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可以决定科学的未来吗?有些是可以实现的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吉林松原油田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科学春天的歌者,现代文明的歌者

    ——纪念徐迟先生百年诞辰

    ①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②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③回望徐迟,我想我们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个人,他的生命是多么辽阔,就像骏马渴望着大地,徐迟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认识、表现和创造新疆域,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广袤的空间,让后来者满怀敬仰和感激。

    ④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徐迟步入诗坛,成为较早开始现代主义探索的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是中国新诗表现都市经验的开拓性文本之一,其中的《都市的满月》《微雨之街》被广为传诵。徐迟一生都是年轻的,都是一位诗人。他毕生都对现代化的青春中国满怀热望,热爱一切推动民族生活文明进步的事物。这样的徐迟,永远倾听着时代的召唤,他的生命注定和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还是东吴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徐迟,积极参加学校的“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参加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徐迟清醒地意识到诗歌必然要接受严酷的时代的洗礼。在《最强音》《一代一代又一代》等诗集中,一改早期现代主义的唯美风格,这位曾经纯真、敏感、耽于幻想的诗人变得激越高亢,浓墨重彩地书写对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家园情怀,用诗歌谱写了战斗的青春,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⑤徐迟先生热爱书斋生活,寂寞书斋中的阅读和写作使他感到充实和自由。但是,他的一生不断地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走向前线,走向沸腾的生活和建设。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际遇,更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出于独特的天性和禀赋,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觉选择。抗战时期,他亲赴昆仑关等抗日前线,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采访和写作。抗美援朝战争中,徐迟又两次奔赴前线,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和特写。1961年,徐迟举家离开北京迁往武汉,他先后六次到长江水利工地体验生活,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通讯特写集。

    ⑥“文革”十年过去,大地回春,像一座沉寂的火山重新喷发出炽热的岩浆,曾被剥夺写作权利的徐迟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他一生创作的辉煌高峰。1978年1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读者奔走相告,一时洛阳纸贵,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会记得这部报告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感奋和启迪。一种新的视野在人们面前打开,一种被重新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在人们面前雄辩地展现,一种新的人物形象、新的英雄和楷模在人们面前矗立起来。这是极具勇气的拨乱反正,长期被视为改造和教育对象的知识分子被擦去尘埃和污垢,昂首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而长期被认为是“白专道路”的科学探索,被有力地肯定、热情地讴歌。《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汇入了思想解放的大潮,成为时代精神的嘹亮号角。就在同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科学的春天来临了,而徐迟无疑是报春的燕子。

    ⑦《哥德巴赫猜想》是当代报告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由此开始,在徐迟老人满怀激情的执着探究下,一个个神奇瑰丽的科学世界被打开,陈景润、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风范,成为迅猛发展、蒸蒸日上的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⑧徐迟先生的生命是辽阔的,他永远向着新的生活、新的事物敞开怀抱,一生保持着丰富多端的心灵向度。我们铭记着他的诗歌,铭记着他的报告文学,我们也铭记着他在1949年春天翻译的《瓦尔登湖》。徐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从30年代开始,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我想,这样一种面向世界的视野,使得徐迟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出时代的先声,而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也使得他始终保持着探索创新的活力。徐迟先生深爱科学,也深爱自然,在他对数学、物理、地质学、植物学的深情书写中,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是对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庄严礼赞。这个现代文明的歌者同时也是《瓦尔登湖》的译者,我想,如果徐迟先生今天还在的话,他一定会衷心地赞同,现代文明包含着生态文明,追求现代化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⑨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时代召唤着文学,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形象需要像徐迟先生那样饱蘸诗情的笔去书写,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等待着作家们去讲述和表现。记住我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写心,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我想,这就是对徐迟先生最好的纪念。

    (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此文为2014年10月10日作者在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段把徐迟比喻成一匹骏马,既表现了他创作的永无止境,也表现了他生命的雄健奔放。

    B.文章评价徐迟一生“都是一位诗人”,因为,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每个历史阶段,徐迟都是在以诗来歌唱的。

    C.文章第⑤段,用排比句式,既从侧面表现了人们的奋斗、牺牲和创造具有宏伟的力量,吸引着诗人,也更突出表现了徐迟的高度觉悟。

    D.文章第⑥段引用诗句,以诗情画意的笔调,表现出思想的解放给科学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景象。

    E.文章末尾结合中国人民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表明今天纪念徐迟先生的现实意义。

    2.作者认为,“徐迟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认识、表现和创造新疆域”。结合全文,说说“新疆域”的具体含义。

    3.作为“科学春天的歌者,现代文明的歌者”,徐迟显然是一位歌者形象。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位歌者的形象特征。(要求:不得少于4条。)

    4.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给人们带来的感奋和启迪,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价值。结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巴金的《小狗包弟》和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谈谈你对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价值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 科目:2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迥(ji%ng)然不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4)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5)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6)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7)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8)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9)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 科目:3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迥(ji%ng)然不同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四、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五、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六、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七、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八、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九、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 科目:3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版 2009-2010学年 第41期 总第197期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我常常看见一些企业老总在访谈里夸夸其谈,声称要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中国式的企业文化”、“中国人的商品”云云。然而这种带有“中国”二字的句式还可以无限创造下去,应用在一切商品之上,例如,“中国人喝的牛奶”、“中国人穿的服装”、“中国人开的汽车”……文化艺术也未能免俗,于是有“中国式的摇滚”、“中国风的电影”……当然,学术也必须有“中国”模式,比方说“中国式的心理学”。然而,站在琳琅满目的“中国”面前,我却越看越模糊,越发搞不懂“中国”到底是什么了。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国,把“中国”变成一种能够形容所有东西的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又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呢?

      当然,这里头还是有点道理的。例如学术研究,尤其社会科学,特别要注意理论和模式的适用性问题。依据西方国家经验发展出来的社会理论,不一定能够拿来套在当下中国的现实之上。所以学者虽然尽可以参考国外各种研究成果,但切忌生搬硬套,他们必须仔细探讨本土的历史条件、社会脉络以及传统中的诸种元素,然后考察异地理论和假说的局限及解释力,进而推导出更合理更有效的论述。

      不过,从“外地理论不具普通效用”这个事实,不必然能够推出“中国就该有自己一套”这个结论甚至训令。因为在逻辑上讲,这是两个层次的东西。前者谈的是事实状态,后者却是推导行动的应然问题。我们可以在充分的实证调查和经验体会之后,发现在中国办企业就是和美国不一样,真得有一套别于北美商管理论的模式。但是我们怎么能够不问情由地单从“我们在中国营商”这一点就得出“我们要办中国式企业”的结论呢?再简单点说,“我们是中国人”这个事实不一定能够达致“所以我们就要吃中国米”的原则。除非你能具体说明中国人对果汁的口味不同一般,否则你很难说服我“是中国人的,就得喝中国果汁”。

      由于是中国,所以就应该很中国。这种常见的推理与其说是建立在对事实的尊重,倒不如说是为了一种心愿的实现。那种心愿,或者可以“天命”形容:中国有它必须完成的使命。故此我们更常见到的情况是,很多人是在提出“要走中国的道路”这种要求之后,才回头赶去寻找那条道路到底是什么道路。往往要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才突然发现内容庞繁复杂的“中国”竟然成了一堆非常简化非常压缩的概念。你可以任意在里头挑出《三字经》,说这就是中国企业模式的指导,也可以在里头找出胡雪岩,说他是中国商人的典范。几乎不需要具体的理由,更不必顾及时空的变幻,与当初为了科学原因而拒斥(同样过度简化的)“西方那一套”的态度相去甚远。

      请不要误会,我非常尊重许多力图寻找“中国营商模式”的商人,他们也许是有心人;我非常喜爱那些探索“中国式摇滚”的艺术家,他们正在做一场很有趣的实验;我更加认同“法学中国化”等多种学术主张,因为那是实在的真理追求。我只是不以为“中国风”等是一种先于事实的道德训令,一种每一个中国人都该全力拥护(或者购买)的品牌。而“中国”,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个品牌,说的人高兴,买的人爽快。

    1.你如何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国,把‘中国’变成一种能够形容所有东西的形容词?”这句话的含意?

    2.当有人把一切都“中国化”的时候,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作者对凡事“中国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河北定州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②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③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④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⑤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些月的诗句,中国人念起来津津有味,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⑥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中固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一句表达了月亮是通人性的:月亮能关怀人,孤独的人、寂寞的人、忧伤的人,痛苦的人.而对月亮的时候,都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B.历代中国文人主要是根据神话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和美的形象。

    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充分地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爱月的主旨。

    D.中国人喜爱月亮,把中秋节叫月亮节。因为“月是故乡明”,所以我们爱月的民族为中秋节而感到自负。

    E.诗句“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在意趣或内容上与第⑤节中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

    2.阅读第③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3.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4.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家里有爸妈,两个弟弟。两个弟弟一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比我小两岁,他们像两只顽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发自己的叫声,不断地闯些好玩的小祸。

    这是一个很民主的家庭,爸妈不算特别富有,也没有厚实的积蓄,但是他们的收入能保证一家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我和弟弟有新衣服,有玩具,有买书的零钱,每天有牛奶和糖果,也不必为钱担心,用现在的话说,爸妈属于中产阶级。

    我特别想说说爸爸和我的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一度认为爸爸太软弱,太慈爱,他从来不发火,一辈子也没看他有过对立面,总是心平气和。但其实爸爸教育孩子有独特的方式。

    每个小孩都会惹出无数麻烦,我想我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成材真是不容易。我曾经非常淘气。记得当时家里住在一楼,有门有窗,但是爸妈上班去了,我就定一个规定,不准从门进出,还把门锁死了,我和弟弟进出都是走窗户,也不是好好地爬出爬进,窗户底下用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还有陷阱。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说小孩都贪玩,只要我们安全,相互友爱,诚实,其他的就包容了。

    我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刊,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爸爸在阅读的《红岩》,当时书名上的字我还识不全,就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微笑着说:“她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后来我阅读了一些书,爸爸问我书里的情景,我都乐于叙述事件,描绘人事,从来不会串起来,也从来没有表达不清的时候,爸爸总是欣喜地倾听着,然后说:

    有一阵我爱看有关公主的书,童话和民间故事都爱,只要里面提到公主。大多数的公主在书中都是善良而又高贵的,尽管公主常常不及皇后漂亮,权力也在皇后之下。但皇后是结过婚的大人,身上仿佛少了许多神秘的光辉;而公主却像星星,像百合花,最重要的是,公主会有人来求婚,我当时读得迷进去了。有一次,我忽然想造一座临时宫殿,在里面扮成公主。

    这种事没法在家里做,因为弟弟们会打岔和捣乱,他们对公主的故事没有兴趣,周围有个带别样眼色的旁观者,会玩不出花样的。我和同样想做公主的同学去我家楼上的小伙伴家,在大房间中划出一块,作为宫殿的一隅,把阳台上的花一盆一盆搬进来,给公主赏花用,又把高背的椅子列成两队,给公主的侍女们坐,然后在床上布置楼台亭阁。床显得太高,于是又搬木方子搭台阶。其实已经弄得初具规模了,又想布置个荷花池,这样才多几分雅趣。千辛万苦搬来大木盆,往里放上塑胶荷叶,浇上两大桶水时,突然发现木盆漏水了,顷刻之间,水漫开来。房间里全浸了水,走路能踩出水花。我突发奇想,说干脆多放些水,做个龙宫内的公主。为了这宏大的目标,我们一桶一桶往里提水,可水始终积不起来,像有个吞水怪似的。正在纳闷,就听楼下的弟弟们狂呼起来,原来,水全渗下楼去,我们家闹起了水灾。即使这样,爸爸也只是封我为“捣蛋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还继续给我买好看的公主书。

    刚进小学时,我曾很抗拒学校,觉得老师太严厉了,我喜欢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所以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到我家窗户下面的花园里鼓捣一些别的事,比如舀一勺蜂蜜洒在地上,聚集起几百上千只蚂蚁,然后全部圈养起来。爸爸劝我回归学校,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后来又有麻烦了,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摇摆。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是个爱说谎话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向日葵跳舞。见同学都不理解我,我找不到认同感,又不愿意去学校。一天、两天不去以后第三天就更不愿意去了,决定做逃学的坏孩子。

    爸爸要我去学校,可我特别要面子,害怕去学校被同学嘲笑。爸爸让我一定要面对这个难关。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他想了一个办法,给我准备了两种糖,一种是给不为难我的同学吃的,还有一种是给问我为什么不来上课的同学吃的。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爸爸说这个叫堵嘴的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后来他们甚至忘记我这个不好的“前科”。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无所不能”的,有潜力的。这个潜力有可能是偶然的时候被激发了,或者在偶然的时候被压掉了。

    2007年年初,爸爸查出患了癌症且已是晚期,妈妈、弟弟和我都非常震惊。爸爸生病的时候我们经常陪他,在一起谈很多东西。我们共同回忆起非常温暖的童年时真是有喜有悲,因为我们知道爸爸不久后就要去世了,医生诊断说他还能活三个月。

    我们在一起回忆共同珍惜的岁月。儿童文学作家好像是天生的,对童年记忆力强,我连两三岁时舍不得爸爸去出差的事都能够记起。爸爸的病更让我深深沉浸在与他相处的往事中,很多已遗忘的人和事想起来了,原来不明确的故事,也通过跟爸爸的共同回忆知道了。

    我庆幸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它给了我写作的动力——爱,有父母之爱,有师生之爱,也有家人之间的爱,还有各种生活在周围的人的爱,也有读者的爱。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如走在路上正好太阳照过来,就如坐在台阶上晒晒太阳,有爱你的人轻轻拍拍你的肩膀。温暖可能是非常细小的,这些温和的对待也许对别人来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依托,一个信念。

    温暖的童年未必只有欢乐,其实也有无法回避的一些催人泪下的一面,比如见识人生的无常:童年时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她是我心里藏得最久的一个秘密——我的朋友十来岁时从楼上摔下来,从一个美丽的女孩变成一个丑八怪,驼背、瘸腿。她摔下来后就不愿意再跟同龄人在一起了。我看到她时她整个人都被绷带绑着,可怕极了。我的童年除了面对人生的课题,还要面对时代的缺陷。当然时代只是文学演绎的一个背景,文学中人之间的相处,人的性情、性格,这些应该说是不受时代影响的,是一种永生的东西,许多忧伤的和美的东西也没有时间性,是永恒的。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2)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19、文中“两个弟弟一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比我小两岁,他们像两只顽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发自己的叫声,不断地闯些好玩的小祸”一句对人物的描写细腻传神,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评析此句的表达效果。(4分)

    20、请写出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21、爸爸以鼓励、温和宽容的方式教育孩子,文中哪些事能体现爸爸的这种教育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至少写出三件事)(4分)

    22、“我庆幸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3、文中多次提到“温暖的童年”,作者不以此为题,却用“当向日葵还会跳舞的时候”作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24、作者通过追忆童年往事,叙述了成长体验,抒发了人生感慨,其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5分)

    25、作者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爸爸阅读的《红岩》,书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你的阅读积累中,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中的哪一个人物?请写出书名、人物、并结合相关情节写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5分)

  • 科目: 来源: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⑴诗意并不是专属于诗人的奢侈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享用诗意的滋润,否则,心灵就会干涸。
    ⑵那一次,我在新疆游完天池,天已经擦黑。我搭上一辆返回乌鲁木齐的卡车,沿蜿蜒的山道急驶下天山。潺潺溪水在晚霞中吟唱,溪畔是牧民的毡房,一群马驹在草坡上奔逐,袅袅炊烟随风飘逝,带走松脂的香味。
    ⑶汽车终于驶上正式的沥青路面。夕阳正在西坠,两边铁青的山崖被晚霞烧灼得通红,有点像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景致。远处的戈壁滩一片苍茫,到处像撒满了金箔。卡车像野马狂奔,毫无遮拦地放肆,仿佛要想追上戈壁雄浑的落日。我体验到了速度的刺激,灵魂随着粗砺的晚风一起翔舞……
    ⑷还是在新疆。那天傍晚,蹀躞(diéxiè,往来徘徊。)在石河子城郊外的我,终于读到了深林的白杨林依然高耸着的诗意。地上铺满厚厚的金黄色的落叶,踩上去松软得像地毯,脚下的跫(qióng)音,是岑寂中最美的天籁。我想起了一幅版画:一片白桦林,林梢上燃烧着晚霞,把整个林子烧灼出酡红色的醉意。
    ⑸我想我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触摸到了生活中的诗意。
    ⑹久居繁华都市,对我来说,看落日,看晚霞满天,几成奢侈。窗外,虽然也有大片的林子与绿地,但依然听不见鸟的啁啾。倒是在寂静之夜,有摩托车疾驰而过,那轰鸣的声音,带给我莫名的惊恐与焦虑。在新搬的优雅小区,固然听不见市井的嘈杂,但在陌如路人的邻居脸上,你一定读不到温暖的微笑。雨中的石板路,汪着一滩诗意的水渍,那是记忆中的昨天;如今是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一辆的士疾驰着穿过秋雨的城市,你来不及躲闪,被溅上满身污水,远处的霓虹灯却在恶作剧似地对你眨着狡黠的眼睛。
    ⑺母亲河畔的“情人墙”絮语绵绵,夜涛声声,曾经有多少颗炽热的心在这儿靠近;可如今却是网络上虚拟的爱情,仿佛一场躲躲闪闪的游戏。
    ⑻都市夜归人,望见自家窗户上的灯光,心里漾开的是温馨与安慰;可偏偏有人刚从灯红酒绿的欢娱场疲惫而归,眼神里写着迷惘的醉意。
    ⑼老同学们的一次没有功利的聚会,本来纯粹是为怀旧,追忆似水年华,可有人偏偏礼数周到,带来了礼物,声称有要事相求。现代人的人际交往,竟是这样的世俗。
    ⑽在城里,找不见满地金黄色落叶,只有满地爆竹的纸屑。在一阵喧闹中,有人发财了,得意忘形;有人贫穷了,寒酸落魄。连中秋月也失去了诗意。月饼终于变了味,在奢华昂贵的模子里,炙烤出送礼的符号,任你细嚼也品尝不出岁月的滋味。
    ⑾时尚生活——午后红茶的本意是闲适与惬意,如今却被用来变成一次交易的谈判。在锱铢必较中品茗,只能品味苦涩。
    ⑿那就去咖啡屋坐坐吧。在意大利,在法国,有许多老咖啡馆,沉淀着厚重的人文。作家与诗人就在烛光里写下传世佳作。老上海的咖啡馆里也有过如此优雅的风尚。可是,现代人的咖啡馆,除了暧昧的烛光摇曳,恐怕就只剩下寂寞与惆怅。
    ⒀那次去木渎,到太湖船上啖河鲜,不禁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原本诗意洋溢,可偏偏有女抚琴卖唱,有声凄清,流韵欲沉,心里好不是滋味。
    ⒁怅回寓居,不觉又是一天。茫然若失中,望白鸽驮着城市的晨光,盘桓远去。电视里正在播放巴厘岛的“天堂”噩梦。我忽然变得忧郁起来,怅怅然不禁想起本雅明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只能用惊愕与恐惧去观照世界上某个角落的不太平。失却诗意,也就失去了这个世界的平和(或者和平)。
    ⒂诗意真的在稀薄着。诗意的稀薄,只能换来匆匆的脚步。没有悠闲,只有紧张;没有从容,只有焦虑;没有细语,只有吆喝;没有沉思,只有喧哗;没有理性,只有炒作;没有隐士,只有深恋红尘的解不开的结。
    【小题1】请说说作者用⑵-⑸这么大的篇幅写“我”在新疆的经历的用意。
    【小题2】请说说你对第⑽小节中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3】“诗意的稀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小题4】读完全文,你觉得怎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⑴诗意并不是专属于诗人的奢侈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享用诗意的滋润,否则,心灵就会干涸。

    ⑵那一次,我在新疆游完天池,天已经擦黑。我搭上一辆返回乌鲁木齐的卡车,沿蜿蜒的山道急驶下天山。潺潺溪水在晚霞中吟唱,溪畔是牧民的毡房,一群马驹在草坡上奔逐,袅袅炊烟随风飘逝,带走松脂的香味。

    ⑶汽车终于驶上正式的沥青路面。夕阳正在西坠,两边铁青的山崖被晚霞烧灼得通红,有点像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景致。远处的戈壁滩一片苍茫,到处像撒满了金箔。卡车像野马狂奔,毫无遮拦地放肆,仿佛要想追上戈壁雄浑的落日。我体验到了速度的刺激,灵魂随着粗砺的晚风一起翔舞……

    ⑷还是在新疆。那天傍晚,蹀躞(diéxiè,往来徘徊。)在石河子城郊外的我,终于读到了深林的白杨林依然高耸着的诗意。地上铺满厚厚的金黄色的落叶,踩上去松软得像地毯,脚下的跫(qióng)音,是岑寂中最美的天籁。我想起了一幅版画:一片白桦林,林梢上燃烧着晚霞,把整个林子烧灼出酡红色的醉意。

    ⑸我想我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触摸到了生活中的诗意。

    ⑹久居繁华都市,对我来说,看落日,看晚霞满天,几成奢侈。窗外,虽然也有大片的林子与绿地,但依然听不见鸟的啁啾。倒是在寂静之夜,有摩托车疾驰而过,那轰鸣的声音,带给我莫名的惊恐与焦虑。在新搬的优雅小区,固然听不见市井的嘈杂,但在陌如路人的邻居脸上,你一定读不到温暖的微笑。雨中的石板路,汪着一滩诗意的水渍,那是记忆中的昨天;如今是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一辆的士疾驰着穿过秋雨的城市,你来不及躲闪,被溅上满身污水,远处的霓虹灯却在恶作剧似地对你眨着狡黠的眼睛。

    ⑺母亲河畔的“情人墙”絮语绵绵,夜涛声声,曾经有多少颗炽热的心在这儿靠近;可如今却是网络上虚拟的爱情,仿佛一场躲躲闪闪的游戏。

    ⑻都市夜归人,望见自家窗户上的灯光,心里漾开的是温馨与安慰;可偏偏有人刚从灯红酒绿的欢娱场疲惫而归,眼神里写着迷惘的醉意。

    ⑼老同学们的一次没有功利的聚会,本来纯粹是为怀旧,追忆似水年华,可有人偏偏礼数周到,带来了礼物,声称有要事相求。现代人的人际交往,竟是这样的世俗。

    ⑽在城里,找不见满地金黄色落叶,只有满地爆竹的纸屑。在一阵喧闹中,有人发财了,得意忘形;有人贫穷了,寒酸落魄。连中秋月也失去了诗意。月饼终于变了味,在奢华昂贵的模子里,炙烤出送礼的符号,任你细嚼也品尝不出岁月的滋味。

    ⑾时尚生活——午后红茶的本意是闲适与惬意,如今却被用来变成一次交易的谈判。在锱铢必较中品茗,只能品味苦涩。

    ⑿那就去咖啡屋坐坐吧。在意大利,在法国,有许多老咖啡馆,沉淀着厚重的人文。作家与诗人就在烛光里写下传世佳作。老上海的咖啡馆里也有过如此优雅的风尚。可是,现代人的咖啡馆,除了暧昧的烛光摇曳,恐怕就只剩下寂寞与惆怅。

    ⒀那次去木渎,到太湖船上啖河鲜,不禁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原本诗意洋溢,可偏偏有女抚琴卖唱,有声凄清,流韵欲沉,心里好不是滋味。

    ⒁怅回寓居,不觉又是一天。茫然若失中,望白鸽驮着城市的晨光,盘桓远去。电视里正在播放巴厘岛的“天堂”噩梦。我忽然变得忧郁起来,怅怅然不禁想起本雅明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只能用惊愕与恐惧去观照世界上某个角落的不太平。失却诗意,也就失去了这个世界的平和(或者和平)。

    ⒂诗意真的在稀薄着。诗意的稀薄,只能换来匆匆的脚步。没有悠闲,只有紧张;没有从容,只有焦虑;没有细语,只有吆喝;没有沉思,只有喧哗;没有理性,只有炒作;没有隐士,只有深恋红尘的解不开的结。

    1.请说说作者用⑵-⑸这么大的篇幅写“我”在新疆的经历的用意。

    2.请说说你对第⑽小节中画线句的理解。

    3.“诗意的稀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4.读完全文,你觉得怎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

  • 科目:3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从六岁起就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五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在他十五岁那年,他又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因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动不已。此外,当他谈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又成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积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阐述事理的?全文又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行文的?

    2.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

    (2)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

    3.你对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有哪些了解?

    4.就全文来看,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哪两重意义?

    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

1.  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依据、战略规划和营运中心

2.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哲学追问

2.  转型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

3.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

4.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

5.  《孔子家语》与《礼记》“互见”关系研究——以孔子言论的“背景”问题为中心

7.  民主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谈谈中国式民主与美国式民主

8.  我国城市土地产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  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解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修订本)

3.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本源、拓展及当代意蕴

4.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传播

5.  万象共生中的族群与民族

6.  中国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

8.  科学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方法论研究

9.  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研究

10. 长三角都市流动穆斯林与伊斯兰教研究

11. 巨变中的中国青年

12. 唯物史观新视野与中国梦研究

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研究

14. 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中国周边外交与中美关系

1.  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 ——立足唯物史观对“中国奇迹”的解读

2.  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基于全球142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

4.  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

5.  真实叙事的边界——隐私侵权抗辩论纲

6.  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和市场

7.  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与母语写作

8.  信任与公平:发展语境下的两个中国现实

9.  社会治理的“协商”领域与“民主”机制——当下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特征、实践结构和理论批判

10. 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中国公共外交

11.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研究

12. 资产负债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制度、税负和资源禀赋

15. 安全、发展与国际共进

16.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17. 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

18. 大规模私有化的阴影:来自转型经济的证据

19. 领导与执政:依法治国需要厘清的两个概念

20. 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21.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查为例

22. 关于“人民主体”的一些思考

23.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再认识

24. 根植于改革实践 思考在理论高度——学习年习近平对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的论述

25. “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

26. 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的条件和路径研究

27.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研究

28.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战略认知与路径选择

29. 危机反思、道路自信与中国梦

30. 树立法治思维  全面依法治国

31. 突破西方评价标准垄断  构建国家治理指数

32. 马克思恩格斯海权思想的脉络体系及其现代启示

33. 《玄空经》作者郭友松生平交游及著述考论

34.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伦理追问

35. 全球城市视阈中上海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

36. 决策与风险源: 社会稳定源头治理之关键

媒体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

1.  践行“四个全面”,要过好“四关”

1.  专题文献纪录片《国之歌》

1.  《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系列电视专题片

2.  中国智库的“新”与“特”

4.  《另一个战场》纪录片

5.  电视系列专题片《将士风采》

6.  《试验的价值》专题纪录片

1.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2.  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

1.  第一本法律漫画书——图解日常法律知识

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干部读本

3.  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4.  走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

主要学术贡献:张斌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语言学家,他领衔编写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引领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发展潮流。

代表作:《现代汉语描写语法》

主要学术贡献:邹逸麟先生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他终身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继第一代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谭其骧、侯仁之等)之后第二代学人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学者。

代表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椿庐史地论稿》

主要学术贡献:夏禹龙先生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在邓小平理论、科学学、领导科学和区域经济等领域造诣深厚,有诸多原创的思想贡献于当代中国的学术界。

代表作:《夏禹龙文集》

主要学术贡献:许宝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方言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汉语方言词典,对方言词汇学研究贡献很大。

代表作:《汉语方言大词典》

1.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1.  网络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新支点

2.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

5.  中国正道:当今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  经济学与伦理学: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

8.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册)

10.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

11.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

12. 道教授箓制度研究

13. 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评价与方法:上海市的案例研究

14. 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

15. 民法概念史:总则

16.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研究

17. 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

18.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19. 财富与时间——《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20. 前瞻记忆: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21. 上海国际贸易地位变迁与区域经济影响:基于旧海关史料与自贸区时空变迁视角的分析

23. 贝娄学术史研究

24.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5.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

1.  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的发展——以新能源为例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

3.  《水经注》现存主要版本考述

4.  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费用增长——基于城乡老年医疗支出差异的视角

5.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

6.  全球化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7.  中国的外交创新是否需要外交革命?

8.  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进步”?

10. 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上、下)

11. 关于《金瓶梅》词话本的几个问题

12. 释甲骨文中的“役”字

13.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

1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17.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

18. 国际视阈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

19. 论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

20. 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

2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回归为司法政策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前提与创新逻辑

23. 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与治理

24. 法律议论的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25.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

26. 潜行的力量:ICT精英如何嵌入并影响社会运动

27. 近代医学共同体的嬗变: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

28.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异化效应: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9. 伊斯兰的国际体系观——传统理念、当代体现及现实困境

30. 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研究——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上、下)

1.  公司治理、融资约束与公司业绩——因果关系与经济机理

2.  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4.  中国公共养老金体系研究:模式选择与改革路径

5.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

6.  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

7.  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

8.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以思想史为基础的考察

9.  补贴利益度量基准:规则和实践的国际比较

10. 从分散到整合:特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11. 党内非正式制度研究——审思党内潜规则

12. 大公司主导变革: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新政策——基于产业链重构视角

13.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14.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

15.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论稿(上、下册)

16. 第五种权力——论智库

17.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研究

19. 老子集注彙考(第一卷)

20. 袖中东海一编开:域外文献与清代社会史研究论稿

21. 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22.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

23.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24.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系运作机制研究

25. 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

26. 东亚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

28. 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29. 语境·概念·修辞: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31.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2. 调整人口就业年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3. 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与理论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格局与未来道路

34. 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5.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36.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

37. 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

39. 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以密尔顿·巴比特与路易吉·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

40. 中国近现代名辩学研究

41.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

42.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史纲

43. 国外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历史演进

44.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

45. 基础教育公平论——中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

46.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47.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

48. 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

50. 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51. 中国文字发展史(五卷)

52.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53. 完善我国条约保留制度研究

55. 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

56.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以科索沃冲突中的德卡尼修道院和希南帕夏清真寺为个案

57. 刑法解释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

58. 刑法中法律拟制论

59. 中法西绎:《中国丛报》与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

60. 节能减排统计研究

61. 钱学森年谱(上、下册)

62. 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上、下册)

6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

64. 中国古代体育图录

65. 侦查程序被害人权利保护

66. 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

67. 基督教传播与大众媒介

68. 林权、坟山与庙产

69. 团队创新的跟踪研究

70. 在私有与共享之间 ——对版权与表达权之争的哲学反思 

71. 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

72. 明清上海市镇文化景观研究

73. 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74. 英汉时体类型与翻译策略

76. 汉藏语差比句研究

77.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78.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从远古到老子:自然观念及哲学的发展与成型

79. 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81.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82. 汉语“介词框架”研究

83. 近代上海外汇市场研究()

84. 雅韵留痕:评弹与都市

86. 美国文学大辞典

87. 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

88.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

89. 再生资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

90. 东亚秩序论:地区变动、力量博弈与中国战略

1.  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税收政策效应

2.  卖空限制与股票错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的证据

3.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研究

4.  税收激励、现金流与企业投资结构偏向

5.  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微观基础——兼论中国税收持续超速增长

7.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

8.  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

9.  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和哲学实现”

10. 信用交易与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基于货币搜寻理论的视角

11.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理论与实证

12. 信息网络化对美国政党政治的影响

13.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

14. 债务风险、财政透明度和记账基础选择——基于国际经验的数据分析

15. 教育能否让我们更健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城乡比较分析

17. 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政治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现

18. 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

19.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21. 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5. 盲目炒作还是慧眼识珠?——基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挖掘行为的实证分析

26. 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政党-国家及其对中国国家建设的意义

27. 如何理解“哲学史”?

28. 国民革命时期宋子文与孙中山、蒋介石关系之比较研究

29. 制度环境变迁对公司慈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30. “人之死”——《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

32.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原则之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33. 论南极海域的法律地位

34. 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实证研究

35. 实行单一个人所得税制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吗 ——基于201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模拟分析

36. 有信仰的资本——温州民营企业主慈善捐赠行为研究

37.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运用及其影响因素——项针对上海青年新闻从业者的调查研究

38. 通过地图分析揭示语法学中的隐性规律——“加权最少边地图”

39.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

40. 西方当代文论的五副面孔

41. 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

43.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45. 社交媒体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

46. 双重本体:形塑现代中国价值形态的基础

47. 条约解释规则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

48. 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

49. 为什么中国企业难以国内跨地区经营?

50. 新户籍制度改革与我国户籍制度的功能转型

51. 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

52. 经营期望、管理自主权与战略变革

53. 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

55. 从特征赋值看吴语内部语言距离与互通度的关系

56. 重审《资本论》中的“正义”概念--基于“事物化”与“物化”界划的视角

57.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

58.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59.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

60. 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的奥秘何在——基于中国教育文化传统的视角

61. 中央苏区农民政治动员中的性别与权力

62. 南移与北归——20世纪中国文学今古之变的历史图像

63. 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

64. 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其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

65.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66. “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

67. 先秦出土文献语料类型分析刍议——以《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为例

70. 生育意愿中的独生属性与夫妻差异——基于上海市夫妻匹配数据的分析

73. 格里高尔的“抽象的法”:重读《变形记》

74.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75.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航行自由

76. 防空识别区与海洋飞越自由

77.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

78. 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是如何配置的?——以上海市J镇为例

79. 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 ——从规划行政许可侵犯相邻权益案切入

80. 违约金担保功能的异化与回归——以对违约金类型的考察为中心

8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建党——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

82. 大力提升高校外文网站影响力

84. 关于左联成立的若干问题

86. 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

87.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88. 王氏父子著述体式与〈经义述闻〉著作权公案

90. 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

91. 中国行政法学的体系化困境及其突破方向

94. 遮蔽与忽略: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另一面——以谢时臣现象为例

95. “现代”知识生产的另类途径 ——论早期商务印书馆的古籍整理 

96. 论柱式体系的形成——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

97. 汉晋之际质任现象综论

98.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99.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海外大片——分账片引进二十年

100.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101.“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

102.金融危机后国际投资体制的建构特征与中国的应对

103.如何定义太空:美国太空政策范式的演进

104.中国开放型发展道路的特性——质疑“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

105.近代中国读书人的命理世界

106.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与许明先生商榷

10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

108.梁大同三年佛立像衣带纹样的初步研究——兼谈蜀锦中的西域因素

111.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

113.晋方言情态动词“待”及其否定关联和意外性质

114.战时平民保护的“上海模式”——“难民之父”饶家驹与他的上海难民区

115.审美的“复魅”:回到形而上学

116.音乐句法加工能力是否普遍存在?——以先天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为例

117.托勒密埃及油类专营制度考

118.朝鲜“倭乱”小说的历史蕴含与当代价值——以汉文小说为考察中心

119.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逻辑

120.近代上海同乡团体医院述略

121.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

122.对三等来源的再认识

123.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

124.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中国与国际媒体互引的社会网络分析

}

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真题试卷(精选)

(总分0,考试时间120分钟)

1. 1.201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  )

B. 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C.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 2.2018年2月9日,第二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  )开幕。

3. 3.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享年(  )岁。

4. 4.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于(  )在北京举行。

5. 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著作是(  )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  )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 统一战线

7.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D. “三反五反”的完成

8. 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颁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的通过是在(  )

C. 瓦窑堡会 D. 古田会议

9. 9.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

A. 与时俱进 B. 实事求是

C. 武装斗争 D. 解放思想

10.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  )上提出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届一中全会

11. 11.“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  )上提出的。

12.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 落后的农业国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民主社会主义社会

14. 14.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  )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5. 1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 16.(  ),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成功。

17. 17.党的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18. 1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  )

A.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D. 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 19.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A. 群众路线 B. 实事求是

C. 解放思想 D. 求真务实

20. 20.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21. 21.毛泽东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

A. 《新民主主义论》

C.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2. 22.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  )

A.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B.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C. 《全国人大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D.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23. 23.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简要概括为(  )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4. 24.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组织制度是(  )

25. 25.依据我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  )的人选。

A.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B.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26. 26.依据我国宪法,父母有(  )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7. 27.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  )

A. 行政命令 B. 行政许可

C. 行政鉴定 D. 行政确认

28. 28.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以中间人的身份,对特定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公断的行政行为称为(  )

A. 行政复议 B. 行政确认

C. 行政裁决 D. 行政诉讼

29. 29.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违法行使职权,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依法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行为称(  )

A. 司法赔偿 B. 民事赔偿

C. 立法赔偿 D. 行政赔偿

30. 30.依据人民法院或者其指定机关的指定而进行的代理称为(  )

31. 31.张某将自己祖传的古董交给李某,向李某借款5万元。双方约定,张某不能按时归还借款时,李某有权将古董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偿还张某所欠借款,在这个合同关系中,李某是(  )

32. 32.小明通过微信给好朋友发红包,结果不小心错发给小强。这种情形中,小强属于(  )

C. 善意取得 D. 不劳而获

33. 33.翟某有三个儿子,生前将全部财产通过公证遗嘱,留给大儿子,后来通过自书遗嘱,将财产的一半留给小儿子。翟某去世后,其遗产由(  )继承。

D. 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

34. 34.下列情况,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是(  )

A. 患病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B.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C. 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D.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5. 35.下列情形中,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是(  )

A.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个人纠纷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B.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C. 工作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受到伤害的

D. 在工作时间,私自外出遭受交通事故伤害的

36. 36.下列情形中,劳动者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是(  )

A.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B.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因此而辞职的

C.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制约定的

D.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37. 37.甲和丙是同事,两人有矛盾,甲雇佣乙驾驶租来的车辆,将丙当场撞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C. 甲和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D. 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38. 38.甲偷窃乙的钱包,乙发现后追赶,甲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乙乱刺,甲的行为构成(  )

C. 盗窃罪 D. 盗窃罪,抢夺罪

39. 39.周某将醉酒状态的女性张某带到宾馆,发生了性关系,周某的行为构成(  )

A. 强奸罪 B. 非法拘禁罪

C. 绑架罪 D. 非法拘禁罪,强奸罪

40. 40.下列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要目标是解决大容量、高速度信息的传输、存取和处理

B. 伴随激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通信技术

C. 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

D. 神经科学是合成虚拟现实的基本前提

41. 41.克隆技术对未来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应当禁止的克隆技术是(  )

A. 细胞克隆 B. 胚胎克隆

C. 异种克隆 D. 人类生殖性克隆

42. 42.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对东部地中海各国发动的持续两个世纪的战争,(  )是发动战争的祸首。

A. 西欧封建主 B. 罗马教廷

C. 意大利商人 D. 拜占庭皇帝

43. 43.公元1206年蒙古部落领袖(  )召开的贵族大会上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

44. 44.(  )的远航开辟了西欧通向美洲的新航路,结束了美洲与世隔绝的状态。

45. 45.关于彗星的观测和记录,可靠的最早记载见于(  )

A. 《春秋》 B. 《尚书》

C. 《左转》 D. 《诗经》

46. 46.在公元7世纪初,(  )以武力征服了杨同和苏比诸部,建立了统一的吐鲁番奴隶制国家。

A. 囊日轮赞 B. 尺带珠丹

C. 松赞干布 D. 克黎可足

47. 47.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  )出现于隋末,发展兴盛于唐代。

A. 传奇小说 B. 话本小说

C. 变文小说 D. 俗讲小说

48. 48.唐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是(  )

49. 49.1851年1月11日,(  )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50. 5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思想家是(  )

51. 51.(  )开创了中国文学的“风雅”传统。

A. 《诗经》 B. 《尚书》

C. 《离骚》 D. 《春秋》

52. 52.曹操的乐府诗(  )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百姓大量死亡的场景,有“诗史”之称。

53. 53.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是最完整系统的著作。

A. 《文心雕龙》 B. 《文赋》

C. 《诗品》 D. 《谈艺录》

54. 54.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唐传奇最高水平的作品是(  )

55. 55.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  )

56. 56.鲁迅指出,他创作(  )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A. 《阿Q正传》 B. 《狂人日记》

C. 《药》 D. 《孔乙己》

58. 58.(  )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记述了卢梭从出生到1765 F流亡圣比埃尔岛为止的一生。

59. 59.我国现代人口转型具有的特点是(  )

A. 规模大、速度快、时间长

B. 伴随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

C. 人口红利期持续时间长

D. 以政府计划生育政策为主导

60. 60.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典籍集中,名家书法荟萃,碑林始建于(  )

61. 61.从时间维度上说,学前教育研究对象年龄通常在(  )

62. 62.专门以咨询、亲子活动等方式为3岁学前儿童及父母提供教育指导与服务机构的称(  )

63. 6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在(  )年。

64. 64.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更名为(  )

65. 65.西方教育中,第一个提出幼儿公育的学前教育主张是(  )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66. 66.《母育学校》堪称世界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其作者是(  )

A. 奥古斯丁 B. 夸美纽斯

67. 67.陈鹤琴,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创办了我国最早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

A.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68. 68.某幼儿园围绕“我长大了”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这种形式属于(  )

A. 分科课程 B. 领域课程

C. 隐蔽课程 D. 单元主题课程

69. 69.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堂前儿童、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  )。

70. 70.西方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主要和(  )有关。

71. 71.苏联的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关系时,提出(  )理论。

A. 发生认识论 B. 建构主义

C. 最近发展区 D. 多元智能理论

72. 72.一般来说,学前儿童的体质发展包括体格、体能、心理因素和(  )

A. 基本动作 B. 适应能力

C. 身体素质 D. 生长发育

73. 73.幼儿看见好看的花去摘,听见喜爱的音乐会手舞足蹈,说明幼儿美感具有(  )

74. 74.幼儿园环境创设,设材料、教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影晌幼儿身心发展,说明幼儿园课程有(  )特点。

75. 7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 (  )为基本活动。

76. 76.教师在设计“好玩的沙子”教育活动方案时,提出的目标之一是玩完沙子后将材料放回原处,并能主动洗手,这体现了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的(  )

A. 情感、态度 B. 知识、技能

C. 能力、习惯 D. 品德、智力

77. 77.儿童发展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方面有规律地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A. 身高、体重 B. 品德、个性

C. 情感、意志 D. 生理、心理

78. 78.王老师带领班上的孩子在操场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个游戏属于(  )

A. 体育游戏 B. 角色游戏

C. 表演游戏 D. 创造性游戏

79. 79.学前教育活动评价主体是(  )

C. 家长与幼儿 D. 以上均可

80. 80.儿童到了象征游戏高峰期,游戏内容扩展,情节丰富,游戏水平明显提高,象征游戏高峰期的年龄阶段一般在(  )

A. 幼儿早期 B. 幼儿中期

C. 幼儿晚期 D. 学龄早期

81. 81.通常将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下属于物质环境的是(  )

A. 玩具、图书 B. 师生关系

C. 同伴关系 D. 管理制度

82. 82.依据《幼儿园王作规程》,全日制幼儿园正常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  )

83. 83.游戏中,幼儿将小板凳想象成汽车,并模仿司机,一根木棍可以当作枪、针筒,反映幼儿游戏(  )

B. 让幼儿感到愉悦、快乐

84. 84.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幼儿日积月累形成良好习惯,如进餐后主动洗碗、洗手,每天都会自觉反复,体现了日常生活的(  )

85. 85.在科学活动中,老师提问:“怎样才能让树叶下沉、磁铁上升?”老师的语言属于(  )

86. 86.两个幼儿因为游戏规则争吵起来,老师应该(  )

D. 教会方法,自己解决

87. 87.浩浩午睡时尿了裤子,老师应该(  )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干

B. 带到没人的教室,帮其换掉裤子并且安慰他

C. 当着全班幼儿面换

D. 一边换裤子,一边批评他

88. 88.老师在设置区域时,将“阅读区”与“表演区"等吵闹的区隔开,以免互相干扰,这样做的好处是(  )

A. 动静分区 B. 安全畅通

C. 便于观察 D. 方便指导

89. 89.对家长的个别指导,包括个别谈话、电话联系、家庭访问和(  )

A. 家长园地 B. 家长开放

C. 家园联系册 D. 家长会

90. 90.幼儿园户外大型活动器材包括(  )

C. 羊角球 D. 儿童三轮椅

91. 91.我国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不同,成人对儿童要求不同,生活制度不同,师生关系不同,(  )

A. 教师与家长关系不同

C. 主导活动与学习方式不同

92. 92.某幼儿园“六一”节庆祝活动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参与环境布置,人人都有上台表演节目的机会,这种做法体现了组织教育活动环境的(  )原则。

93. 93.为保证教育质量和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不同年龄班人数做了明确规定,其中,中大班人数不超过(  )

94. 94.某班主任在构建区门口地上画了四对小脚印,表示有三层意思:只能进四位小朋友;进去要脱鞋;鞋子要放整齐。这一管理方法属于(  )

A. 互动指导法 B. 榜样示范法

C. 目标指引法 D. 规则引导法

95. 95.社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多种多样,下列属于社区文化资源的是(  )

96. 96.“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描述的是感觉的(  )现象。

C. 先后对比 D. 继时对比

97. 97.“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指的是(  )

98. 98.在学习活动中,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被称为(  )

A. 倒摄抑制 B. 前摄抑制

C. 机动性遗忘 D. 临时性遗忘

99. 99.个性的调节系统以(  )为核心。

A. 自我评价 B. 自我体验

C. 自我意识 D. 自我调控

100. 100.“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的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

101. 101.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发展了强化理论,提出了(  )等概念。

A. 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B.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C. 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D. 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

102. 102.在进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时,可采用(  )的方法对学前儿童外部行为进行长期全面的观察。

A. 日记法或传记法 B. 问卷法

C. 谈话法 D. 作品分析法

103. 103.在学前心理学中,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

A. 年龄特征 B. 关键特征

C. 能力特征 D. 个性特征

104. 104.儿童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或敏感期在(  )

105. 105.主张心理发展“连续论”的心理学家有(  )

A. 皮亚杰、弗洛伊德等

C. 埃里克森、皮亚杰等

D.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

106. 106.从根本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因素是(  )

A.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

107. 107.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显著特征是(  )

A. 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

B. 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语言的支配

D. 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08. 10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

A. 回忆的潜伏期明显延长

B. 长时记忆开始发展

C. 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D. 开始出现工作记忆

109. 109.下列对3~9岁儿童想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B. 想象的有意义性相当明显

C. 想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D. 想象目的、计划简单

110. 110.下列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思维可以依靠概念进行,有可逆性,有守恒概念,具有自我中心性,固定性和刻板性

B. 思维依靠表象进行,没有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具有自我中心性

C. 思维可以依靠概念进行,有可逆性,有守恒概念,逐渐非中心化,具有灵活性

D. 思维依靠表象进行,没有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逐渐非中心化

111. 111.儿童明显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年龄是在(  )

112. 112.学前儿童能对事物进行比较,他们比较的发展趋势是(  )

A. 先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

B. 先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

C. 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

D. 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

113. 113.儿童数的概念的形成,依次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A. 给物说数一口头数数一按数取物一掌握数的概念

B. 口头数数一按数取物一给物说数一掌握数的概念

C. 按数取物一给物说数一口头数数一掌握数的概念

D. 口头数数一给物说数一按数取物一掌握数的概念

114. 114.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趋势是(  )

A. 语言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B. 语言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C. 正确语言发展在先,语音知觉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D. 正确语言发展在先,语音知觉发展在后;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115. 115.儿童对实词掌握的顺序是(  )

A. 动词一名词一形容词

B. 名词一动词一形容词

C. 名词一形容词一动词

D. 名词一语气词一动词

116. 1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是在(  )

117. 117.5~6岁的幼儿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从而害怕病菌,理解苍蝇能带病菌,于是讨厌苍蝇,这些惧怕、厌恶的情绪是与(  )相联系的情绪。

118. 118.3~4岁的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  )

A. 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的阶段

B. 以满足社会性需要为主的阶段

C. 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求向以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D. 以满足与同伴交往的需要为主的阶段

119. 119.幼儿的理智感明显发展起来的年龄是(  )

120. 120.婴儿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是(  )

B. 无差别的笑的出现

C. 内源性的笑的出现

D. 有差别的笑的出现

121. 121.儿童动作发展可依次分为(  )

A. 反射动作阶段一最初动作阶段一基础动作阶段一专门化动作阶段

B. 反射动作阶段一最初动作阶段一专门化动作阶段一基础动作阶段

C. 反射动作阶段一基础动作阶段一最初动作阶段一专门化动作阶段

D. 最初动作阶段一反射动作阶段一基础动作阶段一专门化动作阶段

122. 122.下列属于儿童基础移位动作的有(  )

B. 轴心动作,动作平衡

123. 123.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  )

124. 124.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的时期是(  )

125. 125.如果一个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我不高兴”“我生气”,那么他的年龄在(  )

126. 126.下列属于儿童5岁开始出现的社会性需求是(  )

A. 求知的需求、劳动需要、求成的需要

B. 友谊的需要、劳动的需要

C. 友谊的需要、求成的需要

D. 友谊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127. 127.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是(  )

A. 对因果关系的兴趣

128. 128.针对多血质儿童,教育时应注意(  )

A. 培养其勇敢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B. 培养其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C. 培养其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D. 培养其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129. 129.婴儿依恋的三个阶段是(  )

A. 无差别社会性反应一特殊情感连接一有差别社会性反应

B. 有差别社会性反应一无差别社会性反应一特殊情感连接

C. 特殊情感连接一有差别社会性反应一特殊情感连接

D. 无差别社会性反应一有差别社会性反应一特殊情感连接

130. 130.对幼儿游戏中同伴交流的说法中,正确的为(  )

A. 3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形式

B. 4岁左右,以平行游戏为主,儿童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

C.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流的主动性和协调性开始发展

D. 6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流的协调性开始发展 .

131. 131.3到4岁的儿童所处的性别角色发展阶段是(  )

A.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

B. 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阶段

C.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

D. 已经认识性别角色阶段

132. 132.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

133. 133.儿童亲社会能力的萌芽期是( )

134. 13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特点是(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大于敌意攻击行为

B. 敌意攻击行为显著大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C. 以言语攻击行为为主

135. 135.学前儿童的“小肌肉”在(  )开始发展。

136. 136.教师职业道德特点包括(  )

A. 教师行为的标准性

B. 教师行为的示范性

C. 教师行为的道德性

D. 教师行为的伦理性

137. 137.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有(  )

A. 教师公正 B. 教师公平

C. 教师正义 D. 教师正当

138. 138.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  )

A. 爱国守法 B. 爱岗敬业

C. 关爱学生 D. 教书育人

139. 13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  )

A. 至善标准 B. 真假标准

C. 美丑标准 D. 善恶标准

140. 14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  )

141. 141.依法治教对教师提出了(  )的要求。

A. 以法执教 B. 依法执教

C. 依罚执教 D. 以罚执教

142. 1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  )制定并通过。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43. 143.教育法律责任由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  )

144. 1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需要在(  )及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45. 145.教育法律关系既是(  )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

146. 146.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

147. 147.下列属于学前教育特殊原则的是(  )

B. 一日生活和整体性原则

148. 148.关于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  )

149. 149.关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纲要》是指导性文件

B. 《指南》是《纲要》的补充

C. 两者都包括五大领域的内容

D. 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C.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151. 15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D. 影响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52. 152.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标志是(  )

A.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D. 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153. 153.学前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  )

B.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54. 154.幼儿道德的心理品质一般包括(  )

155. 155.幼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查(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想象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