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净大师产品装修房子柜子一般净深是多少得多少钱?就是那个号称生态生活の造作大师的净大师,有人知道怎么能联系上吗?

莲师心要建言 上 莲花生大师
我的图书馆
莲师心要建言 上 莲花生大师
莲师心要建言
《莲师心要建言》的法教,是属于一种称为“玛儿契”或直接教授的文体。玛儿契是指衷心给予的个人建议,以清楚而直接的方式来教导,显露出最私密珍藏的秘诀。通常这样的建言,一次只会传授给一位弟子。莲花生大师的直接教授,浓缩了大瑜伽部密续、阿努瑜伽部典籍和阿底瑜伽部心要教授等三者的根本意义。
有谚语说:“末法时代的火焰猖獗肆虐时,密咒金刚乘的教法将会迅速散布、光耀于外。”莲师即是密咒金刚乘的主要大师,他以这样的角色,伴随着此贤劫千佛的每一佛而出世。
我的根本上师桑滇·嘉措常说:“仔细领会莲师的伏藏教法,多么奇妙呀!比较一下伏藏谕示和其他任何论著,看看伏藏谕示的质地有多么独特。这主要乃因为伏藏教法是由莲师亲自撰作的,其行文用语的优美,令人惊奇!”
桑滇·嘉措还说:“要撰写出伏藏修持的这些行文,这部如此美妙且具足深度的文作,无人能出莲师其右。与学者的论述不同的是,伏藏教法的每一个字都可用愈来愈深奥的次第来了解。这就是莲花生大师金刚语的殊胜功德特质。”我的老师对莲师的言教总是感到惊奇!桑滇·嘉措非常博学,而且研-读过大量的文献典籍;即便如此,他总是会在莲师的教法当中,悟出许多不同层次的意义。桑滇·嘉措说:“阅读莲师法教时,你必然会生起信心与虔诚。”他还说: “你不禁会以全然的信赖,臣服其下。”桑滇·嘉措对莲花生大师有着不可思议的信心,他常说:“没有人比莲师更伟大。当然,释迦牟尼佛是始祖根源,但莲师却使金刚乘教法得以在印度和西藏各地传扬繁盛,尤其是在西藏。”
我们在几位伏藏师的取藏中,都可以看到措辞相似的法教,因为这些法教都是从象征性文体解码而出的莲师无误之语,毋需置疑。举例来说,莲师七句祈请文的开头是:“乌金境域西北隅”,这也出现在许多不同的伏藏法中;不同的掘藏却指向同样的根源。
桑滇·嘉措说:“伟大真实的伏藏师,多么令人震慑!”“比如像是娘·让、却汪上师和仁增‘果登等大师,真的很不可思议!”前两位伏藏大师娘·让与却汪上师,被公认为“伏藏二王”,其他百位伏藏师都被描绘成是他们的随从。此外还有三胜伏藏师、八林巴、二十五大伏藏师等等,他们都同等重要。但是在共计一百零八位伏藏师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位伏藏王:娘·让·尼玛·沃瑟,以及却汪上师。“此二位无人能及!”桑滇·嘉措说。顺带一提,所有伏藏师中,第一位为人所知的是桑杰喇嘛,但他和桑杰·林巴并非同一个人。我对于不同传记的细节并不熟悉,只知道这些伏藏师都非常卓越杰出。
当宗萨·钦哲·确吉·罗卓驻锡在锡金甘托克时,我有幸得以连续二十五天每个上午都去拜访他,请问许多不同的问题。那时他的健康安好,但由于他正在半闭关状态,因此并不接见访客;然而因为我是秋吉·林巴的子嗣之一,他对我表现出特别的仁慈,要我去拜访他。通常他都是独自一人,旁边没有任何侍者。
有一天我暴露出自己的无知,这样发问:“像我这样一无所知的人,很难判断两位伏藏王与其他一百零八位伏藏师所取出的《大宝伏藏》内,有关三根本之本尊伏藏法教中,到底哪一个最重要。我们就像在大草原上采花的孩子,试图挑出最美丽的一朵花。依您看,何者最重要呢?”宗萨·钦哲仁波切答复说:“就上师这个层面来说,没有比却汪上师《初十修行八品》更优秀的,此堪称是各式上师瑜伽法之王。就本尊的部分而言,莲师所教导《修部八教》以及娘·让的版本,是最卓越的。就空行母的部分来说,娘·让的《黑愤怒母》是最重要的。这三部伏藏法教是所有已取出的伏藏当中最重要的。”却汪上师的《初十修行八品》,是以喇嘛桑度(体现诸秘诀的大师)为基础。喇嘛桑度是莲师相之一。《修部八教》则有三个主要的版本。而在不同的空行母修持法中,就属娘·让的《黑愤怒母》——以黑色愤怒形象示现的金刚瑜伽女,最为深奥。
当我问:“我个人应该修持什么法呢?”宗萨.钦哲仁波切告诉我: “就以《修心:尽除障碍者》作为你个人的修行吧!在秋吉·林巴大师的伏藏中,《尽除障碍者》法教系列深奥得难以置信,而且被取出时毫无障碍。当障碍被消除时,成就便会自然产生。因此,专注于那个修持吧!”
“我应该视谁为上师呢?”我问。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说:“祈请秋吉·林巴大师吧!这就足够了。其中一切都具足圆满。秋吉·林巴大师足以作为上师部分的代表。”
然后我问:“我应该专注于哪一个大圆满教法的修持呢?”宗萨·钦哲仁波切又说:“你应该修《普贤心滴》。现在是《普贤心滴》与《杰尊心滴》两系列法教将会对人有所影响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特别适合当时的独特大圆满教法。稍早时代广为闻名的是《四部心滴》或《四部心髓》,接下来是仁增·果登的《直示密意》和多杰·林巴的《广博见地》,然后是杰尊·宁波《胜宝一体》的法系。每一部伏藏都在属于其本身的特定时机中出现。”
针对这一点,桑滇·嘉措也持相同意见:“莲花生大师实为崇高无比,因为他离开西藏前,为每一世纪的修行者埋藏了包含教法、珍贵宝石和神圣文物等丰富伏藏。之后,为了掘取这些伏藏珍宝而现身的伏藏师们,都受到了莲师的加持,也领受到了整个传承的灌顶和口传。现今有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意见说:‘伏藏师们也许并没有持有那些得自莲师不间断灌顶及口传传承所授教法。他们只是挖出一些埋藏的东西而已!’但事实上,每位伏藏师都已籍由真实可信的方式,领受了透过莲师加持而来的完整传承,这样的传承方式远比一般常给予的、通常只是象征加持的灌顶与传承更加殊胜。所有伟大的伏藏师都是身语意被莲师亲自加持与灌顶的大师;宣称伏藏师们没有传承是很幼稚无知的,这样的说法显示出这些人对传统七种传承方法的一无所知。伏藏教法异常深奥,且被藏匿在‘四相六界限’的宝盒中。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探究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甚深的。”
伟大的伏藏师从童年时期就不同于一般孩子,他与生便具有对本尊的净观,其了悟从内心满溢而出。伏藏师不像我们一般人,必须追随着次弟渐进的学习与修行之道。一般人不会有瞬间而生的顿悟。
莲师来到世间,已然经过相当多个世纪了,但是由于他的大仁慈,为了未来有情众生的利益,他在坚固的岩石内、湖泊中、甚至在虚空中埋藏了数不清的伏藏。思及如此广大无量的仁慈恩德,我们内心的敬畏不禁油然而生。然而,竟然还是有人对这份仁慈不存感激之心。
当不同的伏藏教法应该被掘出的时刻到来,伟大的伏藏师们便会出现于世间。他们能够潜入湖中、上升到一般人迹不可达的各种洞窟所在,从坚固的岩石中取出待取之物。
我的祖母是秋吉·林巴的女儿,曾经目睹这样的情景,她告诉我:“当岩石打开时,看起来就像母牛的肛门;’岩石变软后,刚好流出一个含有伏藏的洞穴。伏藏师通常会在超过一千人的面前取出伏藏,这样就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岩石打开时,内部变得清晰可见,我们看到洞穴中满布着闪烁的彩虹光。伏藏文物触摸起来是灼热的。有一次曾出现大量朱砂粉,量多到向外流了出来。秋吉.林巴常会随身携带织锦缎布,好把珍贵的文物放上去。伏藏物是如此地灼烫,以至于这些织锦缎布多数都有烧灼的痕迹。除了秋吉·林巴以外,没人能够手握这些伏藏物。”之后,我在秋吉·林巴的添冈(收放神圣物品的空间)中,看到了一部分这些烧焦的红色和黄色的织锦缎布卷。
祖母接着说: “然后,秋吉·林巴会把伏藏物——有时候是一座雕像,放在一个开放式坛城的织锦缎上头,让它冷却。他会向在场的人解释这个伏藏是怎样被埋藏的、现在为何会被开掘出来,以及领受其加持的利益等等。这个超过一千人的聚众出于信心与虔敬而流下眼泪,空气因众人的哭泣而嗡然作响。即便你是一位顽固的知识分子,所有的怀疑批判态度也会消失殆尽;每个人都受到了这个奇迹的冲击。”
这一定是真的,因为西藏人,尤其是东藏康区的藏人,素以强烈怀疑的态度而闻名,这些人不会无缘无故自动就相信一位伏藏师;但是秋吉·林巴却可以超脱于怀疑与争议之外,因为他一再地在无数见证人在场的情况下,掘取出伏藏。
伏藏教法是莲师的直传言教,当伏藏教法在命定的时间被取出时,有着其他任何论著皆难以匹敌的深奥性。伏藏教法拥有独特的加持力,然而这样的加持亦有赖于你的信心与虔敬心。卡塞·康楚,也就是十五世噶玛巴的儿子,有次对我说:“我举行了三次秋吉‘林巴的伏藏《修心:尽除障碍者》大修法会,每一次都出现了奇妙的成就征兆。”我问:“请告诉我有什么征兆。”有一次有大量的甘露流泄出来,非常甜美而且带有轻微酸味,就像是上好的青稞酒一样。甘露从坛城上的朵玛食子流出,一直流到寺院的入口。另外一次是坛城上的甘露与供血开始沸腾,就像煮沸的水一样滋滋作响。第三次我们还准备了法药,七日步行之距仍闻得到此药的甜味芳香。我这辈子从未看过跟那三次修法期间一样的惊人征兆。”这也可能是因为深奥伏藏法加上如此优秀的大师,两者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在秋吉.林巴的赐吉寺院中,大修法会期间甘露从坛城的朵玛食子流泄而出的故事,多不胜数。
伟大的大师蒋扬·钦哲·旺波也取出一部等同于《修心:尽除障碍者》的伏藏。在遇到秋吉.林巴,并仔细地审视比较此伏藏教法的两个版本后,蒋扬。钦哲·旺波烧掉了自己的版本,然后说:tt既然用字与意义都是一样的,哪还需要两本!您取出的是地伏藏,比起我的意伏藏更加深奥、且将更具大力。”因此,地伏藏与意伏藏两传承的加持便融合为单一之流。地伏藏属物质性,是从陆地取出的,而意伏藏则是取自证悟的无边广境中。据说地伏藏能为众生带来较大的利益,因为地伏藏通常包含莲花生大师亲自埋藏的羊皮纸,上头有着象征性的文体。
这个被称为“空行文字”的象征性文体,深奥得不可思议。引述某部密续典籍的一句话:“伏藏文字是神妙示现之‘身’,也是用以了解声音与言辞的‘语’;由于了解了伏藏文字的意义,因此它们也是‘意’。”就像这样,证悟的身、语、意全都包含在空行文体的文字中了。这个文体本身就是化身,亦即神妙创造力之身。即使上师要给予的只是一则短诵文的口传,实质的文字经典也始终不可或缺,因此以记忆背诵来复述是不被允许的。同样的,是否持有上头写着空行母文体的黄色羊皮纸,差异便是非常大。
莲师的各篇教授,最后通常会指示嫡传弟子。不要立刻传扬这些教授内容,而是将之埋藏起来,以便利益未来的追随者。这样做的理由是要保存心要教诀,使之相续不断;若不将这些直传言教以伏藏形式埋藏起来,直传言教传承很可能在世纪交换之间就灭绝了。尽管教法的始祖们可以飞渡于天或者穿透固体物质,但教法的确会消失。以伟大成就者第二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希为例,他的撰作几近百函,但今日留存的却只剩下三函,教法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女性上师玛吉·拉准关于施身法斩断我执的修持教授,至少超过八十或九十函,但今日在哪里看得到这些珍贵的法教呢?
在宁玛传承中,绒宋巴与龙钦巴以博学多闻而著称,无人能出其右。尽管绒宋巴被公认为更有学问,然而龙钦巴却以其见地之教法而取胜。他们两位都拥有超过六十或七十函的著作辑,但今日我们也找不到这些作品了。教法的确在消失!
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伏藏教法是不会耗尽的。当一位真正的伏藏师对于象征性文体生起禅观时,每个字都能变成一整座奇妙的城市。此外,要被书写下来的教法文字会维持一种非肯定的状态(半空中),直到被正确地抄写下来为止;如果有句子滞留,那是因为伏藏师犯了拼写错误的缘故。这便是确保解码正确性的方式。
大家都公认莲花生大师与空行母益西措嘉有多么珍贵,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埋藏在湖泊与坚固岩石中的教法,并未付诸东流。在适当因缘时节到来之际,文体内容即会鲜明清晰地出现在伏藏师的体悟境界中。在伏藏被实际发现之前,伏藏师会先接收到前导经典——一部解释伏藏位置、教法目录,以及伏藏正确开掘时间的短文。在前去那个地方时,我的祖母这么形容道:“秋吉,·林巴的心与伏藏之间有一道光束,光束引导着他,直接带领他来到埋藏之地。”
莲师可以清楚看见过去、现在与未来三时,如同观看置于掌中的物件一般,因此毋庸置疑的是,莲师肯定也能看到何种类型的教法对未来世代的人们较为适切。一般来说,莲师对根本弟子益西措嘉或是西藏人的教敕,无论你刚好生在何国,你都应该将莲师教敕自动当作是对你自己的教敕,以之去除自己隐藏的过失。疑惑会阻碍利益的到来,因此千万不要当一个太阳永远照不到的朝北洞穴。当莲师指出过失由何形成、什么又会障碍证悟之道时,这样的真理不只对西藏人而言是真实正确的,对任何真心想要追随心灵修持的人来说,亦是如此。而由于我们生活在不同于八世纪的时代,你自然可以将“西藏人”这个字眼代换为“全世界的人们”。
空行母益西措嘉是莲师言教的主要汇编集结者,倘若没有益西措嘉,我们也不会拥有如此多的莲师法教。就经藏法教来说,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言教的主要集结者,而金刚手菩萨则集结了佛陀的密续教诀;在本质上,这些教法都是相同的。益西措嘉拥有“不忘失的记忆力”,她从不会忘记所听过的任何句子。若是听过某件事后,又完全忘了这件事,不是颇无用的吗?
莲师法教的这位汇编者,她本身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佛母、金刚亥母以及圣度母的化身。益西措嘉特别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到我们的世界,汇编莲师言教是她特别受命进行的任务。据说阿难陀、金刚手菩萨以及益西措嘉都拥有完美、也就是绝不忘失的记忆力。不忘失的记忆力与所谓的不散乱分心是相同的,因为遗忘与散乱分心有着同样的性质。本书呈现了益西措嘉曾听闻过、不曾忘失、编纂整理,最后并以伏藏珍宝形式为了我们而埋藏的法教。益西措嘉是一位女性,可能有某些人相信只有男性才能获得证悟,但是益西措嘉的一生恰恰证明了相反的事实。在实际的真相上,心的觉醒状态既非男性也非女性。
在《莲师心要建言》当中,莲师与益西措嘉和其他亲近弟子之间问答形式的文体,在大多数显经和密续当中都可以找到,两者型态不异而同,尤其是在开宗明义的首品中多可见到。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有关寺院戒律的律典的产生,是因为佛陀被问到要如何处置六位积习难改、无恶不作的徒众。佛陀在听过这六位比丘最新近的投机事件之后,便会制定一条僧人严禁违犯的新规定。
另外一个特点是,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为了回应某人的提问而产生的。某人会先针对某个主题请示佛陀,然后法教便会被授予。这类口诀教授也是如此,只有在回应提问请求时,教法才会被授予。密续也是以类似型态而阐述的:曼达坛城中央主尊会变现出一些围绕周围的随众,然后随众成员便会请求传授密续教法。简言之,问答形式是传统本具的风格。
有一则这样的预言:“佛陀教法将一步步愈来愈向北方传播。”、尼泊尔位于印度以北,而在这之后,西藏不就是在尼泊尔以北吗?“之后,法教将回到中土,然后往西方行去。”我并不确定这些话语出自何处,可能是来自莲师的某部伏藏,也有可能是佛陀亲自宣说的。但最肯定的是,真的有这则预言;我是从宗萨钦哲仁波切那听到这则预言的。“从现在起,佛法将进一步向西方传播。”仁波切说。
另外一种解释则是,既然释迦牟尼佛与莲师在十亿个世界体系里,皆以十亿个化身出现在每一个世界中,那么,他们的化现哪有什么理由尚未出现在这世界的所有国度中?有谁可以肯定地说,佛的加持尚未触及哪一个地方?我们当然得依赖史书来告诉我们佛法在何处、何时传扬宏大,但是我认为佛事业是遍及一切处、围绕着整个世界的。
举例来说,大家都告诉我,莲师参访过西藏与康区的每一处,加持了每一座山、洞穴与湖泊,并未遗漏任何地方,即使是小如马蹄的地方都毫无遗漏,这样的话,他又怎么会遗漏这世界的任何地方呢?
佛陀传授的一切法教当然都是真实的,但是不同法教差异的程度,就在于所强调的是相对或究竟意义。这两者都很重要,因为相对层次的法教借由教导正确的行为来引导我们,而究竟层次则是透过正确见地的教授来产生作用。这些法教也可以借着精要建言或是简要口诀教授的形式来授予。
一般所知的是,行者应该“见由高处降”,而“行由低处升”。“见由高处降”指的是要认识大圆满的观点,“行由低处升”则意指要依循八个下部乘来修行。在金刚乘的脉络中,这特别指的是修学密续十事。
总结来说,莲师建言的种种辑录,包含了对于见地与行止两者的教诀。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确实以法教原初的形式来呈现法教,不任意增添也不遗漏任何事物。举例而言,如果你遗漏了莲师的见地教授,而只呈现行止的教授,那么莲师的言教就会变得不完整了。在见地的究竟意涵上,你必然听过“无业、无善亦无恶”诸如此类的陈述,但是请务必以其正确脉络来了解这个说法!
没有见地,一切的教法会变成只是在行为上的权宜、表浅的教授;如果你的行止中没有见地,那么你绝不会有任何机会走向解脱;然而你的见地中若没有行止,你便会走人一条相信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善恶皆空空如也的歧路中。若想了解金刚乘,我们就必须学习密续教法到底如何被封藏在盔显限与四相或四性之中。
不了义着眼于行止,而究竟了义则包含了见地。就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若是被不了义愚弄欺骗了自己,你便会丧失了悟真实义的机会。”
祖古乌金仁波切 述
阿苏拉洞窟寺
一九九三年十月
给予益西措嘉的建言
我,乌迪亚纳的莲花生上师,
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利益,以佛法训练自己。
至金刚座之东,
我学习并变得精通经藏法教。
到了南、西和北边,
我学习律典、阿毗达磨等法教集录,
以及波罗密多法教。
在波丝达拉,我修习事部。
在乌迪亚纳之城,我修习瑜伽部。
在沙河尔国,我修习密续的两个部分。
在颊河的土地上,我修习普巴金刚。
在星哈国,我修习马头明王。
在玛芦萨之地,我修习天母法。
在尼泊尔,我修习大威德金刚。
于金刚座,我修习甘露。
父续和母续的四个部分,
包含密集续在内,
于颊河之地,我修习这些而变得博学。
从自身本然明觉之心,我学到了大圆满。
我已了悟一切现象就如梦、如幻术一般。
在西藏的土地上,我为众生的利益作广大行。
在衰堕的时代,我将利益众生,
因此我埋葬了无数的伏藏珍宝,
这些教法将会与因缘注定者相遇。
所有与这些伏藏有因缘关系的具福者,
请你们履行莲花生的指令吧!
莲师如是说。
奇异哉!在这个时代的终末,我的伏藏法将会在雪域西藏弘扬光大。所有在那时将追随我建言的人,仔细聆听!
要了解大圆满阿底瑜伽的本质是困难的,因此,努力以之训练自己吧!这个本质就是心的觉醒境界——虽然你的身体仍旧是人身,但你的心却抵达了佛果的位阶。
无论大圆满教法是如何深奥、广大、尽摄一切,这些法教都含摄于此中:无须去禅修,或对甚至微如原子的现象加诸造作,并且连一须臾的时间也不要散乱①。
(编译注①:藏文字禅修的字面意义原本是“培养、修炼”,指的是促使某个尚未出现的事物得以现前、产生。但大圆满的训练并非是一种“禅修的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要创造和牢记某件事物。——祖古乌金仁波切。)
没有真正了解上诉要点的人们会堕入一种危险,他们将这句话当成一种口头禅:“不去禅修也没有关系!”这些人的心,仍旧束缚在轮回俗务令人散乱分心的事物中。然而他们若是真正了解无修的本质,应该早已从轮回和涅槃中解脱,契入平等性了。因为证悟现前时,你必然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你的烦恼自然会平息消退,并转变为本初觉性(本觉)——不能减少烦恼的证悟有什么用处呢?
然而,有些人不禅修时,便沉溺于五毒中;这些人尚未了解真实本性,而且一定会堕入地狱之中。
尚未了解的见地,不要佯装自己懂得!由于见地即是无见,因此心的体性是大空性的广境;由于禅修就是无修,因此要让你自己的体验远离执着;由于行持就是无有行,因此行持就是远离戏论造作的本然状态;由于果是无舍亦无取的,因此果就是大乐法身。这四句话是我内心真诚的话语,若是与这四句话有所抵触,你将无法了解阿底瑜伽的本质。
在未来时代的末法时期,会有许多歪曲不当的行者将佛法视为交易的商品。在那个时候,所有遵从我的话语的你们,千万不要放弃十法行。即便你的了悟已等同佛的证悟,还是要供养三宝;即便你已能掌握自心,还是要让你内心深处的目标朝向于佛法;即使大圆满的本质是这么无上殊胜,然而切莫轻蔑其他教法。即便已经了知诸佛与有情是平等的,还是要以悲心拥抱一切众生;虽然五道与十地超越了修练与所经之历程,但是切莫停止以佛法活动净治你的障碍;虽然资粮超越了累积或不累积,但是切莫切断有漏善或缘起之善的根基。尽管你的心已落于生死之外,但这个虚幻的身体的确会死亡,因此要牢记死亡、持续修行;尽管你体验了杂念的法性,但是要继续保持菩提心;尽管你已得到了法身的果,但还是要与你的本尊为伴。尽管法身别无他处,但仍要去追寻真实义;尽管佛果非于他处,但仍要将你所造的任何善根,回向给无上正觉;尽管所体验的一切全都是本觉,然而切莫让你的心偏歧到轮回中。尽管自心的体性即是觉者,但始终都要崇敬本尊和你的上师。尽管你证悟了大圆满的本性,但是不要离弃你的本尊。那些不如此做的人,反而愚蠢地说着自夸之词,这只会伤害三宝,而且甚至连一刹那的快乐都找不到。
上师说:人类从不去想死亡这件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堆草秣粗糠,或是山间狭路上的一根羽毛;阎魔王死神会倏然到来,如同一场突发的雪崩与暴风雨一般。烦恼犹如着火的稻草,你的寿命就像落日的影子一样衰灭。
三界一切有情众生,让自己被自身创造出的愤怒黑蛇所纠缠,他们用自己所创造出的欲望红牛角刺穿自己,让自己被自己创造出的黑暗无明所遮蔽,他们把自己监禁在自己创造的自大断见悬崖上,他们让自己创造出的妒忌骗子毁灭自己。人们毫不觉察自己并没有从烦恼的五条险路中脱身,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就只为了经历此生轮回式的欢乐。
此生在短暂的片刻中交错而过,但是轮回却是无止尽的。来生你又将会做什么呢?而且也没有人能保证此生寿命的长短,死亡的时辰是如此不确定,就像死囚被带往断头台一般,每踏出一步,你便更加接近死亡。
一切众生都不能永恒留存,皆会死亡。你难道不曾听说,过去的人们已死亡了吗?你难道不曾见过任何亲戚死亡吗?你难道没有留意到我们都会衰老吗?即便如此,你仍旧不去修行佛法,反而将过去的悲恸悉皆遗忘;你不去惧怕未来的苦难,反而还轻忽下三道的痛苦。
你被一时的境遇所追猎,被二元执取的绳索所系缚,欲望的河流将你耗尽,你身陷轮回的网缦中,被成熟业果的牢固桎梏所禁固——即使在佛法的潮水接近你时,你仍然攀执于散心消遣,而且总是这样漫不经心。难道死亡不会发生像你这样的人身上吗?我悲悯所有以此方式思考的有情众生。
上师说:当你把死亡的痛苦牢记于心时,你将会清楚了解到,一切活动都是痛苦的成因,因此,放弃这些活动吧。要切断所有的束缚,即使是最微细的束缚都要斩断,以空性的解药在僻静的兰若处禅修吧。大限到来之时,其他什么都帮不了你,所以,努力修行佛法吧。因为佛法是你最好的伴侣。
你的上师和三宝是最好的护卫者,所以诚挚地皈依吧。修持佛法对你的心境是最有助益的,要记住你曾经听闻过的佛法,因为佛法是最值得信赖的。
无论修持什么法教,都要将昏昏欲睡、呆滞以及懒惰的感受加以舍弃;反之,要披上勤奋精进的盔甲。不管你领会了什么法教,切莫让自己远离此法教的意义。
莲花生大师又说:如果你想修持真实的佛法,就要这么做!要将上师的口诀教授牢记于心。不要让你的体验变的概念化了,因为那只会让你产生执着或是愤怒。无论日间或夜间,都要深入观照你的心。倘若你的心续中有任何的不善,都要从心灵深处由衷地放弃这个不善,而去追求善。
此外,当你看到别人在做恶,要为他们感到悲悯。你会对某些特定的感官对境感到贪爱或是嫌恶,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放弃那样的感受吧。当你对某些吸引人的事物感到恋执,或是对某些令人厌恶的事物感到反感时,要了解那是你自心的迷惑,只不过是奇幻的幻象而已。
当你听到悦耳或不悦耳的话语时,要了解这些话语是空无实质的鸣响,犹如回声一般。当你遭遇严酷的不幸与苦难时,要了解这些经历都是暂时的事件,是一种迷惑的经验。要认知到固有本性从未与你分离过。
获得人身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知道了佛法的存在后,却轻忽佛法,是非常愚蠢的。只有佛法能够帮助你,其他的一切全是世俗的欺妄罢了。
上师又说: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行一切事时,完全不会想到业力会成熟。未来的苦难会比现在的苦难持续的更久,因此要对三界有情众生心怀慈母般的爱与悲悯。要与菩提正觉心稳定地长相为伴。要远离十不善,常行十善。
莫将任何众生视为敌人,这么做只是你自心的迷惘困惑罢了。不要透过谎言与狡诈手段来寻求食粮,虽然这一世你的肚子会饱满,然而来世你将会背负沉重难受的重担。
不要忙于生意以及赚取利润,一般来说,这只会使你自身和他人散乱分心。要淡泊于财富,因为他有害于禅修及佛法修持。
只看重粮食是造成散乱的原因,因此只要修行上的供品足够养活自己即可。不要住在会引发贪爱与嗔怒的村落或地区;当身体处在僻静之处时,心也会安居静处。要舍弃无益的闲聊并少说话,如果伤害到他人的感受,双方都会造作出恶业。
普遍说来,一切有情众生毫无例外地都曾是你的父母,因此莫要允许自己感到爱执或是怀抱敌意;要将心维持在平和的状态。要舍弃愤怒和粗暴刺耳的话语,而是要带着微笑的面容来说话。
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因此无论是思想、语言以及行为,都要保持尊敬。善德与邪恶的产生,皆来自于所感知的对境以及同伴,因此,不要和邪恶者为伴。不要在人们对你抱有敌意、或者会助长愤怒和贪爱的地方逗留;如果你这么做,只会增加自身以及他人的烦恼罢了。
要待在心境感到自在的地方,如此,你的佛法修持自然会有所进展。逗留在自己极度恋执以及厌恶的地方,只会让你散乱分心。待在会让你的佛法修行成长发展的地方吧!
如果你变得自负,善德便会退失,因此要戒除妄自尊大、轻蔑他人。如果你变得灰心丧志,要安慰自己、做自己的忠告者,于道上再次启程。
上师说:你若想要真实地修行佛法,就要去行善,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实行;要弃绝恶行,即使是最微细的恶行也要舍弃。最广大的海洋是由点滴之水汇集而成的,即使是须弥山和四大洲也是由微尘原子所组成的。
无论你的布施是否像颗芝麻籽般渺小,都无关紧要。如果你带着悲心以及菩提心来布施,便会成就百倍的功德;如果布施时没有菩提心的志向,就算分送了马匹与牲口,你的功德也不会增长。
不要沉迷在谄媚奉承、非真心的友谊中。思想及行为都要保持诚实;最首要的佛法修行,就是在思想与行为上保持诚实正直。佛法修行的基础有赖于清净的三昧耶、悲心,以及菩提心;密咒三昧耶、菩萨律仪、声闻的戒律全包含于此中。
上师说:把你的食粮供给和财富都用在善行上吧。有些人会这么说: “大限到来时会需要财富。”然而当你被致命的疾病击垮时,无论身边有多少帮手,你也无法用钱把这痛苦分摊出去;如果你没有这些,这个痛苦也不会变得更大。
在那个时候,无论你是否有助手、仆人、随从和财富,都没有任何差别。这一切都是造成执着的所有成因。执着捆绑着你,即便是对本尊及佛法的执着都会束缚住你。富有的人对自己拥有的成千两黄金的爱执,以及穷人对于他的缝衣针线的爱执,同样都会束缚人。现在就舍弃会阻挡通往解脱之门的执着吧。
在死亡之时,无论你的尸身是用檀香木的柴堆烧毁,或是在人烟渺茫之处被禽鸟和狗儿吞食,其实都是一样的。你会继续前行,而一路相伴的将是你生前所做的一切善行或恶行。你的恶名或是好评、你所积存的食物和财富、所有的助手和佣仆,全都会被留置身后。
死亡的那一天,你会需要一位殊胜的上师,因此赶紧找到一位上师吧。没有上师,你是不可能觉醒证悟的。因此,去追随一位具格的上师,成办上师所指示的一切吧。
上师又说:未来时代追随莲花源之语的幸运人们,朝这儿仔细聆听吧!首先,在道上修行时,你必须精进努力。因为过去你将所有心神放在迷惑经验中如此之久,无数劫以来,你所做的一切都在迷惑中偏离了正道,如今获得人身,你应该要在此时切断这个迷惑欺妄。
一切有情众生都被阿赖耶无明分的黑暗所蒙蔽。当二元相对的经验生起时,这种经验会透过对二元的执取而变得固实起来。无论有情众生在做什么,他们所做的一切皆是悲哀的行为。六道众生的迷惑囚牢是多么牢固。
获得一个人身是极为困难的。虽已得到了人身,却只有少数人听过佛的名号;听过佛的名号之后,也只有极为稀少的人会感受到信心;而即使感受到信心,进入佛法后,许多人还会像是顽固的野兽般,毁坏自己的三昧耶与戒律,往下堕落。看到这些有情众生,菩萨感到异常绝望,而我,莲花源,则感到无限哀伤。
措嘉,在佛陀教法住世之地,即使得到圆满人身的人们,无数生以来已积聚了无边功德,他们却仍然经历着六道有情十足的业力。
其中有某些人听到佛的功德特质时,由于被贪着与嗔念所激之故,还担心他人也会对佛功德感兴趣,因此在他们成为佛陀教法追随者的一份子后,竟还担心轮回会耗竭。这种贪着与嗔念即是地狱的种子,这些人来世将会投生到完全听不到三宝名号的地方。
生在现代或是出生在未来,并能正确听闻莲花源话语的人们,以下就是你们应该做的事:为了好好利用你已获得的人身,你需要殊胜的佛法。那些执着且渴望世间声望和名声、却没有实在修行佛法的人们,不过属于动物当中的最高层级罢了。
如果你对这一点感到怀疑,你可以仔细思量一下:总是渴望或挂念着身体的安适、挂念着身体能否继续存活、挂念个人的胜利功绩、挂念个人至交的得益受惠、担扰个人的仇敌会得到仁厚的回报,这些全都是世间人所具备的心思;而天空中的鸟、地上的老鼠、住在石头和岩石下的蚂蚁,也全都拥有同样的心思,一切有情众生都有这样的挂念渴求。
想要比其他众生少一些伤害自己的敌人,只能算是动物中的最高层级而已。若真想修行佛法,就必须舍弃对“地方”的执着,你的家乡即是爱执与愤怒的出生地。
只要存放一些方便取用和携带的食物及财产就可以了。要确实这样做,直到你已抛弃对食粮和穿着的贪着为止。不要保存那些会让你散乱分心的财物。要去寻找一处粗鲁无理之人不会常常出入的地方,要谨守食粮仅足够简朴地养活自己的生活形态,远离友伴地隐居起来。
首先,要净治你的罪行;接下来,要直观你的心。心的自然状态不恒常,但却投射出心念,这就证明了心是空性的。所投射的心念无阻碍地生起,这就是自心的觉知明性。莫要追逐心念的投射,也不要攀执此认知明性。放松你的注意力,并认出心的体性后,你本然的觉性(本觉)便会显明为法身。
时而要做一些净除障碍以及增上的修持,如果你能以此方式跟随我的遗教,那么你就会在当下此生达到持金刚的境界。
措嘉,大约在释迦牟尼教法终末之时,将会出现某个有着暗褐色愤怒形貌的人;因为此人的缘故,你要把我的这些话语藏进褐色犀牛皮制的小盒中。
上师如此说道。
乌迪亚纳的莲花生大师,传名为《宝钉》的遗教,就此圆满。
这是长了秃鹫羽毛的持明者——仁增·果登,在朝向东方的白色珍宝埋藏物中所掘出的伏藏法。
三昧耶,封印,封印。
愿一切转为善。
愿一切转为善。
愿一切转为善。
吉祥圆满!
出处:《宝钉遗教》取自《直示密意》的“本净自生自解”章节,第四函(舍以)。
莲师心要建言第二章
对赤松德赞的忠告
奇异哉!上师莲花生受赤松德赞国王之邀,去净化一块建筑地,建造“吉祥无尽愿,任运圆满成”的桑耶寺。之后,在进行开光仪式时,国王邀请身着暗褐色织锦披风的上师,坐在位于上方中央厅堂的丝织软垫宝座上。赤松德赞用米制的酒敬侍上师,左右手上各放了装满酒的金银高脚杯。国王供养了种种物品,将一腕尺大小、以松耳石制成的花,以七珍的方式排列在金制的曼达盘上。国王从自己的颈上,拿下一个名为“闪耀玛卢”的松耳石饰物,置于其上象征太阳;又拿下另一个名为“坎卢无上密意”的松耳石饰物,摆放于上象征月亮。他在黄金曼达盘上配放了其他珍贵宝物,作为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象征,并配合着赞颂词,把这个曼达供养给上师:
非依凭父亲和母亲所生,您的化身相自莲花中出现,
此化身以切断生死之流的金刚身,感化着众生。
透过无束缚的无垠体证,您向具器堪配的人们揭示了佛心。
娴熟于种种方便来调化,您将高傲的神灵恶魔系缚于誓言下,
拥有三身圆满的事业之故,您的化身相更胜于其他诸佛的色相示现。
我向金刚顶颅鬓的莲花相顶礼,并以虔敬来赞颂您。
虽然您在受用五根欲乐时,没有任何执着或贪恋,
但是您却以悲心接受五欲之乐,使得一切众生能造作功德。
当我向您祈请赐予无上深奥之义时,请仁慈地眷顾我!
上师回复说:“国王陛下!您欢喜我现在的色相示现吗?”国王回答说:“是的,我很喜欢。”然后继续说道:
无有四大种之疾,超越生也超越死亡,
您具有高洁的悲心,为着众生的利乐而行,
您的心以法性的固有本质恒久安住,
是的,我欢喜您的体相,众生的怙佑主!
然后上师说:
你应该知道,行者的上师
甚至比此劫的千佛更加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此劫中的诸佛
都是追随上师之后才出现的。
在上师存有之前,
“佛”这个名相也未曾存在过。
接下来并说道:
上师是佛,上师是法,
同样的,上师也是僧;
因此,上师是三宝的根本。
无须再崇拜其他的,
尽力地服侍你的上师吧。
若能使上师欢喜,你便会领受到所求的一切成就。
然后,国王向莲花生大师询问:伟大的上师,当我们想要从因位来成就果位、佛果时,对一位有情众生而言,首先,了悟的见地显得格外重要。但“拥有了悟的见地”又是什么意思呢?
上师答道:一切见地的顶峰,即是正觉心的菩提心精髓。广大无边的百万宇宙世界、十方一切善逝和三界所有众生的本质皆是相同的,其中,一切的一切皆被含摄于正觉心的菩提心精髓之中。“心”,在这里指的是从无生之中生起的种种不同展现。
然后你可能会问: “佛与有情众生的差别是什么?”这无非就是了知或不了知自心的差别。觉醒的境界或佛性就存于你内在,然而你却不认识它。众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走岔了路,因而进入了存有的六条川流之中。接着你可能还会问:“那么,了知心的方法又是什么?”若要认识自心,经典中教导,你会需要上师的口诀。
关于这点,我们说,“心”即是思考者与辩识者,的确是有某种经验者。不要在外界寻找此心,要往内观照!让自心来寻找它自己!要对自心本性的实况达到确信!
心最初由何处生起?现在又驻留何处?看看最后心又去了哪里!当你的心往内观看心自身时,心发现,心自身并不从任何一处生起,不驻留在任何一处,也不去向任何一方。要解释“心就是如此这般”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内在或是外界,心都是毫无实质存在的。心没有某个观照者,心也不是观看或观照的行为。体验这心时,它是广大的、没有中央或边际的本觉;心从本初以来,便是空性与解脱自在的无垠遍处。此本初觉性是本来具有(俱生)且本自存在(自生)的,它并非此时所造,而是从本初以来就存于你自身之中了;而见地就是去认证这点,对此要有坚定的决断。
对此“具有确信”意指,我们了知到从本初以来,心就如同虚空一般任运显现;心就像是太阳,没有任何无明黑暗的基础;心就像是莲花,不受任何过失所垢染;心就像是黄金,自身的本质是不会转变的;心就像是大海,是不移动的;心就像是一条河,永不停息;心就像是须弥山,是完全不变的。一旦你了悟了心的状态就是如此,并稳固这种了悟,那就称为“拥有了悟的见地”。
国王问道:“拥有禅修的体验”又是什么意思呢?
上师答道:仔细听啊,国王陛下!“拥有禅修的体验”意指让自心处在无有戏论造作、不陈腐、且鲜活崭新的状态中。让自心安住在其自然、不受羁束且自由解脱的状态中。不要把自心置缘于外在事物上,也不要专注集中向内,要保持无所缘的状态。在你俱生本性的大平等性中,让自心保持如如不动,犹如一盏无风吹动的酥油灯焰一般。
在这样的状态中,种种体验便能生起:你的心识可能会变得强烈满溢、鲜明或全部中止;或是喜乐、明亮光耀、离念;心也可能会感觉到浑浊、无参照点、或是超出这个世界惯常的模式。如果这些体验生起了,不要认为它们有任何特别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只是暂时的经验罢了。切莫攀执或是固着在这些体验上!若能如此,这就称为“拥有禅修的体验”。
国王问道:“拥有行持的平等味”是什么意思呢?
上师回复说:“行持”在这里指的是,不间断地处于禅修之中;尽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正在禅修的对境,我们也不要分心散乱。无论是行走、移动、躺卧或是坐下时,你都要像溪河川流不息一般,在一切情境中将此牢记于心。“平等味”意指去接纳你所看见的、或是任何五根欲乐所展现出的一切,同时认出你的固有本性,远离任何贪着或攀执;你对任何事物既不取受、也不排拒,就好比到了珍贵黄金岛上一般,这就称为“拥有行持的平等味”。
国王又问:什么能让我们“穿越动念的危险狭路”呢?
上师回答说:禅修安住时,若是有概念想法浮现,无论生起了什么,这些都是从你自心中生起的。既然心并非由任何实体所构成,因此这些心念本身也没有真实的实体。举例来说,就像是出现在虚空中的云霭,又消失到虚空一般;心念在心中生起,又消融于心中。概念想法的本性,即是本然的法性。
“穿越危险的狭路”,意思是说,当自心驿动到种种念想之中时,你应该把注意力导向此心自身。就好比小偷进入空屋一样,空性的念头无法以任何方式伤害空性的心,这就称为“穿越动念的危险狭路”。
国王问上师说:我们如何“对果生起不变的确信”呢?
上师答道:注意聆听啊,国王陛下!菩提正觉心并非是由“因”所创造的,也不会因为环境而被毁坏。觉醒心并非由足智多谋的诸佛所造,也非由灵巧的有情众生所生产。它从本初以来就存于你内在,是你的自然资产。既然心即是诸佛的源头先祖,因此当你透过上师的口诀认出它时,就好比认出一个你本来就熟识的人一样。
三世诸佛都是在得到稳固的禅定力之后,相续不断地实悟上述道理,终而觉醒证悟的,就好比王子登基王位一般。醒觉而悟到这本初以来就自然任运而存的境界,这远离一切恐惧与胁迫的境界,就称为“拥有对果的确信”。
国王问上师说:什么能让你“斩除偏歧及过失的捆缚”呢?
上师回复:国王陛下,无论是怀有希望或是感到恐惧,都是因为“不了悟见地”的过失所致。觉性的正觉菩提心既不会希冀成觉证悟,也不恐惧会落入有情众生的存在状态中。
执着于“有修行者和禅修”的种种概念,是因为“没有斩除二元心的投射”的过失所致,你的法性的固有本性实是离于戏论造作的,其中没有所谓的禅修对境、没有禅修者、也没有需要锻炼培养的禅修。
取受或是排拒的心态则是因为“没有斩除贪着或执着”的过失所致,自心原本自由解脱且空性本质,既没有能让你执着的事物需要完成,也没有能让你怀有敌意的事物需要排拒。自心本然的状态中,并没有必须取受的美德或是必须排拒的罪恶。.
贪着所拥有的事物,是因为“不了解如何修持”的过失所致。无论是作什么样的修持,就是要远离所缘和执取,并且要了解,贪着与执着其实没有所依基础与根本。
若将以上所说浓缩为单一句话:见地即是远离确信或定见①,禅修即是不要把心置缘于任何事物上,体验是要离于回味,而果则是要超越获取。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教导,都不可能有别于这些内容,这就称为“斩除歧路及过失的捆缚”。
(编译注:①其他版本来源说的是“散乱”,而非“确信”。)
国王问上师说:“净除确信或定见的过失”是什意思呢?
上师答复说:即使你已了悟自心是佛,也不要离弃你的上师!即使你已经了悟显相即是心,也不要中断缘起有漏的善根!即使你并不希求佛果,还是要崇敬殊胜的三宝!即使你并不恐惧轮回,但是连最细微的罪行都要避免!即使你已经对自心本性有了不变的确信,也不要轻视任何心灵教示!即使你体验到了三摩地的功德特质、较高深的境界等等体验,也要戒绝自满与自负!即使你已经证悟了轮回与涅柴是无二无别的,也不要停止对有情众生持有悲心!
国王又再提问:“得到确信或定见”指的是什么呢?
上师答复道:要确信从本初以来,你的自心就是觉醒的佛果。要确信一切现象都是自心的幻变展现。要确信“果”就在你内心,不会在他处寻获。要确信你的上师就是佛自身。要确信见地与禅修的本质就是诸佛的了悟。为了得到如此的确信,你必须修持!②
(②《上师密意集》这个版本说:要借由如此的确信来修行!)
国王又再问道:“拥有口传的传承”是什么意思呢?
上师回复道:透过加持的善巧方便,普贤王如来将这些秘密言教传释至金刚萨埵耳中,金刚萨埵将这些密语倾注到嘎惹多杰(胜喜金刚)耳中的小盒里,嘎惹多杰又将这些密语托嘱于师利星哈的心间,而师利星哈则将这些密语赐予给我——莲花生。赤松德赞,把这些密语保存在你的心灵深处吧!③
(③《上师密意集》这个版本在此处不只是少数用字上的差异:“普贤如来的这些秘密言教对大家来说,并非是普通常见的知识。拥有强烈虔诚之渴望的人们,自然而然会了悟本初智慧心的广袤无边,因此这些人不需计算串线上的念珠(传承上师),就会领受到传授的指令。既没有信心也没有虔诚心的人,以及不修持的人,就算追随九种传承,却不曾拥有过任何传承。国王陛下啊,要在你心灵的广袤无边之中,稳固那含摄着修行体验的强烈虔诚渴望!”)
上师指示国王:国王陛下,除非你证悟了法性的无生本质,否则,即便生为君王之身,生命的流逝也如同水中泡沫一般。
除非你体验了超越念头之法性的固有本质,否则,当你那如彩虹般毫无实质的王国和世间权力褪微和消逝时,你将会受苦。
除非你与自生本觉长相为伴,否则当你离开此生时,你将无法斩断自己对后妃、仆从以及臣民们的执着,而这些人只不过是一趟旅程中被留诸身后的熟识者罢了。
除非你已娴熟于见地和禅修的本然境界,否则你将会从一世轮转到下一世,就像在水车的轮圈上一样,于出生时进入,在死亡时离去。
除非你以寂静和平的真理治理你的王国,否则严苛的律法就如同一棵有毒的树,将会摧毁自身。伟大的国王,我恳求你以符合佛法的方式来统治王国!
上师还教导国王:国王陛下!在这个时代的终末,人们渴求殊胜的教法,却不会了解这些法教。许多人并不遵循佛法言教,却自称是修行者。那时将会出现许多说大话的人,但成就者却非常稀少。当佛法在中国、西藏和蒙古消失,如同铠甲碎裂一般,那时的人们将是难以调伏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必须以这些教法来守护佛法,所以你现在必须以伏藏的方式封存这些教法。
国王陛下,在你最后一生,你将会值遇这些教法以及那些保护佛法的人,那时你将会止息再生之流,并进展到持明者的位阶,因此现在先不要弘传这些教法!
国王十分欢喜,供养了一个黄金曼达坛城,并做了无数次的顶礼和绕行。
出处:《对赤松德赞的忠告》取自《大宝伏藏》。
莲师心要建言第三章
小乘大乘无抵触
赤松德赞国王供养了一个黄金曼达坛城给伟大的莲花生大师,然后说:真是奇异呀!殊胜的上师,我恳请您教导一些可以揭示出小乘和大乘并无抵触的修持之道。
上师答复说:奇异哉!伟大的国王,一再以具有福德的暇满人身而生为国王,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此,要好好统理佛法王国,这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设立严峻的规则来管束世俗的种种活动,但这会对一切众生带来伤害,因此培养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以极大的爱恋心珍视这个虚幻不实的身体,但是,死亡到来的时间其实是不确定的,你的白发和皱纹,就是死亡的征兆,因此,要生起厌离心,要努力学习疗愈之道,即修持佛法,这点非常重要。
让我们得以进入解脱之道的成因,是保持羞愧心与谦逊心,并避开恶行,因此,遵守戒律,不损伤律仪,这是很重要的。
有情众生是悲心的对境,因此,在面对新认识的人们时,要摒除偏见。要带领你所有的随员、臣民和亲属走向佛法,并支持他们,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怎样也不可能积蓄“充足”的用品,好比食物和财富等等资具,因此,要让这些资具为佛法所善用,不要让它们变成仇敌和鬼魔的食粮而浪费了。
没有信心和虔敬心,我们便领受不到口诀的心要,因此,要以信心、虔敬心和信赖来崇敬和承事传承上师,这是很重要的。
上师能为你揭显你自身即具有的佛果之智,因此,要向持有口耳传承的上师请求口诀,并用口诀加以实修,这是很重要的。
你若是让自己的身、语、意维持凡夫平庸的状态,那是领受不到加持的,因此,要专注保持自己的身即是本尊,语即是咒语,意即是超越概念的本然境界,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总是从事凡庸的行为,那么你的身、语、意将会在这些世间经历中变得狂野不驯,因此,要善巧地舍弃恶友,不离于山间闭隐,这是很重要的。
你的父母、兄弟、儿子与配偶皆如同过客一般,你们不会一直相聚不离,因此,要舍弃贪着、要节制女伴,因为这是轮回的根源,这点是很重要的。
此世一切的成就、名誉和声望,是散乱与障碍的成因,因此,要舍弃对此世的全神贯注,并与世间八法完全断绝关联,这是很重要的。
你现在所有的体验,各种不同的快乐与苦痛的感受,都是肤浅与不真实的,因此,要认出一切显现与存在的现象,都没有所谓“独立的存在”,它们就像是神奇的幻相与梦境一般,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心就如同一匹未驯服的马儿,狂野地奔跑在它欢喜的任何地方,因此,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觉察与良知,这是很重要的。.
无法被精确指出方位的自心本性,其本身即是本然俱生、自生自存的本觉,因此,要深入观照自己,并认出你的本性,这是很重要的。
想要紧握住心的时候,(会发现)心并不持续,因此,要由内在去放松身与心,同时保持对自心本然境界的觉知,这点非常重要。
一切减损和增建都是心念的双重迷妄,因此,要放松那繁乱衍生的种种思想活动,同时让心念于其本然境界中解脱,这是很重要的。
一切求取成就的努力和企图被野心的绳索系缚着,因此,要让你的想法于原处清净,远离蓄意努力与野心,这是很重要的。
心怀希望或恐惧时,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因此要确信,自心的空性与无生本质超越了“要获得佛果”和“会堕入轮回”此两者,这点是非常重要。
奇异哉,仔细听啊,国王!你若能这样去修行,就不会觉得大乘和小乘之间、密咒乘和性相乘之间、或是因乘和果乘之间,有着任何矛盾抵触。因此,伟大的国王啊,将这点牢记于心吧。
伟大的国王,在这个时代的终末,你将切断再次投生的相续之流并结束轮回。佛果的本觉将于你内心展现显露,你将不停息地成办众生的利益。将这些教法当作珍贵宝藏一般埋藏起来吧!
听闻了这则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融合一的建言之后,国王十分欢喜,做了许多的顶礼与绕行,并且洒了许多金粉。
以上即是有关重要建言的口诀,它与所有乘别都无有矛盾抵触。
博主注:世间八法: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出处:《小乘大乘无抵触》取自《大宝伏藏》第一函,玛儿契的第四部分。
莲师心要建言第四章
顶礼伟大的上师莲花生!以“乌迪亚纳的莲花生”而为人所知的他,是三世诸佛的化身,是拥有不可摧毁之遍知的伟大持明者,他受到西藏统治者赤松德赞国王的迎请而来到西藏。当他驻锡此地时,我,措嘉,以伴侣和侍者的身分来承事他。有一回,当我们停留在霄投的堤卓洞穴时,上师为我直指心性,让我认证了《大圆满最密无上心髓》的意义,我透过直接体验的见地,对本然境界有了定解确信,不再留有任何假设揣想。为之感到如此震摄感动,我,卡千的公主,如此问道:
奇异哉!伟大的上师,既然《密咒心髓》的一切要点,都包含在体性、自性以及悲能三个要项当中,那么,此三者是否也会出现任何偏颇背离的状况呢?
上师说:措嘉,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最密心髓》的一切要点,的确涵括在体性、自性与悲能当中;行者若是无法了解这些,便会步人偏颇的歧途。加以解释的话,其中还包括四个要点:偏歧的方式、已偏歧的征兆、偏歧的缺失,以及偏歧的后果。
第一点是“偏离体性”的方式。一般来说,“体性”指的其实就是你无二元觉性的本然状态,亦即无有戏论造作、鲜活不陈腐的明觉。从本初至今,这个觉性一直都是那“非由何物所成的空性觉知或认知”。若非属上述状态,却训练自己将觉性“想像”为空性,那么行者便是没有远离“攀执空性”的概念心;如此,行者便步人了所谓“断边空性”的歧路中。
已偏歧的征兆是,行者会开始发表此类言论,诸如:“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既然事物不存在,因此一切皆空空如也!”
这类偏歧的过失,便是会产生“一切皆空无”的概念想法。这样的心态会使你舍弃诸如虔敬心和净观、皈依和菩提心、慈爱与悲心的种种心灵活动,你反而会涉人世俗事务的追求。由于与罪恶产生关联,这样的心态使你放荡地投入于不善行为之中。以这种扭曲真谛的方式来行动的人,除了堕入金刚地狱之外,无他处可去。
由于曲解了“善”的真谛,这种疯狂修行的结果,就是投生为断见持有者;由于曲解了因果的真谛,你仓皇地挣扎于苦痛的海洋中。
措嘉,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已了悟空性,但其实只有极少数真正了悟究竟的本然境界。
此处,关于“自性”这方面,也有落入偏歧的四个要点,其中第一点是“偏离了自性”,陈述如下。空性明觉之自性光辉光灿地展现为三身与五智,这并不是说三身有着具有脸孔与手臂的身体形式,也不是说五智带着色彩,也不由任何有限之属性所组成。空性的自性光辉,就只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觉知或认知特质;而无法认出具觉知力的空性,其实是双融一体,就称为“明觉偏歧为(二元)的感知”。
行者落入这类偏歧的征兆,就是会以极端的方式来解说所有佛法名相。就算是教导或被教导了描述这双融无别的种种辞汇,他的心还是无法理解此中要点。
这类偏歧的缺失就是,将所感知客体执以为实的概念心,使得你无法了解唯识的教法。若是对哲学派别有着强烈的执着坚持,你便会与那通住遍知(正觉)的道与次第分离。执着于所感知者为坚实的实存物的人,是不可能步向解脱的!
以此方式落入偏歧的结果是,于外,我们会因为将有所展现的明光误以为是实体,而投生到色界等处;于内,这种偏颇的心态,认不出觉性即是空性的觉知,肯定不会是通往解脱的成因。
措嘉,许多人宣称他们已经认出明光,但是只有少数人真正娴熟觉空一体的境界!
此处,关于“悲能”也有四个落入偏歧的要点,其中第一点是“偏离悲能”的方式。在本质上,无论种种心念如何展现,这些从觉性中展现为空性觉知之自然光辉的心念,除了是空性的觉性之外,再无其他。无法了解这点,就称为“偏离空性明觉”。
已落人这种偏歧的征兆就是,我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开始深陷此生的(世俗)事物中。 ,
这类步入歧途的缺失就是,这样的概念心态,即心念的显现尚未明现为法身时,会将你捆绑在一切起心动念的罗网中,因而麻痹了你的心灵修持。你潜在习性中主要的负面习气,会使你只想汲汲营营于此生的目标。如此被困在二元迷惑的枷锁里,你已将自身紧紧圈链于希望和恐惧之中。
以此方式落人偏歧的结果是,由于无法认出念想的偏颇,因而使习气变得坚硬固实;由于没有忆持因果的必然法则,而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散乱迷惑中;而且,死亡到来之时,你便会步入歧途,进入三界之中。
许多人宣称自己远离了念想,但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念想生起即解脱”的要点。
明妃措嘉又问:不断除这三种落入偏歧的方式的话,实为无义可惜,那么我们又应如何转化这些偏歧的方式呢?
上师答复:措嘉,明觉的空性体性并非由任何人所创造,明觉之空性体性也非由因和缘所生,是本初以来就有了。有要试图去改变或修正明觉,就让明觉保持其如实的状态吧!如此你将免于偏歧,并在本初清净的境界中觉醒。
同样的,你的觉知本性自本初以来,便与空性不可分地任运现前。它的表现或展现,这个无论生起什么都不受束缚的能力,并没有实质的存在。要认出(明觉的)三面向其实是广大不可分的一体,这样你便会以三身不可分的状态觉醒。
明妃措嘉又问:何谓偏离了见、修、行呢?
上师答道:仔细听着,措嘉!首先,第一项主题“见”的部分有五点:见地本身的偏歧、居住处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烦恼所造成的偏歧,以及偏颇一边的偏歧。
第一点是关于见地本身的偏歧:佛法的一般见地,认为空性超越了边际之限,但是在此脉络中,心滴瑜伽士则承许空性是直接的实相。当你真正地、究竟地达到证悟时,空性和对实相的体验两者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正地、究竟地证悟,那么这个一般性的概念假设见解,便无法决定为真实义,这种情形就是见地上的根本偏歧。当你对实相的见地没有信心,反而将语言表述的假设见解以为是究竟义的时候,你会发表诸如下述这类言论:“一切都超越了参照点、非创造、且远离边见!”你善恶不分地行一切事,发出以下这类言论:“根本没有所谓的善与恶!行善不会得到利益,恶行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一切都是自由且相同的。”如此一来,你仍旧是一个凡夫。这就称为“暗黑弥布的邪见”,是所有见地偏歧状态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应该知道),对实相无二元的本然觉知之见地,与深奥因果的行止是不可分的,要本着这样的了解来行一切事,这点异常重要。
第二点是居住处所上的偏歧,这类教示一般都说:那些对见地生起暂时了悟的人,若想圆满见地的究竟了悟,就应该前往隐蔽的空旷处,例如山中隐居处或是坟场。你或许暂时生起了见地,但是为了滋养你的见地,你必须待在山中隐居处。因为一个有害身心的居住地,可能就会使你的见地步入歧路。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要在山间隐居处滋养维续你的暂时见地!
第三点是友伴上的偏歧,这类教示通常都说:暂时具有见地的人,应该结交相符于佛法而且不会助长烦恼的友伴。若是与有害身心的友人为伴,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罪恶行径的影响,而那是步入歧途的根本,因为这会让你去追逐此生的目标、阻碍你持续滋养见地,也会增加你的烦恼。
措嘉,如果你想避免走向这样的歧途,就应该切断这些非必要的友伴关系,并长住于静僻兰若处!
第四点是烦恼所造成的偏歧,暂时具有见地的人是无法完全克服烦恼的,行者会因为种种外在情境而卷入烦恼之中。卷入烦恼时,即便只有一瞬间,也造作了“业”。如果持续烦恼了一段较长时间,你就会造作恶业;也就是说,五毒会在六种感知的每个感知当中,造作出负面业力。你迟早都会得到果报,因此,无论感受到什么烦恼、无论什么烦恼使你的注意力松懈下来,你都必须立刻有所觉察。一切有情众生皆因自身烦恼之故而造作(恶)业,因此要训练自己对其生起慈心与悲心。要向你的上师祈请:“请加持我能将烦恼作为道用吧!”每天都要以净化烦恼种子的咒语来训练自己,最后放松安歇进入见地的境界,并以回向和祈愿来做结行。
如果能如此修行,好处是你将会得到暂时与究竟的果报;但是如果不这样修行,你便会陷人烦恼的泥沼中,而且无法圆满见地,这就是偏离正途最严重的根源。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这样的歧途,就要用对治法来对治你感受到的烦恼,如此以之作为道用!
第五点是俯颇一边的偏歧。即使是暂时具有见地的行者,都还是会落人一种偏颇自宗哲理思想的状态。他们从典籍中引证,带着偏颇一边的心态和成见,在自他、高低之间做着分别。这样的根本偏歧就是试图用凡夫的概念心去度量诸佛广大无边的见地,对之加诸种种概念设想。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步上这样的歧途,就要真实认证解脱的广大无边见地!
第二项主题是有关禅修上的偏歧,其中也分为五点:禅修本身的偏歧、禅修处所上的偏歧、友伴上的偏歧、来自错误禅修的偏歧,以及烦恼所造成的偏歧。
第一点,禅修本身的偏歧:这是指弟子无法了解上师所指出的直接实相;接着,弟子便因为混淆了体性、自性与悲能的真义,以及无法认出这三者是不可分的空性与觉知,而偏离了正途。
更进一步解释这点:在按照自己上师的口诀教授方式来修行之后,如果反而对身体与心灵的纯粹乐受产生执取心,你将会偏离正道而投生为欲界的天人或人类。如果你贪着那种纯粹无念之心的状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成为色界的天人。如果你着迷于清明和无念的状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成为净居天的天人。如果你贪着乐和杂念的话,你将会偏离正道而成为欲界的天人。如果你着迷于空与离念的状态,那么你会偏离正道而成为无色界的天人。由于这些状态,你便偏离正途而进入三界。
如果你阻断了感官对境之流,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空无边处。如果你阻断了感官知觉,犹如熟睡一般,那么你会偏离正道而到无所有处。如果在觉知仍然鲜活的时候去阻断所感知之对境,那么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识无边处。当你对自己的无所感知仍有所意识时,仍忆持着微量的乐受,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就称为“落入一边的奢摩他之中”,当你死去、流转中阴时,便会继续在三界六道间轮回。
措嘉,不必要再堕返轮回,因此,要断除这愚痴禅修的偏歧!
此外,如果你相信凡夫看待事物与心的方式,你便会偏离正道而落人唯物的凡夫心之中。如果你认为物与心是真实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常见或断见的外道边见者。如果你相信事物是“有别于心而存在”的,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声闻或是独觉辟支佛行者。如果你“主张种种感知就是心”,你便会偏离正途而成为唯识派的追随者。如果你相信世界与众生就是本尊,你便会偏离到密咒(乘)之中。如果不了解如何断除这些偏歧,禅修又有何用处呢!
那么,请赐给我断除偏歧的方法吧!明妃措嘉请求。
上师回复说: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这样的偏歧的话,首先要有广泛深入的学习;其次,要专注学习直指心性的教诀;最后,在真正实修直指教诀时,要了解上述所谓的偏歧,指的其实就是对禅修的执着与攀附。“如兔睡鹰巢”的禅修比喻,或是以弓箭手的专注力的禅修比喻,这些状态都不真正是解脱的成因。无论你有什么暂时的体验,只要纯然地放松且如实地感受或浸淫在这些体验中,不要企图去改善或是改变、不要怀着希望与恐惧、不去取受也不去排拒。当你对所体验的一切都远离了耽执时,就没有了会让你偏离正途的成因。
第二点要教导的是关于禅修处所及结交友伴上的偏歧,行者应该在具备正确特质的处所受训。如果你待在会令人散乱分心的寺庙,或是会让烦恼网缦更加纠葛的地方,你的贪念与嗔念会使你屈服于,便会因为道德上的污染,以及所受到的供养。和那些有害身心的友人为伴,会阻碍禅修上的进展,而且就像是为自己购买毒药一样。
措嘉,如果你想要真实地修行佛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斩断与有害身心的处所、友伴等等的关系。所以,戒绝这些处所与同伴吧!
第三点是关于来自错误禅修的偏歧。当你试着要维持禅修境界时,你可能会经历昏沉、掉举不安,以及散乱①三类。
①此处的“散乱”,意指变得分心并丧失了正念觉察。{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第一类是昏沉,又分为六种:处所造成的昏沉、友伴造成的昏沉、时间造成的昏沉、食物造成的昏沉、姿势造成的昏沉,以及禅修产生的昏沉。
一、会发生处所造成的昏沉,是因为行者的驻留处是低地的森林或峡谷,或是在道德沦丧的地区或村落。你内心感到朦胧障蔽,明点变得不清晰,觉知或觉性感觉好似被云霭遮蔽一般,你觉得困顿想睡,身体也感觉很沉重。遇到这些情形时,要做净化仪轨并忏悔。前去广阔开敞的高处;在无云、天空澄澈的地方做禅修;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想象自己就在一座雪山的顶峰,并已被一阵新鲜的微风吹拂。这些方法都可以去除处所造成的昏沉。
二、友伴关系造成的昏沉,发生在经常和道德污损的人相处,或是与质地不清净、可能在滥交的伴侣为伴时。这时,你自己会变得受到染污。若是发生这种情况,要尽力修持成就法和忏悔、净罪的仪轨。要对违犯三昧耶或是道德品行上有污损的人保持警戒心。要寻求具格的伴侣,帮助他或她接受灌顶,而且不要允许乱交的性关系,这样便能清除友伴所造成的昏沉。
三、时间造成的昏沉,包括春季或夏季时感觉到迷糊昏昧或困倦呆滞,这样的问题可藉着前去雪山或是类似的地方而被净除。
四、食物和衣服造成的昏沉,包括因他人的食物及污秽的衣袍而感觉昏暗与阴沉遮蔽。进行修持时,你应该远离他人的食物和污秽的衣袍,这样便可净除此类昏沉。
五、姿势造成的昏沉,这发生在初学者因为躺下或诸如此类的姿势等而变得困倦呆滞时。在练习禅修的时候,应该要遵循三姿或是金刚(跏趺坐)的姿势,鼓舞自心,活化你的种种感知,带着鲜活的明性来禅修,这样便可净除此类昏沉。
六、禅修产生的昏沉,这是由于带着沮丧消沉的心境来禅修,如此一来便会感觉极为朦胧迷糊和困倦呆滞。要将你目光的视线指向天空,用平衡协调的方式,让自己灵敏清醒,而且要让觉知敏锐分明,这样就会净除此类昏沉。
道次第的诸种典籍都教授到,昏沉与掉举皆起因于“无法提起觉知”的过失。措嘉,除非你精进努力,否则禅修的障碍是无法消除的!
第二类是关于掉举的状态,又分为两种:处所造成的掉举,以及情景造成的掉举。
一、处所造成的掉举发生于当你在清新的高处禅修,你的觉性开始变得活跃明亮,接着你的注意力受到搅扰,于是念头便开始骚动与散乱。如果你放任自己进入那些攫取注意力的事物中,你就会成为烦恼的猎物。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是,让你的视线指向天与地的交会点。如果这样还是无法让你平静下来,就运用声闻行者(向下)凝视的方法,有时要将心专注于一个对境上。夜晚入睡时,一边想像你的心进入脚底的两个蛋形的脉连结处内的黑色明点,这是教法之一;但是其实最好是把心专注在密处内的种子字“阿”上。当某个想法突然生起时,要认出这个想法,用“呸”,然后持气;之后,再全然地放松并任其所是。可交替轮流做的是去追踪思维者(是否存在),然后安住在找不到任何思维者的状态中,这样便能清除此类昏沉。
二、会发生情境造成的掉举,是因为外在事件发生时,你追逐于某个想法,然后你的心便开始变得激动,并溃散成烦恼。当这种情形发生时,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无须做什么、任由其是!”要串习薰养慈心和悲心、醒悟力、方便与智慧,以及虔敬心。接下来便要如培养见地的阶段一样,继续修持练习,这样便会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类是关于散乱的过失,又分成两个部分:由于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乱,以及情境造成的散乱。
一、缺乏了解所造成的散乱,发生在无论做多少禅修都没有进展时。这是由于不了解如何将修持切分成不同的座间。你开始跟口诀教授和上师背道而驰,或者由于不了解如何辩别理论和禅修体验的不同,而让你变成一位愚痴的行者。
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是,祈请你的上师;培养对于口诀教授的确信;将修持区分为不同时段,然后多次重复修持。莫让自己涉入太多外在活动,要宽坦自在地禅修。当清明的觉受生起时,切断念头的纷扰散乱,然后再持续禅修,这样便可克服散乱,并且增益禅修体验。
二、情境造成的散乱,发生在某些外在事件使你掉入五毒或是六种感知当中,使你变得散乱分心且失去正念觉察。为了处理这样的问题,要立刻运用对治法,粉碎对所感知对境的执取,并且视之为神奇的幻相。
措嘉,如果想要断除这些的偏歧,你便要迎面棒打烦恼!
第四类是烦恼造成的偏歧:尝试要保任禅修训练的行者,会遇到为数众多的敌人与窃贼,也就是自身的烦恼。这些烦恼又可以区分为五种:嗔恨、骄慢、贪欲、嫉妒和痴迷,从这些根源又生起了八万四千种烦恼,使得你无法保任于禅修中。这些五毒当中的每一个都会使你卷入这五种烦恼中,让你更加陷入轮回。因此要像曾经失去唯一孩子的母亲,提高警觉的态度,防止自己因五毒而散乱分心。要像发现腿上有毒蛇一样地舍弃这些烦恼情绪。要认出这些烦恼情绪,保证正知警觉且正念觉察,接下来便要如培养见地的阶段一样,继续修持练习。除非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否则恶业时时刻刻都会被造作出来。
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这样的偏歧方式,便要正确地取受与断舍,丝毫不离于戒慎警觉,善巧地投身于对抗五毒的战役中吧!
无论如何,只要你的见地与修行尚未达到稳定,你就应该像只受伤的鹿一般逃到隐居静僻处。要像碰到毒蛇一样,逃离烦恼。
明妃措嘉又再问道:密咒行者不是应该将一切烦恼都以为道用吗?
上师答复说:当然要将烦恼以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够以毒为食。能够将烦恼以为道用而无须舍弃烦恼的人,比优昙钵罗花还要稀罕。对于最高根器的行者来说,烦恼会展现为帮手;然而,对于较低根器的人来说,烦恼却会变成毒药。对于较低根器的人而言,断舍烦恼是比较好的!
要断舍多少或多久之后,行者才会变成熟练的能手呢?明妃措嘉问道。
当你不执着烦恼与感官欢愉,并且能将之视为幻相,如此,即使烦恼真的生起时,你也不需要厌抑烦恼,因为他们不会再有所危害了。而当烦恼未生起的时候,你也不会有造作烦恼或欢愉的欲望,因为你已远离了期待。当你可以这么做时,烦恼便是被以为道用了。试图以烦恼为道用,然而却仍执着于实有,就像苍蝇困陷蜂蜜中一样。
措嘉,要断除这样的偏歧!
第三项主题是行持的偏歧,又分为两个部分:不合时宜的行为所造成的偏歧,以及一般性的行为偏歧。
前者有七类:一开始,如蜂之行应该在闻、思、修三业之前;但由于如蜂之行是初学者的行止,在持瑜伽密戒时采用这种行止是错误的。如鹿之行仅适用于修持道的时候。如果在持瑜伽密戒时采用这种行止,便是错误的,因为你的三摩地便会失去自在。如哑巴之行,仅适用于已获得体验的要领时。所以当行者应该行如蜜蜂时,却采用如哑巴之行的方式,这便是错误的,因为他尚不能清楚区分言语和意义。
如燕寻巢之行,仅适用于得到个人体悟的时候。假若你已精熟于三摩地,却采用这种行止,这便是错误的,因为这会成为障碍。如狂人之行,仅适用于禅修体验已经稳定的时候。如果只有部分体验,却采用这种行止,这便是错误的,因为你尚未完全了解全义。如狮之行,仅适用于已圆满见地的时候。如果还在尝试获得体验的阶段,却采用这种行止,由于尚未对真如具有确信,你可能会被其他现象击倒覆没。如同狗、猪之行,仅适用于已全然自在之时。如果在错误时机采用这种行止,你便会得到空行母的惩罚。
当你采用不堕败的行为方式时,你的个人体验将会展露为法性的内在本性。当你已经能掌握四大或五大种等元素时,你便能转化他人“缺乏信心”的观念,能让死者复活,并展示任何神迹。如果你扭曲滥用上述的行为之道,就称为“行持上的偏歧”,这样你将得不到任何成果。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这样的偏歧,就要遵循经典所描述的正确行止之道!
第二点是关于一般性的行为偏歧,你可能一时造作地维持某种行为模式,但是这样并不符合佛法。如果这种行为模式不能成为证悟之道,我们称之为伪善,这便造成了行持的偏歧。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在一般行为上落入偏歧,那就要确定你所采用的所有行为都能成为证悟之道!
第四项主题是果方面的偏歧,又分为两点:暂时和究竟的偏歧。首先,暂时的偏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修持口诀教授之后,你将凡常的结果误以为是殊胜无上的果,又因此而感到骄傲自负。之所以称之为偏歧,是因为它阻碍了究竟的果。其次,究竟的偏歧发生在已证得果,却又陷入无法消融希望与恐惧的状态时,这个结果就会偏歧而又形成某种“因”。措嘉,如果你想要避免这类偏歧,就要认出希望与恐惧是空无根基的!
明妃措嘉又问道:当行者了悟这现见实相的要点之后,仍需要生起菩提心吗?上师答复:大乘和密咒乘两者,的确是因为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特质而显得出类拔萃。然而,除非你能于每天四个时段中,总是忆念死亡、无常、因果及轮回过患,此生种种情节也终将迅速飞逝。你可能会宣称(自己)是大乘追随者,然而,除非你能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持续不断地”培养慈心与悲心,否则你就是已经偏歧为声闻或独觉行者了。你可能拥有高度的了悟,但是除非你时时刻刻都能正确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取受或排拒,甚至在因果的最微细层面上,否则你将会遭遇许多痛苦的处境。措嘉,如果你想真实地修持佛法,就要让自己契入了悟的境界,悟入我刚刚所说的内容!
明妃措嘉再问道:修持“道”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上师答复:最初入道的阶段,任何会让你的心落入偏歧的情况都是障碍。尤其对男性来说,女性是最大的魔障;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是最大的魔障。而在一般的情况中,衣食则是最主要的魔障。
明妃措嘉又问:但是事业手印难道不是修持道的增上动力吗?
上师仁波切回复说:真能提升修持道的手印伴侣,比黄金还稀罕!
恶业缠身的女性啊,你将你的虔诚心给了好色的男性;你将自己的净观投注在你的甜心身上;你将所积累的功德供养给你的爱人;你将你的坚忍给了家居生活;你将你的悲心投注在你的私生子身上。你厌恶神圣的佛法;你的每日修课就是培养贪欲;你的心咒就是加入淫秽猥亵的谈话;你顶礼的姿态就是去做出打情骂俏的模样;你的绕行就是漫步到你迷恋的地方;你的毅力送给了情欲活动;你企图用下半身来摧毁自己的迷妄;你把自己的确信定见给了你的秘密爱人;你的感激之情献给了你最尽力与你性交的人;你的体验是去讨论性交的话题;你大概会和一只狗寻欢作乐,只要这只狗愿意驯服的话;你不动摇的究竟目标就是投身到激情欲望中。与其当下就得到证悟,你宁愿选择多享受一次。
你的信心只是陈腔滥调,你的虔敬并不真诚,但是你的贪婪与嫉妒却很强大。你的信心与慷慨之心微弱,但是你的轻蔑无礼与怀疑却很巨大。你的悲心与智慧薄弱,但是你的自夸与自尊却是极大。你的虔敬心与毅力很脆弱,但却擅长于误导他人和曲解真理。你的净观与勇气是微小的。你不持守三昧耶誓戒,你也无法提供适切的服务承事。
你是拉着行者下堕的钩套,而不是一个可以增益修持的助手。你并非大乐的增益者,却是偏见与不幸的前兆。期待透过贪欲来得到解脱而纳受伴侣,成了增生嫉妒与烦恼的成因。希望伴侣可以成为改善健康的支持力,只会让行者陷入破毁三昧耶的垢堕中。一位不正确持守三昧耶的女性,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魔障。
嗯,一位具格的伴侣是怎么样的呢?明妃措嘉问道。
上师答复:一般来说,这必须是一位没有上述过失的人。尤其是具格伴侣应该要对佛法有兴趣、聪慧且仁厚、拥有大信心与悲心、具备完整的六波罗蜜、不毁损上师的教言、尊敬修行者、且如护自眼般谨慎持守密咒三昧耶;他(她)必须是不滥交的人,除非他(她)已经获得通达自在;而且在生活细节很注重整洁干净。寻觅到这样的一位伴侣,将会成为道上的助伴,但这样的众生在西藏却很罕见。应该更像是曼达拉娃公主这样的人才行。
明妃措嘉又问:如果在达到通达自在前就随意滥交的话,最大的缺失是什么呢?
上师仁波切回答:就算已经通达自在,如果没有你的上师允许的话,交合并不适切。除了传授灌顶的上师的嘱咐之外,佛法师兄弟或是家族成员若是与属于某行者的对象交合,这也是不适切的。如果他真的这么做的话,他的三昧耶戒在此生会变得不清净,而且会被空行母以不吉祥又短暂的生命加以惩罚。护法将会离弃他,他将无法得到成就,而且会遇到种种不同的障碍。而这位发生交合的女性,在此世的轮回迁转后,将会投生到欲望焚烧的地狱。因此,女性应该谨慎防范滥交。当一位男性与领受了二或三阶程度之戒律的金刚上师的伴侣,或是和领受这种相同三昧耶的佛法师姐妹交合的话,那叫做“毒染法器”,这样是无法避免投生到地狱的。甚至和一般人的伴侣交合,都会产生极为严厉的后果。……如果你能如此持守三昧耶,便会迅速获得密乘的一切成就。
措嘉,如果进入密咒的门户后却不遵守三昧耶,要觉醒证悟是没有希望的!我已经看遍西藏所有人,但是除了你之外,我并未发现其他任何人可以持守三昧耶。
明妃措嘉再次提问:修行佛法时,既然最大的障碍时自私地执着于食物、衣服和身体,那么,请告诉我如何舍弃这三者。
上师仁波切答复:措嘉,这个身体迟早都会死亡腐灭。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早已注定,但我们却无法确定将在年轻或年老时死去。人终将一死,我不曾看过有谁因为执着自己美丽的身体,就可以避开死亡。放弃所有对身体自私的珍爱,坚持山间静修吧!
至于衣物,即使是一张简单的羊皮披风就足够了;而且,一个人甚至光靠石头和水就可以过生活了。然而对西藏修行者来说,却似乎不是如此!
明妃措嘉再次提问:我应该要记录下您说的所有话语吗?
上师仁波切答道:如果你将此记录下来的话,将可利益未来世代的人。
明妃措嘉问道:那么,这些言教应该被弘扬、还是隐藏起来呢?这些言教将如何带来利益?谁将会好好运用这些教示呢?上师仁波切答道:弘扬此教法的时机尚未到来,因此此教法应该被埋藏起来。当初我将含有心滴典籍的小盒放在国王的女儿贝玛·索公主的头顶上时,曾作祈愿,希望这是指定给贝玛·索的教法。在她死后数生之后,她将再次会遇此教法。因此,你必须为了这个目的将此教法以伏藏方式埋藏起来。 无垢友将会支持守护“心滴”教法;对他的弟子来说,时机已到。我这个心滴教法,将会在旧译学派败坏且即将消失之时出现。心滴将广为弘扬且繁盛,但只会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整体说来,末法黑暗时代的一切教法都会广为兴盛,然而却只会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在这个时代的终末,当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五十岁时,贝玛·索公主将再次投生为人,然后被娘·让(尼玛·沃瑟)、即赤松德真国王的语化身所认证。而在赤松德真国王转世为“却汪(上师)”的生命较晚期时,公主将会再次与佛法连结起来。公主再接下来的一世,将会与这含有心滴口诀教授的伏藏教法相遇;由于是实修的时机,所以此时不会行持任何利众的事业。此人②(贝玛·列哲·采)将会存世五十九年,且将会有许多正面和负面的业力连结。他的某些弟子将会到极乐世界去,然而某些弟子却会投生于恶趣;这显示出堕败三昧耶的后果,而且他可能会在五十岁时过世。他应该留心防备三昧耶的衰堕,且要努力忏悔。这样做的话,他便能活足完整的岁数。②意指公主的化身,已被确认是贝玛·列哲·采(一二九一~一三一五)。这时,一位受到五类空行母加持的女性可能会出现。如果这位女性真的出现了,而且贝玛·列哲·采也纳受她为伴侣,那么他就应该祈求长寿,这样他就可能活过五十岁。他将会有一位弟子,这位弟子是一个被授记的、有一颗痣为标记的女孩,如果贝玛·列哲·采给予她完整的教授,她将能执行利众事业到某种程度。如果这位女弟子在那一世没有出现,她还是会再来世成为他的弟子,且会在喀拉葛的上部区获得无余涅槃③。
③在这个脉络中,无余涅槃通常是指虹光身成就。另外,它也意指远离五有漏蕴的残余、已然觉醒状态的了悟。{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如果贝玛·列哲·采没有将这些教授带到布木坦的下部区,而是将教授藏在原来的伏藏地,或是藏在神鬼无法移动之地的岩石内的话,那么他将会在下一个转世投生中揭示这些教示。
在那个转世之后,他将会游历报身界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投生在布木坦的塔帕林。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利益众生,他将取出许多伏藏,并示现种种神变。他会活到七十岁。由于纳受五位化现为女性形体的空行母作为伴侣,他的利众事业将会向外辉耀。他将会有一个名为达瓦札巴的儿子,这孩子是马头明王的化身,将会利益很多众生。贝玛·列哲·采的这个转世将会守护佛法九十年。既然这是指定给他的法教,你就把此法教作为伏藏埋藏起来吧!
听完上述这些之后,明妃措嘉做了无数次的顶礼与绕行,并且努力将之记录下来。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多令人惊异啊,像我这样没有才智的女性措嘉,透过纯净的祈愿,竟能与化身相遇!借着我清净的三昧耶,我领受到心要教授。由于我的供养承事,上师以慈爱的悲心对待我。他将我视为具格堪配的容受者,托付给我密咒的心要精华,并且赐予我无上精华的“心滴”。为免在不恰当时机诠说“心滴”,因此我将之作为伏藏而埋藏,但愿此问答型式的甘露金鬟,能与具有完整表征的此人相会遇!
三昧耶。甚深印。宝藏印。 (原文无法判读)印。严厉印。
在黑暗时代中,这秘密心要教授的系列教法,付嘱给一位出生于兔年、命中带水大的注定者、一位乌迪亚纳王国的心子、拥有隐密的命运,一位有着真实智慧的在家人,此人的圆满力量将不会在那一生开花,而是会遵行一种隐密的生活方式④,此人的行止无拘无束,没有伪善,他拥有强大的能力,但所具的力量却没有显露出来, 他的身上有一颗痣作为标记,而且有着凸起的双眼。他的学生,也就是五类空行母之子。生于虎年、兔年、狗年、龙年与牛年,将持有他的传承,并将继续行进而入净土,无论是谁,只要持守他的传承,便会在一生中获得佛果;且他们最后一世的转世,将会是瑜伽士。
④“隐密瑜伽士”的生活方式意味着,避免将诸如对见地的证悟或神变能力等心灵功德,向外展现。{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依提(ITHI)。愿一切转为善。
莲师心要建言第五章
唱予二十五弟子之歌
国王与二十五位弟子接着向珍贵的乌迪亚纳王国上师提问:请赐予我们一个切中要点、含摄一切、然而修持方法却很简易的深奥教授。
莲花生大师唱而答道:
奇异哉!国王、王子们和其余弟子啊,真实义并不在所有人的理解范围内。当此义被不具格的领受者所听闻时, 便会成为毁谤、误解及毁坏三昧耶的成因。
我已经给了你们关于未来的重要预言,但西藏邪恶的首领们,无论听到了多少,还是不信任,到处散播谎言谬误,沉迷于无益的空谈中。
然而,我会简短作解释回答你们出于虔敬而对我的提问。现在并非弘扬此法教的时机,
而是让你们每一个人正确实修的时机。为了未来的利益,此法教将会以伏藏的方式埋藏起来,因此,来领受秘密誓言吧!
为了嘱咐弟子们坚守秘密令,上师首先对国王说:国王陛下,现在仔细聆听,你要采用跏趺坐姿,在座上保持身体挺直并禅修!让你的觉察力保持无念、且不受概念造作所缚。当你的所缘焦点超越一切对境,不再固着于任何具体的表征时, 就保任于寂静、安稳和醒觉中!当你如此保任时,(道地)进展的征相自然会出现,例如,那不生不灭的心识明性,以及毫无谬见的觉性。这是在你自身中发现的醒觉境界,不能于他处寻得,而是本自存在的(自生)——多令人惊奇啊!
现在仔细听,卡千的虔敬措嘉!由于自心毫无可显露的真实本体。因此,要以自然、不造作、任运呈现的状态,
在无修的境界中保持不散乱!这样保任着,解脱便会自然发生。这就是觉醒或正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贝吉·桑给,我优秀高贵的孩子!轮回和涅槃一切的现象都是你的自心,
离于此心即无有显现——空无自性,超越念想、语言和表达描述。不要执取令人欢愉的事物、或者排拒令人惧怕的事物, 不要肯定或否定,不要偏颇,但要在无造作的本然中,保持活跃觉醒。如此保任之故,(道地)进展的征相就是你的身语意将会感到自在和轻松,超越欢乐和痛苦的界域。 这即是领悟觉醒或正觉境界的时刻!
现在仔细听啊,毗卢遮那,可敬的人啊!显现与存在的一切,轮回与涅槃,皆由自心而生——
这无法被执取、没有中央与边际的心。在广大平等性、俱生固有和不造作的本然境界内, 在大无为中保持不散乱吧!无论你在思索什么想法,想法的生起无异于觉性的虚空—— 而所谓“觉者”无非即是如此。当自我觉知的觉性完全展现时,这即是名为“佛”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从迦牟来的由札·宁波!你的心是无生的,毫无可见之物。要远离念想、不造作任何概念、不要追逐你的念想! 因此,不要去肯定或是否定,而是保任着,于自身内自在放松!在这样的境界中,念想之流被截断,
而智慧会开显、在轮回与涅槃之间划下分界。
现在仔细听啊,南开·宁波,来自努地的托钵僧!自心即是远离我执和自我的离戏纯然,因此,要保任在此一心自生起、自止灭的境界中,远离造作!
那时,乐自内油然而生,(道地)进展的征相自然显现而出;这即是心自身醒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吉纳那·库玛惹,远离散乱地倾听这个教授吧! 自心最初并非由因所创造的,最终也不会受到缘的毁坏,因此,无为不费力地保任在这难以言喻且不造作的境界中吧! 那时,果会在你自身中显露,无需寻找。除此之外,也找不到其他任何觉者了!
现在仔细听啊,南朗的嘉瓦·确杨!证悟的觉醒心并非透过禅修创造出来的,
因此,要远离念想、不要投射或去消融念想,要以宽广敞开的感官知觉(根门)来保任,让念想于自身中自消融!在此境界中,你的念想会自然消融,而且无须寻找,智慧自会生起。而这即是所谓“发现了觉醒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拿曩的多杰·杜炯!那名为“证悟的觉醒心”者,是本来俱生,原本自生,且没有中心或是边际的。不要去修正,而是保任在自觉且自然寂静的境界中, 不要去改变,不要更动,而是保任着,放松到自然状态之中!若能如此保任,那么你那远离混乱的心就是正觉者(指佛)本身!
现在仔细听啊,巴地的伊喜·杨,要好好学习这个教示!当你的心不固着于能者和所者时,心是如如不动的。不要为了蓄意勤作、希望和恐惧、为了守护和终结念想而散乱分心;不要修正这些,而是保任在你的本然境界中。不要受扰而偏离本然境界,这即是正觉者自身!
现在仔细听啊,索格波的贝吉·伊喜!心的觉醒境界非经创造而出,
非经寻求而得,且是本自存在(自生)的。要远离那执取能者和所者的奋力勤作,保任在本然觉知的离戏境界中!若能如此保任,烦乱掉举之流便会切断、止灭;要认出这个刹那便是正觉者!
现在仔细听啊,拿囊·伊喜,来自襄的年轻托钵僧!
让你的注意力远离二元的活动,不要去断定或否定,而是保任在不造作的无勤为中,不要取受或排拒,觉醒或正觉境界就是不散乱地安住在那样的状态中。
现在仔细听啊,卡千的贝吉·旺秋!让你的心处在无修之中,不要造作任何意向,而是要不刻意造作地,保任在自生的本然觉知中!若能保任在那境界中,无须将轮回抛除,那轮回过失的自然消融,就是正觉者的智慧!
现在仔细听啊,登玛·采芒,卓越出众的人啊!自心是空无能者和所者、且非经创造,因此,要远离奋力勤作与造作,不要用禅修去创造什么,而是要在自生的本然觉知中,保任不散乱的状一态!若能保任于如此状态中,本然觉知便能解脱。若是弃舍这样的境界,你是根本无法找到正觉者的!
现在仔细听啊,钦布的译师噶华·沛策!放下能者与所者时,心并非可见之物。
同样的,心是非经创造的,也无须修改。保任在平等定的状态中,不要偏人攀执实存的歧途。 要保持着不从此中分心散乱,这即是觉醒或正觉的境界!
现在仔细听啊,纾布的贝吉·僧给!心的觉醒境界远离了增或减的一切主张。
心是不造作的,且自然从“取受或排拒所者”的能者中解脱,不要固着于任何事物,要全然地不受阻碍。保任在这个境界中,就是正觉者自身!
现在仔细听啊,嘉维·罗卓,椎的托钵僧!自心无可思,也无可观。心超越是或不是、恒常与断灭,因此,要保任在“远离修者与对境的禅修”中!当你能维持不从此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广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