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手机摄像头光圈是f1.69,苹果背景虚化怎么拍效果却不如单反相机的f4.0?谢谢大佬

一句话结论:因为手机是高度集成化的电子产品。&br&SOC的各方面性能决定了一台手机80%的基础体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08dd19df819fa3a53bdeb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08dd19df819fa3a53bdeb_r.jpg&&&/figure&&br&——————————————————————————————————————&br&处理器不仅仅是CPU,还包括GPU、DSP、ISP、内存控制器、电源管理、多媒体、显示输出、modem、RF、Connectivity等等等等。这些基础模块决定了手机各方面的体验。&br&比如:&br&1、单核性能影响程序打开速度,苹果之所以被称为流畅大部分原因在于A系列处理器的单核性能一向大大超越同期安卓采用的处理器。&br&2、GPU影响游戏帧数,还影响高分辨率显示输出。如果GPU性能低,那么玩大型游戏就会卡,2K屏幕带起来也难以做到流畅。就像余大嘴之前说手机上2K无意义,结果换了GPU性能强悍的810平台他就敢上2K了,你说好不好玩……&br&3、ISP性能大大影响拍照画质和体验。ISP不行的话,拍出来的照片画质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典型的例子比如MTK处理器的手机,拍照没有一台出类拔萃的。&br&4、充电功率也取决于处理器相应模块,处理器支持了才能上快充。&br&5、定位技术影响地图实时定位,MTK处理器在MT6630之前的定位模块基本都是不行的,GPS就是个摆设。&br&6、WIFI模块做得不好的又是MTK,得益于MT6630这样的优质芯片,MT6795、MT6752/MT6595系列的WIFI普遍存在延迟高、掉线等问题,俗称WIFI断流。&br&7、LTE连接影响4G上网速度,比如说麒麟920支持300mbps,高通一些处理器只支持150mbps,这两者的4G上网速度上限相差一倍。Connectivity还影响上网方式,例如是否支持电信,是否全网通。&br&8、NFC、蓝牙、USB、内存性能都取决于SOC相应模块。&br&9、存储性能非常重要,其作用类似于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接口。海思麒麟处理器在950之前全系列不支持EMMC5.0,导致华为高端旗舰机存储性能还不如红米魅蓝几百块的手机;掌握核心科技的三星却可以做到率先采用UFS2.0,领先全球。&br&10、制程工艺影响性能上限和功耗。比如40nm的海思K3V2发热大、功耗高,而三星exynos7420却可以凭借14nm的优势远远甩来骁龙810.&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185ba0393a8abac1e57c39e0667502b_b.jpg& data-rawwidth=&724&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185ba0393a8abac1e57c39e0667502b_r.jpg&&&/figure&&br&……&br&——————————————————————————————————————&br&你看,一台手机80%以上的性能表现,都取决于SOC各模块的优劣。&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MTK的处理器安兔兔这么能跑,却还是低端芯片,做不了高端;&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OPPO/VIVO促销员说的什么性能都够用是假的。&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选手机第一要看SOC,一款手机如果连SOC这么关键的元器件都不舍得用好的,那其他方面能好才怪了。&br&知道了这些,你才会真正明白魅族黄章说的那句话所言非虚:知道看跑分的是聪明,只知道看跑分的是屌丝——首先SOC性能得好,但并不是SOC唯一。&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6fbdc583ca5c_b.jpg& data-rawwidth=&581& data-rawheight=&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6fbdc583ca5c_r.jpg&&&/figure&
一句话结论:因为手机是高度集成化的电子产品。 SOC的各方面性能决定了一台手机80%的基础体验。 —————————————————————————————————————— 处理器不仅仅是CPU,还包括GPU、DSP、ISP、内存控制器、电源管理、多媒体、…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1dbdfc3e5b820baf66afee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1dbdfc3e5b820baf66afeeb_r.jpg&&&/figure&&p&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阿尔法脑电波」,据说它能帮助我们减少紧张和焦虑感,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听到这儿,好奇的你们一定想下载个音频听听看吧?先别急,我这里有更好的推荐——brain.fm!它声称结合了脑电波和轻音乐,比单纯的白噪音效果更好。正好最近小编背书背得头疼,今天就带大家来测试一下看看,到底有没有什么奇效(☆_☆)&/p&&h2&有点意思&/h2&&p&照例先放两张启动画面的截图,感觉和其他的白噪音软件风格挺像的,磨砂背景和图标的结合让人感觉挺专业,不过这强烈的色彩在暗示什么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78afa65e8b261c5dc30_b.png& data-rawwidth=&1118& data-rawheight=&9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78afa65e8b261c5dc30_r.jpg&&&/figure&&p&播放的过程中无意打开了底部的通知栏,才发现这个软件还暗自给自己的音乐做了不同封面,每张封面上还用了励志鸡汤名言,内容如「控制你的思想,或者让它控制你」,这么正经(不)的 App 好久没遇到过了⊙_⊙&/p&&h2&不只是有点意思&/h2&&p&软件内部分为了四个版块,「专注」、「冥想」、「小憩」和「深眠」,用户可免费体验「专注」下的所有音频,至于内容嘛,虽然标注有「电音」、「海滩」、「夜颂」等声音,但它们绝对不是单纯的「声音图书馆」而已。&/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be7c680283baad63011_b.png& data-rawwidth=&1112& data-rawheight=&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be7c680283baad63011_r.jpg&&&/figure&&p&前面不是说到「阿尔法脑电波」吗?小编使用后虽然没觉得有突然灵光一现,茅塞顿开的奇效,但是软件内置的音频确实有模仿脑电波的感觉。&/p&&p&声音时大时小,回音悠长,运用了一些特别音效来制造环绕声,就好像在声音池塘里丢下了一个石头,涟漪逐渐蔓延,声音从左右传到脑后,非常奇妙。间隙插有白噪音,似乎身处迷雾却又隐约能听到山那边的钟声……不是我脑洞大,画面感真的太强了!&/p&&h2&定时功能,安心把混乱的思绪交给它&/h2&&p&Brain.fm 支持定时,最高可以小时计,一般来说 25—35 分钟最佳,太久了反而达不到放松的作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4ffa0b77b0cc83d2eff90_b.pn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9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4ffa0b77b0cc83d2eff90_r.jpg&&&/figure&&p&虽然白噪音类型的软件已经有推荐过很多了,但是这个与以前的「小清新」类的不太一样,刚开始试用的时候内心还有点害怕的,因为背景音乐略像恐怖片的悬疑音乐←_←后来习惯了还有点上瘾~如果你听厌了单调的雨声,火苗声,也可以试试这个,有好的反馈记得和我分享哟~&/p&&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d26de8a65_b.pn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ure&&p&下载地址等更多内容请前往 ——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uimeia.com/app/title/Brain.fm%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campaign%3Dreferral%26utm_medium%3Dzhuanlan%23downap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rain.fm&/a&&/p&&p&喜欢的话就&b& “赞” &/b&一个吧^^&/p&&p&--------------------------------------&/p&&p&往期精选&br&&/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zuimei& class=&internal&&1.教你如何让原生 iOS 日历优雅变为美剧时间表&/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zuimei& class=&internal&&2.英语大神手机都爱装什么应用&/a&&/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zuimei& class=&internal&&3. 这款 90 后自学编程开发的种树游戏,让很多死宅走出了家门&/a&&/p&&p&下载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uimeia.com/apps.html%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campaign%3Dreferral%26utm_medium%3Dzhuanl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美应用官方客户端&/a&&/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b25ecad88fbd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b25ecad88fbdd_r.jpg&&&/figur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阿尔法脑电波」,据说它能帮助我们减少紧张和焦虑感,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听到这儿,好奇的你们一定想下载个音频听听看吧?先别急,我这里有更好的推荐——brain.fm!它声称结合了脑电波和轻音乐,比单纯的白噪音效果更好。正好最近小…
没改观,因为我对vivo的看法一直和知乎主流舆论不一样。&br&堆配置本来就是手机行业最简单的事情,只要厂商达到一定的体量,手机行业供应链的绝大多数元器件都是可以及时用上的。&br&&br&vivo作为一个拥有较大体量的厂商,堆点儿配置还堆不出来吗?又不是锤子科技那种蚂蚁级别的。&br&&br&主要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做。除非像锤子科技这种,想做也做不到。&br&&br&感觉题主要么太年轻,要么关注手机圈太短。vivo本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发布一款旗舰手机。&br&&br&试问全球第一款2K屏手机,是哪家推出的?是vivo。&br&&br&世界上第一款hifi智能手机是哪家推出的?是vivo。&br&&br&国产第一款指纹识别手机哪家推出的?是vivo。&br&&br&世界上第一款6gb内存手机是哪家推出的?是vivo。&br&&br&国产第一款双曲面屏是哪家推出的?是vivo。&br&&br&世界上第一个将2k屏、指纹识别、hifi、高通旗舰处理器集于一身的手机品牌是哪个?是vivo。&br&&br&其实vivo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都发布旗舰手机,但并没有真把主力放在旗舰机上。&br&&br&因为对于vivo的目标客户群来说,没多少人能接受那么高价位的手机;国人也没多少人能接受那么高价位的国产手机。这点vivo自己也清楚,因此发这机子最多就是象征意义。&br&&br&不信可以观察看看,vivo会把铺天盖地的广告砸在这款旗舰上,还是砸在自家的其它中端手机上。
没改观,因为我对vivo的看法一直和知乎主流舆论不一样。 堆配置本来就是手机行业最简单的事情,只要厂商达到一定的体量,手机行业供应链的绝大多数元器件都是可以及时用上的。 vivo作为一个拥有较大体量的厂商,堆点儿配置还堆不出来吗?又不是锤子科技那种…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bbf4dc9ffd84db9005b2_b.jpg& data-rawwidth=&730& data-rawheight=&5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bbf4dc9ffd84db9005b2_r.jpg&&&/figure&08年那会儿,家人为了联系方便,给我买了台手机——大约你们都猜得出来,超大喇叭外放,键盘机,还带触控笔,售价1300左右,金立的牌子。&p&这部手机我用了大概一年时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会儿发短信、用手机上3g qq,这部陪伴我谈过一段及其矫情的”恋爱“的手机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被替换掉了。&/p&&p&那时候国产手机给人的印象基本上都这副德行,浓浓的山寨味,用户体验这个词那会儿还不兴;后来我在跑汕头澄海做某一品牌策划的时候访谈过某玩具行业大佬时发现:大概这位大佬跟08年手机行业的那些大佬有点类似,他一再跟我强调他们的优势就是做产品研发——他所说的研发就是根据市场、渠道的反馈(销量好坏)来调整产线以及决定量产那些产品,用户体验是什么? 他们都还没直接接触到用户。 &/p&&p&再谈回08~09年,那会儿算诺记的天下,大概再早两年n73等手机的型号已经响当当,我记得十分清楚的是,别人还在用手机玩贪食蛇像素游戏的时候,n73就能玩低像素版拳皇了,内游戏有点年纪的手机玩家应该都记得,曾经我跟我弟疯狂抢手机就为了一人玩一把拳皇。
&/p&&p&09年高中毕业,该换手机了。3g这个概念在当时还很新鲜;智能、半智能等概念也没深入人心,大概就一些比较新潮的人才懂这玩意儿怎么界定;我对手机是一点都不懂的,买手机嘛,都想买个好的,那会儿iphone 3gs 刚发布,名号都不怎么响,诺记n系列好像已经出到n96了。 说起来,要买个手机在当时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但大概也清楚大众口碑这回事儿,反正诺记牌子那么响东西总不会差吧?
学生党,没啥预算后来在同学推荐下去了他叔开的水货手机店买了把n72,这大概是我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智能手机—— 譬如再也不需要上3g才能挂qq了,客户端后台都能直接挂着升级, 花了1300左右,也没什么性价比的概念,就觉得用着不错,值这个钱。
&/p&&p&手机行业突飞猛进应该是在11、12年这段时间,iphone 4横空出世之后,大概天就变了;
用户体验这个词被一次次提及,小米、魅族也是那会儿我才听说的,魅族我是知道它做mp3的,没想到出来搞手机,11年之前的小米是没有手机产品的,大概只有一个未完成的系统;我是通过身边的一位超屌的同学才听说这俩牌子在做手机的,并且据他口述这俩牌子是国产手机未来的希望,听着挺热血的,我也不太在意,你说是就是吧—— 倒是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不对劲的,我这位同学一不懂产业、二不懂系统,怎么就这么果决呢?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我觉得他说的真有道理。 &/p&&p&10年,也在这个时间我接触到oppo,那时候也是一个同学,在做oppo校园代理(顺便一提这哥们后来代理了htc 三爽 水货苹果等多个牌子,最后tm去了三爽某分部干市场),手机给我的感觉也是很山寨,大喇叭键盘机——区别大概就是音质非常清晰,这点是比较意外的,这款手机的音质在当时绝对算亮眼,另外整机的金属工艺看起来蛮有质感的,从观感与触感上给人一种踏实感——质量应该是不错。
后来回想,那会儿oppo就已经在打校园市场了,顺带一提某一个中秋节,放假没回家的我被同学拉去oppo专卖店当过导购员,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没什么印象,最深的记忆是一个哥哥教我销售话术挺用心的,中午还请我吃饭,不过那家店的人流量小得不行(或者人流量都在晚上),所以白天我俩就站着瞎聊天一到晚上6点我就下班走人了。那时候对oppo的印象真不深,就单纯觉得导购员老哥挺不错的,应该大我两三岁的样子。
&/p&&p&大概是10年,身边有个同学买了魅族m8还是m9,具体我忘了,当时看来是挺酷的一件事。这手机2000多,那会儿学生拿2000多的手机不常见(不像现在),这手机全触摸屏的,wocao?当时看了就觉得玩法挺新颖啊,那时候还习惯着键盘操控手机游戏呢,人用触控直接玩了。当时只有一个想法:魅族,可以的。 &/p&&p&再后来有一段经历,让我对这行业和消费者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概是11年上半年吧,诺记在招聘我所在城市移动总部的合约机导购,机缘巧合之下我去了。 时间是两个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柜台上跟顾客讲这些机子的卖点以及移动给到的优惠政策,柜台在移动总部大楼一层合约机售卖专区。
&/p&&p&那时候还没有iphone合约机,多的是三星、moto 跟诺记,国产印象最深的是酷派;在一整排触屏手机当中,诺记来充当合约机的全是键盘机,而且售价极高,我记得最深的售价最低的一款机子买1788,高到3~4k都有。那会儿我对触屏机已经有了一点认识,自用当然还是诺记的n72; 那段时间人们对触屏机和键盘机的选择差不多快到羊群效应临界点了,两个月,我卖了50多台诺记键盘机(一毛钱提成都没有),键盘机仍然有不小市场,但是见到不少顾客过来就想看触屏机的,或者不懂表述直接跟你说智能机。因为没提成又没巡场的人管着,整个合约机柜台就我一个人,所以那段时间我把所有的机子全tm给玩了个遍——于是我入了触屏机的坑。顺带一提,那两个月兼职挣的钱后来让我一暑假旅游半个月给全花完了,当时就觉得花自己的钱真爽。
&/p&&p&11年,iphone 4已经是学校公认的最好的手机(后来有了4s),整个年段看不到几个拿着iphone 4的,三线城市果然穷逼多。魅族小米相继发布了新产品,我那个键盘发烧友同学的口吻从“魅族小米是民族的希望”又变成了“买苹果都是被坑钱的傻逼,魅族小米是民族的希望”,那会儿我对此是毫无意见的,一来我对这俩牌子无感,二来我还买不起iphone,那时的iphone于我而言跟奢侈品无异。 &/p&&p&时间就这么走着,忘记什么时候把n72搞丢了,后来怀着对诺记最后的感情买了一款5230——当时也是挺火的一款触屏机,但是这玩意儿有天生缺陷,它tm居然是电阻屏的!!!!是的,就跟三年前我用的金立带触控笔的那款机子一样是电阻屏的~!!大概是这款机子实在太难用了,两年后我转手300块钱把它卖给了一个同学。 然后一直用着电信办宽带送的华为触屏机,&/p&&p&这款机子给我的感觉就是:&b&键盘机转到触屏机体验的升级还不算大,电阻屏转到电容屏的体验升级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差不多可以说:用了就再也回不去了。&/b&&/p&&p&命运就是这么搞笑,实习期间我跟键盘发烧友同学就在上下楼实习,这厮干销售,而我当起了策划;说实话,这人除了喜欢事事争我最对之外,生活上还挺关心人的,所以我同他相处尽量都是让着这哥们的观点,也不跟他去争什么对错你觉得对就对吧。 实习期间,家人给我买了台iphone 5 ,这款大概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产品,可惜后来被小偷摸走了;
&/p&&p&黑色版,第一天放口袋里就掉漆,我tm还以为钥匙给蹭到了,结果不是,就跟裤子摩擦它都掉漆。 尽管这个毛病令人抓毛,但在体验上是真心屌。 大概这款iphone 5让我感觉到: &/p&&p&&b&安卓机跟苹果机在体验上天翻地覆的差异,ios是真tm流畅啊。
&/b&&/p&&p&这期间应该是小米和魅族突飞猛进的一年,也是诺记死亡的一年;我那同学也跟疯了一样安利小米魅族良心手机,但是大约也听他说了,买不到。
大概13~14年这两年oppo vivo 都没什么存在感,除了oppo find 5,这款机子连我那个键盘发烧友同学都感慨牛逼,各种领先行业的配置,各种而华为中兴酷派联想等靠着电信渠道商反而过得很滋润。 &/p&&p&&b&那会儿安卓手机要在体验上有所提升就是要靠堆配置。&/b&&/p&&p&13年年底,陪伴我一年的iphone 5被偷走了,报警得到敷衍的接待,狗逼。
&/p&&p&后来跟家里人说,一周后我爸给我打了5000让我再买一台,那会儿5s已经横空出世,毫无意外地,买了5s。
也是那段时间对身边的环境及其厌烦,同学一个个出走,身边都是贵乎上说的那种小城市里混吃等死的人。也是有些愧疚,当时我跟着大学导师做一项市场调研项目,月薪不到3000,连买手机都要家里资助,觉得自己挺垃圾的,人总是在不安分的时候想着逃离。&/p&&p&就这样,14年春节过来来到了深圳,这才算是进入了手机行业。 &/p&&p&这手机行业呆的这一两年,我算是彻底麻木了;当时觉得魅族小米是真不错,见惯了他们在营销上的一些做法之后难免感到作呕,小米这个牌子我早先是觉得挺极客的,大概11年的时候吧,还这么觉得。
后来一看他们做的那些事(比如这篇文章的头图),又比如他们抄袭一加手机的品牌宣传概念甚至像素级拷贝文案,深圳水军dsp式投放刷评论攻击一加手机和其他竞争对手,这牌子在我心里的印象算是彻底屌丝了,不怕拉仇恨的说一句:low爆了。
&/p&&p&后来跟一些测评达人和资深的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后更证实了这种想法,总的来说,小米一没什么技术积淀,二营销上吃相难看。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没什么好的理由能让我为这个牌子的产品买单,一没有美感,ui花花绿绿配mix真不搭;二品牌调性太差;就算请了梁朝伟也无法与之产生较深的情感关联,哦对了—— 据说他们请了刘诗诗然后给人家宣传文案配上双茎头 这种猥琐的词,不用来跟我说是打错了或者看的人自己猥琐,假如一家估值400亿美元的公司负责传播执行的人员不明白这个词会带来什么样的舆情反馈,那雷总该做的是先把这哥们炒了。&/p&&p&三,发烧这种事,到了今天的手机行业早已不再是当年堆配置就能换来体验飞升的年代了,君不见市面上1999的机子配置几乎全一样?
在用户体验优化上,小米该说刚入门,前段时间不还在闹miui插广告的事儿么?
&/p&&p&再谈魅族,魅族这个牌子于我而言直到mx4发布之前,都还是个比较不错的牌子,至少在品牌调性上没撕破脸皮,小清新、文艺范儿,至少说明美感还是可以的。 但是mx4发布之后什么鬼?
我就放一张图展示一下这个牌子洗脑是有多丧心病狂吧,&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1b6ff688fc1ee8a1bba15cabce0b40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1b6ff688fc1ee8a1bba15cabce0b40c_r.jpg&&&/figure&煤油应该是比米粉还要讨人厌100倍的物种,除了给人添堵之外啥事儿也不干。&/p&&p&后来有了锤子,一加努比亚荣耀等等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太多太多都不想多说了,产品同质化太严重,大概从他们的宣传上提一下对这几家的印象: &/p&&p&一加,跟oppo有点类似,本分且厚道,做品宣就是做品宣,不会去讲别人家什么不好, 竹子手机、韩寒代言项目的品牌宣传都称得上很好的案例,这个牌子调性我是真喜欢,哪怕个人早已经离开一加手机;&/p&&p&锤子,到处搞事儿,说一套做一套,文案是真不错,老罗应该去当个讲师而不是为了学乔布斯跑来做手机,人家做营销出身有的是资源整合的牛逼能力啊,而你老师出身的对行业完全不懂,供应链选择不靠谱偏要学苹果设计严苛导致良产率极低影响销售,真有点作死;&/p&&p&荣耀,太tm有钱了...品宣全给外包,这些钱给你花不完就是你没能力~~~做的东西也很接地气,跟实在人就该讲实在话,产品、广告、渠道全发力,所以荣耀销量上来了。 &/p&&p&努比亚,什么鬼东西这么有钱的主儿做成这样绝壁人有问题,哦这牌子某十万粉pr当时还抄过我的social文案引发撕逼; &/p&&p&最后,聊聊oppo、vivo这两家,我一直对这两家公司是没什么感觉的,老实说他们的品宣,韩国范儿、清新质感,这种于我而言吸引力不大; 我属于至今还怀念那款磨损严重的iphone 5的那类人。 &/p&&p&但从市场从业人员来看,做品牌宣传不就该这样么?
哈?手机不过也是消费品而已,什么高配低价这些什么鬼? 我用起来觉得值这个钱就买单了, 最近金立请了余文乐代言,我挺欣赏余文乐,这手机卖4000,为了余文乐的面子我买了,你能说什么么?
&/p&&p&你要我跟之前那个发烧友同学一样整天上手机网站和科技频道查那些型号和配置? 不好意思,有这时间我不如去多看点专业的书让我真正有所提高,或者干脆玩玩游戏娱乐一番。 懂这些配置信息,对产业和硬件半毛钱不懂,请问你是怎么好意思装逼的?
大概手机行业的门槛也太低了吧?
有些连手机都没摸过几部的键盘侠都能当kol了,当然了,某些厂商为了传播诉求特意用自己的资源养的大号倒也见怪不怪了,这期间厂商享受着被夸的快感和正向宣传效果,而被当枪使的哥们则享受着粉丝拥簇的快感,两两得意啊。
&/p&&p&但是,就好像我的发烧友同学一样,你可以夸小米魅族好,但不能说买苹果都是被坑钱的傻逼,因为买苹果的人那么多,没理由大家都是傻逼吧? 也许事事都争得自己是对的,可以让你在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时感到一丝欣慰,但通过歧视别人获取优越感真是下等人爱做的事儿。 &/p&&p&月薪3000,年薪10万,年薪30万看一件事看法是会变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凡事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真理,那么大致可以判定这人是纯sb了。
&/p&&p&很无奈,国产手机发展这五六年在网上生产了不少这样的人,这就是国产手机的现状(摊手)。 &/p&&p&假如一部手机能让你产生这么大的优越感,我是该笑你呢还是可怜你呢?
&/p&&p&这篇文章纯属个人闲聊,我的好友里一加小米魅族锤子荣耀的员工都有,希望看到这篇文章不要见怪,个人观点对你们的kpi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也别太揪心了哈。 &/p&&p&祝你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行业工作还能干得开心,当然我是彻底置身事外了。&/p&
08年那会儿,家人为了联系方便,给我买了台手机——大约你们都猜得出来,超大喇叭外放,键盘机,还带触控笔,售价1300左右,金立的牌子。这部手机我用了大概一年时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会儿发短信、用手机上3g qq,这部陪伴我谈过一段及其矫情的”恋爱“的…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f6b9a5ac921f46aa1be8b166cbdf069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f6b9a5ac921f46aa1be8b166cbdf069_r.jpg&&&/figure&&blockquote&本文首发于“前哨团”&/blockquote&&h2&&b&触摸屏回顾与综述&/b&&/h2&触摸屏技术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当时科学家们把这项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安装到了PLATO IV计算机上用于课堂辅助教学,触摸屏由此第一次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不过,触摸屏的技术并不成熟,商用价值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也并没有被发掘出来。到了90年代,触摸屏出现在高端PDA(年纪稍长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快译通和文曲星)中,可惜仍然不温不火。一方面,PDA的市场规模并不大,另一方面由于触摸屏的精度有限,大多数PDA用户还是更喜欢直接用实体键盘操作。2004年,任天堂的掌上游戏机NDS在全球热卖,其最大的卖点就是NDS拥有两块屏幕并且其中一块是触摸屏,于是触摸屏随着NDS的流行而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不过,直到那时候,触摸屏的使用还是局限于特定的人群。真正让触摸屏走进千家万户还是要归功于苹果的乔帮主。2007年,初代iPhone发售,它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在iPhone发售之前,智能手机的定义是“用户能够自主安装软件的手机”,而在iPhone发售之后,智能手机的定义变成了“屏幕可以滑的手机”,触摸屏对于iPhone来说是标志性不可或缺的模块。实际上,在手机上搭载触摸屏苹果并非首创,但是苹果iPhone使用触摸屏完全更新了手机的操作方式,在iPhone中引入了拖曳,缩放等手势操作,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操作体验。随着iPhone销量节节攀升,三星、HTC等公司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了搭载触摸屏且操作方式类似iPhone的智能手机。一夜之间,地铁上再也听不到手机的按键声,因为所有人都开始用触摸屏“滑”手机。&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7f494c2cb_b.jpg&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figure&&em&触摸屏首次出现在PLATO IV计算机中(左上),此后陆续出现在快译通(右上),NDS(左下)等设备中,最后苹果推出的iPhone(右下)让触摸屏真正走进千家万户&/em&&br&在iPhone推出之后,触摸屏并没有停止更新。为了使手机变得更轻更薄,屏幕制造技术也经历了out-of-cell到on-cell直至最薄的in-cell。相对于十年前的触摸屏,今天的触摸屏更薄,操作手感更好。&br&&h2&&b&突破二向箔的束缚:三维触控&/b&&/h2&然而,人们对触摸屏交互方法的探索并没有到此为止。这里不妨再梳理一下手机与用户交互方式的进化过程。最初,用户只能通过按手机上若干位置固定的按键来操作手机,这种方式可以称作一维的操作方式。在苹果引入触摸屏以及手势操作后,用户可以在手机触摸屏的二维空间里自由动作,因此可以称作二维的操作方式。如果我们的触摸屏不再进化,那么用户与手机的交互维度将会被限制在二维,就像《三体》中被二向箔击中的文明一样。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既然人类生活在三维的空间里,为什么用户与设备的交互只能是在二维空间里呢?有没有可能实现三维的交互方法呢?要实现三维交互,就必须能够实时捕捉到用户的手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且根据用户手的三维坐标(及其变化)做出相应回应。幸运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开始开发三维触控来实现超越二维的人机交互。在具体地分析技术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展望一下三维人机交互方法都能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应用?&br&&strong&1.游戏(含VR)&/strong&说到三维触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游戏中的应用。确实,游戏是所有应用中对于交互方式要求最高的。使用与游戏相配合的专用交互设备,玩家才能完全体会到游戏的魅力(不信你用键盘玩赛车游戏试试),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游戏需要开发专用外设(如早年《热舞革命》的跳舞毯,《吉他英雄》的吉他,各类赛车游戏的方向盘等等)。当触摸屏在手机上刚普及时,《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等一批完美利用触摸屏交互特性的游戏也获得了大家的青睐。当触摸屏可以捕捉到人手在三维中的动作时,在游戏中可以实现许多新的玩法。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就是和VR技术结合,例如类似《水果忍者》的游戏可以在三维空间内通过玩家的手势进行,《街头霸王》等格斗游戏的出招可以由玩家的真实手势触发,从而使玩家的代入感大大增加。&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53fe5bdb61d865c0cdaa07eba0401e6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figure&&em&3D触屏结合VR技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游戏可玩性&/em&&br&&br&&strong&2.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strong&三维触摸屏很有潜力成为AR应用中人机交互的基础技术。在AR技术中,用户佩戴的专用眼镜作为显示屏,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将AR的图像界面与现实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投射到用户眼睛的视网膜上。当用户的手做出动作时,AR设备必须能准确地捕捉到手的实时位置并根据用户手的动作做出相应反应。三维触摸屏正是能够捕捉到手的精确位置,从而成为AR人机交互的基础技术。在AR技术普及后,不仅仅手机、电脑会用到三维触摸屏,甚至日常家具(如桌子,橱柜)的表面都可能需要支持三维触摸技术,从而让用户随时随地能使用A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f6b9a5ac921f46aa1be8b166cbdf069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f6b9a5ac921f46aa1be8b166cbdf069_r.jpg&&&/figure&&em&增强现实将计算机图像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左),AR与用户交互方式需要能精确地捕捉用户手的三维位置(右)&/em&&br&&br&&h2&&b&三维触摸屏候选技术&/b&&/h2&目前三维触摸屏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现在最有希望商用的三维触摸屏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另一种基于电容感应。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三维触摸技术以Google的Project Soli为代表。今年五月份,Google正式发布了代号为Project Soli的三维触控模组。那么,Project Soli的毫米波雷达是如何实现三维触控的呢?首先我们要清楚雷达的原理。大家一定都看到过探照灯:在漆黑的天空中,探照灯的光束方向上的物体位置可以被看得一清二楚。探照灯通过不停地旋转改变光束照射方向,于是整个天空中所有方向上物体的位置就可以被一一探知。雷达也是一样,不过雷达发射的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光束,而是电磁波波束,并通过检测电路来探知波束方向上物体的位置。很显然,雷达也可以用在三维触控上:手就是需要检测的物体,通过雷达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手在空间中的位置并让设备做出相应反应从而实现三维的人机交互,这也是Project Soli的原理。&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ac63f4fb416cfe5c5b79ec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figure&&em&探照灯通过改变光束方向来探测目标(左上),雷达通过改变波束方向来扫描目标(右上),Project Soli利用和雷达原理来探测手的位置从而实现三维触控(下)&/em&&br&&br&那么什么是毫米波雷达呢?它与电视里出现的那种巨大的雷达有什么区别呢?原来,雷达的分辨率和它发射电磁波的波长有关,发射的电磁波波长越短则分辨率越好,也即对物体探测位置越精确。但是,电磁波波长越短则在空气中的衰减会越大,因此如果物体距离雷达很远就会检测不到。因此物体探测精度和探测距离是一对矛盾。传统军用和警用雷达使用的是微波波段,因为传统雷达需要检测的物体通常尺寸很大,微波波段能做到大约10cm级别的分辨精度已经很够用了;另一方面传统雷达需要有足够的探测距离才能满足使用需求。然而,10cm级别的分辨精度对于三维触控来说完全不够用。另一方面,三维触控所需要检测的距离很短,通常手距离触摸屏的距离不会超过20cm。最后,三维触控模组的体积必须足够小。因此,Project Soli使用了波长为毫米数量级的毫米波雷达,理论上可以实现毫米级别的分辨精度。该雷达可以集成到硬币大小的芯片中,从而可以安装在各类设备上。下图是Project Soli使用的毫米波雷达传感芯片。芯片大小约为8mm x 10mm,上面白色的小点应当是用来把芯片固定到主板上的焊锡球(bump)。芯片上还有天线阵列(绿色框内)用来实现波束成型。根据天线的大小我们可以估计出Project Soli使用的毫米波雷达波长大约在2mm-5mm之间。&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0e0084caaed2ebd4a14ceafa3c0c9a6_b.jpg& data-rawwidth=&226&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6&&&/figure&毫米波雷达用来实现三维触控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然而,它的劣势在于功耗太大。目前即使最领先的毫米波雷达芯片也至少需要100mW以上的功耗,因此用在移动设备上会导致电池很快就用完了。这样一来,毫米波雷达触控比较适合使用在电源不是问题的设备上,例如大型游戏机或者电视机上的三维触控。另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三维触控技术是&strong&电容感应技术&/strong&。毫米波雷达技术利用的是动态电磁波,而电容感应技术利用的是静电场。电容感应型三维触控技术是目前电容触摸屏的增强版:电容触摸屏可以感应到与屏幕接触的手的位置,而电容感应式三维触控技术则增强了感应范围,在手尚未接触到屏幕时就能感应到手在空间中的三维位置,从而实现三维触控。为了理解电容感应式三维触控的原理,我们不妨想象有许多热传感器组成的阵列,而传感器阵列上方有一个火苗(热源)。根据传感器的相对温度分布(即哪里温度比较高,哪里温度比较低)我们可以知道火苗在哪一个传感器上方(即火苗的二维位置),根据传感器的绝对温度(即传感器探测到的绝对温度有多高)我们可以知道火苗离传感器有多远(即火苗在空间中第三维的位置)。结合这两条信息我们可以得到火苗在空间中的三维位置。&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867d86dccad45b24b4e5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867d86dccad45b24b4e5_r.jpg&&&/figure&&em&热传感器阵列可以通过相对温度分布和绝对温度来判断火苗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em&&br&&br&电容传感式三维触控的原理也是这样,只不过这里探测的不是火苗带来的温度改变而是手指带来的静电场改变。通过探测哪一个电容传感器探测到的静电场改变最大我们可以感应到手指的二维位置,而通过电容传感器探测到静电场改变的绝对强度我们可以感应到手指的第三维坐标,从而实现三维触控。电容传感式三维触控的优势在于传感器的功耗可以远远小于毫米波雷达(大约仅仅是毫米波雷达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因此可以安装在对功耗比较敏感的移动设备上。但是电容传感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传感器之间的互相干扰。我们同样拿热传感器感应火苗位置来作类比。现在我们假设除了火苗会发热以外,热传感器自己也会发热。这样一来,如果火苗离热传感器距离较远,那么它带来的温度变化相对于热传感器自己的发热可能微不足道,从而热传感器需要相当高的探测精度才能根据温度变化检测到火苗的位置。电容传感式三维触控也是如此:电容传感器之间的电场会互相耦合形成很大的电容,因此手指造成的静电场变化需要精度非常高的探测器才能检测到。好在随着电路技术的发展,即使微小的变化可以由高精度模拟放大器检测到,因此电容传感式三维触控在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目前在电容传感式三维触控已经出现在微软的pre-touch screen demo中,该demo可以实现离屏幕较近距离(1-2cm)的三维触控。另一方面,不少顶尖高校的实验室也展示了基于电容传感原理的三维触控模块。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由Naveen Verma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地展示了基于薄膜电子的三维触控(目前成立了SpaceTouch公司),有机会可以用在未来可弯曲屏幕上。此外,UCLA由Frank Chang教授和Li Du博士带领的Airtouch团队使用传统低成本CMOS工艺制作的芯片配合普通手机触摸屏已经可以实现距离屏幕10cm范围内的三维触控。该芯片最初于2015年在国际固态半导体会议上发表(ISSCC,全球芯片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号称芯片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后团队又乘热打铁将深度学习与三维触控芯片结合在一起用于高精度三维手势识别,并应邀在2016年的自动设计会议(DAC,全球电子设计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之一)发表了最新成果。Airtouch芯片功耗仅2 mW(远远小于Google的毫米波雷达触控方案),且与普通触摸屏兼容,将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三维触控。&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ddc9bce1fa006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4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ddc9bce1fa006_r.jpg&&&/figure&&p&Airtouch演示视频如下:&br&&/p&&p&&a class=&video-box&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Tc3NDk3MjQwNA%3D%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Airtouch DAC—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Airtouch DAC—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3NDk3MjQwNA==.html&/span&
&br&&/p&&h2&&b&结语&/b&&/h2&触控技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超越传统二维触控而进入三维触控领域了。三维触控会带来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可以用于游戏、AR/VR等等应用中。目前较有希望商用的三维触控方案包括毫米波雷达(Google Project Soli为代表)和电容感应(UCLA Airtouch为代表)。我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就看到三维触控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方式。&br&&p&========&/p&&p&我们同时也开通了微信平台(微信号:silicon_talks),将会发布更多半导体行业深度解读和福利,欢迎搜索公众号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e15c21c16f8d13018a2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e15c21c16f8d13018a2_r.jpg&&&/figure&
本文首发于“前哨团”触摸屏回顾与综述触摸屏技术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当时科学家们把这项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安装到了PLATO IV计算机上用于课堂辅助教学,触摸屏由此第一次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不过,触摸屏的技术并…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47984bfc75b56e19fbf85cb_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47984bfc75b56e19fbf85cb_r.jpg&&&/figure&&p&(注:文章被知乎编辑推荐后,谢谢评论区一些朋友指出的错别字,已更正,多谢)&/p&&p&iphone7还是来了,虽然我自己的iphone6才换了几个月了,有点肉疼。&br&&/p&&p&看到发布会展示的iphone7的几项新功能,刚好自己之前有过一些分析,结合近期的一些专利,一起来讨论一下。&/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47984bfc75b56e19fbf85cb_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47984bfc75b56e19fbf85cb_r.jpg&&&/figure&首先,来说说&b&双摄像头-本次发布的Iphone7手机中最大的亮点&/b&。&/p&&p&事实上,在苹果推出双摄像头手机之前,&b&已经有多家国内外手机公司推出了双摄像头手机&/b&(比如LG的Optimus 3D、HTC的One M8、以及铺天盖地的华为P9广告),或者已经申请了相关的专利(比如国外的LG、三星,国内的OPPO、酷派、中兴)。&/p&&p&而苹果公司2015年才开始有相关专利申请,而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这一件了。&/p&&p&&b&美国专利&/b&:&/p&&p&标题:MOBILE CAMERA SYSTEM&/p&&p&申请日:日&/p&&p&公开日:日。&/p&&p&(同件专利在中国公开号为:,公开日:日)。&/p&&p&专利的主要技术点是&b&采用焦距不同的两个摄像头分别同时拍摄不同尺寸&/b&(分辨率或者视场visual view)的照片,并存储为单独的照片。&/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fafd32a94f064e9fa68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fafd32a94f064e9fa68_r.jpg&&&/figure&&p&从专利文件的图片来看,其中&b&一个摄像头3084拍摄到更大范围的视场3086,而另一个摄像头3082拍摄到一个更小范围的视场3088&/b&。&/p&&p&这样做的好处,就如同专利文件所显示的,如果想看到一张照片上的特定对象(图中的小船),可以不是直接放大图像,而是直接调用这个图像,让它显示得更清晰。&/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eeafe05e6_b.jpg& data-rawwidth=&1766& data-rawheight=&1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eeafe05e6_r.jpg&&&/figure&&p&而实际应用中,还包括两张照片的合成,用单独存储的某部分(如头像)“替换”(或补偿)原来照片的头像,让头像显得尤其清晰(突出/背景虚化的效果)。&/p&&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7aab5d6ca623e3c8e22b286_b.jpg&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7aab5d6ca623e3c8e22b286_r.jpg&&&/figure&多说两句,比较巧合的是,在2016年4月份我们曾经分析过双摄像头的中美专利(&b&并且预测苹果会推出双摄像头的&/b&&b&iphone7&/b&,但是没有公开发表,所以现在讲你也不一定会信,文章最后我会说一点个人预测苹果新功能的心得),以下是双摄像头这个领域的专利年度申请情况(2016年的数据仅统计到4月份):&/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f35db7e3fb9dbd_b.jp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f35db7e3fb9dbd_r.jpg&&&/figure&&p&这个领域最早的申请源于2006年(三星),国内在年有不少的厂商进入(占到总申请量一半以上),所以如果让你猜,你知道这里面的申请大户会是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f1e2d97ddcd8_b.jpg& data-rawwidth=&842&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f1e2d97ddcd8_r.jpg&&&/figure&&p&答案是绿厂,你没有看错。绿厂的专利申报跟它的市场份额一样,在近一两年确实增长显著,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这方面有机会我们再仔细来谈谈。&/p&&p&就目前苹果发布会的信息看,&b&双摄像头主要用来提升成像的效&/b&果(清晰化,对焦等等)。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b&从公开的专利看,除了提升拍照效果外,双摄像头的另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来进行3D拍照&/b&(目测占到总申请量的30%多),&/p&&p&比如LG的2015年公告的专利(CN
B)就是在拍摄3D图片时给左、右摄像头设定拍摄参数,并生成3D预览图像,在另一件同年申请的专利CNB公开了实现2D/3D拍摄模式的切换。&/p&&p&所以,&b&国外有些媒体提到双摄像头的出现,证明了苹果在布一个更大的局,那就是进入现在火得不得了的AR技术领域,有一定道理&/b&。&/p&&p&接着,来谈谈&b&加入了3D-Touch功能的“Home键&/b&”。&/p&&p&这个功能揭示在另一篇专利中:&/p&&p&&b&美国专利&/b&(如果有兴趣可以点这里):&/p&&p&标题:Force-Sensitive Fingerprint Sensing Input&/p&&blockquote&公开日:日。&/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6b9b64e843b6871dd0ac_b.jpg& data-rawwidth=&777&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6b9b64e843b6871dd0ac_r.jpg&&&/figure&&p&主要原理是&b&介电盖片下面设置了一对电极150,在按压的同时测量到两对电极150之间的电容变化&/b&,达到感测3D-Touch的目的。&/p&&p&感觉就像是之前指纹识别专利与3D-Touch屏技术专利的组合。&/p&&blockquote&这是指纹识别技术专利(CN与CN)&/blockquote&&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8fa65ddcc87e9d9d5715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2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48fa65ddcc87e9d9d5715_r.jpg&&&/figure&&b&这是3D-Touch屏技术专利(CN B)&/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efb48995ec54af_b.jpg& data-rawwidth=&338& data-rawheight=&4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8&&&/figure&&p&(在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设置可变形膜片,当触控屏的表面被施加压力时,可变形膜片变形,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的互电容发生改变,互电容的改变量与变形量单调相关,因此,施加于触控屏幕表面的压力即可被测量出来。)&/p&&p&多说一句,&b&至少在3D-Touch技术领域,苹果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ef5cc7a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ef5cc7a0_r.jpg&&&/figure&&p&(苹果与几家中国公司在3D-Touch在专利技术面的对比,截止2016-4)&/p&&p&除了上面提到的双摄像头和3D-Touch “home键”技术,还有一些其它专利与本次发布的iphone7新功能相关:&/p&&blockquote&&p&US-“home键”的防水技术;&/p&&p&US-屏幕亮度调节技术。&/p&&/blockquote&&p&这两个方面我还没有时间认真研究,所以也不好说什么,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或Google一下。&/p&&p&&b&预测苹果采用新技术的套路&/b&:&/p&&p&其一、看起来,&b&只有技术足够成熟,苹果才会考虑使用这项技术&/b&,无论是语音识别、触控技术(别跟我说苹果第一个采用触控技术的厂商),以及目前看到的双摄像头技术,毕竟苹果进入并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大众市场,不会草率地推出一个技术不够成熟的新功能。&/p&&p&而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多半也同时进行了专利申报)到进入实际应用,通常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比如:&/p&&p&第一件3D Touch技术专利诞生于2006(基础专利诞生于2007)年,苹果直到2015年才使用;&/p&&p&第一件双摄像头专利诞生于2009年,而苹果直到今年才开始使用(HTC的One
M8也等到2014的时候才使用)。&/p&&p&其二、&b&如果一项专利技术诞生后,经过几年苹果又开始大量地申报专利,那这项技术被采用的机率会大大提升&/b&,比如3D-Touch技术在诞生后,苹果又在2013年加紧补了几刀,使得该项专利技术被应用的速度大大加快。&/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0dd82eaee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0dd82eaee_r.jpg&&&/figure&&p&其三、&b&如果一项技术除了苹果外,连它的同行也就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申报,那该项专利技术最终被使用就相当有谱了&/b&,比如:&/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eba6da1e7_b.jpg& data-rawwidth=&883&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eba6da1e7_r.jpg&&&/figure&&p&不同的厂商三星、中兴就双摄像头技术与苹果在2015年申请了基本相同的专利,这很有可能意味这个技术实用化较高(技术同行之间互相窥探跟踪借鉴),无论是苹果还是其它同行都在尽早抢早登陆市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3e0aeeb245117bbc4656_b.jp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3e0aeeb245117bbc4656_r.jpg&&&/figure&&p&&b&顺便说说个人对于手机行业的一点观感&/b&:&/p&&p&现在国内的手机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专利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跟苹果相比,始终都缺乏一点真正引领科技潮流的胆魄和能力,有意思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苹果其实也是在花架子,比如在界面,外观上做足噱头,博取眼球。但是,&b&不容忽视的是,每次苹果的机子出来除了噱头外,还真正整合了最新的科技,比如早期的多点触控,各类运动感测&/b&&b&sensor,SIRI,近期的3D
Touch&/b&&b&,指纹识别等&/b&。相比较而言,手机企业更多的是宣传计算能力(CPU内存参数等,或者称之为“黑科技”)或是设计的能力(外观或按键配置功能),这样的差距何时能被填平?&/p&&br&&p&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br&&/p&&p&作者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智圈(iwdoing)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专利与创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a0dd92d80fd307dc89bf68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figure&
(注:文章被知乎编辑推荐后,谢谢评论区一些朋友指出的错别字,已更正,多谢)iphone7还是来了,虽然我自己的iphone6才换了几个月了,有点肉疼。 看到发布会展示的iphone7的几项新功能,刚好自己之前有过一些分析,结合近期的一些专利,一起来讨论一下。首…
不管三星能不能翻身,大家都要记得曾经发生过&br&1,一炸被三星取走并称爆炸是外部加热。&br&2,二炸用户手机在手,已经有朝鲜日报称二炸已经被检测,诬陷一炸二炸用户要挟三星。&br&3,一炸二炸期间,个别微博用户,个别媒体称华为水军搞事。&br&4,二炸用户在刚开始的时候投诉无门,CCTV消费主张节目找到他们,但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不把手机给媒体的事情。&br&5,三星最开始声明国内是安全版,是与国外市场不同的电池供应商,只肯召回首发的体验机批次。直到安全版的三炸用户也炸了,大家还是不知道安全版并不安全,并且三炸视频被一些人说看不出来是什么机器。&br&6,四炸用户真正的勇士,为了一个明白,选择死磕三星,知乎ID:Hui Renjie。五炸最后为了死磕这个事情辞职。&br&7,某些人,包括贴吧包括微博包括媒体评论之下,辱骂国人,意淫用加热陷害三星,想钱想疯了。&br&8,有且仅有一个深圳消协委给三星发了公函,要求三星讲清楚这个事情。
不管三星能不能翻身,大家都要记得曾经发生过 1,一炸被三星取走并称爆炸是外部加热。 2,二炸用户手机在手,已经有朝鲜日报称二炸已经被检测,诬陷一炸二炸用户要挟三星。 3,一炸二炸期间,个别微博用户,个别媒体称华为水军搞事。 4,二炸用户在刚开始的…
三星自燃事件闹到现在,基本算是尘埃落定了:Note7全面停产,昭告着三星这一局输得无可挽回。&br&&br&这事怎么说呢,用官方一点的措辞来说,实在是令人遗憾&b&:&/b&纵观整个事件,我们只能说,&b&这完完全全是一场“人祸”。&/b&&br&&br&诚然,目前的锂电池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请参考深蓝的另一篇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三星发布官方公告称爆炸 Note 7手机系外因造成? - 深蓝Deeperblue 的回答&/a&),但并非不能将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小;而Note7竟然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玩笑一点说,这声势都快闹成恐怖袭击了——为什么?背后的具体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b&三星推出这款产品的急功近利相当严重,竟然将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忽视到这种程度&/b&——以至于这事到了最后几乎匪夷所思:谁能想得到,手机有一天也会这么危险了。&br&&br&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如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积极应对处理,也不至于闹到无法收场的程度——可是三星是怎么做的?死不认账、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老老实实承认。然而产品不会骗人——召回修复的安全版又自燃了,一把火把官方的声明连带着用户的信任度一起烧了个精光。&br&&br&&b&与其说是Note7的问题,不如说彻彻底底是人的问题。&/b&&br&&br&&br&那么,三星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这个问题太过于笼统——怎么样才算做翻盘?以后还会又怎样的变数?这些都难以预测:如果产品真的是一无是处,那么被市场淘汰是必然。&b&然而Note7原本的自身素质并不差:&/b&能和苹果做到分庭抗礼的地步,当然自有其高明之处。&br&&br&这也是我说,整个事件“令人遗憾”的原因:Note7,&b&一款原本非常优秀的手机(注意是原本)&/b&,却从诞生就问题重重,直至最终停产,从生产时被忽视的缺陷到出现问题后被用户抛弃,&b&根本就是人在背后做大死啊。&/b&&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00b89843acf17d40b6b6c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1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figure&&br&&br&今天,深蓝研究了一下Note7的屏幕,它可能是东半球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手机屏幕,然而此时此刻大家估计是用不上了——&b&不过,苹果从生产商那里下了巨额订单,可能会在iPhone7s上使用。&/b&&b&(今天深蓝的同学在转发推送时说了这么一句,你们感受下:)&/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b778a99f5ac4e3e88d7d3f32338d5be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2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b778a99f5ac4e3e88d7d3f32338d5be_r.jpg&&&/figure&&br&再次感慨一句:&b&如果三星不作死,Note7将是一款多好的产品啊。&/b&&br&&br&&br&&b&三星究竟能不能翻盘?别的不好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做到:优秀的产品,千万别再被人拖后腿了。&/b&&br&&br&&br&&b&---------------------------------------------------分割线---------------------------------------------------&/b&&br&&br&&br&&br&&br&10月10日下午,三星发布公告:决定 “调整 Note 7 供应链”,并对 Note 7 爆炸事件展开详尽调查。韩联社的消息更加直接:三星将 “暂时停产” Note 7。&br&&br&三星最终走到了停产这一步。&br&&br&看起来 Note 7 已经死透了,但 Note 7 仍被普遍认为拥有手机中最好的显示屏:最高的峰值亮度、最高的对比度、最宽广的颜色范围、最低的屏幕反光率,并且在强光下也有很好的显示效果。&br&&br&&strong&而 Note 7 用的正是 OLED 屏。&/strong&&br&&br&权威咨询公司 IHS Technology 2016 年 7 月 27 日公布的报告预估,2018 年全球智能手机 OLED 屏出货总额将达到 186 亿美元,和 2015 年相比将暴增 75%,而液晶屏 (LCD 屏)出货总额预估将衰退 15% 至 176 亿美元。&strong&使用 OLED 屏的智能手机 2018 年的预估产量为 5.58 亿部。&/strong&&br&&br&OLED 屏的巨头生产商正在紧急备货。&br&&br&2016 年 1 月的路透社消息,苹果和三星、LG 达成了一项供货协议,&strong&苹果将向这两家屏幕生产商订购 2 亿块 OLED 屏,&/strong&并于 2017 年交付(看起来 iPhone 7s 会用上)。为此,三星、LG 宣布确定将会在未来 2-3 年时间内,投资 128 亿美元用于扩大自身的 OLED 屏幕产能。目前这两家的 OLED 屏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 95%。&br&&br&这对于中国手机厂商来说是个不太妙的消息:OLED 屏的产能被苹果、三星、LG 三家消化,华为、小米等想通过更换 OLED 屏在高端手机市场更进一步,&strong&短期内变得更加困难了。&/strong&&br&&br&&strong&但其实国内的面板厂商也没闲着。&/strong&&br&&br&据 ET News 报道,深天马、国显光电已经开始为 OLED 生产线开展设备招标;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原本计划投资第 8 代 LCD 的生产线,但似乎有意暂缓,转而从事 OLED 屏生产线的投资。&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ab7e5d5aabab72fa0fd4dee7f21216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2ab7e5d5aabab72fa0fd4dee7f21216b_r.jpg&&&/figure&IHS 咨询报告,2015 年全球 OLED 屏厂商的市场份额,三星一家占了 90%。&br&&br&&p&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高端智能手机将带着 OLED 屏走向大众普及。而这极有可能会带来一场视频产业的革命。&/p&&br&&br&&br&&strong&-硬件来潮:OLED 还是得看小屏-&/strong&&br&&br&&br&&p&&strong&一个有趣的事实,OLED 屏在被苹果、三星炒火之前,各大厂商在两三年前集中发力的领域是电视机,而不是手机。&/strong&&br&&br&日系里面以 SONY 为代表。2013 年的 CES 大会上,索尼展示了全球首款 4K OLED 屏幕电视。索尼本也打算在一两年内量产投入市场,可惜索尼没钱去烧。到了第二年,索尼的 OLED 电视的量产计划就宣布腰斩。 &br&&/p&&br&&p&日本人退出江湖以后,韩国人就开始了制霸。最大的两家 OLED 生厂商,三星和 LG抢占了整个全球市场,并都曾推出过 OLED 电视的量产计划。但在 2014 年 5月,三星宣布放弃 OLED 电视量产计划,剩下 LG 一家独大。&/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2a9fc8e49f45eb44c0f5cb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2a9fc8e49f45eb44c0f5cbb_r.jpg&&&/figure&电视四大厂三星、LG、索尼、松下均曾发布 OLED 电视产品,如今只有 LG 一家还在坚持。&br&&br&&p&国内主要是创维在做,外加新入场的乐视与小米。2015 年 8 月 25 日,创维宣布 OLED 电视实现量产。但目前看起来创维仍旧是以传统的液晶屏电视机为主,OLED 电视机用来战略布局。&br&&/p&&p&&br&&strong&似乎 OLED 在电视机这类大屏上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原因要说回 OLED 屏的技术本身:OLED 屏虽然色彩更好,更轻薄,但也是有自身缺陷的,OLED 屏在大屏上的应用仍然有技术瓶颈。&br&&/strong&&br&先从技术层面科普一下 OLED 屏。&br&&br&OLED 是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的缩写,这是一种有机自发光材料。顾名思义,自主发光是 OLED 屏最大的特点与优势所在——和我们熟悉的液晶屏(又称为 LCD 屏)被动式发光完全不同,OLED 有机层中的每一个分子都能作为独立光源,分别发出红、黄、蓝光,再由这三原色光组合成各种的色彩。&br&&br&以下结构图显示了 OLED 与 LED 的结构差异。&/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11c9a84db524d3d890a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11c9a84db524d3d890a8_r.jpg&&&/figure&液晶屏本身并不能发光,它需要一块 LED 背光板作为光源。设备工作时,在电压的作用下,液晶分子发生转动,从而可以选择性地透过 LED 背光板发出一部分光线,而遮挡另一部分,透过液晶的光线最终汇集,从而显示出色彩。&br&&/p&&br&&p&可以看到,OLED 最卓越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自主发光屏。这意味着,LED 比 LCD 屏拥有更多的像素点——画面色彩更好;由于不再需要背光源及相关的器件,OLED 屏幕能做得不可思议的轻薄(厚度甚至不到原来 LCD 屏的 1/3,如果将它从玻璃改装到塑料上,屏幕甚至可以折叠弯曲)。&br&&br&&strong&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一层自主发光屏同时也恰恰是 OLED 屏的软肋。&/strong&&br&&br&&strong&第一,自发光材料寿命短,两年之内就会出现坏点、偏色。&/strong&也就是说, OLED屏特别容易坏——手机可以追随新品发布的脚步一年换一次,但是电视机没法这么搞。&br&&br&“保守估计,如果 OLED 屏不出现坏点,它的使用时间不超过 2 年,寿命远远不如 LCD,所以 OLED
电视一直很难做。” 林晨向&strong&深蓝 Deeper Blue &/strong&介绍到,“但智能手机给了它很好的机会,大家换手机的频率比换电视快多了。” 林晨曾是韩国三星 OLED 研发工程师,回国后他一直兼任国内最大的 OLED 材料生产商技术顾问。&br&&br&第二,自主发光层要做得很大,在工业层面上来说比较难、成本高。55 英寸已经是 OLED 屏的极限了,而 LCD 屏能够轻松达到 80 英寸。&br&&br&“虽然 OLED 很长时间都是为电视准备的,因为电视更能突出 OLED 屏的优点。但在目前,用在手机上可以说是最合适,今后也会成为主流。” 林晨对&strong&深蓝 Deeper Blue&/strong& 补充说。&br&&/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32e126d8f6a76ca0c27b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32e126d8f6a76ca0c27be_r.jpg&&&/figure&OLED 拥有更好的显示、使用性能,但成本和寿命都不如 LCD。&br&&/p&&br&&p&索尼、三星退出 OLED 电视机量产计划,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大屏领域要看创维、LG这两家如何破局了。&/p&&br&&br&&strong&-内容起风:而 HDR 将要进行一场野蛮生长-&/strong&&br&&p&&strong&但无论如何,OLED 屏在电视机上没有爆发,却即将在智能手机上迎来它的时代。&/strong&&br&&/p&&p&&br&IHS Techonology 的数据也证实了,正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这类小屏的拉动,带来了 OLED 屏的市场突破。&br&&br&下图依据 IHS 的数据,表明了 2014 - 2016 年,全球 OLED 屏出货量统计及预测——可以看到智能手机(蓝色部分)加上智能手表,占据了几乎所有 OLED 屏的需求量,并且这个趋势会一直发展下去。&/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68bf09ba5c03a3d271c715ed40eb1b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968bf09ba5c03a3d271c715ed40eb1b4_r.jpg&&&/figure&&p&小尺寸 OLED 屏占到了 90% 以上的出货量。&br&&/p&&br&&p&由于三星已经用上了 OLED 屏,而苹果即将也全线使用 OLED 屏,使用 OLED 屏的智能手机是大势所趋。&br&&br&和 IHS Technology 齐名的一家咨询公司 UBI Research,在 2016 年 8 月 16 日公布预测报告:2016 年用 OLED 屏的智能手机在全世界的出货量将会达到 3.2 亿部左右,而预计 2017 年会达到 5 亿部,2018 年到达 9 亿部,2019 年会则是 11.7 亿部。这三年预计总共会产生 25 亿部 OLED 屏智能手机。&br&&br&也就是说,三年内,&strong&至少会有 25 亿块 OLED 小屏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每 2.5 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拥有一块 OLED 屏。&/strong&&br&&br&就像从 CD 时代过渡到 MP3 时代一样,硬件与内容之间必然有 “鸡生蛋、蛋生鸡” 的促进关系。&strong&OLED 屏的数量起来了,可以预料到,适配这种更先进的屏幕的视频格式也即将会起来。&/strong&&br&&br&换句话说,一个可能的结论是,&strong&OLED 的普及会对视屏内容格式提出了新标准,这也许会在未来几年对视频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strong&&br&&br&匹配液晶屏 (LCD 屏)的视频标准叫 Rec.709 标准,也就是 SDR 视频。过去几十年间,视频的制作过程都是依照 Rec. 709 的标准来进行,包括拍摄、后期,传输、压缩、解压缩、以及显示。&br&&br&然而,SDR 视频如果用换了 OLED 屏的三星手机、苹果手机来观看,就会发现画面问题不少: 比如变得过度饱和,高亮处会有过曝。SDR 视频在 OLED 屏幕上显示的时候,由于不适配,会放大偏色问题。&br&&br&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三星早在 Galaxy
S5 时候就用上了 OLED 屏,当时大家都觉得三星的屏幕颜色很鲜亮,但&strong&好像不自然&/strong&,原因就是视频格式没有针对 OLED 屏幕做设计。&/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4a6cf5f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4a6cf5fd_r.jpg&&&/figure&&p&同一张白虎图片,三星 Galaxy S5 偏色明显。&br&&/p&&br&&p&&strong&与 OLED 屏相适配的视频格式叫做 HDR (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是一种比 SDR 更高级别的视频格式。&br&&/strong&&br&什么叫做 HDR 呢?简而言之就是亮处与暗处的信息量都更丰富,画面中明亮的部分会更清晰,暗处的部分会更有深度,看上去层次分明。平常的手机拍摄中,只要你对焦到暗处,亮的地方就会变得很黑。然而,同等情况下,HDR 标准下的亮处光度不会变化,能兼顾亮处与暗部的细节。&/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4acd612afee8f75acd094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4acd612afee8f75acd0946_r.jpg&&&/figure&&br&&p&DR 格式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更优异的显示效果。&br&&/p&&br&&p&HDR 作为全新的标准,支持更广的色域和亮度范围,能够在 OLED 上显示逼近人类肉眼所见的内容。每一个像素点的亮度和色彩,都会精准地反映到屏幕上。也就是说,&strong&OLED 屏和 HDR 格式的视频才是一对 “天仙配”。&br&&/strong&&br&三星公司曾在美国发布会上介绍说,Note 7 将支持一种新的视频格式 —— 三星说的意思就是,用了 OLED 屏的 Note 7 将支持 HDR 视频格式。&br&&br&我们可以再次回想一下 MP3 代替 CD 的过程:先有了 mp3 格式的普及,然后拉动播放硬件的改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也确实应该是 HDR 代替 SDR,然后拉动 OLED 屏代替 LCD 屏。&strong&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三星和苹果智能手机的入场,OLED 屏先从小屏上起来了,它倒逼着 HDR 视频去发展。&/strong&&br&&br&这种倒逼带来的可能结果之一是:&strong&视频变革的周期也许会变得非常短。&/strong&&br&&br&“本来,HDR 视频替代 SDR 视频这件事,涉及到整个生态的改变,需要十几年的周期去完成。但现在看起来,这个周期会变得相对没那么漫长。” 崔刚对&strong&深蓝 Deeper Blue &/strong&说,“在 DVD 蓝光时代,所有的视频格式走的是垂直接口。但现在是互联网流媒体时代,不是以前那个逻辑。再加上硬件普及 (OLED 屏)先行,&strong&视频内容会超速进行迭代。&/strong&” &br&&br&崔刚是一名跨界连续创业者,他曾做过十几年的视频影像处理芯片和显示终端,也曾创业过图片移动应用,现在他从事移动流媒体服务公司的搭建。&br&&br&然而,&strong&就在 OLED 屏爆发的前夜,产业链却没有准备好,现在市面上还极度缺少 HDR 格式的视频内容。&/strong&&br&&br&一份 2016 年 6 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出台的《 HDR 市场发展报告》原文这样写着:“目前,国内 HDR 内容资源几乎是空白,内容匮乏将直接制约 HDR 的发展速度。&strong&虽然一些内容提供商,如杜比、华纳以及亚马逊从电影的重制着手,力求突破内容匮乏的局限,但仍难抵消费者需求大军。&/strong&”&br&&br&巨头们采用合纵连横的模式来进行联盟合作。比如,三星就与亚马逊合作,亚马逊的 HDR 电影可以通过 Note 7 进行播放。&br&&br&“对三星这样占据 OLED 屏幕绝大部分产能的公司来说,由于没有内容生产能力,&strong&非常着急和内容提供方结盟,甚至是付费结盟&/strong&。据说三星与亚马逊的合作,就是三星付费。” 崔刚对&strong&深蓝 Deeper Blue &/strong&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d5d9c7b5b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d5d9c7b5b3_r.jpg&&&/figure&&p&三星与亚马逊合作推出 HDR 内容流服务。&/p&&br&&p&然而,目前 Note 7 上可播放的 HDR 电影一共&strong&只有 20 部&/strong&。&br&&br&在国内,创维与腾讯企鹅 TV 合作推出了 HDR 内容专区,腾讯会率先一段时间把华纳的 HDR 内容提供给创维进行首播,但数量仍然非常有限。其实,即使是好莱坞制作出来的 HDR 电影总数也没有超过 100 部。&br&&br&HDR 内容生产首先需要在设备上进行很大的投入。目前只有索尼能提供 HDR 制作设备,却价格不菲:一台摄像机六十万,配套的专业监视器三十万。&br&&br&除了拍摄,HDR 内容的网络传输中涉及的传输、保存、压缩等环节,这部分的技术也尚未完善。&br&&br&“挑战大于机会。” 崔刚对&strong&深蓝 Deeper Blue &/strong&总结说,“做内容有大机会。毕竟,仅中国用户数量,明年就有一个亿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6294efde70e3d1803515b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figure&&br&&br&文章来自&b& 深蓝Deeper Blue&/b&,最懂商业的科技媒体。微信公众号:&b&deepbluetech&/b&&br&&br&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jixingjoyce
三星自燃事件闹到现在,基本算是尘埃落定了:Note7全面停产,昭告着三星这一局输得无可挽回。 这事怎么说呢,用官方一点的措辞来说,实在是令人遗憾:纵观整个事件,我们只能说,这完完全全是一场“人祸”。 诚然,目前的锂电池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请…
&p&&/p&&p&1,因的确疲劳,不回复私信和评论提问,若有问题请上值乎,会给你一个满意答复,还望谅解。&/p&&p&2,评论区对人身攻击的会挂出来,望文明友善讨论问题,尤其是举报我政治敏感的,本人不太懂。&/p&&p&以下正文&/p&&p&##############################&br&&/p&&p&利益相关&br&拆过不少路由器&br&Netgear和Ruckus的忠实拥趸,思科华为有线设备的狂热粉丝&br&国货独爱腾达,不太喜欢某三位一体的马甲大厂。。。&br&拉到下面推荐,基本都是我自己用过的或者拆过的,誓死不当知乎嘴瘾侠&br&知识讲解部分都是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大路货知识,适合小白阅读&br&欢迎专业选手喷,喷完的会实时更新进来&/p&&p&&br&&/p&&p&写这个来就是为了骗赞的,我想说当然前面很多答案都是写好了,DOTA掉线其实原因非常多。&/p&&p&电脑的性能,网线的质量好坏,宽带运营商之类的都是变量。&/p&&p&南电信北联通,长城铁通拿炮轰那个回答真的笑喷我&/p&&p&但是我发现,以电信100M光纤作为基准的话&/p&&p&不同的路由器也会导致很多问题。&/p&&p&因为个人是有切肤之痛的,去年搞定了100M光纤入户,结果当时为了省钱,用的是这个&/p&&p&中国国民路由器,99块包邮的超级“穿墙王”&/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20dc6a7671cbe7cb49415f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figure&&p&&br&&/p&&p&结果根本没法用啊,不是掉线就是连接设备一多久玩蛋。我其实当时很奇怪,额,这个三根天线还不够啊??&/p&&p&后来深入研究发现,网络设备的世界真的太伟大了。&/p&&p&&br&&/p&&p&&br&&/p&&p&&br&&/p&&p&&br&&/p&&p&在购买路由器之前我们先系统讲讲基础知识。&br&1,&b&100M宽带到底是多快&/b&&br&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了个话我偷偷笑了半天&br&“学校的4M宽带下载都没有4M只有几百K真是恶心”&br&这里是误解,误解的很严重。。。&br&因为我们用的宽带100M这里指的是带宽,Mb=Mbit &br&而世界下载速度的M指的是字节,MB=MByte&br&如果要直接换算的话,1MByte=8Mbit&br&也就是说100M光纤的实际每秒下行速率是100Mb/8=12.5MB&br&4M宽带的实际速率就是4Mb/8=0.5MB/s,也就是512KB/s的样子了&br&当然这是理论峰值&/p&&p&&br&&/p&&p&&br&&/p&&p&2,&b&上行速度和下行速度有啥区别&/b&&br&目前我们消费者接触的运营商(ISP)的宽带,上行速率和下行是有很大区别的&br&比如100M的电信光纤,家用的话,下行带宽是100M,但是上行只有8M,即1MB每秒&br&如果是8M的宽带上行顶多就1M,即128KB/s&br&这样做的目的&br&1,普通家用的人根本用不着太高的上行带宽,最耗费上行带宽的QQ或者微信视频聊天&br&亲测只需要128KB/s的稳定上传就可以完全不卡,测试情况是城中村宽带和日本的微信视频聊天&br&2,多余的上行带宽可以卖给有需要的大企业,比如上下行对等的20M宽带(专线)&br&用的是静态ip不是随机分配,中国电信的报价是八九千一个月。。。&/p&&p&&br&&/p&&p&&br&&/p&&p&3,&b&为什么南电信北联通其他运营商用炮轰&/b&&/p&&p&&br&&/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因为前几年工信部对电信进行了重组,将原有南方省份的电信和北方的联通组建了新电信,将北方的电信和南方的联通组建了新联通,因为传输网络及网络带宽出口是老电信的最好,所以重组后是南电信和北联通的宽带最好。移动因为没有自己的宽带,铁通的宽带能力不强,因此才有如此说法。
&/code&&/pre&&/div&&p&这是百度上搜来的,有一定的意义吧。。。本人家坐标东莞,平时工作在深圳,的确电信的稳定性是最好的,公司之前拉了条联通光纤后来发现不好使。至于长城宽带,走遍珠三角我没有听过一个人,说长城是好的。。。&br&至于为什么长城宽带有问题,可以参照&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北京长城宽带推出的 100M 宽带使用体验如何? - 宽带&/a&&br&里面有详细的解释&br&打游戏的话,除了看上下行带宽还看连接各个节点的速度以及稳定性&br&就是所谓的ping值一定要低,非优质资源的宽带,就不太可能有什么好的表现了&br&总之,记得一分钱一分货&/p&&p&&br&&/p&&p&&br&&/p&&p&4,&b&路由器知识讲解&/b&&br&4.1 路由器的单双频和传输速度&/p&&p&4.1.1 路由器单双频啥意思&br&路由器的频段粗分为两个,2.4G频段和5G频段&br&单频的其实就指的是只支持2.4G的802.11b/g/n三种协议&br&双频又叫ac路由器指的是同时支持802.11bgn和802.11ac&/p&&p&4.1.2 各个频率的传输速度&br&2.4G里的协议分为三代&br&802.11b:理论最高11Mbps(1.375MB每秒钟这个的确可以做到)&br&802.11g:理论最高54Mbps(6.75MB每秒这个的确很虚了)&br&802.11n:理论最高600Mbps(能做到就见鬼了)&/p&&p&在家里实际拿路由测试过,差一点的路由&br&比如水星的2.4G频段跑满大概是4MB/s,好一点的路由能跑到6-8MB/s&br&也就是说2.4G最多做到大概是802.11g的理论峰值而已&br&因为现实世界里,对于2.4G频段的污染实在是太多&br&蓝牙,手机4G信号,无线键鼠各种无人机遥控甚至连微波炉(当然不往外泄漏)&br&都是2.4G频段的信号,所以不仅达不到理论峰值,而且路上干扰特别多&br&因此拿笔记本接2.4G信号打实时网游,根本就等同于自杀&/p&&p&5G的话细分是也有不少&br&但是主流的是802.11n和802.11ac&br&802.11n可以在5G频段工作,不过性能远不如ac的好&br&用公司里的优科Ruckus的无线ap测验过&br&100M宽带下的实际下行速度其实就8MB/s不到甚至更低&br&802.11ac的话,最高可以达到40-60MB/s,100M宽带可以轻松跑满&br&重要的是,在802.11ac(个人认为这个叫真5G)环境下&br&无线设备和路由器的连接,延迟可以媲美有线&br&在Netgear R6100 配上5G usb网卡的情况下,打MC在线完全没问题。&/p&&p&4.2 穿墙性能详解&/p&&p&4.2.1 天线数量与穿墙的关系&br&其实没有关系&br&大家总觉得天线越多,穿墙性能越好其实根本就是扯淡&br&路由器里面有个叫做MIMO的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br&指的是多入多出,比如一个路由器有2T2R,那么就是说可以支持同时两个设备在线上传下行数据并且互不干扰,缩写成2X2。&br&一般情况下,天线的数量靠这个来设置是最靠谱的。&br&如2.4G路由器里,802.11N一般人为设定150Mbps作为单个设备需要带宽的单位(20Mhz频宽,最多可以到40Mhz)&br&而在5G里,以433Mbps作为单个设备需要的带宽单位(20Mhz频宽,最高可以扩展到80Mhz)&br&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150Mbps的路由器,一根天线足矣&br&300的两根,450的三根,如果出现了2.4G路由器出现了好多根线,其实一般都是。。&br&两根三根并作一根用。。。&br&如果是2.4G和5G并存的路由,那么,一般是有双数的天线&br&一半用来2.4G一半用于5G&br&所以说,天线的多少只能证明其带宽数量等等,其他的没用。&/p&&p&4.2.2 功率和穿墙性能的关系&br&其实关系非常大,不过大陆的路由器基本没有能说自己穿墙好的&br&因为工信部把无线路由器的发射功率限制死了在100毫瓦&br&100毫瓦是个啥概念?手机天线的发射功率都有800毫瓦&br&所以某些品牌说自己的路由器有穿墙模式,顶多就个噱头&br&当然也有些品牌会隐藏自己更改发射功率的能力&br&比如磊科的某些路由器可以开到200mw,D-link的某些路由器可以开到300mw左右&br&Netgear的某些路由器,通过更改固件,换运行区域或者插代码,可以达到500mw的发射功率&br&不过呢,发射功率越大不见得效果越好,发射功率和接受信号优劣仅仅是部分正相关&br&如果发射功率太高,而本身路由器天线质量很差,这样信噪比会变得很恶劣&br&而如果路由器本身的承载能力处理能力不足,你会在很远的地方都收到路由器信号&br&而且,网络根本连接不上,俗称假信号。&br&路由器的NAT能力远远比无线信号功率更重要&/p&&p&4.2.3 穿墙路由存在吗&br&其实穿墙路由的确很难存在,因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对于短波超短波的阻隔作用太过明显,比如我家住的房子,原本只是区区100平,结果三个路由器才能全部覆盖(一个R7000,一个腾达AC6 Client+AP 无线桥接,一个AC6走飞线在客厅给iptv用),屋子是二十多年前买的,那个年头做的东西较为结实。。。&br&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穿墙只限于2.4G,5G的事情就别想穿墙还有多好了&br&绝大部分的5G信号穿墙之后,信号强度至少砍半&br&无线电的频率越高,传输速率越快,但是遇到障碍物的衰减就越厉害(当然无障碍环境下就没问题)&br&【更新:其实并不是越高就传输速度越快,而是目前而言,频率越高,能给出的速度和频宽就高,并且干扰越小,比如5G能给出80Mhz的频宽,2.4G只有20/40Mhz,如果未来的802.11ad就算只需要一个信道,但是照样可以达到7Gbps&br&的带宽,只能说目前是正相关,具体涉及到QAM等内容,就不继续不懂装懂贻笑大方了】&br&不过现在有的路由器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科技,比如Netgear的睿动天线&br&Beamforming技术,腾达也有自己的Beamforming+,字面意思就是&br&路由器的信号会追着你打过去,可以看出效果是有的,就是意义大于实际&br&很多时候房子的角落头还是没信号&br&还没有试过更高级的东西(比如R8500那些),有机会希望试试。&/p&&p&4.3 带机量的问题&br&大家会注意到,普通的百元以下路由,连接10个左右的设备其实都快挂掉了。&br&因为本身设计的带机量,家用的大概就这么多了。&br&带机量由这些东西决定:处理器性能,运行内存大小,支持多少出入以及哪种MIMO技术&br&普通的路由比如那台99包邮的,处理器主频400Mhz,运行内存8M,闪存2M,支持3T3R&br&这样的机子明显不适合带多个的,就那小破运存玩啥。。&br&不过如果是粗粮这样的设计,处理器主频双核1Ghz,运存128M,闪存128M,&br&双频&br&但是粗粮路由说自己带机量高达64台我都被吓到了,实际测试效果看论坛&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bs.xiaomi.c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米路由器的带机量是多少&/a&&/p&&p&为什么粗粮这么优秀的硬件账面带机量依旧不多&br&这个涉及到了带机量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新一代的MU MIMO技术&br&指的是多重多进多出。。。&br&以前的路由如果是传统的2*2MIMO,2T2R的话,可以做到两个设备全双工工作,但是如果是四个同时接进来呢&br&那么会先管一个设备的上传,上传完了,再做另一个设备的上传(经指正后已经将表述改正)&br&这种传统的MIMO技术本质是单线程同步上传,要先左手画圆,再右手画方,如果一瞬间大家都在视频聊天&br&这样铁定会卡了,因为大家都要卡上传,哪怕是局域网&br&因此新技术MU MIMO的出现,实现了给所有连接进来的设备合理分配带宽,可以异步多线程全双工工作,像周伯通一样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而且还不止两只手了。&br&这样带机量会大幅上升,直接从十几个带机量,一下子进化到上百带机量&br&而目前市面上,低于1000元的路由器普遍不具备这个技术(JCG那个599爆款倒是有)&br&就算是众多的商用路由,也只是盲目的堆砌硬件,增加进出的数量以此增加到实际64左右的带机量,当然像Ruckus那种奇怪的品牌,巴掌大的ap实测带机量100多个的,不知道原因。。。&/p&&p&换句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光圈虚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