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广场花草微缩景观制作内部钢架怎么制作?

传承文华、科学发展,齐文化、陶瓷文化。面积6000㎡,建筑面积不超过30℅,不能做景点的复制。

地形南高北地,处于小山包的北侧。被是2级环路,北面远方正对园博园主景山,西北角与环路形成对景。

现有树木主要是:雪松、白皮松、银杏、大叶女贞等。

  竖向地形:现状地形南高北低,与淄博市的主要地形结构相似。淄博地处鲁中,是周代齐国的都城所在地, 其地形特色是:东是鲁山余脉,西是泰山余脉,南有青石雄关,北有少海宣王之囿。这个地理单元的结构是:南有青石关,北有少海湾,泰鲁两天阙,南北一线穿。将现状地形、淄博地形叠加后概括成设计地形,在齐国的地形上演义齐文化,形成齐地、齐风、齐文化的特色。

  确立主景:主景位于斜向轴线和主景轴线的交会点上,形式为仿汉高台建筑。外型台式建筑,台的内部设计成古窑形状,展示陶瓷文化。

  构图特色:一横:横向为齐长城。武略:展示齐国的兵家文化。齐国是兵家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我国“全胜论”的军事思想,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穣苴兵法》等,兵家人物众多。齐长城形状如弓。夷:人持弓,齐乃东夷人。

  一竖:诸子墙、百家廊。文韜:展示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奠定了先秦文化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斜:田齐王陵(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齐襄王)四冢等距横列南山气势非凡。齐字门、院门、台式建筑、齐长城青石关四点等距斜列,其势如箭。

  南山、北水、东民、西宫。西:阳春白雪,东:下里巴人。

  4.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园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园林的内含,不能重园林而没文化,也不能强调文化而没了园林的感觉。在园林中反映文化是点到为止,不是讲故事,不是写史书,要了解更多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去研究历史书籍。园林是实,文化是虚。

  齐:钟鼎文:“齐”字。

  爽鸠图腾:齐国都城临淄一代,爽鹫氏始居于此,然后逄伯陵氏因之,季则氏因之。《晏子春秋》记载。

  龙池秋月:临淄八景之一,宋。赵明诚有诗《龙池诗》说:原泉混混,绿竹猗猗。

  齐字门:将齐字的繁体概念化为牌坊的形式。木制,红色。

  齐瓦当之路:瓦当,古建筑构件。齐瓦当,春秋战国至汉代齐国建筑的构件。用瓦当的图案做成铺底,反映齐国的建筑艺术之美。

  院门:经过欲扬先抑的竹林空间,经院门进入主景区。

  竹简墙:竹简形式的墙,刻姜太公封齐后的治国三策,《管子》、《孙子兵法》的文章片段。

  版图石:刻姜尚始封齐时的版图,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桓管争霸:齐桓公小白任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漏窗、汉画像石形式。

  威王称雄:齐威王因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广开言路建稷下学宫,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先河,成语百家争鸣出于此。漏窗、汉画像石形式。

  诸子墙:在廊子的墙体上刻诸子的名字。让人们见到名字就可以,详细的学问还要去看历史书籍。

  百家廊:在廊子的灯笼上,写篆字的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提示百家的名称就可以。

  泱泱齐风:汉代台式建筑,台上重庑式亭。柱、斗拱是红色。台是碎石垒砌。是园林的主景建筑和制高点。亭内用磨砂玻璃地面,利于下面古窑的采光。高台北望:青山点点绿水依依,泱泱乎齐风也!

  古窑遗址:淄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后李文化的古窑遗址是目前考古发掘出的最古老的窑址,被称为中华第一窑。当地有后李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陶片,博山是清代玻璃器皿的生产地。丰富的陶瓷文化是淄博的一大特色。在这个仿制的古窑遗址中充分展示淄博的陶瓷文化。

  瓷片之路:利用历代的陶片和瓷片做一条人行路,展示淄博陶瓷的悠久历史。可以点缀一点玻璃和马塞克。

  齐长城:齐长城是七国的军事设施,横贯山东中部,长1000多华里。简约的建一段齐长城,在城墙脚下的石头上,用岩画的形式,绘齐国的几个著名典故: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田单复齐、屈原使齐。屈原使齐是为了建立齐楚联盟。

  青石关:青石关,原名夹谷是齐国的门户,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齐景公与鲁定公会盟于此,晏婴、孔子参加了这次外交活动。文人的咏唱历代不绝。

  星经石:在石头上《甘石星经》的形象图。

  井亭攲器:用老木搭一座井亭,挖一古井,镶石头井口。用杠杆作用攲器提水。孔子的“观器论道:就是指攲器。

  平衡车轮:在井亭外建一水池,放一木制车轮,测试车轮的动平衡。《考工记》记载的方法。齐国是军事强国,制造战车的技术十分成熟,统一标准流水式作业。

  齐国科技之路:齐国科技发达,天文:《甘石星经》,农业:《齐民要术》,医药:《史记。扁鹊沧公列传》,百工:《考工记》,丝绸:冠带衣履天下。用文字或图像刻在园路的石头上。

  太公垂钓:太公渭水垂钓,直勾而取愿者上钩。他钓的不是鱼,钓的是王侯将相,钓的是泱泱齐国。

  纵横春秋:一老者和一儿童在下围棋,棋盘两侧有副对联:黑白子纵横天下,君臣民争霸春秋(人物是陶瓷雕塑)。

  在路的东面,种几种原始的蔬菜和庄稼,反映农人的生活。王侯将相皆过也,唯有平民世代传。叹谓历史叹谓兴亡。

  齐风遗韵:看完了精美的园林,领略了灿烂的文化,留下的是泱泱齐风、千古遗韵。激光琴,古琴的形状,没有琴弦,用激光束做琴弦,弹奏出动听的古琴悠扬。地面用石謦形状的青石铺砌。

  编钟门:用仿青铜的编钟外形轮廓作成门,是园子的出口。

  整个园路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大问号,在人们游览之后,静静地想一想,会扣问历史扣问文化:齐国为什么辉煌?齐国为什么消亡?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7.植物配置:西部:竹林,黄金间碧玉和碧玉间黄金,大叶箬竹。南部:小黑松做地被,大油松和赤松做主景树,间杂部分黄栌,模拟鲁中丘陵的植被结构。东部:柿树、古桑。尽量保留北部的大雪松。用好部分移出的银杏和白皮松。点缀适量的花卉。

  8.背景音乐:韶乐。古筝、钟磬合鸣。朗诵:《诗经.齐风》、曹植《齐都赋》

  9.提示说明:感觉上可能内容很多很繁杂,实际上主体还是园林,齐文化的内容都附着在造园材料上,特别在竖向上没有影响园林的结构,园林与文化相得益彰。

  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将于2009年9月在济南市开幕,其主园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其中枣庄园区位于齐鲁园西南部,东北侧紧靠园区“智”广场,占地1000㎡,属历史文化城市展区之一,整体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

  按照组委会要求,枣庄园的设计要依托“历史文化”区域设计主题展开,着力体现运河古城、万亩榴园,重点体现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结合“智”广场,表现独特的园林景观。

  1、为突出体现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主题,整个园区规划以“智者乐水”为主题,以园区中心水面搭配台儿庄古建筑群体现的“运河古城”景观组为主,以西北侧的“榴园风情”景观组为辅,着力体现具有枣庄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2、作为园区的中心,“运河古城”景点组以台儿庄古城门、古建筑、古城墙、运河码头等结合垂柳、紫薇、睡莲、黄菖蒲、鸢尾等苗木形成一道柳岸花波;“榴园风情”景点组则以造型石榴、枣树、青檀等特色树种结合冠世榴园、石榴仙子雕塑等构成一处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榴园”与“运河”遥相呼应,达到景观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植物选择上充分考虑以各种适合济南当地气候的苗木进行合理搭配,为充分体现枣庄特色,也选择了石榴、青檀、枣树等能代表枣庄的树种。园区主题景观以开园时间段的夏秋景观为主,春冬景观为辅。达到四季迹象分明、凸显枣庄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东营园占地2500平方米,位于博览园落霞山南麓齐鲁园的沿黄展区,东临中央湖,南隔河与沿海展区、齐鲁文化展区相望,园博园主标志水滴塔,望湖相距仅100米;园址北为聊城园,西为德州园,是突出黄河入海口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节点。

  1、文化建园原则。体现黄河入海口特有的文化习俗、自然风光、东营城市特点。

  2、实用美观原则。在尊重原有地形特点的基础上,与山、林、水有机结合。选用东营乡土植物做基调,表现东营湿地园林景观特色,展示东营城市园林建设成就,特别是改碱绿化技术成果,寓教于乐,升华成地域景观。

  3、科学节约原则。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凝炼东营建筑文化符号,使用观赏性高、养护成本低的当地特色植物,考虑雨水循环利用、废旧材料的利用,体现节约型园林建设理念。

  4、传承有序原则。在沿黄文化大背景下立意构思,实现与现代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将来发展紧密联系,传承有序。

  “黄河从这里入海”作为着眼点。充分利用落霞山、中央湖、 河及现有绿化的空间格局,以入海口特有的茅草土屋为意象,结合小水面、微地形的营造,突出东营石油、黄河、土地三大资源优势,展现民俗文化和湿地园林特点。

  结合规划游览路,设置西侧主入口,北侧次入口,向南与滨河路相联系,布置以围绕小水体的环状游览路。全园分主景区、改碱绿化展示区、西入口、微地形、鹭湾五个功能分区,与展区外围大草地和环湖干道相呼应。

  1、山水结构。借落霞山近河坡脚平缓地形,开挖 平方米水面,形成一大一小两个湖和水溪,规划小水池,构成源、溪、湖、岛、池堤、桥等水形态和水景观。西南角与落霞山相呼应,设一起伏地形,作为空间分割和山之余脉,也象征东营南依泰山余脉、黄河入海的地理特征,其余为平地。

  2、建筑特点。主岛上设主体建筑与北入口园门、东侧碑廊、次展室、知鱼榭等建筑形成面向水体的半围合院落。建筑形式在黄河入海口地区茅草土坯房的基础上抽象升华,除围墙用漏窗白墙外,采用钢、玻璃等现代材料,屋顶使用白色光纤材料,做成茅草状,晚上可结合LED灯光亮化,突出黄河岸边人家的意境。

  碑廊石刻东营孙子湖、自然保护区、黄河大桥、油田风光等景点图示及简单的文字介绍(请书画家创作);次展厅作为管理、小卖、卫生间,形式与主体建筑相同;知鱼榭作为山上茅亭的对景,是赏鱼、观水的重要观景点。山上茅亭以东营城区常见的白鹭命名为鹭亭,是全园制高点。

  3、入口景观。主入口由红色隔墙围合,突出入口标识性墙前设置主题群雕“出夫”,再现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建设初期,调集全省劳动力进行开发建设的真实场景;北入口设置红、黄、兰三色廊架作为入口标志。

  4、园林展示。(1)西北角为改碱绿化成果展示区,入口西侧设四块浮雕墙,介绍改碱技术;方格状浅水池,展示东营特有的观赏草、水生植物,以木栈道与园路相联系。(2)水溪体现东营城区水系作为大环境改碱措施的主要设施,结合景观设置。(3)微地形山体展现东营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抬高地面、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的成功做法。(4)主展厅集中展示东营风土人情、黄河水城建设、园林绿化成就。(5)乡土动植物展示大乔木白蜡、白榆、刺槐,灌木柽柳、枸杞和芦苇等耐盐地被植物,白鹭、鱼养在山水之间,突出东营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景观。

  5、文化特质。东营园秉承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文化建园原则,以湿地园林景观为载体,集中展现东营历史、风土人情和黄河口文化,如以群雕再现东营在山东人民支持下,战天斗地的感人历史;以当地民居、油田废旧钢材构建的建筑表现黄河口人以苦为乐的博大情怀;以抽象的“抽油机”景观亮化设施,表达石油城市特有的工业文明;以碑廊、碑刻表达东营野、趣、旷、美的旅游资源;用浮雕墙讲述东营现代绿化的成功经验;以“红、黄、兰”三种色彩代表东营土地、石油、黄河(大海)三大资源优势基础上建设黄河水城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烟台是我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城、商城和旅游城。烟台的文化和特征是交织着千年的传统和近代的开埠通融所形成的,跨越古今、包罗万象。

  烟台是红苹果和大樱桃之乡,是全国著名的黄金之都,是传承千年的山海仙境,是国际著名的葡萄酒城,是充满魅力的现代港城……因此,对于烟台的印象,可以用五种颜色来概括,即红(果香)、金(金都)、绿(仙境)、紫(酒城)、蓝(海洋),体现地域性特征。

  本次园林花卉博览会烟台市室外展园的设计,力求将五色的概念融入其中,用极度概括的方式在有限的场地内展现烟台的风貌。因此,方案以“五色烟台”为设计理念,结合场地现状用现代造园即解读和演绎相结合的手法提炼地域性的文化和特征,诠释烟台的多彩印象。

  展园园址三面临游赏道路,一面接园区广场,且场地内已有高差超过三米的地形。设计中充分尊重现状来归纳结构、合理布局。整个园区的布局结构以现状山体为基础展开,结合游赏和造景的需要将五色的概念纳入其中。山体为绿色(山海仙境)的最好表达,也是园区主景的展示场所,而红、金、紫、蓝四种颜色则分别结合园区入口空间进行布局和设计,使得每种颜色既是一个故事的场所,又是一种完全理性的概念。

  3.2交通游线组织

  交通体系的组织主要满足全园游赏和空间变换的需求,分为环山道和上山道两种形式。一方面,在山体的北端即主要的景观观赏面,用环山道来组织游线和贯穿不同主题的场地,并结合大面积的水景和趣味的空间创造出竖向上变化丰富的景观体验形式;另一方面,山体制高处作为主景的展示场所也融合了人们的参与,因此上山道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空间形式,更让人与环境有了充分的交流。

  3.3主题场地设计

  五色场地的设计各不相同,主题性分别体现在平面的铺装、立面的造型以及空间的营造上,另外,把代表港城发展的集装箱形态作为设计元素,巧妙的组织空间。

  蓝色印象:位于园区北端紧邻一级游赏道路的主入口处,设计中运用蓝白相间的波纹铺装条带、水幕镜墙、坡面跌水以及集装箱廊桥等元素结合大的水面景观来体现海的概念。

  金色印象:位于园区东侧次入口处,设计中运用金矿石肌理的铺装、钢化玻璃嵌矿石观赏条带等元素表达金色主题,另外用主色集装箱构筑和金属石笼等元素组织空间和满足挡土需要,形成场地的连续和与山体景观的交流。

  红色印象:位于园区南侧接广场处,设计中运用果型的种植池、枝条的铺装纹理、抽象镂空的红苹果雕塑、花卉展示条带以及主色集装箱元素等体现主题。

  紫色印象:位于园区东侧次入口处,设计中运用特色铺装、体现葡萄酒主题的酒桶景墙、以及用酒瓶和酒杯造型做成的门户景墙等元素表达设计理念。

  绿色印象:山体即是绿色的概念,整个园区的制高处包含体现海文化的妈祖神像主景、贝壳型水池、砂石场地和花卉条带等景观元素,于密林掩映处营造一片别有趣味的主题场所。

  3.4主要植物种类

  以烟台乡土树种为主,包含雪松、黑松、龙柏、小叶女贞、合欢、国槐、银杏、紫叶李、紫薇、红瑞木、紫珠、金叶女贞、宿根花卉以及一、二年生花卉等。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泰山雄峙东方,由泰山丰厚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泰山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的造化,人文的积淀,使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国山”。泰山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朝气蓬勃的旭日活力,居高不傲的海天之怀,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傲视风雪的松柏性格,扶正压邪的敢当正气,吃苦耐劳的挑夫品质,矢志不渝的归根情结。”

  泰山园位于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齐鲁展园内,规划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铺装420平方米,绿地2280平方米。

  1、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2、构思谋篇,天人合一;
  3、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通过林相改造、地形修整将泰山文化融入园中,展现泰山从古代的“神山、圣山、名山”到今天的“雄而可亲”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营造“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体现泰山“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泰山文化为主线,从不同层面包括泰山石刻文化、诗词文化、旅游文化及植物特色等展现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

  泰山以巨石突兀,绝壁青松为主要特征,因此规划以“松石为骨”作为主要景观意向。

  整个园区以土石山为地形构架,五岳独尊石置于山顶作为主景与松林相配,四角石亭“月观亭”在南侧与之呼应。整个布局与泰山原型相仿

  平面构图上,线条流畅的小路在丰富的地形空间若隐若现,似云似水,暗含“泰山日出”,“云海玉盘”、“黄河金带”三大自然奇观。

一条轴线,两大景区,两大景区分别为:入口区和泰山特色景观区

  一条轴线为入口牌坊——中部平台——山顶制高点,分别代表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登山小径仿佛陡峭的十八盘。

  (一)入口区:一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方便游人出入游览,分别位于绿地东侧、西侧和北侧。东侧主入口以岱宗坊为原型,规划四柱三门牌坊作为泰山园入口,意为“登山之始”,同时与山顶泰山石形成框景和对景。 沿台阶拾级而上就到达了泰山特色景观区。

  (二)泰山特色景观区:

  泰山特色景观区通过泰山石文化、诗词文化、旅游文化、植物特色、帝王文化这五个层面展现泰山文化。

  1、泰山石文化:在山路台阶两侧成组布置泰山石,沿山路曲折上行,题刻“第一山”、“渐入佳境”等字,山顶制高点设泰山五岳独尊石作为主景,题刻“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等字,主入口北侧的坡地上将巨石嵌于地面,模拟经石峪大字石刻。

  2、泰山诗词文化:广场中周围布置泰山石,精选自古至今与泰山相关的诗词名言,刻于泰山石面上。如《诗经 鲁颂》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孟子 尽心上》中记载的 “孔子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国名相晏婴所说:“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杜甫《望岳》诗句等。

  3、泰山旅游文化:将泰山四大自然奇观(泰山日出、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晚霞夕照)和泰山特产(赤磷鱼、赤灵芝)以白描线条的形式刻于轴线道路铺装之上,既可丰富地面景观,又可宣传泰山旅游资源。

  4、泰山植物特色:开辟泰山盆景展示区,在主入口南侧设置的瀑布跌水,自然式水体驳岸边,布置若干树桩形塑木盆景展台,集中展示泰山盆景。如泰山灵芝盆景、泰山松柏盆景等。盆景展示区周围将泰山四大名药—四叶参、黄精、紫草、何首乌挂牌展示。

  5、泰山帝王文化:将“柴旺祭天符号”以铺装的形式嵌于中部平台地面上。

  规划栽植泰山乡土树种,以油松为骨架树种,适当配植柿树、银杏、五角枫、核桃等色叶树种,搭配梅花、石榴、连翘等灌木;局部体现市树国槐,市花紫薇。地被采用中华结缕草,扶芳藤、绣线菊等。

  盆景展示区周围和主入口轴线台阶西侧则成片种植泰山竹类。东北朝向的缓坡草地采用缀花草地的种植形式,栽植酢浆草,二月兰等。

  八、竖向及排水规划

  模拟山地,地形丰富,主次分明,突出空间感。游人置身其中,四周峰峦起伏,可充分体会到山之高耸,雨水顺自然山坡向四周排放,沿路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

  在主要景点如“五岳独尊石”、“月观亭”及植物材料下安置射灯,主入口放置庭院灯,部分景点下设置地灯,烘托夜间景观氛围。

  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触摸屏电子解说系统。采用LED电子显示屏,游人通过触摸显示屏了解泰安园林乃至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

  2、塑木环保树桩盆景展示台。在盆景展示区应用。

一、场地解读及提取设计要素

  设计希望在6000平米的场地中表现日照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围绕“日出印象”这一主题,提炼出体现场地特征的元素,主旨是营造一个具有光芒感的精致园景,在形象上一方面展示出“日出初光先照”的海滨之城,另一方面表达出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丰厚沉积。

  日照市得名于太阳,闻名于“阳光、碧海、金沙滩”。设计中,贝壳铺地、摩崖石切割开来的光亮表皮、透光性很高的石笼墙以及夹有银杏枝叶的玻璃屏风等等所形成的多种光影变化,是对阳光元素的积极回应。

  贝壳石笼墙和植物种植丛的波浪式起伏来源于海浪冲击岸边形成的优美的弧线,同时在地势的级级上升中暗示了山脉特征。

  3、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河口文化

  日照丰厚的文化沉积带来若干可以利用的设计材料:陶片、摩崖石等。设计中的石笼墙本身就是在竖向上层层唤醒历史的记忆;条带形的文化园列置,形成独特的视觉和感觉效果,使游人穿插于园中感受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及传统材料和技艺的传承。

  二、空间组织结构1、海滩景观

  设计方案的主入口朝向园博园主体水面,设计选用当地的植物和材料,如芦苇丛、莎草、细沙、礁石、贝壳,用从陆地到海洋过渡的层层围合方式结合现代的雾喷设施,烘托出石笼墙的雄伟气势,寓意海边日出。

  水体的引入加上雾喷的效果创造溪园的意境,把游人逐渐引入中心区。高墙内波形的低矮贝壳石笼墙围合出一个个海水般波形错落的文化花园。游人可通过坡道或自由穿过道道隔墙到达全园最高处的银杏园。观日台位于银杏园内,围合以夹有银杏枝叶的玻璃屏风。于其上远眺,可纵览全园,视线通透,不禁心旷神怡。

  作为进入主体园区的过渡区域,游人可以从西侧的次入口通过木栈道直达观日台,在栈道上可以体验阳光经木编墙筛下的光影变化。除了大片的自然坡地植物景观, 青岛展园

本方案主题明确,处处围绕“帆船之都”的主题,同时展示青岛的企业文化和滨海风貌。水岸构思新颖,小品构架时尚有创意。构图整体性强,以浪花文样为主贯穿始终。处处有景,步移景移,满足“展园”的观赏要求。

  “青岛号”大帆船微缩景观的运用,使整个展园成为一个纪念性的园子,同时展现了青岛最时尚的名片——“帆船之都”。

  香螺构架技术含量高,以香螺为元素,设计成园林构筑物,构架形成的光影效果吸引人步入其中感受香螺的内部结构,既可观又可用。通过对微地形的处理和植物配置的结合,使空间划分有收有放,湖岸为开场区域,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香螺构架和湖岸间以密实的植物为障景,形成两个空间。

  植物以市树雪松,市花耐冬、月季为主导树种,主要运用青岛特色植物如樱花、青朴等乡土树种,同时展示花艺及物种资源:如崂山桂花,早园竹等。

  青岛园内茶社在保留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外立面改造,结合沙雕景墙并增加屋顶花园,紧密结合青岛本地品牌宣传,进行运营。


还有藤本植物攀援于墙体上,丰富了景观层次。

  济宁园位于齐鲁园的最南端,北临泰安园,占地面积2000m2,属于齐鲁展园历史文化之城展区。地势西高东低,东侧滨湖,神灵秀美,得天独厚。

  济宁园的设计遵从中国传统园林布局形式,强调“天、地、人”和谐的思想,尊重自然景物的独特个性和灵气,建筑小品服从景区主题,协调景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结合济宁地区独特的山川灵气和地方优秀文脉加以创新,从自然空间中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园林艺术空间,以孔子“杏坛讲学”为主题,多层面地表现济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和独特的运河文化,进而创造一个气氛浓郁,庭院深深的历史文化胜境,形成一个淡雅朴素,与外部大自然和谐一致的文化景园。

  1、整体性原则:加强视觉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以道路为主线,形成明显的景观序列,贯穿整个景园。使每个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同时又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崇尚自然的原则:济宁园景观设计遵循自然经济原则,以原有地形轮廓为骨架,以现有植被为基础,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形成现有景观的自然延伸。

  3、突出人文内涵的原则:结合济宁特色地域文化,吸收传统艺术的特点,进行提炼,力求达到艺术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总体布局以中轴对称与环线布置相结合,以传统的围合式院落作为园区特色,使自然环境园林化、建筑化。主景建在自东向西逐渐升高的“山坡”上,形成以“杏坛”为制高点的中轴线格局,层层布置,结合环路形成大小有别、高低有序,或封闭、或通透,或幽曲、或空旷的各具特色的视觉空间,使人沿轴线游览时,感受到极为丰富的景观空间和心理氛围。各视觉空间既相对独立,又与周围景观相互渗透。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构图手法,周围点缀以水、石、桥、植物等,厚重而又不失轻盈。这些视觉中心和附属景观连在一起,编织成济宁园鲜明优美、层叠错落的轮廓线。

  东入口处以水这一神灵的元素表现济宁地区的人杰地灵:大运河是流动了千年的水文化,智者乐水,孔子与水更有着不解之缘,至今仍流传着“在川观水”、“步游洙泗”、“四子侍坐”等千古佳话。随路西行,印有济宁地图的玻璃地景浮于水面,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充满动感和神秘色彩。其间有顺势而建、拾级而上的跌水景观,动静结合,相互辉映。沿中轴线前行,顿时豁然开朗,在两行杏树的衬托下,带有儒家文化神圣气氛的主体建筑“杏坛”肃穆庄重,与西面的文化墙相映成辉,形成气势雄伟、颇具规模的中心建筑空间组合。

公元2500多年前,思想的巨人孔子诞生了,他真正把中国的文明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奉为正统,而孔子更以他独特的讲学论道著称。因此,将杏坛提升,突出孔子讲学的主题雕塑,而方正、豁达的广场设计则象征着孔子所坚持的大“仁”、大“爱”、崇德尚义、刚正不阿的精神,以及思路广博、因材施教的育人风格,体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受。后方文化墙以青石为材料,前面为刻有论语经典语句的竹简,采用这种原始、自然、淳朴的方式进一步点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的“有教无类”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传统,不仅创造了全新的教育形式,还实现了高雅文化从官府向民间的转移,即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宗旨。景墙前是清新宁静的水池,汀步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性,而涌泉则给静谧的空间带来了无限生机……沿环线北行则“曲径通幽”,“山林”葱郁,绿树掩映,构成了围合、半围合的空间,给人超脱、逸世之感,怡然自得,修心养性。南侧潺潺流水自西侧缓缓流过,随形而弯,依势而流,既是水乡古韵的真实写照,又是各种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的象征,从此亘古长河使济宁文化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运河将儒家文化向南北传播,也让礼仪之邦敞开了胸襟。各支流的源头或为睡莲池,或为涌泉,或置身于广场,或藏匿于绿地,应用这种虚与实、高与低对立统一的设计手法,形成景观的立体效果,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不着边际,清纱薄雾,犹如人间仙境。最终河流在玻璃地景处汇聚成湖,是终点也是起点,是传承又是发展,更是生生不息!

  济宁园的植物以自然式种植为主,通过对乔、灌、花与景石的合理搭配,重在体现景观园自然、清新、古朴、宁静的风格,以一个“幽”字体现儒家文化的含蓄内敛和谦和恭让,表达出对儒家修身养性洁为君子的推崇,提升历史文化主题。全园背景以乔木为主,以济宁特色树种为基调,主要的植物有雪松、油松、水杉、黄连木、国槐、合欢、金银木、刚竹、圣诞果等。

主题定为:“古城泉韵”

  整个设计以济南的泉文化为表现内容,充分突出济南的造园特色,渗透出古城济南的文化气息及韵味。

  方案在整体布局上主要通过主路、支路等不同的园路形式,将建筑、园林、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具有古典园林韵味的的围合空间。

  全园建筑都采用了传统风格,建筑色彩多以灰、白为主,选用青砖、灰瓦等建筑材料。

  主入口设置了入口景门,景门采用传统建筑风格,成为游客视线交点,对园内景观进行遮挡,起到障景作用。

  从景门可以直接看到中央的景观亭,又起到了一种框景对景效果。

  中央设置景观亭,景亭四周设置四组镂空形式的以济南八景为主题的景墙,让游人近距离体会济南的自然风情。

  济南园处于三面环水的景观视点上,建筑临水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观景休憩要求,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形成了最佳的景观效果。

  园子临水设置一组传统建筑,中间为两层高的瀛泉楼,一层用来做展厅,展示关于济南泉文化、民俗风情的东西和内容,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充分了解济南的特色,二层可做观景、茶社之用,可欣赏园博园内的景观,并且与园博大道形成很好的对景效果。

  为了丰富竖向上的景观层次,会意古典园林的神韵,在设计中做了高差处理,在北侧堆砌山石流水,其上置亭,俯瞰全园,使游人徜徉山林之中。

  在水系中设置泉的不同形式,体现出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特色。在青石板路上,泉水从石板缝隙流过,清泉潺潺,采用了自然式造园手法,诠释 “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植物配置与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色彩美、形态美,注意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植物种植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为辅。

  树种选用柳树、红枫、百日红、白皮松为主,营造“三面柳”的效果。并且配植石榴、海棠、玉兰、柿树、等独特的庭院树种。沿水系运用荷花、千屈菜、菖蒲等水生植物进行造景。

  整个园内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并注意与硬质景观的紧密结合,达到“步移景异”效果。

  从远处看济南园,建筑、园林和谐统一,层次丰富,形成了和谐悦目的山水画卷。

  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方城市政府共同举办,是集园林造园艺术、花卉博览和各种经贸、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国内最高层次展会。2009年9月26日至2010年5月在济南举办的第七届园博会,将以“文化传承、科学发展”为办会主题,以“最有特色、最高水平”为办会目标,向国人世人展示中国传统园林和当代西方园林的最新发展成果;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崭新风采、泉城水文化地域风貌。并通过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各流派造园艺术与当代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结合,百家争鸣的中外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展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时代主题。

  正在建设中的济南园博园,规划控制面积5176亩,其中水面1440亩,土地3736亩。总体规划为“一条中央主轴、两条景观观赏轴、八个功能分区、三大主题建筑”,设置室外永久落地展位九十五个。在建园和办展风格上,以中华文化、齐鲁文化为构思主线,以“生命之源——水”为环境基础,以花卉的大规模运用为气氛基调,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理念的应用为时代特征,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办展风格,以“天圆”、“地方”、“人和”以及未来人居为和谐表现手法,着力凸现文、水、花、新、广、和六大特色,集中展示花海、水之门、水滴塔、彩虹桥、露珠展馆、生命之光、湖光帆影、梦幻水景和天地人广场等9大亮点。

  经第七届园博会组委会同意,第七届中国(济南)园博会专门规划设置齐鲁园,作为山东各地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及民俗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造园艺术的交流展示之地。齐鲁园共设置17个展位,集中展示山东17市参展的园林作品。为体现山东各地城市地域风情,组委会将齐鲁园按三条主线分成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和沿海三大展区。菏泽园所在的黄河流域展区着重体现黄河沿岸特有的文化习俗、美丽风光及城市变迁与发展。

  名 称:第七届园博会菏泽室外落地景园


  面 积:约2500平米

  第七届园博会菏泽室外落地景园位于长清景观湖五号路东侧,两条园区道路相接之处。地势南低北高,高差大约在2米左右,地形不利于人流的集中和景园中景点的围合。基地现状为苗圃,由于与五号路紧邻,五号路西侧的山东交通学院楼群成为了菏泽园自西向东观景的一道不良背景,在设计中以背景林带应予以遮挡。

  景园北侧为山体,是景园自南向北视线的延伸,成为借景的主要对象。同时景园周边坐落着山东省其他几个地区的落地景园,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一方水土的养育使得这些景园的特色具有相似的色彩。

  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牡丹已成为菏泽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菏泽地区还是武术之乡、戏曲之乡和书画之乡。

  应业主要求,本园设计要体现菏泽“一城三乡”的文化历史特色。因周边坐落着山东省其他地区的景园,因此如何让菏泽园从中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便是此次设计的最大难度。

  同时,景园与园区道路紧邻,景园要将道路景观纳入到统一考虑的空间中,如何解决好包容、协调是一个挑战,而景园呈献给路人的可观性和可达性也是让从众多景园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在空间结构布局中,重视空间的秩序感,相互交叉的景观视线解决各个景点间“看与被看”的关系,构成完整、统一的景观序列,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空间上开合有度,曲径通幽;在细部空间主力上又精致入微,亲切宜人,处处入画,历目成景。

  菏泽以牡丹著称,菏泽园则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特点,景园以牡丹为脉络,串联起各个景点和“三乡”文化。由于第七届园博会开展时间是2009年9月26日并不是牡丹的最佳观花时间。因此以多种形式展示牡丹,传达牡丹文化,使游人无论何时来到景园都能俯仰皆是牡丹,让牡丹——菏泽这一特色得以体现,是设计的最大成功。

  园博园的开幕的时间在仲秋,牡丹的开花季节在暮春时节,两者间本来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通过现代催花的技术能让原本在4、5月间盛开的牡丹在百花凋零的9、10月间。在萧瑟的秋风中仍然有大片的牡丹傲然吐蕊,这本身就是菏泽园的一大亮点。正印了唐代诗人皮日休对牡丹的描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本园以“万斛春”为设计主题。引自元代著名词人李孝光有描绘牡丹诗句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运用自然式的布局,展现菏泽“一城三乡”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通过对场地的深入研究和对菏泽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综合各种景观质素,继承传统园林特有的造园手法,提炼菏泽地区当地风光景色,展现民间历史文化,小中见大,简洁明快,寓意绵长地展示文化和景观。

  7.项目概念设计内容

  整个景园突出菏泽地区的景观和文化两大特色主题,突出“一城三乡”的特色。运用传统造园的手法,结合现场条件,通过自然式的空间布局,堆山理水。以“牡丹城”作为主轴,以牡丹花作为脉络,通过运用雕塑、特色铺装等小品,将“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的特色融入其中。

  菏泽园根据整体的布局和内容,划分为五个景点:花团锦簇、梦花照影、花乡民风、见月流芳、蓼汀花洲。

  7.1.1花团锦簇

  与园博园游线道路相接设计景园入口。入口沿园区道路自南向北以牡丹花境做引导,在花境中点缀山石和灌木、乔木形成富有层次的景观,形成繁花似锦的效果。“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景园入口运用“以小见大”的传统造园手法,对周边景观起到聚集的作用,形成较小的空间,与周边开敞的道路空间形成对比。两侧景墙以灰色调为主,体现菏泽地区淳朴、敦厚的民风。景墙不仅起到“障景”的作用,还营造了庭院深深的意境。入口中设计不同材质结合的照壁,色彩鲜艳,形成景园的第一道景观。照壁上题刻清代苏毓眉所做《曹南牡丹谱》。牡丹,秦汉以前无考,自谢康乐始。唐开元中始盛于长安。每至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赏为耻。逮宋,洛阳之花又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五杂俎》载,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康熙戊申岁,余司铎南华。己酉三月,牡丹盛开,余乘款段遍游名园。虽屡遭兵燹,花木凋残,不及往时之繁,然而新花异种,竞秀争芳,不止于姚黄、魏紫而已也。多至一二千株,少至数百株,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因次其名,以列于左。

  绕过照壁到达邻水广场,广场中心从平面构图是一朵盛开的牡丹,但以照壁为界,半朵为铺装,半朵则是倚靠照壁做团花跌水,气韵灵动,隽秀清丽。广场邻水处设牡丹绣球栏杆,铺装以牡丹图案或咏牡丹的诗刻作为特色铺装,在入口广场处形成了富有文化内涵且充满动感的空间。

  7.1.2梦花照影

  在中心水体西侧设置景园的主题景观,以真实的牡丹花画卷为原型,形成镂空的雕塑。雕塑和雕塑下方铺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雕塑后侧为牡丹台,台上植物、山石等对“画卷”陪衬、烘托,使真假虚实交融对比,相映成景。临水的花丛中放置呈侧坐梳妆戏水的牡丹仙子雕塑。该景点为景园中的主体景观,是景园的标志,可以从园中各个观景点获得较好的观赏角度。从入口广场看去远观牡丹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中观画卷精妙绝伦,画中牡丹呼之欲出;近观水中盛开的牡丹成为画卷的延伸;形成有层次的景观效果。

  7.1.3花乡民风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同时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为打造一个精品景园,就要改变基地原始南高北低的不利地形,将园中挖湖所产生的土方堆于景园南侧,使景园成为三面高中间低的围合空间,收聚人气。

  在景园西南侧设牡丹亭收束游人视线。周边景墙曲折,形成街巷,在“街巷”中藏着演绎曲艺、武术的“高人”。牡丹亭居高临下,精巧轻盈,为“街巷”中点景之笔。同时利用地形做层层跌落的牡丹台大面积种植牡丹。牡丹亭位于牡丹台较高处,牡丹亭造型轻盈,依托地势可俯瞰全园,成为园内、园外视觉的制高点。

  7.1.4见月流芳

  水,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古人云“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在景园中水是中心,各个景点围绕在水体周围,继承传统园林“随曲合方”的造园手法,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水体通过桥体分割形成大小不等的3个水面,三者相对独立,却又借溪流连成一体。大水面是全园的中心,站在小桥上可清晰的看见池底镌刻的牡丹花纹样。由于水池与建筑物之间或多或少留有空隙,因而便可借以种植花木或堆叠山石,从而是庭院空间富有自然情趣,也提供了人们与水同乐的机会,让人们在闲庭漫步的时候既能欣赏庭院的清风秀色,又能体会与水相亲的快乐。

  7.1.5蓼汀花洲

  建筑之于景园犹如眉目之于面容。中心水体北侧建牡丹洲,该建筑临水而建,坐北朝南,单檐悬山顶,灰瓦朱廊,南侧临水出挑平台。牡丹洲是景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单体,与对岸牡丹仙子雕塑、民风景墙形成对景。建筑中设凤戏牡丹屏风,分割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周边种植以牡丹为主,辅以芍药、水生植物和其他时令花卉。巧借花田这一彩色背景,周边绿树成荫。铺装以精细为主,点缀线描牡丹传统图案。北借山体之景,得北山在园中延伸之势。牡丹洲北侧做跌水成为景园水体而源头,溪流潺潺,花枝摇曳。

  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并深深的影响到人的感受,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都是借花木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

  景园中除在花团锦簇、梦花照影、花乡民风、蓼汀花洲四个景点集中种植牡丹外,在其他景点牡丹也以雕塑、铺装、雕刻、栏杆、屏风、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牡丹。为保证景园四时有景可观,展现自然之美,景园中还考虑了孤植点景大树,烘托陪衬建筑,点缀庭园空间;丛种密植,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成为景园背景;同时利用植物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加大景深。


  9. 结语策划主要抓住了菏泽地区历史沿革,对菏泽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现,旨在借第七届园博会的契机对外展现菏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加强对外文化艺术广泛交流。

德州展园位于园博园中央湖西侧的齐鲁园北部,南邻务子河,背靠“落霞园”,总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

  德州市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是新兴的太阳城,因此德州展园的设计主题定位为太阳之城,重点表现德州新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面貌。

  德州展园通过院落式空间组合手法,有机的将入口主题广场、下沉空间、弧形太阳能玻璃柱廊、浮雕景墙等景观要素进行串联,形成典型的园中园总体布局,使德州展园与齐鲁园整体景观空间既相对分割,又互有联系,同时设计在构图上以方形作为母题表现元素并复合45度斜线及弧线形成规整灵活的平面布局,并充分融入了空间收放、组景、对景、高差变化等造景手法。

  德州展园的入口广场采用对称式布局,主入口两侧栽植两株体现德州特色的百年古枣树,沿台级而上是主题雕塑广场,该雕塑命名为“太阳之城”,位于全园中轴线之上,其造型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并以德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结合太阳的抽象造型体现出太阳之城的核心主题。

  德州展园的另一主要景观是太阳能科技展廊,该展廊采用钢架、玻璃、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等现代材料,同时结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高科技环保发电技术,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园林景观功能,又能展示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景观小品,充分表达了太阳之城的主题理念。

  另外,德州展园还布置有特色展台、浮雕景墙、木质铺装广场、种植池、菊花台等景观设施,形成了主题鲜明、变化丰富的园林空间。

  在植物配植上,德州展园以枣树和菊花为主题景观植物,突出德州的城市特色,同时结合植物造景和空间塑造合理搭配其他园林景观树种,形成了配植合理、色彩丰富、主题突出的植物景观特色。

该园借助原地形,采用三层台阶四层面的结构形式,由两个圆形广场组合而成,广场内容分别有古代和现代的因素构成景观。古代文化主要为孙武文化,如三十六计通过三十六块木简来表现,范仲淹的忧乐观,借助忧乐亭来展示。分布在北面圆形广场上。由北向南第三层平台上设有一湿地(水面),主要栽植芦苇等水生植物,突出生态滨州、四环五海的这种理念。南面广场为现代广场,入口处中间矮墙上为通透式的滨州板图,可框观贝壳雕塑(代表滨州市是三角州上的一颗璀璨明株)。北入口处西侧的立石上刻有中国地形图,标有滨州的区位;东边卧石上刻有“滨州园”字样。北侧广场两边弧形布置了三十六块木简,主要介绍孙武的三十六计等内容。广场之间的连接使用荷兰木栈道,坡处使用木制阶梯相连接。即生态又与现状环境相吻合。园子东北角设有古式院墙,西南角有现代景观墙。为半开半闭式园景。植物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圆形广场周边的树木,主要以各县城的特有果树为主。象邹平的水杏、惠民的桃树、博兴的老槐树、阳信的梨树(鸭梨)及沾化县的冬枣树等品种,结合地形,合理布置和穿插花灌木类品种。

  两个圆形广场借原地势,分设在不同的高度上,能够较好的突出视觉层次效果。这种布局设计,也是尽可能的减少对原苗木造成破坏的最佳方案。最好的与原地形和环境相融和的一种设计。充分展示出滨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经济文化水平迅速发展的新滨州形象。前 言

  为响应第七届国际花卉博览会,贵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了贵州馆总体规划任务,并与2009年2月派人到济南贵州馆的所在地进行踏勘。本规划以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按照贵州馆的总体规划要求及深度进行编制。是以提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集中展示现代园林花卉的成就和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加快城乡花卉产业化步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倡导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宗旨。

  按照花博会对室外展区的总体要求规划设计。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生态理念,体现生物多样性,强调植物植栽品种的合理搭配与展区的整体景观营造,做到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协调以及自然物种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力求新颖、独特,进行贵州馆的总体规划设计编制。

  贵阳馆(黔园)的概况

  贵阳馆(济南)展区,位于中央湖东岸滨湖大道以西,传统园林展区内,展区地处道路交叉口,交通便利,一面临水,环境优越,整体地形以微地形缓坡为主。园区形状大体成圆形,总面积为2450平方米。

  1.国家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办公室提供的电子版《规划总平面图》以及相关说明等资料。
  4.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侗族鼓楼》

  生态理念:突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文化理念:体现贵州特色的“侗族文化”;
  科技理念:创新性、示范性,探索本行业的科技创新;
  特色理念:突出标识性与独创性,彰显地域特色。

  体现花博会“文化传承、科学发展”的主题,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展现和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贵阳馆的规划本着以上原则,以贵州喀斯特自然山水地貌为骨架,贵州乡土植物为血肉,融历史文化的内涵,串侗族风情之主线,全面展示贵州侗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以贵州的水体、山丘、林木花卉、侗族风情等构成的优美环境为基础,建成体现侗寨建筑遗风的生态的贵阳馆为目标,其内包含鼓楼景观、花桥景观、禾晾景观、歌坪景观、水车景观、门楼景观以及贵州特色山水景观等内容的既有民族气息,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性综合贵阳馆。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按所处的地形特点,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主要观景视线来源,合理布局。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要素,通过地形地貌体现丰富的景观类型。


  (2)、生态性原则:贵阳馆是以岩石、花木为主的专类园。在规划设计中,根据贵州花木特色以及沈阳的气候条件,采用乔、灌、草、藤搭配,注重配植各种观叶观花植物,做到四季有景,使植被更丰富多样。体现有山有水有植物,山水植物相依,静中有动,景色迷人的园林景观。
  (3)、艺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的核心是创造性。贵阳馆注重对自然山水和侗族文化的发掘,从而使贵阳馆不论在民族文化上,还是在其景观上,都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并充分考虑游人在园中的游览角度和观赏点,力求游人可进入、可参与、可享受于其中。
  (4)、人本性原则:即是“以人为本”,建贵阳馆的目的是提供人们欣赏贵州生态园林、侗族文化、贵州乡土花木的地方。因此,贵阳馆必须满足人们对贵州特色文化的需求。贵阳馆必须在侗寨的乡土人文、乡土素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发掘。
  (5)、地方性原则:把握侗寨特征,利用侗寨的特色建筑,通过多种造景手法,体现侗寨的人文与自然互动的生态特色,创造出具有侗族的特色景观,使侗族景观及景观文化本土化。引入国际上现代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创造出新意的特色,使其有别于其它省份园址的特有景色。

  贵州是一个山清水秀、地理环境丰富,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此设计本着展现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原则,使游人通过这个窗口,对贵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全面的了解贵州,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交织的多彩贵州呈现于世人面前。

  整个园区以水池为中心,点缀山石,将自然界丰富的山体形象“缩龙成寸”地集纳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表达其自然山体的意向。以侗族风雨桥、古楼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并结合侗家生活场景、娱乐活动和所用工具,设计成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形成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

  为了更好的体现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采用以点串线的布局形式,以一条游览路线贯穿各个景点,展开景观序列以及空间的转换,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根据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园区的组织结构,将整个园区划分为入口区、歌坪区、水景区、绿地区四个景观区。

  (1)出入口景观区:


  出入口景观区设在园区东南面临主园路的一边,设有主次两个出入口,都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地面铺装采用青石。在主入口,是侗寨前门,是侗族寨门的简洁形式,寨门是一种充满灵气的、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为“井干式”的木构建筑,设计为一组指示牌,上面标注贵阳馆(黔园)及其简记,由石磴引导进入园区。在园路旁有一条从水池引导下来的小溪,在小溪上架设有水车。次入口也采用侗寨寨门,是标准的寨门,侗族称之为“现”,第一印象地展现给游客贵州古朴典雅的民族风貌。
  采用流线形的池塘驳岸,采用方青石石板铺装,歌坪上有点题的组景,地面铺装和主园路旁的斜坡绿化联系在一起,斜坡上安置了自然的石头块,形成三列石头阵石头阵中间有青石板铺装的图案,合歌坪的铺装图案构成了侗家的少女的项圈银饰的形状。在歌坪的中央设置了一块光滑的卧石,从卧石开口离缝处流淌出一股清泉,为池塘的水源。歌坪也叫歌堂坪,可以说是侗寨社区的小型露天广场。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广场。其功能有祭萨、哆耶、抬官人、跳芦笙、开大会等。

  隔其水面有半圆形小广场用于连接两条道路,广场一面临水,上面设置一组图腾柱与鼓楼遥相呼应,图腾柱的图案主要表现侗家“上刀山”的内容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表演者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祭祀、祈福、驱邪的一种仪式,也是祭拜龙母的内容之一,是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


  水景区由钟豉楼、水池、绿岛、风雨桥组成。

  水池居于全园的中心位置,本着取法自然的原则,来体现水池参差自由、有聚有分、似断还连的变化组合。水流从歌坪卧石的石缝里缓缓流出,形成水塘,由风雨桥分割成两个空间,北部水面以阔为主,南部水面以曲为主。池边采用松木桩设置的亲水台,游人在观景的同时,可以嬉水,增添趣味性。

  钟豉楼座落在三面环水的小岛上,游人在池畔可观赏到古楼映入水中的美景,波光楼影、虚实相生,美不胜收。鼓楼四周为岩溶景观,在假山上敷上青苔,并配植兰花以及岩生植物。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因此,在视线效果较好的地点,用假山石营造了一个“龙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得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

  陆地与绿岛之间由风雨桥连接。侗族居住地域,古称峒溪之地,山环水绕,沟壑溪流遍布,为了交通方便,故架设风雨桥。经过长期的演变,风雨桥在侗族的观念中,已经远不止是实用的工具,是侗族具体地实现风水观念的一种文化操作。

  在风雨桥桥头的一块陆地上设有禾晾,禾晾是用来晾晒捆扎成束代长穗的禾稻,禾晾挂满着金黄色的谷穗时给侗寨平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4)绿地景观区:


  园区三面以松林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通过地形的变化,道路的曲折使得空间得以变化,互相渗透。主要采用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植物,形成四季花卉区、疏林景观区和密林景观区,通过乔木、灌木、草坪及花卉的巧妙搭配,创造出自然、清新的植物景观,让游人感受林间乐趣,欣赏林间美景。

  主要植物:油松、龙柏、银杏、槐树、枫杨、紫竹、火棘、刺梨、蔷薇、白三叶、红三叶、石菖蒲、鸢尾、鹅掌楸、文冠果、西府海棠等。

  建筑与环境设施设计

  侗族建筑为中外建筑艺术之奇葩,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别具情趣,其多姿歌舞、民族节典活动更是醉人心扉、贵阳馆(黔园)把再现侗族风情为重点,将游人引入如诗如画的异乡丽境之中。建筑与环境的设施营造侗族风情显得尤为重要。有如下建筑和环境设施:鼓楼、风雨桥、门楼、禾晾、水车、歌坪、图腾柱、指示牌。

  由主入口、歌坪、上坡的石凳、风雨桥、、岩石平台、出口,环形的游览路线,简捷流畅。

  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园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总面积约5176亩,我们代表石家庄市参展,在传统园林展区选址。该地块位于传统园林展区与现代园林展区的临接处,东临园区主干道,西侧现为绿地,南临园区南大门,北和宁波园一路相隔。总占地约2500平方米;

  本园代表石家庄市参展,意在体现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封龙山是河北教育史上的名山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有别于儒教而以科学教育为主的书院,被称为古代的“清华大学”。元代数学家李冶在此总结并完善了中国数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天元术”,两部数学著作——《测圆海镜》和《益股演段》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纪世界数学界泰斗的地位,从而也使当时中国数学研究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本园设计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通过园林手法再现封龙书院昔日风采,定名为封胧苑。封胧苑还将结合景点设计展示易水古砚文化以及曲阳石雕文化等;

  1、入口广场:大门广场和仪门。人们驻足广场,站在仪门外“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进入书院。仪门的匾额题名“封胧苑” 。


  2、蒙泉:泉出石罅,细流涓涓,水尤清冽,系书院饮炊水源;
  3、砚池:为古人洗笔之处,池壁用黑色河卵石铺砌,池水黑如墨染,;
  4、天元轩:讲堂右侧设计天元轩,主要对封龙书院的学术成果以浮雕的形式展示;
  5、读书洞:讲堂左侧为读书洞,是古代学子读书的地方,利用现有的地形堆石筑洞;
  6、讲堂:讲堂是集中授课、讲学的地方,设计为开间11.7米,进深6米的悬山顶式建筑;

  主要选用乡土树种,有柿子树、国槐、金叶榆,金叶国槐、油松、白皮松、山桃、石榴、海棠、紫薇、腊梅、早园竹等;

  五、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 2500平方米


  建筑用地 265.4平方米
  水池 313平方米
  道路广场 346平方米
  绿化用地 1575.6平方米

  本园展区位于传统园林展区中的B8,占地约一千平方米。

  1、园林设计及建筑设计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及本届博览会展园技术要求;


  2、主办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3、当地人文气候查询以及现场地理状况研究;

  本方案以突出贵州,遵义特色的酒文化为主题,以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的故事为设计元素,以贵州特色植物为景观背景,将酒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景观,向人们展示贵州灿烂的酒文化,展示发展中的贵州、遵义。


  “怒掷酒瓶震国威”故事: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通航,美国1915年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市举办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参展邀请。
  中国政府馆以农业产品为主力,一开始是没有多少特别吸引力的。茅台酒更是装在一种深褐色的陶罐中,不仅包装本身就较为简陋土气,而且又是陈列在农业馆,根本一点也不起眼。中国代表团怕这样有竞争力的展品被埋没在农业馆,于是有人提出将茅台酒移入食品加工馆陈列,以方便突出其位置。搬动时,一位代表不慎失手,一瓶茅台酒从展架上掉下来摔碎了,陶罐一破,酒香四溢。中国赴赛监督陈琪等人知道茅台酒酱香馥郁,且有空杯留香的特点。见此不免灵机一动,于是建议不必换馆陈列,只需取一瓶茅台酒,分置于数个空酒瓶中,并去掉盖子,敞开酒瓶口,旁边再放上几只酒杯。正好利用农展馆展品气味不浓,闲人不多的特点,任茅台酒挥洒香气,随专业人士品尝。此举果然非常奏效,参观者们纷纷寻香而来,更有好奇者顺手拿起酒杯,争相倒酒品尝,一致“咂”“咂”交口叫绝。农展馆里因之一时人头躜涌,热闹非凡,很快产生了轰动效应。茅台酒通过“酒香为媒”的轰动效应,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直接由高级评审委员会授予荣誉勋章金奖,享有了“世界名酒”的美誉。

  本方案以中央环形铺地围合主题雕塑,作为主要观赏点,从主入口进入展区是一条长约六米的景观通道,两侧各置有三个古朴的石灯,主路的视线正前方是整个园区的名牌,上刻“名扬四海”四个草书字作为景观引导,呼应本方案的主题。绕进园里设立休闲景观凳,可供游人休息之用,同时也增加了这个园林的层次,使之更为丰富了这个环境。与入口相对应的是竹简性景墙,清晰的介绍了茅台酒的在巴拿马的扬名经过,采用竹简形式更能烘托贵州园的特色,环型铺地围合的主题雕塑是整个方案的重点,雕塑是提取了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摔碎的故事,将茅台酒瓶摔碎的形态作为元素,形成自然景观的雕塑。同时雕塑与水景结合,形成美酒从瓶中溢出的状态,使人联想到酒香四溢。围绕四周的是土陶酒坛,更体现贵州的土陶文化,与自然卵石铺地相呼应,表现贵州拥有最自然的风景,产出了最具特色的陶坛,酿制了独具香味的美酒,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立足传统,创造现代园艺展示空间。


  主体景观上方是园区的入口,入口处由特色的石灯组成。
  本方案以“怒掷酒瓶震国威”故事中摔碎的茅台酒瓶为主体雕塑景观,主体雕塑以当年故事中的酒瓶为原型,但瓶上不出现“茅台酒”三个字,以水代酒,从摔碎的酒瓶中流淌而下。主体雕塑四周以古老的土陶酒坛为容器,种植生机盎然的花草植物,形成繁华似景的景观,也蕴意着灿烂的酒文化。这些元素组合成了整个园区的主体景观,简洁地突出了酒文化的主题。
  主体景观上方是竹简型景墙,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古书,竹简上雕刻着“怒掷酒瓶震国威”的故事,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

  在植物设计方面,我们结合山东丘陵地带的土壤类型和气候影响等因素,多采用适合济南气候环境的优良植物品种,以体现“适地适树”的景观特色和生态原则。少花桂、、巨紫荆、银杏、罗汉松、石榴树、腊梅、紫薇、棕榈、芭蕉、紫竹、黄金间碧玉竹、苏铁、木瓜、红花檵木等常见的优良实用树种,加上其他贵州地区所特有的观赏性好且适合济南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在植物的选择上,我们尤其强调植物的经济实用性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适应性。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文明发源和成长的核心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轩辕黄帝故里、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又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郑东新区的建设赋予了这个古老城市新的名片。

  “万龙归宗,炎黄祈福”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感情的纽带。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城市的发展又赋予了郑州崭新的城市面貌。了解郑州历史,感受郑州发展,体验中原文化魅力是本方案设计的宗旨,以古释今,以登封观星台演绎建筑为主体,以传统造园手法为指导,搭建展示郑州三千六百年历史长河及社会发展的平台,重点展现中原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

  郑州园选址在中部传统园林展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设计构思:以演绎郑州历史文化发展为主题,以山水格局为框架,或静或动,于空间变化之间游弋,步移景异,以各种园林元素展示郑州发展里程,营造自然和谐、空间变化、主题突出的园林景观。同时,借远山近水,丰富空间层次,体现总体观感。

  1、炎黄?源:紧临公园主干道,拾阶而上,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展示出炎黄文化的“根与源”。炎黄二帝凸雕跃然于墙,点明主题,郑州历史记述铭刻于地,历历在目,向人们展示郑州灿烂的文化与辉煌的今日。

  2、文博?苑:以登封观星台为鉴,提炼郑州特有的建筑符号,铸就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主体建筑高9米,共两层。其中底层架空,以“天圆地方”为母题,下沉的静思空间,室外园林衍入其中,丰富了景观空间感受;建筑二层为展览空间,同时也是极佳观景平台,在感悟郑州发展里程的同时领略园内优美的风景。此外,展会期间,建筑内部可布置郑州相关图片及文字,建造园林式的文化展厅,展会结束后,可用于园博园整体功能考虑应用。

  3、长河?恋:象征历史长河的水系“曲折开合”贯穿全园,各种景物结合水溪有机布局,由山石瀑布跌流汇入历史浮雕空间的静怡水系,缓缓淌入绿地中的一池清水,景墙之顶一道急流落入水池,激起潺潺涟漪,古今辉煌浮现眼前。整个水系在空间组织和转化中起到点睛作用,营造出动静相宜的主题氛围,增加了造园的艺术性。

  植物景观塑造因地制宜,既烘托主题、保持意境神韵,同时,又根据总体布局营造出坡地、花坛、水溪、阴蔽、攀援等多种生境,满足不同生态习性植物的生长,丰富园林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植物主要为银杏、柽柳、竹子、月季、桃叶珊瑚、紫薇、小叶扶芳藤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发展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宏伟的历史长河中,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的贺兰山一带曾经生活着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北方中华名族—“北狄”或叫“西戎”。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先民,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已与中华各族逐渐融合,但在远古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曾经创造出一种极具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岩画文化,一种反映着远古先民所思所想图画语言,距今已有年前之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介绍说:“岩画是刻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旧石器时代至中世纪均有发现——年代可追溯到3万多年前,是已知最早的艺术作品。”岩画已成为文字的源头。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夏古都、回乡风情、塞上湖城为其城市特色。早在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如水洞沟遗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宁夏全境属北地郡,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的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置。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西夏国。

  银川?岩画园以神秘的贺兰山岩画文化为文脉,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籍沧海之栗,以噬观者。

  1、济南市园博会有关的基础资料,展园选址文件,地形图;


  2、银川市政府有关参展2009济南园博会的文件;
  3、现行的园林、景观设计规范;
  4、《银川市志》,《岩画与文明探源》等。

  1、展园主题是“文化传承,人与自然和谐”。


  2、展园规划原则是:“文化传承,展示交流地域文化特色”;“以岩画为题展示特异的地域文化现象”;“以西北特色植物为主展示以人为本,植物造景的园林手法”;“以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展现园林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引导人们关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

  实地踏勘后预选21号南侧地块为展园选址,位于现代展园南入口进来的一级园路以南、二级园路东侧,其地势基本是西南高东北低,东南向远处有一座鞍型山体可为园区作背景。故设计顺应山势挖土形成一个曲折蜿蜒的山水峡沟贯穿园区,在两侧崖壁摹刻岩画,在沟峡内也散布山石把贺兰岩画刻在其上,以岩画文化串联园区始终。在峡沟及其他坡地上种植各类树木花卉,尤其要点缀银川的旱生、特色植物沙枣、红柳、枸杞、金叶莸表达典型的西北地域风光。

  “擎天神话曰贺兰,千古岩画薪火传;”


  “凌云方塔话西夏,五彩凤凰济泉访;”
  园区主要景观有贺兰山岩画、山舞银蛇、石圈、石斧、五彩石擎天柱(或拜寺口方塔)、神台、妙音泉、珠落玉盘、万凤亭等。银川园总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1123平方米,水体面积92平方米,园路铺装285平方米。其主景构思是:
  (1)“贺兰山神话”:“擎天神话曰贺兰”喻远山背景如贺兰山即神话中的擎天支柱“不周山”。
  (2)“方塔凌云”:借远山背景在园区景观长轴远端树立贺兰山拜寺口方塔(或是擎天五彩柱石)作主景控制全园景观。
  (3)“万凤落珠”:在园区入口处高地一弘飞瀑的崖壁上设计一座古亭,叫“万凤亭”,让入口处理更加醒目宜人,富有意趣。
  (4)“太阳神祭”:在园区中部溪流转弯处建一座观赏平台,上摆刻有太阳神岩画的大石(或柱状图腾柱表达生殖崇拜),让人们在此追思体会古人在远古的祭祀场景与图腾崇拜。
  (5)“岩画传薪”:在园区的峡沟崖壁上及沟中散布各种石头上刻画各类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贺兰山岩画,一方面让人们了解贺兰岩画这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景观,它静静地流淌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保存着远古先民的所思所想、精神追求,传递着人类文明的薪火,唤起游客了解西北、了解银川、了解岩画的兴趣。
  (6)“小溪流畅”:在园区东侧崖壁上一缕飞瀑流下,在峡沟砂石里蜿蜒流淌,汇水成潭,旁边两栖植物花姿摇曳,显得灵动有趣。
  (7)“桂香杞红”:园区中点缀种植西北特有的沙枣(也叫桂香柳)、枸杞等植物表现银川人民的乡情浓郁,有着友善好客、淳朴热情的风尚。
  (8)“马兰花开”:用以马兰花、百麦根、鸢尾、美人蕉唐菖蒲为主的特色地被装点山坡绿地,做好复层种植。
  (9)“醉鱼沉柳”:用以蒙古扁桃、互叶醉鱼草、多枝红花柽柳等灌木来做本园的灌木层种植,体现银川塞上湖城特色地域植物景观。
  (10)“金叶映沙”:用大面积的金叶莸、金叶榆、紫叶矮樱等色叶植物在游园路两侧搞色块式种植,让游人在游赏中产生与金色戈壁、黄沙漠漠的联想,及有感而生的沧海变桑田感思。

  本设计以“清凉夏都、魅力西宁”为设计主题,入口空间采用以土夯墙与西宁民居的柱梁装饰符号相结合,展示西宁淳朴的文化气息,同时在土墙前利用涌泉水景来表现清新凉爽的感觉,表现西宁凉爽怡人的气候条件。土墙上镶嵌主题词“清凉夏都、魅力西宁”的主题来点名园区创意。进入广场空间利用框景与对景的造园手法在主视角布置黄河石,上刻-----西宁园,在园名石花池边镶嵌金属民族花饰图案来烘托入口广场。园区内通过布置“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墙与雕塑结合的景点,以及灵活布置在广场、草地上的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农具--背篓花篮,还有用不同形式的景墙(片石墙、藏式矮墙)围合成的院落,在景墙上通过不同的展示窗,展示多民族的文化艺术品,如唐卡、堆绣、土族刺绣等,及运用当地特色的彩陶罐装饰于院落入口,通过园内多个景点来表现西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展示西宁风采。

  园区内利用当地植物与西宁特色植物(青海云杉、紫果云杉、青杄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变化和花卉配植来营造色彩绚丽、景观丰富的空间效果。

  西宁历史悠久,是个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的高原古城。在本方案设计中运用三组浮雕景墙来体现西宁的历史渊源和民族风情。“远古的记忆”“古风神韵”“高原新貌”三组浮雕景墙来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下西宁的发展。在西宁园中轴线后部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方亭,园中沿路规划一组表现民族团结的民族人物石面浅浮雕。在中央绿地中点缀代表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彩陶,园路边摆设一两组黄河奇石。园中留出大片用地来突出植物造景,创造出一种林冠线流畅,植物丰富的园林空间。

大连园主题定位为“根”。设计思路紧扣本届园博会“文化传承?科学发展”的主题。表现了大连人对山东老家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以及这些有着山东人秉性、风骨的“海南丢” 及其后人通过百余年的努力已将大连建成了一个国际化都市的历程。

  大连园总面积为1216平方米,南北宽32米,东西长38米,布局力求简洁,以实木木栈台表现遥相呼应的胶东半岛和大连所处的部分辽东半岛,以白沙表现烟波浩渺的海洋,全园中心为“海南丢”浮雕墙——浮雕墙全长18米高约3.5米,犹如一本摊开的巨大书卷,向人们讲述着百年间“海南丢”携家带口在大连落地生根;讲述着他们的浓浓乡情,讲述着他们的奋斗和追求,讲述着大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绿化以大连常见的,黑松、龙柏,小叶黄杨等乡土树种为主材,通过精致的修剪、造形等手法,体现大连园林绿化的特点。

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园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沈阳园”为15号园,东侧临水, 南侧临路,规划区域地势较为平坦。

  1、“沈阳园”用地规划平面图


  2、济南市绿化树种规划
  3、(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总体规划。

  浑河——我们的母亲之河,她含辛茹苦地孕育了新乐文明;创造了“浑河晚渡”百舸争流的时代辉煌;虽然也曾僻居乡野、衣衫褴褛,但浑河始终奔流不息、锲而不舍、忍辱负重……浑河,一条注定承载沈阳城市复兴使命的生态之河,正在内陆城市中,孕育着一种全新的灵动、优美的水文明。而“浑河晚渡”也终将携带着它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优美的生态景观,成为沈阳河景时代的时空坐标。

  本设计通过引入“浑河晚渡”这一古渡盛景,在展现北方城市民俗文化的同时,让人们了解沈阳的历史变迁。

  主要遵循主题鲜明性、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沈阳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主题鲜明,我们选用了“浑河晚渡”为主题。流经沈阳的浑河不但养育了一代代沈阳人,还为他们依傍这条大河繁衍生息提供了一片宜居怡情的好去处。浑河航运明清时期一度繁荣,“浑河晚渡” 曾为盛京(沈阳古名)十景之一,上世纪初逐渐荒废,并一度陷入重度污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沈阳将整治浑河纳入重要日程,连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市段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加固两岸堤防;浑河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消失百年的‘浑河晚渡’又回来 了,两岸景色怡人,经济空前繁华。浑河百年来的变迁,浓缩并见证了沈阳城市百年复兴的历史。“浑河晚渡”已成为标志沈阳的新符号。

  采用自然式栽植手法,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形成良好的、舒适的视觉冲击效果。突出北方特色,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根据周边的不同规划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园林景观。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合理使用突显沈阳特色的植物品种,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利益,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在选用植物材料时,明确材料来源,易于施工、便于养护,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本设计分为四个景区

设置具有沈阳古建筑风格的门牌坊,红漆门,清瓦檐,满乡古韵跃然于园林之中,沿门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点题的景石,景石上“浑河晚渡”四个字主题鲜明。踱步绕过景石,生态水面展现眼前,水源由园区东侧水系引入,以仿自然手法做出护岸,并结合水生植物、戏水孩童雕塑、雾化喷泉等,表现今天的沈阳母亲河——浑河。今天的浑河水清如镜,水质的改变引来了欢腾的鱼儿,快乐的鸟儿,草长莺飞间旅游观光、休闲散心的人多了起来,如今的浑河岸俨然成了人们修身养性,亲近大自然、与河水共嬉戏的乐园,流连在其中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无水不活,在园区主景观设计上以自然水景为主题,烟波树影、鸟憩长洲,这里成为了百多年前“波明起鸥鹭”、“残阳下高树”的美景的缩影。

  湖底亦采用天然黄泥护底,湖底生长着水生植物,与湖水中的鱼类栖息而居,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界的有机平衡和良性循环,使整个园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

  2、“浑河晚渡”景区 沿园区东侧小路前行,就到达“浑河晚渡”景区,此景区为园区的重中之重,游览者首先会进入一个仿古渡口做为铺垫,继续前行,就进入水榭,水榭仿现今渡口的建筑而做,与入口形成对景,也是整个园中体量最重的建筑。“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清代诗人戴梓的佳句《浑河晚渡》将浑河边水草丰美,渡船往来的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设计中水榭边嬉戏欲飞的水禽雕塑,让水榭渡口的画面更加生动。

  3、民俗风情景区 古渡北侧设置半壁回廊,仿旧时北市场的画面,壁刻与情景雕塑结合,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杂货店烧饼铺……满乡人百姓的生活就在这不经意中展现,不娇柔,不做作,就象在你身边。西去的伴山廊残垣断壁,体现沈阳古都的沧桑,清代名人诗句刻与墙壁之上,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城南九里余,行行唱官渡,河势东北来,风涛载行路。沙岸人换舟,波明起鸥鹭,车马何苍黄,欲驻安能驻。 双桨划如飞,残阳下高树。 ——清代廖润绂《陪京杂诉》将当时的情景描写的栩栩如生,其中的文化底蕴都与这伴山廊一并展开。

沿伴山廊拾级而上,就到达全园的至高点,“古钟长鸣”,这是一个复古的景区,古钟是铸铁制造,挂耳是两个威风凛凛的老虎头,钟有近1米高,直径80厘米,钟上刻着当年出资修庙铸钟人的名字。这口钟当年主要用于居民防火、防盗等警示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盛京一景,我们用此设计,希望游览者能体会当年的古韵遗风,钟声、渡口——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夜半的钟声敲打着古渡客船中急切归家人的心房,也敲打着披一件蓑衣站在雨中等待夜归人的心。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并能体现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采用块状混交,组团结合的方式,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园区的基调树种采用具有北方特色的油松,栎树,围墙四周采用刺槐作为边界树种。

  树种选择:油松、雪松、龙柏、紫杉、山槐、垂柳、栎树、稠李、皂角、山杏、五角枫、栾树、白蜡、紫叶李、红肉苹果、海棠、迎春、合欢、小桃红、珍珠绣线菊、日本绣线菊、紫叶小檗、丁香、红王子锦带、玉簪、紫花地丁、马蔺、美女樱、千屈菜、荷花、菖蒲、水生鸢尾等。

  总面积:3103平方米


  水面:781.5平方米
  绿地:1283.5平方米
  道路与建筑:1038平方米

  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会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边,地处济南大学科技园区,东,北临8号路,南临滨湖大道,西至5号路,总面积约5176亩,其中湖面面积约1440亩,陆地面积约3736亩。园址距济南市区约25公里,过境道路有104国道,220国道,济菏高速,刘长山路。园区与长清历史文化古城区相连,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五峰山旅游度假区的北部。基地内山水兼备,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优良独特的地理条件为济南2009年园博会提供了与历届展会不相同的特色景观环境。

  本届园博会以“文化传承 科学发展”为主题,园博片区总体布局由“一条中央轴线,两条景观观赏轴,八个功能分区,三大主题建筑”组成。园区占地345公顷,由公共区、中央湖区,国内展区,国际?未来展区,齐鲁展区,休闲娱乐区,趣味园区及苗木储备区组成。

  该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在林业区划上属“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经济林区”,年均气温13.7度,年均降水量644.4mm,降水多集中于6、7、8月份,无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时数2624小时,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以褐土为主,ph值平均7.53,碱解氮平均含量20.63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5.35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84.82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0.38%。

  昆明展区位于国内展区——都市?现代园林展区A-14号地块,占地2000平方米,位于滨湖大道以东,A8路以西,靠近水溪景观,它北临深圳展区,南接规划水体,西靠沈阳展区,东临桂林展区,与和谐广场遥遥相望。紧靠溪流景观,三面临路,交通较为便利。优异的地理条件及富于变化的内部地形为充分展现富有特点的园林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满足展园在园博园中承担的功能和景观要求。


  2、因地制宜,充分分析每个展园所处的环境及地形特点,合理利用其环境优势,做出既有特色,又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展示景观。
  3、遵循生态、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
  4、结合用地周围地势地貌,展现各参展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
  5、建筑形式应与展园的总体风格统一,与周围环境协调。
  6、以“水”为主题的区域位于中部,体现节约型、生态型理念。

  四、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围绕济南园博会“文化传承 科学发展”的主题,以“文化、生态、现代园林”为规划原则,以昆明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现昆明所特有的人文自然景观。

  展园名称:国歌奏响

  选题构思:人民音乐家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也是昆明人的骄傲。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的珍品。从聂耳所创作的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祖国颂》,到婉约清丽的《翠湖春晓》、《小河淌水》……随着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都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变,那么音乐也就成为了城市的一种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昆明,品味美妙旋律的瞬间,一起感受昆明和谐美好的发展。

  设计构思:设计把聂耳雕塑为主景,以瀑布作为背景,展现出聂耳的音乐激昂雄壮的的旋律,整个园区分为四个区域:入口区,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缩景观制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