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出过一款修农机修理起什么名字好的游戏求名字谢谢

《模拟农场》Switch版将于年内发售 这次可以养猪了
Focus Home InTeractive和瑞士的GIANTS Software公司今天共同宣布,旗下已经发卖了多达18代作品的经典模拟种地游戏Switch版《模拟农场(Switch Edition...
Focus Home InTeractive和瑞士的GIANTS Software公司今天共同宣布,旗下已经发卖了多达18代作品的种地游戏Switch版《模拟农场(Switch Edition)》将于2017年内发卖。
·Switch版《模拟农场Switch Edition》同样秉承GIANTS Software公司《模拟农场》系列的优良传统,将提供超过来自75家公司的多达250款农机,农机品牌来自真实的Challenger、Fendt、Massey Ferguson和Valtra等。
此外还有大量农作物、果树,家畜等,玩家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当地市场。本作新增的作物有:向日葵、甜菜、土豆、大麦、油菜、玉米。家畜方面加入了猪。
正在加载,请稍后...
植物大战僵尸1
安卓平台下载
苹果平台下载先锋游戏知道信息频道欢迎您
谁能帮我想一个霸气的主页君名字?
[风花雪月] [ 11:53:52] (<span id="tgd) (<span id="tfd) &&
昵称: 验证码:
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其它网游相关知识
其它网游其他问题公主城堡的秘诀 宋 欣
捐南犬 师小童
命中那朵桃花(节选) 紫水竹
一头黑毛驴惹的祸 郭宏文
红裙子 岳丽华
9号病房 郭雪涛
棋 魔 江 波
可 惜 不 是 你 于晖
迟到的拥抱 姜晓静
修车的老总 杨华中
心在路途 崔春昌
潜移默化的力量 刘东杰
家在远方(外一首) 李发明
其实,我不能想你(外一首) 东 来
路泰山格律诗六首 路泰山
在画面上午睡(组诗) 西 征
咏柳(组诗) 杨春燕
飞阳——愿你飞的更高 张政徇
岁末絮语 宋丽君
祝你生日快乐 邱迎春
写给爱 李文晔
题目待补 《涛声依旧》序 徐 彻
散文的随想 原 昌
书画与神通 功到自然成——祝贺刘福堂、乔景文书画作品集《翰墨丹青寄深情》出版 刘守义〔已经通知让他修改笔名〕
诸葛亮用人悲剧之乱弹 南庆杰
关于小学开设毛笔书法课和毛笔临摹课的思考 曹军
官员的“零智商”行为 马成林
享受格言 潘澍
无私奉献铸就华彩乐章
——记沈阳市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个人李林
父子两颗星,诗歌两代人 于连胜
心 桥 韩 红
双重师生情——怀念恩师李广泽先生 马良海
你让我的冬天绿过 —一读金秋的散文集 徐树柏
写意牡丹 马中夫 画
王充闾,笔名: 汪聪, 男 ,汉族,日出生于。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以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匆、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营口市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柳荫絮语》获1989年省文学创作“丰收奖”一等奖;散文《长岛诗踪》、《情满菊花岛》分别获1991年“”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1993年人民日报“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一等奖;《春宽梦窄》散文集1997年获东北三省作协联合举办的“东北文学奖”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
现在到处都在掀动着“文化”热,诸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还有什么茶馆文化、宿舍文化、地头文化、炕头文化,不一而足。我不妨也凑凑热闹,侃一侃车上文化。
六十年前,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车厢社会》的随笔,叙写自己乘火车的三个时期的心境和车上旅客形形色色的状态,用时髦的说法来表述,可以说是火车上的文化。平时我乘汽车居多,这里想着重说说汽车上的文化。
外出旅游乘长途汽车,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台中巴,十来个人,纵情谈笑,率情适意,人员既不过分繁杂,又足以驱除旅途寂寞,这该是最理想的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索性乘坐大客车,几个同伴凑在一起,也尽可以笑语倾谈(当然要照顾一下四周的环境),沟通思想,而且,能够尽兴地浏览车窗外的风景。等而下之,是乘坐小轿车,三四个人挤坐在一起,空间狭窄,氛围郁闷,眼界不开,若是几辆轿车鱼贯而行,更是常令路人侧目,心里是不怎么舒服的。
在中巴车上最容易培植车上文化。当然,若是具备下述条件就更为理想了:一是车上人员互相比较熟悉;二是文化水准、职业、爱好,大体上相近,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三是旅程较长,道路又很好走;四是车上没有病号,特别是没有晕车、呕吐者;最后一条最关紧要,必须有一两个富有情趣的人,这是车上文化资源的开发者。
有一次,我们乘汽车从兰州出发前往敦煌、阳关,穿行千里河西走廊,大约需要一天多的时间。如何消除旅途寂寞,减少些许疲劳,进而培植诸公的雅兴昵?这就有赖于车上文化了。同行的都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一个个自是风流倜傥,文采斐然。
东道主刚刚介绍过此行的路线和到达最终目的地的里程,一位朋友就随口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话一落音,另一位同志立刻就谈到,清代大诗人袁枚有两句诗:“莫愁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还有呢,”旁边又有一位接上了茬口,“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由于他没有说明出处,不知是引文还是杜撰,这倒无关紧要,反正起到了振奋人心,增强信念的作用。
车上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交谈,可以是两人间的娓娓交流,情谈款叙,也可以是整个车里的齐鸣共振,笑语喧哗。内容极为广泛,天南海北,上下古今,风物人情,“六根”“八苦”,均可兼容并包。其上品、佳什,往往有真正个性化的七彩人生的独特体验,有冷隽、机敏、唇牙蕴秀的月旦评、浮世绘、众生相,有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哲学积淀,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历史内涵、伦理内涵,既足赏心,并寓警策。即使是普通的谈心、叙旧、宣泄、调侃,也都不乏广泛的信息传递,浓郁的生活情趣,真挚的情感交流。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写历史小说的作家。车过张掖,他告诉我,隋炀帝西征吐谷浑,从民乐县的扁都口(当时叫大斗拔谷)穿过祁连山,赶上了“六月雪”,冻死了许多士卒。而后,沿着山丹河(即古弱水)西行,到达了张掖。他在这里会见了西域的二十七国的君主,实质上是召开了一次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和平友好会议。悬灯结彩,盛况空前。我说:“您不是又在编撰小说吧?”他把眼睛瞪得溜圆,认真地辩解,说:“这是出自正史啊,不信的话,您回去翻一翻《隋书》的《炀帝纪》和裴炬传,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啊!”由于语调激烈,态度又极度认真,逗得整个车上的人们轰然腾笑起来。
除了交谈,车上文化活动也还有其他一些形式。我很欣赏那种叫做“二十猜”的猜谜游戏。由一个或几个人事先暗自思考并确定一个谜底,――可以是人名或者物事,古今中外、飞潜动植不限。但是,一开始,必须明确告诉对方,是人名还是一个动物、一个地名、一件物品。对方往往是几个人合猜,但怎么设问,这里就大有文章了。长于此道的珍惜每一次“设问”机会,优化选择每一个问题,使之步步逼近答案。
比如,对方设的谜底是一个人的名字。猜这种谜,就要考虑:是今人、古人?文人、武人?活人、死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实有人物还是艺术形象?一般的规律,应该是先拉大网,问一些涵盖性较强的,尽量把一些无关因素排除掉,逐渐地缩小范围,最后,步步逼进,直奔主题。设问中,要特别防止“歧路亡羊”,一个岔路走下去,会把你带到遥远的天边。
有时,谜底的设计非常狡黠,出的是人物,却不找现实中的或者历史上实有的,而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那次,他们就出了一个“柳湘莲”。结果,人们都按照一般的猜法,先问“今人古人”、“文人武人”,这么一路问下去,越问离题越远,出谜者当然很高兴了。
不过,再复杂的问题,再迷离的谜底,只要具备应有的文史知识,一般都能在二十问之内揭穿。所以,这项活动名叫“二十猜”。这是很有意义的,档次也比较高。通过猜谜,既能增长一些知识,又能锻炼敏锐而有效的思维能力。
大凡人一外出,心境都感到十分放松,日常的矛盾纠葛、家务负担、情感联系,以至职务、身份,一股脑儿放下,尽可以卸却尘劳,摆脱拘束,得数日之闲,畅游观之兴。有时,不免放浪形骸,剥离故态,露出一个“人”的自然本色。
长途行车,为了防止瞌睡,一般都喜欢逗闲哏、说趣话、讲故事,结果总是逗得一车人哄堂大笑,激发出浓烈的兴趣。但是,故事讲着讲着,有时就下了道儿,特别是一些脸皮比较厚的男性公民,往往一讲起来,荤的、艳的、带色的都上来了。若是车里清一色的男性,或者虽有异性,而年庚较长,属于阿姨、老大姐身份,则难免信口开河,肆无忌惮;如果车上品类齐全,那些年轻的女姓,除去少数不在乎的以外,一般的只要还有别的车,就将自觉地退避三舍。
那次河西走廊之行,车上有一位老兄,其人极富幽默感,却静坐一旁合眼假寐,不时地发出一声鼾鸣,似乎什么也没有入耳,实际上一切都听到了,等着某人讲到关键地方,他往往慢条斯理地捎上那么“哏哏叨叨”的两句,就会使一车人忍俊不禁,或者轰然腾笑,而他本人却不动声色。他更是讲故事的能手,一般只讲一个,只是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才补上一条。结果,把大家逗弄得不是笑出了眼泪,就是胀痛了肚皮。当然,车上逗笑也有一条不成文的戒律,就是绝对不能干扰司机的工作。
所谓旅游,不过是社会成员外出变换生活环境,实际感受新奇事物,而实现个体心理满足与群体自我完善的一种生活行为方式。一方面,围绕着闻见所及而构筑起来知觉体系与现象世界,这可见的世界的核心是观感;另一方面,围绕着记忆与经验而凝聚起来经验体系与本体世界,这个不可见的世界的核心是想象。前者是景,后者是情。高质量的车上文化,往往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眼前景物化为回忆与感悟,予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同时,车上群居数日,通过有益的倾谈漫叙或开展种种文化活动,实现感情交流,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往,发展了友谊,互相在记忆之井里投入进去许多值得珍视的东西,可供日后长久追怀与向往。
乌审九章 〔通栏〕
萨仁图娅,蒙古族,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优秀专家。是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辽宁省第八届、九届、十届人大代表并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民侨外委委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等,为辽宁蒙古族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
已出版作品集31部,诗集《当暮色渐蓝》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梦月》获东北文学奖,随笔集《保鲜心情》与报告文学集《女孩·女孩》《爱心妈妈》分别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人物传记《尹湛纳希》获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台湾新诗学会颁赠“弘扬诗艺”金牌,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授“龙文化金奖”。
这是一方让人血热心动的民族文化之乡。
这是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绿色草原采风。
时逢金秋,我们中国多民族作家采风团一行20余人,在名誉团长玛拉沁夫、团长叶梅的带领下,来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同秋一起行进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
走进乌审,情怀一路,呼吸生机盎然的绿意,令人心旷神怡。
走进乌审,思绪万千,触摸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让我心灵震撼。
河套人的故里——萨拉乌苏遗址
乌审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乌审的民族文化丰厚灿烂。
从远古走来,阿萨拉乌苏河,一路奔腾,一路滋润,吐纳不息,孕育了中国人的先祖——河套人。河套人被称作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之一。时间可追溯到7万年前,有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作佐证。据介绍,1922年,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创办人桑志华到萨拉乌苏考察时,采集到许多动物化石,还有一块人类股骨。他在整理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枚人牙的化石,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加拿大的人类学家步达生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里,将其定之为“鄂尔多斯人牙”,因汉译将“OTDOS”误译成“河套”,于是内蒙古的“河套人”成了中国人类化石家族的一员。
我们在旗委常委宣传部长曹银山、旗旅游局长王彩霞等人的陪同下,走进萨拉乌苏遗址专题陈列馆,见到展出着桑志华、德日进上个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的河套人的牙齿、头盖骨、股骨、胫骨等人类化石,还有当时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同时也有披毛犀、普氏野马、蒙古野驴的哺乳动物的化石。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条河是相同的,萨拉乌苏河是永恒的。
我们乘船游览,触景生情。萨拉乌苏河即是唐诗里中出现过的无定河的上游。无定河岸畔,并不一开始就是古战场,以至横陈的尸骨是深闺梦里之人,而是一片和平的乐土,芳草萋萋,流水潺潺,牧歌悠悠,河套人在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的鄂尔多斯文化。
作为巨大的文化遗产,萨拉乌苏遗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庄严的自豪,而且有一样庄严的思考。
源头是从容平和的。
开始是自然单纯的。
岁月沧桑,我在萨拉乌苏遗址感受先祖故土的风光。
久远的历史,统万城耸立,这是当年的大夏国都,时间在1600年。而乌审召庙又是鄂尔多斯四大召庙之一,结构造型独特,据说全世界目前仅存三座,可谓造化神工。
战无不胜的灵旗——苏力德
让我心灵震撼,是乌审处处的苏力德。
苏力德,汉译为“昂扬的神采”。乃是成吉思汗竖起的战无不胜的灵旗,是草原帝国伟业的特定标志,属于蒙古族的精神之旗,也是蒙古人崇拜英雄、祈祷平安的象征。
成吉思汗没称汗之前,叫铁木真。苏力德最初就是铁木真乞颜部的旗帜,代表着这个部落的勇猛和威严。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时,苏力德飘扬在战场上,铭刻在每个蒙古勇士的心中。
苍天授命,苍生共扶,苏力德这蒙古族精神之旗千古流传。据说,乌审旗蒙古族总户数9291户,而门前立有苏力德的户数是8640户,达到93%。其余的7%的居户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虽未立苏力德,但其日常生活同样深受苏力德文化的影响。
就色彩来说,苏力德有蓝白两种颜色,蓝色象征深邃昌盛,白色代表圣洁幸福。
以形态来论,苏力德以玄铁制成,至尊九数,天驹白鬃或黑鬃为缨,旗杆高十三尺,旗面宽五尺,镶有三寸长的齿状深蓝边,中间镶嵌蓝色图案,为直角三角形白旗。苏力德也称九游白纛,又名九足白徽。
京肯苏力德,是木华黎生前使用的神矛。木华黎是成吉思汗麾下“九杰”之首,功勋卓著,赏嗣万户“济农”。想不到历经800年的沧桑岁月,木华黎的京肯苏力德至今保存在乌审,让人感叹不已。京肯苏力德,也称黑缨苏力德,矛尖长一尺余,宽三指,钨钢制成,矛柄丈余,柏木做成,缨盘九寸,黑公马鬃作缨,矛刃锋利,寒气逼人。当地有个习俗,就是为了对神矛的敬重,在祭坛前不得骑马而过,必须下马步行。
能够让者别的苍缨苏力德完好地保留下来,是现今的主祭人仁庆的父亲诺尔吉德老人,在文革期间将苏力德用毛毡包裹起来,深埋地下隐匿。文革后,仁庆遵照父亲的遗嘱找到埋藏在地下的这个苏力德,于1983年在现址上建立一个哈那包来专门供奉。
乌审还有葛尔丹苏力德,也是苍穹为父,高山为母,箭簇般的标杆,天神般的地母,群山衬其雄伟,宝座映其和谐,上有九九重天之根本,下有七七地母之护佑……
在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苏力德祭奠仪式隆重热烈,护旗铁军威风凛凛,簇拥着苏力德走来,当时,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单膝一跪。
向神圣的苏力德敬拜,每个人的心都在经受庄严的洗礼。
敖包是草原神圣之所在,是牧人同苍天对话的地方,是蒙古族的民族特征。由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作词的一曲《敖包相会》,使得敖包与升上天空的十五的月亮一起,为所有民族的人们所热爱,还有哪首歌曲这样家喻户晓?!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中华全国风俗志
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这就是——腾格里——长生天。蒙古人赋予长生天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72曾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敖包积石为台,以神祗所凭,“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群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
在乌审,这个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形状各异的敖包,让我兴奋不已。
乌审的敖包,有石块堆砌的石敖包,沙柳敖包,沙蒿敖包,草皮敖包,沙丘敖包,芨芨敖包,砖砌敖包等。这些敖包均呈圆锥形状。数量方面,有单体的,有双座的,有组合的。敖包组合,有三个一组的,意含天、地、人;有七个一组的,代表七曜,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还有十三个一组的,引佛教之意,一个大敖包,为须弥山,十二个小敖包,象征十二部州,这十三个一组的敖包,也有称为“十三英雄”的,也称为“胡日呼敖包”,“胡日呼”是集会的意思。
在乌审,我两次体验祭敖包,接受洗礼与熏陶。
说起祭敖包,有祭祀长生天的祭天敖包,象征山水神灵的神灵敖包,祭祀祖先的氏族部落敖包,纪念历史英雄人物的人物敖包,纪念集会的“胡日呼”敖包,宗教性质的寺庙敖包,还有显示道路、方向和地界的标志敖包。
传统的敖包的祭祀,分为酒祭,火祭,玉祭,血祭等。皆是喇嘛颂经,鼓钹竞作,洒酒奠基,绕包三周,且绕且颂,众人随之。
察罕苏力德旅游区内,是十三个一组的“英雄敖包”。由石块堆砌而成,主敖包似山,中间竖有敖包的顶饰——苏力德神矛,神矛四周,遍插沙柳,好似大军出征,彩带与神矛相连,悬挂哈达与经幡。祭奠敖包的仪式很壮观,供奉全羊,洒酒而祭,十三个一组的敖包群,由羊皮割成的皮绳连在一起。众人绕包三周,边走边口念颂词。
在可可陶勒盖,是在烈日下的山头上祭沙柳敖包,点燃香火,全羊供奉,喇嘛颂经,男女老少虔诚祭拜并绕包三周。
祭敖包是一种仪式,一种洁净超然的仪式,让人进入宇宙,天人对话。
“独贵龙”运动与席尼喇嘛
坚强勇敢是蒙古族的特征,乌审这片草原英雄辈出,一部《鄂尔多斯风暴》的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曾影响了几代人。来到乌审,方得知这部影片的主人翁原形就是乌审旗的席尼喇嘛。
席尼喇嘛是反帝反封建的“独贵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先驱。据介绍,席尼喇嘛原名叫乌力吉吉尔格勒。1907年,已经是王府衙门“笔贴式”的他,不惧王爷的威胁利用,不当王府任命的“哈喇章京”,毅然决然地弃官出家,当了新喇嘛。蒙古语的“新”叫“席尼”,席尼喇嘛之名由此得来。
至于“独贵龙”,蒙古语指的是环状,圆圈儿。因为参加“独贵龙”的贫苦牧民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决议文件或给官府呈文签名时也是环形的形状,以示大家一律平等,同时也避免暴露领导者,大有风险同当之慨,让我深受的感动。在席尼喇嘛故居的院落里,保留着一块高高的“独贵龙”的木板,见证着那段历史。
步入席尼喇嘛故居,走进时光隧道,追忆一段历史。席尼喇嘛领导的乌审旗独贵龙,当时在鄂尔多斯规模很大,时间也比较长,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民国元年,即1912年,“独贵龙”在海流图庙召开的会议上,席尼喇嘛被推选为公会主席。之后,席尼喇嘛同70多人结盟为兄弟,共同抗暴,这就是鄂尔多斯历史上著名的“七十安达独贵龙”。民国九年秋,伊克昭盟盟长派兵300多人到乌审旗的嘎鲁图庙,将席尼喇嘛等捕获。之后,席尼喇嘛被吊在嘎鲁图庙的榆树上,遭受严刑拷打。席尼喇嘛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坚贞不屈。冬天的一个夜晚,席尼喇嘛被营救出狱。出狱后,席尼喇嘛到了北京雍和宫,此间,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席尼喇嘛开始接受共产党的宣传,并和李大钊有了接触,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民国13年,席尼喇嘛回到故乡乌审旗,重新组织乌审旗独贵龙。他还带人到乌兰巴托,受到蒙古人民革命党领袖乔巴山的热情接待。这阶段,席尼喇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还加入了蒙古人民革命党。席尼喇嘛时刻不忘故乡,编写了《鄂尔多斯乌审旗升起了革命曙光》等著作,还整理了一些蒙古文献。1925年,席尼喇嘛回国,在张家口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以后,席尼喇嘛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开展革命斗争,担任过内蒙古人民军第十二团的团长,让封建王公闻风丧胆。乌审王爷的破坏活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的镇压,都不能奈何席尼喇嘛率领的这支队伍。1929年2月,席尼喇嘛在乌兰陶勒盖部队驻地被叛徒暗杀,时年63岁。
席尼喇嘛牺牲后,草原人民深切怀念他,尊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被编成民歌《席尼喇嘛》,在草原上广为传唱。1937年,乌审旗的贫苦牧民阿木郎等人,奔赴延安,在延安大礼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阿木郎等人就唱起鄂尔多斯民歌《席尼喇嘛》。毛泽东主席从听民歌夸席尼喇嘛,到作词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没有联系未知可否,但高度肯定蒙古民族的伟大贡献是历史事实。
2002年,独贵龙的故事被拍成20集的电视连续剧。2006年,乌审旗独贵龙运动旧址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贵龙运动彪炳史册。
我们在席尼喇嘛的故居里瞻仰,观赏席尼喇嘛的指挥刀,浏览席尼喇嘛用过的桌子等物品,感受气贯长虹的英雄气,并在当时的独贵龙签名单的大木板前留影。
生态奇葩沙地柏
沙地柏堪称生态奇葩,它围封住流动的沙丘,形成毛乌素沙漠中的一道景观。我们挥动火红的中国多民族作家采风团的旗帜,亲近沙地柏。
说来,毛乌素对于我来说是并不陌生的一个词汇,因为是同沙漠连在一起,毛乌素沙漠在我的想象中一片荒凉。走进毛乌素沙地自然保护区,映入眼帘的却是一脉起伏的葱绿景致,因为沙地柏。
一组数字,很是鲜明直接地说明着问题,毛乌素沙漠地带的年降水量仅为300—320毫米,年蒸发量却是2235—2591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966小时,年平均风速在2、6—3、5、、秒左右,这样的气候环境里,一般植物很难存活,惟有沙地柏!
沙地柏是灌丛植物,多呈团块状分布,林冠密闭,林下有发达的苔藓植物,林缘外围分布着萌生的幼苗,是十分珍贵的沙地森林资源,具有抗旱耐寒、保水固土、防风固沙等优良特征,且四季常青。
把自然还给自然,乌审人精心保护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的东西最大宽度约35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127公里,总面积达287118公顷,包括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等。在实施保护工程过程中,他们还根据保护区建设和保护工作的需要,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逐步地将保护区内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的住户全部迁移出去,够有气魄的了!目前这里已通过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晋升评审。
让植物扎根,就生态丰美。如今,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说有脊椎动物252种,其中鸟类191种,尚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保护区内的各类植物达394种。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物种基因库。
阳光炙烈,大漠绿洲,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啊!据说,由于荒漠化的进逼,全世界十亿以上的人口的生计面临威胁,8亿以上的人没有维系生命的食粮,1、35亿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这并非是耸人听闻,是一种严酷的现实。当荒漠化被公认为是“地球的癌症”的时候,当近三十年来世界人均粮田占有量以从0、2公顷,下降到不足0、1公顷的时候,我在乌审,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人们应该怎样爱护家园,应该如何保护美!耳畔响起哲人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牧人。
牧区大寨与宝日勒岱
人要牧养山川。
乌审旗的牧区大寨成就展,让我们走进一段历史,感受到一种乌审精神。
50年前的乌审召,风沙肆虐,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荒凉。
宝日勒岱是当时的党委书记,她带领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兴建草库仑,当时有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有近6万亩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
宝日勒岱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当年所有的辛劳,证明一个事实,荒漠不是无情物。
热爱草原,就能找到出路,人与自然相济相容。
脚踏实地,就能构建家园,创造出一个新天地。
牧区大寨声名远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陪同马里代表团来乌审召参观之后,即兴题诗:“治沙种草获胜利 牧业农业大向前 马里贵宾来参观
乌审美名天下传”
宝日勒岱回忆说,1969年4月,她参加“九大”,周恩来总理握着她的手说,“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是英雄的民族。”
宝日勒岱让我敬意由衷,还在于她以她的善良,在动乱的特殊年代里,接纳和保护了一位伟大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
玛拉沁夫深情地回首往事,我为之感动。
天骄成吉思汗之陵
离乌审不远的阿拉腾甘德尔山梁上,是伊金霍洛,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的陵园所在地。
在鄂尔多斯,保存、供奉成吉思汗和夫人们以及旗徽的地方,称作“伊金霍洛”,即主之园地,或“苏力德霍洛”,即旗徽之地。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园是1956年所建的新殿,尚有有旧址。
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安放和祭奠成吉思汗陵寝,有美好丽的传说。相传圣主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的时候,路过这叫布尔陶勒盖的地方,突然将手中所执马鞭失落,随行之人要立刻弯腰捡起来,成吉思汗却阻止了他的举动,晓谕说:“这其中必有缘故,我看此处,是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吾翁享乐之邦。真是景色秀丽之地的风水宝地,将来我死之后,把我葬在此地为好。”还传说,成吉思汗逝世后,运载遗体的灵车返回来路过这个地方,结果车轮深深陷进泥淖之中,怎么也拉不出来,这时众人就想起成吉思汗生前马鞭失落时讲过的话,便决定把他安葬在这里。
查阅蒙古文献,《汗统黄金史纲》里写道:“圣主携带吉苏尔哈敦率兵亲征,(圣主)观前方浩舒而降旨曰‘江山破败兮,此可以久处;金鹿来去兮,此可以羁留’。”这部书还有“圣主来此(为风光)动情而降旨,故灵车陷入泥淖而没落辐也。”
一代英灵所在地,我们采风团在回程专门拜祭,我的心中升腾着无限的崇敬与激情。
世界对蒙古人的认识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
成吉思汗一生创下12个世界之最,即: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最早建立了运输联络系统;将军事艺术推向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帝王;千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一生留下了最多的“谜”。
“只要他命令十名战士进攻千名敌人,这十名战士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因为他们深信会取得胜利——成吉思汗永远会取得胜利。”
“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这,就是成吉思汗!
《华盛顿邮报》评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成吉思汗属于中华民族!属于整个世界!属于我们大家!
弯弓拉圆一个民族的梦想,铁马踏平霜风血雨,当草原的每根草都迎风站立,他才有足够的时间睡去,死,标志庸人平常的生命终止灵魂终止,却是人杰雄壮过后的躯体休息……
聚会乌审,德高望重的草原文化奠基人玛拉沁夫来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在乌审旗体验生活,以这里人民治沙为题材创作了电影故事片《沙漠的故事》的剧本。重返乌审,面对无边绿色,他挥笔写下:“当年塞马胡笳处,今日桃花流水中”。在与当地领导座谈中,玛老动情地说:“如果乌审沙化,我们得向整个人类道歉!”掷地有声的话语,震人心扉。
家在高原,家在草原,享誉海内外的台湾作家席慕蓉来了,一首《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唱遍大草原。我却想到她“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大地”的诗句。席慕蓉以诗歌、散文、绘画,来表达题材和灵感,其实还有摄影。她频频按动相机的快门,记录下许多美好的事物。我抓拍了她拍摄的镜头。
草原文化,多姿多彩,著名土家族作家叶梅是作为团长率团来的,风姿卓然。她十几年到这里,曾心存忧虑,这次重访,感到振奋。她表达出所有采风团作家的心声,探寻民族文化的奥秘,汲取创作的源泉,贴近现实生活和人的心灵,以笔进行诗意的倾诉。
来自全国各地12个民族的作家们,兴致勃勃的观赏历史文化胜迹,体会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当地领导及作家们座谈交流,无不深有感慨。
彰显民族特色,建构和谐家园。旗委书记包崇民介绍说,乌审正在进行铸魂工程,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的思想道德工程。目的是为了增强区域自豪感和发展自信心,凝聚力量,鼓舞斗志。
吉祥乌审,苍穹眷顾,感受脉动,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有限度。千古壮歌,现代史话,雄浑的草地包孕着永恒。
绿满乌审,秋满乌审,我想到关于收获的命题。
在乡村欣赏交响乐
我喜欢乡间,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山水草木招人爱怜,还因为那儿的声音更是别具一格。
乡下很是有一些与城里大相径庭的地方,走街串巷的叫卖就是其独特的一景。
“豆腐、豆腐……”男中音,挺响亮的,很入耳。
“苹果、香蕉、鸭梨……”纤细尖利,有穿透感。
也有用扩音器叫卖的,虽然不是同一个人的声音,但是由于不是原汁原味儿,经过机器的过滤便少了生气,多了生涩,就和寡淡的清汤没什么差别了。
“大米、小米、高粱米……”这是女性的声音,清脆、甘甜,应该说是别有风味了。在乡下鲜见女人,听听异性的叫喊声,与饮不到美酒但是可以嗅一嗅酒香,还有什么差别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也算得上一种难得的享受了呢。
我因忙于田里的活计,从来也没看过这些叫卖者的尊容,不过从他们的声音来判断,发声者一定是满脸阳光,乐观向上。这是属于用劳动的汗水来养家糊口的人,在寂静的乡村,他们毫不做作的叫卖声给沉寂的村落添加了一丝活力。我在园田地里干活的时候,身边没个说话的人,是他们驱走了我的寂寞,我觉得他们挺可亲可敬的。
除了叫卖,也有叫买的:“收鸡、收鸭、收狗、收兔子……”其音悠长,传得很远,显得很是稳重。我便猜想:这一定是位壮汉,祖籍山东,又高又壮;但是其性格,应当是不会遇事很急的人。女人嫁给这样的人,应该说是也就等于找到了一座靠山。
除了偶尔传来的跑买卖声,间或着也有一些别的声音此起彼伏,听起来也是别有风韵。
“喔喔喔……”这样发声的,不用我说,那自然是头顶桂冠满脸通红的大公鸡了。只是我一直拿不准此时它是在挑衅同性,抑或是在炫耀雄性的力量,还是在向身边的雌性美眉们示爱,做着经过精心策划的有预谋的勾引。倘若是后者,那可是太有心机了。
“呱呱呱……”偶尔,也会传来鸭叫。鸭叫不是主旋律,像是一部交响乐中的配音,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它的声音,这部大合奏才会显得完满。
“汪汪汪……”是犬吠。狗不是一般战士,叫起来很雄壮,亦豪迈,似有一种穿透力,传得远,很有格调。每当我听到狗叫时,就总会产生一种生活在现实中的那种很让人踏实的感觉。
入夜后叫得最欢的是蛙鸣。那是大合唱,因参与者甚众,其声便很是响亮。按理说夜晚有声音会搅扰人的睡眠,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乡下人总是很容易地就在蛙鸣声中安然入睡。
“嗡嗡嗡……”叫唤着俯冲而来的,是蚊子。这是一群让人讨厌的家伙,好在纱窗和蚊帐,还有蚊香可以治服它们,这些小东西也就掀不起什么大浪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乡下要是少了蚊子,也就不能称其为乡下了。也好在人有一句比较宽宏大量的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蚊子既然能给乡村的交响乐添声,也算是为人类作出一点贡献了。尽管那是不和谐音,但是它能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若用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来解释,我们只好承认我们目前还不懂我们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它的一席之地。
要是你听力好,心也静,会在夜间听到庄稼生长的拔节声。其音不大,咔嚓咔嚓,很微妙也很动人,甚至很激动人心。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向上的声音,是成长的声音,是收获的声音,更是力量的声音。
黎明时分,先是公鸡打鸣,没多久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这时候天就已经放亮了。鸟很勤劳,起得早不睡懒觉。有时候“呱呱”叫的也不全是鸭子,而是喜鹊。它体大,叫得也就响些。人们总是特别愿意听到它的鸣叫,倒不是因为其声音动听,而是认为凡是听到它的叫声的人,便会有喜事临门。喜鹊很幸运,因为人们的这种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一代代口口相传,所以它也就极少受到人类的伤害。
燕子在屋檐下飞进飞出,也会发出轻微的娇媚呢喃,其音细尖,我谓之清丽,类似豆蔻年华的少女,因其洁雅而别有情趣,且又十分引人眷恋留意。成语中有燕语莺啼之句,就是对燕子的最好褒奖。
那些恋在枝头上浅吟清唱的,无疑应该是大自然中的歌唱家、我们所熟悉的蝉了,那动听的歌谣一首连着一首,曲曲清新明快,令人百听不厌。
“哞……”这沉闷粗犷之声,便是我们非常喜欢的牛的声音了,它们是炒股人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者的最爱。我很愚钝,怎么费尽心力,以前也猜不透牛叫是在表示欢愉,还是发泄不满。但是现在我有了一种倾向性,我相信那不大可能是快乐的呼唤,要是高兴了才叫唤,那它为何只是偶尔才发声呀!这些大家伙的一个共性,就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倘若有一位起头鸣叫起来,便会有其他的同类接连不断地响应。你不叫,它也不叫;你叫它也叫。此起,彼伏,搞得村落里热闹非凡,真是咄咄怪事。
马嘶,驴叫,其性质应该和牛没什么差别——当然了,这是我的一种类推,也属于我的想象。要是猜想得风马牛不相及,我真诚地希望牛马驴们多多原谅,据说人类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城里人么,哪里会晓得乡间的风语,多有得罪,请牛马妒驴千万莫怪莫怪!
还有一些声音,因为不是很熟悉,便也就不好说,只好空留遗憾。这些我说得出来和说不出来的鸣响,汇聚起来组成了一部天然的悦耳演奏,愉悦着我的耳鼓,喜悦着我的心灵,给了我以笔墨难以言表的享受,真的应该感谢那些不收取任何报酬的演奏家。
音乐巨星大琴房
——旅欧印象之一
你好!这次旅欧,我们去了奥地利。它位于欧洲中部,为内陆国家,是欧洲著名的山国。阿尔卑斯山由西向东横贯全国。山地占全国面积70
%。北邻德国,南接意大利,西靠瑞士,东部依次为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我感到,一踏进奥地利的国土,就如同走进了音乐巨星的大琴房。奥地利的每个人似乎都能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海顿、莫扎特、车尔尼、舒伯特、布如克纳、施特劳斯、佛尔富、马勒、魏温加纳、贝尔格等这些生长在奥地利的伟大作曲家。
我们无缘享誉世界的音乐盛都维也纳及其金色音乐大厅。我们只去了奥地利的小城因斯布鲁克。它是一个被阿尔卑斯山环抱着的山谷城镇,人口只有13万。城中有因河缓缓流过,因而把它称为因河上的桥——因斯布鲁克。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本国东西的交通枢纽。其最大的魅力是,至今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其狭窄的小街上,哥特式风格的楼舍随处可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我站在小城中,不管从哪个方向都能看见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容颜和它底部衬托着的苍翠欲滴的树木。近处白厦、蓝房、红楼、黄舍,错落排在因河两岸。在“落日云霞赤”之际,我们漫步在因河的美丽的长桥上,欣赏着晚霞中的丽景。
我站在因河的桥头,驻足以观。我凝视着脚下潺潺流淌着的深蓝色的因河水。水中的倒影时隐时现,亦梦亦幻。那影、那山、那水、那楼、那舍、那花、那树,汇成了一幅幅画,凝成了一首首诗。但这些似乎也述不尽小城之美。于是乎,如古人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由此仿佛听到了这里的人们,在吟唱着奥地利的国歌:“啊!美丽的奥地利,多瑙河之国,阿尔卑斯山之国,森林之国,河流之国,音乐之国……”
我站在因河的桥头,洗耳聆听。似乎从那“白雪横千嶂”之巅,传来了莫扎特的《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的咏叹调歌词;传来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激昂旋律;传来了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和《美丽的磨坊少女》的温馨的天籁之音。
我站在因河桥头,思绪飞扬。似乎从那美丽的楼舍的每一扇窗子里,都传出了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的美妙歌声;都传出了《维也纳森林故事》的悠扬乐曲。好像奥地利的每一天都是新年音乐会,好像因斯布鲁克的每一日都是施特劳斯音乐节。
我站在因河桥头,充满遐想。我感到空气中悬浮着无穷无尽的音符,随便哪几个碰撞在一起,就会撞击出华美的乐章。奥地利与整个欧洲一样,都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昔日古远的辉煌。奥地利能够诞生众多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绝非偶然。他们是大师中的大师,是被作曲家欣赏的作曲家。他们是音乐星河中的巨星。
我站在因河桥头,情注因河。因河之水时而清清冷冷,涓涓细流,一碧万顷;时而奔腾澎湃,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我此时正在万壑争流之中,感慨万千。
因河之水唤起了多少奥国人的爱国情怀,打动了多少音乐家的浪漫心扉。为此,古往今来的音乐家们,留下了一串串婉柔与苍茫、延长与休止、铿锵与徐缓、凄清与哀怨、短叹与长吁、鞭挞与赞美的乐章。
然而,音乐家的生活,并非个个烂漫优雅,也有艰难坎坷。他们经常为生存拼搏,与世俗抗争,因疾病受困。
比如莫扎特。他日生于奥地利北部山城萨尔斯堡。他3岁开始学琴;6岁随父亲到各国旅游演出;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乐曲,可谓神童。他一生创作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9部交响曲、2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为数众多的各种独奏乐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还创作了大量的舞曲,仅小步舞曲即达90多首。他最大的贡献是歌剧。后人曾将莫扎特的作品搜集起来,印成了厚厚的27本《莫扎特全集》。
莫扎特不仅奠定了近代协奏曲体裁形成的基础,而且在音乐家海顿()之后,丰富了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表现力,可谓成果累累。
莫扎特很小即成名。他随父游遍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受到各地教皇和宫廷的追捧和赏识,特别是罗马教皇向14岁的莫扎特颁发了金制骑士敕令,同时赐给他金质勋章和贵族骑士封号,使他终身受益。
1782年,他写的第一部喜剧《后宫诱逃》正式上演。此时,26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修德芳教堂举行了婚礼。然而,夫妻2人都不会管家,竟成了“有钱下馆子,没钱找当铺”的恩爱夫妻。莫扎特拼命写作,写作是他的生命。即使在妻子临产之际,他也没有忘记写谱。当听到妻子临产时那一阵阵时起时伏的难忍的叫喊,他干脆拿起手稿,坐在妻子身边写起谱来。那撕心欲裂的行板乐章,还有那时起时伏的阵阵旋律,都随着妻子的呻吟,变成了莫扎特笔下的乐谱。这就是莫扎特D小调四重奏中的旋律,这就是不同凡响的音乐巨星的不同凡响的创作。
莫扎特为人忠厚善良。他常常左手接过高利贷,右手就把钱借给那些永远不会还给他钱的朋友。所以,他总是债台高筑。妻子不断怀孕,孩子夭折,家里开支大增。为了筹钱,他创作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大获成功,人们兴奋地把戒指等宝物扔到台上。可他真正得到的报酬却很有限。当欣喜若狂的观众把他们心中的偶像举到头上,唱着歌曲送回家时,谁会想到,这时的莫扎特还空着肚子,胃里咕咕乱叫呢。
由于他待人热情,忠于友情,他经常把借到的高利贷,又转手借给了他认为更需要钱的朋友。其实,这里就有根本不想还他钱的朋友。欠他钱最多的是布拉格歌剧院经理邦蒂尼。他在濒临破产之际,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炮打响,场场爆满,邦蒂尼一下子变成了大富翁。可他只给了莫扎特极少的创作费。由于莫扎特的这种性格,公然欺骗他的家伙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吃他的、用他的、花他的,还偷他的。比如一个单簧管演奏者即如此,吃完他的,还居然偷走了他的新作,出去卖掉。事后,他竟然大言不惭地说:“一个高超技艺的演奏家怎能与小偷挂上钩呢?”莫扎特还是相信了他,并为他写了一个单簧管五重奏曲。可他又再一次地偷走了莫扎特的几张当票卖掉。善良的莫扎特发现了,但并没有追究。正派、善良的莫扎特只能永远贫穷。
莫扎特的天才,在少年时代即得到宫廷的欣赏。但在青年成名之后,却遭到宫廷内部个别人的嫉妒、诬陷和排挤。然而,巨星莫扎特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关心的是五线谱中音符的位置,其他全然不顾。
就在此时,他将《费加罗的婚礼》改编成歌剧,用幽默、讽刺、轻快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反对封建和张扬民主的主题,其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社会制度,揭示了它的虚伪、没落与腐朽。
我不懂音乐。据说此剧乐曲采用了无限展开的奏鸣曲式,D大调,急板。弦乐启奏的主部第一主题,轻捷而明快,充满诙谐幽默色彩,预示即将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戏剧变化。接着,由明朗的号角性音调组成第二主题,它带有浓厚的乐观气息。而在副部主题中,带有不安定的紧张情绪。结束处又响起了明朗而乐观的乐句。最后,荡漾着欢乐而鼓舞的气氛。
优美的曲调,再加上如诗的歌词,令人难忘:
美妙的时刻将来临,倚在情人的怀抱里,
多么幸福呵,多么欢欣!
如今的心情再也不感到郁闷,
谁还能干扰我的幸福。
啊!看四周景色多迷人,
这里美好的一切都充满爱的气氛,
夜晚多幽静,
幸福时刻将来临,来吧,亲爱的!
穿过青翠的树林,来吧,来吧!
我向你奉献玫瑰花环和我的心!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罗西娜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中最后的两句是:
充满喜悦的快乐的日子,
仅仅一瞬间就消失!
然而,“充满喜悦的快乐的日子”,对莫扎特并不很多。正当他改编的歌剧《唐璜》演出胜利,他用歌声征服了布拉格人,使他与平民产生共鸣之际;正当他创作的《布拉格交响曲》成为平民创造的不朽音乐之时,他意外地收到了父亲病故的噩耗。为此,他回到了维也纳。此时,他的经济拮据,烦恼加剧。一面向人借钱,一面被人诓骗。3个儿女相继夭折,妻子生病。
莫扎特只有用创作来忘却心中的烦恼。于是,他用了8个星期写出了3部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和《朱庇特交响曲》。它们分别表现了欢乐明快、深沉有力和宏伟壮丽的三种不同风格的乐章。这被认为是纯粹音乐思维的结晶。其在配乐方面又有了明显的突破,使得定音鼓、单簧管、横笛、圆号、长号等,都有了用武之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个乐曲还流露出莫扎特的真正导师、他的父亲海顿“爸爸”的音乐笔触。这是古典交响曲中的典范。
这3部交响曲标志着莫扎特的3个重大飞跃,也为19世纪交响乐大师们气魄宏大、色彩丰富的音乐语言开创了先河。
为了生计,也为了音乐,莫扎特用德语创作了《魔笛》,一改以往采用意大利语写作歌剧的状况。这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魔笛》演出成功了。为此,莫扎特却病倒了。莫扎特用他最后的时日,写下了人类永恒的史诗——《安魂曲》。日,莫扎特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葬礼在第二天举行。隆冬的维也纳寒风凛冽,鹅毛大雪。在别人的资助下,妻子康施坦莎只能给她安排一个3等贫民式的葬礼。她痛苦欲绝,扑到莫扎特的遗体上,泪流不止。待到她哭完前往公墓时,已经找不到一个送葬的人了。他们受不了风雪的抽打,已四散离去。
莫扎特的去世,使人们感到一种深刻的痛苦。这不仅因为他仅仅生活了35个春秋,而且使人们感到他的身上具有的某种不可言传、唯他独具的本质,也随他而去了。
他死了,死得凄苦。他的墓前,没有碑文,没有花环。而他却用35年的人生在人们心中,熔铸了一个正直、善良、忠厚、奔放而苦楚的丰碑。人们没处给他献上花环。他却用一生创作的600多部音乐作品,把其中的22部歌剧当作花朵,把49部交响曲作为绿叶,把25首钢琴协奏曲和大量的舞曲视为花蕾,在人们心中编织了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莫扎特穷苦了一生。他在穷苦中写下了无数的精美乐章。他的乐章丰富了全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在上演;都能听到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在奏响。莫扎特音乐巨星永生!
还有贝多芬。在音乐殿堂上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贝多芬()。他生于德国波恩,长于奥地利维也纳。他8岁开始学习风琴、大键琴。12岁学习小提琴,并开始作曲,同时出任贵族教堂的风琴师。1787年,他在维也纳有幸见到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主题,让他即兴作曲一首。他的即兴曲,使莫扎特大为惊奇,说道:“注意!这个孩子日后将让世界震撼!”这个预言以后成为现实。正是从维也纳起,贝多芬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他拜许多音乐大家为师,博采众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维也纳的前10年,就创作出著名的《悲怆奏鸣曲》《激情的大奏鸣曲》及《月光奏鸣曲》,等等。这时他已经获得官方的许多荣誉,如果他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会生活得很惬意。他完全可以变得很有钱,而且成为欧洲人心目中的偶像。但他的内心使命并非于此,他用《第二交响曲》表现了他充满追求幸福人生的信念。这整部作品洋溢着优美的旋律,显示出巨大的内在力量,并富于幽默的气息。然而,此时的他从1798年起,就已经患有致命的耳疾。作为音乐家的他,深知耳疾对他的事业来说是毁灭性的。但是,他与命运作着顽强的抗争。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变成了他的音乐创作的力量和源泉。
从1802年起,他开始关注并设计英雄这一音乐主题。由此,标志着贝多芬年10年间“英雄时代”的崛起。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则是他所特有的,是他的坚毅精神的音乐化表现形式。其代表作就是《英雄交响曲》。这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也是交响音乐史上伟大的里程碑。
此外,他创作了歌剧《菲岱里奥》,这标志着他成为成功的歌剧作曲家。他还创作了多首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创作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时,他的耳疾已经十分严重了。1825年出版了他认为是为上帝创作的乐曲——弥撒祭曲。
年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10年。此时,他两耳全部失聪,双眼视物模糊,胃病时常发作,健康状况显著恶化,生活十分困窘。同时,也是他精神遭遇折磨的10年。但这个坚强的人,却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闻名于世的《第九交响曲》。此曲是他英雄主题的继续和发展,也可以说是他个人交响领域成就的总结。它扩大了当时交响曲演奏的规模和范围,变成了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等,共同完成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的英雄精神的颂歌。
必须写一写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会。应维也纳人们的要求,日在卡斯莱萨剧院举行了贝多芬音乐会。演出结束后,贝多芬深为感动地、极为热情地拥抱了每位演唱者。他的眼神告诉人们,在《第九交响曲》和《弥撒祭曲》演奏之后,他是多么地受感动。此时,贝多芬完全失聪,什么都听不见了。但他能从别人的眼神里观察并体会出演唱会所取得的成功。
整个演出大厅座无虚席,幕间休息时,观众使劲地鼓掌,表示对作曲家的热爱和追捧。低音歌唱家翁格夫人叙述了剧场内狂热的情景:“在演奏将完的时候,有一件事使大厅内的人为之挥泪不止:我们的音乐大师虽然坐在音乐演奏厅之中,但他却什么也听不到,甚至在他的伟大的音乐作品演奏完之后,他也没有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之声。他背对着听众,直到我将他转过身去,他才看到了听众的面部表情。他们仍在热烈的、经久不息地拍着手,表现出极大的快慰和欢乐。贝多芬的这一转身,突然使剧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也许这是一种怜悯——他因耳聋竟没有听到如此赞许的掌声。瞬间,众人的掌声又如火山爆发般再度响起,并一阵接一阵地响下去,似乎永远没有完结。”
是的,人们,全世界的人们对他的掌声“永远没有完结”。此后,由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不幸于日走完了他57岁的一生。2万多人悲伤地为自己的音乐大师送葬。维也纳交通为之阻塞,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在忧戚的哀乐声中,人们将他埋葬在明诺兰特的教堂内。
再就是舒伯特。这是奥地利的又一颗璀璨之星。舒伯特()17岁时,就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了曲,成为他第一部歌曲杰作。从此,他打开了创作灵感的大门。在短暂的创作生涯里,他给后人留下了600多首歌曲。在世界音乐史上,他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许多著名诗人,如歌德、席勒、海涅等的诗作创作了大量歌曲。从而,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力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例如,他在1815年所创作的《魔王》,就是一首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配上不同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的持续不断的马蹄疾驰声和风的呼啸声的三连音等,而创作的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这首歌曲描摹了叙事诗中父亲、儿子、魔王和叙事者4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抱着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昏迷的孩子在黑暗中的惊恐之声传遍了森林,而凶恶狡猾的魔王的幻影正引诱、威逼着孩子随他而去……其他歌曲还有《鳟鱼》《菩提树》《野玫瑰》《普罗米修斯》《迷娘之歌》《剑之歌》及《战士之歌》,等等。
他创作的主要歌曲汇集成了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族》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为重要的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是一个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仅写了两个乐章,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
他的许多作品蜚声世界,如: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他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曲风格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以抒情旋律闻名,感情自然,浑然天成。他绝妙的抒情被誉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
他还有18部歌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舒伯特还把自己的精神特性注入到室内乐中,使其成为维也纳最后一批带有舒伯特印记的古典主义作品。舒伯特以他那或婉约温存或豪放激昂的情怀;以他那或荡气回肠或穿云裂石的笔触,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杰作。他仅仅生活了31年,就匆匆离去。他的墓碑安放在贝多芬墓碑之旁。
最后是施特劳斯家族。这个音乐世家不能不提。老约翰o施特劳斯()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畔,离维也纳不远。其父亲叫弗朗茨,会拉小提琴。后来全家迁居维也纳。老约翰o施特劳斯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在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又在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还担任指挥。1828年结婚后,他自己组建了一个乐队,并为乐队写了不少乐曲。他一生写过150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他最大的功绩是与作曲家约翰夫o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因而,他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他的圆舞曲中影响最为久远、流行最为广泛的是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此部名曲是在他逝世前一年写就。他于日逝世,年仅45岁。
而他的儿子,即小约翰o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是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的这个音乐世家。世人誉其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他组成了自己的乐队,演奏自己和父亲的作品。他的作品丰富多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的森林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约计120余首。他还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120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以及几十首其他舞曲。他的圆舞曲旋律酣畅、欢快愉悦、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亲自率队访问欧洲各国,使得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欧洲。
此外,他还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我去访问的因斯布鲁克是一个音乐胜地。每年8月14日,在市议会大厅举行夏季大型音乐活动。欧洲著名的交响乐团在指挥大师的指挥下,演奏着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这就是因斯布鲁克每年一次的音乐节。
音乐是这里人们的钟爱,
音乐是这里人们的生命。
音乐是这里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音乐是这里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站在因河的桥头,
看着那片芳草萋萋、人才济济的富饶土地,
想着那些才华横溢、超凡入圣的音乐巨星,
听着那种激人奋进、鼓人奋飞的华彩乐章,
望着那里生生不息、和和向善的绿色美景。
我只能期望还有下次、下次
再走进音乐巨星的大琴房。
走出欧洲时,我感慨万千。打开回忆的闸门,我思绪奔涌。文学巨擘的大书斋、美术巨匠的大画室和音乐巨星的大琴房,纷纷向我奔涌而来。我深深地感到,历史长河的积淀,拼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各个地区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尽相同,互有长短,各有千秋。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文学、他们的美术、他们的音乐,都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相当的高度。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陈孟楣 高级工程师,沈阳市石油化工研究院前副总工程师。
北疆难忘的记忆
四十多年前,正当文化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候,我和同系女友一起离开了大学校园,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兵团刚刚开始组建,许多工作仍然是由原黑龙江农垦局来做,乘坐一天一夜的火车,我们来到佳木斯的农垦总局报到,在这里等待二次分配。一周后,一位负责分配的同志对我们说,你俩的政治条件好,就到江滨农场去吧,那里在黑龙江边上,是反修的前线。
我们又继续北上鹤岗,乘坐三个半小时卡车来到了江滨农场。这里和沈阳完全是两种景象,空旷的大地上坐落着几栋砖瓦房,这是场部机关,砖瓦房的后面是用泥和草垒起来的家属宿舍。场部的一侧有商店、招待所、学校和医院,都不大。另一侧有个农机修配厂,因为农场全部是机械化生产,要修的农机具很多,所以厂房比较大,还有粮油加工厂和汽车运输队,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都要运交国家,所以汽车也不少。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这遥远的边陲,机关的院子里贴了不少大字报,内容大都是批判场里的走资派,还有抄来的小道消息,但是气氛却显得很平静。一方面这里毕竟是边疆,消息比较闭塞,加之场部机关人员也不多。另外据说前不久一个职工因为毁坏了一枚毛主席像章成了反革命,畏罪自杀了。以后两派都比较收敛。
我最后被分配到生产队,农场有二十多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经营着大片的土地,再加上还有一些没有开垦的荒地,所以生产队之间都相距很远,互不相望。我所在的生产队离场部十多里地,经营五千多亩地,有七台拖拉机,五台收割机,还有中耕机等多种农机具,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割全部是机械化作业。我是农学院毕业的,在队里当技术员,可以大有用处。从播种量的计算,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到最后的粮食收获,帮助队长作计划,指挥田间作业。
有一年夏天,正值小麦收获季节,天下起了连阴雨,大片的麦田浸泡在水里。兵团指示(当时兵团已经组建)要
“战天斗地,颗粒归仓”,黑龙江的土地是厚厚的黑土层,雨水一泡非常松软,收割机的轮子就很容易陷入泥里,平时本来由一台链轨拖拉机牵引的收割机,现在用两台牵引还常常打悮。我作为技术员整天跋涉在泥水里,帮助机械手因地制宜地调整作业路线,脚踩进泥里能没膝盖。这里的蚊子非常多,个儿也大,还不怕人,特别是在阴雨天,落得满身,还在脸上乱飞,我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喷雾把蚊子熏走,不肯走的就用泥手驱赶,脸当然就变成“鬼脸”了。这场麦收正常情况下二十天就可以完成,结果干了两个月。
黑龙江的冬季很漫长,但是白天的时光却很短,工人们除了检修一下农机具,选好明年用的种籽,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休息,兵团组建以后,提出要“破猫冬”,全体出动,大搞积肥。黑龙江土地肥沃,连种菜都不上粪,大田播种时,只是用播种机随种子一起撒下一点化肥,“种地不上粪,全靠地有劲”。而且土地面积这么大,搞一点点农家肥,简直就是儿戏,但是上级指示,谁敢不执行。这里的冬天能达到零下四十度,猪圏、厕所的粪便冻得坚如磐石,我把镐高高地举起来,一镐下去,只刨了个白点,细小的粪渣却飞得身上、脸上都是。刨了几下,就再也举不起来了,可是头上却冒出了热汗。就这样干了一冬天,手都冻裂了,只刨了几小堆。尽管如此,心里却没有怨言,生活还是感到很高兴。
但是,这种心情没有持续多久,有一天,接到家里来信,说父亲自杀了。革命组织怀疑他在地下党期间,给日本人做事。看过之后,我几乎晕了过去在。我立即走出门外,向无人的田间走去,走得很远很远,一阵悲痛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感到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悲伤,而是怎么办。夜里,寝室已经是鼾声一片,我的两眼却睁得很大。
两天之后,我到团部(场部已改为团部)向部队首长作了汇报,得到了有关毛主席的光辉教导和党的英明政策的宽慰。但是,从此我就变成了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了,团里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我被拒之门外。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更加紧张,为了边境的安全,一些危险人员要迁往内地,我当然属于内迁对象。我把来时带来的书都捆了起来,暂时不用的衣物放进箱子里,外面只留下个旅行袋,每天都随时准备消除自身给这里带来的危险。在我等待期间,我母亲和弟弟、妹妹也从沈阳被遣送到西丰县农村。来信说他们住在大队牛棚饲养员原来住的小炕上,让我过年不要回去了。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积雪把大地封得严严的。家家的门上已经贴上了春联,我在凛冽的寒风中,踏着积雪盲然地前行。望着这茫茫的雪原,它是那样的广大,那样的纯洁。细细的雪花随着北风一缕一缕地在雪地上飘过,宛如一层层白色的面纱,我走在这里,仿佛是行走在另一个世界上,一个我所向往的世界。
刘镇, 辽宁省林业厅原副厅长。
肖淑芬的火热心肠 〔通栏〕
有人说,老干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老”是岁月淘出的金,“老”是磅礴的诗,“老”是宽阔的海,“老”意味着经验和阅历,是一种气度和境界。但也有人把老干部当作负担和累赘,当作绊脚的砖石,当作难缠的丝线,由于老干部再没有实在的权力,在特讲实惠的今天,他们躲老干部,躲得远远的,唯恐躲之不及。在不得不做服务老干部的工作时,他们内心里也总是缺少那份应有的热情。而肖淑芬却是把火热的心捧给老干部的一面旗帜。
在沈阳市北陵军队干部离退休服务管理中心老干部心中,肖淑芬的形象是那么完美,肖淑芬的事迹是那么令他们感动。难怪1989年入党的肖淑芬会获得那么多的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全国妇女五百杰”、“中国改革奖章获得者”……肖淑芬是北陵中心的主任、党委书记。而在两千余位各个时期从部队不同岗位上退下来的休干心中,肖淑芬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孝顺女儿,一个人人夸赞的勤恳的服务员。
至今,肖淑芬仍铭记着1994年她在北京出席全国双拥迎春联欢晚会前,与徐洪刚等6名英模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往事。江总书记同她握手时亲切地说:“小肖,你在拥军优属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你辛苦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为固我长城再立新功!”
肖淑芬是感动民心的好党员,好干部。她不是在一个地方做得这样好,她在所有工作过的岗位都做得那么优秀;她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做得这样好,她从工作到现在,始终做得这样好。坚持数年如一日,这才是最最不容易的呀!
从来都泼下身做事的肖淑芬,时常被别人误会。五里河干休所的老干部赵万世就曾把时任干休所管理员的肖淑芬当成了“保姆”和“钟点工”。
那是初夏的一天,赵万世见到一个漂亮女青年在他家楼下瘫痪多年的休干张宗英家打扫卫生,清除了多年的积尘,洗净了因不能自理而留下的稀便、尿液痕迹的被褥,还给张宗英洗脚、理发、剪指甲。从此,张宗英家窗明几净,井井有条,赵万世想,找保姆就得找这样能干的才行。过了几天,赵万世又看见这位女青年为双目失明的休干程振亚家送粮,送菜,搬运重物,只见她干得满头大汗,问她累不累呀,她笑呵呵回答:“叔,我不累!”赵万世想,她不像哪家的保姆,一定是个“钟点工”,谁家的活儿她都做啊。
闲暇时,见这位“钟点工”在庭院里忙碌着,拔草,剪枝,浇水,扫大院儿,她怎么啥活儿都干啊,她怎么这么勤谨啊!直到一天,赵万世和老伴买粮回来,那女青年迎上来说:“我给你们送上去吧!”说完,扛着米袋就上了楼,边走边说:“我知道你家在五楼,赵叔放心吧,错不了。”噢?她怎么知道我姓赵,还知道在五楼?一问,才明白她是新调来的管理员啊。
肖淑芬在五里河干休所一直这么干了十几年,从管理员干到所长的位置,她做的好事数都数不清,她视休干如父母。
离休干部夏继富突然高烧病危,可是送到某医院抢救,医院无床位拒收住院。家属只好电话求助于肖所长。肖淑芬闻听情况后十分焦急,也不管爱人出差不在家,扔下读小学的女儿,冒着风雪到这个医院的家属宿舍找到医院领导,终于使病人得到及时抢救。家属感激得抱着肖淑芬泣不成声。
女休干高桂芝患的是肺癌,她从患病开始,肖淑芬就跑前跑后,特别是住院后期,肖淑芬几乎把病房当成自己的家,她为高桂芝洗头,洗脚,喂水,喂饭,剪指甲……高桂芝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呼唤着:“小肖”、“小肖”,闭眼前最后一句话也还是“小肖”,说不尽的感激与留恋啊!
人心是肉长的,不是铁石打的。肖淑芬这样对待老干部,老干部也心疼她啊。老干部都担心自己的家事让她知道后为之操心,累坏了她。她多事都瞒着她。有一天,肖淑芬到休干黄秀云家看望。黄老因患脑溢血,半个身子不灵便。她问黄老有啥事需要做,黄老连说没有。肖淑芬就坐在床上,摸摸被头,又摸摸床垫子。她觉得床很硬,就问垫褥多少年没洗了。这一问就问到了黄老的心上。这个垫褥自打她生病后就一直没拆洗过。肖淑芬说:“姨呀,这得洗了。不然,对身体有影响啊!”她把垫褥拿回家进行拆洗,然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因为棉花套太厚,针行起来特别费劲,断了好几根针呢,手指也被扎了好几针,连续几天晚上都干到半夜一两点钟,到底把三床软乎乎的垫子、被子、褥子做成了,黄老感动得老泪纵横。
在北陵中心的会议室里,有一面用金丝绣的锦旗,上面写着“胜似亲人”四个大字。这是休干陈远怀去世后,他的老伴和子女送给肖淑芬的。老人病重时,肖淑芬曾多次看望。接到老人病危的电话后,她立即赶到医院,按医生的要求和吩咐忙前忙后,医生把她当成了老人的孩子。当老人抢救无效闭上双眼时,家人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不知所措。肖淑芬迅速上前,把这位刚刚离世的陈叔扶起,给他洗头洗脸,并解开衣扣,脱掉衣服为他擦洗身体。这了让老人干干净净上路,她从头到脚细细检查,发现有的脚趾缝没有擦干净,她又掰开脚趾缝,逐一擦洗干净,然后取来为老人挑选的衣服从容地给老人穿上,并和老人的亲人们一起把老人抬进棺木,送到殡仪馆。这一切安排妥当后,又返回来陪伴陈远怀的老伴儿,直至凌晨六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许多休干因孩子不在身边,生活不便都找了保姆。肖淑芬在家访中发现有的保姆做出的饭菜休干不爱吃,有的不晓得如何帮助休干服药,突然病倒了怎样处理。肖淑芬便让服务科举办讲座,教会这些保姆和家属如何为老同志买菜、做饭、服药,怎样护理病人,怎样应对突然情况。人们说,怎么我们心里想的事,小肖就知道呢?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办时,她就给办了呢?
有一回,肖淑芬见中心走廊里排出了长队,一问才知是休干来报销医疗费收据。她眉头一皱,怎么能让老首长排队!?下一回再报销医药费时,就改成了休干集体活动时,工作人员到休干座位上去办理了。
肖淑芬就是这样细心,这样热情,这样负责任。她心系着休干,休干也心向着她。强将手上无弱兵。在她的旗下,干休所人尽其才,霞光耀眼,老干部合唱、舞蹈、书画、摄影、太极、理论、球类、钓鱼、法律、健康……各类协会纷纷成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那真的可称作是热火朝天啊!
晚霞,红彤彤的晚霞,辉映着肖淑芬灿烂的笑容!
辽 西 之 翼〔通栏〕
朱姝,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鸭绿江》《芒种》《中国散文家》《西南作家文学》《辽西文学》等刊物。多次获奖,散文《凤凰爱》收录《2011年优秀散文作品集》。
“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天空。”
每当读到泰戈尔的诗句我会想起父亲深邃的眼睛,还有辽西那一片天。八百里辽西,飞临我的梦里,让我分不清哪是父亲的眼睛,哪是辽西的天空。那是一片风停下来,鸟都不会停下来一脉辽阔的苍凉之地。这样的天空会有灵魂吗?如果有,我相信“啾啾”的千啼百转定是鸟儿送给大山的神谕之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笔下博击长空的“鹏”,可是辽西的鸟?从飞鸟的高度看辽西,辽西更像一只大鸟。
山,从四方八面聚拢,努鲁儿虎山北面的大黑山不大,带着一脉的苍凉滚涌而至;南面的小黑山不小,苍苍莽莽中收拢阵脚。山在辽西留下了固执的脚步,鸟也收起了冰凉的翅膀。仔细明辨着鸟儿的鸣唱,我听见了泰戈尔诗里的翠鸟还有佛教祈福禳灾的加鲁达神鸟的妙音,这里是鸟儿在天堂。
“有了鸟,山有了形,水也有了灵,人就有了魂,家也就有了韵,”父亲经常这么说。你听,三道河沉睡了一冬的冰凌被第一声鸟鸣惊醒,神魂颠倒地跟着鸟一起走进春天;七道岭的白杨也听到了,羞涩地泛出浅浅的绿色笑窝。春天是在鸟的声声鸣叫中一点一点化开的。全村人欢马叫,鸟更是忙碌。树桠上“杜鹃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田垅里燕子低飞捉虫;沙褚上八哥、山雀将翱将翔,或专心觅食,或抬头冥想,婉转鸣唱彼于高岗。看山时候听鸟,听鸟时观山,人呢,傻呆呆地站那儿的就是我。父亲爱鸟也养鸟,他是鸟儿的一片天空,他从不把鸟关在笼里子。母亲刚刚贴好大饼子,他掰碎了喂鸟,洒在树下,一地金黄。鸟见了父亲“扑啦啦”飞去来,小山雀落在他头上,红嘴鸟站在他肩头眉飞色舞地唱,父亲眉宇间很难掩饰住喜悦。父亲呵护鸟,他跟鸟说话。“布谷,布谷,赶快种谷”、“斑鸠咕咕,该种秫秫”、“黄鹂来了拔蒜台,黄鹂走了出红薯”“大雁来,种小麦。”-----父亲按鸟儿的说的播种、间苗、施肥、收割,我家的谷子、高梁、大豆总是比别人家长的壮实。村里人奇怪父亲怎么知道老天爷的秘密,父亲自豪地说:问鸟去。
我发现村里人的生活离不开鸟,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死之交。“辽西雨水贵如油,十年九旱,一年草短树矮地皮湿。”这顺口溜鸟都知道。龟裂干涸的土地像人们张着饥饿的嘴。传说中辽西的鸟把山川当骨胳,河流作血脉,能行云布雨,千万只鸟的灵魂聚集化作雨滋润万物。山里人敬重鸟,就像敬土地、敬大山一样。鸟主宰着他们的命运。
每年一开春,父亲就山前沟后到处转悠,东瞧瞧,西看看,走了大半天傍晚才归家。父亲带着一脸孩子般的兴奋告诉我们:鸟儿在高处筑巢了,没在低洼处的河套筑巢,今年一定多雨水。在父亲看来一年里风的急缓,河水的消涨,高粱玉米的收成,甚至大豆颗粒的饱满都跟鸟有关,就全托付给了鸟。父亲指着村口的大槐树说:画眉藏进窝,雨水就来到。父亲根据鸟的行踪,推断雨的情景,那是鸟与父亲的默契。说着说着,雨点均匀而有力地落下了。平时里父亲是不喝酒的,这时的父亲喜欢喝酒,一声鸟叫一口酒。小鸟的眼神盈盈亦如一汪碧水,一蹦一跳地站在父亲的碗、盘子沿上,欢快地啄着吃食。父亲吃什么,鸟就跟着他吃什么,他惯着鸟儿。清亮的雨丝,玲珑的鸟鸣,绸缎般的绿色漫溢。“草长鸢飞四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时的小村湿润得像一朵莲,柔软得化成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般的雨意风物是鸟儿营造的。这样的雨夜,真该好好作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鸟。父亲不说话,他心痛这些鸟,他知道是死了的鸟的灵魂化成点亮乡村、滋润大地的雨。这是鸟的宿命,又何尝不是父亲对土地的宿命?
村子地少,“七山一水二分田”,父亲只能自己上山开荒。站在村口大槐树下,我看得见山顶上父亲挥汗如雨身影,即便是站在两座不同山顶的人近的可以对话,走路也要走上大半天。我学鸟叫,希望父亲能听到,像鸟那样陪在父亲身边。黄色的颈、灰色尾巴的知更鸟总是第一个在黎明前报晓,叫醒父亲下地干活,又最后唱着小夜曲陪父亲回家。那时每晚我都在村口盼知更鸟叫,鸟一叫父亲就快回来了。我固执地认为舒伯特的小夜曲不是写爱,是写夜写鸟写父亲的。夜色里,翅膀下,父亲一身尘土一脸泥,扛着锄头从如水的月光中走来,知更鸟轻声啼唱着小夜曲,一个孩子向父亲跑去------这样的情景就被定格在记忆里挥之不去。“因为你的照彻,我的黑夜成了白天。”鸟是神明,是佛的花,是父亲笑着的痛,是大山千年万年等待飞翔结的果,鸟知道大地上最疼痛的往事。
生命里总有许多物象让我们思索,喧嚣的、简素的、繁复的,有一种震撼穿越1.5亿年的时间直抵心灵,最精彩的一页便是坚忍者对生与死的解读。辽西中生代白垩纪岩层的化石重溯了鸟儿悲壮的进化历程,看到了鸟儿最灿烂的生命轨迹被毁坏又涅磐永生的生命哲理。人类无法想像1.5亿年前的辽西,曾是云影波光,草木葱茏的盎然景象。历经无数次强烈地震、剧烈的火山暴发、猛烈的地壳撞击、奔涌的岩溶喷发,灾难不置一词地让一切归于寂静,鸟儿连同时间瞬间变成了石头。我轻轻地捧起一块灰色的页岩化石,上面完整地保存了鸟类的鼻祖中华神洲鸟的骨胳。它无声地睁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尾巴、丰满的羽翼,振翅欲飞的样子,抚摸它的一刹那我感觉了它有疼痛。诗人叶芝说:疼过与爱过,就有了无怨的时光,这样的时光里我们有了灵魂,即便是一再地别离。你不会想到它是由恐龙向鸟类进化的最好、真正意义上具有飞行能力的鸟,世界上第一只鸟就是从辽西起飞。是大山给了鸟飞翔的张力,对辽西的热爱给了鸟化魂为雨的果敢,生生死死何以足惜?原来,飞翔的终极目标是爱吧。
父亲或许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但他熟悉鸟的每一条路。每年8月正是高粱火红、玉米金黄时,也到了鸟迁徙的时节。白色强健的雪鹅、美丽的丹顶鹤、鸿雁排成一字型、人字型带着旷世的情怀尽情飞舞。万壑云奔,百鸟齐鸣。踯躅仰止处,生命如此浩大与律动,连时间在辽西都停住了脚步,时间的脚步也变得虚无了。在这里人与自然相生相依,我相信,我在天堂。
飞鸟们从西伯利亚的冻土带飞向南方温暖的故乡。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击,和自己、大自然。我听到大鸟的翅膀尖锐地划破气流,看见鸟抖动美丽的羽毛在暴雨中搏击的身影。一只小雁掉了队,扑扇着翅膀就落在我身旁,小雁嘴角流着血,它抬起的一只脚不停地颤抖着。我为小雁捏了把汗。小雁试图重新起飞,几次都失败了,一只母雁久久深情地盘旋在半空,默默地鼓励。小雁终于脚尖着地,勇敢地挥动翅膀再次腾空飞起。这是一次血脉贲张隐藏着巨大痛楚的飞翔。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有的鸟飞翔中折断了翅膀,永远无法回到故乡;一只天鹅飞行途中死去,另一只守在身旁,不吃也不喝,哀鸣中一同死去,父亲为受伤的鸟儿包扎着伤口。鸟的飞翔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我终于找到了父亲辛苦劳作的答案。飞鸟是对天空的承诺,父亲是对贫瘠土地的承诺,天上的路,地上的路,都是艰难的路,又有什么不同?
当我对父亲说我要走出大山闯自己的路时,父亲的苍老无力地跌落在黄昏里,大山和鸟也一定还记得我的报怨:贫穷、落后。新乐遗址坐落在沈阳北部的高坡上,它的发现将北方文明上溯到了7200年,这儿恰好离我家步行不到十分钟。氏族部落中有件极具考古价值的珍品,一只精巧生动的木雕炭化太阳鸟,是部落的图腾,也是精神指向。大鸟嘴微微前倾,昂首凝神,像是沉思又似奇诡冥想。是远古先民对生命、自由、太阳的崇拜。丰满的羽毛、动人的神情让我一眼认定这是只辽西鸟。正当部落创造了蜚然的新石器时代北方文明时,文明却突然中断了。他们长途跋涉,一路从容向西,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消失在苍苍茫茫的山峦里,所有的文字和典籍里从此找不到蛛丝马迹。历史学家百思不解,我想他们一定是率性所为,本性使然,去寻找生命中一双真正高飞的翅膀。他们的放弃看似轻且浅,却折射出对生命所承担的苍凉之爱,与鸟的心思同出一辄。
我很难掩饰对辽西回归式的情结,其实我就不曾与那里分开。鸟儿牵动我的心,飞鸟是大自然之心,它们独守八百里辽西,目送我离开村子。多年后我又回到了出发地,我相信这是宿命,鸟儿们早就知道,就是不愿伤及我的心罢了。
恍然间我看见鸟儿们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五百年集香木自焚,背负所有的忿恨、悲伤、期许、执着、连同自己,纵身跳入熊熊烈火中,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不再死。”
五百年的轮回,五百年的修练。鸟的飞翔让天更阔,山更高,让情更长。
〔通栏〕徽派庭院:景仿瀛壶,天然图画
辽宁开原人,大专学历。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民俗协会理事,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理事。1998年6月—2002年4月在羊城晚报集团、人民日报华南分社、中国建设报、新华社《人居》杂志广东站任职记者/编辑;2002年4月—2010年2月就职于保利地产集团保利地产代理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武汉分公司和沈阳分公司经理、总经理;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为中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运营中心副总经理;2012年3月为新浪乐居沈阳地区副总经理。近年有:《32家房客》、《幸福,在这里蔓延》、《世相浮雕》、《一片冰心》、《雪事·乡情》、《陪你一起看草原》、《筑梦海南》等作品公开出版发行。有400多篇各类文章散见全国各地报刊和图书选本。
生活长河中,总是新的经历冲刷着旧的记忆,这样,有些过去便被慢慢地隐藏起来,有些则成为人们的口头故事或他人诗行里的传奇。
从业地产多年,回头张望,隐隐青山,悠悠流水,哪些经历和故事没有被我隐藏,哪一处是我心头的最爱,哪一处是我灵魂里的疼痛?慢慢思索,在所有被时光过滤后的记忆深处,有一宗东西留给我的记忆深刻,就是那粉墙黛瓦,梅竹相连,舟桥交映得徽派民居,还有那个雪貌花颜、情趣无限,叫做庭院的物事。低头时,眼前便是那丛丛畦畦摇曳的花草,根根扇扇精巧的画栋雕栏,曲曲折折费猜的亭廊,四水归堂连厅的天井……这一切的一切,在咋暖还寒或细雨轻飘的日子里,淡雅成一幅幅水墨画的模样。
我知道,在中国古人的认识中,庭院既有生命、也是最享受的建筑空间。
第一次进入徽派建筑世界时,我曾被一堵堵有着飞檐翘角的粉墙,一垄垄一片片青灰色的小瓦,一幢幢个性独特、养眼怡心的徽派民居震撼的热血贲张,激情四溢。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有迷人的画意,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既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一一不由自主就生出这样的问话:世间还有这样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建筑?
后来见得多了,我便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幽雅小巷,进入几处人家庭院,去体会那种由恬淡进入醇浓的飘逸之感。越是这样,越觉得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我,催促我不停地去走去观看去品味,去满足我的目不暇接。
我去过的几家宅院都辟有天井。天井的四周有着矩形回廊,是进入各居住单间的通道。天井青石铺地,雅致清洁,下设下水道,快捷排放雨水和生活污水。廊柱间的栏板上则摆满花盆,花草沐浴着天井透下的阳光,把花草紫云得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既为肃穆清寂的内室增辉添彩,生趣盎然,净化空气,美化居家环境,又使得内室光明灿亮,透气通风,梅雨季节家具器什也不会发霉腐烂。
我曾经做过比较,徽派建筑的天井,与传统意义上的天井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更多地承担了院落的作用:空间布局与正厅紧密相连,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间界定完全打破。人在正厅坐,室外的阴晴雨雪尽收眼底。而室内与室外也无明显界定,人在享受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同时,与自然油然相结合,使自然中的景色、气氛成为室内的一部分,气候变化与建筑的空间变化合二为一,自然而眼底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当年初赏徽派庭院,疑窦重重,进入家家庭院,宛如进入迷宫,出了这门,进入那庭,掠花而过,穿溪而走,许久竟不知身在何处。对于门扇窗棂上那些犹若锦帛描红一般的镂刻浮雕,想当然地认为不过是人为点缀的烂俗涂鸦,值不得留连细赏。直到后来我读了许多有关徽派庭院的文章,了解到那么多有名无名雕刻者的努力,我才知道,我以前的想法过于肤浅,设想若没有一种对生活对文明的深深追求与挚爱,怎能忍一生的寂默,辛劳、安然、散淡、倾尽心血地用刻刀用心血去展现古今那些溢满人性的美的故事和图画?为了实现这个追求,他们拼却一生的力气,从不担心生命哪天戛然而止。
今天的我,只能从平面的标本和简单的资料中,来了解和接近它,在它身上,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一种熟悉的气息,它不是身体里发出来的味道,也不是因为太频繁地与它的接触相见而生出的熟稔,这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熟悉,若我此刻,坐在屋子里,远离那些自己曾无比向往的场合,远离那些可以使我感动无比的建筑,安静地藏在一个小地方,一页页翻看刊载着这些宛若史诗般的画册,心里并没有动荡或者为如此的选择而后悔莫及。
出于好奇,也出于喜爱,我曾经努力查究某些徽派建筑宅内不设宽敞庭院而设狭窄天井的理由,我查到的说法有:由于“徽州地窄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青壮男人习惯性出外经商,务农者农闲时也常外出打工,在家时很少。家中仅剩老少妇孺,为防盗、防火计,民宅多以高墙封闭,很少开窗或只在楼上开尺宽瞭望小窗,采光通风只能内设天井维系。
我仔细观察过几座天井,发现天井的布局多呈长方形,端线伸到两侧卧室的窗前。这种天井的采光效果与北京四合院天井不同。北京天井面积大、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而徽派天井则是厅堂空间的扩充,厅堂向天井一面不设门,只有太师壁处才能望到一点点天空而“晨淋朝霞,夜观星斗”。由于宅内上下厅及连廊都围天井布局,其坡面屋顶的雨水都向内流入天井明塘,俗称“四水归堂(塘)”,徽商谓之“聚财气”,意为肥水不外流。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几个,最多达24个、36个,以满足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我也观察到庭院与天井的不同。
庭院与天井是两个不同形式的空间图型,构成不同性质的概念。庭院与天井最明显的的区别在于尺度不同,“百尺为形”;用地也不求规则,布局较灵活,其位置可在屋前或屋后,亦可在屋之两旁。天井则受四维居室过厅的制约,规模较小。两者之间的第二个区别是:空间性质不同。庭院空间是室外开敞空间,作为室外露天活动场所;天井是室内空间的组成部分,天井与明堂、廊庑组合为一体,是一个没有具象界面的泛空间。其三,庭院虽然砌有围墙围合封闭,却能通过围墙景洞、漏窗来借景、对景,构成灵活向外延伸空间;天井则分为井口、井身和井底三部分,井口和井底是有形的实在,井身则不可视,是无形的虚空。人在厅堂之内,只能心系浩渺宽广的宇宙时空,通过天井实现与天地宇宙的合二为一。
人类对于居住的完美追求,无时不在。即便外在或自身能力条件不具备,也阻挡不住人们对于宜居、美居的追求。徽派院落和天井的建筑,处处体现着美丽的想象,都可博我几声赞叹,几番心潮。
许多年前,我出差到无锡,所住宾馆临山而居,正式暮春时节,柳絮飞扬,桃花落尽,有成群的彩蝶贴着我的窗棱低低地在树丛间舞蹈,它们跟柳絮落花们掺在一起,看久了,你便分不清眼前是花是蝶,都是飞舞的精灵,给生命点缀着亮色。
自古以来,徽州人家的庭园内,几乎皆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栽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安置漏窗,可谓巧夺天工,充满情调,把院落点缀得十分对称、和谐。即便一般人家,摆设、格调也大同小异,无非质地、档次稍微差些而已。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逾越了平民与士大夫阶层鸿沟的文化诉求,是弥漫在整个徽州地区的追慕文雅、注重教化的风尚。从堂屋到庭院,徽州民居这样的陈设、装饰,自然而然地反映着主人的品位与修养。
“有堂皆设井,无窗不雕花”。这里所说的“井”,指的就是天井,而“雕花”则是指徽州民居内无所不在的“砖、木、石三雕艺术”。人进居室,目之所见,尽是一些精美无比的砖、木、石雕构件。木雕的种类很多,有线雕、浮雕、透雕、圆雕、阴雕、嵌雕等做法。石料质地坚硬耐磨,防水防潮,多作为建筑中需防潮湿和需受力处的构件,如门槛、柱础、栏杆、台阶等,这些地方往往是石雕装饰的重点部位,像抱鼓石常见有浅浮雕图案,而呈现方形、圆形、树叶形等形式的花窗,多由整块的石料雕琢、镂刻而成。一般而言,砖雕比石雕更为经济、省工,它多用于民居的门楼、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在技法上与木雕、石雕类似。
徽派民族为什么如此喜欢雕镂?我曾为此做过仔细考证,原来,徽商有了钱之后,遵循“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的古训,要极尽心思地在泛泛生活中体现出个人的经济实力,以博得乡邻的夸赞,羡慕,从而得以光宗耀祖。但房子建筑受建材与官律规格限制,不能逾越,唯有搞雕刻,在门楼上雕砖,在房子上雕木,在四周围墙上雕石,如此一来,工时与材料的投入加多,宅子的价值得以水涨船高。
此外,徽商好儒,相互之间难免没有比拼,加之新安画派、徽州版画、金石、徽剧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徽州古民居的雕刻装饰精彩绝伦,无论构图、雕技,还是形象的创造,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堪称绝活。
我曾细心地比较过徽派民居的门窗柱梁上的木雕,一户之内少有雷同,可见其用心之细,技巧娴熟。三雕上面的图案有鸟有兽,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有人有神,有写实具象,有写意变形抽象,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这些三雕艺术,既是主人生活追求的写照,浓郁地方色彩的展现,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反映,也是强烈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景仿瀛壶,天然图画”。总体来说,徽州庭院给我的体会是:形式不同于北方,少见开敞宽大,多以小巧玲珑,幽雅自然,出奇制胜,并借得群体作用扩大自身存在而存在。它不拘形式地融个体于群体之中,因意立筑,并通过院墙的景洞花窗,使内外相汲,引庭外风光入室,构成一幅幅“桃花似火喷墙外,翠绿竹荫借东家”、“四面春光入,无处不花香”的美妙庭院景致。
相对外部环境,徽派的每一座庭院又都是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住其内,世代相继为生,必须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徽派庭院这种在一方天井,半壁隙地之处,以几株兰草,三两梅枝,尽得人间春色的设计技巧,堪值各地学习借鉴。
此外,徽派庭院的设计,处处都有着隐忍的内涵,很有一点禅的意味。我虽然与佛家隔行,不参禅,也不懂禅,在生活中粗枝大叶,但是,徽派庭院的恬淡和隐忍,让我似乎看见那些徽派建筑的主人和师匠,一个个宛似天生的智者,在这个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红尘里,用简单朴实的外表,遮蔽了不该张扬的炫耀,使得徽派庭院得以朴实个性地立于尘世间,传统而长久。
人到老年时,心境情怀大都喜欢回忆,尤其喜欢回忆生命中绕不开的“爱”字。
我与艾维仁中将的话题,就是从这个“爱”字开始的。
爱的岁月是可以记忆永在的。将军记忆中最初的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游公会名字叫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