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go续航 go续航怎么样,别的要求都达到了,就需要他耐用一点

微软Surface Go在开启预订后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在美国地区的发货日期为8月2日,但鉴于消费者的期待微软决定提前开始发货,不少预订用户已经收到发货通知,并可以查询相关的快递信息了。目前Surface Go已上架微软中国官网,国行版本定价2988元起,将于8月8日开始预售。

此外,Surface Go还配备了 Hello红外镜头、前置500万像素后置800万像素,支持双频Wi-Fi、蓝牙4.1,续航9小时(支持24W充电),提供USB-C 3.1接口。同时,还有Surface接口、MicroSD卡槽、耳机孔等,并支持新Surface Pen(99美元)。

目前美区共有两种配置在售,分比为

此外还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不同版Surface Go。消费者版和商务版Surface Go的唯一区别体现在操作系统方面。消费级Surface Go运行带S Mode的Windows

此外,Surface Go还将于今天在以下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预订,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瑞士,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波兰,台湾,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马来西亚和泰国。

}

爱穿黑T恤的帕努斯·帕奈伊(Panos Panay)是微软最“硬气”的高管。这主要是因为,在云服务和软件业务为核心的微软,他是为数不多、为外界所熟知的硬件高管。身为微软设备部门的首席产品官,帕奈伊直接负责着Surface、Xbox、Hololens等诸多硬件设备。

当然,帕纳伊最为外界所熟知的称号是“Surface之父”。这个产品线是他的心血。自2012年发布的Surface一代开始,帕纳伊亲力打造和设计了每一款Surface产品。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终得认可。帕纳伊帮助软件巨人微软在硬件领域也树立了一个高端标杆,也使得自己在微软内部不断得到晋升。

Surface的起步相当惨淡。第一代Surface因为销量低迷而无奈冲销9亿美元库存,Surface RT系列因为应用匮乏而遭到放弃,当初放言挑战苹果MacBook和iPad的Surface系列一度成为市场的笑柄,直接负责这个产品线的帕纳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不过,无论是鲍尔默还是纳德拉,都认识到Surface产品线对微软的战略意义,给予了帕奈伊足够的耐心和支持,才有了后续的Surface成功故事。“感谢他们两位的认可和支持,我才能继续推出更好的Surface。纳德拉经常找我了解Surface的研发进展,和我讨论具体的产品细节。”在去年的发布会上,帕奈伊对新浪科技驻美记者这样感慨。

蛰伏三年之后,Surface直到2014年的第三代才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再到现在每个季度营收稳定增长,能够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营收。六年时间过去,Surface家族不断扩大阵容,也在不断淘汰旧员。如今Surface产品线已经是个庞大的家族,拥有Surface Pro、Surface Book、Surface Studio、Surface Hub、Surface Laptop等诸多产品,屏幕尺寸也从12寸一路延伸到84寸。

▲微软首席产品官帕努斯·帕奈伊

上个月,微软又给Surface家族添加了一个新成员——399美元起售的Surface Go。这是目前定价最低的Surface产品,也是迄今最为轻薄的Surface产品。Surface Go配备了10寸屏幕,重量仅为521克,厚度仅为8.3毫米,比此前的Surface 3和Surface RT都要轻薄不少。

Surface Go带有典型的Surface家族基因:镁铝合金机身、磁性吸附键盘、一体化铰链支架、Type-C和MicroSD接口、3:2比例的10触控屏幕、支持4096级压感、Windows Hello面部认证摄像头。

在此前停产Surface 3之后,微软为什么又一次推出低价产品的Surface Go?帕奈伊又双叒叕接受了新浪科技驻美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到了这款产品的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和市场竞争。由于几乎参加了每一次微软发布会,帕奈伊已经对我非常熟悉,甚至直接询问彼此家人情况。但一提到Surface产品,他就切换到语速很快的专访模式,回答滴水不漏。

为什么要打造Surface Go?帕奈伊谈到了市场需求。“打造这款产品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市场需求和机遇。很多用户每天穿行在家、公司、差旅之间,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微软希望为他们打造一款更加便携的生产力设备,让他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享受到便利和高效。我们相信现在的硬件条件已经更加成熟,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的产品,这就是Surface Go的由来。此外,Surface Go也可以扩大Surface产品线的覆盖面。”

Surface Go并不是微软第一次涉足这个定价区间。除了应用匮乏的Suface RT两代产品,2015年,微软也曾推出过主打低价和轻薄的Surface 3。这是Surface低端放弃Arm芯片,首次转向X86的产品。定价499美元的Surface 3得到了市场好评,但微软次年却没有延续这个系列。

Surface Go是Surface RT和Surface 3的后续版本吗?帕奈伊没有直接回答。“这几款产品都是Surface系列,有着共同的Surface基因,例如在尽可能轻巧的机身下实现生产力性能。当然,但Surface Go的性能和外形会更加均衡。我们从Surface RT和Surface 3上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教训,我们更听取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

“尤其是Surface 3,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市场和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实际上,Surface Go和Surface 3面向的是同一个用户群。这一次(Surface Go)我们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设计和更强的性能,还降低了产品定价(Surface 3定价499美元起),希望以更为经济的价格让这个用户群享受到Surface的产品。”帕纳伊如此表示。

今年3月底,苹果发布了329美元起售的新版iPad(教育折扣价299美元),直接以低价主打学校市场。时隔三个多月,微软再次更新低端产品Surface Go,也被视为认为这是微软意在和iPad直接竞争教育市场的产品。

帕奈伊承认Surface Go同样意在教育市场,却不承认Surface Go的直接竞争对手是iPad。“我不会专门评论竞争对手的产品,我也不认为Surface Go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一款平板电脑。Surface Go是一款轻薄堪比平板的笔记本,而且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性能,这是可以用来工作的便携设备,而不只是一款娱乐平板设备。这一点非常重要。”

围绕着Surface,苹果和微软高层有过一段轶事。最初Surface发布后,苹果CEO库克曾经将其形容为“吐司机和冰箱的结合体,不可能赢得用户”。而等到2015年苹果发布带笔和键盘的大屏幕iPad Pro之后,微软时任Windows主管特里·梅尔森(Terry Myerson)也不失时机地对新浪科技回应说,“很高兴看到苹果模仿我们”。

那Surface Go要怎样争夺教育市场?帕奈伊表示,“除了移动办公用户之外,教育用户也是Surface Go的重要市场。我们会面向教育市场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折扣价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打造Surface Go的时候,仔细考虑了教育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需要便携设备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们,Surface Go非常适合他们拿在手里。”

在轻薄程度上,Surface Go略逊于新iPad。Surface Go重521克,厚8.3毫米,长24.4厘米,新iPad重469克,厚7.5毫米,长23厘米。不过,iPad本质上是一款可以附带键盘的平板电脑,而Surface Go则是一款可以当平板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一款超级轻薄的主打全功能和生产力的笔记本,这是Surface Go的最大卖点。”

接下来是几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与Surface Pro系列采用的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不同,Surface Go采用的是英特尔金牌处理器4415Y。这是英特尔专为二合一设备所打造的处理器。而Surface Go的性能也是外界的怀疑之处。

这个处理器会性能不足吗?帕奈伊并没有回避问题,“我需要强调,Surface Go的处理器性能足以满足这款设备的目标用户。在满足移动办公和娱乐浏览方面,Surface Go不会有任何问题。你会对这款如此轻便产品的强大性能感到惊讶。但如果你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性能,比如视频编辑这些任务,那么你应该选择更高端的Suface设备。”

为什么不用酷睿处理器?“采用金牌处理器绝对不是因为成本问题。Surface Go从处理器到电池到外观设计都是完全为了移动使用而打造的。你可以说是综合因素决定的,因为我们考虑到这些目标用户使用设备的性能需求,然后要尽可能地做到轻薄便携。现在的组合是最佳的,如果采用高性能处理器,那么就需要配合更大的电池,更大的机身尺寸,更大的设备重量。”他如此解释说。

为什么屏幕边框这么大?“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Surface Go是一款二合一产品,我们需要在屏幕边框吸附键盘,而且是为放在腿上使用进行优化设计。这个磁吸键盘是Surface Go的重要部分。Surface Go是目前我们可以实现的最佳设计。我不能透露未来产品的设计,但我们肯定会不断优化。”

他还就屏幕尺寸进一步进行了解释。“不同的Surface产品面向不同的用户群,10英寸屏幕是为了在移动性和生产力之间达到平衡。一方面,Surface Go的屏幕可以保证高效的工作需求,屏幕再小就会影响到这方面性能;另一方面,Surface Go也比12.3寸的Surface Pro和13.5寸的Surface Laptop更加便携,更适合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不过我要强调的是,Surface Go的PixelSense屏幕并不是妥协的产品,10寸的屏幕配上3:2的比例和217 PPI的像素密度,这是一款非常均衡的适合移动办公的屏幕。”

电池续航只有9个小时?真的可以达到9个小时?“电池续航能力是随着用户的不同使用情况而有所不同的。如果你轻量使用,也许还会更长。这个电池续航虽然不够长,但是正如我说的,这是我们在尽可能轻薄的前提下可以做到的最均衡续航。”

Surface Go让我想到上网本?我话还没结束,帕奈伊就开始笑着“抗议”了。“不不,不是这样。我相信Surface Go的处理器性能足以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这款产品是完全为移动性能打造的,二合一的形态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可能性。Surface Go的设计非常适合在课桌上、在咖啡厅、在飞机上使用,可以用来工作和上网,可以听音乐和看电影,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

B站链接, 不要脸的求一波关注和收藏

摸到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掂量了下整机的重量. 包含键盘不到一公斤的重量基本没有负担, 机器本体也仅仅是 iPad 重量水平. 边缘做的更加圆润, 之前 Surface 系列持握的割手感有一定改善.

店里配备的 Signature Keyboard 看起来非常不错, 键帽的字体选择也和其材质相得益彰. 非常高兴把 Control 放在了左下角.


店内展示的是 8GB/128GB SSD 的版本. 应用的切换非常流畅, 输入法的响应也保持这微软拼音的优良传统(在此鄙视 macOS 中文输入法). Edge 浏览器渲染速度尚可, 滚动没有发现掉帧的情况.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建议各位还是选择 8GB/128GB 的版本. 考虑到桌面版应用的资源消耗, 如果仅仅是 4GB/64GB eMMC 版本就不得不作出很多妥协, 而 iPad 在非桌面应用上的性能和体验均好于 Surface Go, 所以选择低配得不偿失.

由于只配备了 1.6Ghz 2C4T, 其多核心整数性能其实相比 Surface 3 的 X7 要落后一些. 但是考虑到毕竟单核心性能有进步, 外加图形性能追平了 Surface Pro 3, 分辨率比 Surface 3 都低, 所以大多数日常应用都不会卡, 只会慢一点.

机器在中负载的时候背后有一定的发热, 但是没有到 Surface Pro 那种烫手的程度. 个人认为可以接受.



到了今天真的算得上物廉价美; 而 iPad 就最好购买官方相机套件了, 配套应用难用不说, 而且卖的真贵. 更重要的是 iPad 那个 Lightning 如果需要 hub 得购买 Belkin 的转接套件, 且必须牺牲 USB 3 连接能力, 辣鸡.

背后还是配置了 micro SD 插槽. 这个插槽我不建议用来做相机 SD 卡的插槽. 一方面是他并不是 UHS-II 的接口, 而且 UHS-II 的 micro SD 也不多; 另外一方面这个插槽不是很方便插拔, 现场差点拔不出来(当然比我把 ?800 的卡落在 iMac Pro 后面好). 如果你真的想读取相机的内容, 建议直接用 USB-C 连接到相机, 别忘了大法 a7m3 系列已经支持 USB 3 的读取速度, 而且一次性可以读两张卡. 此外大法现在还有在 PC 上的遥控应用(SONY 店里用了一台米本来演示). 有线连接的可靠性和画质远超过垃圾 Play Memorys. 外加 Surface Go 本身是 3:2 的屏幕, 非常适合做监视器.


以及 micro SD 的速度和可靠性并不是很理想, 我建议善用 OneDrive 这样的云存储服务, 毕竟一方面多设备共享很方便, 另外就是目前流量也便宜, 性价比也很理想. 下面这个链接给出了存储卡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参数对比和购买建议, 可以作为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转轴达到了 Surface Go 的水准, 能够压到很低的角度. 好评.


说到相机的监视器, 这个屏幕就得提一提.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分辨率达不到 1920 1200, 而是 1800 1200, 系统默认 150% 缩放, 感觉真的又点坑. 就当是为了 GPU 性能和续航的权衡.


这恐怕是 Surface 系列对 iPad 打击最大的特性. Surface Go 键盘按键反馈感仍然不错, 不过尺寸由于稍小于 Surface Pro, 所以在现场我还是不能很适应. 配备的触控板的面积略大于 Surface Pro, 这个需要好评. 传统桌面应用, 搭配充分的键盘快捷键支持的体验远好于 iOS. Precision 触控板不仅仅支持了 Edge, Chrome 目前也提供了相关支持.


顺带一提 Surface 的鼠标我觉得购买的意义不大, 毕竟如此面向需要轻薄的设备, 在这种时候配备一个鼠标就很累赘了.

S Mode 是不可能用的, 毕竟这是一台 x86 带键盘的设备, 一些没有登上 Store 的桌面应用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 UWP 应用普遍能很好支持触摸/HiDPI. 不过即便如此, 如果需要绘图/笔记的话, 还是桌面应用做的更好. 我觉得如果要选购笔, 那么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结合 OneNote 记笔记. 而且 OneNote 的公式转换非常好用, 大一上数分的时候用寨板外接数位板非常爽. 不过我现在也告别这样的笔记场景了.

由于是店内体验机器, 也没随身带一些用来测试的应用/游戏. 不过还是值得一提的是, 保留了 Surface Book 2 集成 Xbox 控制器接收器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可以更方便的串流 Xbox 上的游戏, 另外一方面 Steam 内的精品游戏, 如 Rabi-Rabi 也能玩的很爽, 我觉得这个设备实际游戏体验会比 GPD Pocket 要好(虽然体积不在一个层面上). 大多数网游也能在这个设备上玩的很爽, 不过确实网游现在多半也是情怀了, 但是便携式设备发展到能够在这样的设备上玩也算是时代的进步了.

不过 LTE 版本按照官方说法可能要等到年底才出, 附带考虑到 Surface Pro 添加 LTE 模块 2000 元左右的价格(Apple 都没这么抢钱啊), 我觉得还是早买早享受吧.

LTE 这个事情也要联系到电池续航的问题, Surface Go 内部空间利用率完全比不上 iPad, 这个设备不仅性能远低于 iPad, 而且电池也就 26.8wh. 微软宣传有 9h 续航, 实际普遍评测也就是日常 6-7h, 如果买个 8GB 版本带上 Chrome 和一堆 IM, 估计那就是如很多评测缩水就是 4-5h 的水平. 好在配备了能够 PD 的 USB-C 接口. 不过带个一百来克的移动电源, 说来也不重, 但是如果要是 Surface 做重点, 然后给别的设备当移动电源反而更好. 电池/LTE 可能是在这个设备上问题最大的两点, 甚至比性能这个问题都严重.

Surface Go 的边框看上去确实比较粗, 不过到手感觉还行, 也间接起到了放误触的作用. Windows Hello 的配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方便了不少, 特别是 1Password 也支持用它来做认证, 算是非常实用的特性. 特别像我这种手指油腻的人, 可以避免指纹无法识别的情况.

不过也得提提 Surface Go 的前后摄像头. 一方面后置摄像头基本能达到 iPad 8MP 的水准, 用于扫描文件基本够用.


另外一方面前置摄像头效果喜人, 在这个厂商们为了把屏幕部分做薄而各种牺牲前置摄像头画质和位置的今天, Surface Go 给了一个画质非常不错的前置摄像头. 如果你有很多视频通话的需求, 虽然这个摄像头不自带美颜, 但是至少能够比较客观还原你的颜值, 不会放大你的鼻孔, 拍到你的手指. 也配备了指示灯, 保护了隐私.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对扬声器, 虽然不敌 iPad Pro 12.9 的那种小音箱的感觉, 但是还是和 10.5 寸相媲美, 立体声的感觉真好. 比起 iPad 9.7 那种单侧扬声器好的太多太多.

从摄影的角度去考虑这个设备, 屏幕素质基本可用, 3.5mm 输出应该还是维持着 Surface Pro 的水准, 和 iPad 基本持平. 核心的竞争力是可以运行 Photoshop/Lightroom, 实际从 Youtube 上测评的体验看来预览基本能做到实时, 除了批处理会比较慢, 带出门应该比 iPad 堪用.


不过这个是一个手机 Wi-Fi 芯片(比如在小米手机5S上配置), 速度波动有点明显, 具体性能还有待购买后的观察.

最高能跑到 4.5M, 店里没别的人, 感觉有点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传统桌面应用用户, 同时也能接受 UWP 应用迅速、简洁(也可能是简陋)和对触摸支持好的设定. 并且有极度便携性的要求, Surface Go 应该是一个值得选择.

店内售价接近 4000, 键盘盖在 800 元左右, 实际上在淘宝能在 4300 拿下机器本体+键盘盖的组合. 这个价格同配置的笔记本虽然性能都比 Surface Go 好, 但是屏幕/触控板/摄像头, 以及在便携性、外观设计和触摸屏这些方面算是一种妥协, Surface Go 并不是对这些层级的笔记本是一种替代.

对比 iPad 来说价格要贵得多, 性能也略差, 但是好在有好用的键盘和触控板, 以及桌面应用.

iPad Pro 这边由于配件更多更昂贵, 虽然性能也是远超过 Surface Go, 但是核心还是缺乏桌面应用, 实际上难以和 Surface Go 同级别竞争.

对比 Surface Pro, 差不多的应用场景, 更好的便携性, 但是要略差的性能和续航, 考虑两者的售价, Surface Go 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所以这样一款设备确实还是给我一种食之有味, 但是买了感觉如果在家里基本上也很难充分利用其便携性.

作为一个 Chrome 重度用户, 我还是一定程度上更偏向于 Chromebook Pro/Plus 这样的二合一设备. 毕竟他们不需要购买一堆配件, 续航和接口配置更为合理. 除了一些公开的障碍以外, 我觉得剩下 2k-3k 也是一个折衷的选择. 毕竟 Surface Go 这样的设备下一代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我更认为 Surface Go 从产品定位上更像是一条 Surface 中全新的产品线, 但显然微软还是不够用心.

  • 键盘盖的总线从最早的 I2C, SPI, 变成了最传统的接到 Chipset 的 HID, 也就是一些 BIOS 玩家口中的 EC, 这么以来跑别的系统就很方便了.
  • 真的鸡肋, 微软真的喜欢在奇怪的地方妥协, 包括 Surface Laptop 也是一样的问题
  • 三四千的设备在屏幕素质/扬声器/接口/转轴都没妥协甚至改进, 这很让人惊喜; 但是性能和续航的遗憾还是拉开了和 iPad 之间的距离
  • 因为上面那点怕不是 LTE 版本会作出一些设计上的改变, 比如加装更大的电池以充分利用空间, 不过这样重量就会超过 500g, 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这个处理器不知道会不会也会有相应升级
  • 友人的 Surface 3 用了一年半屏幕变色, 最近感觉屏幕上有一丝凸起, 基本判断是电池鼓包. 但是微软的回复是必须要屏幕被顶起且不破裂才能免费维修或更换, 不然就必须付 ?2400 左右的维修费(买回来那会 JD 打折, ?2700)
  • 这个设备的内存还是老朋友, LPDDR3; Intel 为了 10nm 的成熟不惜不断改进 14nm, 不用 10 nm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10nm 频率上不去. 不过考虑到这是移动设备, 高频率负面影响太大; 另外一方面 i3-8121u 实际表现还不错, 而且支持 LPDDR4, 讲道理别的厂商如果用这个 CPU 出同级别竞品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就自身换代和 Surface Pro 系列的竞争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urfacego续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