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明海法师走了:在明白什么是“空”之前先把“有”做好

明海法师:禅坐究竟在修什么?

  各位同参道友:  昨天我讲到腿痛也可以作为禅修的题目,作为坐禅时观察或思维的对象。  禅修的核心就是观察、思维,前提是心能专注,身心堪能,然后再用这个堪能的身心去做观察思维,所以腿痛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思维的题目。观察这种感受,思维是谁在痛——如果观察足够深入的话,就能在腿痛这个法上见到佛陀所讲的真理,有关诸法的真理。佛陀所讲的有关诸法的真理,就是苦、无常、空以及苦集灭道。  在佛陀的时代,许多修行的比丘悟道,有的是因为见到水倒在地上以后会慢慢地滑动,他就观察这个,悟入了佛说的四谛;还有的是见到女人微笑时露出的牙齿——一笑牙齿不是露出来了吗?以此作为观察的对象。你们可能会问说,这人一笑,牙齿露出来,这时间很短啊,就这么一会儿就能够悟道吗?实际上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怎么叫时间短呢?怎么叫时间长呢?这个题目也是可以观察的。如果拿到心念上讲,时间的短和长完全是相对的,不可思议的。以粗心看,即使很短的一刹那,在禅观深入的人的心念中已足够长了,足够可以让他见到真理。所以禅修并不神秘,说到底就是观察、思维。  讲到这里,如果是深入禅修、有长期禅修经验的人,他一定懂得把学到的教理直接用在禅修上。所以这里有两个题目,是我们一定要朝这方向去努力的,就是所谓的见地和修持,见地与修持最后都统一在心念上。我们大家可能有印象,说见地都是一套理论嘛,比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我们从经论里记得很多的偈子、说法,这都是理论啊。而坐禅就是深入地观察心念,观察我们身心的法。你一定必须到达这里——哪里呢?到达你发现,其实见地就是我们心念的运作方式。你用理论怎么表达,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如用英语这么讲,用梵文这么讲,用汉语这么讲;或者还有一个问题,有的人有文化,有的人没文化,有的人从来没有受过理论训练。  我们众生都有我执,我们有身见,有边见,他说我没受过教育,我不知道,我没什么见解啊?殊不知这个见解不是思维,不是理论,就是你心念运作的方式,无论你有文化没文化,你知道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与这些都没关系,你一定有个见,所有的众生一定有个见在那里!你必须要在心念上看到这一层。你真切地看到,其实我们的那些邪见,那些不正见,那些边见,就在那心念的运作上。你必须到达这里,到达这里了,你才好往下讲,到达这里以后,你才有可能把见和修统一。修就是禅修嘛,禅坐里面的修行,究竟在修什么?不是练气,不是炼丹,也不是一味的要深入那个禅定,享受禅悦的快乐,不是!根本上是这个心念——起心动念在怎么样看世界呀,怎么样看诸法呀!是在这里用功。所以佛经上经常讲,应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行。  你要看到自己心念运作的方式,这心念在生灭之中是怎么起落,怎么对待诸法?这需要专注力,有专注和深入清晰的观察,才能够看到这里。事实上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自己,什么意思呀?你之为你,你的性格,你的偏执,你心中的结,你内心深处很多的倾向性——其实就是佛学里讲的分别心,倾向就是分别心,你有一个方向的倾向,在那个方面有特殊的分别。有些分别心是俱生的,有的是后来培养的,后天形成的。所以你看到你心念的运作方式,你也就看到自己了,看到这个“我”。那么看到了这个“我”,我们说见和修是统一的,大德们还有一个词叫行,他们把修和行分开了,修是说像我们这一种专门的禅修,而行是在生活中,在生活中怎么待人接物,当你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心念的运作方式,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外境,你就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这两个东西是一起的,一样的。我再说一遍,你怎么对待别人,你怎么对待外边的法,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这都要拉回到刚才讲的——你心念的运作方式。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能懂得,修行是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改变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道路,改变我们命运的轨道。这就串起来了。  我们就以腿痛为例来说,腿痛里面其实有身见哪,我们为什么不能忍耐它呢?为什么会完全被那种痛的感受俘虏、牵制住了呢?这是因为你有身见,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构成我的身体的一部分,你有对这个东西的执著,当然这种执著也是在心念中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过。为什么我们难以发现它?就是因为它是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它是我们生命的一个背景。一个东西当它成为背景的时候,你就认为是没有,就很难发现它,也就是说我们要发现一个东西,往往是在参照之中,在对比之中才能发现嘛。  那么,这念念相续从未间断的执以为“我”的这种执呢,一向以来就是我们所有思维行动的背景,当然你很难发现它,也很难撬动它。这里打个比喻,我们用一根棍子要撬一块石头,如果这块石头没有边也没有缝,你根本插不进去啊,又怎么撬动它!然而要撬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你的心!禅修中必须足够的专注,足够的细腻,在生灭起落之中,在这里就能够透过。  通常我们说,禅修要有一个方法,其实禅修不需要方法,因为都是心,心就是念头,这个对象从来都在那儿,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法门是什么呢?古人讲的,这些法门都是敲门砖,我们要把门敲开,要用一块砖,进去了就不需要了。  从禅修到达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乃至于到达我们的性格、气质,乃至于到达我们人生的轨迹、命运的轨迹。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理路统一起来,从见到修到生活,把它统一起来。如果能统一起来,你会发现,坐禅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为什么呢?因为坐禅等于是在读一本书啊,读我们心灵的书,也可以说是读我们心灵这本经,我们在这一本经上看见我们自己,也能看见佛——这里说的佛不是佛像,如果我们真正能看见我们自己,那我们就离看见佛性不远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打坐就没什么枯燥的了,一点都不枯燥,而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同时,在打坐中我们自身会发生变化,会发生蜕变,会有很多东西剥落掉,有很多内心深处潜藏的执著呀、习性呀会显现出来,其实一旦显现出来,它就容易剥落,我们就容易放下它。只有到了这种时候,我们才会乐此不疲,一天到晚打坐也不会烦。腿痛呢,你就观察痛喽,你深入观察一下你的心念是怎么对待这个痛的感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方方面面都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见,看见自己的心。  我今天讲的这些,是从一般的理路上讲禅修的一个线索,你没有必要把这个东西记在心上。但是也许能够有点启发,知道我们要向什么方向努力,我们在打坐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钥匙,它是锁,它也是钥匙;它是关,它也是门;它是我们的困难,它也是我们的希望。这样的话,修行离我们就不会遥远。  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摘录自明海法师柏林禅寺戊子年冬季禅七开示  

}

明海法师:禅坐究竟在修什么?

  昨天我讲到腿痛也可以作为禅修的题目,作为坐禅时观察或思维的对象。  禅修的核心就是观察、思维,前提是心能专注,身心堪能,然后再用这个堪能的身心去做观察思维,所以腿痛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思维的题目。观察这种感受,思维是谁在痛——如果观察足够深入的话,就能在腿痛这个法上见到佛陀所讲的真理,有关诸法的真理。佛陀所讲的有关诸法的真理,就是苦、无常、空以及苦集灭道。  在佛陀的时代,许多修行的比丘悟道,有的是因为见到水倒在地上以后会慢慢地滑动,他就观察这个,悟入了佛说的四谛;还有的是见到女人微笑时露出的牙齿——一笑牙齿不是露出来了吗?以此作为观察的对象。你们可能会问说,这人一笑,牙齿露出来,这时间很短啊,就这么一会儿就能够悟道吗?实际上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怎么叫时间短呢?怎么叫时间长呢?这个题目也是可以观察的。如果拿到心念上讲,时间的短和长完全是相对的,不可思议的。以粗心看,即使很短的一刹那,在禅观深入的人的心念中已足够长了,足够可以让他见到真理。所以禅修并不神秘,说到底就是观察、思维。  讲到这里,如果是深入禅修、有长期禅修经验的人,他一定懂得把学到的教理直接用在禅修上。所以这里有两个题目,是我们一定要朝这方向去努力的,就是所谓的见地和修持,见地与修持最后都统一在心念上。我们大家可能有印象,说见地都是一套理论嘛,比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我们从经论里记得很多的偈子、说法,这都是理论啊。而坐禅就是深入地观察心念,观察我们身心的法。你一定必须到达这里——哪里呢?到达你发现,其实见地就是我们心念的运作方式。你用理论怎么表达,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如用英语这么讲,用梵文这么讲,用汉语这么讲;或者还有一个问题,有的人有文化,有的人没文化,有的人从来没有受过理论训练。  我们众生都有我执,我们有身见,有边见,他说我没受过教育,我不知道,我没什么见解啊?殊不知这个见解不是思维,不是理论,就是你心念运作的方式,无论你有文化没文化,你知道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与这些都没关系,你一定有个见,所有的众生一定有个见在那里!你必须要在心念上看到这一层。你真切地看到,其实我们的那些邪见,那些不正见,那些边见,就在那心念的运作上。你必须到达这里,到达这里了,你才好往下讲,到达这里以后,你才有可能把见和修统一。修就是禅修嘛,禅坐里面的修行,究竟在修什么?不是练气,不是炼丹,也不是一味的要深入那个禅定,享受禅悦的快乐,不是!根本上是这个心念——起心动念在怎么样看世界呀,怎么样看诸法呀!是在这里用功。所以佛经上经常讲,应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信解、如是行。  你要看到自己心念运作的方式,这心念在生灭之中是怎么起落,怎么对待诸法?这需要专注力,有专注和深入清晰的观察,才能够看到这里。事实上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自己,什么意思呀?你之为你,你的性格,你的偏执,你心中的结,你内心深处很多的倾向性——其实就是佛学里讲的分别心,倾向就是分别心,你有一个方向的倾向,在那个方面有特殊的分别。有些分别心是俱生的,有的是后来培养的,后天形成的。所以你看到你心念的运作方式,你也就看到自己了,看到这个“我”。那么看到了这个“我”,我们说见和修是统一的,大德们还有一个词叫行,他们把修和行分开了,修是说像我们这一种专门的禅修,而行是在生活中,在生活中怎么待人接物,当你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心念的运作方式,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外境,你就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这两个东西是一起的,一样的。我再说一遍,你怎么对待别人,你怎么对待外边的法,你就会怎么对待自己,这都要拉回到刚才讲的——你心念的运作方式。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能懂得,修行是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改变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道路,改变我们命运的轨道。这就串起来了。  我们就以腿痛为例来说,腿痛里面其实有身见哪,我们为什么不能忍耐它呢?为什么会完全被那种痛的感受俘虏、牵制住了呢?这是因为你有身见,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构成我的身体的一部分,你有对这个东西的执著,当然这种执著也是在心念中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过。为什么我们难以发现它?就是因为它是念念相续没有间断,它是我们生命的一个背景。一个东西当它成为背景的时候,你就认为是没有,就很难发现它,也就是说我们要发现一个东西,往往是在参照之中,在对比之中才能发现嘛。  那么,这念念相续从未间断的执以为“我”的这种执呢,一向以来就是我们所有思维行动的背景,当然你很难发现它,也很难撬动它。这里打个比喻,我们用一根棍子要撬一块石头,如果这块石头没有边也没有缝,你根本插不进去啊,又怎么撬动它!然而要撬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你的心!禅修中必须足够的专注,足够的细腻,在生灭起落之中,在这里就能够透过。  通常我们说,禅修要有一个方法,其实禅修不需要方法,因为都是心,心就是念头,这个对象从来都在那儿,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法门是什么呢?古人讲的,这些法门都是敲门砖,我们要把门敲开,要用一块砖,进去了就不需要了。  从禅修到达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态度,待人接物,乃至于到达我们的性格、气质,乃至于到达我们人生的轨迹、命运的轨迹。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理路统一起来,从见到修到生活,把它统一起来。如果能统一起来,你会发现,坐禅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为什么呢?因为坐禅等于是在读一本书啊,读我们心灵的书,也可以说是读我们心灵这本经,我们在这一本经上看见我们自己,也能看见佛——这里说的佛不是佛像,如果我们真正能看见我们自己,那我们就离看见佛性不远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打坐就没什么枯燥的了,一点都不枯燥,而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同时,在打坐中我们自身会发生变化,会发生蜕变,会有很多东西剥落掉,有很多内心深处潜藏的执著呀、习性呀会显现出来,其实一旦显现出来,它就容易剥落,我们就容易放下它。只有到了这种时候,我们才会乐此不疲,一天到晚打坐也不会烦。腿痛呢,你就观察痛喽,你深入观察一下你的心念是怎么对待这个痛的感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方方面面都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见,看见自己的心。  我今天讲的这些,是从一般的理路上讲禅修的一个线索,你没有必要把这个东西记在心上。但是也许能够有点启发,知道我们要向什么方向努力,我们在打坐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的钥匙,它是锁,它也是钥匙;它是关,它也是门;它是我们的困难,它也是我们的希望。这样的话,修行离我们就不会遥远。  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摘录自明海法师柏林禅寺戊子年冬季禅七开示  

}

 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在香港理工大学演讲

 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

佛教在线香港讯  2017年11月25号晚,在香港理工大学演讲厅,诸位法师,善信居士同聚一堂,共享法宴。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以“生活禅的戒定慧”为题,为众人做出了精彩的演讲,将高深的佛法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同时让大家领略到了禅者的风范,一种别样的洒脱和自在。

 “是什么”是佛教也是东西方哲学最核心的问题,明海法师一开始便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想要启发我们的智慧。比如说明海是什么?是这个身体吗?身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哪个阶段的才是真正的明海呢?那是精神吗?精神长什么样呢?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呢?其实我们都没有看到名字所指向的真实,佛陀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真实存在,那就是任何事物不能孤立,永恒,自我主宰地存在。

“生活禅”是柏林禅寺净慧长老在1991年的时候提出来的,那么净慧长老为何要提出“生活禅”这个理念呢?究竟什么是生活禅呢?它是净慧长老发明的吗?带着疑问我们听明海大和尚为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禅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它并不是什么发明,而是对汉传佛教禅宗精华的一个强调,目的是让佛法和社会连接,让传统和现代连接,让生活和修行连接。

禅是梵语,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是静虑。静是止,虑是观,通过止观这样的方法我们便可以得到定慧。南传禅法提倡的是先止后观,这个方法在中国南北朝的时期非常盛行,并且出现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北传禅法则重视定慧等持,定是慧体,慧是定用,这是达摩祖师的传承,也是《六祖坛经》里面特别提出来的。定慧等持便是生活禅在涉及到禅修时的重要见地。

从爱憎到理解----看法

从用心到无心----修法

从避它到看它----办法

为什么会有爱憎?我们看到一个事物,马上会有相应的概念跑出来,对于不同的概念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对任何事物,我们不要总是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试着去看看事物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缘导致的,理解它便能远离爱憎,这就是改变我们的看法。

为什么从用心到无心呢?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教导说,做任何事都要好好用心,怎样叫无心?那是一种全然放松,一种无所求的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位师父,他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当我们用思维逻辑去判断,去不断地思量,心的妙用就不会显现,所以六祖说“思量即不中用”。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本来可以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柏林禅寺明海法师走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