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销售:听,视,嗅,味,触,你学会了吗

——孟长海/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晨起突然看到这么一个问题,觉得有趣,对于中医西医来讲,虽然我们长期提倡中西医结合起来,中西医并重或者兄弟一般,但实际上在中医西医之间还是有不少的鸿沟,而依靠什么进行沟通呢?

实际上还是技术的沟通。从中西医两个体系来看,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治好病人,缓解病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人和疾病,而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各自的体系和操作的方法不同,但这些方法并不是可以完全分开的。

一、感官判断是医生基本功。

望闻问切简称中医的四诊,视触叩听嗅是西医的基本功,实际上在教学的时候已经强调,感官判断疾病都是医生的基本功,带有原始本位,但是十分重要,至今无法替代。

在过去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嗅是唯一的依靠,做医生必须正确认识正常的生理组织和功能,这样才能对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判断。而收集病历资料的途径主要在于医生的判断,自身的感官和借助于一定的器材工具,这是中西医生共同之处,因此从做医生来讲,尽可能多的收集病历资源是医学的基本要求,而感官判断是其中重要的手段。

二、中西医感官判断有可沟通之处

望诊是中医的特色,就是利用眼睛要观察病人、病情,这个病情有宏观的有微观的,特别是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还要看云识天气,还要看自然界存在各类物和运动,分析自然运动和人体的关系,这都要通过眼睛看出来。而微观的,则要看很多关于病人面色变化,舌苔变化、皮肤变化、尿液、大便等等,这些基本上都局限于外部特征性表现。很显然,望和视本没有区别,用得都是医生的眼睛。

而闻呢?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听,主要是发挥耳朵的作用。医生自己听比如听到患者肚子咕噜噜叫,或者患者说话语无伦次等等;另外就是听患者说,患者说的自己的病情发展变化。二是气味。这主要是利用了鼻子嗅觉的作用,比如闻患者身上发出或大便尿液痰液等的气味。实际上在古人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有时候还动用品尝的功能来进行判断。这个技术与西医生的嗅是一致的,但是显然闻的范围要大一些。

问诊是中医的一大块内容,古代医家张景岳编了十问歌,条理清楚,但这还不够,对于中医来讲有些喜欢问,有些医生不喜欢问。这块比较简单,但是充满智慧,不会中医的,可能从上下内外问个遍,但是搞不清缘由,判断不出病情;而有经验的可能就是一两个特征就搞清楚了,如中医的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问了这样的主要反映,病就有把握了。实际上,问的反应渠道是听,也属于闻的范畴,但是中医缘何出现问和闻,实际上有医生主动和患者主动的问题,通过医生主动问耳朵听,和不问用耳朵听是不是一个意思呢?这方面西医生的听应该是可以包括进去了。但是在临床上,中西医收集病例资料常有不同,我们常常看到西医主张病人多说,然后分析,问诊干巴巴;而中医师问诊往往会更加全面。

切诊也不复杂,其实主要就是动手。前边讲了望闻问都可以不动手,到了切诊就要用手或足或肘部等对患者进行触诊,真正的接触患者。而主要的体现就是切脉和腹部检查,前一个就是脉诊,后一个类似于今天的体格检查。切诊与西医的叩诊、触诊是有共同之处,不过西医脉诊等与中医的脉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从上边的分析来看,在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中医更多的利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判断,尤其是随着后来封建儒教思想的禁锢,对于创伤性处理和解剖外科发展缓慢,而男女授受不亲也影响了中医技术的发挥,比如中医过去切脉要三部九侯,要问清病情,但后来很多没法开展了,甚至到了悬丝诊脉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中医也有了一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就是更多通过四诊合参进行判断,而利用了阴阳五行与脏腑运行的相关性进行司外揣内。而实际上,如果不是伦理的影响和技术的落后,中医也有强大的欲望去窥视人体内部的器官组织、也希望借助于工具更好的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比如医生视力不好要带上眼镜,而通过眼镜能够看的更清楚。但遗憾的是,现代人觉得中医可以戴眼镜,但是却不能用核磁共振、放射超声,这就有些机械了。通过这些器具的应用,核心是为了更好的诊断疾病。

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有利于更好的判断病情的工具,中医都是可以采用的。

而反过来,我们研究西医诊断技术如视触叩听嗅的发展其实也是这样的,人类任何的医学都是以感官判断开始的,而西方医学在技术革命之后,大量的采用了一些技术设备,比如叩诊锤、听诊器等,这些设备让人的感官判断更加的直观,后来大量采用的检查检验也是这些原始技术的推进和器官功能的延伸而已,而且这些技能在疾病的信息收集和诊断方面意义更大,不过很遗憾现在随着新时代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安全责任的不断升级,很多医生放弃了传统的诊断手段。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中西医学的发源和医生的产生都有统一的环境,技术的手段也是有着本能的开始,而后不断的开发利用新的生产工具和医疗器材,发挥本能、工具利用、工具改进、工具和本能结合的优化,这是人类发展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中西医都是一样的。因此当我们褪下医生中西医身份之后会发现,医学的核心就是技术手段而已,而这个手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继承也有淘汰,也有更新换代。

四、中西医学发展又重新面临了共同的环境选择

中西医学辩论沾染了一些情绪的元素、民族的元素,实际上这是医学发展过程中极其尴尬的事情。医学本身就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只要是医学包括已经淘汰的医学都曾经参与了人类的发展和实践,如今一些人对于巫医大肆贬斥,但是我们无法理解在远古时代这也是最高的医学水平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医学必然是在实践中不断的证明和淘汰,这是真理。

世界上任何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医学模式存在,我国有中西医学、西方国家也同样,其他国家也一样,只是都没有中国目前中西医并存模式而且都很强大的发展,这是我国的特色医疗体系,为什么如此形成,实际上也是中西医互相磨合互相影响的产物,任何一种医学都无法替代另一个医学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存,然后在共存当中与群众的服务当中赢得群众选择。

历史最后究竟选择了中医还是西医,这是后话,也可能千年之后,还不能分出胜负。但现实是,如今并存的中西医学都存在于共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这就提示中西医学必须学会互相的理解彼此的存在,然后在共同的研究命题和环境之下多些沟通。未来,环境必然要改造中医,也改造西医,在发展的过程中究竟能形成什么新的医学模式,那也许也是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事情了。目前,就是发挥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真正的把疾病攻克、健康维护好。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五感(视、听、味、嗅、触)获得信...【精品-ppt】

}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文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听嗅味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