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如何报销医疗费费总额校验失败,社保如何报销医疗费费总额与农合系统计算总额相差超过2元!

扫码享特权
立返现金红包 更有每日抽奖
赢各种好礼
在公众号内下单
购买790元商虎通尝鲜版可返现金红包58元
购买2588元商虎通钜惠版可返现金红包88元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千万元数据丢失 腾讯云“丢数据”拷问云安全
来源 : 国际金融报
&  千万元数据丢失 腾讯云&丢数据&拷问云安全
  不得不说,企业上云已是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意识到上云的重要性,从而选择合适自己的上云服务商。但就在近期,腾讯云因操作系统云盘发生故障致使用户数据清零暴露出的数据安全问题,正在引发企业对于上云安全性的担忧。
  近日,腾讯云用户北京清博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所属&前沿数控&向腾讯云提出千万元的索赔要求,因其平台的操作系统云盘受所在物理硬盘固件版本bug导致的磁盘静默错误(写入数据和读取出来的不一致)影响,文件系统元数据损坏。然而,腾讯云认为事故原因在于操作系统云盘发生故障,提出的仅是&赔偿+补偿&总金额达十几万元的解决方案。
  其后,由于赔偿金额意见不一,双方都表示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解得知,目前,腾讯云和用户之间已经达成和解。但从这次故障的背后,有两个问题依然没解决:第一是从腾讯云的角度,三份备份全部消失匪夷所思;第二是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在几乎所有数据都在云端的情况下,云安全问题跃然纸上。
  千万元数据丢失
  这或许只是腾讯云的一起用户事故,但对于&前沿数控&而言更似一场&灾难&。
  8月5日晚间,&前沿数控技术新媒体&在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公众平台上发布文章《腾讯云到底安不安全?为什么数据丢了不能恢复?&&腾讯云给一家创业公司带来的灾难!》,自述腾讯云硬盘故障导致其公司平台数据全部丢失。
  &前沿数控&是一家于2014年从微信公众号起家的创业公司,定位于数控、模具、机械行业,2016年获得投资后,该公司转型为打造行业的一站式平台,开发了包括网站、H5、小程序产品等。
  文章显示,该公司选用腾讯云服务器是为应对迅速增加的流量趋势以及安全可靠的需求。自称是&前沿数控&创始人以及接口人的伍先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当时本来是想选择阿里云的,但后来想到有一项短信验证业务在腾讯云办的,一起做便于管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操作,竟让这家公司在数据丢失后一无所有。
  7月20日晚间,&前沿数据&公司的网站、小程序、H5突然无法打开,且无法登陆云服务器,在向腾讯云后台发起求助后,腾讯云迅速给出了答复:北京三区部分云硬盘出现故障,正在紧急恢复中。
  之后的两天内,腾讯云处理投诉的负责人向&前沿数控&表示,由于腾讯云硬盘发生的故障导致数据丢失,且几乎没有希望恢复数据,想听取要求赔偿的意见。
  不过,&前沿数控&的第一需求并非赔偿,而是希望腾讯云尽全力恢复数据。一天后,上述负责人告知&前沿数据&,数据100%找不回来了。
  &前沿数据&在文章中称,这次事故导致公司近千万元级的平台数据全部丢失,包括经过长期推广导流积累起来的精准注册用户以及内容数据,一瞬间一家创业公司被摧毁了&&
  因运维人员违规操作
  事故发生后,&前沿数控&还咨询了IT行业专业人士,得到的回应是,腾讯云应该有容灾机制和数据完整性验证,以保证数据可恢复,即使全部损坏,只要硬盘没有物理毁灭也能恢复出数据。
  腾讯云官网也显示,CVM(云服务器)搭载的云硬盘提供三副本存储策略,保证了数据在任一副本出现故障时快速进行迁移和恢复。
  因此,对于平台数据以及备份完全消失,且无法恢复,伍先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难以置信。
  那么,云硬盘上的数据以及三份备份全部消失,且无法恢复的可能性有多少?
  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三套备份同时消失的几率非常小,如若是一般的文件删除或丢失,数据是有可能恢复的,如若是物理硬件损坏,数据就非常难以恢复。
  8月7日,腾讯云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此次故障的技术复盘。复盘发现,该故障缘起于因磁盘静默错误导致的单副本数据错误,再加上数据迁移过程中的两次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云盘的三副本安全机制失效,并最终导致客户数据完整性受损。
  事故源自磁盘静默错误导致的单副本数据错误。如果事故就到此,备份不发生意外,数据还是有可能恢复的。但据腾讯云的故障过程复盘,其运维人员在数据搬迁过程中进行了两项违规操作:
  第一是正常数据搬迁流程默认开启数据校验,开启之后可以有效发现并规避源端数据异常,保障搬迁数据正确性,但是运维人员为了加速完成搬迁任务,违规关闭了数据校验。
  第二是正常数据搬迁完成之后,源仓库数据应保留24小时,用于搬迁异常情况下的数据恢复,但是运维人员为了尽快降低仓库使用率,违规对源仓库进行了数据回收。
  运维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异常数据扩散至三副本,进而导致客户数据完整性受损。
  赔偿意见之争
  在确认数据无法恢复后,双方在赔偿金额的诉求上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腾讯云给出了&赔偿+补偿&总金额为136469元的解决方案。赔偿部分为&前沿数控&自2017年12月开户至今产生的实际消耗为3569元,腾讯云按赔偿条款中的上限现金全额返还;补偿部分为132900元现金或云资源的额外补偿。
  《腾讯云服务协议》中关于违约服务补偿责任的内容显示,腾讯云公司的补偿责任总额不超过腾讯云公司就违约服务向客户收取的当次服务费用总额。
  &其实,腾讯云这件事大家都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尽管它(腾讯云)说是一个极端小概率的事件,但确实是个低级失误。&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认为,做云计算的公司,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存储安全。把用户的数据弄丢,这对任何企业来讲都是非常严重的失误,并非腾讯云所说的赔十几万元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前沿数控&对于腾讯云的所谓解决方案也并不买账,其很快提出的赔偿金额为1101.6万元,双方提出的赔偿金额相差近81倍。
  7月27日,&前沿数控&向腾讯云发送了文件《前沿数控技术平台损失预估》,包括前沿数控技术产品线发展及相关情况、丢失的数据、给前沿数控技术平台带来的影响、平台损失价值评估。
  至于上述文件,伍先生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向记者提供。他表示,1101.6万元是结合用户数、内容数以及成本计算得出。
  那么,《腾讯云服务协议》的条款在法律层面是否有效?赔偿金额应该如何制定?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若合同有明确的违约条款,则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赔偿方式进行赔偿。但如果合同约定的赔偿额度与客户的实际经济损失差距过大,可以依据实际损失额主张权利,而在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主张方面,&前沿数控&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不过,双方的声明中还有另一个矛盾值得注意。腾讯云曾于8月6日的声明中提到,在双方的沟通中,&前沿数控&还提出希望以&获得腾讯投资&、&腾讯官方引流&等方式得到补偿。
  随后,&前沿数据&发布严正声明称,&前沿数控平台与腾讯云的沟通既不是为了索赔,也不是为了获得腾讯投资、导流,更不希望对腾讯云产生诽谤&&是腾讯云工作人员在表达数据恢复不了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希望利用腾讯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我们恢复平台的运营、恢复流量。&
  关于上述矛盾,《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腾讯云方面并未得到任何回应,而伍先生则向记者表示,与腾讯云沟通的整个过程都有录音。
  此外,伍先生还主动向记者透露,&发送所有文件前都在腾讯的处理群里让他们确认过。&
  意外的是,8月8日,当记者再次翻看&前沿数控技术新媒体&微博时发现,其&指控&腾讯云的三条微博已经删除,该公司在今日头条发布的文章也已经删除,腾讯云的官方微博上也看不到其于8月6日发布的相关声明。
  随后,记者询问伍先生事件是否有了新的进展,伍先生回应:&我们与腾讯云还是希望可以尽快恢复前沿数控平台业务运营,因此已协商制定出双方认可的业务解决方案。&
  不过,伍先生并未向记者透露业务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随后记者试图向腾讯云求证,腾讯云直至记者截稿也未给出回复。
  对于双方能够短时间内达成和解,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并不感到意外。他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不管法院会判腾讯云赔偿多少,这个事情对腾讯云的声誉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不做本地备份有责任?
  此次事件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一个质疑:为何&前沿数控&自己没有进行数据本地备份?但&前沿数控&此前也搬出了腾讯云的宣传文案:&云服务器声称99.9999999%的数据可靠性,搭载了云硬盘提供三副本存储策略,也就是说只要把数据放在腾讯云上,只有十亿分之一出现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另外还对数据提供了3个备份&。
  腾讯云在8月6日的声明中曾提到:&基于云计算特性,为了杜绝概率极低的意外事故发生,我们在做好云平台数据备份保障外,也按照行业惯例在相关协议中提醒用户对自身重要数据,尤其是客户信息、程序代码、网页素材等进行数据本地备份。遗憾的是,在这次故障中,&前沿数控&也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本地备份数据可以用来恢复业务。&
  伍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向记者表示,网站上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备份动态数据与拷贝固定文件是不一样的。
  在李建华看来,&前沿数据&所给出的理由并不成立,无论是静态数据还是动态数据,都有方法进行本地备份。&&前沿数控&不能把服务的责任全部转嫁到腾讯云上,这家公司本身在数据安全保护上有一定的漏洞。&
  对此,伍先生则给出了这样的说法:&因为我们是创业公司,还没有做到那么完美。&
  在马继华看来,云计算的确给很多初创公司降低了成本,不过成本虽然降低了,但风险确实也同样存在。
  &我觉得腾讯云这方面的技术可能还不够成熟,毕竟腾讯云的客户并不是很多,这会对腾讯云的品牌形成一定影响。创业公司不一定能承担购买全部云设备的成本,核心数据确实有必要不能全部放在公有云上。&互联网经济杂志主编向坤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公有云有备份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碰到一些数据并发数量太大的时候,即使很成熟的云服务也遇到过宕机的情况。云安全未来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个围绕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会使得细分的云安全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没有绝对安全
  可以说,自云计算的概念产生以来,各类与云相关的服务纷纷涌现,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云安全问题的关注。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面向公众服务的公有云还是主要面向企业的行业(私有)云,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目前各个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以及安全厂商所提的云安全解决方案,大多根据自己企业对云平台安全的理解,结合本企业专长,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安全。然而,对于用户来说云平台是一个整体,需要构建云平台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
  在朱悦看来,尽管私有云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更高,但由于相对公有云而言相似的服务更加昂贵,初创企业在考虑运行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往往更倾向于公有云。
  朱悦认为,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对于特定核心数据的备份是必要的。&未来云服务,尤其是公有云会变得更为标准化。中国在个人数据和云计算数据安全领域的立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主要从数据处理合法、用户权利、数据安全和披露等方面对数据保护提出了要求。而参考美国标准 TIA-942《数据中心的通信基础设施标准》从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分为四个等级,用户根据需求选择相对应的云服务,在出现故障按标准化的渠道选择应对方案。&
  那么,公有云是否也要数据灾备呢?
  朱悦对此解释称,灾备是指容灾和备份,是指通过建立多套相同的IT系统互相监视切换或者通过异地备份的方式来增加数据的安全性。通常来说,任何形式的云服务都应有相应的灾备来增加数据安全性。中国公有云目前的灾备仍在发展当中,还没有形成相应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灾备评级,以至于企业在选择公有云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可比的安全性标准。而同时,企业在选择公有云的时候常常处于一个经济效率和弹性需求的考虑,而对于数据安全意识并不强。在公有云被大量运用和数据损失案例频出后,对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势必增加,从而反向从企业需求方催生云服务的灾备市场。
  按照朱悦的说法,当前的国内公有云市场呈现出四大阵营,以阿里云、腾讯云和百度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阵营;以华为云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厂商阵营;与微软Windows Azure结盟国内运营的世纪互联等国外厂商阵营;最后就是中国电信(港股00728)、中国联通(5.390, 0.00, 0.00%)(港股00762)和中国移动(港股00941)所组成的运营商阵营。在市场份额占比当中,阿里云约占市场超过40%的市场份额,紧随阿里云之后的云厂商有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等。
  &目前中国公有云市场玩家各有特色,例如阿里云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解决阿里巴巴、淘宝平台商家的需求,而紫光集团旗下的新华三,是企业级市场的巨头玩家,在政务、国企、行业等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积淀。不过,由于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一些中部玩家如金山云、Ucloud、青云QingCloud等,主要是先在游戏云、视频云、金融云等领域建立优势、形成口碑,然后再向其他领域横向拓展,它们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未来的市场格局仍然充满变数。&朱悦如是表示。
&  爱奇艺优酷腾讯与多家影视公司共同抵制天价片酬
  证券时报记者 康殷
  被诟病已久的演员天价片酬问题,有望获得解决。继8月11日三大平台携手六大影视公司联合声明&&单个演员最高片酬不超过5000万元后,8月12日以华谊兄弟(5.790, -0.05, -0.86%)为会长单位,汇集了博纳影视、横店影视(27.610, -0.55, -1.95%)、乐视花儿影视、唐德影视(8.910, -0.09,-1.00%)等400余家影视企业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也发表了《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影视精品创作&的倡议》遏制天价片酬。
  两份《倡议》都号召全行业一同遏制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共同规范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影视行业创作精品化。随着华谊兄弟的加入,目前针对天价片酬发声的影视公司已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华谊唐德加入遏制行列
  继4月份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倡议抵制高片酬现象后,8月11日上午,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三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华策影视(9.350, 0.02, 0.21%)、柠萌影业、慈文传媒(12.910,-0.20, -1.53%)、耀客传媒、新丽传媒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布《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简称&联合声明&)。
  声明中称,即日起将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限额制度: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联合声明首次明确了演员的最高片酬限额,即三家视频网站和六大影视制作公司采购或制作的所有影视剧,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此外,声明还指出,将共同抵制艺人&天价&片酬现象,抵制偷逃税、&阴阳合同&等违法行为。
  时隔一天,有400多家影视企业加盟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也加入遏制天价片酬的行列。
  8月12日,以华谊兄弟为会长单位,汇集了博纳影视、横店影视、乐视花儿影视、唐德影视等400余家影视企业的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也发表了《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影视精品创作&的倡议》。
  而在一天前,8月11日,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9家会长单位:海润影视、大唐辉煌、华谊兄弟、爱奇艺、完美影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酷云互动、磨铁集团、金英马影视,代表协会联合发表《关于加强行业自律 遏制行业不正之风的倡议》。
  华谊兄弟在官方公众号发文指出,两份《倡议》都进一步贯彻了日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的《通知》精神,号召全行业一同遏制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共同规范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影视行业创作精品化。
  因为崔永元举报事件而备受关注的华谊兄弟,此次高调参与遏制天价片酬和&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行动,再次让市场瞩目。
  华谊兄弟表示,作为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单位,同时也是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将会继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植根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践行文化使命;携手所有协会会员共同维护影视行业秩序、创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繁荣新时代影视创作、助力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遏制天价片酬成效几何
  &天价&明星已经成为内容制作领域最大的成本之一,这或是此次多家影视公司发布联合声明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拿走2亿元片酬。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国内演员的片酬甚至已达到影视剧全部成本的50%到80%。
  遏制天价片酬的声明并不少见。去年9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四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今年4月,优酷、爱奇艺和腾讯就曾联手对外发布了《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对影视行业明星天价片酬、劣迹演员、明星效应过分夸大等乱象提出整改意见。
  近两天密集发布的多份声明,提出5000万元的片酬天花板,一方面是根据今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的《通知》&&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另一方面是基于行业内演员出演作品的贡献和酬劳的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这次再度引发行业集体发声而提出的多份倡议书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与执行力,到底能否实施,实施到何种程度,并没有保证。
  有业内人士指出,影视公司给明星的报酬不一定是片酬,还可以是股权、房产等同价值物品,如果未来抵制高片酬发展成行政手段,影视公司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规避。在业内看来,只有建立稳定的造星机制,让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这个行业,才能让影视业的供需更加平衡。
&  超50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谁制造了数字货币灾难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资本市场如何让人疯狂,它也会如何让人绝望!对于新兴的加密数字货币市场而言,这同样是一条铁律。
  从6月9日起,毫无征兆之下,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出现连续暴跌,截止到6月13日,主流数字货币代表比特币、以太坊跌幅超过25%,EOS跌幅超过20%。尤其是在6月12日、13日两天,一直坚挺的主流数字货币出现瀑布式下跌,被业界形容为&飞流直下三千尺&。
  进入2018年,全球数字货币市场市值最高点在1月8日,彼时总市值为8139亿美元,而到了6月13日,市值已经缩水到2891亿美元,在5个月时间内,竟然有5248亿美元的数字货币市值消失于无形。
  &就市场方面而言,近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监管政策利空,但是也没什么利好。就微观方面来说,围绕着交易所平台的技术漏洞、项目方与平台方的利益之争从来没有平息过,从OKEX平台遭投资者维权到火币交易所暗中打压五大项目方的币价,再有就是新币种EOS竞选节点失败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市场投资者纷纷出逃的原因。&6月14日,上海一位资深炒币者王光(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币圈无宁日
  自从区块链和比特币问世以后,整个市场就分成了币圈和链圈两个阶层,而尤以币圈更为浮躁和逐利。从今年以来,币圈的种种利益之争就没断过。
  6月9日,国内某区块链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币圈大地震!5大项目方炮轰火币砸盘黑幕,0成本操纵币价!》,该文直指包括INC在内的五大项目方正在炮轰火币交易网,指责火币平台无底线砸盘,强推和自己有关系的币,事态闹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6月10日,火币网创始人李林则在朋友圈发长文予以回击,并要求圈中大佬进行转发:转一下这个,市场不好破发项目开始找交易平台做出口,一句莫须有就到处找&区块链自媒体&诽谤。怀疑平台有问题却没有和平台进行过沟通,通过没有任何凭据及说服力的煽动性的言论挑起不明真相的社区用户,然后再找所谓的&区块链自媒体&进行名为&曝光&实为&诽谤&的攻击。
  就在当日,整个数字货币满盘皆绿,跌幅超过5%的币种比比皆是。其中比特币跌幅最大超过5%,创下10日新低;以太坊价格跌幅达到5.24%,之前一度抗压能力很强的EOS也没能扛住,跌幅达到9.37%。另外,国内共享财经发布的数链指数跌幅也达到4.35%,报收446.13点。
  6月11日,火币平台与项目方的斗争硝烟未散,币圈另外一位大佬打车链创始人陈伟星又被曝出发行传销币,陈伟星则透过微博反咬&比特币首富&李笑来是伪首富,欠别人3万个比特币并涉赌。一时间,国内币圈血雨腥风,数字货币市场摇摇欲坠。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古至今所有的行业,哪行的争斗不是为利?在币圈,只不过更加赤裸裸而不留情面。
  &我所知道的,我们的项目原本6月初在交易所发行币,与一家并不知名的交易所沟通的也挺好。但是就在发行前两天,交易所平台在没有跟我们沟通的情况下,就提前一天发行,并且价格直接压在某个位置。这让我们很不爽。但是交易所的强势,也让我们没有办法。&6月14日,一位浙江项目方不愿透露姓名的联合创始人透露。
  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在回应着一切。
  4万亿美元市值已是梦
  从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到跌破3000亿美元,从今年2月到6月,数字货币正以每月1000亿美元的速度缩水。
  &仅以比特币为例,它的稀缺性和全球流通性,曾有外国专家测算其最高价值会达到30万美元一个,若以比特币总量只有2100万个,实际流通只有1400万个来计算,未来比特币的总市值会超过4万亿美元,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今年5月初,原苏宁金融研究院区块链高级研究员洪蜀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
  如今的市场局面,恐怕让乐观不再。
  6月15日,《华夏时报》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获得比特币期货6月合约显示,其最新报价6400美元,较前日下跌6.5%。芝期所(CB0E)比特币期货6月合约最新报价,6月13日合约价为6420美元,较前日下跌6.2%;7月18日合约价为6440美元,较前日下跌6.2%;8月15日合约价为6410美元,较前日下跌6.8%;9月19日合约报价为6460美元,较前日下跌6.3%。
  而对本轮数字货币市场大跌的原因,国际智能区块链研究会(IIBA)会长丁鹏受访时表示,此次下跌与韩国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rail系统遭遇&网络入侵&虽然有一定关系,但影响不大,韩国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rail占整个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大。
  &这次下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美国因素,美国对4个交易所进行调查;第二是市场因素,EOS主网上线后没有达到预期,在数字货币市场这种跌幅是正常的,下跌走势可能还会延续一到两周,会到达阶段性底部。&丁鹏表示。
  6月8日有报道称,美国商品贸易交易委员会(CFTC)针对加密货币交易所发起调查,调查对象为四大加密货币交易所&&Bitstamp、Coinbase、itBit 和Kraken&&是否存在价格操纵行为。此消息一出市场反应迅速,数字货币随即下跌。
  丁鹏进一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与EOS主网上线有关,因为本身这一波反弹的行情就是因为EOS超级节点的竞选引领起来的,从金融角度来讲,一旦主网上线后就意味着利好出尽。
  在业内人士看来,EOS无疑是近期区块链行业的人气王,采用DPoS机制的EOS,推出的&21个超级节点&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区块链技术交易延迟、低吞吐量等问题,众多参选者和机构大量涌入其中,大家都在期待6月EOS主网上线。
  &一切的币交易,都必须有资金涌入,吸引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但是当圈内的先行者已经为了利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又如何能够吸引增量资金?当数字货币交易依然处在灰色地带的时候,注定了以投资虚拟币种来实现财富增长的梦想,终究是火中取栗的行为。&6月15日,国内长期观察数字货币市场的资深人士黄洁指出。
&  同行开出三倍价码挖人 大小房企各自面临人才焦虑
  罗韬 张歆晨
  [一场抢人大战在所难免,小公司&求不得&,大企业&留不住&,注定成为许多公司在管理上最为头痛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表面的流光溢彩难以掩盖从业人员高强度作业所承受的巨大身体和精神考验。而一旦市场调整带来业绩压力,最终将把房地产企业的人才焦虑症推向高潮。
  5月11日,阳光100中国(02608.HK,下称&阳光100&)发布公告,林少洲因&有个人职业计划&,辞任公司行政总裁职位,该职位将由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易小迪接任。
  林少洲随后透露,即将组建的公司将在股权和业务上与阳光100有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将面向所有的企业、机构和投资人,计划发起文旅产业基金。阳光100将包括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来投资,并将一些低密度、郊区的文旅度假项目交由林少洲的新公司来运营管理。
  林少洲的辞职,仅是国内房地产企业高管变动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案例,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大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小公司的超速追赶,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和人员流动频率,呈现双双增长势态。
  然而,人才毕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市场上综合素质好的职业经理人无疑成为了各家公司抢夺的香饽饽,于是,一场抢人大战在所难免,而小公司&求不得&,大企业&留不住&,注定成为许多公司在管理上最为头痛的问题。
  追赶型公司高价&挖墙脚&
  国内房地产行业里最早的&挖墙脚&事件,可追溯至2000年万科针对中海的优秀人才制订了名为&海盗行动&的挖人计划。彼时,万科通过人力资源的努力斡旋配合王石、郁亮的亲自沟通,在三年的时间内,从中海挖了大约50名业务骨干,这对于提升万科在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时过境迁,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企业之间抢人的戏码却是愈演愈烈,最近几年崛起的专职猎头行业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跳槽不到一年的方瑛是一家TOP30房企的区域设计条线负责人,从今年春节过后,她几乎每几天都会接到猎头的电话,薪资更是越开越高。
  &以前跳槽可能有20%~50%的涨薪,现在offer最高的薪水开到了我现在薪水的三倍,职位也一跃升了两级。&方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方瑛发现,最近两年周围的朋友跳槽频率和职业发展速度都走上快车道,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停留时间不超过1年,诱惑越来越多。这个时代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所有人都开始行色匆匆,机会稍纵即逝,大家都开始不断寻找更好的机会。
  大多数稍有资历的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均有过方瑛类似的经历,意志坚决者往往直接拒绝猎头的鼓动,而在公司内稍有去意者,则会主动加强与猎头的沟通。至于猎头活跃的根源,在于过去几年内崛起了一大批中小型房企,它们试图弯道超车的战略,使得公司对于高端管理人才极度渴望。
  &以前华夏幸福(29.490, 0.79, 2.75%)挖我,直接开到了3倍薪酬,我年薪已经超过200万元,但是对方挖人根本不在乎开出高工资。&一位要求匿名房企城市总告诉记者。
  事实上,过去若干年内,一大批明星职业经理人均在此浪潮中从原有的大型企业加盟到追赶型中小房企的队列。
  最近几年,包括中梁地产、祥生地产、新力地产、恒泰集团、弘阳集团等中小房企不断崛起,老板为了快速做大规模,挖人开始不计成本,一时间地产圈挖人薪水水涨船高。
  不过,比较理性的职业经理人更加看重房企的口碑和前景,这使得扩张型中小房企挖人难度也非常高,在没有其他诱惑的情况下,薪资成为这些房企的&救命稻草&,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企的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并不高,因此导致扩张型公司挖人价码越来越高。
  &中小房企为了挖人几乎没有薪资议价能力,稍微好点的人都需要几倍工资,否则别人也不会考虑。&一位房企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告诉记者。
  &新力、恒泰、上坤,这些房企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但是都有很宏伟的冲击千亿或者更大规模的愿景,猎头每次的描述都非常美好,薪资也是让我自己来提出,开出的价格也是我目前薪资至少翻番。&一位TOP10房企区域投资总告诉记者。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猎头发现,房企挖人目前涨薪至少需要30%~50%,核心岗位涨幅均超过100%,即便这样,挖人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儿饼,对于房地产行业精英来说,任何价码都代表着不一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指数。中小型房企选择略有豪赌性质的扩张型战略,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足以构成短期诱惑,但这些企业并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同样可能成为埋葬精英的陷阱。
  比如方瑛看到这样的offer同样非常犹豫,一方面非常高的薪酬确实很吸引她,另外一方面她对这个企业并不了解,担心去了无法生存。&老板给你的薪资越高,对你的耐心就越低,如果短时间没有业绩,可能就会被干掉。&方瑛告诉记者。
  重赏型激励机制频现大房企
  面对市场上追赶型企业在人才策略上的步步紧逼,大中型房企确实倍感压力,培养人才并不容易,而且公司自身的许多战略也急需成熟稳定的团队来落地。因此,各大房企都注意到这样的抢人危机,也开始不断构建自己的防御策略。
  从组织行为学理论看,员工和企业的管理一般分为4个层次:职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企业希望留住人更多的是把员工打造成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股权激励和跟投因此成为近年来地产圈的主要激励手段。
  此前不久,融创中国宣布,其将采纳股份激励计划,涉及的最高股份数目累计不超过公司于采纳日期已发行股本总数的5%。融创中国目前总股本为股,5%股份约股,按当日收盘价34.55港元计算,所涉金额达约76.0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61.8亿元。
  资料显示,这是融创自上市以来第三次推出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方案。虽然这家公司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未曾有任何高管离职,但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如何进一步稳定团队仍是不能轻视的课题。
  该公司此番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即便放到房地产行业内,也算得上一个对于雇员的大礼包。融创称,本次推出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激励雇员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继续作出更大贡献,并吸引及挽留对集团成长及发展有益的优秀雇员。
  股权或期权激励,成为当下许多房企用于激励团队的主要方式之一。去年10月,中国恒大曾公告称,向7994名中高层管理干部授予共计7.4357亿股期权,从而成为行业内涵盖人数最多的一次期权激励。
  除了股权层面的激励,项目层面的激励同样如火如荼,以碧桂园、万科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公司,都已经在内部推行了项目跟投机制,试图让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实现捆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向雇员的让利。
  在纷繁的激励机制下,房地产从业人员薪酬也是水涨船高,尤其企业高管的个人收入不断刷新行业高度,年收入千万级的职业经理人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年薪上亿的超级明星经理人。
  重赏之下,大公司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团队稳定的问题。比如行业内排名前十的龙湖地产,在不足两年时间内,就已经历了执行董事颜建国、上海龙湖总经理张泽林、集团副总裁袁春、南京公司总经理李宏耕,以及集团战略部总经理王亚军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
  市场急速扩容,公司飞速发展,房地产这个被若干行业所羡慕的领域,同样难以摆脱成长的烦恼,因为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会让身处其间的从业人员感受到莫大的压力和煎熬,对于中小房企而言,在弱周期情况下快速扩张成为难点,而对于大房企而言,保证自己的规模发展同样尤为艰难。
  &事情推着你往前跑,每天都停不下来的节奏,根本无暇顾及休息。&一位从业人员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并流露出莫大的焦虑,担忧自己身体吃不消,也担忧工作中会出现什么重大纰漏。
  &今年房企普遍面临融资难,很多企业都是外面找资本成本15%以上的信托,或者只能出售部分项目股权。销售压力也大了很多,不能及时回款可能影响企业现金流。目前看来,融资岗位的薪资提高非常多,这个也是行业趋势。&一位地产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应采访对象要求,方瑛为化名)
&  来源:北京商报
  本是搭档的申通快递(24.230, 0.23, 0.96%)与快捷快递先后相互拆台。4月18日,快捷快递首先在官微发声,称即日起全网暂停运营,并将祸因归于申通快递&不诚信&。当日晚间,申通快递发布&严正声明&进行回击,称快捷快递股东会已确定将申请破产,但创始人股东未履行该约定。业内人士表示,快捷快递有高达5300余个加盟网点,在投资者、加盟商以及公司员工、客户利益的后续处理上恐遇难题。
  快捷快递全网停运
  快捷快递4月18日于官微发声,称即日起暂停快捷快递网络的运营,届时全网不再揽收、中转、派送快件。具体恢复日期将另行通知。
  此外,快捷快递在公告中指出,近日,申通快递单方面宣布申通快运暂停运营。这一事件致使快捷快递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网络运营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据了解,快捷快递与申通快递合作悬而未决,双方高层正沟通洽谈,寻求妥善处理快捷快递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尽快恢复快捷快递网络运营。不过,快捷快递也点明,&如最终与申通快递方面未能协商一致,公司将寻求合法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2017年8月,申通快递曾1.33亿元入股快捷快递,获快捷快递10%股权。同年11月,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拟与快捷快递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供应链管理公司&&申通快运。申通快运于2017年12月启动对外招商工作,官网系统于日上线并与多家知名电商及渠道形成紧密的业务对接,3月1日,申通快运正式起网运营。从布局到起网总时长达8个月。
  对于快捷快递的反击,申通快递4月18日深夜发出&严正声明&,申通快递与快捷快递曾约定共同出资设立申通快运,合同约定:若快捷快递未按时(日)缴纳出资款,快捷快递将自动放弃公司发起人/股东的权利义务。截至日,快捷快递未履行出资义务。此外,申通快递提到:&日,快捷快递股东会纪要确定:快捷快递的股东未就重组方案达成一致,公司的债权人兼持股10%以上的创始人股东吴传龙于日向青浦区人民法院申请公司进行破产程序。截至目前,快捷快递董事长吴传龙先生仍未履行该决议。&同时,有不愿具名的快递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吴传龙后续想放弃此前与股东商议的破产约定。
  申通快递还于晚间发布2018年3月未经审计的经营简报,数据显示,快递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77%
  多方利益或受损
  申通快递与快捷快递此时的纠葛,源自彼时的一份&消费提示&。日前,国家邮政局发布一份&消费提示&显示,经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监测,近日快捷快递在部分地区服务运行出现异常,请广大消费者谨慎使用。在此之前,便有媒体报道称,快捷快递在昆明的多家网点已关闭,有用户超10天未收到包裹。
  随后,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暂停申通快运业务,原因在于快捷快递在部分地区服务运行出现异常,若继续按照合作的方式推进申通快运项目可能会给申通快递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对此,快捷快递指出,申通快递为单方面宣布申通快运业务停摆。公开资料显示,快捷快递的加盟网点高达5300余家。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快捷快递业务整体停摆,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员工、车队、加盟商与合作客户的多方利益&。他还提到,快捷快递官方告知书中用&不诚信&一词描述一家上市公司,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表述。
  不久前,快捷快递的另一投资方成都三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投资的快捷快递目前经营状况原因,三泰拟对快捷快递投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预计将减少三泰2018年一季度的净利润,这进一步加剧了快捷快递的艰难处境。
  快运业务攻坚战
  从行业来看,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涉足快运业务,但整体推进之路并不平坦。2017年,圆通、韵达、申通3家快递企业先后高调推出快运业务。然而在经过近一年半的发展后,业务却&偃旗息鼓&。
  对于快递企业拓展快运业务的行业现状,赵小敏分析表示,从大快运市场的空间看,是万亿级别的市场,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仍存巨大潜力。不过,快运和快递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业务,国内的快递企业想在快运领域做出成绩的前提,须保证快递主业务持续强劲增长,同时搭建与产业的对接,重塑快运运营结构。最快的模式是选择一个有影响力的快运企业直接收购,或者联合物流地产企业、仓储企业组成联盟共同做大。&现在圆通快运已经没有音讯、韵达快运处于起步阶段、申通快运暂停业务等一系列的表现,都在证明快递企业在&快运&业务拓展中存在策略难题&,赵小敏直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专家委员杨达卿表示,快递和快运业务正在逐步融合。快递企业是基于电商平台业务协同生态,向快运转变的最终目标不是&运&而是&链&,即做及时精准响应的快捷供应链,从&快递&转向&快运&,最终提供&快链&服务。近年德邦在尝试合伙人制寻求轻量化,这或许为快递企业加速拓展快运提供便利。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晓然 王维祎/文 李烝/制表
Sonhoo (C)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