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古拉法典是什么为什么国人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的

德古拉法典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欧亚文明:草原的贡献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想:世界有好几个大洲,为什么只有欧亚大陆创造了一长次又一次的文化辉煌而又长久不衰?在欧亚大陆为什么欧洲和亚洲在历史上走着各自不同的路? 为什么欧洲和亚洲在文化上有这样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历史的某些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各个方面,是整体的差异。为什么欧洲文化一直处在发展中,表现为不断有质变的动势,而亚洲竟在农业文化圈画上了句号? 为什么在十字军东征以前,东方文明远远高于西方文明,而在十字军东征以后东方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论文网 /8/view-9034883.htm  对这些问题,史学家、文化学家作过探讨,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观点,但都未能抓住问题的根本,而且远离历史的真实。      每一个社会都要建构适合它需要的文化内涵,对社会文化内蕴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自从原始社会分解为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后,人类历史就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史。从远古到现在,大致上可区分出这样几种社会生产方式:原始狩猎生产方式、原始采集生产方式、牧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商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方式。与这几种生产方式相关联,人类历史长河出现过6种文化形态: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牧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6种文化是从人类历史整体说的,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6种文化。但是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折射出一个巨大的差别来看,凡是完完全全经历了这6种文化的民族在认识上与社会生活上就比较成熟,就站到了世界的前列,而没有完全接受这6种文化的民族就表现出先天不足,只好尾随历史之后。欧洲经历了全部6种文化,因此社会比较成熟,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只经历了原始采集文化和农业文化。   在欧亚大陆,没有一个民族不是草原民族和农耕土著民族的混血,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两种文化在整体文化中所占的比重。   在欧洲,除了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俄罗斯有属于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的后裔和混血外,其它几乎都是和雅利安游牧民族的混血。公元300年到800年,日耳曼游牧民族整部落整部落地向欧洲纵深推进,建立了许许多多王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雅利安游牧民族和印度当地农业土著达罗毗茶人混合,后来又有白匈努人和蒙古人混进,这就构成了今天的印度人。雅利安游牧民族和伊朗的土著混合的结果,成了今天的伊朗人。北非的含米特游牧民族和尼罗河三角洲务农的土著民族混合就成了埃及人,后来西亚的闪米特游牧民族又侵入埃及,埃及人又有了一次新的混合。西亚各民族是闪含游牧民族和当地农业土著民族的混血儿。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炎黄两大部落就来自西域。根据现有史料推断,最早出现在新疆和甘肃的游牧民族是雅利安游牧民族,进入兰州的塞种人和进入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都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说中华民族是雅利安游牧民族和华夏农业土著民族的混血,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和4世纪日耳曼游牧民族大举入侵罗马帝国一样,公元4世纪,西域雅利安游牧民族和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大举入侵晋王朝,造成长达300年的混血。 虽然欧洲和亚洲的民族都是两种民族的混合,但混合的结果不同。游牧民族带着草原文化,农业民族带着农业文化,两种民族混合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的混合过程。在欧洲,因为农业文化很脆弱,不能构成对草原文化强有力的同化,再加上草原民族不停地进入欧洲,直到13世纪,这种混合还在进行着,因此,草原文化就以强劲之势保持着它的存在,形成欧洲自始至终的传统。 而在东方(特别在中国)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长江、黄河、珠江、渭河等众多河流,适宜发展农业,农业人口很多,创造了良好的农业文化,因此有很强的同化力。游牧民族在军事进攻中能取胜,而在文化上则被同化。虽然每次大的混合之后,农业文化都能获得一定的活力,政治上出现新的局面。像埃及在喜克索斯人入侵以后出现过强大的王朝;中国在春秋战国各种民族混合以后出现了强大的秦与汉,南北朝混合300年之后出现了强大的隋唐,但草原文化最终还是被同化了。   最终,在欧洲形成了草原文化传统,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则形成农业文化传统。      欧亚大陆的草原传奇         根据可信的史料证实,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最早,创立了文明的是属于游牧民族的苏美尔人。后来,一支被称为阿卡德人的游牧部落在苏美尔的西方边境上出现了。公元前2750年,在萨尔贡的领导下,阿卡德人团结了闪米特游牧民族征服了苏美尔人。这个征服只是军事上的征服,因为美苏美尔人的文明要高于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反而被苏美尔人的文明征服了,也就是同化了。当阿卡德人在这儿建立王国以后,游牧的亚摩利人又侵入进来,这就是汉谟拉比建立的后一个巴比伦王国。当这个王国走向衰亡的时候,又一支游牧民族即加喜特人从底格里斯河以东的山丛里冲了出来,和汉谟拉比的后代争斗了155年,他们终于突入了巴比伦,建立了强大的加喜特王朝。再后来又来了更为强大的游牧民族亚述人,他们已经跨上了马背,有了战马和战车,他们以摧枯拉朽之势把加喜特人的王国打得落花流水,建立了亚述帝国,亚述人和当地的土著相混合,这就成了以后的叙利亚人。过了150年,又一支属于闪米特人的游牧民族迦勒底人和操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米地人打垮了亚述帝国,另一支游牧民族赫梯人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如斯基太人、萨尔马提人都在这儿驰骋过,但是后来都消失了,被融合了。 谈到西亚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混合就不能不提到犹太人。这个民族由于强烈的内聚力,在漫长的年月中都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一部《圣经》最完美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从埃及回到迦南时还是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和当地的农业民族渐渐混合,吸收了农业文化,从而建立起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王国。这期间,犹太人曾先后被摩押人、迦南人和腓利斯人所征服,其中有游牧民族,也有农业民族,当然又是一次次的混合。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把他们掳掠到巴比伦,经受了50年的农业文化的陶治,去的时候带着游牧民族的野蛮,回来时却带着农业民族的文明,所以说,现在的犹太人也是一个混合民族,不过它更多地保留了草原民族的气质。   到公元7世纪时,西亚广大土地上,农业文明已经占了统治优势,但在阿拉伯半岛上,依旧是游牧者的天堂。少年时放过羊、成年时从事经商的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当伊斯兰大军进攻伊拉克、叙利亚后,西亚的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又是一次大融合。这次融合之后,出现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13世纪,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崛起在东方,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入巴格达后建立了伊尔汗国,持续了100多年的时间,又是两种民族的融合。1388年,灭掉伊儿汗国的是崛起在中亚的由窝阔台的后裔帖木尔建立起的蒙古大帝国,自然这是蒙古人与当地民族更深层次的融合。后来,奥斯曼突厥人征服了西亚,建立了奥斯曼大帝国。      欧洲原先遍布着和埃及人非常相似的伊比利亚种族。最先进入欧洲的是属于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克尔特人,他们不断地向大西洋推进,能够不被同化的土著民族极少,只有近代的葡萄牙人大部分还属于伊比利亚血统。克尔特人就成了现在法国的先民。他们不停地游动,北欧的克尔特人一部分向西扩展,另一部分则进入意大利和希腊,再渡海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就成了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人的酥油花是藏族以酥油(牦牛奶油)为主要原料的一种特殊雕塑艺术形式,起源于西藏。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给佛像供奉了一束用酥油做成的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酥油花在青海塔尔寺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制成的酥油花固定在大木板上或盆内,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称为“酥油花架”,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酥油花虽名曰“花”, 但表现的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右图为青海塔尔寺的僧人正在制作酥油花。摄影/李全举 先民。在喀尔巴阡山和黑海以北,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的结果,又产生了俄罗斯、波兰、捷克、塞尔维亚人。古希腊的爱琴海地区因为吸收了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因此产生了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代表的爱琴文化。公元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希腊半岛,摧毁了爱琴文化,它们和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因而创造了更高的文化。
  古罗马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初住在意大利的是伊比利亚人,到公元前1000年,南下的雅利安人已经在意大利的中部、北部住了下来,他们和当地的土著民结婚,这样很快就和土著民族融合了。在拉提乌姆有一个部落,他们被称做拉丁人,住在台伯河畔的一群山丘的顶上和四周,后来他们在欧亚大陆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到公元前900年,一支被称为伊特拉斯坎人的部落从海上到了意大利,有人说他们是海盗,从他们留下的画像看,他们是非常健壮的。许多史学家认为,他们是来自小亚细亚的游牧民族。他们经过台伯河口在更北的地方登陆,从雅利安人手中夺走了台伯河以北的意大利的大部分地方,和当地的人又一次融合。伊特拉斯坎人带来了东方的文明,又带了商业活动,在台伯河畔的一块作为贸易集市的河滩地就成了以后的罗马。 谈到欧洲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融合,又不能不提到匈奴人。公元1世纪,他们已经推进到欧洲的东部边界,并且和属于雅利安人的诺迪克游牧民族混合起来。      在欧洲,公元300年到800年,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有了更大的融合。这个时间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日耳曼人。公元前5世纪,他们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波罗底海和北海南岸,主要从事游牧、打猎,操着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克尔特语。他们被希腊人和罗马人统称为蛮族。像中国称马背民族为夷狄一样。公元1世纪到4世纪,他们零零星星渡过莱茵河,向罗马境内渗透。到5世纪,整部落整部落地过了莱茵河。法兰克人进入高卢,盎格鲁、萨克森人渡过北海到了不列颠。勃艮第人到了德国南部。在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平原地区有汪达尔人。在汪达尔人后面有苏维汇人、兰哥巴德人和伦巴德人。在今天称为罗马尼亚的地方,有西哥德人;在黑海的北边,有东哥德人。   从公元300年到800年,欧洲大陆正是这些游牧民族大迁移、大动荡的时候,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大融合,时间延续了500年。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公元10世纪,北欧的维京游牧民族又一次入侵欧洲。 欧洲农牧民族的融合一直持续到12世纪,说现在的欧洲人比其它的民族更多地保留了草原文化的传统一点也不夸张。 从地理位置看,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个自然封闭体,只有西北方向可以和世界沟通。而在古代,驰骋在西北方向的多是游牧民族,因此就不能不和游牧民族发生关系。印度最古的土著人,可由矮小、长着尼格罗鼻子的黑人所代表,被称为达罗毗荼人。根据考古学的资料,在公元前3000年~2000年的时候,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已经有很高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征服了北印度的雅利安部落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下来,涌入旁遮普和恒河上游盆地的肥沃平原,他们和当地的土著进行了缓慢的融合,他们自视高贵而把被征服者当做贱民。他们给印度带来了草原文化。雅利安人是驯牛的民族,后来的印度人也尊重牛。自然雅利安人也接受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学会了农业,过起了定居的生活。游牧民族是非常强壮的,他们崇尚的是力,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许是强壮的雅利安人对缺乏强力的土著民族的蔑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也确使印度人强壮起来。   在公元前324~187年,出生在刹地利的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强大的孔雀王朝,到他的孙子阿育王时,印度历史上达到空前统一。这当然是传进了草原文化的结果。雅利安人原先嗜酒嗜肉,但是印度特殊的气候逼得他们不得不改吃素食,这就使原来的游牧民族的生命冲力大大减弱。公元100年左右,游牧民族萨迦人冲了进来,在西北部建立了帕提亚王朝。公元120年,被匈奴从新疆赶出去的月氏人进入印度西北边境,建立起贵霜王朝,统治了大部分北印度,这是游牧民族的又一次侵入,这时印度已经四分五裂,出现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小邦。公元4世纪,印度建立了笈多王朝。应该说,萨迦和月氏两个游牧民族给印度人的血管里注入了新的血液。笈多王朝把阿育王国相当大的部分统一了,曾被誉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到了公元6世纪,被称为白匈奴的游牧民族冲了进来,白匈奴曾经是强悍的,但在进入印度虚弱的气候染缸里,也虚弱下去。从6世纪到14世纪的800年中,战乱频仍,印度处在痛苦和虚弱、富庶而毫无防御能力之中。15世纪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尔在中亚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大帝国,他是游牧民族中最凶暴的。 他曾远征到印度河,他的逝世也宣告帝国的消亡。50年后他的后代巴贝尔在喀布尔聚集起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德里的苏丹,从此成为印度的主人,这就是史称莫卧尔王朝。他远征到孟加拉,他的孙子阿克巴登统一了全印度。这个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伊朗是一个四面闭塞、高山环绕的高台地,也是一个自然封闭体。在伊朗的土地上,最早的部落在铭文里被称为帕尔苏阿人,据说,是伊朗人最早的祖先。这些部落大部分都是游牧者,其中著名的有加喜特人、路贝人、伊兰人、斯提亚人、玛萨盖特人、萨迦人。居鲁士建立的帝国之所以那样强大,能统率大军直冲欧洲,就因为他们聚集了草原民族的勇武。后来在游牧民族阿萨契人建立的帕提亚(即安息)统治了250年之久,也保持了相当时期的强大,后来衰落下去。这期间,又有游牧部落渗入进来,又激起了伊朗人的阳刚之气。公元226年,强有力的萨珊王朝代替了阿萨契王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当政时,他攻占了安提俄克、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直到君士坦丁堡对面的加尔西顿。再以后,游牧的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相继占领过伊朗,当然每一次这种占领都是民族的大融合。   由于古代气候的变化,北非植物消失,那些靠狩猎和游牧为生的东非和北非人便移到尼罗河三角洲定居,后来东非和北非的含米特游牧民族冲了进来,和当地的土著民族混合,这就构成了埃及的先民。尼罗河三角洲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地带。在这里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建构精美的文化体系,造成高密度的农业文化氛围,和中国一样,有很强的同化力。从语言来分析,古埃及语和游牧的腓尼基、阿卡德、亚述、希伯来人的语言有近似之处,这说明古埃及人是受到过这些民族的影响的。 《圣经》中就清楚地记载了犹太人进入埃及的史实。雅格的儿子约瑟还做了埃及的宰相,但这都不足以撼动埃农业文化的根基。公元前18世纪末叶,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冲了进来,他们是骑着马、驾着战车冲进来的。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埃及遍布着喜克索斯人的部落。这次融合对埃及的农业文化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埃及人变得强悍了,埃及人学会了用箭袋和驾战车,他们开始攻城掠地。雅赫摩斯一世和三世都创立了辉煌的武功,逼使被占领土地的人民承认法老为太上君王。由于这些征服,埃及文明向南传人利比亚,向北传人叙利亚。埃及也从封闭状态中清醒过来,接受了许多新观念。喜克索斯人被驱逐后,埃及还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强大,公元前1200年以后就衰弱下去。         中华民族是农业土著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混合      二十四史的观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的史学观点,这个观点迄今还在史学界产生着影响。这个观点的内涵是浓厚的封闭意识,惟华夏独尊,四邻被视作夷狄,异民族在他们眼里都是卑微低劣的。吸收异民族的文化无异是耻辱,即使吸收了也采取不承认主义。尽管中国的史料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但是,极少有关于异质文化融汇的记载。 铁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同样是农业土著民族和游牧民族混合而成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而炎黄两大部落就是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史记•五帝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居轩辕之丘。”《庄子•天地篇》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庄子•至乐篇》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昆仑见于庄周、屈原等书,《庄子•大宗师》:“堪坯得之,以袭昆仑。”《屈原•九歌•山鬼》说:“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屈原• 离骚》说:“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屈原•天问》说:“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记》:“河出昆仑,其高二万五千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之虚,??面有九井,以玉为槛。”看起来,这绝非是纯粹的神话,确有地理根据,昆仑山就是出玉之山,这肯定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带去的,否则不会把玉和昆仑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帝又和昆仑有联系,这证明黄帝是从西域去的游牧部落。
  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最早到西域的是雅利安游牧民族,而不是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据史书记载,最早到西域的游牧民族是塞人、月氏、乌孙,他们都是雅利安游牧民族。近半个世纪,在新疆天山南部发现的判定为3000千年前的干尸都是欧罗巴体型。说黄帝部落是雅利安游牧部落应是准确的。后来出现了羌族。《国语•晋语》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就是羌,羌是当时西域最为强大的游牧部落。这个部落进入中原那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的。      商王是契母的后裔,相传契母简狄吞燕卵生契狄就是翟,是西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即使商王本人不是牧民,他至少是一个混血儿。在商朝,肯定有许多人还过着游牧生活,商朝的畜牧业肯定是相当发达的。箕子《洪范》第八条叫作“庶徵”,“庶徵”是说五种气候如果合时,水草就会茂盛,畜牧业就会兴旺。周朝的祖先弃相传是有邰氏(陕西武功县)女姜所生。姜显然是羌族,周王和商王一样,至少是混血儿,弃被称为后稷,尊为农神,看起来周朝的祖先稷开始才由牧转农。   西周的最大外患就是西部的戎狄。当然,戎狄是游牧民族的统称,像白狄可能就有雅利安人的血统,所以有些游牧民族被称为“鬼方”。欧罗巴种血统的人对于处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的农业民族,在体形上是极其怪异的,因而用鬼相称,完全可以理解。当时戎狄分布的地域极广,陕西的西北部、山西河北的绝大部分都是戎狄居住地。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渗入和武力侵占就是不可避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东方有戎、长狄;北方有北戎、赤狄、白狄;西方有大戎,小戎、骊戎、犬戎、茅戎、白狄、赤狄,战国时又出现了匈奴。   这儿特别要提到楚国。几百年的大融合,造就了新的中华民族。如果说,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都被农业文化同化了,但在长江汉水流域,因为农业文化还未形成体系,草原文化就占了优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岑仲勉先生就撰文论证楚国贵族中有突厥成分。在中国历来的史学著作中谈到游牧民族向中原渗透时,只注意陕西、山西两个地方,这是不完全的。因为从乌苏里江到青海、西藏,游牧民族对中原内陆地区形成一个新月形的包围圈。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几个方向都可以进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显然这里说的是来自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有一条路线很少有人提起,那就是从甘肃的陇南进入汉中再进人长江汉水流域。进入楚国的游牧民族应该是走这条路线。   根据新疆史学界研究的成果,塞种和月氏都混有雅利安血液,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中的混血种,所以特别强悍。到了楚地之后他们那种草原民族的气质和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就占了上风,长时期不泯灭。现在很多人在历史研究中都感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所不同,不同在哪儿?答案都很离题,不同就在楚文化中有着浓厚草原文化特色。      到了东汉,以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就不停地向中原渗透。西晋末年,由于统治阶级内讧爆发了多种游牧民族向中原大进军,以长江为界造成了大分裂,在黄河流域就产生了数百年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融进了游牧者的强悍,这就注定了黄河流域的汉民族要成为历史的胜利者,成为统一中国的决定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隋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唐朝是中国向世界开放,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为光辉的时代。唐末五代,又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融合的时代,不过这次融合的时间短,规模不大,虽然黄河流域的宋朝仍然作了统一中国的主帅,但是因为农业民族的内在气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所以对游牧民族的侵略就表现得软弱无力。   元朝本身就是一个以蒙古为主干的多民族政权,而且就是游牧民族的政权,因此是极其强大的。元代的民族融合是规模最大的,经过这次混合,出现了强大的明朝,值得指出的是,为明朝的建国立了奇功的很多是回族人,连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也是回族人。清朝也是游牧民族建立起的政权。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融合史,要把游牧民族的影响从中国历史中排除出去,这是不公正的。      草原文化的灿烂成就         世界上存在两大文化体系,即欧洲的草原文化体系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农耕文化体系。许多专家用比较文化的视角研究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差异,都没抓住要领,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草原文化系统,一个是农耕文化系统。人们也许会问,在欧洲的原野上早就不见游牧民族,为何说它是草原文化传统?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10世纪,在欧洲不断有游牧民族入侵。10世纪后,还有蒙古、突厥的入侵,农民在欧洲社会上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欧洲的农民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比较完善农耕文化,虽然也出了一些能反映农民欲求的思想家和学者,并有著作,都没有成大的气候,社会上通行的还是草原文化。 所谓草原文化,就是高扬人的活性心理的文化。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土地上发生了有决定意义的社会角色转型,牧民或有牧民意识的人纷纷转为商人,欧洲最初的商人是半商半盗性质的,尤其是进行洲际贸易、海上贸易的人没有活性心理元素的支撑,是不敢转换为这个冒险的角色的。后来,欧洲又发生一次角色转型,商人中的精英分子转型为资本家。资本家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依然得有高扬活性心理的元素,所以草原文化传统在欧洲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而在中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始终占着绝对优势,农耕文化又营造得完善精美,所以农民这个社会角色就给自己画上句号,没有发生转型,中国就停留在农业社会。 欧洲草原文化和中国农耕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就从饮食文化说起,世界上一切凶禽猛兽都是食肉的,食肉的动物凶狠残暴,而吃草的动物则是温顺驯服的,常成为食肉动物的佳肴。草原民族以肉食为主,所以特别骠悍。 而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所以善良温顺。中国人很早就主张生生,《易经系辞》:“生生之谓易。”由生生就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化合”。从生生出发,中国人尚德不尚力,推崇一个“和”字。“和”既是一种气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就是包容,就是差异的互补互惠互动,做到了“和”,社会自然会出现和谐态。在人际关系上,中国推崇一个“仁”字,仁就是爱人,把爱定为人与人的粘合剂,这样就会化解人间的许多纠纷。 农耕社会是静态社会,农耕文化就是为守静服务的,它反对标新立异,反对打破平衡,教育人守成,在祖先经验的框架中循环往复,不能越雷池半步。要维持静,就怕个人冒尖,个人最不好管理,只有把个人融入群体内,用群体去消化个体,把个人的作用贬低到零,才能防止个人打破已有的平衡,因此,农耕社会就高扬集体主义,他们的集体是没有个人的集体。农耕文化是倡导惰性心理元素的,为此就必须抑制活性心理元素,性压抑就是不可少的一项。农耕文化就是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文化,它有很大的保守性、封闭性、排异性,但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务实性。 在许多人,甚至许多史学家们都认为草原民族是野蛮落后的民族,草原文化是野蛮落后的文化。殊不知草原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历史表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每当草原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混合之后,中国必出现一个强大的王朝。春秋战国多民族混合以后,出现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汉王朝。南北朝对峙300年,出现了强大的隋王朝和唐王朝。五代多民族混合后出现了能统一全国的宋朝,赵匡胤按儒家学说治国以后,又去削弱活性心理元素,宋朝就走向衰败。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而农耕民族没有自己的史诗。这个现象很少有人研究过。“英雄”一词是指“神灵宴会中的王”。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属类。游牧民族很少有用文字记载的文学,但他们有口头文学,其中以史诗说唱为主要形式。史诗就是歌颂英雄的,最早产生于两河流域的《季尔迦关什》,是闪米特游牧民族的史诗,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史诗英雄,也是史诗英雄的一个样板,以后世界各游牧民族的史诗英雄的形象都没有超出这个样板。 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是雅利安游牧民族后代希腊人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是写特洛伊战争的,史诗中的赫拉开克利特、忒修斯、俄底修斯都是本领高强的英雄模范人物,《奥德塞》是写特洛伊战争后奥德塞历尽千险回到祖国的故事。印度人也是雅就是出色的一部。 西方民族因为保持了草原文化传统,英雄史诗在中世纪还被创造着,西班牙成书于11世纪的民族史诗《熙德之歌》就是一例。法国也有《罗兰之歌》。迄今在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中也都有各自的史诗保存着,蒙古卫拉特部有史诗《江格尔》,这部史诗叙述了以江格尔利安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也有两部伟大的史诗:《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前者是写般度和俱卢两王族为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后者是写摩罗的斗争故事。古罗马是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后裔,所以也有史诗,《埃涅阿斯记》为首的十二个英雄同芒奈汗、布和查干进行卓越斗争的故事。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叙述了英雄玛纳斯四代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藏族史诗《格萨尔》也充满了战争的情节。
     许多人感到困惑的是:欧洲人何以能实行法治,而中国又为何实行人治。那是因为原始社会创造了原始民主,这种民主为游牧社会所承传。   游牧社会是动态社会,动态社会是松散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之上是不可能塑造出严密的权力系统。原始社会各个部落内部都有几个共同遵守的禁忌,约束部落成员的行为,这是人类最早的法制。牧业社会从原始社会脱胎后,比起它的母体没有质的变化,所以继承了原始社会的法治精神。牧业社会是动态社会,是逐水草而居,在游动的人群中,无法建起一个完善的行政官吏制度,也无法设置网状的官僚体系,去对游动的对象实行管理。有一部带有共同遵守的法,部落成员才能保证行为趋向的一致性,他们从原始母体继承了部落规则,从本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又继承了有法的意义的习惯,还有巫师的禁忌,戒条、信条、长老口中叙述的祖先的经验,这几个方面就构成了游牧民族制作法典的基础。      世界上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法典。公元前2100年,闪米特游牧民族的摩利人在汉谟拉比领导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雅利安游牧民族进入印度河与当地土著民族混合后,婆罗门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的作用。以后由各学派编辑成种种汇编,如《乔达摩法经》和《阿巴檀巴法经》,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公元7世纪初期,希腊人就有了成文法:《德古拉法典》。犹太教中的《十诫》是游牧的犹太人的法典。雅利安人进入意大利半岛后,订定的《十二铜板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源泉。日耳曼游牧民族入侵欧洲后,出现了许多法典,《东哥特法典》、《尤列克法典》、《萨克森法典》、《佛里希安法典》、《阿勒曼尼法典》、《巴伐利亚法典》、《撒利克法典》、《里普发法典》在英格兰,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诸王国中,也都有自己的法典。在中国,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中也都有自己的法典,蒙古在成吉思汗时,制定了一部法典《扎撒》。16世纪,西蒙古各部王爷用了三年时间共同制定了《蒙古大法典》。 游牧民族经常处在部落战争中,战争决策的任何一点失误都会惨痛地付出血的代价,由此,一个部落中包括军事行动的各种重大行动就不能取决于部落头人或酋长的个人专断,若专断错误,就会人头落地,正是这种血的教训迫使游牧民族继承原始民主制。欧洲是草原文化传统,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继承了草原民族的民主制。希腊的城邦大会就是部落大会的变种。苏格拉底就是在这种会上公决被判处死刑的。罗马的百人团会议,也属于草原民族民主制的赓续。罗马百人团大会亦称森那里亚大会,是在古罗马公民大会之后,有权处理罗马国家的重大事件。百人团会议就发展为后来的元老院会议,元老院有权干预和决定国家的任何大事。欧洲进入现代社会,各国以上院、下院、众院、参院形式表现的代议制和全民选举制,也都是草原民族民主制在历史新时期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古拉典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