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多少加盟费用呢如果要加盟的话话可以开一家有所茶觉奶茶店吗

有人说:保持少女心的秘诀,是必须先强大。只有从人生的苦难中杀出一条血路,你才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好,付出的所有都在被温柔地回报着。

去见刘倩之前,我搜了一下关于她的报道,看到了「身上只剩13元,每餐仅靠吃1元钱的米粉维生」、「从一家小饮品店开到了三百多家全国连锁」一堆刺激眼球的标题。

在那些文章中,20岁出头的她从中专毕业到北漂再到回乡创业,十余年奋斗下来,华丽变身奶茶女王。但她履历中的每一条,性别、教育、阶层,都不占优势:女性、出身农村、家境清寒、中专文凭……

创业逐梦者千千万万,无数比她条件优越者,热望一场后,也以梦醒结束。而她是怎样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一点点把老天爷没给的赢回来的呢?

采访那天,我去了位于IEC国际企业中心来一杯茶学院,待了一下午。她讲述了她的前半生,这个故事里有泪水、汗水、贫穷、困窘、白眼,却依然美好得不像真的。因为它让人相信,善良、勤劳、诚信、坚持。那些老掉牙,却真正可贵的品质的价值。

她的北漂之路是伴随着父母失望开始的

这两年奶茶势力风靡全国,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如果能够喝到一杯醇香丝滑的奶茶,身心俱暖。这就是一杯奶茶所具有的力量。

刘倩几乎是奶茶魅力的另一极,坚毅的脸上不产生诱惑式的距离和神秘,但极具亲和力。

她身上有一股倔劲儿,并深信自己能出人头地。中专毕业后,立志走出小山村的刘倩没有回家报道,她迫不及待想要去更大的世界里闯,跟朋友跑去了北京做化妆品销售。

第一次到北京,满目碧海蓝天,经常出差的她把中国跑了个遍,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云南…走在街头,和不同城市的人迎面而过,世界一下子变大了好多倍。

难以想象一个学水产养殖的,能去做销售,而且条件艰苦,吃住极差,全国各地跑,为了省一块钱公交车都舍不得坐,就这样,还愣是把家里上学欠的八千块钱还完了。

眼看着其他同学毕业之后都去当了老师、医生,事业去了单位,轻轻松松端上了「铁饭碗」。家里人着急了,不能接受一个从小听话的尖子生,背井离乡去了别的城市打工,而且怎么都劝不回来。

他们不知道,她像一条鱼,见识过海洋后,无心再回水缸了。

销售压力非常大,被拒绝的次数非常多。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再给别人打工的话,很多愿望都实现不了。但做生意,或许还是一条出路。

极偶然的,2001年在昆明的一天,又热又累的刘倩在街头看到一家奶茶店,人们排着长队购买珍珠奶茶。经验告诉他:一个地方只要排长队就一定有商机的存在。

现制现买的台湾奶茶风靡南方城市

「葡萄味的,凉的,太好喝了。」之前绝对舍不得花这一块钱去买这种「奢侈品」,但那天就喝了。一边喝着她人生中第一杯奶茶,一边看着排长队的奶茶店,「我就寻思,这么好喝还这么便宜,我是不是也能做?」于是长期在外奔波的她萌生了自己也要开店的想法。

后来去了绵阳后,在看到当地的消费水平比自己老家高很多时,她有意在这里开自己的店。但技术成了开店最大的问题,刘倩决定去“偷艺”。当时,她经常去到自己喜欢的一家店里喝奶茶,看别人怎么做,后来和服务员熟悉了,也就无话不说,并将原料采购的地方也告诉了她。

2001年,刘倩的第一家店开在了绵阳一中,「当时开店的多选学校,大部分店没品牌,都叫自己是台湾正宗珍珠奶茶,以蓝色背景的招牌为主,所以我的店也就用了这个,奶茶价格大多是1.5元一杯。」刘倩回忆到。

她努力地想要在城市里扎根,却发现,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能轻易把她吹走。

这一次开店以失败告终,刘倩事后总结的原因是选址,「当时房租确实便宜,但离学校出入口近的那家店,截去了大部分人流。」

商业社会虽然残酷,但规则还是相对清晰的。只要你能提供足够好的货品、服务,消费者买账,你就有赢的可能。

她把所有积蓄拿去绵阳下面的一个城市——德阳。这一次她选了当地一家中学位置较好的门面,开完店后,身上仅剩13元,那是她最接近放弃的时候。

但由于这次选址得当,再加上奶茶的口味好,刘倩的第二家店在那个区域也小有名气,很快就赚回成本实现盈利。

她仍忘不了市场更大的绵阳,这一次开店的位置选在了绵阳七中,并用2000元的转让费转下了一个人流量较大的门面,由于对自己的产品口味有信心再加上用料好,她的产品价格比周边其他店普遍高0.5到1元。虽然价格高,但仍然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后来有报道说,她不怕失败,勇敢创业。和她证实时,她笑,「那时,我每餐只吃一元钱的米粉,唯一的想法就是只要能卖十几杯饮料就能有钱吃饭了!」

「来一杯」,一杯子,一辈子

网上总有人擅长写90后回忆贴,常用的一句话便是「后来,有人送你三十块一枝的玫瑰,三百块一支的口红,三千块一件的大衣,三万块一只的手表,但是你的爱情,是从三块钱一杯的奶茶开始的。」

从1999年毕业到2002年,异乡打拼的这四年,刘倩从没有回过家。虽说已经开了店,但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

「因为省钱吧,也是因为没挣着太多钱。这也是对父母最愧疚的地方。」刘倩说道。

直到2002年,情况好了一些才回家。1500多公里的距离,这漫长的回乡路,仿佛像一道天堑,隔断了家乡和在外的游子,却隔不断那份亲情和挂念。看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和日新月异的家乡,刘倩决定留下来。

于是在2003年年初有了两次成功开店经历的刘倩,以8000元的价格转出了自己的第三家店,决定在临沂开店。可家里人都是保守型角色,一听她说要开那么一个小店,觉得很是丢人。她不行,她觉得放弃太可惜了。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在九中旁开出了第一家「来一杯」奶茶店。

由于制作简单、口感独特,一开店便开始野蛮生长。一杯2元的珍珠奶茶,和烤肠一道成为了90后放学路上的「牙祭」。

「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给店取一个不一样的名字了。以前老顾客来消费时,总是说‘姐姐,来一杯’,于是我也就没多想,就用这句话做店名了。不过,现在看这个名字也很取巧,我们给它了一个新的含义‘来一杯 ,一杯子, 一辈子’。」刘倩介绍到。

而让「来一杯」被更多当地人知道的是一次当地电台对「来一杯」产品点评广播后,这一次广播开始改变了刘倩的事业轨迹。

由于有了电台的宣传,「来一杯」的生意越来越好,好的生意也让很多人有了开奶茶店的想法。不少人想到了到「来一杯」学习技术。「我第一次教别人技术收了8千元!后来慢慢涨到1万」刘倩说。那时,「来一杯」仅仅是提供技术培训,并不提供原料和设备,但仅靠传授技术刘倩赚到了「第一桶金」。

与此同时,来一杯奶茶店也开始扩张铺面,除了售卖奶茶,店铺渐渐有了「属性」,开始提供吧台座椅,不少学生在休息时间都愿意约上三两好友,喝着奶茶在店内聊天。

一所所学校旁,来一杯成为了学生会、辩论队、小组讨论的最佳场所。有位置有空调,但只用交一杯奶茶的钱。还记得那满满一墙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吗?每一张纸上都写下了愿望、祝福、或者青涩懵懂的爱情,哪个小女生看到这些,不会动心买杯奶茶进去坐坐呢?

没有一杯奶茶撩不到的妹,如果有,那就两杯。

传奇是假的,辛苦是真的

「再然后的故事你们就都知道了吧。」刘倩说。

再后来,按之前报道的说法,她逐渐赚得盆满钵满、有了千万身家,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奶茶女王。和她复述这些别人口中的传奇时,她摇着头摆摆手。

人们可能太渴望看到小人物逆袭的致富神话,于是会发挥想象以造神,但刘倩并不想配合。「我就是很普通的人啊。何况那些觉得我成功的,根本就没看到我之前苦的时候。」

2007年是奶茶高速发展的一年,在业内被誉为奶茶的「创业元年」。也是在这一年,她注册了商标,开启了「来一杯」的加盟模式,这个模式的开拓,后来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

加盟商慕名而来,07、08两年时间临沂当地的区县,加盟总数达到了50家;09年则是「来一杯」在临沂市外发展加盟的阶段,哈尔滨、乌鲁木齐、四川均有门店加盟,直至2014年末,来一杯在全国的加盟店总数达到300家。

越来越多人选择开奶茶店创业

随着外地市场不断加盟,加盟门店存活率达到90%,本应处在兴奋、高兴阶段的刘倩却陷入了迷茫。「我在想,难道就以这样的模式一个店一个店开下去,就不能有什么新变化吗?」

她渐渐意识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没人再愿意喝一杯几乎无奶无茶,粉剂冲调出来的「奶茶」了,而且在加盟店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很难对原材料和人员的培训进行保证,各个店口味参差不齐。

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爆发后,引起奶茶业大动荡,一时间人们甚至谈奶茶色变。

台湾悦氏运动饮料就塑化剂事件致歉

刘倩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来一杯」的新路。

她工作起来有种不要命的劲头。最初不支持她的家人,现在反倒劝她别太辛苦。她很清楚,万事皆有代价,有舍才有得。

但有些舍,还是很难。比如,和丈夫的意见分歧。2012年是刘倩在奶茶事业上的转折点,她扛起大旗,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样的蜕变令她倍感压力。

那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她不断的去全国各地学习课程,去各地的门店考察。同时,放缓了加盟的节奏,2015年全面停止临沂地区的加盟,只做直营,对其他地方加盟商的态度则是没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则不考虑。

她意识到要发展,要创新,原材料质量非常重要,斯里兰卡红茶、荷兰进口牛奶、爱尔兰进口芝士、南非西柚、越南青桔……所用的原料都是业内公认的品牌原料,这样质量才会有保障。

很多人感慨她如何有生意头脑,能抓住消费者对口味的喜好。她却觉得没什么玄妙——「我会站在顾客那边,替顾客考虑。有的店用那劣质的原料,往往回头客很少。咱们虽然贵,但好喝,这也是开店能被认可的原因。现在还会有很多从读书就开始喝我们奶茶的顾客,现在带着小孩再来。」

这是一个跨越10年的进步。当她刚开始做奶茶的时候,大家喝的是味道,而现在更添加了品质和情怀。

这两年随着贡茶、喜茶等网红奶茶的不断崛起,以及阿萨姆、茶π等年轻化瓶装茶饮的火热,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奶茶这种古老饮料的力量。

奶茶——一个起初并不为人所关注的行业展现出惊人爆发力,何以如此?

刘倩认为,一是因为社会大环境,「一带一路」丝路见证了东西方交融,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了一个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一举打开了奶茶创新之门;另一个原因,还得感谢各路高手在血腥竞争中,共同做大了这一市场蛋糕。

谁都想不到,当年那个瘦小的农村小女孩,如今有这么大的成就。当年那「一块钱的选择」,使她现在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不仅能养活自己,补贴家人,还能庇护朋友。

刘倩店里的员工有很多是她刚回临沂开店时就跟随她的,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已经使他们交融为一家人。而很多加盟商跟着刘倩一起也已经十多年了,而且还成为了当地的代理。她相信,他们会是未来的老板,会比她做得更好。

以刘倩现在的经济状况,可以像「传奇」中说的那样,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出去放松。可刘倩不这样想,她现在不只把开店卖奶茶看作谋生手段,更多的是把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

她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团队,全程参与新品的研发,包装的选择,市场的拓展……去年的新品出的很不容易,因为对原料和品质的苛求,那款「黑糖卡布」硬是比预期晚出来一个月。红茶和牛奶的配比、怎样与奶油融合,她都要过问,喝了三个月,才终于允许上市。

严谨是一面,宽容又是另一面。

出道十八年,刘倩的奶茶道路也拓宽了方向,推出了「来一杯,一杯子,一辈子」杯子的关联产品,一些产品原料也进行出售,希望顾客了解到自己所喝产品的原料,让他们更放心。

新的一年,所有老店铺将进行重装,产品方面也进行了升级,还打算向南方伸展,把店开到上海去。刘倩想通过「来一杯」人的努力,人们能渐渐消除对奶茶的某些误解,让奶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款健康的主流饮品。

有人说「人通过这一生的奋斗,如果能够跨越一个阶层就已经实属难得」。比如从农村到城市能够扎下脚跟,比如从一名店员到小店老板,比如从一名私营业主到管理人。

20岁中专毕业北上打工的是她,从一家小饮品店开到了三百多家全国连锁的也是她。

舍不得花一块钱坐公交车的是她,舍得身上只剩13元,每餐仅靠吃一块钱的米粉维生也要创业的也是她。

没学历没资源没背景的「三无」是她,获得「传奇」称号的也是她。

从「奶茶姐姐」到「奶茶女王」,刘倩逐步走向愈加宽阔的商业之路,名声日隆,却依然有一颗少女心。我忘记问她为什么要做粉色的指甲时她的回答了,只记得她笑着,那张坚毅的脸在阳光的照耀下又多了些温柔。

有人说:保持少女心的秘诀,是必须先强大。只有从人生的苦难中杀出一条血路,你才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好,付出的所有都在被温柔地回报着。

就像刘倩一样——那是十八年前,勇敢地走出来,把认定的事情做到底。

刘倩的故事,是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创业者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或开心,或悲凉,或惊喜,或伤感,支撑着他们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只要努力日子就会一天天变好的信念。

有梦不觉累,辛苦也是甜。在她不怨天命的故事里,我们依稀可以看见这个民族特有的勤劳认真、努力奋斗的底色。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于氢气球内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原标题:一句话形容物价:我吃的不是饭,是钱啊!

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存的hard模式又更新了。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租房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尽管数据看起来并不高——以上三地环比涨幅分别为2.4%,2.1%和3.1%,可是落实到具体情况上,常常能把人吓一个跟头。

虽说每年七八月份都是租房旺季,价格会有一定的上涨,可今年的情况显然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

媒体报道中将矛头指向了争抢房源的中介资本们。其实早在8月1日,就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家要出租的房源受到了自如和蛋壳两个中介巨头的battle,双方不断提高报价,价格简直高得离谱。

最终这高昂的成本谁来承担?还不是那些不得不在一线城市租房的人。

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的梦想眼看着在破灭,现在就连在哪儿睡觉都是个问题。与收入水平相比,房租的数字究竟有多让人喘不过气,我们Vista看天下的微信读者也在后台留言中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玟妍:上个月去北京打听租房的事情,中关村那边想租好一点的不低于7000一个月,还要押一付三,还要收一个月的房租作为中介费,作罢……

最难受的情况属于那些刚毕业没多久,正尝试站稳脚跟的职场新人。他们每月的工资到手也许只有六七千,在此基础上每月增加500甚至1000的房租支出,压力可想而知。

话说回来,就算不论房租这种大头支出,生活中又有哪一处花钱的地方没在悄然变贵呢?

宏观的数据上是这样的: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2.1%。

直观的感受上,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感知物价的变化。

因此,我们前两天面向读者发起了一次征集,邀请大家谈一谈:你在哪些时刻切身感受到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

提前剧透一下看完下面的数字你会想到什么吧:也许富有的人各有各的富法,但贫穷的人都是相似的

物价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而上涨,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20年前的人每月只赚几百块钱,你自然不能指望今天依然只花五块钱就吃饱一顿饭。

但奇怪的是,现在人赚得多了,回想起多年以前的物价却觉得负担感更轻,现在两块钱的烧饼、五块钱的煎饼,其实也没有多贵但更难接受。

@小猪佩奇我配你:三线城市,小学的时候喝奶茶都是两块一杯还带珍珠,现在随便走哪家都是八块起价,贵的二三十的喝不起@夕照:以前的煎饼自己带鸡蛋只要5毛,现在都5块了 @Gao英惠:小学时一支中性笔5毛,初中1块,高中2块。现在那种什么流畅书写,舒适握笔的中性笔,都有5块10块的了(?_?)@蜜子:小时候零几年,一个烧饼两毛钱。现在大四了18年,一个烧饼两块。 @way:十八线都没有的城市,小学时早餐会买一个油炸粑粑吃,3毛钱,今天突然想吃,去买发现五块一个

这种对比反映出来,物价变化真正让人在意的是什么——

很多东西的价格是在不知不觉间就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上涨的速度快到人们来不及将它和收入水平匹配。

最明显的就是在一日三餐这件事上——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瞬间让你脑子里冒出三个大问号:从啥时候开始,这点儿吃的怎么会要这么多钱???

@栗茨:现在奶茶10+保底,早餐动辄十块,坐标180线城市,大学在杭州滨江,一天餐食费就近50 @一位名字显示不出来的网友:买一小碟排骨三四十的时候 @yanxy:好利来的芝士蛋挞居然12一个 @南落师门:鸭血粉丝吧……高中时候6块,现在14

@陈、:水果,我们学校还在一个著名水果产地附近,但从大一买次水果3、4块,到现在大四买次水果8、9块。外卖也是,大一的时候差不多总共12块左右,现在基本15起送,还要加4块配送费。

@番薯君:在广州临街的水果店里买了一个小苹果,要3.5

@yaxxx-:没问价格,随手拿了3个不大的苹果,然后……9块多钱。

好吧,现在在外面吃或者点外卖价格是高,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应该会好很多。

然而,现实同样冲击了人们对菜市场物美价廉印象的后半部分。

猪肉时不时就要因为涨价登上央视新闻就不用说了,各种荤的价格都常常让肉食爱好者感到肉痛。

@Настя:前天菜市场买了俩鸭蛋,12.5……我怎么如此奢侈 @治超:前半个月,每晚只吃白水煮鸡胸肉,大约是4-5元/斤,如今都不敢吃了,每斤直接飙升到8-9元/斤……三四线城市……

@清平乐:鸡蛋从几个星期前的4块多到现在5块多,鸡爪一周内涨了2块钱,不知道这是短暂的物价浮动还是长期上涨,工资没见涨……

那为了省钱多吃点素菜呢?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实惠。

@.:坐标杭州,每次下班进菜市场的时候感受最深,随便什么破素菜都是5、6、7块钱一斤 @吃茶去:我这边早餐店南瓜小米粥五块一碗,油菜今天的价格是9块一斤。我想吃草都吃不起了……

没想到以前在课本里学过的“恩格尔系数”,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它过高是什么感觉。

@喵呜喵呜喵: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几乎所有的钱都用来吃吃喝喝了,悲伤的是还不能随心所欲的吃吃喝喝,对幸福的追求就是可以去超市水果区可以不用看价钱,以前对学校食堂的饭全部的嫌弃是难吃,现在对它的抱怨就是太贵

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一块两块的涨价可能并不算什么。可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些几块钱累积起来后,并不能假装他们四舍五入不存在。吃饭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得不斤斤计较,带着负担。

@你の名は:以前夏天吃雪糕是不能多吃,会肚子疼,现在是吃一个想想花了多少钱 @青玉妹妹:我,大一学生,暑假回家负责做饭,震惊到现在鸡蛋竟然涨到5块多一斤,在我印象里鸡蛋一直都是两三块左右,于是在5.00/斤、5.08/斤和5.10/斤之间“斤斤计较”;挑了10只活虾,过秤出来11块钱,惊觉我吃的不是饭,是钱啊!

很烦人的一点是,很多东西这些年只是换了名头,赶上了某种潮流或是有了品牌包装,价格却翻了不知道多少番。

@暮云轻叠:大学桶装水7块一桶,现在在外面22一桶 @委培氰:小时候吃的五毛一个热腾腾的艾草豆沙粑粑,现在改名叫青团8块一个 @是小星辰呀:十八线城市,95后,中学那会奶茶带珍珠果椰果1块小杯2块大杯,自从一堆网红奶茶店火了以后,学校旁边奶茶全跟着一顿装修,把店里布置的很有情调,但价格涨了十几倍……

是的,现在随便什么品质的奶茶冷饮都动辄20多块钱,喝完并不能降暑,不上火就不错了。

久而久之,我们竟然也习惯了物价处于这个水平,以前觉得是天价的东西,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甚至偶尔没花到预想中的那个数时,都会心存感激……

@朝颜:大一时候和老爸第一次买榴莲,一整个50块,觉得我爸真爱我,买这么贵的东西给我吃。现在楼下水果店店庆,榴莲特价一个128,觉得好便宜,好想一整个抱回家。 @桔子。:初中最喜欢吃的铁板鱿鱼从一块钱一串变成了两块钱一串舍不得买,到现在的五块钱一串觉得价钱还行 @伴风而眠:去呷浦呷浦吃饭,两个人吃了66元,惊叹居然没有过百… @Reborn:小时候去景区觉得十块钱一支雪碧,18块一杯奶茶就是天价,现在竟然觉得还可以接受了 @CCC:开始觉得两三百的唇膏(护肤、彩妆)很便宜的时候。

当然,除了最基本的吃喝,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我们钱包破产的边缘试探。

“衣食住行”说完食和住,再来看看衣。这年头的生活经验可以证实,敢在商场里逛街买齐一身行头的,可能是家里有矿。

曾经女性朋友们还嘲笑过直男们不懂,为什么一条小短裤那么点布料还要卖那么多钱,现在就连自己也开始不太理解了。

@fangge:在一件T恤200多一条裙子过1000的时候,在二三百买双凉鞋还不是皮的的时候 @不懂:十八线小城小商场的小杂牌衣服敢卖999的时候

“行”的支出也是一个重头戏,特别对于需要每天通勤的上班族来说。不管是坐公交、坐地铁还是选择自己开车,总有个交通方式能贵到你

@八:坐大巴回乡下,掏出十块钱买票,柜台大姐姐说给少了 @SsY:坐地铁通勤一个月都要300+的时候。 @Y.:考个驾照都得小一万了 @Ar-Tin:路上踩油门都得掂量掂量

我们总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还在花爸妈钱的学生党可能花钱也不知道心疼。但是现在的情况似乎是,连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都开始感觉到物价带来的压力。

感受最直观的,是学费的上涨,公立私立都有所波及。

@然也:私立学校的学费吧,七八年前的时候是三千左右,现在已经是七千多了,差不多一年涨个五百 @Kevin:私立初中,四年前是一万八一年,现在四万了

@放学别走:我高中那会儿学费一学期八百,现在听说一学期两千。

再看看学生的日常生活,老阿姨老叔叔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上个学,的确也不是个便宜的事儿。

@影唤轻风:为什么在武汉随便哪家文具店一个软抄本的起步价都在五块以上???本子都买不起 @胖嘟嘟的晨二:三线小县城,打印一张a4纸要四块钱 @就是想吃火锅啊:学生练习册啊,我和我妹隔了两年,也就两届,我初三的时候买的练习册也不便宜,毕竟是老师指定要买(怀疑黑幕),那时候大概三四十一本,最贵的是四十五,然后前几天顺路帮我妹去买练习册,一本四五十,我去,我不就毕业两年吗?一张毛爷爷买两本就没了??那么多科目,那么多本 @白鸟朱荷:现在20块钱很难买到书了(名著一类)。前两天买到一本22的双语的动物农场都激动万分。 @Ginger&Fishcakes:最近切实感受到买书涨价了,基本涨了30%左右。再往前看发现书价其实一路都在飙升,几年翻了一番多。一本11年买的书,当时38,现在要70。

@车飞:大一之后食堂五块钱一荤两素,现在研三,七八块是最普通的那种,新开一个食堂基本一顿饭两位数起步

大多数时候,物价上涨是在一点一滴之间慢慢发生的。

今年涨一块,明年再涨一块,看起来多的那一块钱可以忽略不计,但不知不觉你就发现它已经不是你记忆中那个消费水平了。

@Eva.Chan:大一的时候学校南门的烤肉拌饭11块,大二变成了12块,今年大四刚毕业,变成了13块。

@源源堂:学校食堂去年包子还只买一块,今年就买一块五了,逼得我只能顿顿吃馒头

@鸱:学校门口的螺蛳粉店,第一个学期还是4元,第二个学期变成4.5,每个学期偷偷涨五毛,毕业前吃的时候是7元,才发现原来螺蛳粉变这么贵了

@cheung:我姥姥爱吃北京新街口一家店的麻酱凉面。13年卖8块,14年卖12块,两年前已经涨到了15块

@二两螺蛳粉加鸭jio加豆腐bo:回家坐大巴车,一年涨一块,从印象中的6块变成了12块。

当然,定价上涨是因为做生意的成本也在增加,卖家和买家都在分担着这种压力。

@Nekid_陳:家附近的包子店,2000年左右是1.5块钱一个,前年终于涨到了2.5块钱,还是我们求着让老板涨价的,因为怕他亏惨了倒闭了就少了一个童年的回忆

但是更多的情况,往往是消费者更憋屈,因为知道成本高、物价高,碰到买东西“加价不加量”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办法。

@Xx。:前几日去吃小笼包,一笼八块,只有七个,还土豆馅的,关键他么的土豆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全面粉,唉……

@光大大:麦当劳巨无霸一直变小,还涨价

@Mrs 0.0:馅饼里的肉越来越少再也没有多回去

@博骋:肠粉……跟小时候比起来简直加价不加量,不对,量还少了

@菜菜贝:一件小事,常吃一家店的套餐,里面送小蛋糕,前两天去,小蛋糕变成了小块发糕……第一感觉不是店家抠门了,而是物价涨了

这是物价上涨带给人们的另一种直观感受:总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还没怎么花呢,就像中了消失咒一样没了。

以前流行的说法是,买东西花一张100块、找回来的零钱很快就会消(用)失(光);现在嘛,买同样的东西,你还想指望能找回来零钱?

@白雪公猪:曾经一百两星期,现在一百只半天

@臭蛋菌:剪头发最明显,头发明明变少了,但是剪头发还贵了……(小编:堪称本次最扎心留言)

@Jolie:跟爸妈逛超市,随便买了几样零食,几件小的家里日用品200+,一下子几张红色毛爷爷就花出去了,感觉钱不经花了

不仅花的多,而且花钱的性价比还越来越低,让人越来越难有“这钱花的值”的感觉,真·人间不值得。

@鬼swj:大学算伙食费预算20块一天,上班以后预算20块一顿

@江小白:以前三块钱的酱香饼够全家吃还撑,现在只够我一个人吃

@鬼swj:朋友聚会从人均二十吃到撑,到人均五十,到现在人均一百都吃不尽兴,经历的是青春,花的是钱

甚至人们开始默认,当五毛、一块钱躺在地上时,它们并不值得我弯下我腰间盘突出的老腰去捡起来——毕竟捡起来后除了在钱包里占地方也没啥别的用处。

@足下:2.5元在便利店买不到任何东西的时候

@白吃的白:拿着一块钱连瓶水都买不到的时候

@PASSION:地上掉一块钱都没人捡。。。

说个好笑又残酷的,毕竟现在连乞讨从业者的生活标准都提高了,给人家一块钱以下你都拿不出手的。

@味精仔汉化:记得以前过年我们去庙里装头柱香,会有一群乞丐围在门口,有些大佬拿着一叠一毛钱挨个发,乞丐还会道谢。现在给乞丐投币1元以下都要被嗤之以鼻了……我给毛钱钢镚儿的时候,都会顺带多给1块钱……

一边是钱包往外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一边更让人烦恼的问题是——补充的钱进不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全国前10的,是这样的情况↓↓↓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更容易体会到的是自己赚钱的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carcarla:我们学校学生的学费每年涨一万,我的工资每年涨一百。感受特别明显。

或者说,因为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但工资止步不前,导致钱在手里越来越难留下,也丝毫感受不到自己挣的钱真的能用来提高生活质量。

@矮迪矮迪:攒钱的速度变慢了,以前工资能剩一半,现在基本攒不下了,而我的消费层次并没有变高。外卖以前觉得很便宜。现在挑了半小时,无奈的关掉自己去做饭了。

这有点像小学奥数题里的游泳池问题:水池里的水不断往外放,可是补充的速度却跟不上趟。越想追赶,场面越狼狈。

面对生活中这些无孔不入的痛点,除了前段时间被广泛讨论的“消费降级”,我们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来减少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

就在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刚刚表示物价水平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那就祝大家在查看银行卡余额的时候都能保持一个温和的心情吧。

P.S.如果你关于物价也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话弄加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