲和蝉翼;一芽一、二叶者像雀舌和鸟嘴。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
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述,即“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唐代这种蒸青饼茶的制造,根据对陆羽《茶经》的理解,大体上是:
(1)采茶:采茶季节,陆羽《茶经》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当茶发出新芽“若薇蕨始抽”时,采下嫩芽叶,粗老叶不好。即陆羽称之为“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采摘要及时且精细,“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具体采茶时是用一种叫“赢”的竹篮子去采茶。(2)蒸茶:采来的叶子放在箅(小篮子)中,置箅于甑(木制或瓦制的圆桶)中,甑置锅上,锅内盛水,烧水蒸叶。(3)捣茶:蒸后的茶叶趁热放在杵臼(又叫碓)中捣碎,但不必太细碎,有一些短碎嫩茎存在也不要紧。正如《茶经》称:“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即茎——作者注)存焉。”(4)拍茶:拍茶即压茶饼。将捣碎后的茶叶倒入铁制的规(又称模、棬,规有方形、圆形、花形几种)中,规置垫有襜(又叫衣,油绢制)的承(又叫台、砧)上,用力拍压茶叶,使茶饼紧实平整。压好的饼茶凉干后要穿孔,便于烘干和烘干后穿成串。(5)列茶晾茶:将压好的茶饼从圈模中小心脱出,将脱出的茶饼列在芘筣(又叫赢子、蒡筤,竹编成)上晾干(6)焙茶:陆羽《茶经》称,“焙茶”在地灶上架焙茶棚,“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干,升上棚。”
制成的饼茶有大有小,有方形的、圆形的,也有花形的。陆羽《茶经》称,饼茶外观形态多种多样,大致而论,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皱;有的像浮云出山屈曲盘旋;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涟;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开垦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品质好的饼茶。有的叶像笋壳,茎梗坚硬,很难蒸捣,所制茶饼表面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样子改变,外貌枯干。这些都是粗老的茶叶。制成的饼茶一斤一串,或几斤一串。
蒸青饼茶是唐代的重要贡茶,唐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的贡茶院,每到春天采制“顾渚紫笋”贡茶时,“工匠千余”人,采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可见规模宏大。顾渚紫笋贡茶是当时唐代皇宫每年举办“清明宴”必用的茶品。“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每年紫笋茶贡到时,宫中一片欢腾。张文规有诗曰:“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说的是皇帝外出寻春刚回来,宫女含笑禀报,顾渚紫笋茶已经贡到。
唐代著名的饼茶与散茶,如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述:“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邕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有商货不在焉。”说明唐代的名品茶叶已出现很多,其中有团饼茶,也有散茶,散茶中有芽茶也有叶茶。
唐代蒸青饼茶的煮饮方法,参考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萧翼赚兰亭》图(局部)中的煮茶场景,以及唐人描写皇宫内妇女饮茶场景的《宫乐图》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即煮茶、用茶碗喝茶。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述,唐代煮茶大致步骤如下:烤茶→碾碎→烧水至一沸加盐调成咸味→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并投茶煮茶→至三沸时,倒回刚舀出的水止沸育成汤花→分茶至茶碗饮茶。
1 程启坤等.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2 陈宗懋主编.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3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茶人联谊会编.中华茶叶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
4 朱自振编. 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裘纪平. 茶经图说,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6 布目潮沨. 茶经详解,淡交社,2001.
神农氏——世界茶业之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北京·100022 )
茶树在地球上存在已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了,但被人类认识利用,才有几千年的历史。这要感谢我们的祖先神农氏。是他首先发现和利用茶叶的。经过5000年的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成为当今最天然、最绿色、最保健的健康饮料,她不但强身健体,而且能净化心灵、和谐社会、倡导和平。茶之应用,神农之大功也。
1茶叶的发现
茶,这个上帝赐予人类的灵物,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不时的闪闪发光,等待着人类的发现,为民造福。终于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原始的云贵高原上,被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发现。从此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财富。这是在5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上也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些都说明茶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所以神农被称为茶祖,在韩国神农被当做茶神供奉着。
《神农本草》这本书,虽说作者不详,时代也难以确定,但它确实是我国第一本《药书》。有人说《神农本草》是黄帝时期的著作,也有人说是春秋时期的著作。根据可靠的资料可能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无从查起,很可能是集体创作。(见陈掾的《茶药学》)
  茶叶的发现,是在神农尝百草的实践中发现的。传说神农在一次尝百草时中了一种叫滚山珠的毒草的毒,(见陈掾的《茶业通史》)倒在一棵树下,醒来后咀嚼了这棵树上的叶子而解毒。这棵树就是茶树,后称荼、槚、茗、荈、等,直到中唐,陆羽写《茶经》时统一成“茶”字。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煮水落叶而饮发现的茶。茶的发现拯救了人类,开创了中华农业和医药,如果没有茶,神农就不可能继续尝百草,因此,就不可能开创中华的农业和医药。以此可看出茶之伟大。
神农是公元前2700多年的一个部落首领,后称炎帝。传说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去华阳(今陕西华山)游玩时,因感应了神龙之气,在姜水(即歧水)河畔生下了他。出生时牛头人身。第三天就会说话,第五天就会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成人后身高八尺七寸。因在姜
          
作者简介:于观亭,本次论坛特约嘉宾。
水边长大,就以“姜”为姓。
神农长大后勇猛强悍,智慧过人,被推为首领。他率众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在版泉(今河北琢鹿东南)与黄帝发生冲突,大战。被黄帝战败,便到了中原。先建都于陈(伏羲建都的地方),后迁徒鲁(今山东曲阜)。
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说:“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又歧伯皇帝臣也,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白虎通德论》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便民宜之,故谓神农也”。这大约是中国原始畜牧业向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五谷与杂草生长在一起,草药和树木百花生长在一起。哪些可食,哪些有毒,谁也弄不清楚,神农一样一样的尝试,最后选出了黍、菽、麦、稷、稻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神农以草木的滋味,察其寒、温、辛、热之性,辩其君、臣、佐、使之义,创立了中华医学。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中七十次毒,医方从此兴起”。
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神农氏是这样说的;“神农氏,古帝名,始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故称神农。以大德王,故称炎帝。起于烈山,故称烈山氏。都陈,后迁曲阜。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市廛以通财。在位140年而崩,传世520年”。
神农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最早发现的茶叶,解毒健身,教民耕种,创立医学,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茶功不可没。
3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七个阶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所谓5000年的发展史,就是前2700多年,后2000多年,都是从炎(神农)、黄(黄帝)算起的,我把这5000年的茶文化史分成七个阶段和大家探讨。这七个阶段是:起源于神农;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衰落于民国;恢复于建国以后;繁荣于改革开放。以下分段作以简述。
3.1起源于神农
在公元前2700多年神农发现茶叶后,主要是解毒治病。咀嚼鲜叶,煮汤为药。茶是原始的、野生的,无园培、无采制。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说:“散收,无采制”。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传说很多,无文字记录。(有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都烧掉了)。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是说,茶从神农开始,但有文字记载是从周朝,周公旦开始。这一段虽然文字记录不多,却是重要阶段。万事开头难,有发现才能发展。那么,神农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茶树呢?目前尚无定论。陈彬藩先生所著《古今茶话》中说:“神农时期,既新石器时期,聚居于川东南一带的氏族部落首先发现了茶”。还有人说神农是在巴山峡川或神农架发现茶树的,也有人根据神农东徒于鲁,推测可能在鲁南发现茶树。茶树原产于中国,至于在何处发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神农是我们先祖的代表,不一定是专指哪一个人。明确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首先发现了茶树,并以茶叶解毒治病,开创了茶业就够了。
3.2发展于秦汉
我国茶文化到秦汉才开始发展,这得益于秦始皇统一中国,茶叶才从大山里走了出来,顺长江而下传遍中国,传遍世界。《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叶传出大山后,需要量增大,人们在居住地周围进行人工栽培。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o巴志》中不但记录了这时茶已作贡,而且已人工栽培茶树。书中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园有芳篛、香茗”。蒙顶山上的七棵仙茶便是汉时所栽。《重修甘露灵宇碑》载:“西汉吴氏子,名理真,俗奉甘露大师者,自领表来,挂锡兹土,随带灵茗之,种而植之五峰”。这时的茶叶已经成为商品。汉代王褒在《童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在汉代湖南已出现以茶为县名和以茶为随葬品。据南北朝《茶陵图经》中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辞书上说:“茶陵县在茶水的南岸,古时称“茶王城”,也称茶乡,汉才置县”。在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四次发现有“
(gu)笥”或“(gu)-笥”简文和木牌。“(gu)
”就是《尔雅》中的苦茶“槚”的异体字和楚文字。即标志着“苦茶箱”或“苦茶一箱”。这说明在秦汉时期茶已经普及到了湖南长沙一带。
到了汉代中后期,茶不只是咀嚼鲜叶和煮水服用,已开始从鲜叶晒干储藏,到加工成饼储藏而长年饮用了。三国时期张揖所著的《广雅》中记载:“巴荆间,采茶做饼,老叶者成以米膏出之。若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碎置于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以上说明我国茶业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很多地区了。茶树开始了人工栽培,茶叶已经成为商品,不但鲜叶常年饮用,而且加工成饼茶了。在饮用方法上已经形成煮茶调饮法。
由于茶业的发展,茶文化也开始萌生,《诗经》中已经有茶叶的诗句:“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中也有“芳茶冠六清(六种饮料),溢味播九区(泛指全国)”。的茶诗佳句。书圣王羲之书写的“荼”字更是留芳万世。
3.3 兴盛于唐宋
茶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兴盛了,那时全国已有八大产区,年产茶已达10万吨(见陈掾的《茶叶通史》)。如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均产茶,唐时湖南的贡茶每年就有12.5万公斤。到宋代政府每年向湖南各茶场收购的商品茶约150万公斤(见彭继光主编的《湖南名茶》)。
到宋代贡茶基地由浙江长兴南移到福建建安,茶区进一步扩大。茶叶加工越做越细,出现了龙团凤饼。因此,在茶叶的饮用方法上也由唐代的煮茶法演化成点茶法。这一时期由于生产面积的扩大,茶叶产量的增多,饮茶已经非常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物质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代中期,公元780年陆羽写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更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唐代出茶书13种,全面论述了唐代茶业的各个方面。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化中的亮点,这时的茶诗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00多首。著名茶诗有茶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曰:“一饮涤昏寝,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被烦恼。”“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弧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还有元稹的《宝塔》诗,诗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黄花。夜后达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说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宋代茶文化更加兴盛,点茶、斗茶大兴其道,分茶更是达到了顶点(今天已失传)。出现了分茶高手福全和尚,他有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的好名声”。这种分茶技艺能在汤面上变幻物象或有山水画面。陆游也有诗曰:“短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代出茶书33种。宋徽宗赵佶为了推广斗茶技艺,普及茶文化,于公元1107年亲自写成了《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300多个皇帝中唯一写茶书的人。另外蔡襄等人也写了不少茶书经典。宋代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在茶文化上也出现了很多好的“茶词”,如黄庭坚的《西江月o茶》,词曰:“龙团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相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如张抡的《诉衷情》词,词曰:“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芽。砖炉最石铫,装点野人家。三味手不须夸,满瓯花。睡魔何处,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唐宋茶文化茶书经典,茶诗、茶词,还有茶画,如唐闫立本的《肖翼赚兰亭图》、宋赵佶的《十八学士图卷》、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等都是绝世珍宝。南岳衡山还有现存的赵佶的石刻《寿岳》。就在唐宋这一茶文化兴盛时期,茶文化开始向海外传播,首先传到了日本。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并在日本种植。后荣西禅师到中国学习禅宗和茶文化,前后五年,学成回国,于公元1191年写成了《喫茶养生记》,对传播中国茶叶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点茶传到了日本,因此大约在公元1520年前后日本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根据中国的“点茶”创立了日本“茶道”。这与中国皎然提出“茶道”时晚了700多年。日本茶道的核心“和、敬、清、寂”是日本僧人南浦绍明入宋学习(约在1267年前后),回国时把中国五祖山松涛庵刘元浦的《茶堂清规》带了回去。《茶堂清规》中的《茶道轨章》和《四谛义章》被日本后人抄录成《茶道经》。“和、敬、清、寂”就是从中摘抄下来的。
这时的茶文化不但传到日本而且通过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草原茶路、海上茶路四条通道传向海外,传遍全世界。
3.4成熟于明清
明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量增加。如湘茶成了大宗商品,驰名中外。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安化创制了黑茶以后,茶成了输入西北边疆地区的主要商品,茶马交易非常活跃。茶产业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章下诏废团茶以贡散茶,从而推动了茶业的改革。蒸青散茶和炒青散茶的出现,使名茶迅速增加。随后相继出现了红茶、黄茶、黑茶多种茶类。明代是我国茶业史上改革的年代,后人把明代称为“创新采制”,“成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时代。到了明末清初又创制了乌龙茶(青茶),随后又创制了白茶。到此,中国的六大茶类齐全,直到今天仍是这六大茶类。
随着散茶的普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的方法也由宋代的点茶法变成泡茶法。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三大饮茶方法(唐煮、宋点、明泡)直到今天我国茶叶基本延用明、清时期六大茶类的制茶技术,尚没有理论上的突破。有的名茶和茶艺直到今天仍没有得到恢复,如福建的方山露芽,茶艺中的“分茶”等。
我国茶叶生产到清代达到了高峰。如1886年全国茶叶生产达到了23.5万吨(这个数字到1977年才达到),出口达到13.41万吨(这个数字到1984年才达到)。华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82%,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如湖南的黑茶在光绪年间销往陕西、甘肃、新疆、蒙古等地,每年就有二千引之多(每引四十包)。湖南红茶,光绪年间生产最盛时期输出百余万担。
茶叶物质的丰富推动了茶文化的繁荣。明代是我国出茶书最多的朝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如张源的《茶录》、朱元章的第17子朱权的《茶谱》都是实践的总结,充分反映了明代茶叶生产、制造和品饮情况。明代的茶诗茶画也有不少好作品,如文徽明.高启就写了不少茶诗。茶画有文徽明的《烹茶图》、《煮茶图》,陈洪绶的《煮茶图》等都是绝品。
清代不但茶叶生产、出口达到了历史高峰,而且茶文化也非常繁荣,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非常喜欢饮茶,康熙南巡时亲自赐名御题“碧螺春”。乾隆多次去江南品茶评水,御封茶园。作了不少赞美茶的诗。如在《观采茶作歌》中云:“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归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还在《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云:“何必凤团夸御名,聊因雀舌润心莲”。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六十年(1795年)乾隆在宫中举行两次“千叟茶宴”,出席人数分别为3000人和5000人,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茶宴。也就是在人的茶宴上,乾隆宣布退位,时年85岁。有位老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戏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正是这个年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已是“宁亭三日饭,不亭一日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清代茶对君、臣、百姓是何等的重要。
清代共出茶书26种。有陆廷灿1734年前后编辑出版的《续茶经》,成为我国古茶书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茶书,洋洋10万字,收集了清代以前的各种茶书而按陆羽《茶经》的格式编篡的。还有象《龙井访茶记》等这样的专业书籍。
由于明清时期茶叶物质丰富,茶文化繁荣,茶馆业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茶馆业的最高峰。这时的茶馆高档、雅气、清静,琴、棋、书、画、奇花异草、古玩摆设很是讲究。成为文人雅士经常聚集的地方。普通茶馆简易朴实,价钱便宜,成为百姓休闲、聊天的地方。这时的茶馆有几个特点:一是多,如四川成都据清宣统年间(1929年)出版的《成都统览》统计,仅成都市内就有454家茶馆;二是面积大,如北京“海丰轩”茶馆同时可容450人,四川成都的“华华茶厅”有四院,设千余座;三是功能多。如北京当时就有18种茶馆,有大茶馆(综合功能)、清茶馆(喝茶聊天)、书茶馆(喝茶听书)、大鼓园子(喝茶听戏)、野茶馆(踏青歇脚喝茶)等。
3.5衰落于民国
中国茶业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茶园荒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出口受阻,茶业已经崩溃。到1945年全国茶叶生产只有几千吨,出口只有480吨。几千年的辉煌茶业毁于一旦。由于茶业的衰落,茶文化更无生机。这一时期由1912年到1949年国民党统治中国的37年中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最低朝,茶书仅出了10种,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种书中当代茶圣吴觉农就写了三本,组织翻译一本。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仍有亮点,如茶馆虽然大部分倒闭,但仍有少量茶馆存在,如掩护抗日的
“春来茶馆”,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再如,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茶业的发展,1940年复旦大学设立了茶业专业。
3.6恢复于建国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业逐步恢复,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1月23日就成立了中国茶业公司,由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兼任总经理,产、供、销统一经营中国茶叶。到1955年我国茶园面积已由1949年的15.47万公顷恢复到28.87公顷。产茶已有1949年的4.1万吨恢复到10.8万吨(已恢复到唐代的产量)。
为了推动我国茶业发展步伐,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茶区,并在安徽舒诚县舒茶人民公社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今后要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从而在全国掀起了开山种茶的群众运动。现在保留下来的万亩成片的茶园绝大多数是那时开辟的。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接见了采茶能手。1963年春天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刘庄采茶。从而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种茶热情,全国茶叶生产如火如荼。1974年全国茶叶会议提出“在全国建设100个产茶县年产茶5万担的规划”,第一批湖南省最多,有汉寿、涟源、祧江、安化、益阳、临湘六个县。建设年产茶5万担的县,又一次推动了茶叶生产的高峰。到茶叶放开前的1984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到了104.98万公顷,产茶41.42万吨,内销15.15万吨,出口13.9万吨。这时我国已经形成了茶叶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初制、精制、拼配、包装、出口、内销、边销一整套茶业产销体系,恢复了中国茶业的生机。
为了促进我国的茶业发展,科教体系建立。产茶地区的农业大学相继设立了茶叶系。全国成立了两个茶叶研究所,即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各产茶省也相继成立了茶叶研究所。
这时茶诗茶画也开始恢复。1964年夏,郭沫若为湖南“高桥银峰”题写了:“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餖飣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闽无用独醒嗟”。的茶诗。还有朱德委员长的茶诗:《庐山云雾茶》,陈义副总理的茶诗:《梅家坞即兴》,等。茶画有齐白石的《茶具图》、《寒夜客来茶当酒》,梁树年的《云雾山中采茶归》,黄胄的《七碗茶》,等。
3.7 繁荣于改革开放
我国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1984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发74号文件,决定我国茶业除边销茶外,其他内、外销茶彻底放开。允许茶农分茶园到户,自主经营。茶商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我国推行一千多年的茶叶专买从此放开。此举激发了茶业的活力,使茶叶生产、贸易迅速发展。到80年代末改变了茶叶长期短缺的局面,进入买方市场。2007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53万公顷,年产茶116万吨,农业产值298.8亿元,出口28.95万吨,换汇6.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56亿元)。内销78万吨,销售总额753.48亿元。全国初制茶厂几万家,精制茶厂1600多家,大型茶叶批发市场300多家,零售茶店10万多家。改革开放后,茶饮料和茶馆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底我国生产茶饮料600多万吨,产值350亿元。茶馆全国已达6万多家,年经营额300亿元。上述三部分成为我国现代茶业的三大支柱。我国茶产业的规模三部分相加1744.84亿元。如再考虑其他涉茶产业:茶叶机械、茶叶包装、茶叶食品、用于医药的茶叶原料等,可能要到2000多亿元。涉茶人员上亿,其中茶农就有8000
万(包括兼职茶农)。可以说我国茶业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产业。
茶叶物质的极大丰富,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昌盛。1990年中央三部(农业部、商业部、经贸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拉开了茶文化活动的序幕。随后,内地、台湾,香港茶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每年的茶博会、展销会、高峰论谈会、名茶评比会、茶王大赛,茶艺大赛,斗茶会,无我茶会等大型茶文化活动,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规格高。每年4到5月是茶事活动旺季,2005年仅4月全国大型茶文化活动22次,2006年上升到32次,2007年高达40次之多。
由于茶能创造财富,和谐社会,特别是对落实中央提出的“三农政策”,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作用很大。所以中央领导非常重视。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到江西婺源与茶农一起采茶;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到陕西汉中茶场与茶农一起采茶;2006
年胡锦涛总书记又到云南盘山万亩茶园采茶,鼓励山区农民发展茶叶生产。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莫斯科将茶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绿牡丹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国家元首普京。2008年3月胡锦涛在北京观看了日本抹茶茶道和我国的太极茶道。从而更加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的繁荣。从我国5000年的茶业发展,可以看出,国兴茶兴,国衰茶衰。当今盛世,茶文化、茶产业的繁荣是必然的。
4对当今我国茶产业、茶文化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产业虽有很大的发展,茶文化也很繁荣,但仍有一些制约发展 的根本问题。如茶叶国内、国际的总体形势是产大于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我们没有有效的对策。如生产、加工、销售分散,实力小,竞争力低,龙头企业少,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企业更少。如我国的茶叶生产、加工设备落后,营销理念陈旧。如此等等,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待解决。因此,对我国茶业的发展,我有如下几点思考,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1)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要积极推广集约化、机械化、卫生化、标准化,加强“四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创出品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2)茶叶销售要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茶叶的根本出路是扩大销售,对中国茶叶来说,有多大的市场,就有多大的产量。我国现有茶园153万公顷,年产茶可达到150万吨到180万吨,但由于市场制约,去年只采制116万吨。夏茶不采秋茶少采,就是春茶还因采茶工短缺,全国有5%的茶没有采,有的地区高达15%。
国际市场容量很大,每年贸易量高达150多万吨,我国出口仅有29万吨,占20%左右。世界茶叶市场主要是红茶,占70%以上,而我国近几年出口主要是绿茶,占77.37%(2007年)。红茶只有3.03万吨,占红茶市场不到3%。我国红茶出口1988年曾达到10.34万吨。国际市场必须下功夫去争,特别是红茶出口,因为这是个大市场。
国内市场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十年来每年平均以10%的速度在增长,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以现代的营销理念积极开拓市场。
目前我国茶叶的营销重内销轻出口,抓小放开。年出口连续三年徘徊在28万吨,尚未突破30万吨。红茶市场不但出口萎缩,内销也在减少,致使印度、斯里兰卡红茶涌入中国市场,这是很值得我们业界深思的问题。
(3)六大茶类一起抓,不能厚此薄彼。我国六大茶类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产生的各有其保健特点的好茶。市场潜力都很大。在茶叶的生产与销售中不能只重视一种茶,更不能宣传一种茶而贬另一种茶。不能只要普洱不要滇红。六大茶类是一个大家庭,单靠哪一个茶类或某个品种是不够的。要和谐发展,团结起来闯市场,这样才能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整个茶产业发展了,茶农才有更大的收益。
(4)提高单产、保证质量,缩小茶园面积。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53万公顷,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5%,但产茶只占世界产茶总量的30%。面积大,产量低,管理粗放,质量没有保证,直接影响茶叶出口和内销的扩大,茶农收入增长缓慢。应淘汰那些生态差、产量低的劣质茶园,重点建设生态、有机茶园。有些茶园要退茶还林,有些茶园要退茶还农。不能盲目的扩大茶园面积。要走优质农业的道路。
(5)茶叶传统产业、茶饮料、茶馆业同样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茶产业中形成了三大支柱,即传统产业:产茶116万吨,农业产值298.8亿元,内销78万吨,销售额753.48亿元,出口28.95万吨,换汇6.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56亿元)。茶饮料:年产600多万吨,产值350亿元。茶馆业:全国已有6万多家,年经营额300亿元。这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茶产业。特别是茶饮料,发展很快,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它将成为今后饮料的主体,也是饮茶和茶文化的入门产品。茶馆业虽然消费茶并不多,但它最能直观、集中的体现中国茶文化,是宣传饮茶和宏杨茶文化最有效的窗口。因此我们茶业工作者对茶饮料和茶馆业要象对种茶、制茶、贸易一样同等重视。使我国茶产业全面发展,迅速扩大。
(6)科技、文化两手抓。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要靠科技和文化,它就象茶产业的两个翅膀,都动起来才能腾飞。文化会使商品得到更好的宣传,增加它的附加值。科技能使产业升级。只有科技才能解决茶叶生产、加工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才能使产品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几年在茶文化方面搞的很活跃,确实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但是科技进步抓的不够。我在每年参加国家农业科技项目的审定中,茶叶项目很少,有几个项目也很小。我认为目前茶界重文化轻科技的现象是有的。只有抓科技,产品才有突破,整个茶产业才能上一个台阶。以上是我对茶产业发展的粗浅思考,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大学要为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而锐意进取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要: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具有在中国以至世界茶产业中的始祖地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日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大学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了“教育培养人才”和“引领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联系当今文化建设与大学功能,大学应该对此加深责任感。茶叶是人类和谐健康的优选载体,堪称“和谐饮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而人文思想是教育的灵魂。茶文化是许多物质生活中融入高深文化的典型代表。茶叶不仅在经济价值,而且在文化价值上契合了人类发展的需求。在新世纪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茶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综观文化建设与大学责任,大学要为提高中国茶文化的软实力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和谐健康;文化软实力;大学;锐意进取
古今中外,茶叶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总的来说,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而且可以保健养生、怡情益智,这是其它嗜好品或饮品是取代不了的。茶叶堪称“和谐饮品”,这是对茶叶功能的高度概括。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茶文化是许多物质生活中融入高深文化的典型代表,因为茶叶不仅在经济价值上,而且在文化价值上契合了人类发展的需求,在新世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茶叶可能以到特殊的作用。
1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不断腾升
1.1茶将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饮品
三皇炎帝年代BC2700以前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是人类利用茶之始。《神农本草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前人对茶的利用历史最早的阐述!也是对中华茶祖神农文化在中国以至世界茶产业中始祖地位的实证。茶叶最早的药用记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述:“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茶由药用转为民间饮用,从唐代(公元618年起)距今也有近1390年。
过去人们对上述“茶叶可以提神醒脑、保健养生、怡情益智”等功能多停留在感性认知上,随着科学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增进了对茶叶的理性认识。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份大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
当代医学家基于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毒性反应是诱发人体病变的启动因子,它与炎症、致癌、衰老、心脑血管等的病因直接相关。热衷于探寻高效低毒的自由基清除剂作为防治疑难病症的新途径。因为过量的自由基是使人生病的罪魁祸首,只要把它清除,许多病患就有可能得到防治。我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效果卓著,资源丰富的天然自由基的清除体系非茶莫属,茶叶中的茶多酚有超强的消除自由基的能力。例如每分子的表一没食子酸酯(EGCG)可以清除6分子的自由基,比Vc、Ve强十多倍[1]。
近代医药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硒元素,而硒元素对人体抗衰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研人员调查发现,长寿老人的头发中的硒含量较高,百岁老人的血液中的硒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一倍[2]。如果说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此前还只是一种定性推断,那么,美国科学家在近期《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导了定量发现:茶叶中茶氨酸可使人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3]。
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列举了茶的十多种、几十种保健功能,这可以纳入“茶为万病之药”的机理,但必须阐明: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毕竟是一种辅助功效,茶不是能治百病的万灵药,把它说得神乎其神是不恰当的。正如陈宗懋院士指出:“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要正确定位;茶不是药,其主要作用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长期饮茶对健康有良好效果,当然,茶对某些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据业界人士预测,茶叶将以其独特的保健比较优势超越咖啡、可可,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饮料。茶叶的芳香物质异常丰富,现经鉴定有300多种香气成份,是茶叶特有的香味源泉,给人以美的享受,茶叶品味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任何其它饮品所取代不了的。
1.2茶是最典型的文化产品,茶文化是做强做大中国茶业的助推器
在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许多物质生活中融入高深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环境的污染、伦理道德的缺失,使人类身心健康受到了冲击,茶再次被认识到对人类社会和谐健康的价值。
茶被高度概括赋予:“健康人类身心的灵叶”的赞誉,因为:“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4]。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只是在“文革”期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而停滞了一些年月,粉碎“四人帮”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各地兴起的茶文化会(节)如雨后春笋,而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大学师生的主导作用是肯定的。
近十几年,中国各地开展地茶文化活动,已经取得成效,饮茶有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茶文化促进了茶消费,茶叶销售量显著增加,名优茶迅速发展,很多地方茶产业经济早已走出低谷,欣欣向荣。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文明”,促进茶经济发展方面就是很成功的典型之一。安溪县是中国乌龙名茶之乡,过去是一个贫困县,通过近十年来,安溪县委成功地运用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弘扬茶文化,不断促进茶经济的大发展,2006年安溪县108万人口中涉及茶70多万人,有45万亩茶园,生产5万吨茶,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40%,涉茶行业总产值5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茶叶营销总额500亿元的1/10,出口创汇2千万美元,约占全国乌龙茶出口值的1/3。这个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县,不仅脱贫致富,而且已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为国内外茶界所瞩目[5]。
近来,有几位北京茶界知名人士谈论安溪铁观音的特点。有人把这些归结为“安溪铁观音现象”的七个突出表现。并希望大家共同讨论研究,以从“现象”把握其“本质”[6]。我从这位茶界人士所列举阐述的几个安溪铁观音现象看来,固然,安溪铁观音有和其它名茶的共同特点即来自:“天时、地利、人和”,但安溪铁观音在主、客观因素上确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到目前为止,以茶文化促进物质(茶叶经济)和精神(和谐健康)“两个文明”的最成功典型。堪称“安溪铁观音
和谐健康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透过安溪铁观音的“现象(特色)”来看,其“本质”就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软实力特别强。对此,我曾在:“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2006年11月于安溪)和华南农业大学第三届茶文化节的“茶文化讲座”上所作题为:“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软实力”的报告(日在华农大学术报告厅),都表明了我这一观点。实践证明,茶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的支柱,又是物质文明的财富。
1.3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可以起到特殊作用
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近些年来,中、日、韩茶文化有了蓬勃发展,建立了茶文化在中、日、韩三国间的互动关系,促进茶业的学术交流。并向世界一些国家(地区)辐射。
2003年11月,在法国茶文化协会和法国里昂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茶文化节”期间,茶艺表演在市政厅举行,300多位政府官员和文化名人到场观看中国茶艺表演。在几天表演期间,有些比利时人,瑞士人等西欧人士闻讯赶来观看。里昂市副市长马克·兰评价说:“茶文化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驻马赛总领事李小苏写下:“中国茶文化是增进中法友好关系的使者”
[7]。在法国有不少喜欢中国茶艺的人,自发成立了茶文化协会,茶文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茶叶在西欧一些国家的消费。
2007年3月,我国在莫斯科成功举办了“2007莫斯科中国国家展”,正是中国茶文化的沉淀,使得中茶公司在众多的大型企业展厅中脱颖而出,获得一个茶叶生产大国的胡锦涛主席和一个茶叶进口大国的普京总统的垂青和厚爱,铁观音等中国名茶受到俄罗斯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古今中外,茶文化的核心都贯穿着一个“和”字,感悟在纷繁社会中,和谐共处,健康发展。因而茶文化是和谐健康的优选载体,堪称:“和谐饮品”。中国的重“和”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至于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那更是“和”哲学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精神,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这不是复古,对“和谐”哲学所具有的真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古为今用”,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我们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8]。
我们将茶饮从解渴、提神、养身的日常生活层面赋予茶以审美上的意义,把茶文化特定的文化心理作为道德规范,感悟境界,将浮躁心理,归于平静,将不平衡心理归于平实,将动武的恶念归于协和,在纷繁的社会中,和平共处,互惠共盈。茶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招待贵宾,一般都能以茶招待。茶象征着礼诚、纯洁和热情。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的献词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
[9]。这段话言简意赅,充分表明茶和茶文化功能的升华。也启示人们,茶在新世纪里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茶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
2文化建设与大学功能
2.1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日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这就意味着,要把文化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构成我们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他提出2008年九个工作重点,其中在文化方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建设是有其目的和自身规律的。在市场经济下,文化与当前社会多元化,加上产业式的文化以及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就难免出现放弃理想追求和引导社会和谐健康的文化娱乐化倾向,这种大众性消费文化并不是优秀的、先进的高雅文化,也决不代表文化发展的方向。它可以存在,但与此同时必须还有引领社会和谐健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而文化软实力是来自先进文化。
2.2大学要发挥“培养人才 引领社会”的功能,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是思想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接受扎实的教育和培养;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培养能够承担文化建设重任的精英人才。我们高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精英人才,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根据需要与可能,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作出贡献。但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大学的这种文化引领作用有所削弱。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德里克·博克发表的《走出象牙塔》一书,以及主张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大学质量唯一指标的威斯康星(大学)派。受这种偏激观点的影响,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主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随着大学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机构转向产学研相结合,对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于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甚至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议上讲:“大学校长要明白,大学如今是一个服务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教育界,目前都有人意识到了大学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责任问题。这两年在我国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让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比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是……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恰尼奇说:“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能量交换不是狭隘的刺激经济,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发挥长远的效应。在‘政府—社会—个人’这个经典的三角关系中,大学从来就应该是促进发展的一个文明开化因素,大学应该不断地向社会灌输理想和精神”。中国教育部某官员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也说:“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外,还应该有第四个功能:即引领社会”
日“首届中国通识教育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幕,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表示,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不是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是生产多少科学论文,而是培养一代又一代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大学教育必定有一定功能,学生到社会上也要履行个体的某种功能,到底是功能优先,还是以人为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秦绍德说及当代中国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着四个挑战(社会市场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模式、全球化文化冲突的挑战),其中之一“全球化文化冲突的挑战”时指出:中西文化碰撞是必然的,国内大学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同时,更需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摘录自《羊城晚报》〈政闻〉A2)
当前在我国,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道德行为方面的率先垂范。现时大学里面的理想主义色彩、道德行为规范存在着淡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与真、善、美的教育宗旨相背离的过度功利倾向,一些学生的思想混乱,心理空虚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是要适应当代新形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去培养、教育人。中国有着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大学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应有之义。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因此,文化建设与大学责任是紧密相关,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茶文化便是我国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与大学功能完美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3大学要为提高中国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叫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性质、内容、范畴与特点是什么?多年来,专家学者对此展开论述,观点见仁见智。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于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有学者把中国的茶文化定性为一种典型的“中介文明”或“中介文化”[11]。
我的观点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叉、融合、共振、升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优选载体。是社会科学(如茶的文化典故、茶叶经济贸易等)与自然科学(如茶叶产、制技术等)的交叉。是属于交叉科学的范畴。“三钱一马”(即钱学森、钱位长、钱三强三位科学家和原中国社科院长马洪)于1986年中国交叉科学研讨会共同作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交叉科学的世纪”的预言已经得到验证。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茶文化定义,应是一种典型的“交叉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含义是什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现在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约瑟夫·奈还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它的文化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的成功,使中国对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既给中国带来了诸如资源与市场的“硬实力”,又带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软实力”。中国有着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中国积极拓展“软实力”做法很明智,传统文化也是“软实力”[12]。大学应如何着力提高具有优秀传统的中国茶文化的软实力?
3.1练好内功 率先垂范
我国茶业教育历史悠久,机构多而全,覆盖面广,堪称举世无双。高等院校中,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创设茶蔗部,开设茶作课,并开辟茶园,建立茶厂。1933年设置茶学专业课程,是在中国也是世界高等学院中首先开出的茶学专业课程的,培养高级茶叶人才。1940年,自上海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在农学院内开办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茶学系,有四年制的茶学专业,两年制的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茶业的复兴,中国茶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业教育体系,五十年代以来,在全国主要产茶省(区)陆续建立了茶学系、专业、专科,他他们分属于十多所高等院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政府、茶文化团体和企业集团合作兴办了以茶文化、茶叶经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院校不下二十所,有的专门成立了茶文化学院,有的在茶学系内设立了茶业科学文化研究所。茶学高等院校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注重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做好、做强我国茶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还须练好内功。首先在道德行为方面要率先垂范。我们茶人应该怎样看待茶与人生的关系?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茶人?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问题。
陆羽在《茶经》所提出的“精行俭德”,是本书的思想核心。为后人尊为茶道精神,深有启示教育意义。而陆羽的一生堪称“精行俭德”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研究。
当代茶圣,我国第一个茶学系主任吴觉农教授在1941年复旦大学茶学系一个集会上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的风格”
[13]。吴老这番话至今仍有着指导意义的。同时,我们要勤练基本功,除了在教学上精通有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把握校内外的茶文化活动,如大学每年普遍举办的校园文化节、茶文化节。在华南农业大学,茶文化节被列为校园文化节系列中重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专业特色,展示传统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是一项深受广大师生热爱、广泛参与的活动。
作为茶学专业的大学生,借助举办校园茶文化节这一机遇,深化我们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贯通。同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里,通过举办校园茶文化节,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发扬传统、普及知识、彰显文化、传播友谊,引导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在物质和精神双层享受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和修养;同时在校园里创造以茶为饮、以茶为礼、以茶为乐、以茶会友、以茶健身的文化氛围,为建设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贡献一份力量。
2007年华农大茶文化节沿承过去几届茶文化节的传统精髓,并加以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活动内容由书画、文章、手工艺、摄影作品征集大赛,茶知识讲座,茶文化广场和茶文化书画展四部分组成。华农大学生勤练茶文化基本功结硕果,在2007年举行的广东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茶学系学子一举夺得团体组金奖2个(《盼》与《六合茶艺》)、个人组金奖1个(王树早:《品茶四境》)、团体组银奖1个,个人组银奖4个,个人组铜奖2个的好成绩。在立足本校茶文化推广的同时,华农大学子还积极走出校园也其它高校进行交流,多次参与来华访问的国外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与在广州高校如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支茶艺表演队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发展[14]。
上海(湖南)一些大学开展了大学茶艺交流活动,如上海大学茶学社每周定期活动,由青年茶学社的队员组织开展活动;又如复旦大学在开展“茶文化活动周”期间,进行茶艺表演,请专家学者作关于茶文化的讲座,还邀请南汇大学城里各大学团干部品茗、观看茶艺表演、宣传茶文化;同时组织大学生茶艺表演队参加上海市和全国各项茶艺比赛活动[15、17]。
3.2溶入社会 着力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茶文化呈现了蓬勃发展空前的可喜局面。“茶文化热”的主要亮点体现在每年全国大、中城市召开的茶文化会(节)、茶博览交易会,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有特色,成就显著,实践证明:没有文化的品牌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这已成茶界的共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文化的精彩部分;茶产业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产业;关系到1亿以上人口的生计;弘扬茶文化就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推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茶文化建设赋予更高的要求,大学在溶入社会,在茶文化建设中,要着力发展先进的茶文化,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美真文化,和谐文化,它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感官愉悦,追逐金钱利润,那种目前已出现的大众性消费文化。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诸如论坛、茶艺表演的质量,要具备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功底,也要解放思想,以理性和实证,敢于破旧立新,我们对于中华茶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茶文化的旧传统中的落后部分还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批判。例如对于沿用约近700年之久的茶俗中的陋习,茶艺中的积弊——“洗茶”,至今仍有人视为规范,就是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同小可的实际问题。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还在于一种“重农轻商”的普遍现象。当然,现在也不应改变为“重商轻农”,要处之适当。
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优秀茶文化传统中,既要求真务实,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里,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得益于思想解放,同时,为保证改革开放实验顺利进行,广东人将自己传统文化中“务实”因素发挥到极致,可今天社会大发展,需要大视野。文化建设只看硬实力不行,还需要软硬结合,广东人不能再沉缅于“务实”。用简单的直接的经济得失观去搞文化建设是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挖潜”。文化注入了商品,大大提升了商品价值。物质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文化的价值是无限的。
3.3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茶是最典型的文化商品,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实践来看,就启示了茶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的饮品。因此,弘扬茶文化不仅对做强、做大中国茶产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和谐、健康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进程中,茶可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建国以来中国茶业在恢复和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打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品牌。
茶文化与经济,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取得精神与物质双丰收,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从茶文化看世界,到目前还局限于东方流行,西方对茶文化还不大认同。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传到朝鲜半岛,形成了韩国茶礼;传到日本,则产生了日本茶道。向欧、美、大洋洲、非洲传播也有五百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大,这些国家只接受了中国的茶叶,而没能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外延接到手[16]。
某些西方人认为:“茶本来是极普通的一种日常生活物质,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却被赋予了多层面的极其深刻的内涵,在很多西方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理,中国人却喜欢以小喻大”
[17]。某些西方人士对茶文化博大精深理念上的诸如此类的肤浅认识是需要沟通的。茶作为一种来自普通植物的产品,本身虽无情感可言。然而,其高雅、致和的茶性;保健的功效;还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内涵;已为人类所赏识。西方国家对茶的保健养身功效的切身体验,往往不及东方国家感受的那么明显,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饮茶习惯有差异,前者往往只把茶叶作为一种止渴、提神的饮料,间隙性饮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多是持续饮用,茶的抗病功能取决于茶叶有效成份的化学活性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浓度,如此,保健功效就明显,从茶中喝出健康[18]。
在世界市场里,茶与咖啡,茶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饮料,西方人则嗜饮咖啡,这两者分别表现了中西两种饮食文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致力于德(国)中(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现任德中国际交流培训中心总经理的华永顺先生,常年生活在德国,对欧洲人的生活非常了解。他说德国人喜欢刺激性强的饮料,口味偏高。他的视点,加深了我们对“咖啡是欧、美第一大饮料”的认知。
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业余时间较少,所以西方很流行快餐。西方把饮料作为解决生理需要,而我们中国对喝茶讲究“品茗”,上升到一种调节身心、感悟人生的茶道、茶文化境地,西方绝大部分人对中国茶缺乏认知,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茶文化的高度去了解和认识茶,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宣传。我们在国内外搞茶博览交易会,不一定马上就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一旦他们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茶文化。事实上,有些西方人对中国悠久而丰富精彩的茶文化产生了好感,认识到喝茶比喝咖啡健康,而且喝茶可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调节身心,关键还在于提倡一种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所以茶在西方市场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输出茶叶商品,与输出茶文化,输出一种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加强营销,效果就会明显。茶文化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优选媒体,诸如通过国内外的茶叶学术研讨会、茶文化会(节)、茶博览交易会来沟通。其中通过大学与国外的校际交流互访活动也是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和谐的世界,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
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在欣赏过中、日两国精彩的茶艺与茶道表演,并品尝了冲泡的名茶之后,胡主席用一个真挚的“和”字,道出了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曲同工,他提出“以茶为缘、以和为贵”,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功能的积极肯定,也为我国茶界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赋予庄严的使命。
大学尤其是设有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对做强做大中国茶业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弘扬茶祖神农文化,发扬茶祖的开拓创新精神,为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而锐意进取,促进茶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王岳飞,耿艳艳.“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福建茶叶》2007(4).
2 《老年文摘报》日总第1187期(据新华社电).
3 徐勇.“喝茶有助抵御病毒”《羊城晚报》日(国际新闻).
2007年3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贤强教授应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城市大学邀请在“茶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作了“茶,健康人类身心的灵叶”为题的演讲.
5 丁俊之. “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茗——兼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软实力”
《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生态·健康·和谐”茶业论坛论文集》(福建泉州2007.11).
6 陈联真(北京茶叶协会会长).“安溪铁观音现象”《茶缘》2007(3).
7 高津英.“中国茶文化节在里昂”摘自《参考消息》.
8 明森.“中国哲学的重和思想”《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校园文化主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